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战后日本对待战争的态度
战后日本对待战争的态度
在德国首都柏林历史性的标志建筑勃兰登堡门不远处,一片壮观的纪念碑群赫然展现在人们眼前——这就是占地达1.9万平方米的欧洲被害犹太人纪念碑。面对这一德国人为自己竖立起的历史耻辱柱,人们不能不惊叹于德国政治家们的巨大道德勇气和历史责任感!
当然,在日本战争纪念碑是有的,但那不是为亚洲各国受害人民而立的,而是献给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甚至是战争罪犯们的。就在静冈县伊豆半岛的伊豆山上,就建有一座所谓“七士之碑”,纪念的就是被远东军事法庭判处了死刑的7名甲级战犯。让这些战犯们一如他们靖国神社中的同僚们一样,岁岁享受香火与膜拜。如此举止怎能不会深深刺伤受害国人民的感情呢?
德国和日本同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动国,战后也同样崛起为经济大国,但两国对待历史的态度却截然不同,这又是为什么呢?
日本到现在都认为自己不是被打败的,而是为了“避免日本人民受到更大的伤害”而投降的。他们的自私自利的丑恶嘴脸终将他们自己暴露无遗。
南京大屠杀70周年,但目前日本国内对于南京大屠杀的看法仍然是摇摆的,右翼势力仍坚决否认发生过南京大屠杀,有的媒体最近仍拒绝承认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性。
据台湾联合报报道,日本《读卖新闻》的社论,以“南京事件70年”取代大屠杀的敏感字眼。更有甚者是,《产经新闻》头版头条标题竟然为“大屠杀是蒋介石的虚构”,指国民党为了战时宣传的需要,虚构了南京大屠杀。“will”杂志12月号撰文称“捏造南京大屠杀”,又称“南京大屠杀”是“中国反日宣传的最高杰作、是传播反日的病毒”。
日本右翼势力认为,承认侵略是有损日本人尊严的一件事,尤其是向东亚和东南亚这些在他们眼中的二、三流国家认罪,是非常耻辱的,就好比中国国家男足输给了马尔代夫国家男足。日本是一个很要面子的民族,也同样是一个很团结的民族,他们是不会轻易向任何国家低头的,包括中国和美国。
日本国内对战争罪行正在进一步的淡化,假如政府突然宣布曾经侵略过别国,那就无法自圆其说,会在青少年一代中造成巨大影响,其代价是惨重的。所以说日本是不会轻易宣布侵犯过别国的。
但是日本国内的媒体和知名人士并不同意日本对待战争的看法及态度,相反他们采取批评的态度:日本一些知名人士近日也对日本政府在历史问题上的错误立场进行了批评。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理事长中田说,日本战后教育存在很大问题,许多人对那段历史认识不深刻。年轻人不关心政治,这导致日本社会在历史问题上出现偏差,日本领导人应该认真反思。
作曲家池边晋一郎在《赤旗报》上撰文说:“只有正视过去,进行反省和谢罪,应该赔偿的就赔偿,才能够创造未来。” 从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日本对待战争的态度并非是一发而不可收拾的,至少还有良心的。
日本为何如此不干脆,杀就杀了,自豪什么啊,又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要正视历史,不要胡编乱造;要尊重中国人民,不要伤害无辜;要勇于认错,不要逃避责任。作为中国的邻国,日本更应该要认识到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看准对象再下手啊。中国也不是一个好惹的国家,中国的强大无须用其他国家来证明,用日本的瞠目结舌即可。。。
第二篇:战后 日本民族工业
战后日本保护民族工业的基本政策经验研究
林晨辉
战后的日本经济陷于崩溃和破产境地,但经过20 年左右的发展,到70 年代初,日本便成为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战后日本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经济成就,最关键的一点是日本政府始终坚定不移地采取有效措施实行保护和扶植民族工业的基本政策,使其免受先进国家不平等竞争的冲击和威胁,安全地度过成长时期,奠定经济高速发展和经济结构高级化的产业基础。主要做法是贸易保护和限制外资并举,突出对外资进入的限制政策。实行贸易保护政策,抵御进口产品对民族工业的冲击 战后初期,日本政府决定保护和扶植本国民族汽车工业,选择了以资本密集型的、吸收就业人口能力大的重、化学工业化为主的经济发展路线。战后日本实行贸易保护政策,一方面是为了抵御外国进口产品对本国民族工业的冲击,另一方面是为了给本国民族工业在幼小阶段创造一个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成长环境。从50 年代到70 年代,与本国民族工业以及整个经济实力状况和国际形势相适应,日本的贸易保护政策经过了从全面保护转向有选择地保护的调整和变化,在具体措施上经历了从管制措施为主到关税措施为主,再到非关税措施为主的三个阶段。
