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秋月赋
中秋月赋
丁酉八月,中秋于江浙徙然矣!是夜云行遮月,皓月不见,于门庭驻足而望,歌曰:今夕望秋月,云霾思故乡。佳人何感切,壮心犹未亡。抚手而叹:歌者皆九皋之鹤鸟也。
星隐月沉,茕茕天下之远,暑消秋来,飂飂自我之行。感心当照,幽庭清风淡雨,戎身立命,蓬户高天阔云。
故人者,中秋数次可堪矣!废时日以固性,历坎坷以表情;纵海逝山残而心立,任斗转星移犹定身。必曰:风烟如酥雨,往事俱梦幻;深意纵未去,襟怀已无撼!是以心归也。古来燕赵有尚武之遗,江浙有好文之风,此地雄胜帝王之洲府,揽赤龙于峻列,声名教化,兹我北皇,炼成九鼎,当称山川神穆,虽一州一川,可为后世之法理也。
登望高峰,钱塘环顾,宁府嵌于之内,近者嗣嗣人行,流水车龙,广厦峻立,仰照天河,远者舟船呼鸣,水光潋滟,城池关隘森列,铮铮之气,斯觉浩荡。岂不闻,于内不体其表,于外不察其性,于远不赏其节,于近不观其势乎?至此有莹润之宝坻,长江之崇州,锁龙扼气,接于洋洋之海,撑虹挽日,雄踞迥迥之国。
至若风烟千年,汉覆秦隐,宫台瓦砾,已成南亩,江河滔滔,万山纠纠尘土。金石无情,乃人之为也,草木无声,有风语之。观湖山自古犹无恙,枯荣有岁,长成可律,此类者,以同人也。
夫人比之宇宙,虽大小非常,其壮志犹可盛矣,其志于遏西霞而朝日,奏八音于四海,濯衣缨于星河,嘉美名于千秋,慷然慨之噫。
吾年廿有八岁,垂翅而碌名,知命而不返,隆替惊悚以成大业,堕慕古今难作之士,艰险虏鄙,患然未远矣!常怀奋发以图,谨勉励劳作于无辜,仗贱贵崎岖奔于江浙,不为悲伤,惟耻斯废光阴于偏逸。旧岁日改而不掩智勇,浊渭清溪而不改海流,幸归斯人噫!
嗟乎!人行来往,古月西升,聊慰吾矣,人间儿女契阔之情,其有意乎?缘秒而感同,挥笔而慰思,聊寄中秋,瞻玉宇琼楼,凭栏辽望,同归谁侣? 思罢赋歌一曲曰:
空座衣尚寒,沉云楚地天。中秋少满月,何人在江南? 细嗅桂花落,良夜似此年。云溟还来看,明年月应圆。观罢问嫦娥,离恨都言欢。归来剪烛时,肯教佳人还。
第二篇:中秋月赋
中秋月赋
壬辰八月,漂泊秦地。昔欲得一月而不得窥,今年重秋,竟得赏幽阒之中,心甚幸慰。
已于中秋,凉叶辞风,流云卷雨,笙箫与容。中卧平坞,流连狂乐。执杯畅饮,兴逸思飞。怀婵娟惊世之美,怅天汉浩瀚之悲,昔至此也。渺望其伦光华景,心愁抚慰,半景细数惆怅,感同时物,皆有家残国破之恨,愁之如海,奈之多少?沧海万千,叶须终落,知会匆匆,无从执,笔。是谓离别易得君横泪,再逢已同两世时。是此慨叹,世有悲苦,吾同于君邪!
