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上古神话传说的现实性意义
中国上古神话传说的现实性意义
神话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文化的解释与想象的故事,是一种原始的幻想性很强的、不自觉的艺术创造。上古时期的神话指的是夏朝以前直至远古时期的神话和传说,而中国的神话故事也大多集中在这个时代,这个时代被称作“神话时代”。这个时代的神话类型丰富,有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和民族精神神话等。在了解和归纳分析这些神话传说的基础上,本文认为这些神话具有为人们对宇宙的认识提供依据、给人类的起源提供合理的解释、迎合人们战胜自然灾害的心理和符合人们对美好生活心理愿望的现实性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曾看过一篇文章,说中国的神话故事不如西方的发达,单从数量上就少了很多。细细一想,还真是如此,中国的神话故事耳熟能详的也就盘古开天、女娲造人、精卫填海、后羿射日等那么几个,民间传说和故事倒是有很多。文章在分析中国神话为什么不够繁荣的时候提到中国人是务实的,缺乏普遍的想象力。其实,这个原因已经给了神话的产生一个现实层面的考虑。鲁迅早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就说过:“中国神话之所以仅存零星者,说者谓有二故:一者华土之民,先居黄河流域,颇乏天惠,其生也勤,故重实际而黜幻想,不更能集古传以成大文。二者,孔子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实用为教,不欲言鬼神,太古荒唐之说,俱为儒者所不道,故其后不特无所光大,而又有散亡。”「1」这里所说到的第二个原因又指出神话的一个特点——即荒诞性。而学者们在对神话的定义中也提到了这一点。“在中国的古典文献中,没有‘神话'一词的专门用语,中国人原本是把‘神'与‘话'分开来来说的。”「2」 而“中国‘神话'概念的语源生成与日本早期神话研究学者紧密相关。”「3」矛盾是中国神话研究的先行者,他给神话下的定义是:“神话是一种流行于上古时代的民间故事,所叙述的是超乎人类能力以上的神们的行事,虽然荒唐无稽,可是古代人民互相传述,却确信以为是真的。”「4」 而我们这里说的上古时期的神话,指的是夏朝以前直至远古时期的神话和传说。程憬在其《中国古代神话研究》的自序中说到:“我们的古代是有神话的,有系统的神话的。”他认为远古有一个“神话时代”。「5」
他所说的远古与本文说到的上古可能稍有时间上的偏差,但大致时期是差不多的。之所以对中国上古时期的神话感兴趣,有以下两点原因:
第一,意识里积累的神话故事以上古时期的神话故事为主,那些主要的神话故事都是耳熟能详的;
第二,非常同意程憬所说的上古有一个“神话时代”,在今天的史料中,对于夏以前时期的记载无不充满神话色彩。然而,笔者认为在这些充满神话色彩的现象背后有着现实的意义,这一点吸引着笔者对其做一些探讨性的研究。
二、文献回顾
程憬的研究专著《中国古代神话研究》是对远古时期神话的一次细致全面的研究,他的研究是分为三个部分进行的:第一部分是“天地开辟及神统”,讲述天地开辟和神界掌控天地的内容;第二部分是“神祗”,先列神灵活动的舞台为两部——上天与下地,其间又有一特殊的所在为昆仑,再者介绍天神、地界的大神和山精鬼怪等;第二部分是“英雄传说”,是对远古神话中倍具英雄性质的人物的研究,有后羿、农神后稷、工艺之神巧倕等。
在其他的文献研究中有对上古神话时代始末的梳理,如陈文敏的《中国上古神话时代之始末——兼论“绝地天通”》一文,指明在《中国历史大系表》上,有一个与“原始社会”相对应的“历史传说”时代,即:有巢氏-燧人氏一伏羲一炎帝一黄帝-尧-舜-禹。“伏羲”被誉为“华夏第一古帝”,是我国“神话时代”的肇端。上古神话时代的帝王,多存在“同名异格”现象,即有“第一”“第二”之分,如伏羲就有两个:一个是天神伏羲,一个是人王伏羲。天神伏羲即指“三天神”,人王伏羲即指华胥踏“巨人迹”所生的那个天神之子。第一伏羲是人们所熟知的伏羲,第二伏羲应当是天帝在地上布下的一种可以改变女性卵子,从而令其发生无性生殖并生下英武有名之人的、具有超级的高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一种“能量场”。华胥踩踏了这“能量场”,就会发生无性生殖生下第二伏羲这个天帝的特创“天子”。第二伏羲上禀于天神的教化又把文化下传于人间,他画八卦、示佃渔、教畜牧、制嫁娶、造书契等等,是上古神话时代和中华文明之发轫。「6」
上古初期人神之间是有严格界限的,是很有秩序的,是“民神不杂”的。这种“民神不杂”的时代经过炎帝时期、黄帝时期,一直延续到黄帝之子少嗥(少昊)之前。少嗥是东夷部落联盟的首领,他的接班人是颛项。到了少嗥统治的末期,出现了“蚩尤乱德”事件,蚩尤打破了“民神不杂”的宇宙稚序,使人间出现了“民神杂糅”的混乱局面。帝尧的时代,虽然“民神杂糅”时代已经结束,但上帝仍然在用他们超级的高分子生物学手段创造“感天而生”的众多天子。再至帝舜、大禹、商族始祖契,皆是上天所生的天子,而到了商代末期天帝开始远离人间,到了商代的倒数第四位王即武乙王,他也开始不相信上帝的存在。「7」
其实,这篇文献研究的内容即上文程憬研究中的“神统”之说,天地开辟之后神界掌控天地,创世大神完成造势神话之后全都退隐不见,出现新的神灵来为天地间创造秩序,带领人们战胜自然,谋求生存和发展的景况。这时候人界的统治者全被认为是上天创造的“天子”,然而到了商以后这种神话色彩就逐渐减淡了。可见,将上古时代称为“神话时代”是有理有据的。
其他文献中还有关于上古神话死亡主体的解读(在神话中,我们可以看到较之生命更为重要的真与善的价值意义,也看到了迎难而上的坚韧品格、乐于奉献的伟大精神、勇于抗争宁死不屈的顽强精神、重伦尚道的德性原则,而这些也正是中华民族得以成长的源泉和前进的动力。在中国上古神话里记载的死亡现象,并非对生命的单纯否定,而是一种新形象出现的必然条件。这种“死亡一再生”的“否定一肯定”的生命模式多通过变形或复生再现生命的新形象)「8」,还有关于上古神话中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上古神话作为原始社会先民的意识形态集中凝结着先民对自身和外界的思考和感受,包孕着浓郁的情感因素。中华民族从盘古开天辟地之始,便充满着自强不息的精神,从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到愚公移山、鲧禹治水等,终于完成了由传说中的个人的自强不息转化成集体意识的自强不息漫长而艰巨的过程)「9」,尚德精神(“不食人间烟火,没有平凡人的情欲”,这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主要大神们神格的重要特征;“对神的献身精神的崇尚和礼赞”,是中国上古神话尚德精神的另一重要体现;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尚德精神不仅仅体现在大神们不食人间烟火的高尚以及伟大的献身精神,同时也体现在他们“保民佑民的责任感”上)「10」,神族谱系(上古神话中的炎、黄帝王系统;上古神话中几类著名神话与炎、黄帝系的关系考——伏羲和女娲神话考,盘古创世神话考,后羿射日神话考)「11」的探讨等等。
而本文主要考虑的是上古神话中所投射出来的现实性意义,即这些神话传说对于那个时代的人们具备怎样的现实意义。之所以做如此的探讨是因为笔者深信神话的产生本身就适应某种现实的需要,神话实际上是以故事的形式表现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
三、现实与神话之间
现实与神话,一者实,一者虚。“虚”和“实”相对,源于现实的生活,是现实世界的再创造。我们的身体生存在现实的世界里,但是我们的思想却时常需要到更远更高的地方去。因而,很多时候我们都在把现实生活中的事件、活动等各种东西拿出来进行再创造,我们写小说,写诗歌以至于拍电影、拍电视都是如此。但是不管这些创造有多深多远,终究还是逃不出现实二字。神话相对于这些只不过表现出来以后太玄妙了一些而已,可归根究底还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艺术创造。所以,现实与神话之间是联系的,而不是分离的。既然现实是神话得以滋生的土壤,那么,透过几千年流传下来的这些上古神话故事自然也能够窥见当时的社会状况于一端。不过,要了解上古神话中的现实性意义,必须先将上古时期的神话故事做一些简单的归纳和梳理。这样一来就能对上古神话做较全面的认识,从而有利于后面内容的展开和分析。
四、对上古时期神话的分类和认识
综合多种文献研究,关于上古时期的神话分类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创世神话
中国的创世神话中最出名的莫如“盘古开天辟地”之说: “天地浑沌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天皇·地皇·人皇》「12」
这种传说实际上是原始居民对宇宙的一种认知,而且已经反映出阴阳、清浊的二元世界观。国人也有相信“子鼠咬天”传说的,然而对于宇宙的认知同上也是一片浑沌。据说,盘古一斧子劈开了天地之后,天要下沉,地要上升,状态极不稳定,于是他就立于天地之间不知多少万年,而天地格局已定的时候他自己却力竭而亡,他死了之后,“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肤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méng,古指农村居民)。”——《绎史》卷一引《五运历年记》「13」
如此之说,盘古不仅开辟天地,创造了宇宙,还身化万物,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自然条件。<二>始祖神话
说到始祖神话,自然而然想到的便是女娲——被尊为人类的始祖。女娲除了造人的传说广为人知外,还有女娲补天的传说。
女娲造人是人类的起源,而女娲补天则又是重整宇宙,为人们创造更好的生存条件。再者,还有女娲兄妹结婚的传说,“昔宇宙初开之时,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妻,又自羞耻。兄即与其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遣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於烟即合。其妹即来就兄,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今时取妇执扇,象其事也。”——《独异志》「14」 可以看到,女娲兄妹结婚的传说已经有了很大的人性化内容。这应该是人们关于人类开启婚俗内容的思索或者演绎。
<三>洪水神话 以洪水为主题或背景的神话,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学术界对洪水神话的成因也提出了种种解释。曾经有过的洪水灾害是如此的惨烈,在人类心灵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成为一种集体表象,伴随着神话一代一代地流传下来,提醒人们对自然灾害保持戒惧的态度。
中国的洪水神话最著名的自然是“大禹治水”的传说,跟“大禹治水”有关的神话传说还有“禹凿龙门”、“鲤鱼跳龙门”、“瑶姬助禹治水”、“禹擒无支祁”等,在这些传说中,神人们无不施展神通帮助大禹克服困难。然而,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有很大的现实成分,很可能那时真的发过一场洪水,有个叫大禹的人身负治理洪水的重任,造福于天下,只是被后世的人神话了一些内容,更多的人也愿意把此当做一个历史事件。之所以有那么多的关于各种神灵在大禹困难的时候用法力帮助他的传说,也是人们对于克服困境的理想化意念。<四>战争神话 黄帝和炎帝是战争神话的主角。黄帝与炎帝各是一方部落联盟的首领,随着各自势力的壮大和扩张,势必产生摩擦。后来矛盾激发二人战于涿鹿之野,最后黄帝获胜,炎帝退到南方,后来甘愿做了黄帝的臣子。
中国史书中关于黄帝、炎帝的记载历来神话和现实杂糅,现实的层面虽多,神话的成分也不少。《史记·五帝本纪》载:“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这其中黄帝指挥各种怪兽作战颇有神话色彩。
黄帝与蚩尤之战则更有神话色彩的性质,“昔者黄帝合鬼神于西泰山之上,驾象车而六蛟龙,毕方并鎋,蚩尤居前,风伯进归,雨师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螣蛇伏地,凤凰覆上,大合鬼神,作为《清角》。”——《韩非子·十过》「15」
炎黄二帝后来被尊为华夏始祖,与同样被尊为人类始祖的女娲,黄帝和炎帝的传说现实色彩浓厚了许多,他们应该是真正意义上华夏民族的祖先。<五>民族精神神话
中国上古神话中有关民族精神的有很多,诸如精卫填海是古人颂扬善良愿望和锲而不舍精神的神话传说。还有“刑天舞戚”的顽强反抗精神,“夸父逐日”的与干旱作斗争的顽强不屈、坚持不懈精神,“后羿射日”的与自然作斗争的精神等都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反应。
这类神话传说一般都有个特点,即主人公面对的对象都是非常强大的自然现象,他们往往只身与自然环境做坚持不懈的斗争,甚至牺牲自己的性命。
因而,这类神话故事实质上是人们征服自然思想的表现。
五、结论
通过上文中上古时期神话传说的分类介绍和简单理解,对上古时期神话具备的现实性意义已经有了足够多的证实,下文将就此作出具体的阐释。
1.神话传说为人们对宇宙的认识提供一个依据
对宇宙的认识是人们对生命的起源、人类的生存环境等一系列问题的探讨,这一点在人类的漫长演变中从未停止过。即便到了现在,我们也不能完全了解宇宙所有的奥秘。上古时期的人们比之今天的我们,生存环境和条件艰难恶劣了不知多少倍,他们要生存下去,不仅对未来充满极多困惑,更重要的是他们对过去的困扰要比我们强烈许多。未来是个发展问题,过去则是探索广袤的天地从何而来、山川五岳又从何而来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困扰不是单靠思考就能解决的,需要足够的科学技术水平的积累才能解答。那个时候生产力水平低下,科学知识的进步也只是个开始,人们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处于思考和想象的层面,没有其他的方式让人们理解天地为何自人类一出现就存在,也没有人能够解释为什么地上会有江河胡海,这些问题困扰着人们的头脑,人们希望能有一个答案。而带有神话色彩的故事传说恰恰满足了这一点。
神话传说尽管荒诞,但是也有一定的逻辑性,是人们对宇宙生成的认识经由想象之后产生的,而每个人对于宇宙自己也有一套想法,大多数人一接触到这些神话传说,头脑里便能形成一种想象的共鸣;另外,神话传说以其离奇性和故事性营造出一个神奇美妙的神话世界,也使人们向往不已,即便这个神话世界是虚假的,人们也是不忍心去打破的。因而,那个时代是一个神话传说的时代,人们依靠想象去认识过去,也依靠想象来寄希望于未来。神话传说形成的一套体系就是在描摹着一副想象的图景。2.神话传说给人类的起源一个尽量合理的解释
与对宇宙的思考相伴而生的另一个命题,即人类的起源也是一个困惑人类的长久话题。中国神话故事中的女娲造人和西方故事中的上帝造人如出一辙,都搬出一个无所不能的大神来将这个玄妙空虚的命题得以解答。
女娲造人之后,又想着人类应该互通婚姻才能繁衍生息,于是教人类婚丧嫁娶,人类得以绵延不息。
虽然今天看来,女娲造人的传说是不真实的,然而在当时来说却是非常合理的。就算到了今天,我们知道人类是由猿猴进化而来,陆地动物又是由海洋生物进化来的。但是将这一个链条一直向前延伸我们仍然不能确定那个起点是什么,宇宙大爆炸理论并不能完全解释人们对其起源的疑惑,也许直到很久远的未来,我们才有能力知道更多。就如同我们知道宇宙是因为一次大爆炸而产生,然后出现恒星、星系和行星,又有了地球,人类是地球生物进化的结果一样;古人对人类起源的认识是由“人类现在的生活——繁衍生息——婚姻——男人和女人的出现——神创造了人类”这样的模式推测想象的。他们不能够解释为什么天地间一开始会出现男人和女人,只有选择相信神话。就如尽管我们现在知道了宇宙产生于一次大爆炸,但是大爆炸之前世界是个什么样子仍然未知一样,女娲造人的传说在当时社会如同宇宙大爆炸理论一样具有解释人类起源的合理性。3.是人们渴望战胜自然灾害的心理反应
自然灾害是人类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事情。上古时期是中国文明的发端,当人们初始遭遇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的时候缺乏抵抗自然灾害的知识的技术手段,以致于自然灾害给人带来极其惨痛的经历。而在自然灾害面前能够顽强不屈、坚持不懈,甚至勇于牺牲自己的性命与其作斗争的人则被人顶礼膜拜,尊为神一样的存在。由此而来的神话传说,记录的都是具有英雄色彩的悲壮人物。
之所以给这些人赋有神力,对这些传说的渲染也极富神话色彩,其实是人们认识到自己面对自然灾害时的弱小,幻想自己能够强大起来,甚至拥有征服自然的能力。4.是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心理需要
神话传说总的来说有一个比较全面的系统,与地相对应,有天,人间有帝王平民,天上有各类大神,神也分等级。神驾临于人间之上,具有非凡的法力,地上的人们受到他们的守护和爱戴,同时也受他们的控制和惩罚。
当人们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的时候,总是会有神仙显灵施展法术帮助人们读过难关。而人类犯了不可饶恕的罪过也会受到天谴。其实看似是神在管制着人间,实际上神是在为人类服务着,神不仅帮助人们克服各种艰险的困难,还要在人间匡扶正义、主持公道。
人的力量是弱小的,而且人性还存在着与生俱来的缺陷,当人们在面对困难而无法可施,人间失去公道而无人住持的时候,幻想有神灵的存在来帮助人们排忧解难、维护公道正义总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神话传说就满足了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心理需要。参考文献:「1」矛盾,《中国神话研究初探》,凤凰传媒出版集团 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P4; 「2」「3」「4」赵新,《“神话”概念的再探讨》,大连大学学报,第32卷第5期,2011年10月;
「5」程憬著,顾颉刚整理,陈泳超编订,《《中国古代神话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 「6」「7」陈文敏,《中国上古神话时代之始末——兼论“绝地天通”》,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0卷第6期,2011年11月; 「8」伍艳,《存在与超越:中国上古神话死亡主题解读》,长安学刊,第1卷第3期,2010年9月;
「9」王进明,《浅论中国上古神话中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廷边教育学院学报,第22卷第1期,2008年O2月; 「10」阎德亮,《论中国上古神话的尚德精神——兼与西方神话比较》,2003年11月第6期(总第138期); 「11」叶绪民,《中国上古神话中神族谱系探源》,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弟2l卷第6期,2001年l1月;
「12」「13」「14」「15」乙力编,《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附录:
禹擒无支祁
禹理水,三至桐柏山,惊风走雷,石号木鸣,土伯拥川,天老肃兵,功不能兴。
禹怒,召集百灵,授令夔(kuí,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龙形异兽)龙,桐柏等山君长稽首请命,禹因囚鸿蒙氏、商章氏、兜卢氏、犁娄氏,乃获淮涡水神名无支祁。善应对言语,辨江淮之浅深,原隰(xí,低湿的地方)之远近,形若猿猴,缩鼻高额,青躯白首,金目雪牙,颈伸百尺,力逾九象,搏击腾踔疾奔,轻利倏忽,忽视不可久。
禹授之童律,不能制;授之乌木由,不能制;授之庚辰,能制。邸脾、桓胡、木魅、水灵、山袄、石怪奔号聚绕以数千载,庚辰以戟逐去。颈锁大索,鼻穿金铃,徙淮阴之龟山足下,俾淮水永安流注海也。——《太平广记》
译文:大禹治理洪水期间,曾经三次来到桐柏山,可是那里总是刮大风,打大雷,石头啸叫,树木哀号,地祗拥塞住川流,天神又显耀出兵马,使治水的工程没法进行。大禹恼怒了,马上召集群神,并且亲自下达命令给夔龙,叫他们想办法除妖。桐柏山和附近务山的山神慌了脚,都跑过来叩头请求饶命。大禹怀疑他们包庇妖物,便把他们当中几个特别狡猾的如鸿蒙氏、商章氏、兜卢氏、犁娄氏等囚禁起来,加以审问。果然问出实情:原来在淮水和涡水之中,确实躲着一个叫无支祁的水怪。禹马上派人把这水怪拿了下来。
这怪善于狡辩,能辨别江水和淮水的深浅,外形像猿猴,低鼻梁,高额头,青身子,白脑袋,牙齿雪亮,眼睛闪耀出金光,颈脖子能伸出百尺长,力量比九只象还大。虽被擒获,还在那里挣扎,轻捷快速,不管听什么或看什么都不能持久,一刻也不能安静。
禹把他交给童律,童律管不了他;交给乌木由,乌木由也管不了他;交给庚辰,只有庚辰才能管束他。那时数以千计的妖物,像邸脾、桓胡、木魅、水灵、山袄、石怪等等都来捣乱,奔号聚绕在怪物周围,企图把他掩护起来;庚辰便拿戟把所有的妖怪都赶跑。于是禹叫人拿大铁锁来锁在无支祁的颈脖上,鼻孔里又穿上了金铃,把他弄去压在淮阴龟山的足下,使淮水从此可以顺畅地流入海中。
第二篇:中国上古的神话传说(诗)
中国上古的神话传说(诗)
中国上古的神话传说
中国的神话传说中,有很多以其智慧、坚毅、勇敢为人类造福的英雄。
(一)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传说 中国神话传说中,盘古是开天辟地的英雄。在天地尚未开辟之前,宇宙犹如一个“大鸡蛋”,是漆黑混沌的一团。盘古已在其中,酣睡了一万八千年,一天盘古巨人醒来了 睁眼向四周一看,发现周围黑乎乎一片,什么也看不见。
于是他张开巨大的手掌,凭借自己的神力劈开了大鸡蛋。只听轰隆隆一声巨响,搅动了千万年的混沌和黑暗。只见“阳物”轻而清澈冉冉上升,变成了蔚蓝色的天空;
而“阴物”重而混浊渐渐沉底,化作苍苍茫茫的大地; 盘古高兴地站在天地之间,又惧怕天地再合拢起来,变成以前那样的混沌黑暗。于是他双足踏着大地,而用巨手支撑着苍天。他一日九变,圣洁于苍茫之大地,神圣于浩瀚之苍天。
他使自己身体每日长高一丈,随着他的身体的增长,天每日增高一丈,地每日加厚一丈。如是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盘古身躯达到九万里之长,天去地亦达到九万里之长,盘古开天辟地终于成功。他仰望双手上方高远的天,他俯视双脚下方深邃的地,判定天地间已有足够的距离。于是他躺了下来休息休息,而不必担心天塌而压碎大地。于是他不知不觉地谁着了,而盘古不幸却在熟睡中死去,只留下了他那巨大的身躯。
他耗尽了心血而疲惫不堪,他流尽了汗水而劳累至极。盘古在睡梦中浮想联翩: 宇宙不能只有大地蓝天,在天地之间还得造出人类,还得造出初始万物日月山川。然而他再也无力亲手创造,于是把自己的身体留给世间。盘古开天辟地大获成功,他却不得不为此而牺牲。临死之前的盘古,把自己的身躯化作世间万物: 他嘴里呼出的气,变成了飘动的风云和空气; 嘴里发出的声,变成了天空的电闪雷霆; 左眼变成了光芒万丈的太阳; 右眼变成了皎洁明媚的月亮; 他的头发和胡须,化作夜空的星辰闪闪发光; 三山五岳是他的矫健肢体铸成; 奔腾江河是他流淌的血液形成; 筋脉变成了纵横交错的道路; 肌肉变成了万顷良田沃土;
皮肤和汗毛变成了地上的花草树木; 骨骼和骨髓变成了地下的矿藏宝库; 就连他流淌出来的一串串汗珠; 也变成了滋润万物的甘霖雨露; 都说人类是世上万物之灵,却是用盘古的精灵魂魄所组成。这就是开天辟地的盘古,他以自己的神力和身躯,化作宇宙和世间的万物,这就是神话传说的盘古。
(二)有巢氏神话传说
有巢氏为中国神话中的英雄,传说古代巢居是有巢氏所发明。其实有巢氏是后人追赠的称号,它既是巢居发明者个人称号,也是有巢氏氏族的代号,还是有巢氏那个时代符号,后人称之为“大巢氏”,则与古代尊称习惯有关的称号。有巢氏距今约20万~5万年,出生于苍梧今湖南九嶷山以南,立都石楼山今山西吕梁兴县。当初人们大都穴居野外,往往遭受到禽兽虫蛇侵害,有巢氏教民构木为巢以避其害,这是人们由穴居到巢居时代。古籍中有巢氏多有记载: 上古之世禽兽多而人少,人们不胜禽兽反遭其害,有圣人出教人构木为巢。昼拾橡栗暮栖木上之巢,民悦之使王天下,故命名之民为有巢。今南方巢居而北方穴居 这是上古之世的遗迹。苍梧以南有文郎野人,无屋宅居依树上住宿,食生肉以采香为业,与人交易若上皇之人。深广之民结栅以居,上设茅屋下豢牛豕。
其所以然者盖地多虎狼,不如是人畜皆不得安,乃上古巢居之意欤!
