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发展观》复习题

时间:2019-05-15 09:29: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发展观》复习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发展观》复习题》。

第一篇:《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发展观》复习题

目录

《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发展观》复习题....................................................2 公 文 写 作 复习题

(一)................................................................5 公 文 写 作 复习题

(二)................................................................6 公务员法试题.............................................................................................7

《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发展观》复习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是 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

2、协调发展要求做到 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的“五个统筹”。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4、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以 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总揽全局的能力 “五种能力”为核心。

5、全面发展要求做到 物质 文明、政治 文明、精神 文明全面进步。

二、判断题(在每题后括号内对的打“√”,错的打“×”。每题1分,共10分)

1、发展观是关于发展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2、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

3、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不是一种互动关系。(×)

4、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内容,就是坚持以人为本。(√)

5、不坚持科学发展观,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政绩观。(√)

6、片面的发展观念实质上就是离开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

7、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合理需要的全面满足,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及人的潜能的充分发展和发挥。(√)

8、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其实质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改变。(√)

9、政绩是群众认可领导干部的根据。(√)

10、求真务实是正确政绩观的核心内容。(√)

三、单项选择(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每题2分,共20分)

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了(A)。A、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 B、党尊重客观规律 C、党按经济规律办事 D、党对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2、科学发展观所主张的发展是(C)。A、经济发展 B、经济增长

C、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 D、GDP的增长

3、人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A)。A、目的 B、手段 C、要求 D、需要 4、2003年我国人均GDP已达到(C)。

A、650美元 B、800美元 C、1000美元 D、1200美元 5、2003年我国实现GDP约占全世界GDP的4%,但消耗的原油、铁矿石、钢材、水泥等为世界消费量的(D)。

A、20% B、25% C、27% D、30%

6、全国农村有近(B)尚处于贫困状态。

A、2000万人 B、3000万人 C、4000万人 D、5000万人

★7、2002年城市化水平由18%上升到(D)。A、20% B、25% C、30% D、39.1%

8、要牢固树立正确的(C),把努力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A、权力观 B、发展观 C、政绩观 D、群众观

9、“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B)。

A、为人民服务 B、执政为民 C、求真务实 D、以人为本

10、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是反对形式主义、(B)等不正之风的迫切需要。

A、本本主义 B、官僚主义 C、教条主义 D、唯心主义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2、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

3、统筹兼顾:就是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协调好改革和发展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接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团结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推进我们的伟大事业。

4、政绩观:就是对政绩的总体看法,包括对什么是政绩、为谁创造政绩、如何创造政绩和怎样衡量政绩等问题的认识和态度。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一)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 答:

1、社会发展是一种自然的历史过程。

2、社会发展是社会诸领域全面协调的发展。

3、实现社会发展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4、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是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

(二)简述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意义? 答:

1、科学发展观顺应了世界发展潮流

2、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3、突破现实发展瓶颈制约的必然选择

五、论述题(每题15分,共15分)

(一)结合实际工作,谈谈你对土地管理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认识。答:

1、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倾斜不可少

2、统筹“可持续性”与“当务之急”:切合实际最重要

3、统筹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重新认识和评价土地资源价值

4、统筹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强化控制土地一级市场

5、统筹规划管理:正确把握各类规划的客观内在联系

注:加“★”为重点复习题。

公 文 写 作 复习题

(一)★

1、公文有哪些特点?

2、现行《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是谁发布的?何时发布施行的?

3、按行文方向分,13种行政公文具体怎么归类?

4、公文的格式包含哪些?其中发文机关标识、发文字号、标题、成文日期、附注有何要求?

5、公文总的行文规则是什么?

6、与联合行文规则相关的格式处理上要注意哪几点?

7、抄送规则、请示规则的具体要求有哪些?

8、公告与通告有何区别?

9、转发性通知怎么写?

10、请示与请批函有什么区别?

