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看麦熟 阅读答案
看麦熟刘成章①肥沃的关中平原,从头年冬到次年春,走到田野上,十有八九都铺着日渐加厚的小麦的绿毡。而到了清明节呢,农谚说:清明麦子埋老鸹。于是,田野处处,是厚可盈尺的绿绒被了。清明时节雨纷纷,一块又一块的绿绒被儿,绿光闪烁,好不喜人。从此小麦就可着劲儿长了,那绿绒被便膨起来,膨起来,一天一个样子,直至像隆起的海浪碧波,涛声震响。忽然有那么一天,麦梢儿迎风摇摆,一浪推着一浪,有了金子一样的颜色。麦梢儿的变化是一种信号,它触动了每一个庄稼人的心,而跳得最快最欢最美的,却是婆娘们的心。②婆娘,关中农村特有的称谓,把自己的一颗心分作两半一半在婆家,一半在娘家。婆娘负重最多、爱最多,最具人性美,最有人情味。③这不,看见麦梢儿黄了,她们立即想到了娘,想到了娘家的麦田,都准备着看望辛苦了大半年的爹娘和兄嫂弟妹,同时分享娘家麦子即将成熟的欢乐。于是,她们都忙碌起来了:蒸馍馍,烙锅盔,采拔菜蔬丈夫、公婆都理解她们,由着她们的心性。咱关中俗话麦梢黄,女看娘呀!这种风俗辈辈沿袭。她们小曲悄唱,加紧了手中的活儿。手疾脚快地找篮篮,装礼物,梳洗打扮家家屋中大体都是这样。她们恨不得转眼间就能扑到亲娘的怀里。④于是,麦黄天,人们都惊叹关中路广漠的田野上,到处闪耀着看麦熟的婆娘的身影。她们的肌肤有的粉红,有的微黑,有的如春萝卜般的细嫩,有的如秋白菜般的健康,真是摇曳多姿、风情万种。于是,这麦黄天,田野是大片大片的黄的色块,她们是红的绿的花的荡漾的曲线。色块有了曲线喜悦的旋律,曲线有了色块成熟的神韵。而这一切是被馨香浸透。⑤天那么蓝,那么纯,布满麦田的大地显得更黄了。大地焕发出我们民族的原色,它那么丰盈,那么辉煌。婆娘们就走在那原色之中。丰收在望,庄稼人被它所燃烧,田野上便此起彼伏地飘荡着吼唱的秦腔。在那原色中,婆娘们踏着秦腔的节拍: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这是来自《诗经》的声音。婆娘们虽然不懂得《诗经》,但这声音,早就存于她们的心坎了。⑥奔着爹,她们在走。奔着娘,她们在走。她们粘着轻尘的布鞋、皮鞋、胶鞋,踩下的脚印,千姿百态,南来北往地撒布在旷野,一如总也开不败的夏的花朵。⑦一片胜似一片的麦子,常常逗引得她们停下脚来。她们被关中大丰收的景象撩拨得晕晕乎乎,竟至忘了此刻身在何处,以为自己嗅到的已是娘家麦子的芳香,等恍然大悟这哪是娘家的麦地呢,便独个儿笑了起来,如歌似地灿烂。但绝不吝惜泼出去的情意,娘家爹和丈夫不都常说么,人不能太自私了,天下农民是一家。是的,也应该为别人喜欢喜欢。何况,娘家地土好,人又勤,麦子一定不会比这儿差,也应该提前为之开怀一乐了。⑧满怀的麦香,满心的快活,满鬓角的汗珠,满眼睫的光。她们的身姿是大小雁塔上的风铃。正干农活的男人们都知道她们是干什么去的,都为她们而感到自豪和充实。婆娘们喜滋滋地迈开脚步。现在,娘正在做什么呢?是不是早站在村口的老椿树下等我了?爹又在做着什么?一定是风风火火地联系收割机去了,但他这两天会早早地赶回家的。爹娘都上了一把年纪了,女儿多么想这回多住上几天,好给他们凑一把力,把麦子颗粒不剩地收到囤子里头。这期间一定要尽量多帮爹娘干一些事情,比如缝缝补补呀,比如领着患老年病的爷爷上医院诊治呀。