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自然界的生物为什么丰富多彩(精选)
自然界的生物为什么丰富多彩
生物界是一个丰富多彩、生机勃勃的世界,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百花吐艳,万木争荣。那么自然界中这些丰富多彩的生物是怎样形成的呢?
从总体上来说,是进化产生了新物种,引起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导致了生物的多样性,使得自然界中的生物丰富多彩。
对于生物进化的概念,1998年北京大学张昀将其表述为:生物在与其生存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其遗传系统随时间而发生一系列不可逆的改变,并导致相应的表型改变,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改变导致生物总体对其生存环境的相互适应。
地球在宇宙中形成以后,开始是没有生命的。多数学者推测,原始生命诞生的时间可能在距今37亿-38亿年前生命的起源。早期的地球是炽热的,地球上的一切元素都呈气体状态,那时候是绝对不会有生命存在的。最初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蛋白质出现后,最简单的生命也随着诞生了。从此,地球上就开始有生命了。
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形态很简单,一个细胞就是一个个体,它没有细胞核,称为原核生物。关于原核生物的存在,已经有了若干化石证据,例如,澳大利亚太古宙35亿年前的瓦拉五那群微生物和类似蓝藻的化石以及太古宙早期的叠层石、石墨炭等。
原核生物靠细胞表面直接吸收周围环境中的养料来维持生活的,这种生活方式我们叫做异养。当时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缺乏氧气的,这种喜欢在缺乏氧气的环境中生活的叫做厌氧。因此最早的原核生物是异养厌氧的。它的形态最初是圆球形,后来变成椭圆形、弧形、江米条状的杆形进而变成螺旋状以及细长的丝状,等等。从形态变化的发展方向来看是增加身体与外界接触的表面积和增大自身的体积。现在生活在地球上的细菌和蓝藻都是属于原核生物。蓝藻的发生与发展,加速了地球上氧气含量的增加,从20多亿年前开始,不仅水中氧气含量已经很多,而且大气中氧气的含量也已经不少。细胞核的出现,是生物界演化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原核植物经过15亿多年的演变,原来均匀分散在它的细胞里面的核物质相对地集中以后,外面包裹了一层膜,这层膜叫做核膜。细胞的核膜把膜内的核物质与膜外的细胞质分开。细胞里面的细胞核就是这样形成的。有细胞核的生物我们把它称为真核生物。从此以后细胞在繁殖分裂时不再是简单的细胞质一分为二,而且里面的细胞核也要一分为二。真核生物(那时还没有动物,可以说实际上也只是真核植物)大约出现在20亿年前。性别的出现是在生物界演化过程中的又一个重大的事件,因为性别促进了生物的优生,加速生物向更复杂的方向发展。因此真核的单细胞植物出现以后没有几亿年就出现了真核多细胞植物。真核多细胞的植物出现没有多久就出现了植物体的分工,植物体中有一群细胞主要是起着固定植物体的功能,成了固着的器官,也就是现代藻类植物固着器的由来。从此以后开始出现器官分化,不同功能部分其内部细胞的形态也开始分化。由此可见,细胞核和性别出现以后,大大地加速了生物本身形态和功能的发展。
自真核细胞产生后,生物界很快就发生了分化,通过不同的方式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产生出许多不同的生物类群。这些发展都是通过生物体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变异,以及行为的进化来完成的。
对于形态结构的进化,谢韦尔错夫认为,生物的多功能性是器官系统发育变异的基础。迈尔从基因角度出发,认为基因的多效性是新构造、新器官形成的基础。
由于生物在形态结构上进化的结果,使得生物个体在结构上呈现复杂性和多样性。从太古宙和元古宙早期的原核生物,到元古宙中期出现的单细胞真核生物和元古宙晚期的多细胞藻类植物及软躯体的无脊椎动物,到古生代早期的有外骨骼的无脊椎动物和稍后出现的有内骨骼的脊椎动物,以及有木质化维管系统的维管植物,从中生代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及裸子植物到新生代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我们会发现具有复杂结构的生物类群在生命史上出现较晚,生物结构愈复杂,进化出现的时间愈晚;生命史早期生物圈的生物组成相对单调,晚期生物圈的生物形态结构上多样性随着生境的扩展而增大。
生物在适应进化中,随着环境的改变,一些适应新环境的功能也随之出现。这使得生物能更好的适应环境,具有重要的进化意义。
行为是动物利用环境的工具,动物通过行为调节自身和环境的关系。当然,植物也有行为,如植物的生长、分泌等,表现为向性,如根的向地性,茎的负向地性。
