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角色游戏中教师的观察和介入(重要)
角色游戏中教师的观察和介入(重要)
——给教师的建议
作为新教师,我想,大家肯定对“游戏”这个“时间长、空间大、自主性强”的课程内容感到有很多的困惑,尤其对游戏过程中教师的观察和介入感到手足无措,有时会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看什么、怎么看?”这是我们在游戏中首先要思考的;
“教师在幼儿游戏中何时介入、如何介入?”也是需要判断和思考的。
今天,我想通过一些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案例来与大家共同分析和思考,交流一些自己总结的经验。希望能帮助大家在游戏过程中的观察和介入更加从容,更加有效。
一、扫描观察与定点、追踪观察有效结合,让观察更从容
其实,角色游戏的观察也不外乎这三种:扫描观察法,定点观察法、追踪观察法。在角色游戏中教师如何观察,要把握好时间上的合理分配。
我通常在角色游戏刚刚开始的5-10分钟和游戏结束前的5分钟左右进行的是扫描观察。主要是比较粗线条地掌握全班孩子开展了哪些的游戏主题;幼儿选择了哪些游戏内容,扮演了什么角色等一般的行为特点。我是这样想的:在角色游戏刚刚开始时,孩子们的情绪还没有稳定,孩子们要寻找游戏内容、玩伴,有的孩子还会争抢角色,这个过程中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在里面;而在游戏快结束时,有的孩子又会因为游戏热情减弱,产生无聊、逗留、打闹等消极行为。所以,在这两个时间段我觉得教师是有必要进行扫描观察的。而且在这个时候,教师的站位应该是在一个视线相对开阔的区域,要能够环顾到所有的孩子,避免产生视觉的盲区。
那么在游戏的中间环节,大概20-30分钟左右的时间,我通常采用的是定点与追踪观察。定点观察也就是定点不定人,即对某一游戏内容进行观察,可以较为系统地了解游戏过程中孩子的兴趣、交往、游戏情节发展等动态信息,避免指导的盲目性。而追踪观察也就是定人法,即根据需要确定1~2个幼儿作为观察对象,可以观察与了解个别幼儿真实的全游戏状态。
但是这两者也不是随意确定的,我们要根据前一次幼儿的游戏来确定。举个例子:在前一次的游戏中,某某孩子在点心店中表现特别兴奋,出现多次打翻餐具、扔点心的现象,那么,今天的游戏,我可能就会去跟踪这位幼儿,看看他在今天的游戏内容中的表现如何。如果换了一个游戏内容,他还是出现类似的行为,那么,我就要来分析孩子最近情绪上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我要和这个孩子进行个别交流了。如果这个孩子今天的状态比较稳定,那么我就要分析是玩伴的行为(选择)影响了孩子的游戏,还是这个游戏本身在环境创设或材料提供上因为数量太多、品种太杂、环境拥挤等原因对孩子的刺激过强?又如,前一次的游戏中,我发现小超市的生意冷清,担任角色的孩子无所事事,那么今天游戏我就会选择定点观察,看看不同的幼儿在“小超市”担任角色的情况,以此来分析,生意冷清的原因是否因为幼儿的经验缺失?或者是游戏玩了比较长时间,幼儿已经没有兴趣?这个游戏内容是否需要进行调整、补充或者完全替换成新的游戏内容?。
所以,每次孩子游戏结束后,教师应该在心中基本确定下一次的游戏观察重点。而在细致观察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分享、环境调整和材料补充等,才会帮助幼儿的游戏不断推进,促使幼儿游戏水平的不断发展。
二、仔细观察与耐心等待作为前提,让介入更适宜
接下来,我们轻松一下,一起来看两个幼儿游戏片段,然后思考两个问题:
1、你观察到孩子在玩什么游戏内容?
2、如果看到这样的情况,你会怎么做?
