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位古今历史人物速评

时间:2019-05-15 09:14: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二十五位古今历史人物速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二十五位古今历史人物速评》。

第一篇:二十五位古今历史人物速评

二十五位古今历史人物速评(迫不得已救命的作文素材)

你,从页页诗篇走来,酒入豪肠,三分剑气,七分月光;你,向历史深处走去,秀口一吐,半个盛唐。仙骨豪情,傲岸不屈,风情万种,仗笔独行。你轻舟一解,整条长江就诗意奔腾;你亮丽的文字,刺痛了一双双习惯黑暗的眼睛。

世人皆醉,惟你独醒。尘世昏暗,万马齐喑,而君秉持高洁,疏离邪恶,壮志可与日月争光。于是,孤独成为一种伟大的情感;于是,死亡成为一种惟美的跨越。自你归去,汨罗江畔的墨香和正气升腾了千年。

谭嗣同

亘古不磨,片石苍茫立天地;一峦挺秀,群山奔赴若波涛。一百年前,这个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奔走呼号的英雄,以青春的挥洒,倔强地挺起民族的脊梁。死何所惧?就在刀锋接近头颅的那一刹那,他已将生命置换成永恒。一种精神执着地闪烁在历史的天空,灿若星辰。

司马迁

纵观中国历史,不惮于死的文人自古有之,然为了理想而忍受尘世摧残的英雄却少有。司马迁是疏星中最耀眼的一颗。他以肉身的残缺修得了精神与著作的双重圆满,他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凭着一个文人的良心写下一部伟大的书,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包罗历史的傲慢与偏见、光荣和梦想,并从此领跑着中国文化。

围魏救赵、田忌赛马,我们从成语中读你;身残志锐、胸罗兵甲,我们从历史中读你。你是一首无声的歌,流传千年仍气镇风云;你是一部无字的书,演绎着关于智慧的不老传说。

滚滚乌江东逝,汇成一段历史。公元前202年,一头雄狮在这里倒下,汉王朝从此抬起骄傲的脚步,一路奔跑。人杰鬼雄,英名千秋难慰一腔热血;拔山盖世,壮歌一曲尽抒万丈悲情。昔日霸王,英雄气未敛,本该东山再起,何言无面?

诸葛亮

丞相祠堂仍在,隆中旧梦已远。为酬三顾,先生在历史舞台闪亮登场。空城观景,胸藏精兵百万;轻摇羽扇,已成天下三分。然出师未捷身先死,孤忠一片,可叹蜀道寒云。江流石转,千古成败付诸笑谈,先生之名如不坠的孔明灯,永照汗青。

司马光

砸碎的水缸走出一个重生的生命,也涌出了中国古代政治和史学的一股新泉。司马光一生笃诚好学,以俭为德,清直仁厚,死后“家家挂象,饭食必祝”。所著长篇巨制《资治通鉴》,文字优美,格调古雅,自成一体,为“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

一支笔划开万丈天幕,长夜无明的旧中国透射出点点星光。你弃医从文,把边缘人群唤醒;你以笔代刀,令魔鬼无处躲藏。声声祝福,声声呐喊,你正义的声音穿越百年时空仍然鼓舞人心,余音绕梁。若干岁月过去了,你的作品没有化为烟埃,并且无疑将长久不熄,普照文学和思想的殿堂。

秦始皇

天下六合铸就大秦瑞气,巨星陨落化为一声叹息。你长袖一挥,胡人不敢南下牧马,士不敢弯弓报怨;你诀世一去,良将劲弩不见当初豪气,金城千里尽失昔日威严。万世霸业,竟从内里崩溃,千古功过,任由世人评说。

成吉思汗

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他戎马倥偬,征战一生,一把弯弓缔造蒙古汗国,不下马背纵横欧亚诸国;有人说他是东方战神,有人说他是千年风云第一人;西方崇拜他的人赞美他是“全人类的帝王”,毛泽东称他为“一代天骄”;这个打破东西方壁垒、书写中国最大版图的巨人,就是史籍上被尊称为元太祖的成吉思汗。

三国群雄,首推曹操。文不如曹植,武不如吕布,谋不如孔明,工不如满宠„„可是又有谁可以超过曹操?超过这位三国第一人?原因何在?“吾任天下之智力”,曹操如是说。吾无才,天下之才皆我之才,凭着超凡的政治才能,曹操在三国舞台长袖善舞,独领风骚。

毛泽东

雄鸡一唱,天下大白,旭日东升,一位伟人昂首挺立在世界的东方,天地万物瞬时蒸腾,人民解放的浪潮席卷华夏大地。玉宇澄清,星火燎原,一个将才的睿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一个领袖的激昂。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历史的辉光泻在您的肩上,现代中国从此刻下了一个红色的姓名:毛泽东。

袁隆平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张爱玲

一个世俗女子,为了金钱而写作;一个脱俗之人,隐居在城市高楼之上。文字在她的笔下,才真正有了生命,直钻人心。她悲天怜人,却冷漠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却我行我素;文章里家长里短,生活中却独标孤高。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暗洒一路幽香,任由裙裾飞扬。她的人生,怎一个“传奇”所能诠释?

“乐不思蜀”,简单的词语竟有如此神力,让一个帝王的名字腐朽。后来人不曾想过,如果不能忘却痛苦,世上还怎会有乐观和幸福?帝王也是凡人,习惯了仰视的人们或许不能容忍贵族的平凡。古往今来,天灾人祸,如果一一记住它们的疼痛,人类早就失去了生存的兴趣和勇气。有些时候,忘却才能催人奋进。

他用最锐利的智慧开启了那一道道尘封的门,阳光从那错开的门缝间挤出来,于是门外面铺满黄金;他用最朴实的教诲铸造了一把坚韧的利斧,劈成了一道道深深的印痕,它留下的不是疼痛,而是刻骨铭心!于是,子子孙孙有了一条光明的大道。

九万里的情怀荡漾于三千濮水之上。赤子之心归于自然,终成南华经。曳尾涂中,逍遥一游于尘世,哲学的巅峰便已铸就。他有蛇的冷酷犀利,更有鸽子的温柔宽仁。踌躇满志却又似是而非,螳臂挡车却又游刃有余。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让后人仰视。

王羲之

狼毫一挥,生命随即舞动,砚纸是他的舞台,满载生命的厚重,楷如泰山稳立,行如清洌之风,草如龙凤舞动,国人懂得了什么是书法,世界知道了什么是博大。兰亭不再,《兰亭集序》却依然迎着历史的大风舞蹈。

陶渊明

他捧着一把菊花走来,带来一阵天人合一的哲学清香。背离庙堂之高,他选择江湖之远,选择了自然的恬适和舒畅。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他追求“阡陌交通,落英缤纷”的理想。他绽放了发自内心的那份自然,并且馨香久远。

武则天

一朵深宫玫瑰偏偏铿锵有力提起脊梁,一双娇弱素手击碎了男人政治的法则。于是,中国的历史因你的出现而折道绕行。三从四德禁锢不住你的步伐,你默默地演绎着属于你的繁华。

李时珍

一介农夫,竟神奇地指出医书典籍中错误。不忍乡亲病痛,便发誓编著一部医书。怀揣着执著上路,走进大山,风雨兼程,亲尝百种药草,挥就一部影响世界的不朽医典。而他的名字,也同《本草纲目》一起,刻入历史的记忆中。

王昭君

你海棠般娇羞的容颜,你菊花般孤高的风骨,你柳絮般飘飞的思念,你桃花般红消香断的泪痕,都在茫茫大漠中消隐。你的聪慧,痴迷着汉赋唐诗的韵律,怎能不如履薄冰?你的深刻,承受着岁月无痕的忧伤,怎能不形销骨立?你默默地随清风而去,为了那永世的安宁;你的英姿,是大漠上最美的剪影。