可是,爹又会厉声吼叫:哪有这种情理?娘也会柔声相劝:听你爹的话,回去吧。麦忙天,谁家不是等着人手用哩?而她们自己也放心不下婆家的事啊!婆娘,婆娘,婆娘的心里有多少牵挂啊!⑨脚下的这条路,已经走过百遍千遍了,却愈走愈亲切,愈走愈爱走。而且总是一边走一边在心里悄悄呼唤:娘啊娘啊,我回来了!无边麦田的金黄的底色,她们的脚步编织着一幅既古老又鲜活的关中农村的风俗画。她们望着麦子,她们也是麦子,装饰着田野。她们急匆匆地前行,她们心灵的麦芒在前行中,辐射出最亮丽最动人的光彩。附注:鞠:养育。拊:同抚,抚摸。腹:名词作动词,抱抱。15.赏析第一自然段中对麦熟过程的描写。(6分)16.第五自然段,作者为什么要引用婆娘们并不懂得的《诗经》中的诗句?(4分)17.文章结尾说,她们心灵的麦芒在前行中,辐射出最亮丽最动人的光彩,对这句话你如何理解?请简要作答。(5分)18.简要概括本文的写作特点。(6分)参考答案15.要点:方式:(1)以时间为序,突出麦子成长之快;(2)运用比喻手法描写了麦熟的过程;(3)引用农谚,突出民俗气氛浓郁;(4)短句子,快节奏,突出小麦生长快,以及人心情的欢乐。作用:(1)点出麦熟的文题,明确全文线索,开启下文对婆娘们看麦熟的描写;(2)定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表现了关中平原一派丰收的景象,衬托婆娘们喜悦欢快的心情;(3)烘托婆娘们人性、人情之美,婆娘们身上具有的勤劳质朴、善良孝顺的人性之美,正是在关中平原广袤的大地上孕育出来的。(以上7点,答到1点,计1分;答到2点,计3分;答到3点,计5分,答到4点以上计满分。)16.(1)含蓄地表现了婆娘们虽不懂《诗经》中的诗句,但她们能理解父母的辛苦,懂得用孝顺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2分)(2)《诗经》之歌融入《秦腔》,说明了中华民族孝顺的传统美德依然具有生命力,这声音能焕发出民族的纯朴本色;(2分)(3)体现了看麦熟风俗的文化内涵和深厚底蕴,也增添了作品的文学色彩。(2分)(答好其中的2点即可。)17.(5分)婆娘们身上所具有的孝敬善良、勤劳质朴等美德(1分,答人情味、人性美也可得分),在看麦熟的过程中充分彰显(1分),这也是我们民族传统美德(人情美、人性美)的传承、弘扬(1分),表达了作者对关中婆娘的赞美之意,也蕴含了作者对我们民族传统美德的讴歌之情(2分)。18.(6分)本文的写作特点:1.以.看麦熟为线索描绘民间风俗,融叙事、写人、抒情为一炉;2.作者笔下的人物多姿多彩,婆娘们热情洋溢、充满活力,丈夫、公婆通情达理,娘温和善良,爹厚道慈爱;3.本文善于调用各种修辞,语言质朴,包含深情;4.地方特色鲜明,关中婆娘看麦熟的情景,宛如一幅生动鲜活的风俗画,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充满了无限的诗情画意。(答3点即满分。)
第二篇:看麦熟阅读理解及答案范文
看麦熟