(一)战后初期采取以外汇配额制度为主要手段的进口管制措施。日本政府 1949 年制订的《外汇及外贸管理法》,规定实行外汇配额制度,管制进口。日本通产省在执行过程中,尽一切力量减少成品进口,特别是那些直接与日本制成品竞争的商品进口,为日本民族工业战后的恢复创造了必要条件。作为行政管制措施,外汇配额制度是50 年代日本贸易保护政策的主要手段。
(二)从 60 年代开始采取以关税措施为主抑制进口的贸易保护政策。进入60 年代后,由于国际压力,以外汇配额制度为基础的进口管制措施被迫废止,关税成为抑制进口的主要手段。日本政府于1961 年进行了一次关税制度的重大调整,把税收项目由原来的900 多项增加到2200 多项,并提高了关税税率。随着日本先后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和贸易总协定以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加上对外贸易出现顺差,关税保护措施也面临巨大的国际压力,贸易摩擦日益严重,日本不得
不加快实施所谓贸易自由化政策。尽管如此,日本政府仍然采取多方面措施继续利用关税壁垒对民族工业实施保护。一是有意拖延,尽可能推迟贸易自由化的实施时间。二是根据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状况陆续有计划地开放,扶持成熟一个开放一个,用实行贸易自由化的产业掩护继续保护扶持的产业。三是利用有效保护与名义保护的差别来实行保护。日本对工业
产品的保护性关税壁垒一直持续到70 年代中期才基本拆除,但农产品的关税壁垒仍在继续实行,实行保护的农产品多达24 种。
(三)强化以非关税壁垒为主要手段的贸易保护政策。从 70 年代后期起,日本产业面临的主要竞争威胁从发达国家逐步转向赶超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特别是在劳动密集型和一些传统工业产业,这些国家或地区已经不仅在本国市场排斥日本产业和与日本争夺第三国市场,而且开始直接进军日本市场。因此在实行贸易自由化后,日本并没有完全放弃产业保护政策,但保护从关税壁垒转向了越来越高的非关税壁垒,如提高卫生检疫标准。排污标准等商检标准,强化行业组织等。
采取限制和排斥外资的政策,把强大的外国竞争对手拒之国门之外与大多数国家鼓励外国投资的政策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日本一向对外国企业在日投资采取限制和排斥政策,这实际上是日本产业保护政策从商品领域向资本领域的延伸。战后初期限制措施最为严格,到60 年代中后期和70 年代开始有所松动。日本外资政策由严格限制到有控制地有限开放的调整和变化,都是以日本民族工业对保护的需要程度为基础的。
(一)战后初期规定了严格的外国直接投资项目的审批条件和程序,把引进外资和与外资合作的权力集中在中央政府手中。日本政府于1950 年颁布了“外国资本投资法”,规定引进外资项目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查和筛选,要求引进外资要有利于改善日本国际收支状况,有利于日本国内重点产业和公益事业的发展,不得冲击国内中小企业,扰乱产业秩序。该法规定了外资进入的两条认可标准和一条不认可标准。认可标准是:有助于直接或间接改善国际 收支者;可直接或间接对发展重要产业或公益事业做出贡献者。不认可标准是:认为将对日本的经济复兴产生恶劣影响者。日本对外资进入的这种限制政策是进行了多方面利弊权衡后的结果。50 年代初期,日本的资金积累能力并不能,外汇严重短缺,引进外资显然有助于解决当时经济发展的困难。而且当时日本的技术水平也远落后于欧、美,引进外资还有助于技术水平的提高。但日本政府认为,一时之利可以会带来长远之弊,在经营资源和经营规模上拥有明显优势的外国企业
在日本大量直接投资,必将导致本国企业被兼并、收购,从而妨碍本国产业和独立技术的发展。日本政府还认为,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把引进外资或与外资合作权交给企业,在市场导向下,企业将难以避免图短利而招远祸。因此,日本政府决心采取限制外资进入日本的政策,并把控制权牢固地掌握在政府手中。政府对引入外资的审批标准,对外只有上述的原则界限,并无明确细则。因而其中政府的权力余地相当大。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政府进行了极为严格的控制。在具体的审批过程中,日本往往附加极其苛刻的条件,而且故意拖延审批时间。在 50 年代,几乎没有外资企业能获得投资许可。60 年代,在实行了“日元股票自由购买制度”后,政府的控制稍有缓和,开始有少量外资流入。但外资直接投资的进展仍极为缓慢。
