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经济学学习经历和心得(转)

时间:2019-05-15 09:08: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的经济学学习经历和心得(转)》,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的经济学学习经历和心得(转)》。

第一篇:我的经济学学习经历和心得(转)

我的经济学学习经历和心得(转)

还是几天前,一个刚刚考取了外校法律系的小同学问我经济学的学习方法,因为她的学习热情,我一口应承下来。这几天,一直比较忙,只能在间歇中整理经济学的一些内容,也曾想过写一篇严肃的经济学学习方法的文字,来陈述自己对于经济学方法论的思考,可这毕竟是个大工程,一旦着手,似乎要牵扯进来太多关于哲学、社会学的内容,依照我目前的功力和精力,都是难以对付的,所以,为着省力的要求,我决定将自己的经济学学习的经历作一些回顾,现在想想,写经历类的文字,相对比较轻松,而且有着另外一个好处,那便是,经历中更多的是自身逐步成长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对于经济学的学生来讲,是一个普适的经验,可能更有针对性。至于在写完这些经历之后,什么时候来完成关于方法论的陈述,那就是另外一件事情了。一,我的大学经济学学习历程

我是1999年考入pku 经济学院的。记得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我本心是准备填“政治学系”或者“中文系”作为第一志愿,但老师不怎么赞同,以为这些院系太偏,还是应该填点更好的专业,于是就填了“经济学”作为第一专业。当时,经济学类的文科专业有两个,一个是“经济学”,一个是“国际贸易”,我对国际贸易是要明白一点的,不过看“经济学”的全市投放名额只有一个,心中一横,就填了“经济学”这个我当时并不清楚地专业。也就是这一填,在若干天后的校园聚会里,一位分数超过我许多的“政治学系”同学不无遗憾的对我说,她其实很想学经济学的,不过因为只有一个名额,根本就不敢填,结果被我占了先,其实,那个时候我很希望告诉她我宁愿跟她换专业。

因为在那个时候开始,我已经开始有了不少困惑。从经济学开设的课程来看,进大学首先学的是经济学基础,包括西方经济学中的微观部分,会计学,还有经济史(注意,不是经济学说史),这个过程中,我在度过了最初一段的新奇之后,就开始迷惑于老师的授课和经济学学习的意义。我一直认为经济学是门实用科学,可在至少一个学期的学习中,我没有感到经济学的实用性,举个简单的例子,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是市场的完全竞争,按照这个要求,现实生活中是完全不可能存在的,于是,所有根据此假设推导出的精美的结构,精美的理论都缺乏了现实的支持力,幸好那个时候还未曾敏锐到发现“信息是有成本”的,否则,我就会更加烦恼于开头所学经济学的问题无依托,无指向。但总之,大一时候得我,已经隐隐约约发现经济学学习中的一些不能被自己所能理解的地方。

至今想来,当时的自己太过年轻,是很严重的缺乏科学精神的。虽然意识到这个问题,却因为许多别的事情耽误了对经济学的思考,留恋于一些更浮华表面的事情之上。所以,长久积攒下来的问题一直被我搁置,有时候会天真的认为,这种困惑最终是会被老师水到渠成的给处理掉的,而且以自己的浅薄学识,来质疑经济学的教学尤其是一所名校老牌的院系的课程设置,这无疑是件可笑的事情。问题就这样一天天的搁浅,在经济学学习之路上,长达两年的时间里,我唯一作的事情就是按照老师的要求保质保量或者大打折扣的进行课程学习。那段时间,我记得自己学习了一些粗浅的经济学理论,包括宏观经济学,也包括一些如金融学、货币银行学之类的东西。

大概是大学二年级的那个夏天,有一天在图书馆闲逛的时候,找到一部书,这部书的名字叫做《数学——确定性的丧失》,这是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的一套科学普及型读物中的一本,从借阅的记录来看,似乎并不大受人欢迎,而我也只是看到这个奇特的名字因为好奇借来一阅而已,根本没有想到,这本书从此开启了我日后整个思考的大门。那一个夏天,我坐在一座极破烂的教学楼里面读它,读数学的发展历史,伴随着我读这本书,不断思考的是经济学是不是也可以有质疑。终于有一天,因为数学史上那些质疑数学确定性的伟大数学家的鼓舞,我突然觉得,此前自己的想法并没有错,我应该去做一些属于自己的工作,即便做不出来,也应该去努力尝试一下。

怀着兴奋,我开始了一个漫长的经济学的再学习之旅。从2001年的秋天开始,我用了将近两年的时间来重新架构自己的经济学体系,与此同时,也在重新架构我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从经济学说史开始,我陆续读了一些重大的具有转折性意义的经济学读物,而且用了长达半年的时间仔细研读熊彼特的《经济分析史》。我发现没有任何一个时期,能够像这段时间这样让我深味其中,尤其是熊彼特的专著,让我明确了一个异常广大的天地。在学习经济学说历史的同时,我开始借鉴大量的现代对于经济学的批判性文字,从另一个角度去反思经济学发展的历史,同时也强化对于主流经济学的学习。不过,因为天资和学习能力不足的原因,这一段时间,我的思考仍然停留在表层,未能深入细化下去,不过,这个时候,我已经开始梳理大学阶段所有与经济学相关的知识类别,按照理论演进的顺序,整理出一个庞大的经济学理论图表。那段时间,我反过来开始特别重视西方经济学中的微观部分,因为我发现,在整个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大厦中,微观经济学有着特殊的意义和工具性价值。

这算是我经济学学习中的第一个转折点,从迷糊状态到逻辑清楚地状态,让我重新审视经济学的学习和经济学本身的发展。一年之后,即2002年的秋天,我迈入了经济学学习的第二个转折时期,这一年的新课程中有了一门叫做《信息经济学》的学科,教授这门课程的老师是当时学院的副院长,旅美回国不太长时间,对一些经济学前沿有着一定的认识,严格的说,这堂课所学的内容甚少,只讲解了几个特定的例子,而且因为数学的关系,我学的很不扎实。但这堂课却给了我一个新的思维视角,就是从信息的角度来重新演绎经济学的基础理论,而与之同时,在产业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之中,也有了部分制度经济学的内容,这也让我收获良多。

