第一篇:《互联网世界观》读后感
《互联网世界观》读后感
——四川直属部作物组 黄显波
这是一本从物理的世界应用到互联网世界的书,以第谷、开普勒开篇,从牛顿、爱因斯坦等大师所发现的定律来窥探互联网的世界,并在这个世界中产生重要影响。每一章节的前面一部分要么讲物理世界的事,要么讲哲学世界的事,对于一个理科生的我,算是帮我温习了曾经的物理,可关于哲学的部分,我就犹如听天书般不懂。然而作者李善友的高明之处就是将物理世界与互联网世界联系起来,从中找到重要启示并指导我们在互联网的大海中扬帆起航。
所谓学以致用,就是将书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工作中,此书也不例外。2015年是农业互联网的元年,各大厂家都在寻找农村电商的入口,而诺普信更是在“互联网+农业”的浪潮中勇立潮头,作为诺普信的一份子,那必然要了解互联网的大势所趋,还要将互联网的思维应用于我们所做的技术、营销工作中,那就看看这本书带给我的启示以及书中所提到思维、方法该如何应用到我的工作、生活中。
启示一
更新-承诺
作者李善友在前言中有一句话印象比较深刻:“我能承诺的是我的演讲每次都会更新,如果两三个月之后你听我的演讲,我没有更新的话,我向你道歉。”我称之为“更新-承诺”,这可以拆成两部分来理解,一个是更新,一个是承诺。
想起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一句话:“世界已今非昔比,我们必须与时俱进”。这个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农村市场也在发生变化,只是由于农村市场的结构导致它的变化相对于互联网世界的变化慢很多,因此面对农村市场的策略也会做出相应的调整,没有一成不变的策略能让你运用十年二十年都能成功。对于我们自身而言,我们要迫切更新的是两个东西:一个是产品,一个是思维。客户为什么迫切需要新品?因为新品能快速占领市场,提升销量,这是我们做营销的人提升业绩非常有效的手段。面对错综复杂的世界,我们要有想法,特别是新的想法,就像书中提到的第谷与开普勒的故事。第谷花几十年的时间观测了大量的天文数据,然而一直坚信“地心说”这个错误的观念导致没能发现物理学上的重要定律而抱憾终身;而他的学生开普勒因为坚信“日心说”这个正确的观念,利用第谷观测的数据总结出了开普勒定律而名流千古。这个现实的故事就是告诉我们:要经常更新自己的想法,不然你不知道你坚持的那个是不是错的。
关于承诺,这是很大的一个话题。作者李善友承诺两三个月更新自己的演讲,这是对观众和读者的负责。作为营销人员,一旦做出承诺就要对客户负责,而这也是影响你与客户关系的重要因素。你想一想,如果你连最基本的承诺都做不到的话,你的客户拿什么来信任你呢?要么不做承诺,一旦做出承诺就要像诺普信的名字那样,只有“一诺千金”才能“普信天下”。
启示二 埃里克的MVP:想法-行动-反思-认知-新的想法
“MVP是一种思维方式,MVP是一种生活哲学”,我觉得这也是互联网时代的一种行动方式。现在已经不是以前的工业时代,非得等所有的材料齐全了才能下锅,而现在的方式是一有想法就行动,然后在行动中反思之前哪些地方做的不足,在这个行为基础上打造新的认知,再产生新的想法并坚持下去。纵观公司的田田圈,你要说田田圈没有一个宏伟的蓝图谁信呢,那客户凭什么跟着你干田田圈?难道就是和诺普信同甘共苦、在摸索中前进?而这只是说明田田圈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方向,而对于接下来的每一步该怎么走,如何走,这些都是未知的,这就需要我们坚持MVP的打法,一步一个想法,一个想法一个行动,在行动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形成认知和新的想法。在这一年的田田圈攻掠战中,我们太过急于求成,太过于追求速度,到最后搞得客户人心惶惶,失去信心,这对田田圈的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而我们也缺乏反思,大部分搞田田圈的人都是在执行领导的命令,况且执行的效果如何与自身没有任何的关联,这样谁还会全力以赴去做这件事情呢?