(二)在民族工业国际竞争能力大为增强的条件下,日本政府迫于国际压力才逐步对外资实行严格控制下的有限开放政策。到
了60 年代中期至70 年代,日本国内产业基础已相当雄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能力大大提高,国际收支状况也得到改善,1965 年日本对外贸易首次实现由逆差向顺差的转变。在这种背景下,日本政府迫于强大的国际压力,不得不宣布分步骤陆续实行所谓“资本自由化”。但是在具体做法上,一是与贸易自由化措施一样,资本自由化的实施也是采取拖延战略;二是针对不同产业情况规定所谓自由化比率;三是加强对国际交易中违法行为的控制,特别是针对外资项目强化反垄断法的执法;四是在开放外国投资的过程中推动国内大型企业的合并和业务协作。在制定《资本自由化实施标准》后,日本从1967 年至1975 年分五次实施逐步放宽外资政策的资本自由化措施。但是到80 年代初期,农林水产业、矿业仍然只准在外资比率不超过50%以内实行资本自由化。日本放宽对外资进入日本的限制是有条件的。开放投资的过程是以保护主义为基调的,对外资由限制到逐步放宽,所依据的标准最主要的是日本的经济实力。
(三)战后初期引进外资以借款为主,后来有限开放证券投资,引进外资的方式严格限制在间接融资为主的格局上,使外国出资者与日本企业实际经营保持尽可能严格的隔离。1950 年至1965 年的15 年间,日本引进外资的方式大部分是借款,主要是通过银行,少量是由银行担保、由企业直接借人。这一时期引进的各类外资总额仅46.43 亿美元,平均每年只有3.1 亿美元,而且其中绝大部分是间接融资,占94.12%。在间接融资中,以外国贷款为主,总额达31.32 亿美元,占71.1%。
从 1968 年开始,以证券投资的方式引进的外资有所增加,直接投资也略有增加,但大部分却是经由市场的股票投资。1956 年至1965 年,日本引进的外资总额中公司股票占17.3%。1966 年至1969 年,引进外资中公司股票比重上升到48%,1970 年至1973 年进一步上升到72.3%。战后日本采取限制和排斥性的外资政策,主要的原因是基于产业安全的考虑和自身产业
结构的选择日本在经济赶超过程中,并不是不需要资金和外汇,实际上日本长期受到资金和外汇不足的困扰。必要的进口和技术引进都需要巨额外汇,从1956 年到1973 年,日本共计进口商品2015 亿美元,引进技术支出近43 亿美元,合计2058 亿美元。这相当于同期日本总积累的24%。从战后初期到1965 年,日本的国际贸易一直处于逆差,要支付这样一笔资金并不容易。如果加上日本当时国内大规模经济重建和后来实行的以资金密集型的重化学工业化战略,资金总的缺口是相当巨大的。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为什么不仅不鼓励引进外资,而且对外资的进入实施世界上少有的严格限制,通过各种政策手段长期排斥那些企图向日本进行直接投资的外国企业?产业安全的考虑和产业结构的选择是两个最重要的原因。
(一)防止引进外资所带来的外国资本对日本产业和市场的垄断与控制。日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最大的担心就是国际垄断资本把日本尚处在幼小阶段的产业扼杀在成长过程中。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重视民族资本的纯洁性的习惯根深蒂固,同时看到美国巨大的跨国公司迅速打进并占领西欧市场的先例,认为一旦跨国公司登陆日本,那用不着多久,经营权就会被夺走,市场被占领。另外,日本要靠“国际贸易立国”,要把商品输出到海外去,是绝对不可能甘于依附外国资本的。
(二)防止外国资本的利润汇出造成日本经济发展的利益流失和对日本国际收支的冲击。外国投资最终是要取得利润的,日本人担心当外国资本把在日本取得的大量利润以投资收益或上缴总公司的形式向外汇出时,造成利益流失,使日本在国际间的利益分配上长期处于不利地位。同时,担心外国资本的大量利润汇出造成的外汇流出导致国际收支恶化。
(三)防止因引进外资强化日本对发达国家的技术依赖关系,丧失产业技术进步的主导权。日本人始终认为,外国资本投资建立的子公司不可能在资本输入国积极开发技术和产品,最新技术和产品的研制主导权一定掌握在母公司手里。