整个大学给我的第三个经济学转折,应该是一门叫做经济学方法论的课程,这门课是新开的一门选修,不过,我投入的精力却远超过必修的课程。这门课上,我开始有系统的整理之前学习经济学说史的基本内容,并将这些内容与经济学的其他理论相结合,也在这个过程中,我间接的涉猎了许多德意志民主社会主义学者的著作,终于在一定时段完成了我要的经济学大厦的基本建立。大学毕业论文我选作了一篇方法论的文章,大意是重新设定了经济学关于人性的假设,以次谈到了经济学的革新与发展。

谈到这里,基本上也结束了我对大学经济学学习历程的回顾。值得谈到的一点,我的经济学各个学科的分值都不是很高,不过略为得意的一点是,毕业前夕,我问身边的同学对于经济学的理解的时候,许多同学的回答都是不甚了了,而那一时刻地我,似乎有着比他们更深的一些基础性认识,至于今后这种认识不断支持着做新的思考,直到今天,我完全用自己的理念系统在支持自己的事业,都与那一段学习历程密不可分。二,经济学学习的一点心得

严格来说,我不是什么经济学的好学生,分数从来都不是很好,在运用某些经济学模型上也不是很熟稔,尤其是国际贸易中的许多基本理论我至今几乎已经忘光。不过,略能为自己开脱的一点就是,经济学的基本思想对我的工作产生了重大影响,并且能够在实践中得到基本的作用。回想起大学期间最敬佩的一位老师(我们的班主任,一位年轻的人大博士,思维极其缜密敏锐)曾经说到的大学学习的目的,我也在此对自己的经济学学习略作一点心得整理。

1.立足方法论,做经济学底层学习

这里还是不准备做纯粹方法论的介绍。我在大学期间,感觉最大的收获就在于从方法论的角度,做了经济学底层的学习,比如经济学到底是什么一门科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该是什么,经济学跟其他学科、部类之间的关系如何,经济学内部的各个学科系统是什么,经济学同生活的关系是什么。其实,上述这些问题很难有确切的答案,基于不同的立场、态度会有不同的解答,不过尽管如此,研究这些问题可以帮我们清晰自己的思路,创建属于自己的系统。我在经济学学习过程中,特别反对把经济学当成一门严谨的需要大量数学的学科,我不认为任何一个经济问题都要用冗长的数学证明来取代,包括我认为经济学应该尽可能服务于现实,而不是表面化的处理等等,这些都是我在反复比较各个不同流派的经济学主张之后得出的属于自己的结论,至今还在指引我做现实的处理。

做经济学的底层学习,一个极大的感受就是,这本身已经超越了经济学的范畴,更多的涉足了哲学、社会学的领域,这个知识跨越很大,但是,给我们带来的思维训练却是令人震撼的。我一直在说,早年的经济学大家们,事实上都有很深的哲学背景,包括现在主流经济学的集大成者萨缪尔森,他甚至是哲学博士。我想,这种有哲学、社会学为基础的知识结构,能够给经济学的研究带来更多的更深的启发。事实上,也正是在做经济学底层学习的过程中,我逐渐清晰了对于一个有张力的人才养成最有价值的知识结构体系。包括在今天,我基本上已经忘却了许多知识,但是大学的经济学方法论却帮助我贯穿了许多看似复杂艰深的内容。2.建立大视野,作经济学系统学习

经济学是一个系统结构,包含着广泛的内容,这个系统中有的内容相比较而存在,有的内容相延续而存在,有的内容相交叉而存在。这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结构,但结构内部又有着很深的一根逻辑线条,抓住这根逻辑线条,能够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将所有与之相关的内容统摄于一处。这种学习,能够帮助我们厘清思路,明白要求,抓住条理,有侧重有针对性的学习,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对问题加以分析研究并加以处理。最近有一个很感的事情:一个朋友打电话给我谈管理咨询的事情,谈到要将西方经济学理论的一些内容同经典的管理学理论相结合,这个事情就是很典型的将经济学做成一个系统来看待的事情。在退出来做教育的这段时间,我思考经济学理论本身的问题确实少了许多,不过,能很快领会他的意图,依赖的不是我还有多少丰富的经济学知识,乃是至今还比较清晰的一个经济学的系统。

经济学是一个系统,需要系统学习,其实,其他的各个科学门类同样也是一个系统,也需要系统学习。现代科学中一直强调作为基础的三论,叫做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把经济学当成系统来学习,正是系统论的要求。经济科学是社会科学类学科,可在这个角度上,它同自然科学获得了统一。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开始自我要求并力主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结合,或者说,主张大学前两年是不要分文理科和分专业的,现在看来,这个想法也得到一定的印证。3.抓住联系点,做经济学细化学习

前述两点,从方法论的角度,从大系统的角度,给出了学经济学的一些要求,但经济学有着更深的要求,更具体的要求,这个时候,就要从宏观层面向具体层面过渡。过渡的方法就是利用经济学的方法论,在经济学系统的统领下,进入经济学部类的专题学习。这个过程中,就要遵循一定的逻辑顺序,并且善于将不同的部类结合起来做思考。这里举个例子,前面提到的信息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部类,不过这个经济学的内容又在若干的经济学部类中得到借鉴和发挥,比如说制度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有着本质上的共通性,在共同强调信息的成本这一核心概念上达成了一致,尽管研究的对象和方法不同,但确实有着相当的联系。

在一个统一的结构指引下,将各个内容联系在一起,这个做法是一个聪明的做法,一方面,因为有着整体系统的统领,能够明确各个内容的自身定位,另一方面,将各个内容联系起来,又会更加明确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问题。

这就是我在学经济学过程中的三个主要体会,其实,现在来看,这些体会事实上是哲学思想在具体学科上的发挥。所以,反过来还是验证了哲学对于经济学的影响,我也建议大家都能重视哲学,研究哲学,运用哲学。三,经济学新人的学习步骤

最后一个问题,我想来做个建议,以帮助经济学新人对于经济学能有步骤地进行。这个建议其实很粗浅,本意也不是让所有的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来按照这个步骤来学习,我想,自己给的这个建议应该交给那些对经济学有想法,愿意投入时间去做研究的经济学新人们。

1.用经济学说史的专著来领路,尽可能熟悉经济学的演变发展历史,尤其是注意分析经济学理论的产生基础、局限和演变发展,特别注意分析经济学分析的主要方法和优势劣势。

2.在经济学说史基础上,研读部分带有转折意义的经典经济学著作。

3.以经济学说史为基础,学习并熟悉主流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并注意主流经济学嬗变而产生的流派。

