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天下文宗旨归处
摘要:盛唐文化的一个缩影便是长安文化,李白与王维都曾接近过这个文化区。后世多以李白为盛唐代表,而在唐朝却奉王维为“天下文宗”,这种接受现象的差异可从王维与李白对长安文化区有着不同的适应度和不同的体现程度来加以分析。应制诗、边塞诗、山水诗是最受重视的三种诗歌,通过对二人的三种诗歌的对比可以进一步挖掘王维被称为“天下文宗”的原因。
关键词:盛唐;长安文化;王维;李白
中图分类号:i207.20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862x(2016)01-0154-005
盛世唐朝,诗坛万千气象,常为人道者自然是双子巨星――李白、杜甫,在诗的意义上,有唐一代能与此二子成鼎足之势的大概只有一个王维了。若将王维与前两者相比较,则可发现王维与李白有更多的相近之处:他们生卒年份相差不远,且主要活动时间都集中在开元天宝年间;他们都曾凭借文才接近过长安这一盛唐的政治文化中心,且在当世便名扬天下;他们都精通音律,都喜好山水,等等。
后世谈及盛唐气象,常以李白为最具有代表性的诗人,然而在唐人眼中,尤其是对处于长安文化区的文人和权贵来讲,王维似乎更能被称为是唐音的正宗。唐代宗在对王维之弟王缙《进王右丞集表》的《批答手敕》中云:“卿之伯氏,天下文宗”[1]494。当朝统治者的评价虽不能作为对诗人艺术成就的盖棺定论,但至少可以反应出统治者的喜好对当时当地的文学审美取向的影响。
一、盛唐气象与长安文化区
通常所谓的“盛唐”是指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期间的开元、天宝年间(公元712―756),这是唐代社会高度繁华而且极富于艺术气氛的时期,“盛唐气象”则是对这个时期诗歌的总体风貌特征的一种概括。宋代严羽在《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中曾云:“盛唐诸公之诗,如颜鲁公书,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其不同如此。”[2]253此后的宋元明清等朝代的诗论虽也对盛唐诗歌的总体风貌多有论及,但并没有明确地将“盛唐气象”作为专有名词列出,直到1958年林庚发表《盛唐气象》一文,始有较为完整精确的定义,在该文中他认为:“盛唐气象所指的是诗歌中蓬勃的气象,这蓬勃不只由于他发展的盛况,更重要的乃是一种蓬勃的思想感情所形成的时代性格。这时代性格是不能离开了那个时代而存在的。盛唐气象因此是盛唐时代精神面貌的反映。”[3]
长安是唐代的都城,作为开元天宝年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可以说是盛唐景象的一个浓缩。陈寅恪先生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一书中提出了“长安文化区”的概念:“当时汉化之中心在长安,以诗赋举进士致身卿相为社会心理群趋之鹄的。故当日在长安文化区域内有野心而不得意之人,至不得已时惟有北走河朔之一途。”[4]在这里,陈先生将长安视为一个文化区域主要是为了与胡族相对比,侧重政治意义上的划分,我们将其借鉴到文学史上也未尝不可。
在文学意义上,长安文化的核心和主导自然是其中的皇室贵族,因此长安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包含着精英文化和贵族文化的意味。“从空间到时间再到精神维度,长安文化包含了环环相扣的三个层面:雄踞关陇的地域文化、兼容并包的都城文化以及开放外扩的盛世文化。„„长安文化作为唐代的一种主流文化,表现出一种强大的向心力,在与唐代其他地域文化的交流中处于优势地位。唐代文人一般都怀有强烈的用世心理,走向长安意味着人生的成功和价值的实现。”[5]在长安,物质层面的文化包括城市、建筑、宫殿、园苑、宫廷气度、宴游生活、文酒之会等,制度层面的文化涉及生活中的升迁、贬谪、送别、交友、节序活动等民俗方面。唐朝政治开明,经济发达,社会繁荣,长安文化的各个方面都含有高朗开阔的意味,而在不同皇帝执政期间,长安文化的侧重又有所不同。
唐太宗尊儒崇文,推行仁政,开创了“贞观之治”,而在高宗、武后执政时则“薄于儒术,尤重文吏”,造成了官员的才德不相配。到了玄宗时期,崇儒又成为了长安乃至全国的风尚。此时长安文化区对儒的崇尚不仅是帝王阶层的政治观念和举措,也是文人官员群体对于儒家道德品质的强调。出于政治目的之尚儒投射到了长安的文人群体中,形成了对于儒者风范之文士的推崇,王维便适时地得到了从上而下的大范围的接受。
唐代宗对王维的推崇备至能够有力地说明王维在长安文化区中的被接受程度很高,而这其中,代宗本人深受长安文化影响而形成的期待视野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在代宗的少年时期,王维已是闻名长安的诗人,时常出入于皇室门庭,少年代宗便经常“于诸王座闻其乐章”。至代宗即位,唐王朝内忧外患困苦不堪,不复当年辉煌,在文学方面他自然会对少年时期接触的“位历先朝,名高希代”的王维多有追思。“代宗誉王维为‘天下文宗’,预示王维将‘殁而不朽’,其中也包含着对其人格的肯定。”[6]这不仅是代宗个人作为普通读者对王维的追忆,更是他作为长安文化区中心的特殊读者对官员在个人层面的要求的体现。