答案:

1、高度的政策性,法定的权威性,严格的规范性,语体的庄重性。

2、国务院于2000年8月24日发布、2001年1月1日施行。

3、上行文有报告、请示,平行文有函、议案,其他为下行文,意见则既可上行,也可下行,还可平行。

4、公文的格式见讲课提纲,具体要求听课上讲授。

5、总规则见讲课提纲。

6、与联合行文规则相关的格式处理要注意发文机关标识、发文字号、成文日期的确定、印章的使用四个方面,具体要求听课上讲授。

7、两条规则的具体要求见讲课提纲。

8、“两告”的区别见讲课提纲。

9、见讲课提纲,具体要求听课上讲授。

10、两者行文关系不同,请示是向上级请求批准,请批函是向主管部门即不相隶属机关请求批准。

公 文 写 作 复习题

(二)一、填空题:

1、公文是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在实施管理中形成的具有 和 的文书是 和进行公务活动的重要工具。

2、公文具有高度的政策性、、严格的规范性和

的特点,而严格的规范性包含了文种、行文、四个方面的规范。

3、某县中学请求该县建设局批准建办公用房,应用 行文。

二、选择题:

1、现行《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方法》是从 起施行的。

① 2000年8月24日 ② 2001年1月1日 ③ 2003年1月1日

2、下列文种中,既可上行、又可下行、还可平行的文种是

① 报 告 ② 意 见 ③ 函

3、联合行文时,成文日期以 负责人签发日期为准。

① 主办机关 ② 第一家签发机关 ③ 最后签发机关

4、某县交通局拟向社会公布应当遵守的事项,应用。

① 公 告 ② 通 告 ③ 通 知

5、公文的17项格式中必须加圆括号标示的是。① 发文字号 ② 附件说明 ③ 附 注

三、判断题:

1、作者具有法定性,以其名义制发的公文就必然具有法定效力。(、联合行文时所有发文机关都应加盖印章。()★

3、请示任何时候都不得抄送其下级机关。()、报告情况下都不得主送领导者个人。()

5、上级机关向受双重领导者行文,须抄送其另一上级机关。()答案:

填空题:

1、法定效力 规范体式 依法行政、法定的权威性 语体的庄重性、函(请批函)

选择题:

1、②

2、②

3、③

4、②

5、③ 判断题:

1、错

2、错

3、对

4、错

5、错 注:加“★”为重点复习题。)2 4

3

公务员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公务员法》所称公务员,是指(D)。A.各级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B.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

C.各级国家行政机关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

D.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2、公务员职务实行(C)A.委任制或考任制 B.聘任制和选任制 C.选任制和委任制 D.委任制和聘任制

3、公务员在法定工作日之外加班的,应当给予(D)A.工资100%的报酬 B.工资200%的报酬 C.相应的补休 D.工资300%的报酬

4、公务员因公牺牲、因公死亡或者病故的,可以享受国家规定的抚恤和优待的人是(C)A.配偶的直系亲属 B.配偶 C.亲属 D.直系亲属

5、公务员辞去公职或提前退休后有违反限制性规定行为,对其行政处罚的机关有(B)A.原所在机关

B.公务员主管部门 C.公安机关 D.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6、对领导成员辞去公职的申请的审批期限是(A)A.九十日 B.六十日 C.三十日 D.十五日 ★

7、新录用的公务员试用期为(B)A.半年 B.一年 C.二年 D.三年

8、下列不适用于职位聘任的是(B)A.辅助性的职位

B.涉及国家秘密的职位 C.临时性的职位 D.专业性较强的职位

9、以下关于调入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D)A.调入人员可以担任领导职务

B.调入人员可以担任副调研员以上非领导职务

C.调入人员只能是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D.调入人员也可以是非公有制经济人士

10、可以经批准参照《公务员法》进行管理的是(D)

A.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公共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 B.民主党派机关工作人员 C.人民团体工作人员 D.群众团体工作人员

二、判断题

l.公务员的范围包括:各级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机关工作人员、各级人大机关工作人员、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各级政协机关工作人员、法官、检察官等(√)★

2、对公务员考核的内容是德、能、勤、绩、廉,重点考核工作实绩(√)

3、根据《公务员法》,地方各级机关公务员的录用,必要时省级公务员主管部门可以授权设区的市级公务员主管部门负责组织(√)