(四)防止日本产业政策的贯彻受到影响。日本是一个单一民族的国家,历史上形成的社会文化传统和道德观取向具有排斥外来和内部协商的机制。日本产业政策在贯彻过程中的基本手段之一就是实行所谓“官民协调体制”、“劳资协调体制”、“行业组织协商体制”。如果在企业构成中有一定比重的外国企业存在,这种内部协商的政策贯彻方式就将受到严重威胁。产业政策将难以收到理想效果。而且,通产省的多数人认为,如果在战略产业部门,民族企业和外资企业展开竞争,进行混战,诱导性的产业政策就更难以推行了。
(五)产业结构的战略选择也决定了日本不可能鼓励引进外资。日本所要扶持与发展的重点产业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它们并非是当时发达国家正在转移出去的产业,而刚好是将与资本输出国在获取国际比较利益方面竞争的产业;二是日本在这些产业的发展上并无特殊 自然优势。这样,外国资本不会集中向日本希望的产业投入,也就是说通过资本在国际间自由流动形成的国际分工格局不可能满足日本的结构选择要求。实现这些产业的发展,只能靠政府政策扶持下的自我积累。在拒绝引进外资的情况下,日本通过高积累、盘活存量和借用少量多边或双边的优惠贷款三种基本途径,解决了工业化过程中资金紧缺的难题。日本人素有高储蓄率的传统,再加上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抑制消费的政策,使日本在赶超过程中积累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远超过其他发达国家。通过固定资产特别折旧制度和大力发展金融业等办法。盘活用活国内存量资金。另外从世界银行和美国进出口银行借用少量贷款。研究借鉴日本经验,对我国民族工业实行保护和扶植并重的政策发展对外贸易、引进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的改革和发展确实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近年来我国在对外经济关系的发展上也存在着一定的盲目和失控现象,对
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民族工业受到进口和外资企业的双重冲击陷入相当困难的境地。
借鉴日本的经验,进一步完善产业政策和对外经济政策,保护和扶植我国的民族工业,已势在必行。
(一)要制定以实现赶超发达国家为目标的国家战略。作为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我国要实现现代化、成为世界一流强国,除了赶超别无选择。日本当初缺乏重化工业基础,但却能作出重点发展重化工业的果断战略选择。我国经过四十多年努力早已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
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已经具备雄厚物质基础,比日本当初更有条件实施赶超战略。
(二)尽快明确对民族工业实行保护和扶植并重的政策。许多人主张不保护落后,国内企业应当推向国际市场,在参与国际竞争中发展壮大自己。问题是,我们民族工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实力悬殊。在这种情况下盲目去跟人家竞争,就如拿鸡蛋去碰石头。正因为我们落后,所以才需要保护。我们自己不保护自己的民族工业,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会发善心来保护我们的民族工业的,遵循优胜劣汰法则的市场机制也不会自动为我们的民族工业提供保护的。
(三)加强对外政策与国内政策之间的衔接和协调。日本最重要的经验之一就是,在采 取对外政策行动之前,都要全面、深入地评估这项政策行动对国内产业和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同时,把对外经济政策作为实施国内产业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手段,根据民族工业发展的需要适时确定和调整有关的对外经济政策。我国应当借鉴这一经验,加强对涉外政策的综合平衡和协调,防止对外政策与国内政策的脱节,更好地使对外政策为国内经济发展服务。当前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争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各种努力应当充分考虑民族工业的现状,并与国内做好衔接,进一步为国内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做好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新环境的各项准备工作提供必要的政策安排、组织引导和特殊支持。二是贸易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要考虑保护民族工业的需要,搞好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的衔接和协调,保证进口