开元天宝年间,一大批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文人士子汇集到了长安,王维便在其中。科举制度令本处于社会中下层的寒门学士有了入朝为官的机会,而唐代科举取试中一个重要的门类便是“明经”,即对于儒家经典的学习考核。经学教育在唐代教育中处于基础性的地位,这表示唐朝统治者相当看重从官文人的儒家道德修养,要求文人不仅要具有传统儒家倡导的中庸平和、温柔敦厚的人格,更要有“扬于王庭,敷以政事”的忠国之心和进取精神。开元九年(公元721),王维中进士第,从此开始了其坎坷的从政之路,也从此进入了长安文化区,并逐渐成为开元天宝诗坛的核心人物。
二、悠游贵族之王维与自由散人之李白
长安文化的核心与主导也是政治的核心和主导,即握有政治大权的皇室贵族,代宗手敕所云“抗行周雅,长揖楚辞,调六气于终篇,正五音于逸韵,泉飞藻思,云散襟情”[1]494-495,既站在统治者的角度准确地概括了王维诗歌的特点,也点明了王维诗歌被皇室看中的特质。
唐朝文学有承六朝余绪之处也有复汉魏之古的诉求,在诗歌上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形式的高雅化,二是内容的实质性,总体呈现出一种雄壮浑厚和积极向上的气韵。长安对于广大文人士子有着政治和文化双重意义上的吸引力,这也让长安文化区成为了盛唐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诗歌舞台,而在以长安为背景的情况下,精密雅致的宫廷文学更加符合皇室贵族的审美趣味和要求。从与政治的关系出发,长安文化中的诗歌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主体是当朝官员的应制唱酬之诗,进则表现为追求事功的边塞诗,退则表现为含隐逸意的山水田园诗。《新唐书?文艺传》有云:“侍以酬奉则李峤、宋之问、沈?缙凇⑼跷?”,将王维归类于“酬奉”之诗人,可见王维的应制酬奉之作影响深远。初唐的应制诗多阿谀逢迎之色,谄媚无骨,缺乏生机。到了王维笔下,应制诗气象遂为之一变。王维的应制诗现存17首,占其诗歌总量的1/20。[7]王维虽仕途多有曲折,但几乎一直处于在朝为官的状态,其士大夫官僚的身份没有改变,故应制唱酬诗的创作是与其身份阶层相结合的。同时王维的宫廷经验较为丰富,自少年起便与宁王、岐王、薛王、玉真公主等皇室宗族常有来往,在以皇帝及其近臣的活动为主要题材的应制诗创作中,王维无疑有着远超李白等同代诗人的优势:于王维而言,应制诗并非纯粹是为奉诏而写,也是他对自身悠游贵族的生活记录和情感表达。因此,王维的应制诗虽然有着意修饰的精美外表,但其厚重富足的实质性之内在更为难得,故发而为诗绝非那些虚有其表的宫廷式雕饰的应制之作所能比拟。
元代杨载《诗法家数》中对王维应制诗评价道:“如宫商迭奏,音韵铿锵,真麟游灵沼,凤鸣朝阳也。”这种雄整高华、精密雅致正是长安文化所欣赏的风格特征。如《奉和圣制从蓬莱„„应制》一诗:“渭水自萦秦塞曲,黄山旧绕汉宫斜。銮舆迥出千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玩物华。”[1]173此诗以壮阔的渭水、黄山开篇,高朗的背景下辅以柔雅的柳树花丛,在一片伟阔明澈中,帝城宫阙傲视着和风细雨中的万户人家,雍容气派之后缀以规劝之句,承袭诗教的温柔敦厚,令全诗气格顿高。黄生《唐诗摘钞》评曰:“风格秀整,气象清明,一脱初唐板滞之习。初唐逊此者,正是才情不能运其气格耳。”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评曰:“应制诗应以此篇为第一。结意寓规于颂,臣子立言,方为得体。”这种恬淡富足的气象正合于长安文化的主流。
李白虽也有过短暂的宫廷仕宦经历,但其职位仅为翰林供奉,相当于陪同皇帝宴游的词臣,虽可进出宫廷,地位却几乎等同于优伶,这使得李白在长安的政治身份与王维等正经的士大夫官僚有着本质的不同。[8]李白由民间入宫廷,加之本身又是极为天纵骄才的狂士,自然也就不能很好地适应以贵族为中心的长安文化了。故此,李白的应制诗不仅为数不多,而且缺乏足够的内在情感的支撑。对于李白,从诏而作的目的更多是通过文学手段来取悦君王,而他对于帝王家日常生活的参与度也仅是旁观而已,因此他更注重对诗歌外在形式的锤炼,较少对这类诗歌的内容进行甄别和雕琢,导致其应制诗有形大于质的嫌疑。且由于李白的身份定位便是“皇帝侍文”,故其诗中虽有谲谏之意也难以被君王重视。李白诗中最著名的应制诗应是《清平调》三首,而这组诗的成名在更多意义上已经脱离了它原有的应制诗的背景,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其中的艺术形式。
长安文化的一个特质在于士人对建功立业的普遍追求,而这其中最直接的方式便是从军赴边,“军谋宏远”在唐代科举中是与选拔政治人才并列的一科。王维与李白的边塞诗均有三十多首,其中都掺杂着建功报国的壮志和对戍边生活的种种思索。