这都说明巢居可能起源于南方。昔有巢氏有臣而贵,任之专国主断已而夺之。臣怒而生变有巢氏以亡。
(三)燧人氏神话传说
神话传说中的钻木取火,为燧人氏所发明,这是人们从利用自然之火,进化到人工取火的历程。恩格斯曾深刻地阐明: 就世界的解放作用而言,摩擦生火超过了 蒸汽机的发明。这是人类第一次 支配一种自然力,使之与动物分开 而界线分明。
据从远至近的古籍记载: 燧人观察天上之星星,明察地上五木以为火。他教人钻木取火,而使吃熟食成为可能。追忆往昔,民食果蓏蚌蛤 恶臭而腥臊,伤害腹胃
民多疾病而在劫难逃。燧人氏作钻燧取火,教人熟食以化腥臊。民大悦而使之王天下,燧人氏成为部族的称号; 这里还有另一传说,遂明国有大树名遂屈盘万顷,后有圣人游至遂明国,见有鸟啄树粲然出火,圣人感悟焉!
遂用小枝钻大枝取火。火自无而有者也,其发明终得难能至贵之火; 这里还有第三传说,燧皇感悟于森林自焚,而知树木实藏火。不知几经攻治,亦不知试验几经,终钻木得火而始生火种。今追想未有火之先,肉皆生食有害于人,不知多少人夭亡。及得熟食者其味大变: 肉之腥臊者忽而馨香!草木之实食之淡泊寡味,忽而甘腴脆美!水之冰者,可热之而饮水,居之寒者,可取火温暖而睡,至茫茫黑夜,可燃柴御虎豹而得平安。当登台传教 广播用火之时,火之光热为万民之所感。
距今很久很久以前,燧人氏首领联合 弇兹氏首领,建立互为婚姻的血缘联盟。始称燧人弇兹合雄氏,作为人类与动物界线彻底分明。弇兹氏的织女是,最早的一位女首领,后世人追尊她为女帝,又称玄女素女须女等。织女的发明,是用树皮搓绳,她的绳有三种:
单股的绳称作“玄” 两股合成的称作“兹”绳,三股合成的称作“索”绳。人们得以骄傲地说: 人类结束蒙昧与黑暗,那是因为人类有了火,人们可以自豪地说,火是人类的象征,火使人类开始文明。只知茹毛饮血的动物,根本不知道使用火。人与动物之所以分道扬镳,正是因为人类能够使用火,而且是举一反三利用火。回顾几千年来的历史,虽说人类的重要标志是火,然而还很难说:
人类已经完全脱离兽类,脱离了野蛮和残暴的行径,真正地走上了文明。从人们对“火”的态度,可见一斑且发人深省。16世纪意大利的哲学家,数学、天文的科学大家,无所畏惧而坚毅勇敢的布鲁诺,恰恰死于教皇点燃的野蛮之“火”。注释:
[燧人弇兹合雄氏,约3万年] [腴,yu,肥] [蓏,luo,瓜之果] [弇,yan,覆盖)
(四)女娲的神话传说
话说中国上古时代的神话,首先是神秘的中国女神女娲。
其名最早出于屈原的《天问》,他问道谁造了有身体的女娲?
原话是“女娲有体,孰制匠之?”
您对苍天发问后辈焉能回答!
传说女娲是姓凤名里牺的女神,她反映了母系社会的多义神话: 一说她和其兄伏羲也是夫妻,他们是中华人始之初的祖先;
二说她以黄土创造人类,又炼出七彩石以补天,她折鳖四足而撑四极,抗洪水杀猛兽,使人类始得安居乐业焉;
三说她用泥土捏出人类之后,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相互争战,共工败于祝融而气之急败坏,以头撞击西方的世界支柱不周山,因而导致天塌陷,天河之水注人间。
女娲不忍人类受灾难,炼出七彩石并以之补天。一说她死后其肠化作十个神人,成为西方大荒广粟之野的守护神;
又说她死之后,由白螭腾蛇护卫而升天。
我国南方的苗族等多族的人们,建有庙宇供奉并尊女娲为大神。
女娲与伏羲和神农并称上古三皇,中华民族尊奉女娲为中国女神。注释:
[白螭(chi)指古代传说中没有角的龙。]
(五)伏羲的神话传说
传说的“人文始祖”伏羲,他出生于九池生长于成纪。其母是华胥国美丽姑娘华胥氏,她游雷泽因好奇而踏雷神的足迹,她感到如蛇缠身头发晕而怀孕。怀孕十二年之久才生出伏羲,她又生女娲与伏羲是兄妹,传说伏羲与女娲同为人面蛇身,又说伏羲与女娲创造了人,据日本古书记载他们是兄妹,婚后成为大和民族的创始人。传说苗族的祖先伏羲与女娲,现代学者曾对苗族作过考察: 传说伏羲与女娲本为兄妹,当人类遭受到不遇之滔天洪水,故而人烟断绝之时,二人而结为夫妻以延续人类。《山海经》和《史记》并无记载,东汉班固《汉书》:“成纪属汉阳郡,汉阳郡即天水郡也,古帝伏羲氏所生之地。”
故天水历来被称为“羲皇故里”。据天水出土的两件鲵鱼纹瓶,这是鲵鱼图腾崇拜的缩影。
伏羲形象应该是“人首鲵身”,大鲵正是初始四足龙的原型,也正是伏羲部族的图腾之神。传说和史籍讲伏羲有许多功绩: 他教民作网渔猎提高人们能力; 教民驯养野兽则是家畜由来历; 他倡导男娶女嫁的族外婚礼,结束了母系氏族的群婚时期; 他始创书契用以记事,取代了结绳记事的落后形式; 他发明了陶埙和琴瑟等乐器; 将修身理性的音乐引入生活,创作反其天真的歌谣和乐曲; 他统治的地域越来越大,始有分而治之原始社会管理;
伏羲的最大功绩是创立八卦,《太史公自序》:“余闻之先人曰:
‘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注释:
[鲵,ni,大鲵小鲵之总称]
(六)神农氏的神话传说 传说我们是炎黄子孙,神农氏则是传说中炎帝,炎帝是中国的太阳神,他与传说中的黄帝为兄弟。他也是教民耕种农业之神,相传神农氏创医药尝百草,他还是救人无数的医药之神,神农死于过量试尝有毒之草。相传神农氏身材瘦削,而且有着奇特的样貌: 除了四肢和头部,他全身都是透明的,清晰可见其五脏六腑。所以神农氏尝百草,何种草药影响人体何部位,可以轻而易举的观察到。令我们感到悲喜交加的是,神农尝试过多种有毒草药,终因积毒太深而辞世,却给予世人以宝贵的医药。
(七)轩辕氏黄帝的传说 黄帝和炎帝和蚩尤,同为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蚩尤的后裔是东夷族苗族。
轩辕氏黄帝,为有熊国君少典之后。他生于轩辕之丘,赝本复姓公孙,长居姬水而改姬为姓。建国于有熊,即当今河南新郑,故轩辕氏亦有有熊氏之称。因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有黄帝之称。
其历史身份: 为华夏民族的始祖; 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远古的部落联盟首领; 华夏大地的天下共主。
黄帝还有神话传说的身份: 即神界中央天帝。
传说他出生十日就会说话,少年时思维敏捷而聪颖,青年时性情敦厚十分能干,成年后富有智慧且坚毅果敢。
当蚩尤发动兼并诸侯之战,当时天下共主炎帝日薄西山,酋长们互相攻击而使生灵涂炭,炎帝无可奈何而求助于黄帝,黄帝以安定天下为己任,援助炎帝毅然决然。
传说黄帝与蚩尤之战,在当今的河北涿鹿县,双方战斗非常激烈,战士们都骁勇善战。黄帝因有风后和力牧,两员大将的辅佐和征战,终将蚩尤擒获而诛之,最终平息诸侯们的战乱。
黄帝遂被诸侯尊为天子,取代伏羲氏炎帝,而成为天下共主的黄帝。
相传黄帝在位很久,国势逐渐强盛; 政治日趋安定; 文化日益进步; 拥有诸多的发明: 宫室、舟车、衣裳,以及文字、音乐和历数,全都是那时的制作和发明。
传说尧舜禹汤诸帝,均是轩辕氏的后裔。轩辕黄帝被中华民族,尊奉为共同的始祖。
现在河北涿鹿,三祖堂供奉着中华三祖。炎黄二帝开疆域拓国土,划九州定中原融合各个民族。炎黄后裔称为百姓,蚩尤后裔称作黎民,对于中华民族形成,他们是主体和根本。直至如今,他们既是黎民百姓,也是祖国的伟大公民。
(八)尧帝传说 尧帝姓祁名放勋,他为帝喾次妃,陈锋氏女庆都所生,他是帝喾(kù)次子,他生于丹陵,养在母亲家伊侯之国,所以尧以祁为姓。称尧为伊祁氏,后来迁于祁地。尧是我国古代帝王,尧是他的谥号,因封于唐,故史称“唐尧”,由于他德高望重,严肃而恭谨,获得人民的倾心。他能够团结族人,使邦族之间团结和睦。帝尧为人简朴,吃粗米饭喝野菜汤,处处体恤民情,光照四方。
自然得到尊敬和爱戴。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 帝喾有二子,帝喾死后,长子挚继承称帝挚,尧十三岁受命辅佐帝挚。帝挚才干平平,而尧却仁慈爱民,治理有方知人善任,其盛德天下闻名。各部族首领,纷纷背离帝挚,帝挚也自知,不如其弟尧圣明,在继位九年后,将帝位禅让于尧。相传尧二十一岁,继承帝位。尧由旧都蒲阪,迁到新都平阳(今山西临汾),他以火德为帝,人称赤帝。
他性格聪慧而能干,即使当上天下共主,也从不骄横傲慢。他勤于政事未敢懒散,生活俭朴礼仪简单。《史记》歌颂尧帝为人: “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 接近他如太阳一般光辉,远望他如云霞一样灿烂,富有而从不骄横,高贵而从不傲慢。帽子为黄色,衣服为黑色,他有红色的车驾,白色的驾车之马。他命羲氏测定推求历法,为百姓颁授农耕时令。尧帝在位,天下遭受滔滔洪水,他用鲧(gun)治水,九年无功而返,又启用鲧之子禹,才使洪水得以治理。尧帝设置谏言之鼓,让天下百姓皆尽其言; 又立诽谤之木,让百姓指出他的错误。尧的治理非常成功,使得万邦和睦共处,共同组成,中原部落大联盟,出现了国家雏形。他治天下五十年,问天下治与不治? 百姓爱戴自己与否? 左右朝野都不知。他遂微服问之于民,遇到一位老人,嘴里含着食物,挺着如鼓的肚腹,一边唱一边敲打着土地: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这是一首著名的古诗,称作《击壤歌》。尧帝开创了 帝王禅让之先河,在位七十年,发现儿子丹朱并无才干,决定在民间选用才贤。尧问四方诸侯首领: 谁能担负天下之重任? 四方诸侯首领答道: 有个民间单身汉叫虞舜。于是尧帝微服私访,来到历山一带,听说舜在田间耕地,便走到田间。他看见一个青年,身材魁伟体魄强健,在聚精会神地耕田。一头黑牛一头黄牛,正在驾着犁一步步向前。奇怪的是,这个青年没有皮鞭,却在犁辕上挂着簸箕,隔一会儿敲一下,吆喝一声
尧帝等舜犁到地头,便问耕夫都用鞭打牛,你为何只敲簸箕不打牛? 舜拱手做揖,牛为人耕田出力,是多么辛苦不已,再用鞭打于心何忍!我敲打簸箕,黑牛以为我打黄牛,黄牛以为我打黑牛,就都卖力地拉犁。尧帝觉得舜很了不起,既有智慧又有善心,对牛尚且如此,对百姓就更有爱心。尧与舜在田间拉开话题,交谈一些治理天下的问题,舜明事理晓大义,绝非一般凡人的见地。尧继续走访方圆百里,都夸舜是德才双馨,尧便决定试一试舜。他把两女儿娥皇和女英,双双嫁给了舜,让她们观察舜之德,又在舜周围安排九个男儿,让他们观察舜之行。又把舜放进深山之中,舜驯服了凶猛的虎豹,又驯服了荼毒的蛇虫,舜的头脑一直清醒,对于行进的方向,他心里始终分明,很快就走出深山老林。尧先让舜作朝中虞官,他又考验舜三年,便让舜在尧的文庙,祭拜了尧的祖先,遂让舜代他行天子之政。随后禅让于舜执政。
(九)舜帝的传说 舜帝是三皇五帝之一,舜生于姚墟,今山东诸城,万家庄乡诸冯村人。他姓姚名重华字都君,是四部落联盟首领,受尧禅让而称帝,其国号为“有虞”,故号为有虞氏帝舜。帝舜、大舜、虞舜,皆指帝王虞舜, 后世和史上简称为舜。
《尧典》记录,舜有诸多业绩和事迹:
命后稷(jì)按时播植百谷; 为灌溉田地而挖沟开渠; 治理洪涝水灾; 疏通河道兴修水利; 公布五刑法律,除去四凶族祸害。舜帝知人善任,选用贤善能干之人。
他任命许多官吏:
命禹作司空管土地和水利; 命弃主管农业充当后稷; 命契作司徒管五教; 管理五刑的是皋陶。
舜帝在位之时,诸事都有很大进展,开创了上古时代,政通人和的大好局面。虞舜最终开创,中原最强大的部落联盟。
他广泛征求四岳大臣的意见,惩罚奸佞举贤任能。
他把獾兜(dōu)三苗和共工,分别流放到北南西三方,又在羽山处死鲧(gǔn),使得边疆首领皆服,各民族和睦共处。他启用皋陶等贤能,使他们各建奇功,形成百业兴旺情景。
他对禹的启用,最为著名,非常成功。
当时六十一岁的舜,想选择一位德才双馨,聪明仁爱的继承人。四岳经向尧帝举荐过舜,又向舜帝举荐道,臣以为禹是可用的贤人。舜帝略加思索问道: 就是那个治水不利,被我处死的鲧之子吗? 四岳说正是鲧之子禹,大王切不可有,据其父而评价儿子的忧虑,而失去不可多得人才禹。舜帝笑道,我明白你举荐的含意。不久舜不避前嫌而启用禹,命令禹子承父业,从事洪灾水害的治理。舜帝的此举,无非是验证四岳的举荐,进一步观察考验禹。
禹深感舜帝的信任,力图报答知遇之恩。禹经过长期实地考察,不能仅用父亲,填堵决口的办法。根本不行,他确认必须以疏导为主。于是率领人民,开山通泽,对所有河道进行疏浚。禹治理水灾洪害,兢兢业业不辞劳苦,最终消除了水患洪灾。
禹治水的成功,使九州区划大致确定,更使各州恢复了生产,人民安居乐业,不再担心洪水泛滥。
舜帝禹的成功,感到非常高兴。于是想效法尧帝,将他的帝位阐让给禹。然而禹却连说不成,舜帝只能暂时缓行。舜命禹主掌百官,管理国事行政,虽有行帝王之实,却无帝王之名。舜帝巡视南方于高龄,不幸在苍悟仙逝升天,后来葬在九嶷(nì)山,位于当今湖南宁远东南。
此地被后人称为零陵,舜继位以后
仍不断去看望拜祭舜帝,至于迫害父母和弟弟,他早已完全忘记。舜帝的一生,是仁孝开明的一生,对于中华民族,淳厚民风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十)禹帝的传说
诗说上古禅让文化(4 大禹治水)禹为夏后氏姓姒(sì)名文命而号禹,因在今安徽蚌埠治水有方,后世人尊称他为大禹。他是轩辕黄帝8世玄孙,传说他是夏后氏部落首领,属于子对父位的继承。禹的父親是鯀,封在汶山石紐地區,(今四川北川縣)
母親為有莘(shēn)氏之女,名叫女志也叫女嬉。禹是奴隶制创始人,禹幼年隨父親鯀東迁,來到中原。其父鯀封于崇。
(即中岳嵩山)帝堯時中原洪水氾濫,百姓遭受災禍水患,生活愁苦不堪。鯀受命治理洪水灾患,鯀用障水法防范,設置河堤于岸边。然而水却越障越高,洪水却汤汤淹淹。歷時整整九年,未能平息洪水災患。接着命鯀之子禹,繼任治理洪水的官员,禹立即与益和后稷一起,召集百姓前來商议。他到处視察河道,檢討其父治水的失敗原因,总結其治水失敗的教訓。禹遂改革治水方法,以疏理河川為主导,利用水向低处流之道,对九河进行疏通引导。治水期間,禹親自翻山越岭,淌河過川,从西向東一路測量地形,樹立地势高低的标杆。禹親自率領百姓,帶領治水的民工,根据标杆,规划和疏通水道,逢山開山,遇洼地筑堤搭桥,引滔滔洪水流入大海。禹為治水费尽脑筋,从不顾及,自己的疲劳身心。他与塗山氏女娇新婚,不久就离开爱妻娇,为治理洪水,走出自己的家门。後來有一次路過家門,听到妻子正在分娩,婴兒呱呱的哭叫声音,他怕耽搁治水,而不敢走進家門。四年后的一天早上,他再一次路过家门,听见母亲骂的声音,及儿子的啼哭的声音。大禹想进去看个分明,又怕惹恼了母亲,耽搁了治水的时辰,便悄悄走开而没有进门。大禹第三次路过家门,那是治水六七年后的一天,他登上家门口的小土山,看见家里烟囱,冒出的袅袅炊烟,听见母亲与儿子的笑声音,大禹感到特别放心。为了治水大业,他又一次饶过自己家门,赶紧向工地飞奔。这些记载都是颂扬大禹,竭尽全力治理洪水,解除民众苦难的崇高行为。大禹大公无私的精神,受到了民众的赞扬,也得到舜帝的褒奖。所以舜在晚年,推荐禹为他的继承人。禹和後塗山氏女娇,有兩個兒子,小儿子名澔(hào)大儿子名启。禹因治洪水有功,人們为表达感激之情,尊稱他為“大禹”,即偉大的禹。把平地积水导入江河,再进一步导向海洋。堅韌不拔的大禹,富于开拓进取,经過十三年治理,最后終于取得胜利。消除中原洪水氾濫灾禍,是大禹治理水患的卓越功绩,舜帝最终将帝位禪让给大禹。大禹以其被封的国夏为国号,宣告了夏王朝正式建立。夏禹帝王之子启 是夏朝的繼位天子。
建碑《大禹陵》。夏禹治水有巨大功绩,他治水走遍九州,处处都有他的足迹。大禹曾铸造铜鼎,作为国家命运的象征,它代表九州中国,历史上称作禹鼎。
第三篇: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
第一章 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
第一节 上古歌谣
识记:
①《尚书•尧典》、《吕氏春秋•古乐》、《诗大序》中关于上古歌谣的论述。
《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毛诗大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②《弹歌》、伊耆氏《蜡辞》和《周易•贲卦》**爻辞。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制造弓弹打猎的生活情状)
伊耆氏《蜡辞》: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咒语)
《周易•贲卦》: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筮辞)
理解:
①上古歌谣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
原始歌舞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最初的歌舞往往就是他们日常生活情状的重演或是庆祝、祭典活动本身。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②原始歌舞诗、乐、舞合一的综合性。
歌唱和舞蹈是初民天然的表现和抒情方式。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第二节 神话传说
1.神话及其产生
识记:神话的性质。
1.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
2.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社会)并征服自然(社会)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做出符合实际的解释之时代的产物。
理解:神话的劳动起源说。神话的宗教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认为神话伴随着初民的劳动生活而产生,宗教起源说指实为神话产生于初民的宗教活动。
劳动起源说:神话的内容总是反映着劳动生活,初民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与漫长时期的劳动生活有直接关系,劳动生活是神话得以产生的最根本条件。
宗教起源说:初民的敬畏和崇拜观念,产生于他们对生活经验的最初思考,这便是最初的宗教观念。当他们从崇拜敬畏,变而为企图解释和支配自然力时,神话也就产生了。神话的产生与原始宗教有极大联系。
简单运用: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1.一般说来,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
2.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
3.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传说则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准则。
在实际的存在形态上,每一个神话系统中往往都是神话和传说交织并存的。
2.我国神话的主要特征
综合运用:
①中国神话的特征
(1)不论是以战胜自然力为主的神话,还是以战胜人间罪恶为主的神话,都紧紧地围绕着人的生存这个主题;
(2)神话中的英雄人物都充满着激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和英雄气概;
(3)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4)神话是一种集体创作,在流传过程中不断丰富、不断变化和成型。
②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1)神话的艺术规则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一方面,神话所开创的为人生的主题,事实上成了我国文学发展的主流。另一方面,神话富于情感、富于形象、富于想象的特征,也影响着后世文学的发展。
