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唐诗的主要文学成就
唐诗的主要文学成就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其他无数诗人,象满天的星斗一样。这些诗人,今天知名的就还有二千三百多人。他们的作品,保存在《全唐诗》中的也还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有是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此外,还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有表达儿女爱慕之情的,有诉说朋友交情、人生悲欢的等等。总之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写作是题材。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而许多伟大的作品,则又是这两种创作方法相结合的典范,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采、推陈出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的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强大的国力、兼收并蓄的文化精神与丰厚的文化积累,为唐诗的繁荣准备了充足的条件。众多伟大、杰出的诗人把我国诗歌艺术的发展推向高峰。今天可考的唐诗作者三千七百多人,可见存世唐诗五万四千余首。这不过是唐诗的一部分,但我们从中已经可以大略窥见当时诗歌繁荣的面貌。
唐代初期,诗歌创作仍受南朝诗风的影响,题材较为狭窄,追求华丽词藻。待到被称为“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出现,才扩大了诗的表现范围,从台阁走向关山和塞漠,显示出雄伟的气势和开阔的襟怀。他们无论写边塞,还是写行旅、送别,都有着这样的情思风貌。在诗的体式上,这时完成了五七言律体的定型。律诗属于近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古体分四、五、七言和杂言,平仄没有限制,也不求对偶。近体诗平仄和押韵有一定的体式,也要求对偶。律体的定型,对我国诗歌的发展影响深远,它成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主要体式。
在初唐的后期,出现了两位重要诗人:陈子昂和张若虚。陈子昂主张诗应该有所寄托。他的38首《感遇》诗,就是这一主张的实践。但他写得最好的诗是那首《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抒写不遇的悲怆,但其中蕴含的是自信和抱负,情怀壮伟,有一种得风气之先而不被理解的伟大孤独感。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写月夜春江明丽纯美的境界,融入浓烈情思和深刻哲理,婉转的音调,无穷的韵味,创造出了非常完美的意境。陈子昂和张若虚艺术上的成熟,透露出盛唐诗歌行将到来的信息。盛唐是唐诗发展的高峰。此时诗坛群星辉映。王维和孟浩然善于表现山水田园的美,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那种宁静平和的心境。王维的山水诗融诗情画意于一体,把人引向秀丽明净的境界,那境界里洋溢着蓬勃生机。《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雨后的松林间月色斑驳,流泉琮。浣纱女踏着月色从竹林间喧闹着归来;渔人正分开荷叶摇舟远去。山村之夜,如诗如画。他还有一些诗,宁静中带几分禅意。在唐代的重要诗人中,他是受佛教思想影响最为明显的一位。但他不是一位完全遁世的诗人,有些诗写得慷慨激昂,有的诗表现出浓烈的人间情思。那首《送元二使安西》,由于写出了人们深情惜别时的普遍感受,后来被编入乐府,成为离筵上反复吟唱的歌曲《阳关三叠》。孟浩然善于用最省净的笔墨,写山水田园的秀美。《过故人庄》写做客田家的喜悦,恬静的农舍,真挚的友情,充满浓郁的生活情趣。《春晓》写春日那种明媚静美舒畅的感受。那首《宿建德江》,只用20个字,便写出了无尽的情思韵味:“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暮烟笼罩中的一抹树林,一轮水中月影。在这朦胧而明净、深远而静谧的境界中,弥漫着一缕淡淡的乡愁。孟浩然的许多诗,都这样以极俭省的文字,表现多重境界和情思。这时和王维、孟浩然的诗歌风格相近的还有常建、储光曦等人。
唐有一些诗人,善于写边塞生活,如王昌龄、高适、岑参、祖咏等。他们大都到过边塞,领略过边塞的壮丽景色,向往边塞立功。在他们的诗中,祖国山河的壮美与保家卫国的豪迈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王昌龄写了二十几首边塞诗,最有名的是《出塞》《从军行》。他的边塞诗有一种深厚的历史感和清刚的风格。其他题材的诗他也写得很好,七言绝句有极高的艺术成就。高适的诗风趋于雄壮慷慨:“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塞下曲》)从这首诗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豪侠气质。边塞诗人的代表,还有岑参。他写边塞风物的雄奇瑰丽,写军人的豪雄奔放。荒漠与艰苦,在他笔下都成了充满豪情的壮丽图画。
