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考十二个文言虚词用法举例
中考十二个文言虚词用法举例
一.【之 zhī】
㈠动词“到” 例: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③辍耕之垄上
㈡助词
⒈“的” 例:①水陆草木之花 ②虽有千里之能 ③醉翁之意不在酒 ④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⒉无义,不译
⑪主谓间,取独 例: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③大道之行也 ④甚矣,汝之不惠
⑤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⑥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⑦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⑫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①何陋之有 ②宋何罪之有
⑬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①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②马之千里者
⑭凑足音节 例: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②鸣之而不通其意 ③怅恨久之 ④公将鼓之
㈢代词
⒈代人 例:①或置酒而招之 ②借旁近与之
⒉代物 例:①渔人甚异之 ②录毕走送之 ③策之不以其道
⒊代事 例:①闻之,欣然规往 ②属予作文记之 ③弗之怠 ④吾既已言之王矣 ⑤肉食者谋之
二、【其】
⑪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例:①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益。”(其:他的。)②恐前后受其敌。(其:它们的。)③其夫呓语。(其:她的。)④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其:它的)⑤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其:他们的。)⑥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他:她们的。)
⑫其中,其中的。例:①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③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
⑬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①并自为其名。②舍其文轩。③既其出。(其:我们)④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⑤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其:我的)⑥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⑦不敢以其富贵骄士。⑧遂前其足。⑨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⑩亦各言其志也!⑭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例:①妻跪问其故。?②念悲其远也。(其:她)③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其:他们)④望请其指教。(其:她们)⑤成以其小,劣之。(其:它)⑥矗不知其几千万落。(其:它们)
⑮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其如土石何:又能拿这些泥士石头怎么样。)②其孰能讥之乎?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④其为死君乎?
⑯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例:①其不设色者:曰水墨。(其:那。)②怀其璧。(其:那块)③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本义项指后一个“其”:那个。)④其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事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其:一说如果。)⑤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其往:其后,将来)⑥未必有其实。(其:那样。)⑰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⑱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例: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其:这种)②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③此其患不见於今,而将见於他日。(此其:这种。此、其同义连用。)
⑲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例: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②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其:可要。一说表示期望。)③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其:还是)④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其:可,一定。这里有命令的意味。)
⑳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例:①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③则齐国其庶几乎?(11)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例: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②其若是,孰能御之?
三、【而】
①转折连词,但是,却 人不知而不愠
《论语·述而》 而不知其所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未有问而不告
《送东阳马生序》 足肤皲裂而不知 《送东阳马生序》 ②修饰连词,相当于“地”,面山而居 恂恂而起 呼尔而与之
③顺承连词,可不译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 觉而起,起而归
④表顺承的连词,然,这样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⑤表顺承的连词,就
温故而知新 《论语·为政》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⑥表顺承的连词,来 挟天子而令诸候 《隆中对》 ⑦表递进的连词,而且
国险而民附 《隆中对》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⑧表承接,并且
默而识之
《论语·述而》
野芳发而幽香
⑨表假设,如果 人而不知,与木何异 《神灭论》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10表并列 四 【以:】
介词,(从、由,把、用、拿、用来、拿来,因为,靠、凭借、根据)故临崩寄臣以大事(把)《出师表》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把)《出师表》 悉以咨之(拿来)《出师表》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黔之驴》
以衾拥覆(拿来)《送东阳马生序》 生以乡人子谒余(用)《送东阳马生序》 咨臣以当世之事(拿)《出师表》 必以分人(拿)《曹刿论战》 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治长》 扶苏以数谏故(因为)《陈涉世家》 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出师表》
以中有足乐者(因为)《送东阳马生序》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为)《送东阳马生序》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因为)
何以战(靠、凭借)《曹刿论战》 必以情(根据)《曹刿论战》
②连词 遂许先帝以驰驱(表目的,为)《出师表》 ③连词,相当于“而”,可不译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黔之驴》 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墨池记》
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上枢密韩太尉书》 计日以还 《送东阳马生序》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隆中对》
天下之所恃以无忧 《上枢密韩太尉书》 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陈涉世家》 ④连词,表顺承
以光先帝遗德(来)《出师表》 以咨诹善道(用来)《出师表》
无从致书以观(来)《送东阳马生序》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来)《送东阳马生序》 属予作文以记之(来、以便)《岳阳楼记》 以激怒其众(来、以便)《陈涉世家》 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至)《出师表》 以伤先帝之明(以至)《出师表》 ⑤动词,认为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两小儿辩日》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陈涉世家》
⑥副词,已经 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五、【乃】
⑪于是,就。例:①乃取一葫芦置于地。②乃入见。③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④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乃罢会。⑤良乃入,具告沛公。⑥怀王乃悉发国中兵。⑫才,这才。例:①虽理想派之作,亦先有所本,乃增损而润色之。(乃:然后才。)②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③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④度我至军中,公乃入。⑤泛彭蠡口,四望无际,乃知太白“开帆入天境”之句为妙。
⑬却。例:①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②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③今君乃亡赵走燕。④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
⑭是,就是,原来是。例:①视之,乃庞德也,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乃:一说这里有“在”的意思)④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⑤诸葛亮真乃神人。⑥路旁一歧东上,乃昔所未至者。⑦嬴乃夷门抱关者也。⑧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⑨是乃仁术也。
⑮竟然。例: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⑯他的。例:是芋视乃妇也。⑰乃至,甚至。例:蒙冲斗舰乃以千数。(乃:一说竟然。)
⑱可是。例:①零落难堪,似成弃物;乃摘而藏之,双备经年裹物之用。②时夫仆俱阴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乃:一说只是,表示轻微的转折。)⑲而,又。例: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⑳这样。例:夫我乃行之。
[11]你,你的。例: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六、【焉】
⑪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例: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焉:在其中)②不复出焉。(焉:从这里。)③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焉:从别人那里。)④永之人争奔走焉。⑤然力足以至焉。
⑥始而惭焉,久而安焉。(焉:对此)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焉:从这里。)
⑧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焉:在这件事情上。)⑨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焉:从这里面。)⑫哪里,怎么。例: ①且焉置土石?
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⑬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③今其室十无一焉。④虽鸡狗十无一焉。
⑤请致电上海领事而救先生焉。⑥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⑦悲予志焉。⑧则牛羊何择焉?