俞伯牙、钟子期

双手,木琴,一段旋律;高山,流水,一世传奇。艰难地跋涉于七弦之上,十指轻敲心灵之门,生命因之共鸣。即使远隔千里,即使天上人间,他们人生原始的画卷里都巍峨着山,清澈着水,飞舞着知己的音韵。

陶行知

“一生清贫,两袖清风”是他一生的写照;“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是他毕生的信念和追求,也成为了后来千千万万的教师无怨无悔的不竭动力。他开创了中国平民教育的先河,堪称平民教育第一人。他把一生都献给了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死不后已。短暂人生虽仅五十五载,却赢得了“万世师表”的美誉。他就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1.李贺 因为父亲的名讳,他无法金榜题名,因为不愿碌碌无为,他做了“暗夜的歌者”。他骑上瘦马,背上锦囊,云游高吟,但有所感,挥笔书下放入囊中,且歌且吟。

2.李世民 前方一株开得正艳的桃花,竟随风飘下了几片花瓣,落英缤纷,很是好看,一瞬间我明白了:夏天容不下花,花就只能让位给果;天下百姓容不下哥,那么我只能„„玄武门„„

3.岳飞 “南望王师又一年”“收复旧山河”“饥餐胡虏肉,喝饮匈奴血”,在就要一雪耻辱时,十二道圣旨的力量是一个精忠报国的士大夫所无法承受的他只得缓缓抬头,望着天边凄艳的晚霞,无力的转身,“撤”。

4.苏武 挥一挥羊鞭,锦帽貂裘,他将其扔进云霄深处;弄一枝秃笔,矮纸斜行,他镌刻出对大汉最深的眷念。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站在忘却与铭记之间,站在逸豫与忧劳之间,他选择了忘却富贵,她选择了铭记忠心,给人性涂上了最浓重的一笔。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睿智铭记下对大汉忠贞不渝的信念,在漫天风雪中且歌且行,把那光秃秃的旌节升华为一段千古的惊奇,书写一段铭传千古的悲歌。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勇气忘却了单于荣华富贵的引诱,在大漠黄沙中渐行渐远,把那群枯瘦的羊群定格为一段不朽的历史,挥洒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5.屈原 因疏而拒忠言,因亲而纳下策(楚王)又一次亲和疏的较量,又一次被贬(楚襄王)

屈原,你输得好亏啊,一腔忠心敌不过流动的血脉相承啊。屈原啊屈原,受不了浑浊的社会,汨罗江收留了他„„

6.苏东坡 他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达,他的豁达造就了他的风雨无阻。“风雨任平生”的一生,风雨一生,豁达一生,美丽一生,多情一生„„苏轼,永垂不朽。

7.李煜 “违命候”,因亲周后而荒废朝政,周后是贤淑善良,又精通音律。从此他与周后尽情欢乐,填填花间词,谈谈古琴乐,评点赵孟頫的书法,好不自在„„为表示对周后的爱,封她的表哥为丞相,却也因此

误国,宋军兵临城下„„ 8.曹操《三国演义》里的无数典范把曹操堆砌成奸诈的化身。“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曹操出身官宦,十六岁举孝廉任城门典校卫。设十二色杖,不分贵贱一旦违规出入城规,皆予杖责。黄巾作乱,曹操任骠骑都尉奋力破敌”“董卓当权,破坏纲纪,操夜带七星宝刀只身前往行刺,其勇不下荆轲,行刺失败,董卓起疑时,他又随机应变说是来献宝刀,骗过董卓后星夜离京”。

9.宋江 “山东及时雨,孝义黑三郎”“仗义疏财,忠肝义胆”“梁山呼报义,郸城宋公明”,一个父兄眼中的“孝字为先”的孝子,一个朝廷眼中的“水泊草寇”,顽劣之徒,一段由“忠”和“义”交织而成的历史碑文。

眼见梁山大业由盛而衰,宋江还是放下了曾经紧握的刀枪,在忠与义中做出了最后的选择,对朝廷的毒酒他一饮而尽,想以死表“忠”,更令人叹惋的是为防止李逵再反朝廷,也让铁牛服了毒酒,留下的只有“茫茫乾坤方圆几何,成大任重大义,男儿本色„„”的悲歌。

10.项羽 刚愎自用的典型

霸王项羽统领几十万大军纵横沙场,金戈铁马,刀光剑影,杀得秦军节节溃退,几十万大军操纵得如同手指间娴熟弹出的音符:时快时慢,张弛有度,所向披靡,然而这伟大的军师统帅却败给了“地痞流氓”刘邦。原因有二:过分的相信自己,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最后西楚霸王纵身跃入乌江,留给江东父老永远的遗憾,更留给历史无限的思索。

11.司马迁 他为完成属于大汉的史书而选择腐型卑贱地活着。几千年后,一位诗人说:“真正的勇敢不是为某件事壮烈地死去,而是为某件事卑贱地活着”,一阵秋风呜咽着,吹起《史记》发黄的纸页。

12.庄周 楚王派人去请庄周先生辅佐国事,却被他巧妙拒绝。虎走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不同的生命追求着不同的空间。岭南有一神龟,死已千年,犹受供奉,它固是不愿躺在那里受后世之人食,而是愿意自由自在,曳尾于泥沼中。

13.薛宝钗与林黛玉 宝钗是一位恪守封建礼教,严格遵守道德规范的小姐.她是规矩的,宽容的,她不介意一得一失,她有宽容的心,她敢于承担生活所有的不幸。宝钗啊,你就像一个圆,毫无棱角可言,从不刺痛别人。你让我看到一个女人特有的温和。黛玉对待自己的爱情敢于追求,她愿意表露出来,希望宝玉能了解。在这一点上,她突破了封建礼教对女子的束缚,让我们看到一个敢爱敢恨敢突破敢创新的奇女子。黛玉啊,你就像一颗星,虽锋芒毕露,难免刺痛他人,可你是那么特别,与众不同,你让我看到了一个女人特有的气质。

14.勾践与夫差与西施 他,勾践,在尝夫差粪便的那一刻,复仇大计就扎深了根,那种痛苦,别人无法替代;把西施送给夫差的那一刻,他就盼望着能再次把她抢回来。他不敢忘,也不愿忘。

他,夫差,在琴弦四起,歌舞萦绕的环境中,骄奢之心难免升起,贪恋美色的他,更对西施百般的讨好,不思朝政。他忘记了勾践的过去,他忘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他忘记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她,西施,一个牺牲品,作为一个女人,她不但没有得到自己的爱情,每天还要强颜欢笑去勾引夫差,让他沉溺于自己,让他纵情享乐,自己毫无快乐所言。但是她没有怨言,因为她忘记了自己,作为国家的一员就应该为国家的利益着想。

15.李清照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 漱玉集中,金玉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洗净南宋的墓碑,我分明看到一个女人把腰弯成一个大大的愁字。在你心中,爱情凝固,像一个寂寞的小屋;在你的笔下忧愁不动,累积成一枚远古的化石,一个满腹伤感奇女子,国破之凄,丧夫之痛,你一样也没忘。多亏了你没有忘,我们今天才有了“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痛彻;才有了“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辛酸苦楚;才有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肝肠寸断;也才有了“九万里风鹏正举”的浪漫绚丽;才有了“至今思项羽。不敢过江东”的豪迈与悲凉。

16.陶渊明 走近魏晋,凝视那千年尘封的骨架,任历史的沧桑诉尽隐士心怀。如烟如梦,桃花源一睡千年 亦嗔亦痴,有心人一醉方休家园其实很小,一人,一菊,一篱笆。拢一抹夕阳,倚一垣断壁,曳一朵野菊,望一眼南山,品一壶浊酒,想一桩心事,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行。于是喧嚣的年代有一丝寂寞的回声。你的菊,淡如烟,淡如雾,影响了中华整个文坛。

17.李白 偌大一个盛唐却斟不满手中小小的金樽,斗酒诗百篇,我为诗狂。歌舞升平,倒映在清酒中的,确是一轮浑浊的圆月,那是盛唐一颗大大的眼泪。在朝,要权贵脱靴磨墨,被贬,你很洒脱地忘了,“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好个潇洒!一个王朝的背影在你朦胧的醉眼中逝去,一个逗号慢慢幻成一个句号。你的忘却,你的豪爽,你的洒脱,都早已定格为永远。今天,回首那个盛世。我们发现,傲然屹立在历史中央的不是帝王,而是你啊!