最能反映盛唐精神风貌、代表盛唐诗歌高度艺术成就的,是伟大诗人李白。李白是一位性格豪迈、感情奔放、不受拘束而又向往建功立业的诗人。他的诗充分表现了盛唐社会士人的自信与抱负,神采飞扬,充满理想色彩。他的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极大地丰富了古体诗的表现技巧,把乐府诗的写作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他的七言绝句和王昌龄的七言绝句一起被后世推为唐人七绝的代表作。他的诗有着鲜明的艺术个性:爆发式的抒情、变幻莫测的想像和明丽的意象。他把乐府和歌行写得有如行云流水,感情喷涌而出时,便如黄河之水,奔腾千里,一泻而下。他生于盛唐,感受着盛唐昂扬的时代精神,晚年又亲眼看到唐代社会的衰败,理想和现实之间产生巨大反差。他的诗里既有建立不世功业在指顾之间的信心,又常常有愤慨不平和对于朝廷黑暗的抨击。他曾经奉诏入京,供奉翰林,得到唐玄宗的赏识,他以为建功立业的时候到了,得意扬扬。不久被权臣毁谤,被逐出朝廷,他才明白朝政其实已经腐败不堪。他说自己是“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有才华而不得重用;而痛斥那些庸才却春风得意,“骅骝拳不能食,蹇驴得意鸣春风”,直骂那些奸佞之徒“董龙更是何鸡狗!”即使处在失意的境况中,他也不忘报国。安史乱起之后,他前后两次从军就是证明。他的诗想像瑰奇,常常想人所想不到处。前人评他的诗,说是“发想无端”,《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都是例子。在想像之中,又常常带着夸张的成分,写愁生白发,说是“白发三千丈”;写庐山的五老峰,说是:“青天削出金芙蓉”;写黄河,说是“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他是一位富于想像的诗人,他的诗常常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又由于他性格开朗豪放,他的诗意象明丽清新、色彩鲜艳。他纯然是一位天才的诗人。
当时另一位伟大诗人,是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杜甫比李白小11岁,两人的深厚友情成为千古传颂的文坛佳话。杜甫的青年时代,和许多盛唐诗人一样,都有过“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但是他的主要活动是在安史之乱以后。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有“致君尧舜”的抱负,而一生却穷愁潦倒,因此在感情上更能体验到民众的疾苦。安史之乱给唐代社会带来巨大的破坏,半个中国沦为丘墟。杜甫在战火中流离转徙,写下了《北征》民生疾苦的诗作。战争中许多重大事件、战争带来的破坏、战火中百姓的心态,在杜诗中都有极为生动的反映。唐代没有任何一位诗人,像他那样深广地反映安史之乱的历史,因此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由于自身的坎坷遭遇,对百姓的苦难深有感触,发为歌吟,家国之痛与个人的悲哀也就融为一体。《春望》《登楼》《登岳阳楼》都是这样的诗。“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百感交集,既是身世之感又是家国之悲,已经很难分开了。唐诗到杜甫是一大转变,题材转向写时事、写底层百姓的生活;写法上采用叙事和细节描写,在叙事和细节描写中抒情。为便于写时事,他多用古体,但他的更高的成就是律诗。在他一千四百多首诗中,律诗占百分之七十以上。他的律诗的成就,主要是拓宽了表现范围,尽力发挥律诗这一体式的表现力,既严格遵守格律规则,又打破格律的束缚。变化莫测而又不离规矩,写得出神入化。像《春望》诗,都是例子。有时为了更完整地表现一个事件或由某一事件引起的感想,他采用组诗的形式。用组诗写时事,是杜甫的创造。律诗,尤其是七律,到了杜诗,是高度的成熟了。在艺术手法和艺术风格上,杜甫与李白不同,李是感情喷涌而出,杜是反复咏叹;李是想像瑰奇,杜是写实;李是奔放飘逸,杜是沉郁顿挫。一般认为,在中国的诗歌发展史上,杜甫带有集大成的性质,对于后来者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唐代中期,诗歌的发展走向多元化,出现了有明确艺术主张的不同流派。韩愈、孟郊和他们周围的一些诗人,在盛唐诗歌那样高的成就面前,另寻新路。他们追求怪奇的美,重主观,常常打破律体约束,以散文句式入诗。在这一派的诗人里,李贺是一位灵心善感、只活了27岁的天才诗人。在他的诗里,充满青春乐趣的五彩缤纷的世界,以及人生寥落的悲哀,与过早到来的迟暮之感交织在一起。他的诗,想像怪奇而丰富,意象色彩斑斓,而且组合密集。在这个诗派里,他的诗有着特别鲜明的风格特征。这时的另一个诗派,以白居易、元稹为主。他们主张诗应有为而发,应有益于政教之用。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元、白都写有新题乐府,表示了对于国家的关心、对于黑暗现象的抨击和对于生民疾苦的同情。白居易的50篇新乐府,有写得好的,如《卖炭翁》等。在艺术表现上,白居易主张要写得通俗易懂,趣味与韩、孟诗派正好相反。白居易既写有大量的讽喻诗,也写了不少闲适诗,而艺术上最成功的,是长篇歌行《长恨歌》和《琵琶行》。中唐的著名诗人还有柳宗元和刘禹锡,他们的艺术趣味既不同于韩、孟,也不同于元、白,而有着自己的特点。