我们这一代年轻人也是缺乏想法的一代人,一旦有一个想法要形成雏形,就会被自身周围的环境所吞噬,亲人觉得不行,朋友觉得不可,同事更会嘲讽,那你的想法就会被周围无形的压力所埋没,你的才华也会因此而埋没,原本满腹的抱负在随波逐流里随遇而安而没有一点点上进心,公司不需要这样的人才,而公司里这样的人才却不计其数。还记得在深圳培训时卢柏强董事长说过的两句话:你敢有梦想么?你敢实现自己的梦想么?这对于刚进公司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怕的我们是多么大鼓励,可如今不要说梦想,就连想法也被深深的埋在心里,不管浇多少水都难以萌芽。我们是年轻的一代,我们是有梦想的一代,我们应该发出心中的呐喊:我们有梦想!我们敢于实现梦想!
启示三 互联网化思维:产品、社群、自组织
2015年是农业互联网的元年,从几年前就在讨论互联网思维,而真正把互联网思维与农业相结合,今年冒出来的企业还是有那么几家,其中首当其冲的要数田田圈,一直被模仿,到目前来看还未被超越,而田田圈要如何与互联网深深的结合在一起,这还需要一段时间的思考和一拨人的努力。
产品,这是一个从工业时代到互联网时代各个企业都在强调的关键,而在互联网时代不同的是精益创业的企业把产品做成了入口,例如小米的雷军。众所周知,小米手机根本不赚钱,而是靠二次打击盈利的方式(附属品:包括充电宝、米兔等)赚钱,那为什么雷军要花那么多的力气去投入不赚钱的小米手机的研发?因为手机是一个入口,这里连接着数千万的消费人群,而且还是对小米死心塌地的消费人群,这就是米粉,也就是后面所提到的社群,这个社群在中国可以说是首创,这个社群的凝聚力之强也是常人难以想象的。田田圈也搞社群,而这个社群的凝聚力连小米社群的万分之一都不及,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事实。如何提高社群中人的参与感,如何形成产品的死忠粉,这还有待思考。
书中提到了自组织的四大法则对我们也很有启发:
1.从计划到进化 计划是安排好的,而进化是会发生本质的改变,而这个改变也是未知的,不知是好是坏。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变化极快的时代,没有人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因此计划只会让我们跟着条条框框走,而这个时代我们不需要计划,而是一有想法就去做的进化。
2.从封闭到开放 作者李善友强调了为什么大公司必然会死亡,因为熵增原理。在一个封闭的系统里,没有做功的部分称为熵,而这个熵是永远在增加的且是不可逆的,当熵增加到一定限度时,这个封闭的系统就会爆炸,而去掉组织熵增的唯一路径就是从封闭到开放。腾讯是一个商业帝国,即使这个帝国再强大也不可能什么都做,做搜索比不赢百度就把搜索给了搜狗换股权,做电商做不过阿里就把电商给京东换股权,诺普信做农资也一样,不可能一味的闭门造车就能摁死整个农药制剂市场,发挥自己的特长并借鉴别人的长板来弥补自己的短板,这就是互联网时代的长板理论,而不是之前的木桶原理。3.从平衡到非平衡
“领导人不要做控制者,而要做平衡的破坏者”,这是自组织的理念。一个组织要如何才能保持活力,这就要像腾讯那样,同一个部门玩新花样,张小龙做微信火了,之前做腾讯手Q的那个人悄悄离开了腾讯事业部。微信最大的竞争者不是其他软件,而是同公司的手Q,两款软件都是针对手机端,然而微信一出就吸引了无数的用户,而这两款软件都有各自的特色,也能让两款软件同时共存。
4.从控制到失控
作者在这里强调的失控是什么?是创新。以芬尼克兹创始人宗毅为例,从公司的一个营销总监辞职出去做了一个和自己竞争的公司的事件里受到启发,与其多一个竞争对手,不如在内部培养投资这样的公司,这不仅仅解决了员工离职的问题,还给公司注入了活力,让新老员工都有机会成为公司的合伙人。作为农资企业,我们公司内部也需要创新,应该给新老员工更多的机会,让员工拿出真实的实力去完成项目,而不是一味的拼人品和选择,虽然有句话叫“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启示四 互联网时代的生存结构
互联网时代企业的生存结构:书中提到了“三个零模型”,即毛利率、生产周期、人冗合度趋零。过去是高毛利率的时代,现在是毛利率趋零的时代,而下一个时代会不会是毛利率为负数?这就不得而知。高毛利率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什么东西一上互联网都会降低毛利率,而毛利率趋零,这是互联网带给我们的巨大改变。互联网也缩短了我们的生产周期,以前一个产品可能几年甚至十几年才会更新换代,而互联网时代的小米每隔几天就会升级MIUI系统,每隔几个月就会更新换代产品,速度之快让人难以想象。而对于人的冗合度,未来的精益创业企业必定会是一个精简的企业,并不需要那么多冗长的部门,也许一个销售人员也懂财务,一个文员也是一个产品经理,这样会解放更多的人,缩减繁复的流程,降低企业的成本。