(观看游戏片段)
互动:在刚才的片段中,你认为哪几个片段中,需要老师介入?为什么?(教师自由讨论,然后随机请某个幼儿园的代表来互动)
案例
一、(孩子喝用彩泥做的珍珠奶茶)类似于这个案例的画面在孩子的游戏中其实常常会发生,特别是小年龄的幼儿,经常会把模拟的玩具放嘴里吃,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卫生、窒息)。我们新教师可能会有顾虑,觉得这是孩子的游戏,而且孩子们很投入,担心介入会不会影响他们的游戏。作为教师,我是肯定会介入的,告诉孩子这是不卫生的,吃了会有危险,并引导幼儿游戏中模拟喝奶茶,也一样很好玩。通过这个案例,我想提醒大家的是当游戏中出现不安全的因素时,我们教师需要及时介入。
案例
二、(游戏中出现消极内容时)虽然,在这个游戏中,也是孩子对周围生活的一种再现,但是,游戏中出现了消极内容——搓麻将,我们教师就一定要及时介入。我的做法是:明确告诉孩子搓麻将是不文明的现象,我们不能学。接着引导幼儿讨论:和朋友在一起,玩哪些游戏既文明又有趣?这样既制止了孩子的消极行为,又启发幼儿产生新的游戏行为。
再给大家举个例子,有一次,我们班的孩子玩小医院的游戏,能干的护士为了吸引同伴,出去发了很多免费体检的单子,这样就有很多孩子很感兴趣来参加体检,而碰到今天来做医生的是一个不太声响的男孩,他听到小朋友来体检,他好像不太会,小朋友就埋怨他,他很紧张,想放弃游戏。这个时候我们老师当然需要介入,那么,我通常采用的策略是:先以角色的身份加入孩子的游戏,在宽松的氛围中和幼儿聊天,了解幼儿放弃的原因;然后,肯定幼儿今天选择这个角色是大胆的,告诉幼儿做医生这个工作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老师认为你是了不起的;之后,要帮助幼儿回忆经验:你以前体检过吗?幼儿园每次体检,老师都带你们到医生那里检查什么?游戏中,我通过观察,了解原因,在孩子情绪比较低落的时候适时介入,用角色语言和情节加以引导,让孩子的游戏出现兴奋点,使游戏活动得到顺利开展。
另外,当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产生认知冲突时(比如,孩子玩开飞机的游戏随便招手上下客人,这个就是认知经验有冲突了。);幼儿主动寻求帮助时;当游戏中出现不利于游戏开展的过激行为时都需要我们教师介入(打闹,扔玩具玩等)。但是,教师何时介入,最要紧的是向儿童要答案。作为新老师我们要知道介入游戏的重要性。那就是:
1、教师介入游戏能提高幼儿游戏的安全性。
2、教师介入游戏能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两个幼儿游戏中比较常见的现象,想一想平时你们遇到这样的情况会怎么处理?
案例
四、(幼儿在游戏中有时会到处游荡)看到别的孩子都开始游戏了,这个孩子还在游荡,很多新教师可能心里很着急,通常会去引导孩子:“你怎么还没找到地方玩?”“到××地方去做××”有的老师可能比较委婉一些,用商量的口气对孩子说:“你要不要到××地方去玩呀?”“你愿意去和××一起做××吗?”大家会这样想很正常,至少反映一点:你关注到了这个孩子!那么,我在这个时候是怎么做的呢:我会静静地观察,等待孩子,看看他会做什么,当我发现孩子到各个区域去都会到一些小电器上摸上两下、摆弄两下后,我明白了,这个孩子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了——修理工。这个时候,我选择的是不介入孩子的游戏。(播放幼儿当修理工的片段)
案例五:(新开设的糖果屋,孩子非常拥挤)每次有新的游戏内容出现,通常就会出现刚才的那一幕,这个时候,大家可能会充当一个“老娘舅”的角色,进入了解谁先进来玩的,谁就留下来,其他孩子会引导疏散到其他游戏中。那我遇到这种情况时,我同样会在一旁观察,看幼儿争抢中是否产生危险,比如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推打同伴了或者挤翻物品有砸伤危险时,我肯定会马上介入,但是,如果孩子只是为抢某些角色涨的小脸通红,僵持不肯相让,那我会再等待一会,看看孩子是否能自己解决。因为角色游戏还有一种功能就是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孩子在争抢后,能够自己协商,游戏继续进行,教师也就不必介入。
上面的两个例子,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不是你观察到孩子的游戏出现问题后都需要教师介入。有时候,适当地退后,合适地等待,或许,你会看到惊喜的一幕。
所以,作为新老师,我们也应该知道,教师的不适宜介入,会影响游戏价值的发挥,主要表现在:
1、教师介入的频率过多,主观介入过强,会影响幼儿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在游戏中过度干预,会丧失幼儿的主体性,挫伤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幼儿潜能的发挥。
当然,有的时候,我们常常会碰到一些令人困扰的游戏现象,使教师处于一种是等待还是介入的两难境地,这里我也想给大家介绍一个游戏实例:
案例六:(能干的孩子从无业游民到新闻记者)有一些很聪明,很能干的孩子喜欢在游戏中扮演小丑或是其他一些特别微不足道的角色,穿梭在各个游戏区域,而且乐此不疲。这个时候,作为教师的我们常常想引导他们能够有所作为,给他们介绍工作,但是孩子并不接受,这个时候怎么办?我想给大家的建议是:游戏是孩子自主的活动,它最重要的价值是愉悦的情绪体验。所以,我们要学会认同。
认同之后,我们要等待适合孩子的角色出现,也就是游戏中出现的契机。有一次,孩子们想到了玩世博新闻播报的游戏,可是,每天的新闻从哪里来呢?大家觉得需要有一个记着到处采访,寻找一些讲文明的新闻,这个时候,我们的天才就第一个报名当记者,并开始了新闻采访的工作,但是,走的地方一多,他会把很多新闻忘记,于是,我建议他把拍到的新闻记下来,他马上想到了简单记录,然后到电台播报新闻,在这个角色中,他既满足了游戏的兴趣,又找到了角色的胜任感。
这个游戏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
认同并理解
思考并等待
关注并支持
最后,我想说明的是,自然状态下的幼儿游戏本身就有很多随机性、不确定性,他们在与游戏环境的互动中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行为、问题和需要,这就需要教师在观察、等待的基础上,解读幼儿在游戏中表现的行为,在分析的基础上决定是否要介入,以哪种方式介入更适宜,相信你们在不断的实践和思考中会逐渐积累经验,成为一名智慧的老师!