4、非领导职务是指在厅局级以下的各级机关中设置的,不具有决策、指挥职能的职务(×)

5、公开选拔,是指当出现某些领导职务空缺时,在本机关或本系统内通过平等竞争方式产生任职人选(×)

6、公务员培训的种类有初任培训、任职培训、在职培训、专门培训和后备领导人员培训(√)

7、根据《公务员法》的规定,处分分为警告、严重警告、记过、降级、撤职、开除(×)

8、转任是指公务员因工作需要或者其他正当理由在机关内部或跨地区、跨部门的平级调动(×)

9、公务员应回避的亲属关系为: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以及近姻亲关系(√)

★10.公务员执行任何上级的决定或命令,执行的后果都由上级负责(×)

五、案例分析题

南山市周某原系市商务局对外贸易处副处长,退休后第二年,到其原主管的国有贸易公司任董事长。经人反映,当地组织人事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但周某认为自己已经退休,能够利用专业知识为社会服务,既可丰富自己晚年生活,也增加个人收入,不愿辞去董事长职务,后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进行了查处。

试根据《公务员法》和有关法律,进行分析。

1.周某退休后第二年,到其原主管的国有贸易公司任董事长是否违法(CD)。A.没有违法,因为其已经退休

B.没有违法,因为其任职是在退休后第二年 C.违法,因为其任职与原工作业务有直接关系 D.违法,因为其任职是在退休后二年内

2.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查处该案,对周某可以采取什么处理措施(D)。A.警告

B.罚款

C.责令限期改正 D.没收违法所得

3.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查处该案,对贸易公司依据情况可以采取什么措施(AB)。A.责令清退

B.罚款

C.责令限期改正 D.吊销营业执照

加“★”为重点复习题。

第二篇: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的联系

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的联系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辩证的发展观。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一定要从唯物辩证的思维方式出发解决好对发展问题的科学认识。什么叫发展?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是事物的一种运动状态,但又不是事物的一般的运动状态,而是特指事物向前,向上,由低级向高级进步的前进运动;是由小到大,由旧到新,由落后到先进,不断地推陈出新的创新运动。发展就是事物辩证的运动过程。在原有基础上的重复,甚至倒退的运动都不是发展。当然,发展作为事物运动的状态也有快,有慢;有单一的,有全方位的;有不平衡的,有均衡的;有不协调的,有协调的;有一时的,也有持续的。科学的发展观追求的是正常的、健康的、协调的、全面的、合理的发展。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看,发展应该是辩证的发展,辩证的发展是不断解决矛盾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协调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

首先,辩证的发展观是对立统一的发展观。发展是事物内部矛盾不断产生、运动和解决的过程。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矛盾又出来了,往复循环,事物才向前发展,事物是以矛盾发展为动力的。

科学的发展观从本质上说,其哲学依据就是发现矛盾、认识矛盾、解决矛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说到底,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的观点,认识和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矛盾

和问题。

其次,辩证的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辩证的发展应当是系统的、全面的、保持内在各要素均衡的发展,也就是说,任何健康的发展,都应当是全面的发展,而不能是片面的、畸形的、不均衡的、单一突进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要全面地兼顾到系统构成的各个要素。社会发展是全面的,必须看到它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的系统工程,必须系统、全面、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

再次,辩证的发展观是协调的发展观。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一事物不是孤立存在,而是在与它事物的联系中存在的,一事物离开与它事物的联系,就谈不上存在,更谈不上发展。因此,按照辩证法,要从事物的相互联系中把握事物的发展。只有以协调、兼顾的观点和方法处理发展的问题,才符合社会发展本身的辩证法。

最后,辩证的发展观就是可持续的发展观。辩证法讲发展,是要求连续的、保持内在发展能力的健康发展。任何一个事物的发展,包括社会发展,一定要有可持续的发展能力。健康的、正常的发展应是持续的、有后劲的发展。

第二,科学发展观是尊重规律的发展观。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贯穿科学发展观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精髓,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规律,照规律办事。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尊重和把握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科学发展观正是建立

