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浅谈王维诗歌的艺术风格》

时间:2019-05-15 09:53: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毕业论文《浅谈王维诗歌的艺术风格》》,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毕业论文《浅谈王维诗歌的艺术风格》》。

第一篇:毕业论文《浅谈王维诗歌的艺术风格》

上饶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浅谈王维诗歌的艺术风格

汉语言文学专业 王云娟

日期:二0一一年十月

目 录

(1)内容提要………………………………………………………………………3(2)关键词…………………………………………………………………………3(3)总论……………………………………………………………………………4(4)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意境高远,宁静之极……………………………………5(5)王维的边塞诗明朗清丽,有豪迈之气………………………………………7(6)王维的闺怨、赠友诗,深沉真挚,委婉动人………………………………9(7)结论……………………………………………………………………………11(8)参考文献………………………………………………………………………11

内容提要: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诗、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他的山水田园诗意境高远,宁静之极,边塞诗明朗清丽,有豪迈之气,闺怨、赠友诗,深沉真挚,委婉动人。笔者以为,王维不同题材的诗歌作品,虽然艺术风格不尽一致,但究其根底还是有一以贯之的艺术特色,即诗歌的“和谐美”。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达到儒释道三家结合所倡导的“和”的境界的诗人,王维是其中的佼佼者。

关键词:诗歌 艺术风格 王维 和谐美

浅谈王维诗歌的艺术风格

汉语言文学专业

王云娟

王维(699-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原籍山西祁县,后迁至蒲州(今山西省永济),晚年他居住在蓝田辋川别墅。其诗画成就都很高,但是他在唐诗的范畴内显然有更高的成就,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

王维在青少年时期就富有文学才华。开元九年中进士第,为大乐丞。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后归至长安。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为中书令,王维被提升为右拾遗。其时作有《献始兴公》诗,称颂张九龄反对植党营私和滥施爵赏的政治主张,体现了他当时要求有所作为的心情。二十四年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场。开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天宝中,王维的官职逐渐升迁。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他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诗、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他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

对王维诗歌的艺术特色,前人总结了许多。比如说用“清”、“秀”、“远”三个词语来概括。所谓“清”,就是指王维诗歌的意境和风格具有一种清爽美好、雅洁不俗气的特征;所谓“秀”,就是指王维诗歌语言的清新秀丽;所谓“远”,就是指王维诗歌的立意高远,且整体风貌上给审美者一种咀嚼不尽的言外之意。笔者在研读了王维的诗作后,对其艺术特色有着自己的理解:“宁静”“明朗”“深 沉”是王维诗的鲜明风格,而“和谐”是其诗歌艺术的本质特征。

一、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意境高远,宁静之极

王维一生中的大多数诗都是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王维的写景诗篇,常用五律和五绝的形式,篇幅短小,语言精美,音节较为舒缓,用以表现幽静的山水和诗人恬适的心情,尤为相宜。

比如名作《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首诗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这是作者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处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就意境而言,它不仅给人以“清幽绝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

又如《山居秋暝》,这也是一首意境幽美空灵而又极富生趣的名作。“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是王维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它唱出了隐居者的恋歌。全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诗的开头两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写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是诗人用大手笔勾画的雨后山村的自然画卷。其清新、宁静,淡远之境如在目前。一个“空”字,渲染出天高云淡,万物空灵之美。诗人隐居于此是何等的闲适,如 5 此描绘山水田园之典型环境流露出诗人的喜爱之情。“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被雨水洗涤后的松林,一尘不染,青翠欲滴;山石显得格外晶莹、剔透新亮;就连月光也像被洗过一样,极其明亮皎洁;山雨汇成的股股清泉顿时流淌于拾级而上的石板上,又顺着山涧蜿蜒而下,发出淙淙的清脆悦耳的欢唱,好似宛转的“小夜曲”奏鸣。“照”与“流”,一上一下,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仿佛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脉搏在跳动。此时此刻诗人也仿佛觉得自己也被洗净了一般,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纯美诗境。接下来诗人由写景转为写人。在这幅山水画作之中,山村的自然美和村民们的生活美是水乳交融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此二句均为写人——“浣女”、“渔夫”的活动的画面。诗人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可不是么,既是夜间,又被竹林遮挡,怎么能见到浣洗完衣服归来的女人们呢!然而,竹海之中传来的女人们缓步挪移时拨动夜露浸润的翠竹,发出“沙沙”的声响,又伴着她们银铃般的笑声,好一派欢声笑语的喧闹竟打破了如此宁静的夜空;再听水面莲叶波动,渔舟顺流而下,这便是渔夫要乘着今晚的月光去捕鱼。诗人触景生情,感慨油然而生:山民们戴月而作,随性而起,这般勤劳、朴素、开朗的性格,远比宦途官场清明、纯净得许多。尾联两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诗人有感而发。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这首山水田园诗画山绣水,清新宁静,耐人寻味。

王维从中年以后日益消沉,在佛理和山水中寻求寄托,这种心情充分反映于他的诗歌创作之中。比如《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这首诗把退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兴致来了就独自信步漫游,走到水的尽头就坐看行云变幻,这生动地刻画了一位隐居者的形象,如见其人。同山间老人谈谈笑笑,把回家的时间也忘了,何等自由惬意,这是作者捕捉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事例,突出地表现了退隐者豁达的性格。诗语平白如话,却极具功力,诗味、理趣二者兼备。开头两句:“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叙述自己中年以后即厌尘俗,而信奉佛教。“晚”是晚年:“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此处原为宋之问别墅,王维得到这个地方后,完全被那里秀丽、寂静的田园山水陶醉了。从这段描述,我们就可知道诗中第二联“兴来每独往,6 胜事空自知”中透露出来的闲情逸致了。上一句“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下一句“自知”,又写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乐趣。诗人同调无多,兴致来时,惟有独游,赏景怡情,能自得其乐,随处若有所得,不求人知,自己心会其趣而已。第三联,即言“胜事自知”。“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云本来就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揭出了。最后一联:“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突出了“偶然”二字。其实不止遇见这林叟是出于偶然,本来出游便是乘兴而去,带有偶然性:“行到水穷处”自然又是偶然。“偶然”二字实在是贯穿上下,成为此次出游的一个特色。而且正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出心中的悠闲,如行云自由翱翔,如流水自由流淌,形迹毫无拘束。这首诗没有描绘具体的山川景物,而重在表现诗人隐居山间时悠闲自得的心境。

二、王维的边塞诗明朗清丽,有豪迈之气

边塞诗在唐代蓬勃发展,这是因为大唐帝国本身的政治与社会实况提供了其繁荣的有利条件。条件之一是唐代的边战频繁,也许是君王的好大喜功,总想扩充版图,扬威异域,也许是外族侵占,不得已而向外用兵;条件之二是诗人前往边境者也多,也许是远赴边荒发觅封侯,也许是怀才不遇,投身幕府。前者是政治因素,后者可以说是社会风气所造成,不管如何,在这一时期,以军旅和边塞生活为题材的诗歌是极大的丰富起来,许多诗人此为题材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王维年青时期也很有一番抱负,他也以军旅和边塞生活为题材写了不少诗歌,既有律诗绝句,也有五古七古。像《从军行》、《陇西行》、《燕支行》、《观猎》、《使至塞上》、《出塞作》等,境界明朗,都是壮阔飞动之作。比如《陇西行》:“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关山正飞雪,烽戍断无烟。” 诗一开头,便写告急途中,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了。

一、二句形容在“一走马”、“一扬鞭”的瞬息之间,“十里”、“五里”的路程便风驰电掣般地一闪而过,以夸张的语言渲染了十万火急的 7 紧张气氛,给人以极其鲜明而飞动的形象感受。中间两句,点明了骑者的身份和告急的事由。一个“围”字,可见形势的严重。一个“至”字,则交代了军使经过“走马”、“扬鞭”的飞驰疾驱,终于将军书及时送到。最后两句,补充交代了气候对烽火报警的影响。按理,应当先见烽火,后到军书。然而现在,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是因雪大点不着烽火呢,还是点着了也望不见,反正是烽火联系中断了。这就更突出了飞马传书的刻不容缓。写到这里,全诗便戛然而止了,结得干脆利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尽管写形势危急,气氛紧张,而诗中表现的情绪却是热烈、镇定和充满自信的。这首诗,取材的角度很有特色。诗人的着眼点既不在军书送出前边关如何被围,也不在军书送至后援军如何出动,而是仅仅撷取军使飞马告急这样一个片断、一个侧面来写,至于前前后后的情况,则让读者自己用想象去补充。这种写法,节奏短促,一气呵成,篇幅集中而内蕴丰富,在艺术构思上也显得不落俗套。

而王维写游侠生活的诗作也是明快爽朗,比如《观猎》生动地描写了打猎时的情景。《夷门歌》歌咏历史人物的侠义精神。《少年行》四首表现侠少的勇敢豪放,形象鲜明,笔墨酣畅。以主要写“少年游侠”的其一为例:“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前两句分写“新丰美酒”与“咸阳游侠”。二者本不一定相关,这里用对举方式来写,却给人这样的感觉:京华地区,著称于世的人物虽多,却只有少年游侠堪称人中之杰,新丰美酒堪称酒中之冠。而这二者,又象“快马须健儿,健儿须快马”那样,存在着密不可分、相得益彰的关系。新丰美酒,似乎天生就为少年游侠增色而设;少年游侠,没有新丰美酒也显不出他们的豪纵风流。第一句把酒写得很足,第二句写游侠,只须从容承接,轻轻一点,少年们的豪纵不羁之气、挥金如土之概都可想见。同时,这两句一张一弛的节奏、语调,还构成了一种特有的轻爽流利的风调,吟诵之余,少年游浃顾盼自如、风流自赏的神情也宛然在目了。前两句写了酒,也写了少年游侠,第三句“相逢意气为君饮”把二者连结在一起。“意气”包含的内容很丰富,轻生报国的壮烈情怀,重义疏财的侠义性格,豪纵不羁的气质,使酒任性的作风,等等,都是侠少的共同特点,都可以包含在这似乎无所不包的“意气”之中。而这一切,对侠少们来说,无须经过长期交往,只要相逢片刻,8 攀谈数语,就可以彼此倾心,一见如故。这就是所谓“相逢意气”。路逢知己,彼此都感到要为对方干上一杯,所以说“为君饮”,这三个字宛然侠少声口。不过是平常的相逢论交,在诗人笔下,被描绘得多么有声有色。“系马高楼垂柳边”,这是生动精采的一笔。本来就要借饮酒写少年游侠,上句又已点明“为君饮”,箭在弦上,落句似必写宴饮场面。然而作者的笔却只写到酒楼前就戛然而止。这样侧面虚写要比正面实写宴饮场景有诗意得多,含蕴丰富得多。诗人的意图,看来是要写出一种侠少特有的富于诗意的生活情调、精神风貌。