4.以主流经济学为基础搭建经济学的宏观结构。

5.展开具体的学科的学习,并注意不断地总结。

上述步骤是一个整体学习步骤,不代表具体的学科的学习步骤,也不代表给出了具体的学习方法。但是,我们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自我总结,争取拿出一套自己对于经济学的理解认识和学习方法系统。

写到这里,我想可以暂时停笔了。相对于许多的别的方法介绍,我这个应该是不怎么具体的,不过,这代表了一个宏观的认识,有了这个基础,再具体下去,对于个人来讲,也是有帮助,有意义的。需要说明的是,这个学习的心得体会不仅仅是我经济学学习的体会,也参与了大量的新的学科的学习心得。大学学习不会像高中初中那样,一本书会讲上很长时间,大学的学习内容更多,速度要求更快,这就要求我们要对大学学习有新的认识,新的对应方式和方法,同时也获得新的成绩。

经济学原理、管理学、政治经济学、高数、大英、中级微观经济学、会计学、国际商法、中级宏观经济学、商务与经济统计、货币银行学、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金融、财政学、公司财务原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第二篇:我的经济学学习经历和体会

小弟三年磨一剑,这篇文章的字字句句皆为肺腑之语,涉及小弟所思所想,凝结小弟接受众师教诲之精华,小弟对此文修改再三,望版主能考虑加为精华,将此文分享给更多的朋友!!

本人经济学大四,在坛中各位前辈面前当属小弟,所以现在想谈谈自己的学习经历和体会,只是希望在毕业前夕做一回顾,思过、总结以明志,绝无班门弄斧之意。若能供各位初学朋友参考,或受到各位前辈的指点批评,则是小弟之最大荣幸。

首先,我不知道各位朋友当初是如何走进了经济学的殿堂的,但我自己当初选择经济学,完全处于功利目的,认为经济类以后就业好,而且经济类的高考分数也是最高的,不报可惜。然而现在看来,这些理由对我来说都已无意义了,在这三年多的学习中,经过多次的试错、悔恨、纠结和最后的顿悟之后,现在我已经决定走学术道路,我觉得是经济学本身吸引了我,而非其他。

1、如何读经济学 经典原著读不读?

这个问题其实是非常难以回答的,我刚入学的时候就已经听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凯恩斯的《通论》(各位博学同仁可能还听说过马歇尔、熊彼特、庇古等人的著作),但初做尝试之后,实在有摸不着头脑之感,于是便无奈放弃了,后来逐渐体会到读这类著作确实是需要一定的知识素养积淀的,否则的话的确很难比较深入地理解,甚至很有可能产生误解,更何况著作中的有些内容也是值得批判的,作为初学者当然不知道如何鉴别,所以如果不是对原著有很强烈的兴趣,最好在初学的时候不要去看原著,只要看看一些“导读”知道其大略即可,比如你知道斯密说的“看不见的手”、提出了分工的重要性就够了,至于原著中其他的丰富思想,当然是一座宝库,只不过我们现在还没有挖掘的工具罢了。

陆铭老师有一句话,并不能说肯定对,但也有一定的道理:现在经济学最前沿,最丰富的思想和方法都在paper中,经典原著都是几十年上百年前的思想,这一段时间内经济学已经有很多的进展了。即便是教科书也已经是几年或者十几年前作者对自己研究成果的汇总,所以要了解前沿理论、问题、方法,还得从paper开始。当然这并不是说初学者开始看paper,教科书实际上是很好的入门读物,教科书可以提供学科的整个框架、体系和发展脉络,而且又比较亲善易懂,所以各位初学经济学的同学一定要好好研读教科书。这又涉及到下面一个问题了。教科书怎么读?

在“怎么读”这个问题之前应该现有一个“读什么”的问题,“读什么”一般又涉及到几个问题:

一、读外国经典教科书还是读中国学者的教科书?

对于这个问题很多同学可能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是读国外的了,国内的教科书不值一读。其实这个观点还是有些片面的。的确,不可否认现在经济学研究的前沿并不在中国,外国老头们写的入门的教科书又很“亲善”,像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高级的教科书则更是需要大师级的功底才可以胜任,而国内此类大师数量不多,实力超群的又往往没有精力和时间写教科书,所以读国外的经典教材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但是另一方面,国外教材多是以美国作为例证,有很多方面都与中国国情不同,列举的中国例子和数据也比较少,这不利于我们了解自己国家的经济现状和所面临的问题,但这些又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有时读一读中国学者的教科书也会有所收获。然而并不是随便挑一本国内的书就读,这里面我个人觉得是有些窍门的。

首先,选青年教授的,不选老教授的。这样做并不是对老教授的学术能力质疑和不尊重,而是出于一种不得已的选择。有些著名老教授们在他们同辈中研究中是相当出色的,但是囿于时代和环境的限制,他们最初接受的往往是带有批判性质的西方经济学。就如已经过

世的高老,他的《西方经济学》销量在全国都是排在很前面的,但各位读过高老的书的同学都会发现,在每一章“结束语”中,高老都要对本章的内容进行批判,同时不经意间流露出自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但实际上,这些质疑和批判在西方经济学的进程中大部分已经都有改进和解决了,这样的批判有时不免稍显脱离时代,而且容易让初学者糊涂:怎么好不容易才搞懂的理论,这会儿又被大肆批判呢?究竟应该怎么学呢?所以我说,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要选青年教授的书。

其次,选知名院校的,不一定选自己院校的。这一点我想大家应该可以理解,中国的经济学研究本身就与世界前沿有相当大的差距,而国内的研究水平就更是差距颇大了,基本上大师级的人物很难在一所普通的院校出现(大家可以不同意这个观点,这是出于我浅薄的认识,无意冒犯),那么即使从概率上讲,选择知名院校的知名青年教授的书,你的风险是最小的对吧?当然各位同学如果本校有很牛的老师,用他的课本也会有特别的好处,因为本人讲自己的教材,那种感觉是完全不同的。这里我也不怕广告的嫌疑了,有几本入门的书确实不错,微观的有陈钊、陆铭合著的《微观经济学》、宏观有易纲的《宏观经济学》,当然袁志刚老师的《宏观经济学》也是不错的。陈钊、陆铭是复旦大学的青年教授,易纲我就不用介绍了,袁志刚是复旦大学的经济学院院长。大家在图书馆看就行了,不用买。

二、读英文版还是中文版?