曾有人这样定位王维的边塞诗“不仅为他的诗歌奠定了基础,而且为整个盛唐边塞诗派奠定了基础”[9],可以说这些边塞诗是真正奠定其开天诗坛核心地位之作。王维自少年时期就有不少堪登大雅的边塞诗,根据其诗题下自注年代来看,他在十九岁已作成《李陵咏》,在二十一岁已作成《燕支行》。彼时正当王维少年英豪、意气风发,也正是开元盛世的初期,这些早期的作品正切合了盛唐初期长安文化中昂扬豪迈、积极向上的精神特质。王维早期的诗歌与同代诗人有着不少相似之处,即充满着为国效力、乐观进取的基调,这是受儒家思想的文人入世理想的体现。纵观王维一生,确实未曾真正脱离官场,可以说王维少年的入世精神是他人生轨迹的最大指向标。王维早期的边塞诗表现了一个雄姿英发、积极建功的少年形象,这种青春气息让王维更加贴近盛唐长安的脉搏。随着年岁渐长,尤其是王维有着在37岁时以监察御史身份出参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幕府,在凉州切身实地地参与了近两年边塞生活的经历,其边塞诗开始逐渐褪去早期的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色彩,关注点更多地转向了现实,有了对不公现实的揭露和批判。但即使是在抒发不满的诗篇中,王维仍抱有一颗矢志效国的心,在《老将行》篇末有云:“愿得弯弓射天将,耻令越甲鸣吾君。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立功勋。”[1]93正是由于如此这般地心系朝廷,王维的边塞诗才能很好地引起长安文化区之人的共鸣,从而成为长安文化的代表。
李白也有过不少边塞佳作,其早年作品与王维少年之作有不少相近之处,都洋溢着勃勃的生气。从《白马篇》中可以看出李白的政治理想轨迹是:“任侠一从军一功成一身退”[7],其与王维的分野主要体现在后期。李白的“功成身退”理想主要是对个人价值和意义的追求,因此他的边塞诗必然更多的是自我意识的表达,不能够像王维一样有与统治者接近的立场。从现实经历来讲,不同于王维曾以官职深入边塞,李白对于边塞生活的实际体验是在“赐金放还”后以一介散人的身份到了河北蓟门,是通过与边塞的平民百姓接触来感受塞外之苦的。因此李白对于边塞理解的深化更多是站在被统治者的角度,他后期的边塞诗中有着强烈的反战情绪。如《古风?其十四》中有云:“赫怒我上皇,劳师事鼙鼓。„„三十六万人,哀哀泪如雨。„„不见征戍儿,岂知关山苦。”[10]93-94这样将批判的矛头直指统治者便使得他站在了统治阶层的对立面,此时的他距离长安文化区只能是越来越远。
自魏晋文人发觉了山水中休憩情思之妙,山水诗逐渐进入一种审美自觉的范围,到唐朝之时,山水诗已发展出了一种高度繁荣的局面。唐朝山水诗已有情景交融的艺术模式,诗人往往寄情山水,寻求日常生活之外的审美享受。
《新唐书?食货志》有云:“自王公以下,皆有永业田”。在长安文化中,山林意味着政务之余的放松,是仕宦文人在追求事功的同时能够不失自己高洁本性的去处,同时唐朝皇帝也多好风雅,因此畅游山林也就蔚然成风。王维的山水诗不染尘烟、物我两忘,禅宗意味浓厚,是一种悟道的表现。在禅宗的熏陶下,“持一种既不舍弃感性客体的‘有’,而又能超脱以精神的审美态度的‘无’,从自然体会到宇宙的深意,而又以此深意去体味自然,在这种‘循环’的恍悟式的体味中,达到思维方式的变化和人生价值的转换。”[11]《山居秋暝》是王维居于辋川时所作,是王维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1]162诗中描摹景象几乎全用白描手法,以实景传达意会之味,将己心化入山水,无所求而有所遇,在动静相生中蕴含着永恒意蕴。王维的山水诗有“无我之境”的意境,似是游离景象之外却又无景不情。此诗尾联点出主体“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1]162-163,由禅入世,回归现实,引出有着放逐心灵的诉求的主体――“王孙”,说出了长安文化区中官员们的心声。王维一生在官,他闲入山林除了含有对官场的无奈,也有着一丝士大夫从容优游的风采,故其山水诗没有波澜壮阔的情绪起伏,更多的是对自然景观的客观观照,从而传达恬淡明净的心境,这种中庸平和的风格也正是长安文化所看重的儒者高雅。李白一生甚为自傲,对自己的政治期望也很高,偏又不得朝廷所用,主客观的矛盾激化了诗人的情绪,故其山水诗漫篇皆是浓郁的自我情感的抒发。李白亲近山水有一种傲世放达的情绪在里面,在表现形式上多采用夸张虚构、气势磅礴的描写来与内在情感相呼应。李白早期作品中也不乏与王维诗有着相似意境的冲淡之作,如《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中便有:“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10]918的平和静谧;但更多是以景写人,通过对现实景物的夸张化描写来表现诗人耿介狷狂的自我形象,如《游泰山六首》中有云:“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10]787、“凭崖览八极,目尽长空闲”[10]788。遭遇政治失意后,李白思想中追求自由、遗世独立的成分开始与山水有了更多的呼应和融合。李白自幼崇尚访道问仙,在赐金放还后更是于齐州紫微宫正式入道,道家思想中的“逍遥游”对其影响甚大,李白的山水诗中充盈着一股潇洒之气,凸显出一个超越凡俗、追求自由的主体形象,而这种对自我的强调有失中和,太过飘逸傲岸的诗歌是被排斥在长安主流文化之外的。
综上,在应制诗、边塞诗、山水诗三方面,王维都适当地体现出一个平淡适意的优游贵族的形象,而李白却时时展现着一个狂放不羁的山野散人的形象。对于长安文化来说,王维的中正平和更加符合上层贵族对于文人的要求,而李白只能在较平民的阶层获得好感。
王维与李白在诗歌风格与待人处事上的分野,归纳来说,大致在于王维思想中的客观性较强,而李白更多的突出了主观性。王维偏于客观,作诗常含蓄,并非和盘托出,只是作一开端,引起观者情思。李白偏于主观,观其诗常有大江奔流之气魄,将情感抒发到极致。究其原因,王维深于佛理,作风静穆,在作诗时有意或无意地将自我意识过滤掉了;王维的诗歌常有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之妙,这种妙悟也多源于禅宗“顿悟说”的影响。而李白深受道教影响,其人其诗都有着追求自由的狂热,更讲求情感的喷发和纾解,自我的表达是贯穿诗句之线。
