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年高考山东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3年高考山东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
语 文
第Ⅰ卷(共36分)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校订(jiào)戛然(jiá)佝偻病(gōu)自怨自艾(yì)B.降服(xiáng)惊诧(chà)超负荷(hâ)流水淙淙(zōng)C.奇葩(pā)胴体(tóng)拗口令(ào)三缄其口(jiān)D.称职(chân)谄媚(chǎn)一刹那(shà)良莠不齐(yǒu)
【答案】A
【解析】B流水淙淙(cóng)C胴体(dòng)D一刹那(chà)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五台山位于山西东北部,是我国著名的佛教胜地,山上有许多寺院,善男信女络绎不绝。
B.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故有领土,这在历史和法理上都是清楚的。
C.作为一位大山深处的乡村教师,他不单给孩子们上课、辅导,还细心照料他们的生活。
D.对峙的双方情绪激动,箭拔弩张,幸亏民警及时赶到,才避免了—起暴力事件的发生。
【答案】C
【解析】A“佛教胜地”应为
佛教圣地”;B“故有领土”应为“固有领土”;D“箭拔弩张”应为“剑拔弩张”。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阳春三月,一位老人在杭州西湖岸边展示他高超的拳脚功夫,引来许多行人侧目观赏。
B.大学毕业已经十年了,其间,他换过几种不同性质的工作,但始终没有放弃专业学习。
C.老王一直热衷于收藏,每当得到心仪的藏品,喜悦的心情总让他如坐春风,夜不成寐。
D.此前中国航空西南分公司一直与四川航空公司鼎足而立,所占市场份额相差无几。
【答案】B
【解析】 A“侧目”形容对对方敬畏或者愤恨,此处用来形容人们欣赏的状态是不对的。
B此题学生易误认为“其间”一词应为“期间”,“其间”与“期间”都表示在某段时间里面或某个时期中间,其中“其间”也可以理解为“那段时间里、那个时期中”,但“其间”一词可以单独充当表示时间的状语,而“期间”不能单独充当时间状语,使用时它的前面必须添加修饰语。C“如坐春风”指像坐在春风中间。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这里用错对象。D“鼎足而立”指像鼎的三只脚一样,三者各立一方。比喻三方面分立相持的局面。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最近两天,京津地区、华北中南部、黄淮、江淮、汉水流域、贵州等地的日平均气温达到了入夏以来的最高值。B.《新民丛报》虽然名为“报”,其实却是期刊,是梁启超等人于1902年在日本横滨创办的,曾产生过较大影响。C.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他不得不认真思考公司的业绩为什么会下滑,怎样才能打开产品的销路?
D.新鲜大米,手感滑爽,米粒光洁,透明度好,腹白很小(米粒上呈乳白色的部分),做出的米饭清香可口。
【答案】B
【解析】 A并列不当,“京津地区、华北中南部、黄淮、江淮、汉水流域、贵州等地”应该改为“京津地区,华北中南部,黄淮、江淮、汉水流域,贵州等地”。
C不是疑问语气而是陈述语气,故最后的问号改为句号。D把“(米粒上呈乳白色的部分)”放到“腹白”后面,解释成份要紧贴在被解释的词后面。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警察反复观察了两个目击者提供的弹壳,并进行技术分析,确定它们和从案发现场得到的弹壳并不是出自同一支枪。
B.跟随广播学习英语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不过大部分电台英语广播的语速较快,对于初学英语的人听起来确实感到困难。
C.这种新研制的牙膏香气浓郁,清新爽口,去污洁齿力强,而且不损伤牙釉质,能保持牙齿洁白光亮,深受消费者喜爱。D.当今的世界,各个国家、地区相互依存,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是—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
【答案】C
【解析】A有歧义,“两个目击者提供的弹壳”有歧义。B不合逻辑,主客体颠倒,应改为“对于初学英语的人来说听起来确实感到困难”。D主宾搭配不当,“世界”不是“时代”。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①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②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中;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宁静本身就是道,就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主要面目。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如北宋画家王晋卿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山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中浮动,真是宁静幽寒之极。
③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画之静是画家静观默照的结果,也是画家高旷怀抱的写照。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④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高天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草玄亭,孤云乱山影。”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缥缈,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又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⑤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于视觉,听觉的静能推荡视觉的空,而视觉的空也能加重静的气氛。在中国画中,空绝非别无一物,往往与静相融合,形成宁静空茫的境界。因此,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中国艺术热衷于创造“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境界,拒斥俗世的欲望,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活动,尽量保持“自然的纯粹性”,即以山水面貌的原样呈现,不去割裂自然的原有联系。空山无人,任物兴现,山水林泉都加入到自然的生命合唱中去。
(节选自朱良志《一丸冷月的韵味》,有删改)6.下列对“静寒境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它宁静而明澈,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还我们清清世界、朗朗乾坤。
B.它体现这自然而平淡的美,表明了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
C它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表达我们对宇宙的独特理解。.D它追求一种绝对的宁静,但这种宁静却不是真正的空虚与死寂。
【答案】D
【解析】A原文中说的是“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而并没有说化解了这种冲突。B 原文是说“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而并未说这种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C原文中并未提到“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无中生有。
7.关于中国画对“静寒之境”的追求,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的习见画题尽管内容指向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特点是在幽冷中透出宁静。
B.无论是动态之景还是静态之景,画家都力图营造空寂的氛围,驱除喧嚣,归于幽静。
C.画之静表达的是一种独特的心境,画家在静寒中涵养自己,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
D.中国画以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反衬现实世界的生机,从而体现出静寒之境的生趣。
【答案】D
【解析】D对应原文“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缥缈,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又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可知是将“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全然荡去,而不是用它反衬生机。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是中国艺术的重要门类,文章以之为例来谈论中国艺术所追求的静寒境界。
B.第④段中作者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是论证构建静寒之境是中国艺术的通则。
C.视觉的空与听觉的静融合成静寒境界,因此,中国画既是视觉艺术,也是听觉艺术。
D.静之寒就是空之寒,这使得中国艺术隔绝俗世而得以尽量保持其“自然的纯粹性”。
【答案】A
【解析】 B第④段中作者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是为了论证“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C题干中两者并未构成因果关系,且原文中并未提及中国画是听觉艺术。D原文中说“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而并未说“静之寒就是空之寒”,且中国艺术保持“自然的纯粹性”与“静之寒”“空之寒”没有关系。
三、(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看松庵记
宋濂
龙泉多大山,其西南一百余里诸山为尤深,有四旁奋起而中洼下者,状类箕筐,人因号之为“匡山”。山多髯松,弥望入青云,新翠照人如濯。松上薜萝份份披披,横敷数十寻,嫩绿可咽。松根茯苓,其大如斗,杂以黄精、前胡及牡鞠之苗,采之可茹。
吾友章君三益乐之,新结庵庐其间。庵之西南若干步,有深渊二,蛟龙潜于其中,云英英腾上,顷刻覆山谷,其色正白,若大海茫无津涯,大风东来,辄飘去,君复为构烟云万顷亭。庵之东北又若干步,山益高,峰峦益峭刻,气势欲连霄汉,南望闽中数百里,嘉树帖帖地上如荠,君复为构唯天在上亭。庵之正南又若干步,地明迥爽洁,东西北诸峰,皆竞秀献状,令人爱玩忘倦,兼之可琴可弈,可挈尊罍而饮,无不宜者,君复为构环中亭。君诗书之暇,被鹤氅衣,支九节筇①①,历游三亭中。退坐庵庐,回睇髯松,如元夫、巨人拱揖左右。君注视之久,精神凝合,物我两忘,恍若与古豪杰共语千载之上。君乐甚,起穿谢公屐,日歌吟万松间,屐声锵然合节,与歌声相答和。髯松似解君意,亦微微作笙箫音以相娱。君唶②曰:“此予得看松之趣者也。”遂以名其庵庐云。
龙泉之人士,闻而疑之曰:“章君负济世长才,当闽寇压境,尝树旗鼓,砺戈矛,帅众而捣退之,盖有意植勋业以自见者。今乃以‘看松’名庵,若隐居者之为,将鄙世之胶扰而不之狎耶,抑以斯人不足与,而有取于松也?”金华宋濂窃不谓然。夫植物之中,禀贞刚之气者,唯松为独多。尝昧昧思之,一气方伸,根而蕴者,荄而敛者,莫不振翘舒荣以逞妍于一时。及夫秋高气清,霜露既降,则皆黄陨而无余矣。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者,非松也耶?是故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求君之志,盖亦若斯而已。君之处也,与松为伍,则嶷然有以自立;及其为时而出,刚贞自持,不为物议之所移夺,卒能立事功而泽生民,初亦未尝与松柏相悖也。或者不知,强谓君忘世,而致疑于出处间,可不可乎?(选自《宋濂全集》,有删改)
[注]①九节筇(qióng):一种竹杖。②唶(jiâ):赞叹。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采之可茹茹:吃 B.皆竞秀献状 秀:开花 C.被鹤氅衣 被:通“披”,穿着 D.将鄙世之胶扰而不之狎耶 狎:接近
【答案】B
【解析】B选项中的“秀”为“秀美”的意思。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人因号之为“匡山” B.蛟龙潜于其中
不如因善遇之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C.可挈尊罍而饮 D.今乃以“看松”名庵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答案】D
【解析】A“因”:因此;趁机。B“于”:在;比。C“而”:表修饰;表转折。D“乃”:竟然。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描写匡山松树一组是
①弥望入青云,新翠照人如濯 ②横敷数十寻,嫩绿可咽
③嘉树帖帖地上如荠 ④如元夫、巨人拱揖左右
⑤日歌吟万松间 ⑥亦微微作笙箫音以相娱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②⑤⑥
【答案】C
【解析】②是说薜萝,③只说是嘉树,⑤说的是章三益。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匡山位于龙泉的西南面,因为四面高耸,中间低洼,形状如“箕筐”而得名。它景色优美,引人入胜。