残风幽景,顿感知音少矣。孤灯孑影,犹可对月,高朋满座,谁可知我?今者把盏,不敢开言,良辰美景,恐其后而不敢得也。吾惜濯光之无暇,风华之浩荡,感其俊景,引觞高歌,叹流光卒逝,登台眷望,秦关到处,黍黎满目,呜呼哀哉,篷草掩面,泣泣而归。
开怀月下,方恨景残乐短。奈何醉未成欢,美景皆醉人迷世而不得长驻,或曰东坡之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万物因存世而现其美,抑因其美惊世而少陨。昔觉平常之物,思之至今而知其美,人事几改,莫须惆怅,知其美而后惜之,是之心慰也。
身辞桑梓,余年矣,转徙江湖,似隔期远。常怅怀而作,惜往是昨非,沉沉不得释怀。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二十余年,恨不能看尽繁花百梦。觉其岁月如斯,皆因有中秋月夜矣。
月夜将已,怅然望之,今将归别,长而怀之。掷杯仰天,噤声沾泪,别其时短,归期时长,恐酒醒重逢,憔悴音颜,趾抵不得相问。酒罢歌停,独伫案旁,望之星汉,寄秋风以随乘。归也匆匆,几许残意,梦幻无穷,目断万里浮云。秋风萧瑟,谨赋残章,今而别,暮去朝来,无寻萍踪,故书以志,怀之。
时壬辰八月十五
(壬辰八月十五,裴农作于平凉,修改于西安。月夜有感而发,以娱)
第三篇:中秋月
中秋月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释:
银汉:即银河。玉盘:指月亮。
译文:
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赏析:
这首小词,题为“中秋月 ”,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则又涉及别情。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首句言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但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用笔富于波折。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尽 ”,转觉清光更多。句中并无“月光 ”、“如水”等字面,而“溢”字,“清寒”二字,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积水空明的感觉。
月明星稀,银河也显得非常淡远。“银汉无声”并不只是简单的写实,它似乎说银河本来应该有声的,但由于遥远,也就“无声”了,天宇空阔的感觉便由此传出。今宵明月显得格外团,恰如一面“白玉盘”似的。语本李白《古郎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此用“玉盘”的比喻写出月儿冰清玉洁的美感,而“转”字不但赋予它神奇的动
感,而且暗示它的圆。两句并没有写赏月的人,但全是赏心悦目之意,而人自在其中。
明月团,更值兄弟团聚,难怪词人要赞叹“此生此夜 ”之“好”了。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 ”大有佳会难得,当尽情游乐,不负今宵之意。
不过,恰如明月是暂满还亏一样,人生也是会难别易的。兄弟分离在即,又不能不令词人慨叹“此生此夜”之短。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又直接引出末句的别情。说“明月明年何处看”,当然含有“未必明年此会同 ”的意思,是抒“ 离扰”。同时,“何处看”不仅就对方发问,也是对自己发问,实寓行踪萍寄之感。末二句意思衔接,对仗天成。“此生此夜”与“明月明年”作对,字面工整,假借巧妙。“明月”之“明”与“明年”之“明”义异而字同,借来与二“此”字对仗,实是妙手偶得。叠字唱答,再加上“不长好”、“何处看”一否定一疑问作唱答,便产生出悠悠不尽的情韵。
这首词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从今年此夜推想明年中秋,归结到别情。形象集中,境界高远,语言清丽,意味深长。《阳关曲》原以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为歌词,苏轼此词与王维诗平仄四声,大体结合,是词家依谱填词之作。
赏析二:
这首小词,题为“中秋月”,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则又涉及别情。全词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
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首句言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但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用笔富于波折。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尽”,转觉清光更多。句中并无“月光”、“如水”等字面,而“溢”字,“清寒”二字,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积水空明的感觉。
月明星稀,银河也显得非常淡远。“银汉无声”并不只是简单的写实,它似乎说银河本来应该有声的,但由于遥远,也就“无声”了,天宇空阔的感觉便由此传出。今宵明月显得格外圆,恰如一面“白玉盘”似的。语本李白《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此用“玉盘”的比喻写出月儿冰清玉洁的美感,而“转”字不但赋予它神奇的动感,而且暗示它的圆。这两句并没有写赏月的人,但全是赏心悦目之意,而人自在其中。
