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代文学之隋唐文学诗歌选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临洞庭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从军行(选二)王昌龄 其一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其二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渭川田家 王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歌式微。
观猎
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终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宿处,隔水问樵夫。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古风 其一
李白
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 王风委蔓草,战国多荆榛。龙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扬马激颓波,开流荡无垠。废兴虽万变,宪章亦已沦。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群才属休明,承运共跃鳞。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我志在删述,垂晖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
其二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其三
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鼻息干虹蜺,行人皆怵惕。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
远别离
李白
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
我纵言之将何补?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雷凭凭兮欲吼怒。尧舜当之亦禅禹。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或云尧幽囚,舜野死。九嶷联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 帝子泣兮绿云间,随**兮去无还。恸哭兮远望,见苍梧之深山。
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
蜀道难 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而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颠。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乌栖曲 李白
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东方渐高奈乐何!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虐。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长干行 李白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长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早晚下三巴,欲将书报家。相逢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玉阶怨
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青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颠。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江夏别宋之悌 李白
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哭赵卿衡
李白
日本赵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房兵曹胡马诗 杜甫
胡马大宛名,峰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杜甫
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骑驴三十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每于百僚上,猥诵佳句新。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今欲入东海,即将西去秦。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兵车行 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心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江南春绝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安定城楼
李商隐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马嵬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瑶池 李商隐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南朝 李商隐
玄武湖中玉漏催,鸡鸣埭口绣襦回。谁言琼树朝朝见,不及金莲步步来。敌国军营飘木柹,前朝神庙锁烟煤。满宫学士皆颜色,江令当年只费才。
隋宫 李商隐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幕鸦。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嫦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第二篇:古代文学(隋唐时期诗词)
古代文学
(三)复习资料
卢照邻:长安古意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百尺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游蜂戏蝶千门侧,碧树银台万种色。复道交窗作合欢,双阙连甍垂凤翼。梁家画阁中天起,汉帝金茎云外直。楼前相望不相知,陌上相逢讵相识?借问吹箫向紫烟,曾经学舞度芳年。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比目鸳鸯真可羡,双去双来君不见?生憎帐额绣孤鸾,好取门帘帖双燕。双燕双飞绕画梁,罗帷翠被郁金香。片片行云着蝉鬓,纤纤初月上鸦黄。鸦黄粉白车中出,含娇含态情非一。妖童宝马铁连钱,娼妇盘龙金屈膝。//御史府中乌夜啼,廷尉门前雀欲栖。隐隐朱城临玉道,遥遥翠幰没金堤。挟弹飞鹰杜陵北,探丸借客渭桥西。俱邀侠客芙蓉剑,共宿娼家桃李蹊。娼家日暮紫罗裙,清歌一啭口氛氲。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南陌北堂连北里,五剧三条控三市。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气红尘暗天起。汉代金吾千骑来,翡翠屠苏鹦鹉杯。罗襦宝带为君解,燕歌赵舞为君开。//别有豪华称将相,转日回天不相让。意气由来排灌夫,专权判不容萧相。专权意气本豪雄,青虬紫燕坐春风。自言歌舞长千载,自谓骄奢凌五公。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惟见青松在。//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 赏析:这首诗托“古意”,实抒今情。它的词采虽然富丽华赡,但终不伤于浮艳。诗的写法近似汉赋,对描写对象极力铺陈泻染,并且略带“劝百讽一”之意。全诗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长安大道连狭斜”到“娼妇盘龙金屈膝”)铺陈长安豪门贵族争竞豪奢、追逐享乐的生活。汪洋恣肆的,长安城中娼妓的生活,对爱情的渴望。
第二部分(从“御史府中乌夜啼”到“燕歌赵舞为君开”)主要以市井娼家为中心,写形形色色人物的夜生活。
第三部分(从“别有豪华称将相”至“即今惟见青松在”)写长安上层社会除追逐难于满足的情欲而外,别有一种权力欲,驱使着文武权臣互相倾轧。这些被称为将相的豪华人物,权倾天子(“转日回天”)、互不相让。灌夫是汉武帝时的将军,萧望之为汉元帝时的重臣,都曾受人排挤和陷害。“意气”二句用此二典泛指文臣与武将之间的互相排斥、倾轧。
第四部分即末四句,在上文今昔纵向对比的基础上,再作横向的对比,以穷愁著书的扬雄比喻作者自己,与长安豪华人物对照作结,可以看出左思“济济京城内”一诗的影响。(以穷求著书的杨雄来比喻自己怀才不遇,自我宽解。)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中心思想:朋友(杜甫)即将上任,诗人劝慰他不要为远别而悲伤:虽然远隔天涯,但友谊不会因为距离的遥远而淡薄,他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虽为送别诗,但全诗却无伤感之情,诗人的胸襟开朗,语句豪放清新,委婉亲切,体现了友人间真挚深厚的友情。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赏析:《登幽州台歌》这首短,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真切的生命体验,诗的意境和哲理性,青春短暂之思考(兴)。刘希夷善为从军闺情诗,辞藻婉丽,然意旨悲苦,未为人重。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赏析:(老师)层次:景物美(春江花月)→人生痛苦,离别痛苦,青春美丽(情景交融)→哲理美(宇宙人生)→情感美(思妇游子)。形式上:五言短篇进为七言长制,语言风格清新俊朗婉华美丽。章法整齐而颇有变化,整句散句反复穿插使用。
诗内容分析:1)融入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对宇宙奥秘的探索,加入了游子思妇月下的思念之情,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
总结:即景抒情诗,描绘了江南春江花月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生发出对宇宙无穷,人生短暂的思考和对明月今宵,游子思妇却天各一方的惋惜。对生命的依恋,对青春的珍惜。
李白:月下独酌(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由孤独到不孤独,再由不孤独到孤独的一种复杂感情。李白仙才旷达,物我之间无所容心。此诗充分表达了他的胸襟。全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现了他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性格。邀月对影,千古绝句,正面看似乎真能自得其乐,背面看,却极度凄凉。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赏析:这是一首饯别抒怀诗。在诗中,诗人感怀万端,既满怀豪情逸兴,又时时掩抑不住郁闷与不平,感情回复跌宕,一波三折,表达了自己遗世高蹈的豪迈情怀。全诗如歌如诉,情感起伏涨落,韵味深长,一波三折,章法腾挪跌宕,起落无端,断续无迹,语言明朗朴素,音调激越高昂,达到了豪放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
始终抒发年华虚度,无路报国之愤怒,盛赞汉代文章,建安风骨及谢朓诗歌之豪情逸兴,末复消极出世情绪,感情激荡,章法跳跃多变。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赏析: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
这首诗语言优美,节奏平缓,寓情于景,以景写情,写出了征人眼前之景,心中之情,感人肺腑。诗意婉曲深远,让人回味无穷。
欧阳修:戏答元珍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主旨:欧阳修对政治上遭受的打击心潮难平,故在诗中流露出迷惘寂寞的情怀,但他并未因此而丧失自信、而失望,而是更多地表现了被贬的抗争精神,对前途仍充满信心。
赏析:以浅近自然的语言写景抒情,但琢磨很细,意脉完足,有一种亲切流畅的风格。首二句是欧阳修很得意的。后两联抒情。颈联写作者多病之身在时光变迁、万物更迭中产生的客子之悲;尾联写自己早年作客洛阳,稔熟洛阳牡丹,今日山城野花虽晚,但自己全不在意。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赏析:诗的前四句对于人生的经历,作了一个深刻的比喻,说:人生所经历过的地方和所经历过的事情,象什么样子呢?该是象天上飞翔的鸿雁踩在积雪的地上;这雪地上因那偶然的机会,留下了脚爪的痕迹,可是鸿还得继续飞行,飞向何方,哪里还去考虑南北东西!因为这个比喻非常生动而且深刻,所以后来便成为“雪泥鸿爪”这个成语,用以比喻往事遗留下来的痕迹。
第三联写渑池当年寄宿过的那座佛寺的情况:当时接待咱们的那个老和尚已经死了,按传统习惯,他的尸体经过火化,骨灰已安放到新造的那座小塔里面去了;当时在上面题诗的那堵墙壁已经坏了,因此不能再见到旧时题诗的墨迹了。就是说,多少年过去了,人变了,和尚死了,物变了,寺壁坏了,世间已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当年在雪泥上留下的鸿爪,象是雪化了,这些爪印也不见了。言外颇有为人生的短促叹息和对自己漂泊不定的感伤。最后两句,作者自己加了个注脚:“往岁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是说:当年要去赴考时,我骑的马在渑池西边的二陵(今河南崤山)就死了,没法子,只好骑着小毛驴到渑池。所以诗中说:你还记得吗?当时我骑着小毛驴在那崎岖不平的山路上行走,路是那么遥远,人是那么疲乏,那瘦弱的小毛驴也累得叫个不停。诗人抚今追昔,抒发了对人生的深深感叹。
黄庭坚:寄黄几复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寄黄几复》是宋代文学家黄庭坚的诗作。此诗称赞黄几复廉正、干练、好学,而对其垂老沉沦的处境,深表惋惜,抒发了思念友人的殷殷之情,寄寓了对友人怀才不遇的不平与愤慨。全诗情真意厚,感人至深。而在好用书卷,以故为新,运古于律,拗折波峭等方面,又都表现出黄诗的特色,可视为黄庭坚的代表作。
柳永: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赏析:本篇为词人的名篇,融写景抒情于一体,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绪,语浅而情深。上片写所望之景色,词人以如椽之笔描绘江野暮秋萧瑟寥廓、浑莽苍凉的景色。下片写登高远眺的感想,抒写了思乡怀人欲归不得的愁苦。
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山献(音yǎn)清佳。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嘻嘻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柳永一直不得志,便到处飘泊流浪,寻找晋升的途径,迫切希望得到他人的提拔。于是柳永写了这首词,来引起孙何的注意,孙何请柳永吃了一顿饭,就把他打发走了,也没有怎么提拔他。由这个故事来看,这首词是一首干谒词,目的是请求对方为自己举荐。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赏析:《雨霖铃》是柳永著名的代表作。这首词是词人在仕途失意,不得不离京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时写的,是表现江湖流落感受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这首词写离情别绪,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词的主要内容是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宦途的失意和与恋人的离别,两种痛苦交织在一起,使词人更加感到前途的暗淡和渺茫。
上阕主要写饯行时难舍难分的惜别场面,抒发离情别绪。下阕着重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景。
苏轼:定**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中心思想: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赏析: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秦观:满庭芳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赏析:这首《满庭芳》是秦观最杰出的词作之一。起拍开端“山抹微云,天连衰草”,雅俗共赏,只此一个对句,便足以流芳词史了。一个“抹”字出语新奇,别有意趣。下片中“青楼薄幸”亦值得玩味。此是用“杜郎俊赏”的典故:杜牧之,官满十年,弃而自便,一身轻净,亦万分感慨,不屑正笔稍涉宦郴字,只借“闲情”写下了那篇有名的“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其词意怨愤谑静。
秦观: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赏析:借牛郎织女的故事,以超人间的方式表现人间的悲欢离合,独出机杼,立意高远 上片写佳期相会的盛况,“织云弄巧”二句为牛郎织女每年一度的聚会渲染气氛,用墨经济,笔触轻盈。“银汉”句写牛郎织女渡河赴会推进情节。“金风玉露”二句由叙述转为议论,表达作者的爱情理想:他们虽然难得见面,却心心相印、息息相通,而一旦得以聚会,在那清凉的秋风白露中,他们对诉衷肠,互吐心音,是那样富有诗情画意!这岂不远远胜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妻?
下片则是写依依惜别之情。“柔情似水”,就眼前取景,形容牛郎织女缠绵此情,犹如天河中的悠悠流水。“佳期如梦”,既点出了欢会的短暂,又真实地揭示了他们久别重逢后那种如梦似幻的心境。“忍顾鹊桥归路”,写牛郎织女临别前的依恋与怅惘。不说“忍踏”而说“忍顾”,意思更为深曲:看犹未忍,遑论其他?“两情若是”二句对牛郎织女致以深情的慰勉: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这一惊世骇俗、震聋发聩之笔,使全词升华到新的思想高度。显然,作者否定的是朝欢暮乐的庸俗生活,歌颂的是天长地久的忠贞爱情。在他的精心提炼和巧妙构思下,古老的题材化为闪光的笔墨,迸发出耀眼的思想火花,从而使所有平庸的言情之作黯然失色。
这首词将抒情、写景、议论融为一体。意境新颖,设想奇巧,独辟蹊径。写得自然流畅而又婉约蕴藉,余味隽永。
朱敦儒:鹧鸪天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赏析:上片主要写作者在洛阳时纵情于山水,豪放不羁的生活。首句以“山水郎”自居,写自己热爱山水乃出于天性。直抒自己的生活理想,他不喜尘世,流连山水。上片透露了他对大自然的由衷热爱和对世俗发自内心的鄙弃。
下片用巧妙的方法表现作者赛神仙的淡泊胸怀。下片将高洁与疏狂的品性有机地统一起来,表现出不愿与污浊的社会同流合污的狂放。
全词清隽婉丽,自然流畅,前后呼应,章法谨严,充分体现了作者蔑视权贵、傲视王侯、潇洒狂放的性格特征。
辛弃疾: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赏析:这首词的上半阕写正月十五的晚上,满城灯火,尽情狂欢的景象。下阕仍然在写“元夕”的欢乐,且一对意中人在大街巧遇的场景。只不过上阕写的是整个场面,下阕写一个具体的人,通过他一波三折的感情起伏,把个人的欢乐自然地融进了节日的欢乐之中。词中那独立在“灯火阑珊处”的美人,正是作者的化身。(是词人人格的化身,自身形象,表达高洁品格)
文学史
初唐:(1)贞观时期形成的贞观诗风。初唐的诗歌创作主要是以唐太宗及其群臣为中心展开的,最初多述怀言志或咏史之作,刚健质朴。贞观诗风琢磨表现技巧,在声律,辞藻的运用方面日趋精妙,但在趣味方面却已日益贵族化和宫廷化。(2)上官仪的上官体:“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通过物色的动态变化,写出情思的婉转,从而构成情隐于内,而秀发于外的诗境。重视是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早春桂林殿应诏》,《奉和山夜临秋》。
(3)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反对“上官体”的绮错婉媚。唐初四杰代表了当时文学的前进方向,力求摆脱“齐梁诗风”,图跑了上官体的狭小范围,扩大了诗歌题材,注入离别,怀乡,边塞,市井生活,山川景色。透露着极其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抑郁不平的愤慨。(卢,骆长于歌行,王,杨长于五律)(4)沈佺期,宋之问:五律的定型“律诗”,主张回忌声病,讲求声律约句准篇,限定字句。(5)陈子昂:称“风骨”为“魏汉风骨”“建安风骨”,内容充实,情调慷慨,语言刚健,在思想和艺术两方面均有鲜明特色。“兴寄”指比兴寄托的表现方法,即“托物起兴,因物喻志”的表现方法。陈子昂诗歌具有壮伟之情,豪侠之气的个性风采,提倡风骨和兴寄(唐诗风骨)。
陈子昂贡献:①擅长五言古诗,在近体诗风行之时,为古体诗在诗坛上挣了一席地盘,此后古体诗,近体诗双峰并峙,同时流行。②把诗歌创作从宫廷引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表现时代的风云气象。③强调了一种浓烈昂扬的感情,力量的抒发,以后风骨成为盛唐诗歌的重要审美追求与时代风貌。(6)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长篇歌行,有一种令人回味不尽的绵邈韵味。创造的诗歌意境美(刘希夷类似),将真切的生命体验融入美的兴象,诗情与画意相结合,浓烈的情思氛围,空明纯美的诗境。
盛唐:(1)盛唐诗歌特点:诗歌走向社会,全方位地表现特点,境界阔达,有新的体验(如边塞诗。)
(2)盛唐气象的表现:①是一种美学风貌(雄壮深厚为主),与诗歌内容不能简单等同。②两类盛唐气象诗:感动激发,希望趁势而起,建功立业。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针对自卑所受的不公平待遇,和社会上的不公平现象。(3)静逸明秀之美:王维(静逸明秀之美),五言,空灵,自然派(佛教)。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色彩美,线条美,构图美,音乐美。(张九龄是王维的先导诗人),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奠定了王维在唐诗史上大师的地位。杜甫,七律,沉郁,社会派(儒家)孟浩然(静逸明秀之美),山水诗更贴近日常生活《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
(4)清刚劲健之美:①王昌龄,七绝,边塞诗,用乐府旧题写的五言诗和七言绝句各10首(统称七绝)。性格豪爽,思致缜密,讲究作法《出塞二首》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卫国豪情,悲壮浑成,给人以大气磅礴之感)。②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豪爽笔调中,添了一层清丽空远的韵味,明丽俊逸。(5)慷慨奇伟之美:①高适,边塞诗,《燕歌行》《塞下曲》,向往边功的慷慨豪情,诗壮大雄浑,骨气端翔,境界壮阔。②岑参,边塞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③王之涣《登黄鹤楼》《凉州词二首》其一。(6)李白:歌行,飘逸,纵横派(道教)。思想:驳杂,具有儒道纵横家和任侠思想。艺术风格:①飘逸潇洒的韵致(水、月)。②想像的奇特,夸张大胆,比喻新鲜。③豪迈奔放。④自由格律,“清水出芙蓉”的语言风格,随手拈来,脱口而出。《行路难》《蜀道难》官场的黑暗,心中充满愤慨与不平。⑤李白擅乐府旧题的创新与个性特色,行云流水的抒情方式,古风,《将进酒》。⑥李白的绝句,明快的语言表达的无尽情思,清新俊逸的爽朗风神。⑦艺术个性:强烈的主观色彩,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时间做细致的描述。常以奔放的气势贯穿,讲究纵横驰骋,一气呵成,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洒脱不羁的气质,傲世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爆发强烈的感情。(7)杜甫,七律,沉郁,社会派(儒家),唐代由盛转衰时期。读书漫游期,读书壮游(35岁前,712—746);长安十年固守与求仕(35—45,746-755);陷贼与为官(左拾遗)(45-48,756-759);漂泊西南及流落湖、湘(49-59,759-770)。
杜甫,律诗在杜诗中占有重要地位,拓宽了律诗的表现范围和表现手法,以律诗写组诗浑融的境界与出神入化的技巧。《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艺术风格:沉郁顿挫,悲慨,萧散自然。
第三篇:隋唐文学总结
1、初唐四杰:指初唐诗坛上的四位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他们名高而位卑,官小才大,心中充满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郁积着甘居人下的雄杰之气。在诗歌创作上有着共同的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诗中始见壮大的气势,具有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
2、上官体:初唐诗人上官仪,作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即重视诗歌的形式技巧、追求声辞之美,代表了当时宫廷诗的最高水平,时人称其诗为“上官体”。
3、沈宋体:初唐诗人沈佺期、宋之问在永明体的基础上,完成了律诗的定型,于是后人称律诗为“沈宋体”。
4、盛唐气象:是后人对盛唐诗歌时代特征的一种概括,盛唐诗歌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形式完美,技巧精纯,风格明朗,诗歌洋溢着昂扬进取、积极振奋的时代气息,回荡着热烈奔放、乐观浪漫的青春旋律。
5、山水诗派:指以山水自然物色为主要表现对象或借景写情的诗歌流派,它开创于南朝谢灵运,盛唐时期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诗人将这一题材的创作推向高峰。
6、边塞诗派:指以边塞风光或边塞生活为主要题材的诗歌流派,盛唐时期,高适、岑参等诗人在这一题材的创作上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
7、韩孟诗派:中唐贞元、元和时期,以韩愈、孟郊为核心的一群诗人,在理论上提出“不平则鸣”之说,在诗歌创作中积极创新,追求雄奇怪异之美,后人称之为韩孟诗派。
8、元白诗派:中唐时期,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诗人在诗歌创作中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诗歌的讽谕作用,后人称之为元白诗派。
9、花间词派:晚唐五代词坛上的一个流派,其名源于后蜀赵崇祚所编词集《花间集》,此派在创作上主要描写女性的姿色和生活情状,表现男女之情,在艺术上文采繁华,轻柔艳丽。代表作家有温庭筠、皇甫松、韦庄等。
10、通江唱和:指中唐时期白居易、元稹被贬后以诗歌相酬唱的现象,因他们的贬所一在通州,一在江州,所以其间的唱和被称作“通江唱和”。
11、大历诗风:指中唐大历至贞元年间诗歌创作风貌,以韦应物、刘长卿及大历十才子等诗人,在诗歌创作中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表现出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
12、沉郁顿挫:是对杜甫诗歌创作主要风格特征的概括,所谓沉郁,指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指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13、三十六体:晚唐骈体文创作成为文坛的主流,尤其是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三人以擅长骈体齐名,因为他们在其从兄弟中皆排行第十六,所以,时人号为“三十六体”。
14、苦吟诗人:晚唐诗坛上以贾岛、姚合为代表的诗人,由于对社会生活关心不够,阅历范围狭窄,入诗的事料相对贫乏,所以以苦吟的态度创作着“清新奇僻”的诗作,后人将他们及其追逐者称为苦吟诗人。
15、唐传奇:指唐代流行的文言小说,此名源于晚唐作家裴铏的小说集《传奇》。传奇作者大多以记、传名篇,以史家笔法,传奇文异事,如《莺莺传》、《枕中记》等,传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进入成熟期。
五、问答题:
1、结合具体作品谈谈李白乐府诗的创新。
李白乐府诗的创新主要表现在:1)借古题写时事,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如《丁都护歌》;2)用古题写己怀,如《将进酒》《行路难》等;3)在写法上以第一人称的抒怀和议论表达主观感受,完全打破了传统乐府用赋体叙事的写法,如《行路难》。
2、谈谈李商隐诗歌的多义性及其成因。
李商隐诗歌的多义性主要体现在其“无题诗”一类,其境界和情思朦胧,在内涵上可以有多种解读,如《锦瑟》。其成因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1)诗人将心灵世界作为表现对象,而且其心境又非常复杂,各种情绪互相牵连渗透,难辨难分;2)。与其诗歌意象的独特有一定的联系,其诗歌意象多富非现实的色彩,被心灵化了;3)大量用典,又擅长对典故的内涵加以增殖改造,用典的方式也别开生面。4)与其诗歌独特的意象组合也很有关系,其意象往往错综跳跃,不受现实生活中的时空和因果顺序限制。
3、结合作品谈谈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征。
沉郁顿挫是对杜甫诗歌风格特征的概括,所谓沉郁,主要指杜诗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指感情的表达波浪起伏、反复低回。这一风格特征在其《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一诗中有集中的体现,诗作分别表现了居京十年的郁勃不平、自京赴奉先途中愤愤懑平以及回到奉先家中的悲痛欲绝,但每当其感情快要喷发之时,却有意地转移话题,自我节制,如此三番便形成了波浪起伏、反复低回的抒情特征。
4、结合具体作品谈谈高适、岑参边塞诗的不同。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前者以敏锐的目光洞察边关中所存在的问题,揭示其中不合理现象,因此,其诗现实性强,如《燕歌行》;而后者则以好奇的心理,描写边塞奇特的风景,表现豪迈情怀,诗歌充满浪漫色彩,如《白雪歌》、《走马川行》等。
5、谈谈白居易新乐府诗的得与失。
白居易新乐府诗的优点有1)中心突出,旨意明确,一篇专咏一事。2)形式灵活,语言通俗。3)善于生动地描写人物,感情浓烈。其不足之处有:1)为了做到“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往往不惜以丧失艺术性为代价;2)有些诗无感而发,堆积议论和说教,写得枯燥乏味;3)语言上因一意追求浅显务尽而失之于直露无隐,不够精炼含蓄。
6、试比较刘禹锡、柳宗元诗歌创作的不同特点。
刘禹锡、柳宗元交情甚笃,才华相当,政治遭遇非常接近,因此在诗歌创作上有许多共同特点,但由于性格的差异,他们的诗歌有具有不同的特点:刘性格刚毅,饶有豪猛之气,身受挫折,却不曾绝望,其诗昂扬、外扩、气雄、风情朗丽,如《西塞山怀古》《秋词》《竹枝词》;而柳性格激切孤直,甚至有些偏狭,面对沉重的人生忧患,想超越却不能自拔,其诗沉重、内敛、骨峭、淡泊简古。如《江雪》《渔翁》。
7、为什么说唐代传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创作成熟期的到来?