B.章三益在匡山上盖了草舍后,又根据草舍周围环境的特点建造了三个亭子,在亭中弹琴、下棋、喝酒。
C.章三益读书之余,常在松间歌吟,与松树心意相通,精神想合,深得看松之趣,因此把草舍命名为“看宋庵”。D.宋濂不同意龙泉人士对章三益的看法,他认为章三益无论隐居还是出来做官,都能像松树一样坚持操守。
【答案】B
【解析】原文中只说“兼之可琴可奕、可挈尊罍而饮,无不宜者,君复为构环中亭”前面两亭并未提及。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章君负济世长才,当闽寇压境,尝树旗鼓,砺戈矛,帅众而捣退之,盖有意植勋业以自见者。(5分)
【答案】章三益具有济世的优异才能,当福建贼寇逼近时,他曾经树起旗鼓,磨砺兵器,率众击退了他们,大概是希望建立功业来显露自己。
(2)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者,非松也耶!是故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求君之志,盖亦若斯而已。(5分)
【答案】那些能够冒着每年的严寒而不改变品行的,不是松树吗?因此从前的君子常常借松树来激励自己,推求章三益的志向,大概也是像这样的吧。
14.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4分)
【答案】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一是色白,而是具有动态。诗人在第三句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色;第四句以“流”字描写山岚之动态,形象生动。
【解析】三四两句抓住“烟色如云白”使用比喻,以及“流”字的妙处展开回答。
(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4分)
【答案】
诗人不眠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喜爱山中夜景,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门惜夜景”,“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二是思家,最后两句中“无家客”“独”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
【解析】作者“不眠”的原因明显集中在文中最后两句,因此比较好找,但题干要求“结合全诗”,故答题时要对文章的整体做以分析说明。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6分)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
劝学》)
无边落木萧萧下。(杜甫《登高》)
(2),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王羲之《兰亭集序》)
(3)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李清照《声声慢》)
子曰:“道不同。”(《论语·卫灵公》)
(4)闾阎扑地,;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王勃《滕王阁序》)
高山仰止。(《诗经·车舝》)
【答案】
(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不尽长江滚滚来
(2)寄蜉蝣于天地齐彭殇为妄作(3)如今有谁堪摘不相为谋(4)钟鸣鼎食之家景行行止
五、(12分)
16.在下面这段文字的画线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要求:语意连贯,合乎逻辑。(4分)
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的关键时期,① 我们只注重经济数量的增长,而忽视质量的改善,对自然资源盲目开发,② 竭泽而渔,势必给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破坏,从而断送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③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是确保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④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将难以实现。【答案】1如果 2甚至 3因此 4否则
【解析】该段文字由两句话构成,前一句讲错误的做法及可能带来的后果,后一句是从前一句的错误做法中的总结。由“只注重”“而”“势必”“从而”这些关键词可以看出1处表示假设关系,故应该填写表假设关系的关联词“倘若”“如果”等;而2处,前后两分句是递进的关系,所以填“甚至”;3处后面就是对上文错误做法的总结和以及不这样做的反思,所以填“因此”和“否则”。
17.以下是某中学庆祝教师节文艺演出的一段主持词。仿照画线部分的句式,在空缺处补写相应的语句。要求:句式一致,字数相等,语意相关。(4分)
学生甲:老师,您坚守一方净土,用粉笔书写忠诚,默默无闻;
学生乙:老师,您耕耘三尺讲台,;
学生甲:加减乘除,算不尽您付出的辛劳;
学生乙: ②。【答案】示例一:①用汗水浇灌希望,孜孜不倦②诗词歌赋,颂不完您带来的感动
示例二:①用双手托起未来,无怨无悔②赤橙黄绿,画不完您多彩的人生
【解析】仿写要注意“神似”和“形似”。“神似”要求其主旨、情感、语意一致,合乎逻辑,“形似”则注意句式、修辞、字数等相同或相似。
18.对下面这段文字提供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给“创造”下定义,不超过30字。(4分)
作为人的一种活动,创造包括思维活动和行为活动。创造一定要获得成果。形形色色的创造成果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精神性的,即新的认识;另一类是物质性的,即新的事物。这些创造成果不管以何种形式表现出来,都必须具备“首次获得”这个必要条件。
【答案】创造是人首次获得精神或物质成果的思维和行为活动。
【解析】首先确定创造是人们的一种活动,其次确定创造包括思维活动和行为活动两方面,并且在概括时重点突出“首次获得”。
六、(18分)
本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的(一)
(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活着
余 华
我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时,夏季刚刚来到。
那天午后,我走到了一棵有着茂盛叶子的树下,看到近旁田里一个老人和一头老牛。这位老人后来和我一起坐在了那棵茂盛的树下,在那个充满阳光的下午,他向我讲述了自己:
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去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可寿命长,我家里五口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孙子死后第二年,看看自己还得活几年,我觉得牛还是要买的。牛是半个人,它能替我干活,闲下来时我也有个伴,心里闷了就和它说说话。牵着它去水边吃草,就跟拉着个孩子似的。
买牛那天,我把钱揣在怀里走着去新丰,那里有个很大的牛市场。路过邻近一个村庄时,看到晒场上转着一群人,走过去看看,就看到了这头牛,它趴在地上,歪着脑袋吧哒吧哒掉眼泪,旁边一个赤膊男人蹲在地上霍霍地磨着牛刀,围着的人在说牛刀从什么地方刺进去最好。我看到这头老牛哭得那么伤心,心里怪难受的。想想做牛真是可怜。累死累活替人干了一辈子,老了,力气小了,就要被人宰了吃掉。
我不忍心看它被宰掉,便离开晒场继续往新丰去。走着走着心里总放不下这头牛,它知道自己要死了,脑袋底下都有一滩眼泪了。
我越走心里越是定不下来,后来一想,干脆把它买下来。我赶紧往回走,走到晒场那里,他们已经绑住了牛脚,我挤上去对那个磨刀的男人说: “行行好,把这头牛卖给我吧。”
赤膊男人手指试着刀锋,看了我好一会才问:“你说什么?”我说:“我要买这牛。”
他咧开嘴嘻嘻笑了,旁边的人也哄地笑起来。我从怀里抽出钱放到他手里,说:“你数一数。”赤膊男人马上傻了,他把我看了又看,还搔搔脖子,问我:“你当真要买?”
我什么话也不去说,蹲下把牛脚上的绳子解了,站起来后拍拍牛的脑袋。这牛还真聪明,知道自己不死了,一下子站起来,也不掉眼泪了。我拉住缰绳对那个男人说:“你数数钱。”
那人把钱举到眼前像是看看有多厚,看完他说:“不数了,你拉走吧。”
我便拉着牛走去,他们在后面乱哄哄地笑,我听到那个男人说:“今天合算,今天合算。”
牛是通人性的,我拉着它往回走时,它知道是我救了它的命,身体老往我身上靠,亲热得很。我对它说:“你呀,先别这么高兴,我拉你回去是要你干活,不是把你当爹来养着的。”
我拉着牛回到村里,村里人全围上来看热闹,他们都说我老糊涂了,买了这么一头老牛回来,有个人说:“福贵,我看它年纪比你爹还大。”
会看牛的告诉我,说它最多只能活两年三年的,我想两三年足够了,我自己恐怕还活不到这么久。谁知道我们都活到了今天,村里人又惊又奇,就是前两天,还有人说我们是“两个老不死”。
牛到了家,也是我家里的成员了,该给它取个名字,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叫它福贵好。定下来叫它福贵,我左看右看都觉得它像我,心里美滋滋的,后来村里人也开始说像,我嘿嘿笑。
福贵是好样的,有时候嘛,也要偷偷懒,可人也常常偷懒,就不要说是牛了。我知道什么时候该让它干活,什么时候该让它歇一歇。只要我累了,我知道它也累了,就让它歇一会,我歇得来精神了,那它也该干活了。
老人说着站了起来,拍拍屁股上的尘土,向池塘旁的老牛喊了一声,那牛就走到老人身旁低下了头,老人把犁扛到肩上,拉着牛的缰绳慢慢走去。
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从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
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
(节选自余华《活着》,有删改)
19.小说中老人与牛的形象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4分)
【答案】①老迈年高;②饱尝活着的痛苦和艰辛;③表现出生命的韧性。
【解析】通读全文,按顺序分析提炼,由表及里,同时注意结合文本。20.分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4分)
(1)牵着它去水边吃草,就跟拉着个孩子似的。(2分)
【答案】运用比喻,将牛比喻为自己的孩子,形象生动地体现老人对亲人的渴望。
(2)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2分)
【答案】细节描写,通过“沾满了泥”、“微微晃动”等细节表现出老人与牛的老态和劳作之后的疲惫。
【解析】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可从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角度着手,再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21.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答案】①点出了老人的乡间生活环境;②透露出乡间的生活都顺应着自然的规律;③以此结尾深化主题,增添了小说的意味;④照应开头环使文章结构完整。
【解析】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有交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心情、衬托形象、推动情节、升华主旨等,本文最后一段景物描写可从以上几个角度和结构角度进行思考。
22.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以“活着”为题目有什么好处。(6分)
【答案】①“活着”概括了老人、老牛的生存状态;②让读者体味“活着”的滋味;③产生如何对待生命的思考;④形象生动,言简意丰,耐人寻味。
(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分析文章题目可从内容、结构、情感、主旨等角度进行。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定和[注]是个音乐迷
沈从文
①“定和是个音乐迷”,这句话从亲友口中说出时,包含了一种温暖的爱,而且说明定和为人与他一群姐妹兄弟性情癖好的稍稍游离。
②我初次见定和还是民国二十年以前。他正在美专学习图案画,对于照相特别发生兴趣。可是图案画在中国,提倡者既不知从中国的铜玉木石和丝毛织物艺术品参考取法,又缺少用欧美精美图案作底子,且当时作用仅限于供应上海商业市场商品标志的需要,无前途可想而知。照相又只是从光影分配布置中见巧的艺术,其艺虽巧,学成亦不甚困难。蕴藏于定和生命中的特长,即那点混合了忧郁幻想与奔放热忱而为一,对艺术几乎近于宗教虔敬的情绪,欲消纳它,转移它,当然只有用无固定性音符捕捉热烈而缥缈观念、重新组织加以表现的音乐,方可见功。定和因此就改学了音乐。这过程实由着迷起始,音乐迷的称呼即由此而来。
③二十六年春天,有位常走江湖的西洋朋友从上海过北平旅行时,他告诉我认识了一个朋友,这人名张定和。认识以后从名姓上才想起一定是我的亲戚,这位西洋朋友说,定和身上的可爱处就是那点超越功利世故的单纯气质,他觉得这是当时中国青年少有的气质。他们那时一同住在法租界霞飞路附近一条马路上,各据一小房,比邻对窗,原本不相识。西洋朋友虽热爱人生,可不惯在已够骚乱的上海弄堂房子中从耳朵浸入西洋古典音乐。定和却刚好买来一个廉价收音机,又借来个留声机,把两种刺激耳膜的玩意儿,终日轮流开放,闹得个神经质的朋友简直要神经衰弱。最不能使洋先生原谅的,也许还是定和午夜以后还在窗边手舞足蹈的狂态:一脑子古怪欲迸而未迸的狂态。这个有修养的老洋人真上了火,皱了个八字眉摇头说:“嗐,艺术家,你难道当真已经和地球那边有些人一样,为音乐着了迷吗?”过不久,他们在法租界的小饭馆同吃饭时,偶然有了说话的机会,一谈天,才知道定和原来当真是个音乐迷。肖邦、巴赫、莫扎特,或这位或那位,总之,凡是地球另外一边那些会用五线谱先迷住了自己一生,又迷住了世界一世纪半世纪的人物,早已把定和征服了。他的可爱处就是那点狂与痴混合作成的无可比拟的忠诚,简直是病入膏肓,不可救药。这位久住中国的洋先生说:“这性格太可爱了。我就想不到十五岁就玩政治、二十岁就吃政治饭的早熟的中国青年中,还有你这么一个天真烂漫的人!”从此他们成了好朋友。