这个问题我也一直困惑很久,读中文翻译版的好处是比较快,效率比较高,坏处是怕翻译出错,造成理解困难或者干脆学到错误的东西。读英文版的好处是原汁原味地与大师交流,不必担心翻译错误,“坏处”是读的慢,而且自己的英语水平并不一定比翻译者好。

那么怎么办呢?我这么建议大家:

首先如果各位英语水平比较好,一定读原版,其实教科书中的英语并不是非常难的,读上几页,后面的感觉就好多了,实在不能理解的句子再看翻译。当然我个人觉得读英文版的教科书有些记不住,所以做一些阅读笔记,以及反复阅读还是比较必要的。

对于英语并不是很强的同学们也不用气馁,可以先读翻译版,如果觉得翻译版读不懂,再去看英文版。这听上去很奇怪,其实不然,往往你看不懂的句子是因为译者的错译,所以有时候直接看看原版中的这句句子反而可以知道意思。当你对中文版中的内容比较熟悉了之后,再一次全文阅读英文版,并借此机会锻炼英语的阅读能力,由于你对书中的内容已经比较熟悉,那么即使是读英文版也比之前要轻松许多。

三、具体读那些书呢?

论坛中经常看到有同学问:我想学经济学,应该读什么书?数学读什么?这个问题我觉得其实并不困难,有一个很好的方法,你去逛一遍书店,发现人大出版社或者北大、清华出版社引进的国外教材一般都不错,当然最简单的办法莫过于去问问老师了。我在这里只推荐一些基础的书,曼昆的《原理》就不用说了,读完之后可以读范里安的《现代观点》,宏观可以继续读曼昆的《宏观经济学》,这几本书学得烂熟,你已经很厉害(作为初学的本科生来说),其他的教材也很多,比如平迪克的微观、尼克尔森的微观、巴罗的宏观、布兰查德德宏观等等各有各的特点,不宜贪多,将一本搞熟搞透。至于具体读哪些,我以前也发过一些帖子,回复过一些帖子,论坛中也有很多回答了,在此不赘述。扯了这么半天刚刚扯完“读什么”的问题,对于“怎么读”我觉得还是很有必要思考一些的。这个我想各位自己也都有自己的想法。我说说我的体会供大家参考。

首先,读一本书要观其大略。先把目录看一遍,看看这本书都讲了些什么内容,能不能从中找到一些联系呢?试着去看看,想想,这对于接下来阅读这本书是有很大帮助的,因为你知道了大概各个章节是讲什么的,你就可以知道自己现在正在阅读的这个章节到底占整个框架的哪个部分,起到什么作用,这样一来对于阅读就有了整体把握,不会迷失方向,不会不知道为什么这一章学这个,下一章又学那个,这样就会提高阅读的效率。

其次,我觉得读书要读到烂熟的境界,不能只是模糊大概知道内容,这样一段时间内一定会忘记。那么怎么读到烂熟呢?第一,肯定要多读几遍,这是必要的。第二,主动阅读,当读到第二遍时,就可以想一想,书接下来要讲什么?记不住没关系,只要你这么想了,然后再去阅读,印象就会深刻。第三,合上书本,自己能不能写出书中内容提纲、主要模型的推导?如果不能,那么在哪一步卡住了呢?再回过头去翻翻书看看,会加深印象。这三点只是能够保证你记住和初步理解了书中的内容,并不能保证你真正理解和能够灵活应用。那么最后一招就是做书后的题目了,一般国外的教科书书后都有丰富的习题,这些习题都是国外教授们精心编制的,非常有价值,所以做习题不但是一种检验,更是一种很好的学习。

最后,如果你在完成了上述的步骤之后,还能够提出自己的问题,那么恭喜你,你对于书本的理解已经比较深刻了。任何一本教科书都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讲述一个模型的时候把所有情况都考虑上去,自然会有漏掉的情况,如果你想到了,那么这是非常不错的信号,它有可能意味着:你可以开始试着做研究了。你怀疑吗?认为自己离做研究还太远吗?“不要等所有的基础都打好了才开始做研究,只要有一些基本扎实的基础,就可以边做研究边学,这样效率更高”。田国强老师说过这么一句话。那么接下来我就稍稍谈谈自己对于做经济学研究的理解。

现在可以读paper了吗?

很多同学都还一直停留在读教科书的阶段,一提到读论文,往往就说,我现在才本科,不用读论文的。这其实是不对的。正如陆铭老师说的,教科书的内容已经不是前沿,如果希望做一些有意思的经济学研究,还是得看论文。通过对于论文的阅读,你才能真正感受到经济学研究的过程、方法和乐趣。所以如果对于做经济学研究有一些兴趣的话,即使是本科生也可以多读一些论文。大家对于顶尖的期刊应该或多或少有一些了解。国际上最好的:AER、JPE、QJE、RES还有阅读难度比较大的econometrica,国内如果要看的话,《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经济学季刊》、《世界经济》还都是不错的,当然还有一些也可以看看。

谈谈做学术研究:

一、如何决定题目?

陆铭老师在做实证研究方面的经验比较丰富。他曾经告诉过我们一个原则,就是你有topic还不够,要有question。举个我自己的例子,我曾经说我想研究教育不平等的问题。陆铭老师一听就问了,你想研究教育不平等的那个方面?是机会不平等还是结果不平等?如果是机会不平等,那么你要解释的是什么?是机会不平等造成的后果还是机会不平等的原因?你为什么要研究它呢?你的研究有哪些创新?是用了新的理论模型?新的计量方法?还是新的数据?或者其他什么?有多大的贡献?当然任何一篇文章都不可能没有贡献,你把pai从3.141592算到3.1415926多算一位也是贡献,但是你必须考虑贡献的大小对吧?陆老师的这一番话将我点醒,我再此给大家分享,希望大家也有所悟。

二、paper读到何时方可休?