肥沃的关中平原,从头年冬到次年春,田野上十有八九都铺着日渐加厚的小麦的绿毡。而到了清明节呢,农谚说:“清明麦子埋老鸹。”于是,田野处处,是厚可盈尺的绿绒被了。“清明时节雨纷纷”,一块又一块的绿绒被,绿光闪烁,好不喜人。从此小麦就可着劲儿长了,那绿绒被便膨起来,膨起来,一天一个样子,直至像隆起的海浪碧波,涛声震响。忽然有那么一天,麦梢儿迎风摇摆,一浪推着一浪,有了金子一样的颜色。麦梢儿的变化是一种信号,它触动了每一个庄稼人的心,而跳得最快最欢最美的,却是婆娘们的心。
婆娘,关中农村特有的称谓,把自己的一颗心分成了两半——一半在婆家,一半在娘家。婆娘负重最多、爱最多,最具人性美,最有人情味。
这不,看见麦梢儿黄了,她们立即想到了娘,想到了娘家的麦田,都准备着看望辛苦了大半年的爹娘和兄嫂弟妹,同时分享娘家麦子即将成熟的欢乐。于是,她们都忙碌起来了:蒸馍馍,烙锅盔,采拔菜蔬„„。丈夫、公婆都理解她们,由着她们的心性。咱关中俗话说:“麦梢黄,女看娘”呀!这种风俗辈辈沿袭。她们小曲悄唱,加紧了手中的活儿。手疾脚快地找篮篮,装礼物,梳洗打扮——家家屋中都是这样。她们恨不得转眼间就能扑到亲娘的怀里。
于是,麦黄天,人们都惊叹关中路,广漠的田野上,到处闪耀着看麦熟的婆娘的身影。她们的肌肤有的粉红,有的微黑,有的如春萝卜般的细嫩,有的如秋白菜般的健康,真是摇曳多姿,风情万种。于是,这麦黄天,田野是大片大片的黄的色块,她们是红的绿的花的荡漾的曲线。色块有了曲线喜悦的旋律,曲线有了色块成熟的神韵,而这一切被馨香浸透。
天那么蓝,那么纯,布满麦田的大地显得更黄了。大地焕发出我们民族的原色,它那么丰盈,那么辉煌。婆娘们就走在那原色之中。丰收在望,庄稼人被它所燃烧,田野上便此起彼伏地飘荡着吼唱的秦腔。在那原色中,婆娘们踏着秦腔的节拍:“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生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这是来自《诗经》的声音。婆娘们虽然不懂得《诗经》,但这声音,早就存于她们的心坎了。
奔着爹,她们在走。奔着娘,她们在走。她们粘着轻尘的布鞋、皮鞋、胶鞋,踩下急切的脚印,千姿百态,南来北往地撒布在旷野,一如总也开不败的夏的花朵。
一片胜似一片的麦子,常常逗引得她们停下脚来。她们被关中大丰收的景象撩拨得晕晕乎乎,竟至忘了此刻身在何处,以为自己嗅到的已是娘家麦子的芳香,等恍然大悟——这哪是娘家的麦地呢,便独个儿笑了起来,如歌似地灿烂。但绝不吝惜泼出去的情意,娘家爹和丈夫不都常说么,人不能太自私了,天下农民是一家。是的,也应该为别人喜欢喜欢。何况,娘家地土好,人又勤,麦子一定不会比这儿差,也应该提前为之开怀一乐了。
满怀的麦香,满心的快活,满鬓角的汗珠,满眼睫的光。她们的身姿是大小雁塔上的风铃。正干农活的男人们都知道她们是干什么去的,都为她们而感到自豪和充实。婆娘们喜滋滋地迈开脚步。现在,娘正在做什么呢?是不是早站在村口的老椿树下等我了?爹又在做着什么?一定是风风火火地联系收割机去了,但他这两天会早早地赶回家的。爹娘都上了一把年纪了,女儿多么想多住上几天,好给他们凑一把力,把麦子颗粒不剩地收到囤子里头。这期间一定要尽量多帮爹娘干一些事情,比如缝缝补补呀,比如领着患老年病的爷爷上医院诊治呀。可是,爹又会厉声吼叫:“哪有这种情理?”娘也会柔声相劝:“听你爹的话,回去吧。麦忙天,谁家不是等着人手用哩?”而她们自己也放心不下婆家的事啊!婆娘,婆娘,婆娘的心里有多少牵挂啊!