第二篇:浅谈角色游戏中教师的介入指导
浅谈角色游戏中教师的介入指导
浦东新区七色花幼儿园 姜利勤
角色游戏是幼儿反映自己生活经验的一种游戏,是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展开的一种自主活动,在开展角色游戏的过程中,及时介入对角色游戏进行指导是至关重要的,但是作为教师,如何在不影响幼儿游戏开展的情况下,对幼儿进行适时的恰如其分的有效指导和帮助,使幼儿的游戏水平得到提高,是我们在日常实践中思考的难题,本文就“角色游戏中教师的介入指导”,以案例的形式,进行分析和说明。
一、介入指导要根据幼儿的游戏需要
教师介入指导幼儿角色游戏的目的是支持幼儿实现游戏的愿望,因此,教师的介入指导必须以幼儿的需要为前提,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应不中断幼儿的正常游戏,给幼儿更大的自由表现的机会。【案例一】
在点心店的游戏中,炎炎是厨师,辉辉是服务员,梁梁是顾客。顾客点了一份馄饨和一个荷包蛋,服务员告诉了厨师,一会儿,馄饨端出来了,可是荷包蛋却迟迟没上来,顾客生气了,向老师告状:“老师,我要了荷包蛋,可是他们不给我!”于是厨师和服务员连忙跑到老师这儿来解释说:“我们这里没有荷包蛋的,所以没有给他。”老师说:“那顾客要吃荷包蛋,你们能不能想想什么办法呢?” 接着,老师拿来黄色
…… 和白色的彩泥,对厨师说:“用彩泥能不能为客人做个荷包蛋呢?”当老师第二次来到点心店时,厨师和服务员发生了争执,因为厨师用彩泥做好了荷包蛋,她认为是自己做好的要亲自去拿给顾客吃,而服务员说这应该是他干的事情而不让厨师去送,于是老师说:“你们觉得由谁送荷包蛋更合适呢?”厨师和服务员都说服务员更合适,于是厨师心服口服地让服务员送荷包蛋了。【案例二】
在一次游戏时,轩轩做花点的老板,她想把花包装一下,可是花店里没有包花的纸,于是她来到百宝箱中寻找适合的包装纸,一会儿她举起一张粉色的纸问老师:“老师这是什么纸?我能用它包花吗?”老师故意说:“我也不清楚,怎么办呢?”轩轩想了想说:“我去查查资料书。”于是老师表示赞同,并同她一起来到书屋,轩轩很快找到一本书翻起来,突然她大声叫道:“找到了,就是这种纸,老师这是云什么纸,中间的字我不认识。”老师照书念道:“云彩纸。”轩轩继续追问:“什么叫云彩纸?”老师接着说:“云,是一朵云的云,彩,是彩虹的彩,你仔细想想,再看看这种纸,就知道为什么叫这个名字了。”轩轩想了片刻,说:“知道了,这种纸上有很多花纹,像天上的云一样多,像彩虹一样美丽,所以叫云彩纸。”老师说:“是啊,我也是这样认为的。”轩轩说:“我就用这张纸包花吧。”
以上两个案例,都体现了“当幼儿主动求助老师时,教师必须介入指导”,那么,同样的求助案例,老师的介入指导是否满足了幼儿游戏的需要,起到了“在不影响幼儿游戏的前提下,推动游戏情节发展”的作用呢? 【分析】
在第一个案例中,老师两次介入了孩子的游戏,第一次介入,是孩子主动来寻求帮助时,老师介入游戏并引导孩子想办法解决出现的问题。第二次介入,是当幼儿发生争执,游戏无法进行下去时,老师及时介入提示,使游戏能顺利地继续开展,所以老师的介入是适时恰当的。第二个案例中,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自主探索的行为非常值得肯定,但放在角色游戏的背景中就不是非常适切,角色游戏中老师的介入,是以不干扰幼儿游戏为前提,以不破坏幼儿游戏的兴趣和游戏的发展为原则,以让幼儿获得游戏体验以及促进幼儿游戏水平的提升为目的。很显然,在角色游戏过程中引导幼儿探索云彩纸,与角色游戏情节发展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老师没有根据幼儿当前游戏的需要进行引导,这样的介入指导不是最合适。
在角色游戏的过程中,不同年龄、不同生活经验、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都会从中自得其乐,获得不同的发展。教师在游戏中最好多观察、少干预,必要的时候介入,指导游戏最关键的是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介入的目的是支持幼儿的游戏,指导的结果以顺应幼儿的游戏意愿推进游戏,不要用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幼儿,没有十分的把握时可以试探性介入,不合适的话可以及时退出。
二、介入指导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有的教师会认为,角色游戏就是让孩子玩,随孩子怎样玩都没关系,有问题也让孩子自己解决,教师不要随便进行干预和指导。其实不然,角色游戏时,顺应幼儿并不是任其自然,而是要求教师用心去了解幼儿是如何想的,在介入指导时既要尊重孩子游戏的意愿、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同时,不能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以便取得最佳的效果。【案例一】