④九年前的八月二十一,上海战事正十分激烈。定和担心他的乐谱会丧失,抱了一堆不值钱的物事,由上海回到苏州家中。看看家中那一房子旧书,那几大箱旧画,以及那些老式大皮箱中的世传的珍贵古玩、貂褂狐裘,觉得不拘是什么,都在战争中无意义,存在或遗失,对于他都无多关系。临走时,只是抱了那一捆沉甸甸的旧乐谱,上路向后方跑。苏州,合肥,武汉,一直跑到重庆,知道音乐迷的资格还存在,方才停住放了心。身边除了一堆使个人发迷的乐谱外一无所有,好,那就啃乐谱吧,于是在国立戏剧学校教音乐了。这就是他后来作曲和近十年话剧发生重要关联的原因。过不久,他又离开了剧校,转入重庆中央广播电台,任作曲专员,定期将新作的抒情歌曲,或与战争时事有关的新歌曲,由电台广播。
⑤在困难的局面下,对伟大文学能产生如何作用,我不免感到困惑——可是却保留一点希望,即文学或其他艺术,尤其是最容易与年青生命结合的音乐,此一时或彼一时,将依然能激发一些人做人的勇气和信心,使之对一切不良现实所形成的信仰敢于怀疑,承认以外还知否定,于明日将来接受更大挫败时,始终不至于随便倒下或退逃躲避,这点希望使我想起“音乐迷”三个字的庄严意义。定和的年龄刚过青年而转入壮年时代,过去的“迷”
既已证明了迷的收获,而他自然不会即以当前成就自限,还能作更庄严持久的跋涉。
(选自《沈从文全集》,有删改)[注]
定和,即张定和,著名作曲家,沈从文夫人张兆和的三弟。19.本文第②段介绍“我”与定和初见时的情形,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答案】①交代了定和选择音乐的过程和原因;②引出“音乐迷”的由来,呼应题目,为后面写他对音乐的痴迷作铺垫。
【解析】通读第二段后分析提炼段落内容可知,定和转为学习音乐的原因,突出了他对艺术的虔敬及其艺术情怀,并且点题。
20.理解文中两处画线兔子的含意。(4分)
(1)凡是地球另外一边那些会用五线谱先迷住了自己一生,又迷住了世界一世纪半世纪的人物,早已把定和征服了。(2分)
【答案】①肖邦等西方音乐大师一生沉迷于音乐,又用音乐长期影响了世界;②定和被他们的作品征服,同时也像他们一样痴迷于音乐。
【解析】前半句体现了音乐艺术在国外盛行已久深入人心,后半句体现定和对音乐家的崇拜、对音乐的熟悉、对音乐的痴迷。
(2)过去的“迷”既已证明了迷的收获,而他自然不会即以当前成就自限,还能作更庄严持久的跋涉。(2分)
【答案】 ①定和痴迷音乐并有了相当大的成就;②作者认为他不会满足当前成就,而会在音乐之路上更坚定地走下去。
【解析】定和不仅迷音乐,更是迷艺术迷生活,这份痴迷还会让他取得更大的成就,收获更多的人生意义。21.本文③④段通过哪些方面的内容表现定和对音乐的痴迷?请作简要概括。(4分)
【答案】①定和在上海痴迷于古典音乐的情形;②定和在逃亡途中放弃其他而独带乐谱;③重庆避难时继续迷醉音乐并以此为事业。
【解析】耳朵倾听音乐,身体表演音乐,内心热爱音乐,战争中不弃乐谱,教授音乐,创作音乐。
22.定和追求音乐的经历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6分)【答案】①根据自身情况和爱好,确定目标,并为之付出最大的心力,当会有所收获。②真正追求艺术,应保持单纯的气质和忠诚的态度,不能急功近利。③要成事就必须持之以恒,不能因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改变。④艺术能激发我们的勇气和信心,即使在困难之中,也能给予我们鼓舞与力量。(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结合文章第5段进行提炼概括,可从年轻人应该热爱艺术热爱音乐,做人需要勇气和信心,对不良现象敢于怀疑,直面困难勇于经受挫折等角度结合文本谈体会。
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近年来,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杂志开设专栏,为当代著名作家的作品挑错,发现其中确有一些语言文字和文史知识差错。对此,这些作家纷纷表示理解,并积极回应。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诚恳地感谢读者对她的作品“咬文嚼字”;莫言在被“咬”之后,也表达了自己的谢意,他表示,请别人挑错,可能是消除谬误的好办法。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④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第二篇:2013年高考山东卷语文答案
2013年高考山东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1.【答案】A【解析】B流水淙淙(cóng)C胴体(dòng)D一刹那(chà)
2.【答案】C【解析】A“佛教胜地”应为佛教圣地”;B“故有领土”应为“固有领土”;D“箭拔弩张”应为“剑拔弩张”。
3.【答案】B【解析】 A“侧目”形容对对方敬畏或者愤恨,此处用来形容人们欣赏的状态是不对的。B此题学生易误认为“其间”一词应为“期间”,“其间”与“期间”都表示在某段时间里面或某个时期中间,其中“其间”也可以理解为“那段时间里、那个时期中”,但“其间”一词可以单独充当表示时间的状语,而“期间”不能单独充当时间状语,使用时它的前面必须添加修饰语。C“如坐春风”指像坐在春风中间。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这里用错对象。D“鼎足而立”指像鼎的三只脚一样,三者各立一方。比喻三方面分立相持的局面。
4.【答案】B【解析】 A并列不当,“京津地区、华北中南部、黄淮、江淮、汉水流域、贵州等地”应该改为“京津地区,华北中南部,黄淮、江淮、汉水流域,贵州等地”。C不是疑问语气而是陈述语气,故最后的问号改为句号。D把“(米粒上呈乳白色的部分)”放到“腹白”后面,解释成份要紧贴在被解释的词后面。
5.【答案】C【解析】A有歧义,“两个目击者提供的弹壳”有歧义。B不合逻辑,主客体颠倒,应改为“对于初学英语的人来说听起来确实感到困难”。D主宾搭配不当,“世界”不是“时代”。
6.【答案】D【解析】A原文中说的是“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而并没有说化解了这种冲突。B 原文是说“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而并未说这种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C原文中并未提到“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无中生有。
7.【答案】D【解析】D对应原文“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缥缈,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又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可知是将“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全然荡去,而不是用它反衬生机。
8.【答案】A【解析】 B第④段中作者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是为了论证“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C题干中两者并未构成因果关系,且原文中并未提及中国画是听觉艺术。D原文中说“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而并未说“静之寒就是空之寒”,且中国艺术保持“自然的纯粹性”与“静之寒”“空之寒”没有关系。
9.【答案】B【解析】B选项中的“秀”为“秀美”的意思。
10.【答案】D【解析】A“因”:因此;趁机。B“于”:在;比。C“而”:表修饰;表转折。D“乃”:竟然。
11.【答案】C【解析】②是说薜萝,③只说是嘉树,⑤说的是章三益。
12.【答案】B【解析】原文中只说“兼之可琴可奕、可挈尊罍而饮,无不宜者,君复为构环中亭”前面两亭并未提及。
13.(1)章君负济世长才,当闽寇压境,尝树旗鼓,砺戈矛,帅众而捣退之,盖有意植勋业以自见者。(5分)【答案】章三益具有济世的优异才能,当福建贼寇逼近时,他曾经树起旗鼓,磨砺兵器,率众击退了他们,大概是希望建立功业来显露自己。
(2)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者,非松也耶!是故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求君之志,盖亦若斯而已。(5分)【答案】那些能够冒着每年的严寒而不改变品行的,不是松树吗?因此从前的君子常常借松树来激励自己,推求章三益的志向,大概也是像这样的吧。
14.(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4分)
【答案】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一是色白,而是具有动态。诗人在第三句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色;第四句以“流”字描写山岚之动态,形象生动。【解析】三四两句抓住“烟色如云白”使用比喻,以及“流”字的妙处展开回答。
(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4分)【答案】诗人不眠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喜爱山中夜景,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门惜夜景”,“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二是思家,最后两句中“无家客”“独”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解析】作者“不眠”的原因明显集中在文中最后两句,因此比较好找,但题干要求“结合全诗”,故答题时要对文章的整体做以分析说明。
16.【答案】1如果 2甚至 3因此 4否则【解析】该段文字由两句话构成,前一句讲错误的做法及可能带来的后果,后一句是从前一句的错误做法中的总结。由“只注重”“而”“势必”“从而”这些关键词可以看出1处表示假设关系,故应该填写表假设关系的关联词“倘若”“如果”等;而2处,前后两分句是递进的关系,所以填“甚至”;3处后面就是对上文错误做法的总结和以及不这样做的反思,所以填“因此”和“否则”。
17.【答案】示例一:①用汗水浇灌希望,孜孜不倦②诗词歌赋,颂不完您带来的感动示例二:①用双手托起未来,无怨无悔②赤橙黄绿,画不完您多彩的人生【解析】仿写要注意“神似”和“形似”。“神似”要求其主旨、情感、语意一致,合乎逻辑,“形似”则注意句式、修辞、字数等相同或相似。
18.【答案】创造是人首次获得精神或物质成果的思维和行为活动。【解析】首先确定创造是人们的一种活动,其次确定创造包括思维活动和行为活动两方面,并且在概括时重点突出“首次获得”。
19.小说中老人与牛的形象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4分)
【答案】①老迈年高;②饱尝活着的痛苦和艰辛;③表现出生命的韧性。【解析】通读全文,按顺序分析提炼,由表及里,同时注意结合文本。
20.(1)牵着它去水边吃草,就跟拉着个孩子似的。(2分)【答案】运用比喻,将牛比喻为自己的孩子,形象生动地体现老人对亲人的渴望。
(2)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2分)【答案】细节描写,通过“沾满了泥”、“微微晃动”等细节表现出老人与牛的老态和劳作之后的疲惫。【解析】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可从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角度着手,再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21.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答案】①点出了老人的乡间生活环境;②透露出乡间的生活都顺应着自然的规律;③以此结尾深化主题,增添了小说的意味;④照应开头环使文章结构完整。【解析】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有交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心情、衬托形象、推动情节、升华主旨等,本文最后一段景物描写可从以上几个角度和结构角度进行思考。
22.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以“活着”为题目有什么好处。(6分)
【答案】①“活着”概括了老人、老牛的生存状态;②让读者体味“活着”的滋味;③产生如何对待生命的思考;④形象生动,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解析】分析文章题目可从内容、结构、情感、主旨等角度进行。
(二)19.本文第②段介绍“我”与定和初见时的情形,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答案】①交代了定和选择音乐的过程和原因;②引出“音乐迷”的由来,呼应题目,为后面写他对音乐的痴迷作铺垫。【解析】通读第二段后分析提炼段落内容可知,定和转为学习音乐的原因,突出了他对艺术的虔敬及其艺术情怀,并且点题。
20.理解文中两处画线兔子的含意。(4分)
(1)凡是地球另外一边那些会用五线谱先迷住了自己一生,又迷住了世界一世纪半世纪的人物,早已把定和征服了。(2分)
【答案】①肖邦等西方音乐大师一生沉迷于音乐,又用音乐长期影响了世界;②定和被他们的作品征服,同时也像他们一样痴迷于音乐。【解析】前半句体现了音乐艺术在国外盛行已久深入人心,后半句体现定和对音乐家的崇拜、对音乐的熟悉、对音乐的痴迷。
(2)过去的“迷”既已证明了迷的收获,而他自然不会即以当前成就自限,还能作更庄严持久的跋涉。(2分)
【答案】 ①定和痴迷音乐并有了相当大的成就;②作者认为他不会满足当前成就,而会在音乐之路上更坚定地走下去。【解析】定和不仅迷音乐,更是迷艺术迷生活,这份痴迷还会让他取得更大的成就,收获更多的人生意义。