互联网时代人的生存结构:“要么成为这个时代的顶尖人物,要么跟随顶尖人物”,这是对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的警醒。看一看小米的联合创始人这些人物,其中还有一些放弃了自己的初创创业跟随雷军,为什么?因为他们相信雷军,相信雷军这个人,雷军的魄力打动了很多人,他说他在小米初期80%的时间用在了招聘上,而这些付出诚意找来的人远比随随便便招来的人更有效果。如果自己没有成为顶尖人物的魄力,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寻找可以跟随的顶尖人物呢?
读完这本《互联网世界观》你会发现,物理界与哲学界的世界观会对我们现在的互联网世界观产生重要影响,只是好多人没有把这些练习在一起而已,相信在日后的生活与工作中,多思考互联网的世界观定会改变我们的日常!
第二篇:《我的世界观》读后感
读了爱因斯坦的《我的世界观》,我不禁折服于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强大的人格魅力。这不是出于对名人的盲目崇拜,因为就像他所说的“人们过分的赞扬和尊敬”是“一种命运的嘲弄”,如果仅是因为这篇文章的作者是爱因斯坦,我才会刮目相看,那本身就是一种对作者的亵渎。我只是觉得任何一个能有如此朴素而真实的世界观的人,都是值得钦佩的,尤其当他已经是卓有成就的人物时。不,或许应该这样想,如果不是这样纯粹简单的个人信仰,或许就造就不出这样一位璀璨夺目的科学巨匠。
爱因斯坦在文章中首先讲到“人是为别人而存在的”,这一点让我感触颇深人类之所以可以在地球繁衍生息,延绵不绝,这与所有人的努力都是分不开的。我们的生存是依靠着他人的劳动成果,而理所应当的,我们生存的目的为他人的生活幸福奉献一份力量。
可悲的是,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当代社会,人们的心也变得浮躁,他们陷于对于个人名利的追求中挣脱不开。还会有人这样上百次的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着别人的劳动”吗?还会有人会“时常为发觉自己占用了同胞过多的劳动而难以忍受”吗?多少的人自私自利,像旁观者一样冷眼看待社会;多少人利益熏心,像蛀虫一样贪婪的腐蚀着社会。再想想自己,不得不说深感惭愧:终日蜷缩在象牙塔内,自问没有做过什么亏心事就心安理得了。可是这样的人生意义何在?如果要去思考“我为别人做过什么”,那边只能默然无言以对了。
要说这“人是为别人而存在”的思想其实我们也并非第一次听说,它与我们从小就耳濡目染“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似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从刻苦钻研的科学家到献身革命的仁人志士,各种实例不胜枚举。似乎必须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才能算达到了人生的目标,其实不然。爱因斯坦只要一种“简单淳朴的生活”就可以了。这是一种心态,一种境界,感谢别人的恩赐,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并不断思考和实践自己能为他人所做的。
突然想起《有的人》中的一句诗“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活的人,
第三篇:我的世界观 读后感
我的世界观 读后感
爱因斯坦,作为人类史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其个人的世界观,想必定有异于常人之处。我琢磨着读毕此文,出人意料的是,心中并未感受到本以为应有的震惊,同时对爱因斯坦,这位伟人的敬意却又添了一分。依我看,爱因斯坦的世界观并无任何凡人不可达到之处,他只是把一种正确的,平凡的,人人皆知的世界观,演绎到了极致,从而成就了他不同于平凡人的世界。
“人为别人而活着”
“不必深思,只要从日常生活就可以明白:人是为了别人而生存的。“生活中总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的喜怒哀乐关系着我们全部的幸福,其中有父母,爱人,亲人,朋友。你的言行,一举一动都影响他们的生活。不得不说,那些不顾他人感受,而一意孤行的人,都是自私,缺乏正确世界观的人。在我看来,人类最自私的行为,莫过于抛下父母,爱人,孩子,漠视亲人,朋友,而去自寻短见的那些人。这种自私有别与自私自利的行为,但其造成的后果却最为恶劣。现今大学生,甚至中学生,为了屁大的理由而自杀的事件比比皆是。那些人可曾想过,你的父母为你付出了多少?社会为你花费了多少?而那些人总是置之不理,一死了之。人是为别人活着,我们吃的穿的都是他人的劳动产品。时常保持对周围的人,对社会的感恩之心,保持简单纯朴的生活方式,对每个人都大有好处。