明月团圆,更值兄弟团聚,难怪词人要赞叹“此生此夜”之“好”了。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大有佳会难得,当尽情游乐不负今宵之意。不过,恰如明月是暂满还亏一样,人生也是会难别易的。兄弟分离在即,又不能不令词人慨叹“此生此夜”之短。故而,“此生此夜不长好”又直接引出末句的别情。说“明月明年何处看”,当然含有“未必明年此会同”的意思,是抒“离忧”。同时,“何处看”不仅就对方发问,也是对自己发问,实寓行踪萍寄之感。末二句意思衔接,对仗天成。“此生此夜”与“明月明年”作对,字面工整,假借巧妙。“明月”之“明”与“明
年”之“明”义异而字同,借来与二“此”字对仗,实是妙手偶得。叠字唱答,再加上“不长好”、“何处看”一否定一疑问作唱答,便产生出悠悠不尽的情韵。
这首词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从今年此夜推想明年中秋,归结到别情,境界高远,语言清丽,意味深长。
第四篇:中秋月文档
八、中秋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秋月备受中国人钟爱的原因
2.分析作者具体用哪些资料和数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3.体会作者将诗词典故与科学知识有机结合
二、教学重点
分析作者具体用哪些资料和数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将诗词典故与科学知识有机结合,并学以致用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五、教学方法
讨论法,导读教学法
六、教学工具
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秋前夕,有同学到了一条短信,刚看到的时候他非常生气,因为短信是这样写的: ? 滚!滚!滚!滚!滚!滚!快点滚!快点滚,快点滚!啊,累死了„„终于把一个大月饼滚到你 面前了。提前祝您中秋快乐!? 短信内容我们暂不评述,说到中秋,我们就会想到 “月亮”,中秋明月,在诗词名篇之中,往往有着 “月到中秋分外明”、“一年明月今宵多”等赞誉 之词。但从天文学的眼光来看,却并非如此。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竺可桢先生的《中秋月》,课文将从 科学的角度,为我们还原了“中秋月”的真实面目。
二.深入文本,理解课文
作者简介
竺可桢(1890.3.7--1974.2.7),又名绍荣,字藕舫,汉族,浙江上虞 人。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 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 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他先 后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 一个地学系和中央研究院 气象研究所;担任了13年 浙江大学校长,被尊为中 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1974年2月7日竺可桢因肺 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竺可桢作品《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 《地学通论》 《物候学》 《竺可桢全集》等。
(一)、阅读第一自然段
中秋佳节,文人学士赋诗填词欢度中秋,的确富有诗意。作者列举宋代仕女中秋游西 湖赏月为例,说明中秋佳节的浪漫性。小结: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中秋,是中国人的一个富有诗意的佳节。
(二)、阅读第二自然段
中秋,顾名思义,应是“三秋恰半”,(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 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 秋。)课文引用南宋吴自牧《梦粱录》的记 载,指出中国古代传统意义上中秋节时间。但 这一时间是否符合科学的界定呢?作者从当时 天文学、气象学上对四季的不同划分给出了科 学的解释:天文学上的“中秋”应在阳历11月5号或6号(立冬); 气象学上的“中秋”应该在阳历10月15日、16日左右。?按照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对四季的划分,中 秋节应该在秋分(阳历9月23日)。因此,虽 然说是“中秋”节,但按照科学的定义,并非 正是“三秋恰半”。
小结: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传统的中秋 节,并非科学定义上的“中秋”。
(三)、阅读读第3、4、5自然段