其实,无论是生物体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的变异,还是行为的进化,这些都属于表型进化,是可以看的见,区分的了的性状,由生物的表型,我们可以直接观察到自然界生物的不同,它们是丰富多彩,五彩缤纷的。
生物表型的差异是建立在生物自身的基因型上的。正因为生物在基因上不同才导致不同物种的形成。
我们已经知道染色体是遗传物质,而基因以线性分布于染色体上。当遗传物质改变时,出现新的基因,形成新的基因型,产生新的表型,因此产生了新的物种。因此可以说遗传物质的改变是进化的内因。
遗传物质的改变,称为突变,可分为两大类:染色体畸变和基因突变。突变所造成的可遗传的变异为物种的形成提供了原材料,而突变是随机发生的,这种随机突变在外界条件的影响下,在生物群体内非随机的积累与储存,从而使群体发生分化,形成新物种。
中性学说在对生物大分子的量化分析后认为,基因随时会产生大量的中性突变。对于编码蛋白质的结构基因而言,当三联体密码中的 1 个核苷酸(尤其是第 3 位)发生置换往往不会使氨基酸类型发生改变。蛋白质的保守性替换又指出,即使改变了个别氨基酸残基,但该残基是在可变区域内这种变化也并不影响生命体的生存价值。此外,结构基因只是整体 DNA 序列中的小部分,还有大量不编码蛋白质的序列,如调节基因、重复序列、内含子、假基因和退化基因等。由此,木村资生等人结论生物进化在分子水平上起主导因素的是那些对生物生存即不有利,又无害的“中性”基因
染色体畸变包括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变化,它与基因突变一样在进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染色体畸变牵涉到 DNA 分子上较大范围内的变化,影响基因间的连锁和交换,改变基因表达的方式,产生生殖隔离机制,加速物种分化的过程等。
而隔离对于新物种的产生必不可少。隔离阻碍不同物种间基因的交流,使得种群变小了,因而基因频率可以由于偶然的因素(基因漂变等)而改变,基因频率的改变,加上不同环境的选择,使各小种群向不同方向发展,这样就可能形成新种。
引起生物表型差异的因素除了基因,还有就是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生存时时刻刻都在受到环境的制约和影响,面对已然改变了的环境,绝大部分生物均能做出适应性的调整,从而在适应中达到物种发展与进化的目的;另一方面,环境也会因为生物的存在而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在环境变化与生物适应进化的交互发展中,生命得以延续。
自然界中的生物在内因基因和外因环境的影响下,经过漫长的进化,不断分化出新的表型,使得我们地球上如此绚丽多彩。
第二篇:案例: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
第22章
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
第四节
《神奇的微生物》教学案例
王树云
课题:神奇的微生物
课型:新授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描述病毒、细菌的主要特征; ②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③举例说出病毒、细菌以及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2)能力目标:
①通过展示实例,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对抽象问题的理解能力;
②通过“科学幻想”的角色扮演活动,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调查能力; ③结合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对探究实验的设计及实际操作能力; ④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公民意识,锻炼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3)情感目标:
①养成辨证地认识事物的观点;
②明确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利、弊关系,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并贯彻到学习、生活的实际行动中。
③形成自我评价、互相评价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①通过对资料的阅读、图片的观察及实验探究获得病毒、细菌、真菌主要特征的知识。
②举例说出真菌等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难点
①微生物的结构及主要特征。
