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呼家川小学观 后 感
《我爱北京天安门》观后感
呼家川小学:张 珊
指导教师 :李 芳
自从我看了《我爱北京天安门》这部电影后,我很受感动,里面主要写了很多贫穷的小学生要到北京天安门。
一位老人正坐在桌上喝酒,一群孩子跑过来,一不小心把老人的酒给打翻了,老人生气了,主人又给老人倒了一碗酒。
“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孩子们一个个都许了愿望,只有一个孩子许的愿望是他能让大家都到北京天安门去旅游,孩子们都笑了起来,说他傻,他却说自己说的是真的,自己不说谎,肯定能做到。
支书有一天给老人一部照相机,让老人照相,孩子们却不小心打烂了,支书却来了,他问老人把相照好了没有,老人说胶卷不够,让支书再给他胶卷,支书又给了老人一胶卷,可是照相机不能了。
看了这部电影,我心里很受感动,因为那些孩子热爱祖国,也不知道那个孩子有没有到北京天安门旅游,我想一定到了。
2012年10月11日
张 珊
第二篇:呼家将的读后感
这一年来我苦心钻研了一本宋朝呼延家几代忠良的故事真是让人激动不已。故事是这样的,宋朝仁宗年间,爱国名将呼延赞之子呼延丕显被奸臣庞文父女陷害,居家满门303口被杀埋在一个坟里着称肉丘坟成为千古冤案。长子守用次子守信闻讯出逃,守用在大王庄和王员外的女儿王秀英完婚,生下呼延庆。呼延庆得知国恨家仇,立志长大后报仇雪恨。他从小拜师学艺,练就一身高超武艺,三上肉丘坟,替呼延家争光。而守信在齐平山招兵买马,积草屯粮,试图报仇雪恨。后来,守用前往北国借兵,回中原除奸,呼延庆幽州认父,在北国飞马出长郭,鞭扫六国,得到幽州火葫芦王宠爱,最后呼延庆帅领40万番重兵返中原与叔叔合兵伸冤报仇。在包拯、寇准等保国忠臣的支持下,终于为呼延家报仇雪恨,呼家将获封赏,欢庆大团圆。
在《呼家将》中我觉得呼延家人有一团正气,特别是呼延庆从小励志为爷爷报那血海深仇,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第三篇:“暖川”观后感
《暖川》观后感
按照局党委的安排部署,我院党总支组织了全体党员观看学习了反映广东援助四川汶川县灾后重建的专题纪录片《暖川》。《暖川》的时间虽然并不长,却给我内心深处以极大的感动和震撼。作为一名中国人,作为一名身在广东的中共党员,不禁让我热血沸腾、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
2008年5月12日,这是一个至今依然让全体中国人难以忘怀的日子,《暖川》这一短片,不禁让我们再一次回想起当时那“路陷桥坍悬断壁、山崩地裂阻川云”惨烈场景;而今天,我们看到的不再是一片废墟,听到的也不再是一片哭声!我们收获到的,是一份触动灵魂的感动。
在地震发生差不多一个月时间里,救援工作还在紧张进行中,国务院办公厅就发布了关于印发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的通知,而广东接到了对口支援受灾最重的县城汶川县的任务。作为中国经济大省,广东省委,省政府发挥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举全省之力援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描绘蓝图,点燃希望。
援川人员中,大部分是信得过靠得住能力强的党员干部,他们告别新婚燕尔、新生宝宝、年迈双亲……有的甚至牺牲在援川前线,面对生死的考验,每一位党员都义不容辞,无怨无悔,勇往直前。“不孝之子”黄进锋、因公殉职的秦春利等党员干部的名字将永远被汶川铭记。在前线,支部就是主心骨,“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广大党员不负重托,发扬无私大爱、牺牲奉献精神,奋勇拼搏,短短的两年
间,一条条宽阔的公路,一座座富有民族特色的楼房,一所所明亮的学校如雨后春笋,在地震废墟上建构了传奇般的美丽家园。
在这样的灾难面前,党员是一面旗帜,是榜样。我作为医务工作者,同时作为党员,就不能愧对这个称谓。因此,要与时俱进,不断适应实践的发展变化,及时转变和更新观念,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尤其要有像援川前线党员们的无私奉献精神,为医疗卫生事业贡献一生。
《暖川》温暖的不仅仅是汶川的同胞们,它将会成为一面旗帜,引导着我们无私奉献,为人民服务。
第四篇:《暖川》观后感
《暖川》观后感
在观看完广东支援四川的视频--《暖川》之后。可以看到在这两年时间的呕心沥血中,700多个日夜的艰苦奋战里。今天,那些曾经满目疮痍、灾难深重的灾区大地,俨然已经脱胎换骨,人民生活安定,成为情系粤川的温馨家园。我们身为共产党员,看到了党员先锋们冲在一线,为人民而战斗的场景感动不堪。
在《暖川》的这一节目中,我了解到了,计划先行的重要性。广东省根据国务院关于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完成了汶川县的灾后重建,虽然,2008年末尾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对口支援省市在财政收入大幅度减少的情况下,广东省依然明确表示支援灾区的“决心不变、力度不变、目标不变”,确保援建资金及时到位。让我看到了党心在凝聚、民心在凝聚,国家利益进一步强化,民族精神进一步升华。我也有一种很奇怪的感受,因为自从四川地震以来,我所见到的都是地震的场面,但是和谐安康如往昔的情景,确实死第一次见到,应该是自己对国家的大事了解还不够的原因吧。暖川教会了我要多多关注国家的大事,要从根本上看问题,不能只是肤浅表面的去观察一件事情!