三、王维的闺怨、赠友诗,深沉真挚,委婉动人

王维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因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因此,他往往也会在诗歌中反映出一种浓浓的不遇感。比如说贬官济州时所作《济上四贤咏》以及《寓言》、《不遇咏》和后期所作《偶然作》六首之五《赵女弹箜篌》,对于豪门贵族把持仕途、才士坎坷不遇的不合理现象表示愤慨,《洛阳女儿行》、《西施咏》则以比兴手法,寄托了因贵贱不平而生的感慨和对权贵的讽刺。这些诗歌有许多是以乐府的体裁的,王维的乐府诗歌共有39首,约占他全部作品的十分这一。比如《西施咏》: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诗人所处的盛唐时代,在繁华的外衣下隐藏着政治危机:奸邪小人把持朝廷大权,纨绔子弟凭着裙带关系飞黄腾达,甚至连一些斗鸡走狗之徒也得到了君王的恩宠,身价倍增,飞扬跋扈;才俊之士却屈居下层,无人赏识。王维在这首诗中借咏西施,以喻为人。《西施咏》取材于历史人物,借古讽今。诗人借西施“朝贱夕贵”,而浣纱同伴中仅她一人命运发生改变,悲叹人生浮沉全凭际遇的炎凉世态,抒发怀才不遇的不平与感慨;借世人只见显贵时的西施之美,表达对势利 9 小人的嘲讽;借“朝为越溪女”的西施“暮作吴宫妃”后的骄纵,讥讽那些由于偶然机遇受到恩宠就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人;借效颦的东施,劝告世人不要为了博取别人赏识而故作姿态,弄巧成拙。写出了人生浮沉,全凭际遇的炎凉世态。诗开首四句,写西施有艳丽的姿色,终不能久微。次六句写西施一旦得到君王宠爱,就身价百倍。末了四句写姿色太差者,想效颦西施是不自量力。语虽浅显,寓意深刻。下面再以《不遇咏》为例来分析:

“北阙献书寝不报,南山种田时不登。

百人会中身不预,五侯门前心不能。

身投河朔饮君酒,家在茂陵平安否?

且共登山复临水,莫问春风动杨柳。

今人作人多自私,我心不说君应知。

济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尔一男儿!”

这首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慨心情。诗共十二句。开头四句,紧扣“不遇”题旨,连用四个“不”字,反复叙写自己困顿失意的情形。首句是说自己,向朝廷上书,陈述自己的政见,表达用世的要求,但没有得到任何答复。次句意思是说自己退隐躬耕,因为天时不顺,没有获得好收成,衣食无着。第三句反用晋伏滔参加孝武帝召集的百人高会,受到孝武帝垂青的故事,借指自己不能挂名朝籍的不幸遭遇。第四句意思是:阿谀奉承权贵,可以获得利禄,但自己的性格刚正不阿,不愿这样做,只能沉沦困顿。接着的四句,描写主人公不遇失意后漂泊困窘的生活。主人公落魄以后,远游河朔,投靠一位朋友为生。但滞留他乡,依附他人的生活,使他心中产生了深沉的乡思。家人住在京城,风尘阻隔,音信全无,他们都平安无事吧?还是暂且留在北地,登山临水,流连赏玩吧。即使春天已经来到人间,和风吹拂,杨柳依依,最能惹起人的旅思,也全然不管。既思乡怀人,却又宁愿继续漂泊他乡,主人公这一矛盾的心理,极深刻地反映了他失意以后凄楚、哀伤悲愤的心情。最后四句,主人公向友人陈述他对世俗的态度和自己的人生理想。他说:今天世上的人,只为自己着想,自私自利,我对这种现象大为不悦,内心十分鄙视。这一点,你是应当了解的。我希望先济世致用,然后功成身退,去过闲适的隐逸生活,岂肯一辈子庸庸碌碌,毫无成就,枉做一个男子汉大丈夫。这首诗中所表现的虽是失意 10 不遇,但其中仍然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体现了盛唐封建知识分子普遍的精神风貌和人生态度。

另外,王维写的一些赠送亲友和描写日常生活的抒情小诗,如《送别》“山中相送罢”、《临高台送黎拾遗》、《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相思》、《杂诗》“君自故乡来”等,千百年来传诵人口;《送元二使安西》、《相思》等在当时即播为乐曲,广为传唱。这些小诗都是五言或七言绝句,感情真挚,语言明朗自然,不用雕饰,具有淳朴深厚之美,代表了盛唐绝句的最高成就。

纵观王维的诗歌作品,虽然在不同题材的作品中存在着不尽一致的艺术风格。但是,究其根底,王维诗歌还是有一以贯之的艺术特色,即诗歌的“和谐美”。“和”是古代艺术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与审美理想,儒家所论之“和”立足社会人事,强调用“仁、礼”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联,;道家所倡导的“和”,则是建立在自然之道的基础上,将天地之“和”作为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最高旨归。因此,儒家倡导的“和”是一种人为的“和”,道家倡导的“和”则是一种自然的“和”。而自魏晋六朝以后,禅宗以物我合一的思维方式,发展、补充、丰富了“和”的内在意蕴。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达到儒释道三家结合所倡导的“和”的境界的诗人,王维是其中的佼佼者。王维后期由于心态的“和”,一方面使得他带着这种“和”的心态去观察自然与社会,另一方面,由于这种心态的过滤,使得他诗歌中的自然物象和社会事象也呈现出“和谐”的特征。在他诗歌的境界中含有一种静,一种永恒的静。而且,作为审美对象入诗的社会事象也没有尘世纷扰、争斗、冲突,只有勤劳、善良、友爱、和睦的“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在诗人“和”的心态观照下的社会生活,似乎是人人都在自由地呼吸、自由地劳作、和睦相处,真正是《桃源行》中所描绘的超越尘世的世界,这或许正是王维诗歌艺术长久不衰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①李瑞腾,《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唐代边塞诗中的英雄形象》,《文艺月刊》,1982年6月,156期,79-85页

②李瑞腾,《唐诗中的山水》,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会,1981年12月 ③入谷仙介(日)著 卢燕平译,《王维研究》,中华书局,2005年10月 ④田望生,《空山诗魂》,华文出版社,2004年1月 ⑤王志清,《纵横论王维》,齐鲁书社,2008年7月

⑥谭朝炎,《红尘佛道觅辋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5月 ⑦陈铁民,《王维新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 ⑧李泽厚,《禅意盎然》,《求索》,1986年第4期

第二篇:本科毕业论文 王维山水诗歌(范文)

学 士 学 位 论 文

(2009 —2013 年)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禅意及其表现意象

Wang wei landscape pastoral poems of zen and its image

姓 名: 学 号: 0905010189 学 院: 文 学 院 专 业: 汉 语 言 文 学 指导老师: 戴 训 超 完成时间:2013年5月6日

0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其中除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以及法律规定允许的之外,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完成并以某种方式公开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作的材料。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本毕业设计(论文)成果是本人在江西师范大学读书期间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取得的,成果归江西师范大学所有。

特此声明。

声明人(毕业设计(论文)作者)学号: 声明人(毕业设计(论文)作者)签名:

签名日期:

****年**月**日

摘 要

儒、释、道三家思想错综复杂地作用于王维,其中佛教禅宗思想对王维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使其山水田园诗中蕴含着空寂闲适、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禅意。王维诗中的禅意主要通过空山、白云、飞鸟、夕阳等意象来表现,它们在王维独特心灵的观照下,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创造出一种空静的禅境。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禅宗思想;禅意;禅象

0

Abstract

Confucianism, Buddhism, Taoism three thought complicated effect on wang wei, including zen Buddhism thought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wang wei of poetry, and make it contains empty leisurely in the landscape pastoral poems, of nature and man of zen.Wang Wei’s poetry zen is mainly through the empty mountain, white clouds, flying birds and the sunset image, they under the view of wang wei unique soul, form a harmonious whole, then create an empty and queit artistic conception.Key words: Wangwei’s poem;Zen thought;zen’s artistic conception;zen’s image

目录

摘要.........................................................................................................I

Abstract………………………………………………………………….I

引言………………………………………………………………………2

一、佛教禅宗思想对王维影响..............................................................2

二、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4

(一)空寂清静.....................................................................................5

(二)物我两忘.....................................................................................6

(三)闲适自由、随缘任运..................................................................7

三、禅意的意象应用..............................................................................8

(一)禅意常见的表现意象及象征意义..............................................8

(二)意象组合的动静结合、虚实相生..............................................9 结语……………………………………………………………………..10 参考文献………………………………………………………………..11

引言

在恢宏豪放的盛唐时代风气中,王维以其画家、诗人、音乐家的修养创造出具有空灵寂静、闲适自然、充满禅意的山水田园诗。胡应麟《诗薮》云:“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①徐增《而庵诗话》云:“摩诘精大雄氏之学,篇章字句皆合圣教。”②他们指出的都是王维诗中有禅的特点。王维自幼在母亲影响下笃志奉佛,禅宗对其思想与诗歌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故后人称其为“诗佛”。王维的禅意诗在中国山水田园诗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他继陶渊明田园诗、谢灵运山水诗之后开创了一个别具风格的山水田园诗新时代。

一、佛教禅宗思想对王维影响

唐代思想基本特点为儒释道的交融,在人才选拔与使用中,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而在人生信仰、生活方式与生活情趣方面则往往杂入释道思想。纵观王维生平经历及其诗歌作品,可见儒释道思想错综复杂地作用于他人生的不同阶段。

王维前期思想主要受儒家思想影响,表现为积极入世、奋发向上精神及抒发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在其早期作品如《过始皇墓》、《洛阳女儿行》等,均表现出对现实生活的关切;而《燕支行》、《老将行》、《陇头吟》、《夷门歌》、《少年行四首》等通过英雄豪士的描写表现了诗人青年时代欲建功立业的志向与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玄宗开元二十二年,他写了《上张令公》一诗,积极奔走仕途,不久被张九龄提拔任右拾遗,后又作《献始兴公》,表达了“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的政治追求。在《早朝》、《听百舌鸟》等诗中也表现出对仕途积极乐观的态度。“安史之乱”后的王维虽然历经仕途坎坷,却也并未同官场彻底决裂,而采取了亦官亦隐的生活方式,并最后卒于官。由此可知,儒家入世思想对王维整个人生一直起着重要作用。