②收集、运用信息资料,阐明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并能使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1)从图书馆、报刊文摘、互联网等收集有关病毒、细菌、真菌的资料。(2)制作多媒体课件(含病毒、细菌、真菌的影视、图片、文字等相关资料)。
(3)准备霉变的馒头片以及探究“霉菌生长的环境条件”相关实验仪器。(4)布置学生做好“角色扮演”活动的准备。
2、学生准备:
(1)学生提前5-7天,把馒头、面包、猪肉、米饭等几种不同的新鲜食品,分成几组,每组的食品种类以及每种食品的重量要求都相同,然后放置在干燥、潮湿、不通风等不同的自然环境中,观察并做好食品变化的记录,准备课堂实验用。
(2)准备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学生自由组合形成三个大组,抽签决定每个大组扮演的角色,按各自的角色收集有关病毒、细菌、真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的资料(有文字、图片等资料),就本角色与人类的关系准备发言稿或“科学幻想”报告。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新课导入:在前几节生物课中,我们已经初步浏览了五彩缤纷的植物世界和千姿百态的动物世界,同学们知道了很多动、植物,也了解了它们的一些特征。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神奇的微生物世界,大家肯定能得到不少的收获。
学生活动:观看《神奇的微生物》课件上有关微生物的文字、图片以及影视资料,并热烈讨论。
教师引导:同学们,现在我们看了《神奇的微生物》,我们会有哪些想法呢?我们又对微生物有什么认识呢?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畅谈自己对微生物的认识,从中了解到自己对微生物知识的了解程度,每组由一名同学作好讨论记录。
结果展示:把每一个组的讨论结果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出来,比一比哪个组的想法多,对微生物的认识多。(学生的讨论结果中有涉及到微生物的危害性,有涉及到微生物对人类的贡献,还有微生物的大小的等等。)
二、科学探究,新课导学
(一)病毒
1、病毒的结构
用课件展示电子显微镜下各种形态的病毒图片。
教师引导: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讨论与观察了解到微生物的一些知识,例如病毒很小,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病毒的结构。那么有哪位同学知道,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的病毒结构是怎样的呢?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和阅读课本,搞清楚病毒的结构并回答教师的提问。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并小结病毒的结构:病毒是一类结构非常简单的生物,它们没有细胞结构,一般只有具有蛋白质外壳和遗传物质的核酸。
2、病毒的营养方式
回顾旧知,引出新知: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绿色植物的知识,那么有哪位同学知道:
绿色植物的营养方式是什么?
学生回答之后,教师追问:那么大家知道病毒是如何生活的吗?病毒的传播途径是什么呢?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并把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教师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讨论结果,作出评价,选代表做总结性回答。
小结:绿色植物的营养方式是自养,而病毒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细胞里,这种营养方式是异养。它们可通过水、空气、食物、伤口、蚊虫
叮咬等方式传播。
(二)细菌
1、细菌的结构
教师引导:我们的身边,除了病毒外、细菌也是微生物家族中的一员,细菌分布极其广泛,几乎遍布地球的每个角落。
用课件展示细菌的相关资料,学生阅读资料。通过阅读资料,激起学生对细菌的好奇感。
接着教师讲述: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揭开细菌结构的神秘面纱,请大家看图和书本。
教师出示细菌结构的图片,并要求学生阅读书本相关内容,阅读完后,每小组可在一起讨论细菌的结构。
学生说出细菌的结构:细菌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物质等部分组成。
教师追问:有些细菌有荚膜和鞭毛,这些结构对细菌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后回答:荚膜对细菌起保护作用,鞭毛有助于细菌的运动。教师提问:我们学习了病毒与细菌的结构,那么同学们能说出病毒与细菌在结构上有哪些区别吗?