我们都知道做论文肯定是要阅读大量文献的,一是可以了解前人对你所研究的问题的成果和来龙去脉,二是可以避免自己做重复性的工作,三是可以学到很多相关的知识。但是paper这么多,每篇paper都有各自的参考文献,各自的参考文献又分别有自己的参考文献,这么像金字塔一样追溯上去,恐怕一辈子都读不完,那么究竟该何时停止读文献了呢? 就这个问题我有幸请教过数学系的陈恕行老教授,老教授给出的答案很简单:这就是你的导师应该做的工作。也就是说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方法就是找到这个领域的老师,向他咨询一下,就可以事半功倍。第二个方法,是方汉明老师说的,就是把和自己研究最相近的几篇论文背得滚瓜烂熟,就好像是自己的论文一样,其他的相关文章,一般的只要看看摘

要、结论就可以了,感觉有用的再去读全文。并且方汉明老师说了一个惊人的事实:实际上你的研究思路恰好与前人相同的概率是很小的,所以并不用在意要把所有论文都看一遍,生怕出现重复,这是没有必要的。

三、自己做model,可以吗?

其实像我们这种血气方刚的学生很希望快点展示出自己的水平,一听说哪个诺奖得主或者名家大师做了一个某某模型就获得了很高的荣誉和成就,我们就按耐不住自己内心波涛汹涌和海涛澎湃,就像摩拳擦掌一显身手。用自己刚刚学的某某定理,某某优化方法上来就建一个复杂的只有自己能看懂的模型,满怀信心和希望的去找老师,结果被骂的像泄气的皮球一样回来。

做模型,不是那么简单的。也许我们觉得自己的模型很不错,但是当我遇到以下这些老师可能会经常问道的问题时,往往会不知所措:

你这个模型有文献支持吗?

你这个模型有微观基础吗?

你这个模型就解决了这一个问题?能不能推广?如果只能解决这一个问题,那我一句话不就解释了要模型干什么?

你这个模型背后的经济学含义在哪里?

你这个模型表达的意思早就有人做过更一般的模型了,你这个只是其中一种情况。如果各位同学能够对于上面的这些问题都能够应付,那么,你的model已经非常棒了,但是理论的东西,有时并不是容易得到大家的认可的。

四、“显著”有什么用?!

我曾经做过一个学术资助项目,在中期答辩的时候,我很自信的说:我用了面板数据方法估计了这个联立方程组模型,结果是我需要检验的变量都在1%的程度上显著了。。。某青年教授(呵呵,也是我比较崇拜的老师吧)打断我的话,说了一句:显著有什么用?!我当时都惊呆了,的确我的这个计量模型在某些因果关系上面缺少必要的理论支持,我自己也还没有找到可以解释的方法,但是这么一做,清清楚楚的显著啊,而且判定系数还接近0.7,我自我感觉是很良好的。但是后来回来一想,的确是这样,理论上解释不清,显著有什么用,且不谈伪回归的问题,就算是变量真有关系,那么到底是一种机制造成的,还是几种机制叠加造成的呢?如果不能回答这个问题,做出来的显著,意义就不那么大了。

接下来我想和大家交流一些我一直以来也深受困惑的东西,希望大家能够提出更好的见解。

一、经济学和数学的关系:

说起这个话题,恐怕将是一场论战爆发的开始,有些人非常反对数学,觉得是在经济学中的滥用,有些人却十分支持,而且还强调经济学想要成为严谨的“科学”离不开数学。就我自己的理解,我认为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有以下几点好处:

1、数学逼迫你列出问题的前提假设

我们都知道任何经济理论,或者更广的来说其他科学的理论都是有一定的前提的,自由落体定律的一个前提是真空,经济学的讨论也必须要有前提假设,不然大家都在争论政策应该怎么实施,理论应该是怎么样的,表面看似各有各的道理,逻辑都对,其实到最后发现,原来是假设条件不一样啊。所以数学的一个好处就是逼迫你写出前提假设,因为数学推理的严谨是要建立在很多已知条件上的,这些在平常的文字推理过程中就容易被忽略。

2、数学提供方便的手段进行复杂的逻辑推理

这一点我觉得还是比较实在的,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是逻辑学的天才,能在大脑中展开对n个变量的互相影响的推理,能凭借大脑进行m个步骤的推理,即便推理能力可以,记忆能

力也不够啊,刚想出一个方面,要想另外一个方面,前面的东西就忘了,所以数学是能够帮助我们进行比较复杂的推理演绎的一种方法。

3、数学提供统一的语言

有时候读哲学名著,发现这位学者和那位学者虽然在讨论一个问题,但为什么就是看不懂呢?我想这个能是因为语言不统一。各国之间的学者更是这样,各自有各自的研究的渊源和路径,学术语言当然不尽统一。但是数学却给经济学的讨论提供了一种统一的语言,通过数学式子可以让一些不完全相同的领域的学者迅速了解到对方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这样其实也是一种效率的提高。

4、数学带来精确的实证

这点我也不多说了,如果没有计量经济学,现在的经济学讨论还要更加热闹很多,没有人会认为自己的理论是不对的,因为很难接受科学的现实的检验。

除了以上这些有点,数学也当然会有一些不足。

1、数学定义和抽象可能会遗漏掉重要的解释因素,这也是社会学家一直指责经济学的一个方面,你怎么知道抽象掉的那些东西不重要呢?所以有时候建模不但是科学了,可能也是一种艺术,通过巧妙地方法,规避了遗漏的可能性。

2、经济学是数学吗?这个问题有点傻,但是我相信有一部分学过“三高”的同学都会点头,到最后的感觉就是微观被抽象成非线性规划,宏观被抽象成最优控制理论,计量更是矩阵、分布满天飞。这么看来经济学难道不是数学吗?

我的回答是:不是。很简单的一句话,你如果能说出这个公式背后的经济学含义,那么经济学就不是数学,就比如垄断定价的一阶条件:P+P’Q=C’ 在数学上读出来很简单:p加上p对q的导数乘以q等于c对q的导数。这就是数学,你完全不觉得是经济学。那么经济学怎么解释呢?如果你在两边都乘以dQ: PdQ+dpQ=dC,你可以看到,等是左边第一项是说多生产单位产量所带来的收益,第二项是说由于多生产单位产量造成价格下降所带来的从所有商品上面造成的损失,等式右边是多生产单位产量的成本,那么这么一来,左边就是多生产单位产量的收益,右边是成本,这么解释就比较像经济学了。如果再变一下形状:(P-C’)/p=1/e,你会看到左边是价格高出边际成本的比例,右边是弹性的倒数,这就成了众所周知的逆弹性法则,这就是经济学了,你用数学去解释永远都想不到这个。