脚下的这条路,已经走过百遍千遍了,却愈走愈亲切,愈走愈爱走。而且总是一边走一边在心里悄悄呼唤:娘啊娘啊,我回来了!无边麦田的金黄的底色,她们的脚步编织着一幅既古老又鲜活的关中农村的风俗画。她们望着麦子,她们也是麦子,装饰着田野。她们急匆匆地前行,她们心灵的麦芒在前行中,辐射出最亮丽最动人的光彩。(取材于刘成章同名散文,有删改)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看麦熟”是文中所描写的民间风俗,它展现出关中婆娘的万种风情,也是文章叙事、写人、抒情的线索。
B.作者笔下的人物多姿多彩,婆娘们热情洋溢、充满活力,丈夫、公婆通情达理,娘温和善良,爹严厉无情。
C.文中所引《诗经》的内容,表达念念不忘父母养育之恩的情感,作者借此含蓄揭示了“看麦熟”这一风俗的内涵。
D.本文以饱含感情的笔墨,表达了作者对关中大地丰收景象的无限喜悦之情,从而鲜明地突出了歌唱丰收的主题。
E.关中婆娘看麦熟的情景,宛如一幅生动鲜活的风俗画,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充满了无限的诗情画意。
17.文中反复描写了关中大地麦熟的景象,请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
18.文章结尾说,“她们心灵的麦芒在前行中,辐射出最亮丽最动人的光彩”,对这句话你如何理解?请简要作答。(5分)
19.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请概括本文“看麦熟”这一民间风俗的特点,并联系你的阅读积累或生活见闻,谈谈你对民俗文化的认识与思考。(不少于200字)(10分)
参考答案
16.(4分)B D
17.(6分)作者反复描写麦熟景象,突出了关中大地丰收的景象(1分),表现出关中大地人们对丰收的喜悦之情(1分);贯穿起婆娘们“看麦熟”的过程(1分),充分展现了她们身上的人情美、人性美(1分,如答出孝敬善良、纯朴勤劳、热爱生活、充满活力等其中的两点,便可得分);麦熟景象与婆娘的美好形象交相辉映(1分),饱含作者对我们民族勤劳纯朴本色的赞美之情(1分)。意思对即可。
18.(5分)婆娘们身上所具有的孝敬善良、勤劳质朴等美德(1分,答“人情味、人性美”也可得分),在“看麦熟”的过程中充分彰显(1分),这也是我们民族传统美德(人情美、人性美)的传承、弘扬(1分),表达了作者对关中婆娘的赞美之意,也蕴含了作者对我们民族传统美德的讴歌之情(2分)。
19.(10分)评分要点:①特点:古老而鲜活(传统与现实结合),充满人情味、人性美。意思对即可(2分)。②观点明确(2分),③结合阅读积累或生活见闻恰当、具体(2分),④分析具体合理(2分),⑤语言顺畅,表达清晰(2分)。
第三篇:我喜欢看漫画书 麦梓彬
我喜欢看漫画书
小时候我们都喜欢看书,而我最喜欢看的书却是漫画书。我不喜欢看有太多文字的书,因为那时的我认字很少,阅读起来比较困难。自从妈妈给我买回第一本漫画书后,我就深深地爱上了它。现在我慢慢长大了,妈妈却时常在我耳边说:“不要看那么多漫画书了,时间久了会对学习不好的!”而我却听不进去,反驳道:“漫画书也可以增长知识呀!”