三、当世对王维、李白的接受
王维(公元701―761)、李白(公元701―762)生卒年十分相近,这里的当世是指对王维、李白而言的盛唐时期和中唐初期,现拟从现存的这段时期的唐人选唐诗选本来比较王维、李白的接受差异。当世选本有5种,分别是“芮挺章之《国秀集》,殷?[之《河岳英灵集》,高仲武之《中兴间气集》,姚合之《极玄集》,韦庄之《又玄集》”[9]。这些选本中对王维、李白诗作的收录情况如下表所示:
《国秀集》编于天宝年间,编者芮挺章是国子监中太学生,多选可以入乐的应制奉和之诗,选诗标准是“风流婉丽”,这本选集是长安文化在诗歌上的集中体现。王维的诗作音韵和谐,属对工整,其应制诗更是体制规范之作,故有7首被编入。而李白长于古体诗,此书未录其诗。《河岳英灵集》选录开元二年至天宝十二年(公元714―753)间24家共230首诗,编者殷?[既重风骨又尚声律,此书被认为是最能体现盛唐风貌的选本,王维、李白在入选诗作的数目上相差并不大。“王维诗的数量尽管不占榜首,但殷?[在集前《叙》文云:‘王维、昌龄、储光羲等二十四人,皆河岳英灵也,此集便以河岳英灵为号。’可知殷?[最推重的诗人还是王维。在关于王维的‘评语’里又说:‘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句一字,皆出常境。’”[9]可见风骨秀雅的王维更中诗选家之意。《中兴间气集》主要选取中晚唐诗人,王维、李白皆未入选。但编者高仲武在《自序》中说其选诗标准乃是:“体状风雅,理致清新”,其选取的诗人多是受王维秀雅诗风之影响,高仲武在诗人评语中也常以王维为典范规式来衡量诗人成就,可见其对王维的重视。《极玄集》编于中唐,编者姚合多选取大历诗人,盛唐仅有王维、祖咏入选,且王维之诗被列在卷首,故可见王维远较李白等同代人更得中唐之人的服膺。《又玄集》是晚唐诗人韦庄所编,收录了初唐至晚唐142家诗人,自序:“但掇其清词丽句”,追求风格清婉,王维、李白均有4首诗入选。韦庄选集的立足点是唐朝总体的诗歌走向,故王维与李白的地位在他眼中并没有很大的差别。
通体说来,盛唐、中唐诗人偏爱秀丽典雅、清新柔美的作品,故王维的文质彬彬更受推崇。李白虽在民间颇有名声,但在诗选家的眼中并不算是突出。这种情况的出现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诗选家们多是在朝为官者,其选诗的取向必然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主流在朝堂的长安文化的影响。
概而言之,王维诗歌在长安贵族中广为传唱,其高雅的内容风格也在较多方面体现出了优游雍容的贵族气质,加之其本身具有平和客观的为人,因此他的诗歌反映并且切合了当时长安的主流审美,成为了唐音之正宗。“天下文宗”之名归于王维不单单是对其诗艺的肯定,更是对其在长安文化区中地位的肯定。
第二篇:2014文宗教研组校本教研总结
凉水河中学文综教研组校本教研总结
回顾一学期的工作,以县局、学校教研精神为指导,以新课改为动力,进一步落实135互动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文宗学科教育教学质量,适应中考文综“开卷、开放”命题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深入开展校本教研,总结如下:
一、总体目标:
推行“135互动课堂教学模式”,彻底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严格落实以生为本理念,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打造精品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工作要点及措施:
1、落实新课改精神,进一步推动“135互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教师自觉学习“135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理论,开展校本教研活动,通过集体备课、讲课、说课、评课等方式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法,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构建高效课堂。
2、改进教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科任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置问题,改进教法,激励学生创新。落实“以人为本”的高效课堂理念,遵循“五转”、“五让”、“四多”、“四带进”的高效课堂原则,树立“追求效率、效果、效益”的高效课堂意识,完善并落实“一主线”、“三阶段”、“五环节”的135互动课堂模式。
三、主要工作过程:
1、加强理论学习
开学之初,重新组织科任教师学习了135互动课堂教学通识理论,新的教学观、教师角色的转变、学习方式的转变等。在学习中,我们还根据各人的经验和理解,共同讨论了今后教学方面的问题,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并作了理论摘记。
2、确立校本教研课题《巧设问题,激发兴趣》