学生活动:小组展开讨论,并由一位同学把讨论结果记录下来。结果展示:教师将各组的讨论结果通过实物展示台展示。
师生小结:细菌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物质等部分组成,有的还有荚膜和鞭毛等结构。病毒与细菌结构上的区别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而细菌具有细胞结构,但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2、细菌的营养方式
教师讲述:大家知道人类和动物只能摄取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它们的营养的方式是异养。大多数的细菌和动物一样需依赖现成的有机物生活,但它们异养的方式却与大多数动物不同。
课件展示细菌营养方式的有关资料,并布置学生看书。教师提问:同学们知道细菌异养有哪些方式吗? 学生回答:细菌营养的方式有寄生与腐生。
接着教师讲解微生物异养的两种方式——寄生与腐生,并重点强调寄生与腐生的概念。
教师随即出示不同形态的细菌图,并提问:同学们看到了不同形态的细菌,那么细菌的形态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
学生回答:可以把它们分为球菌、杆菌、螺旋菌三种类型。
师生小结:寄生是指从活的生物体内吸收营养物质的营养方式,腐生是指依靠分别动植物的遗体来获取营养物质的方式。细菌从形态上可分为球菌、杆菌、螺旋菌三种。
(三)真菌
1、探究真菌的生活环境
教师引导:到了夏天,雷雨过后,山上就会长出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蘑菇,大家知道蘑菇是怎么的一类生物吗?(有的说是植物,有的说是真菌,说法不一)
教师对回答正确的予以肯定,对错误的予以纠正。
教师讲述:微生物世界中,有一类家族——真菌,在真菌家族中,大多数的的个体较大,少数的个体较小,并且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
接着出示食品发霉图片。
教师引导:在生活中,我们常见到这样的一些现象:摆放了一段时间的食品表面往往会长“霉”,这就是一种真菌,那么霉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容易生长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霉菌生长的环境条件。
教师要求每组学生展示课前准备的实验材料和记录下实验记录。并讨论如下问题:霉菌适宜在什么环境条件生长?
每小组借助学案回忆探究过程,各成员之间相互讨论,分析实验数据,记录下小组讨论的结果,并把讨论的结果与其它各小组之间进行交流。
结果展示:将各组学生的讨论结果通过实物展示台展示。
教师引导学生对不同自然环境中霉菌生长的情况进行比较,概括出适宜于生长的条件,并与探究前的假设加以对照。
教师追问:那么我们在生活中,防止家中的食品或衣物霉变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学生通过讨论作出回答,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
深入探究:指导学生用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不同食品上的霉。在观察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观察霉菌的颜色、菌斑的位置、大小、菌丝的生长状况、分散或聚生等,并进行记录。
引导提问:不同食品上生长的霉是否相同?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
2、真菌的结构
教师用课件展示真菌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引导提问:真菌的种类繁多,约有10万种以上,我们看到的大型真菌有哪些?个体微小的真菌又有哪些?
学生经过短暂的讨论后作出回答。
教师提问:我们了解到的能食用的真菌和有毒的真菌又有哪些?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作出回答。教师对回答正确的予以肯定,错误的予以纠正。
教师展示酵母菌细胞结构图,提问:真菌的细胞结构(以酵母菌为例)有哪些特点?
学生活动:观察酵母菌细胞结构图,分组讨论,并记录下讨论的结果,选代表回答。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单细胞真菌(如酵母菌)和多细胞真菌(如霉菌)的共同特征是细胞都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组成。
3、真菌的营养方式与繁殖方式
教师导述:同学们已经了解到了病毒和细菌的营养方式。那么真菌的营养方式是否与它们相同呢?现在我们接着来学习真菌的知识。
要求学生带着下列问题看书。①真菌的营养方式是什么?②真菌的繁殖方式是什么?