有一次,我在课堂上看漫画书看得入了迷,后来被老师发现了,我急忙把它藏进了抽屉里。老师走过来追问道:“梓彬!你刚才看的什么书呀?”我撒谎道:“什么都没有啊!”结果旁边的同学说话了:“老师,我看到麦梓彬在看漫画书!”我一时语赛,羞愧得答不上话来,当时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下课了,老师把我叫了过去,严厉地批评道:“你都四年级的孩子了,上课不能看课外书,更不能看漫画书,我们现在应该阅读适合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图书了,不要再沉迷与漫画书中了!”听了老师的教诲后我并没有改正,而是把漫画书带回了家。在家里我津津有味地阅读着一本本漫画书,感觉就像在吃一份份西餐一样,让人感到快乐。有一回,我正看得入神,爸爸喊我:“吃饭了!吃饭了!”可我却没听到爸爸的呼喊声。爸爸很无奈走到我身旁,拉起了我的手,强行将我拉回餐桌位置,我这才依依不舍地离开漫画世界„„
在漫画的世界里面,我已经不在是我,仿佛自己就是漫画里的主人公,自己可以和漫画世界里的人物沟通、自由自在。我一直很庆幸自己喜欢漫画书,它带给了我快乐、给了我希望,它让我的童年不再孤单!(作者:麦梓彬)
第四篇:看《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象征意义
看《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象征意义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著名作家J.D.塞林格的代表作,也是他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的内容主要是讲一个十六七岁的青少年以自叙的口吻向读者道出他在三天两夜之间的经历,具有不谙世事,叛逆,憎恨世界的倾向,而且主人公还是一个满口脏话,行为堕落的人,可这样的人物一点儿也不影响他个人的人物形象。
小说给世人展示了许多独具匠心的艺术技巧,赢得了一片叫好声,而笔者就单单只从象征意义上来剖析它的文学艺术技巧,“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让读者体会J.D.塞林格的文学风格。
《韦氏英文大词典》对作为一种特有的艺术表现手法的象征的定义是:“象征系用以代表或暗示某种事物,出之以理性的关联、联想、约定俗成或偶然非故意的相似;特别是以一种看得见的符号来表现看不见的事物,有如一种意念,一种品质,或如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之整体。”
象征,顾名思义,就是以一种特有的事物暗示或者寓于另一种事物以表现事物之间内在的联系和表达作者想要传递给读者的实质性的东西。这是一种古今中外都会使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在中国古代的诗歌里就有极大数量的体现和运用,如柳树象征“留”,圆月象征“团圆”,香草象征“美人”等等。象征手法的运用可以为文学艺术的表达増砖増瓦,提高文学艺术的价值和魅力。在象征手法中,暗含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愿望和希冀,因此千百年来,众多的文化大家争相使用,蔚然成风。
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作者使用了一系列具有深层意义的象征事物,诸如鸭舌帽,电影,麦田和悬崖等等。笔者就从这三个方面来解读J.D.塞林格使用这些象征事物的内在意义和价值。
“那是顶红色的猎人帽,有一个很长、很长的鸭舌。我发现自己把所有那些混账宝剑都丢了之后,刚下了地铁就在那家体育用品商店橱窗里看见了这顶帽子,只花了一块钱买了下来。我戴的时候,把鸭舌转到脑后——这样戴十分粗俗,我承认,可我喜欢这样戴。我这 么戴了看去挺美。”读者可以看到,文中的主人公霍尔顿一出场不久就买了这顶鸭舌帽。他喜欢戴这顶鸭舌帽,而且还把鸭舌转到后面,尽管他自己意识到这样戴会让别人嘲笑,可是他仍然义无反顾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而戴,只要是心情不好、沮丧和枯寂时他就这么戴着。文中的鸭舌帽象征着他要保护自己,要反抗成人虚伪的世界,要留住自己的纯真。他对一切都厌恶,对一切都觉得是假心假意,都是腐化、没落的。鸭舌帽是他的精神寄托,是他的精神慰藉,是他的避风港,是他在寻求帮助,寻求解脱无望之后的自我安慰。他的父母、老师让他求学就是为了将来出人头地,就是为人将来买一张混账的凯迪拉克。他讨厌这些,也就反抗这些,而他反抗的这些都是那个时代只有物质利益而没有精神追求的人们没有理由地强加给他的。鸭舌帽的象征意义也就在此。