本学期,承担校本教研课任务的老师有:刘建华、何如艳、王华永、马玉兰等老师,占本组任课教师的100%。
何如艳老师上思品示范课《同样的权利,同样的保护》; 刘建华老师上思品示范课《隐私和隐私权》; 王华永老师上历史示范课《步入近代》; 马玉兰老师上思品示范课《人生难免挫折》
3、实施过程
操作中严格按“135互动教学”要求进行集体备课、集中商讨、形成定稿、由主讲教师授课。尤其是主讲教师精心研究教材,分析学情,设置切实可行的问题,鼓励学生创新与思考,充分利用小组学习的优势,发挥小组长和学科代表的作用,激励学生自主合作与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共享。严格按照135互动教学“一主线”、“三环节”、“五阶段”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邀请学校主管领导及教研组成员听课、评课、反思、再集中研讨并总结等几个环节。然后在各个学科日常教学中推广。
4、工作成效
经过本学期的校本教研,老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明显提高,特别是在备课中教学设计、导学卡设计方面比以前有很大的进步,每位教师都花了很大工夫去创新问题设计新颖并贯穿课堂始终,真正体现“问题”为主线,体现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其中何如艳老师上的思品示范课《同样的权利,同样的保护》;刘建华老师上的思品示范课《隐私和隐私权》;王华永老师上的历史示范课《步入近代》;受到学校领导及全体教师的好评。同时特岗教师马玉兰老师的教学业务能力提升较快,能够胜任初中思品教学,她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气氛浓厚。
四、校本教研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加强的工作
1、由于每科教师人数比较少,教学之间的相互交流不方便,相互取长补短做得不够。为了弥补这一问题,要求老师在平时和教研常规时间多切磋,并且要积极创造条件去向高水平的教师学习。
2、教育思想不到位。个别老师,不按135互动实施方案进行教学,新的教育理念难以贯彻,传统的经验教学根深蒂固。虽然每次教研活动都强调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以及改革教育教学方式,但从教学效果看,思维定式难以改变。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重知识性教学,忽视能力培养;课堂单边活动,老师讲的太多,缺乏互动,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调动不起来;习题的设制缺乏针对性,不注重知识的迁移等等。
4、缺乏研究精神。备课缺乏思路;对教材结构不进行必要的调整;照本宣科;不重视挖掘教材的内涵,不注意文科教学的思想性。
5、小组学习有待加强,小组长和学科代表作用有待发挥,需要老师进一步培养。
因此,我们组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大胆探索,不断创新。
第三篇:天下歌词
天下歌词
天下-张杰
烽烟起 寻爱似浪淘沙 遇见她 如春水映梨花 挥剑断天涯 相思轻放下 梦中我 痴痴牵挂 顾不顾将相王侯 管不管万世千秋 求只求爱化解
这万丈红尘纷乱永无休 爱更爱天长地久 要更要似水温柔 谁在乎谁主春秋
一生有爱 何惧风飞沙 悲白发 留不住芳华
抛去江山如画 换她笑面如花 抵过这一生空牵挂 心若无怨 爱恨也随他 天地大 情路永无涯 只为她 袖手天下 顾不顾将相王侯 管不管万世千秋 求只求爱化解
这万丈红尘纷乱永无休 爱更爱天长地久 要更要似水温柔 谁在乎谁主春秋
一生有爱 何惧风飞沙 悲白发 留不住芳华
抛去江山如画 换她笑面如花 抵过这一生空牵挂 心若无怨 爱恨也随他 天地大 情路永无涯 只为她 袖手天下 一生有爱 何惧风飞沙 悲白发 留不住芳华
抛去江山如画 换她笑面如花 抵过这一生空牵挂 心若无怨 爱恨也随他 天地大 情路永无涯 只为她 袖手天下 烽烟起 寻爱似浪淘沙 遇见她 如春水映梨花 挥剑断天涯 相思轻放下
梦中我 痴痴牵挂 我的好兄弟 作词:高进 编曲:高进
演唱:小沈阳 高进 在你辉煌得时刻 让我为你唱首歌 我的好兄弟
心里的苦你对我说 前方大路一起走 哪怕是河也一起过 苦点累点又能算什么 在你需要我的时候 我来陪你一起度过 我的好兄弟
心里有苦你对我说 人生难得起起落落 还是要坚强的生活 哭过笑过至少你还有我 合唱:
朋友的情谊呀比天还高比地还辽阔 那些岁月我们一定会记得
朋友的情谊呀我们今生最大的难得 像一杯酒像 像一首老歌 在你辉煌得时刻 让我为你唱首歌 我的好兄弟
心里的苦你对我说 前方大路一起走 哪怕是河也一起过 苦点累点又能算什么 在你需要我的时候 我来陪你一起度过 我的好兄弟
心里有苦你对我说 人生难得起起落落 还是要坚强的生活 哭过笑过至少你还有我
朋友的情谊呀比天还高比地还辽阔 那些岁月我们一定会记得
朋友的情谊呀我们今生最大的难得 像一杯酒像 像一首老歌
朋友的情谊呀比天还高比地还辽阔 那些岁月我们一定会记得 朋友的情谊呀我们今生最大的难得 像一杯酒像 像一首老歌
像一杯风雨过后不一定有美好的天空 不是天晴就会有彩虹
所以你一脸无辜不代表你懵懂 不是所有感情都会有始有终 孤独尽头不一定惶恐