21.本文③④段通过哪些方面的内容表现定和对音乐的痴迷?请作简要概括。(4分)
【答案】①定和在上海痴迷于古典音乐的情形;②定和在逃亡途中放弃其他而独带乐谱;③重庆避难时继续迷醉音乐并以此为事业。
【解析】耳朵倾听音乐,身体表演音乐,内心热爱音乐,战争中不弃乐谱,教授音乐,创作音乐。
22.定和追求音乐的经历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6分)
【答案】①根据自身情况和爱好,确定目标,并为之付出最大的心力,当会有所收获。②真正追求艺术,应保持单纯的气质和忠诚的态度,不能急功近利。③要成事就必须持之以恒,不能因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改变。④艺术能激发我们的勇气和信心,即使在困难之中,也能给予我们鼓舞与力量。(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结合文章第5段进行提炼概括,可从年轻人应该热爱艺术热爱音乐,做人需要勇气和信心,对不良现象敢于怀疑,直面困难勇于经受挫折等角度结合文本谈体会。
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近年来,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杂志开设专栏,为当代著名作家的作品挑错,发现其中确有一些语言文字和文史知识差错。对此,这些作家纷纷表示理解,并积极回应。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诚恳地感谢读者对她的作品“咬文嚼字”;莫言在被“咬”之后,也表达了自己的谢意,他表示,请别人挑错,可能是消除谬误的好办法。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④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第三篇:高考语文山东,广东卷答案
2018年广东“中山狼卷”试题(部分试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赵不忧,字仁仲,嗣濮王宗晖曾孙也。初补保义郎,绍兴二十七年登第,调金华丞。治县豪何汝翼,械请于郡,编隶他州,邑人慑服。除永州通判。郡岁输米,倍收其赢,民病之,不忧言于守,损其数。帅司檄不忧录靖州狱,辨出冤者数十百人,靖人德之。除知开州。开州俗鄙陋,不忧为兴学,俾民知孝义。民绝斗争,夜户不闭。诸司交荐,以比古循吏。转夔州转运判官,开人数千遮城门,不得行。改成都路转运判官。适岁饥,不忧贷官钱五万缗,遣吏分籴。比至,下令曰:“米至矣。”富民争发粟,米价遂平。唯朱氏独闭籴,邑民群聚发其廪。不忧抵朱氏法,籍其米,黥盗米者,民遂定。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绝江遏水,以灌数郡田。吏盗金,减役夫,堰不固而圮,田失水,故岁屡饥。不忧躬视,操板筑,绳吏以法。黎州青羌奴儿结反,制司调兵往戍,属不忧给饷。依故事,富人出粮,而下户以力致于边。不忧曰:“民饥,不可扰也。”以籴余米发卒运之。朝廷命不忧摄制司。初,官兵败,前制使遣人赂奴儿结以和。不忧曰:“奴儿结,吐蕃小族也,今且和,若大族何?”不听。居官所至有声,立朝好言天下事。时布衣上书狂悖,多抵罪,不忧谓太上皇帝不罪言者。帝可之。既嘉其忠谅,每宴禁中,帝与之饮酒,顾谓皇太子曰:“此贤臣也。”不忧性笃孝,生七岁,遭父北迁,每思慕涕泣。不忧以文行训勉族属,荐其秀杰者,奏新学宫,增广弟子员。置自讼斋,使有过者读书其中,人人感励。淳熙十四年卒,年六十七。赠开府仪同三司,封崇国公。(节选自《宋史•赵不忧传》)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倍收其赢,民病之
病:为……受苦 B.不忧抵朱氏法,籍其米
籍:没收 C.操板筑,绳吏以法
绳:捆绑
D.依故事,富人出粮
故事:旧日的典章制度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登第”也称登科,指科举时代应考人被录取。第,指科举考试录取列榜的甲乙次第。B.“路”是中国古代宋、元时的行政区域名称。宋代的“路”,相当于现代的“省”。C.“禁”是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因宫中禁卫森严而得名。“禁中”即指皇宫中。D.“赠”又叫“追赠”,朝廷为表彰大臣,在大臣在职或死后,授予大臣官职或称号。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不忧不畏土豪,严厉惩治。在担任金华丞时,不忧惩处土豪何汝翼,刑拘何汝翼后并把他押送到州衙,编管到其他州,当地人也畏惧而折服。
B.赵不忧改变民风,为民拥戴。任开州知州时,不忧开办学校,用孝义教育开州百姓,开州鄙陋的民俗为之一变。不忧调任异地时,数千开州百姓挽留。
C.赵不忧坚守气节,拒绝求和。当初官兵被奴儿结打败,前制使派人贿赂奴儿结求和,但是不忧气节刚毅,拒绝求和,朝廷同意了不忧的做法。
D.赵不忧关心族人,教化有方。他训勉族人,推荐优秀杰出者,上奏开办新学宫,设立自讼斋,让有过者在那里读书感化,很多人因此受教化。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帅司檄不忧录靖州狱,辨出冤者数十百人,靖人德之。
(2)时布衣上书狂悖,多抵罪,不忧谓太上皇帝不罪言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秋晚客兴
苏轼
草满池塘霜送梅,疏林野色近楼台。天围故越侵云尽①,潮上孤城带月回。客梦冷随枫叶断,愁心低逐雁行来。流年又喜经重九,可意黄花是处开。[注]①越,古国名。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联写出了一派晚秋景象,却没有杜甫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的萧瑟之感。B.颔联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夜幕来临时天色吞噬云彩,潮打孤城的场景。C.颈联“冷”字一语双关,既是写晚秋天气的凉冷,也是写作者漂泊心境的孤冷。D.深秋傍晚,作者旅居在外的愁绪更加浓烈,无法排遣,只好寄托于南归的大雁。E.“愁”是诗眼,作者借秋景抒“愁”,又以“愁”写“流年”,“愁”贯穿全诗。15.本诗尾联在抒情方面颇有特色,请简要分析。(6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云南的劳军募捐运动是人民支持抗战的一个缩影,其毁家纾难的行为体现着云南人民面对国家危机,毫不畏惧,团结抗战的可贵精神。
B.美国与土耳其的关系发展并非一片坦途。在风云际会的国际冲突和起伏不定的国内形势影响下,双边关系有过波折和动荡。C.明代中叶戏曲家梁辰鱼凭借他的传奇《浣纱记》而声名鹊起,事实上他不仅在传奇方面成就斐然,在散曲方面亦不逊色。
D.对心脏支架手术来说,不使用造影剂相当于“盲”操,湖南省人民医院的专家团队成功完成全省首例无造影剂心脏支架手术,可谓艺高人胆大。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一大批优秀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师队伍,教师队伍的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较强的办学能力。
B.因房产权而产生的纠纷逐渐呈现出了案件增幅快、法律适用难、审理难度之大,相比于对簿公堂,大多数当事人选择了协议解决的方式。
C.随着近代西方逻辑的传入,由梁启超、胡适、沈有鼎等人开启的比较研究之路,人们在中西逻辑比较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D.通过探究小说中生与死的内涵,考察落后文化环境对妇女的残害,我们可以读到作者对人性问题和制度问题的深刻思考。2018山东模拟卷(部分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与宁静的乡村相比,城市是一种结构复杂、功能多样的矛盾组合体。一方面,它是理性的,人们必须遵守的法规、程序等不胜枚举;另一方面,它又是感性的,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色彩、声音、味道以及不透明的心理活动。这两方面既相互交织,又相互排斥,使城市不断陷入困境,同时也激发出城市特有的活力。依托于听觉并同心理、意识紧密相连的声音,是人在城市中每时每刻都不能既离的感性工具和桥梁。在异常清晰、稳定的空间、政治、经济、文化等城市符号背后,还存在着大量以感性方式存在、不断生成又不断流失、主要同人的感觉打交道的东西,尽管它们长期被热无睹,但作为域市有机体成长和变化最直接的记录和呈现,其价值和意义开不亚于各种显性表达。尽管声音和图像同属城市的感性存在方式,但由于听觉和人的意识、心理联系密切,而视觉更加宫能化和欲望化,特别是在视频和图像日渐成为霸权文化的当如千,研究和重建基于听觉的城市声音系统,有助于构建一种更加均衡和协调的城市文化生态。
城市声音作为一种城市的感性符号和活动,在城市研完中长期缺席或可有可无,恰好说明为什么当代域市越来越缺乏文化特色,域市精神越来越干瘪空洞,城市生活越来越单调贫乏
《乐记》曾指出“声音之道与政通”,在今天也可以说声音之道即城市之道。不同的城市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域市之声,而不同的城市之声,不仅见证着城市变迁,同时也再生产着域市本身。如从19世纪洋务运动开始直到20世纪的大多数岁月,日夜吗的机器声、繁忙的交通汽笛声,一直是上海的主流城市声音。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取而代之的是超級商场中的喧嚣声、股票交易所的嘈杂声,甚至是科研院所和总部经济中那种静悄悄的“声音”。但原理一样,是因为不同时代的人们可以从不同的声音形态中听出域市变迁的节奏、城市生活的脉动、城市未来的序曲。把这些珍贵的城市声音记己录、整理、研究和传承下去,可以为更全面地感知和体验域市更真实的历史与现实,提供新的视角。
总之,城市既是由建筑物和生产生活活动组成的实体,也是存在于感觉和体验中的声音。与前者主要作为城布规划学、城市地理学等研究对象和顿域不同,只有借助城市诗学、城市美学、城市史学、城市文化学等理论与方法,才能发现城市声音特有的形态和价值。这些感性存在的城市声音绝不限于其物理学意义,更是以诗性和直观方式再现和表达了中国城市的历史进程和当下鲜活的生命律动。因此,研窕域市声音,为从理性到感性、从语言到感觉、从视觉到听觉重新发现城市开辟了新的路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研究城市声音有助于认识城市这理性与感性相互交织斗争的矛盾组合体。B.研究城市声音立足点是感性符号和活动的价值和意义长期缺席城市研究。C.研究城市声音可让研究者在不同时代从不同声音状态中听出城市的变化。D.研究城市声音虽不关注其物理学意义,却也需要我们去调动官能和欲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从城市与声音的联系入手,提出了城市研究的新思路,颇为新颖 B.文章在城市符号与城市声音的对比中阐明了听觉表达大有研究的必要 C.文章以上海主流城市声音的变化为例,证明了声音之道就是城市之道。D.文章谈了研究城市声音的意义,提及了研究的方法,最后进行了总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研究城市声音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当代城市文化、精神、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B.城市声音之所以被人们忽视,与它感性存在、容易消逝、不易识别和保存有关系。C.要深入全面研究城市声音,就不能不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跨学科研究 D.如果不去认真研究城市声音,我们就无法用诗性和直观的方式去再现和表达城市。(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木鱼
周海亮
①冬子小时候,家里穷。不仅他家穷,全村都穷。不是吃不到米闻不到肉的那种穷,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的那种穷。贫穷与饥饿贯穿了冬子的童年,即使现在想起,冬子的记忆深处,仍然是望不到尽头的饥饿。
②冬子九岁那年,村里有亲戚嫁女,娘带冬子去吃喜宴。临行前娘嘱咐冬子说,饭桌上一定要放开了吃,吃慢了,东西就没了。又说,千万别动桌上那条鱼,否则会被别人笑话。冬子间为什么,娘说那是条假鱼。鱼是木头雕刻而成,上面浇了汤汁,撤了葱花,盛在盘子里,端上桌,与真鱼别无二致。娘还说木鱼是栓叔的手艺,栓叔一晚上就能将一截木疙瘩变成一条活灵活现的鲤鱼。娘带冬子来到亲戚家门口,再次嘱咐冬子不仅要吃得快,还要尽量多吃。吃饱了,咱家晚上那顿就省了。她说。
③六个菜,一个汤,满桌人吃得像猪。普通的蔬莱,加几片肉,味道就完全变了。冬子听了娘的,快吃,使吃,却总是吃不饱。那条鱼摆在桌子中间,假如娘事先不说,冬子绝不会当它是一条木鱼。鱼浇了汤汁,撒了葱花和香菜,那是一条红烧口味的木头塑鱼。亲戚家虽穷,但厨艺高超,据说能把一条鱼烹成七八种不同的味道。木鱼也能。不过仗仅是味道的样子。澜满桌人心照不喧。他们的筷子和汤匙伸向不同的盘子和汤碗,却绝没人去碰那条鱼。桌上很快只剩残羹冷炙,唯有那条鱼,仍然闪烁出诱人的光泽,数发出美妙的酱香。满桌人仍不散去,他们蘸着盘子里剩下的汤汤水水,啃着手里的黑面馒头,那也是平常时日难得的吃食。
⑤冬子有将筷于伸向木鱼的冲动。冲动那样强烈,有那么几个瞬间,他几乎无法自控。他强迫自己不去看那条鱼,可是鱼却顽强地游进他的眼晴,挠着他的喉咙。终于冬子傲出令他和他的家人从此蒙羞的举动—一他动了那条鱼他甚至央起撒在木鱼上的葱花,他甚至将郦些葱花,直接填进嘴巴。
⑥他挨了娘的一顿巴掌。他受到村人的说笑。以后很多年,他在村里都抬不起头他不仅仅是动了一条木鱼,更是动了乡村的规短,动了主人的尊严。一条木鱼,没有人动,它使是一条色香味俱全的真正的鱼,便是富足和帝望;动了,它便成为一个木头疙瘩,成为欺骗,成为乡间岁月的败与贫穷。
⑦那条木鱼挂在冬子的胸前,顶在冬子的头上,刻在冬子的脑门上,挤在冬子的心里,很多年挥之不去。⑧后来冬子进城,吃了很多苦,终于成为一家水产公司的老总。这些年他几世界上所有的鱼,但业年里的那条木鱼,仍然时常游进他的心里,即使在梦里,也香气四溢,令人垂诞。然后让他在醒来以后,充满羞愧
⑨常跟娘说起这件事,娘说,是那时太穷了。冬子说,或许是。娘说,是你太无礼了。冬子说,或许是。不过一个孩子动了一条木鱼,有什么大不了呢?冬子觉得一条木鱼,绝不该让他背负这么多年的沉重