不构成对民族工业的威胁。贸易政策的关税和其他非关税手段应当作为国家产业政策的工具
来运用。此外,应当尽快制定反倾销法律,加强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涉外执法力度。
(四)进一步加强对引进外资的规模和项目构成的宏观控制,加强对大型跨国公司的在华投资活动和在华外资企业经营活动的管理。日本对特大型跨国公司投资的态度历来是“敬
而远之”,外国企业想把日本尚处在幼小阶段的民族工业扼杀在成长过程中,使日本成为外
国资本的附属物。日本人对于外国投资所能带来的技术引进不抱任何幻想。我国最近几年的经验也表明,引进外资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产业技术差距问题。当前应当进一步完善
外商投资导向目录,完善项目审批制度,把宏观经济紧缩政策的重点调整到利用外资上。尽
快制定反垄断法,强化反不正当竞争执法,维护国内市场正常的国际竞争秩序。__
第三篇:读《战后日本外交史》有感
题目:读《战后日本外交史》有感
院系:历史文化学院 专业:历史学 班级:11级历史汉班 姓名:梁永辉 学号:20111104545
读《战后日本外交史》有感
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沉重灾难之后,人类社会本应享受更多的安宁与和谐,但令人遗憾的是却进入了东西方政治与军事全面对峙的冷战时代。对这种形势发生重大影响的,无疑是个别大国推行的对外政策。宋成有、李寒梅撰写的《战后日本外交史》重新审视了过去所发生的事件,具有强烈的现实感与时代气息,称得上是冷战结束后中国学者以全球视角研究日本战后外交的代表性著作。
《战后日本外交史》第一编占领时期对美一边倒外交路线的确立。战后世界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的彻底失败,英法力量受到削弱,殖民主义体系瓦解,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关系格局被打破,欧洲的影响开始下降,亚洲的影响将要上升。正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美国以盟军的名义对日本进行了单独占领、并实施以服从美国的全球利益为目标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一系列改革,成为日本战后民主化的主潮,给日本乃至国际社会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战后日本外交史》始终把握了这样一种趋势:以美苏为两极的新大国强权政治代替了凡尔赛体系的旧的强权政治,两极的矛盾与斗争在世界范围内以多种形式全面展开,成为影响战后国际关系的主导因素。在这个大背景下,日本外交被纳入美国全球战略的框架内,是为冷战服务的亦步亦趋的追随外交。该书在探究日本外交活动的宏观国际环境的同时,还探究了日本国内领导人对外交政策的影响问题。由于美国对日占领并左右其外交政策,自吉田茂内阁起,日本依托美国的庇护寻求自己的发展已成为其外交的既定方针。
第二编是对美一边倒追随外交路线的局部调整。在这一阶段,单纯地由美国支配的外交路线越来越受到国内的反对与批评,同时由于国内经济恢复和增长,因此出现了对美日关系框架内的局部调整。比如“自主外交”的提出,以增加日本的自主性,试图减少美国人控制的势力。
《战后日本外交史》对日本与中国的关系特别重视。例如在《日中关系的进展与挫折》一章中作者所提到的为推进日中关系正常化而辛勤工作的日本友人不下数十人, 面对日中关系的低谷,更多的日本友人却逆流而上为改善日中关系而努力。他们当中有政治官员、国会议员、新闻记者、学者和工商业巨头,活跃在日中邦交正常化前的民间外交中,为推进日中关系的发展扮演着十分重要的社会角色。
日本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也是该书着力探讨的一个重要方面。作者认为,日本与东南亚国家修复与改善关系,是在东西方冷战体制形成的大背景下实现的,既有追随美国政治路线、作为向其讨价还价的政治砝码的一面,也有渴望获得东南亚资源与市场的现实考虑。作者具体地剖析了日本与东南亚的复杂关系,为读者理清了日本外交的来龙去脉,有助于我们今天对日本问题的研究。