晚唐诗歌又一变。中唐的那种改革锐气消失了,诗人们走向自我。这时出现了大量写得非常好的咏史诗,杜牧、许浑是代表。杜牧是写咏史诗的大手笔,对于历史的思索其实是对于现实的感慨,历史感和现实感在流丽自然的形象和感慨苍茫的叹息中融为一体,《江南春》都是咏史佳作。晚唐艺术成就最高的一位诗人是李商隐。唐诗的发展,到盛唐的意境创造,达到了意象玲珑、无迹可寻的纯美境界,是一个高峰。杜甫由写实而走向集大成,是又一个高峰。中唐诗人在盛极难继的情况下,另辟蹊径,或追求怪奇,或追求平易,别开天地,又是一个高峰。诗发展至此,大有山穷水尽之势。李商隐出来,以其深厚的文化素养、惊人的才华,开拓出一个充满朦胧、幽约的美,让人咀嚼回味的诗的境界,达到了新的高峰。他是一位善于表现心灵历程的诗人,感情浓烈而细腻。他的爱情诗深情绵邈,隐约迷离,刻骨铭心而又不易索解。他的不少诗(特别是无题诗)情思流动是跳跃式的,意象组合是非逻辑的,意旨朦胧而情思可感,往往可作多种解释。他的艺术技巧,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极大地扩大了诗的感情容量,为唐诗的发展作出了最后的贡献。
晚唐后期的诗人们,有的走向华丽,有的走向淡泊,而成就不大,已经无法和他们的前辈相比了。
第二篇:唐诗文学常识
江苏省海门中学高二语文期末复习:唐诗文化常识
编制:龚海燕
唐诗文化常识
一、诗人介绍
1、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王勃,字子安,有《王子安集》,代表诗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山中》。卢照邻,字升之,自号幽忧子,有《卢升之集》,代表作《长安古意》,标志着宫体诗的转变,把宫体诗由宫廷带入市井,他的诗以歌行体为最佳。杨炯,擅长五言律诗,有《杨盈川集》,代表作《从军行》。
骆宾王,有《骆临海集》,代表作《帝京篇》,五言律诗《在狱咏蝉》。
2、吴中四士: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包融。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王闿运《论唐诗诸家源流》)。
3、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被誉为“不愧是齐梁以来两百多年中没有听到过的洪钟巨响”,李白称之“麟凤”,杜甫夸他“雄才”,而韩愈评他“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4、孟浩然:襄州襄阳人,世称孟襄阳,与王维并称|“王孟”,有《孟浩然集》,其代表作《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临洞庭湖赠张丞相》等,诗的特点“冲淡中有壮逸之气”。
5、王维: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有《王摩诘文集》。代表作《辋川集》绝句二十首,《山居秋瞑》,《使至塞上》、《红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歌具有音乐美、绘画美和禅味,山水田园诗包三个层面:山水层面、情感层面、哲理层面。诗歌特点:诗中有画,深契禅机。
6、高适:字达夫,世称高常侍、高渤海,与岑参并称“高岑”,唐代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有《高常侍集》。代表作《燕歌行》、《别董大》、《蓟中行》、《封丘县》、《塞上》、《塞下曲》。诗的特点:慷慨激昂,着眼政治,反映边塞意识。
7、岑参:世称岑嘉州,与高适并称“高岑”,唐代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有《岑嘉州集》,代表作《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大夫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逢入京使》。
8、王昌龄,字少伯,有《王昌龄诗集》,边塞诗代表作《从军行七首》,《出塞》;送别诗的代表作有《送魏》、《芙蓉楼送辛浙》(二首);闺怨诗代表作《闺怨》;宫怨代表作《西宫春怨》、《长信秋词》,人称“七绝圣手”。