我啰啰嗦嗦讲了这么多,大家可能也都看烦了,我就此打住。希望大家给我一些反馈,特别欢迎不同的意见和声音,大家觉得我讲的不对或者觉得我哪方面比较无知尽管提出来,我会很认真的思考你的意见和建议的。

我说的这些,大家也就当一个参考,不用过分当真。我还有几篇谈经济学学习的文章,那可都是大牛写的呢,我分享与下,大家可以下载:分别有钱颖

一、许成钢、田国强、王勇的文章。王勇大家可能不很熟悉,他是刚拿到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博士,现在在香港科技大学执教,他的文章也很有帮助,我很喜欢。

(附:有些同学不了解一些经典的教材,我在这里再次列出一些经典,供大家参考: 推荐一些经济数学书籍:(主要针对微观)初级:蒋中一《数理经济学的基本方法》 中级:《经济学的结构-数量分析方法》 高级:高山晟《经济学中的分析方法》、《经济数学方法与模型》

中级微观的书也会有帮助:

范的现代观点一定要结合看

另外非常推荐尼克尔森的那本书,但不推荐最新的第十版,好像把一些数学内容删除了 另外周慧中的《微观经济学》也很不错,范的书中关于垄断市场那部分讲的不清楚但周的书就讲的比较明白

其他的高微书籍也可以结合着一起看 MWG太经典了,但比较厚

财大出的JR的《高级微观经济理论》中的消费者理论部分十分不错,可以参考

宏观的话应该掌握微分方程、变分法和动态优化、动态规划等 参考书目有龚六堂的《动态经济学方法》、蒋中一的《动态最优化基础》)

最后送大家几句克鲁格曼关于做研究的体会,很有感触,大家细细品味:

1.Listen to the Gentiles 2.Question the question 3.Dare to be silly 4.Simplify, simplify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http://www.xiexiebang.com/bbs/viewthread.php?tid=679057&page=1&fromuid=153990

考:

第三篇:我的销售经历和心得1

社会实践心得

光阴飞逝,眨眼间又到了大三的暑假了。离校回家,玩归玩,但还是要参与社会实践,是自身融于到社会的大家庭里的。社会实践,有人在政府单位,有人在公司,有人在其他用人单位,而我实践的单位不在哪,就在自家—吴记日杂店,我父母几年前在惠州市博罗县泰美镇开的一家以销售日常用品为主的小店。店里的商品大致有各种厨具,塑料品,床上用品,洗漱用品以及其他各种家常日用品等。

作为当代大学生,做事不能莽干,而应用理论指导实践,用最科学实在的方法解决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所以在到店里帮忙前,我先做了一个简单的市场调查分析。得到如下结论,本店服务对象:大部分以乡镇里的农村人为主;服务范围:本镇和邻镇;店面规模:中小型;竞争对手:本镇的另外几个日杂店。调查分析完后便是投入到具体的实践中去,利用调查分析结论去经营去工作。

从以上调查中看到,因为本店的顾客大都是农村人,而农村人的收入来源一般不多,他们都希望能以最少的价钱买到物美价廉的东西,所以他们来买东西时大都都会讨价还价,这时就是考验我耐性、应变能力的时候了。在干这活之前,很多人认为很简单,很舒服,没技术含量,其实不然,有时能真正成功推销出一件商品并不是一件易事,而是一件集智慧和体力于一体的累活。我们在推销商品时都必须得耐心地给顾客介绍商品的特性和质量问题,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让他们买时安心,用时放心。

我们店的宗旨也是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务的,对于顾客的问题和要求,我们基本上都会满足他们的。比如有些顾客会很蛮横,说商品的质量这样不好那样不好,这时我们会耐心如实地给他们权衡商品质量和价钱的关系,告诉他们这样的性价比是合理的。有些顾客会一次性买很多东西,以致拿不了,这时我们会帮他们把货物送到车上,目送他们离开。长期以来热情友好的服务,为我们店赢来了很多良好的声誉,也为我们店赢来了许许多多熟客,很多顾客经常会挂着这样的话在嘴里,我们年年都来你们这家店买东西的,算便宜一点给我们啊。哈哈,我们也是在不亏本的前提下以最实在的价钱把最好的商品介绍给顾客的。

零售很讲求技巧,特别是在面对蛮横抠门的顾客时更是如此。从实践中我学会的销售策略有对比、比喻、“套近乎”等等,所谓对比就是拿看似相同的两件不同商品进行对比,让顾客知道什么是一分钱一分货,自己去权衡商品的性价比,知道那样的货是值那样的钱的;所谓比喻,通俗一点可以这样告诉顾客,一斤猪肉的钱就可以买到这样好的东西了,而这样的商品用几年都还可以用,猪肉一下子吃完了。所谓“套近乎”就是向顾客诉苦,比如告诉他们生意难做,还不如你们打工好。哈哈。总结一下:要做一个优秀的零销员首先必须做好六件事: 第一,保持良好的个人形象;第二,精通所销售产品的知识并掌握足够的关联产业的知识; 第三,有良好的应变能力; 第四,制定好自己的日常工作计划; 第五,做好与厂家、商家及同事之间的沟通; 第六,合理的安排好自己的学习。

店里人手不够,就只有我和爸妈三人,所以我们都很忙,每天都是早起晚睡,辛勤地工作,一来可以满足顾客的购物需求,二来可以增加并不富裕家庭收入,而我也长大了,一直以来,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忙着自己学习,忙着应付学校的各种考试和作业,要钱就只会伸手向家人要,只有在暑假寒假才回家一次,很少为家人分忧过,所以趁假期,应该为父母分担一下家庭负担了,以报答他们多年以来对我的养育之恩。而妈妈的身体一直不太好,肠胃经常不舒服,身体很消瘦,但她却辛勤的工作着,早上常常是最早起床开档摆好货物,晚上也总是忙到很晚才可以睡觉,她真的很辛苦,每每看到她消瘦的身子,逐渐老去、爬上皱纹的脸蛋,和那丝丝白发,我的心就酸酸地,而泪水也不知不自觉在眼眶打转了。想到这,我就更加刻苦勤奋地去地去干了,努力做一个让顾客满意,让父母欣慰的孩子。

从这次实践中,我理解了父母工作的辛苦,懂得了怎样去为父母分担家庭生活的负担,懂得了不论做什么事,都要有艰苦奋斗刻苦耐劳的精神,一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心。

