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行》复习案
《山行》复习案
编辑 姜兆岩
课型
复习
班级
姓名
2015/4/9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石径斜()()霜叶()
塞下()千嶂()燕然未勒()()羌管()不寐()
独倚()
二、记诵《山行》这首诗,并回答问题。
1.这首诗中,你最喜欢哪一句?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答:
2.诗中首句用“寒”来修饰山,你认为改作“青”或“苍”好么?为什么? 答:
3.诗中第三句 “停车坐爱枫林晚”,写作者被枫叶的美丽所吸引。若改作“停车坐爱枫林美”,好么?(提示:想像一下,“枫林晚”是一幅怎样的画面?)答:
三、《山行》的最后一句“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秋天之美描写得胜过春天。在你的生活体验中,是否也感到秋天的某一处胜过春天呢?谈谈你的感受吧!(100字左右)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注释】
①鲁山:在今河南鲁山县。②适:恰好。野情:喜爱山野之情。惬:心意满足。③随处改:是说山峰随观看的角度而变化。幽径:小路。④熊升树:熊爬上树。⑤何许:何处,哪里。【参考译文】
鲁山层峦叠嶂,千峰竞秀,高高低低,蔚为壮观,恰好投合我爱好大自然景色的情趣。走到一处可以看到一种好峰,再走向另一处,又可以看到另一种奇岭,一个人在山间小路上行走,曲曲弯弯,走着走着,连自己也不知走到哪里去了,竟迷失了方向。山林空荡,能看到熊爬到光秃秃的树上;透过稀疏的树缝,还看到野鹿在山溪旁饮水。幽静的秋山,看不到房舍,望不见炊烟,自己也怀疑这山里是不是有人家居住,不禁自问一声“人家在何许(何处)?”正在沉思的时候,忽听得从山间白云上头传来“喔喔”一声鸡叫。噢,原来住家还在那高山顶哩呢。【文学常识】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人。主张诗文革新,对社会生活有广泛的反映。诗风古硬平淡。【阅读训练】
1.第一句意思是什么?
2.“好峰随处改”一句中的“处”是指______,“改”指_________。3.颈联两句,每句前两个字与后三个字之间是______关系,也是对颈联中“___”一句的照应。4.说说尾联的妙处。
5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6本诗收束蕴藉有味,为诗家青睐,请稍加点评。(4分)
7、“林空鹿饮溪”一句描绘的景物,是作者远观所见还是近观所见?请说明理由。(4分)
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山行时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任意一联诗句分析。(4分)【参考答案】
1.恰恰投合我爱好天然风物的情趣。
2.诗人所到之处 眼中的“好峰”因自己脚步的移动而变化姿态 3.因果 幽径独行迷
4.诗人在山中一个人独自行走,欣赏着种种美景,“峰”“熊”“鹿”“云”都令他着迷,可一路走来就是看不见人家,于是诗人自己问自己:“人家在何许?”恰在这时,“云外一声鸡”回答了诗人的提问:“这里有人家呢!”我们可以想象,诗人望云闻鸡之后,必然怀着十分喜悦的心情加快步伐,向那发出鸡鸣的白云深处的村庄走去——诗人“山行”中希望看见“人家”的神态和心理,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而且诗人所向往的“人家”,由于白云缭绕,只闻鸡声,不见其形,更令人遐想不已。所以后人评论此诗的尾联“幽而有味”。
5.这首诗描写了作者早行鲁山所见到的千山竞秀、山路幽深、野趣盎然的景象。(2分)抒写了诗人对山野风光的喜爱欣赏之情.写出了作者从容、闲适的心境。(2分)
6.尾联以设问收束。以“一声鸡”表明白云生处有人家;回应作者“山行”见闻。含蓄蕴藉,令人余味无穷。(4分)
7、是远观所见。(1分)上句“霜落”交代时令已是深秋,霜冻使得树叶都落光了,山中树木都光秃秃的,显得疏朗空旷。“林空”表明诗人是透过稀疏的树枝,看到野鹿在山溪旁饮水。(3分)(回答鹿是很警觉的动物,诗人只可远观,得2分)
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山行时轻松愉快(或闲适自得)的思想感情。(1分)可结合任意一联分析,答案要关涉“景”与“情”两个方面。如首联:恰恰和我爱好山野风光的情趣相合,千万座山峰时高时低。表明诗人正有寄情山野的闲适之情,而时高时低的山峦刚好合乎诗人的心意。如颔联:一路攀登的山峰,山峰随着观看的角度而变化,幽深的小路,令独自出行的我迷路。“好峰”“幽径”写出了诗人游赏时的愉悦心境。如颈联,寒霜降落,熊爬上树,树林空寂下来,鹿悠闲地在溪边饮水。写出了山林的空旷和生机,表达了诗人的闲适之情。如尾联:云外传来一声鸡叫,暗示着有人家,仿佛在回答诗人心中的疑问。景与情契,表现了诗人为大自然所陶醉之情。(3分)二:
考题链接:
1、颔联“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改”,“迷”妙在哪里?