在认识发展的客观规律,尊重发展的客观规律,按照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之上的。

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所要回答的一个基本问题,科学发展观也正是要回答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如何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努力推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问题。

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来看,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受客观条件、客观规律制约的。人只有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创造历史。当然,人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任何事物,无论是自然、社会,还是人类思维,都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人们只有尊重规律、认识规律、把握规律,按照规律去办事,才能最大限度地发展人自身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反之,就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正确处理好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大国。随着向工业文明的迈进,人口、生态、环境、资源等矛盾日益突出,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一定要把控制人口、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积极倡导和推行循环经济,努力建立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发展的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社

会的持续健康发展与人和自然和谐发展,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学文明发展之路。(把握事物之间的固有联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

论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理论渊源和现实指导意义)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如何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理论新境界的?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环境思想的研究和分析,论述了科学发展观和马克思主义之间的渊源关系。指出,马克思主义本来就包括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解,以及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思想,由于这些思想长期以来成为被遮蔽的视域,致使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理解的不全面、不完整。科学发展观克服了以往发展观的片面性,全面完整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及其传播,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马克思主义科学地预言,人类最终将发展成为没有压迫、没有剥削、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人们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在这一美好理想的鼓励和支持下,亿万人民群众在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和领袖的领导下,满怀信心地投入了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洪流。然而,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生态危机的加深,以及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解体,世界各地的马克思主义者开始意识到: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漫长岁月中,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理解和实践,并不是系统和准确的,作为一个完整体系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被人们肢解了,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的和谐思想,成为“一个被长期遮蔽的视域”。马克思主义中的和谐思想,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其中的后者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环境思想。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考察人类社会发展问题时,是将“自然—人—社会”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对人与人的关系,及其与其密切相关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全面、完整、系统而又精辟的研究和阐述。但是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继承者们的注意力和着眼点都只是放在如何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阶级关系问题上,而对人与人关系影响甚大的另外一种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则缺乏应有的关注。

由于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理解缺失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缺少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因而是缺少了环境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不完整、不全面的马克思主义。缺少了环境思想的共产主义理论,也是不全面、不完整的共产主义理论。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中出现的问题和挫折,并不是马克思主义本身的问题,而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理解出现了偏差。只有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对长期以来被忽视了的马克思主义环境思想重新认识,才能全面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并为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

一、马克思主义的环境思想

马克思主义环境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对人和自然界关系的总体认识。马克思和恩格斯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面,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论述,基本内容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1)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在人类全部历史中,“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

(2)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3)人靠自然生活,离不开自然界。“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

(4)自然界是生产力的要素,是劳动对象。劳动和自然界是一切财富的源泉,“人类没有创造物质本身”,人类的生产能力,“只有在物质本身预先存在的条件下才能进行”。也就是说,“自然界为劳动提供物料,劳动把物料转变为财富”。

(5)以人为本的思想。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中,“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

(6)“人化自然”的思想。马克思主义所说的自然界,是在人类社会产生过程中形成的,这个人类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界,并不是抽象的,而是经过人类改造的,具体的、真实的自然界。“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

以上这些观点对于如何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但不属于本文论述范围,故不赘述。

马克思主义环境思想除了以上基本观点之外,还有以下几个重要观点:

(1)自然—人—社会是一个整体

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们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有着比较深刻的了解,认识到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性作用:生产力发展,必然会导致落后的生产关系发生变化,使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也是马克思主义者坚信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但是,这只是一个方面,只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待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对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另外一个角度和侧面,却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理解。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因此,生产力问题实际是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而生产关系的问题则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问题。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问题也可以看成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和人类解放的理论,并不是像过去人们所理解的那样,孤立地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且只是把这种关系看作是阶级斗争关系,而是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看待的,即将自然—人—社会三者作为一个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统一体来看待的。