第四篇:我的模拟炒股经历和心得

我的模拟炒股经历和心得

这学期上了李强老师的证券投资学,下了个大智慧炒股软件,很生疏的操作。看着眼花缭乱的界面,我仔细操作。

注册了一个用户名之后每个项目就可以有50万的虚拟账户,要怎样才能够合理利用呢?怎样才能生出更多的资产呢?怎样才能有更好地分析或者是看清当前的形式呢?为此,我没有上课的时候几乎都会利用闲暇时间去关注股票的动态、趋势。一开始我随便买的两只股票分别是邯郸钢铁和ST有色。因为我觉得钢铁行业这种涉及国家民生的行业应该会比较不错,然后在选择个股的时候,就找了看着比较顺眼的“邯郸钢铁(600001)”。选择ST有色也是误打误撞,刚好看到有很多前面标有ST的股票,凭英文意思猜是special training,但是现在回想起那时候真的是很没有常识,那时想的是应该是一只很有潜力的股票吧,于是又是找了个顺眼的:ST有色。后来才知道ST股是指境内上市公司连续一年亏损,被进行特别处理的股票,special treatment.ST股票表示该公司财务状况恶化(如净资产低于面值、连续几年亏损等),由证交所强制进行或上市公司自己申请,该股票交易进行特别处理(Special treatment)。所以冠以“ST”。由此可见,刚开始自己实在是太缺乏关于证券投资的基本知识了。

之后,我就每隔几天观察一下这两只股票的走势,打算在其涨到一定程度就卖出去;但是很不幸,我到现在都觉得不可思议,估计人品太差了。其实具体怎么差我也不记得,就记得没过几天,邯郸钢铁分时走势的那根线成了水平线,一动不动。而ST有色不久便狂跌不止,我便抱怨说怎么一直跌,也就是那时侯我才知道ST的真正意义。

一、外的任何一件大事都会对股市造成影响。比如说这次奥巴马的访华,可能有的人说这只是政治上的事情,应该只适合于从政人员须要关注的,但如果这样想的话就错了!政治上的访华,引起了经济学家、新闻媒体、投资者的关注,甚至也作出了智者见智的评论与我国与美国在经济合作的预测以有外贸关系的转变和一些热钱流入股市的说法,股市在那几天也或多或少传来利好的消息。可见股市与政治经济这个大环境是紧密联系的。

二、资股市需要的是理性与耐性。所谓理性,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做好目标股的分析工作。就举11月30日的600087长航油运来说吧。首先要看懂财务分析啦,从其财务分析中的资产负债比率为66.53%来看的话,该企业的偿债能力比较强,属于正常成熟性的企业,一般来说是比较值得投资的。转回正题当天其K线是绿色的,其影线向下,说明这只股还有继续下降的趋势,如果继续投这只股的话,那么就可能会有风险啦。但是其青色的平均线是比较平稳地,说明其涨幅在近期内不会有太大的波动。从历史趋势来看,下滑时其价格也不是说一直是往下跌的,而是往往有波动,最高价往往出现在开盘时或者开盘的一个钟之内,所以把握好时间也可能在不紧气时有所收获!耐性,当然指的是要在学会审时度势,保持不骄不躁的心态,由于其交易天数是T+1天,有些人买这只股,刚买时预期大好,其当天价格就大大跌落,可能这时会很心慌,不知道明天会是怎样,一种结果是心灰意懒,一种结果是很亢奋认为是大好的投资时机一时全部财产倾入,虽然说这两种结果不是输就是赢,但也是过于心急的表现,这也是要混股市的人必须有强大的心啊!最明智的还是要耐心地看待大起大落,不盲从,理性分析其中的规律,才是上计。

三、买股票前,要对各股进行宏观面分析与技术面分析。在选各股时要多关注一些财经新闻,了解国家最近颁布的政策,选择“利好”股票领域,这对“熊市”里的股票操作尤其重要,因为“熊市”股票波动很大,尤其易受消息面的影响,所以时刻关注财经新闻很重要。不要买自己不熟悉的股票,选择几只股票作为自选股坚持每天观察其走势图,利用k线与成交量,以及macd、bias、kdj等指标进行分析,关心该公司的一切公告信息,运用专业知识判断公司的生产经营状况以及发展前景,再决定是否买进。

四、要树立一个正确的投资理念,做到不怕、不贪,不以市场的短期波动而惊慌失措。由于我们炒股时间短,多数是短线操作,所以要学会控制仓位,尽量不满仓,最好是半仓和三分之一的仓位,设定止损和止赢点,到了止损位和止赢位就坚决卖出。买卖股票不要企望买到最低、卖到最高,因为最低和最高可遇而不可求。要学会多看、多想、多操作,就会熟能生巧,保证资金安全是盈利的基石。

五、要锻炼良好的心里素质。要买卖股票是对人性缺点的最大考验,我们要沉重冷静分析,要有耐性,相信自己的判断力,保持五分乐观七分警觉。在形势不利的时候及时抽身而退,从而最小化降低损失。

总之,通过这次模拟炒股,我学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运用,巩固了证券投资专业知识,了解到不少上市公司的状况,对整个市场经济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关注财经新闻的好习惯。相信只要我保持这样的理念,一定会在真正的股票操纵中如鱼得水的。

国贸

0842 韦涛

第五篇:面试经历和心得

面试经历(个人觉得自己举例子,吹水就行了,下面有个例子)刚回到学校,就开始忙着准备投简历了,虽然考了研,但感觉不太理想,结果也还未出,就想着两手都准备吧,一边找工作,一边等结果,同时想着如果能够拿到好公司的OFFER的话,工作也并不比读研差。面试自我介绍

于是在上周学校的招聘会上就在华为投了简历,当时也没报太大希望,因为华为太多人抢了,自己一个快毕业的本科生,也没多少资本和研究生拼,不过还是试一试吧,就当是增加面试经验。等了几天后,收到华为笔试通知(之前还参加了华为在我们学校开的宣讲会,然后在网上又注册了一份简历),我报的是硬件驱动,因为自己比较感兴趣,而且目前毕设的题目也就是USB驱动开发。考试有些出乎意料,以为会考硬件知识,但却全考的C语(这个具体和你选择的职位方向有关),还好还记得一些,主要是考基本知识,后面的编程会有涉及链表之类的,总之,都还是比较基础的东西。另外有一点要说明,有些人其实也没参加笔试,就直接霸王面了,而且基本上只要参加笔试都会给面试机会的,只是可能在最后评判的时候会参考一下吧。