唐代传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创作成熟期的到来,因为:1)唐代传奇作家是有意创作小说的,不再像六朝作家的“实录”,而是以想象和虚构进行艺术加工;2)情节引人入胜,结构完整,不再是“丛残小语”、片段式的;3)人物描写生动形象;4)在语言、辞采等修辞手法的使用中也取得突出的成就。
8、结合作品,谈谈杜诗中萧散自然的风格特征。
萧散自然是杜甫诗歌风格的又一重要特色,主要体现于闲适的情趣,安静明秀的境界以及细致的景物描写等方面,如《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9、谈谈杜诗不同风格的形成与其不同境遇之关系。
杜诗的不同风格的形成,与杜甫不同时期的不同境遇,或者同一时期的不同心境相关。当他生活坎坷,颠沛流离,或处于战乱之中时,他的家国之思,身世之感,便自然涌出,慷慨悲歌。这时的诗歌便表现出沉郁顿挫,如困顿长安、陷落贼中、华州鄜州时期,所作诗歌多是这类风格。当他生活稍为安定时,就写一些萧散自然的诗。成都草堂的一段时间,就有不少这类作品。
10、谈谈杜甫对中唐诗坛的影响。
杜甫对中唐诗歌产生深刻影响,白居易、元稹继承其缘事而发、写民生疾苦的一面,而且受到杜甫五言排律夹叙夹议的影响;韩愈、孟郊、李贺则受到杜甫的奇崛、散文化和炼字的影响。
11、以诗歌写时事是杜甫与白居易的共同点,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两位诗人在方面的不同点。
其间的不同主要在于,杜甫写所见所感,生民疾苦与一己遭遇之悲怆情怀融为一体,虽于写实中时时夹以议论,含讽喻之意,却并非以讽喻为出发点。杜诗出之以情,白诗出之
以理念,将“为君”而作视为诗歌的主要目的,从而极度突出了诗歌的现实功利色彩,将诗歌导入了狭窄的路途。因为过分重视诗歌的讽刺功用,从而将诗歌等同于谏书、奏章,使不少诗的形象性为讽刺性的说理议论所取代。
12、试述白居易《长恨歌》主题的复杂性。
《长恨歌》主题的复杂性主要表现作品对李杨故事的态度上,一方面,诗作的前半篇渲染唐玄宗好色废政,杨贵妃恃宠而骄,终于导致安史之乱,这既是对历史事实的基本概括,也是诗歌“长恨”的因由,其中包含作者一定程度的讽刺、批判态度;另一方面,诗作在描写杨贵妃的死以及其死后唐玄宗刻骨铭心的思念,笼罩着沉重哀伤的悲剧氛围,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二人爱情悲剧的深切同情,对美的毁灭的沉重感伤。
13、谈谈李商隐在诗歌史上的贡献。
李商隐的诗歌创作,给在盛唐和中唐已经有过充分发展的唐诗,以重大的推进,使其再次出现高峰。具体表现一下几个方面:1)对心灵世界作出了前人未曾有过的深入开拓与表现;2)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艺术表现的领域:非逻辑的、跳跃的意象组合;朦胧情思与朦胧境界的创造;把实景虚化。3)在无题诗、咏史诗、咏物诗三种类型诗歌的发展商作出重要贡献。4)载体裁方面,其七律、七绝,深婉精丽,充分发挥了这两种诗体在抒写情感、表现心理方面的潜能。总之,李商隐诗继李白、杜甫、韩愈之后,再次为诗国开疆辟土的大家。
14、结合作品谈谈温庭筠与韦庄词风的区别。
温韦二人均是花间派代表作家,其词风都有花间词所共有的婉媚、柔丽、轻艳的特征,但韦词又常常以其清疏的笔法和显直明朗的抒情,异于温庭筠。温词客观描绘,虽可能时或寓有沦落失意的苦闷,却非常隐约,只是唤起人的一种深美德联想而已。韦词则直抒胸臆,显而易见。温词意象迭出,以两句能包含多层意蕴,韦词则以首词围绕以件事从容展开。温词绵密而韦词疏朗,温词雕饰而韦词自然。温词如《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韦词如《思帝乡》“春日游”。
15、结合作品谈谈李煜词的本色和真情性。
李煜词的本色和真情性,在三个方面显得很突出:
一、真正用血泪写出了他那种亡国破家的不幸,非常感人;
二、本色而不雕琢,读多用口语和白描,词篇虽美,却是丽质天成,不靠容饰和词藻;
三、因纯情而缺少理性节制。
16、结合作品谈谈柳宗元山水游记的风格特征及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上承郦道元《水经注》的成就,而又有了突破性的提高,它不是对山水的纯客观描写,而是在描写中贯注了一股浓烈的寂寥心境,且借对山水的传神写照来表现一种永恒的宇宙情怀。如《钴鉧潭西小丘记》。
17、赏析李白的《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
诗歌创作于诗人首次入长安求仕失败而归之时,借《行路难》这一乐府旧题来表现自己功业难成的苦闷。前四句化用鲍照《拟行路难》中的诗句,以“对案不能食”表现苦闷的心情,接着便以两个比喻,表达自己理想的不得实现。但诗人并没有因此而气馁,又以两个典故,写对未来的憧憬。可是,求仕失败的现实又让他感慨世事艰难,四个短句即表现其彷徨而无奈的心境。最后两句又忽然奋起,表现出对未来的乐观和自信,豪迈而飘逸。整首诗作感情跌宕起伏,句式参差错落,集中体现了李白乐府诗的风格。
18、赏析李煜的《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词作写于李煜晚年,甚至被视为其绝笔之作。作品以伤春发兴,表达其对故国的情思。词作以晚春雨夜为背景,巧妙地以梦境的欢乐反衬出梦醒后的悲哀,尤其是后两句,借流水落花春将去写其过去美好的帝王生活一去不复返,也暗示人亦将不久于斯世。“肝肠断绝,遗恨千古”。
19、赏析杜甫的《登高》。
诗歌作于大历二年在夔府东屯养病期间,于九月九日扶病登高有感而发。在内容上,前半幅以萧瑟的秋景烘托悲凉的心境,后半幅即景抒情,慨叹飘泊异乡的悲苦境遇,全诗充满着沉郁悲凉的气氛。在艺术上,堪称典范之作:结构严谨,一三、二四、五七、六八句,两两相扣;律对精工而不露痕迹;情景交融,境界壮阔。
20、赏析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此篇词作是温庭筠的代表作。作品主要表现一位闺阁女子的怨情,但不是直接抒写,而是通过摄取主人公的一个生活片段来暗示,通过对闺阁的画屏、女子的容貌服饰及动作的工笔描写,来暗示其内心的寂寞与幽怨。写得富艳精工,深隐含蓄,集中体现了温庭筠词作的风格特征。
第四篇:隋唐五代文学教案
第二编第二分编
隋唐五代文学教案(38课时)
(王志清提供)
教学目的:本课程旨在使修学者全面了解隋唐五代文学发展的基本面貌和特点,并对此时期重要的诗歌、小说及其它文学体裁、以及重点作家及作品有较深入的认识,提高理解、分析文学作品、文学现象的能力。
重点难点:盛唐诗人群体、李白、杜甫、韩孟诗派、元白诗派及代表作品;古文运动与韩愈、柳宗元的散文创作。
目录与课时分配:
第一讲:绪论
2课时 第二讲:隋代文学与初唐诗坛
2课时 第三讲:盛唐诗人群体
6课时 第四讲:李白
4课时 第五讲:杜甫
4课时 第六讲:大历诗风
2课时 第七讲:韩孟诗派与刘柳等诗人
4课时 第八讲: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4课时 第九讲: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
2课时 第十讲:唐传奇与俗讲变文
2课时 第十一讲:李商隐与晚唐诗歌
4课时 第十二讲:词的初创及晚唐五代词
2课时 教材:
主要教材:《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周建忠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8 参考教材:《中国文学史》第三卷,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第一讲 绪论
教学目标:了解唐代文学繁荣的社会政治文化生态及发展概况。教学重点:唐代诗歌发展概况和分期。教学难点:诗歌的律体特点。教学方法:讲授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
第一课时
第一节 隋唐五代文学概况
统一的大帝国,在前朝文学的基础上,合南北文学之两长,出现了文学大繁荣。国力强大与中外文化的交流,使唐代政治较开明。科举制代替门阀制,改变了上层文人的成分。以诗赋取士促进了诗歌的发展。文禁较松,文人思想解放。中唐后出现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专权三大痼疾。对文学也有多种影响。唐代文学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以安史之乱为界):前期上承魏晋南北朝,属于文学中古期的第一段;后期下启两宋,属于中古期的第二段。
唐代文学出现空前交融与繁荣的局面:继承与创新并重,如古诗继续繁荣,近体诗也产生并臻于完美;骈文继续兴盛,借复古以革新的古文再度崛起。文人创作与民间创作并茂,既有李、杜、韩、柳等大家,也有很多民间作者,其代表成就是“敦煌文学”,还有很多热衷于俗文学的作家,如王梵志、寒山等。其总趋势是由六朝末期的贵族化趋向士大夫文人化以至平民化。唐文学繁荣体现在诗、词、古文、传奇(小说)四种体裁上,其中诗、古文大大发展;词、传奇是新文体。
一、唐诗
唐诗创造了诗歌史上的辉煌,成为一代文学的代表样式。唐代文学的特色:诗唐。“一般人爱说唐诗,我却要讲‘诗唐’,诗唐者,诗的唐朝也,懂得了诗的唐朝,才能欣赏唐诗,才能欣赏唐朝的诗。” “唐人的生活是诗的生活,他们的诗是生活化了的。”(《闻一多论古典文学》,第82页。)唐人思维的诗美取向和唐代文化的诗学性格。
闻一多先生认为:“唐代文化即进士文化(政治与文学)。诗的教育,教育即学诗(宗教、癖狂)。诗才的最大限度之发展。”“诗化的人格与选举制度的会合——以诗取士。”(《闻一多全集》第六卷,第120页,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闻一多认为,“唐代文化即进士文化”。
“终唐一代,几乎找不到一个文学沉寂的时期。”(208—209页)有唐一代,乃 中国古代诗歌的高峰。诗星璀璨,诗风万端,诗歌题材高度丰富闳阔。就表现领域来说,逐渐从宫廷台阁走向关山与塞漠,作者也从宫廷官吏扩大到一般寒士;就情思格调来说,北朝文学的清刚劲健之气与南朝文学的清新明媚相融合,走向既有风骨又开朗明丽的境界,而且还出现了具有美学范畴意义的诗论,如“骨气”、“兴象”、“境界”说;就诗歌形式说,唐人在永明体的基础上做了两个工作:一是把四声二元化,过渡到唐诗的平仄律;一是解决了粘式律的问题,从律句律联到形成律篇。创造了既有程式约束又有广阔创造性自由空间的新诗体——律诗。
中国诗歌的高峰,有“诗必盛唐”之誉。对后世影响极大,或尊唐,或崇宋。
1、诗人多。清彭定求等人编《全唐诗》收诗近五万首,是唐以前诗歌总和还多(近二万首,据逯钦立编《全上古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诗》)。今人陈尚君辑《全唐诗补编》收诗5000首。
2、诗歌多,艺术成就高;大家辈出、名作多。范文澜:“唐朝文人几乎无人不是诗人。”《全唐诗》录有2200余人,来自社会各个阶层。《诗薮·外编》卷三(胡应麟):“甚矣,诗之盛于唐也!其人则帝王、将相、朝士、布衣、童子、妇人、缁流、羽客,靡弗预矣。”
3、风格多样。明·高棅《唐诗品汇》:“开元、天宝间,则有李翰林之飘逸,杜工部之沉郁,孟襄阳之清雅,王右丞之精致,储光羲之真率,王昌龄之声俊,高适、岑参之悲壮,李颀、常建之超凡,此盛唐之盛者也。”
4、流派纷呈。初唐四杰、上官体、山水隐逸、边塞、新乐府诗人、韩孟诗派等。
5、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反映社会各方面的生活,包括炼铁工人、采玉工人的生活等,充分展示了唐人的生活美、精神美。
6、诗体完备。古体、近体都具备,直到五四新诗出现。关于唐诗体
一、种类:高棅《唐诗品汇》、沈德潜《唐诗别裁》分为七类: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绝、七绝、五排。
往体(古体):
1、五古;
2、七古。另有四言、三言、六言、九言和杂言。今体(近体):
1、五律;
2、七律;
3、五绝;
4、七绝。另有六律、六绝、五排、七排。
二、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体现在五大形式要素上: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
三、格律诗的形式要求:整、俪、叶、韵。
崔颢《黄鹤楼》、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虽不谐音律,仍为杰作的原因。作诗不要过于拘泥于平仄的规律,“文以气为主”,以免“以词害意”。林黛玉“若是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7、唐诗发展的轨迹(唐文学分期):
从唐高祖李渊代隋(618),至哀帝李柷被逼让位朱金忠(907),共换了二十一个皇帝,历时289年。
[附]唐诗分期研究
有二分、三分、四分一直到八分法,最常见的是四分法。四分法的建立有一个过程:四分法大略反映出唐诗从端正方向,到繁荣、发展、消歇的过程,反映各阶段唐诗发展的不同风貌,且与整个唐代社会变化相随。四分法:
(1)北宋杨时:“诗自《河梁》之后,诗之变至唐而止。元和之诗极盛。诗有盛唐、中唐、晚唐。五代陋矣。”
(2)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认为:“大历以前分明是一副言语,晚唐分明别是一副言语。”“盛唐之诗,则第一义也”;“大历以还之诗”,“已落第二义矣”;“晚唐之诗”,则并无师承。他将唐诗分为五体:唐初体、盛唐体、大历体、元和体、晚唐体。这些都为后来人划分发展阶段提供了借鉴。
(3)元杨士弘据严羽说,在唐诗选本中分唐诗为始音、正音和遗响;并分“唐初、盛 唐诗”、“中唐诗”、“晚唐诗”。
(4)最明确提出“四唐”说的是明代的高棅,其《唐诗品汇》中有明确的划分:“今试以数十百篇之诗,隐其姓名,以示学者,须要识得何者为初唐,何者为盛唐,何者为中唐、为晚唐。”太宗贞观—元宗开元初为初唐、开元天宝为盛唐、大历—贞元为中唐、元和及开成以后为晚唐。且确认诗人的地位:“大略以初唐为正始,盛唐为正宗、大家、名家、羽翼,中唐为接武,晚唐为正变,余响方外异人等诗为旁流。”
二分法:胡适《白话文学史》。
陆侃如《中国诗史》亦取此法:“就唐诗而论,把世纪中年,是个分水岭,以前和以后的诗是不同的。”分水岭即安史之乱。三分法:郭扬《唐诗学引论》(广西人民出版社)
1、准备期:宫体诗、风骨诗、非古非律诗;
2、鼎盛期:主题正大,以气使才。主要形式有功业诗、边塞诗、山水诗等;
3、衰变期:新乐府、怨刺诗、咏史诗。
五分法:苏雪林《唐诗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1992年辑入上海书店影印的《民国丛书》第三辑):
1、齐梁古典作风期(初唐);
2、浪漫文学隆盛期(李白及开元诗人);
3、写实文学诞生期(杜甫、白居易);
4、唯美文学发达期(温、李);
5、唐诗颓废期。
六分法:梁超然《唐诗分期论纲》(陕西人民出版社):
1、沿袭期(618—660,到高宗显庆年);变革期(高宗龙朔—开元初,即662—716);鼎盛期(开元天宝—代宗永泰年间,即717——766);徘徊期(代宗大历至永贞元年,即766—805);探索期(宪宗元年至大和年间,即806—836);深化期(文宗开成至唐末,即836—907)
许总《唐诗史》(江苏教育出版社)承袭期(六朝余绪)、自立期(唐音初起)、高峰期(气象高华)、扭变期(激荡回旋)、繁盛期(众派争流)、衰微期(艳俗余波)。
八分法: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基本上是将四分法再一分为二。
(注:唐诗发展不完全与唐代社会政治、经济、历史的发展同步。安史之乱后十年,许多盛唐时仍在,且创作出优秀的诗作。)
二、词
曲子词的简称,是隋唐以后出现的新文体,是随着燕(宴)乐的兴起而出现的。“敦煌曲子词”是最早的词,产生于民间。盛中唐时为文人所喜,中唐时已出现大量的文人词了。晚唐五代词已很成熟,有两大创作中心:一是西蜀,“花间词人”——以温庭筠、韦庄为代表;二是南唐,“二主一臣”——李璟、李煜与冯延巳。
三、散文 骈体:占主导地位;古文:韩柳古文运动,以恢复儒学为旗号而进行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的革新,以清新质朴的散体文代替华美空洞的骈体文。
四、传奇(即文言短篇小说,以区别后来戏曲等)唐时,小说作为残丛小语,不比古文之高文,鄙之曰“传奇”。得名于晚唐裴铏所编《传奇》小说集。传奇 5 “有意为小说”:结构、篇幅、情节、人物形象等方面都已成熟,标志着小说文体的确立和成熟。
五、变文
说唱文体,简称“变”。学界关于“变文”说法不一。有说起源于宣讲佛经,当时一种脚“转变”的说唱艺术,与图画相配合,一边向听众展示图画,一边说唱故事。其图为“变相”,其说唱的底本为变文。内容多为宣讲佛经故事、经义,也有讲述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形式多样,或散韵相间、说唱结合;或全散;或全韵。对后世的话本、弹词、诸宫调等通俗文学产生很大影响,开白话文的先河。
第二课时
第二节 唐文学繁荣的原因
唐代文学繁荣有其文学自身发展与承传的原因。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时代”的影响。“文笔之分”,淡化文学的政治功利目的、政教目的,追求审美意义。在诗歌方面,辞采声律的追求、表现技巧的创新。“四声”、“八病”之说为格律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散文方面,体裁多样,约有八十多种(应用文体占大部分)。唐吸取了骈体文形式上的优点,摈弃其辞藻华丽、空洞无物、无病呻吟的弊端,进行文体、文学语言的革新;在传奇小说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六朝的志怪和杂史杂传。就诗歌形式说,唐人在永明体的基础上做了两个工作:一是把四声二元化,过渡到唐诗的平仄律;一是解决了粘式律的问题,从律句律联到形成律篇。创造了既有程式约束又有广阔创造性自由空间的新诗体——律诗。
我们还应该从外部来总结其原因。
1、政治与文学:唐综合国力强,“汉唐盛世”。唐代政治结构与前朝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重要之一是确立了以皇族地主为中心、广泛包括亲贵功臣、门阀世族、庶族地主、富商、僧侣等地主阶级各阶层的品级联合统治。唐选拔官吏不同于魏晋南朝的 “九品中正制”重世袭、重门阀。唐有七大姓,但轻阀阅、重科举。通过科举,为下层士子参与政治开辟了道路,庶族地主崛起。唐朝科举、政治、文学关系紧密。唐科举对文学的影响:(1)形成整个社会重视文学的风尚。由于进士科的竞争异常激烈,并且唐天宝以后以诗赋取士已经成为固定的格局,“它主要以文词优劣来决定举子的去取”,因此文风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唐武后朝之后,文风日渐华靡。沈既济曾说:“太后颇涉文史,好雕虫之艺。永隆中,当时 公卿百辟无不以文章达,因循日久,寝以成风。”这样,逐渐形成了“缙绅之徒,用文章为耕耘,登高不能赋者,童子大笑” 的社会风气。(2)重视诗赋艺术技巧,讲究声律对仗。严羽:“唐诗盛于我朝,以诗赋取士。”(3)“行卷”、“纳卷”、“温卷”对文学创作有影响。文人士子们为了猎取功名,博得主考官的赏识,纷纷找各种关系拜谒权贵,向他们投诗献文。(4)提供创作素材。送人应试、贺人及第、慰人下第的诗极多。(参阅:程千帆《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
2、经济与文学:经济发达,使综合国力增强,出现“开元盛世”。农业,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法(交租、服役、缴纳布帛以代替服役等)。手工业,丝绸和陶瓷都是中国的代表。中国贸易,“丝绸之路”。商业和城市,长安约百万人口,有108坊,西市和东市是繁华的商业区。洛阳,为东都。扬州,“春风十里扬州路”(杜牧);“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徐凝)交通,水路:黄河、长江、大运河;海路:广州——日本和波斯(伊朗);陆路:长安辐射全国的交通网。“一骑红尘妃子笑。”“仓廪实而知礼节”,物质经济发展,使人们有了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的精力和条件。(1)提供闲暇,以便进行娱乐或文学创作;(2)提供游历天下的可能,促进山水诗、描写都市生活和交游生活的诗的发展;(3)文人的商业意识增强。如“润笔”、陈子昂的“买名”;(4)文人的精神风貌改变,影响诗歌等创作,如浪漫、豪迈的风格。(5)市民文学开始出现,如传奇、词、变文等。
3、文化与文学:唐文学的发展与文化的昌明、繁荣有这不可分割的联系,各种艺术门类之间是相互影响、渗透的。(1)南北融合、东西一统的“大家族”文化。李氏有“胡夷血统”(陈寅恪),形成开放的文化。(2)科举及学校教育使得人们的文化素质提高;(3)史学、经学的发达。二十四史中,唐修了八史:梁、陈、南、北、晋、隋、北齐、北周史。另有刘知己《史通》。出现了王通、孔颍达这样的大儒和大经学家。史学对史传文学有影响,如《段太尉逸事状》、《张中丞传后叙》等。(4)各种艺术门类的相互影响。书法:楷书中有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草书中有张旭、怀素。李白诗、张旭字、裴旻舞为“三绝”。绘画和雕塑:阎立本、吴道子的人物,“吴带当风”;韩干的马;王维的山水。敦煌壁画及佛像雕塑等。大量的题画诗出现,及“诗中有画”、以画法入诗。苏轼:少陵翰墨无形画,韩干丹青不语诗。音乐:古诗中很多是和乐歌唱的,如乐府,七绝被称作“声 诗”。燕乐的发展产生了词。许多诗人的诗作与音乐有关:《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琵琶行》。舞蹈:全唐诗中有许多描写舞的,《公孙大娘剑舞》、《霓裳羽衣舞》。