2、这首诗描写景物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3.“适与野情惬”是什么意思?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6分)4.诗歌以“云外一声鸡”收尾,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答案:
1、“随处改”这个“改”字下得妙,幽静的鲁山,随着观察角度的变化景色也在变化。因为“行”,所以好峰才处处改,由一个画面换成另一画面。以“改”字体现“行”,正切合诗题“山行”的意思。“幽径独行迷”,“迷”的原因正是诗中说的,一是曲径幽深,容易走错路,二是独行,自己一个人,无人指路,也容易走错路,于是“迷”了。这里把一人个游山的体验逼真地表现出来了。
2、主要运用了动中有静的写作手法。山林空荡,熊在爬树,鹿在饮水,构成了一幅很动人的秋日山林熊鹿图。这画面是动的,可是诗意却是静的,表现了山中人迹罕到、非常幽静的境界,尤其“云外一声鸡”,非常自然,确实给人以“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感觉。这也是所谓动中有静的写法。
3.恰好满足了我热爱山野风光的情怀。(2分)“适与野情惬”体现在:峰峦起伏变化,山间小路幽静,使人迷乱;秋霜叶落,熊爬上树干,山林空旷,野鹿在溪边饮水,野趣盎然,使人陶醉。(4分)(意思对即可)
4.以动(声)衬静,引发联想和想象:一声鸡鸣打破了山野的寂静,使人想象到山野人家;(3分)含蓄表达出诗人的喜悦心情,与诗歌首句照应,余味无穷。(2分)(意思对即可)三:
1)这首诗,有一个字可以作为贯穿全诗的线索,你认为是哪一个字?(2)这首诗的一开始其实已经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这种感情用诗中的一个字来概括,就是 字,诗人在“山行”过程的描写中,和这种感情互相呼应的字是。
(3)从诗中对景物的描写来看,简单说说这首诗的立足点和写景的方法的特点。
(4)这首诗在写景过程中处处流露出欣喜愉悦的感情,试分析结尾—联“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的描写,是如何表现出这种感情的。(不超过25字。)(5)对这首理解和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总写“山行”所见所感,先写所感再写所见,突出了诗人爱山的情趣。
B.颔联用一“改”字写山的千姿百态,用一“迷”字写诗人游兴之浓,两字十分传神。C.颈联采用互文见义的写法,写“山行”所见的动景,可见诗人内心非常闲适。D.最后写云外传来一声鸡呜,告诉诗人有人家的她友疆很远很远。诗人内心陡生隐隐懊恼之情。答案:
(1)行
(2)惬 迷
(3)移步换景和闻声想景。
(4)这两句可看出诗人翘首望云,遥闻鸡声的神情,感受到诗人先是期盼继而欣喜的心情(既为僻静幽的山野情趣所陶醉,又不希望渺无人烟以至过分孤寂)。(5)D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鲁山山行所见山野风景。
开头一句即表达出对山野景物的喜爱,第二句交代喜爱的原因:“千山高复低”。按常理,应该是“千山高复低”的景象,使得诗人感到正好与自己喜欢山野风景的情趣相合,现在倒过来写,强调了诗人对山野风光的喜爱,也是诗的构思所决定的。第二联第一句便承“千山”写“好峰随处改”。“好峰”便是“千山”;“随处改”,到处都可以看到千山的不同姿态,便是“高复低”的具体化。第四句扣题目“山行”,写独个儿在幽深的小路上行走容易迷路,这也是好峰随处变化所导致的结果;当然也通过“幽径”写出了千山好峰的幽深,开拓了山野的境界。第三联两句通过“熊升树”、“鹿饮溪”进一步写山野景物,点明了山行的节令:“霜落”。如果说“千山高复低”是相对的静态景物的话,这两句则是专写动态景物。所以中间两联四句收到了动静相衬的效果。最后两句写人家的所在。人家在哪里?在遥远的白云只外,因为听到了一声鸡鸣。
这首诗语言朴素,描写自然,其中情因景生,景随情移,以典型的景物表达了诗人的“野情”。另外,诗境的揭示与开拓也留给人不尽的余韵。
14、阅读宋代王质的《山行即事》,然后回答问题。(6分)
山行即事
王 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
荷雨洒衣湿,蘋风吹袖清。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
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
注:①蘋:一种水草。②酲:Chéng,酒后神志不清有如患病的感觉,诗中指精神不振的样子。1.诗的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颈联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答:①答:拟人手法。②答:有声有形、有动有静,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富有情趣。诗人精神愉快、神清气爽天净沙秋思复习题(含答案).下列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景色图。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诗为了烘托人。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2.对本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A、此曲语言明白而内涵丰富,景物的描写凝练,但情感尽在景中。B曲子用多种意象连缀,在萧瑟凄清的秋景中蕴含着绵绵乡愁。C、“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两句气韵流动、情感一致D、本曲描绘了天涯游子秋日黄昏行旅图,表现悲秋思乡的情感。3.对这首小令分析不当的一项是(B)A“枯藤老树昏鸦”渲染了一种暗淡凄凉的气氛,暮鸦归巢,使游子动了思乡之情。B“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诗人记忆中的故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而今身在异乡,越发感到孤独。C“古道西风瘦马”一句描写了伫立于寒风之中诗人孤独、寂寥的形象。由马的“瘦”可以联想到诗人的疲惫、困乏。D“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感受,在前几句“景”的渲染下,诗人的思乡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4.对这首小令分析不当的一项是(C)A、“下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一派清雅、安恬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B、“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之美。C全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请语”,作品因更感人。D、这首小令仅28个字,生动地表下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
第二篇:五年级上册《山行 》教 案
《 山 行 》 教 案
执教者 MR Ltao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诗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借助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4、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挂图、录音、古筝乐、图文资料和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2、板出课题:山行 杜牧(唐)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简介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初读古诗,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初步感知内容。
(1)学生自由读、同桌读、分组读,师范读,师生交流读不准的地方。(2)指名读、齐读,初步了解古诗内容。