从王维诗歌看,道教对他的影响似乎不大,但道家的返璞归真、清净无为的哲学思想同禅宗哲学融合在一起对王维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如从《终南别业》、①② 胡应麟:《诗薮》,内篇卷六,第11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转引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积雨辋川庄作》等作品中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诗人对恬静环境的追求与对自然本真的喜爱。

相对而言,儒释道三家思想中佛教禅宗思想对王维的思想与诗歌创作产生了更深刻的影响,并使其山水田园诗充满空静闲、物我两相忘的禅意,从而开创了山水田园诗的新局面。

王维受家庭环境影响与佛结下了深缘。王维母亲是个笃诚的佛教徒。王维在《请施庄为寺表》中曾说:“臣之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年,褐衣疏食,特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在母亲影响下,王维和弟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此外,王维还广泛结交僧人,在其诗文中有名者达二十余人。《旧唐书·王维传》也记载说:王维“妻亡不再娶,三十余年孤居一室,屛绝尘累。”③可见,佛教对王维影响之深。

佛教在唐代有很大的发展,逐渐形成不同宗派,有天台、法相、华严、禅宗等教派。禅宗在传入中国后,同老庄、玄学、心学相融而形成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唐初,弘忍在今湖北开创“东山法门”即北宗,至武周时期得武则天重视,被定为新的国教。北宗的优势一直延续到开元、天宝年间。后弘忍另一弟子惠能在岭南创南宗,惠能死后,其弟子神会开始到北方传播南宗教旨,掀起南北宗之争。南宗直到安史之乱后的肃宗至德二年,因神会主洛阳度坛,“所获财帛,顿支军费”,才得到皇帝的信任。南宗遂代替北宗而成为禅宗的正统。王维与南北二宗都有很深关系。其母是北宗普寂弟子,王维曾受南宗首领神会之托为南宗创始人慧能撰写碑铭,南北二宗均对其思想产生过影响。

除社会环境及家庭影响外,王维静心奉佛同人生经历与官场沉浮密切相关。玄宗开元九年王维进士及第,而不久后因属下伶人舞黄狮子获罪,贬为济州司仓参军,离长安作《被出济州》;玄宗开元十四年后,时隔五年回长安,此后在干谒张九龄前长达八年中闲居长安,仕途未有多大改观;玄宗开元二十二年,干谒张九龄,不久被提拔为右拾遗,然而两年后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专权,王维深感仕途艰难官场险恶。玄宗开元二十九年,王维隐居终南山,开始亦官亦隐生活,王维山水田园诗创作也进入重要时期,其中蕴含深厚禅意诗作不少出自此阶段。如《终南山》《终南别业》《山居秋暝》《渭川田家》《辛夷坞》《山中》《田园乐》《辋 ③ 刘珣撰.旧唐书·王维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7

川集并序》《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等,可知禅宗思想对王维思想生活方式及诗歌创作产生深刻影响。安史之乱起,王维为贼所得,被迫任伪职。后唐军收复长安,王维因《凝碧诗》及其弟削官赎兄罪免罪,豁免后闲居辋川,自此王维虽恢复官职并获得提升,但他已无心于仕途,静心修佛,参禅诵佛来获得内心的平和。《酬张少府》中写道: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表现了诗人晚年厌倦世俗、参禅好静、淡薄闲适的隐逸情怀。最后,王维在诵佛参禅中送走了余年。纵观王维一生,禅宗思想与道家思想在其中晚期产生着重要影响。

王维身处盛唐社会好佛的大环境中,而追求清净自然、行卧自由的生活方式与人生情趣的结合的禅宗逐渐适合了中国士大夫审美需求。禅宗提供了一种简便的进入彼岸世界的方式,使得士大夫们既可以享受人世繁华,又可以现世成佛,走向彼岸。王维受家庭及自身经历官场沉浮影响后,静心奉佛,从禅宗思想中获得精神的安慰与解脱,在禅宗道家思想与山水自然中得到内心的平静、物我相忘、生死平和的感悟。

那么,禅宗思想是怎样影响诗人王维及其诗歌作品呢?我们将从王维山水诗作中富有禅意的重要作品来探究这一问题,从而更加全面地理解王维的思想及其作品中的丰富意义。

二、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对于文本构成的三个要素“言、象、意”之间的关系,王弼曾诠释道:“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④在王弼看来,“言、象、意”是一个由表及里的审美层次结构。而我们读王维的诗应该透过诗歌语言呈现出的“象”来理解其中的“意”,尤其是其中蕴含的禅意,这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读懂王维的诗歌及人生追求。

④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版第206页。.禅宗以“无念为宗”,追求心空的境界。心空,则无欲、无执、不生、不死、大休、大息,达到永恒的涅槃。这种性空即是佛,见性成佛。南北宗思想同中有异,相异中又有共通之处,而这些都对王维产生了重要影响。禅宗思想融入王维诗歌意境中主要表现为:以自然为载体,以寂静为魂魄,以永恒本体的诉求为目标,以感发、顿悟、妙悟为方式,以禅理入诗、以禅趣入诗,营造“无意为佳”的冲淡、空寂、闲适、人与物相融两相忘的无我意境。

接下来我们将结合具体作品分析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

(一)空寂清静

王维山水诗歌中的禅意首先突出的表现为空寂清静之境,如: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山中辛夷花,空山中自开自落,不受人的影响,全然出于自然本性,清净而任其自然。出于自然而又回归自然,亦无生的欢欣亦无死的悲伤,在时空界限中泯灭。这首诗被胡应麟称之为“入禅”之作,诗中表达出“不生不灭”的佛性真知,佛的“花身”样的启、澄明、敞亮及禅宗思想中对待事物的恬淡、超然态度。又: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诗人有闲情才能观赏桂花的漂落,夜静才感觉春山是空的。春山整个氛围是静的,正因为如此之静,以至于月儿从薄雾中出来都惊动了山中的鸟儿,以动写静,自此物与心都达到了静的极致。然而,笔锋一转,鸟鸣春涧中,鸟鸣非但未扰乱春山中的寂静,反添另一种静的趣味,以动衬静,物我两相忘。此诗中以静求悟,诗人的心静才能感悟物的静及其趣味,通过静来表现顿悟、妙悟的直觉智慧与冲淡超然的心灵境界,从而使自然与我相融合。又: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反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空阔的山中不见人影,只听见人声;不见人对应人声,人语衬托出山的空寂。密林里的落日阳光返照过来,再一次返照在深林里的青苔上,青苔对这阳光并不陌生,黎明日出时分,正午之时这阳光都曾着落而来,而现在黄昏时它又返照而来;曾照对应返照,点出禅宗里的“返照”思想,体现清静虚空心境。禅宗强调“对境无心”“无佳为本”即对一切境遇不生忧喜,不尘不染,心念不起。而整首诗体现出出世与入世之间关系,它追求在俗常生活中的顿悟成佛,它要打破在

世和出世界限,对两者采取不即不离、不占不弃或超越即离、粘弃的特殊立场,而其超越也就打破两者界限。又: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诗人独坐森林里,为人所不知,可弹琴亦可长啸来解孤独,还有明月来相伴。弹琴长啸来解救诗人独坐,而明月相伴是来解救深林人不知,而独坐正是因为无人知,诗人在超逸妙趣里参悟出浓厚禅意:以矛盾破矛盾法,即在世俗生活中靠心灵的直觉、顿悟来打破打通事物间的界限的禅悟之法。在静思,在弹琴长啸明月相伴中,诗人找到了完美的自我体验,实现自我解救。又: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垂。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终南山》)这首诗写作者在终南山的隐居生活,诗人脱去世俗烦恼,心境明净、高远,生活悠闲自在,随着自己的性情游赏山水美景,自由而悠闲,语言自然清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与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俞陛云《诗境浅说》中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气,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化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而这首诗表现出了禅宗理念:对一切外境之物不生执着取舍之年,无所依碍。从而超然物外追求淡薄闲适之趣。又: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过香积寺》)诗人信步游逛,进入深山,山谷幽深,没有人的身影,却传来钟声;潭水空净,泉声悠悠;空寂冷静环境,阐发出禅心安定制妄念的空灵禅理。另外,钟声与泉声以动衬静,烘托出山谷幽深空寂。

(二)物我两忘

王维山水诗歌中除了具有空寂清静禅意外,还表现为无我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他说:“‘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⑤佛教认为,“我”乃是由“色”和“名”两部分组成的。“色”,指肉体,肉体的生长毁灭是人不能控制,因此肉体是不属于人的东西。“名”,属于心理的现象,是由思维、感觉、意识等组合起来的,它不停地生灭变化。所以没有一个常住不变的“我”存在。“无我”是佛教的基本教义。王维受佛教禅宗思想影响,定而静,心静观物,物我两相忘,从而达到无我境界。如:

我家南山下,动息自遗身。人鸟不相乱,见兽皆相亲。

云霞成伴侣,虚白侍衣巾。(《戏赠张五弟》)

这首诗是王维“知南选”回长安后隐居终南山所作,表达自己真心隐居修道,只求清静淡泊,达到物我两相忘境界。“人鸟不相乱,见兽皆相亲。”表现出人与物和谐相处,融为一体,“动息自遗身”便是无我境界。此外“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与“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竹里馆》)都表现出欣赏自然时的物我两相忘的“无我”境界。

(三)闲适自由、随缘任运

禅宗吸取道家返璞归真、清静无为思想,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禅意还表现为闲适自由、随缘任运的境界。《景德传灯录》说:“无事于心,无心于事,则虚而灵,⑥空而妙。”王维的亦官亦隐生活状态正是以这种闲适自由心境观赏身边景物,诗歌中闲适自由、随缘任运的禅意便不由自主流露出来。如: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酬张少府》)

诗人守护内心的清静,万事不关心,任心自由,随风吹解带、山月照琴,追求主观精神的自由境界。又: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连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山居秋暝》)空山中秋雨过后,天气凉爽;明月在松林里相照,清澈泉水在石上缓缓流过;而那浣纱女子结伴归来,竹林里传来阵阵喧笑;渔船沿水而下,摇动着莲花;任凭春日的芳菲消失,王孙自可停留。诗句清新,动静相结,风景如画,清幽静淡 ⑤⑥ 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古籍出版社