第二篇:二十五位古今历史人物的精彩述评 2

二十五位古今历史人物的精彩述评

1、李白:酒入豪肠,三分剑气,七分诗章;秀口一吐,半个盛唐;仙骨豪情,傲岸不屈,风情万种,仗笔独行。轻舟一解,诗意奔腾

2、屈原:世人皆醉,惟我独醒。尘世昏暗,万马齐喑,而君秉持高洁,疏离邪恶,壮志可与日月争光。孤独成为一种伟大的情感;死亡成为一种惟美的跨越。自辞归去,汨罗江畔的墨香和正气升腾了千年。

3、谭嗣同:亘古不磨,片石苍茫立天地;一峦挺秀,群山奔赴若波涛。百年前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奔走呼号的英雄,以青春的挥洒,倔强地挺起民族的脊梁,将生命置换成永恒,用一种精神执着地闪烁在历史的天空。

4、司马迁:纵观中国历史,不惮于死的文人自古有之,然为了理想而忍受尘世摧残的英雄却少有。司马迁以肉身的残缺修得了精神与著作的双重圆满,他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凭着一个文人的良心写就一部伟大的书,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包罗历史的傲慢与偏见、光荣和梦想,并从此领跑着中国文化。

5、孙膑:围魏救赵、田忌赛马,我们从成语中读你;身残志锐、胸罗兵甲,我们从历史中读你。你是一首无声的歌,流传千年仍气镇风云;你是一部无字的书,演绎着关于智慧的不老传说。

6、项羽:滚滚乌江东逝,汇成一段历史。公元前202年,一头雄狮在这里倒下,汉王朝从此抬起骄傲的脚步,一路奔跑。人杰鬼雄,英名千秋难慰一腔热血;拔山盖世,壮歌一曲尽抒万丈悲情。昔日霸王,英雄气未敛,本该东山再起,何言无面?

7、诸葛亮:丞相祠堂仍在,隆中旧梦已远。为酬三顾,先生在历史舞台闪亮登场。空城观景,胸藏精兵百万;轻摇羽扇,已成天下三分。然出师未捷身先死,孤忠一片,可叹蜀道寒云。江流石转,千古成败付诸笑谈,先生之名如不坠的孔明灯,永照汗青。

8、司马光:砸碎的水缸走出一个重生的生命,也涌出了中国古代政治和史学的一股新泉。司马光一生笃诚好学,以俭为德,清直仁厚,死后“家家挂象,饭食必祝”。所著长篇巨制《资治通鉴》,文字优美,格调古雅,自成一体,为“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

9、鲁迅:弃医从文,一支笔划开万丈天幕,把边缘人群从长夜无明的旧中国唤醒;以笔代刀,令魔鬼无处躲藏。声声祝福,声声呐喊,正义的声音穿越百年时空仍然鼓舞人心,余音绕梁。若干岁月作品没有化为烟埃,无疑将长久不熄,普照文学和思想的殿堂。

10、秦始皇:天下六合铸就大秦瑞气,巨星陨落化为一声叹息。你长袖一挥,胡人不敢南下牧马,士不敢弯弓报怨;你诀世一去,良将劲弩不见当初豪气,金城千里尽失昔日威严。万世霸业,竟从内里崩溃,千古功过,任由世人评说。

11、成吉思汗:中国历史上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戎马倥偬,征战一生,一把弯弓缔造蒙古汗国,不下马背纵横欧亚诸国;有人说他是东方战神,有人说他是千年风云第一人;西方崇拜他的人赞美他是“全人类的帝王”,毛泽东称他为“一代天骄”;这个打破东西方壁垒、书写中国最大版图的巨人,就是史籍上被尊称为元太祖的成吉思汗。

12、曹操:三国群雄,首推曹操。文不如曹植,武不如吕布,谋不如孔明,工不如满宠......可是又有谁可以超过曹操?超过这位三国第一人?原因何在?“吾任天下之智力”,曹操如是说。吾无才,天下之才皆我之才,凭着超凡的政治才能,曹操在三国舞台长袖善舞,独领风骚。

13、毛泽东:雄鸡一唱,天下大白,旭日东升,一位伟人昂首挺立在世界的东方,天地万物瞬时蒸腾,人民解放的浪潮席卷华夏大地。玉宇澄清,星火燎原,一个将才的睿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一个领袖的激昂。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历史的辉光泻在您的肩上,现代中国从此刻下了一个红色的姓名:毛泽东。

14、袁隆平: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15、张爱玲:一个世俗女子,为了金钱而写作;一个脱俗之人,隐居在城市高楼之上。文字在她的笔下,才真正有了生命,直钻人心。她悲天怜人,却冷漠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却我行我素;文章里家长里短,生活中却独标孤高。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暗洒一路幽香,任由裙裾飞扬。她的人生,怎一个“传奇”所能诠释?

16、刘禅:“乐不思蜀”,简单的词语竟有如此神力,让一个帝王的名字腐朽。后来人不曾想过,如果不能忘却痛苦,世上还怎会有乐观和幸福?帝王也是凡人,习惯了仰视的人们或许不能容忍贵族的平凡。古往今来,天灾人祸,如果一一记住它们的疼痛,人类早就失去了生存的兴趣和勇气。有些时候,忘却才能催人奋进。

17、孔子:他用最锐利的智慧开启了那一道道尘封的门,阳光从那错开的门缝间挤出来,于是门外面铺满黄金;他用最朴实的教诲铸造了一把坚韧的利斧,劈成了一道道深深的印痕,它留下的不是疼痛,而是刻骨铭心!于是,子子孙孙有了一条光明的大道--圣人之道。

18、庄子:九万里的情怀荡漾于三千濮水之上。赤子之心归于自然,终成南华经。曳尾涂中,逍遥一游于尘世,哲学的巅峰便已铸就。他有蛇的冷酷犀利,更有鸽子的温柔宽仁。踌躇满志却又似是而非,螳臂挡车却又游刃有余,创让后人仰视的真人之旅。

19、王羲之:狼毫一挥,生命随即舞动,砚纸是他的舞台,满载生命的厚重,楷如泰山稳立,行如清洌之风,草如龙凤舞动,国人懂得了什么是书法,世界知道了什么是博大。兰亭不再,《兰亭集序》却依然迎着历史的大风舞蹈。

20、陶渊明:他捧着一把菊花走来,带来一阵天人合一的哲学清香。背离庙堂之高,他选择江湖之远,选择了自然的恬适和舒畅。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他追求“阡陌交通,落英缤纷”的理想。他绽放了发自内心的那份自然,并且馨香久远。