学生仔细阅读后回答上述问题。并比较病毒、细菌、真菌营养方式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师生小结:真菌的细胞内没有叶绿体,一般营腐生或寄生生活。真菌通过无性生殖或有性生殖的方式繁衍后代。
(四)病毒、细菌、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师发动学生参与活动:我们已经了解到了病毒、细菌与真菌的一些知识,课前大家也收集了很多有关微生物的资料,现在,请大家来进行一个“角色扮演”活动。
教师提出进行角色扮演活动的具体要求:根据课前布置的任务,各大组就各组扮演的角色,事先收集资料,写好“科学幻想”报告或演讲稿,每个大组(分若干小组)的同学在一起讨论、整理课外收集到的资料,每大组推选一名学生进行演讲发言,当该学生演讲不全面时,同组的其他同学可做补充,同时其它组的同学也可提出质疑。各组成员都可积极参与活动。
教师注意做好过渡衔接、评价、组织引导工作。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如下等结论:①病毒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有利有弊。②而大多数细菌对人类有益,只有少数对人类有害,同时,细菌是大地的清洁工,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起重要作用。③真菌与人类生活关系十分密切,如食品生产、工农业生产、医疗药品生产等,有的真菌直接为人类提供食品。
(五)课堂小结
与学生一起小结主要内容,强调最小的、体积最大的微生物,没有细胞结构的、有真正细胞核的、营养方式只能寄生的、肉眼可见的微生物分别是什么。
(六)作业
教科书第51页自我评价1、2题,思维拓展。
(七)课外探究
查阅资料,也可向家长或面食加工店师傅请教,从理论上了解制馒头、面包等食品时,面粉发酵的最佳温度,并设计对照实验验证实验结论。
第三篇:九年级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测试题
第十四章 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
1、在生物分类的等级单位中,最大的和最小的分类单位分别是()A.门、界 B.界、科 C.纲、种 D.界、种
2、如果增加亚科这一分类单位,其分类地位应该处于()A.界与纲之间
B.门与目之间
C.科与属之间
D.属与种之间
3、下列哪种属于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 A.金鱼 B.扬子鳄 C.猕猴 D.袋鼠
4、植物界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最高等的类群是()A.藻类植物
B.苔藓植物
C.裸子植物
D.被子植物
5、节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共同特征是()A.具有外骨骼 B.身体分节 C.具有贝壳 D.足分节
6、下列微生物中,对人类有害的是()
A、青霉菌 B、酵母菌 C、鬼笔鹅膏 D、乳酸菌
7、在植物园或者公园里,可以看到不同植物的标牌,标牌上写着植物的()A.属名、种名 B.纲名、种名 C.界名、种名 D.纲名、属名
8、生物分类的主要依据是()A.数量 B.等级 C.形态结构 D.大小
9、蕨类植物适于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原因是()A.没有茎 B.没有根 C.没有大片叶 D.受精离不开水
10、蝙蝠是哺乳类而不是鸟的原因是()
A.胸肌发达 B.心脏有四腔 C.体温恒定 D.胎生、哺乳
11、属于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的是()
A.红桧 B.桫椤 C.龙棕 D.梧桐
12、如果你想了解菜粉蝶在分类学上与哪些动物的亲缘关系近一些,又与哪些动物的亲缘关系相对远一些,你认为翻阅哪一本书比较合适?
A
B
C
D
13、家鸽和蝙蝠在分类学上不属于同一个“纲”,下列各项特征,哪一项不是把它们分开的依据?