另外,我也深刻的体会到灾情是最大的政治,而积极投入救灾与灾后重建就是最好的爱国表达。只要是在中国,每一次发生灾情、险情、有艰巨而困难的任务都有共产党员的身影,都是共产党员冲锋在前,冒死在前,都是共产党员以模范带头的姿态,带领和吸引着人们,排除灾情、险情、克服困难。这次汶川地震的灾后重建,当然不会例外。在地震后的700多个日夜中,在普通的故事之外,共产党员都敢为人先,甘于吃苦,哪里需要就义无反顾走到那里,背井离乡,远离亲人,甘于奉献,充分显示了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形象,强化了我对党员奉献精神的认识。对于党性的认识,我们作为刚刚接触党组织不久的新鲜分子,还并不是很深刻,但是看完《暖川》之后,不知不觉中对党员的神圣义务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通过《暖川》这一节目所播放的地震灾区重建的经历和见闻,我提高了觉悟,净化了思想。灾难是一座心灵的学堂,灾区的故事教育了一些人,同时也改造了
一些人。一些人通过教育,更加懂得了生命的可贵,亲情的重要,更加深刻的感
受和理解了来自全社会的关爱。一些人通过教育,找到了人生的方向,找到了奉
献的意义,更进一步的走近了党组织。虽然我没有亲临灾区,没有那种身临其境的体验,但我通过《暖川》这一节目了解了灾区重建的故事,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党性的光辉。
作为一个正在大学里接受教育的大学生,我们应该时刻牢记自己是伟大的社
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认真学习好专业知识,为以后的奉献祖国打好坚实的基础!
凌牧祺
2010年12月5日
第五篇:《暖川》观后感
《暖川》观后感
在学校组织下,我观看学习由广东拍摄、反映广东援助四川汶川县灾后重建的专题片《暖川》。该片主要介绍“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根据中央的部署,广东迅速行动,组织对口援建汶川,开展灾后重建的各项工作。
电影深深地感动了我,汪洋饱含深情地说:“他们的灾难就是我们的灾难,他们的痛苦就是我们的痛苦。帮助他们抗震救灾、重建家园,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那里的灾难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牵动着广东人民的担忧。广东省对汶川的援建,不仅彻底改变了汶川的面貌,也是全世界灾后重建的创举。
援川前线党员无私大爱、牺牲奉献的崇高精神,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让我们看到了震后废墟上崛起的传奇般的美丽家园和灾后重建的创新经验。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把四川汶川几近移为平地。灾后,广东省积极响应党中央的援川号召,集全省之力,发挥敢为人先的改革创新精神,组织了大批的人力物力支援汶川。援川人员中,大部分是信得过靠得住能力强的党员干部,他们告别新婚燕尔、新生宝宝、年迈双亲……有的甚至牺牲在援川前线,“不孝之子”黄进锋、因公殉职的秦春利等党员干部的名字被汶川铭记。在前线,支部就是主心骨,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广大党员不负重托,发扬无私大爱、牺牲奉献精神,奋勇拚搏,短短的两年间,一条条宽阔的公路,一座座富有民族特色的楼房,一所所明亮的学校如雨后春笋,在地震废墟上建构了传奇般的美丽家园。
在这样的灾难面前,所有人对学生的关注,对教育的重视,让我体会到自己的责任。身在教育第一线的我,在教学上还不够努力,对待学生耐心和爱心还不够,育人育德方面还可以再多下功夫。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青年教师,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不断适应实践的发展变化,及时转变和更新观念,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的学习、探索,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尤其要像援川前线党员们的无私奉献精神。
党员是一面旗帜,是榜样。我作为教师,同时作为党员,就不能愧对这个称谓。因此,要适应发展,更新观念。思路决定出路。没有观念的更新,就不会有发展的突破;没有观念的超越,就不会有发展的跨越;没有观念的领先,就不会
有发展的率先。
其二要有不断创新的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永葆生机的源泉。教师要想不被淘汰做合格教师,还要有创新精神。而其创新的基础就是教师必须做到博学多才。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教师博学多才,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
其三是要敢于转变工作作风。我们在工作的过程中,面临着各种考验,通过学习,认真总结,积极主动解决认识上的问题,转变工作作风,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我们在为学生服务的过程中,既要灵活多变,又要把握好原则性。同时,在教学中要能够开拓创新,破除旧思想、旧观念,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拉近距离,热情的解决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暖川》温暖的不仅仅是汶川的同胞们,它将会成为一面旗帜,引导着我们无私奉献,为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