9、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具有超乎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是屈原之后我国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杜甫赞美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自己却爱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他们两人合称为“李杜”。
10、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其诗显示出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善于反映社会状况,表达了人民的愿望,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
11、白居易,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后世称白傅。有《白氏长庆集》。诗歌上与元稹齐名,并称“元白”,与刘禹锡唱和齐名,称“刘白”。诗歌主张见于《与元九书》、《新乐府序》、《策林》等。强调为政治服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 江苏省海门中学高二语文期末复习:唐诗文化常识
编制:龚海燕
作”;艺术上强调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形式服务于内容。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和元稹《连昌宫词》是诗歌改革的典型代表。元稹与白居易努力使诗歌平易化、采用人民的语言,更多地包含叙事的成分,而又注重音韵的优美,是人民大众容易了解,当时当代追随他们的人称之为“元白体”。12、13、14、15、16、17、刘禹锡,字梦得,为柳宗元的文章知己,号“刘柳”,白居易称之“诗豪”,有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有《昌黎先生文集》。代表作《山石》《左迁至蓝孟郊,字东野,有《孟东野诗集》,贾岛,《长江集》,苏轼谓之“郊寒岛瘦” 李贺,字长吉,人称诗鬼,有《李长吉集》,“瑰奇谲怪,惨淡经营”。杜牧,字牧之,称“杜樊川”,又称“杜紫薇”,有《樊川文集》。擅长七绝,“清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有《李义山诗集》,以《无题》为代表的李商隐《刘梦得文集》,代表作《西塞山怀古》、《乌衣巷》、《石头城》。关示侄孙湘》,“以文为诗”。
新俊爽,雄姿英发”。
七律。开启了从晚唐到五代的词境,长于七言近体诗,“典丽精工,余味曲包”。
二、重要流派
1、田园山水诗派
王维和孟浩然善于表现山水田园的美,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那种宁静平和的心境。
2、边塞战争诗
盛唐有一些诗人,善于写边塞生活,如王昌龄、高适、岑参、祖咏等。他们大都到过边塞,领略过边塞的壮丽景色,向往边塞立功。在他们的诗中,祖国山河的壮美与保家卫国的豪迈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
3、“韩孟诗派”
韩诗的特点是求奇避俗,与他的好友孟郊一道被称为“韩孟诗派”。他的《山石》是其诗歌代表作之一。
三、文体常识
1、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古体诗的特点是:每篇句数不限,每句字数不限,可押韵也可不押韵,押韵也可换韵,句与句间没有平仄对应和用词对仗的要求。一句话,古体诗格律上比较自由,同近体诗在格律上有极严格的要求不同。
古体诗分两大类: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或简称五古和七古)。
2、近体诗,又叫今体诗(“近”和“今”都是就唐代而言的),讲求严格的格律。近体诗有四项基本要求:一是句数、字数有规定;二是按规定的韵部押韵;三是上句和下句各字之间要求平仄对立和相粘;四是规定某些句子之间用词要对仗,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
近体诗分两大类:(1)律诗,由八句组成,五字句的称五言律诗,七字句的称七言律诗。(2)绝句,由四句组成,五字句的称五言绝句,七字句的称七言绝句。律诗中还有一种“排律”,即把律诗延长至10句以上乃至百句,除首、尾两联外,中间所有出句与对句全要对仗。排律通常为五言。
第三篇:诗经的文学成就