《五灯会元》,中华书局,1984

而又生趣盎然,充满了闲适自由禅意。如:“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花落家僮未扫,莺啼山客犹眠。”(《田园乐》)一切都随自然,超脱自在,表现出闲适自由随缘任运的禅意。

总之,王维通过吸取佛教禅宗思想,以静观物,心空物静,从而使其山水诗中蕴含了空寂、闲适自由、物我相忘的无我禅意。

三、禅意的意象应用

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我们这里说的禅意的表现意象为王维山水诗中具体的艺术形象,主要指山水、花鸟、夕阳、白云、落日、明月、泉石等具体可感的自然形象,而这些意象被赋予了特殊的禅理禅趣意味。其中空山、白云、飞鸟、夕阳是其诗中最常见的意象。

(一)禅意常见的表现意象及象征意义

空山意象如: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

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早秋山中作》)飞鸟意象如: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滦家濑》)

飞鸟象征着追求自由,另外一方面象征着回归自然。而山鸟形象是自由自在的喻体,表现诗人愿远离官场政治回归自然的意向。

白云意象如:

悠然远山暮,独向白云归。(《归辋川作》)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白云回望回,青霭入看无。(《终南山》)不知栋里云,去作人间雨。(《文杏馆》)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过香积寺》)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送别》)君问终南山,心知白云外。(《答裴迪》)

白云意象纯洁、飘逸去俗同隐者形象相符合,白云的淡然幽静同诗人闲适自由、淡泊宁静意趣相吻合,故白云意象充满了禅意。

夕阳意象如: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仗候荆扉。雉够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渭川田家》)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迢嵩高下,归来且闭关。(《归嵩山作》)夕阳意象展示回归自然主题,暗喻人生归宿。

(二)意象组合的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诗歌中运用大量意象,而这些意象主要组合规律有直接组合有间接组合,而在组合意象时诗人往往采取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声色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相调动方法来实现构建动人具有韵味画面。

王维诗歌作品中除了将不同意象组合营造意境外,还在意象组合中采取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方式来表达诗人心定以静观物获得物我两相忘的禅意。如“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滦家濑》)诗中采用的是以静写动,在秋风秋雨中,水与石头相戏,跳波与跳波相溅,溅起的跳波又同飞起的白鹭相逗,在整个动态的流动画面中将静烘托出来。诗境中唯有静溅起的跳波才能使白鹭惊复下,因此诗中凸显了神秘静的永恒。另一首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整首诗中动中含静,以动衬静,将空寂禅意表露无遗。此外,“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不知香积寺好,数里入云峰。(《过香积寺》)等采用虚实相生,衬托出淡泊宁静、隐逸之境。

另外王维山水诗歌中往往将形、声、色相统一将光线、色彩的变幻无穷来调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从而形成声色兼备的美感与物我相容达到无我境界。“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书事》)将苍苔的翠灵动起来了,人与物相融和一体。”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泉声,日色相协调将读者置

于立体山水画面中。而“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与落花啼鸟纷纷乱,涧户山窗寂寂闲。等都是讲视觉与听觉统合起来,衬托环境中的静闲。“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日落红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新晴野望》)则是采用鲜亮色彩的组合予以读者深刻形象。由此可知王维对山水自然观察得细致真切,从而获得心灵寄托与慰藉。

王维在诗歌意象的组合中善于以禅入诗,采用动静相生、虚实结合创造出含蕴深远自然浑成充满禅意禅趣禅味的山水诗情画。而诗中的深厚禅意同佛教的禅宗思想与老庄道家思想密切相关,从而使王维的山水诗在中国山水诗中别具风格,值得后人不断学习与研究。

结 语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禅意及其意象》从王维受儒释道思想影响,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禅意,王维禅意诗的表现意象来进行论述。

然而,在写作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如选题的角度、禅宗思想的理解、作品中禅意的感悟、论文格式等,通过戴老师的耐心细致认真指导与建议及鼓励下,最终经受住挑战克服了困难,获得了成功。论文写作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独立工作,而是人与人的交流与对话,是一项独而不孤的有意义的工作。

通过这次论文写作,我深刻体会到一个学术人的艰辛。它是脑力和体力相结合的持续性的工作,需要耐心与热情,这样才能在艰辛中体悟到那份欣喜。论文写作终于完成了,虽然以我之力未能达到我所要的最好期盼,但这只是个开始。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3]陶文鹏.王维诗歌赏析[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91.[4]周裕锴.中国禅宗与诗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5]杨矗.王维的禅境与意境理论[J].文艺理论研究 ,2007,(3).[6]傅绍良.论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禅意[J].唐都学刊,2005(6).[7]雒海宁.王维上水诗诗的禅意和回归主题[J].青海民族研究,2006(7).[8].于俊利.栖居在诗意中——论王维山水诗意境美[N].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7-04-02.[9]杨建生.论“诗情画意”之生成——以王维山水田园诗为例[N]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02.[10]樊泳湄.王维山水意境探微[J].云南社会科学,2003(3).[11].王辉斌.王维诗歌编年考订[N]运城学院学报,2008-02-08.[12].吴功正.王维的审美心理经验研究[J]齐鲁学刊,2003(2).

第三篇:毕业论文--论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和现实性

内容摘要

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我国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从古至今,有很多人喜欢陶渊明固守寒庐,寄意田园,超凡脱俗的人生哲学,以及他冲淡渺远,恬静自然,无与伦比的艺术风格,他的文学创作,在诗歌、散文、辞赋诸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但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诗歌。在陶渊明的诗歌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田园诗。这种田园诗艺术魅力,与其说在于它是 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不如说在于其中寄托陶渊明的人生理想。田园被陶渊明用诗的形式高度纯化了,美化了,变成痛苦现实世界的一座精神避难所,或摆脱生存尴尬的一种精神独处方式。

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生活,与劳动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关。退居田园,陶渊明自耕自食,劳动固然艰辛,生活固然艰苦,但拥有独立的精神人格,面对大自然的真实、静穆,诗人或躬耕,或读书,或饮酒,或采菊,无不表现出陶然自乐的生活情趣;更可以尽情书写自己的生活感受,追求对人生的哲理思考,歌咏理想。因此,陶渊明的田园诗读来浑厚、韵味无穷,其中是投注了诗人的个性与精神追求。其诗不同于东晋玄言诗,也不同于东晋以后的山水诗。因为陶渊明把田园诗的本质建立在精神的坐标上,它的魅力在于体现了人的生命的美,人与宇宙自然和谐的美。这不仅在思想内容方面得以表现,在田园诗的艺术特色方面同样得到了体现。下面就着重从田园诗艺术特色和现实性两方面来探寻陶渊明独特的个性美。

关键词

陶渊明 田园诗 艺术

田园诗情浑厚,艺术韵味无穷 ——浅谈陶渊明田园诗歌的艺术特色

内容摘要 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我国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从古至今,有很多人喜欢陶渊明固守寒庐,寄意田园,超凡脱俗的人生哲学,以及他冲淡渺远,恬静自然,无与伦比的艺术风格,他的文学创作,在诗歌、散文、辞赋诸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但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诗歌。在陶渊明的诗歌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田园诗。这种田园诗艺术魅力,与其说在于它是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不如说在于其中寄托陶渊明的人生理想。田园被陶渊明用诗的形式高度纯化了,美化了,变成痛苦现实世界的一座精神避难所,或摆脱生存尴尬的一种精神独处方式。

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生活,与劳动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关。退居田园,陶渊明自耕自食,劳动固然艰辛,生活固然艰苦,但拥有独立的精神人格,面对大自然的真实、静穆,诗人或躬耕,或读书,或饮酒,或采菊,无不表现出陶然自乐的生活情趣;更可以尽情书写自己的生活感受,追求对人生的哲理思考,歌咏理想。因此,陶渊明的田园诗读来浑厚、韵味无穷,其中是投注了诗人的个性与精神追求。其诗不同于东晋玄言诗,也不同于东晋以后的山水诗。因为陶渊明把田园诗的本质建立在精神的坐标上,它的魅力在于体现了人的生命的美,人与宇宙自然和谐的美。这不仅在思想内容方面得以表现,在田园诗的艺术特色方面同样得到了体现。

关键词

陶渊明 田园诗 诗情 韵味 艺术

一、陶渊明的生活背景

陶渊明(公元356--427)又名陶潜、字元亮,是东晋末年的田园诗人。据史书记载,东至县东流镇东晋时期属浔阳柴桑(今属九江彭泽县),陶渊明在彭泽做县令,经常到东流种菊。留下千古佳话,后人敬羡先生,建祠以祀。出身于世代官宦的家庭,又是元勋之后的陶渊明,本来也曾期望在仕途中有所进取,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同时,东晋士族文人普遍企羡隐逸,追求精神自由的风气,在他身上也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他是抱着两种彼此矛盾的愿望走上人生道路的。开始时前一种愿望占据了主导地位。但那是一个**的年代:宗室内部的斗争,军阀对政权的野心,不断引起血腥的杀戮乃至激烈的火拼。这种社会**不仅给人民带来灾难,同时在社会上层也造成严重的不安感。这使陶渊明的政治雄心不得不有所削减。另外,在这种权力争夺之中,一切卑污血腥的阴谋,无不打着崇高道义的幌子,这让秉性真淳的陶渊明也难以忍受。最终“爱丘山”的夙愿就压倒了“逸四海”的猛志。他开始身在仕途,心在田园了。所以说,他的归隐,实际是自己的思想与当时现实无法调和的结果。

二、回归自然、质朴平淡的艺术特色

自然平淡是陶渊明的人生情趣,也是其诗歌的总体艺术特色,陶渊明多用内心独白式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真诚地记录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诗句没有魅奇的语言,诗文没有曲折的结构,更没有雄辩不可一世的气势,却如春雨“润物细无声”,字字句句,润进读者的心里。另外因其人格清高超逸,生活体验真切深刻,所以当他原原本本不雕一笔不刻一画地写出时,就很有感染力,毫不做作,一如生活的本来样子。在他之前很多诗人都非常关心国家大事,诗歌字句中也是表达了重大题材。唯独陶渊明看重选取大家常见的“俗物”,细小、普通、平凡之事,描写普通人的生活。他还重点写心境,对人生对仕途透悟的心境。比如诗文中常常出现的意象,青松、秋菊、孤云、飞鸟等都已太平常,他们既是客观物象,又是诗人主观情感的载体。