⑨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⑭作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例: ①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②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⑮相当于“之”。例: ①谨食之,时而献焉。(焉:它,指蛇。)②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焉:它,指作者自己所写的这篇文章。)③犹且从师而问焉。(焉:他们,指五人。)
④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焉:他们,指五人。)⑤非曰能之,愿学焉。(焉:它,指作小相的事。⑯作语气助词,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无义。例: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七、【为 】
㈠动词wéi
⒈“做” 例:①并自为其名
②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 ③为我为云梯之械 ④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⑤行拂乱其所为 ⑥好为《梁父吟》
⑦行拂乱其所为
⒉“作为、当作、成为” 例:①弃其杖,化为邓林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③以丛草为林 ④武陵人捕鱼为业 ⑤以牒为械
⒊“认为” 例:①孰为汝多知乎
⒋“是” 例:①知之为知之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③天下为公
④中轩敞者为舱 ⑤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
⑥此为何若人 ⑦若为佣耕
㈡介词wèi
⒈“替、给、向”例:①愿为市鞍马 ②为人谋而不忠乎 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④不足为外人道也 ⑤为楚造云梯 ⑥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⑦为天下唱
⒉“被”例:①二虫尽为所吞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山峦为晴雪所洗 ④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⑤士卒多为用者 ⑥贤能为之用
八、【于】
㈠表比较:有超过的意思 ①皆以美于徐公 ②所欲有甚于生者 ③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㈡引出时间、地点、对象“在、到、向、从、对于”
⒈引时间:①奉命于危难之间 ②试用于昔日
⒉引地点:①躬耕于南阳 ②战于长勺 ③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⒊引对象: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过于诸侯 ②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③胡不见我于王 ④生于忧患 ⑤万钟于我何加焉 ⑥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㈢表被动“被” ①受制于人②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九、【因 】
⑪于是,就。例:①虎因喜,计之曰。②因取刃杀之。③因屏人曰。④因拔刀斫前奏案。⑤因左手把秦王之袖。⑥因谗之曰。⑫依照,根据。例:①罔不因势象形。(因:这里有顺着的意思)②变法者因时而化。(因:这里有随着的意思。)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因:这里有顺着的意思。)④因其固然。⑬依靠,凭借。例:①高祖因之以成帝业。②吏因以巧法。③我欲因之梦吴越。④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⑤伺者因此觉知。⑥因河为池。⑦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⑧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⑭趁着,趁此。例:①不如因而厚遇之。②不如因善遇之。③因击沛公于坐。④因入京师。⑮通过,经由。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⑯因为。例: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②后因伐木,始见此山。③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④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⑰缘由,机缘。例:于今无会因。⑱沿袭。例:因遗策。
⑲继续。例: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十、【所 】
⑪处所,地方。例:①持童抵主人所。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③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④乐土乐土,爱得我所!⑤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⑥某所,而母立于兹。⑦此何所也?
⑫用在动词或者“介词+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的事、物”? “......的地方”、“......的人”等。例:①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②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④荆柯有所待,欲与俱。⑤此疾之所由生也。(所由生:产生的缘由。)「所以」
⑪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例:①吾知所以人距子矣,吾不言。②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⑫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例: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②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③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④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所谓」所说的。例:⑪郦道元所谓环水也。⑫此所谓战胜于朝廷。⑬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⑭汉高帝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所在」
⑪到处。例: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
⑫所在之处,处所。例:①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②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③宫阙山陵之所在,去之茫茫。
十一、【乎 】
⑪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①天下事有难易乎?②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③将以实笾豆奉祭祀,供宾客乎?④然,胡不己乎?⑤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⑥若毒之乎?⑦君将哀而生之乎?⑧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⑨齐人固盗乎?⑩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11)壮士,能复饮乎?(12)技盖至此乎?(13)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14)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⑫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①孰为汝多知乎!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人取之,未尝有言而独不足子所乎?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⑤求剑若此,不亦惑乎?⑥而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 ⑦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⑧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⑨非仁木乎?⑩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觚乎?
⑬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例:①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乎干城之具也。②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③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④忽乎吾将行兮。⑭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例:①日食饮得无衰乎?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③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④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⑮同“于”。例:①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③吾尝疑乎是。(乎:对。)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⑤颓然乎其间。⑥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⑦良剑期乎断,不期乎莫铘。(乎:引进动作的对象。)⑧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⑨亦无怪乎其私之也。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对。)(11)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12)盖进乎技矣。(13)王变乎色曰。(14)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15)依乎天理,批大,导大。(16)以吾一日长乎尔。(尔:比。)(17)摄乎大国这间。(18)异乎三子者之撰。(19)浴乎沂。(20)幽独处乎山中。
⑯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例:①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②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③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⑰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例: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②无以,则王乎?