“我最讨厌电影。最好你连提也不要向我提起。”在小说的开端,文中的主人公霍尔顿就向读者提出自己“最讨厌电影”,可就在他叙述自己被开除学校后他仍然向读者说出了自己三番五次地看电影,为的是打发无聊的时间。有的时候,主人公还会联想起电影里面的情节故事,有的时候,主人公还会模仿电影里细节性的东西,有的时候他还会带着自己的女友去看电影。读者可以看出,他既然讨厌电影,可是他又不能不接受电影。这就反应他性格软弱的一面,同时也可以看出他招架不住物质利益的娱乐性电影的诱惑。电影是个新兴事物,是工业化在一定时代条件下的产物,代表着工业化的前进方向。作者写出霍尔顿既讨厌又接受电影,暗含着新兴事物对人本真的剥夺和泯灭,象征着只有无聊,空虚,颓废的人们才会借电影消磨时间,可电影并没有让人们得到精神上的依托和慰藉,相反,电影使人们的心理更是增添了一层空虚的无聊透顶的薄纱。在主人公讨厌和接受之间形成了不可消除的阶梯,只得一次又一次地陷入了轮回和循环,他不能反抗,也反抗不了,这就说明了以电影为代表的工业文明并没有让人们的心理得到满足和享受,这就是电影在文本
中暗示性的象征意义,也是霍尔顿代表大众发出的心声。“不管怎么样,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大群小孩子在一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我知道这有点异想天开,可我真正喜欢干的就是
这个。我知道这不像话。”这就是霍尔顿纯真而又美好的理想。他想要这样的理想,他追求这样的理想,是因为他想逃避成人污浊的世界,是因为他想拯救下一代还可救的孩子,正像鲁迅在《狂人日记》里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一样,震撼人心和催人泪下。当时的美国社会是虚伪、堕落与无人情味的,所以霍尔顿苦闷反叛的内心世界要求对真情纯洁与童真的渴望,从而表达了作者反抗人性冷漠,渴望人性归真的美好愿望。主人公对妹妹的谈话,道出他真确单纯的理想,他是怕其他的孩子像他妹妹那样的孩子在没有成人的照顾下而冲向悬崖。悬崖的一边是麦田。麦田象征着朴实、干净、纯洁的儿童世界,另一边则象征着万恶、龌龊的社会。他就想当个麦田里的捕手,捉住会掉入黑暗的社会。这样幼稚而又纯粹的人生理想,反应出霍尔顿高洁的理想与追求。他宁可选择简简单单地做个“麦田里的守望者”,也不愿在虚无、黑暗的成人世界里同流合污,就是因为在现实社会中许许多多让他不满的东西使他没有任何办法逃避,在万般无奈下他只好委曲求全地选择这样的方式来保护自己和保护还可救的他人。
如今,J.D.塞林格也逝世三周年了,可他的小说及其小说艺术在世界文学史上必将留下光辉的一页,为众多的文学爱好者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食粮。他的小说艺术也将为后人留下巨大的矿藏,让后来者不断的挖掘和开发。笔者只是解读了J.D.塞林格小说艺术的一部分,同时也借鉴了文学大师们的宝贵评论,其他的小说艺术还有待于后来的文人墨客一一解读,比如张巧欢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意识流技巧》。他从内心独白、自由联想以及蒙太奇三方面解读了《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意识流技巧是非常具有理论性依据的,同时也把意识流的小说技巧解读得入木三分,活灵活现,给人以无限的启迪。无论怎么说,J.D.塞林格为文学界的贡献是不可低估的,同时笔者也相信,一代人对一部文学作品有一代人的见解和看法,只有对文学有着纯粹的感情和坚守严肃的文学阵地才能使文学的艺术表现性日益发扬光大,为以后的读者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性的思想指导。
第五篇:中书熟
中书熟 孝经通 如六经 始可读
【解释】把四书读熟了,孝经的道理弄明白了,才可以去读六经这样深奥的书。
〖启示〗书有深浅难易的区分,我们读书必须从浅易的开始读起,奠定求知、做人、处世的基础,再进一步学习更深奥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