“没有纯粹的自由”
“每个人的行为,不仅受到外界的压迫,而且还要适应内心的必然。”人并不是绝对自由的,所以人不能随心所以,做任何他想要做的事情。爱因斯坦在文中写到,这是他宽容的源泉。有些时候,当一个人不能履行诺言,当一个人不能实现理想,当一个人没有救你于水火,不要总是责备。来自各方的枷锁有形无形的都在限制我们的行动,大部分时间人都是力不从心的,所以对别人,只要不是存心祸害,便保持宽容;对自己,只要尽心尽力,也不必过于强求。
“人的生存意义各有不同”
“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方向。但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本身的目的。”的确,人各有志,每个人来到世上,想做的,要做的事情都不一样。刚来大学几个月时,看到身边很多同学都不怎么学习,上课不听玩手机,我便认为他们是没有理想,没有目标的一类人。不久后发现,学习并非这些同学所好,他们都有着自己的追求。有的人年纪轻轻却已经是公司分部的经理,有的人精通游戏而准备登上电子竞技的舞台,甚至有的人打算退学,趁早到外面的世界闯荡一番。我无法判断他们选择的对错与否,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都有着属于自己的追求,而这种追求,并非对生活安逸与享乐的追求,而是对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当作视野去奋斗。把安逸与享乐当作最终追求的想法,遭到爱因斯坦的鄙夷,他把其称之为“猪栏理想”。然而在当今社会风气浮躁的中国,抱有这种想法的人不在少数。我们必须从自身做起,改变现状,改变祖国的未来。
“孤独的旅客”
根据爱因斯坦所写,对他社会的正义与责任感同对别人直接接触的冷漠形成鲜明的对照。理解他的这段文字时让我大费脑力。根据我的理解就是,一个人为自己的事情奋斗的时候,就难免与身边的人产生距离。所以说成功的人都必须经历孤独,他们在追求方面异于常人,自然跟身边的很多人便志不同道不合,作为人类史上首屈一指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更是如此。而我也认为,整天混在人堆中人云亦云,会让自己丧失思考能力。可见,与他人保持一定距离,适当的孤独是成功人士的必经之路。
爱因斯坦之所以能成为成就如此巨大之人,在他的《我的世界观》中可窥见一斑。他厌恶战争,反对用暴力来达到目的,对神秘充满敬仰却又反对宗教的愚昧。或许,对大多数事物,爱因斯坦都能看清其本质,做出自己认为正确的判断,正是他成功的秘诀。
第四篇:《我的世界观》读后感
《我的世界观》 读后感
如爱因斯坦所言“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首先是为那样一些人,他们的喜悦和健康关系着我们自己的全部幸福;然后是为许多我们所不认识的人,他们的命运通过同情的纽带同我们密切结合在一起”。人——从来都不是一个单独的定义。从每个人落生开始就已被烙上了“社会”的属性。人都有父母,父母又有亲人,有朋友,而人在成长过程中又会有自己的朋友,恋人,孩子。这就像一张网,每个人都在这张网中挣扎,马克思也曾说过“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就连课本中呆板的文字都指出人生的内容是有复杂多样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构成的,看来这已是无可厚非的了。
处于社会中的我们每个人都有着那么一丝一缕的关系,“而有人是为别人而活着的”,我们又该到何处去寻找自我呢,每个人都深陷这张网中时时挣扎,而此时想到裴多菲所说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又有了另一番韵味。而爱因斯坦所说的人类不会有那种在哲学意义上的自由,每一个的行为,不仅受着外界的强迫,而且还要适应内心的释然。这也是我所及其信服的,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从来都是不存在的,只要我们还生活在社会中。
“人能做他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想要的”叔本华的这句话同样给我极深的感受,还有一种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悸动。世间不如意之事从来都是十有八九,我们虽不可能总是顺风顺水,得所想得,成其所想成,然这副身子必然已是自己的,我就能做我想做之事,只要心存一点火苗,我们就能创造无限可能。
而每个人同时也有自己的个体性,又是什么支持我们去为别人而活呢?人活一世又有什么意义?我们的追求有应该是什么?