⑱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例:于是乎书
十二、【与】
(一)介词。
1.介词。和,跟,同。例: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2。给,替。例: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3.比,和……比较。例: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连词。
1.连词。和,跟,同。例: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
(三)动词。
1.给予,授予。例: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勾践灭吴》)2.结交,亲附。例: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3.对付。例:庞煖易与耳。
4.参加,参与。例: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5.赞许,同意。例:吾与点也。
(四)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例: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例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孰若】【与其……孰若】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哪如”“与其……哪如……” 例: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第二篇: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其举例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其举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①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①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军惊而坏都舍。(《察今》)【而已】
①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②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而后】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况】
①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既而】
①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2.【何】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②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①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何如】【奈何】【若何】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②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何以】即“以何”
①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无何】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何乃】
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3.【乎】
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①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①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①于是乎书。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
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③吾尝疑乎是。(乎:对。)④以吾一日长乎尔。(乎:比。)
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4.【乃】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①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无乃】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乃尔】
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5.【其】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①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②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
①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
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①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①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何其】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6.【且】
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②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赤壁之战》)
①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②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③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①故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①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②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③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①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且夫】
①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
②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报任安书》)【且如】
①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7.【若】
①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促织》)
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若属:你们这些)
①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①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
①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①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若夫】
①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若定】
①指挥若定。(《赤壁之战》)【若何】
①以闲敝邑,若何?(《崤之战》)【若干】
①车后若干递送夫。8.【所】
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①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为„„所】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报任安书》)【所以】
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信陵君窃符救赵》)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所谓】
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所在】
①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①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促织》)9.【为】
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②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③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⑤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廉颇蔺相如列传》)⑥今日嬴之为(帮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窃符救赵》)⑦南取百越之地,以为(划为)桂林、象郡。(《过秦论》)⑧为(治理)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论语》)
①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①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孔雀东南飞》)
①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
①慎勿为归死,贵贱轻何薄(《孔雀东南飞》)
②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庄暴见孟子》)
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①为之奈何?(《鸿门宴》)
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10.【焉】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③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记》)
①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
①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11.【也】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①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
①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过秦论》)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③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
②当相与共谋之,勿令姊有穷途之虑也(《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①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
①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也哉】 ①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触龙说赵太后》)②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