《诗经》的文学成就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民族,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几千年来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文化作为文明的一部分,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一个有一个辉煌。先秦文学作为我国文化的一个代表,其成就是巨大的,其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先秦文学的巨大成就之一是诗歌。比较原始的诗歌被后人用文字记下来的很少,所以《诗经》三百篇便成为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无疑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一块瑰宝。就其文学成就来说,其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都是值得后人研究借鉴的。根据音乐和用途的不同,《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每一部分都有各自的思想特色。《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多半是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雅》分为《小雅》(74篇)和《大雅》(31篇),是宫廷乐歌,共105篇。《颂》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共40篇。诗经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反映农事劳动:我国古代社会是农业社会,农事劳动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因而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农事诗在《诗经》中表现很突出,风、雅、颂各部分中均有。例如《周颂》中的 “噫嘻成王,既昭假尔。率时农夫,播厥百谷。”(《噫嘻》);《小雅》中的 “今适南亩,或耘或耔。黍稷薿薿,攸介攸止,烝我髦士。”(《甫田》);《国风》中的 “采采芣苡,薄言采之。采采芣苡,薄言有之。”(《周南·芣苡》)。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播种及收获的场面,是劳动人民日常生活的生动写照,给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一个写作方面。
二、反映战争徭役:一些非正当的战争给民众带来了沉重的兵役和徭役,因而反映征战、徭役和离乱给民众带来的灾难和痛苦也就成了《诗经》征役诗最重要的主题。如《豳风·东山》《齐风·东方未明》《小雅·何草不黄》《王风·君子于役》。战争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对抵御外族入侵的正义战争,人民总是全力支持的,甚至不惜做出巨大的自我牺牲。如《秦风·无衣》《鄘风·载驰》《小雅·采薇》等。
三、反映爱情和婚姻:《诗经》中的爱情诗,多方面的反映了男女恋爱生活中的各种情境和心理,如“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周南·关雎》);也反映了围绕恋爱婚姻问题而产生的各种社会矛盾,大都写得淳朴、直率,如《秦风·蒹葭》。《诗经》民歌中还有一些弃妇诗,反映妇女被丈夫欺凌和遗弃的悲剧,如《卫风·氓》《邶风·谷风》
四、讽刺统治者:这类诗主要存于《雅》诗和《国风》中,它主要产生于西周末年,带有乱世的鲜明印记。有的借古讽今,如《大雅·荡》谏厉王应以殷鉴为戒,《小雅·正月》以“赫赫宗周,褒姒灭之”警戒今王。大部分作品是针贬时弊,指斥昏君。如《大雅·民劳》揭露了统治集团的残暴、欺诈、丑恶、昏乱,表达对人民的忧苦深表同情。《国风》》中的怨刺诗更多的是对统治阶级罪恶的揭露和讥讽,表达下层人民的思想。如《秦风·黄鸟》控诉了秦国暴君对无辜良善的杀害;《魏风·硕鼠》,出奴隶们对剥削者的无比愤恨。
五、颂歌:《诗经》中出自公卿列士或乐官之手的庙堂及宫廷乐歌多属此类,在三《颂》中保存最多,《雅》诗中也有不少。如《周颂·维天之命》,尊天敬祖的宗教性祭歌,大都是为统治阶级歌功颂德和祭神的乐歌。这些诗大都讴歌战争胜利,赞美将领功绩,主旨仍在宣扬帝王威德。还有一些颂宴饮赞嘉宾之作,实亦颂歌之一支,如《小雅·鹿鸣》等。
《诗经》的思想内容丰富,同时其写作手法也不容小觑。《诗经》的主要写作手法有赋、比、兴和重章叠句。其中赋、比、兴是《诗经》独特的表现手法,对于后世的影响很大。
一、“赋”的表现手法 :“ 赋 ” 作为一种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以 “铺陈直叙 ” 的方式把人和事、情志和外物完整地表述出来。《氓》是《诗经》中一首带有叙事性质的抒情长诗。作品通过一位被损害、被遗弃的妇女的自述,描写了她不幸的婚姻生活,反映了在封建社会夫妇间所常见的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事件。诗中女主人公无可告示、无处申诉的哀苦、难言的悔恨和决绝的心志,至今读来仍使我们深为感动。
二、“比”的表现手法:“比”,就是比喻,比拟,借代,夸张等,不是单纯的比喻,包括的面较宽。如“硕鼠硕鼠,无食我黍。”(《魏风·硕鼠》)直接把贵族统治者比作贪婪无厌的大老鼠,表达对统治者的不满。“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从桑叶青春到桑叶黄落 , 不仅显示了女子年龄的由盛而衰 , 而且暗示了时光的推移。