21、武则天:一朵深宫玫瑰偏偏铿锵有力提起脊梁,一双娇弱素手击碎了男人政治的法则。三从四德禁锢不住你的步伐,你默默地演绎着属于你的繁华。

22、李时珍:一介农夫,竟神奇地指出医书典籍中错误。不忍乡亲病痛,便发誓编著一部医书。怀揣着执著上路,走进大山,风雨兼程,亲尝百种药草,挥就一部影响世界的不朽医典。而他的名字,也同《本草纲目》一起,刻入历史的记忆中。

23、王昭君:你海棠般娇羞的容颜,你菊花般孤高的风骨,你柳絮般飘飞的思念,你桃花般红消香断的泪痕,都在茫茫大漠中消隐。你的聪慧,痴迷着汉赋唐诗的韵律,怎能不如履薄冰?你的深刻,承受着岁月无痕的忧伤,怎能不形销骨立?你默默地随清风而去,为了那永世的安宁;你的英姿,是大漠上最美的剪影。

24、俞伯牙、钟子期:双手,木琴,一段旋律;高山,流水,一世传奇。艰难地跋涉于七弦之上,十指轻敲心灵之门,生命因之共鸣。即使远隔千里,即使天上人间,他们人生原始的画卷里都巍峨着山,清澈着水,飞舞着知己的音韵。

25、陶行知:“一生清贫,两袖清风”是他一生的写照;“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是他毕生的信念和追求,也成为了后来千千万万的教师无怨无悔的不竭动力。他开创了中国平民教育的先河,堪称平民教育第一人。他把一生都献给了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死不后已。短暂人生虽仅五十五载,却赢得了“万世师表”的美誉。他就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

第三篇:写作文怎样用好古今历史人物

写作文怎样用好古今历史人物

1俞伯牙、钟子期

双手,木琴,一段旋律;高山,流水,一世传奇。艰难地跋涉于七弦之上,十指轻敲心灵之门,生命因之共鸣。即使远隔千里,即使天上人间,他们人生原始的画卷里都巍峨着山,清澈着水,飞舞着知己的音韵。

2曹操

三国群雄,首推曹操。文不如曹植,武不如吕布,谋不如孔明,工不如满宠⋯⋯可是又有谁可以超过曹操?超过这位三国第一人?原因何在?“吾任天下之智力”,曹操如是说。吾无才,天下之才皆我之才,凭着超凡的政治才能,曹操在三国舞台长袖善舞,独领风骚。

3项羽

滚滚乌江东逝,汇成一段历史。公元前202年,一头雄狮在这里倒下,汉王朝从此抬起骄傲的脚步,一路奔跑。人杰鬼雄,英名千秋难慰一腔热血;拔山盖世,壮歌一曲尽抒万丈悲情。昔日霸王,英雄气未敛,本该东山再起,何言无面?

4诸葛亮

丞相祠堂仍在,隆中旧梦已远。为酬三顾,先生在历史舞台闪亮登场。空城观景,胸藏精兵百万;轻摇羽扇,已成天下三分。然出师未捷身先死,孤忠一片,可叹蜀道寒云。江流石转,千古成败付诸笑谈,先生之名如不坠的孔明灯,永照汗青。

5孔子

他用最锐利的智慧开启了那一道道尘封的门,阳光从那错开的门缝间挤出来,于是门外面铺满黄金;他用最朴实的教诲铸造了一把坚韧的利斧,劈成了一道道深深的印痕,它留下的不是疼痛,而是刻骨铭心!于是,子子孙孙有了一条光明的大道。

6庄子

九万里的情怀荡漾于三千濮水之上。赤子之心归于自然,终成南华经。曳尾涂中,逍遥一游于尘世,哲学的巅峰便已铸就。他有蛇的冷酷犀利,更有鸽子的温柔宽仁。踌躇满志却又似是而非,螳臂挡车却又游刃有余。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让后人仰视。

7李白

你,从页页诗篇走来,酒入豪肠,三分剑气,七分月光;你,向历史深处走去,秀口一吐,半个盛唐。仙骨豪情,傲岸不屈,风情万种,仗笔独行。你轻舟一解,整条长江就诗意奔腾;你亮丽的文字,刺痛了一双双习惯黑暗的眼睛。

8陶渊明

他捧着一把菊花走来,带来一阵天人合一的哲学清香。背离庙堂之高,他选择江湖之远,选择了自然的恬适和舒畅。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他追求“阡陌交通,落英缤纷”的理想。他绽放了发自内心的那份自然,并且馨香久远。

9武则天

一朵深宫玫瑰偏偏铿锵有力提起脊梁,一双娇弱素手击碎了男人政治的法则。于是,中国的历史因你的出现而折道绕行。三从四德禁锢不住你的步伐,你默默地演绎着属于你的繁华。

10王昭君

你海棠般娇羞的容颜,你菊花般孤高的风骨,你柳絮般飘飞的思念,你桃花般红消香断的泪痕,都在茫茫大漠中消隐。你的聪慧,痴迷着汉赋唐诗的韵律,怎能不如履薄冰?你的深刻,承受着岁月无痕的忧伤,怎能不形销骨立?你默默地随清风而去,为了那永世的安宁;你的英姿,是大漠上最美的剪影。

11谭嗣同

亘古不磨,片石苍茫立天地;一峦挺秀,群山奔赴若波涛。一百年前,这个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奔走呼号的英雄,以青春的挥洒,倔强地挺起民族的脊梁。死何所惧?就在刀锋接近头颅的那一刹那,他已将生命置换成永恒。一种精神执着地闪烁在历史的天空,灿若星辰。

12陶行知

“一生清贫,两袖清风”是他一生的写照:“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是他毕生的信念和追求,也成为了后来千千万万的教师无怨无悔的不竭动力。他开创了中国平民教育的先河,堪称平民教育第一人。他把一生都献给了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死不后已。短暂人生虽仅五十五载,却赢得了“万世师表”的美誉。他就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

13鲁迅

一支笔划开万丈天幕,长夜无明的旧中国透射出点点星光。你弃医从文,把边缘人群唤醒;你以笔代刀,令魔鬼无处躲藏。声声祝福,声声呐喊,你正义的声音穿越百年时空仍然鼓舞人心,余音绕梁。若干岁月过去了,你的作品没有化为烟埃,并且无疑将长久不熄,普照文学和思想的殿堂。

14毛泽东

雄鸡一唱,天下大白,旭日东升,一位伟人昂首挺立在世界的东方,天地万物瞬时蒸腾,人民解放的浪潮席卷华夏大地。玉宇澄清,星火燎原,一个将才的睿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一个领袖的激昂。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历史的辉光泻在您的肩上,现代中国从此刻下了一个红色的姓名:毛泽东。

15张爱玲

一个世俗女子,为了金钱而写作;一个脱俗之人,隐居在城市高楼之上。文字在她的笔下,才真正有了生命,直钻人心。她悲天怜人,却冷漠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却我行我素;文章里家长里短,生活中却独标孤高。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暗洒一路幽香,任由裙裾飞扬。她的人生,怎一个“传奇”所能诠释?