爱因斯坦说“要追求一个人自己活一切生物生存的意义或目的,从客观的观点来看,我总觉得是愚蠢可笑的。”爱因斯坦所说在宏观看来也是极对的,从对宇宙的认识,它的诞生与存在也是一个在爆炸,膨胀,坍缩再爆炸中往复循环的过程中,来说人类的文明终将被毁灭,一切都会重来,也就是说之上讨论的目的是无意义的。但,我们不可能已经认识到宇宙要毁灭就不去繁衍,不去生存,不去追求;因而我们更应该从更小的范围中去积极的寻找我们的追求。
每个人都有自己一定的理想,而实现我们的理想是否就是为未来的安逸与享受,还是高举着着社会主义旗帜口中呐喊着为世界和平贡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爱因斯坦说“人们所追求的庸俗的目标——财产,虚荣,奢侈的生活——我总觉得是可鄙的”。我想或许爱因斯坦是在极力鄙视享乐主义的同时把自己向往俭朴的感觉非一般的的强烈感情注入了此文,他的言外之意已是否定了金钱对人存在的决定性意义。换句话说,人应该有更高层次的追求,但究竟是何层次呢?我想每个人在自己心中都有自己的一个标准。
我想爱因斯坦必是一个伟大而不凡的人,不单单是他的科学贡献还有他的伟大的人格,尽管我只是读过他这一文章。每个人都他的理想,但他的源泉不是享受,应是真,善和美。我想他做到了。
第五篇:互联网+读后感
读《互联网+》有感
----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顺势而为,会使中国保险业飞起来 “互联网+”这一概念在今年来一直是一些互联网企业大佬们热议的话题,最早可以追溯到2013年11月“三马”(马明哲、马化腾和马云)在众安保险开业仪式上的发言。马化腾提出:“互联网加一个传统行业,意味着什么呢?其实是代表了一种能力,或者是一种外在资源和环境,对这个行业的一种提升。”但是第一次引起我的关注是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答记者问时提到的一句话“我想起最近互联网上流行的一个词叫“风口”,我想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顺势而为,会使中国经济飞起来”。当时对这个新兴名词仅仅停留在字面意义上的理解。此次借助《互联网+传统企业的自我颠覆、组织重构、管理进化与互联网转型》一书,对“互联网+”有的概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作为国内首部关于“互联网+”的著作,本书在准确解读国家“互联网+”战略内涵的基础上,首先梳理了“互联网+”时代传统企业经营环境面临的变化及预警信号,然后为传统企业从竞争格局、商业模式等方面进行自我颠覆及原点建设指引了方向,同时详细阐述了企业管理进化的要素及重要武器,最后从多角度总结了“互联网+”创新的困境以及如何实施“互联网+”战略过程中的创新方法。仔细推敲书中深刻含义,或许对许多正出于瓶颈阶段的传统企业能有灵感的激发作用。
读完此书后,最大的感触就是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要懂得居安思危、与时俱进,一时的成功并不代表永恒。众所周知,数字革命,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如同一把锋利的双刃剑,一方面给传统产业带了危机和焦虑,另一方面也能让传统产业获得勃勃生机,为其发展注入新的动力。纵观21世纪,我们眼睁睁的看到,有上百年积累的大企业大品牌因为疏于进化,错失了一次次商业革命机遇,光芒黯淡,直至消失。两年前我们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当时市场占有率高达40%,市值达到2000亿欧元的诺基亚会陨落的如此之快,最终以低价售出其手机业务,同时,另一个巨星在冉冉升起,苹果以其触屏的智能手机打败了诺基亚的按键时代。这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血淋淋的的案例,如同我们在管理学中所熟知的“温水煮青蛙”的道理,这个时代拥有太多的不确定性,如果忽略了环境的变化,没跟上形势,则分分钟可能会倒下。