12.【以】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②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②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①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
②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①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②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①以一当十(成语)②夜以继日(成语)③秋以为期(《诗经·氓》)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②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出师表》)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
①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①固以怪之矣。②日以尽矣。
①无以,则王乎? 【以为】
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为。)②铸以为金人十二。【以是】【是以】
①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有以】【无以】
①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见孟子》)
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劝学》)③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陈情表》)
13.【因】
①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③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①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②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鸿门宴》)
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①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①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①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
①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②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14.【于】
①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从)(《劝学》)③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①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游褒禅山记》)
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①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①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于是】
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③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罅。()《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⑤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①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15.【与】
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①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②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
①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勾践灭吴》)②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②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①庞煖易与耳。
①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
①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②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孰与】【与„„孰】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孰若】【与其„„孰若】
①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16.【则】 ①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①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②手裁举,则双超忽而跃(《促织》)
①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勾践灭吴》)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①及诸河,则在舟中矣。(《殽之战)
①《论语》六则。
①以身作则。
①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
①居则曰:“不吾知也!” 【则是】
①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窦娥冤》)【则则】 ①连呼则则。17.【者】
①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①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②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②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①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②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18.【之】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④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⑤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之:你)(《与妻书》)
①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②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①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②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③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③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
第三篇:文言虚词“之”的用法及其举例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及其举例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指代人、事、物,一般作宾语。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①愿陛下亲之信之
①吾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孔雀东南飞》)③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④君将哀而生之乎?(之:我)
④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⑤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之:你)(《与妻书》)2.指示代词,表近指。这,这些,此。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前一个“之”,这样。后一个“之”,它。)(《季氏将伐颛臾》)
③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④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⑤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③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二)助词。
1.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③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④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②小大之狱 ③渤海之尾
④公输盘之攻械尽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③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勾践灭吴》)④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⑤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③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④甚矣,汝之不惠。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②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④夫晋,何厌之有? ④何陋之有?
④宋何罪之有? ⑤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③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④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②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輟耕之垄上,悵恨久之。(《史记•陈涉世家》)③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6.表方位或时间的限定,相当于“以” ①一室之内 ②郊田之外 ③四海之内
(三)动词,往,到„„去。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③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
④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齐人有一妻一妾章》)
①吾欲之南海,何如?