4、宗教与文学:唐代实行宗教自由的宗教政策,三教九流并行其道,除儒、释、道三教外,另有一些异教,如景教、祆教、摩尼教等也传布。儒、释、道三教兼重的。如玄宗亲注《孝经》、《道德经》、《金刚经》是证。儒——理想政治。(1)以儒治国,建立封建的伦理秩序。孔颍达注《五经正义》,成为士人科举的必读书。文宗开成年间刻“开成石经”(12经,无孟子,石刻,两面刻字)道——拨乱反正。(2)道教在唐朝向着长生、享乐方向发展。“国教”。释——强调苦行,以求来世。(3)统治阶级多信佛,有三次大规模迎佛骨活动。陕西扶风县法门镇阿育王寺(塔)佛指骨舍利。韩愈写《谏迎佛骨表》被贬。
鲁迅先生:“中国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迎忍而解。”老庄思想与道教有所不同:老庄思想给文学艺术带来的是一种偏于含蓄冲淡、自然悠远的审美情趣,一种充分净化了的纯净、和谐、安宁的自然意象群,一种以对内心体验的“表现”为主的艺术思维方式。道教给文学艺术带来的,乃是一种追求绚丽神奇的审美情趣,一种色彩缤纷、瑰玮怪诞的意象群,一种近乎沉浸于幻觉之中的热烈想象力。
参阅:葛兆光《道教与中国文化》、《佛教与中国文化》、孙昌武《佛教与中国文学》。
5、军事与文学:唐代与边疆地区如突厥、吐谷浑、高丽、南昭、吐蕃时有战事,包括卫国和拓边两种。主要在西北——东北这一线上。唐朝的尚武精神,统治者鼓励建立军功。士人关心边塞战争,如高适、岑参积极入幕,王维访边,产生了大量边塞诗。
6、唐代士人生活与文学:寒士,地主阶级里面居于中下层的文士,包括不同门第和出身的人。他们多通过科举跻身庙堂,提出或在一定程度上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们是文学的生产者,其思想、心态、生活直接影响到文学创作。(1)漫游:不同于宋儒,从书斋到考场到官场,唐人喜游历,如李白、杜甫。希望通过漫游播扬名声,求得举荐、广泛交友。漫游的主要之地是山水名胜之地或都市。(2)读书山林(隐逸),或“走终南捷径”。(3)应举。(4)朝会。(5)贬谪。如沈宋,如柳宗元与“永州山水”。思考题:
1、整理唐代文学兴盛的外部和内部原因。
2、重点掌握唐诗的概貌特点。
3、复习新体诗格律常识。
参考书目:
1、《白话文学史》 胡适 东方出版社 1996
2、《插图本中国文学史》 郑振铎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73、《中国文学发展史》 刘大杰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4、《中国文学史》 游国恩等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
5、《中国文学史》 章培恒、骆玉明主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6
6、《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7、《中国古代文学史》 罗宗强、陈洪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8、《中国古代文学史》 郭预衡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9、《中国文学史纲要》 褚斌杰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10、《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 罗宗强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11、《唐代文学史》 乔象钟、陈铁民主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12、《唐代文学编年史》 傅璇琮主编 辽海出版社 1998
13、《中国文学批评史》 郭绍虞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14、《中国文学批评史》 罗根泽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历年)
15、《中国文学批评史》(三卷本)王运熙、顾易生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
第二讲 隋代文学与初唐诗坛
教学目标:了解隋代文学、初唐诗坛概况。
教学重点:宫廷诗的发展与意义,“初唐四杰”及陈子昂诗歌理论及创作。教学难点:陈子昂在唐诗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讲授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
第一课时
第一节 隋代文学概貌(581---618)
1、特点:过渡性。短命的王朝,自己的文学特点并没有形成。(似秦朝,“秦无文。”)南北统一,为南北文学的大融合作了准备,但南北文学融而未合。
2、作家:北朝入隋的有:卢思道、杨素、薛道衡;南朝入隋的有:虞世基。隋炀帝《春江花月夜》:春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隋最著名的诗人是薛道衡(播州)。代表作有《人日思归》、《昔昔盐》。《昔昔盐》中“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二句,以环境的寂寞来写思妇的孤寂凄苦,流传广泛。(唐刘餗《隋唐嘉话》:“炀帝善属文,而不欲人出其右。司隶薛道衡由是得罪。后因事诛之,曰:‘更能作空梁落燕泥否?’”)
精读作品篇目: 薛道衡《昔昔盐》 卢思道《从军行》 阅读作品篇目: 薛道衡《人日思归》 无名氏《送别》
第二节 初唐诗坛
魏征《隋书·文学传序》(P219)隋文学合南北文学而保留各自不同的特点,南方的柔媚、婉约,北方的粗犷、质朴,并没有合而为一。用声律、辞采来表现大唐恢弘的气象和刚健的情思、合南北文学之两长、形成唐诗的风格,正是初唐诗人所面临的课题。
陆侃如、冯沅君认为:初唐诗坛的诗人至少在三百人。主要分为不同的两群:“王绩、陈子昂等——他们是反对齐、梁的风尚的”,“‘四杰’及沈佺期、宋之问等——他们是继承齐、梁而加以改造的”。(《中国诗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339页)
第三节 宫廷诗苑(魏征、上官仪、杜审言及沈、宋)
宫廷诗苑始终以其汇聚着大量高层人才,联系和沟通多种方面的创作而居于中心地位。表现在:其一,宫廷诗人占绝对多数(约9/10)。即使“初唐四杰”、陈子昂等宫廷以外的诗人也曾在朝中做官。其二,宫廷诗创作数量占优势。其三,宫廷诗人地位高,集中活动京都上层,容易造成影响,且人材集中绵延。
宫廷诗与宫体诗区别:宫廷诗:多应制奉和、宴饮赋咏之作,内容多以歌功颂德、写景咏物为主。辞藻华美,讲求对仗。但更多地去掉了宫体的浮艳淫亵。宫体诗:以艳丽华美的语言写艳情以及女子的容貌神态,风格浮艳轻薄。有人把初唐宫廷诗与齐梁宫体诗等同(如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这是不切实际的。初唐“宫体诗”占极少的数量。
宫廷诗发展的三个阶段及特点
阶段一:贞观诗坛——唐太宗贞观年间,唐太宗及其周围的诗人。特点:多君臣唱和、应制奉答、宴饮赋咏之作,内容多以歌功颂德、写景、咏物为主;典雅绮丽、雍容平和(或雅正、宏大、整肃)。
魏征的讽谏文和抒情诗。魏征《述怀》。
唐太宗要求诗坛的是宏丽和雅正。追求雅正,而不是齐梁的侧艳;以宏大整肃代替琐碎柔弱,以和乐代替颓靡,显示了帝国初兴的时代气息和诗歌风貌的演变。其存诗98首,主要是纪行、咏怀、咏物写景。如《过旧宅二首》其一:“前池消旧水,昔树发今花。一朝辞此地,四海遂为家。”具有放眼天下的、开放的眼光和胸怀。《帝京篇十首》之一:“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绮殿千寻起,离宫百雉余。连甍遥接汉,飞观迥凌虚。云日隐层阙,风烟出绮疏。”雄伟山川烘托着巍峨宫殿,显出唐王朝的威风,表现了帝王的胸襟与气魄。
阶段二:龙朔变体——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诗体,也称“上官体”。仍以应制奉和为主,但(1)颂体式的铺排减少了,体制不如贞观诗坛宏大。(2)写景绮丽、婉转、细腻、精巧。(3)风格“绮错婉媚”。如《奉和山夜临秋》:“殿帐清炎气,辇道含秋阴。凄风移汉筑,流水入虞琴。云水送断雁,月上净疏林。滴沥露枝响,空濛烟壑深。”
上官仪的贡献主要在格律和对仗。他提出“六对”说:正名对:日月—天地;同类对:花叶—草芽;连珠对:萧萧—赫赫; 双声对:黄槐—绿柳;叠韵对:彷徨—放旷;双拟对:春树—秋池。又提出“八对”说:的名对、回文对、隔句对、异类对、双声对、叠韵对、双拟对、联绵对。【附】“上官体”:上官仪是贞观后期的重要诗人,地位很高,诗“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显贵,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旧唐书》本传)在当时影响不小,模仿者甚众。他对诗歌的贡献,主要精巧细腻的体物图貌。上官仪和“上官体”,虽风格婉媚,但“韵度飘扬”。
阶段三:“文章四友”与沈宋——高宗后期和武后时。
特点:A、使得律诗定型、初步完成。B、语言由绮丽而变为自然流丽。C、结构上也开始有变化,不是如前面的诗人一味铺排或白描。
“文章四友”——杜审言、李峤、苏味道、崔融
杜审言,“四友”中而以杜最有诗才,诗成就最高,而仕途最坎坷。《诗薮》云:“初唐无七言律,五言亦未超然。而体之妙,杜审言实为首倡。”他恃才傲物,为同僚所恨。他曾选京官,苏味道主持。考题是依案例写出判词,杜交试卷后说:苏味道必死无疑。人问其故,曰:“苏看了我的判词,必自愧不如,羞愧而死。”他夸说:“吾之文章,合得屈宋作衙官;吾之书迹,合得王羲之北面。”他人格并不高,因为通张易之遭贬。临死,宋之问等见之,他曰:“久压公等,今可慰,吾恨无继者。”周季重、郭若讷陷害他,其子十三岁的杜并藏刃,趁周季重与人宴饮时,将周杀死。周季重临死前说“吾不知杜审言有此儿,是郭若讷害了我。”杜审言因儿子杀人而罢官,他含悲为儿子写了祭文,“燕许大手笔”的许国公苏颋为其写了墓志铭。杜甫“吾祖诗冠古”;“诗是吾家事”。唐初无七律,其所作28首五律,除一首失粘外,多合律。他在五律上的成就已经超过了杨炯。代表作《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名句:“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李峤,才大而性格平稳,正与杜审言反。玄宗后来读他的《汾阳行》“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两叹:“真才子!”诗二百余首,除应制诗外,有赠别之作,成就较高。另有120首咏物诗,多以“一字题”,逞才之作。葛晓音教授看到了李峤此类诗的价值,认为它是唐 初以来探究对偶声律的产物,是一部以诗体撰写的“作诗入门”的类书。它采用大型组诗的形式,将唐初以来人们最关心的咏物、用典、词汇、对偶等常用技巧融为一体,以基本定型的五律表现出来,给初学者提供了便于仿效的创作范式。
苏味道,诗仅存十六首。他担任宰相多年,一无建树。“摸棱两可”的典故出自他“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摸棱以持两端可矣。”崔融,文笔典丽华约,其死后,杜审言为他披麻戴孝。沈佺期,存诗150多首,贡献在七律,计16首。宋之问,存诗196首,以五律成就高。
沈、宋——律诗的定型 沈佺期、宋之问乃武则天时期最重要的诗人。五律的定型是由沈、宋最后完成的。沈、宋之称,也就是成为律诗定型的标志。中宗景龙年间完成了七言律诗体式的定型。沈宋台阁馆臣的生活,有时间及精力磨练律诗技巧,使粘对规则贯穿全篇,声律和谐;《新唐书·文艺传》:魏建安后迄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庾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及之问、沈佺期又加靡丽。回忌省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二人流放岭南后,写出了情韵俱佳的作品。沈宋人格低下,倾心媚附二张。之问替张易之作赋,“至为易之奉溺器”;从泷州逃回洛阳,“匿张仲之家,会武三思复用事,仲之与王同皎谋杀三思安王室,之问得其实,令兄子昙等上急变,因丐赎罪,由是擢鸿胪主薄,天下丑其行。”后谄事太平公主,安乐公主盛,又谄,太平疾之。后被赐死。卑下的人格,自然诗格也不扬。
沈、宋的生平遭遇很相像,还有杜审言,都是因为文才出众而受到赏识,又都是因为曾依附于武后男宠而被流放。他们在任职馆阁期间并没有写出什么好诗,但是却磨练出一套声律的技巧,一旦因为政治变故而遭贬谪,被流放岭南的时候,他们也就写出了较好的作品。
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诗人巧妙地把空间悬隔、音书断绝、时间久远三层意思,递进递深,强化了贬居荒远的孤独绝望的情感。诗写一种矛盾心理,形容逼真,微妙传神,因为旧居异乡,盼归日切,然而等到回家真的成为现实的时候,又不敢相信。急切要问的事而又不敢问,以不问而代替问,这是诗人处于人性向善的忏悔和救赎之折磨中的特殊精神状态。宇文所安以为,这种写法对盛唐中唐的绝句创作影响很大,与盛唐中唐的一些著名绝句中的简洁优美的心理描写相类。
宋之问还有一首名诗《龙门应制》,诗云:“宿雨霁氛埃,流云度城阙。河堤柳新翠,苑树花先发。”虽然技压群雄,夺人赠袍,也只是一种颂美活动的增饰而已。
沈佺期的流放途中的作品如《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被后人称为初唐七律的样板。
《流贬:诗性人性的急转弯——沈宋山水诗研究》,王志清(《学术论坛》2005,5)
精读作品篇目:
宋之问《渡汉江》、《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阅读作品篇目:
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沈佺期《杂诗》其
三、《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宋之问《度大庾岭》
第四节 王绩与“初唐四杰”(非宫廷诗)
王绩——别具一格的诗人。号东皋子。祖父安康献公王一,北周灭齐时,为前驱大总管,在人们的困惑、嘲笑中满载图书而归。其孙子:王通,隋末大儒文中子,醉心儒家经典而成大儒,弟子、名声满天下;王绩,潜心老庄,字无功,取庄子《逍遥游》“神人无功”意。三仕三隐。为酒而出任唐官。易代之慨与全身避祸的思想,融在其山水田园诗中。代表作《野望》,与后世同类诗相比,并不是很好的诗,但是较早的五律,且清新质朴,不同于浮艳风气,“如在珠光宝气的一堆贵妇人中忽然走出了一位荆钗布衣的村姑”。但王绩的诗并不构成唐诗发展的一个环节,影响不大。
诗僧王梵志、寒山、拾得都是唐初的白话诗人。王梵志,卫州黎阳人,是一个极怪僻的和尚,其粗俗的文字和惊人的幻想,与齐梁间没有生气的绮艳文学绝然相反:“吾有十亩田,种在南山坡。青松四五树,绿豆两三窠。热便池中浴,凉便岸上歌。遨游自取足,谁能奈我何!梵志翻着袜,人皆道是错;乍可刺你眼,不可隐我脚。”寒山也是这样敢于表现自己的诗人:“时人见寒山,各谓是疯癫。貌不起人目,身唯布裘缠。我语他不会,他语我不言。为报往来者,可来向寒山。”赤裸裸地毫不掩饰地表现自己,多少有点反文化的味道——这或者可以理解为什么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青年要以寒山等为偶像了。
“初唐四杰” ——唐诗的“始音”。
关于“王杨卢骆”的称呼。他们都是官小而名大,年少而才高的诗人。大都生于高宗、武后年间,卢骆早于王杨,“王杨卢骆”之称,可能依据当时人们对他们诗歌的认可。《新唐书·文艺传》:“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号‘四杰’。炯曰:‘吾愧在卢前,耻在王后。’议者谓然。” 杜甫《戏为六绝句》: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约活29岁,唐高宗和武后时期的著名诗文家,初唐“四杰”之一。祖父王通是隋代学者,叔祖王绩是唐初诗人。自幼聪明过人,六岁为文,九岁作《指瑕》指出颜师古所注《汉书》的错误,对历书、尚书、易经,多有撰述、布述、发挥。十五岁上右相刘祥道《上刘右相书》畅论国家利害,对国家大政提出三项建议。被推举为“神童”。“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谓勃为腹稿。”十七岁,高宗诏开幽素科,勃对策及第,授朝散郎。后为沛王(章怀太子李贤)府中修撰,因戏作《檄英王鸡》,为高宗认为是兄弟间“交构之渐”,逐出沛王府。父王福受连累,贬交阯(今越南境内)县令。高宗上元二年(675)秋,勃从洛阳赴交趾看望父亲,过洪都(今南昌)时恰逢闫公滕王阁盛会,作《滕王阁序》。次岁在赴交趾渡海时,不幸溺水而卒。
《旧唐书》卷190上云:“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炯闻之谓人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当时议者以为然。”张说则认为:“‘耻居王后’,信然;‘愧在卢前’,谦也。”
在文学创作方面,王勃明确反对“骨气都尽,刚健不闻”,以“奇错婉媚为本”的诗风,“思革其弊,用光志业”。现存诗作以五言居多,清新流畅,朴质自然,对促进五律的成熟作出了贡献。杨炯编《王子安集》二十卷并作序,但此集已佚。今存《王子安集》是明、清人辑成的,有诗、赋九十余首,文百余篇,其中序文七十多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是诗人二十一岁游蜀之前供职长安时期的作品。诗中有深情的劝慰,却不因远别而悲伤,表现了诗人真挚的友情和旷达的胸怀。首联点明送别地点和友人赴任之处,场景开阔,气势雄伟,是典型的唐诗风味。“风烟”与“望”字之中,已露惜别之意、关切之情。次联进一步写送别心情:彼此的宦游感受是一样的。颈联宕开一笔,申述对离别的看法,是慰人,也是自慰,情理交融,乃全诗最精警之处。尾联相互劝慰勉励。建安诗人曹植《赠白马王彪》诗云:“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 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忧思成疾芃,无乃儿女仁。”对这首诗的构思立意很可能有所启发。但王勃的诗句更精炼、更概括、更蕴藉。《唐诗意》云:“慰安其情,开广其意,可作正小雅。”
历代文人赋诗送别,有惜别和壮别两类,而大抵以惜别为多。即使是心高气盛的初盛唐文人士子,每当送别,也多依依之情。唯此诗及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乃壮别诗之代表作。《批点唐音》云:读此诗“乃知初唐所以盛,晚唐所以衰。”
杨炯,约活40多岁。“时年十一,待制弘文馆”《浑天赋》。13岁举神童,授校书郎,后为盈川令,死于任上。
卢照邻,约活54岁。号幽忧子,四杰中最悲苦的一位。屈沉下僚,患风疾,手足痉挛,自投颖水而死。
骆宾王,约活40多岁。少负才名,曾随李敬业讨武后,作《代李敬业讨檄天下文》。“斥武后罪。后读,但嬉笑,至‘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矍(JUE)然曰:‘谁为之’?或以宾王对,后曰:‘宰相安得失此人!’”(P266作)其下落有几种说法:A、李敬业败,被诛。《旧唐书本传》;B、李敬业将王那相斩敬业、敬猷及骆首来降,《资治通鉴》;C、投江而死,张鷟《朝野佥载》;D、兵败后,不知所终。《新唐书本传》;E、兵败,逃遁,后为僧,落灵隐寺。
四杰身后也很可怜,王骆两族被灭,杨卢无子嗣。“四杰”的特点与成就:
1、从创作个性看,相对而言,王、杨五律,卢骆长歌行。七古正式成立之功应该归之四杰”(陆侃如语)。四人的杰作大半是七言,代表作有《行路难》(卢)、《长安古意》(卢)、《帝京篇》(骆)等。
“四杰”也奠定了五律的基础,他们的集子里,五律多者占二分之一,少者也在四分之一以上。比如,杨炯现存五律14首,完全符合近体诗的粘式律,因此有人就有了“律诗不是成立于沈、宋”的商榷意见。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从军行》(杨)、《在狱咏蝉》(骆)。
2、“骨气”与声律的结合,词采工丽,音调婉媚,四杰继承六朝的艺术实践,又讲求骨气,如《从军行》慷慨豪迈;《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洗悲酸之态,爽朗超脱;四杰有自觉的变革文风的意识,提倡刚健骨气的文风,在很大程度上扭转了纤巧轻靡的诗风,清人冯班说:“沈、宋既裁新体,陈子昂崛起,于数百年后直追 阮公,创辟古诗,唐诗遂有两体。”(《钝吟杂录》卷三《正俗》)杨炯《王勃集序》评王诗:“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认为王勃能以风骨充实作品,既壮健又有藻饰。明王世贞《艺苑卮言》:“词旨华丽,固缘陈、梁之迹,骨气翩翩,意象老境,超然胜之。”认为既有宫体诗华靡的一面,又有风骨,为唐代近体诗的定型做出了重要贡献。
3、题材与诗境上,歌行在卢骆手里“从宫廷走到市井”(卢照邻《长安古意》);五律在王杨手里“从台阁移至江山塞漠”(杨炯《从军行》)。他们努力开拓诗歌境界,能够运用比较畅达的气势来去感驾文辞,将六朝的骈俪转化为流丽矫健。