3、播放古诗录音,生自由朗读,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4、指名学生朗读,互相评价。
三、学习诗文,理解诗意。
1、师出示文中插图,生结合挂图齐读古诗,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
2、解题:山行,你认为是什么意思?(在山中行走)杜牧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一边学习古诗内容一边总结出答案。)
3、四人小组合作讨论,抓住关键词“寒”“斜”“坐” “霜” “于”等词语,利用文中的注释及查字典、查找资料理解。
4、通过小组讨论,主动探究,理解诗句。逐字逐句地理解,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提出来小组共同解决。
5、小组汇报交流。
6、总结学习情况,师生共同交流。
(1)让每个小组组长发言汇报,交流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2)不懂的问题全班共同交流讨论。
7、教师字词点拨:
⑴、山行:在山上行走。
⑵、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⑶、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径:路。
⑷、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é,为伸向的意思,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古音读xiá 今音读xié 为了押韵,可以读古音。现在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原则上是以今音为准,所以还是读xié)
⑸、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深:浓厚,浓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⑹、坐:因为,由于。爱:喜爱,留恋的意思。
⑺、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⑻、红于:比……更红——与“红如”区别。(于:比。)
8、理解诗意:
⑴、学生根据理解讲解诗句内容。
⑵、教师诗句点拨: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第二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9、课堂小结: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总首诗的意思。(指名学生说说,师小结)
译文:一条蜿蜒的石头小路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远处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我不由自主地停下车来,是因为这傍晚枫林的美景着实吸引了我,那被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花儿还要红。
四、品味想象,欣赏意境,诵读成诵。
1、了解了整首诗的意思,现在知道诗人想写什么了吗?那再来用心读读?
2、朗读。(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读读,体会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指导诵读(看谁读得最美、最陶醉、最有滋味)
要读出节奏美,看图中景物感悟读,配以古筝乐,自由读、小组读、齐读、范读、指名读。先请学生范读,读出“远上”强音,“石径”次强;“白云”强音,“有”次强;“枫林晚”强音,“二月花”弱音。
4、尝试背诵。
五、布置作业。
抄写、背诵这首古诗,课外阅读杜牧的其他作品。
【板书设计】:
远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山行
近景:枫林(晚),霜叶(红)
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壮丽河山
第三篇:山行说课稿
山行
一、说教材:
杜牧的《山行》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所以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学会本课生字,重点理解诗句中“坐”的意思。了解诗句的含义。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③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2)过程与方法目标
《山行》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所以本课打算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欣赏意境”的训练和通过词义理解到理解全句、全篇,来帮助学生领悟、感受全文。
(3)情感与价值目标
①通过理解与朗读去感受浓浓的秋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②通过学习课文,唤起学生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3.教学重、难点:
通过“欣赏意境”的训练和通过词义理解到理解全句、全篇,来帮助学生领悟、感受全文。
三、说教法、学法:
1.话激趣,营造气氛。2.握方法,主动学习。
3.味想象,欣赏意境。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步: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小朋友,秋天已经悄悄得来到了我们身边,睁开你明亮的眼睛看看,秋天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播放课件)生交流。
师小结:秋天,天蓝得像蓝宝石一样透亮,让人神往。菊花怒放,千姿百态。树叶呢,有的黄了,像缀满了金子,有的红了,红得像火一样,有的仍旧青翠,显得很顽强„„多么迷人的秋色啊!在古代,诗人们为秋天写下了许多美妙的诗篇,今天,我们学的《山行》就是其中精彩的一首。
1.板书:山行,读题,猜猜山行的意思。释题:在山上行走。2.简介作者:
第二步:明确目标,尝试学习。
意图:明确学习目标,可让学生知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要学会什么,掌握什么,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第三步、指导学法。
1、以前我们已经学过一些诗词,你认为应该怎样学习古诗比较好?(自由说)
2、出示学习指导:
①读一读:读准诗中的多音字或古今音义字。
②动一动:运用工具书学习生字、词
③想一想:诗人在山上行走看到了哪些景物?请画出这些景物。第四步、自学古诗。(给予一定的时间)
(1)学生自学古诗,教师巡视了解。
(2)合作学习,完成自学的任务。(3)自学反馈,检测学生的自学效果: 我会读_____我知道_____我不明白_____ 第五步、感知诗意,体会诗境
1、诗人杜牧仅用了28个字,就描绘出了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这么多
美景!你们还想读一读吗?让我们来细细地品读吧!随范读跟读古诗(出示图片,出示诗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深秋,诗人杜牧坐着的马车慢慢驶来„„此时,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怎样的景色?
①时值深秋,阵阵秋风向你吹来,想象一下你看到的山是什么样?站在山坡上的你会有何感受?诗人用哪个字准确地写出了这种感受?
(深秋,天气寒冷,山上草木一片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所以称“寒山”。)②在你的面前是一条石头铺的小路。(理解“石径”:石头小路。)这是一条怎样的小路呢?(借助课件理解“斜”:曲折)
③此时仰望蓝天,是什么感觉?感觉白云怎么样?人家在什么地方?(和你想得一样吗?出示插图)
④读读这两句诗,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吗?