《饮酒》其五:“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既是回答别人的发问,也是自己处事经验的总结。这是因为他断绝世俗交往,不受外界干扰,心情自然平静。诗的后半部,通过采菊时所见景物,表达了自己找到人生真谛的快慰心情。举手投足,心与山悠然相会,那种日归的景物图与心情和谐统一,平淡、自然中寄寓深意,语言平实无华,然而平淡之中可见绮丽。又如《拟古》其三诗中描述:春天来了,燕子双双回到自己的草庐。一年来自己的门庭日见荒芜,但是仍然坚持着贫穷的隐居生活。燕子却不嫌弃它们的旧巢以及自己这个贫士。在这首诗中寄予作者对归隐生活做出的坚定选择。陶渊明的诗歌虽然平淡,却不浅薄,相反只使人感到淳厚有味。他的诗歌语言虽然只是极普通的“田家语”,却是经过高度艺术提炼的。而在这十分精粹的语言中又都含有丰富的形象,这些形象无论是自然风光,或是社会生活,都有着深厚的现实生活基础。如“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荫”,这是写诗人的生活环境。“贮”字虽只是一个平常的字眼,但用到这里却很形象很

新鲜,中夏清幽凉爽的林荫好像是可以贮存、可以掬取的一瓮清泉。“有风自南,翼彼新苗”,一个普通的“翼”字,同样使我们清晰地看到那和煦的南风温存抚爱着欣欣向荣的禾苗的景象,生意盎然。他所喜爱的生活环境也是恬静而充满自然意趣的乡村。这是诗人在避离世俗的喧闹,精神相对自由独立时,对生活、人生充满诗意的哲理的向往,在美好、永恒的自然中感受到生命的意义,人生的真谛。由于这些,使陶渊明的大多数田园诗呈现出恬淡平和,旷洁悠远的风貌。因而我们探寻田园诗所蕴含的魅力时,不能忽视诗人追求精神自由的个性。以下我们就从三个方面来探讨,领略字里行间诗人不乏个性的美,生命的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美。

首先陶渊明的田园诗用语质朴无华,萧散冲淡,但也不乏色彩绚丽。陶诗语言的朴素早有定论。但他的朴素并不是随口而道,毫无加工,而是高度精炼,洗净了一切芜杂粘滞的成分,才呈现出明净的单纯。他对自然的美,无疑有十分敏锐的感受,因而能够用准确而朴实的语言将其再造为诗的形象。“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等诗句看似质朴简练,“殆无长语”,但是仔细玩味,不仅韵味绵长,而且形象鲜明生动,给人以强烈的立体感。陶诗的朴素还表现为深沉的思想感情和哲理的底蕴,绝不炫耀外在的美饰、语言、意境。主题达到高度的统一,用语浅而含义深,多为自身的人生情趣。短短的抒情之作,绝少冗长的描写,更少空泛的议论,但使人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陶渊明的篇章也有富丽华美的一面,正因为如此,钟蝾说“世叹其质直,至如: 欢言酌春酒。日暮天无华。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耶?”萧统也说:“渊明文章不群,辞采精抜,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文选 序》)这说明在陶诗浑然一体的朴素风格中,还蕴含着丰富多彩。其次,陶渊明的田园诗是情、景、理的统一,既有意境,又饶有情趣、理趣。诗人常常将自己的感情,人生理想融化在景物中,在形似与神似高度统一的前提下,以写意为主,往往达到人格化的境界,含有深厚的理趣。正如苏轼所说:“初视如散缓,熟视之有奇趣。”(《冷斋夜话》),将情、景、理融为一体,不仅以景悦人,以情感人,而且以理警人,给读者丰富而深刻的审美感受。如《归园田居五首》第一首。“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诗人以简淡的笔墨勾画出自己居所的朴素美好,使整个画面显出悠邈、虚淡、静穆、平和的韵味。作者正是以此作为污浊喧嚣的官场——所谓“樊笼”的对立面,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和人生观念,而结尾句中的“自然”既指自然的环境,也指自然的生活。平凡的事物一旦摄入诗人笔下,便融入了作家浓郁的主观色彩,使之成为“人化的自然”。(马克思语)在这里,诗人那种不愿同流合污的志趣与情操给自然界平添了生气。个性美与自然美完美结合。另外同是写景,但诗人往往突破景物外在形象的局限,不着意外形的摹拟,而是以神写形,着重反映诗人的气质和神韵。诗中所选景物只是诗人借以抒情的一种手段。陶渊明描写景物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叙事也不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够悟出之理。陶诗重在写心,写那种与景物融而为一的、对人生了悟明彻的心境。他无意于模山范水,也不在乎什么似与不似,只是写出他自己胸中的一片天地。陶诗发乎事,源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在南风下张开翅膀的新苗,伴随他锄草归来的月亮,依依升起的炊烟,不嫌他门庭荒芜重返旧巢的春燕,在中夏贮满了清阴的堂前林,床上的清琴,壶中的浊酒,以及在他笔下常常出现的青松、秋菊、孤云、飞鸟,都已不是寻常的事物,它们既是客观的又是体现了诗人主观感情与个性的,既是抽象的又是理念的。且看《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前四句讲了“心”与“地”也就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只要 “心远”,不管在什么地方都不会受尘俗喧嚣的干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偶一举首,心与山悠然相会,自身仿佛与南山融为一体了。那日夕的山气、归还的飞鸟,在自己心里构成一片美妙的风景,其中蕴藏着人生的真谛。这种心与境的瞬间感应,以及通向无限的愉悦,是不可落于言筌的。正如《古学千金谱》所说:“篱有菊则采之,采过而已,吾心无菊。忽悠然而见南山,日夕而见山气之佳,以悦鸟性,与之往还。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一片生机,天真自具。既无名象,不落言诠,其谁辨之。”《拟挽歌辞》其三也是情景事理四者浑融的佳作:“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嶣峣。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馀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不仅这样,陶诗的意境充满了情趣。清温汝能说:“陶诗都有真趣。”(《陶诗汇评》)真趣标志着陶诗意境的重要美学特征。陶诗中的“真趣”产生于诗人心中的“真意”。庄子说:“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如前面提到的《归园田居》其一,就是表现“真趣”的代表作之一。侧重表现田园生活的意趣,寄托自己的性情,这一点和唐代王维的重在表现刻画山水景观外在特征的表现手法是迥然有别的。再次,陶渊明的田园诗是自然平淡与醇美浑厚的统一。是既平淡自然,又醇厚有味。他的这一艺术特点和他的生活经历、个性、心境是分不开的。平淡的田园风光和平凡的日常生活,使他养成了恬静的性格。另一方面,由于他的“闲静少言,不慕荣利”虽然“结庐在人境”而“心远地自偏”。随后,诗人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将这些平淡的内容和自己的感受抒写出来,诗人真正感到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毫无雕琢痕

迹”。这与当时精巧的雕琢和富丽的文采盛行的六朝文风相比迥然不同。六朝文风过于追求形式,缺失内容的浑厚。这里讲陶诗的“淡”也不是寡淡,枯淡;是有韵味,有情趣的淡。陶诗极少用夸张藻饰,极少用典,往往用简洁质朴的农家话,写农家寒士日常生活。前人诗中很少见的桑、麻、鸡、狗豆苗、杂草一入他的诗,便觉诗味浓厚。这种淡可以说是平淡中含华采,简朴中含风韵。实质上是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讲求技巧,却不露痕迹。如《移居》诗第二首: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这首诗看来似乎平淡无奇,然而却包含着诗人的匠心。诗人以极普通的农家语平平写来,好像并不费力气,但是形象而自然地写出了一派生动的田园生活。不仅使人感到十分亲切,而且读来余味无穷。前四句写春秋佳日诗人或登高赋诗,或与乡亲们畅饮,自有其乐趣。中四句写自己和农民们忙时各自耕作,闲时则互相访问谈笑无厌。最后四句赞美和要珍惜这种美好的生活。反映了诗人要坚持敝序自足,力耕自食的生活态度,不与社会上层追名逐利的龌龊生活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性。这里诗人丰富的主观感情融于常见的景物和日常小事中,与古朴中见丰腴,别有一番韵味。因而有人说此诗“直是口头语,乃为绝妙词。”(蒋薰《陶渊明诗集》卷二)。陶诗虽然平淡,但并不浅薄,每于平淡中含有丰富的意蕴。苏轼说陶诗“似癯而实腴”?(《与苏辙书》)可以说是深中肯綮。概言之,这种淡雅而浑厚,清癯而丰腴,质朴而绮丽的矛盾统一,便构成了陶渊明田园诗特有的艺术风格。而究其原因,不可忽视的一方面是人与自然统一和谐的意识成为构成陶渊明田园诗独特意境的决定性因素。他的繁复的礼仪破坏了社会的自然性,矫饰的行为破坏了人性的自然性,那么诗歌外在形式上的过度追求也必然破坏感情的自然性,所以他很少用浓烟的色彩,夸张的语调,或深奥的语汇,他的感情也往往和冷静的哲理思维结合在一起,呈现为清明淡远的意境,另一方面也是诗人高超的技巧所致。

长期的田园生活,使他感受到了隐居生活的乐趣和对大自然、对劳动的一种热爱一种依恋。他的田园诗有的只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清纯、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怡然自得的心境。他把这种躬耕生活的自食其力当成人生应尽的本分。在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走上归隐道路并不罕见,但把躬耕当成本分是快乐,认为只有不辞辛苦自营衣食才可以心安理得,不仅不鄙视劳动人民,不蔑视体力劳动,而且自己身体力行去实践,与劳动人民为伍、交友为伴这样的人,在中国文学史上难找第二个人。

三、自然、真挚、淳朴的现实主义思想内容

了解陶渊明的人都知道,陶渊明的田园诗的创作与其归隐是休戚相关的,正是他走上“击壤以自欢”,不与世俗相融的归隐之路,才有了退居田园,躬耕自资的生活经历,获得一种对乡村、对自然、对劳动的切身体验和生活感受,“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文学从来就是表达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感受、认识和态度。人们的社会实践是一切文学创作的源泉。故此,陶渊明这位性情中人把对田园生活、对大自然的种种体验,把对人生、对生命的种种思虑,化作为诗篇,并从此获得精神得以独立,理想得以实现的愉悦。在这些优秀诗篇中,我们领略到了大自然的平和恬淡、我们感受到了劳作的艰辛愉快,我们更体会到了诗人淳朴率真的秉性,淡薄高远的志趣,可以这么说,没有陶渊明归隐的生活,也就没有这么简朴、含蓄、魅力无穷的田园诗。