三、“兴”的表现手法: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兴”的意思是“起”,是托物寓情,是寄托,是联想。把情感寄寓在形象之中,让读者不知不觉地从形象中受到感染,产生意味无穷的效果。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再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兴的手法对后来的文学写作提供了一种写作手法,屈原在《楚辞》中,极大地发展了《诗经》比兴寄托的表现手法。
四、重章叠句:诗经中有很多篇章运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秦风.蒹葭》),重章叠句的运用,使得感情的表达更为强烈。
《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所传递的思想和采用的写作手法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强有力的借鉴,也是当代文学创作中的一座航标。《诗经》所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对诗经的学习也将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启示。
第四篇:曹操的文学成就
曹操的文学成就
曹操“外定武功,内兴文学”,他又是汉末杰出的文学家和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他一方面凭借政治上的领导地位,广泛地搜罗文士,造成了“彬彬之盛”的建安文学局面;一方面用自己富有创造性的作品开创文学上的新风气。
曹操不仅是东汉末年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还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曹操爱好文学,有极高的文学修养,一生戎马倥偬而不忘吟咏。《魏志》评价曹操是“外定武功,内兴文学”;《魏书》说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登高必赋,被之管弦,皆成乐章”。曹操现存二十多首诗歌,全部是乐府诗,数量虽少,却不乏佳作。
曹操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上。关于曹操的诗歌创作,徐公持在《魏晋文学史》中说:“曹操今存诗歌,计得二十二首,包括作者有疑问的三首。其中四言、五言、杂言大约各占三分之一。”曹操的这二十二首诗歌,均为乐府诗。其内容和写作方法都与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的精神一脉相承。
曹操的诗歌是学习汉乐府的结果。但是在内容和形式上又有了很大的突破。近人黄侃在《诗品讲疏》中说:“魏武诸作,慷慨苍凉,所以收束汉音,振发魏响。”说明了曹操在文学史上承前启后的作用。清人沈德潜说“孟德诗犹是汉音,子桓以下纯乎魏响。”(《古诗源·卷五》)。由此可见,曹操的诗歌创作是对汉乐府民歌的突破和创新,是汉乐府民歌雅化和文人化的产物。这是曹操在诗歌创作上的最大贡献。
曹操的诗歌被誉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他的诗歌最值得肯定的是记述时事,抒写他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即使是那些咏史和写景之作,也无不体现着他的雄伟理想和壮阔胸襟。他的诗写得悲凉慷慨,气势豪雄,著名的有《苦寒行》、《薤露行》和《蒿里行》。《蒿里行》是写董卓之乱后继之而起的军阀混战,“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短短十个字,展示了一幅连年战乱造成人民生灵涂炭、田园荒凉的悲惨景象,更表达了诗人的无限沉痛和对战乱制造者的强烈谴责。曹操的诗歌富有创新精神,他自觉地向汉乐府民歌学习,但又突破了乐府音律的限制。四言、五言、杂言诗都写出了传世名篇。诗歌语言质朴简约,没有浮华的辞藻,善于运用传统的比兴手法,用形象的比喻来再现事物,表达思想。比如《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都是运用比兴手法十分成功的例子,也反映了诗人老当益壮的英雄襟怀,是传诵千古的名句。他用的是旧形式,写的是新内容,而在句法、语法上又不刻意模仿。鲁迅先生说曹操是“改革文章的祖师爷”,这句话不仅是就他的散文而言,同样也包括他的诗歌创作。他对文学的爱好和提倡,推动了建安文学的繁荣和发展。建安文学对后世影响最大、最深远的是诗歌。以曹操为代表的“三曹七子”,开启了中国文学史上一代清新自然、质朴刚健的建安风骨。