第三编是走向自主外交阶段。到60年代,日本经济进入了高速增长时期,国内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国民生产总值、对外贸易、黄金外汇储备等急剧增长,日本领导人对走向以经济实力为后盾的自主外交踌躇满志。因此,日美关系进入了一个难以逆转的新阶段。中日邦交正常化是本编富有特色的内容。在本编中,读者可处处感受到日本为走向自主外交所做出的种种努力,更感受到中日两国领导人为实现两国外交关系正常化所付出的艰辛努力。
第四编是以日美关系为基轴的等距离、全方位外交阶段。70 年代在保持日美特殊同盟关系的同时,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开展与中国、苏联、东南亚、大洋洲、中东和欧洲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外交活动,以树立作为经济大国的国际形象;同时强调自主性,在许多重大国际问题上有了自己的独立看法与行动,如抢在美国之前恢复与中国的邦交关系,增加对第三世界的对话和援助, 加强同中国、东盟的协商与合作等等。作者探讨外交中的多边关系,实质是在探讨一种全球机制,在国际活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是相当富有教益的。但是作者也指出,无论“全方位自主外交”还是“多极自主平衡外交”,日美关系仍是日本对外政策的核心部分。
第五编是走向分享世界领导权的大国外交阶段。进入80年代,日本成为全球性经济大国之后,已不满足于以往的“多极自主”、“ 等距离” 和“全方位”的外交方针,力图以“西方一员”外交来取而代之,担更多的国际重任。该书指出,在国际社会抵制苏联势力南下与越南地区霸权主义的联合行动中,日本“旗帜鲜明地加入到对越南的抵制与制裁的行列”,主张召开解决柬埔寨问题的国际会议,愿意在资金、技术和其他领域加强与东盟国家的联系;日本越来越多地插手世界热点地区与热点问题,突出日本在当今世界的大国地位;1987年以来,日本军费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军费投资大国„„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大国的整体形象。
读罢全书,感到《战后日本外交史》有两个显著特色:一, 视野广阔, 取材宏富。该书并没有局限在传统的政治外交, 而对当今高科技时代经济规模与质量、人力资源与素质、科技水平以及综合国力等对外交政策的影响也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特别是把冷战结束后解密的历史材料摄于笔下, 更增添了它的学术分量。许多立论新颖别致,反映出作者宽厚扎实的理论功底与信手拈来的史学功夫;第二, 研究历史, 关注现实。作者在目睹了近年日本在国际舞台上的种种活动之后,得出了忧心忡忡的结论:“可以肯定,日本会进一步加快走向政治大国、积极参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步伐。在未来的半个世纪中,在国际上发挥大国作用将是日本不变的外交目标”。确实,日本近年来在国际外交舞台上的活动不同凡响, 国内不断有人否认战争责任, 这些消极势力每每为厉为祟,困扰着日本与世界、尤其是与亚洲各国建立真正平等、友好与合作的关系。
第四篇:对待人生的态度
对待人生的态度
狄妤
每天,太阳都是一样的升起,无论是阴天,下雨或是晴朗的日子,无论你是否能够看到它,它都依然在运转着。太阳,是希望同时也带来了失望。阳光照耀在我们的身上,那是多么的暖和,在阳光的照耀下,大地万物都在成长着,这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呀!这是一种希望的光芒,同时它也无情地告诉了我们,它是不会为了任何的事而改变它的运转。生命,是由阳光来哺育的,而阳光带我们的是我们所需的光和热,而生命却是无穷,他不能单单为了某一方而停止供应。
人从出生到死亡都是一种自然的过程,吸收着阳光带来光和热以及附产品,这是一场游戏,一场生活游戏。在这场游戏中,有一个道理你必须明白,“你fail,over了,但游戏还在进行着。”这场游戏人们为他去了个好听的名字——人生。你的人生可能会掉入低谷,泥潭之中,而这场游戏是没有save键,也不可能staragain,是不会stop的。你无法站起来离开低谷,泥潭,那么请对自己宣布gameover。人生的时间是有限的,你无法飞翔,但你可以站起来,你可以走遍天下创造那不可能的奇迹。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人生,记住你的态度决定你的人生。人生可以没有成功,可以失败,但要快乐,这样的人生才过的充实,舒服。