4、非常自负的雄杰之气和慷慨情怀,使诗的格调变得壮大起来,开盛唐诗风之先。杨炯《王勃集序》曰:“(龙朔变体)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思革其弊,用光志业。”在他们的诗中已出现壮大、慷慨的作品。王勃《游冀州韩家园序》有云:“高情壮思,有抑扬天地之心;雄笔奇才,有鼓怒风云之气。”特别是卢、骆的七言歌行,气势宏大,视野开阔,神采飞扬,跌宕激越。
总之,他们与陈子昂等共同揭开了唐诗繁荣的序幕,为唐诗高潮的到来作出了重要贡献。
精读作品篇目: 王绩《野望》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卢照邻《长安古意》 杨炯《从军行》 骆宾王《在狱咏蝉》 阅读作品篇目: 王绩《过酒家》 王勃《滕王阁序》
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
第二课时
第五节 陈子昂——唐诗发展进程中里程碑式的人物
1、陈子昂,字伯玉,四川射洪人。他生于富有之家,至京师,用尽心思,以期引起社会注意。《唐诗纪事》:子昂初入京,不为人知。有卖胡琴者,价百万,豪贵传视,无辨者。子昂突出,谓左右曰:“辇千缗市之。”众惊问,答曰:“余善乐此者。”曰:“可得闻乎?”曰:“明日可集宣扬里。”如期偕往,则酒肴毕具,置胡琴于前。食毕,捧琴语曰:“蜀人陈子昂有文百轴,弛走京毂,碌碌无为,不为人知,此乐贱工之役,宜其留心!”举而碎之,以其文遍送会者。一日之内,声华溢都。
其一生与武后政治相始终。其矛盾在于,既迎合武周,上《大周革命颂》,又谴责武后政治,屡屡上言。他既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又不被重用。曾随武攸宜功契丹,上良策而遭降职,写下《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组诗。后辞职归乡侍父亲。被县令段简诬陷人狱而死,42岁。
2、革新主张:“初唐四杰”与陈都自觉革新齐梁诗风,但是他高扬“复古”的旗帜,在对六朝绮靡的猛烈批判中,其态度最坚决,作用和影响也最大。他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明确提出“风骨”、“兴寄”的口号。以赞《咏孤桐篇》为名,推出自己的诗美主张,他认为初唐以来的“采丽竞繁,寄兴都绝”的局面是五百年“道蔽”的继续,追求“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美学效果,极力鼓倡经世致用的诗经传统,标举“汉魏风骨”、“正始之音”,这对唐诗的健康发展有其矫枉过正的作用。
但是,其负面效应也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对六朝文学特别是齐梁文风不加分析的总体否定,在文学发展史上是一种倒退,是一种缺乏兼容性的凭着个人喜好的偏激,是把文学政治化的歧途选择。
3、创作 《陈子昂集》收诗110首。著名《感遇》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组诗和《登幽州台歌》。《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中《燕昭王》、《郭隗》: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霸图怅已矣,驱马复归来。逢时独为贵,历代非无才。隗君亦何幸,遂起黄金台。如果说陈是唐诗发展进程中里程碑式的人物,则《登幽州台歌》就是这里程碑上的碑文。《登幽州台歌》并无版本根据,真伪不辨,是诗是歌也难以定论。《陈伯玉文集》乃其“忘形之契”的好友卢藏用悉心搜集而成,未载此作。(《唐诗演进论》38页)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据卢藏用《陈氏别传》,这首诗是在作《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并序》后,“乃泫然流涕而歌此诗”。幽州台即蓟丘,战国时代为燕国旧都(今北京大兴县内)。《蓟》诗序云:“丁酉岁,吾北征。出自蓟门,历览燕之旧都,其城池霸业,迹已芜没矣。乃慨然仰叹。忆昔乐生、邹子,群贤之游盛矣。因登蓟丘,作七诗以言志,寄终南卢居士,亦有轩辕之遗迹也。”七诗题为:《轩辕台》、《燕昭王》、《乐生》、《燕太子》、《田光先生》、《邹衍》、《郭隗》。七诗成而意未尽,因又泫然而作《登幽州台歌》。
唐孟棨《本事诗·嘲戏》载:“宋武帝尝吟谢庆《月赋》,称叹良久,谓颜延之曰:‘希逸此作,可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楚辞·远游》:“唯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像燕昭王和郭隗那样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的明君和贤臣。这两句缅怀古人,感慨自己生不逢时;期待来者,感慨自己怀才不遇。正如后人所作《陈公旌德碑》云:“道可以济天下,而命不通于天下;才可以致尧舜,而运不合于尧舜”。这种深沉的失意、悲愤和孤独感占据了诗人此时的全部心灵,他驻足于幽州台上,以全部的心神去搜索幽州台悠长的历史和丰富的现实意蕴。这首诗用的是辞赋体。体式的古朴、文辞的凝重与情调的慷慨悲愤、意境的雄浑深远相得益彰。
4、成就与不足:陈是唐诗发展进程中里程碑式的人物。卢藏用《右拾遗陈子昂文集序》:卓立千古,横制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韩愈《荐士》: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黄周星《唐诗快》:胸中自有千古,眼底更无一人。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
陈诗古体多,近体少,“复多变少”(皎然《诗式》),有些作品缺少文采和充足的性情。胡震亨《唐音癸签》:“其诗以理胜情,以气胜辞”。因而,其诗“似诵,似说,似狱词,似讲义,乃不复是诗,何有于古?”(王夫之《唐诗评选》卷一)因而,陆侃如、冯沅君认为:“我们也不能把他太恭维了。《感遇》以外的诗,实未能称是。我们细读他的全集,实在找不出多少好诗。„„说也奇怪,比较为我们所爱读的,倒是几首近于‘骚体’的杂言诗。”(《中国诗史》,343页。)陈子昂的诗学主张重思想性而轻艺术性偏颇,主张诗歌负载过多的经世致用的政治内容,而使诗歌工具化,不仅使他本人的诗歌远离了诗歌自身的美学形质,审美趣味非常单一,偏重于真实性的叙述,不善于通过饱满的感性形象来表现剧变着的社会生活,表现迥异于前朝的时代特征,而且形成了初唐到盛唐过渡时期的质木有余而情采不足的诗风。陈子昂对齐梁辞采淘洗过洁以致诗歌质胜于文,则不能说是唐代诗歌发展的方向。如果都以陈之诗歌标准去写诗,诗歌必然只能是退化性的复古。陈子昂主要成就在文章而不是诗歌,此说新见。为我们在研究中又提供了一条新思路。精读作品篇目:
《登幽州台歌》、《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阅读作品篇目:
《感遇》其
二、其三
十四、其三
十五、其三
十七、《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燕昭王》
第六节 《春江花月夜》与唐诗“兴象”
初盛唐之交的诗人普遍有一种对生命的留连和伤感——实际上这正是那个时代所赋予人的,也是人们生命意识的觉醒。最有代表性的是出现了许多《代悲白头吟》、《白头翁》这样诗题的诗,感伤生命的流逝。这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刘希夷的一首。
《春江花月夜》与刘希夷《代悲白头吟》同为当时名篇。一为颂春,一为惜春,对生命意识的感受是敏感的:“今年花开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大唐新语》记载:刘希夷舅宋之问喜后二句。求外甥将此诗尤其后二句让给自己,刘不同意,宋就用土袋压死了他。)
张若虚,扬州人,生卒年不详,生活在初盛唐之交,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同称“吴中四士”。张仅存诗两篇,但《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清王闿运《论唐诗诸家源流答陈宪天问》),被闻一多誉为“诗中之诗”,“孤篇压全唐”。
《春江花月夜》,诗采取乐府旧题,在内容上并没有完全脱落游子思妇的传统,但是在意境和情趣上却有了崭新的变化。诗人将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与诗情画意融为一体,韵律悠扬回旋,词采清丽轻盈,创造出幽邈、空明的意境。
《春江花月夜》成就:
1、虽用乐府旧题,而内容一新。洗尽艳情诗的绮罗香泽脂粉,借月怀人,极写相思离别之苦。
2、构思巧妙,紧扣题意,由春、江、花、月、夜,逐层铺展,而又以月贯穿之。对月的描写又是多角度的:初出——天上——斜月——落月。
3、章法整齐而有变化。四句为一韵群、意群,构成一节,忽平忽仄,产生跌宕起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4、情景理融为一体,以月为线索、以情为中心,又融入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思索和感悟。
5、语言清丽,绝弃了 宫体诗的绮靡。还具有民歌的特点:如反复歌咏。春江、海、月(15次)反复出现;又如对偶、顶真的运用。
清人毛先舒:“张之‘春江潮水’篇不著粉泽,自有腴姿,而缠绵蕴藉,一意萦纡,调法出没,令人不测,殆化工之笔哉?”闻一多《唐诗杂论·宫体诗的自赎》:“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附】“兴象”——兴,钟嵘:“文有尽而意无穷,兴也。”指的是诗歌表现上具有的那种言近旨远,吞吐不尽的美学属性和艺术情趣;象,物象,指文学作品里写到的事物图象,即客观事物。兴是潜隐的,象是显在的。兴象,要求诗歌除了外形的鲜明生动以外,还需具备内在的兴味神韵,要能透过外表事物表象的描绘,导引和展示出内部涵蕴丰富、包孕宏深的艺术境界。《春江花月夜》最后,“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就是这样的境界。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也是这样的境界。需要指出的是,“兴象”不是一般的情景交融。比较:谢朓的《玉阶怨》与李白的《玉阶怨》:夕殿下珠帘,流荧飞复息。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袁行霈认为:“初唐时间最长,可是无论诗歌的数量还是质量都是最差的,而且一百年间竟然没有出现一位第一流的诗人,缺少异峰的突起。”(转引自罗时进的《唐诗演进论》第4页,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精读作品篇目: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思考题:
1、此章包括的内容比较多,请整理初唐诗坛的诗人概况以及分布情况。
2、宫体诗与宫廷诗之比较。
3、自学《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翻译,并试作小论文式的分析。
4、什么是“兴象”?它在《春江花月夜》中的作用?
5、“四杰”异同及其地位简述。
6、近体诗在唐代定型的过程简述。
参考书目:
1、《王无功文集》五卷本会校 [唐]王绩撰 韩理洲校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排印本
2、《王子安集》十六卷 [唐]王勃撰 《四部丛刊》本
3、《卢照邻集》七卷 《杨炯集》十卷 [唐]卢照邻 杨炯撰 徐明霞点校 中华书局1980年排印本
4、《骆临海集笺注》十卷 [唐]骆宾王撰 [清]陈熙晋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据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排印本修订重印
5、《陈子昂集》 [唐]陈子昂撰 徐鹏点校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0年排印本
第三讲 盛唐诗人群体
教学目标:
1. 了解盛唐诗坛的特点及其主要诗人诗歌特点;
2. 了解山水田园诗的发展轨迹以及在盛唐繁盛的原因; 3. 了解边塞诗的发展轨迹以及在盛唐繁盛的原因。
教学重点:盛唐诗坛不同于初唐的特点;王孟山水诗派;高岑诗派。
教学难点:“盛唐气象”;王孟山水诗风的异同;诗与禅;高岑诗风的异同。教学方法:讲授 课时安排:6课时
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
第一课时
第一节 盛唐诗歌概述
一、盛唐诗的划定(713—765)
在诗歌划分上,为什么我们把安史之乱后的十年也划入盛唐时期? 原因:
1、生活在盛唐的大诗人在安史之乱后的十年左右的时间里都还活着,且创作更丰富,如李杜。
2、安史之乱后的十年的诗歌与乱前的诗歌相比虽有变化,但其总体风貌是一致的。
新教材上的分类,是以风格分:以王维为首的创造静逸明秀之美的诗群,以王昌龄为首的创造清刚劲健之美的诗群,以高适为首的创造慷慨奇伟之美的诗群。老的分类,都倾向于按题材分,分为王、孟山水诗派和高、参边塞诗派。
二、盛唐诗坛的特点
1、诗歌走向社会,全方位地表现生活。初唐诗歌发展的脉络是从宫廷御用转向个人抒情。盛唐诗歌普遍的主题是社会政治主题,盛唐诗歌反映了唐人重视事功、富有理想、高度自信、胸怀开朗、热情豪迈的总体风貌。
2、诗歌注重表现新的体验。即使是旧题材,也写出新体验。如边塞诗。
3、比较初唐诗歌的精细来,盛唐诗歌境界阔大。王湾《次北固山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李白: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
三、盛唐诗的风貌特点
盛唐诗歌是唐诗的黄金时代,代表了唐诗的貌特点。盛唐诗歌之盛,主要表现在诗歌的质量和韵度风貌上而不是指“量”。如果从时间跨度和作家、作品的数量上看,盛唐不及中唐。此时期的诗歌艺术水平高,同时具有可以称为“盛唐气象”的美学风貌。初唐沈宋重声律,陈子昂重风骨——盛唐声律风骨兼备。
1、殷璠、严羽的论述:
殷璠《河岳英灵集·叙》:“夫文有神来、气来、情来。„„开元十五年后,声律风骨始备矣。实由主上恶华好朴,去伪从真,使海内词场,翕然尊古,南风周雅,称阐今日。”又云:“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言气骨则建安为传,论宫商则太康不逮。”殷璠在评陶翰诗时说:“既多兴象,复备风骨。”风骨,指情辞劲健;兴象,指情与景毫不着意地相融且时带比兴意味。有形象,有感兴。言近旨远,言有尽而意无穷。盛唐,开元天宝年间(7世纪末到八世纪初),“神来,气来,情来”,声律风骨兼备,真正实现了南北文化合流的理想,诗歌高潮真正到来。
严羽《沧浪诗话》:学诗当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认为盛唐诗为学诗者“第一义”。且说:“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公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他在《答吴景仙书》中说:“盛唐诸公之诗,如颜鲁公书,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笔力雄壮——指语言劲健有力;气 象浑厚——指感情浓郁、内容充实。注:殷璠“声律风骨兼备”,主要着眼于两种成分的融合;严羽“雄壮浑厚”,着重揭示盛唐统一的艺术风貌。
2、现代学者的论述
缪钺:“浑雅空灵,情辞丰腴”。如芍药、海棠。(《诗词散论》)李泽厚:“盛唐诗对人世现实充满憧憬,有着青春、自由、快乐。”(《美的历程》)
罗宗强:“追求风骨,又追求兴象玲珑的境界,情景合一,达到兴在象外,意在象外的境界。袁行霈:所谓“盛唐气象”,着眼于盛唐诗歌给人的总体印象,诗歌的时代风格、时代精神:博大、雄浑、深远、超逸;充沛的活力、创造的愉悦、崭新的体验,以及通过意象的运用、意境的呈现、性情和声色的结合而形成的新的美感——这一切合起来就成为盛唐诗歌与其他时期的诗歌相区别的特色。“(《盛唐诗歌与盛唐气象》)
3、“盛唐气象”的表现
盛唐诗歌的两个时期:(以天宝后期为界)前期:表现为诗人具有投身社会和参与政治的热情,具有高度的自信和自尊。以李白为代表。后期:表现为诗人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暴露社会矛盾的勇气、对国家的责任感,以及对社会危机即将到来的忧虑。以杜甫为代表。
“盛唐气象”指的是一种美学风貌(以“雄壮浑厚”为主),与诗歌内容不能简单等同。”具有“盛唐气象”的诗可以分为两类:(余恕诚)一类是感动激发,希望趁时而起,建立功业;一类是理想与现实矛盾,针对自身所受到的不公平的待遇和社会上的不公平现象发出怨怼之词。
韩经太《论唐人山水诗美的演生嬗变》以为:盛唐山水诗的复调美。清纯,是对繁富与笼统的双重超越;高远是对玄远与浅近的双重超越。清纯高远之美,兼壮美和优美之胜,而却没有自大的张狂和弄姿的娇媚,以安详从容的气度高扬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文学遗产》1998,4)具有风华秀发,情韵深长,气象恢弘的共同风貌。
4、盛唐巨星王维、李白、杜甫的地位比较
王维、李白、杜甫是盛唐诗歌的最杰出代表,也是有唐一代璀璨诗歌星空的巨星。闻一多把王维称为“佛——自然派”,李白为“道——纵横派”。杜甫一派称之为“儒——社会派”。“社会派天宝乱后始发展”。(《闻一多全集》六卷,第109、110 页。)
(李、杜、王:仙圣佛;真善美;道儒禅)
第二课时—第四课时
第二节 盛唐山水田园诗
一、山水田园诗在盛唐繁盛的原因:
1、隐逸之风。读书山林、“走终南捷径”、隐居山川等。
2、漫游之风。其中名山大川是主要地之一。
3、贬谪。如柳宗元与“永州山水”。
4、佛道盛行。求仙拜佛到名山。“五岳寻仙不辞远,以生好入名山游。”(李白)
5、陶谢田园山水诗为盛唐诗人提供了艺术借鉴,由模山范水而与自然融为一体,抒写情致。
盛唐五十年,太平盛世。唐人郑綮《开天传信记》载云:“开元初,上励精理道,铲革讹弊,不六七年,天下大治,河清海晏,物殷俗阜。安西诸国,悉平为郡县。自开远门西行,亘地万余里,入河湟之赋税。左右藏库,财物山积,不可胜较。四方丰稔,百姓殷富,管户一千余万,米一斗三四文,丁壮之人,不识兵器。路不拾遗,行者不囊粮。奇瑞叠应,重译麇至,人情欣欣然,感登岱告成其事。上犹惕励不已,为让者数四焉。” 盛极的大唐帝国声威远扬,百夷臣服、诸邦来朝。“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可以想见那种光明璀璨、仪态万千的声威形势。在大唐极盛时朝度过青少年时期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回忆起昔日的辉煌依然是一往情深的,其诗《忆昔》云:“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宝。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东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百余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百姓殷富,四方太平,国力极其强大,具有三千年历史的中国农耕经济得到充分的发育,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的高度发展,促进了农副产品、手工业产品也相应发达起来,并通过各种渠道大规模地涌入城市。商品经济的异常活跃,仓储丰裕,城市繁荣,交通便利,使长安、洛阳、开封及太原等城市规模迅速扩大。
盛唐的盛世安定和繁荣给大多数地主文人提供了尽情享受人生的物质基础。不但百官时兴筑建郊馆山池,成为“休沐”之所,连一般中小地主都有别业。“以诗取士”的科举,带动了整个社会的变化,形成了以进士科考为中心的生活内容,出现了围绕着科举考试而进行的干谒交游、行旅升迁的活动,造成了迎来送往必有文 人聚会赋诗的风气,大量的山水诗和送别诗就产生于这种场合。当时著名诗人没有一个没有长途旅行,而文人所到之处“到处有逢迎”。随着诗人的人生足迹由傍城池亭而拓向荒漠,而有了行役风景线。池园文会的集体吟咏与山程水驿之间的个人放歌共生。每逢节假日,“所游地推曲江最胜„„朝士词人有赋,日即流传京师。当时倡酬之多,诗篇之盛,此亦其一助也。”(《唐音癸签》)风景审美时尚的扩散,流连光景而寄意玄远的六朝精神被唐人看好,也直接促进了山水诗的繁荣。
二、孟浩然及其诗歌
1、生平:襄阳人,早于王维,是终生未仕的诗人。40岁前后为界,由隐居求仕而真隐。《新唐书·文艺传》: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隐鹿门山,年四十,乃游京师。尝于太学赋诗,以座嗟伏,无敢抗。张九龄、王维雅称道之。维私邀入内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维以实对,帝喜曰:‘朕闻其人而未见也,何惧而匿?’浩然出,帝问其诗,浩然再拜,因诵所为,至‘不才明主弃’之句,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采访使韩朝宗偕至京师,欲荐诸朝。会故人至,剧饮欢甚,或曰:‘君与韩公有期。’浩然叱曰:‘业已饮,遑恤他!’卒不赴,辞行,浩然不悔也。孟浩然是高士、名流、隐者的形象,傲岸的李白赞曰: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青云。(《赠孟浩然》)