第四篇:新闻速评

2012,再提改革

导语:最近十年,是中国经济迅猛增长的十年。然而现实是,在GDP高歌猛进的这十年里,改革躲在经济

增长的光环下蛰伏不前。

(在来北京参加全国“两会”之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改革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先去了一趟广东,他被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请去参加一次内部会议。)

3月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开幕的第一天,广东团的小组讨论会议上交流得最激烈的话题是“改革”。一直以敢言率直著称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再次“高调问政”,讨论行政改革与放权试点的问题。汪洋表示,目前政府放权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会触及现有的法律法规,他希望能得到更高层面的支持,广东正在争取支持进行放权的试点。汪洋还开了句玩笑——“如果法律有障碍,我们一起去上访。”

就在广东团小组讨论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刚刚作了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53处提到“改革”,并且用了比往年更大的篇幅谈改革。在逐条叙述改革的重点任务之前,用了两段话强调改革的迫切性,并指出目前改革的关键在于理顺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城市与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政府与公民和社会组织的关系。“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正确抉择。”温家宝这样表述。

“今年对改革的强调特别多,肯定与„两会‟之前社会对改革的呼吁有关。”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时报社副编审邓聿文说。

在“两会”召开之前,2月27日,世界银行发布了与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联合撰写的报告《2030年的中国》,这是中国政府和世界银行合作历史上首次重大而着眼长远发展的策略性研究报告。在世行报告发布之前不久,《人民日报》2月23日发表了题为“宁要微词,不要危机”的评论,文章表示,改革有风险,但不改革党就会有危险。我们宁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机。今年正值邓小平南巡讲话20周年,改革的话题再度热了起来。

悲观者认为这只是表面繁荣,形势并不乐观。而乐观者更愿意把“邓小平南巡20周年”作为一个契机,推动近几年来停滞不前的改革越过十字路口。吴敬琏曾经说,中国已经站到了新的历史十字路口上,何去何从,将决定中国的前途和命运。

怀念“南巡”

最近十年,是中国经济迅猛增长的十年。

这一轮经济增长,得益于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制度的变迁释放出巨大的红利。迟福林在评价上一轮改革时说,“我们最大的成功是做大了总量,第二是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但他同时也指出,时至今日,改革的红利逐步在减弱,需要形成新的改革红利。

然而现实是,在GDP高歌猛进的这十年里,改革躲在经济增长的光环下蛰伏不前。

比如国企改革,在世纪之交曾经取得过阶段性成果,但近年来国企扩张、与民营企业争利的问题十分突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国企的触角伸展到非垄断领域。“到处都有国企,只要能赚到钱的地方都有国企,大量侵占民营企业的空间。”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说。

法治领域的改革也不尽人意。“邓小平时代天天讲法治,„十五大‟把法治提到政治改革议程的中心,但近几年到处在搞社会运动,没有人讲法治。这其实就是倒退。”郑永年说。

在他看来,现在的改革环境与1992年邓小平南巡之前十分相似,都没有方向,并且找不到一个突破口。“为什么怀念南巡?大家希望用纪念南巡的方式突破无改革的局面。”郑永年说。

越界的政府之手

不管是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农村包产到户,还是80年代中期起连续几年推动的价格闯关,或者是90年代朱镕基时期在国企领域推行的激进改革,中国在这30年里所经历的最大变化就是向“市场化”的转型。“但市场经济没有完全走下去,停滞了。另一方面,社会福利方面也没有发展起来。政府应该管的不管,不该管的瞎管。”在谈到目前中国改革的遗留问题时,郑永年说。

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不清,一直是中国改革面临的核心问题。在201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关于改革的表述里,摆在第一位的就是“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政府之手的越界导致的后果是,在经济领域资源要素错配,在政治和社会领域寻租空间过大。比如,中国目前仍然对电力实行计划价格,后果则是,一方面鼓励了“需方”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生产方式;另一方面,由于煤电不联动,压制了“供方”电厂发电的动机,成为近年电荒频现的原因之一。

再比如3月5日广东代表团热议的行政审批改革。市场经济应该实行的原则是“非禁即入”,但目前中国的现状是经过批准方能进入。这导致了庞大的制度成本。有数据显示,在中国,企业经理大约需要11.4%的时间与各种政府官员打交道,其他发达国家只需要花5.8%的时间。“推动经济改革的同时,社会改革、政治改革滞后了,很多矛盾都是由于这种全面的改革没有实质性突破而产生的。”迟福林说。

在他看来,新一轮改革的难处在于,重要的改革不再单纯限于经济领域,而是涉及经济改革、社会改革、政府改革三个方面,比如收入分配改革,就是三个改革的高度融合。

留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在广东团开放日的记者提问环节,汪洋回答路透社记者提问时坦承,现在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利益格局的影响问题,在解决利益格局影响改革的问题上,首先要从执政党和人民政府头上开刀。

地方探索

30年之前的改革,采取的是先易后难、避重就轻的迂回策略。郑永年认为,现阶段的改革依然可以遵循这个思路。任何一个层次的改革,如果期待一下子打倒既得利益者,注定要碰壁。“那是革命而不是改革的思路。”

当年,在城市改革开始后,国有经济部门既得利益较强,所以,改革者先不动国有部门,但容许在国有部门之外发展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后两者的成长为国有部门带来压力,时机成熟再全面改革国企。成长起来的非国有经济不仅可以接受部分破产国企的资产,还可以吸纳部分下岗职工。郑永年认为这种“先不打倒,但培育新的力量”的策略,可以帮助承担改革旧的利益过程中产生的很多成本。

另外,在改革的现实路径中,地方的动力也不可忽视。“现在是地方政府急着改,因为它直接承受社会压力。”郑永年说。

当下的中国确实呈现出“中层各自表述”的改革图景。此次全国“两会”,由于各省的省情的差别,这些改革方案,有的是在解决最初的发展问题,如海南;有的是在解决转型问题,如山西的煤改;有的则是在寻求瓶颈期的突破,如广东。

此前,中国很多省市乡镇在改革“硬骨头”上都进行过突围。比如,江苏推行“公推直选”;广东向社会组织让渡权利;四川巴中市白庙乡的“裸账”改革;成都旨在推动农地流动的土地确权实践。

在成都,农地流转的试验2003年就开始了,一直收效甚微。突破契机在2008年。5·12地震造成都江堰12万多户农民房屋受损。据估算,如果全部统规统建,需要资金100多亿元。

在资金缺口的压力下,吸引社会资本进行房屋联建成为一个有效的方式。所谓联建,按照成统筹200893号文,包括农户使用宅基地联合重建和农户使用宅基地融资重建两种方式。城里人出资金,农民出宅基地,联建后的房子则分户办理房屋所有权或共有产权证,集体建设用地做备案登记。尽管这一改革冲击了目前的土地法律制度,但它依然被效仿到成都市其他地方。

顶层设计

与上世纪80年代不同,地方上的改革尝试,没有很快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并推广惠及至全国。“以前地方先行先试能给大家带来利益,现在却碰到各方面的利益阻碍。”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周天勇说。在广东团的小组讨论上,汪洋表示,现在放权改革遇到的最大问题,不是省里的部门利益,影响到的很可能是中央的部门。他举了一个例子,现在经济形势不好,如果广东想对企业少收一些费用,中央部委会说,广东不能带这个头,你不收大家都不收怎么办?这个钱从哪里来?