②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悵恨久之。③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④送孟浩然之广陵
第四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
心之所向,所向披靡
(沪教版)初中语文课文目录(H版)
七年级第一学期
阅 读
第一单元
朗读
(六)综合训练
1国际歌
* 2最后一次讲演
3周总理,你在哪里?
* 4生命的意义
5古文两篇 爱莲说
陋室铭
每周一诗
1敕勒歌
2大风歌
第二单元
默读
(六)综合训练
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7我的自修生活
[法]欧仁•鲍狄埃
闻一多
柯 岩
[苏]奥斯特洛夫斯基 [宋]周敦颐
[唐]刘禹锡 北朝民歌 [汉]刘邦
鲁迅
唐弢
8最后一课
[法]都德 * 9我爱读书
[苏]高尔基 10卖炭翁
[宋]欧阳修 每周一诗
3出塞
[唐]王昌龄 4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 白 第三单元
精读
(一)把握词语的含义 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11飞向太平洋--我国运载火箭发射试验目击记 * 12城市视觉污染
程 鑫 13假如没有灰尘
周元桂 * 14诱人的海洋能源
崔金泰 15古文两篇
两小儿辩日
《列子•汤问》 陨石
[宋]沈括 每周一诗
5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6游子吟
[唐]孟 郊 第四单元
视听
(三)画面 16三个和尚 17小蝌蚪找妈妈 18没头脑和不高兴 19渔童
20骄傲的将军 每周一诗
7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8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 维 第五单元
精读
(二)感受词语蕴含的思想感情
21老山界
陆定一 * 22丰碑
李本深 23第二次冒险
[英]狄更斯 * 24谁是最可爱的人
魏 巍 25周亚夫军细柳
[汉]司马迁 每周一诗
9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 轼 10绝句
[宋]李清照 第六单元
速读
(一)集中注意 整体认知
26皇帝的新装
[丹麦]安徒生
* 27阿维•阿斯平纳尔的闹钟
[澳大利亚]亨利•劳森 28孙悟空巧取芭蕉扇
吴承恩 * 29螳螂
徐廷华
* 30神奇的医院
蔡擎元 林雨棠 附:谈谈速读 每周一诗
11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李 白 12梅花
[宋]王安石 第七单元
课外阅读指导
(三)寓言、民间故事的阅读
(1)谈谈寓言
附:
伊索寓言二则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蚊子和狮子
中国古代寓言一则
曲突徙薪
(2)谈谈民间故事
附:鲁班学艺 牛郎织女
每周一诗
13天净沙•秋思
14石灰吟
表 达
第一单元 室内景物的描写
第二单元 自然景物的描写
第三单元 人物外貌、神态的描写
第四单元 说话训练
(三)讲小故事
第五单元 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
第六单元 自我心理活动的描写
第七单元 应用文写作
(三)记录
七年级第二学期
阅 读
第一单元
精读
(三)理解句意
(一)1词二首
菩萨蛮•大柏地
清平乐•会昌
* 2欧仁•鲍狄埃
* 3驿路梨花
* 4定义、法规六则
5教学相长
每周一诗
1鸟鸣涧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第二单元
精读
(四)理解句意
(二)6荔枝蜜
[元]马致远
[明]于 谦 毛泽东 [苏]列宁 彭荆风 《礼记》 [唐]王维 [唐]王勃
杨朔
* 7列车上的偶然相遇
[美]亚历克•黑尔
8小桔灯
冰心 * 9再给我十年
江涛 10大铁椎传
[清]魏禧 每周一诗
3凉州词
[唐]王翰 4绝句
[宋]僧志南
第三单元
精读
(五)理解段意
11天气陛下
* 12夏天里的沙漠奇观
13中国石拱桥
* 14假如人的体温降低两度
15河中石兽
每周一诗
5乌衣巷
6约客
第四单元
视听
(四)解说
16搏动中的上海
17花 夏振亚等
18热带风暴(台风)
19大地的奇葩
20曾侯乙编钟
每周一诗
7墨梅
8新竹
第五单元
精读
(六)把握中心
21一面
* 22柔弱的人
23社戏
* 24离别的礼物
25扁鹊见蔡桓公
每周一诗
9题都城南庄
10滁州西涧
第六单元
速读
(二)控制视线 加快速度
26在烈日和暴雨下
27爱心
--一则《征母启事》刊登之后
28智取生辰纲
29上海地铁
[苏]伊林 苏政厚
茅以升 吉星
[清]纪昀 [唐]刘禹锡 [宋]赵师秀
潘祖奇
徐志义
殷培义
章剑平
[元]王冕
[清]郑燮
阿累
[俄]契诃夫
鲁迅
[美]弗•达尔
韩非
[唐]崔护
[唐]韦应物
老舍 张厚东
施耐庵
朱玉琪
30电脑的多种功能
钱伟长 每周一诗
11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12秋夕
[唐]杜牧 第七单元
课外阅读指导
(四)人物传记的阅读 人物传记的阅读 附录:
鲁迅自传
鲁迅 祖冲之
一个伟大的女性--海伦•凯勒 每周一诗
13江畔独步寻花
[唐]杜甫 14江南春绝句
[唐]杜牧 表 达
第一单元 用一件事写一个人
(一)第二单元 用一件事写一个人
(二)第三单元 用一件事写一个人
(三)第四单元 说话训练
(四)交谈
第五单元 文章的修改
(二)句子的修改 第六单元 用二三事写一个人
(二)第七单元 应用文写作
(四)启事
八年级第一学期 第一单元
1致中共中央政治局的信
邓小平* 2鞠躬尽瘁
3革命烈士诗抄五首
* 4一块烫石头
[苏联]盖达尔 5少年中国说
梁启超
* 6去私
《吕氏春秋》 每周一诗
1长歌行
《乐府诗词》 2山居秋暝
王维
3回乡偶书
贺知章 第二单元
速读
(三)综合训练
7“诺曼底”号遇难记
[法]雨果 * 8居里夫人
王通讯 * 9香港海洋公园
庄之明 * 10人民广场地下变电站
梁坚 11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施耐庵 每周一诗
4山中杂诗
吴均
5生查子
朱淑真 6题画梅
李方膺 第三单元
质疑
(一)词与句
12白杨礼赞
茅盾 * 13林中之冬
周繁恺 14滹沱河和我 牛汉
* 15浮冰上
哈夫•B•卡威 16小石潭记
柳宗元 * 17钴鉧潭西小丘记
柳宗元 每周一诗
7宿甘露寺僧舍
曾公亮 8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9观猎
王维 第四单元
视听
(五)画面的组合
18雾都孤儿
[英]狄更斯 19毛泽东的故事
附:画面的组合和效果
每周一诗 10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11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第五单元
质疑
(二)段与篇
20故乡
鲁迅
21我的叔叔于勒
[法]莫泊桑 * 22死海不死
* 23食物从何处来
24核舟记
* 25口技
魏学洢 每周一诗
12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李白 13游山西村
陆游 14竹石
郑燮 第六单元 课外阅读指导
(五)科普读物的阅读 怎样阅读科普读物 附录:
动物尾巴的功能
华惠伦 生物的“睡眠”
林续中 蛇的药用
劳伯勋 花粉
文侣
高速火车
[美]桑德拉•伯顿 迈克尔•特马雷斯特 活板
沈括 每周一诗
15元日
王安石
16赠范晔
陆凯 表 达
第一单元 记叙中的说明 第二单元 怎样说明事物 第三单元 记叙中的抒情
第四单元 说话训练
(五)介绍 第六单元 合理的联想
第六单元 应用文写作
(五)公约和守则
八年级第二学期
阅 读
第一单元
质疑
(三)综合训练
1一件小事
* 2小巷深处
3盲厨师
* 4冰心有萧乾
5黄生借书说
* 6愚公移山
每周一诗
1城东早春
2芙蓉楼送别辛渐
3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第二单元
比较阅读
(一)立意与选材
* 7我的报童梦
8背影
* 9父亲
10父子情
11短诗两首
七步诗
反七步诗
12捕蛇者说
每周一诗
4社日
5对酒
6四时田园杂兴
第三单元
比较阅读
(二)表现手法
13范进中举
14送考
* 15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16茶花赋
17桃花源记
鲁迅 林莉
[苏]巴乌斯托夫斯基 竹林
袁枚 《列子》 杨巨源 王昌龄 辛弃疾
[美]威廉•亨德利克斯 朱自清
鲁彦
舒乙 曹植 郭沫若
柳宗元
王驾
秋瑾
范成大
吴敬梓
丰子恺
贾祖璋
杨朔
陶渊明
* 18桃花源诗
陶渊明 每周一诗
7望江南
温庭筠 8旅夜书怀
杜甫 9蒹葭(节选)
《诗经》 第四单元
视听
(六)区别类别 把握特点 19周恩来(记录片)20周恩来(故事片)每周一诗
10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11渔歌子
张志和 第五单元 比较阅读
(三)综合训练
21藤野先生
鲁迅 * 22团圆
柯灵 23晋祠
梁衡 * 24黄山小记
菡子 25曹刿论战
《左传》 * 26子鱼论战
《左传》 每周一诗
12虞美人
李煜 13浣溪沙
晏殊 14夜雨寄北
李商隐 第六单元 课外阅读指导
(六)思想修养读物的阅读 怎样阅读思想修养读物 附录:
孩子们给巴金的信 江苏省无锡县钱桥中心小学 给孩子们的信
巴金 理想的阶梯
陈群 兴趣,成才的第一步
梁珊 从“试试看”起步
储瑞耕 朱子家训(节选)
朱柏庐 每周一诗
15如梦令
李清照 16西江月
辛弃疾 表 达
第一单元 记叙中的议论 第二单元 就一件事发表议论 第三单元 这样写读后感
第四单元 说话训练
(六)答问
第五单元 文章的修改
(三)层次要清楚 第六单元 应用文写作
(六)协议书
九年级第一学期
阅 读
第一单元 诗歌的阅读
1诗词两首
毛泽东 七律•长征
沁园春•雪
2诗两首
艾青 给乌兰诺娃
跳水
* 3问好
柯蓝 4有的人
臧克家 * 5我思念北京
闻捷
* 6为什么灯灭了
[印度]泰戈尔 7古代诗歌三首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小重山
岳飞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每周一诗
1池州翠微亭
岳飞 2别云间
夏完淳 3焚书坑
章碣 第二单元 杂文的阅读
8论雷峰塔的倒掉
鲁迅 * 9谈骨气
吴晗 10事事关心
马南村 * 11北人南人杂议
芥子 12奕喻
钱大昕 * 13日喻
苏轼 每周一诗
4渔家傲
范仲淹 5小车行
陈子龙 6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陶弘景 第三单元 报告文学的阅读
14一个青年摄影师和四个文化名人
陈祖芬 * 15南京大屠杀
温书林 16向中国人脱帽
钟丽思 * 17三个太阳
黄传会
* 18新生命的诞生
[苏]吉洪诺夫 每周一诗
7朝天子•咏喇叭
王磐 8行宫
元稹 9舟夜书所见
查慎行 第四单元 视听
(七)全面感受 初学赏析
19十六岁的花季
张弘 富敏 每周一诗
10黄鹤楼
崔颢
11泊秦淮
杜牧
第五单元 小说的阅读
20孔乙己
鲁迅
21下棋
南凯
* 22捡
陆健
23竞选州长
[美]马克吐温
24葫芦僧判葫芦案
曹雪芹
* 25干将莫邪
干宝
每周一诗
12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13论诗
赵翼
14论诗
赵翼
第六单元 课外阅读指导
(七)序、跋的阅读
谈谈序、跋的阅读
《家》后记
巴金
《母亲的话》序
叶圣陶
《儒林外史》序
惺园退士
《唐诗三百首》序
蘅塘退士
*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每周一诗
15南浦
王安石
16山园小梅
林逋
表 达
第一单元 记叙类文章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第二单元 看图作文
第三单元 怎样写书评
第四单元 说话训练
(七)演讲
第五单元 怎样写计划
第六单元 应用文写作
(七)广告
九年级第二学期
阅 读
第一单元 散文的阅读
1挥手之间
方纪
* 2蓬莱抒怀
峻青
3听潮
鲁彦
* 4腊梅
余秋雨
5墨池记
曾巩
每周一诗
1夜月
刘平方
2赤壁
杜牧
3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第二单元 剧本的阅读
6陈毅夜访(《陈毅市长》选场)
沙叶新 * 7江姐(第七场)
阎肃 * 8打渔杀家(第四场)
* 9放下你的鞭子
每周一诗
4观沧海
曹操 5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6潍上与友人别
郑谷 第三单元 综合训练
(一)现代文阅读
10战争中的小插曲
未央 * 11心中有明天
刘琦 * 12我家的木头与石头
陈祖芬
13给青年们的一封信
[苏联]巴甫洛夫 * 14短文两篇
养成好习惯
梁实秋 两种习惯养成不得
叶圣陶 * 15人类的语言
吕叔湘 每周一诗
7题菊花
黄巢 8再游玄都观
刘禹锡 9子夜吴歌
李白 第四单元 视听
(八)综合理解 学会赏析 16凤凰琴
17音乐之声 每周一诗
10武陵春