而究其诗人的一生,我们可以了解到诗人并不是生来就想归隐,想做个与世无争的人,他的一生或仕或隐,最后终老田园,并不是说他是一个毫无政治抱负的封建文人。恰恰相反,陶渊明一生念念不忘他的政治雄心。但那是一个**的年代:宗室内部的斗争,军阀对政权的野心不断引起血腥的杀戮,乃至激烈的火拼,不仅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同时在社会的上层也造成了严重的不安感,这使陶渊明的政治才华无法实现,他的政治抱负也无法付诸实现。另一方面在那种尔虞我诈的权力争夺中,一切卑污充满血腥的阴谋,无不打着崇尚道义的幌子,招摇撞骗,这使秉性真淳、耿直的陶渊明难以忍受,空有兼济天下的才识,却不被世俗官场所接纳,黑暗腐朽的社会又与他的品格格格不入,故诗人“性本爱丘山”的夙愿压倒了“逸四海”的猛志。尽管陶渊明29岁时开始出仕,先后做过江州祭酒,做过桓玄的幕府,做过刘裕和刘敬室的参军,最后又任彭泽县令,但他曾不止一次流露出身在仕途,心在田园的意愿,“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尤其是从彭泽令解聘时更是把做官说成是“深愧平生志”。由此说,陶渊明的归隐是他看透了官场的腐化,世情的虚伪和狡诈;是他刚正不阿,不肯与流俗苟合;也是他自己的理想、品性与当时现实无法调和的结果。回归田园,陶渊明在隐居中开辟了一个与世俗官场相对立的新天地。所谓的新天地,乃是他的主观意识与他所居环境相

结合的产物。是他追求的精神自由与大自然的博大相结合的产物。这里有与官场迥异的新生活:朴素、自然、醇厚、适意,这正是陶渊明一生所向往、追求的社会生活,也是他精神得以栖息的好所在。他一面在田园里努力耕耘着,一面又在自己的精神天地里不断收获着。在他的田园诗中,他一面真实的描述着田园生活的感受和体验,一面却不完全写实,而是按照某种理念,对现实素材加以处理的结果,再说诗人排除了心为物役和外部环境的干扰,不为流俗所染的精神品性得到自由驰骋的慰藉。因而是人的回归田园,其实也是回归了自我的精神世界,那是一个任己遐想,无限宽广的空间,就好像是诗人面对的悠然、深邃的大自然。这时的田园诗自可以找到回归自然的真淳、纯净。

陶诗纯自的吟唱诗歌内容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描绘恬静的乡村风光,歌唱自然淳朴的田园生活,表现了诗人恬淡、旷远的襟怀。诗人把官职看作束缚自己的羁绊,因而用兴奋的心情写出了田园景物的美好,充满着对污浊的社会的憎恶和诗人对归隐生活的热爱。如《归园田居》之一“少无适俗韵”,《饮酒》之五“结庐在人境”,《读山海经》之一“孟夏草木长”这类以宁静为主要特征的自然景物、田园风光,让我们看到了四时之景不同,隐者的生活和情趣也自然不同。读来令人心醉神往。从“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花木繁荣的盛夏之际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天高气爽的秋日,诗人无不感到心情舒畅。从“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无论耕田,读书,还是采菊,各种生活都能引起诗人的兴趣,这种对生活的热爱来源于纯洁的灵魂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归园田居》五首是陶渊明田园诗中最著名的代表作。第一首“少无适俗韵”尤为世人传颂。他说自己置身官场好比是“羁鸟”和“池鱼”,无时不想念着“旧林”和“故渊”的自由天地。梦想的田园景物终于出现在他面前了:“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他好像是又重新开始了一种新的生活:“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片发自内心的欢乐和喜悦之情。这其中田园生活在作者笔下多少有些美化了,因为他体现着诗人的精神追求。在这里诗人把隐居的田园生活与官场生涯对立起来写。他把仕途叫做“尘网”,深以离开这个“樊笼”为乐,把“自然”视为乐园。在他心目中,恬静的农村是世界上唯一的净土,他不能不尽情加以讴歌。正由于他痛恨当时社会的污浊,所以当他看到远处的农舍和几缕炊烟,听到几声鸡鸣狗吠,都在内心中产生喜悦之情。这种未经做作的自然景致,源于不同流合污的知趣和高尚的情操。

另外,这些描写自然景物、田园风光的诗篇还蕴含着诗人对人生真谛的深沉思考与探索,最能体现诗人的是个性、气质、心境、情趣与人生理想,艺术上也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如《饮酒》其五,开头四句说只要心境旷达,就不会受到世俗的干扰,下面说采菊东篱,不经意中目遇南山,在暮岚紫霭归鸟返飞之中,感受到造物的奥秘,渗透了人生的真谛,尽管诗中明说“欲辨已忘言”,但诗人在本诗中通过一系列意象所隐约暗示的人生真谛还是可以探索的。南山的永恒,山气的美好,飞鸟的自由,不正是体现了自然的伟大、圆满和充实,尤其是自足无所求的本质吗?诗人身在人间而心远世俗的生活态度和陶醉于自然真意之中的乐趣,正是诗人的人生理想的寄托,表现了他鄙夷上层社会,不与统治者合作的清高情操。诗人断绝世俗交往,拒绝统治者的应召,心情是宁静的。这是因为诗人在自然的永恒、美好、自由中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找到了人生的真谛。

(二)在躬耕自资中,诗人对农业劳动有了感情,写出了劳动的感受,表现了诗人对劳动的热爱与赞美。体现了诗人的一种信念,一种对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归园田居》第二首“野外罕人事”写他断绝了和官场上层的应酬,摒弃一切世俗杂念,却和农民们“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极其自然地和农民有了共同语言,共同的关注和共同的思想感情。《归园田居》第三首“种豆南山下”直接描述出种豆除草的劳动生活。“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晨出夜归,披星戴月的劳动,一天的农活对诗人来说并不轻松。尽管诗人付出了辛勤的汗水,结果却是“草盛豆苗稀”。但诗人对此并不计较,而是非常珍惜这种自食其力的生活,充满了一种先难后获的踏踏实实的心情。诗人之所以这样,一方面是由于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现实黑暗政治的不满;另一方面“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体现着坚持隐逸之路的信念和生活方式获得实现的愉快。就这一点,诗人46岁时写下的《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得早稻》中更有明示。“山中绕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此辞难。”诗中既写到了体力劳动的艰辛,又写到了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宁静乃至安慰,“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盥濯息簷下,斗酒散襟颜。”诗人从亲身劳动中渐渐悟出“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自耕自食是理想社会生活方式和个人生活方式。表现出鲜明的依靠劳动而生活的观点和人生态度。

诗人对劳动的热爱,对村居生活的热爱还表现在他的日常生活中。春天,“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词》)在播种的季节里,诗人是充满希望的。在(《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中诗人以无限欢快的笔调,写出“鸟弄欢新节,冷风送余善”的喜人春光和“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的勃勃生机。一年的收成虽然难以估量,但是看到者茁壮的禾苗,心里也是喜滋滋的。在《和郭主簿》诗之一中,诗人则以闲

时的心情描绘出清荫满庭、凯风徐来的夏日田园风光和诗人读书弹琴、酿酒自饮及子戏身旁的天伦之乐,最后“此事复真乐,聊用忘华簪”诗人陶醉于这种纯真而快乐的生活之中,忘却了时间的功名富贵。而在秋熟的季节,“饥者欢初饱,束带侯鸡鸣。”在《丙辰岁八月中于下田舍获》中,通过描写“杨楫越平湖,凡随清壑洄。”收获途中的所见景物,表达了诗人尝到自己劳动果实的喜悦心情。这些都是诗人长期村居生活的体验和情感。总之,这类诗是诗人思想感情的一个飞跃,是真正参与了农事耕作的真实感受,在中国诗歌史上弥足珍贵。

(三)反映农村凋敝,农民生活的痛苦及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人在《和胡西曹示顾贼曹》中写道“悠悠待秋嫁,寥落将赊迟”,艰苦的劳动没有换来丰收和温饱。而在《归园田居》第四首诗中真实的反映了遭受军阀战争破坏的农村凋残景象。“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如此残破的农村景象足见农民生活的痛苦。诗人在54岁时写的《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写自己生活的贫困“夏日抱长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鸟迁。”然而,日趋窘迫的生活并没有改变诗人要在大自然中实现自我的追求,也没有改变诗人对人生的诗意的向往。反而让诗人深切认识到东户季子时代“余粮宿中田”的好处,并进而提出了“桃花源”的社会理想,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桃花源诗》应该说是田园诗中颇有成就的一首。诗人在这里提出了“桃花源”的社会理想。这是怎样的一个社会呢?这里的生活是富裕、和乐而安宁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里人人参加劳动:“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劳动所得也全归自己所有,没有封建的剥削:“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诗人指出这是一个“与外人间隔”的“绝境”,是桃花源中人们的先世为逃避嬴秦暴政而开辟起来的一个新世界。他们“不知有汉”,更“无论魏晋”,这实际表明是一个与秦汉魏晋等封建主义社会相对立的理想世界。

四、回归自然、追求精神自由的个性美

文学的艺术特色很大程度上是与作者的个性分不开的。秉性纯真的陶渊明向往的社会是和平安宁,自耕自食,无竞逐无虚伪,没有相互的压迫和残害;他追求的人生是淳朴、真诚、淡泊高远、任运委化、无身外之求的人生。自然,日常生活的诗化,不仅是陶渊明的人生旨趣,也是其田园诗的总体艺术特色。他作诗不存祈誉之心,生活中有了感触就诉诸笔墨,既无矫情也不矫饰。他说:“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⑴ ⑵以此自终。”又说:“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由此可见他的创作态度。陶诗舒缓而沉稳,给人以蔼如之感。他的田园诗多用内省式的话语,坦诚地记录了他内心细微的波澜,没有夺人的气势,没有雄辩的力量,也没有轩昂的气象,却如春雨一样慢慢地渗透到读者的心中。他的田园诗不追求强烈的刺激,没有浓重的色彩,没有曲折的结构,纯是自然流露,一片神行。但因其人格清高超逸,生活体验真切深刻,所以只要原原本本地写出来就有感染力。正如宋人黄彻所说:“渊明所以不可及者,盖无心于非誉、巧拙之间也。” 陶渊明田园诗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可以这么说,田园诗是陶渊明的独创,在他以前还没有一个诗人写过这样多的诗来歌咏农村。在他的田园诗里,诗人不仅叙述了自己劳动生活的感受,歌咏了悠闲自得的生活环境,而且是带着对官场的憎恶,以及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态度观察和体验田园生活的。在诗中常常吧田园和官场对立起来,以田园的美好比衬官场的丑恶,从而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透过诗的形象,诗人隐藏其后的那种蔑视富贵,不愿同流合污的气节和追求精神自由的个性,他那深深植根于现实生活土壤里的诗意,都给后世一些追求进步、理想的作家做出了榜样,他们在反抗权贵和腐朽政治的斗争中,常常从陶诗中汲取力量。