四川白庙乡自从实施“裸账”后,乡政府向有关部门争取项目和资金,跑了两个月却少有回音。2010年6月“裸账”制度创新刚启动半年,巴州区领导在干部会议上就对其做法公开提出批评。当支持改革的巴中市市委书记李仲斌2011年调任四川省司法厅厅长之后,白庙乡更是体会到创新外部环境的艰难。

“这个障碍如何消除,需要顶层设计。现在没有一个机构对改革负责,建议恢复体改委。”周天勇说。自从2010年中共中央在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提出要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后,中央高层多次强调“要加强顶层设计”。

周天勇所说的体改委于1982年5月成立,1998年在国务院机构改革中,体改委被降格为国务院体改办,2003年被并入国家发改委,成为其下属的一个司。

体改委在中国改革过程中立下过汗马功劳,比如1984年其主导研究了“商品经济”,该提法被写进《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被认为是中国改革历史上的一个突破口。

不过,周天勇也承认恢复体改委难度比较大。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名誉会长高尚全对媒体表达过一个相对现实的方案,即在国务院成立一个高层次的体制改革协调领导小组。

全国人大代表、海南省农垦总局党委书记王一新在海南团分组讨论会上也提出,谁做顶层设计这个问题到了必须解决的时候,不然大家都在等,而没有机构去设计。

改革政策如何贯彻实施也是当下面临的问题,必须最高层很有决心才能推动。

邓小平是那个时代的政治强人。他“不改革就下去”的军令状很大程度上成为助推改革实施的利器。然而,“现在很多官员,想的都是不要做什么,而不是要做什么。”郑永年说。

第五篇:培养出二十五位博士的导师潘富恩

培养出二十五位博士的导师潘富恩

潘富恩今年70岁,出生于浙江省温州市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潘富恩自幼生长在农村,对旧社会农民的贫苦生活和受欺压的境遇耳闻目睹。母亲总是想要潘富恩通过读书求有较好的前途。

中学时代开始,潘富恩进城就读教会学校——浙南三育学校。在校喜欢阅读文艺作品。读到高中二年级时,温州解放。1950年初,转学往南京中华三育学校继续读高中,这时该校有一位年已75岁的老教师,原是文史界知名的老前辈顾实先生。他晚年皈依基督教,性情有点怪癖。给潘富恩上第一课时,就要大家用文言文写自传,全班同学也只有潘富恩还能“之乎者也”地凑成一篇,于是受其赏识,亲授以《说文解字》,《昭明文选》。他对潘富恩说:“文选烂,秀才半”。所以在这段时间里,潘富恩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基础。

高中毕业回上海姐姐家,统一高考时间已过,于是潘富恩考入上海学院中文系,读了一年。1952年院系调整,按专业潘富恩等并入复旦大学中文系。当时复旦大学中文系有十大教授,郭绍虞先生为系主任,有刘大杰、陈子展、朱东润、吴文祺、赵景深、蒋天枢、张世禄、王蘧常、方令孺等,中文系的教师阵容非常强大,学生们学习很认真。全班三十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学业上的发展方向,有的钻研美学、文艺理论,有的埋头中国古典文学,有的搞现代文学或搞语言学,大家各从所好。安排的课时甚少,一周总共不过十八课时,潘富恩对先秦诸子感兴趣,阅读《墨子间诂》后,写了《墨子散论》,这是他的习作。潘富恩撰写的本科毕业论文是《论汉代的乐府诗》。他们正面临着毕业,各人怀着美好的理想,准备奔赴分配的单位,干出一番事业。然而震惊全国的“胡风反党集团”案平地骤起,他们班级里的同学受不同程度牵连的竟达三分之一,有的开除党籍、团籍,有的受批斗,其中施昌东被捕,弄得人人自危。潘富恩由于平日木讷少言,且喜欢搞古典文学而与涉及政治的文艺理论学科较远,因而幸免“胡风”案连累,被学校留下当助教。起初分配在中文系中国古典文学教研室,后改调为学校政治课的哲学助教。潘富恩学生时代原本对哲学不太感兴趣,觉得不适宜搞哲学,但又一想,同班的同学被整得七零八落,自己能有这样的安排已属万幸了。于是跟着哲学课的主讲教师,做教学辅助工作,同时旁听苏联哲学专家柯斯切夫的课,认真学习马列哲学的原著,以弥补往日哲学知识的贫乏。

潘富恩与他指导的2001届博士生合影

1956年复旦大学筹建哲学系,并开始招第一届学生,潘富恩作为哲学系的教师被派赴北京大学进修中国哲学史。当时北京大学哲学系是1952年院系调整后的全国惟一设哲学系的大学。那时,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院校正筹建哲学系,师资缺乏,所以就派人到北大进修,欲“借鸡生蛋”。当时的北大哲学系仅中国哲学史教研室就有多位知名教授,冯友兰是室主任,张岱年为副主任,此外有朱谦之、周辅成及研究中国美学的宗白华、马采等;副教授任继愈,讲师朱伯昆。潘富恩被指定由张岱年教授指导。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在张先生的指导下,潘富恩进一步懂得了为人治学的道理,张先生是潘富恩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启蒙导师。在北大进修期间,选听了各名家的专题课:冯友兰讲《孟子》,梁启雄讲《荀子》,朱谦之讲阳明学,容肇祖讲戴震,此外还有侯外庐、胡绳、艾思奇等人的哲学讲座,这使潘富恩眼界大开。1957年春天,在北大未名湖旁的临湖轩,召开了一次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研讨会,冯友兰的“抽象继承法”便是这个时候提出来的。会上争议激烈,潘富恩参加了这个会,增加了见识。在岱年先生的指导下,潘富恩在1957年3月12日的《光明日报》发表了他的中哲史处女作《叶适的唯物主义认识论》。之后,潘富恩向北大图书馆古籍珍藏室借阅了有关宋明思想家的文集并摘录有关资料,准备继续写宋明理学的论文时,反右派斗争开始了,潘富恩无奈只好中止在北大的进修,提前返回复旦大学。

1958年初,潘富恩到上海远郊溪乡劳动锻炼,当新农民,而哲学系的大部分师生则到浙江海宁“下乡办系”,干“锄头里出哲学”的事情。时值“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热火朝天之际,他很快成为农民中的一员,经常挑灯夜战,甚至睡在田头过夜。期间,他脑子里就是一个“熬”字,拼命干活,对发生的事件,不想考虑,也不怀疑。

1959年夏,在农村当了18个月的新农民,潘富恩被调回复旦大学哲学系,协助严北溟教授主讲中国哲学史,他帮严教授上辅导课,并为学生上断代中哲史课。这时,有个名叫季塔连科的苏联留学生,他新婚的妻子迦丽娅在上海华东纺织学院留学,为照顾俩人在上海团聚,特将季塔连科从北大哲学系转到复旦大学哲学系。季塔连科是建国后到复旦大学的第一个外国留学生,也是当时惟一的一个,在校里非常显眼。那时的中苏关系虽然紧张,但老百姓毫无所知。

复旦大学校、系领导很重视这位苏联留学生,生活上给予特殊照顾。这时候正是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可学校依然供应他足够的黄豆、牛排等食品,在当时这是让人羡慕的事情。领导上指派潘富恩担任他的中国哲学史辅导教师。根据季塔连科的要求,每星期上四次课,每次足足12个小时,给他讲中国哲学原著,潘富恩一字一句地讲,他就认真地一字一句地译记。季塔连科非常刻苦用功,因日以继夜地学古汉语,竟有一段时间弄得耳朵发聋,后来他说话也常常“之乎者也”起来了。他毕业论文选定以《墨子思想研究》为题,潘富恩根据孙诒让《墨子间诂》讲解。潘富恩整整花了二年半的时间辅导他,直至他的《墨子思想研究》论文答辩结束归国为止,潘富恩才算完成了任务。

潘富恩与季塔连科合影

季塔连科归国后,中苏关系公开破裂,潘富恩与他从不通信息。“文革”期间,工宣队为此专门审问了潘富恩。时隔20年后的1980年,学校外办通知潘富恩,季塔连科作为苏联外交部的高级顾问,随团在北京谈判两国关系正常化问题,借此机会他个人要求来复旦看望老师——胡曲园和潘富恩。当时中苏关系稍有解冻,但潘富恩还是有一定顾忌。安排见面的那天上午,季塔连科热情地与潘富恩拥抱后,说了一句:“我以为你们在‘文革’中已经不在人世了,一直担心着……”后来才知道季塔连科担任苏联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所长、全苏苏中友协第一副主席。20年前,他的《墨子思想研究》第一版就印了5万册,因此获副博士学位,又得到科学博士学位。潘富恩1959年从“下放”地回到复旦任教,课余时间写论朱熹、陆九渊思想异同的文章。