(2)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第二章 《诗经》
第一节 《诗经》的来源、分类和流传
1.识记:《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又称《诗》或《诗三百》,汉代以后尊为“经”。收录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包括《国风》(分为十五国风)160篇、《小雅》74篇、《大雅》31篇、《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40篇。(笙诗6篇不在305之数。)
2.《诗经》的收集和编定
识记:
①采诗说。(汉代学者)
②献诗说。(产生于先秦时期)
③删诗说。(汉代“孔子删诗”说,司马迁提出)
理解:风、雅、颂的分类依据及其意义。
(最早明确地分类意义上指谓《诗经》的风、雅、颂,是战国末期的荀子。)
以音乐的不同作分类依据。风,指各地不同的音乐。雅,正声,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又缘于音乐的不同分为大雅、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3.《诗经》的流传
识记:《诗经》在先秦时代的三个作用。
一是在祭祀、宴享时奏唱,二是作为外交场合言谈应对的辞令,三是作为教育的课本。
理解:《诗经》的流传。
秦火后遭焚,靠学者记诵保全。汉传授《诗经》有鲁、齐、韩、毛四家。汉代经学兴,为五经之一。东汉末,郑玄为毛诗作笺,随郑学大昌,毛诗独行,余三家诗亡。今日所见《诗经》即毛诗。
第二节 社会政治诗
对生活愤懑忧伤,发抒感慨,对政治或赞美或讥讽抨击,这类诗称为社会政治诗。
1.下层人民抨击政治的诗
简单运用:简要说明下层人民社会政治诗的具体内容。
一些诗篇揭露宫闱丑行,用一件典型事例活画出统治者令人厌恶的行止,表达人民的爱憎。如《邶风•新台》讽刺卫宣公霸占儿子的新娘;《鄘风•墙有茨》的宫廷秽闻。《鄘风•君子偕老》、《齐风》的《南山》、《敝笱》和《陈风•株林》等。
有些诗对贵族统治者的荒淫无耻,人民极度愤慨,予以严厉批判,如《鄘风•相鼠》,用令人厌恶的老鼠,比衬出贵族统治者道德品格的低劣,表达了人民的憎恶情感。
还有不少诗篇反映了当时繁重的徭役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抒发愤怨情绪。如《邶风•击鼓》、《王风•君子于役》,揭露繁重的徭役使百姓骨肉生离,不得安定和生息。
一些诗作,直接描述了征夫对徭役的痛苦体验,如《豳风•东山》、《小雅•采薇》、《唐风•鸨羽》。
少数诗篇,对剥削现象表示不满,如《魏风•伐檀》、《魏风•硕鼠》。
2.官史对政治表达不满的诗
简单运用:简要说明官吏对政治表达不满的诗的具体内容。
有的作品从自身的体会入笔,抱怨劳逸不均。如《邶风•北门》、《小雅•北山》。
《大雅》、《小雅》中还有一些诗作,或发抒忧国忧民的心情,或直斥高层统治者的昏庸无道。如《小雅》的《正月》、《节南山》、《十月之交》、《雨无正》、《小
》。《大雅》的《抑》、《荡》等。
3.抒发生活郁懑和人生忧伤的诗
简单运用:简要说明其具体内容。
一些诗抒发了生活的郁懑和人生的忧伤。如《桧风•隰有苌楚》用拟人化的手法反映出有知识的人多有生存的苦闷;《魏风•园有桃》抒写“士”人不被别人理解的苦恼;《王风•黍离》以深沉忧伤的笔调,写东周大夫家国沦丧的悲哀。这种家国哀思、黍离之悲,对后代文学影响深远。
4.称颂执政者的诗
简单运用:简要说明其具体内容。
一些诗作,赞美尽瘁为公的执政者。如《召南•甘棠》是人民歌颂、怀念召公的作品,《鄘风•定之方中》歌颂卫文公重建卫国的业绩、《卫风•淇奥》赞美卫武公德美才俊。
第三节 情爱诗
1.歌唱爱情和婚姻的诗
理解:大胆直爽与温文典雅的两种风格。
一种是直率、大胆而浪漫的,如《郑风•溱洧》,写春光明媚之日,青年男女徜徉水边,相约游嬉,表达爱慕之意;《召南•摽有梅》,将一位待嫁女子焦急等待求婚、成亲的心情毫不掩饰地展露出来;《郑风•褰裳》写女子求爱的爽快、泼辣态度,毫无掩饰;《召南•野有死麇》写男女幽会嬉戏,十分大胆而浪漫。
另一种温文典雅。如《邶风•静女》,以馈赠信物抒写纯真的爱情,娴雅美好;《周南•关睢》写青年男子爱慕采荇女子而求之不得的痛苦相思;《陈风•月出》描写月下美人的绰约风姿,咏唱自己的爱慕相思之情,明净、纯洁;《郑风•狡童》写一个姑娘寝食不安的深切相思;《秦风•蒹葭》描绘了一个美丽冷清、朦胧迷茫的抒情境界,刻画主人公徘徊追思的形象,借助于景象和意象,委婉含蓄地表达相思和追怀之情。
还有许多抒写婚姻生活的诗。《周南•桃夭》与女子的出嫁;《郑风•女曰鸡鸣》、《齐风•鸡鸣》表现了一对夫妇缠缠绵绵的情爱;《郑风•风雨》是写夫妇久别重逢的诗。
2.反映与爱情婚姻相关社会问题的诗
简单运用:简要说明其具体内容。
反映爱情同礼教、社会舆论的矛盾,如《郑风•将仲子》女畏人言。
被丈夫无情抛弃的妇女的咏唱,如《卫风•氓》控诉丈夫始乱终弃的行径,《谷风》伤怨丈夫喜新弃旧,哀怨凄切。
综合运用:《诗经》最具影响的两类作品——情爱诗和社会政治诗的内容。
一、社会政治诗的内容:
1.下层人民抨击政治的诗:
①对统治者的讽刺和对治国政策的批评。a.揭露宫闱丑行,如《邶风•新台》。b.批判贵族统治者荒淫无耻,如《鄘风•相鼠》。
②反映繁重徭役带来的苦难,抒发愤怨情绪。a.如《邶风•击鼓》、《王风•君子于役》,徭役使夫妻生离。b.如《魏风•涉岵》,繁重徭役造成不人道结局。c.如《豳风•东山》,征夫对徭役的痛苦体验。
③对剥削不满。如《魏风•伐檀》《魏风•硕鼠》
2.官吏对政治表达不满的诗:
①从自身的体会入笔,抱怨劳逸不均。如《邶风•北门》;
②《小雅》、《大雅》中有一些诗作,或发抒忧国忧民的心情,或直斥高层统治者的昏庸无道。如《小雅•正月》;
3.抒发生活郁懑和人生忧伤的诗:
①《桧风•隰有苌楚》比衬隐托出人有知有识所以多有生存的苦闷。
②《魏风•园有桃》表达了“士”的人生悲哀,抒发了不被理解的苦恼。
③《王风•黍离》,是东周大夫悲叹西周沦亡之作,这诗的家国哀思,对后代文学有极其深远的影响。4.称颂执政者的诗:
赞美尽瘁为公的执政者。如《召南•甘棠》是人民歌颂、怀念召公的作品,《卫风•淇奥》赞美卫武公德美才俊。
二、情爱诗的内容:
1.歌咏美丽的爱情。如《郑风•溱洧》写男女自由表达爱情;
①表白男女的悦慕,直率、大胆而浪漫。如《召南•摽有梅》,这是一位待嫁女子的咏唱,把女子焦急待嫁的心情毫无掩饰的展露出来。
②表现为温文典雅。如《邶风•静女》,以馈赠信物抒写纯真的爱情,娴雅美好。
2.抒写婚姻生活。如《周南•桃夭》写女子的出嫁,《郑风•女曰鸡鸣》写夫妇间缠绵的情爱,《郑风•风雨》写夫妇久别重逢。
3.反映某些相关社会问题。
①反映爱情同礼教、社会舆论的矛盾。如《郑风•将仲子》女畏人言。
②关于弃妇的问题。如《卫风•氓》控诉丈夫始乱终弃的行径。
第四节 史诗及其他
1.史诗
识记:最著名的五篇周人史诗。
《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综合运用:分析《诗经》史诗重要篇章的艺术特色。
《大雅》的五篇史诗叙述了自周人始祖后稷出世直到武王灭商的一些史迹和传说。五篇史诗都是叙述和歌颂周先王领导人民兴建周邦的历史功绩,在艺术表现上有其突出的特点:
1.重点突出,有选择地描绘具体的事件,从而歌颂先祖的功勋,抒发了周民对先王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2.周人史诗还有对先祖神化的记述。
3.总结历史教训,提出治国思想。
2.农事诗及其他
《国风》的《七月》、《芣苢》、《十亩之间》,《小雅》的《信南山》、《甫田》、《大田》,《周颂》的《载芟》、《良耜》等,都是有关农事活动的歌咏,从不同角度表现了周人农业生活的情状。(《七月》最为著名。《芣苢》、《十亩之间》艺术水平较高。)
理解:
①《七月》的内容梗概。
叙说农夫一年四季无休无止的辛苦劳作。共八章,大体依照春耕、蚕桑、收割、打猎等事的次第,按月歌唱,平铺直叙各种劳作,反映农夫衣食住行的情况,有较大史料价值。
②《芣苢》的艺术特点。
以简练浅白的词语反复咏唱,各章之间只是更换了几个近义词,而能够引发丰富的联想,情韵悠长。
第五节 《诗经》的文学成就
简单运用:
①简析《诗经》抒情与写实相统一的特点。
《诗经》305篇,基本是抒情诗和叙事诗,而以抒情诗占多数。真实率直的抒情,和情感化的叙事,是《诗经》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重要特点。
1.所抒发的情感是真实的。比如社会政治诗,作者往往是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去感受生活、表达爱憎。
2.抒发情感的方式是坦率的。表达相思,就直说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关雎》)。抒发男女爱情坦言以陈,毫无掩饰。表达社会政治情感的诗作也是如此,如《秦风•黄鸟》抒发民众对秦穆公殉葬车氏三子的愤慨,反复咏唱:“彼苍者天!歼我良人”。
3.叙事性的诗作中也饱含感情。如《七月》叙述农夫一年四季辛勤繁忙的劳作,内里却涌动着一股浓郁的不平之气。
②简述《诗经》形式和语言方面的特点。
1.重章复沓的结构形式。所谓重章,并不是把完全相同的字句再罗列一遍,而是改变或替换一些字词后的复唱。产生两种情况:①词虽变而意义相同,如《关雎》的最后两章。《诗经》中这类同义复沓的重章之歌较多,其回环往复的咏唱,加强了抒情效果。②改变字词后使诗章间形成意义上的层递关系,如《黍离》,清人方玉润赏评道:“三章只换六字,而一往情深,低徊无限”,就是指它层递深入的特点。这类诗在《诗经》中也有一定数量。
2.《诗经》以四言为基本句式。但在四言的基本句型下,又参差变化,比较灵活。如《伐檀》“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这种不拘四言、长短自如的句式,有浓厚的民歌风味。
3.节奏鲜明,音韵谐洽,有天然的音乐美感。《诗经》用韵的一些规律,实际上成为后代诗歌音韵圭臬。
4.语言很有特色。①词汇丰富; ②双声叠韵的联绵词和叠字的大量运用,如:“窈窕”、“参差”、“关关”。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细腻地传达出诗人曲折细微的情感和物象的活泼情状。
综合运用:(综合简述题)
①论述《诗经》的主要文学成就。
一、抒情与写实的统一。《诗经》305篇,基本是抒情诗和叙事诗,而以抒情诗占多数,真实率直的抒情,和情感化的叙事,是《诗经》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重要特点。
1.所抒发的情感是真实的。比如社会政治诗,作者往往是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去感受生活、表达爱憎。
2.抒发情感的方式是坦率的。表达相思,就直说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关雎》)。抒发男女爱情坦言以陈,毫无掩饰。表达社会政治情感的诗作也是如此,如《秦风•黄鸟》抒发民众对秦穆公殉葬车氏三子的愤慨,反复咏唱:“彼苍者天!歼我良人”。
3.叙事性的诗作中也饱含感情。如《七月》叙述农夫一年四季辛勤繁忙的劳作,内里却涌动着一股浓郁的不平之气。
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方法。
1.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它可以是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①直接叙事的如:《七月》。②直接刻画描写如:《溱洧》先勾勒春日和煦的背景,继而特写一对恋人相约游玩的对话,最后又转向青年男女踏春游戏热闹场面的描写。③直言其志和直抒胸臆,社会政治诗、情爱诗的大多数都是如此。
2.比,一般说就是比喻。A.修辞意义上的手法,是《诗经》中用比最常见的一种情形,如《卫风•硕人》中连用六个比喻描摹卫庄公夫人庄姜的美丽。B.整首诗用比,如《魏风•硕鼠》用借喻手法,塑造完整的艺术形象。
3.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①兴与诗歌情思相关时,一般会起到烘托氛围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如《关雎》的起兴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以此伏彼起的水鸟的和鸣,比喻青年男女的求偶。②兴与诗歌情思不相关的,则往往是起到起韵的作用。如《唐风•山有枢》,起句“山有枢,隰有榆”同下面的内容没有任何意义关联,其作用只在起韵。
三、形式和语言方面的几个特点。
1.重章复沓的结构形式。所谓重章,并不是把完全相同的字句再罗列一遍,而是改变或替换一些字词后的复唱。词虽变而意义相同,如《关雎》的最后两章。《诗经》中这类同义复沓的重章之歌较多,其回环往复的咏唱,加强了抒情效果。②改变字词后使诗章间形成意义上的层递关系,如《黍离》,清人方玉润赏评道:“三章只换六字,而一往情深,低徊无限”,就是指它层递深入的特点。这类诗在《诗经》中也有一定数量。
2.《诗经》以四言为基本句式,但在四言的基本句型下,又参差变化,比较灵活,如《伐檀》“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这种不拘四言、长短自如的句式,有浓厚的民歌风味。
3.节奏鲜明,音韵谐洽,有天然的音乐美感。
4.语言很有特色。①词汇丰富; ②双声叠韵的联绵词和叠字的大量运用,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细腻地传达出诗人曲折细微的情感和物象的活泼情状。
②结合具体作品说明赋、比、兴的含义。
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为“六诗”或“六义”。后人把赋、比、兴从“六诗”或“六义”中剥离出来,认定为《诗经》的表现方式。
1.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它可以是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
A.直接叙事的,如:大部分《颂》诗,《大雅》中的史诗,《小雅》中的宴饮诗,以及《国风》中的《七月》、《氓》等等,往往在叙事中熔铸着情感,“叙物以言情”。
B.直接刻画描写的,如《芣苢》、《十亩之间》,只是平实客观的描写场面或人物,而情感自然见出。又如:《溱洧》以春日为背景,继而特写一对恋人相约游玩的对话,最后又转向青年男女踏春游戏热闹场面的描写。从场外旁观的视角,客观记录所见,而温馨喜悦之情自然流出。
C.直言其志和直抒胸臆,社会政治诗、情爱诗中的大多数都是如此。
2.比,一般说就是比喻。
A.修辞意义上的手法,是《诗经》中用比最常见的一种情形,如《卫风•硕人》中连用六个比喻描摹卫庄公夫人庄姜的美丽。
B.另一种情形是整首诗用比,如《魏风•硕鼠》用借喻手法,塑造完整的艺术形象。
3.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
A.兴与诗歌情思相关时,一般会起到烘托氛围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如《关雎》的起兴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以此伏彼起的水鸟的和鸣,比喻青年男女的求偶。这一类兴,都和比难以截然区分。
B.兴与诗歌情思不相关的,则往往只是起到起韵的作用。如《唐风•山有枢》,起句“山有枢,隰有榆”同下面的内容没有任何意义关联,其作用只在起韵。
赋、比、兴在理论上虽然可以区分为三种不同的表现手法,但在实际运用中往往交互出现,经常重叠。因此在批评实践中也不易区分。同一首诗,有人认为是赋,有人认为是比或兴。
第三章 先秦散文
简单运用:①春秋战国时期诸子散文繁荣的原因。
一、经济方面,生产工具的进步,制度的改革。
二、政治方面,王权式微,诸侯争霸。
三、文化方面,文化下移,私学兴起。四、一些读书人游说、著述、聚徒讲学,诸侯也愿意听取士人的意见。
五、百家争鸣的文化环境,促成了诸子散文的繁荣。
②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散文繁荣的原因。
一、经济方面,生产工具的进步,制度的改革。
二、政治方面,王权式微,诸侯争霸。
三、文化方面,文化下移,私学兴起。四、一些士人,或撰作史著,或编纂历史文献,提供政治借鉴。
五、我国向有著史的传统。至战国,社会空前繁荣又空前动荡,更加需要认真总结历史,从而形成了历史散文的繁荣局面。
第一节 历史散文
1.《尚书》、《春秋》等早期历史散文简介
识记:《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今文《尚书》、古文《尚书》、伪《古文尚书》、《逸周书》、《春秋》。
《尚书》是以记言为主的古史,文字古奥迂涩。今文《尚书》29篇,是经师伏生所传。古文《尚书》58篇,其中25篇是东晋人的伪作。《逸周书》向来被视为《尚书》的余篇或逸篇,但文字表现与春秋战国的史家之文接近。《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孔子修订。以类似今天新闻标题的形式,简括记录鲁国及周王朝、其他诸侯国的历史事件。
2.《左传》
理解:《左传》及其作者。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所记史事止于鲁哀公27年,比《春秋》多13年。《左传》记事详赡,文采生动。和《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作者传为左丘明,后世颇有争议,但其应是战国初年或稍后的人。(《左传》后人又称《春秋内传》)
综合运用:《左传》的文学特色。
《左传》是先秦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
一、文学性的剪裁和历史事件的故事情节化。
文学性的的剪裁,指其既叙述了历史的真实面貌,又善于使所传达的事件蕴含意趣,极少枯燥乏味的流水账式的史事记述。
历史事件故事化、情节化,是说其在叙述史事时,常借助于人物形象的描写,描绘他们的言语、行为及彼此间的关系,有的甚至带有小说、戏剧色彩。如《郑伯克段于鄢》。
二、刻画人物性格神形毕现,有立体感。
《左传》在体例上虽不以人物传记的形式记录历史,但其在叙写历史事件时却十分注重人物的刻画。并且不仅能够写出某人某一方面突出的性格特点,而且注意刻画人物性格的多侧面,有的甚至可写出人物性格的发展。如,《晋公子重耳之亡》。
三、生动的场面描写和传神的细节描写。
①《左传》以擅长叙写战争著称,注重对双方战前谋划的叙述。如《晋楚城濮之战》。
② 还表现在它简洁生动地描绘战争场面。
③《左传》叙事或写人物,运用了许多细节描写,极为传神。
四、善于叙写外交辞令,理富文美。如《烛之武退秦师》。
3.《国语》
理解:《国语》简况。
第一部国别史。全书21卷,记载周王朝及各国史实,起于周穆王,止于鲁悼公。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国语》不是完整系统地叙述历史,而是有选择地记录一些事件。后人称为《春秋外传》,然其不传《春秋》甚明。作者传为左丘明,不可确考。
4.《战国策》
理解:《战国策》简况。
杂记东西周及各国之事,自战国初至秦灭六国约240年。记载当时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策谋或说辞,所记以战国时纵横家的事迹、言论为多。经西汉刘向编订为33篇。作者难以确考,非一时一人所著。