李清照 11咏煤炭
于谦 第五单元 综合训练
(二)文言文阅读
18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 19陌上桑
20出师表
诸葛亮 21岳阳楼记
范仲淹 * 22登泰山记
姚鼐 2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 24诗话两则
诗词改字
洪迈 推敲
胡仔 每周一诗
12题画
沈周 13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郑燮 14鄂州南楼书事四首(选一)
黄庭坚 第六单元 课外阅读指导
(八)长篇小说的阅读 25谈谈长篇小说的阅读
26三顾茅庐(《三国演义》节选)
罗贯中
27子夜(节选)茅盾
28石湖晨雾(《冬天里的春天》节选)
李国文
29角斗场上(《斯巴达克思》节选)
[意大利]乔万尼奥里
30执行死刑(《牛虻》节选)
[英]伏尼契
每周一诗
15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16过零丁洋
文天祥
表 达
第一单元 审题与立意
第二单元 给材料作文
第三单元 怎样写调查报告
第四单元 说话训练
(八)即兴发言
第五单元 文章的修改
(四)中心意思要明确
第六单元 应用文写作
(八)小结
附录
简化字总表
六--九年级阅读能力训练目标与内容
语法总表
(沪教版)初中语文课文目录(S版)
七年级第一学期
阅读*
第一单元
一 石壕吏
杜 甫
二 卖炭翁
白居易
[扩展阅读]
读读想想
老马
臧克家
一句话
闻一多
读读背背
赤日炎炎似火烧
《水浒传》
伤田家
聂夷中
复读与运用
第二单元
三平民总统孙中山
马庚存
四 伞包和豆角
[扩展阅读]
读读想想
雪下大了
丁 浪
人民公仆孔繁森
读读背背
善为国者
刘 向
衙斋卧听萧萧竹
郑 燮
复读与运用
第三单元
五 牛郎织女
六 渔夫的故事
[扩展阅读] 读读想想
孟姜女
日月潭
读读背背
山坡羊•潼关怀古
复读与运用
第四单元
七 松鼠
八 蝎子
[扩展阅读] 读读想想
螳螂
有趣的动物
读读背背
正午牡丹
复读与运用
第五单元
九 背影
十 佛罗伦萨小抄写员
[扩展阅读] 读读想想
示儿女
挨揍
读读背背
游子吟
复读与运用
第六单元
十一 批评和自我批评
十二 古文两篇
扁鹊见蔡桓公
周处
[扩展阅读] 读读想想
说'小' 林默涵
寓言二则
啄木鸟与树
鹰和鼹鼠
读读背背
张养浩 [法]布丰 贾祖璋 徐廷华 学 淳 沈 括
朱自清
[意]亚米契斯
陈 毅 张永亮 孟 郊
毛泽东 韩 非 刘义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语录四则
复读与运用
第七单元
十三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施耐庵
十四 童区寄传
柳宗元
[扩展阅读]
读读想想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吴承恩
大铁椎传
魏 禧
读读背背
'君子成人之美'等语录四则
复读与运用
表达
一 从生活中积累表达材料
二 叙事要有中心
三 变换顺序叙述一件事
四 介绍事物要抓住特点
五 详细地说和简略地说
六 就一件事谈谈看法
七 会听会记
*'扩展阅读'中'读读背背'的文章,根据各校的具体情况,可在课内读,也可在课外读;'读读背背'的诗文,主要让形式在课外阅读背诵。
七年级第二学期
阅读*
第一单元
一 谁是最可爱的人
魏 巍
二 南京
[日]大庭美萘子
[扩展阅读]
读读想想
歌词二首
游击队歌
贺绿汀
抗日军政大学校歌
凯 丰
马玉祥同大学生的对话
读读背背
题临安邸
林 升
示儿
陆 游
复读与运用
第二单元
三 上海的几处景观
小 蓓
四 飞虹凌波话大桥
孙 悦
[扩展阅读]
读读想想
昂然屹立的东方明珠塔
李亚力
上海小传
顾荣舫 读读背背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 维 复读与运用 第三单元
五 谈骨气
吴 晗 六 责任
廖烈东
[扩展阅读] 读读想想
漫谈'人格' 黄 彦
方志敏正气凛然
读读背背
齐大饥
复读与运用
第四单元
七 愚公移山
八 狼
[扩展阅读] 读读想想
黔之驴
知人不易
读读背背
竹石
善积者昌,恶积者丧
复读与运用
第五单元
九 说梦
十 人体内的'夜班'工作
[扩展阅读] 读读想想
生命之水
智慧之花
读读背背
贾生 李商隐
复读与运用
第六单元
十一 社戏
十二 月迹
[扩展阅读] 读读背背
三颗枸杞豆
梦痕
读读背背
敕勒歌
《礼记》
《 列子》
蒲松龄
柳宗元 《吕氏春秋》 郑 燮 《三国志》 傅连暲 陈 良 李宗浩 杨 锋 鲁 迅 贾平凹 程 海 丰子恺
复读与运用
第七单元
十三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论语》
十四 小人无朋
欧阳修
读读想想
交友之道
潘益大
名人论友谊
读读背背
芙蓉楼送别辛渐
王昌龄
赠汪伦
李 白
复读与运用
表达
一 叙述中的'我'和'他'
二 说明一个操作过程
三 发表意见要有事实根据
四 学编小故事
五 列个提纲好
六 写静态和写动态
七 文章语句的修改(上)
*'扩展阅读'中'读读背背'的文章,根据各校的具体情况,可在课内读,也可在课外读;'读读背背'的诗文,主要让形式在课外阅读背诵。
八年级第一学期 阅读* 第一单元
一 白杨礼赞
茅 盾 二 啊,圆明园
王恩宇 [扩展与阅读] 读读想想
祖国,你早
木 青 根
梅绍静 读读背背
别董大二首(其一)
高 适 复读与运用
第二单元
三 奇特的激光
四 红高粱
宛常珍 [扩展阅读] 读读想想
一束激情的信札
王惠林 生物的'睡眠'
林续中 读读背背
咏柳
贺知章 复读与运用
第三单元
五 核舟记
魏学洢 六 苏州园林
叶圣陶 [扩展阅读] 读读想想
美丽的苏州园林
凤 章 晋祠
梁 衡 读读背背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复读与运用
第四单元
七 '挑战者'号追思
八 发问的精神
[扩展阅读] 读读想想
要经得起失败的考验
'弄斧必到班门'
读读背背
知之,不若行之
论诗
复读与运用
第五单元
九 詹天佑与京张铁路
十 藤野先生
[扩展阅读] 读读想想
旋律之魂
——记作曲家施光南
那一片绿绿的爬山虎
--怀念叶圣陶先生
读读背背
出塞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复读与运用
第六单元
十一 木兰诗
十二 最后一课
[扩展阅读] 读读想想
冯婉贞
陶四指
读读背背
自题小像
诗二首(选一)
郝铭鉴
启 凡
盛祖宏
绍燕祥
《荀子》
赵 翼
如 一
鲁 迅
杨匡满 肖复兴 王昌龄 陆 游 《乐府诗集》 都 德 胡永其 鲁 迅
吉鸿昌
复读与运用
第七单元
十三 桃花源记
陶渊明
十四 醉翁亭记
欧阳修
[扩展阅读]
读读想想
爱莲说
周敦颐
陋室铭
刘禹锡
读读背背
卜算子• 咏梅
毛泽东
小松
杜荀鹤
复读与运用
表达
一 选择有意义的议题
二 根据需要选用说明方法
三 用名言警句来说理
四 即事说理 有感而发
五 写一件事和写二三件事
六 把理由说得充分些
七 材料的提炼和组合
*'扩展阅读'中'读读背背'的文章,根据各校的具体情况,可在课内读,也可在课外读;'读读背背'的诗文,主要让形式在课外阅读背诵。
八年级第二学期
阅读
第一单元
一 沁园春• 雪
毛泽东
二 湖心亭看雪
张 岱
[扩展阅读]
读读想想
秋天小树林
刘益善
秋魂
刘增山
读读背背
江雪
柳宗元
秋思
张 籍
复读与运用
第二单元
三 秦俑漫笔
和 谷
四 拜谒史公祠
顾传菁
[扩展阅读]
读读想想
在长城上
叶君健
感受七盘关
石 英
读读背背
题西林壁
苏 轼 忆江南
白居易 复读与运用 第三单元
五 武汉百里长堤巍然锁长江
彭晓 汪洋 六 '第一生产力的实现者'--新疆农科院兴农缩写
祝 谦
[扩展阅读] 读读背背
陕北有煤海
世界第一名记者登上太空
读读背背
戏为六绝句(其二)
复读与运用
第四单元
七 最先与最后
八 这是在前进
[扩展阅读] 读读想想
做不馁的'竞技者'
不断把人生的横杆升高
读读背背
游山西村
复读与运用
第五单元
九 小石潭记
十 登泰山记
[扩展阅读] 读读想想
乌蓬摇梦到春江
大明湖
读读背背
宿建德江
中秋
复读与运用
第六单元
十一 学问之趣味
十二 学问与趣味
[扩展阅读] 读读想想
孔子论学(五则)
论求知
读读背背
观书有感
冯森龄
杜 甫
鲁 迅
高 奢
何慧英
蔡惠福
陆 游
柳宗元
姚 鼐
叶文玲
刘 鄂 孟浩然
文徵明 梁启超 梁实秋(英)培根 朱熹
复读与运用
第七单元
十三 尊严
栖 云
十四 我的叔叔于勒
(法)莫泊桑
[扩展阅读]
读读想想
生死抉择
喊 雷
离别的礼物
(美)弗•达尔
读读背背
七步诗
曹 植
忆江上吴处士
贾 岛
复读与运用
表达
一 托物言志
二 有条理地说明事物
三 用对照的方法叙事写景
四 用正反对比的事例说理
五 文章语句的修改(中)
六 恰当地选用表达方式
七 用对照方法写人
*'扩展阅读'中'读读背背'的文章,根据各校的具体情况,可在课内读,也可在课外读;'读读背背'的诗文,主要让形式在课外阅读背诵。
九年级第一学期
阅读
第一单元
一 唐诗二首
春望
杜 甫
古从军行
李 颀
二 宋词二首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
辛弃疾
武陵春
李清照
[扩展阅读]
读读想想
唐诗赏析两篇
迟乃义
山居杂诗六首(其一)
元好问
复读与运用
第二单元
三 赏不尽看不够说不完的大自然 梁 衡
四 光之香
林清玄
[扩展阅读]
读读想想
延河,静静地流
剑 钊
放下你的斧子
顾 骧
读读背背
山居秋暝
王 维 望天门山
李 白 复读与运用 第三单元
五 孔乙己
鲁 迅 六 范进中举
吴敬梓 [扩展阅读] 读读想想
画马不独画马皮
林士良--《范进中举》赏析
王子安
卢正言 读读背背
登科后
孟 郊 南国十三首(其六)
李 贺 复读与运用 第四单元
七 精神手杖
赖文毅 八 美哉!大勇者
史继中 [扩展阅读] 读读想想
享受崇高
王义堂 论民族节气
李 乔 读读背背
绝句
方志敏 在解放军医院透视戏占
谢觉哉 复读与运用 第五单元
九 在萧红墓前的讲演
郭沫若
十一 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暨区政府宣誓就职仪式上的讲话 董建华 [扩展阅读] 读读想想
假如给我三天的光明
赵泽华 胡大庆 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说
左 拉 读读背背
望岳
杜 甫 再经胡城县
杜荀鹤 复读与运用 第六单元
十一 死海不死
十二 蛇岛
黄沭朋 [扩展阅读] 把水库建到地下去
罗祖德 沈林福 珍贵的水
徐廷华
读读背背
学习和工作的意义
爱因斯坦 复读与运用 第七单元
十三 少年中国说
梁启超 十四 捕蛇者说
柳宗元 [扩展阅读] 读读想想
黄生借书说
袁 牧 马说
韩 愈 读读背背
答客诮
鲁 迅 对酒
秋 瑾 复读与运用 表达
一 留心观察生活 从生活中得到启示 二 学写微型调查报告 三 写出人物的精神面貌 四 向人推荐好书好文章 五 文章语句的修改(下)六 写出一点新意来
九年级第二学期 第一单元
一 落花枝头
谢大光 二 祈求
林敬钧 [扩展阅读] 读读想想
麻雀
屠格涅夫 藤思
陈永昊 读读背背
鹰
高 越 苔
袁 枚 复读与运用
第二单元
三 一条丝裙的故事
贝蒂•B•杨斯 四 小丑的眼泪
约•马•齐默尔 [扩展阅读] 读读想想
友好的报答
格雷夫斯 考恩在海边
阿•茨威格 读读背背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 勃 又呈吴郎
杜 甫
复读与运用 第三单元
五 曹刿论战
《王传》 六 晏子使楚
《晏子春秋》 [扩展阅读] 读读想想
田忌赛马
司马迁 河中石兽
纪 昀
读读背背
韩冬郎(二首之一)
琴诗 苏 轼
复读与运用
第四单元
七 创造宣言
八 师法自然
[扩展阅读] 读读想想
怎样成为天才
核弹专家谈罚点球的秘诀
读读背背
元日 王安石
复读与运用
第五单元
九 榆木疙瘩
十 爱儿之心
[扩展阅读] 读读想想
三十六号
放下你的鞭子(街头剧)
读读背背
杨柳枝词
〈〈孟子〉〉语录一则
复读与运用
第六单元
十一 周公接诫子
十二 出师表
[扩展阅读] 读读想想
勤训
乞不用赃吏
读读背背
和柳亚子先生
赠刘景文
复读与运用
李商隐
陶行知 沈致远 党海山 刘学民 俞华生 赖显生 集体改编 刘禹锡
韩 婴 诸葛亮 李文炤 包 拯
毛泽东 苏 轼
《孟子》
表达
一 情节安排得巧一些
二 展开联想,活跃思路
三 改写和扩展
四 问几个为什么,使议论深入
五 学写小结
附:语法知识复习要点
注:'扩展阅读'中的文章由学生课外自学。
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文言虚词用法(超详细版)
而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以
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为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1.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例如: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例如: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六)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例如: 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五蠹》)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2.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鸿门宴》)