潘富恩的同乡同学施昌东是著名美学家,他政治上历经坎坷。1955年因“胡风”案被捕,1957年又被打成“右派”,摘帽后在中文系资料室工作。潘富恩深知其为人正派,才华横溢。施昌东虽数次蒙冤,仍不改其志,潜心研究美学。潘富恩不因老友身处逆境而疏远他,仍然安慰、鼓励他,还经常与他一起商榷学问。当时“老子”哲学性质的问题讨论正烈,已发表近百篇文章。为此,他俩细读了老子的各种版本和注疏,汇合各家争论的焦点,合作写出《论老子“道”学说》,引起学术界的注意,《人民日报》和《文汇报》先后摘要刊登。施与潘合作撰写了《中国哲学论稿》。1983年,施昌东在弥留之际,仅看到了《中国哲学论稿》一书的封面,此书出版后很快销售一空。

“文革”期间,多数知识分子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潘富恩被下放农村在当地结婚。因妻子家庭出身系三代贫农,且与相继出生的3个子女一直住在乡下的岳父家。潘富恩由此沾光免遭“造反派”的审查,省去了许多麻烦。从“文革”期间至1983年前,每逢农忙季节和星期日,潘富恩都要骑自行车到乡下参加生产劳动,含辛茹苦近二十年,葱花、酱油汤度日习以为常。直至1984年,落实高级知识分子政策,才将家属农转非调入复旦。

1971年,复旦大学招收第一届“工农兵学员”,潘富恩被认为“可以当教师”,获准为学员们开设写作实习课。不久毛泽东发出“学一点哲学史”的指示,于是潘富恩又开设中国哲学史课。期间,他完成了一本有关中国古代认识论的专著《中国现代两种认识论的对立》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了80万册,1985年重新修订后又再版。

1978年,在山东济南召开全国哲学规划会议,潘富恩应邀参加中国哲学史学科组,会上他以极大的热情发表了自己的观点。翌年,在山西太原召开关于中国哲学史会议,成立了中国哲学史学会,潘富恩作为上海地区的代表成为学会理事,并在大会上作了“中国哲学史如何贯彻实事求是的研究方法”的发言。

1980年高校正式恢复职称评定,潘富恩被评为副教授。这时从日本国来了一位助教授(即副教授)到复旦大学当高级进修生,名叫深泽助雄,他是搞印欧比较哲学的,到复旦大学主要研究专题是宋明理学,校领导指定潘富恩当指导教师。潘富恩竭尽全力将自己二十多年研究宋明理学的心得体会毫无保留地传授。深泽非常谦虚好学,两人共同切磋,兴之所至,深夜不散。潘富恩带着他到杭州等地参加学术会议,特地介绍他到北京拜见国学大师张岱年和张立文先生。在潘富恩的精心指导下,深泽用中文撰写了二篇有关宋学与印欧哲学的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一篇是《日本近代研究宋学的概况》,1981年发表于《浙江学刊》,另一篇是《宋学与印欧哲学的比较》在《中国哲学史研究》发表后,引起学术界的关注。深泽学成回国前夕,为了表示师生之情,竟然向潘富恩行了三次叩拜礼,一时间使潘富恩不知所措,此事在复旦大学传为佳话。深泽归国后不久升任教授,并成为推进日中友好和促进两国文化交流的热心人。1985年,潘富恩赴日本筑波参加国际退溪学大会。深泽闻讯,专门从北海道千里迢迢赶往东京机场迎接,且用重金聘人代课,腾出时间一连几天陪同中国导师潘富恩,这种师生情谊引起与会各国同行的感慨和羡慕。

继深泽助雄之后,潘富恩陆续指导了不少前来复旦大学深造的外国高级进修生。比利时荷兰莱顿大学汉学院硕士尼古拉·司汤达,汉名为钟鸣旦,他来复旦是为了撰写博士论文,研究的课程是明清之际西学东渐的问题。潘富恩主要给他讲程朱陆王的理学与心学,除讲课外,还带他去厦门、泉州、福州等地考察,这个比利时学生收获甚丰,完成了长达50多万字的论文《明末天主教儒者杨廷筠》,获得博士学位,其论文用英文、中文两种文字出版。1993年,潘富恩与北大的陈来教授等学者住在台北圆山饭店,参加“两岸文化思想与社会发展研讨会”。会议期间,台北的《民生报》对大陆学者的学术报告作了详细报道。一天晚上,饭店经理告诉潘教授,有个外国神甫来找他。在这个陌生之地素无熟人,潘富恩颇感纳闷。一见面,原来是80年代初他指导的比利时高级进修生钟鸣旦。钟鸣旦在复旦学成归国已经10年,先后获哲学博士、神学博士,在巴黎大学神学院、台湾辅仁大学神学院任教。这时他恰在辅仁大学,从报上得知潘富恩来台,特来相见,师生见面,彼此甚为高兴。尼古拉·司汤达现任比利时鲁汶大学汉学系主任。此外,应该提及的还有德国的翟开林(汉名),他的研究方向是中国古代时空观,在潘教授指导下,他现在已经是德国知名的汉学家。

上世纪80年代初,潘富恩教学任务较多的是指导外国高级进修生和国内的进修教师或外国访问学者,国内的研究生来自昆明、厦门、广州、宁夏、拉萨、乌鲁木齐、重庆等地的高校,其中有回、彝、维吾尔族的教师。这些当年来潘富恩处进修的学生,大多数人早已是教授,有的人已经退休或将近退休。

1980年以来,潘富恩发表的有影响的论文就有百余篇。同时,除了与施昌东合作完成25万字《中国哲学论稿》;撰写《中国古代两种认识论的对立》一书外,复旦大学还出版了他的专著《中国古代认识史略》,这本著作论述了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认识论对立发展的历史,评析了先秦至清代近40名有影响的哲学家以及他们所属的学派,从中引出古代理论思维发展的经验教训,对于学习和了解我国古代认识论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主要内容具有启迪和辅导作用。

潘富恩长期以来,酝酿着如何探讨南宋浙东学派的问题。以往学界对于叶适、陈亮注意较多,而对浙东学派中另一代表人物吕东莱(祖谦)则研究不够。实际上吕东莱是调和朱陆而又吸取永嘉“经世致用”的事功之学,其兼收并蓄的“杂博”思想特点,正是南宋学术思潮的反映。于是潘富恩发表了15万字的《吕祖谦思想初探》,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对吕祖谦思想作了较全面的探讨,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这方面的著作,填补了中哲史研究领域的空白。1985年,潘富恩晋升为教授,担任复旦大学中国哲学史教研室主任,被推选为系学术委员会主任,负责系里教师评定职称工作。这是个敏感的事情,也最容易得罪人,但潘富恩主持公道,受到大家的信任,所以连任至今。现在,潘富恩是复旦哲学系建系时惟一健在的元老。多年来,他先后开设了中国哲学史、先秦哲学、中国古代辩证法史、中国古代认识论史、宋明理学、程朱思想专题研究等课程,分别给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讲授。但内容上分不同层次,方法上则根据讲授对象有所不同。他讲课循序渐进,注重典籍史料的疏解考证等基本功的训练。自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他为博士生导师以来,主要工作是指导博士生。从1990年至1998年,潘富恩教授指导的弟子中有17人获得博士学位,他们的博士论文大都已出版。他说:“我的每个学生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时,都会使我兴奋不已,作为一名教师,为此感到欣慰!”