“互联网+”催生了新的商业业态和商业模式,但它并不是简单的两个行业的叠加,它的实质是最终加出传统行业的优势,从而形成更强大的生产力。互联网+零售,成就了淘宝;互联网+汽车,出现了“汽车之家”;互联网+旅游,出现了“携程网”;互联网+分类广告,出现了“58同城”;互联网+交通,出现了“滴滴打车”;互联网+洗衣,演化为“e袋洗”。
身为保险从业人员,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当互联网遇上保险将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如今保险业正徘徊在道路选择的十字街道面前:一方面,在“人口老龄化”的现实条件下,保险业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机遇;另一方面,由于网络时代的到来,各家保险企业都想从中分一杯羹,利用互联网与业务结合来提升企业在业内的话语权,市场细分化的趋势在所难免。和每一个传统行业一样,保险业也将迎来互联网的影响和冲击,面对可能的挑战和机会,中国的保险公司怎样才能顺应时势、搭上互联网保险的顺风车、并占据一席之地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根据书中所指,我们应打破惯性思维,在意识上认清不足、切断传统依赖,居安思危、转变观念。在中国,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公司正在摩拳擦掌进入金融领域。随着互联网公司的进入,移动互联用户渗透速度远超想象。互联网仅用了十几年就风靡全球,而新兴的移动智能设备渗透速度更快。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期望都发生很大改变。保险业务作为客户互动低频业务,在移动互联时代必须通过某些手段与客户建立联系,目前,我国保险行业触网的商业模式大多还是以渠道和销售为主,主要有保险公司自建电子商务平台,与大型电商合作销售,电商经营保险公司或保险业务等几种模式。
多家保险公司在多年前就有触网的模式,即利用淘宝等电商平台作为保险产品销售的另一渠道,这是保险与互联网结合的一种比较简单和初级的模式,也是目前比较易于实现和普遍采用的结合方式。
去年,阳光财险联合天猫医药馆,推出一款名为“天猫医药险”的产品,除了在网上商城销售之外,它还将看病、买药、健康保险等进行捆绑,用户可以通过电话医生诊疗,根据诊疗建议客户去天猫医药馆购药,拿到药品后获得保险公司的全额购药费用理赔,这种模式可以说将旧有的在线医疗进行了颠覆,提出了创新性的整合方向。
近日,平安保险旗下上线了一款名为“平安好医生”互联网健康管理产品,平安利用移动互联网线上服务的特点,在平安人寿A PP服务平台上全新推出“问医生”板块功能,其中包括家庭医生、健康习惯、健康资讯等多项特色在线服务,并以普惠的方式开放,向所有寿险客户提供线上健康管理服务的体验。据悉,该平台意在以家庭医生与专科医生的在线咨询服务作为切入口,配合大数据的挖掘、分析及应用,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日常健康管理与医疗信息服务。
可见,面对互联网这个拥有巨量流量客户的平台,对于任何行业都是一块吸引力巨大的蛋糕;保险与互联网结合并从想中获取价值的一个关键就是找到切入点,把互联网的流量客户转化为自身客户。对于当前行业内对于互联网保险盈利模式的不断探索尝试,有业内专家指出,未来互联网保险的发展方向,是以用户为出发点,以互联网和相关技术、平台为媒介,以数据为核心资源,在线上利用行业交互数据,为保险定价、核保、理赔等提供经验支持和改善方案,在线下发挥连接互联网和客户并提供各类实体服务的媒介功能的,具有资源、数据、业务等相关性的产业链,从而成为“互联网+保险”一个比较理想的经营模式。互联网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行业,保险企业如果能迅速的看清形势,抓住互联网带来的机遇,如李克强总理所说,站在互联网+的风口顺势而为,会使中国保险业飞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