2、创作:《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冲淡中有壮逸之气”。《宿建德江》、《过故人庄》、《春晓》都是淡远之作。
3、评论:
孟浩然主要写家乡襄阳附近的风光及吴越山水(漫游时),“冲淡而淳美”。与陶潜作比:陶——把自己作为农民中一分子,反映田园生活和劳作,有着浓郁乡土气息。孟——无陶诗的境界,在恬淡中有热情,孤清而又亲切。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语淡而味终不薄。胡震亨《唐音癸签》: 孟浩然诗祖建安、宗渊明,冲淡中有壮逸之气。殷璠《河岳英灵集》:格高调逸,趣远情深。削尽常言,挟风雅之迹、浩然之气。苏轼:韵高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终无材料。闻一多《唐诗杂论》:真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的建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的分散在全篇中,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
精读作品篇目:
《过故人庄》、《临洞庭上张丞相》、《秋登兰山寄张五》、《宿建德江》 阅读作品篇目:
《夜归鹿门山歌》、《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春晓》、《岁暮归南山》
三、王维——“最伟大的自然诗人”
1、生平:701—761,与李白同时。取“维摩诘”为名、字。梵文中,维,无也;摩诘,诟也。官至尚书右丞,称“王右丞”。又有“诗佛“之称。早年有诗名,20岁进士及第,后因伶人舞黄狮子坐累,由大乐丞谪济州司库参军。张九龄为相,擢右拾遗、监察御史,奉使出塞。并开始了亦官亦隐的生活。母安史乱时,陷贼,以药下痢,装喑,迫为伪给事中。安禄山大宴凝碧池,维赋诗痛悼: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更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收复两京后,维因作伪官而下狱,经多方努力而豁免:(1)弟王缙愿削自己蜀州刺史官以免兄之罪;(2)作《凝碧池》诗为人所知;(3)审判官要维作画以涂壁。之后,维逐步升官,至尚书右丞。不过,他更倾向事佛。妻死后,独居三十余年,吃斋奉佛。“好读高僧传,时看辟谷方”。在《酬张少府》诗中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维是以个多才多艺的人:他在绘画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自云:宿世谬词客,前生应画师。他擅长山水,承“南宗画”,重写意而不重写实,如“雪里芭蕉图”。在音乐上,他也极精通。《旧唐书·文苑传》:人有得《奏乐图》,不知其名。维视之曰:‘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好事者集乐工按之,一无差,咸服其精思。
2、创作:以天宝初为界,维之思想和创作可分为前后两时期:前期,积极进取,有政治诗、边塞诗;后期,隐遁事佛,以山水田园诗为主。《使至塞上》、《渭川田家》、《山居秋暝》、《终南山》、《辋川集》二十首绝句。
3、山水田园诗特点——诗画乐禅的合一。王维笔下山水有雄阔之景,如《终南山》、《汉江临眺》,也有精致之景,如《辋川集》二十首绝句。后一类最多,最见艺术个性,宁静、秀雅、富有禅趣。以画入诗。殷璠:在泉为珠。著壁成绘。一字一句,皆出常境。(尤袤《全唐诗话》)苏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人以画入诗的技巧:
1、捕捉景物,构成画面的主体;
2、重视色彩、光线的和谐;
3、合理布局。画是空间艺术,诗用文字表现远近高低的变化;
4、把画境转化为诗境,把空白转化成韵味。如《终南山》。
王维诗情韵风致的高华丰润、清秀空灵,有这三个特征:
第一,充满了生活的爱意。王维以眼前景所构成的静谧世界,充满了自由、和 谐、友爱和潇闲,日照松间,泉流石上,虎兽心善,鸟禽天真,在深层次上象征了没有纷争竞斗的社会理想,诗人把对生活和人世的爱意浓浓地瀑泼出来。
第二,充满了辩证的深意。诗人深受禅宗哲学的影响,而又能够沟通其他,兼同诸学,其无我之心深契山水自然的意志,发掘出自然山水其本身所包含着的哲意禅理:静中蕴动,以动写静;空中有色,以色见空;瞬间永恒,以瞬间里感受永恒。这是只要对王维诗略略留心者都会发现王诗中的这些耐人寻味的“理趣”,这也是其诗厚重高华气象的奥妙之一。
第三,充满了艺术的画意。东坡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清人贺贻孙在其《诗筏》里指出:“诗中有画,不独摩诘也。浩然情景悠然,尤能写生,其便娟之恣,逸宕之气,似欲超王而上,然终不能出王范围内者,王厚于孟故也。”王维天性擅画,精通画理,且移植画艺以丰富和提高诗歌的表现力。“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辋川别业》),“嫩竹含新粉,红莲脱故衣”(《山居即事》),“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中》),“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缓”(《辋川闲居赠裴迪》)等等,充满画意质感的诗句触目可见,而像《终南山》、《泛前陂》和《木兰柴》等诗,通篇巧妙敷色用光,取势构图,得“意余于象”的绘画之妙,更是风神摇曳,迥得天意。
凡此三者,使王维诗喻旨宏深,充满了微妙的暗示。诗人凭借自然静美展现和追求形上超越的努力,使其得以最简约的形式而容纳最华丰的诗意内涵。
特别是,王维在对山水观照时,努力消解纯逻辑的概念活动,绝去圣智,无念为宗,而“空诸所有”的佛理神奇地使他实现了对于山水美的真谛的深观远照,而他又往往以“默语无际,不言言也”的禅理十足的“参证”的表达方式,笔墨极其简淡,如烟如岚,自然灵气恍惚而来去,“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泛眺》);“白云回合望,青霭入看无”(《终南山》);“逶迤南川水,明灭青林端”(《北垞》)等等,多空中见色,而又色中见空,非色非空,非有非无,这正是他所极擅表现的介乎“色空有无之际”的独特景象,其中幽静清远之美趣让人涵咏不尽。
维茕独无偶,暮年无子,“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以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维至孝,母死,毁几不欲生。以辋川第为寺,自己也葬其旁。王维诗多写离尘绝世,物我合一的体悟,及他在自然界中体悟出的禅意。诗人通过禅定,使心澄静,使心处于寂灭(无生无灭)的虚空状态,以达到物我冥合的“无我”之境。作者就把这样的境 界以诗境来表达,使诗具有禅趣。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水穷处是空寂无人处,云出时无心,自然生成。一切都是无心而澄静。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无生无死,自然圆足。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寂静安然,尘虑皆空。(《竹里馆》)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秋夜独坐》)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注:富有禅趣的诗与纯粹写禅理、修禅感受的“偈”是不一样的。试比较王诗与上两“偈”的不同。
王维的意义,即在于他是中国古代诗史乃至中国美学史上的一个特异存在。他在艺术上深刻而无所不在的影响,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罕见的。王维的出现,使唐诗臻于成熟和完美,并推向高潮。王维给后人最大赋予的即是他们把大自然作为一种精妙语言而精妙运用,在体合宇宙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实践中,展现直彻心源的生命情调,将中国古典诗歌中山水诗推上了峰巅,并且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诗美学乃至整个的美学。
王维的那些作品,“比起庄、屈来,便具有一种充满机巧的智慧美。它们以似乎顿时参悟某种奥秘,而启迪人心,并且是在普通人和普通的景物,境遇的直感中,为非常一般的风花雪月所提供、所启悟。”(《李泽厚十年集》,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369页。)
王维许多诗可以入乐以歌,著名的如《送元二使安西》(《阳关三叠》)。三叠之说:每句再叠;每句三唱,应三叠之说;句首不叠,而每句再唱。东坡论三叠调法,以三说为是。证曰:乐天《对酒歌》“相逢且莫推辞,听唱阳关第四声。注云:“第四声,劝君更进一杯酒。”
4、影响;中唐尤其大历诗人受王维影响很大,如钱起。南宋“学诗如参禅”的诗学观导源于他;清王士祯讲“气韵生动,神超言外”也受其启发。在山水诗上,王维诗开风气之先。山水在谢灵运之前作为背景出现,谢始以山水作为主要描写对象,创作出真正的山水诗。但谢模山范水,刻意逼真细致、雕琢堆砌;王诗以新的面貌出现,力求勾勒一幅画面、表现一种意境,给人以浑然一体的印象,并且在诗中表现诗人的性格。王维从晋宋之际陶、谢古诗脱化而愈益精致,《辋川集》融情入景,画趣盎然,幽玄秀雅。
王维作品讲读
讲读之一《终南山》(略)讲读之二《山居秋暝》(略)讲读之三《观猎》(略)精读作品篇目:
《终南山》、《山居秋暝》、《汉江临泛》、《渭川田家》、《使至塞上》、《送元二使安西》
阅读作品篇目: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新睛野望》、《桃源行》、《老将行》、《观猎》、《相思》、《鹿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四、储光羲与常建
储光羲,开元十四年(约二十)中进士,任县尉之类的微官约七年。天宝六年于终南隐居处赴太祝,不久任监察御史,约八年。从开元二十一年,辞官归乡(润州延陵),至天宝六年复出,隐居约十四年。安史之乱中被迫授伪署,后获罪而在至德二载被贬南荒,宝应元年遇赦。《全唐诗》收编其诗四卷,271首,其中山水田园诗143首。《河岳英灵集》:“格高调逸,趣远情深,削尽常言,挟风雅之道,得浩然之气。”道教的圣地茅山就在延陵,储光羲受道家影响可以想见,后由道而禅。
他的田园诗似陶处在于对田家生活的真切表现,而超出陶的地方,是对生活细节的刻画。他的诗似王维的地方,就是将宗教的情思融入写景中。禅学对他的影响最深的还是对高远清净意境的追求。这个意境,是道家虚无观与精神逍遥的影响,融合了禅家清静观与明心见性的主旨。也表现出类似王维诗的禅境。
开元末到天宝初,他在终南山隐居。他第二次离家入秦后,在终南山隐居了六年。他的大多数山水田园诗就是写作于这一时期。他与王维等人屡有来往。这一时期王维也在此隐居。与王维和綦毋潜、裴迪时有来往。他在《山居贻裴十二迪》提到其隐居的环境:“出径惜松引,入舟怜钓矶。”《终南幽居献苏侍郎三首》也有这方面的描写:“深林开一道,青嶂成四邻”,“卜筑青岩里,云萝四垂阴。虚室若无人,乔木自成林。时有清风至,侧闻樵采音。凤凰鸣南冈,望望隔层岑。既言山路远,复道溪流深。”环境十分的幽僻,这与他在淇上桑榆满园、东野平阔的隐居环境相比迥然异趣,綦毋潜在准备弃官还乡时(约天宝四载秋),他在《酬綦毋校书梦耶溪见赠之作》描写自己隐居的环境:“往往缆垂葛,出舟望前林。山人松下饭,钓客芦中吟。”末两句又说:“以我采薇意,传之天姥岑。” 储光羲诗能把田园山水与魏晋以来的咏怀诗表现艺术结合,在田家生活的描绘中寓意寄兴,创造了独特的比兴体。他的不少诗境界以闲静清新见长。他在七古上用力最多,格调清幽老成,很有古意。诗人追求天真流畅的风格,但凝练不够。小诗中优秀的如《江南曲》其三:“日暮长江里,相邀归渡头。落花如有意,来去逐船流。”《钓鱼湾》是他的名作:“垂钓绿湾春,春深杏花乱。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杨岸。”(见240页。背诵。)
常建与《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的诗最擅创造明秀澄澈的空灵之境界。裴迪与王维的辋川联唱。
祖咏《终南望馀雪》、储光羲《田家即事》、《钓鱼湾》
第五课时—第六课时 第三节 盛唐边塞诗
一、盛唐边塞诗概况
(一)、边塞诗在盛唐繁盛的原因:
1、战事频繁。卫国、拓边。主要在西北——东北这一线上,南昭、吐蕃也有,但较少。
2、尚武之风,统治者的激励。士人关心边塞战争。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高适《塞下曲》)
3、入幕。如高适、岑参。
4、前代边塞诗的有益借鉴。
(二)、边塞诗的主要内容:边塞风光、军事生活、征人思妇的情感、议论战争的得失等。高适《燕歌行》。
(三)、边塞诗的体裁:多七言古体、绝句(山水诗多五言古、近体)。
(四)、盛唐边塞诗的时代色彩:总体风貌:气势雄浑、豪迈遒劲、慷慨而悲壮。表现了士人昂扬向上的豪迈激情,以及对建立军功的渴望,对现实的关注与批判。如李颀《古从军行》。
二、高适及其诗歌
1、生平(702—765):字达夫,渤海人,祖父高偘,武后时人,乾陵有其陪葬墓,是有名的将领。高适虽为文士而建立功业的愿望强。高适生来不是文人,“喜言王霸大略,务功名,尚节义。逢时多难,以安危为己任。然言过其术,为大臣所轻。累为藩牧,政存宽简,吏民便之。”(《旧唐书》)说明高适的具体办事能力
并不出色,他的才能主要还是表现在对大势的把握上。高适向往功名:“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他一生从军二次以上:对契丹、奚的战争。后中有道科,作封丘尉,写诗说:“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辞官,入哥舒翰幕任掌书记,正是唐拓边战争最严重时。高适颇得哥舒翰的奖掖和信任,这改变了他的一生。安史乱后,哥舒翰败,高适被捕后逃出,至灵武,后任淮南节度使、西川节度使。官至散骑常侍,世称“高常侍。”封渤海侯。杜甫至成都时最初得力于高适。
2、创作:题材有边塞诗、关心民瘼的政治诗、抒写怀抱和友情的抒情诗。其边塞诗的特点:内容广泛,但最突出的是以政治家的眼光分析边塞形势,议论战争的得失,以政论笔调表达边防政见的诗。
代表作《燕歌行》:解析:诗的思想内容很丰富、复杂、深刻:A、歌颂爱国将士英勇抗敌,艰苦征战;B、谴责边防失策、将帅无能,致使战争旷日持久;写军中苦乐不均,令战士心寒,讽刺将帅骄奢,不恤士卒;C、同情将士们在艰苦的战争中的思乡之情。诗中有对比,有批评,有怨愤,有讽刺,有歌颂,有同情。涉及受战争牵连的各方面人物:天子、将军、士兵、思妇、敌人。表达了诗人对这场战争的复杂情感和深刻思考,足以代表盛唐士人对战争的普遍态度,因而被誉为盛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唐诗评选》:“词浅意深,铺排中即为讽刺。此道自‘三百篇’来,至唐而微,至宋而绝。”
艺术表现:A、叙述、描写了边塞景象、抒情、议论结合,叙述了战争的全过程、描写了边塞景象、抒写了征任思妇的痛苦、议论了战争失败的原因——主要表达边防政见,而重在发议论。B、对比——反复对比,多重对比,突出重心。出征时的骄横与失败时的困苦凄凉作比;士兵的苦战,为国死节与将军的享乐、恃宠贪功作比;敌我对比古与今之将帅作比。C、韵脚平仄互押,或激昂、或缠绵。七言歌行中大量地运用律句、对仗句,整饬合律。D、悲壮苍凉、朴质沉雄的风格。
精读作品篇目: 《燕歌行》、《别董大》 阅读作品篇目:
《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其
九、《蓟中作》、《封丘作》
三、岑参及其诗歌
1、生平(715—770):祖南阳人,出生湖北江陵。岑参出生世家,曾祖父(文本)、伯祖父(长清)、伯父(羲)皆以文至宰相。岑参言“国家六叶,吾门三相矣。”(《感旧赋》)岑参父官至刺史,早卒,他以苦学而登进士第。官至嘉州(今乐山、峨眉)刺史,世称“高嘉州。”岑参曾入高仙芝、封常清幕府作判官(由节度使、观察使等自己选择官吏以备差遣,非正式官)。与高适不同的是,岑参缺少对功名的积极追求。他去过很多地方,且有的地方为传统士大夫到所未到,见所未见(如安西、北庭都护府)。
2、创作:岑诗的艺术个性极为明显,他是盛唐李白之外的又一位优秀的浪漫诗人。杜甫说“岑参兄弟皆好奇”(《美陂行》),岑参以“好奇”之眼看奇丽独绝之景,他笔下的景色最神奇、最具特色。代表作《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的边塞诗奇丽壮美,富于浪漫主义激情,也不乏浪漫手法。他善于写奇丽壮美的西北边塞风光,如火山、沙漠、雪海、草原、狂风等,然而这些奇特壮美的自然现象又常常构成艰苦卓绝的环境,形成对军旅生活的考验。而诗人又极善于把边关将士放在这样的考验中,突现他们的豪情壮气。边疆环境的恶劣,边陲生活和战事的艰苦,有力地衬托出戍边将士的英雄主义精神。诗人善于使用夸张、比喻等浪漫主义表达方式,如“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解析:
内容歌咏白雪——奇;送别——情韵。艺术:写景奇特——风奇、雪奇、冷得奇传情别致——春风、梨花、乐、饯行,送别的温暖与热烈;愁云、寒、雪,送别的愁思。
岑参、高适比较谈:
岑参与高适都长于写边塞诗,且都具有豪迈雄壮的风格,又都长于七言歌行体。但二人又有许多不同。仅就二人的边塞诗而言,高偏于悲壮,岑偏于奇丽;高诗多夹叙夹议,直抒胸臆,岑诗则长于描写,多寓情于景;高诗浑厚质实,岑诗瑰奇俊峭;高富于现实关怀,岑长于浪漫想象。大抵就思想而言,高深于岑;就艺术而论,岑美于高。
殷璠《河岳英灵集》:高适“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朝野通赏其文。”岑参“语奇体隽,意亦造奇。”明王世贞《艺苑卮言》:“高岑一时,不易上下。岑气骨不如达夫遒上,而婉缛过之。”元陈绎:高适“尚质主理”,岑参“尚巧主景”。尚
质,叙事质实、语言质朴,主理重在表达自己的看法;尚巧,立意巧(如雪中送别),构思巧(如千树万树梨花开),主景,重在写景。(《高适诗集编年笺注》刘开扬,中华书局,《高适集校注》 陈铁民、侯忠义,上古出版社)
精读作品篇目: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阅读作品篇目:
《碛中作》、《赵将军歌》、《逢入京使》、《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四、王昌龄等诗人
1、王昌龄(约690—755)。曾为江宁(今南宁)丞,世称“王江宁。”又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尉,世称“王龙标。”后为刺史闾丘晓所杀。今存诗177首,以七绝为主(75首)。其诗负有盛名,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尤其七绝,明王世贞说他可以与李白争衡,列为“神品”,称为“联璧”。或称“七绝圣手”、称“开天圣手”。其诗题材主要有闺怨(宫怨《长信秋词》: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边塞、赠别。《出塞》被称为七绝压卷之作。其七绝的艺术技巧:善于捕捉刹那间或听到、或看到、或感到的东西入诗,启发读者的联想。如《闺怨》,女子言妆登楼欣赏春景,在看到柳色的刹那间,她感到了自己的孤独,便引起幽怨之情;又如《从军行》“烽火城西百尺楼”,征人独坐戍楼,忽然羌笛声传来,便引起他无法排遣的思家之情。构思精巧、新奇。起句往往高昂,虽单刀直入、开门见山,但多神妙、不凡。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琵琶起舞换新声”、“大漠风尘日色昏”。到第三句,又往往另辟蹊径,翻出新意。如《出塞》(其三)“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之后,不写征人思妇的愁思,而一转,“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隐约讽刺了今无良将,深化了题旨。风格劲健有力。
2、王之涣
极负诗名,但仅存诗六首。著名有《凉州词》、《登鹳雀楼》。《登鹳雀楼》的作者有三说:一是朱斌作。芮挺章编《国秀集》为天宝三载,在王死后两年,选王诗二首,此一列为朱斌作。二是朱佐日作。南宋范成大作《吴郡志》,引《翰林盛世》,以为朱作。三是王之涣作。宋985年编《文苑英华》,认为是王作。
3、王翰 有《凉州词》著名。崔颢,有《黄鹤楼》著名。
4、李颀
精读作品篇目:
王昌龄《从军行》其
五、《出塞》其
一、《闺怨》、《芙蓉楼送辛渐》 王之涣《登鹳雀楼》、《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
思考题:
1、在诗歌划分上,为什么把安史之乱后的十年也划入盛唐时期?
2、“盛唐气象”概说。
3、盛唐诗和诗坛特征概述(与初唐比较)。
4、李白怨怼诗仍然突出地表现了盛唐时代的精神面貌,为什么?
5、最能够体现盛唐气象的是李白、杜甫还是王维?为什么?
6、盛唐山水田园诗繁荣的原因。
7、山水田园文学的发展概述。
8、王孟诗比较。
9、王孟山水诗如何体现“盛唐气象”的?