陶渊明在诗歌发展史上的重大贡献,也是他突出的一点影响,那便是他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创了新的审美领域和新的艺术境界。在陶渊明的笔下,农村生活、田园风光第一次被当作重要的审美对象,由此为后人开辟了一片情味独特的天地。在他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唐代的王维、孟浩然、韦应物等人,大受其影响,纷纷仿效他。曾有人这样描述过“王右丞(维)有其清腴,孟山人(浩然)有其闲远,储太视(光羲)有其朴实,韦左司(应物)有其冲和,柳仪曹(宗元)有其俊杰,皆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说诗啐语》)而至宋代,陶渊明受到普遍一致的推崇,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的不可胜数了。

陶渊明在诗歌发展史上的另一重大贡献,是他开创了新的审美领域和新的艺术境界。虽然一般的玄言诗人都注意到从审察自然来体会哲理,并由此产生了山水诗的萌芽,但没有人把目光投向平凡无奇的乡村。只是在陶渊明笔下,农村生活、田园风光才第一次被当作重要的审美对象,由此为后人开辟了一片情味独特的天地。他把农业劳动视为自然的生活方式,歌颂在劳动生活中包含着美的意趣,这同样是深刻的发现。对陶诗的艺术 特点,前人早有定评,谓之朴素、自然、真淳。但这并不是民歌或受民歌影响的风格,而是诗人有意识的美学追求。从根本上说,这也是由陶渊明的“自然”哲学决定的。在他看来,人为的繁复的礼仪破坏了社会的自然性,矫饰的行为破坏了人性的自然性,那么,诗歌在外现形式上的过度追求,也必然破坏感

情的自然性。所以,他绝少使用浓艳的色彩,夸张的语调,深奥的语汇、生僻的典故。他的诗中也常用对仗句式,但多数是比较古朴而不那么精巧的,以至在感觉上并不明显。他的诗歌充满感情,但真正表现得很强烈、显得激荡起伏的时候很少,而是和冷静的哲理思维结合在一起,呈现为清明淡远的意境。这一种美学境界是前所未有而且很不容易达到的。进一步说,陶诗语言的朴素,又并不是随口而道,毫无加工,而是高度精炼,洗净了一切芜杂粘滞的成分,才呈现出明净的单纯。他对自然的美,无疑有十分敏锐的感受,因而能够用准确而朴素的语言将其再造为诗的形象。

总之,陶渊明营造的清雅、素洁的诗味晕染不散,而诗人或荷锄耕田,或饮酒赏菊,或读书谈笑,或潜心求索的形象似在眼前却又飘然世外。叹其诗文,品性独树一帜,恰如出水芙蓉,超凡脱俗。无怪乎沈德潜层感叹陶渊明是“六朝的第一流人物”。陶渊明的田园诗在思想上、艺术上都取得了高度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他的影响恰如他描绘的静穆、悠远的自然,余味无穷。陶渊明对后代的影响主要是积极的。他蔑视富贵,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给后代有进步理想的作家做出了榜样。他们在反抗权贵和腐朽政治的斗争中从陶诗中汲取了力量。另一方面,陶渊明乐天知命、安分守己的思想和逃避现实斗争的态度,也给后代诗人以消极的思想。

参考书目:

1、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 年

2、吴云:《陶渊明论稿》,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3、李华:《陶渊明新论》,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出版

4、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

5、李华:《陶渊明诗文欣赏集》,巴蜀书社出版

6、《陶渊明诗文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7、傅刚《魏晋南北朝诗歌史论》 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5 年

第四篇:王维诗歌读书笔记

空静融画意

——王维诗歌读书笔记

对许多诗人的了解仍旧止于书目上刻板公式化的简介以及课本中零星诗句任务性质的背诵,王维便是其中之一。而之所以会选他的诗来读皆因苏轼那句“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事实上,在未细读他那些带有禅性画意的诗之前,我更喜欢他的“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不为别的,就为那股隐含的盛唐气象。也喜欢他的“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情真意切,语调柔婉。就连那句已经“口语化”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读来情感上也比“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厚美些。也正是如此,才会在读到他的山水田园诗的时候不觉一愣,空山明月,鸟惊花落,抬头回味间突然的安静加强了视觉的敏感,心绪宁谧中青松红萼、落日孤烟被诗句摹成了画,编成了卷……

(一)空静

读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最直观的感受便是“空静”二字。环境的感受是很容易影响到心境的,而内心的状态又会反过来影响对环境的描绘,王维说自己“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正是这种心态和天性(当然不能排除部分政治因素)外化到诗中才有了那些让人为之清心平和的诗境。因此,在“景”和“意”的关系上,我根据自己的感受将其诗中的“空静”之意分为了两类:一类为“貌空静”即是空静之感侧重在直观景物中,主要以景物的描绘营造出诗境。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中新雨之后顿生凉意,一个“空”字,既点出山中人迹罕至,又下接初秋天气的静爽,诗境澄澈。“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等也都是通过对山中景物的描写凸显诗境的宁谧悠远。另一类则为“意空静”即是空

静之感主要侧重于自身的行为和感受以凸显内心状态,营造出内心空静的境况。如:“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心的娴静反映到山水所见便是清川净水,无尘无染。又如“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禅。”“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非心静不能放达随意如此,风中细微的蝉声、天上白云悄然的流变亦只有在空静无碍的心中才会被放大凸显。

所述两者虽在“空静”的表现上侧重不一样,但却有着必然的联系,“景”因“情”而遇,“情”因“景”而生。无景之情,寡味而失却美感,无情之景,板滞而失却意味,因此二者虽可区分却不可分割,情景交融,相互渗透,也正是这样王维诗歌中的“空静”才显得圆融纯粹。

而从诗的发展来看,王维诗中自然恬淡、静远寂寞的诗境却是上承陶渊明而来,但又有区别。陶渊明说“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王维则感“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陶渊明言“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王维则笑叹“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陶渊明“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王维则“依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然而,在寂寞这一观点的叙述上,两人却存在着差别。陶渊明寂寞时,看到的是“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叹咏的是“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念此怀悲戚,终晓不能静。”日落冷月,气象虽阔,情景却不免凄冷。而王维寂寞时,清唱的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即使是“独自”一人,琴空响,无知音,然而密林之中,仍然有明月来和。两首诗中都有月,陶渊明的月是“素月”,清高遥远,幽冷凄清,举杯邀酌,却只能形影相吊。而王维诗中的月却是“明月”,究竟此月“明”到何种程度,王维诗中并没有进行描述,但从整首诗的意境来看,此月绝不会让人觉得凄冷,诗人清啸感怀之间,明月应声而来,多少是带着暖意的。王国维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

彩。”那月有何不同,我之心境不同矣。

而他们的差别一方面也许在于时代的不同,唐朝的平和安定与魏晋南北朝的动荡差异之大,世人的心理状态自然不会相同,唐朝人乐观积极的心态在有意无意间决定了唐诗的基本基调。另一方面可能就是自身性格原因和接受思想的差异了,陶渊明的思想在于儒道之间,而王维的思想则在于儒释之间,也许正是佛家的“寂灭”观使得王维能安于寂寞、甘于寂寞,能于寂寞中察觉出自然外物之美,营造出“空静”的意境,而在我看来“寂寞”对于陶潜更多的是着意堪破而并非自然接受吧。

(二)画意

王维的生平简历中说:“他是杰出的画家,又擅长音乐,能以绘画、音乐之理通于诗。”晁补之云:“右丞妙于诗,故画意有余。”个人觉得最能印证这两句的是《过积香寺》中那句“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着一“咽”一“冷”字,音声画意尽出。

写景状物最忌讳的便是凝而不动,徒有其形,而王维的山水诗,却静中含动,意态悠远宏阔。如其千古佳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直”一“圆”简单而又深切,既有大漠苍茫之感,又融入作者孤寂情绪。又如其“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动衬静的辨证眼光描物状景,那一缕柔柔的月光也能将宿鸟唤醒可见山中之静,此以无声之光写静又自有种通感的趣味,而鸟儿的鸣叫之声却是在以“动声”凸显“静声”,体物细微,韵致悠远。而其“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则运用光影的的变幻交替,写出景物的流变之美。他的“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气象更是宏阔而又不失灵动,一壮胸中气魄。

而个人最喜欢的却是他那句“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每次读到,都会想起《笑傲江湖》里那曲《清心普善咒》,心神为之一荡,神魄为之一舒。想那山路上本

来无雨,翠绿的色泽又岂可湿衣?细想之下,定是那绿色太过纯粹浓郁且相连成片,人身在那一片绿色之中,便像被绿烟包裹,连衣衫似乎也被染成了绿色,画中的晕染之法化于诗中,清爽之意顿生,想来一句诗便能消暑,实则夏日必备必吟之佳句。在王维的一些诗中,往往又加入人事,从而使画面更富有生气。如《白石滩》“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朗月舒照,景物清晰可见,干净明快。末句“浣纱明月下”则意境优美灵动,虽写俗世可读来却令人忘俗。于是便想起歌里唱的“梦中楼上月下,站着眉目依旧的你啊”,内容相异,情致却是一般。

王维诗中“空静”和“画意”有时虽未同处一诗,但就其山水田园诗的整个思想情感来看,却是组成其诗整体基调必不可少的部分。正是有了那种“空静”的状态,体物状景才会细致而悠远,画意才会浓厚。亦正是画意存在胸中,“空静“之感才显得传神精微。