可生命总免不了最初的一阵痛 但愿你的眼睛只看得到笑容 但愿你流下每一滴泪都让人感动 但愿你以后每一个梦不会一场空 天上人间如果真值得歌颂 也是因为有你才会变得闹哄哄 天大地大世界比你想像中朦胧 我不忍心再欺哄但愿你听得懂 风雨过后不一定有美好的天空 不是天晴就会有彩虹
所以你一脸无辜不代表你懵懂 不是所有感情都会有始有终 孤独尽头不一定惶恐
可生命总免不了最初的一阵痛 但愿你的眼睛只看得到笑容 但愿你流下每一滴泪都让人感动 但愿你以后每一个梦不会一场空 天上人间如果真值得歌颂 也是因为有你才会变得闹哄哄 天大地大世界比你想像中朦胧 我不忍心再欺哄但愿你听得懂 天上人间如果真值得歌颂 也是因为有你才会变得闹哄哄 天大地大世界比你想像中朦胧 我不忍心再欺哄但愿你听得懂 但愿你会懂该何去何从 酒像 像一首老歌
第四篇:天下现代诗歌
崎岖路
少年朗
泥土里翩翩
笑声依旧
泛白岁了岁月
脸上的忧愁
缕缕发白的嫔角
是残叶化下的伤
带着一丝憔悴
带着一丝疲惫
天上雪花片儿的美
带着爱情的悲
我的眼角带着泪
只怪现实太残忍
没有结局的局
我又何必在多流泪
这天下
有太多悲欢聚散
人世浮沉
一字字
刻在心上
我的眼角带着泪
只怪现实太残忍
没有结局的局
我又何需在流泪
这天下
有太多悲欢聚散
世人的悲
我的泪
因为爱情醉
美梦破灭
我背着行囊
一步步踏上阶
为爱背负原罪
独憔悴
这天下
有太多悲欢聚散
世人的悲
我的泪
因为爱情醉
美梦破灭
第五篇:善行天下演讲稿
篇一:善行演讲稿 善,不止于此
《三国志、蜀书,先生传》中有一句话传诵千古,世人皆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用这句话来教育其子,进德修业。同样,这句话被我们奉为处世为人的箴言。而今天,一个“扶不扶”却时常会占据我们媒体的大小版面,老人摔倒了,我们扶,本是举手之劳亦是善的举动。不要因为个别善良反被邪恶吞噬的情况,而让善举显得尤为难得、尤其可敬。这是我们整个社会、民族的莫大悲哀、是我们整个社会的道德缺失。人会摔倒,但道德不能摔倒,讹诈,永远不会让善良退缩,让正义蒙尘。因此,让我们大声地呼喊:“善,就是勇敢和良知。” 不!善,不止于此。
善是什么?善不是花色,一眼灼人;却如梅花,暗香浮动。善不是风雨,油然而来,沛然而去,却是高天,底色常青。正是这样的暗香浮动,底色常青,善为人心增添了温暖,为生活增添了色彩,为世界增添了仁爱!三十年前,我们的目标是小康社会,三十年后的今天,我们追求的是幸福社会。小康社会,我们更多的是物质层面的追求,而幸福社会却对精神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在对物质狂热的追求中,我们不能失去人性中最质朴的美--那就是善。在对幸福的渴求中,它是不可或缺的基石,善,就是铸就幸福的基石。不!善,不止于此。“日行一善”,真真切切的贴合了整个时代的追求。这不是作秀,也不是那么神秘而飘渺,它是我们由思想到行动的呼吸。同善良的人接触,往往智慧得到开启,情操变得高尚,灵魂变得纯洁,胸怀更加宽阔。善行,也不是那么遥不可及。古代有一个叫葛繁的人,他每天要求自己至少做一件好事,有人请教他如何“日行一善”,他说:“比如这里有条板凳倒了,碍人走路,就把它扶正放好,就是一善。”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许可以改变人的一生,任何无私的充满友善的举动,都有可能给人带来不可预想的喜悦。善,是良知的涌动,是人性的爆发。不!善,不止于此。
20世纪末的一个晚上湖南卫视播出了感天动地的一期节目,青海省有一个沙漠地区特别缺水据介绍每人每天只有靠驻军从很远的地方运来3斤定额的水量。3斤水,不光饮用、淘米、洗菜„„最后还要喂牲口。牲口缺水可不行啊!终于有一天,一头一向被人们认为憨厚、忠诚的老牛渴极了,挣脱缰绳,强行闯入沙漠中一条运水车必经的公路。老牛以惊世骇俗的识别力,等了半天,等来了运水的军车。老牛迅速顶上去,运水的战士以前也碰到过牲口拦路索水这样的情形,但那些动物不像老牛这样倔强。部队有规定,运水车在中途不能出现“跑冒滴漏”,更不能随便给水。这些规定,看似无情,实则迫不得已,这每一滴水都是一个人的“口粮”啊。沙漠中,人和牛就这样耗着,持续了好半天,最后甚至造成了堵车。后面的司机开始骂了起来,有些性急的司机用汽油点火试图驱走老牛。可老牛没有动,泰山一样,不放松。直到牛的主人寻来。牛主人愧疚极了,操起长鞭狠狠打在老牛身上,老牛被打得浑身青筋直冒,可还是没有动,最后顺着鞭痕沥出的血迹染红了鞭子,染红了牛身,染红了黄沙,染红了夕阳。老牛的凄惨哞叫,和着沙漠中阴冷的酷风,显得那么悲壮。一旁的运水战士哭了,被堵车的司机也哭了。最后,运水的战士说:“就让我违反一次队规吧,我愿接受处分。”他拿出自己随身的水盆从水车上放了3斤左右的水放在老牛面前。
老牛没有喝面前以死抗争得到的水,面对夕阳,仰天长啸,似乎在呼唤。晚霞中不远的沙堆背后跑来一头小牛受伤的老牛看着小牛贪婪地喝完水,伸出舌头,舔舔爱子的眼睛,孩子也舔了舔母亲的眼睛,沉寂中的人们看到了母子眼中的泪水。天边燃起最后一丝余辉,母子俩没等主人吆喝,在人们的一片静寂无语中,踏上了回家的路。当我看到这让人揪心的一幕时,我想起了劳作的苦难的母亲,我和电视机前的许多观众一样,流下了滚滚热泪。。
每当我看到这篇故事时,我都想放声痛哭!我为万物皆有的灵性而感动; 我为六道众生皆有的苦难而哭泣;我为天下所有劳作苦难的父母而哭泣。在此我诚挚地恳请您,在听完我的故事之后,一定要善待身边的每一个大大小小的生命!因为他们每一个都有灵性,每一个都有自己的父母、子女、家庭,每一个都和我们一样渴望快乐、幸福,我们怎能再去伤害他们呢?