将人与人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割裂起来孤立看待,并不是从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开始,而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之前理论界的普遍现象,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们站得更高,看得更全面,能够发现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恩格斯敏锐地认识到:“自然和历史——这是我们在其中生存、活动并表现自己的那个环境的两个组成部分。”也就是说,人类社会面临两种关系,一是人和自然的关系,一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为了纠正将人与人和人与自然这两种关系互相割裂的思想认识,马克思和恩格斯不得不多次阐述这一问题。他们批评过去的一切历史观,“把人对自然界的关系从历史中排除出去了,因而造成了自然界和历史之间的对立”。同时进一步指出:“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密切相关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马克思和恩格斯多次强调,历史的这种双重关系——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是互相制约、互相牵制的,“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制约着他之间的狭隘的关系,而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又制约着他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因此,“始终必须把„人类的历史‟同工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

马克思和恩格斯还进一步将这种对两种关系的认识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联系在一起,深刻地指出,“我们这个世纪面临的大变革即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而且他们的所有理论研究工作,都是围绕着实现这两大变革而进行的。可惜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并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深刻思想,将两个大的变革当作一个,即社会关系的变革,而且是更多地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单纯理解为发展生产力,把人与人的关系单纯理解为阶级关系,而且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把“和解”单纯理解为“斗争”和“征服”。

现在,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告诉我们,如果再不关注人与自然和解的环境问题,失去资源和环境的支撑,人类社会将会难以持续,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尚且难以为继,又怎么能够谈得上实现共产主义呢?众所周知,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需要经过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共产主义得以实现的前提,就是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从这种意义上说,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要前提,“绿色道路”是实现“红色道路”的物质保证。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就不能建成共产主义。

(2)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化

马克思以实践为中介来动是使主体和客体相互联系,人与自然交往的过程,并把这一过程概括为“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

人和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不合理,一是由于生产技术和工艺的不合理,让许多宝贵的资源不是转化为人们所需要的具有使用价值的产品,而是转化为令人讨厌的污染物,或是不合理地开采自然资源,破坏了生态平衡;二是由于社会制度的不合理,生产不是为了满足人民的实际需要,而是为了利润,为了达此目的,就去鼓励人们追求超出实际需要的消费,大力宣扬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这就使得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到处盛行,这种不合理的物质变换程度越来越严重,由此导致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也越来越严重。

(3)私有制是环境问题产生的社会根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中人和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的考察,发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仅是背人性的,也是违背自然的,正是这种违背自然的社会组织,破坏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都不仅是掠夺劳动者的技巧的进步,而且是掠夺土地的技巧的进步”,“资本主义生产使它汇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人口越来越占优势,这样一来,它一方面聚集着社会的历史动力,另一方面又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己.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理论创新实质上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在当代中国的理论诠释。发展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发展观是应对全球化挑战的世界观回应, 标志着我们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思维方式的根本转变。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结合的理论结晶, 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的思想。同时科学发展观还是与政绩观、人才观、群众观和荣辱观相统一的世界观体系。

科学发展观之所以提升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 主要是因为我们搞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及其思维方式需要从根本上加以转变。过去那种传统的发展模式和思路已经无法应对全球化所造成的困境, 也无法破解我们所面临的种种发展难题。在当前改革攻坚阶段, 我们所遇到的深层次矛盾问题, 从收入差距拉大、社会阶层分化到社会治理体制改革, 从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对外开放能力, 真正解决这些问题, 不仅需要从发展的具体规划部署入手, 而且必须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更为重要的是, 还必须端正“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和“为什么发展、怎么发展”等世界观和方法论层面上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问题, 真正实现发展动机和发展效果相统一的问题。正是在这种意义上, 我们讲科学发展观是应对全球化挑战的世界观回应。其次, 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理论结晶。作为世界观意义上的科学发展观, 其核心与实质就是“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历史主体的观点。马克思和恩格斯特别强调物质资料的生产、经济因素对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决定性作用, 但他们从未忽视社会其他非经济因素对发展的重要作用, 唯物史观从来不是唯经济论。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办法是统筹发展。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总结国内外发展的经验教训,创造性地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特征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顺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指针,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是解决复杂的国际国内矛盾、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强大理论武器。所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当务之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强国、人性发展之本。