第3段:先引用吴自牧《梦粱录》记载:“中秋之夕月色倍明。”《大公报》副刊《大公园》的文章,随后作者指出这只是诗人、文学家们的幻想,然后 从科学角度给出了解释。? 第4段中,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问题,作者首先从 科学理论上解释了月亮的亮度,一是月亮的光度甚 小,在此,作者用太阳、煤油灯、蜡烛三者与月亮 进行了比较,月亮的亮度是最小的,只有一又三分 之一烛光。二是月亮的亮度与其自身与地平的角度 的正弦成正比(0度—90度范围),角度越大,月亮的 亮度越高。但是,“中秋的月亮(除非在热带的地 方),是绝对不会到天顶的”。中国大多数地区不 在热带,所以,对于中国的大多数地区来说,中秋 的月亮不会到天顶,也就达不到最亮。基于这一理 论,下面的解释自然就容易理解了。
第5自然段:作者再次引用古人的话:“冬日可爱,夏日可畏。”说明太阳的亮度也和其与地平的角度有 关。而月亮与地平的角度恰恰是冬至附近最高,夏至 附近最低的。因此,满月最亮的时候,即“月当头” 的时候,也是冬至前后,作者举具体年份的中秋月为 例,进一步说明月亮最亮的时候不在中秋。此外,作 者还指出月亮的亮度还与云量有关,作者列出数据,说明中国传统中秋九月时的云量比十二月要厚得多,中秋的月亮自然就不如十二月冬至附近的月亮亮了。? 小结:第三部分(3、4、5段):中秋月并非分外 明亮,月亮最亮时应该是12月冬至左右。
(四)、阅读读第6、7自然段
1、“一年明月今宵多”: ? 在第6段中,作者主要说明了一年之中月亮普照地球时间最长的时候不在中秋,而在冬至前后。并以北京地区为例证 明这一观点。所以“一年明月今宵多”,从普照时间上来说 是不准确的。
2、从大小来说,是不是中秋月更大一些? 在第7段中,作者首先指出,月亮的大小人的肉眼是分辨 不清的,与我们的视觉神经有关:“凡看物直看看得大,下 看或上看看得小。” 并引用《列子》卷五中的故事进行说明。两小儿辩日,不 能识别太阳什么时候最大,什么时候最小。月亮也是如此,从科学角度来说,月亮在天边时远,看起来应该小一些。但 是,人的视觉却感到月亮大一些(这是因为直看的缘故),作者对这一现象作了一定的解释。接着指出,八月半(中秋)月亮的大小是与其离地球的近地点和远地点有关的。所以,从人的眼睛看月亮的大小上 来说,“一年明月今宵多”,也是不准确的。小结:中秋月并非特别圆大,也不照临长久。
(五)、阅读读第8、9、10自然段
作者提出问题,中秋月“千余年”被人 “顶礼崇拜”的原因何在?
作者从农民的收获与月亮出山的时间做了 分析。首先说明文人笔下中秋月出山“姗姗来迟” 不符合科学的事实。相反,中秋以后的月亮 出山却特别早。接着,作者列出了1948年杭 州上元节和中秋节月出时间表,从科学上说 明中秋以后月亮出山要比以往的时间更早一 些。针对这一现象,作者从天文学方面作了 一定解释,并说明这是“中秋月和旁的月望 时不同的一点”,也是中秋月优越的一点。
从月出时间上说明之后,作者又从农民收获 的心理上说明了中秋月被人崇拜的缘故。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中秋以后的月亮出山要 比往日早些,可以延长农民田间耕作的时间。所以,“以农立国”的中华民族对其情有独钟。西方人也特别青睐,称之为收获月。最后,作者用拟人的口吻纠正了文人笔下的 错误描写,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中秋月是值 得我们留恋的,而中秋节也是值得保留的”。作者在阐释科学知识同时尊重了中国人的感情。
第二课时
一、中秋节的来历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 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 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 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 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 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 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 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 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二、请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中秋节的定义是什么?
答:文中(甲)部分“天文„至„16日”。
(2)描写月亮的句子有哪些?
答:文中(乙)部分“平常的月亮„至„平日的的月亮”。(3)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答:从科学的角度对中秋月作出了客观的解 释,别开生面。
三、动脑筋,想一想,本文作者用了什么对比手法
(答案有多个下举一例子!)
答:本文运用了对照的手法,把古人对中秋月亮的描写歌吟,与科学解释的结果一一对 照,增强了说服力和吸引力!
四、让我们来轻松一下吧!? 猜谜游戏:
十里空山外,千行雁阵南(打一节日)? 答案是(中秋)? 中秋菊开(打一成语)? 答案是(花好月圆)
展开四人小组,阅读(丙)、(丁)部分,想想下列问题!(意思相同即可)? 中秋节为什么受我国千余年顶礼崇拜呢?
(答案不统一)? 中秋月为何这么受人注意,这其中有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不统一)总结
作者具体应用了许多气象资料和数据来 证明自己的观点,在介绍中秋月的同时也 解释了中秋月的客观意思。从而证实了在 同一个事物中,用文学和科学两个角度来 看,会有着不同的结果!