曹操散文现存154篇,多为表奏、令教及书信等实用文体。这与曹操的政治地位是密切相关的。曹操的文章是真正意义上的散文。这是针对东汉以来的文风而言的。由于受辞赋的影响,散文出现骈偶化的趋向,一般散文作者在文章中讲求对偶,注重用典。如同时代的蔡邕、仲长统、卢植、荀悦等的文章都有这样的倾向。而曹操的文章体式自由,以散句为主,较少雕琢痕迹,并且不避俗言俚语。在当时可谓独树一帜。所以曹操的文章平易畅快、气势强劲,很能打动人心。对于曹操的文章的特点,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写到:董卓之后,曹操专权。在他的统治之下,第一个特色便是尚刑名。„„因此之故,影响到文章方面,成了清峻的风格。——就是文章要简约严明的意思。此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尚通脱。„„此种提倡影响到文坛,便产生多量想说甚么便说甚么的文章。
曹操在文学上的功绩,还表现在他对建安文学(见建安七子)所起的建设性作用上,建安文学能够在长期战乱、社会残破的背景下得以勃兴,同他的重视和推动是分不开的。刘勰在论述建安文学繁荣原因时,就曾指出“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心雕龙时序》)。事实上,建安时期的主要作家,无不同他有密切关系。曹丕、曹植是他的儿子,“七子”及蔡琰等,也都托庇于他的荫护。可以说,“邺下文人集团”就是在他提供的物质条件基础上形成的;而他们的创作,也是在他的倡导影响下进行的。
曹操的诗对建安的文学有着开风气的大作用,由于创造性确实比较大,对以后文学也是有重要而又深远的影响。曹操的以乐府古题写时事的作法对后来的新乐府诗有很大的启示。从他这种旧题新事乐府到杜甫的“即事名篇”的新题事乐府,再到白居易等人掀起的新乐府运动,可以清晰地看出一脉相承的发展。另外,《诗经》以后,四言诗很少佳篇,曹操继承了“国风”和“小雅”的抒情的传统,创造出一些动人的篇章,使四言诗再一次放出光采。后来嵇康、陶渊明等人有成就的四言诗都是沿着这条路走下去的。
第五篇:《红楼梦》文学成就及思想成就
《红楼梦》文学成就及思想成就
《史记》之所以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因为它那朴实但不乏华丽的文笔,严谨而又求实的态度;维克托.雨果能够在19世纪人才济济的法国文坛确立一个领导者的身份,靠的不仅仅是用“眩人眼目”的文辞所描绘的紧张非凡的故事情节,更有对宗教,封建的强烈反对,讽刺。如果说他们的作品算得上是那个时代的标志,那么,我可以毫不犹豫地把《红楼梦》看成是大清帝国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的真实写照。
《红楼梦》能成为一部涉及领域广的百科全书式的奇书,要归功于它的作者曹雪芹先生深厚的写作功底,广博的知识,高深的修养。《红楼梦》最初以手抄本形式传出来时能立即引起社会轰动,固然与它贴近生活却又遥不可及的内容有关。然而一部小说的成功与否,并不仅取决于它的内容。“文学是人学”,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与否,才是文学创作的关键。《红楼梦》中人物本身即既是没有可歌可泣,惊天动地的丰功伟业,又无耸人听闻,引人入目的传奇故事。他们的生活场地仅仅限于小小的大观园中,他们的生活经历又是极其平淡普通的日常生活琐事,如谈话、筵宴、吵嘴、赏花等。要在这些平淡无奇的生活事件中如再现般刻画出人物性格,没有非凡的艺术功力是办不到的。但曹雪芹先生以小见大,以微见著,向我们诠释了“人学”的真正含义。
《红楼梦》这部鸿篇巨作里共写了400多位人物,与莎士比亚所有作品中的人物总和差不多。但莎翁笔下的人物散在三十几个不同的剧本中。而曹先生则将这400多位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严密地组织在一部作品中。其中曹先生着墨颇多的几十个形象固然个性鲜明生动,但那些小人物的嘴脸性格却也在他的生花妙笔之下活灵活现展现在我们面前。
且以书中出场最早的两个女子为例,一个是娇杏,一个是英莲。一个是“侥幸”,一个是“应怜”。曹先生写娇杏,给人的印象很好——她没有黛玉般“断骨柔情”,也没有金桂似的“蛮横无理”,“虽无十分姿色,却也有动人之处”,不过在撷花时偶见窗内有人,便“忙转身回避”,因素闻有贫士在此,又必非久固之人,不免回头看了一两次。娇杏并无“邪”意,只不过是想,此人定是“什么贾雨村了”,过后“也就丢过不在心上”,可贾雨村却错把她当作什么“巨眼英豪,风尘中之知己”。这种一厢情愿,算不算“情”? 且看曹雪芹是如何评价娇杏的:“偶因一着错,便为人上人”,应如何作评?“偶”字已点明全出偶然,并非她慧眼识英雄,在此处故意留情。“一着错”又分明是批评娇杏不该违背礼教“非礼勿视”的规定,随意多看陌生人。但她偏偏因错而得了那令人眼睛发红的荣耀富贵,这不是侥幸吗? 小说英莲是因元宵节看灯落于惨境,而丫鬟娇杏却成了知府太爷的正夫人。一个原是主,沦为婢;一个原是婢,升为主。她们的荣枯先后互相易位。对于这种现象,先生不能解释,只好归结于命运。要注意,在写英莲时,曹先生用了一个“有命无运”一词,而写娇杏他又用了“命运两济”.此二语分明是对照,是反比。虽然只是几句话了了带过的两个形像,但那精炼的语句以及蕴藏在笔端深处的社会哲学却值得我们玩味。
对于这个命运不公的颠倒世界,曹先生有强烈的愤激情绪,这就使他心中不时地涌出尖刻的讽刺语句,并且用之于笔下。当然,在那个特殊年代,他不可能破口大骂,不可能高喊“推翻封建统治”的高调,于是他把内心的愤懑,熔铸到了笔下的人物身上。因此纵是那短短的几十几百字,也成了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经典。