⑤带着你的理解,读读这两句诗。
谁愿意用你的朗读告诉大家你对诗句的感悟?
(2)出示“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①美丽的秋景让人陶醉,诗人也不得不停车驻足观看。诗人看到了怎样的美景? ②二月花是什么季节的花?春天的花什么样?(欣赏春天的花的图片)③春花是五颜六色的,是多姿多彩的,可是,这么美的春花却远比不上那似火的霜叶。(欣赏秋天的红叶的图片)
同学们,欣赏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有感情地读后两句)④理解重点字的含义 爱:舍不得 坐:因为
⑤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后两行诗的意思吗?
⑥ “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鲜明地表白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之情,而“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赞美之情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以致作为名句千古流传。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读一读这千古佳句吧。第六步、指导朗读古诗。
1、多种方式的朗读古诗。
(1)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范读。(2)配乐朗读。(创设诗情画意)
(3)再次欣赏美丽的图片——美美的读一读这首诗 第七步、小结延伸:
1、试着唱一唱歌曲《山行》
2、小结:这首诗用寒山、石径、白云、枫林向人们却勾勒出一幅迷人的秋景图,置身期间,让人留恋往返。作者写“秋景”,全诗却不露一个秋字,真实让人折服。我想,称这首诗是“千古之绝唱是一点都不为过的”。
第四篇:山行说课稿
山行
一、说教材:
杜牧的《山行》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所以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学会本课生字,重点理解诗句中“坐”的意思。了解诗句的含义。
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③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山行》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所以本课打算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欣赏意境”的训练和通过词义理解到理解全句、全篇,来帮助学生领悟、感受全文。
(3)情感与价值目标
①通过理解与朗读去感受浓浓的秋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②通过学习课文,唤起学生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3.教学重、难点:
通过“欣赏意境”的训练和通过词义理解到理解全句、全篇,来帮助学生领悟、感受全文。
三、说教法、学法: 1.话激趣,营造气氛。
2.握方法,主动学习。3.味想象,欣赏意境。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步: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小朋友,秋天已经悄悄得来到了我们身边,睁开你明亮的眼睛看看,秋天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播放课件)
生交流。
师小结:秋天,天蓝得像蓝宝石一样透亮,让人神往。菊花怒放,千姿百态。树叶呢,有的黄了,像缀满了金子,有的红了,红得像火一样,有的仍旧青翠,显得很顽强??多么迷人的秋色啊!在古代,诗人们为秋天写下了许多美妙的诗篇,今天,我们学的《山行》就是其中精彩的一首。
1.板书:山行,读题,猜猜山行的意思。释题:在山上行走。2.简介作者:
第二步:明确目标,尝试学习。
意图:明确学习目标,可让学生知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要学会什么,掌握什么,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第三步、指导学法。
1、以前我们已经学过一些诗词,你认为应该怎样学习古诗比较好?(自由说)
2、出示学习指导:
①读一读:读准诗中的多音字或古今音义字。
②动一动:运用工具书学习生字、词
③想一想:诗人在山上行走看到了哪些景物?请画出这些景物。
第四步、自学古诗。(给予一定的时间)
(1)学生自学古诗,教师巡视了解。
(2)合作学习,完成自学的任务。
(3)自学反馈,检测学生的自学效果:
我会读_____我知道_____我不明白_____ 第五步、感知诗意,体会诗境
1、诗人杜牧仅用了28个字,就描绘出了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这么多
美景!你们还想读一读吗?让我们来细细地品读吧!随范读跟读古诗
(出示图片,出示诗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深秋,诗人杜牧坐着的马车慢慢驶来??此时,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怎样的景色?
①时值深秋,阵阵秋风向你吹来,想象一下你看到的山是什么样?站在山坡上的你会有何感受?诗人用哪个字准确地写出了这种感受?
(深秋,天气寒冷,山上草木一片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所以称“寒山”。)②在你的面前是一条石头铺的小路。(理解“石径”:石头小路。)这是一条怎样的小路呢?(借助课件理解“斜”:曲折)
③此时仰望蓝天,是什么感觉?感觉白云怎么样?人家在什么地方?(和你想得一样吗?出示插图)
④读读这两句诗,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吗?
⑤带着你的理解,读读这两句诗。
谁愿意用你的朗读告诉大家你对诗句的感悟?
(2)出示“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①美丽的秋景让人陶醉,诗人也不得不停车驻足观看。诗人看到了怎样的美景? ②二月花是什么季节的花?春天的花什么样?(欣赏春天的花的图片)
③春花是五颜六色的,是多姿多彩的,可是,这么美的春花却远比不上那似火的霜叶。(欣赏秋天的红叶的图片)
同学们,欣赏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有感情地读后两句)
④理解重点字的含义
爱:舍不得
坐:因为
⑤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后两行诗的意思吗?