综合运用:《战国策》的文学特色。
《战国策》主要记载当时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策谋或说辞,所记以战国时纵横家的事迹、言论为多。其史学价值虽不及《左传》、《国语》,但在文学上自有其独到的特色:
一、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如苏秦说秦惠王连横以争天下的说辞,排比夸饰,对后来辞赋的产生和发展有很大影响。
二、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如“触龙说赵太后”。
三、摹绘人物,形貌毕肖。刻画最为传神的是策士形象。如“苏秦始将连横”。
四、引譬设喻,善用寓言。比喻如“狡兔三窟”、“唇亡齿寒”、“驱群羊攻猛虎”、“抱薪救火”、“危于累卵”、“轻于鸿毛,重于丘山”,寓言如“狐假虎威”、“鹬蚌相争”、“画蛇添足”、“南辕北辙”、“惊弓之鸟”等。使文章形象生动,饶有趣味而富于文采。
第二节 诸子散文
简单运用: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
先秦诸子有九流十家,主要是儒、墨、道、法四家。三个发展阶段:
一、春秋末至战国初,有《老子》、《论语》和《墨子》。
《老子》篇幅简短,《论语》多为语录,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墨子》始渐有论说文的基本规模,但质朴无文,同时也还有语录体的篇章。
二、战国中期,有《孟子》和《庄子》。
开始摆脱语录体,长篇大论,说理畅达,文辞富赡,是说理文的进一步发展。很多篇章形象生动,比喻、寓言叠出,行文波澜起伏,有较浓厚的文学色彩。
三、战国后期,有《荀子》和《韩非子》。
论题集中,逻辑严密,说理透彻,文辞富丽,是先秦说理文的高峰。
发展趋向:由简而繁,由疏而密,理性和逻辑不断增强。就文学色彩看,《孟子》、《韩非子》,尤其是《庄子》应受到更多重视。
1.《老子》、《论语》和《墨子》
理解:
①老子及《老子》简况。
一般认为,老子的生活年代与孔子同时而稍早。先秦时流行孔子曾问学于老子的说法。《老子》产生不晚于战国中期,是老子的后学所记,基本保存了老子的思想。
②孔子及《论语》简况。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主“仁”倡“礼”,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论语》是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论集。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成书最早也应于春秋战国之际。
③墨子及《墨子》简况。
墨子名翟,是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是墨子弟子所著,包括了墨子以及墨家各派的思想。兼爱和非攻是墨子思想的核心。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简单运用:
①《老子》的文学价值。
《老子》是道家学派开山的理论著作,篇幅简短,文学价值并不甚高,有两点可作简略介绍:
一、形象化的说理。即通过可感知的有形事物,比譬说明抽象的道理。
二、语句上的韵散结合。《老子》的语句简短而比较整齐,有的整章用韵,有的韵散相间。体现着韵文向散文的过渡状态。
②《论语》的文学特点。
《论语》通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来展示孔子的思想。
一、《论语》多为简短语录,辞约义丰。
二、有的章节能够通过言谈举止表现人物的形象和性格。
③《墨子》的文章特点。
《墨子》一书是墨家学派的代表作,其文章重理性轻感性,质实不求文采,文学价值并不大。但却有自己的特点:
一、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如《非攻》上篇。
二、质朴无华,造句遣辞口语化。如《兼爱》。
2.《孟子》
识记:孟子生平及思想。
孟轲,邹人。主张行“王道”,施“仁政”,是对孔子思想正统的承袭和发展,后世称为“亚圣”。综合运用:《孟子》文章的主要特点。
一、雄辩色彩
A.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引导对方投入到自己设置的机彀中来,使对方心悦诚服。
B.气势丰沛,是非鲜明,一旦对方被纳入机彀,便步步紧逼,不给对方辩驳的机会。(例《滕文公上》“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
二、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典型事例,如《齐桓晋文之事章》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实。比喻,如为了说明舍生取义的道理,以舍鱼而取熊掌为喻。《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章》寓言故事,著名的如 “五十步笑百步”(《梁惠王上》)、“揠苗助长”(《公孙丑上》)等。
3.《庄子》
识记:庄子生平及思想。
庄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人。后世将庄子和老子并称“老庄”,但庄子否定一切事物的存在,齐同万物的差别,与老子颇有不同。
理解:《庄子》简况。
《庄子》52篇,今存33篇。现在通行的是郭象注本,包括《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所作,其他是弟子和后学所作。
简单运用:简说《庄子》的文学特色即是其寓言特色。
《史记》本传说:“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庄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作,全书基本由一个接一个的寓言组成,这就形成它的明显特征:深邃的思想和美妙艺术表现的统一,把的思想完全融入到一个个美妙的寓言故事中去。
综合运用:《庄子》寓言特色。
《庄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作,全书又基本是由一个接一个的寓言组成,这就形成了它的一个明显特征:深邃的思想和美妙艺术表现的统一;《庄子》是把深邃的思想完全融入到一个个美妙的寓言故事中去了。
《庄子》的寓言,描述了形形色色、异彩纷呈的艺术形象,寄寓了深刻的思想和深沉的感情。
一、奇幻谲诡的想象。《庄子》的想象奇幻,夸张,出人意表,变化莫测。如: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去以六月息者也。(《逍遥游》)。
二、人物形象的出神刻画。往往以很少的笔墨,就能写出人物鲜明的形神特征。如: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逍遥游》)。
三、细腻逼真的描写。一些具体的形象描绘,有非常细腻逼真的“工笔”。如《齐物论》写风之千变万化的声音,无不穷形尽相,极尽描摹之能事。
四、谐趣和讥刺横生。谐趣、讥刺,往往连珠并玉,难分彼此。如《秋水》“鸱得腐鼠”。
4.《荀子》和《韩非子》
识记:
①荀子生平及《荀子》简况。
荀况,战国后期赵国人。先秦最后一位儒家大师。隆礼重法,对儒家学说的薪火相传贡献极大。《汉书•艺文志》著录《孙卿子》(即《荀子》)三十三篇,今存三十二篇,多为荀子自著。先秦说理散文发展到荀子已经成熟。
②韩非生平及《韩非子》简况。
韩非,战国末期韩国公子,喜刑名法术之学。《汉书•艺文志》著录《韩子》五十五篇,今存。大抵是韩非自著,也有后学或他人之作。
简单运用:①《荀子》说理文特色。
一、论题集中,逻辑严密,说理透辟,淋漓尽致。如《劝学》、《天论》。
二、从文学的观点看,文中长于比喻而少用寓言。《荀子》中寓言极少,极简短,类于比喻。而他为了说理所使用的比喻,却丰富多彩,层出不穷。如《劝学》。
②《韩非子》说理文的特点及其寓言的特点。
《韩非子》集中体现了韩非的法家思想,其说理文和寓言均很有特点。
一、明切犀利,冷峻峭拔,而极善分析,条理严密,议论透彻。“明切”是指明辨是非,切合事理。“犀利”是指他的理论中似无情而往往切中要害;明切和犀利,造成了韩非散文冷峻峭拔的文风。
二、韩非散文最具文学色彩的是它的寓言。往往采用历史故事的形式,阐明道理,表达思想。如“买椟还珠”等。但表现手法较单调 第四章 屈原和楚辞
第一节 楚辞的产生
1.楚辞的名称
识记:“楚辞”名称源流。
楚辞是战国后期楚国大夫屈原开创的一种新诗体。楚辞这个名称西汉时始出现,初专指先秦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后刘向编集屈、宋等人的作品,又把西汉贾谊等人的骚体辞章收纳,命名“《楚辞》”。至东汉王逸加入自己的一篇作品,并为全书作注,名为《楚辞章句》,流传至今。
理解:楚辞与赋的区别。
汉代人往往把“楚辞”称为“赋”,这种看法是不确切的。“楚辞”和“赋”,不仅体式不同,而且其性质也有很大差别。
体式不同:楚辞依“兮”而咏,语句参差错落,长短不拘;赋则很少虚字,句式铺排偕偶,比较整齐。性质不同:楚辞以抒情、议论、描绘为主,主观抒发意味特别浓重;赋则以客观的咏物、摹画、夸饰为主,缺少主观情感的抒发。
2.楚辞的产生。
综合运用:楚辞产生的相关要素。
一、楚辞首先是楚文化的产物。
1.楚辞的产生,与楚声、楚歌有直接联系。
2.楚辞的产生与楚国民间“巫歌”关系密切。
3.楚辞中充满着楚地风物的描写,使用着道地的楚地方言等。
二、楚辞的产生还受到北方文化的影响。
1.南北的思想文化相互浸润,中原先进的制度、文化渐为楚文化所汲取。
2.战国时期北方纵横家铺叙华辞的风气,当也对楚辞有不小影响。
总之,楚辞的产生,既源于楚国固有的文化传统,由此造就了它浓厚的地域特色,也接受了北方文化的影响,在楚辞的思想和形制上都烙下了鲜明的印记。楚辞是在南北文化交流的新的时代环境下,诞生于楚国的地域特色鲜明的新诗体。
3.楚辞的文体特点
综合运用:楚辞的文体特点。
就体式而言,楚辞实际上有两种:
一、类于《诗经》而有所改造的样式,如《天问》、《橘颂》,前者基本是四言体而少用虚字,后者也是四言体而单句句尾用“兮”字。(不是楚辞的典型体裁)
二、以《离骚》、《九歌》等为代表的典型样式。
1.从诗风言,铺排夸饰,想象丰富,是楚辞的共同特征。
2.从体式言,楚辞较之《诗经》,篇幅极大增长,句式也由四言为主变为长短不拘,参差错落。
3.就语言说,楚辞多用楚语楚声,楚地的方言词语大量涌现,另外,“兮”字、“些”字作为虚词叹语,极其频繁地写入楚辞,成为楚辞的一个鲜明标志。
第二节 屈原及其创作
1.屈原的生平际遇
识记:屈原生平。
屈原,名平,楚国贵族,生活在战国后期诸国争斗最为激烈的时代,秦、楚争霸是斗争的焦点。有优厚的文化教养,也有高远的政治理想和为之献身奋斗的精神。主张联齐抗秦,楚怀王昏聩无能,既无主张又听谗言,信谗远屈。怀王断齐逐屈,后被秦拘死,顷襄王即位,重新起用过屈,后被子兰进谗,终被迁放江南,长期流亡,最终自沉汩罗江。
2.屈原的作品
理解:屈原作品及其真伪考订。
今人比较一致的看法大体是:《离骚》、《天问》、《九章》是屈原自作,《九歌》是屈原根据楚国民间祭神歌曲加工润色而成。《招魂》一篇,《史记》本传明确说它是屈原的作品。
可以确定为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共23篇。
第三节 《离骚》
1.《离骚》的题义和创作时间
理解:①《离骚》题义辨析。
1、司马迁谓“离忧”,可能涵盖“遭遇忧愁”和“离愁别绪”二义。班固解为“遭忧”,王逸解为“别愁”,是分而言之。
2、近人游国恩认为《离骚》可能本是楚国一种歌曲的名称,其意义则与“牢骚”二字相同。这个说法,从音乐和意义两方面提示《离骚》题义,较前人显然更为深入,但在释义方面,似不如马、班之说更为古直而切合作品旨意。
②《离骚》创作时间辨析。
可能作于屈原被流放江南之时,即作于顷襄王初年。
2.《离骚》的主题
综合运用:《离骚》的思想内容。
《离骚》是屈原自叙生平的长篇抒情诗,他的情感和思想都熔铸在其中。
一、“美政”理想和深沉的爱国情感。
屈原洞察诸侯争霸的形势,提出了他的“美政”理想,衷心希望祖国强盛独立、兴旺发达。遭际的不平并没有销蚀他深厚的爱国情感,祖国的独立和强盛,始终是屈原最为关心的事。强烈的爱国感情使屈原决定以死殉国。这是《离骚》最令人感佩的主题之一。
二、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格和疾恶如仇的批判精神。
对于“美政”理想,屈原求索不已,九死不悔;对于奸佞群小,他痛加指斥,无情抨击。表现屈原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对奸佞小人的批判蔑视,是《离骚》的一个主要内容。屈原对理想热烈追求,对群小严厉斥责,这种爱憎鲜明的精神品格,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3.《离骚》的艺术特点
综合运用:《离骚》的主要艺术特点。
一、浓烈的激情和奇幻的想象。
《离骚》所表现的社会内容,所抒发的思想情感,直接根源于现实生活,而艺术表现则是想象自由驰骋,完全摆脱了现实生活的固有逻辑,而进入想象的境界,奇幻神异。
《离骚》前半回顾往事,追忆身世、理想和遭际,基本是实写,但那些以比兴手法铺叙夸饰自己的美好品质的诗句,已具有奇异想象的特色;后半写对未来道路的探索,火一般的激情、深厚的故国情怀,经过壮丽奇幻的描写,更显得真挚执着,美丽感人。
二、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离骚》是屈原自叙生平的抒情诗,高贵的出身,崇高的理想,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人格,及其异常浓烈的情感,构成了抒情主人公超凡脱俗的完美形象。
他一心报国,却不断被谗毁、被流放,而他始终不放弃理想和追求;屡遭打击,但九死不悔,不变初衷;最终理想破灭,他以身殉国。《离骚》塑造了这样一位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具有象征意味,表现了这篇抒情长诗的精神实质。
三、比兴手法的拓展。
《诗经》所开创的比、兴手法,为屈原所继承并做了很大的拓展。《离骚》运用了更丰富的喻象,在长篇诗歌中连续使用比兴,更重要的是把《诗经》那种喻象、喻体各自独立的单纯比喻合二为一,熔铸成浑融的艺术境界,使之具有了象征的意义。《离骚》在《诗经》基础上拓展的寄情于物、托物抒情的表现手法,形成了我国文学史中著名的香草美人的托喻手法的传统,影响深远。
四、结构、语言方面的特点。
《离骚》是我国古代篇幅最长的抒情诗。
1.全诗都围绕着诗人忠贞不渝的故国情感和追求崇高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这个中心来谋篇布局。诗作分为前后两个部分,一实一虚,回环往复,抒情写志通彻淋漓。后一部分多重奇幻境界的描述,又使诗章跌宕起伏,使思想情感得到了尽情挥洒。
2.在形式和语言方面,屈原既采用了民歌形式,也汲取了散文的笔法,成为一种句式长短不拘、韵句散语相间的新的文学表现形式。同时,他开始构创了长篇巨制。《离骚》后半表现诗人的思想活动,往往设为主客问答,铺排描写,这种形式特点对后来汉赋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离骚》语言丰富多姿,草木鸟兽纷至沓来,双声叠韵比比皆是。诗人还吸收方言入诗,增强了楚辞的地域特色。
第四节 屈原的其他作品
1.《九歌》
识记:《九歌》篇目。
《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共11篇祭神歌曲,除《礼魂》为组曲通用的送神曲外,每首歌曲都主祭一神。
理解:《九歌》内容。
在民间祭神歌舞的基础上加工创作而成,祭神的同时,也寄托着屈原的身世之感和规讽之意。《九歌》所祭之神包括主司天、地、人的各路神灵,司天之神如东皇太一神、云神、日神;司地之神如湘水神、河神、山神;司人之神如命运之神等。
简单运用:《九歌》艺术表现的特点。
一、屈原在《九歌》中既写出了神的灵异,更写出了神的“人性”,神性和人性统一在一起。
二、叙写神灵的活动和神灵的情感,描绘神灵的环境和气氛,本就是一种清新幽渺的境界。再加上作品侧重描摹神灵之相思、人鬼之空恋,造就了奇特瑰丽、色彩斑斓的艺术境界。
2.《九章》
识记:《九章》篇目。
《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和《悲回风》。
简单运用:《九章》的风格。
《九章》这组诗歌并非写于一时一地,就其主题而言,大体与《离骚》相同,但在艺术表现上则大不相同:
《离骚》把激越跳动的情感和奇幻的想象夸饰融合在一起,浓墨重彩、波澜壮阔;而《九章》则是直抒胸臆,让奔放的激情直接倾泻,文笔较为朴素。如《哀郢》中直抒孤苦忧愤的思念郢都之情,写得平实素朴。即使是写景的诗句,也不似《离骚》的奇幻壮丽及《九歌》的飘逸幽渺,如《哀郢》中写长江两岸的风物,文笔平实凝重。
《九章》这种平实素朴的艺术特色,体现了屈原创作的另一种风格。
3.《天问》和《招魂》
识记:《天问》简况。
《天问》是屈原作品中最为奇特的诗歌,是仅次于《离骚》的长诗。这诗的奇特,在于它针对自然现象、神话传说和远古历史、社会现实等,一口气提出了170多个问题,体现了诗人的见识广博、思想深刻以及勇于怀疑和批判的精神。它保存了许多神话传说和远古史料,有较大的史料价值。
简单运用:《招魂》的艺术特色。
《招魂》可能是屈原替楚怀王“招魂”的作品,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其主要特色两个方面:
一、结构精密完美。例如写“巫阳下招”,这样结构精严,依据方位和事物层层铺叙渲染的表现方式,对后来的汉赋的影响甚巨。
二、长于铺排描摹。例如它写四方的可怖,罗列众多可怕的事物,还描绘出它们可怕的形象。想象夸张,新奇怪异,描摹事物,穷形尽相。
第五节 宋玉及其他楚辞作家
识记:宋玉及其赋作。
宋玉是屈原之后的一位楚辞作家,作品《九辩》。
理解:《九辩》题义。
九辩本是上古乐曲之名,其实就是由多个乐章组成的乐曲。从创意看是自悲生平之作。
综合运用:《九辩》的艺术特色及其与《离骚》思想、艺术上的异同
《九辩》是由多个乐章组成的乐曲,是宋玉自悲平生之作。它的艺术特色:
一、长于铺排描摹,并在描绘中创造较为圆融的意境。如开头那段广为传涌的文字,渲染秋气之肃杀萧瑟,横铺纵叙,令人读其诗文即有凄风扑面之感。同时,诗人又把他强烈的生活感受溶注其中,诗人的际遇悲伤之感,被肃杀凄凉的秋景烘托得更加深切浓重。
二、细致入微的刻画描写。写落木之枝萎叶衰,从叶片到枝干,由形态到色彩,都刻画得细微真切。
三、《九辩》的造语用词也很可称道,(造语用词圆熟精美)。韵散相间,长短不拘,参差错落,抑扬变化。双声叠韵字和重叠词的大量使用,更增强了诗歌的文字美和韵律美。
《九辩》与《离骚》思想、艺术上的异同:
一、从思想内容来说,二者都是自叙平生之作,都有个人不幸遭遇的叙写,都有对黑暗政局的揭露和对谗佞群小
《九辩》的思想境界不及《离骚》,尽管它也有自标高洁的咏叹、批判奸佞群小、揭露政局的黑暗,但是宋玉缺少屈原那种激切的情思和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面对不平际遇,他采取退守保身的态度,甚至有感恩阿谀之嫌。
二、从艺术表现看,《九辩》不失为楚辞中一篇精品。《九辩》中的句法固然是对屈原的继承,但运用似较屈原更为圆熟。而双声叠韵字和重叠词的大量使用,更增强了诗歌的文字美和韵律美
第一章 秦汉散文
理解:秦汉散文的发展脉胳