娃娃家的“妈妈”和“爸爸”抱着娃娃一起去超市买东西,他们东看看西瞧瞧,两人都选中了一种玩具糖果,可是只有一颗,两人就吵了起来。
“爸爸”说:“这颗糖是我先看到的。” “妈妈”说:“这是我先拿到的。”
两人手里都抢着糖果不肯放手。于是老师走过去说:“其他的糖果也很好吃的,再选一样其他的好吗?”两人不同意,都不撒手。
于是老师问“妈妈”:“妈妈,这颗糖果是买给谁吃的呀?”“给娃娃吃的。”
老师又问“爸爸”:“你这颗糖又是买给谁吃的呢?”“我也是买给娃娃吃的。”
于是老师说:“爸爸和妈妈买糖都是给娃娃吃的呀,那就给娃娃吧!” 在老师的引导下,“爸爸”小心翼翼地把这颗糖放进娃娃的衣服口袋里,和“妈妈”一起抱着娃娃高高兴兴地回家了。【分析】
这是一个小班角色游戏的案例,从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小班幼儿角色游戏能力比较弱,角色意识不强,遇到问题时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与同伴沟通解决的能力,因此在角色游戏中更加需要教师直接或间接地介入指导,借助教师的主导作用,推进游戏情节的发展。在案例中,教师的介入指导不但没有影响孩子游戏的开展,而且更能激发孩子参与游戏的兴趣,使他们在游戏中更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游戏的乐趣。【案例二】
一连数次发现娃娃家的孩子总是忙于外出购物或去观看小舞台的表演,娃娃家内很少有人,就在娃娃家隔壁的医院也是无人问津,孩子显得无所事事。今天,娃娃家内又只留下爸爸一人在家,只见他一会儿抱抱娃娃,一会儿又去烧饭烧菜,于是老师到娃娃家问口敲门:“家里有人吗?”敲门声引起了爸爸的注意,他迅速帮老师开门,并不时地打量老师。看到他好奇的眼光,老师说:“我的小孙女好吗?我好久没来看她了。”爸爸似乎明白了什么,马上让老师坐下来,并倒水准备好吃的东西,忙得不亦乐乎。老师说:“我的小孙女在哪里?”爸爸随手拿起娃娃说:“在这里。”“怎么哭得这样厉害?”“大概饿了。”老师故意亲了亲娃娃说:“娃娃好像发烧了,快去医院。”爸爸瞪大眼睛,火速把在外的妈妈叫了回来,并大声说:“娃娃病了,快点送娃娃看病去。”两人抱着娃娃去了医院,医生也马上忙碌起来,一会儿为娃娃量体温,一会儿给娃娃打针……不一会儿,他俩抱着娃娃回来了,把娃娃交到老师手上说:“娃娃病看好了。”老师说:“娃娃配的药呢?她好像还在发烧。”妈妈说:“那我们再带她去看病。”老师说:“还是打个电话给医生吧。”爸爸拿起电话,大声跟旁边医院的医生打起了电话,两人在电话中讨论着娃娃的病情、该吃什么药?爸爸并与医生商量能不能上门来送药等等,搁下电话不久,医生就把娃娃的药送来了。【分析】
幼儿角色游戏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主题情节停滞不前的现象,原因是幼儿对游戏的兴趣趋于低潮,孩子们在游戏主题中无所事事,一般是因为已经完成了他们预想的游戏环节或对单调的游戏情节不再感兴趣了,当观察到这种现象时,就需要老师的介入指导了。案例中老师以娃娃家长辈的角色身份主动介入指导,协调主题之间、角色之间的关系,将新的游戏情节引导到角色之间沟通合作的层次,从而提升幼儿游戏的经验和水平,教师的主导机智在于,把新的要求转化为幼儿游戏的需要,使之成为幼儿主动的游戏行为。
总之,教师介入指导幼儿角色游戏,关键在于教师要针对角色游戏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灵活多样地进行。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充分尊重幼儿的意愿,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事实证明,只有再这样的前提下介入指导游戏,幼儿的游戏才是轻松自如的,才富有想象力、创造力和童趣,才是真正的孩子们自己的游戏。
第三篇:幼儿园区域游戏中教师介入的方法
幼儿园区域游戏中教师介入的方法
《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而区域活动因其具有相对宽松的活动气氛、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因而能满足幼儿多方面、多层次发展的需要,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几年来,我园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需要及教育目标,注重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游戏环境,充分挖掘资源开展区域活动,进行了有效尝试,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但仍有部分教师对区域活动的指导出现了一些偏颇现象:一是教师放任自流,完全让幼儿自己玩;二是教师干预过多,从活动主题的确定、情节的安排,一直到活动过程,都由教师决定。这两种极端都没有发挥教师在活动中的积极作用,有失区域活动的意义和价值。那么,教师如何介入区域活动呢?我想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观察是前提