A.体温变化的幅度; B.体表覆盖物的特点; C.生殖的方式; D.哺育后代的方式。
14、下列哪种生物不属于植物? A.葫芦藓;B.蘑菇;C.肾蕨;D.水绵。、右图所示的植物是荔枝,根据图中的某个器官可判断
荔枝是被子植物,这个器官是:
A.叶;
B.茎;
C.果实;
D.种子。
16、蛇是爬行动物,蚯蚓是环节动物,蛇与鸟的亲缘关系比蚯蚓要近,这是因为动物在分类时往往还要比较:
A.外部形态; B.内部构造;
C.生活的环境;D.内部构造和生理功能。
17、下列哪一组植物都具有真正根、茎、叶的分化? A.小麦、金钱松、肾蕨;
B.水稻、银杉、水绵; C.葫芦藓、向日葵、油松;
D.葫芦藓、水绵、肾蕨。
18、.在千姿百态的绿色植物中,没有根、茎、叶等器官分化的类群是()A.藻类植物 B.种子植物 C.苔藓植物 D.蕨类植物
19、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共同特点是
①用种子繁殖后代 ②种子有果皮保护 ③都开花 ④有韧皮部和木质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最古老、最原始、结构最简单整个身体由一个细胞构成的动物是()A.原生动物 B.腔肠动物 C.扁形动物 D.线形动物
21、.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一个类群是()A.软体动物 B.环节动物 C.节肢动物 D.棘皮动物
22、下列除哪一项外,都使哺乳类在生存竞争中占据了优势地位()A.体表长有毛 B.胎生、哺乳 C.体温恒定 D.身体里有脊椎骨
23、下列各种名称含有“鱼”的生物中,真正属于鱼类的是()
A.鲸鱼 B.章鱼 C.鳄鱼 D.鲤鱼
24、被称为“裸子植物故乡”的是()A.巴西 B.中国 C.瑞士 D.古巴
25、能引起人类患甲癣、脚癣的生物大多数是()A.细菌 B.真菌 C.病毒 D.寄生虫
二 填空题(每空1分)
1.生物学家将地球上现存的生物依次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属、_____7个等级。其中_____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
在生物各类群之间,所处的共同分类单位越 _______,它们之间的相似程度越_______,表明它们的亲缘关系越_______,反之,相似程度越________,则亲缘关系越_______。2.根据植物形态、结构、生理和生活习性的不同,将它们分为不同的类群。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地球上现存的动物分成两大类:一类是身体里没有脊椎骨的动物,叫做无脊椎动物,如___________等,一类是身体里有脊椎骨的动物,叫脊椎动物,如_________等。4.脊椎动物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节肢动物为陆栖、全身被有坚硬的_________,可防止体内水分的大量蒸发。身体一般分为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每个体节上几乎都有一对分节的_______;有发达的________、灵敏的________和独特的_________,从而完全适应陆地上生活。6.鱼终生生活在______中,身体一般为_______型,用________游泳,用______呼吸。7.鸟类的身体被有_________,前肢变为翼,适应________生活。是________动物。8.细菌细胞的三种基本形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真菌细胞内都有真正的__________,营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生活,主要进行______________生殖。
三、配伍题:(每题1分)
请将左侧植物名称与下列的内容进行合理搭配,在括号内填上相应的字母。(1)藻类植物()(2)苔藓植物()(3)蕨类植物()(4)裸子植物()
(5)被子植物()
A、有单细胞的(如衣藻、硅藻等),有多细 胞的(如紫菜、海带等),结构简单,生活在水中。
B、一般只有矮小的茎和又小又薄的叶,没有根,茎叶中没有输导组织,生殖离不开水。C、有根、茎、叶和输导组织,生殖离不开水.D、根、茎、叶发达,种子裸露,没有果皮包被,生殖不需要水.E、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形 成果实,生殖过程不需要水。
第四篇:第十四章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测试题
第十四章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
1、在生物分类的等级单位中,最大的和最小的分类单位分别是()
A.门、界 B.界、科 C.纲、种 D.界、种
2、如果增加亚科这一分类单位,其分类地位应该处于()A.界与纲之间 B.门与目之间 C.科与属之间 D.属与种之间
3、下列哪种属于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 A.金鱼 B.扬子鳄 C.猕猴 D.袋鼠
4、植物界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最高等的类群是()A.藻类植物 B.苔藓植物 C.裸子植物 D.被子植物
5、节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共同特征是()A.具有外骨骼 B.身体分节 C.具有贝壳 D.足分节
6、下列微生物中,对人类有害的是()
A、青霉菌 B、酵母菌 C、鬼笔鹅膏 D、乳酸菌
7、在植物园或者公园里,可以看到不同植物的标牌,标牌上写着植物的()A.属名、种名 B.纲名、种名 C.界名、种名 D.纲名、属名
8、生物分类的主要依据是()A.数量 B.等级 C.形态结构 D.大小
9、蕨类植物适于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原因是()A.没有茎 B.没有根 C.没有大片叶 D.受精离不开水
10、蝙蝠是哺乳类而不是鸟的原因是()
A.胸肌发达 B.心脏有四腔 C.体温恒定 D.胎生、哺乳
11、属于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的是()
A.红桧 B.桫椤 C.龙棕 D.梧桐
12、如果你想了解菜粉蝶在分类学上与哪些动物的亲缘关系近一些,又与哪些动物的亲缘关系相对远一些,你认为翻阅哪一本书比较合适?