五、布置作业
课文引用了许多有关月亮的诗句,回忆一 下你所读过的诗词,请列举出五句有关月亮 的诗句。
第五篇:又到中秋月明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又到中秋月明时
作者:蔡嘉生
来源:《闽南风》2009年第12期
斗转星移,又快到中秋月明时。无论是谁,面对夜窗,守望明月,都会生发出无穷的遐想,而这些遐想又无不都与明月魂魄牵系、相生相伴,因而就有了李太白床前的那一缕清辉,有了苏东坡的“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之叹,也有了无数游子心头的无限怅然。这是中国人独有的乡土情结,只要血脉中流淌着炎黄人的血液,这种情结就无可替代,永难磨灭,或为故土,或为故人,或为一段挥洒不去的往事……
小时候,正值十年**,国家经济没有现在这么繁荣,人民生活水平也就低下,生活必需品大多凭票供应,到米店买定量供应的大米还要按比例搭配地瓜纤或是面粉。南方人对面粉的需求是比较少的,不象北方人喜欢做包子、馒头,或是饺子,面粉的消量比较大。再说,做饺子也要有肉才好吃。可是在那样的年代,一个人一个月才供应一斤肉,哪能一餐就把它吃了呢?所以,在我们家,面粉常常积压着,但是不吃又不行,口粮不够啊!所以,母亲就在中秋节那天,用供应的面粉加些红糖煎成煎饼,权当中秋饼让孩子们吃,也算是过节了,我们着实很高兴,因为要在平时是很少能吃到红糖的,要知道那时候糖也要凭票供应的。
记得我读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和几个小伙伴一起过中秋节,恰好节后又是星期六,我们约好要痛痛快快地玩一个晚上。当时听大人说,中秋那天吃甘蔗可以补手臂,吃红楴子可以补血,如果小孩子越晚睡,父母亲就越长寿……几个玩伴就约定一个晚上不睡,祈求父母双亲健康长寿。放学后,我赶紧把作业做完,急匆匆吃完晚饭,顾不上母亲煎好放在桌上的“月饼”(其实是煎饼),就往小伙伴家跑。
天渐渐黑了,一轮清爽明澈的圆月镶在夜空,顿时月光下的乡村,漫漫地凡尘淘尽,恍似静思的倩女,又如高洁的水仙。花草树木都浸润在银色月光中,层层叠叠,隐隐绰绰,犹如一幅几乎不着墨的水粉画。流经村里潺潺的小河在月光中透着几丝羞却、娇媚,“掏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我们四个人嗑着瓜子、吃着花生海阔天空地吹起牛来,到了下半夜二点,没一个人可以顶得住睡意的侵袭,东倒西歪地睡了起来……那份苦中作乐的恬淡现在回想起来依然倍感温馨。
现在,多少个中秋节过去了,儿时的伙伴都已成家。市面上的中秋月饼也不再是简单的红糖加面粉了,什么莲花月饼、海澡月饼、咸蛋月饼、燕窝烧鸡至尊月饼等等,不下几百种,价格也不再是几角了,而是几十元、上百元,甚至上千元。生活用品凭证供应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我们吃穿不愁,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洗衣机、电冰箱、彩电等等,家家户户都有。一到夜晚,灯红酒绿、歌舞升平。这要感谢祖**亲,没有她的繁荣富强,哪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今年的中秋,祖**亲也将迎来六十年华诞,每一寸天空都满载着幸福与甜蜜,每一双瞳孔都充满快乐与愉悦!无论置身天涯海角、无论何时何地,浩月当空,伫立窗前,或把酒寄心怀于苍天,或置一缕乡思于明月,无不顿生思牵之心,我们骨子里面对母亲似山岳重、大海深的情思愈加浓
龙源期刊网 http://.cn
重。这种心绪,年少流落到台湾的作家余光中先生在其《从母亲到外遇》一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大陆是母亲,不用多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一片后土……华夏的河山、人民、文化、历史都是我与生俱来的„家当‟,怎么当都当不掉的,而中国的祸福荣辱也是我鲜明的„胎记‟,怎么消也不能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