此外,作者顾全大局的眼光也是我们不能忽视的。《红楼梦》构思奇妙,精细而严密.情节的安排,人物的言行,故事的发展都有置于有机的结构中,没有率意、多余、游离的笔墨.小说的文字往往前后照应,伏线千里。小说第二回中,冷子兴在演说荣宁二府之时提到,“如今运筹谋画的竟无一人”,“内囊却也尽上来了”,“如今养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虽然只是从一外人之口当作饭后聊资说了出来,但它无疑表明了贾府面临的处境实已严峻,只有他们这些梦中人还陶醉在花花世界中,也暗示了贾府以及整个封建社会的悲剧结局。
作为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诗、词、曲、辞赋、歌谣、对联、灯迷, 洒令为彰呈人物性格,暗含人物命运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用茅盾先生的话说叫做能“按头制帽”,做到诗如其人:林黛玉的风流别致,薛宝钗的雍容含蓄,史湘云的大气洒脱,各有各的风格,互不相犯。但诗词千古来作为诗人抒发胸臆,袒露胸怀的载体,又被作者融入了各人未卜的命运,于是全文就巧妙地前后联系在了一起。正是作者胸中有全局,目光贯穿始终的全文概念,才会让人有读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感觉。
但如果仅仅停留在这灿然的文采上,那曹雪芹就称不上曹雪芹,《红楼梦》也叫不得《红楼梦》了。作为一部由外而内、内外兼修的奇书,它的成功更在于它对封建包办婚姻的残酷、罪恶的深入认识,以及对封建体制、封建社会——这个占据了中华民族肌体几千年的毒瘤的深刻批判、讽刺、反对。
估计曹先生那个时代没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但当曹先生经历了史玉堂金马到陋室蓬窗的升沉变迁,由一个衣食无忧的富家子弟沦为被压迫的农民后,他才深刻地感悟到世界原来是那么地不公平,封建统治下的人间原来这么黑暗。于是一部描绘风月繁华的官僚大家庭到头来却恰似一场幻梦般破裂的长篇小说,便如惊雷般横空而出世,轰击着这黑暗的社会。
贾宝玉常被人们认为是曹先生的化身,但我觉得他应该是那个时代所有觉醒的先进分子的代表。贾宝玉是一个传统观念中“行为偏僻乖张”“古今不肖无双”的贵族子弟,他怕读当时被封建统治者奉为经典的四书五经,却对《西厢记》《牡丹亭》之类的禁书爱不释手;他嘲笑那热衷功名的追名逐利者,他厌恶封建知识分子实现自身价值的唯一途径——仕官道路。当薛宝钗这个在封建统治眼中标准的贤淑懂事的女子来劝他读书考个功名时,他厌恶地躲开了。但当“病秧子”林黛玉向他袒露自己的心声表示支持他的观点时,他就把黛玉引为知己,欢欣鼓舞。特别是他一反“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观念,说出了“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就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的大逆不道的话。在丫鬟、僮仆、戏子等下人面前,他从不认为自己是“主子”,别人是“奴才”,总是平等相待,好吃好玩的总少不了他们,虽然偶尔耍些大少爷脾气,但这份对下人的真诚的体贴的关怀,是前所未有的。从这个封建叛逆者身上,我们可以看出时代即将变迁的征兆,封建主义在趋向没落,民主思想已逐渐萌芽。
有人提出,《红楼梦》是一部捍卫女权运动的抗议书,那他应该只说对了一半,《红楼梦》主要是以宝黛钗的爱情发展为主线,行文中穿插了大观园中女儿们的婚姻生活,这些女子在贾府得了个善始,却没有几个能有善终。晴雯的含恨而终,迎春的误嫁中山狼,探春的青灯古佛前„„无不令人“枉自嗟呀”。
且说迎春看起来像是被“中山狼”“无情兽”吃掉的,其实,吞噬她的是整个封建宗法制度。只因贾赦欠了孙家五千两银子,便将她嫁给了孙家。儿女的幸福在这些攀附权贵,追名逐利的封建家长的眼中只是筹码,换得权利财富地位的筹码!可是,他们换了之后得到了什么?一场很美却很短暂的梦,一场空啊„„
在大观园女儿国中,迎春只是封建包办婚姻牺牲品的一个典型代表。作者只是通过她的不幸结局,揭露和评价了这种婚姻制度的罪恶,但他却无能为力,因为这是一种制度的罪恶。
《红楼梦》虽然暴露了封建婚姻的罪恶,但它决不是一部以反应婚姻不自由为主题的政治宣言。曹雪芹先生是通过典型化的手法来描写的,他是有意识地把贾府这个封建法制贵族大家庭作为当时整个封建宗法社会的缩影来写的,人物主要活动场所名日“大观”,说它是“天上人间诸景备”,即从皇家到百姓,形形色色,包罗万象,蔚然“大观”。在作者极力描写贾府的兴衰荣辱时,不也折射出整个封建社会日暮黄昏、无可奈何的凄凉景况吗?
一切都只是一场梦,金钱权势,地位是梦,封建婚姻,封建制度是梦,身在梦中的我们在里面醉生梦死,挣不脱,逃不出。梦中开始,梦中结束,红楼依旧,物是人非。
最喜欢太空虚幻境的那幅对联,在这里献给大家,希望大家喜欢: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组长:沈卓尧
副组长:陈鸿
组员:汤晓宇、曹杰、季华义、张钰婷、顾雨佳、周欣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