10、盛唐边塞诗兴盛的原因概述。
11、高岑诗歌比较。
12、王昌龄绝句阅读,并写作小论文。
参考书目:
1、《王右丞集笺注》二十八卷 [唐]王维撰 [清]赵殿成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排印本
2、《孟浩然集》三卷 [唐]孟浩然撰 [明]朱警辑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影印宋蜀刻本
3、《高适诗集编年笺注》 [唐]高适撰 刘开扬编注 中华书局1981年排印本
4、《高适集校注》 [唐]高适撰 孙钦善校注 中华书局1984年排印本
5、《岑参集校注》
[唐]岑参撰
陈铁民、侯忠义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排印本
6、《王昌龄诗注》 [唐]王昌龄撰 李云逸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排印本
7、《王维新论》 陈铁民 北京师大出版社 1990
8、《纵横论王维》 王志清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1
第四讲 李白
教学目标:了解李白其人与创作成就。
教学重点:李白诗歌的艺术特点,歌行体的艺术特征。教学难点: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的成因,乐府与歌行的比较。教学方法:讲授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
第一课时
第一节 李白生平、思想个性
一、生平:(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官至翰林待诏,称“李翰林”,有“诗仙”之称。其出身有许多疑点,其家世和出生地至今还是个迷,主要有四种说法:(1)凉武昭王(李暠GAO或HAO)九世孙;(2)指李树而生(李阳冰);(3)其族获罪,谪居条支(属于西域,今在伊拉克境内);或说在碎叶(郭沫若《李白与杜甫》。碎叶,今在吉尔吉斯斯坦境内)。(4)陈寅恪《李白氏族之疑问》认为:李白父客,像是胡任到李唐经商而取李姓。从其诗中可看出他曾在胡人聚居地生活过。又有人说李白“眸子炯然”,如“饿虎”样,类胡人。白有许多习惯也很特别,如友人死,他为之剔骨而葬。其子女取名“颇黎”、“明月奴”。
李白一生主要分为五个时期:
1、读书与蜀中游历期。25岁之前。五岁随父到江油县,“五岁诵六甲(天干与地支组成六十组干支,其中起头的是‘甲’字的有六组,故称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好剑术”、“十五游神仙”、“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不到二十岁,苏颋见到李白,说他“天才英丽,可与相如比肩。”道教大师司马承祯说他有“仙风道骨”。
2、壮游与求仕期。41岁之前。李白不屑参加科举,希望通过漫游求得引荐的机会,“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到湖北安陆时,与高宗时宰相许圉(YU)师的孙女结婚,在此约十余年。
3、长安三年入仕期。42-44。有人考证,李白曾两入长安,开元后期一次,但无功而返。天宝元年可能由于玉真公主、吴筠、贺知章等人的推荐,召入长安作家供奉翰林。“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但他实际是以诗名来供奉。而李白自恃太高,无心理准备,依旧纵酒狂歌,桀骜不驯:“长安市中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后受排挤,赐金放还。二入长安在李白一生中很重要,使其后的创作有着强烈的思想性和政治性。
4、再次游历期。45——55岁。离开长安,李白又开始漫游。在洛阳遇到了去长安的杜甫,杜随白游历,二人有近一年的交游。(李白有二诗与杜,杜有十二首诗赠白。)之后,白与武后时的宰相宗楚客的孙女结婚。这期间,白热衷于求仙访道。
5、安史之乱期。56——62岁。安史乱后,白隐居庐山。玄宗奔蜀,马嵬后,肃宗在灵武继位。玄宗在成都尚不知时,发布公文,命其子平定天下。永王李璘在江陵招募将士数万人,东下平乱,实则别有野心。他经庐山辟李白为幕僚。白是不懂政治的人,只是出于报国安民的意图,入幕,作《永王东巡歌》:“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崩奔似永嘉;但永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肃宗以逆反镇压永王,白以“附逆”罪长流夜郎(今贵州正安县西)。玄宗还都,大赦天下,白得还。据郭沫若考定“朝辞白帝彩云间”一诗即是李白听到遇赦而作,极高兴。他丛九江到三峡走了一年多,而回来是“千里江陵一日还。”62岁的白死于当涂,一说患腐胁疾而死,一说是因醉入水捞月而死。
二、思想:儒道侠兼有。道教思想伴其一生,也影响其创作个性。他在政治上极端自负,想有所作为:“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但他又以谢安自喻,追求功成身退:“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救苍生应为晚。”儒道兼重,又加上极度自负,政治上的无能,他的一生充满矛盾和痛苦。
三、生活和个性:生活:李白一生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A、信道求仙。他常梦见与仙人交游,对长生飞仙,深信不疑。白举行入道仪式,疑有两次。如《西岳莲花山》、《梦游天姥吟留别》。B、隐居游历。天下山水,白游历十之七八。
他广交天下友。C、仗义行侠,嗜酒终身。他剑不离手,欲如项羽学万人敌。他挥金如土,讲义气,重然诺。自称“酒中仙”。杨义《李白的醉态诗学》:醉态成为他的思维方式,酒至醉而诗出,“斗酒诗百篇”;好酒入唇,下笔如有神“清平调”中“云想衣裳月想容”。其他诗人虽醉酒但不能成为其思维方式:阮籍好酒,“对酒不能言”;陶渊明好酒,“欲辩已忘言。”D、求仕与为官。白任情使性,不懂政治。虽为官很短,但影响其一生。
个性:杜甫《赠李白》:“秋来相顾尚瓢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狂放不羁,追求自由平等,乐观豪迈、傲视权贵、粪土王侯,特别是他的浪漫气质和理想主义,把十分繁难艰苦的事情看得一蹴而就的简易,以诗人之心观察政治和人情世态。而其结果则愈发加大了主客体间的落差,李白在这成反比的加速循环中,心理愈发敏感,情感也愈发容易激变,一旦有山水外物与之不平之心相撞,其深刻而巨大的忧愤和感伤便具象为崩云裂岸的潮回海涵之大观。吴经熊《唐诗四季》:李白像一曲交响乐。他像王梵志那么的快乐活跃;像杜审言那么夜郎自大(更有资格);像陈子昂、张若虚那么富有创造力和宇宙感怀,只是较他们货色更地道;像王昌龄和其他善咏春情的诗人那么了解女人的心理;最后,他描写大自然之动人,虽然与王孟之不同,却不弱于他们。他是盛唐最具人格魅力的人。有人认为,李白的悲剧,是科举制度替代传统的用人制度下的悲剧。(木斋等《中国古代诗人的仕隐情结》京华出版社2001,204-208页)其实,他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
其诗多是他遭到政治残酷压迫之后的产物,多于感激,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具有强烈的“骚”韵。上天入地的游心驰神,陷人于惝恍迷离之中。末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突兀而出,分明告诉世人:其醉翁之意不在山水,而在乎政治。因此,其诗中,不仅贯注以愤激之气,而且时不时地生硬地冒出几句牢骚语,使其山水诗政治抒情化了。他不断地动用“黄河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之类的意象,以泄其愤,以呈其才,更是表现其耽于酒精和幻想中的精神胜利的愉悦,让我们领略其醉的深度。其诗中十之七、八与酒有关,也正是这些以酒为题材的作品最能表现其气质和思想,最能代表其艺术个性。
第二课时—第三课时 第二节
李白的诗歌艺术
一、艺术个性及主要特征
存诗940余篇,仅次于白居易、杜甫。李阳冰曾编《草堂集》,今不存。现有宋人编《李太白文集》,最好的版本是日本静嘉堂文库所存。南宋杨齐贤编、元萧士赟补注《分类补注李太白集》(杨第一个为李白作注,萧进士及第后,专心注李诗,历时五十年。)王琦注《李太白文集》、詹锳《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三十卷》,其诗内容有讴歌山水、赠别、抒怀、反映社会问题、反映妇女生活等。
1、在取材设象上:李白心高气傲,尤其喜好雄伟瑰奇,笔下多南方景,追求形象出众,怪石、危崖、飞瀑、惊湍、轰雷、掣电,借山水挥斥幽愤,把强烈的主观色彩,变现为极具个性化的抒情意象。李白这一特点表现为侧重抒发豪迈气概和激情壮怀,很少对客观景物作细致、具体描绘。于大自然的伟力神功面前,李白感到的不是己身的渺小无为,而有一种极其无限的解放感、昂扬感和飘逸感。
2、在表现形式上:李白多用七言歌行古体、乐府杂言,不主故常,任由意志主宰,不能以律束,往往是情感喷发式的无所节制,故纵横错综,气逸调雄,荦荦不可相羁,实在是与其秉性姿质相一致。
歌行:李白擅长的诗体是歌行及绝句(159篇),律诗不占十分之一。歌行是七古中最少约束、最多变化、最富容量的诗体:热烈的情怀、壮观的场面、动人的故事、昂扬的精神、缠绵的思绪,都适合用歌行来表现。李白的创造力、表现力都尽可能地在七古、歌行中展示。这一诗体最适合李白,这一诗体到了李白手里最具风神。《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梦游天姥吟留别》。(注:七古,包括歌行、乐府、齐言七古和杂言七古。有人把七古等同歌行。)李白以歌行体造成抑扬顿挫、淋漓酣畅、气势飞动,铺张扬厉的特点。
李白也好用乐府旧题,擅长乐府,他的乐府诗大量地沿用乐府古题,创新出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借古题写今事,缘事而发;一方面则用古题写己怀。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这些诗往往借这个题目在古辞中的寓意和感情倾向,创造性地生发和联想,以纵横恣肆的文笔而形成磅礴豪放的气势,把乐府诗推想了无与伦比的高峰。但是,他的歌行成就比乐府还要高,他的生命精神和非凡气魄集中表现在这上面。但二者的界限不大容易划清。歌行的代表作有《梦游天姆吟留别》、《陪侍御叔华登楼歌》。(主要的辨别记号是带有“歌”、“行”、“吟”、“谣”)其歌行,完全打破了诗歌创作上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任随性情。他的这类
诗歌具有雄奇瑰伟的阳刚美,创造了变化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魏万推崇白“鬼出神入”。
李白除歌行外,还有五古,如《古风》59首、《丁都护歌》。李白古体诗是前朝之极致,而杜甫的影响主要在中晚唐、宋,尤其律诗。
李白七言绝句飘逸飞动、一气直下的特点依然存在,但比古诗多了几分蕴藉。如《望庐山瀑布水》、《送孟浩然之广陵》等。绝句中也有秀美的意象的诗,如《独坐敬亭山》、《静夜思》、《玉阶怨》等。绝句因其篇幅短小,多以一景、一事、一时之感受如诗,故多明快地脱口而出,形成清 新自然、不事雕琢的特点。明快俊爽,风神清朗的风格。
3、在艺术技法上:而李白的诗,想象力异常的奇特和丰富,想象奇之又奇,拘束不住。奇句夺目——起句突兀,往往破空而来,造成气势,具有“惊人“的艺术效果。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读之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大跨度的景象扫描,大幅度的时空转换,大反差的情感升降,大起落的结体布局,加之以大夸张的虚构和想象,大胆的夸张,以及个性化的清丽明快的语言。诗人以神来之笔,忽而论文,忽而人生,忽而送别,忽而赏景,语言错落,任情舒展,似无章法,实则淋漓痛快地表达出自己的情怀。李白感情抒发的方式是“李白式”的:一泄如注,一气呵成,淋漓痛快,不受拘束,如天马行空一般。有人说李白,用胸口一喷即成好诗。而杜甫的好诗是吭吭哧哧作出来的。他对杜甫的讥讽:“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舞。借来别来太瘦生,总为作诗太辛苦。”
4、在美学效果上:李白山水诗的主导风格:清雄逸放,奇瑰豪宕的壮美。境界恢弘,气象万千。“出鬼入神,惝恍莫测”(《诗薮》)。她在自己的诗中这样概括说:“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江上吟》),很能说明诗人气质与其诗风必然的关系。语言上“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结构上“白诗天才纵逸,至于七言长古,往往风雨争飞,鱼龙百变;又如大江无风,波浪自涌,白云从空,随风变灭。诚可谓怪伟奇绝者矣!”(《唐宋诗醇》卷六)生成了飞动飘逸、雄奇壮美的艺术境界。施蛰存《唐诗百话·将进酒》云:“李白的诗,是第一流的浪漫主义作品,他在盛唐时期诗坛上的情况,正和雨果在法国、拜伦在英国一样。游仙、饮酒、美人,是他的浪漫主义形式;嵚崎、历落、狂妄、傲岸,是他的浪漫主义精神。”
二、李白的影响
李白对后世的影响,首先是他诗歌中表现出来的独立人格和非凡自信,狂放不拘的个性风采,以及那种天马行空、纵横恣肆的自由意志,那种与自然冥合为一的潇洒风神。其次是他诗歌的豪放飘逸、变化莫测的魅力,具有丰富而奇特想象力,超凡卓特的创造精神。除了最完美的浪漫主义诗篇外,就是其人格魅力。杨义《李白的醉态诗学》:“李白是中国最深入人心的伟大诗人之一。他最让人诗兴焕发,才华灵动,神气飘逸,心胸俊爽。这对于行为拘谨、思想沉重、顾虑重重的中国人,永远具有精神启蒙、净化和提升的价值。从这种意象上说,中国有李白,是中国文化的大幸。”
第四课时
第三节 李白作品分析
讲读之二《将进酒》(略)讲读之二《行路难》(略)
精读作品篇目:
《行路难》、《将进酒》、《月下独酌》、《赠孟浩然》 阅读作品篇目:
《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古风》“西上莲花山”、“西上莲花山”、《金陵酒肆留别》、《战城南》、《登金陵凤凰台》、《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乌栖曲》、《嘲鲁儒》、《丁都护歌》、《陪侍御叔华登楼歌》、《望庐山瀑布》、《永王东巡歌》、《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思考题:
1、整理听课记录和课外阅读内容,全面掌握李白诗歌的艺术、思想特征。
2、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的成因。
3、歌行体的艺术特征概述;乐府与歌行比较。
4、独立撰写一篇探讨李白思想的千字论文(或道教思想、或游侠思想、或纵横家思想、或佛禅、或儒家的影响)
参考书目:
1、《李太白全集》三十六卷 [唐]李白撰 [清]王琦辑注 中华书局1979
年排印本
2、《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三十卷 [唐]李白撰 詹锳主编 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排印本
3、《李杜诗学》 杨义 北京出版社 2002
4、《李白诗歌艺术论》 房日晰 三秦出版社 1993
5、《李白大辞典》 郁贤皓主编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7
第五讲 杜甫
教学目标:了解杜甫的生平与诗歌成就。教学重点:杜甫诗歌成就、特点。教学难点:杜甫诗风及律诗成就。教学方法:讲授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
第一课时—第二课时 第一节
生平、思想、个性
一、生平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先祖居长安附近杜陵,自称“少陵野老”、“杜陵布衣”。官至左拾遗、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又有“诗圣”之称。
其生平的几个主要时期:
1、读书、壮游,35岁之前(712-746)。24岁在洛阳举进士不第。30岁在偃师娶妻杨氏。33岁又开始漫游。在洛阳遇李白,随白游历,二人有近一年的交游。青年时也是趾高气扬,充满进取心的人。好饮酒如李白,有《望岳》、《房兵曹胡马》。
2、长安十年困守与求仕,35—45岁(746-755)。父去世后,生活困窘,为生计无所不用其极:有20多首诗干谒;参加李林甫主持制举,成了“野无遗贤”牺牲品;献《三大礼赋》,擢河西尉小官,不拜。天宝末年,改授右卫军府胄曹参
军。在长安,历尽辛酸,生活落魄,“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看到生民的苦难及贫富差别,写出许多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如《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3、陷贼与为官(左拾遗),45—48岁(756-759)。安史乱起——756年陷长安,757年夏,逃至凤翔,授左拾遗,为救房琯获罪。杜甫与房琯为布衣交,房琯时败陈涛斜,又以客董廷兰,罢宰相,为刺史。8月,杜甫被许回羌村。九月,长安克复,回长安。758年贬华州司功参军,辄去;后补京兆功曹参军,不至。759年,由华州(西安东南华县)—秦州(甘肃天水)—同谷(陕西)—剑阁—成都。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也是现实主义成熟期。许多诗都是哭天抢地,可见他的困顿。有“三吏三别”。
4、漂泊西南及流落湖、湘,49—59岁(759-770)。在严武的帮助下(可能高适也给他帮助)建草堂,初相对安定。765年,严武再镇川,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766—768,居夔州(奉节)。770年死。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50年后孙子嗣业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县西北首阳山前。杜甫之死,也是千年之谜。一说八月,死于由长沙到耒阳途中,因过多食用牛肉、白酒而“饫死”,郭沫若先生从医学角度论说杜是因食用了变质的牛肉,并加白酒而死。;一说因长沙兵变至耒阳,长沙平定后又回长沙,死于十一月。仇兆鳌《杜诗详注》、萧涤非《杜甫研究》持此说。
夔州两年是他创作的第二高峰期,有近430首诗。与华州至洛阳的创作不同,他尝试各种律诗的写作。《登岳阳楼》五律、《登高》是七律中对仗最工整的,《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是联章体。另有长至百韵的排律,164句对仗,可见他驾驭语言的能力。
二、思想个性:奉儒守官的家庭,儒家思想伴其一生,无论穷达都兼善天下。《旧唐书·文苑下》:“白自负文格放达,讥甫龌龊,而有饭颗山之嘲诮。” “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严武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
杜甫《寄题江外草堂》云:“我生性放诞,雅欲逃自然。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
又在《醉时歌》写给好友郑虔:“得钱即相觅,沽酒不复疑。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
第二节
杜甫的创作
存诗1400余篇,在唐人中仅次于白居易。其诗内容兼收并蓄,细大不捐、包罗万象。主要有反映安史之乱前后社会生活、反映个人经历和人生忧患等。杜甫的社会诗,也就是那些被称作“诗史”的部分:一类是反映天宝后期**行将到来的社会风貌的名作如《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哀江头》等;安史之乱后,写成的“三吏”、“三别”、《北征》等。杜甫是盛唐诗人中首先把战争苦难引入诗中的。(“三吏”、“三别”见文选122页
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一、“诗史”意义。(史诗:重视诗歌的叙事性)
1、历史的真实性、客观性。如《兵车行》、《石壕吏》反映穷兵黩武及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生活。
2、历史的广阔性、形象性。其创作涉及社会生活的多方面,对历史是形象的补充。
3、历史的深刻性、预见性。揭露了社会的某些本质方面,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如表现安史之乱前国势倾危,“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政治形势。
这种“诗史”的性质,决定了写法的变化。创造了“即事名篇”的新乐府诗,把叙事手法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他的写法,往往是从不起眼的细事入手,从一个细小的视角来展示广阔的社会历史图画。在诗中杂以议论,或者用散文的语式铺排,或者将抒情融入叙事中,这是诗歌表现方法的一种转变。
二、何谓沉郁顿挫?