播种善良,才能收获希望。对于个人,善是所有优秀品质的根本,因为善而勇敢,因为善而坚强,因为善而辉煌。对于社会,善是所有文明的基础,因为善而幸福,因为善而和谐,因为善而进步。对于国家,善是所有伟大的根源,因为善而繁荣、因为善而昌盛、因为善而复兴。
最后,我呼吁----让我们多一些宽容,多一些善良,多一些付出。就会让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祖国更加友善、更加文明、更加富强、更加强盛。篇二:日行一善做善行少年的演讲稿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我是来自五年级(3)班的刘子榆。我很荣幸能代表五年级(3)班在这里向国旗献词。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日行一善,做善行少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我们每个人都是怀着一颗善心,带着一对行善的翅膀来到这个美丽的世界!
前不久,学校提出了在全校开展“日行一善,善行一生”的教育活动,校领导对此寄予了莫大的希望,希望通过此项活动把我们学校创建成为真正的德育示范学校,当然,我们绝不是刘禅,我们从小就从父母那里一再听到“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故事。我们也深深地知道,人生就是由无数件小事组成的,做好了每一件小事,也就成就了一个完美的人生。善,是人类的天性。一提到善,大家自然想到助人为乐,其实,善待自己,宽容他人,爱护环境,保护自然,坚定信念,勤奋努力,回报社会,热爱国家,造福人民,这同样是做人之大善!善并不遥远,它就在你我的身边,一言一行,善就能表现出来,一举一动,你就是一个伟大的善者。行善很简单,对于别人的帮助,报以微笑或说声真诚的感谢,是善待他人,将身边的废纸轻轻捡起,丢进垃圾箱,是善待环境,知荣明耻,奋发图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善待社会!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一声问侯,对别人来说就是一份体谅;一句祝福,对别人来说就是一份温暖;一点分享,对别人来说就是一种安慰。一个微笑可以驱散寒意,一声问候可以接近距离,一句“对不起”可以消除误会,一杯热茶可以温暖人心?? 一天下午,妈妈下班后就疲惫地坐在了沙发上。看着妈妈劳累的样子,我马上给妈妈拿来拖鞋换上。妈妈微笑地在我脸上亲了一下。晚上,我给妈妈端来了洗脚水,让妈妈在温水中泡泡脚。然后看着妈妈慢慢地进入了梦乡,我又给她轻轻地盖上了被子。这时,我感到很快乐。予人玫瑰,手留余香。日行一善,德增一分;行善之人,人必善之。有句歌词写得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让我们每个人都行动起来,做一个有善心的人。在生活中要懂得知恩图报,时刻帮助别人。这样你才会得到别人的尊敬。让我们从小事做起,从每个人做起,从身边做起。让我们的世界充满阳光,友爱,和平,让世界充满爱!
我觉得作为我们小学生应该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让我们每个人都行动起来,做一个有善心的人。在生活中要懂得知恩图报,时刻帮助别人。这样你才会得到别人的尊敬。让我们的世界充满阳光,友爱,和平,让世界充满爱!争取做一个善行的少年.我的演讲结束谢谢大家!篇三:2016关于德行天下演讲稿 2016关于德行天下演讲稿
关于德行天下演讲稿的主题是道德,强调道德的重要性,下面就是第一公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德行天下演讲稿范文 关于德行天下演讲稿一
立德修身乃处世立业之本。今年五四青年节,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给广大青年提出了崇德修身的明确要求。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优良道德传统,其中孝道作为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德之本也,是中华传统道德体系中的核心理念与首要精神,是做人的最起码要求和处世的最基本规范,是其他一切美德的基础。青年学子崇德修身,我认为必须首先从孝做起,将孝道作为同学们走向社会后必须要扣好的第一颗扣子。
按《说文解字》的解释,早在甲骨文中就出现的孝字是一个会意字,上为老、下为子,其本意为善事父母。孝作为子女回报父母养育之恩的善行美德,源自人类血缘亲情的纯真挚爱,源自人性中最纯良、最本真的自然。数千年来,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皆以孝为切入点,儿童启蒙开篇便有第一当知孝,原为百善先的谆谆教诲。孝是博爱之始,从躬身侍奉、敬爱父母做起,再推己及人、推恩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并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用于社会、国家和民族,匡扶正义、救世济民,使孝道得以升华,扩展为具有社会普遍意义的行为准则,成为治理天下、和谐社会、和睦民众的至德要道。孝道传承,绵延百代,纵贯千年,牢牢扎根于中华大地,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和文化精髓。但是,我们无不忧虑地看到,伴随当代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剧烈转型,传统的道德体系尤其是孝道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因此,重塑、弘扬新时期孝道已是刻不容缓。
首先,这是继承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历史需要。
在中华民族的现代化进程中,传统伦理道德也在经历着与时俱进、革故鼎新的洗礼。重塑新时期孝道,一方面要继承其中善事父母、仁爱孝悌、忧国忧民等超越时代的精华要义,坚守和发扬其中永不褪色的核心价值;另一方面,要批判、改造传统孝道中过时、消极、保守的内容,坚决摒弃其中迂腐甚至反人性的三纲五常、愚忠愚孝。新时期孝道强调代际平等、相互尊重,既要继承传统孝道中闪耀人性、文明光芒的部分,又要推陈出新,呈现出高度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其次,这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需要。