⑥ “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鲜明地表白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之情,而“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赞美之情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以致作为名句千古流传。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读一读这千古佳句吧。第六步、指导朗读古诗。
1、多种方式的朗读古诗。
(1)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范读。
(2)配乐朗读。(创设诗情画意)
(3)再次欣赏美丽的图片——美美的读一读这首诗
第七步、小结延伸:
1、试着唱一唱歌曲《山行》
2、小结:这首诗用寒山、石径、白云、枫林向人们却勾勒出一幅迷人的秋景图,置身期间,让人留恋往返。作者写“秋景”,全诗却不露一个秋字,真实让人折服。我想,称这首诗是“千古之绝唱是一点都不为过的”。篇二:山行 说课稿
山行(说课稿)
一、说教材:
《山行》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第六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名篇。诗里写了石径、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诗人没有像一般文人那样悲秋伤时,而是通过一片红色展现出秋天枫林热烈蓬勃的景象赞美枫叶的顽强,从而表现自己学习枫叶不屈不挠的精神的决心。教材选编这首古诗的目的正是让学生在读诗中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从而学习这首诗中所赞叹的枫叶的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及要求学生在阅读诗歌时,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并向往和追求美好理想的课标要求,结合五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歌意境。
过程方法目标:
1、通过让学生朗读,能自主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
面;
2、通过了解诗意及我的补充材料,引导学生体会
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价值观目标:体会诗的意境美,理解诗人的情感,感悟枫叶的精神,从而学习枫叶的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理解诗意,想象诗的意境美,理解诗人的情感,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难点在于让学理解诗人的情感及枫叶的精神。
四、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课标精神,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在这堂课中,我主要是采用反复诵读法、想象体验法、品评赏析法,此外,我还通过适时的为学生补充材料,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让学生能对古诗有更深的理解。
五、说教学过程
(这首古诗我安排一个课时,教学过程分五个环节)
(一)介绍诗人,导入诗文
在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说出他们对诗人的认识,我再进行补充小结,以便让学生集中注意力,紧接着就可以导出诗文:同学们,我们了解了诗人杜牧,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诗《山行》,接着就可以解题:行是什么意思?那山行呢?
(二)初读古诗,学会吟诵
在古诗学习中,吟诵是一个重点,而且五年级学生也已经有一定的学能力,所以这一环节的初读我的要求是学生能读准字音,有一定的节奏。在这一环节里,我分三步实现我的目标: 第一步、先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在这一环节里,我会以指名读、学生评的方式检查字音并纠正,还可以引出第二步:对,同学们觉得他读得好是因为他注意了停顿节奏,以前我们也学过古诗的停顿节奏,那谁能来试试加上停顿符号,并读出来?紧接着就可以以指名读、齐读的方式进行吟诵的初步教学。
(三)再读想象,体会情感
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朱光潜也说过,每首诗的境界都必有情趣和意象两个要素。情趣简称情,意象即是景。当情景相生而又契合无间,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传情,这便是诗的意境。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注意让学生自己自己想象意象,加深印象,再加以情趣引导,从而让学生悟出诗的意境。
在这一环节里,我又分为三个部分:
1、想象整体画面,理解诗意
在这一部分里,为了帮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诗意,想象整体画面,我会先引导学生理解“寒山”、“霜叶”描述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因为“生”字是古今异义词,所以我会直接告诉学生它的意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在学生理解字词的基础上,我会设置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体会诗中的画面,想象你看到了怎样的美景?这个问题的设置,既是为了便于我检查学生对诗意的理解情况,也是为了让学生整体感知这首诗。
2、体会前两句诗,想象美景
在引导学生体会“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这两句诗时,我重点通过抓寒、斜、生处等字词来引导学生生体会意象美。在理解“生处”时,我会设一问:同学们,有的版本印成“白云深处有人家”,你们觉得“生处”和“深处”哪个更好,为什么?可以先和周围的同学讨论看看。之所以设这个问题,是因为我希望学生能通过自主对比思考、合作探究的方法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生处”所描绘出的动态美,从而能理解前两句诗描绘的意象美的目的。
在同学们理解诗中意象美的基础上,我将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古诗:欣赏着如此动人的景色,你会怎么来读这两句诗呢? 然后就势告诉学生读诗的方法:我们在读古诗时就应该这样边读边想象,读出诗句中的画面。
3、学习后两句诗,感悟情感。
在学习“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两句诗时,我主要是要让学生体会出诗人对枫林的喜爱。在这一部分的学习中,我首先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刚才,同学们说出了看到的美景,老师也觉得美,可是,最令诗人心动的是这幅美景吗?现在就请同学们仔细读后两句,思考这个问题。然后引导学生重点抓“晚”、“坐爱”、“红于”这些关键字词体会枫林风景之美及诗人的喜爱之情。在学生理解
诗人对枫林美景的喜爱之后,我在指导朗读:作者是如此的喜爱这片枫林,那他会如何吟诵这两句诗呢? 顺势可以交给学生吟诗的另一要点:不仅要读出我们看到的画面,还要读出我们的感情。
(四)品读末句,升华情感。
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理解诗人喜爱枫叶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它美,更在于诗人敬佩它顽强的精神。在这一环节中,我主要是通过设问引导,材料补充的方法来达到这一环节的教学目的首先,我问学生:读完《山行》,我们感受到了寒山、石径的美,也看到了白云人家的美,可是人都不曾停留;二月花也很美,可诗人独爱霜叶,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呢? 然后,我通过让学生想象对比普通霜叶和枫霜叶的不同,问学生:你觉得诗人在赞美一种什么精神?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能自主思考,并且对枫叶的顽强有更深的理解。
在学生得出枫叶顽强的结论后,我会补充一段诗人的材料,然后问学生,你认为诗人仅仅是在赞美霜叶吗?从而引导学生思考诗人的写诗意图不仅是为了赞美霜叶,也是为了激励自己。
(五)小结拓展,学习枫叶
在这一环节中,我总结了这首诗的,并联系生活,希望学生能喝枫叶一样顽强,面对困难不低头。
六、说板书
好的板书就是一个微型的教案,在这一课中,我主要是按让学生从理解景到理解情逐步拓展的顺序来开展的,所以我的板书也同样是体现这样的思想。山行
——杜牧 唐
眼中景 心中情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感觉美
枫林、晚、霜叶、红 停车、坐爱
霜叶红于二月花 钦佩、向往 2008110140 唐海妍篇三:山行说课稿
山 行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杜牧的《山行>》,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重难点、教法、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反思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
说教材:
杜牧的《山行》是北师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其主题是秋日撷菊。这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这首诗的教学要突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积累,二是朗读背诵,三是诗歌赏析能力的培养。基于以上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说教学目标:
1.借助资料了解作者,及古诗的相关知识。
2、反复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3、结合注释,抓住关键词句赏析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说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文字美,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2、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说教学方法:
朗读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 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找学生背诵已学过的杜牧的诗作: 1 生1《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生2《江南春绝句》:千里莺啼绿映江,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师:同学们,这两首诗描绘的都是什么季节的景象?