英国的工业革命使人们进入了“机器时代”,开启了世界快速发展的狂潮,是世界人民享受了短暂的美好。然而事务都是两面的、利弊兼顾的。这一有违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发展模式给世界带来了惨痛的教训。南极冰川溶化,海平面上升,全球温室效应以及我国土地沙漠化加剧,草原过度放牧,人们乱砍滥伐,再加上今年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足以证明以全面协调可持续为基本要求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所在。

只有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才能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步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逐步提高,但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仍没有根本转变,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平稳健康运行。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当务之急。科学发展观正是要求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继续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企业改革、改组、改造步伐,提高管理水平,要求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形成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社会环境;要求以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为标志。加大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力度,节约土地、水、能源等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全社会提倡绿色生活和文明消费,形成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制,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全面建设节约型社会;科学发展观要求以科技进步为支撑,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加快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推动各类人才和劳动者渎职全面提高;科学发展观要求以机制转换为动力。通过深化改革,使企业成为自主决策、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建立健全企业激励和约束机制,提高经济自主增长的质量和能力。

总之, 只有把科学发展观与政绩观、人才观、群众观和荣辱观统一起来, 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体系, 并且以科学发展观作为行动指南, 才能真正转变发展理念, 创新发展模式, 提高发展质量, 破解发展难题, 才能真正实现科学发展、文明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会计学2011级7班 姓名:王慧英

学号:201130015730

第四篇:浅谈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浅谈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内容摘要: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持续推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而科学发展观正是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优良传统。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更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重要体现。本文从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新发展的原因入手,简要分析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紧密结合的产物、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等观点,对“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这一观点进行论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科学发展观 全面协调可持续 以人为本

一、科学发展观之所以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在于它具备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共同特点和基本特征

首先,科学发展观全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发展观蕴含的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精神,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认识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的思想,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的理念,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其次,科学发展观科学回答和解决了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带有根本性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社会如何又好又快地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大课题。科学发展观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深刻总结国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认真借鉴其他国家谋求发展的成败得失,合理吸收世界上研究发展问题的积极成果,全面、系统、科学地回答和解决了这一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再次,科学发展观揭示了执政党建设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科学发展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深化了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认识,是推动我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方针。只有从科学体系的高度来认识科学发展观,才能准确把握它的实质,才能确立科学发展观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历史地位,才能真正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方针。

二、科学发展观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内涵,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紧密结合的产物。

对于科学发展观当中“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2004年3月胡锦涛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作了深刻阐述。他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生态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显然,这里讲的以人为本主要是指发展目的问题。这就是说,我们的发展不是为发展而发展,而是为了富裕人民、造福人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发展。这与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所体现出的人文关怀是相一致的。

“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拓展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内涵,科学发展不仅是一种经济行为和经济活动,经济的发展总是同社会的变迁密切相关,第一次使我们对发展的要求从整体上有了一个全面、系统、准确认识和把握。“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的各个方面相协调”。强调协调发展,始终把构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要素看成一个互相矛盾又互相统一的整体,重点解决好发展中平衡和不平衡的辩证关系,要从执政兴国的大局出发,统筹各个方面的发展。

可见,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中国的具体体现,它鲜明地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始终坚持把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作为发展的归宿,把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目标;强调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促进城乡、区域、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这标志着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取得了新的成果,适应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实践的要求。十七大和十八大又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这是顺应党心、民心,顺应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和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总体潮流,党章的修改,必将指导党的工作打开新局面,创造新境界。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形成的理论创新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根据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以及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思想。这些理论成果涉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等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这些理论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从不同方面和领域展开,彼此相互联系,形成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相对完备的理论体系。 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观点一脉相承,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统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社会全面发展相统一,坚持各方面尽快发展与整体协调发展相统一,坚持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相统一,开拓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思路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新境界。科学发展观不仅深刻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而且丰富了党的执政理念,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反映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丰富和发展了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科学发展观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造性运用,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化和发展。坚持科学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既是贯彻“三个代表”要求的根本途径,也是党的先进性的集中体现。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要保持党的先进性,就必须进一步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实践的发展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不能停滞。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总结国内外发展的经验教训,创造性地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根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今时代特征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近年来,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深入贯彻十六大和十七大精神,领会十八大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改革开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以及党的建设取得新的巨大成就。实践证明,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顺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指针,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生态建设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是解决复杂的国际国内矛盾、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强大理论武器。