习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孝道是中华民族最朴素的价值观念、最古老的道德准则、最基本的社会认同,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又蕴含着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厚滋养。倡导新时期孝道,在充分唤醒公民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培育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价值追求,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你们是南大的骄傲。在这里,我想给同学们提点期望。一是希望你们坚守孝心,自立自强。
践行孝道需孝心驱动,以自立自强为前提和基础。尽快成为独立的人、成熟的人,不给父母添负担、找麻烦,就是坚守孝心的最好体现。二是希望你们践行孝义,敬养父母。子欲养而亲不待,给父母的爱是最不可拖延的爱。同学们日后不论工作再忙,压力再大,一定要惦记着为父母多尽一份孝心,多给一点关心。三是希望你们弘扬孝道,引领正气。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文化的核心价值,就在于革故鼎新,影响和引领社会方向。同学们作为南大的毕业生,值此社会和时代变革之际,自当挺身而出,勇立潮头,不仅成为新时期孝道的践行者,还要成为新时期孝道的引领者和示范者 关于德行天下演讲稿二
你曾否感叹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你是否感怀过忧乐天下、为民请命的范仲淹?你曾否感动过奋不顾身、舍己救人的最美女教师张丽莉?你是否感念过大爱无疆、善良朴实的晋城好人连蜜莲?还有,你是否感恩过生我养我疼我亲我的——妈妈!伟大的爱国主义战士、诗人臧克家先生说过:有的人活着,可是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却还活着!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行为规范约束着我们的一言一行,这就是道德。道德是一双手,推开封锁在心灵的窗;道德是一扇窗,透过流动着美好的光;道德是一道光,蕴育沉浸在纯洁的心田。一个人有了道德感,做出的事情才能符合规范;一个民族有了道德感,社会才能文明和谐。真正的道德,发自内心,诠释着对社会的责任,喷发着对他人的挚爱。一句话,可以给人以激励;一个眼神,可以给人以温暖;一个动作,可以给人以滋润;一颗爱的心灵,可以抚慰另一颗渴望的心!这,就是道德的力量!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其实很简单。只要做每件事都用心仔细想一想,多为他人考虑一点点,道德就会陪伴在你的身旁。
公交车上,看到蹒跚的老人、孕妇站着,你能忍心吗?公园里,看到地上的废纸杂物,你会弯腰捡起来吗?走廊里、楼梯口,你会为了第一个占到乒乓球台而不顾一切推拉拥挤吗?社区里,你会为洁白的墙壁上那些胡写乱画心疼吗?当一桌丰盛的筵席因吃不完而白白扔掉时,你会觉得痛惜吗?当国家花巨资培养出的官员因腐败而倒下时,你会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吗?滚滚车流的十字路口、高速路上,遇到中国式过马路、闯红灯时,你会感到后怕吗?俄罗斯和欧洲等国际大机场的出口醒目地用中文写着:请不要随地吐痰!请不要随手乱扔!看到这样的字眼,你会感到脸红吗?电视画面上,108个人对路旁昏倒受伤的人视若罔闻,你会心碎吗?许多人遇到正在和歹徒搏斗的英雄而麻木不仁,看到这样的报道,你会悲愤吗?当矿难、校园伤害案频发,当首都北京风沙肆虐、长期出现阴霾,当造假泛滥、连食品药品都充斥假货时,你会怒发冲冠、拍案而起吗?......意大利诗人但丁曾说过:一个知识不健全的人,可以用美德来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健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来弥补。是啊,有着五千年文明渊源的泱泱大国,从小就熟读《道德经》、《弟子规》、《三字经》的华夏子孙,怎么能道德缺失、美德沦丧、人格不全、尊严殆尽而任人笑辱呢? 不!绝不!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中华传统美德依然在绽放着沁人心脾的芬芳!以德治国、德行天下的理念在人们心灵的沃土中已然深深扎根。伟大的中国梦象喷薄欲出的朝阳,在世界的东方放射出万道霞光!是焦裕禄、孔繁森们的服务人民、甘于奉献撑起了共和国的脊梁是袁隆平、钱学森们安贫乐道,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将责任心、使命感化作了坚守的力量。是雷锋、陈光标们用包容世界的同情心,让爱与付出成为了社会和谐的主旋律。是感动中国的孟佩杰在贫困中,任劳任怨,乐观开朗,用青春的朝气驱赶种种不幸;在艰难里,无怨无悔,背着母亲上大学,让孝道填满四千多个日子。是我们——未来高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接过了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熊熊炬火,用自己的言语感召着社会、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道德的真谛。不因恶小而为之,不因善小而不为!同学们,我们都是伟大的梦之队中的一员,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上需要你!需要我!需要他!需要我们勤奋学习、需要我们诚信友善、需要我们献出爱心、需要我们付出责任,需要我们养好习惯,需要我们成为学会感恩、勤劳节俭的光盘一族!最后,让我用一首小诗与大家共勉:道德连着国和家,文明和谐全靠他。人人植下美德树,神州处处开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