实施教育,观察先行。教师只有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才能对区域游戏作出正确的判断,有的放矢地引导,帮助幼儿获得发展,并使其区域游戏得以延伸。只有通过观察,教师才能知道幼儿材料恰不恰当,是否需要更长的时间去玩,经验丰富程度如何等,再决定是否加入幼儿的游戏,以帮助幼儿提升游戏的技巧,避免以成人的需要和看法去干涉幼儿游戏的现象发生。
二、教师介入的方式
(一)平行介入:是指教师和幼儿玩相同或不同材料的游戏,目的在于引导幼儿模仿,教师起着暗示指导的作用,这种指导是隐性的.当幼儿对教师新提供的材料不感兴趣或者不会玩,不喜欢玩,或只会一种玩法时,教师可用这种方式介入进行指导.例如,教师提供了一些硬纸壳及挂历纸,目的是想让幼儿自己动手通过画、剪、贴制作出各种物品,结果无人问津。这时,教师用这些材料制作出了非常逼真的食物,紧接着就有一部分小朋友围拢过来!活动便进行了下去。又如,教师提供了新插塑玩具,有的孩子只插了一种就呆坐在那里,这时教师用这些材料插出了滑梯,发夹、汽车、火箭等,开阔了幼儿的思路,孩子们便又活跃了起来。
(二)交叉介入:是指当幼儿需要或教师认为有指导的必要时,由幼儿邀请教师作为游戏中的某一角色或教师自己扮演一个角色进入幼儿的游戏,通过教师与幼儿间的互动,起到指导幼儿游戏的作用。当幼儿处于主动地位时,教师可扮演配角。例如,幼儿在玩开超市游戏时“售货员”和“顾客”都很正常地进行业务往来,如果扮演“售货员”的幼儿说店里很忙,邀请教师来帮忙,教师可扮作服务人员介入到中间去,并巧妙引导孩子提升游戏技巧。教师和幼儿都感觉玩得很快乐时,教师就隐退了。在一边静心观察,关键时刻再登场,当幼儿的游戏只是在一个层面上进行时,教师要引导幼儿向游戏的高级水平发展,例如,娃娃餐厅里有人正在切菜,教师走过去问:“你做什么菜?”幼儿想了想说:“炒菠菜。”教师又问:“你们有人在做饭吗?幼儿听后恍然大悟,连忙对另一幼儿说:“你快做饭吧,等一下,饭和菜要一起吃。”两位幼儿由同时切菜变为一人切菜一人做饭,他们心中确立了共同的目标“开饭”,并且知道饭和菜是要一起上的。从而使该项游戏由平行游戏转化成联合游戏。
(三)垂直介入:是指幼儿游戏出现严重违反规则或攻击性的危险行为时,教师直接介入游戏,对幼儿的行为进行直接干预,这时教师的指导是显性的,如在游戏当中,幼儿因争抢具而发生打骂,或者是玩一些暴力的消极的游戏时,教应直接干预,加以引导,但这种方式易破坏游戏气氛,甚至使游戏中止,一般情况下不宜多用。
三、教师介入游戏的方法
教师不管用何种方式介入游戏,既然介入了,目的应是对幼儿游戏作积极具体的指导。
(一)心理指导 良好的心理环境对人的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只有为幼儿提供一个能感到宽松、愉快的活动环境,才能激发幼儿的内在兴趣,增强自信心、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因此,教师在组织区域活动时要面向全体幼儿,为每个幼儿提供充分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指导幼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丰富幼儿的词汇、短句,帮助幼儿掌握人际交往中的规则、行为,如:进区域活动的规则(该区域活动人员已够,就应另选区域活动),分配角色的规则(自愿选择,不强迫别人服从自己等),使用材料的规则(不在朋友手上夺取)等。引导幼儿在人际交往中正确使用“请”、“谢谢”、“对不起”等礼貌用语。同时还应提醒幼儿在活动中要团结友爱,相互谦让,相互协作,共同进步,使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人际关系和谐、融洽。这样,不仅有利于幼儿愉快地参加活动,而且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地发展。
(二)语言指导。
1、提问。提问主要是用于了解幼儿游戏的现状及幼儿的具体想法或进行启发引导等,宜用亲切平和的询问,以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如,“你想做什么呀?”“你要做什么呀?”等,目的是引起幼儿的思考,逐渐学会辨别是非,作出明确的行为判断。
2、提示。提示主要是当幼儿遇到困难或不知所措,缺乏目的时,教师用一两句简单的建议性提示,帮助幼儿明确想法,促进游戏顺利开展。例如,玩“菜市场”游戏时,菜卖完了,孩子们的游戏便卡壳了,没法往下进行,教师用提示性的语言“那我们去烧菜吧。”引导孩子们自己动手,这样“小厨房”便热火朝天地开起来了。