1985年以来,潘富恩教授科研成果甚多。首先是集中精力参加编写三部辞书和撰写一部专著。第一部是《哲学大辞典·中国哲学史卷》,严北溟为主编,潘富恩任副主编,负责撰写宋元明清部分条目;第二部是《中国思想家传记汇诠》,王蘧常任主编,潘富恩为副主编之一,负责编写宋明部分传记的诠释;第三部是《中国哲学三百题》,是与夏乃儒、祝瑞开、丁桢彦共同主编的。此书以问答形式,解答中国哲学史上学派事件、人物思想、概念命题、典籍名篇,深受读者的欢迎,几次再版。他完成了37万字的专著《程颢程颐理学思想研究》,不因循守旧,提出二程属于历史上重视变革的政治思想家的观点,在学术界引起较大反响,认为此书“在国内尚无系统研究二程专著情况下,填补了空白”。香港中文大学王煜教授专门为此书写的书评中做了这样的评价,“对二程本身的钻研,以潘著最全面和精详”。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发展,他经常参加文化交流活动。1985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北大等高校组成代表团到日本筑波大学参加国际退溪学大会,潘富恩作为代表团成员向会议提交了论文。此后,他多次参加“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纪念孔子诞辰2540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大型学术研讨会。

1989年底至1990年初,季塔连科邀请潘富恩以“苏联科学院客人”的身份,去莫斯科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学术访问,一切费用和回程路费由对方负担。潘富恩独自一人从北京坐飞机十多个小时,到达莫斯科已是半夜。好在季塔连科派自己的研究生和司机专候在机场出口处,他的学生萨沙在黑色大衣上挂着一张用中文写的条幅“接潘富恩同志”。那天,恰巧季塔连科患流行性感冒住院,由他的学生萨沙实行预定活动日程。在苏期间,到莫斯科大学哲学系、苏联科学院哲学所开了座谈会。还参观了远东研究所,这是个庞大的机构,有研究人员400多人,下属有研究生院、出版社等,规模可与中国社科院相比。季塔连科病愈出院,即到潘富恩住处,与老师商量他主编的《中国哲学辞典》俄文版的选目和体例问题,聘请潘富恩为该书顾问,审阅有关条目(此书于1994年俄国远东所出版),季塔连科为当时全苏汉学研究会理事长。他主持的远东研究所,出版了大量翻译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书籍如李大钊、瞿秋白等文集,每年一本的《中国哲学大事记》也由这里出版发行。当时季塔连科是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的顾问兼院士,虽为政府高级官员,只比潘富恩教授小两岁,但他讲究师生名分,不论在什么场合,都向人介绍说:“这位潘富恩教授是我在中国留学时的导师”。季塔连科请老师听音乐会,看马戏团表演。一次,他邀请他的中国导师去苏联人开的中国餐馆“金龙饭店”就餐。就烧的饭菜来说,潘富恩教授不敢恭维,可这里座无虚席,食客多为上世纪50年代在中国的留学生。说他们来这里是为了吃饭,不如说是借此表达怀旧情感。潘富恩结束这次学术访问不久,苏联就解体了。

潘富恩从苏联访问回国后,作为哲学卷的主编,参加由周谷城挂帅的《中国学术名著提要》的编纂,担任这部丛书哲学卷的主编,此书于1992年问世后,再版多次,成为攻读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生的必备参考书。

1990年初,南京大学名誉校长匡亚明主编《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潘富恩被确定为《吕祖谦评传》的撰稿人。此书32万字,三易其稿,于1992年1月出版。出版后评论家认为《吕祖谦评传》成功之处在于:“一,旁参广究,正本寻源;二,置于社会思潮的广阔视野之下;三,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四,看似平淡,读之邃博,代表了目前国内吕祖谦研究的最高水平。”其后,他作为主要撰稿人之一的《哲学大辞典》历时十年,终于出版,并获全国图书一等奖。1996年,潘富恩又有两部专著出版,共计39万字,一是《范缜评传》,二是《程颢程颐评传》,其中后者获第八届全国图书“金钥匙”一等奖。他认为范缜“神灭论”和程颢、程颐思想的产生与当时相对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有着重要关系。潘富恩教授中国哲学史的教材虽然很多,但不少教材在内容上大同小异,质量一般,于是想到将中国哲学史原著史料和理论分析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能有更多机会接触各历史时期有代表性思想家的原著,来增强阅读古典哲学原著和理论分析的能力。为此,他牵头与教研室师生共同编写《中国哲学史论诠》一书,该书精选有关哲学家代表性史料并加以详细诠释和评论,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全书80余万字,已列入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的出版计划。

1993年“国学热”悄然兴起,复旦大学以哲学系为主,向全校推出了中国传统哲学精华论坛讲座,潘富恩是主要策划者和演讲者之一。论坛的主旨是向大学生宣讲中国传统哲学的“做人之道”,这个“论坛”有力地推动了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在上海地区,潘富恩作为50年代开始从事中国哲学史教学的教授,在同行中是比较早的一个。但他有自知之明,他坦言:“我的学术成就有限,可我讲究为人之道,看重学术道德和气节,鄙视那种妄自标榜的文人恶习。我一生最敬佩的是张岱年先生,他的道德风范和学问是我们的楷模,我有幸为入室弟子,在为人的道德上,不能有辱师门。”潘富恩在一次与岱年师的通信中,谈起上海的情况时说:“张门弟子不论入室或私淑,都能团结合作,在学术上互补短长,与人为善,体现了‘和为贵’的精神。”岱年先生复信,为此由衷地感到高兴。

潘富恩对学生是宽厚的,学生们和他讨论问题时,如沐春风。潘教授认为学生尤其是研究生普遍具有独立科研的能力,不必用固定的框框加以束缚,应各显其才让其自由发展。他常说的一句话是“师者,友也,师生间应当是友人的关系”。他告诫学生,哲学博士生的生活尽管清寒,但还是要甘于坐冷板凳,将学问做实,要珍惜3年的攻博时间,切不可外出兼职谋利。攻博期间不要与“海水”(经商)沾边。他还说,做人做学问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他要求学生的就是自己做到的,潘富恩教授为人师表,处处严格要求自己。

1994年12月26日,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终于在年过花甲时,实现了四十余年的夙愿。潘富恩自1956年以来,不知打了多少次入党报告,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其实主要原因是他与其友人施昌东合作写论文造成的后果。施昌东落难之际,潘富恩依然情同手足关心他,鼓励他“必须活下去,只有活下来才能做事”。1983年9月,施昌东在临终前实现了加入党组织的愿望,《文汇报》以“美学家施昌东入党”为题报道了此事。施昌东去世后,潘富恩又多次写申请要求入党。年过60岁后,潘富恩写了洋洋万言的申请:“我年过花甲,无所它求,客观上早已无缘仕途功名,入党动机,纯正可鉴”。校党委被感动不已,征求党内外意见时,口碑极佳,很快被批准入党。

潘富恩教授最大的性格特点是视荣辱为身外物,性情恬静淡泊,深得中国哲学真谛。他人格自重,待人真诚,不事声张;生平无嗜好,不沾烟酒,“年年岁岁一床书”,是他生活的真实写照。从当博士生导师起,他至今共培养出25名博士生,与此同时,在理论思维、教学领域多有创见。根据有关规定,博导65岁应该退休,可潘富恩教授今年70岁了,仍然在博导的岗位辛勤耕耘。现在人们在上海复旦大学校园,还可以像以往一样,见到脚步匆匆的潘富恩教授。

(责任编辑 张继华)

下载二十五位古今历史人物速评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二十五位古今历史人物速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