生:是春季的景象。
师:你是从哪些诗句看出来的?
生:从“清明时节雨纷纷”,“牧童遥指杏花村”,“千里莺啼绿映江”。师:是的,诗人的这两首诗歌,以清新、明快的笔触,描绘了春天杏花盛开,桃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那么,诗人笔下的秋天的景象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二、自主学习: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展示自学提纲: 1.查阅资料,简介作者。
2.初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尝试把握节奏。3.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4.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资料,合作互助,理解诗文大意。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三、展示汇报:(学生展示汇报,老师适当点拨)1.学生介绍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颂。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在诗歌创作上与晚唐另一位杰出诗人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杜牧的诗作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2 师:深秋的一天,杜牧骑着马,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的挥毫写下了流传千古的绝句《山行》,那么,他在山中行走,都看到了什么呢?下面我们来读读、说说、品品吧。
2、找生朗读,学生互相评价,教师及时点拨:
古诗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又包括绝句和律诗。绝句都是四句一首,以五言、七言为主,称五绝、七绝。刚才同学背诵的《清明》、《江南春绝句》以及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山行》都是是七言绝句。七绝,一般是第一、二、四句末字押韵。《山行》的第一、二、四句末字的“斜、家、花” 应押“a”字韵,所以“斜”在这里应读“xiá ”。七言绝句的朗读节奏的划分一般是“二二三”,这样读起来整洁响亮,朗朗上口,抑扬顿挫。
我们按要求再来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美感)。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3、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资料,合作互助,理解并掌握重点字词,理解诗文大意。找学生展示,(师点拨强调)(1)重点字词:
山行:在山上行走
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
斜:(xiá)倾斜,这里有曲折不知的意思
坐:因为
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
红于:比??更红,(2)理解诗意:
一条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4、诗歌的大意我们已有所了解了,现在我们再来用心读读好吗?(要求:要读准节奏,抑扬顿挫,读出感情,读出美感。)
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全诗,(朗读形式可以多样化:先自由朗读,再齐读,再找学生个别读)(老师评价点拨)
四、赏读课文,体会意境美:(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明确,老师适当的点拨指导)
(一)、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读读,说说
如:
1、“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2、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3、这句中的“ 晚”字用得无比精妙:(1)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2)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3)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4、“红于”写出霜后的枫叶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二)、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假如,此时你也随杜牧来到了山脚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4(学生发挥想象,小组内交流后展示。)
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头铺成的小路,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漫山遍野的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令人精神勃发。
(三)、朗读背诵。
(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并背诵,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可多种方式的朗读古诗。个别读,小组读,齐读
五、合作探究:(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明确,老师适当的点拨指导)
1、你认为《山行》中那句是全诗的中心句并且千古传诵?为什么?
(“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是全诗的中心句,且千古传颂。因为,本句运用对比,情感独特,一反历来悲秋之调,并且富有哲理,经霜色愈浓,磨难之后愈显旺盛生命力。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做铺垫和烘托。)
2、品味并背诵范仲淹的《渔家傲》和《苏幕遮》,简要说说其情调与《山行》有什么不同。(生讨论后展示,师点拨:这两首诗的情调是低沉的悲伤的思乡之情,而《山行》则是热烈的赞美秋天山间火烈的美丽之情)。
六、小结: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小诗,通过写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优美动人的秋景图。诗的前二句概括描写山行所见全景,视线由低到高;后二句,用对比的方式写近处的美好景致。这首诗歌情感独特,诗人一洗寂寥冷落的悲秋情调,表现了诗人豪爽向上的精神。本诗意境开阔,富有哲理,枫叶经霜色愈浓,显出旺盛的生命力。人生亦是如此,磨难之后更显人生之壮美。
六、检测评价:
1、这首诗中,你最喜欢哪一句?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2、诗中首句用“寒”来修饰山,你认为改作“青”或“苍”好么?为什么?