⑩一次冬子去民俗博物馆,突然觉得那里面似乎缺少一条可以摆上餐菜的木鱼。他想为博物馆捐赠一条,馆长当然乐意。为这事冬子专程回了一趟乡下,他找到亲成,问那条木鱼还在不在,亲戚找了很久,终从一堆破钢烂铁里翻出来。木鱼上布满虫眼,却依然活灵活现条木头雕刻而成的鱼运比一条河水里的真正的鱼,有着更为长久和顾强的生命
⑾冬子带木鱼返回城里,突然改变了主意。他找一往匠人雕刻了一条鱼。他把新雕的木鱼送到博物馆,将真正的老木鱼拿回家,刷干净,加了底座,摆上梁子。他想或许一件老物件能让他与乡村之间、与逝去的乡间岁月之间多出一点点联系,而之前,他一直试图运离乡村、试图彻底抹去那些贫穷并且差愧的童年记忆。他想这一切或许是因他这么多年终又回到乡下,终又再一次见到那条多年不见却一直留在脑海、压在心头的木鱼
⑿生日那天,冬子调好汤汁,切好葱花,然后将那条木鱼,恭恭敬敬地端上餐。
⒀冬子对儿子说,吃鱼
(选自《小说月刊》2017年第12期)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写村民嫁女,在喜宴上摆一道红烧木鱼,只看不吃,不仅表现了当地的风俗习惯,更表现了当时生活的贫困。
B.③段“六个菜,一个汤,满桌人吃得像猪”,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在喜宴上人们狼吞虎咽的情形。C.⑤段“冬子有将筷子伸向木鱼的冲动”,主要是因为栓叔高超的手艺,使木鱼像一条色香味俱全的真正的鱼。
D.小说的结构简洁中见精细,叙述风格沉稳老练,语言质朴冷静,却张力十足,不造作矫情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5.小说以“木鱼”为标题有何作用?请谈谈你的理解。(5分)
6.当冬子抵不住诱惑,最终动了那条木鱼之后,他的心路历程有怎样的变化?请结合相关文段,简要分析概括。(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材料一
工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国已启动研究传统燃油车的退出时间表。使用新能源汽车是行业的趋势,也是未来出行的必然逃择。事实上,很多国家也出台了类似的禁售日程。英国、法国今年宣布将于2040年开始禁售传统柴汽油车,椰威、荷兰更将这一节点提前至2025年 虽然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和销售市场,但相比2016年中国来用车2500万辆的总产铸量,同年新能源汽车50万的销量,仍只是九牛之一毛。而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预示着行业发展潜力巨大。所以,中国对于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态度和举措,不是目跟风,而是深恩而行;不是一时变通,而是长久之计。在交通领域,以新能源替代传能源,也是人羹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虽然伴有挑战,但只要聚精会神把质量搞上去,新能源汽车总有一天会“大行其道”。材料二
2017年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增长继续保持良好态势:全年产量79.4万辆,销量77.7万辆,产销量连续3年居世界首位
(信息来源;《2018年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趋势分析报告》)材料三
新能源汽车真的环保吗?从新能源汽车诞生之日起,这一争论从未停止。有人认为,新能源汽车只是把城市尾气污染转移到电厂周边,同时电池回收困难也会造成环境污染
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污染转移”质疑,相关人士认为,目前中圆电力来源中,清洁能源发电占到1/3,随着能源结构的转变和升级,未来清洁能源发电将越来越多。电池问题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目前电池制作材料在不断革新升级,未来最有希望广泛应用的是燃料电池,比如氩作为燃料,燃烧后变成水可实现零排放。同时,在国家政策积极引导下,越来越多的汽车企业正积极进行技术创断,重点是电池回收研究。如某全业将市场上回收来的电池在储能电站实现再利用,电池中的锂、钴、镍等金属进行化学回收再利用。
相信未来我们的能源是清洁的,排放是趋零的。”这位专家说。(摘编自搜狐网)材料四
近两年来,我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快速发展,但仍存在诸多问题。车桩充电接口不兼容的情况普遍存在,公共充电桩平均利用奉低、充电接口安全标隹有待提升、充电信息和支付网络安全风险等问题仍然不能忽视。
电池的性能是掣肘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从市场来看,续驶里程是电动汽车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而电池直接决定电动汽丰续驶里程,但这一问题不是茼单增加车载电池量就能解决,因为这会带来整车设备质量的增加,单位电耗显著增大,随之带来的是碳排放增高。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做法,我国也开始研究传统燃油车的退出时间表,这是相关部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面向未来作出的选择。
B.目前我国是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生产和销售市场,行业发展潜力巨大;只要产品质量过硬,新能源汽车未来就会取代传统汽车。
C.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呈增长态势,且这一趋势将会延续;从增速来看,经历了2016年的波动之后,2017年整体呈上升趋势。
D.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的增长,势必增加电池的需求量,这在给环境保护带来压力的同时,也给相关企业提出了技术创新的新课题。
E.材料一展望了新能源汽车的前景,材料二用具体数据印证;材料三、四则分析了这一领域面临的问题,并分别提出了解决方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元佑三年,范忠宽公[填为尚书右仆射,有吴处厚者,以蔡確(题安州车盖亭》诗来,宣仁太后得之,怒曰:“蔡確以吾比武后,当重谪。”吕汲公为左丞,不敢言忠宣乞薄確之罪,不从。忠宣因乞罢,以魘文殿大学士知曷府。
刘挚罢,哲宗与室仁太后复用电宣为右相。寒仁大后寝率辅入问后贸患寒费父仲淹可谓忠臣在章献态后朝劝后尽受该在在白家想劝尽子道物当似。鸣呼,重仁后之所以望忠宣者,群臣莫及也。
哲宗亲政,吕汲公欲迁殿中侍御史杨畏为谏议大夫,忠宣曰:“天子谏官当用正人杨畏不可用。”汲公方约畏为助,谓忠宣曰:“岂以杨畏尝言公耶?”忠宣曰:“不知也。”盖上初召忠宣,畏尝有言,上不行,忠宣故不知也。后杨畏首叛汲公,凡可以害汲公者,无所不至
一日,哲宗震怒,谓门下侍郎苏辙曰;“卿安得以秦皇、汉武上比先帝?”苏门下盖近世之贤君,苏辙果以比先帝,非谤也。陛下亲政之初,进退大臣不当如呵斥奴仆。”哲宗怒少霁。罢朝,苏门下举笏以谢忠宣曰:“公佛地位中人也。”苏公与忠宣同执政忠宣寡言,苏公平昔若有所疑,至此方知其贤。
章惇用事,吕汲公南迁,忠宣斋戒上书救汲公,惇怒,亦谪节度副使,永州安置。忠宣欣然而往,每诸子怨章惇,忠宣必怒止之。江行赴眨所,舟覆,扶忠宣出,衣尽湿,顾诸子曰:“此岂章惇为之哉?”至永州,公之诸子闻韩维少师谪均州,其子告章惇以少师执政日与司马公议论多不合,得兔行,欲以患宣与司马公议役法不同为言求归,白公,公曰:“吾用君实荐以至宰相,同朝论事,不合即可,汝辈以为今日之言,不可也。有愧而生者,不若无愧而死。”诸子遂止。【注】范忠宣公:范纯仁,谥忠室。范伸淹次子,北宋大臣,人称“布衣宰相”。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宣仁太后寝/疾宰辅入问/后留忠宣曰/卿父仲淹可谓思/臣在章献太后朝劝后尽母道/在仁宗朝劝帝尽子道/卿当似之
B.宣仁太后寝疾宰辅入问后/留忠宜曰/卿父仲淹可谓忠/臣在章献太后朝劝后尽母道/在仁宗朝劝帝尽子道卿当似之
C.宣仁太后寝疾/宰辅入问/后留忠宣曰/卿父仲淹可谓忠臣/在章献太后朝劝后尽母道/在仁宗朝劝帝尽子道/卿当似之 D.宣仁太后寝疾宰辅入问后/留惠宜曰/卿父仲淹可谓忠臣/在章献太后朝劝后尽母道/在仁宗朝劝帝尽子道/卿当似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知,主持,管理。文中的“知额昌府”,即担任颖昌府知府之职。B.笏,古代大臣上朝拿的手板,可以记事。文中苏辙“举笏”,有差愧之意。C.斋戒,在中国古代主要用于祭祀、行大礼等严肃庄重的场合,以示虔诚庄敬 D.安置,宋官吏被贬,轻者称送某州居住,稍重者称安置,更重者称编管。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范忠宣公不畏权势,敢于直谏。宣仁太后认为蔡確以诗诽谤自己而大怒,要重惩蔡確,范忠宣公直言劝谏,请求减轻对蘩確的处罚。
B.范忠宣公知人善任,举才公正。吕汲公欲任杨畏为谏议大夫,多少有些出于私心的考虑;而范忠宣公却放弃了与杨畏的个人恩怨纠葛。
C.范忠宜公沉着镇定,处事灵活。哲宗震怒,他及时出言相劝,并指出其做法的不要之处,化解了君臣间的一场危机,赢得了苏辙的信任。
D.范忠宣公心胸宽广,品德高尚。为了搭救吕汲公,范忠宣公也被章惇贬滴外地但他还是欣然前往,并时常告诫儿子们不要心存怨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酬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后杨畏首板汲公,凡可以害汲公着,无所不至。(4分)
(2)江行赴所,舟覆,扶忠宣出,衣尽湿,顾诸子曰:“此岂章为之哉?”(6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院子里开满鲜花,各色花儿相映成趣,绘成了一幅优美别致的图画,参观者纷纷感叹这个僻远的小院竟如此美妙
②这两家企业的产品型号、销售梁道都很相似,在中国销售市场所占有的份额也差不多,可以说是鼎足而立
③小岛气候条件悲劣,但在专家的指导下,当地居民大力发展蔬莱大棚,在方寸之地开辟出了独具特色的致富道路。
④南唐后主李煜作词才华横溢,但政治上毫无建树,“作个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堪称持千之论。
⑤5无论天气有多差,路途有多远,他都准时把快递送到,主动为客户解决问题,长此以往,与这些客户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⑥在年高冬奥会的短道速滑比赛中,裁判做出了匪夷所思的判罚—中国军团的 四位选手犯规。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潍坊依托当地的生态资源优势和文化资源优势为抓手,发展特色种植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为老百姓找到了致富之路。
B.针对清代山水画气韵和风格柔靡软弱的问题,黄宾虹深入研究,吸纳古今,把“浑厚华滋”作为他追求的艺术境界。
C.只有把农村学校发展滞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解决好,才能从整体上改善教育生态,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D.老年人服用了枸杞之后,机体兔疫功能显著提高,可以清除过量的自由基,降低脂褐素含量,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
21.一位大学生受邀回高中母校做报告,报告结束前说的话有几处用语不得体。请找出来。(5分)这次能拨冗回母校汇报我的学习和生活,不胜荣幸。在校史馆中我看到很多事业有成的校友忝列校史名人录,非常羡慕也非常惭魂。学生不才,有几幅墨宝奉送给校史馆,敬请意存。今天有许多恩师在座,我未不及一一拜谢,一定另找时间亲临府上,当面聆教。我的发言也许有不妥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第四篇:2013年高考山东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3年高考山东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第ⅠⅡ卷(共36分)A、B、C、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校订(jiào)戛然(jiá)佝偻病(gōu)自怨自艾(yì)....B、降服(xiáng)惊诧(chà)超负荷(hâ)流水淙淙(zōng)....C、奇葩(pā)胴体(tóng)拗口令(ào)三缄其口(jiān)....D、称职(chân)谄媚(chǎn)一刹那(shà)良莠不齐(yǒu)....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五台山位于山西东北部,是我国著名的佛教胜地,山上许多寺院,善男信女络绎不绝。B、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故有领土,这在历史和法理上都是清楚的。C、作为一位大山深处的乡村教师,他不单给孩子们上课、辅导,还细心照料他们的生活。D、对峙双方的情绪激动,箭拔弩张,幸亏民警及时赶到,才避免了一起暴力事件的发生。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阳春三月,一位老人在杭州西湖岸边展示他高超的拳脚功夫,引来许多行人侧目观赏。..B、大学毕业已经十年了,其间,他换过几种不同性质的工作,但始终没有放弃专业学习。..C、老王一直热衷于收藏,每当得到心仪的藏品,喜悦的心情总让他如坐春风,夜不成寐。....D、此前中国航空西南分公司一直与四川航空公司鼎足而立,所占市场份额相差无几。....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最近两天,京津地区、华北中南部、黄淮、江淮、汉水流域、贵州等地的日平均气温达到了入夏以来的最高值。B、《新民丛报》虽然名为“报”,其实却是期刊,是梁启超等人于1902年在日本横滨创办的,曾产生过较大影响。
C、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他不得不认真思考公司的业绩为什么会下滑,怎样才能打开产品的销路?