清人吴瞻泰《杜诗提要》:“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沉郁,思想感情深厚、沉重、博大、悲壮;顿挫,音节豪宕,格律精严而又富有变化。感情表达波浪起伏,反复低回。他深厚阔大的感情力量,欲喷发时,他的儒家涵养及中和心态,又把悲怆抑制住了,使它变得缓慢、深沉、低回起伏。他诗歌的主流风格:沉郁顿挫。(指他的政治、社会诗)教材上说: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之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他的山水诗萧散自然。
三、杜甫七律的成就:
如果说,沈、宋可以算作律诗体制的确立者,那么,杜甫才真正是名副其实的律诗艺术的奠基人。杜甫律诗的创造与贡献:
1、数量上:151篇,是初、盛唐之和。与盛唐大诗人较:王维,479首——七律20;高适,241首——七律7;岑参,397首——七律11;李白994首——七律9。
2、内容上:杜之前,多酬赠、应制之作;杜诗反映了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扩大了诗歌的表现力,全面开辟了律诗的境界,时事政论、身世怀抱、风土人情、文物古迹,一概熔铸于精严的格律之中,把这一诗体的价值提到了足与古风、绝句并立相峙的高度。
3、艺术技巧上:杜之前,守格律者,不免落入卑琐庸俗,如沈宋诗;而意境胜者,往往视格律于不顾,如李白。杜诗在用字、造句、属对、调声、谋篇、运笔等各个方面,作了大量的探索和大胆的革新,充分发挥了律诗体式的美学特长:
其一,对仗精工,出神入化。其二,议论精当,叙写自如。其三,布局精心,屈曲盘旋。其四,对比精确,正反相映衬。其五,语言精致,含义深邃。其六,诗律精细,体制创新。
第三课时—第四课时 第三节
杜诗的影响
一、杜诗的影响
中唐以后,杜甫的地位和影响日大,陆侃如、冯阮君说:天宝前,李白的时代;天宝后,杜甫的时代。
杜诗对后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也是深刻的。除了在主题意蕴上主要是仁人爱物的仁政理想,从唐诗的发展看,杜甫是一个集大成者,具有承先启后的意义。杜诗是唐诗发展的一个转折点。由于他的转益多师的吸取,兼备众体而自铸伟辞,为后来者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经验和可能。
杜诗是唐诗的转折,四个主要标志:
1、以文为诗。“即事名篇”,以诗纪行纪实,由古体向近体的转变,乐府转为新题时事。
2、以论入诗。由山水蕴藉向现实忧患、个人感叹在表现方式上主要是夹叙夹议的散文化的铺排技巧,由唐而向宋诗风转变。
3、以才学为诗。由诗人之诗向学人之诗的转变。
4、追求“尽工尽善”之境界,开苦吟之风气。
二、“李杜优劣论”:李杜两大诗人,难分优劣,各有极诣,同时达到了五七言诗歌的顶峰。后代有些文人,因个人爱好、时代风尚等因素不同关系,发表了若干抑扬的言论。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引起公案(文学史)。严羽则认为:李杜二公不当优劣。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太白不能作。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论诗以李杜为准,挟天子以令诸侯也。少陵诗法如孙、吴,太白诗法如李广。
三、重要注本:杜诗在宋流传很广,号千家注杜诗,现存宋刊本杜诗有十多种。有“杜诗学”。较好的注本: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集各家注止大成,取其善;杨伦《杜诗镜诠》;浦起龙《读杜心解》,浅解,分析很细;钱谦益《钱注杜诗》(《杜诗笺注》),重诗歌与政治关系,即“史实”。萧涤非《杜甫研究》、《杜甫诗选注》
四、讲读:
讲读之一《登楼》(略)讲读之二《登高》(略)讲读之三《登岳阳楼》(略)
精读作品篇目:
《登楼》、《登岳阳楼》、《登高》、《春望》、《旅夜书怀》、《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八首》其一
阅读作品篇目: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望岳》、《兵车行》、《丽人行》、《新婚别》、《悲陈陶》、《羌村》(峥嵘赤云西)、《北征》、《江村》、《前出塞》(挽弓当
挽强)、《赠卫八处士》、《梦李白》、《哀江头》、《丹青引》、《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月夜》、《蜀相》
思考题:
1、整理杜甫诗歌创作的四个时期。
2、杜诗艺术成就概述,以七律为例。熟悉杜甫的“赋笔”艺术,试赏析《北征》、《咏怀五百字》。
3、关于“诗圣”、“诗史”、“沉郁顿挫”的词解。
4、比较《登岳阳楼》、《汉江临泛》、《临洞庭赠张丞相》。
参考书目:
1、《杜诗详注》二十五卷 [唐]杜甫撰 [清]仇兆鳌注 中华书局1979年校点本
2、《杜诗镜铨》二十卷 [唐]杜甫撰 [清]杨伦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据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0年版重印
3、《杜臆》十卷 [清]王嗣奭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据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排印本重印
4、《钱注杜诗》二十卷 [唐]杜甫撰 [清]钱谦益注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排印本
5、《读杜心解》二十四卷 [清]浦起龙撰 中华书局1977年排印本
6、《杜甫〈秋兴八首〉集说·代序——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 叶嘉莹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
第六讲 大历诗风(代宗大历年间——德宗贞元初766--790)
教学目标:了解大历诗坛概况。
教学重点:刘长卿、韦应物、李益诗歌特点。教学难点:大历诗风。教学方法:讲授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
第一课时
第一节 中唐诗歌概况(766——835)
中唐是唐诗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时期,也是继盛唐之后的又一个繁荣时期。至贞元、元和年间,由于出现了韩孟、元白两大风格迥异的流派和刘禹锡、柳宗元等风格独标的名家,唐诗又掀起了第二次高潮。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有三个高峰期,称为“三元”——开元、元和、元祐。这一诗歌高潮的出现,与“元和中兴”的历史背景有关。与盛唐时期诗歌相比,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呈现如下的特征:
1、诗歌作者和作品数量多、远远超过盛唐时期。(参见施子愉的统计表)
2、追求新变。盛唐时期诗歌创作达到高峰,盛极难继,中唐诗人不得不另辟蹊径,追求新变。正如白居易所说:“诗到元和体变新”(《余思未尽加为六韵重寄微之》。借用,实际白是专指唱和长律而言)。
3、多元化格局。不同的诗人和创作群体有不同的新变追求,结果就形成诗歌创作的多元化。其表现就是创作个性更为鲜明突出,风格流派更为丰富多样。
中唐诗歌创作又大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1、中唐前期(766—790)代宗、德宗贞元初。主要为大历诗坛,以王维趣味为趣味。
2、中唐后期(791—836)德宗贞元、顺宗永贞、宪宗元和、穆宗长庆、敬宗宝历、文宗大和年间。这一时期出现了两个风格迥异的诗歌流派,即韩孟诗派和元白诗派,前者奇崛险怪,后者通俗平易。赵翼《瓯北诗话》:“中唐诗以韩、孟、元、白为最。韩、孟尚奇警,务言人所不敢言;元、白尚坦易,务言人所共欲言。”
第二节 大历诗坛概况
一、士人共同的心态:他们在繁盛的盛唐度过青春时光,又都目睹了安史之乱及乱后的破败萧条。安史之乱八年,催垮了整整一代人的精神。疲倦、衰顿、苍老、冷淡的内心代替了盛唐士人狂放、慷慨、豪迈、昂扬进取的精神。
1、在盛唐已养成的入世热情、救世济民的思想,使他们仍关注着社会现实,试图恢复元气,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这反映在他们的诗中中,有着豪气与激情。
2、痛苦的现实和士大夫独善其身的观念、软弱的性格,又使他们在痛苦之余转向了自身,希望在纷乱的现实中寻找一片宁静的绿地,在失望中寻找心理的平衡,提倡一种清净、高雅、淡泊的生活情趣与远离尘世、洁身自好、颐养天年的生活态度。
二、总体诗风。通过描写自然山水的恬静、幽远、清冷甚至孤寂来表现人生的感叹及个人内心的惆怅。诗歌幽隽、闲雅,重清丽的韵致。诗体上:工五言。有句无篇。语言上:省净、精炼、流丽。山水诗,多静态描述,缺乏灵动与飞扬之气。边塞诗,多了些哀怨低沉,少了些慷慨与悲壮。有不少人认为,这一时期处于盛唐和中唐中期两个诗歌高潮之间的低谷。胡应麟:“气骨顿衰”(《诗薮》)实则,“低谷”一词不太准确、其评价偏低,这是一个有一定成就的“过渡”阶段——盛唐到元和的过渡。
第二课时
本节主要介绍大历诗人群体及其作品
三、主要诗群:
(1)以长安、洛阳为中心的台阁诗人群——大历十才子,钱起、卢纶、韩翃等。
(2)以江东吴越为中心的地方官诗人群——刘长卿、戴叔伦等。(3)元结、顾况等反映现实生活的诗人(4)韦应物等山水诗人(5)李益等边塞诗人
1、大历十才子——钱起、卢纶、韩翃等
大历,唐代宗时年号,766年—779年,共14年。大历十才子的成员,记载不同,以姚合《极玄集》注所载为最早,他们是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翊、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漳、夏侯审。但也有人怀疑这一记载的真实性以为此注为后人所加,因保存此书原貌的汲古阁影宋抄本并无此注。《新唐书·卢纶传》记载同。
江邻几《杂志》:卢纶、吉中孚、钱起、朗士元、司空曙、李益、李端、李嘉祐、皇甫曾、耿湋。
胡光炜引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抄》:刘长卿、钱起、朗士元、皇甫冉、李嘉祐、司空曙、韩翊、卢纶、李益、李端。大历十才子基本上都生活在安史乱后,这一特定的时代背景给他们的心理带来了深刻的消极影响。安史之乱不仅给唐朝的政治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而且也给人们的心灵世界造成巨大的创伤,摧毁了人们的社会理想和生活热情。在这方面,大历十大才子是典型代表。他们缺乏盛唐大家那种经世济民的宏大抱负和执着追求理想的热情。他们虽号为才子,但也缺乏盛唐大家那种杰出横溢的才华。从题材上看,内容单一,赠别酬
唱、吟咏山水之作最多,约占三分之一以上。台阁之中,文人宴集,各擅名场。从艺术上看,推崇六朝二谢(灵运、朓)、王维。意境闲淡幽冷,喜作律体,注重锻炼字句,精细工巧。
2、钱起,有诗四百余首,是以“大历十才子”为主的中原诗人的领袖,在才子中年辈最高,天宝时与王维过往甚密。诗风仿佛王维,缺少恬淡韵味,有斧凿痕迹。其诗挑不出毛病,也说不出特别的好。闲适有余,热情不足。名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清。”(《省试湘灵鼓瑟》)据说曾听人月夜吟此句,应举时韵有青字,以此二举结,考官以为绝唱。百年后仍为范本。《岘佣说诗》说其诗“清气中时露工秀”。就省净来看其诗更近祖咏。他的诗很多是由人家的作品翻衍出来的:“牛羊下山小,烟火隔云深。”(《题玉山村叟屋壁》),即孟浩然(《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的意境;“烛影出绡幕,虫声连素琴。”(《夜雨寄寇校书》)直接变化祖咏的诗意“风帘摇竹影,秋雨带虫声。”(《宿陈留李少府厅作》)。还有“鸟道挂疏雨,人家残夕阳”(《太子李舍人城东别业》),则是王维诗意的摹写。他的七律写得清丽流畅,《赠阙下裴舍人》富丽工稳,堪称佳作。
3、以江东吴越为中心的地方官诗人群——刘长卿、戴叔伦等
刘长卿,虽然经历过盛唐,但他的创作活动主要在安史之乱后的肃宗、代宗两朝。他早年应举屡试(十次)不中,后入东都国子监,推为“棚头”得第。唐考试不糊名,知举者在决定录取与否及等第时需博采众议的情况下,举子们在考前投献诗文、干谒奔走是很重要的,有时单靠一人之力还不够。于是就互结朋党,造成声势,一方面保护本派人员以争取榜上有名,一方面攻击别派的人员。参与棚的容易登第,否则就难免落第。往往有门路的人才能进棚中。肃宗时封演《封氏闻见录》卷三“贡举”载:“士子殷勤,每岁士子到省者常不减千余人,在馆诸生更相造诣,互结朋党,以相鱼夺,号黹外棚,推声望者为棚头,权门贵戚,无不走也。”他的身世遭遇与杜甫有相似之处,安史乱后身处衰乱之时,宦游于江南,曾两遭贬谪,但是他缺乏杜甫那种远大的政治抱负,所以他的诗哀叹嗟伤之情多于济世救时之志,风骨不举,表现出盛唐向中唐的转变。刘长卿现存诗五百余篇,数量相当可观。他和“大历十才子”专攻律诗,尤长于五律,但基本上走的是盛唐诸家的路子,文辞、声律上修整得十分工致,气度的安详与意象的浑融则稍有不及,更丢失了杜甫诗中的“古意”。他自称“五言长城”,五言诗占十分之六七,五律占五言之六七。与中晚唐的这一题材的诗相比,风貌不同。如刘长卿诗多灰暗、寒冷、苍白的意象,50
第五篇:隋唐五代文学教案
中国古代文学2——隋唐五代文学
教 案
第一节 唐代文学概述
一、唐代文学的繁荣
1、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唐诗是中国诗歌群峰中的珠穆朗玛。唐诗以其所表现。
2、诗歌之外,散文、传奇小说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词作为一种新兴的文体,也是在
二、唐诗繁荣的原因
1、唐朝统治者奉行开明政治。
2、经济力量雄厚,国威大振,民气高扬,3、统治者实行文化兼容政策。
4、科举考试重文采,试诗赋。
5、皇帝身体力行,使有唐一代诗歌创作蔚然成风。
三、唐诗的发展轨迹
1、初唐:准备期;
2、盛唐:繁荣期;
3、中唐:巨变期;
4、晚唐:退潮期。
初唐前期诗歌
一,宫廷唱和与“上官体”
初唐前五十年间的著名诗人,不少是由陈、隋入唐的。诗坛的创作主体,仍然是以宫廷上官仪是初唐前期最为著名的诗人,有“上官体”之称。
二,王绩
王绩为人清高自持,纵情山水,佯狂傲世,他的诗文作品常常是以嬉笑怒骂之笔,《野望》是他的代表之作。
为诗人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充裕的 具有昂扬和刚健的风貌以外,大量的是歌他的诗歌特征是“以绮错婉媚 的进取精神、开阔胸怀、恢弘气度,以及精妙绝伦的艺术风采,被后人称为“盛唐之音”、“盛唐气象”唐代产生的。精神食粮。胸怀开阔,气度恢弘,精神昂扬。
第二节为中心,尤其是围绕着帝王的众多重臣和文人学士。他们的诗歌,即多为应制及奉和之作。其中除少数抒发政治情怀和有关战争题材的作品,功颂德与点缀生平之作。为本”寄托不平之气,以排遣怀才不遇、落魄失意的苦闷。他的诗,没有沾染宫体诗的脂粉气,艺术风格带有疏野淡朴、自然清新的特征。第三节 初唐后期诗歌
一,初唐四杰
“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虽然他们的创作活动都是集中在唐高宗至武后时期,但王、杨与卢、骆其实是两类不完全相同的诗人。卢、骆比王、杨年长十馀岁,他们的创作个性不同,所长亦异,其中卢、骆擅长七言歌行,王、杨擅长五言律诗。他们代表了当时文学革新的方向,力求摆脱齐梁诗风,突破宫体诗的狭小范围,扩大了诗歌的题材,加强了诗歌的抒情性和艺术表现力。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诗》,杨炯的《从军行》,卢照邻的《长安古意》,骆宾王的《帝京篇》二,杜审言和沈、宋
杜审言是杜甫的祖父,在初唐诗坛上颇有诗名,的诗歌来看,大多抒写羁旅情怀,描绘山川景物。其诗笔力雄健,形象鲜明,能够将精湛的艺术构思寓于严整的格律之中,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是杜审言今存诗中的佳作。
沈佺期和宋之问是武后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台阁诗人,宫廷旧习,但他们在被贬流放期间的作品,如沈佺期的《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度大庾岭》、《渡汉江》等,都是写景言情的佳作。然而他们最大的贡献,还是在于使得律诗这种新的艺术形式在他们手中得以定型化。三,陈子昂
陈子昂对于唐诗发展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梁诗风的绮靡,明确提倡风雅与兴寄,主张直接继承汉魏风骨与正始之音;实践,如三十八首《感遇》等诗作,展示一种深沉的政治思考和内在的骨力,从而为唐诗的健康发展端正了方向。尤其是他的《登幽州台歌》开启了盛唐之音。在天地无穷而人生有限的悲歌中,强烈的情感跌宕。这种一己的悲哀里,蕴含着得风气之先的伟大孤独感,之地、抚剑四顾茫茫而慷慨悲歌的豪侠气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
第四节、初唐诗人在六个方面为唐诗的繁荣准备了条件
1、确定了合南北文学之两长的文学发展方向。魏征在《隋书·文学传序》说: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在狱咏蝉》等,都是优秀之作。
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从他今存《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渡湘江》尽管他们在朝为官时期的创作不脱,宋之问的
一是倡导复古革新的理论,批评齐二是以他的创作,更是以深邃的历史目光和高亢的歌喉,回荡着目空一切的孤傲之气,形成反差透露出英雄无用武,骨气端翔,音情顿挫,“江左宫2 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歌咏。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若能掇彼清音,简兹累句,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
2、写景体物的技巧、对仗等方面作出有益的探索。上官仪及其绮错婉媚的“上官体”诗。
3、诗歌题材的开拓。初唐四杰的诗歌题材,从宫廷走向市井,从台阁走向关山大漠。
4、风骨的倡导。杨炯倡导“骨气”、“刚健”;陈子昂倡导“汉魏风骨”、“风雅兴寄”,《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5、五律的声律定型。文章四友,沈宋。
6、意境的创造。张若虚,刘希夷。
盛唐诗歌
第一节 盛唐前期诗人
一、吴中四士
在盛唐前期诗坛上,出现了四位文词俊秀,名扬京都的诗人,这就是被称为“吴中四士”的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和包融。他们现存的作品虽然不多,但不乏名篇佳作,艺术上也各具特色。其中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更是被誉为“以孤篇压倒全唐”的杰作。
二、王翰、王湾、王之涣
王翰、王湾和王之涣,都是盛唐前期著名的诗人,主要活动在玄宗开元年间。他们的诗歌,充满昂扬奋发的精神,和豪壮雄浑的气势,具有典型的“盛唐气象”的鲜明特征。王翰的《凉州词》,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王之涣的《登鹳鹊楼》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王翰,出生于有“游侠窟”之称的并州(今太原),性情豪健,狂放不羁。诗多壮丽俊爽之语。《凉州词二首》为其代表作
第二节 王昌龄与李颀
一、王昌龄
王昌龄,慕侠尚气,纵酒长歌,擅长七绝,被称为“七绝圣手”,王昌龄的诗,今存180馀首,其内容比较集中地表现了两类主题:一是歌唱边塞征戍者的思乡离愁;二是从不同角度描写妇女的生活和内心。就诗歌体裁而言,他的诗歌成就最突出的是七言绝句,大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故有“七绝圣手”的美誉,其造诣大约只有李白可与相比。
二、李颀
李颀与王昌龄、王维、高适、岑参等人都有交往,名重当世,是盛唐时期重要的诗人之一。李颀的诗歌,清俊秀丽而又雄浑雅健,其中不乏慷慨激昂之音,也颇能体现盛唐之音的气象。《古从军行》为其边塞诗的代表作品。诗中虽流露出哀怨的情绪,基调还是高昂进取的。
第三节 孟浩然与王维
一,孟浩然
孟浩然,一生清淡寡居,前40年在家乡隐居读书,40岁来长安求仕,应举不第,转游江东。晚年在荆州长史张九龄幕府供职,为期很短。孟浩然也是山水田园诗的重要作家。诗风平淡自然,由于他参加过农业劳动,与农民交往,与王维相比,其诗富有田家情调。
孟浩然喜欢用五言诗反复描写幽寂静淡的景物,表现个人的失意、孤独和苦闷。因此,在他的大部分诗歌中,都不免染上一层冷清的色彩,带有一种淡淡的愁绪。如其著名的《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宿建德江》、《夏日南亭怀辛大》、《夜归鹿门歌》、《留别王维》、《岁暮归南山》、《春晓》等等,无不如此。但同时,孟浩然的诗也还有境界阔大、气势雄浑的一面,如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诗,就是这种壮美的典型。
二、王维
王维,幼年丧父,母亲奉佛,王维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年轻时为时代精神感召,曾有凌云之志。后因政治上频遭挫折,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晚年则以焚香奉佛为事。他多才多艺,于绘画、音乐也有很深的造诣。
王维以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著称于诗坛。诗境空静明秀,且带冷寂氛围。这是他以佛心观物的结果,也是他在借物境写心境。王维是诗人兼画家,同时又擅长音乐,对大自然的美有细致的观察力和敏锐的感受力。他在诗歌上的成就也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诗、山水诗还是送别诗、抒情诗;亦无论古诗还是近体诗,都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王维诗歌的禅意与画意,在盛唐诗歌中最具有鲜明的特征。特别是在那些描写山水田园的作品里,禅与画又往往融合在一起,最能体现王维诗歌的艺术风貌。
第四节 高适与岑参
高适与岑参,是盛唐时期边塞诗歌最突出的代表诗人。他们都有过边塞生活的体验,对边塞和战争生活的反映更为深入,描写更为鲜明突出,也最能体现盛唐边塞诗歌的特色。
一、高适
高适,早年生活困顿,曾北上蓟门边塞,欲建立军功,失意而归;又曾入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有几年军旅生活。安史之乱爆发,在平乱中建树功勋,封渤海县侯。诗多慷慨悲壮之音,风格雄厚浑朴。高适的边塞诗,在内容和情调上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充满慷慨从戎、建功立业的爱国激情;二是经过清醒、理智的思考,深刻揭示边防政策的弊端,以政论的笔调表达自己对于战争的意见,同时流露对士兵的同情和对昏庸将帅的讽刺。《燕歌行》是其最为著名的作品。殷璠《河岳英灵集序》称其“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清人叶燮说:“高七古为胜,时见雄沉,„„其雄沉直不减杜甫。”(《原诗》)
二、岑参
岑参,两次出塞,深入西北边陲,先后在唐大将高仙芝、封常清的幕府供职,为其边塞诗的创作提供了生活源泉。诗风壮丽奇伟,多写西北边塞奇异景象,将士豪迈情感,极具浪漫色彩。杜甫说:“岑参兄弟皆好奇”。殷璠说:“参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河岳英灵集 序》)。清人翁方纲说:“嘉州之奇峭,入唐以来所未有。又加以边塞之作,奇气益出。”(《石州诗话》)高、岑相比,高雄厚,岑雄奇。
李白与杜甫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调张籍》)。李白与杜甫,犹如两颗巨星,前后辉映。他们的杰出创造,展现出了不同的艺术风貌,并将中国诗歌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盛唐诗歌的气来、情来、神来,在李白的乐府歌行和绝句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气势浩瀚、变幻莫测的壮观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
第一节 李白
一、李白的生平、思想
在盛唐文化的孕育下,李白以他特有的才华、风采和魅力,征服了同时代的许多读者,成为盛唐文化最为杰出的代表。这里将集中介绍李白与盛唐文化之间的关系。
1、李白的生平。
2、李白的思想。
二、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最具有个性化与浪漫色彩的伟大诗人。他的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他那奔放的热情,浪漫的理想,坦荡的胸怀,率直的性格,豪侠式的行为,都可以说是典型的盛唐式的。他善于运用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比喻、丰富的想象、灵活自由的体裁,和清新自然的语言,来表现他的思想、情感和性格。时代的精神风貌,和他个人的气质、性格方面的这些特点,全都反映在他的诗歌当中,从而形成其豪壮奔放与清新明秀之美,构成他所特有的飘逸豪放的艺术风格。
1、强烈的主观色彩,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事物做细致的描绘。喷发式的抒情方式。
2、发想无端,变幻莫测。
3、诗多气壮山河的壮美意象,亦不乏清新明丽的优美意象。
三、李白的地位和影响
在后人心目中,李杜并称,为千古诗坛两颗巨星。李白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是他的人格力量和个性魅力。其独立之人格,凛然之风骨,潇洒之风神,在束缚人性的封建社会里,闪烁着绚烂的光辉。至于他的诗歌风采,由于时代的原因,后人难以普遍继承。
四、李白最擅长的几种诗歌体式
李白最擅长的诗歌体式:乐府诗、歌行体诗、绝句。
第二节 杜甫
一、杜甫的生平和思想
杜甫出生在一个奉儒守官的传统家庭之中,他经历过歌舞升平的开、天盛世,也经历过万方多难的安史之乱。时代的动荡,使他卷入社会的底层。他以盛唐人的眼光和胸怀,观察并体验着时代的脉搏,从而形成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境界。
杜甫出身于奉儒守官家庭,一生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读书与漫游;
二、困居长安;
三、陷贼与为官;
四、漂泊西南。是艰难困苦的生活玉成了杜甫,使他体验到普通民众的心理。
杜甫的思想:越过汉代儒家而直承先秦儒学,对先秦儒学的落后成分也给予突破,集中地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品质:仁民爱物,忧国忧民。
二、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杜诗因题材不同、作者的生活阶段不同,而呈现为多种风格,其主体风格是沉郁顿挫。沉郁,是就其作品的思想感情而言,思想博大而精深,感情悲壮而深沉,忧思浩淼,千汇万状。顿挫,是就其作品的艺术形式而言,表达思想感情波澜起伏,回环有力,语意频生逆转。
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一、“集大成”说。杜诗集前代诗歌艺术之大成。中唐诗人元稹在《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中说:
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宋人秦观在《论韩愈》中说:
于是杜子美者,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趣,兼俊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所不及焉。然不集众家之长,杜氏亦不能独至于斯也。孟子曰:“孔子之谓集大成”,呜呼,杜氏、韩氏亦集诗文之大成者欤!