3、《山行》的最后一句“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秋天之美描写得胜过春天。在你的生活体验中,是否也感到秋天的某一处胜过春天呢?谈谈你的感受吧!(100字左右)5篇四:《山行》说课稿
《山行》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是xxx,我今天要说的课是《山行》,《山行》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中的一首诗,作者是唐朝诗人杜牧,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小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秋色图,通过教授这一首诗,我欲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杜牧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2.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3.理解诗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在教学中,我觉得教学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是理解诗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是理解“晚”、“红于”等重点词的表达作用和效果。
我具体的教学过程是:
一、导入课文
我们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过《山行》这首诗,同学们,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二、深入分析古诗《山行》 1.解题,介绍作者。
(1)《山行》这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在山中行走的意思。
(2)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
杜牧:(803~约852年)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其诗继承了盛唐许多优点,溶前贤阔大仆茂的精神,创与之个性相适应的新风格。在晚唐诗歌绮丽的倾向中,显得豪放疏朗、清新俊逸。语言明丽隽永,豪迈爽朗,独具风格。在晚唐的咏史作品中,具有代表性。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2.试读全诗,理解词语的意思。
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石径:石头小路。
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白云生处:指飘浮着白云的地方。
坐:因为的意思。
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霜叶:指被秋霜打过的枫叶。
红于:比??还红。二月花:春天的花。
3.学生根据词义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深秋季节,高山上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向远处伸展。
在山上飘浮白云的地方,隐隐约约地看得见有住(转载于:山行说课稿)人的房子。
我所以停下车子不走了,是因为我喜爱这夕辉晚照下的枫树林,要好好欣赏一番。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鲜花还要红艳。4.探究古诗意思。
(1)《山行》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明确:《山行》描写的是深秋季节的景色,诗中写“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人写的是枫叶红的季节,枫叶红的季节是秋季,所以《山行》描写的是秋季的景色。
(2)诗人笔下的深秋季节的山林景色图,还写了哪些景物?你觉得怎样?
明确;诗人笔下除了写枫林外,还写了寒山、石径、白云,这四样构成了一幅秋色图,给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觉。
(3)“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试分析它蕴含的深意。
明确:a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是傍晚之景。b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红霞和枫林互相辉映,才格外美丽。c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离去,足见喜爱之情。d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霜叶红于二月花”名句。
(4)“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流传很广,比起其它三句,为什么人们偏爱这一句?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
(5)“白云生处有人家”一句中,你觉得“深处”和“生处”有何不同? 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热爱之情。6.指导朗读。
三、小结
《山行》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牧写的。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本诗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四、背诵这两首诗。
五、完成课后练习三。
六、板书设计
山 行
唐 杜牧
远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近景:枫林晚,霜叶红
我的说课完了,不成熟之处,请各位老师多指教篇五:山行说课稿
《山行》说课稿
马营中心学校 马玉龙
一、说教材:
杜牧的《山行》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所以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学会本课生字,重点理解诗句中“坐”的意思。了解诗句的含义。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③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山行》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所以本课打算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欣赏意境”的训练和通过词义理解到理解全句、全篇,来帮助学生领悟、感受全文。
(3)情感与价值目标
①通过理解与朗读去感受浓浓的秋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②通过学习课文,唤起学生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3.教学重、难点:
通过“欣赏意境”的训练和通过词义理解到理解全句、全篇,来帮助学生领悟、感受全文。
三、说教法、学法:
1.话激趣,营造气氛。2.握方法,主动学习。3.味想象,欣赏意境。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步: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小朋友,秋天已经悄悄得来到了我们身边,睁开你明亮的眼睛看看,秋天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播放课件)
生交流。
师小结:秋天,天蓝得像蓝宝石一样透亮,让人神往。菊花怒放,千姿百态。树叶呢,有的黄了,像缀满了金子,有的红了,红得像火一样,有的仍旧青翠,显得很顽强??多么迷人的秋色啊!在古代,诗人们为秋天写下了许多美妙的诗篇,今天,我们学的《山行》就是其中精彩的一首。
1.板书:山行,读题,猜猜山行的意思。释题:在山上行走。2.简介作者:
第二步:明确目标,尝试学习。
意图:明确学习目标,可让学生知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要学会什么,掌握什么,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第三步、指导学法。
1、以前我们已经学过一些诗词,你认为应该怎样学习古诗比较好?(自由说)
2、出示学习指导:
①读一读:读准诗中的多音字或古今音义字。
②动一动:运用工具书学习生字、词
③想一想:诗人在山上行走看到了哪些景物?请画出这些景物。第四步、自学古诗。(给予一定的时间)
(1)学生自学古诗,教师巡视了解。(2)合作学习,完成自学的任务。(3)自学反馈,检测学生的自学效果:
我会读_____我知道_____我不明白_____ 第五步、感知诗意,体会诗境
诗人杜牧仅用了28个字,就描绘出了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这么多美景!你们还想读一读吗?让我们来细细地品读吧!随范读跟读古诗 第六步、指导朗读古诗。多种方式的朗读古诗。
(1)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范读。
(2)配乐朗读。(创设诗情画意)
(3)再次欣赏美丽的图片——美美的读一读这首诗
第七步、小结延伸:
1、试着唱一唱歌曲《山行》
2、小结:这首诗用寒山、石径、白云、枫林向人们却勾勒出一幅迷人的秋景图,置身期间,让人留恋往返。作者写“秋景”,全诗却不露一个秋字,真实让人折服。我想,称这首诗是“千古之绝唱是一点都不为过的”。
第五篇:山行 说课稿
山行(说课稿)
一、说教材:
《山行》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第六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名篇。诗里写了石径、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诗人没有像一般文人那样悲秋伤时,而是通过一片红色展现出秋天枫林热烈蓬勃的景象赞美枫叶的顽强,从而表现自己学习枫叶不屈不挠的精神的决心。教材选编这首古诗的目的正是让学生在读诗中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从而学习这首诗中所赞叹的枫叶的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及要求学生在阅读诗歌时,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并向往和追求美好理想的课标要求,结合五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歌意境。
过程方法目标:
1、通过让学生朗读,能自主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
面;
2、通过了解诗意及我的补充材料,引导学生体会
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价值观目标:体会诗的意境美,理解诗人的情感,感悟枫叶的精神,从而学习枫叶的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理解诗意,想象诗的意境美,理解诗人的情感,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难点在于让学理解诗人的情感及枫叶的精神。
四、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课标精神,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在这堂课中,我主要是采用反复诵读法、想象体验法、品评赏析法,此外,我还通过适时的为学生补充材料,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让学生能对古诗有更深的理解。
五、说教学过程
(这首古诗我安排一个课时,教学过程分五个环节)
(一)介绍诗人,导入诗文
在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说出他们对诗人的认识,我再进行补充小结,以便让学生集中注意力,紧接着就可以导出诗文:同学们,我们了解了诗人杜牧,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诗《山行》,接着就可以解题:行是什么意思?那山行呢?