另外,王维被称为“诗佛”,其诗中的禅意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如其“欲投人宿处,隔水问樵夫。”“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等都是隐含禅机的,只是个人佛学修养有限,要参悟出一二恐怕会见笑于人,于是此处只取自身直观感受,其他方面则有待以后花时间再参悟了。

中文系07级5班陈琳200711020057

第五篇:王维诗歌的体会

王维诗歌的体会

唐代开元天宝年间,诗人辈出,佳作如林,诗歌创作蓬勃发展,王维正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王维诗歌现存四百多首,题材相当广泛,包括山水诗、边塞诗、酬赠诗,也有一些咏叹妇女的作品。其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当数山水诗。

王维生前就享有“当代诗匠,又精禅理”的雅誉,身后更荣冠“诗佛”的美名。人们提及王维的山水诗往往以空境、禅境相标目。这固然不错,但未免以偏概全。王维的山水诗源于现实生活,抒发个人情感。现实的社会环境和他个人的经历感受使他走上了一条异于常人的人生路。王维一生,亦官亦隐亦禅,当他以宦者、隐者、禅者的不同心境阅世,其笔下的山水风物也各不相同。随环境、心境的变化,王维的山水大致呈现出慷慨雄浑、空明深邃这两大风格。

王维信佛首先是因为其家庭对他深刻而直接的影响。王维生于一个佛学气氛十分浓郁的家庭,其母是一个诚笃的佛教徒,”同时,他的弟弟王缙也同样信佛。”加之他早年信佛。与佛教各宗派僧人响也有广泛的交往。他对佛教各宗派兼取所需.大致上前期主要受禅宗北宗影响,后期倾心禅宗南宗。

真正使王维体味到禅宗对自身的适用性.关键取决于他自身起伏的人生经历。他初授太乐丞不久即由于伶人舞黄狮之事被贬济州;又因贤相张九龄罢官而受排挤;安史之乱爆发,又成为附逆者再次左迁。这三大挫折使得王维的心境不断变化。使王维加深了对官场的了解,认识到其中的倾轧险恶。在与那种永恒宁静的对比之下,王维更加深感禅宗理念对他的适用性。于是。王维走向了隐逸,走向了对从王维所处的时代来看.王维的思想并不完全是受禅宗思想的影响.还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是儒释道的共同融合,最后以禅宗形式表现出来。道家虚静的思想与隐逸的环境对王维山水诗空灵静寂意境的形成有深刻的影响。使他的山水诗具有了空静超绝的精神气质和意蕴尢穷的理趣。.他最后走向禅宗的过程.实质是他由儒到道,由道到释不断演变的过程。

谢灵运山水诗的风格虽然也具有空灵清远的外在表现形态。但他主要是以“玄”学眼光来观照山水,是诗学与玄学的合一;陶渊明的作品自然清淳。风格与王维有类似之处,但诗中却缺乏禅意。王维的山水诗涵永清悠,诗境虚清空灵,风格清丽淡远,在“以画为涛”的画境中,蕴含浓郁的禅意。通体折射出浓厚的佛性之光。花境与禅境的融合

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诗,画中有诗。”王维自己也曾说:“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不能舍余习.偶被世人知。”所以他的诗歌创作,能够融入绘画方面的种种技巧与观念,使得他的山水诗呈现出“诗中有画”的突出特点。但“诗中有画”只是王维山水诗外在样态的审美特征,画境和诗情中所蕴含的质核是浓厚的佛学意味和佛性之光。正是在这种画境与禅境的圆融,才构成王维山水诗具有中国诗史上“这一个”的特性。

王维惯在始终使用“空”这个字。该字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如“薄暮李潭曲,安禅制毒龙”(《过香积寺》),“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人闲桂化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这些是王维诗中常见的主要用法。在营造诗歌清幽冷寂的意境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也是王维所特有的。于维在诗中用空字,并不是语汇的贫乏.而是有意在写景时以“空”字点化,把人们的思维引向静寂悠远、澄空净滤的禅境中。其所造成的意象与佛理禅思有着直接的关系。由于王维善于以活生生的材料和活灵灵的感悟将禅宗理念与审美意趣融合在一起,构成一种充满情韵的心理时空。他山水诗歌中的禅宗理念的表达.大都清淡隽永,回味深长。

与谢灵运的山水诗相比较,王维没有谢灵运那种冈笔I画繁多、结构复杂和典丽工致的语言所造成的繁复深涩感,相反,他的语言是清秀流畅的。王维的山水诗以清丽淡远取胜。因此,在他的山水诗中,大至山色江流。小至苔绿蝉音,远至天外,近至衣边,都作了精心的刻划。他喜用“远眺”、“坐看”将一切自然景色尽收眼底,而且使读者同样能感受到他所刻划的清新秀美、栩栩如生的景色。如《山中》、《辋川别业》、《春园即事》、《田园乐》的色彩都是很斑斓的,令人目不暇接。诗人以画家的创作方法,将绘画艺术引入诗中,使其诗具有不隔之美。诗人还善于经营布置构图,达到整体把握。重点突出。使之成为想象中画面的结合点。

在王维的诗中,除了如画的视觉形象,还充满了生动的听觉形象。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着风声、竹声、松声、泉声、虫呜声和鸟声,如“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酬张少府》),“谷静秋泉响,岩深青霭残”(《东溪玩月》),将人与自然的关系融为一体。

王维的山水诗格高调清。秀丽淡雅.充满了“空”、“寂”、“闲”、“静”的禅趣,他诗中的景物描写。能够像绘画一样。注意山水景物的静态表现。一般来说.诗宜叙述动作,画宜描写静物。但王维山水诗却打破了这种诗与画的界限,他着力描写和表现大自然中山水景物的静态之美.使其山水诗中的景物成为一幅幅清幽寂静的优美画面。在他诗中更多的情况是通过动来写静的,用局部的动态描写来衬托山水景物的整体的静谧。如《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呜深涧中。”这里桂花飘落,本是极微小的“动”.月亮升起也是极缓慢的“动”。而这个极微小、极缓慢的“动”。却映衬出夜间山谷的幽静。王维在其山水诗中,生动地传达出了自己微妙的禅悟体验.表现了一种以静为终极目的的动静情致。“静”的永恒与“动”的虚幻相映衬。使意境中的禅趣表现得幽妙而深切。王维还善于从不同的角度表现空寂的意境。如《辛夷坞》描写山中芙蓉花自开自落、《萍池》描绘春池绿萍反复开合,表现寂静。《鸟鸣涧》描写夜晚山中的鸟鸣声、《鹿柴》空山深林中的人语声、《竹罩馆》月夜竹林中的琴声与啸声表现寂静。前两首从视觉的角度描写寂静,后三首则从听觉的角度感受静寂,然而不论是视觉还是听觉,诗人都不是描写死寂.而是以动作、声响衬静,表现了诗人对万物静中有动,虽动而常静的禅宗思想的领悟。

众所周知,王维山水诗境的最大特点是空寂,而静则是这空寂的最大表现。动作为静的对立面在王维山水诗中是为静服务的。在王维的山水诗中,动与静的巧妙运用。对于表现禅宗理念起到了积极作用。宗白华先生曾说过:“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动静不二,直探生命的本源。”王维通过对禅宗理念的深刻领会,从静处去认识自然、人生、社会、历史。将内心追求在动静的变化中含蓄地吐露出来,从而达到一种更深层次的领悟和审美的愉悦,激起读者心中的共鸣。达到了对禅宗理念的表现目的,从而在其山水诗中更加自然地表现出禅的境界。

总之。王维的诗性直觉和禅悟感发是相通的.他正是利用这种相通去开拓山水诗的意境,使诗境与禅境达到自然圆融。因此,王维山水诗的最大贡献。在内容上是诗与禅的融合,在创作方法.是诗与画的融合。正是这两种融合。他成功地创造出空灵清远的艺术意境,在中国诗歌史中.他是独树一帜的。虽然于维没有李白“黄河之水天上二来。奔流到海不复同”的恢宏、豪放,也没有杜甫《三吏》、《三别》忧困忧民的拳拳赤子之,然而在他的诗歌中所表现出的“兴象超远、浑然元气”.则正好体现出盛唐时期代风尚,成为盛唐诗歌的蓖耍组成部分。《两清诗话》称誉其诗“浑厚闲雅,覆盖古今”。长期以来,提到禅宗对于维的影响。往往只强调其消极的一面.这是不了解作为超功利和无目的性的诗歌的审美特点。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正是因为有了佛教徒的王维,才有了澄澈清远的王维。如果说佛教传到中国就变成了中国化的禅宗,那么王维的山水诗就是禅意的诗化。

下载毕业论文《浅谈王维诗歌的艺术风格》word格式文档
下载毕业论文《浅谈王维诗歌的艺术风格》.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王维的诗歌赏析

    [王维的诗歌] 积雨辋川庄作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赏析:此诗描写......

    王维诗歌赏析大全

    中国语文教学资源网---www.xiexiebang.com---教学资源的宝库 王维诗歌赏析 一、王维简介 王维(701一761),字摩诘,盛唐诗人。祁州(今山西祁县)人,后移居蒲州今山西永济)。王维出生一......

    毕业论文浅析王维的诗中有画

    浅析王维的诗中有画 前言 山水田园诗源于东晋的谢灵运和晋代的陶渊明,以唐代的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这类诗诗境优美,风格恬静,语言清丽洗练。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

    鲍照诗歌艺术风格的多样性的论文

    【论文摘要】古人对鲍照诗歌的风格评说有很多,本文试图从这些论说出发,反本溯源,揭示鲍照的多样诗风。【论文关键词】鲍照诗歌风格多样性鲍照是南北朝刘宋时期一个重要的诗人,元......

    论王维诗歌的禅意

    论王维诗歌的禅意 【摘要】王维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他的诗静逸明秀,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同时,王维深受禅宗的影响,因此他的诗中也蕴含着浓浓的禅意,其中又以他......

    论王维诗歌的诗情画意

    王维“诗中有画”论析 王维是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的杰出代表,兼诗人与画家于一身,把诗画艺术融为一体,留下了千古名诗,也留下了传世名画,给人以情的感染、美的享受。他多才多艺,风......

    王维《辛夷坞》诗歌鉴赏

    《辛夷坞 》这首诗本不著名,著名的是因为有一个作家用了这个名字,而使得文学界的朋友家喻户晓,下面随小编来看一下这首大诗人的诗!辛夷坞王维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

    王维诗歌中的色

    王维青少年时期即富于文学才华。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王维诗歌中的色,希望大家喜欢。《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