真正的面试才是最残酷的,第一面是技术面试,不同的职位面试的内容有些不同,硬件开发的主要是模电、数电、信号之类的,他会问你几个东西,回答的好就有机会进入下一轮,回答得不好就直接刷下来了;我比较幸运,面试时只是问了一些我以前做的项目的问题,没有问一些技术上的东西,第一面就算过啦。

这一路面试下来,还是收获了不少,也有不少体会,首先,你对自己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位,这样才能在面试时从容不迫;其次,你需要对自己充满信心,这在二面时是最重要的,那么多人一起,如何让自己脱颖而出,又不太张扬,这需要在自信的前提下,还要有一个度的把握。感觉华为还是更看重你个人的素质,整体表现,对技术水平要求并不太高。所以,大家只要做到以上几点,我想应该都能够坚持到最后的。

面试心得: 第一句话

面试过程中,讲好第一句话,常常可以出奇制胜。大学生在面试过程中忌问毫无深度的问题,如单位是什么性质,你们要招什么人员等等,这些只要留心招聘简章就可以找到答案的问题,非但不会给招聘者留下好印象,反而会让人产生厌烦心理,使面试大打折扣。

第一动作

一个细微的动作,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整体素质。试想,一名要应聘研发岗位的求职者,却在招聘人员的面前手忙脚乱地翻找个人简历,那么谁会放心将如此细致的工作交给他呢?

第一印象

面试过程中,第一印象往往最直接地表现在衣着打扮上。不少求职者认为找工作穿得西装革履才显得正式。实则不然,不同专业、不同岗位应配以不同的打扮。

外企面试八注意: 一忌迟到失约 二忌数落别人 三忌说谎邀功 四忌准备不足 五忌长篇大论 六忌语气词过多

七忌过多谈论前任工作 八忌欠缺目标

坦然承认 博得认同

如果自己有缺点,最好的办法就是坦然地承认它。要很诚实地承认自己的缺点。通常主考官会因此认为你是个知错就改的人,而且会因此认同你的处境,心存好感地继续听你说下去。

消除误会 缩短距离

有的“缺点”并不是缺点,而是一般意义的误会造成的,这时,你应及时澄清,缩短与对方心理上造成的差距。

明谈缺点 实论优点

有的考官常常对那些表现令人满意的考生提出令人尴尬的问题:“从事某项工作你有什么主要缺点或不足?”有的考生连连摇头,回答说没有,甚至有人反问:“您说呢?您给我指出来好吗?”等等;有的考生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我的缺点就是特散漫,不愿意受纪律约束。”或从事某项工作的其它致命缺点,令人啼笑皆非。这样的考生人家敢要吗?而有的人回答却令考官赞叹不已,他们既不掩饰回避也非直接了当,而是联系大学生的共同弱点(缺乏实践经验、社会阅历较浅等),结合本专业的发展趋势(知识结构不甚合理、专业知识不足以应对新的挑战等)及个性中的缺憾(如过分追求完美,可能开拓精神不够,或过于追求工作效率,小心谨慎不足等等),讲讲自己正在克服和能够改正的弱点,谈理想与现实中的差距,讲那些表面是缺点但对某项工作有益的个性相当于说:“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我很笨,但是我更忠于职守”等等,既体现了谦逊好学的美德,也正面回答了这一难题。心理研究表明,人际交往存在三种状态,一种是权威式、一种是理智式、一种是冲动式。在面试中更需要理智式的交往,而理智来自于充分准备,深思熟虑,而不是幼稚冲动。

一个人有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承认它、改正它,反而强词夺理。从辨证的角度看,缺点与优点是相互转化的,前提是正确地认识缺点,实实在在地改正缺点。“横看成岭侧成峰”,对缺点本身来讲,有些“缺点”对某些工作来说恰恰是优点;对有缺点的人来说,无论是消除误会,还是坦然承认,都会使消极评价转化为积极的评价。

以前看师兄、师姐他们写面经,总充满了期待与祝福。如今,也到我自己走向社会了,此刻的感受真是难以言表啊

下载我的经济学学习经历和心得(转)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的经济学学习经历和心得(转).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学习数学的经历和感受

    我学习数学的经历和感受 所有学生都花了很多年学习数学,但是有多少人真正去思考过学习它的意义呢?我从幼稚园开始到现在,仍然在不停的接触数学,可是为什么要学习数学,它的意义究......

    [转] 我的职场心得

    [转] 我的职场心得[求职]如果真的想要那一份工作,在面试结束后找一个机会,给面试你的人再打个电话。我面试过许多人,给我印象最深的,除了帅哥靓女外,就是仪容整洁,谈吐大方得体的......

    我学习单片机的经历和毕业的烦恼

    我学习单片机的经历和毕业的烦恼 大家好,很感谢您阅读本帖!我是一名地方性大学本科应届毕业生,我的专业是电子信息工程。2006年5月下旬,原本并不打算那么早出去工作的我突然......

    法律实习经历---转

    法律实习经历---转.txt38当乌云布满天空时,悲观的人看到的是“黑云压城城欲摧”,乐观的人看到的是“甲光向日金鳞开”。无论处在什么厄运中,只要保持乐观的心态,总能找到这样奇......

    我的网上学习经历

    我的网上学习经历 作为一名医护工作者,我常年忙碌于紧张、繁重的护理工作中,然而随着社会及医疗科学的飞速发展,我感受到我的知识是越来越匮乏,越来越跟不上这个学习型和谐社会......

    我学习房地产估价师经历

    我学习房地产估价师经历 2009年7月初,一个偶然的机会,进入了一家房地产评估所工作,开始接触到房地产评估,当时领导让我考房地产估价师,说这样既能提高自己的技能,又能增加工资。我......

    我的语文学习经历

    虽然现在语文成绩也不是很好,但学习语文也是件蛮好玩的事。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些坎坷,但坚持一下,熬过去后,变回收到回报。 我也有过经历:以前,四年级的时候,我语文很不好,......

    我的周易学习经历

    我的周易学习经历,记我24岁生日(上篇) 最近很多朋友问有关周易方面的问题,想了想也不知怎么回答,在今天生日的最后一小时,写篇文章回顾下这几年自己的学易历程! 本人从07年开始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