秦仅李斯,受战国纵横家影响。汉散文创作的主流,文体:政论文,文风:切中时事,朴厚无华。西汉初期贾谊等的情感浓重、文气纵横——西汉中后期刘向等的引经据典——东汉前期王充等的崇实诚、斥虚妄,通达深刻——东汉后期王符、仲长统等的抨击时弊,愤世嫉俗。行文造语在东汉后期向骈俪方向发展。
第一节 李斯与秦代散文
理解:
①《吕氏春秋》简况。
秦相吕不韦组织门客集体编撰。(被视为杂家著作,而以道、儒、法、阴阳家的思想成分更多些。)文章一般较短小,以事实说理,平实畅达,不求华丽。《吕氏春秋》的最大成就,是它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寓言故事。
②《吕氏春秋》的说理方式。
它创作了丰富多采的寓言故事。说理时往往采用一组寓言故事,从不同侧面予以说明,既充分阐释了思想,也使行文形象生动,趣味盎然。
(例如:《察今》,讲“因时变法”的思想,先后使用“循表夜涉”、“刻舟求剑”、“引婴儿投江”三个寓言故事,分别侧重于“时”、“地”、“人”不同的方面,全面表达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变法主张。)
③李斯生平与《谏逐客书》写作缘由。
李斯,楚国人。曾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初为吕不韦舍人,后说秦始皇统一六国,为相。
因韩人郑国为秦修建灌渠事,秦大臣建议驱逐所有外来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于是上书秦始皇,指陈逐客的错误。
④秦刻石文的特点。
其形式,四言为句,三句为韵。铺叙颂夸,气度宏伟,韵律谐和。文采不足。
简单运用:《谏逐客书》的主要特点。
一、《谏逐客书》以逐客不利于秦的统一为中心,首先铺叙历史上客卿辅助秦国并使之国富兵强的事实,以说明客卿不曾有负于秦;其次叙说秦始皇看重外国的玩好之物,而轻视客卿的事实,论定其重物轻人的错误;最后分析纳客和逐客的利害关系,指出逐客非但不利于秦的统一大业,还会使秦国趋于危亡。
二、文章罗列众多事实,极力铺陈,颇具纵横家法。提出秦王逐客的政令,举重若轻,使重物与轻人形成鲜明对比,事理昭彰。
第二节 贾谊与西汉初期散文
识记:
①贾山《至言》。
分析秦亡原因,提出君臣间应相互尊重、信赖,行文质直切实,明白晓畅,有说服力。
②贾谊生平。
善属文,颇通百家之书。文帝召为博士。因年轻气盛,对政权建设多有建议,遭老臣嫉恨。贬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京。文帝十二年卒。
③晁错生平。
曾随张恢学申商刑名之术。景帝时官至御史大夫。因力主削藩,七国乱起时,被腰斩。
④枚乘《上书谏吴王》。
劝说吴王应遵守君臣之义。比譬叠出,委婉设辞,很有文采。(与贾谊、晁错的政论散文颇不同,体现着文人而非政治家的特点。)
简单运用:西汉初期散文概况。
从刘邦称帝到汉景帝末年,是西汉王朝政治文化发展的初期。王朝初建,吸取秦亡的教训,一方面,革除秦朝暴政;另一方面,取消言禁书禁,鼓励士人追思秦亡教训,为新朝的政权建设出谋划策。这个时期的散文,主要是与治国有关的政论,针对现实,行文平实明白。同时,受战国策士影响,大多又具有纵横家的遗风。
综合运用:
①贾谊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贾谊是西汉初期散文的重要作家。贾谊的忧患意识最为浓厚,他的文章指出了藩国之忧、匈奴之患、政治秩序混乱、经济失本无序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其最重要的政论散文代表作有《治安策》(一名《陈政事疏》)、《论积贮疏》、《过秦论》等。这些文章不仅思想内容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在写作方面也有其突出的特点。
一、其文章据实设论,理直气壮,深情恳切。如《治安策》(从中可见出贾谊文章的气势犀利,情感激扬,切直晓畅。)
二、紧凑严密,说理透辟,气盛而情浓。如《论积贮书》(文章紧凑严密,说理透辟。体现着贾谊文章气盛而情浓的特点)。
三、文章铺饰排比,渲染淋漓,深得先秦纵横家说辞的风神。如《过秦论》,(深刻分析秦亡原因,归结为“仁义不施”)。
②晁错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晁错是西汉初期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家。载于《汉书》本传的《上书言兵事》(一称《言兵事疏》)、《言守边备塞、劝农力本当世急务二事》(或称《守边劝农疏》)《贤良文学对策》,和载于《汉书。食货志上》的《说文帝令民入粟受爵》(即《论贵粟疏》),是晁错政论散文的代表作。
一、切实中肯,论精识深,擅长分析,言之凿凿。如晁错政论散文代表作《论贵粟疏》以有力的论据,说明轻赋役以劝农功,贵粟而贱金玉对于国家发展的意义。
二、具有战国策士的纵横风气。如《上书言兵事》论“得地形”,辞藻谐偶,句式铺排,层层比较叙述。
第三节 刘向与西汉中后期散文
理解:
①西汉中后期散文大势。
在总体倾向上出现了言必称经,以阴阳灾异论政议事的特点。以董仲舒和刘向尤具代表性。另外,司马迁、杨恽等人的个别散文作品或叙写个人情志和社会生活感受,或直论政事而不轻言经籍灾异,与这一时期散文创作的主流不甚相同。
②董仲舒及其散文。
是《春秋》公羊派的大师,在汉世“为群儒首”,对推尊儒术贡献甚大。
主要散文作品除《春秋繁露》外,还有《天人三策》。其文逻辑严密,环环相扣,联类引证,雍容稳妥,已经没有了西汉初期散文的纵横排宕之气。董仲舒对阴阳灾异思想和文风的变化,对西汉中后期的散文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②刘向生平。
刘向,字子政,初名更生。出身皇族。一生曾三度入狱,仕途坎坷。刘向是西汉著名的经学家和目录学家。其散文继承董仲舒而在引经据典方面有所发展。
④杨恽《报孙会宗书》。
对自己的遭际忿忿不平,婉转而深沉的表达退隐的决心。情感浓郁,个性鲜明。
⑤桓宽《盐铁论》
虽是政论,但不滥说灾异,以史为鉴,直切时事和政策。采用对话体,诘难辩驳,简洁犀利,文风质直平实,缺少汉初政论文的气势。
简单运用:《新序》、《说苑》的文学价值。
刘向散文的代表作,采集群书中的逸闻琐事编撰而成,寓含劝戒训教之意。其中很多篇章类于后来的志人小说,最具文学价值。如“嗟来之食”,以简短的笔墨,描写人物言行,传达其形貌和精神,主要继承《左传》的写人笔法,但已成为独立的故事。这类故事,对后来的文言小说(尤其是志人小说)有不小影响。
第四节 东汉散文
理解:
①东汉散文大势。
前期王充等求真实斥虚妄。后期仲长统等清议时政,发愤指弊,有着求实的鲜明倾向,有激情也颇具文采。
②桓谭及其《新论》。
桓谭,字君山,博学多通,好非议俗儒,著有《新论》29篇,多佚。行文朴实无华,开东汉士人抨击虚妄之先河,也反映出文风趋向质实的倾向。
③王充。
王充,师从班彪,会通百家。晚年退居著述,今存《论衡》85篇是他最重要的作品。全书以“疾虚妄”为宗旨。
④仲长统。
字公理,少好学,富于文辞,敢于直言,时人谓之“狂生”。著有《昌言》34篇。
简单运用:
①王充散文的特点。
王充最重要的作品是《论衡》85篇,全书以“疾虚妄”为宗旨,对汉世以来的阴阳灾异及今文经学学风、俗儒品格等给予有力的批驳,也包含对东汉神学政治的批判。
王充崇实尚用,倡导通俗,反对“华而不实”、“实而不华”。主张独创,不反对文辞的各具特色。如其《自纪篇》,句式谐偶,比喻迭出,语言生动流畅。
“口则务在明言,笔则务在露文”(《自纪篇》)这是王充为文的追求,他为了把其“疾虚妄”的思想说明说透,必须“喻深以浅”,“喻难以易”,所以他的文章有时也写得繁冗累赘。
②仲长统散文的特点。
文风较质朴,而富于论辩色彩,往往言辞激烈。仲长统的代表作是《昌言》34篇,今仅存十分之一。《昌言》和东汉末年许多著作一样,思想比较庞杂,也比较活跃,而总的倾向是崇实尚用,充满变革思想。
仲长统坚决反对宦官、外戚干政,反对社会不公。《昌言》的文风较为质朴,而富于论辩色彩,往往言辞激烈。
因为仲长统也受老庄思想影响,有的文章也写得潇洒美丽。第二章 司马迁与汉代史传散文
第一节 司马迁及其《史记》写作
综合运用:
①司马迁的生平和创作心态。
一、司马迁,字子长。司马氏曾长期担任史官。至西汉,他的父亲司马谈重为太史。司马谈学术思想的博通兼容而倾向道家,其撰著史书的夙愿,对司马迁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二、史官世家的出身,对司马迁的一生影响甚巨。一方面,家族浓厚的文化气氛,使他从小就得到了优良的文化熏染。另一方面,“司马氏世典周史”的家族荣誉,令司马迁甚感自豪。司马迁曾有目的地漫游各地,足迹几乎遍及全国。这为《史记》的写作做了资料上的准备。
三、司马迁的家庭荣誉感所激发出的著史的强烈愿望,因为“圣人”情结,而升华为责任感和使命感,成为他生存的命脉所在。
四、司马迁继其父为太史令。初任时,司马迁便阅读、整理国家图书馆的史料,开始了写作《史记》的前期工作。
五、李陵兵败投降匈奴,司马迁为其辩护,武帝大怒,囚禁司马迁并施以腐刑。这件事给司马迁的打击巨大。他愤怨已极,痛苦不堪,也激发了他“发愤著书”的决心。
六、综上所述,从司马迁的出身、经历、思想心态来看,他写作《史记》有内外不同的动因。基于家庭荣誉感所激发出来的强烈的著史愿望。和他胸怀大志的“圣人”理想,是他著述《史记》的内因,是最根本的动力:“李陵之祸”所激发的“发愤”情绪,是他著述《史记》的外因,这个遭遇使他对历史本质的认识更为深刻。
②《史记》的成书和体例。
关于《史记》的史料来源:
1.古史和档案。2.口碑史料。3.司马迁遍览经史,亲自调查,网罗一切可以获取的史料,考核编排。
《史记》的体例:
司马迁创造了纪传体的通史,开创了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写通史的范例。五种体例相互配合,构成有机的整体。
本纪,记述历代帝王的兴衰沿革,是全书的纲领;十表,依年月摘记大事;八书,载录文化、经济、制度;世家,记载王侯各国状况;列传,记述古今特殊人物或集团。
本纪、世家、列传是《史记》的核心部分,他们以本纪为中心,世家、列传依次分布在外围,而十表、八书则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形成对核心的补充。
司马迁开创的著史体例,一直影响着我国二千年的历史著述。历代史著,体例或有些微变化,但总未超出司马迁的五种体例。
第二节 《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
综合运用:《史记》描写人物的艺术特点
《史记》众多成功人物的塑造,得力于司马迁极富表现力的描写手法。主要有下述几点:
一、精巧的剪裁和安排。
《史记》写人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在本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主要特点,而其他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点则置入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这个方法被称为“互见法”。如《高祖本纪》主要写刘邦的知人善任,雄才大略,以及得天下后仁爱保民、稳固政权的政绩等等,正面表现一代开国帝王的风采。而他性格中狡诈、残忍、无赖的一面,则在其他人物的传记中表现。
《史记》“互见法”的使用,既使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鲜明突出,又揭示了人物多个侧面的性格特点,使之有血有肉,形象完整。
司马迁也善于在同一篇传记中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同时写出其性格的复杂性。如《李将军列传》。
二、人物之间的对比衬托。
司马迁善于使用对比衬托的方法,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有不同篇章人物的对比,也有一篇之内人物之间的对比;有并列对比,也有正反对比。如《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中,年轻气盛、好勇斗狠的项羽,与世故老成的刘邦形成鲜明的对比。
还描写一些次要人物,形成对主要人物的比衬。如《项羽本纪》中老谋深算而坚忍的范增之与简单直率又卤莽的项羽。
三、在特定的环境和场面中凸显人物特点。
描写紧张激烈的环境和场面,把人物置入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去塑造。如《项羽本纪》的“鸿门宴”中项羽的优柔寡断,范增的阴鸷远见,刘邦的智诈狡猾,张良的善于谋划,樊哙的勇猛机智,以及项伯的温和憨愚,都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得到鲜明的表现。
四、出色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
以富于表现力的细节,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如《李将军列传》中李广杀霸陵尉的细节。(《项羽本纪》写霸王悲歌别姬。)
也有以简单的心理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特征。它或是通过人物独白,或是以他人的语言,或是由作者直接点拨,披露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李斯列传》、《吕太后本纪》。)
五、以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
人物语言描写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神情风貌。如“彼可取而代也”,率直大胆,可以想见项羽的强悍卤直:“大丈夫当如此也”,委婉曲折,写出了刘邦的贪婪狡诈。
《史记》的人物对话,也有不少能够传达人物性格者。
总之,《史记》不只是一部具有开创意义的历史巨著,更以其人物传记的卓越文学成就,成为文学史上史传散文的典范,对后世文学尤其是叙事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它的价值,恰如鲁迅所说,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第三节 班固《汉书》及东汉其他历史散文
1.班固及其《汉书》
理解:
① 班固生平。
班固,字孟坚。早慧,博贯典籍。父死后潜心撰写史著,后受皇命继续修史。用二十多年时间,写成《汉书》的大部分。随军征匈奴,军败,下狱死。有辑本《班兰台集》十七卷。
②《汉书》简况。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记事年代起自高祖元年,止于王莽地皇四年,翔实记录了西汉一代229年的历史。其体例基本继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传”。全书一百篇,分为本纪
十二、表
八、志
十、传七十。
简单运用:
①班固与司马迁史学思想与写作的区别。
《史记》和《汉书》同为汉代著名的史书,在史学上、文学上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二者在史学思想及写作方面又有明显的区别。
就史学思想而论,司马迁的《史记》为“私作”,其思想受司马谈影响颇大。思想未能统一到儒家经典上来。班固撰《汉书》是奉诏修史,直接受到皇家意志的限制。这种家学和政治的影响,造成了《汉书》与《史记》的较在不同。在思想上,《汉书》站在刘汉王朝的立场,坚守儒家思想正统。对一些人物的评价,与《史记》有较大的差别。如《史记》写入“世家”的项羽、陈涉,《汉书》一概写入“传”;《汉书》从《酷吏传》中抽掉了张汤、杜周,单独作传;尤其对游侠、货殖,《汉书》很大程度上持贬抑的态度。
在写作上,《汉书》不像《史记》那样融注了作者的深情和感慨,而是更加平实客观,冷静翔实地照录史实。这些地方,都体现了班固正统严谨的史学思想和《汉书》的“官史”特色。
②《汉书》刻画人物细腻的特点。
(《汉书》在刻画人物方面虽不及《史记》那样丰富多彩,但也有不少人物传记写得绘声绘形,真切细腻。刻画细腻是《汉书》写人的突出特点。)不少人物传记,能够摹声绘形,传达人物的神貌和性格。《汉书》中《李广苏建传》中对李陵、苏武的刻画就十分精细。
2.《吴越春秋》及其他
识记:
①赵晔《吴越春秋》。
②袁康《越绝书》。
理解:《吴越春秋》与《越绝书》异同。
都记载春秋末年吴越争霸的历史,内容有很多相同。他们在写作上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记录基本史实而外,还虚构了一些荒诞离奇的故事,也采用了不少神话和民间传说,与后世的传奇小说相近。
不同之处,如《吴》前后连贯成篇,《越》各篇相对独立;《吴》集中记述吴越争霸故事,《越》还有地理、占气等专篇。从文学视角来看,《吴》似较《越》更具文学性。
简单运用:《吴越春秋》内容及写作特点。
《吴越春秋》的前五卷,记叙吴国历史。主要内容是记叙伍子胥去楚奔吴和破楚报仇的史实。后五卷,记叙越国历史。主要写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以灭吴雪耻的故事。
写作特点:
(1)在记录历史中加入虚构和传说,编写曲折生动、扣人心弦的故事;
(2)刻画人物手法的细腻传神;
(3)忠正耿介的伍子胥、深谋远虑的范蠡、忍辱图强的勾践等成功的人物形象,都在不同方面对后世创作历史演义、人物传奇类叙事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影响。第三章 汉代辞赋
理解:
①汉赋发展脉络。
整个汉代辞赋创作的两条线索:一是“辞”或“骚”体类作品时时出现,延续不断;二是赋体文学的兴起、发达和演变。(整个汉代辞赋,就是沿着骚体赋和汉大赋这两条线索发展。)
②汉赋溯源。
赋是一种特殊文体,从形式上看,它非诗非文,而又具有诗、文的不少特点,是诗、文的综合体。《诗经》、楚辞、先秦散文,都是孕育赋的源泉。特别是楚辞和先秦(尤其纵横家)散文,它们抒情、说理比物连类、夸饰铺排、惊采绝艳的表现特色,往往设为主客辩难的体式,都成为汉赋模式化的表现特征。“赋”作为文体的名称,最早见于荀子的《赋篇》。
第一节 贾谊、枚乘与汉初辞赋创作的发展趋向
简单运用:
①贾谊骚体赋的创作特点。
贾谊是汉代第一位卓有成就的辞赋作家。他的骚体赋作的代表作是《吊屈原赋》、《鵩鸟赋》、《旱云赋》。
一、抒情述志、情感浓郁,与楚辞有明显的承继关系。如《吊屈原赋》。
二、在表现方法方面,直述胸臆,议论多于形象。如《旱云赋》(表现了其忧国忧民的深切怀抱)。
总之,贾谊的辞作,把创作的根柢牢牢植入时代、政治和人生之中,抒发真切的感受,言说真诚的志愿,情浓意真。他承继了屈原的创作精神,又溶入时代新的内涵。在艺术表现上,则比较质朴少致。其作品的形制,基本与先秦的楚辞相同。
②枚乘开创大赋体式的《七发》及其特点。
枚乘对汉代辞赋的发展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今存赋作《七发》、《梁王菟园赋》和《柳赋》三篇,标志着他开创大赋的典范作品是,《七发》。《七发》在以下几方面体现了汉大赋的基本特点:
一、铺叙描摹,夸饰渲染的文风。如“曲江观涛”一段摹写江涛的汹涌澎湃,铺叙夸饰,排比譬喻,富丽而细致。
二、完全失去了作者的自我真情实感。整篇作品不见抒情的语句,没有作者喜怒哀乐的表现。
三、遣词造语趋向繁难和华丽,不同于贾谊的质朴无华。
四、以主客问答的形式结构全篇。
这些特点,标志着大赋这种全新的文体正式登上了汉代文坛。