3、鼓励与赞扬。主要是就游戏中幼儿表现出的创造性及正面的游戏行为加以肯定并提出希望。对幼儿在游戏中能自觉遵守规则,克服困难,坚持游戏等良好的意志品质给予赞扬,以强化幼儿正面行为的出现。
(三)行为指导。
1、身体语言,是指教师在指导游戏时,利用动作、表情、眼神等对幼儿游戏行为作出反馈。例如,幼儿在游戏中所表现出的创造性行为,教师应该用点头、赞许的目光、欣喜的表情,甚至拍手等表示肯定,对幼儿不遵守游戏规则,或一些需要制止的行为,教师可用手势、摇头或面部表情等表示否定。
2、提供材料。根据中央教科所IEA课题组的调查表明,幼儿在活动中选择活动材料以及自选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活动的针对性、积极性。在材料不可选的情况下,幼儿的无所事事率最高,交往频率最低。在材料任选的情况下,无所事事率最低,交往频率最高,由此可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让他们在自由选择的条件下进行游戏,能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教师一方面要提供丰富的材料,另一方面还要根据情况及时添置新的材料。如好几天无人光顾的科学角内,教师放上了放大镜,孩子又活跃起来。“小小舞台”里,教师及时投放了魔术箱、帽子等,孩子由原来单纯的歌舞表演,又增添了新的玩法,花样也更丰富了。
3、动作示范。规则游戏由于有玩法及规则的限制,必须在学会后才能玩。因此,教师要给幼儿作适当的示范、讲解,帮助他们掌握玩法,理解掌握规则。在创造性游戏里,如表演游戏,教师可以在小舞台上向孩子们进行示范性演出,不仅能激发起幼儿的表演欲望,而且能将各种表演技巧展现给幼儿,供幼儿模仿,教师还可与幼儿一同表演,表演里面就隐含着示范。
(四)个别指导。
要使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就必须做到因人施教。所以教师在指导区域活动时,应依据目标有计划地指导个别幼儿。如有的幼儿性格内向,交往能力差。教师就应先引导他们到娃娃家去作客、到超市去购物,鼓励他们大胆和朋友说话,当他们能够和朋友交谈时,又可引导他们到娃娃家去扮演“爸爸妈妈,餐厅去扮演‘服务员”。增强其口语表达能力和交往能力,使其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总之,区域活动这一学习方式打破了传统的空间布置格局,重视幼儿的自主活动,重视幼儿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重视在幼儿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幼儿的互通合作。因此我们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区域活动观念,采用正确的方法介入幼儿的游戏活动,真正体现教师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的作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第四篇:角色游戏中如何适时介入幼儿的活动
角色游戏中如何适时介入幼儿的活动
在小班的角色游戏中,如何适时介入幼儿的活动,使之做到既不干预太多,又不错失一个具有价值的教育时机,给予幼儿必要的有益的支持和帮助,是我是我这一学期来重点探讨的内容。通过观察、跟踪,我的体会是:只有先做到对幼儿在游戏中所表现出来的认知特点和兴趣需要做到充分把握,才能有的放矢进行指导,使游戏真正促孩子的发展。
因势利导,在游戏的情景中加以引导
小班幼儿有着模仿成人活动的意愿,但不会明确玩什么游戏,只停留在动作的模仿上,因此我们教师要更多地利用玩具以及富有情感的语言,启发幼儿游戏的愿望,帮助他们确立主题,丰富游戏情节。如刚开始游戏的时候,我们孩子会争着跑到自己喜欢的“岗位”上摆弄起玩具,有的学着妈妈的样子烧饭、有的抢着当司机开车„„常常会为一个角色而争抢起来,这时我就引导他们:你今天扮演娃娃家的谁呀?妈妈要烧饭给谁吃呀?帮助幼儿确立扮演“妈妈”的角色意识,进而丰富游戏的情节;及时引导争着当司机的孩子学习通过协商、轮流、猜拳来分配角色,“平时你们乘车的时候看见一辆车子上有几个司机?大家都想当司机怎么办呢?用“石头、剪刀、布”来决定吧!”看见天天小朋友拿着理发店的剪刀东剪剪、西剪剪,我就对他说:你做理发师来帮我理发吧„„通过观察,不断理解和接纳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并善于运用这些特点进行引导,以游戏化、富有趣味的情景性语言去顺应孩子的游戏需要,因势利导,促游戏顺利地开展。
平行介入,充分发挥教师和同伴的榜样作用
小班的幼儿一般都是自己玩自己的,很少和同伴有交流。或者幼儿充当了角色,但并不明确自己应如何去做,需要老师给予启发和帮助。如:有一次,我看到“娃娃家”里的幼儿各自玩各自的,互相都不说话,就走过去,敲敲门,说:“我是客人,有人在吗?”孩子们马上就围上来,我又说:“我肚子好饿呀,你们谁烧饭呀?”