综上所述,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所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站在历史与时代的高度上,深入阐述了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全新发展模式与发展战略,既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求,又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沈淑兰.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J].毛泽东思想研究。

[2]胡朝阳.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新发展[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五篇:民族团结与科学发展观

文章标题:赞颂民族团结演讲稿

一曲优美动听的《新疆好》,唱出了两千万天山儿女的心声。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新疆大地安定祥和,到处奏响民族团结的凯歌。

“团结月”凝铸兄弟情

新疆生活着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等47个民族,在历代抵御外敌入侵、反对分裂祖国的斗争中,各族人民结下了兄弟般的深厚情意。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中央和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宗教工作,贯彻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为指导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以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建立“平等、团结、互助、进步”的新型民族关系。在加强民族团结、搞好民族工作的实践中,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总结出一套成功经验,那就是加强对各族干部群众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开展群众性的民族团结创建活动,使民族团结的思想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1982年,自治区党委和政府隆重召开新疆首次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发出了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把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的倡议,将每年5月定为全区的民族团结教育月。从此,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在天山南北广泛开展起来。

每年5月春暖花开时,新疆各地的农村牧区、工厂矿山就荡漾起民族团结教育的思想之风和政策之风,形式多样的文艺演出、报刊、广播、电视宣传,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思想和党的民族政策带到各族干部群众的身边,团结互助蔚成风气。

20年来,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以月促年,在新疆各族干部群众中牢固树立起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使他们懂得了“民族团结则百业兴旺,民族纷争则百姓遭殃”的道理。针对少数民族分裂分子和暴力恐怖分子的活动,自治区党委在意识形态领域开展反分裂斗争再教育活动,使破坏民族团结的极少数人无处藏身。民族团结教育同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密切结合,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得到普遍尊重。同时,一大批德才兼备、立场坚定的少数民族干部被提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目前,全区少数民族干部已达34.8万人,占干部总数的51.8%。随着少数民族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少数民族各级各类专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今年是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月的第20个年头,各地不仅召开座谈会、研讨会和报告会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而且举办了一系列的电影周、文艺演出、图片展览、歌咏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吸引各族群众广泛参与。自治区各家新闻媒体通过对20年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的回顾和评论进行宣传,营造出浓厚的舆论氛围。

盛开的民族团结之花

1963年,一名刚从扬州医专毕业的青年,满怀希望来到高寒缺氧、风沙肆虐的帕米尔高原,在海拔2100米的乌恰县做了一名医生。他就是已经退休的原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人民医院院长吴登云。

来自江南水乡的吴登云没有被高原恶劣的环境吓倒退缩,而是兢兢业业地在西部边陲的高原上救死扶伤38年。他视柯尔克孜族牧民如亲友、如手足,忠实履行着自己“做一名人民的好医生”的诺言,前后30次为病人无偿鲜血,累计鲜血7000毫升,被当地牧民亲切地称作“白衣圣人”。

吴登云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换回了少数民族同胞的尊敬和爱戴,多次获得各级政府颁发的民族团结模范称号。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之际,党中央表彰了一批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及优秀党务工作者,这位始终如

一、扎根边疆缔结各族人民兄弟情谊的人民医生也名列其中。

在并肩建设社会主义、推动社会进步的实践当中,涌现出一个又一个像吴登云这样无私奉献的民族团结先进模范。从1982年至今,新疆共表彰奖励了国家级和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748个,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1273名。

白克日•卡依尔是塔什店火电厂一位普通工人,今年夏天为了抢救不慎落水的汉族儿童,他英勇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在这名优秀的维吾尔族工人眼中,汉族同胞就是自己的“吐汗吾干木”(亲兄弟)。他不止一次地伸手援助遇到困难的汉族乡邻同事,替不认识的汉族病人垫付医药费,在各族群众中间传唱成了一曲民族团结的赞歌。