乃
1.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才”等;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例如: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例如: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3.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例如: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乃”有时还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例略。
于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
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到)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左忠毅公逸事》从、自)
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跟、同)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给)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
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其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如: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如:
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壁”作宾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作主语。)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宾语。)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如: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四)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
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
3.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例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
若
1.用作代词。
(一)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例如:
若毒之乎?(《捕蛇者说》你)
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
(二)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例如: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论语·宪问》)
2.用作连词。
(一)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例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二)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例如: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若”和“夫”“至”结合,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他转。例如:
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
因
1.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例如: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后汉书·张衡传》)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例如: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则
1.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大铁椎传》)
(二)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例如: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三)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可译为“就”,或不译。例如: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四)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例如: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东门之》)
2.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且
1.用作连词。
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河水清且涟漪。(《伐檀》)
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2.用作副词。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
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黔之驴》)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所
1.用作助词。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如:
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指南录〉后序》)
“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如: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信陵君窃符救赵》)
2.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如: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3.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表示原因的,如: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示手段或凭借的,如: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者
助词,主要有两种用法。一种是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如:
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指南录〉后序》)
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采草药》)
“者”的另一种用法是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先用“……者 ”提出要说明的事物,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如: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古之让天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五蠹》)
“者”有时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如: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者”有时放在数词后边,可译为“个”“样”之类。如: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
何
1.用作疑问代词。
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2.用作副词。
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一)“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如: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谭嗣同》)
(二)“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
何以战?(《曹刿论战》)
也
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1.表示判断语气的,如:
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
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左忠毅归逸事》)
2.表示肯定语气的,如:
昔人云:“将以有为也。”(《〈指南录〉后序》
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左忠毅公逸事》)
就是有否定词的句子,仍然是一种表否定的肯定。如:
众曰:“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书博鸡者事》)
3.表示疑问语气的,如: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4.表示感叹语气的,如:
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见孟子》)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
5.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乎
1.用作语气助词。
(一)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报刘一丈书》)
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二)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三)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
呜呼!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四)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胡为乎遑遑何之?(《归去来辞》)
2.用作介词。相当于“于”。生乎吾前……(《师说》)
此外,可作词尾。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焉
①语气助词。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
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②代词。相当于“之”。如: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③疑问代词。怎么,哪里。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④疑问代词。什么。如: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
⑤于何,在哪里。如:且焉置土石?