对待人生的态度决定你人生的道路的成长过程。
第五篇:对待工作的态度
谈一谈对待工作的态度
今天能够借助这个学习的机会与在座的各位同事各位兄弟姐妹一起交流一下工作的心得体会,感觉非常的荣幸,也非常感谢大家能给我这次锻炼自己的机会。今天,就参加工作以来,在工作态度方面的一些心得体会和一些收获,粗浅的与大家进行一下分享。
着手一项工作,直接影响着结果的因素就是对工作态度和方法。我认为最重要的还应该是态度,因为态度端正了,积极了,自然而然的就会找到一种好的工作方法。
在工作态度方面我认为第一点就是
一、认真负责
严格的履行工作职责,端正你的工作态度。举个例子:入伍后第一次回家探亲,我选择了乘坐长途客车,回家的感觉很兴奋,选择了一个靠前的位置,挨着司机坐。上了高速没一会,司机就开始哈欠连篇的有点犯困,我就跟这司机师傅说,我说你感冒了,不舒服,他来了一句:“昨天晚上打了一宿麻将,输了四百多,今天这两趟白跑了”。当时我就吓一跳。这一路又是递水又是点烟的,就怕他打盹。把我累够呛。后来我就想这司机就是不负责任,不光是不对自己负责,这是对全车人不负责任。之后我就再也没在长途汽车上花过钱,全是坐火车。从那一次,长途客运公司就丢掉了我这样一个用户。说得有点了远,我的意思就是说在我们维护网站的过程中,要对我们的每一位用户,每一位网民负责,要认真的对待每一篇文章,从最基本的标点符号做起。如果说因为某个人连续不断的出现问题,出现错误,网民对我们失去了信任,失去了兴趣。以后不再登陆了,我们网站失去了这一个网民,那么针对于这个网民来讲,我们所有人的努力就都白费了。所以说我们就要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认真负责,网民使我们网站生存的基础,不要不在乎别人的感受。这是第一点,认真负责。
二、充满热情
不要把你的工作看成是一种为养家糊口而不得不做的事情,而是要把它当做你实现自己人生价值,收获快乐与成就的一种途径。以前我在技术部的技术服务岗位上工作,经常会遇到一些这样的问题,你比如说一位文字编辑,花了几个小时的时间完成了一篇稿子,这时候突然断电了,或者死机了,要不就是一犯晕没保存,几千字的稿子,眨眼就没了,那种感觉,我一说大家就可能体会得到,你哭都哭不出来。这时候他们就会给我们打电话,你想他那情绪能好吗,火大!这时候我们就得马上过去灭火。积极地配合、安慰。想一切能想的办法帮他挽回,文件恢复,查找临时文件,从缓存里找。然后再提醒他以后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这样你的用户就会对你产生信任感。以后有问题还会及时的找你。包括家里的电脑维修,买台新机器,都会征求你的意见。端正你的工作态度就会使你和你的用户之间建立起一种良好的关系。想用户之所想,急用户之所急。这也是我们在与客户的沟通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工作态度。
三、积极乐观
目前我们网站的工作任务量大,而且比较繁琐。很多的部门都存在着人手少,任务重的现实情况。在具体工作中会不可避免的遇到一些难事和琐事。有些同事由于工作压力大一时没有了自信,甚至还流了泪,但是他们擦干眼泪之后笑一笑又继续投入工作,因为他明白不管困难有多么大,至少要先起步,目标才能慢慢实现。一旦起步,继续前进就不太困难了。工作越是困难、繁琐,就越要立刻去做。如果托的时间越久,就变得越困难、越可怕。这有点像打枪,你瞄的时间越长,射击的机会就越渺茫。这就是我要阐述的积极这一点。
下面我再谈一谈乐观,我有一个战友叫李元博,保定人,在一次训练过程中膝盖受伤,导致两侧半月板切除,医生的诊断结果是三级甲等残疾。这就意味着他走路都可能受到影响,但是他没有放弃,在战友们的鼓励与帮助下每天都坚持锻炼,从扔掉双拐到负重奔袭,就用了一年的时间,在年终军事考核中名列前茅。被河北省军区破格留用。后来我们都叫他“硬
汉”!一个和乐观很积极的硬汉。
在我看来,工作与我之间的关系就像是一面镜子,如果你乐观的对待工作工作就会让你快乐,你能忠诚的对待工作工作就会对你忠诚。你能为工作付出的更多工作就会回报你更多。每个人都想在工作中获得成功。但决定成功的因素有很多,而你的态度就是最核心的因素,不同的态度,产生的过程和结果都会不一样,因为心态可以影响我们的认知方法。积极的人生心态可以帮助我们战胜自卑和恐惧,可以帮助我们克服惰性,可以发掘我们的潜能,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以上就是我对工作态度的一些认识,如有相驳之处,日后我们可以共同讨论研究!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