D、新鲜大米,手感滑爽,米粒光洁,透明度好,腹白很小(米粒上呈乳白色的部分),做出的米饭清香可口。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警察反复观察了两个目击者提供的弹壳,并进行技术分析,确定它们和从案发现场得到的弹壳并不是出自同一支枪。
B、跟随广播学习英语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不过大部分电台英语广播的语速较快,对于初学英语的人听起来确实感到困难。
C、这种新研制的牙膏香气浓郁,清新爽口,去污洁齿力强,而且不损伤牙釉质,能保持牙齿洁白光亮,深受消费者喜爱。
D、当今的世界,各个国家、地区相互依存,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是—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
二、(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①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②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中;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宁静本身就是道,就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主要面目。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如北宋画家王晋卿的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山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中浮动,真是宁静幽寒之极。
③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画之静是画家静观默照的结果,也是画察高旷怀抱的写照。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④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高灵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草玄亭,孤云乱山影。”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飘渺,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又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⑤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于视觉,听觉的静能推荡视觉的空,而视觉的空也能加重静的气氛。在中国画中,空绝非别无一物,往往与静相融合,形成宁静空茫的境界。因此,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中国艺术热衷于创造“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境界,拒斥俗世的欲望,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活动,尽量保持“自然的纯粹性”,即以山水面貌的原样呈现,不去割裂自然的原有联系。空山无人,任物兴现,山水林泉都加入到自然的生命合唱中去。(节选自朱良志《一丸冷月的韵味》,有删改)
6、下列对“静寒境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它宁静而明澈,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还我们清清世界、朗朗乾坤。B、它体现着自然而平淡的美,表明了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C、它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表达我们对于宇宙的独特理解。.D、它追求一种绝对的宁静,但这种宁静却不是真正的空虚与死寂。
7、关于中国画对“静寒之境”的追求,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的习见画题尽管内容指向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特点是在幽冷中透出宁静。B、无论是动态之景还是静态之景,画家都力图营造空寂的氛围,驱除喧嚣,归于幽静。C、画之静表达的是一种独特的心境,画家在静寒中涵养自己,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D、中国画以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反衬现实世界的生机,从而体现出静寒之境的生趣。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是中国艺术的重要门类,文章以之为例来谈论中国艺术所追求的静寒境界。B、第④段中作者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是论证构建静寒之境是中国艺术的通则。
C、视觉的空与听觉的静融合成静寒境界,因此,中国画既是视觉艺术,也是听觉艺术。D、静之寒就是空之寒,这使得中国艺术隔绝俗世而得以尽量保持其“自然的纯粹性”。
三、(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看松庵记
宋濂
龙泉多大山,其西南一百余里诸山为尤深,有四旁奋起而中洼下者,状类箕筐,人因号.之为“匡山”。山多髯松,弥望入青云,新翠照人如濯。松上薜萝份份披披,横敷数十寻,嫩绿可咽。松根茯苓,其大如斗,杂以黄精、前胡及牡鞠之苗,采之可茹。.
吾友章君三益乐之,新结庵庐其间。庵之西南若干步,有深渊二,蛟龙潜于其中,云英. 英腾上,顷刻覆山谷,其色正白,若大海茫无津涯,大风东来,辄飘去,君复为构烟云万顷亭。庵之东北又若干步,山益高,峰峦益峭刻,气势欲连霄汉,南望闽中数百里,嘉树帖帖地上如荠,君复为构唯天在上亭。庵之正南又若干步,地明迥爽洁,东西北诸峰,皆竞秀献.状,令人爱玩忘倦,兼之可琴可弈,可挈尊罍而饮,无不宜者,君复为构环中亭。.
君诗书之暇,被鹤氅衣,支九节筇①,历游三亭中,退坐庵庐,回睇髯松,如元夫、巨.人拱揖左右。君注视之久,精神凝合,物我两忘,恍若与古豪杰共语千载之上。君乐甚,起穿谢公屐,日歌吟万松间,屐声锵然合节,与歌声相答和。髯松似解君意,亦微微作笙箫音以相娱。君唶②曰:“此予得看松之趣者也。”遂以名其庵庐云。
龙泉之人士,闻而疑之曰:“章君负济世长才,当闽寇压境,尝树旗鼓,砺戈矛,帅众而捣退之,盖有意植勋业以自见者。今乃以‘看松’名庵,若隐居者之为,将鄙世之胶扰而.不之狎耶,抑以斯人为不足与,而有取于松也?”金华宋濂窃不谓然。夫植物之中,禀贞刚.之气者,唯松为独多。尝昧昧思之,一气方伸,根而蕴者,荄而敛者,莫不振翘舒荣以逞妍于一时;及夫秋高气清,霜露既降,则皆黄陨而无余矣。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者,非松也耶?是故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求君之志,盖亦若斯而已。君之处也,与松为伍,则嶷然有以自立;及其为时而出,刚贞自持,不为物议之所移夺,卒能立事功而泽生民,初亦未尝与松柏相悖也。或者不知,强谓君忘世,而致疑于出处间,可不可乎?
(选自《宋濂全集》,有删改)
[注] ①九节筇(qióng):一种竹杖。②唶(jiâ):赞叹。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采之可茹
茹:吃 .B、皆竞秀献状
秀:开花 .C、被鹤氅衣
被:通“披”,穿着 .D、将鄙世之胶扰而不之狎耶
狎:接近.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人因号之为“匡山”
不如因善遇之 ..B、蛟龙潜于其中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C、可挈尊罍而饮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D、今乃以“看松”名庵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描写匡山松树一组是
①弥望入青云,新翠照人如濯
②横敷数十寻,嫩绿可咽
③嘉树帖帖地上如荠
④如元夫、巨人拱揖左右
⑤日歌吟万松间
⑥亦微微作笙箫音以相娱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②⑤⑥
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匡山位于龙泉的西南面,因为四面高耸,中间低洼,形状如“箕筐”而得名。它景色美,引人入胜。B、章三益在匡山上盖了草舍后,又根据草舍周围环境的特点建造了三个亭子,在亭中弹琴、下棋、喝酒。
C、章三益读书之余,常在松间歌吟,与松树心意相通,精神相合,深得看松之趣,因此把草舍命名为“看松庵”。
D、宋濂不同意龙泉人士对章三益的看法,他认为章三益无论隐居还是出来做官,都能像松 3 树一样坚持操守。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章君负济世长才,当闽寇压境,尝树旗鼓,砺戈矛,帅众而捣退之,盖有意植勋业以自见者。(5分)
(2)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者,非松也耶!是,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求君之志,盖亦若斯而已。(5分)
14、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
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4分)(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6分)(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无边落木萧萧下。(杜甫《登高》)(2)
,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王羲之《兰亭集序》)(3)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李清照《声声慢》)子曰:“道不同。”(《论语•卫灵公》)
(4)闾阎扑地,;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王勃《滕王阁序》)高山仰止。(《诗经•车辖》)
五、(12分)
16、在下面这段文字的画线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要求:语意连贯,合乎逻辑。(4分)
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的关键时期,①
我们只注重经济数量的增长,而忽视质量的改善,对自然资源盲目开发,②
竭泽而渔,势必给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破坏,从而断送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③
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是确保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④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将难以实现。
17、以下是某中学庆祝教师节文艺演出的一段主持词。仿照画线部分的句式,在空缺处补写相应的语句。要求:句式一致,字数相等,语意相关。(4分)
学生甲:老师,您坚守一方净土,用粉笔书写忠诚,默默无闻;
学生乙:老师,您耕耘三尺讲台,①
;
学生甲:加减乘除,算不尽您付出的辛劳;
学生乙:
②。
18、对下面这段文字提供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给“创造”下定义,不超过30字。(4分)
作为人的一种活动,创造包括思维活动和行为活动。创造一定要获得成果。形形色色的创造成果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精神性的,即新的认识;另一类是物质性的,即新的事物。这些创造成果不管以何形式表现出来,都必须具备“首次获得”这个必要条件。
六、(18分)
本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的(一)
(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活着
余华
我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时,夏季刚刚来到。
那天午后,我走到了一棵有着茂盛叶子的树下,看到近旁田里一个老人和一头老牛。这位老人后来和我一起坐在了那棵茂盛的树下,在那个充满阳光的下午,他向我讲述了自己:
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去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可寿命长,我家里五口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孙子死后的第二年,看看自己还得活几年,我觉得牛还是要买的。牛是半个人,它能替我干活,闲下来时我也有个伴,心里闷了就和它说说话。牵着它去水边吃草,就跟拉着个孩子似的。
买牛那天,我把钱揣在怀里走着去新丰,那里有个很大的牛市场。路过邻近一个村庄时,看到晒场上有一群人,走过去看看,就看到了这头牛,它趴在地上,歪着脑袋吧哒吧哒掉眼泪,旁边一个赤膊男人蹲在地上霍霍地磨着牛刀,围着的人在说牛刀从什么地方刺进去最好。我看到这头老牛哭得那么伤心,心里怪难受的。想想做牛真是可怜。累死累活替人干了一辈子,老了,力气小了,就要被人宰了吃掉。
我不忍心看它被宰掉,便离开晒场继续往新丰去。走着走着心里总放不下这头牛,它知道自己要死了,脑袋底下都有一摊眼泪了。
我越走心里越是定不下来,后来一想,干脆把它买下来。
我赶紧往回走,走到晒场那里,他们已经绑住了牛脚,我挤上去对那个磨刀的男人说:“行行好,把这头牛卖给我吧。”
赤膊男人手指试着刀锋,看了我好一会才问:“你说什么?”我说:“我要买这牛。” 他咧开嘴嘻嘻笑了,旁边的人也哄地笑起来。我从怀里抽出钱放到他手里,说:“你数一数。”赤膊男人马上傻了,他把我看了又看,还搔搔脖子,问我:“你当真要买?”