⑥于此,在这里,在那里。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⑦形容词、副词词尾。……的样子。如:于我心有戚戚焉。
与
① 给予,授予。
与斗卮酒
② 结交。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③ 和、同、跟。
竖子不足与谋
④ 参加。
蹇叔之子与师
⑤ 赞许。
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帮助。
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
⑥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后来写作“欤”
第五篇:文言虚词的用法
文言虚词的用法
一、而
1.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③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①一丝而累,以至于寸。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③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④朝而往,暮而归。⑤掩口胡卢而笑。
3.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例: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4.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④秦师轻而无礼。
5.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②余闻而愈悲。③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④灭滑而还。
6.通“如”:好像,如同。例:军惊而坏都舍。
7.通“尔”,你,你的。例:①而翁归。②若欲死而父。③而母立于兹。
8.复合结构的用法
(1)“而已”:罢了。例: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②如是而已。③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④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⑤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2)“而后”:才,方才。例:①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③三月而后成。④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⑤假诸人而后见也。
(3)“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二.何
1.什么。例:①子何而往?(何:凭什么。)②大铁椎,不知何许人。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2.怎么样。例:①如太行、王屋何?②其如土石何? 3.哪里。例:①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何往:到哪里。)②却看妻子悉何在。③豫州今欲何至?④何由知吾可也。
4.多么。例: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②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③作计何不量!
5.为什么。例: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哉?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③安陵群不听寡人,何也?④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⑤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6.怎么。例: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7.作语助词相当于“啊”。例: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8.何:通“呵”,喝问。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
9.复合结构的用法
(1)“何如”:怎么样,怎样。例:①吾欲之南海,何如?②今日之事何如?③君谓皇上何如人也?④痛定思痛,痛何如哉!⑤求,尔何如?
(2)“何消”:哪用得着。例:这自然,何消吩附。
(3)“何若”:如何,怎样。例:此为何若人。
(4)“何尝”:并非。例:你说的何尝不是。
(5)“何为”:⑪什么是。例:何为“护官符”?⑫怎么会?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⑬作什么。例:①客何为者?②敬杰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
(6)“何意”:⑪什么意思。例: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如何意?
⑫岂料,哪里料到。例: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7)“何由”:⑪如何。例:长夜沾湿何由彻。⑫什么原因。例:致之何由?由于疾病。⑬从什么地方。例:何由知吾可也?
(8)“何乃”:怎么能。例:何乃太区区!
(9)“何得”:怎么能。例: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10)“何加”:有什么益处。例:万钟于我何加焉!
(11)“何曾”:有什么益处。例: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
(12)“何其”:多么。例:何其衰也!
三.乎
1.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①天下事有难易乎?②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③将以实笾豆奉祭祀,供宾客乎?④然,胡不己乎?⑤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⑥若毒之乎? ⑦君将哀而生之乎?⑧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⑨齐人固盗乎?⑩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11)壮士,能复饮乎?(12)技盖至此乎?(13)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14)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①孰为汝多知乎!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人取之,未尝有言而独不足子所乎?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⑤求剑若此,不亦惑乎?⑥而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
⑦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⑧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⑨非仁木乎?⑩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觚乎?
3.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例:①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乎干城之具也。②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③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④忽乎吾将行兮。
4.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例:①日食饮得无衰乎?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③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④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5.同“于”。例:①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③吾尝疑乎是。(乎:对。)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⑤颓然乎其间。⑥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⑦良剑期乎断,不期乎莫铘。(乎:引进动作的对象。)⑧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⑨亦无怪乎其私之也。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对。)(11)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12)盖进乎技矣。(13)王变乎色曰。(14)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15)依乎天理,批大,导大。(16)以吾一日长乎尔。(尔:比。)(17)摄乎大国这间。(18)异乎三子者之撰。(19)浴乎沂。(20)幽独处乎山中。
6.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例:①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②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③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7.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例: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②无以,则王乎?
8.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例:于是乎书。
四.乃
1.于是,就。例:①乃取一葫芦置于地。②乃入见。③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④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乃罢会。⑤良乃入,具告沛公。⑥怀王乃悉发国中兵。
2.才,这才。例:①虽理想派之作,亦先有所本,乃增损而润色之。(乃:然后才。)②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③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④度我至军中,公乃入。⑤泛彭蠡口,四望无际,乃知太白“开帆入天境”之句为妙。3.却。例:①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②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③今君乃亡赵走燕。④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
4.是,就是,原来是。例:①视之,乃庞德也,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乃:一说这里有“在”的意思)④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⑤诸葛亮真乃神人。⑥路旁一歧东上,乃昔所未至者。⑦嬴乃夷门抱关者也。⑧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⑨是乃仁术也。
5.竟然。例: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⑹他的。例:是芋视乃妇也。⑺乃至,甚至。例:蒙冲斗舰乃以千数。(乃:一说竟然。)
6.可是。例:①零落难堪,似成弃物;乃摘而藏之,双备经年裹物之用。②时夫仆俱阴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乃:一说只是,表示轻微的转折。)
7.而,又。例: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8.这样。例:夫我乃行之。
9.你,你的。例:尔其无忘乃父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