综合运用:比较贾谊、枚乘赋作的特点,把握汉初辞赋创作的发展趋向。(结合①②题答)
贾谊和枚乘同为西汉初期重要的辞赋作家,对汉代辞赋的发展都作出了重大贡献,产生了深远影响,但二人的辞赋创作却有着明显的不同:
汉初辞赋从创作倾向看,呈现为从浓情质实到失情华丽的发展。贾谊和枚乘的作品,分别代表了这一发展过程的先后两端。其他作家则大抵呈现为过渡状态。
一、枚乘赋作完全失去了作者的自我真情实感。整篇作品不见抒情的语句,没有作者喜怒哀乐的表现。与贾谊情感浓郁的赋作相比,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
二、遣词造语方面,枚乘赋作繁难华丽,贾谊赋作质朴无华。
可以说,贾谊开创了汉代的骚体赋,枚乘开创了汉代大赋。他们的创作从内容到风格都各有特色。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汉初辞赋由骚体向大赋发展的趋向。
第二节 司马相如
扬雄
1.司马相如
识记:开创大赋的是枚乘,大赋创作的高峰是司马相如
理解:司马相如生平及作品篇目。
司马相如,字长卿,少好读书,学击剑。景帝时为武骑常侍。因景帝不好辞赋,相如告病免官。武帝即位,喜好辞赋,相如因《子虚赋》得武帝召见,续作《上林赋》。后因病免宫,退居茂陵卒。今存《子虚》、《上林》、《哀秦二世》、《大人》四篇。《子虚赋》和《上林赋》是司马相如的代表作,实为一篇,称《天子游猎赋》。
简单运用:《天子游猎赋》创作意图和客观效果。
从创作意图看,《天子游猎图》是要讽谏,有扶正倡俭的意思。作品的绝大部分是以繁辞丽句对诸侯、天子的苑囿铺排夸饰,对天子的讽谏之意,乃是采取反言正出的曲折笔法写就,这便使讽谏往往成了颂扬,也冲淡了作品的讽谏意图。《天子游猎图》存在着创作意图和客观效果的反差,讽谏意义比较薄弱。
综合运用:《天子游猎赋》所代表的汉大赋的主要特点。
《天子游猎赋》采用问难的体式,整齐排偶的句式,已于楚辞不甚相同,而更大的不同表现在:
一、它丧失了真情实感。这是它与楚辞本质的不同。
二、空间的极度排比。
1.片面使用空间排比。没有时间的纵向穿插,唯任空间的繁细铺排。
2.使空间的排比发展到了极限。
三、以直接而单纯的铺叙摹绘为主要表现手法。以宫殿苑猎、山水品物为主要描摹对象。
四、遣词用语更加繁难僻涩。
《天子游猎赋》上述特点,表明它的根本特色不在抒情写志,而在于逞竞文才和游戏文字。
2.扬雄
理解:扬雄生平及赋作。
扬雄,字子云。少而好学,博览群书。为人不慕富贵,喜好深思。他的赋模拟司马相如又有所拓展。《蜀都》、《甘泉》、《河东》、《校猎》、《长杨》五篇大赋,是扬雄辞赋的代表作。
综合运用:扬雄大赋的创作特点。
一、拓展了大赋的题材领域。
1.写祭祀,如《甘泉》、《河东》;
2.把笔触从京师移到外郡,从田猎发展到描摹都市、郡邑的繁华,如《蜀都赋》。
二、进一步加强了大赋“劝百讽一”的“劝”的色彩。扬雄的大赋几乎无讽谏。如《蜀都赋》同篇铺夸蜀郡山水之雄伟,物产之丰饶。
三、写作上有一些新的变化。
1.篇幅相对缩短,描摹对象集中。如《蜀都赋》专写蜀都山水雄伟,物产丰饶。
2.表现手法有含蓄委婉之处,主要是指他“以美为讽”的思想表达方式。如《长杨赋》把游猎说成是练兵。
第三节 西汉中后期其他辞赋作家及东汉辞赋的承变
l.西汉中后期的其他赋作家
理解:
①董仲舒《士不遇赋》。
直接抒发内心的郁愤。提出三种处世方式不可从,表现出失路而迷惘的痛切感受。
②汉武帝《李夫人赋》。
是一篇情思浓烈的怀人之作。真挚深切,艺术水平很很高。欲写己之思人,却远画对方孤处荒草坟茔的情境,这一笔法为后世经常使用。
③刘歆《遂初赋》。
写自己所遇、所感、所思,具有浓烈的情感和鲜明的自我。比较注意抒情手法的变化,借古抒情,借景抒情。是汉代“纪行赋”的开山之作。
④班婕妤《自悼赋》。
抒写自己从入宫到遭贬过程中的心态变化,深刻而细腻,十分感人。
⑤孔臧《杨柳赋》、《蓼虫赋》。
是托物咏志,与汉初小赋托物继以颂美不同。非徒咏物,且及人事,既摆脱了汉初小赋的阿谀、颂扬,也没有大赋的瑰玮冷僻,艺术表现有所进展。
简单运用:王褒《洞箫赋》在咏物赋发展中的地位。
一、较之以前的咏物小赋,它在艺术表现上有了质的飞跃。
二、全文只描写乐器和音乐,完整而集中。开创了全文写音乐的先河。
三、咏物自况,融入作者浓烈的情感,其精神实质和创作倾向,与大赋有本质区别
2.东汉辞赋的发展演变
理解:
①东汉赋创作大势。
仍有骚体和赋体之分。骚体抒情意味浓厚。赋体创作则呈明显变化。初期赋家继承前汉赋风,以京都为题材,创作铺张扬厉的大赋,如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东汉中期以后,以张衡《归田赋》为发端,赋体创作向贴近现实人生、篇幅短小和抒情言志的方向发展。
②班彪《北征赋》。
模仿前汉刘歆《遂初赋》,结构笔法、思想情感都相似。
③冯衍《显志赋》。
是他免官回归故里后所作,受屈原影响较大。
④蔡邕《述行赋》。
记述途中所见,借古抒今,抒发郁愤不平之情。前半吊古,后半伤今,层次清晰而意图明确。
⑤班固《两都赋》。
题材上着重写京都,谋篇布局上极大加强了设喻劝导的篇幅。但还有模仿司马相如的显著痕迹。
⑥张衡《二京赋》。
所表达的某些思想更切近现实。谋篇立意模仿班固《两都赋》。但规模、容量和篇幅都超过前人,成为汉代京都赋的极致,是汉代大赋的绝响。
⑦赵壹《刺世嫉邪赋》。
激烈抨击时政,直抒愤激情感,毫不掩饰。
简单运用:张衡在赋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东汉赋体文学的创作,呈现为由大赋向抒情小赋的发展变化。张衡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是承前启后的作家。
一、张衡的《二京赋》虽模仿班固《两都赋》,但有所发展。除描绘田猎、宫室等,它还把商贾、游侠以及街市等市井万象写入赋中,展示了一幅都市生活全图。规模、容量和篇幅都超过了前人。可以说是汉代大赋的绝响。
二、其《归田赋》是东汉抒情小赋的开山之作。赋作抒发入世的感慨和厌倦,表达作者出世的愿望。
三、《归田赋》全篇只有四十句,形制短小;语句清丽流畅,绝无夸饰堆砌;抒写自己的怀抱和情志,个性鲜明。这些特点,都标志着汉赋创作倾向的重大转变。而这种新趋势对汉末抒情小赋及后世赋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四章 汉代诗歌
第一节 乐府民歌
1.乐府的名称、分类和汉代的乐府诗歌
识记:
①“乐府”源流。
乐府本是上古掌管音乐的行政机关。
魏晋后,人们把乐府演唱的诗歌也即称之为乐府,于是,“乐府”又成为诗体的名称。
②汉代乐府机关职能。
采集民间歌诗、组织文人制作、负责演唱。
理解:
①乐府诗歌分类。
较早分类的是东汉蔡邕,分为四类;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按音乐的不同分为十二类。
②汉乐府民歌的保存。
沈约《宋书•乐志》始有所收集,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有所增补,但已散佚大半。其中题名或标明“古辞”的,一般都是汉代乐府。包括贵族创作、文人创作和民歌三部分。民歌多保存在《相和歌辞》中。
2.汉代乐府民歌的文学成就
简单运用:
①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一、倾诉生活艰难困顿和漂泊流荡。如《东门行》。
二、反映人民厌倦战争。如《十五从军征》。
三、讥刺达官显贵。如《鸡鸣》。
四、抒写爱情、婚姻或反映相关的某些社会问题。如《江南》、《陌上桑》。
总之,汉代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抒写人民切身的情事,情深意真。
②《孔雀东南飞》简说。
《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南朝人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题目是《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后来被《乐府诗集》收入《杂曲歌辞》。《孔雀东南飞》是乐府诗歌中最长的叙事诗。它叙写一对恩爱夫妇受到礼教的逼迫而分离,终于双双殉情的悲剧故事。
综合运用: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一、叙事成分相对增多,许多民歌都有情节,有的还描写了人物形象。
1.在叙述和抒情中插入情节,如《东门行》写贫民男子与妻子的争论过程。再如《陌上桑》写秦罗敷与太守的一段对话,就是理想化的情节。
2.汉乐府民歌写人物最为成功的,当属《陌上桑》。它写秦罗敷的美貌,先是描写其梳妆打扮,接着写他人见到罗敷的反应从侧面烘托,写罗敷之美,始终没有直接、正面的描写,而罗敷之美呼之欲出。
二、汉乐府民歌抒情真挚浓郁,有直述胸臆的作品,如《东门行》;也善于以比兴、描写的手法抒情。如《上邪》罗列五种不可能发生的自然现象。《十五从军征》全诗都是叙述和描写,而处处充满孤苦悲凄之情。
三、形式和语言方面的特点。汉乐府以杂言和五言为主,由杂言渐趋五言,对五言诗的最后定型,产生了重要作用。汉乐府民歌的语言质朴浅白,往往使用口语,虽浅平直白,但富于表现力。
第二节 五言诗的起源
识记:
①班固《咏史》。是完整的五言,但没有成熟。
②应亨《赠四王冠诗》。是最早的有作者可考且信实的五言诗。
简单运用:五言诗的起源与形成。
《诗经》少数诗章已出现半章或全章五言的诗句。春秋末到战国期间,民歌中也偶见五言的形式。西汉时期的一些歌谣和乐府诗歌,五言的成分很大。到东汉,乐府诗歌里就出现了成熟的五言诗,如《陌上桑》、《十五从军征》。有作者可考且信实的五言诗,最早是东汉前期应亨的《赠四王冠诗》,班固的《咏史》,但质木无文。班固之后,文人五言诗渐渐增多,如张衡《同声歌》、秦嘉《赠妇诗》三首,标志着文人五言诗渐趋成熟。
第三节 《古诗十九首》及其他
1.《古诗十九首》及其主题
识记:《古诗十九首》释名及作者。
最早见于文选,编者把亡失主名的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不是一时一人之作,应产生于东汉顺帝末到献帝前。
综合运用:
①《古诗十九首》的时代背景及主要内容。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下层文士漂泊蹉跎,游宦无门。《古诗十九首》就是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表述着同类的境遇和感受。这十九首诗歌,基本是游子思妇之辞。离情别绪、人生的失意和无常之感,是《古诗十九首》的基本情感内容。
一、离情别绪,表现为思乡和怀人。
1.游子的思乡情怀,如《明月何皎皎》开创写月圆的情境表达思乡情感。
2.思乡的根柢,是思念家乡的亲人。如《涉江采芙蓉》写游子想念家乡的妻子,要采摘花草寄送相思。
二、表现思妇的闺思和愁怨,展示她们婉曲复杂的心态。《迢迢牵牛星》写白昼到深夜,思妇无心织布,遥望星河想着牛郎织女,只是悲叹、流泪不已。可以想见她思念游子的深切。
三、游士对生存状态的感受和对人生的某些观念。
1.有功业迟滞的焦灼和失意,如《回车驾言迈》。
2.有世态炎凉的感受,如《明月皎夜光》。
3.人生的飘忽如寄。如《青青陵上柏》。
4.游宦的挫折,人生的失意,使他们面对现实,审时度势,重新认识人生的价值:他们想要摆脱虚名的困缚,也不相信永生之事,开始执着于现实的人生。
五、《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们并不是玩物丧志。他们背井离乡,本是要求功名,但是经历了挫折和失落后,他们有了新的认识。在种种人生的价值取向中,他们更看重生存的价值。
总之,《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是“人同有之情”。因而,这些诗歌能够永久地感动人,千古常新。
②《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一、言有尽而意无穷,是《古诗十九首》最鲜明的特点。如《行行重行行》。言有尽而意无穷形成的原因:
1.抒写的情感具有普遍性,容易引起读者的联想和共鸣;
2.表达情感采取含蓄摸棱的表达方式。
3.使用比兴手法。
二、质朴自然,没有雕饰的痕迹。感情诚挚,写境用语好象都是信手拈来。如《涉江采芙蓉》。
三、描写的景物、情境非常切合,能够形成情景交融的境界。如《去者日已疏》。
1.以白描手法,写出门所见的景象:荒凉的坟墓,悲鸣的白杨。(《去者日已疏》)。
2.比兴手法的运用,如《迢迢牵牛星》。
3.以象征手法创造圆融艺术境界,如《西北有高楼》。
四、语言浅近自然,却又极为精练准确,如《行行重行行》“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写相思令人憔悴。较多使用叠字,如《青青河畔草》《迢迢牵牛星》。这些叠字生动传神,增加了诗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2.其他五言古诗
理解:旧题李陵、苏武诗。
并非他们的作品。但与《古诗十九首》十分相似 第一章 建安风骨
识记:建安诗坛的时间断限。
上起汉献帝建安元年(196),下迄魏明帝太和六年(233),即汉末魏初时期文学。五言诗兴盛,七言诗奠基。
简单运用:建安风骨形成的原因。
建安时代,汉末的**现实一方面给建功立业提供了可能,激发起士人们积极进取的强烈愿望,一方面又是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给士人带来岁月不居人生无常的深沉叹息。因此形成慷慨任气,以悲凉为美的风尚。儒学地位发生动摇,士人从经学桎梏中解脱,发现了自我,在文学方面转向非功利的抒情,诗歌创作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并形成了被称为“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第一节 曹操与曹丕
1.曹操诗
理解:曹操生平及思想、性格。
曹操,字孟德,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曹操是一个注重实际的人,知道乱世用儒学不能及时奏效,所以用刑名法术之学。精通音乐、书法、围棋,为人简易。**板荡的时局,戎马倥偬的经历,统一天下的雄心,交织在他的诗歌中,形成了他古直悲凉、慷慨沉雄的艺术风格。
综合运用:曹操诗歌创作成就。
一、开创了文人“拟乐府”诗歌创作的全盛局面。多用乐府旧题叙汉末实事,也有少数自拟新题之作。
二、悲凉沉雄的独特艺术风格,他的诗特别能表现出他的个性,有政治领袖人物的宏大气魄,本色质朴但抒情浓郁,表现了他高远的志向、坚定的信心、卓越的毅力和雄伟的气势,悲歌慷慨,气韵沉雄。如《短歌行》写得高远阔大,有君临天下之气度,与坚若磐石的信心和意志,能激发起读者积极向上的奋进精神。
2.曹丕诗
理解:
①曹丕生平及感情特点。
曹丕,字子桓,曹操次子。三十一岁立为魏太子,三十四岁代汉自立。他基本生活在曹操的护翼之下,经历不如曹操丰富,但他博学多识,感情敏锐而细腻,对人生苦短有特别强烈的凄怆感受,诗作中更倾向于对个体感情的体会与抒发。
②曹丕对七言诗的贡献。
曹丕对七言诗的发展有重大的贡献。他的《燕歌行》二首,不仅为乐府产生一新体制,且为中国诗学开一新纪元。至曹丕始形成纯粹的七言诗。但还是逐句押韵形式,韵脚尚嫌单调繁促。
简单运用:曹丕诗歌的特点。
一、语言绮丽工练,抒情深婉细腻,形成了便娟婉约(即委婉含蓄)的纤丽清新风格。如《燕歌行》。二、一些抒怀之作写得清俊悲凉,有的带有拟作性质,然更主要的是借以抒发战乱中的一种苍凉情怀。
三、抒发志向记叙军旅的作品,气势高昂却亚于曹操。另有宴游酬酢之诗,颇繁丽然逊色于曹植。
第二节 曹植
理解:曹植生平及性格。
曹植,字子建,曹丕弟。他从小被曹操所喜爱,曾想立为太子,后未果,因此受到曹丕的嫉恨。史称曹植聪颖过人,个性却是为人过于直率。超凡的才华与不羁的性格,使他一方面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另一方面却因恃才傲物而饱受压抑,这两个方面在他的作品中都充分表现出来。
综合运用:
①曹植诗歌的思想内容。
曹植的诗歌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死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一、前期多抒发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如《白马篇》全诗塑造了一个武艺高强的爱国勇士形象,颂扬了他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也寄托了诗人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是前期代表作。前期也常弥漫着战乱环境所赋予的悲凉慷慨情思和人生无常的叹息。
二、后期的作品多是表现自己壮志难酬,倍受压抑的郁愤心情。典型代表作是《赠白马王彪》,全诗充满了悲苦之辞、愤慨之音。
②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
曹植的五言诗创作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和成就,是建安诗坛上最杰出的诗人。
一、诗歌内容丰富充实。举凡军旅政事,宴游送别,咏史游仙,抒情抒志,无不发之于诗。
二、曹植的诗歌被誉为“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就是说他的诗既内容充实丰富,多慷慨悲愤之气,在艺术表现上又生动形象,注意辞藻华美、对仗工整和音韵流畅,形成了既华丽绮焕又浑厚雄健的独特艺术风格,达到了建安诗歌的最高峰。
三、曹植诗歌语言华美主要表现在浓烈的感情色彩和鲜明的声色。如《盘石篇》生动再现了大海的宏阔气象。曹植在文人有意为诗方面,有一个大跨度质的飞跃。
四、注重对称回环之美,注意语言锤炼。其诗作出现了律联,如“凝霜依云除,清风飘飞阁。”(《赠丁仪》)。他还善于起调,工于发端,往往在全篇之首用一警策之语,振起全诗。如《野田黄雀行》开头用惊风险浪的情景和画面预示了环境的险恶,起到强烈的烘托作用。
第三节 建安七子及蔡琰
识记:建安七子姓氏名字。
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瑒、刘桢
理解:
①七子生活道路和文学创作分期。
前期处在汉末**之中,目睹生民忧患,个人生活也颠沛不安,所以前期作品往往反映**的社会现实,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后期七子先后归附曹操,除孔融外其他都仕途顺利,生活平稳,是近臣,所以往往表达对曹氏政权的拥护,表现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通过游宴、赠答的形式表示出来。
②七子不同的文学成就。
孔融成就主要在散文,诗歌成就最高者为王粲、刘桢,王粲的赋很好。徐幹诗文兼善。陈琳、阮瑀在章表书记方面的成就比其诗歌创作要高。应瑒现在存诗作只有数首,难以对其判断。
1.王粲诗
识记:王粲生平。
虽才高,却因貌丑为刘表所弃。流寓荆州十五年,始归附曹操。
理解:
①王粲诗歌内容。
前期多抒发志士怀才不遇之悲愤,与反映战争离乱引起的凄怆之情,后期表达立业的雄心壮志。
②王粲诗歌艺术特点。
抒情深切,慷慨悲凉,文辞秀美,局面阔大。
2.七子其他
识记:
①刘桢及其《赠从弟》(其二)。
刘桢辞旨巧妙而性格褊急刚正,后降为吏。气过其文,雕润恨少。《赠从弟》(其二)以松柏之本性喻志士之节操,写得虎虎有生气。言语简洁,不用典故。
②陈琳及其《饮马长城窟行》。
陈琳,曹操的军国书檄,多出其手。诗歌代表作为《饮马长城窟行》。全诗吸收乐府民歌之写实精神,用精彩的对话,表现了劳动人民的苦难,沉痛悲切。