我什么话也不去说,蹲下把牛脚上的绳子解了,站起来后拍拍牛的脑袋。这牛还真聪明,知道自己不死了,一下子站起来,也不掉眼泪了。我拉住缰绳对那个男人说:“你数数钱。”
那人把钱举到眼前像是看看有多厚,看完他说:“不数了,你拉走吧。” 我便拉着牛走去,他们在后面乱哄哄地笑,我听到那个男人说:“今天合算,今天合算。” 牛是通人性的,我拉着它往回走时,它知道是我救了它的命,身体老往我身上靠,亲热得很,我对它说:“你呀,先别这么高兴,我拉你回去是要你干活,不是把你当爹来养着的。”
我拉着牛回到村里,村里人全围上来看热闹,他们都说我老糊涂了,买了这么一头老牛回来,有个人说:“福贵,我看它年纪比你爹还大。”
会看牛的告诉我,说它最多只能活两年三年的,我想两三年足够了,我自己恐怕还活不到这么久。谁知道我们都活到了今天,村里人又惊又奇,就是前两天,还有人说我们是“两个老不死”。
牛到了家,也是我家里的成员了,该给它取个名字,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叫它福贵好。定下来叫它福贵,我左看右看都觉得它像我,心里美滋滋的,后来村里人也开始说像,我嘿嘿笑。
福贵是好样的,有时候嘛,也要偷偷懒,可人也常常偷懒,就不要说是牛了。我知道什么时候该让它干活,什么时候该让它歇一歇。只要我累了,我知道它也累了,就让它歇一会,我歇得来精神了,那它也该干活了。
老人说着站了起来,拍拍屁股上的尘土,向池塘旁的老牛喊了一声,那牛就走到老人身旁低下了头,老人把犁扛到肩上,拉着牛的缰绳慢慢走去。
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从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 5 傍晚像风一样飘扬。
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
(节选自余华《活着》,有删改)
19、小说中老人与牛的形象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4分)20、分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4分)(1)牵着它去水边吃草,就跟拉着个孩子似的。(2分)
(2)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2分)
21、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22、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以“活着”为题目有什么好处。(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定和[注]是个音乐迷
沈从文
①“定和是个音乐迷”,这句话从亲友口中说出时,包含了一种温暖的爱,而且说明定和为人与他一群姐妹兄弟性情癖好的稍稍游离。
②我初次见定和还是民国二十年以前。他正在美专学习图案画,对于照相特别发生兴趣。可是图案画在中国,提倡者既不知从中国的铜玉木石和丝毛织物艺术品参考取法,又缺少用欧美精美图案作底子,且当时作用仅限于供应上海商业市场商品标志的需要,无前途可想而知。照相又只是从光影分配布置中见巧的艺术,其艺虽巧,学成亦不甚困难。蕴藏于定和生命中的特长,即那点混合了忧郁幻想与奔放热忱而为一,对艺术几乎近于宗教虔敬的情绪,欲消纳它,转移它,当然只有用无固定性音符捕捉热烈而缥缈观念、重新组织加以表现的音乐,方可见功。定和因此就改学了音乐。这过程实由着迷起始,音乐迷的称呼即由此而来。
③二十六年春天,有位常走江湖的西洋朋友从上海过北平旅行时,他告诉我认识了一个朋友,这人名张定和。认识以后从名姓上才想起一定是我的亲戚,这位西洋朋友说,定和身上的可爱处就是那点超越功利世故的单纯气质,他觉得这是当时中国青年少有的气质。他们那时一同住在法租界霞飞路附近一条马路上,各据一小房,比邻对窗,原本不相识。西洋朋友虽热爱人生,可不惯在已够骚乱的上海弄堂房子中从耳朵浸入西洋古典音乐。定和却刚好买来一个廉价收音机,又借来个留声机,把两种刺激耳膜的玩意儿,终日轮流开放,闹得个神经质的朋友简直要神经衰弱。最不能使洋先生原谅的,也许还是定和午夜以后还在窗边手舞足蹈的狂态:一脑子古怪欲迸而未迸的狂态。这个有修养的老洋人真上了火,皱了个八字眉摇头说:“嗐,艺术家,你难道当真已经和地球那边有些人一样,为音乐着了迷吗?”过不久,他们在法租界的小饭馆同吃饭时,偶然有了说话的机会,一谈天,才知道定和原来当真是个音乐迷。肖邦、巴赫、莫所特,或这位或那位,总之,凡是地球另外一边那些会用五线谱先迷住了自己一生,又迷住了世界一世纪半世纪的人物,早已把定和征服了。他的可爱处就是那点狂与痴混合作成的无可比拟的忠诚,简直是病入膏肓,不可救药。这位久住中国的洋先生说:“这性格太可爱了。我就想不到十五岁就玩政治、二十岁就吃政治饭的早熟的中国青年中,还有你这么一个天真烂漫的人!”从此他们成了好朋友。
④九年前的八月二十一,上海战事正十分激烈。定和担心他的乐谱会丧失,抱了一堆不值钱的物事,由上海回到苏州家中。看看家中那一房子旧书,那几大箱旧画,以及那些老式大皮箱中的世传的珍贵古玩、貂褂狐裘,觉得不拘是什么,都在战争中无意义,存在或遗失,对于他都无多关系。临走时,只是抱了那一捆沉甸甸的旧乐谱,上路向后方跑。苏州,合肥,武汉,一直跑到重庆,知道音乐迷的资格还存在,方才停住放了心。身边除了一堆使个人发迷的乐谱外一无所有,好,那就啃乐谱吧,于是在国立戏剧学校教音乐了。这就是他后来作曲和近十年话剧发生重要关联的原因,过不久,他又离开了剧校,转入重庆中央广播电台,6 任作曲专员,定期将新作的抒情歌曲,或与战争时事有关的新歌曲,由电台广播。
⑤在困难的局面下,对伟大文学能产生如何作用,我不免感到困惑——可是却保留一点希望,即文学或其他艺术,尤其是最容易与年青生命结合的音乐,此一时或彼一时,将依然能激发一些人做人的勇气和信心,使之对一切不良现实所形成的信仰敢于怀疑,承认以后还知否定,于明日将来接受更大挫败时,始终不至于随便倒下或退逃躲避,这点希望使我想起“音乐迷”三个字的庄严意义。定和的年龄刚过青年而转入壮年时代,过去的“迷”既已证明了迷的收获,而他自然不会即以当前成就自限,还能作更庄严持久的跋涉。
(选自《沈从文全集》,有删改)[注]定和,即张定和,著名作曲家,沈从文夫人张兆和的三弟。
19、本文第②段介绍“我”与定和初见时的情形,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20、理解文中两处画线句子的含意。(4分)
(1)凡是地球另外一边那些会用五线谱先迷住了自己一生,又迷住了世界一世纪半世纪的人物,早已把定和征服了。(2分)
(2)过去的“迷”既已证明了迷的收获,而他自然不会即以当前成就自限,还能作更庄严持久的跋涉。(2分)
21、本文③④段通过哪些方面的内容表现定和对音乐的痴迷?请作简要概括。(4分)
22、定和追求音乐的经历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6分)
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近年来,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杂志开设专栏,为当代著名作家的作品挑错,发现其中确有一些语言文字和文史知识差错。对此,这些作家纷纷表示理解,并积极回应。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诚恳地感谢读者对她的作品“咬文嚼字”;莫言在被“咬”之后,也表达了自己的谢意,他表示,请别人挑错,可能是消除谬误的好办法。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④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2013年高考山东卷语文试题参考答案(暂略,随后追补。)
第五篇:2004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重庆卷)
新乡市中级人民法院 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情况报告
2012-6-3 尊敬的杨聚章院长以及省院专家咨询委员会的其他各位领导:
大家好,热烈欢迎各位领导莅临新乡检查指导工作!近几年来,新乡的涉诉信访量总体呈逐年平稳下降趋势。2011,河南省民意调查中心组织的民意调查中,新乡中院在人民群众对“工作人员接待上访群众情况”满意度指标上,排名全省第一,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本新乡中院还喜获平安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六连冠”,并获得集体二等功。2011年还被新乡市三项重点工作领导小组、中共新乡市委维护稳定工作领导小组评为“全市重大社会矛盾化解攻坚活动先进单位”。但自今年二、三月份以来,新乡涉法涉诉信访量急剧攀升,被省委政法委确定为进行执法监督督察的三个地市之一。第一季度,法院系统上级共交办3批次86人案,其中进京非正常访案件21人案,与去年同期2人案相比,增加19人案,增幅960%。4月14日新乡市委政法委召开了全市政法系统紧急会议,传达了“4.13”全省政法信访会议精神,安排部署下步工作计划。面临严峻的信访形势,中院党组高度重视,王伯勋院长当天主持召开了党组扩大会议和12个县(市、区)法院院长会议,确定了“党委支持、政府配合、全市法院全力以赴”的“三位一体”工作思路。按照省政法委毛超峰书提出的“单兵较量,逐案攻坚化解信访案件”的要求,所交办属基层法院的案件,全部由基层法院一把手包案,中院主管院长上挂作为包案领导,负责协调督办;中院的案件,由王伯勋院长作为第一责任人,主管院长作为具体责任人,负责包案化解。所有包案领导及干警放弃所有节假日,发扬千言万语,千山万水,千方百计,千辛万苦的“四千”精神,全力以赴化解交办案件。将化解信访案件作为十八前法院工作的首要任务。4月25日省高院召开了“全省第三次涉诉信访视频会议”。中院随即召开了党组、业务庭长及基层法院院长会,按照省院曹卫平院的“紧急行动积极应对,坚决打赢规范信访秩序这场攻坚战”要求,作了再动员和部署,并针对未息诉的“钉子案”、“骨头案”案件又逐案分析研究,转变观念,制定了新的化解方案。4月26日新乡市委召开了历史上规格最高的全市信访暨涉法涉诉信访紧急会议,参会人员有全市各县(市、区)书记、区长,政法委书记以及公、检、法、司四长、信访局长,市纪委、组织部、市委政法委、公、检、法等26个市直单位一把手。会上工作落后的两个县党委主要负责同志、两个县的法院院长、两个县的公安局长分别作表态发言,市中院王伯勋院长安排部署了全市涉法涉诉工作。要求全市法院,不完成任务绝不收兵。5月3日,针对尚未息诉的12起案件,中院又专门成立了以党组副书记、副院长田忠东为组长、政法部主任、纪检书记为副组长,信访、纪检、人事、绩效办负责人为成员的督导组,利用周六、周日开展督查督办。经过一个半月努力,目前省政法执法监督督察组所带44件进京非访和给中央领导去信信访案件,结案43起,法院系统的27件案件,全部结案,结案率100%,其中21起彻底息诉罢访,息诉率达到78%,其中包括新乡学院学生牟高峰要求发放毕业证进京非访案,该案涉及新乡学院及省教育厅,涉案单位规格高,经过新乡两任市委书记及省高院多次协调,此次双方就救助和办证问题上达成一致,牟高峰最终签订了息诉罢访保证书,这起“骨头案”彻底息诉罢访。其余7件依法终结和移交大信访。6月1日,省执法监督督查组对督查工作向新乡市委进行了反馈,对新乡政法系统敢打善打硬丈
以及一个半月以来卓有成效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目前,法院第一季度上级交办的86起案件,办结75起,办结率87.2%。
现将我们在开展涉诉信访工作中的具体做法汇报如下。
一、深入贯彻“四个必须”、“五项制度”,全力做好涉诉信访工作
一是提高认识,更新理念。涉诉信访工作是人民法院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党政领导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焦点,新乡中院党组将涉诉信访工作确定为重点工作之一,要求全院干警转变理念,从信访工作是信访一个部门的观念向全员重视的转变,从案结事了到事了案结的转变,从事后化解到事前预防的转变,从维护稳定到创造稳定的转变。树立信访既是法律问题,又是社会问题的理念,从政治的高度来看待信访问题,认识到信访问题事关大局、事关稳定,进一步强化法官的群众观念和办案责任心,让“涉诉信访、人人有责”的意识深入人心。