杨忠贤,巴里坤草原上的一名乡村医生。他为草原上的哈萨克族妇女接生3000名婴儿,挽救了数百濒危病人的生命,培养出上百名弟子在草原上救死扶伤。在他死后,哈萨克牧民破例第一次用自已的风俗接纳了这位汉族兄弟,将他安葬在雪山脚下的哈萨克族部落墓群中。

阿布旦,阿勒泰草原上的哈萨克族牧民。1996年冬天,阿勒泰地区遭受30年不遇的特大雪灾,上百名汉族矿工被大雪围困在离阿布旦家毡房不远的地方,随时有生命危险。阿布旦毅然把自家储备的面粉分给断粮的人,把自家正在怀胎的8头奶牛宰杀,将牛肉分给饥饿的汉族弟兄。他让冻伤的矿工住进自己的毡房并让儿子冒着被大雪埋没的危险踩着雪橇下山送信。他说:“为了挽救汉族兄弟的生命,就是遇到再大的困难和危险,也要把信送到。”

自治区各级党委和政府通过树立民族团结先进典型,在全区营造出一种人人讲团结、个个争先进的氛围,推动着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发展,民族团结的思想,已经深深扎根在新疆各族百姓的心中。热爱民族团结的无数群众,在生活和工作

中身体力行,数十年如一日地贯彻民族团结的精神,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默默付出。

团结稳定促社会发展

民族团结带来了社会的安宁与稳定,形成了建设合力,为新疆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支持新疆的发展。20多年来,新疆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3000多亿元,其中国家投资占60%以上。这一时期,新疆国民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建立起以农业为基储以工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体系。一批大型骨干项目的完成和生产能力的实现,使新疆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大大加强。

棉花和石油是新疆两大优势资源,在中央政府和兄弟省市的支持下,这两项资源已经变成新疆的支柱产业。新疆棉花产量占全国总产的三分之一,这几年各级干部和技术人员下到田间地头,帮助各族群众掌握生产技术,使得棉花连年高产,棉农收入稳步增长。随着塔里木盆地和 准噶尔盆地两大油气田不断探明新的储量,新疆已经成为我国石油资源战略接替区,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开发,也给新疆各族人民带来巨大实惠。伴随石油开发进行的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解决了长期困扰南疆人民的出行不便和照明问题,改善了当地百姓的生活条件。

新疆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复杂,世居高原和沙漠边缘,尤其是南疆地区的各族群众,生产和生活条件特别艰苦。解决这部分群众的温饱问题,始终是自治区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工作。去年,新疆30个贫困县市农牧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1138元,比“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实施以前增加了570多元,农牧区的贫困发生率从1994年的20%下降到目前的4.4%左右,贫困地区的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促进了新疆对内对外的经贸合作,吸引了大量外来资金。无论是首府乌鲁木齐,还是南疆重镇喀什或西部边城伊宁,到处都是一派和睦安宁的景象,吸引着国内外的投资者。

党的十六大描绘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蓝图。在新疆这片祖国西部的热土上,各族人民正团结一心,共同营造着团结、稳定、繁荣的美好家园。

下载《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发展观》复习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发展观》复习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科学发展观与环境保护

    科学发展观总结了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 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树......

    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

    [摘要]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时期提出的伟大战略的两个方面,是合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强调发展的为......

    科学发展观与实际工作

    科学发展观与实际工作 公司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已经有两个月了,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对科学发展观又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

    马克思主义概论复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填空 1. 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它们是有机统一的。 2. 19世纪西欧三大先进思潮为马......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复习题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理论复习题一 一、填空题:(请将正确答案填入每道题目的空白处。) 1、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 ,核心是 ,基本要求是 ,根本方法是 。 2和 的集中体现。 3、......

    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方法论小结

    学习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体会 摘 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对社会科学研究具有直接指导作用,以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实践观为基础,融合传统社会科学方法论中人文科学方......

    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

    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以及要求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是关于研究、指导和实现中国科......

    论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论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诞生起,就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坚持与时俱进的态度,锐意进取,使得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中,都有一些优秀的与时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