二、“诗史”说。唐人孟棨在《本事诗》中说:
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
三、“诗圣”说。诗中圣哲,是对诗人的最高评价。
三、杜甫的古体诗和律诗
杜甫多用古体诗写时事,因为古体便于叙事。其长篇古体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短篇古体如《兵车行》、《丽人行》、“三吏”、“三别”,均取得很高的成就。
杜甫的律诗成就更为辉煌,被后人视为创作的典范。其成就主要是:
一、扩大了律诗的题材范围,用律诗写时事。
二、使用组诗的形式,表现一些较为宽泛的内容。
三、合律而又 6 不见痕迹,得心应手,纵横恣肆。
四、精于字句锤炼,而又不失浑融之美。
《秋兴八首》是杜甫寓居四川夔州时写下来的以想望长安为主题的一组七言律诗,它是杜集中七律的代表作。
中唐诗坛
第一节 大历诗坛
大历时期:唐代宗年号(766—780)从杜甫去世到白居易等人的崛起,唐诗出现了一个低谷,文学史上称之为“大历诗风”。由于战乱导致国家的衰微,大历诗人无复盛唐诗人的壮怀,诗歌虽有风味而气骨顿衰。由雄浑的风骨气概转向淡远的情致,以表现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
这个时期的诗人以韦应物、刘长卿和“大历十才子”为主。他们的诗歌词语,往往带有凄清、寒冷、萧瑟乃至暗淡的色彩。通过象征性和描述性两种意象类型,表达寂寞冷落的情思。
一、“大历十才子”
以钱起为代表的“大历十才子”,除了大量的应酬唱和之作外,他们的诗主要写日常生活细事、山水风物和羁旅愁思,抒发寂寞清冷或超然世外的情怀。他们的诗歌艺术风貌,一方面带有追慕、模仿盛唐的痕迹,另一方面又呈现出“气骨顿衰”的特征。
大历十才子:卢纶、吉中孚、韩翔、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氵韦、、夏侯审、李端。(《新唐书·卢纶传》)
大历诗风的主流之外,还有两为独具特色的诗人:顾况和李益。顾况诗歌通俗,想象奇特。李益多边塞之作,慷慨之中带有悲凉。
这一时期的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影响深远。
张继,生卒年不详,字懿孙,襄州人。天宝十二载中进士,后与夫人相继卒于洪州。其诗多羁旅题咏之作。
二、“大历江南诗人”与“吴中诗派”
以刘长卿、李嘉祐为代表的“大历江南诗人”,不满于现实,却带着萧条的心情退入山林,“窃占青山白云、春风芳草以为己有”(皎然《诗式》)。他们的诗歌,以清婉柔秀为基本特征。以皎然、顾况为代表的“吴中诗派”,表现出“化俗为奇”和“由险得奇”两种创新趋势,从而创造出“清而狂”的艺术风貌。
三、韦应物
韦应物是中唐时期山水田园诗的杰出代表。他的一部分诗歌,具有气势壮大的特征,带有刚健明朗的盛唐馀韵;但更多的诗,则突出表现宁静野逸之趣,气貌高古,清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
第二节 韩孟诗派
一,韩愈与孟郊 韩孟诗派是以韩愈、孟郊为领袖的诗人群体。成员主要有:李贺、卢仝、刘叉、马异等。该诗派的理论主张有两点:“不平则鸣”与“笔补造化”,追求奇险之风,表现出鲜明的创新色彩。该派崇尚雄奇怪异之美。作诗追求力量的雄大、词语的险怪、造境的奇特。这是一种全新的审美取向。
(1)提倡“不平则鸣”。所谓“不平”,是指人内心的不平衡,“不平则鸣”,就是强调内心不平情感的抒发。
(2)提倡“笔补造化”。强调作诗要有创造性的诗思,要对物象进行主观裁夺,以妙笔弥补造化之不足。
韩愈与孟郊的诗歌,都具有“以丑为美”和奇险巉刻的艺术风貌,但韩愈诗更加奇险狠重,孟郊诗则更偏重于寒瘦冷峭。
韩愈生性“尚奇”,喜欢“搜奇”,对奇特之物具有追求的冲动。步入官场之后,又因刚直不屈而屡受打击,导致其审美情趣呈现出一种怨愤郁躁、情激调变的怪奇特征。遭贬之后,荒僻险怪的南国景观进入视野。这些主客观的原因,促使了雄奇险怪诗风的形成。他的诗歌多用激荡、惊怖、幽险、凶怪的词语,创造出前人未曾使用过的险怪意象,并且形成了思维定势,以俗为美,以丑为美。
韩孟诗派除了追求雄奇险怪之美,还以散文的章法、句法入诗。以散文章法写诗,便于展开铺叙,夹以议论,既有诗之优美,复具文之流畅,可以看作是一种创新。至于以散文句法写诗,如“乃一龙一猪”、“在纺织耕耘”之类,则破坏了诗歌的自然节奏,造成诵读的滞涩不畅。
二、李贺
李贺诗歌,以诉说怀才不遇的悲愤与苦闷为基本情调。其诗想象奇特、色彩斑斓,形成了奇崛冷艳的独特诗风。
李贺虽为宗室后裔,但家境贫寒;虽怀壮志,却被现实粉碎。精神始终处于极度抑郁、苦闷之中。他用诗写鬼怪,写死亡,写游仙,写梦幻,巧妙营造虚幻意象,形成了凄艳诡激的诗风。造语奇特,想象怪异,诗境幽奇冷艳。代表作品《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南园》。
三、贾岛、卢仝等其他诗人
贾岛以苦吟而著称,他的诗寒瘦僻苦,也同样表现出同寻常的审美心态。卢仝、马异等人的诗歌创作,想象离奇,语言生僻,险怪之风尤为突出。卢仝作诗多用怪奇、丑陋意象,马异作诗亦以险怪称,刘叉诗风粗豪硬朗。
贾岛、姚合是晚唐苦吟诗人的代表。苦吟诗人很少反映社会问题,全力以赴的苦吟诗句。对个人的贫穷,多方面地加以审视,“以刻琢穷苦之言为工”,在工整中见“清新奇僻”。诗境狭窄,有句无篇。
第三节 元白诗派与新乐府
白居易和元稹是中唐时期才华卓著的诗人,他们既有通俗浅显、干预政治的“讽喻诗”,又有流畅华美、风情浓郁的“感伤诗”、“闲适诗”与“杂律诗”。他们对中晚唐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
一、新乐府的发展及其评价
新乐府,是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式的诗。它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继杜甫“因 事立题,无复倚傍”之后,经元结、顾况等人一脉相承以及张籍、王建的进一步写实化和通俗化,到李绅、元稹和白居易时,则成为一种有主观意识、有鲜明理论的创作准则。元白等人的新乐府,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批判现实的精神,在艺术上其中也不乏成功之作,但那种浅、切、尽、露的倾向,也有其不足之处。
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强调诗歌的写实性、通俗性,强调诗歌的讽谕倾向,目的是用诗歌来“补察时政”。他在《新乐府序》中说道:“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戒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在《与元九书》中说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将其诗歌分为四类:讽谕、闲适、感伤、杂律。他所看重的是讽谕诗。他的讽谕诗有170多首,内容为反映下层民众的苦难,揭露上层官僚的丑行,以《新乐府》其代表。《新乐府》优点有三:(1)一篇专咏一事,中心突出,意旨明确。(2)篇章形式灵活,富有民歌咏叹情调,语言浅显流利。(3)善于生动描绘人物,感情浓烈。其缺憾有三:
(1)《新乐府》的谋篇布局是“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2)某些诗篇是议论和说教的堆积,枯燥乏味。(3)语言因一意追求浅显务尽而失之于直露无隐,不够精练含蓄。
二、白居易的《长恨歌》与《琵琶行》《长恨歌》与《琵琶行》生动传神而又风情摇曳,流畅华美而又情感真挚,极富艺术感染力。《长恨歌》是一篇脍炙人口而内容又极为复杂的叙事诗。
(一)古今岐说述评。
(二)《长恨歌》的基调是婉而讽。第四节 刘禹锡与柳宗元刘禹锡和柳宗元都是“永贞革新”的积极参与者,又都长期被流贬荒远,然而不幸的政治命运,却促成了他们文学上的成就。刘、柳二人一同参加“永贞革新”,一同遭到贬谪,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荒远的贬所度过的,抒写内心苦闷,表现斗争精神是他们诗歌的主要内容。差异。简言之,刘诗昂扬,柳诗沉重;刘诗外扩,柳诗内敛;刘诗气雄,柳诗骨峭;刘诗风情朗丽,柳诗淡泊简古。
一、刘禹锡
刘禹锡的诗歌,笔锋犀利、目光深邃、感慨深沉,无论怀古诗、抒情诗,还是政治讽刺诗,无不充满豪宕慷慨之气。而他的《竹枝词》等作品,则表现出活泼开朗的情调和浓郁的民歌色彩。
诗人将叙述、但因二人性格不同,9
50首为 ”,以议论收结,每每画蛇添足。
是白居易最杰出的作品,描写与抒情结合在一起,诗歌风貌也有明显的
二、柳宗元
柳宗元的大部分诗歌,以抒发离乡去国的悲愤和抑郁苦闷的意绪为基调,感慨深沉而又风骨清峭。而他的山水景物诗,则寓忧怨、清峭于清新淡雅之中,诗境清冷而又韵味悠然。
代表作刘禹锡《戏赠看花诸君子》、《西塞山怀古》、《竹枝词》、《浪淘沙词》。
韩柳与散文的发展
第一节 韩柳的古文革新主张
1、古文运动的起因
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佛老蕃滋,国家内忧外患。一部分士人欲变革时政,以期王朝中兴。于是产生复兴儒学的思潮,以儒家思想拯救时局。宣传儒家思想需要有适合的文章体式,而当时却是骈体文统治文坛。骈体文讲对偶,讲声韵,讲四六句型,成为表达思想的障碍。因此必须将其破除。韩柳古文运动由此发生。
2、古文运动的理论主张
韩愈、柳宗元的古文理论主张有四点:(1)“文以明道”。超越汉代的章句之学,用文章阐明先秦儒学的义理,以用于政教。文道合一,道“,即孔孟之道。道是内容,文是形式,文与道,或文统与道统的有机结合,文章才具有充实的内容和现实的意义。(2)充分意识到“文”的作用,为写好文章而搏采前人遗产。(3)破骈为散,文从字顺,务去陈言,贵在创新。(4)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和文章的感染力量。
第二节 韩愈的散文
一,韩愈散文的内容
韩愈的散文,内容复杂丰富,形式也多种多样。论说文在韩愈散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内容涉及社会、政治、经济、哲学思想等各个方面。叙事文以及嘲讽现实、文笔犀利的短小“杂文”,也都具有鲜明而又强烈的现实意义。
二,韩愈散文的艺术特征
韩愈的散文,气势充沛,雄奇奔放,纵横变化而又流畅明快,具有多样的艺术风格。苏洵说:“韩子之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鱼鼋蛟龙,万怪惶惑,而抑遏蔽掩,不使自露。而人自见其渊然之光、苍然之色,亦自避畏,不敢迫视。”(《上欧阳内翰书》)很能形容出韩愈散文的主体风貌。
第三节 柳宗元的散文
一,柳宗元散文的内容
柳宗元的散文,包括其深入思考哲学、政治、社会、人生的哲学、政论文章,也包括其抒发忧愤、抨击现实的杂文。他的传记散文,也多取材于现实,具有较高的文学和思想价值。他的寓言文,篇幅短小而寓意深刻,极富哲理意味,能给人留下深长的思考和回味。而山水游记,则是柳宗元散文中的精品,是作者悲剧人生和审美情趣的结晶。
二,柳宗元散文的艺术特征柳宗元散文的总体艺术风貌,体现为精密深刻,含蓄凝敛。他的哲学、主的杂文,笔锋犀利,逻辑严密。他的传记文剪裁精当,注重传神,引人入胜。他的寓言文想象丰富,造意奇特,形象鲜明而又寓意深刻。如《永州八记》。
第一节 唐传奇
一、唐传奇的发展唐传奇是指唐代流行的文言小说。唐传奇兴盛原因:
1、都市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生活丰富为小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2、科举考试“温卷”之风的盛行。
3、唐代各种文学形式的普遍繁荣,诗、文、小说出现了互相融合、互相促进的倾向。
4、魏晋南北朝以来志怪及轶事小说的传统。
唐传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1)初、盛唐时代为发轫期。作品数量少,艺术上也不够成熟。(2)中唐时代为兴盛期。名家名作辈出,唐传奇的大部分作品产生于这个时期。(3)晚唐时代为衰落期。作品内容单薄,无复昔时光彩。
唐传奇的出现,标志中国文言小说的成熟。它的艺术成就有三:(1节描写和人物性格的展示。收民间口语及骈文的技巧,并插入大量诗词。
唐代传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初盛唐的过渡期、阶段。其中中唐时期名家辈出,多、成就最高的是爱情主题的作品,如陈玄祐的《离魂记》《李娃传》,元稹的《莺莺传》
唐代传奇与俗讲变文3)语言简洁明快,辞采斐然,富有诗意。采用散文古体,也吸唐传奇中的优秀作品,大都产生在这个时期。传奇中数量最,蒋防的政论及以议论为他的山水游记文笔清新优美,具有诗情画意。
(应结合作品,加以认识)唐传奇作家摆脱了六朝小说粗陈梗概的写法,(2)刻画人物生动形象,注重细
中唐时期的繁荣期和晚唐的衰微期三个,李朝威的《柳毅传》,白行简的等等,都是传世的名篇;描写仕途坎坷、)构思新颖,情节曲折,引人入胜。(《霍小玉传》官场黑暗的作品如《枕中记》、《南柯太守传》;反映政治历史题材的作品如《高力士传》、《长恨歌传》;描写侠义刺客的《聂隐娘》、《无双传》、《谢小娥传》等,还有描写鬼怪、神仙的《古镜记》等。
二、唐传奇的艺术
唐人写传奇,开始有意识地进行小说创作。他们摆脱了志怪笔记小说的格局,取材于现实生活,增强虚构和想象的成份,写出了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人物形象。
第二节 俗讲与变文
一、俗讲
俗讲:佛家讲经,因听讲者不同,有僧讲和俗讲之别。俗讲乃僧徒依经文为俗众讲佛家教义、“悦俗邀布施”的一种宗教性说唱活动。(讲经文:俗讲的底本,散韵结合,说唱兼行。)
俗讲由佛教讲经演变而来,其取材皆自佛经,内容也不外佛教教义,它们往往通过通俗生动的语言、新奇别致的内容和引人入胜的情节,而将深奥的教义转化为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故事,因而文学的色彩也较为浓厚。
二、变文
变文,也简称“变”,乃“转变”的底本(转变:唐五代时期民间说唱技艺),本非案头读物,乃供艺人说唱之用。在敦煌说唱类的作品中,就保存了较多。其内容有宗教性变文,有讲史性变文,有民间传说题材的变文,也有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变文。根据说唱的需要,艺人往往采用各种民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融文学、音乐、表演乃至绘画为一体,声情并茂,深受民众喜爱。
晚唐诗坛
从唐敬宗起,唐王朝的危机进一步加深,士人怀古伤今,情绪悲凉,诗歌有了新的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这个时期出现两位著名诗人,杜牧、李商隐,文学史上称之为“小李杜”。
第一节 杜牧与晚唐怀古咏史诗
一、杜牧的诗歌创作
杜牧(803—约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属陕西西安市)人。晚唐诗人。入仕后累官至迁膳部员外郎。朋党之争时,被李德裕排挤,而后复为用。入朝,官至中书舍人。有《樊川文集》。
杜牧是一位才华纵横,具有远大抱负的诗人。他的诗歌创作,追求一种情致高远、笔力劲拔,于俊爽峭健之中时带风华流美的艺术风格。在杜牧各类题材的诗歌中,以怀古咏史诗数量最多,也最能体现杜牧诗歌的主体风貌。这些诗歌以深邃的目光、劲健而又流畅的笔调,将写景、抒情同怀古咏史紧密结合在一起,突出表现一种深沉的、盛衰兴亡的历史感慨。就诗歌题材而言,杜牧五、七言古今体皆有佳作,而七绝成就最高,无论咏史、写景还是抒情,无不爽朗俊逸,蕴含深刻,在晚唐独树一帜。
杜牧诗风俊爽峭健,咏史怀古诗多写伤悼情绪,《过华清宫绝句》、《赤壁》等颇多感慨。他擅长七律、七绝,尤其是咏史和写景的七绝,向来受人推崇。诗中善用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
二、许浑等人的怀古咏史诗
许浑在晚唐诗坛上颇有诗名,他的诗作以怀古咏史最为出色,那种纵观历史、吊古伤今的感慨,带有更多的衰飒之气与空漠之感。还有刘沧的怀古咏史诗,悲而不壮,凄凉萧瑟,很能体现那个时代的精神面貌。
第二节 李商隐
一、李商隐的生平、思想与诗歌的主要题材
李商隐(812—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泌阳)人。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其诗揭露和批判当时藩镇割据、宦官擅权和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糜烂,《行次西郊一百韵》、《有感二首》、《重有感》等皆著名。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斥时政,《贾生》、《隋宫》、《富平少侯》等较突出。无题诗也有所寄寓,至其实义,诸家所释不一。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隐晦之病。也工四六文。有《李义山诗集》,文集已散轶,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二、李商隐诗歌的内容与情调
李商隐是晚唐时期最为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多抒写时代动荡离乱的感慨和个人失意悲愁的心情。其中既有关注现实的政治诗,也有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既有表现个人遭际的抒怀诗,也有缠绵悱恻的爱情诗。由于时代的混乱和个人遭遇的坎坷,他的诗往往流露出浓厚的感伤、迷惘和消极的情绪。
李商隐的咏史诗、咏物诗历来受到推重,内容多含讽刺时局与身世之慨。然而最为杰出的还是以无题为中心的爱情诗。他的爱情诗能以平等的态度、以纯情而非色欲的笔墨表现对女性的追求。在中国文人的爱情诗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三、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征
李商隐是一位刻意追求诗美的作者。他的诗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以缜密的构思、丰富的想象、哀婉的情调、瑰丽多姿的形象和含蓄优美的辞采,来表现他所特有的细腻而又敏感的心境与感受,从而构成朦胧瑰丽的诗歌境界,表现为一种凄艳浑融的风格。
1、朦胧多义与对心灵世界的开拓
李商隐为了表现复杂矛盾甚至惆怅莫名的情绪,他善于把心灵中的朦胧图象,化为恍惚迷离的诗的意象。这些意象分明有某种象征意义,而究竟象征什么,又难以猜测,遂形成如同雾里看花的朦胧诗境,辞意飘渺难寻。
2、凄艳浑融的风格
李商隐用哀惋的情调,美丽的形象与辞采,来写他的心境与感受,由于拥有自己的意象群,所用的意象在色调、气息、情意指向上具有一致性,于是形成了凄艳而浑融的风格。
第三节 晚唐其他诗人
晚唐诗坛除杜牧、李商隐两位杰出的诗人之外,还有许多颇具才华的诗人。从他们诗歌的题材内容与情调风格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以温庭筠、韩偓、吴融等人为代表的一批诗人,多表现士人的闺阁情怀与爱情题材,带有艳丽之风;
二是以皮日休、陆龟蒙、司空图等人为代表的一批诗人,多表现避世心态与淡泊情思,带有淡泊之风;
三是以郑谷、罗隐、司空图等人为代表的一批诗人,多表现离乱之感与现实讽喻,“新乐府”的精神。
词,是在城市经济繁荣以后,市民文学发展的影响下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存敦煌发现的“曲子词”来看,词起于民间,其源自隋,经文人的模仿与创作,而崛起于中唐,兴盛于晚唐、五代。词最初是一种配乐歌唱的音乐文学,是诗与音乐在隋唐时期以新的方式再度结合的产物。燕乐是唐代俗乐的总称,而起。
第一节 敦煌曲子词与早期文人词一,敦煌曲子词
自1900年敦煌石室打开之后,早期民间词的面貌才呈现出来。敦煌曲子词的内容相当广泛,而其中数量最多、艺术性较高的作品,曲子词的体制尚属粗备形体,保存了民间词的朴素风格,富裕生活气息。二,早期文人词
词在民间兴起之后,引起了文人的注意和兴趣,刘长卿、戴叔伦、韦应物、王健、刘禹锡、白居易等人,都创作过一些优秀的词作。第二节 温庭筠与花间词人
一、《花间集》与花间词风
晚唐五代时,西蜀少蒙战乱,统治者淫乐成风。极力推崇、仿效,形成花间词派,主要写女性姿色和生活情状,包括男女相思、离别,绮罗香泽,内容空虚,追求词藻,形成唯美主义词派。具有
从现是由胡乐与中原音乐融合而成的,词随燕乐
主要是那些反映女性生活和心情的词作。敦煌
并开始尝试这一新的艺术形式。张志和、西蜀的一批词人,把温庭筠词封为正宗,花间词人笔触浓艳细腻,具有感官刺激性。
唐五代词 二,温庭筠和韦庄
温庭筠和韦庄,是“花间词人”的突出代表。温庭筠的词几乎全是写爱情、相思,又多用女性口吻。色彩浓艳,词藻华丽,充满浓重的脂粉气。孙光宪说他的词“香而软”,道出了其词的主要风格特征。与温庭筠齐名的韦庄,词风与温庭筠接近,但不全相同。温词浓艳,围词清艳;温词密而隐,韦词疏而显。
温庭筠生平怀才不遇,生活放浪。其词内容狭窄,多写妇女,寄寓自己失意情怀。 艺术上描写细腻,真切,善于创作意境。
第三节、李煜和南唐词人
一、南唐词人
二、南唐后主李煜
在唐末动荡的年代里,唐诗已经走完了它灿烂辉煌的历程,晚唐的最后一抹晚霞已逝去,词在这个世纪得到了发展。而高踞于十世纪中国文学巅峰之上的,是以词著称的李璟、李煜父子。
李璟(南唐中主)的词流传到现在的仅有四首,但如“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等都是流传千古的佳句。
李煜(南唐后主)则在继承乃父诗风的基础上取得了更大的成就。李煜,工书,善画,通晓音律,是唐五代词人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位词人。他在亡国之后所写的许多怀念故国和感慨身世的作品,更体现出了真实的性情和词的本色,具有较高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