③阮瑀及其《咏史》(燕丹喜勇士)。
阮瑀,精于音乐,为曹操掌书记。其咏史诗改变了班固咏史“质木无文”的面貌,开启了后世左思咏史的先声。
④徐斡及其《室思》。
徐幹,不慕荣名而潜心典籍。其诗抒情婉曲,辞气平和,代表作《室思》,拟写思妇怀人之绪,缠绵悱恻。
3.蔡琰诗
识记:蔡琰生平及作品。
字文姬。汉末著名学者蔡邕之女。夫亡后为胡骑所获,在胡中十二年,为曹操赎,离子而去。经认定的作品有五言《悲愤诗》一首。
综合运用:五言《悲愤诗》内容及艺术特点
一、深刻真实地反映了汉末苦难**的年代,艺术再现了诗人惨痛的人生经历。全诗长540字。第一段写董卓之乱,诗人及难民被掳后的非人遭遇。第二段主要写在匈奴时想念父母,被赎归时又不忍割舍孩子的肝肠寸断的巨大痛苦。
二、蔡琰的五言《悲愤诗》在艺术上获得了极大成功。首先,它是一位女诗人在亲身经历基础上创作的长篇叙事诗,其感情描写、心理活动刻画,真实、细腻、复杂、微妙,在诗歌史上实属罕见。其次,能够注意细节的描绘,气氛的渲染,对烘托主题起到了良好作用。另外,全诗叙事与抒情融为一体,有史诗般的效果。第二章 正始之音
第一节 时代思潮与正始诗歌
识记:正始诗歌的时间断限。
自魏明帝青龙元年(233)至魏元帝咸熙元年(264)。
简单运用:正始政治时局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司马氏大杀名士,士人建功立业的理想归于破灭,发之于诗,建安诗歌中昂扬的气概没有了,代之以如履薄冰的忧生之嗟。司马氏标榜“名教”,更显现出其虚伪卑鄙。正始士人鄙弃名教,不满黑暗现实,但又不能直接表达出来,所以表现在诗歌创作上,一方面用韬晦曲折的方式批判名教中人的虚伪龌龊,形成沉痛委曲隐蔽曲折的风格。另一方面,士人转而追求一种理想中的人生境界,而且由于玄风的影响,诗歌创作中常常表现一种老庄人生理想的倾向。
综合运用:正始思潮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一、正始诗人,崇尚老庄,大畅玄风,建立玄学理论,开始了一个思想史上的新时代。正始士人在玄思妙想中领悟人生,把老庄的人生理想自然而然地带入到诗中来。有的在诗中创作了一个庄子逍遥游式的理想境界,有的把这个理想境界人间化,把人对自然的态度引向审美的层次,成为后世山水诗的思想滥觞。
二、玄风对正始诗人的另一影响,就是文学创作的哲理化倾向。正始诗人在更深的层次上对人生做哲理的思索和哲学的观照,从诗歌的抒情向诗歌的哲理发展,在诗歌中注重表现哲理。
第二节 阮籍诗
简单运用:阮籍生平与思想。
阮籍,字嗣宗,阮瑀之子。貌杰志宏,任性不羁,喜怒不形于色。博览群籍,尤好庄老。本有济世志,因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由是不与世事,酣饮为常。虽不拘礼教,然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性至孝。
综合运用:阮籍《咏怀诗》的艺术成就。
阮籍诗歌的成就主要在于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它们非一时一地之作,既有统一的文学特征,每首又各具特点。
一、意蕴深沉之美。作者把人生的悲哀挖掘得更全面深入,因而也就更沉痛。同时由于玄学思潮的影响,也就写得更深邃。
二、用典颇多,多用比兴、象征烘托意象渲染气氛,显得意蕴深沉。这不仅是恐因文遭祸,更是因为玄风的影响,阮籍深谙得意忘象之旨,学庄而用之。
三、清逸玄远之美。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一个清虚空灵的庄子式的理想世界。
《咏怀》诗融哲理、情思与意象为一炉,意蕴深沉,清逸玄远,不但成为正始时代诗歌的高峰,而且创造了抒情组诗的新形式,开后代左思《咏史》组诗、陶渊明《饮酒》组诗的先河。
第三节 嵇康诗
理解:嵇康生平。
字叔夜。龙章凤姿,恬静寡欲,长好庄、老。与魏宗室婚。弹琴咏诗,高情远趣。后为晋文帝所杀。
简单运用:嵇康诗的特色。
一、在他的诗中创造了一个诗化了的人生理想境界。嵇康第一个把庄子诗化了,使他的诗具有一种清远的境界。
二、嵇康的部分诗歌中还有一种峻切之语。对险恶的世道人心发出一种愤激的批判,锋芒犀利。
三、嵇康在四言诗中另辟蹊径。他的四言诗,继曹操之后为四言顶峰,情调高远,语言流畅,表现了作者很强的语言功力。第三章 两晋诗坛
识记:晋代诗歌风貌。
晋代诗歌的风貌,大致可分为三部分。西晋太康、元康年间的创作以繁缛为主,但西晋还有以左思、刘琨为代表的刚健诗风。东晋则是玄言诗的天下。(晋末宋初有杰出的诗人陶渊明。)
第一节 太康诗风
1.太康诗歌的特色
简单运用:
①太康诗风形成的原因。
太康年间,时局稳定,经济发展,诗人们生活安稳舒适,诗歌内容多为平庸写实。司马氏政权造成了“政失其本”,而“士无特操”的局面。士人群体的普遍心态是求实逐利、求名自适。他们非常世俗平庸,发之于诗,转而向结藻清英、流韵绮靡的形式技巧方面发展,形成了“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缛旨星稠,繁文绮合”的太康诗风。
②太康诗歌内容特点。
一、“儿女情多,风云气少”。(《诗品》)没有胸怀天下的巨大抱负,没有面对历史的深沉思索,转而在儿女之情中表现绮丽情思。
二、拟古模仿,缺乏现实内容。
③太康诗歌艺术形式特点。
一、追求文字华美与辞藻华丽。
二、追求新的技巧,注意俳偶。
三、描写更加细腻。往往古人一句写总体,而太康诗人则进行具体细微之描绘。
2.陆机诗
识记:陆机生平。
陆机,字士衡。少有异才,文章冠世。文学成就赋胜于诗。其《文赋》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的名篇。
理解:陆机诗歌内容形式特点。
一、就诗歌而言,陆机是太康诗人中存诗最多的,今存107首。
二、陆机的诗歌语言的华丽排偶是最明显的。常常变古诗之古朴为华美。
三、就诗歌内容来说,陆机拟古之作很多,也有许多酬酢之词,但有些诗作也能写得情感深沉动人。
3.潘岳诗
识记:潘岳生平。
潘岳,字安仁。性轻躁,趋世利。诗歌追求辞藻绮丽,被誉为“烂若舒锦”。他的《悼亡诗》三首,获得极高评价,以至“悼亡”一词,从此专用为“悼妻”之用。
理解:《悼亡诗》的特点。
婉转凄测,黯然神伤。
第二节 左思与刘琨
1.左思诗
识记:左思生平。
出身寒微,家世儒学。构思十年,成《三都赋》,一时洛阳纸贵。左思是西晋诗坛第一人,代表作为《咏史》八首。
综合运用:左思《咏史》的艺术成就。
一、有一种建功立业,功成身退的阔大胸怀。如《咏史》
一、三,没有刻意的雕饰与艳丽的辞藻,全部思想感情喷薄而出。
二、充满着一种悲愤不平之气。对门阀制度的批判极其强烈,对贫士失志极为愤慨,一股磊落不平之气迸发于诗中。如《咏史》其二用比兴手法表达了这种感情。
三、继承了建安诗歌的风骨,被誉为“文典以怨”,“左思风力”(《诗品》),就是指他诗歌引用历史典故以抒时愤,刚健有力。他一改班固创为《咏史》时的质木无文,打入自己的身世之感,情感激烈深切,借古人之事,抒个人怀抱,使咏史诗有了新的飞跃。
2.刘琨诗
简单运用:
①刘琨经历及思想的转变。
刘琨,少负壮志,有纵横之才,而颇浮夸,素豪奢,嗜声色。36岁时为并州刺史,抗击匈奴时父母被匈奴所杀。国难家仇,激起他的报国壮志。他奋身于戎马疆场,后被杀。
②刘琨诗歌的特色。
代表作《扶风歌》、《重赠卢谌》。
《扶风歌》用血泪写下他的坚强意志和悲慨意绪,有刚健雄放之情致。
《重赠卢谌》末段写出英雄末路的悲凉慷慨,但即使是写失败的意绪,也是壮美的,同样有清刚之气,继承了建安风骨。
第三节 游仙诗与玄言诗
1.郭璞及游仙诗
识记:郭璞生平。
知识渊博,精通文字训诂,曾注《周易》《尔雅》《山海经》,尤善卜筮。诗、赋兼善。
理解:游仙诗。
其渊源可上溯到先秦。在《离骚》中当屈原对现实不满时就幻想神游天界。以“游仙”为诗名,则始于曹植《游仙诗》。游仙诗内容有两种不同倾向,一种纯写求仙长生之意,另一种则是愤世嫉俗之言。
简单运用:郭璞《游仙诗》内容及艺术。
一、郭璞的游仙诗有两类内容。一类是将对现实的失望不满用隐逸或游仙的方式表达出来。另一类内容,则是在承继传统上求仙长生之主题,以高蹈轻举、服食采药为主旨。
二、郭璞的游仙诗感情真实,坎壈咏怀。另外,郭璞诗情采斐然,描写形象生动,色泽丰富。
2.东晋玄言诗及其特点
识记:孙绰《答许询》。
满篇“道”、“神”等玄学词语,平典似《道德论》。
简单运用:
①玄言诗产生的原因及发生发展过程。
偏安的心态,中朝玄谈的流风遗韵,以及新形成的高雅脱俗的情调和流连山水的审美情趣,加之佛教般若空观的影响,使玄言诗在东晋诗坛占据了主流地位。玄言诗的发端自魏正始时代已开始。西晋著名玄学家不善作诗,故只有少数诗人以玄言入诗。东晋中期是玄言诗的成熟和高潮期。东晋末叶,玄言诗已经式微了。
②玄言诗内容与形式特点及其文学贡献
玄言诗的特点在内容上是以谈论老庄玄理为主,少数兼及佛理的表述。在表达上则是抽象玄虚,淡乎寡味,纯以韵语敷述玄理,背离了艺术表现的形象、情感等原则。
贡献:①直接启发影响了陶渊明平淡自然之风格,而且对后代文人诗歌中冲淡自然、旷达闲适风格的影响至为深远。②玄言诗人对山水的体悟与描写,也为晋宋之际山水诗的成熟和发展奠定了审美心理和创作方面的基础。
第四章 杰出诗人陶渊明
第一节 陶渊明的生平及思想
简单运用:①陶渊明生平。
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家境贫寒,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性情任真,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曾数次出任小官,后辞官归田,退隐不仕。
是晋宋时代著名的大诗人,辞赋散文家,所著诗文一并流传于世,有集八卷。
②陶渊明的思想及人生境界。
思想:陶渊明受多种思想影响,比较复杂:陶渊明受儒家思想影响,尚道义,重名节。同时,儒家的一片仁爱之心和安于贫穷的道德准则也对他有重要影响。就道家思想而言,他主要受老庄无为的玄学思想影响,使其崇尚自然,追求心境与物境融合为一体,一切随顺自然,委运任化。就佛家思想而言,他又受佛家般若思想影响,认为世间一切皆如梦幻。儒、道思想在陶渊明身上占重要地位,两种思想交互起作用,在他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表现出两种思想彼此消长的明显的轨迹。
人生境界:陶渊明达到了一种物我一体、心与道冥的人生境界。他领悟到大自然的不息生机是自己生命的最好安归之所,完全融入到自然中去。面对人生的苦患,以老庄的无为的玄学人生观去对待,更重要的是靠儒家的思想力量,是儒家一片仁心与安于贫穷的道德准则。对人生充满着一种仁民爱物的胸怀。佛家般若思想也影响了他。陶渊明摆脱了人间世俗的烦扰,在精神上真正达到与自然泯一的境界,由此而创造出了格高千古的优秀诗篇。
第二节 陶渊明的诗歌
综合运用:①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贡献,就是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田园诗。
一、陶渊明写的田园风物、稼穑生活,都是他生活于其中的不可或缺的需要,他已与他们完全融合为一。他亲切自然地描绘出田园风光,写出它的恬美意境和朴茂生气。如《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
二、真实地描写了自己的躬耕生活,对劳动的艰辛诗人表现出平静乐观的心态,躬耕之志始终不渝。开创了新的题材。宁肯力耕而不肯同流合污,成为高洁士人人格的理想和楷模。在作者的笔下,劳动是艺术化了的很有诗意的行为。如《归园田居》其三(人生归有道)。
三、陶渊明的田园诗中还记叙了他与农夫野老、素心挚友的往还。如《移居》二首(昔欲居南村)。
②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境界。
陶渊明对中国文学史的一大贡献,就是创造了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他诗作的境界韵味,是一种平和淡泊,于世事无所争,无所求,心与自然泯一的人生境界的自然流露,表现为宁静平淡的境界,是一种新的意境美的类型。最能代表作者冲淡之美的诗,是《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
形成陶渊明平淡自然之美的原因,一在诗人心境的平和散淡,二在于诗人语言的平易质朴。就前者说,作都在诗歌创作中情绪平和,没有激烈的情绪变化,没有巨大的感情起伏,远离了在政治上建立事功的强烈追求或怀才不遇的无限悲慨,而于田园生活日用之中自得其乐。就诗歌语言说,陶诗的特点是质朴无华,不加雕饰,极尽语言纯净之美。他诗句的魅力在于以他性情中自然流出的言语,在于内在的感情力量。陶诗语言是不露斧凿却高度艺术化的传神之笔。
第三节 陶渊明的散文和辞赋
识记: ①陶渊明散文作品。
《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与子俨等书》。
②陶渊明辞赋。
《归去来兮辞》、《感士不遇赋》(感慨悲愤,情绪强烈,与陶平淡风格不侔)、《闲情赋》。
陶渊明韵文。
《扇上画赞》、《咏史述》、祭文三篇。其中《扇上画赞》、《咏史述》为题咏。《自祭文》是较有特色的一篇韵文。
理解:①《桃花源记》的思想艺术特点。
通过描写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的社会理想,也从而对现实社会的黑暗进行了反讽。在写法上,以记实手法写虚构故事,颇具奇趣。语言自然简洁而极生动。
②《归去来兮辞》的思想艺术特点。
作于彭泽挂冠之时,全篇流溢着诗人摆脱官场返归田园的欣喜之情,行文亦随之流畅轻快,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摆脱官场世俗的羁绊,返归田园与自然,以求得内心的宁静与恬适,成为后世文人脱离世事矛盾纠缠返归精神家园的一条共同道路,千百年来有无数文人高唱“归去来”而归隐田园,显示了《归去来辞》无限的思想及艺术魅力。
③《闲情赋》艺术特点。
虽题意为防闲男女之情,但其中写道曾对意中女子的深切思念,极为细腻,譬喻妙切,辞采绮丽。
第五章 南北朝诗歌
识记:南北朝诗歌创作大势。
自刘裕代晋(420),宋、齐、梁、陈四代史称南朝。南朝诗歌承魏晋诗歌之风,沿着重艺术特质、重抒情以至重娱乐的方向发展,尤其重视诗歌艺术形式技巧的追求。与此同时的北方政权称北朝,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北朝诗歌直接继承汉诗之风,重政教、尚写实、崇朴野。南北朝民歌则分别以清新活泼和刚健激越为特征。
第一节 南朝诗歌
南朝诗歌分为三个阶段:刘宋时代的元嘉诗歌、齐至梁初的永明新体诗歌、梁中期至陈末的宫体诗。
1.元嘉诗歌
识记:元嘉诗歌的时间断限。
上起晋宋之交的谢灵运,下迄大明、泰始的鲍照。
简单运用:
①元嘉诗风新变及其原因。
元嘉诗风的主要变化就是以情思代替玄理,由哲思回到感情上来。在艺术表现上也由淡乎寡味,变为注意对诗歌艺术形式技巧的探讨。
原因:一是刘宋时代玄学在思想领域中已不占主要地位,在政权领域儒学已占主流。士人从玄虚思索回到现实中来。二是刘宋皇室出身寒微,即位后用寒门掌机要权柄。素族文人进入政权的同时也进入文坛,重抒情代替重玄思的文学思潮便逐步发展起来了。三是朝野上下普遍爱好欣赏自然山水。
②元嘉诗歌创作新特点。
一、山水题材大量进入诗歌创作,并且改变了东晋诗歌以山水作为玄思载体的倾向,把山水作为审美的对象,正式奠定了中国山水文学的根基。
二、诗歌创作由东晋的哲理化改变为重抒情,抒发了强烈的感慨。
三、元嘉诗歌出现了对不同创作个性的追求。
四。对诗歌形式的有意探讨。不但有各种体式的创作,而且注意对仗,格外追求用典使事。
2.谢灵运及山水诗
理解: ①山水诗。
先秦文学如诗骚中就出现了自然山水,然多用作比兴的材料或作为人事的背景而存在,并不是作为独立审美客体。曹操《观沧海》是第一首比较完整的山水诗,但并未蔚成风气,与当时战乱、北方环境及诗人的审美倾向、水平等主观限制有关。东晋偏安江左,自然条件甚好。玄言诗人借山水以体玄悟道,不但培养了对山水的细腻感受,也因此在诗中描写到了山水风物。但还是作为道的载体出现。直到谢灵运,改变了山水在诗中的地位,写作了一大批以山水为审美对象的诗歌,奠定了中国山水诗写实的雏形。从此开始,山水诗成为诗歌创作中一个重要领域。
②谢灵运生平。
小字客儿。出生世家大族,有政治雄心,博学多才。怀才不遇,寄情山水。优越的物质条件、高度的艺术素养和漫游山水的体验相辅相成,使他成为诗歌史上第一位有成就的山水诗人。
综合运用: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成就。
谢灵运是诗歌史上第一位有成就的山水诗人。
一、创造了一种山水诗的结构模式。先叙述登游缘起或路线,接着是具体描写局部景物,最后议论或感慨。前两部分是谢灵运所创,第三部分被称为“玄言尾巴”,是玄言诗向山水诗转变时期难以避免的印记。
二、局部景物描写中,通过细腻的观察与把握以及非常具体的画面,表现出某一景观的情思韵味,朝着景物与情思交融的方向发展。这一点开后世山水诗意境创造之端倪。如《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传达出诗人心中一种难以言喻的对生命的惊喜。
三、对山水景物的声、光、色都有生动的描绘。
四、是山水诗发展初级阶段的产物,有佳句而无完篇,存在玄言尾巴,一些诗运用典故成句太多。
3.鲍照及其乐府诗
识记:鲍照生平。
字明远,是一位出身寒族而具浓烈感情的诗人。他的社会经历和地位,使他的诗较少宫廷色彩,而更多慷慨悲凉。
简单运用:鲍照诗歌的内容。
鲍照诗歌内容丰富,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一、对高门世族压抑人才愤慨不平的不满与抨击。
二、边塞征戍题材之作,描写边塞的艰苦及将士卫国的决心。有的写征人思乡不得归的痛苦。
三、描写妇女题材的诗。(写相思的《拟行路难》)
另外还有表达游子思妇别离相思的诗篇和山水诗等。
综合运用:鲍照诗歌的艺术成就。
鲍照诗歌的艺术成就,在南朝诗人中可谓最高。
一、他的乐府诗有抒情浓烈、气势流畅之美。他把惯用比兴、善叙他人他事的乐府诗,发展为一种直接抒写自己感情、叙说自己遭遇的诗体,把浓烈的抒情与构辞的美丽融为一体,来表现自己的澎湃情怀。其抒情特色是外露、强烈、流畅而节奏急速。
二、语言亦自有特色。注重锤炼字句,辞采瑰丽,有震撼人心的效果。如《拟行路难》
第四篇:《中国神话传说》读后感
《中国神话传说》读后感
《中国神话传说》读后感1
假期里我读了老师推荐的《中国神话传说》这本书,仿佛倘徉在奇幻的神话世界里。
走进神话世界,我认识了很多人物,例如:用生命创造世界的盘古、女娲,造福人类的神农氏、大禹、后羿,为理想而奋斗的愚公、刑天、精卫,推进华夏文明的燧人氏、仓颉……
中国神话故事有着独特的魅力,在民间一代代的流传。人类从巨大的的灾难中解脱出来,从此天地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人们的生活又恢复了正常。女娲的故事告诉我们,勇敢和智慧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很多困难。女娲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精神,让我们既敬佩又感动。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精卫填海的`故事更是让我深有感触,精卫日日夜夜地向大海中投石头和树枝,海那么大,不知道哪一天会填满,但精卫依然坚持做。让我们深深感受到精卫有恒心、有毅力,坚持不懈就一定会成功。
盘古开天地,最后累倒了,他变成了山河湖海,有盘古才有人间。他创造了世界,却牺牲了自己,留给后人一个如此美丽的世界,这精神多么伟大!