(二)初读古诗,学会吟诵
在古诗学习中,吟诵是一个重点,而且五年级学生也已经有一定的学能力,所以这一环节的初读我的要求是学生能读准字音,有一定的节奏。在这一环节里,我分三步实现我的目标:
第一步、先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在这一环节里,我会以指名读、学生评的方式检查字音并纠正,还可以引出第二步:对,同学们觉得他读得好是因为他注意了停顿节奏,以前我们也学过古诗的停顿节奏,那谁能来试试加上停顿符号,并读出来?紧接着就可以以指名读、齐读的方式进行吟诵的初步教学。
(三)再读想象,体会情感
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朱光潜也说过,每首诗的境界都必有情趣和意象两个要素。情趣简称情,意象即是景。当情景相生而又契合无间,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传情,这便是诗的意境。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注意让学生自己自己想象意象,加深印象,再加以情趣引导,从而让学生悟出诗的意境。
在这一环节里,我又分为三个部分:
1、想象整体画面,理解诗意
在这一部分里,为了帮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诗意,想象整体画面,我会先引导学生理解“寒山”、“霜叶”描述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因为“生”字是古今异义词,所以我会直接告诉学生它的意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在学生理解字词的基础上,我会设置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体会诗中的画面,想象你看到了怎样的美景?这个问题的设置,既是为了便于我检查学生对诗意的理解情况,也是为了让学生整体感知这首诗。
2、体会前两句诗,想象美景
在引导学生体会“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这两句诗时,我重点通过抓寒、斜、生处等字词来引导学生生体会意象美。在理解“生处”时,我会设一问:同学们,有的版本印成“白云深处有人家”,你们觉得“生处”和“深处”哪个更好,为什么?可以先和周围的同学讨论看看。之所以设这个问题,是因为我希望学生能通过自主对比思考、合作探究的方法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生处”所描绘出的动态美,从而能理解前两句诗描绘的意象美的目的。
在同学们理解诗中意象美的基础上,我将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古诗:欣赏着如此动人的景色,你会怎么来读这两句诗呢? 然后就势告诉学生读诗的方法:我们在读古诗时就应该这样边读边想象,读出诗句中的画面。
3、学习后两句诗,感悟情感。
在学习“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两句诗时,我主要是要让学生体会出诗人对枫林的喜爱。在这一部分的学习中,我首先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刚才,同学们说出了看到的美景,老师也觉得美,可是,最令诗人心动的是这幅美景吗?现在就请同学们仔细读后两句,思考这个问题。然后引导学生重点抓“晚”、“坐爱”、“红于”这些关键字词体会枫林风景之美及诗人的喜爱之情。在学生理解
诗人对枫林美景的喜爱之后,我在指导朗读:作者是如此的喜爱这片枫林,那他会如何吟诵这两句诗呢? 顺势可以交给学生吟诗的另一要点:不仅要读出我们看到的画面,还要读出我们的感情。
(四)品读末句,升华情感。
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理解诗人喜爱枫叶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它美,更在于诗人敬佩它顽强的精神。在这一环节中,我主要是通过设问引导,材料补充的方法来达到这一环节的教学目的首先,我问学生:读完《山行》,我们感受到了寒山、石径的美,也看到了白云人家的美,可是人都不曾停留;二月花也很美,可诗人独爱霜叶,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呢?然后,我通过让学生想象对比普通霜叶和枫霜叶的不同,问学生:你觉得诗人在赞美一种什么精神?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能自主思考,并且对枫叶的顽强有更深的理解。
在学生得出枫叶顽强的结论后,我会补充一段诗人的材料,然后问学生,你认为诗人仅仅是在赞美霜叶吗?从而引导学生思考诗人的写诗意图不仅是为了赞美霜叶,也是为了激励自己。
(五)小结拓展,学习枫叶
在这一环节中,我总结了这首诗的,并联系生活,希望学生能喝枫叶一样顽强,面对困难不低头。
六、说板书
好的板书就是一个微型的教案,在这一课中,我主要是按让学生从理解景到理解情逐步拓展的顺序来开展的,所以我的板书也同样是体现这样的思想。
山行
——杜牧 唐
眼中景心中情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感觉美
枫林、晚、霜叶、红停车、坐爱
霜叶红于二月花钦佩、向往
2008110140
唐海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