当娃娃家的“妈妈”只顾自己烧饭而不管家里“孩子”,就抱起娃娃说:娃娃哭得很厉害,一定是饿了,妈妈快来照顾他吧!„„老师以一个游戏者的身份介入游戏,引导他们进行交流,逐渐培养幼儿在游戏中相互交往的能力。
在游戏中,幼儿还时常会忘记自己扮演角色的身份,需要我们及时给予提醒。
当超市售货员的军军因“生意”冷清、无聊而离开了岗位,到处乱跑时,我就以游戏伙伴的身份找到他并说:“我要买东西,没有售货员怎么买?售货员可不能离开岗位呀!”
当我发现角色之间交流较少时,我就扮演售货员,询问顾客要买什么?并说明价格、用途等。由于我的榜样,顾客变得有礼貌了,与售货员间的对话也丰富了许多。
再当红红家的“爸爸”记不住自己的游戏身份,很容易被外界的其他游戏吸引而游移角色,如:去“超市”买东西后就失踪,于是在游戏讲评时通过请兰兰家的模范“爸爸”介绍自己的游戏情景来促进红红家的“爸爸”改变游戏行为。充分发挥同伴的榜样作用。
强化幼儿的生活经验,丰富游戏内容
角色游戏是孩子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生活经验的游戏,生活经验越丰富,孩子在游戏中就越积极,角色扮演越逼真,情节越丰富,角色间的关系越密切,孩子们自然玩得更开心。如:通过观察我发现我班的金智博小朋友对洗头、理发、美容很有一套,手法与同伴相比熟练许多,经与之交谈后了解到原来他父母是开理发店的。于是我们就有目的地利用这方面的资源,与之父母商量后组织幼儿集体上理发店参观,通过教师有目的地和理发师的对话,从理发师脸上的笑容,亲切的语言,熟练的动作及对顾客热情的态度中,孩子们无意中已巩固、扩大了已有的有关理发的生活经验,也激发起他们模仿的愿望;为理发店游戏的开展打下了知识和情感的基础。
通过这一学期来的实践与反思,我认为对小班幼儿角色游戏的指导,关键在教师要尊重孩子的年龄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我们教师在游戏活动中不是领导者,控制者,而是准备者,启发者,通过帮助、支持,使小班幼儿的角色游戏活动开展得更好。
第五篇:游戏中教师角色的理解
游戏中教师的角色
教师在开展游戏过程中处于什么样的角色、如何布置游戏场地、如何设置游戏情境、如何投放游戏材料,以及如何介入幼儿游戏并进行有效指导的独特见解。教师应同时充当以下多种角色。
一、师者———幼儿游戏环境的创设者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 《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教师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纲要》同时指出,幼儿园的教育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从某种意义上说,幼儿的各种能力是在游戏中获得的。教师必须为幼儿创造适宜他们自主活动和自我表现的游戏环境。首先,为幼儿提供开放性的游戏空间。一次区域活动中,我发现倩倩和小凯分别从活动室搬了两张椅子放到走廊上,之后倩倩拿了些布绒玩具和一块小纱巾,小凯搬来一扇小屏风,将两人围在里面,设置成一个 “私密小空间”,两个人待在里面玩了大约50分钟,直到停止游戏的音乐响起,他们才匆匆收拾材料,回到活动室。两个幼儿一男一女,平时就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在此类游戏中,教师能关注幼儿的交往需要,为幼儿提供开放性的游戏空间,让他们在自主游戏中,促进自身社会性交往能力的发展。其次,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游戏时间。在一次大班角色游戏 “婚礼”中,我看到美丽又能干的 “新娘”在精心布置好 “新房”后,亲自到 “朋友家”中送 “请柬”,然后披上洁白的“婚纱”和英俊的 “新郎”在 “家”中等待 “客人”前来祝福。当美丽的 “新娘”发现 “家”里招待 “客人”的东西太少时,又急匆匆地跑去购买 “烤串” “薯条”和 “奶茶”。看到 “客人”们吃饱喝足,“新娘”的脸上露出了甜蜜的笑容。虽然这次的游戏时间足足用了一小时十分钟,但幼儿依然情绪高涨,展 现出较高的游戏水平。再次,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参观安吉幼儿园,我们看到各种高低不同的人字梯,长短不同的竹梯、木板,大小不同的旧轮胎、积木和砖头,高矮不同的木桩、板凳以及各种气垫,废旧铁锅、铁铲、钢碗、钢盆、塑料桶、油桶、木勺等生活材料遍布操场上的每一个角落,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游戏需要随时取放,充分发挥了生活材料在幼儿游戏中的重要作用。我园利用戏水池的空间创设 “管道工坊”时,也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游戏材料,有直径、长短、颜色不同的 PVC管、弯头等,引导幼儿自主拼接水管,将 “自来水”送进 “千家万户”,体验自主游戏的乐趣,发展动手操作能力。