A B C D
13、家鸽和蝙蝠在分类学上不属于同一个“纲”,下列各项特征,哪一项不是把它们分开的依据?
A.体温变化的幅度; B.体表覆盖物的特点;
C.生殖的方式; D.哺育后代的方式。
14、下列哪种生物不属于植物? A.葫芦藓;B.蘑菇;C.肾蕨;D.水绵。、右图所示的植物是荔枝,根据图中的某个器官可判断荔枝是被
子植物,这个器官是:
A.叶; B.茎; C.果实; D.种子。
16、蛇是爬行动物,蚯蚓是环节动物,蛇与鸟的亲缘关系比蚯蚓要
近,这是因为动物在分类时往往还要比较:
A.外部形态;B.内部构造;C.生活的环境;D.内部构造和生理功能。
17、下列哪一组植物都具有真正根、茎、叶的分化?
A.小麦、金钱松、肾蕨; B.水稻、银杉、水绵;
C.葫芦藓、向日葵、油松; D.葫芦藓、水绵、肾蕨。
18、.在千姿百态的绿色植物中,没有根、茎、叶等器官分化的类群是()/ 2 A.藻类植物 B.种子植物 C.苔藓植物 D.蕨类植物
19、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共同特点是
①用种子繁殖后代 ②种子有果皮保护 ③都开花 ④有韧皮部和木质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最古老、最原始、结构最简单整个身体由一个细胞构成的动物是()
A.原生动物 B.腔肠动物 C.扁形动物 D.线形动物
21、.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一个类群是()
A.软体动物 B.环节动物 C.节肢动物 D.棘皮动物
22、下列除哪一项外,都使哺乳类在生存竞争中占据了优势地位()
A.体表长有毛 B.胎生、哺乳 C.体温恒定 D.身体里有脊椎骨
23、下列各种名称含有“鱼”的生物中,真正属于鱼类的是()
A.鲸鱼 B.章鱼 C.鳄鱼 D.鲤鱼
24、被称为“裸子植物故乡”的是()
A.巴西 B.中国 C.瑞士 D.古巴
25、能引起人类患甲癣、脚癣的生物大多数是()
A.细菌 B.真菌 C.病毒 D.寄生虫
二 填空题(每空1分)
1.生物学家将地球上现存的生物依次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属、_____7个等级。其中_____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在生物各类群之间,所处的共同分类单位越 _______,它们之间的相似程度越_______,表明它们的亲缘关系越_______,反之,相似程度越________,则亲缘关系越_______。
2.根据植物形态、结构、生理和生活习性的不同,将它们分为不同的类群。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地球上现存的动物分成两大类:一类是身体里没有脊椎骨的动物,叫做无脊椎动物,如___________等,一类是身体里有脊椎骨的动物,叫脊椎动物,如_________等。
4.脊椎动物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节肢动物为陆栖、全身被有坚硬的_________,可防止体内水分的大量蒸发。身体一般分为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每个体节上几乎都有一对分节的_______;有发达的________、灵敏的________和独特的_________,从而完全适应陆地上生活。
6.鱼终生生活在______中,身体一般为_______型,用________游泳,用______呼吸。
7.鸟类的身体被有_________,前肢变为翼,适应________生活。是________动物。
8.细菌细胞的三种基本形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真菌细胞内都有真正的__________,营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生活,主要进行______________生殖。
第五篇:自然界水循环教案
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第四届学生教学技能竞赛教学设计