二是精心部署,强化责任。对全院的涉诉信访案件,按“四定一包”方案,全部落实到庭,包案到人,明确分管领导责任,因案施策,逐步推进,对面临的困难问题,院党组统一专题研究,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实行信访案件责任倒查制,由案件质量评查小组对每一信访案件进行精细的评查,深入调查,发现问题,问责到底。落实全程信访风险评估制度,对立案、审判、执行各环节,及时发现、及时提示、及时化解。明确信访工作不仅是立案部门的工作职责,也是审判业务部门和其他综合部门的责任。
三是注重方法,提升能力。王胜俊院长提出的“四个必须”,必须强化群众观念,必须坚持源头治理,必须建立长效机制,必须工作重心下移,为人民法院涉诉信访工作提出了很好的工作思路、方法和要求,在工作中,我们认真领悟“四个必须”
精神,将“四个必须”自觉运用到化解信访问题过程中,特别注重提升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对待信访老户,坚持“四讲”原则即:讲感情,用换位思考的态度:讲道理,用耐心细致的作风:讲原则,用公平公正的立场:讲方法,用穷尽办法的措施。以群众认可的方式,群众认同的态度来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四是落实制度,有序推进。“五项制度”出台后,我们及时建立健全了评估预测制度、信访通报制度、约期接谈制度、多元化解制度和案件终结制度,使信访工作长效机制成果在贯彻落实中得到充分体现。在推进多元化解制度、案件终结制度落实时十分注重多配合、多沟通、多协调,上下结合、左右联动、多策并举,确保落到实处。
二、实行“三位一体”工作机制,采取“五个到位”措施,认真处理涉诉信访案件
为抓好涉诉信访工作,我党组确定了“党委支持、政府配合、全市法院全力以赴”的“三位一体”工作思路,并采取“五个到位”措施,确保各项工作取得实效。
一是解决问题到位,集中力量全力化解交办案件。对中央、省委政法委、省高院、联席办交办的案件加大办理力度。新乡两级法院分别成立领导小组,全体党组成员深入一线,放弃节假日休息时间,亲自办理信访案件,直接约见上访人或专程到上访群众家中实地解决问题。对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时汇报研究,严格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放过,上访人不停访息诉不放过,全体包案领导和办案干警充分发扬“说尽千言万语、走遍千山万水、用尽千方百计、不怕千辛万苦”的“四千精神”,全力以赴解决来访群众反映的问题。
二是司法解释到位,强化责任全面落实包案处理。市中院对所有交办案件,按照“四定一包”原则进行双向交办,对每
一起案件都要耐心细致的进行判前释法、判后答疑,确保司法解释到位。即由中院相关业务庭和基层法院同时包案,对不服一审生效判决或二审予以维持的案件以基层法院为主,做好司法解释和案件处理工作,中院负责案件的督办;对不服二审改判的案件以中院业务庭为主,做好司法解释和案件处理工作,基层法院负责上访人的稳控。中院立案庭负责对中院各部门、各基层法院司法解释和案件办理情况进行催办、督办,并将情况汇总,每五日定期进行通报。同时,对交办案件按照“四定一包”的要求确定市县两级法院包案领导及责任人,明确结案时间,限期结案。
三是司法救助到位,注重案件办理实效。市中院党组要求包案人员要站在上访群众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倾听诉求,倾听心声,带着深厚的感情去办理信访案件,跳出案件本身思考和研究问题,千方百计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对确实存在生活困难的信访群众,在经济上及时给予救助,帮组群众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彰显司法温情。特别是对一些刑事附带民事赔偿申请执行的上访案件,包案领导积极邀请辖区的党政领导和村委会负责人一同到受害人家中耐心细致地作思想工作,到被告人家中做其家属的工作,让他们拿一点、当地政府援助点、市救助基金出一点,穷尽一切办法解决问题,确保息诉罢访,案结事了。
四是稳控机制到位,确保不出现恶性进京赴省上访案件。对具有重大上访隐患的案件,我们及时召开听证会,邀请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廉政监督员等社会各界人士参加听证,全面接受社会监督。同时,积极采取定员定位的稳控措施,制定严密稳控方案,坚持一天一快报,十天一通报,一月一总结确保不出现恶性进京赴省上访案件。对上报延时、稳控不力的
单位和个人严格落实责任倒查、追究制度,进行严厉批评,如发现弄虚作假、推诿扯皮、失职等行为导致严重后果的,严格追究其责任。
五是依法打击处理到位。对极个别无理缠访、闹访,甚至以上访为手段敲诈勒索财物的上访人,坚决依法予以打击。
三、多项举措、切实处理涉诉信访案件
首先抓机制建设。一是切实落实院长每日接访制度。自2004年起,我院实行了院长天天接访制度,王伯勋院长以身作则,坚持每周一接访。其他院长周二至周五轮流接访。迄今为止,这项活动坚持了整整8年,据不完全统计,仅该院院长王伯勋就接访来访群众3500人次,大量信访事件得到有效化解。省院张立勇院长对新乡中院院长天天接访制度,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批示新乡中院的做法和经验值得其他中院学习借鉴。针对目前新的形势,为加强群众工作,切实解决涉诉信访突出问题,有效控制进京、赴省信访增量,减少存量,今年5月,我们又重新修订院领导接访实施办法,实行首办负责制及实行来访人员与接访院领导双向承诺制度。本院承诺:信访事项应当自受理之日起60日内办结,来访人应承诺,在信访事项处理期间不得以同一事由再次向本院或者其他相关机关信访。不仅接访,更注重处访和跟踪问效。
二是建立信访案件督查制度。市中院为了确实解决群众反映的信访问题,成立了以主管院长为组长,中院信访、纪检、人事、绩效办负责人为成员的信访案件督查组,对重点信访案件发出督办通知,日报周排;结案期限届满前10天发出警示通知;对针对信访问题突出的单位,进行不定期督查。督查组深入基层院亲自听取案件汇报,就地研究、就地解决信访案件。
三是制定处置应对信访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今年元月
份以来,我市进京、赴省等非正常访形势严峻,尤其是省院大门口缠访闹访问题突出,上访老户回流现象明显等特征。为进一步加强涉诉非正常信访处置工作的力度,新乡中院依据《信访条例》和有关法律政策,以及上级部门的相关规定,制定了处置涉诉非正常信访工作的应急预案。中院派出一名副庭长,长年在省牵头,基层法院党组成员、带两名法警,配备警车、诫具,每周轮流到省院大门口备勤,一旦出现缠访、闹访、过激访,果断处置,强行带离。收到良好效果,自5月份以来,尚未发生一起新乡过激访被省院扣分情况。新乡法院的作法,受到省院法警总队的表扬,省院号召其他中院向新乡学习。
四是制定了《赴京非正常上访责任追究办法》,对内发生进京非正常上访的责任人予以追究。凡初次赴京非正常上访的,中院向责任单位下达《警示通知》,凡发生重复赴京非正常上访和告洋状的,向责任单位下达《责任追究建议函》,落实责任追究。凡发生3次进京非正常上访和告洋状的,责任单位写出书面检查,并对一把手进行诫勉谈话。
其次,积极开展信访案件终结工作。长期以来,一批多年缠访、闹访、无理访案件,上级多次重复交办,牵扯了大量的精力。为解决这类案件的出口问题,今年以来,我们把信访案件终结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目前共准备、上报终结案件15件。
第三抽调后备干部,加强信访部门力量配置。今年我们在新进的10名人员中,分配一名同志到立案信访部门工作,其他9名人员分三批,每批三人,每期半年到信访部门挂职锻练,帮助工作。另外在现有条件下,改造了立案信访诉讼服务大厅,设置了立案服务大厅统一标识,配备了人员,电脑,开展诉讼服务,来访有登记,有接待,规范立案信访秩序。
第四是开展矛盾大排查。对十八大前可能存在信访隐患的案事件,进行自我排查,目前全市两级法院共排查出87起案件,进行了统一交办,从5月15日至8月31日,全市开展“化解信访积案百日行动”,为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四、在处理涉法涉诉信访工作中取得的成效
一是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反映的问题,消化了一批长期上访老户,群众对法院工作的满意率大幅度提高。
二是稳定了大量上访群众,国家重大政治活动和重要节假日期间,确保没有来自新乡法院系统的干扰。
三是查办了存在的问题,制定了整改措施。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审判管理机制新模式,围绕岗位职责、司法程序、法官言行、法院管理、监督制约等方面,制定和修改完善规章制度,努力建立起加强法官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
四是加强了队伍建设,工作作风有明显改善。以中院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和辉县市荣获全国模范先进法院荣誉称号为契机,全市法院和中院各部门强素质,树形像的争先创优氛围更加浓厚。
五是积累了信访工作经验,建立起涉法涉诉问题工作长效机制。进一步密切了与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为下一步做好信访工作提供了新的经验和模式。
五、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办理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有些案件经法律程序已经办理完毕,经上级法院审查判决无错误,但当事人持续缠诉、缠访,导致此类案件处理难度十分大;有些案件还未审理完毕,当事人就开始上访,督办要求结案,信访结案标准不详。
二是个别案件本来已停访息诉,但个别上访群众借大接访
和省、市领导督办之机,每次都来反映问题,特别是一些陈年老案纠缠不休,致使个别案件重交现象突出,长期反复,案件终而不结,导致信访数量大幅增加。
三是在接访过程中上下级法院之间沟通联络机制不够畅通。同时也暴露出法院在处理案件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1、在一些疑难、复杂、缠手案件的处理上,缺乏积极寻求解决问题办法的主动性,存在与相关部门之间的相互推诿,案件处理进展缓慢,引发当事人不满而信访;
2、个别案件在处理上缺乏大局意识,机械办案,孤立办案,没有处理好办案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效统一;
3、对当事人判后释法工作不到位,由于当事人对法律解决纠纷局限性的认识程度及对新的诉讼原则的理解能力和接受程度存在差异,一些当事人对法院正确的裁判不能理解,存在案件办结了但当事人之间的思想矛盾并未得到有效疏导和消解而上访的情况。
四是极少数当事人缠访闹访。极少数当事人在案件经法院多次审查甚至经最高人民法院驳回后,仍固执己见,多次进京上访缠诉。另外由于个别案件在解决过程中,为了达到息诉罢访的目的,向上访人让步,使得部分上访人从上访中获得了利益,出现权利扩张现象,一方面当事人无形之中侵占了公共利益,一方面诱发了无数人的利益攀比,客观上给上访人造成了“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的印象。
五是移交地方稳控难度大。对于报请终结的案件,一些地方政府出于本位思想,在稳控证明上不盖章接收,影响了案件报结。
六是打击处理落实难度大。对于非访、闹访的拘留、劳教,非法院一家的事情,还需要公案、司法等部门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