二、师者———幼儿游戏权利的赋予者
传统的游戏中,教师是导演,幼儿是演员,幼儿的每一次游戏都由教师预设好游戏主题、安排好游戏场地、投放好游戏材料,然后教师组织幼儿根据游戏主题分配角色,分组游戏。“安吉游戏”主张把游戏还给幼儿,幼儿可以自由选择跟谁一起玩、玩什么、怎么玩,让幼儿在游戏中有绝对的自主权,即由幼儿自主确定游戏内容,自主寻找游戏伙伴,自主商议决定游戏方式,自主创造游戏玩法。走进安吉三官幼儿园,我们发现大一班的一个小男孩通过软梯爬到约有八米高的一棵树上,足足待了将近半个小时的时间不肯下来,教师也没有进行劝说,只是在一旁静静地观察。教师介绍说:“之前他一直不敢爬软梯上树,每次玩挑战区游戏,他都站在树下观看,或者去玩一些危险性较小的游戏。最近他向自己发起挑战,终于获得了成功,体验到从未有过的成就感,所以他在树上一直待着不肯下来。”安吉教师在这过程
中赋予幼儿真正的游戏权利,让幼儿充分体验获得成功的满足感。
三、师者———幼儿游戏行为的观察者
蒙台梭利认为:“要教育儿童就要了解儿童,而观察正是了解儿童的主要途径之一,是教师进行有效指导的前提。”第一次观摩 “安吉游戏”,我感到很吃惊:场地上到处是幼儿忙碌的身影,或是搬运材料,或是结伴商议,或是合作游戏,而教师们似乎什么都没有做,每个人手里拿着相机或手机不停地记录着幼儿游戏的轨迹。她们在幼儿游戏过程中扮演的是一个观察者的角色,时刻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对。观摩中,我发现中班两名幼儿因争抢一个玩具电话而发生争吵,带班的教师第一时间观察到两名幼儿之间发生了矛盾,但她并没有急着介入解决幼儿的矛盾,而是选择站在一旁继续观察和拍照。其中处于弱势的幼儿不敢反抗,默默地哭泣,而强势的幼儿则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依旧开心地玩着游戏。等到游戏评价环节,教师回放自己刚才捕捉到的相关游戏镜头,组织幼儿相互评价游戏行为,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
四、师者———幼儿游戏安全的守护者
“安吉游戏”是一种运动性、冒险性、挑战性强的活动,幼儿在游戏过程中选择各种高难度、高危险的动作,个个像是受过长期训练、动作娴熟的杂技演员。在大多数人看来这是一种极其冒险的运动,存在着较大的争议。然而,华爱华教授说:“你们今天看到孩子们的游戏水平,是他们在经历一次次尝试之后逐渐达到的,而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一个小男孩爬到两米多高的木桩上不敢往下跳,他示意同伴为他找来一张垫子垫在地板上,当他发现这张垫子太薄没有安全性时,又示意他的同伴换来一张较厚的垫子,之后又发现这张垫子太窄了,担心跳下去落不到垫子上,还是没有勇气往下跳。最后,在他的同伴再次找来一张厚的垫子垫上去的一刹那,“嘭”的一声,这个小男孩勇敢地跳下来了,他成功了!他高兴地绕着木桩跑了无数圈„„当然,在幼儿不断进行各种尝试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失败和受伤的可能,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既要做一个有心的观察者,又要做一个敢于担当的守护者,不是像保姆一样护着幼儿,这个也不行,那个也不许,而是善于培养幼儿识别危险和规避危险的能力。让幼儿在探索和冒险的过程中获得经验、快乐与满足,我想这才是 “安吉游戏”理念的精髓。借鉴 “安吉游戏”就是学习它的游戏理念,让幼儿充分地进行自主游戏。我园正在进行 “民间生活材料促进幼儿自主游戏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我们将结合本园各年段班级主题特色,注重教师在幼儿自主游戏中的角色定位,让幼儿充分体验真游戏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