自然界的水循环-相互联系的水体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水圈的构成和特点.以及陆地水相互补给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提升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陆地水的相互关系 2.难点:水体的相互联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读图分析法、演示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水,在我国的文化中具有阴柔之美。古人云:上善若水。从其自然属性而言,又有人说“水无常形”,形状百变取决于其容器。从它的位置来讲,我们又可以说“水是那样的飘忽不定”。它也许是太平洋的一滴水,但转眼就在太阳的曝晒下变成了轻盈的水蒸气飘散在空中。而后,它又在天空中变成晶莹剔透的雪花,翩翩落于高山之巅。日光渐强,小精灵化身为滴滴清泉渗出石缝,欢快地跃入小溪,或到胡杨体内周游一遭又升腾上天;抑或奔腾而下通江达海。
承转:水在四大圈层中循环往复,那么在不同的空间和时间,都是以什么形式存在呢?
二、主要教学过程设计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1.水的三态
活动:教师用两个透明的杯子,一个加入热水,一个加入冰块。要求学生观察水的形态。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固态、液态、气态
承转:既然水以这三种形式存在,那么它们的数量关系以及分布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总结:液态水:数量大、主要分布在地表 固态水:数量次之、主要分布在高纬高山
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第四届学生教学技能竞赛教学设计
气态水:数量最少、主要分布在大气中
承转:水的存在贯穿了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这四个圈层。并且各种形态的水 相互联系、相互转换。所以我们说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2.水体的类型
活动:①指出图中主要的水体类型。
②按照水体的存在形态、空间分布对图中的水体进行分类。
③说明图中所显示的陆地水体的主要类型。
3.陆地上的水体
活动:①指出冰川水与河流水之间的关系。
②水位是指河流、湖泊、海洋及水库等水体水面的海拔。那么,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之间存在什么关系?请同学们用图像加以说明(在上图箭头上填注该过程成立的条件,在下图字母处填注该过程成立的条件)。
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第四届学生教学技能竞赛教学设计
承转:河流如同大地的血脉,在陆地环境中不可或缺。在人类社会消耗的水资源中,河水又占很大一部分。那么,滔滔河水来自于何处呢?
活动:①图中河流的流量变化呈现出什么样的规律?
②指出该河流域降雨量的时间变化规律。
③推测河流流量变化和降雨量之间的关系,总结该类河流补给的一般规律。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以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河流流量变化与降水量相一致。在我国,这类河流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这类河流的丰水期多出现在夏季,原因是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是夏季降水比重大。
引申:那么,有没有不是在夏季流量最大的河流呢?
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第四届学生教学技能竞赛教学设计
教师引导学生从各种气候类型的降水季节分配特点分析,从而找到答案。
承转:河流水除了直接来自于大气降水,还有哪些主要来源呢?
活动:①指出该河流量与气温的关系。
②简述该类补给的一般规律,并说明此类河流在我国的分布特征。
个别提问或整体讲述均可,之后教师进行小结。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河流流量变化与气温密切相关。在我国,这类河流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这类河流的丰水期多出现在夏季,原因是夏季气温高,冰川融化量大。
三、板书设计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一)水体的类型
1.根据水体的存在形态划分
2.根据水体的空间分布划分
(二)陆地上的水体
1.主要类型
2.河流的补给类型
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第四届学生教学技能竞赛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