这本书像一个谆谆善诱的老师,教我做人的道理,为我打开知识海洋。要让故事中的精神永远流传下去。
《中国神话传说》读后感2
作为一名炎黄子孙,我曾多次走入《中国神话传说》的故事中,跟着书中的神仙们遨游在远古时期,感受他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执着精神,感受他们为理想、为人类文明、为美好生活奋斗的精神。
仰望天空,这就是盘古用他那巨型的斧子劈开的吧,天地之所以能一分为二也是依靠他的身体支撑。没有他估计我们现在的世界依然还是混沌一体。蔚蓝的天空上到底哪块是女娲用五彩石补的呢?看着耀眼的太阳悬挂在天空中,真庆幸后羿射了其他九个太阳,不然大地早已被烤焦了。执着的夸父为了帮助人们留住温暖非要去追日,可是太阳不是每天都东升西落吗?一座座巍峨的大山里以前一定都住着各路神仙吧,只是现在世界太繁杂,他们估计早就搬家去了清净的地方修行了,难道都去了蓬莱、方壶和瀛洲吗?最早的那一批由女娲造的祖先都长什么样子呢?他们说的是什么语言?海面上那只填海的精卫,要是累了就休息休息吧,这个工程量太大了。海底龙王的水晶宫内一定有无数个珍奇异宝,要是龙王能开个展览会那我们可就饱了眼福了。我最喜欢的哪吒和太乙真人现在在哪里游历呢?不知道会不会有一天我们能相遇。
夜晚的天空,星光闪烁,明月当空。月亮上的广寒宫里,就算有玉兔陪伴,嫦娥仙子应该也很想家吧?只是路程太遥远无法启程。砍了那么多年桂树的吴刚是不是早已为自己当初的错误感到后悔了。宽阔的银河两边牛郎带着宝宝和织女在隔河相望,见不到妈妈的宝宝肯定是伤心的。今年的七夕我要等着看他们在鹊桥相会。
美丽的大地,开满无数鲜花,这要感谢当初天女们散的花。我最喜欢的猫咪却没有成为十二生肖中的一员,真想见到了黄帝的时候问问他,这个生肖已经用了这么多年了,可以换换其他的.动物吗?每次电闪雷鸣的时候我都在想是不是他们在惩罚那个作恶多端的坏人。众多的神话故事中我最喜欢的是沉香劈山救母,小小年纪苦练本领,终于救出压在华山的母亲,一家人团圆了。有孝心有毅力人终能成功。
这些虚无缥缈的神话故事将我们炎黄子孙一个个串联起来,并流淌在我们华夏儿女的血脉中。我们都是读着《中国神话故事》长大的炎黄子孙,华夏儿女。
《中国神话传说》读后感3
今年暑假,老师推荐我们阅读了《中国神话传说》这本书,读完之后,我深深的被其中的故事吸引了,虽然是神话故事,但通过一个个故事所展示的华夏文明恢宏气象令人赞叹不已。
这是一本凝聚了中国古代人民对天地自然雄奇想象力的故事集,尤其是上古神话部分令人印象深刻:从盘古开天辟地身化山河,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到皇帝合华夏并部落,炎帝尝百草种五谷;再到后羿射九日诛异兽,大禹治洪水定九州。每一个神话故事的主角都是华夏文明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以及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象征。他们带领华夏先民在原始的环境中挣扎求存,面对艰险顽强不屈,前赴后继改造自然,极大的改善了当时人们的.生存环境。
正是在与自然不断抗争的过程中,各个不同部落的人们不断凝聚融合,逐渐形成了后世的华夏民族,而一个个英雄的奋斗史诗在代代相传中变成了神话传说,曾经的英雄和领袖也就变成了炎黄子孙共同尊奉的神灵。
经过数千年的岁月沉淀,无数华夏儿女在这些神话传说中得到滋养,汲取了顽强不屈的民族精神:面对洪水,先民们团结一心,引水归海;面对干旱,先民们敢于向干旱的源头张开弓箭。正是因为这样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才能够历经无数次的磨难而始终不曾沉沦,直至今天仍旧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以包容万物的胸怀让古老的华夏文明绽放勃勃生机。
古老的神话给予了今天的我们精神的指引,我相信今天的我们只要不懈努力,一定能够谱写出新的华夏传奇去激励后来之人,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英雄史诗的一部分。
《中国神话传说》读后感4
大家好,今天我读完了一本书,名叫《中国神话传说》,其中,有一个故事非常吸引我。这个故事叫《盘古开天辟地》。下面,请听我详解。
很久很久以前,盘古醒了,他眼前一片漆黑,于是伸手一抓,竟抓到了一把斧子,只见轰的一声,形成了天和地。盘古怕它们在合拢,就顶天立地许多年。天和地被固定住了。盘古也倒在了地上。
盘古临死的时候,浑身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他的眼睛变成了太阳和月亮,永远的挂在了天空中;他的千缕头发变成了点点繁星,在夜里闪烁不停;他的血液变成了江河,奔腾不息;他的肌肉变成了千里沃源,贡万物生存;他的汗毛变成了树木和草,供人们欣赏;他的牙齿和骨头变成了石头和金属矿物,供人们使用;他呼出的最后一口气变成了风,他的喊声变成了雷,汗水变成了雨。
盘古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他创造的新世界,他舍己为人的'精神,让我很感动。神话里盘古拥有的精神,我国现代也有,比如邓稼先,他和他的团队在沙漠里待了28年发明了原子弹和氢弹。为我国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也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健康。再比如,焦裕禄身患肝癌,依旧忍着剧痛坚持工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兰考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创造了“焦裕禄精神”。
在我们的身边,也有很多人在默默的奉献。比如,凌晨四、五点就起来的清洁工;冒着高温给我们采集核酸的医护人员;为我们救火的消防员等等。他们这样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中国神话传说》读后感5
今天,我在家读了《中国神话传奇》这本书。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吸引我。我读了一个又一个故事,这两个故事最吸引我:《列王列传》和《刘一传》。当然,这两个故事并不是我唯一喜欢的。里面有很多精彩的故事。神话是人类童年的.精神产物。当时没有文字,这种精神产物只能从人的气息中孕育、成长、成熟、传播,由此产生了一个传说。在这里,我将告诉你王磊的收租故事。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那时,天空和大地非常接近。雷王住在天上,那人递了过来。领导叫布伯。有一天,雷王下凡,人们为雷王补缀,准备了一顿饭。饱餐一顿后,雷王变得贪婪,要求人们付给他房租。聪明的鲍勃想出了对付雷王的办法。最后,王磊放弃了向人收租的想法,愤然返回天堂。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害怕权力大的人,要向他们挑战,就像故事里的鲍勃一样!
这本书很好。我会推荐给其他人,让他们看。
《中国神话传说》读后感6
小时候,夏天的夜晚,在外婆家的葡萄树下,听外婆给我讲过许多神话故事——银河两岸的牛郎织女在七月初七这一天鹊桥相会,一家团圆;月亮上的嫦娥姐姐与玉兔相伴看着人间的亲人终日落泪;冒着风险射下九个太阳的后弈,让老百姓过上安全的生活……这些故事就像夜空中的繁星,点亮过许多我童年的梦,带着美好的回忆,我打开了《中国神话传说》,开启了我的又一段“神话”之旅。
打开目录,那些熟悉的人物一一印入我的眼帘——用自己生命创造世界的盘古,为百姓造福的伏羲、女娲、神农氏、大禹;为了理想而奋斗不止的愚公、刑天、精卫;为人类文明立下了大功的燧人氏,仓颉;为了百姓不怕牺牲的夸父,玉姑,故亚……他们好像离我很远,却又似乎就在我的身边:从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身上,我似乎看到了科学治沙探路人王有德的身影,从愚公移山的故事里,我仿佛看到了感动中国的修路人黄大发;从神农氏的身上,我又看到了李时珍的影子……我发现咱们中国这些古老的神话中,总是把神话人物偷偷地藏进我们的生活中。小时候,我觉得这些都只是神话传说,并不真实存在。可是,越读越咀嚼,就发现他们就藏在我们的生活中,再现着神话中的动人情节。因为有这些“神话”的存在,我们的生活才变得越来越美好。
不信,你看,那些在火灾救援中奋不顾身的消防员叔叔们不就是一个个夸父吗?那些奋战在抗议一线的医护人员不就是《鲤鱼跳龙门》故事中为民除害的.玉姑?那些巡游太空的宇航员不就是不就和为人类文明进步立下汗马功劳的仓颉一样?越读越咀嚼,就发现神话中的人物就走在我的身边,化身成我们身边那一个个无私奉献的英雄人物,让我们的生活越发美好。
越读越咀嚼,我想这世上其实本没有超凡的神话人物,他们就是藏匿在我们身边的平凡而伟大的英雄。不管是在遥远的上古时代还是繁华的现代,藏在我们身边的那些“神话”中,都是由一个个走在我们身边的“英雄”铸造出来的。
合上《中国神话传说》,我心里油然而生出无比的自豪,这本书不是“神话”,而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一本英雄的故事。我想,我还会继续读这本书,会把里面的故事和更多的人分享。
《中国神话传说》读后感7
一本书,为我们讲述的远古时代的神灵和英雄帝王们的故事;一本书,让我们看见的古老文化和历史的厚重。在那些源远流长的岁月里,是动人的神话故事,凝聚的也正是五千年文明在我心中的热爱与骄傲,而这也成为让自己喜欢这本书的原因。
整本书从宇宙和人类起源的神话,到五方天帝的传说再到人间帝王的'故事三个部分向我们讲述了远古的神话时代,不仅仅有着我们所熟知的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故事,而且还把这些故事统一到了一个整体的框架之内,以更加系统化,更加有条理的模式展现了出来。在方便阅读的同时,也让我们更加真切的感受到了中国神话传说的艺术魅力。那些久远的故事和神话人物,在书本上就像是一个个跃动的精灵,吸引着我,也让我更加热爱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
读完这本书,不仅仅开拓了我的眼界,学到了知识,了解了古老的神话时代。它更像是一盏点亮在我心中的灯,指引着我带着一份热爱去探索伟大祖国的历史,鼓舞我勤学向上,奋发学习,带着夸父逐日的执着和精卫填海的坚持,努力成为新时代的优秀少年,让伟大祖国的未来比神话故事还要精彩,辉煌。
《中国神话传说》读后感8
烈日炎炎,唯有书香沁心脾。这个暑假我徜徉在书海中,像极度渴求水源的离岸之鱼将平时闲暇时间没有读够的书读个够。在我所读的这些书籍里我最喜欢的就是这本《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了,里面的故事精彩纷呈又极具趣味性。
在书中有很多色彩鲜明的人物形象,他们中有既勇敢善良又热爱人民的嫘祖,有长相怪异却有一颗善良心的普通人,有会凶狠的采取残忍手段对付百姓的恶人,还有广泛搜集民间的图画文字加以整理创造出象形文字的仓颉……
其中我很喜欢书里的后羿,他的英雄形象令我神往、着迷。曾经多少次,我也想和后羿一样,背挎神弓,走过祖国的每个地方、每个角落,保卫人民,做出贡献。
这本书里面还有几个篇章我也非常喜爱,想要分享给大家。一篇是《嫦娥奔月》,另一篇是《精卫填海》,《嫦娥奔月》说的是后羿走过千山万水才拿到了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结果嫦娥因为贪心而自己独自吃掉了长生不老药,飞上了月亮。读完《嫦娥奔月》我们知道人不能太贪心,否则会一无所获。就如诗人李商隐的“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而《精卫填海》讲述的'是炎帝的女儿到东海游玩,结果被海浪吞没,她虽没有死去,却只能化作一只名叫精卫的鸟,它常去衔一些小树枝,小石子投到大海去,想把大海填平。这个故事使我被精卫永不放弃的精神所感动。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虽然篇章不多,但是每一篇故事都充满了神奇的魅力,它就像我最忠实的好朋友,陪伴我度过幸福快乐的春夏秋冬。
正如高尔基先生所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在书中不仅收获知识更能感悟很多道理,阅读了这本书,我认识了勇敢、善良后羿,从精卫的身上学习到了坚持和毅力。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也要充满干劲,努力学习知识,做一个有能力有品德的人,长大以后为建设美丽中国出一份力!
《中国神话传说》读后感9
在寒假里,我读了一本《中国神话传说》,里面有一个叫《精卫填海》的小故事令我印象深刻。
故事说的是炎帝神农氏最小的女儿叫女娃,她容貌秀丽,聪明活泼,被炎帝视为掌上明珠。女娃喜欢户外活动,她总是在四处玩。一次她外出玩耍,不知不觉来到了大海边。她被眼前蔚蓝的大海迷住了,踩着海边细细软软的沙子,一会儿笑着追逐海浪,一会儿痴迷地堆砌沙子,玩的忘记了时间。她没有注意到,有一股庞大而神秘的力量,隐藏着不可预知的危险。
这时候,天气忽然变了。太阳躲进了厚厚的云层里,大海也变得阴沉起来,一会儿刮起了狂风,海面的巨浪一阵高过一阵,女娃的小龙舟被浪涛高高抛起,又狠狠地摔下去。
大海继续怒吼着,不知过了多久,才终于平静下来。这时,女娃落水的地方,一只小鸟破浪而出,它白嘴红爪,一身黑色羽毛,头顶上还有花纹。这就是精卫鸟,是女娃不灭的灵魂变的,女娃伤心极了。看着无边的大海,她的心里升起了一股愤恨之情,“大海太可恶了!一定有很多人和我一样,被大海夺去了生命!我要把大海填平,为自己,也为许许多多被大海多去生命的人!”
想到这,女娃衔了小石子扔进波涛汹涌的大海里。大海奔腾这,咆哮着,好像在嘲笑她说:“你就算了吧,你这样做,就是千百万年,也休想把我填平!”精卫鸟坚强地叫着“精卫、精卫”,好像是在对大海说:“我不怕,就算是辛苦一千万年,一万万年,就是到宇宙的尽头,世界的末日,我也要把你填平!”
虽然每次涨潮、退潮,海浪会把她扔进大海的石头和树枝冲回海滩,但女娃从来没有放弃努力。女娃振翅高飞,她飞离里大海,飞回了发鸠山,衔回了石子儿和树枝,周而复始,从不停歇。
看完了这个神话故事,让我想起来一件事,周末的`一天,我和嘟宝妹妹一起玩拼图,“哗”地一声,拼图倒了出来,我们顿时傻了眼,两百块小小的拼图像蚂蚁一样密密麻麻的铺满了一桌,让我们手足无措,不知道从哪里开始,正当我俩发愁时,小姨走了过来,她看出了我们的心思,对我们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你们想想精卫填海里的小鸟是多么的执着啊!”于是我俩重新振作起来,仔细观察里拼图的图案,按颜色把拼图分开,从一个角开始慢慢地拼起来,一块一块地拼,从脸拼到了身体……几个小时后,我们终于完成了,我和嘟宝高兴地手舞足蹈,抱在了一起。
不论在生活还是学习中,我们遇到困难时要勇敢面对,不屈不挠,坚持不懈,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中国神话传说》读后感10
暑假期间,我读了一本书,名叫《中国神话传说》,这里面写了很多的神话故事,比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精卫填海……这些故事中都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故事是女娲造人。
《女娲造人》这个故事,讲述了盘古开天辟地之后,日、月、星、辰、山、川、草木等都有来了,但是女娲娘娘总觉得少了些什么。一天,女娲娘娘了来到水池旁,看见水里的自己影子,觉得很有意思。于是她便坐在水池旁,抓起一团黄泥,按照自己的模样,捏了个小娃娃,不一会儿,这个小娃娃会走,会说话,十分可爱,女娲娘娘就称这个娃娃叫“人”。女娲娘娘造出一个人还不够,就捏了很多。女娲娘娘使这个世界充满了生机,久而久之,人将面临灭绝。女娲为了让他们繁衍生息,便造了一男一女让他们结婚生子,这样人类就繁衍下来。
女娲是人类的母亲,也创造了人类,努力保护着人类,让人类不受到灾难。她让大家在这个世界上繁衍后代,看到了世界的美好,还让我们用科技、智慧把这个世界“装扮”的更美好……这一切都是因为女娲这个伟大的母亲把我们创造出来,大人们常跟我们说要懂得感恩,感恩老师,感恩父母……但我觉得,我们更应该感恩我们伟大的.母亲—女娲。
女娲也是一个爱动脑,而且非常聪明的人,这个神话故事,我从中感受到了女娲的聪明、勤劳和顽强。我们要有女娲这种坚持不懈、勤奋上进的精神。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在学习上,我们坚信只要努力就会有回报,不努力必定没有收获,努力了就有可能得到收获。我非常敬佩女娲娘娘,我要学习她坚持不懈战胜困难的精神,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难题,我们应该沉着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如果解决不了,可以向老师或同学请教,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解决遇到的难题。我们只要拥有这种品质,今后才会有更大的信心面对更大的挑战。
女娲是一个伟大而充满智慧的女神,她的精神品质会鼓励我努力学习,勤于思考,学好各科知识,扎扎实实打基础,争取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中国神话传说》读后感11
最近,我读了很多书,但最喜欢的还是《中国神话传说》。这本书里有很多故事。有《牛郎织女》、有《山女伏旱魔》、有《“年”的传说》、还有《天女散花》……
有一则故事,深深的吸引我的眼球,它就是《伏羲画卦》。故事的情节是这样的:在人类的蒙昧时代,生活艰难困苦,就在这时,渭水上游的`氏族部落诞生了一位划时代的伟大人物——伏羲。他领导部族辛勤劳作,“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却依旧食不果腹,饥寒交迫。他每天都坐在卦台山上苦思宇宙的奥秘。
可能是他的精神感动了天地。有一天,见龙马振翼飞出,悠悠然顺河而下,直落河心分心石上,闪闪发光。此情此景骤然震撼了伏羲的心胸,他顿时目光如炬,彻底洞穿了天人合一的密码;原来天地竟是如此简单明了啊!
读完这则故事我的感触很深,故事情节告诉我们人类要遵循事物的生存规律而行事,不可为了私欲而违反法则。正如我们的学习也是一样,一分耕耘才会有一分收获,做事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台阶才会走向成功。
《中国神话传说》读后感篇今天,我在家里读了《中国神话传说》这本书。
这本书的内容十分吸引我。我读了它的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最吸引我的有这两个故事:《雷王收租》、《柳毅传书》。当然,并不是只有这两个故事是我喜欢的,这里面有许许多多的精彩故事。神话是人类童年时代的精神产品。那时候还没有文字,这精神产品只能从人们的口舌中滋生、长大、成熟、传播,这又有了传说。在这里,我就先为大家讲讲雷王收租的故事吧!那时很久以前了,那时候,天和地离得很近,天上住的是雷王,递上住的是人,领头的叫布伯。有一天,雷王下了凡,人们东拼西凑,为雷王准备了一顿饭。雷王一顿酒足饭饱之后,起了贪心,要人们给他交租。聪明的布伯想了一个办法来对付雷王。终于,雷王放弃了向人们收租的想法,气呼呼的回到了天庭。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不要畏惧有很高权力的人,要向它们挑战,就像故事中的布伯一样!
这本书非常好,我要再去推荐给其他的人,让他们也读一读这本好书。
《中国神话传说》读后感12
走进这神话的世界《中国神话传说》,我们不难体会到人类对大自然的好奇与崇拜、对灾难和困苦的斗争、对英雄人物的热爱。走进神话世界我们会认识很多可爱的人物;用生命创造世界的'有《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为民谋福的《伏羲结网捕鱼》、《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为人类立下功劳的《仓颉造字》;为了爱情幸福的《 牛郎织女》;承载着善良和人们梦想的八仙
在众多的神话故事中,我最喜欢的故事《伏羲结网捕鱼》。故事中的主人伏羲见人们经常吃不饱,非常着急,就天天想着捕鱼的办法。一天伏羲无意中看见蜘蛛结网捕食猎物的过程,突然灵机一动 。他从四面八方采了很多藤条,并把他们像蜘蛛网一样连接在一起,然后放进河里。过了一会伏羲收起藤条,网内竟然有好几条活蹦乱跳的大鱼。从那以后,人们就便学会了结网捕鱼的本领。
这本书里的神话故事。他们就像一位位良师益友,带领我走进一个丰富多彩的古代世界,让我们只有勇敢才能自我突破;只有坚持不懈才能看到希望,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有收获。一个小小的故事,可以学习到中国古代的文化和文明,任何事情要思考,善于观察分析,才能有更多的创造发明。
《中国神话传说》读后感13
这个假期,老师让我们阅读了《中国的神话》、《三国演义》,我家的书柜里还有很多书,有《米小圈上学记》、《格林童话》《小鹿斑比》……其中我最喜欢的还是《中国的神话》这本书。理由是什么呢?请听我娓娓道来。
首先,这本书它的内容非常丰富多彩,整本书是由三十七篇神话故事组成的,其中每一篇故事都异彩纷呈,让我看的津津有味。而且每个故事所寓含的道理都意义深刻。这本《中国的神话》有《仓颉造字》,文字的鼻祖仓颉带领古时候的人们,从原先的结绳记事到后来的文字推广,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勇于创新,珍惜文字。里面还有《盘古开天辟地》创造世界。盘古虽然死了但他的精神依旧存在于世界中。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共工触怒不周山》这篇故事中不周山指的是“不周全的山”,就是因为共工不甘心被瑞顼统治,怒撞不周山。里面有很多成语,有说共工的,比如:高傲自大、不可一世。形容战争的:惊天动地。
其实,这本书后面的好词好句归纳栏是对我学习语言装扮锻炼写作能力非常好的帮助,这样在我写作文时就写的下笔如有神,能够妙笔生花。比如《女娲造人》中就有一些好词好句,有讲女娲用泥巴捏小人的过程写的`很详细,生动形象,富有画面感。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女娲“一边随手拨弄着泥,一边思量着”。这是一个排比句,也是动作描写,我由此学会了一边……一边……这个手法写句子。比如:妈妈一边洗衣服一边听歌。又如《怪仙真仙铁拐李》中有一句“不可只看相貌,真道应该到形体表相之外去求得。你只要用心修炼,便可以成为怪相真仙”。这不仅仅告诉我看人不能只看外表,我想到了一个成语“人不可貌相”,这句话是语言描写,想要做大事,要好好锻炼自己的本领。
最后,这本书排版也非常合理。这本书里每一个故事里都用了什么修辞方式或一些很好的句子都用了横线或者波浪线画了下来,而且在后面还指出了这一句话里都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并在后面详细讲述了这句话为什么好?好在哪里?有哪些可以借鉴在我们的文章里的。
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不仅可以学到各种描写和手法,还可以学到各种有道理并好玩的故事,能学到书本里学不到的知识。我真心推荐给大家!
《中国神话传说》读后感14
我读过很多书,从书中学到许多知识,也让我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可我最喜欢的书还要数那一本——《中国神话传说》。
俗话说得好“好书如挚友”。《中国神话传说》就像是我的好朋友,一直陪伴着我,我一有空闲时间就会反复地一个一个字地去读它。书中有许多生动有趣感人的传说。例如《巫山神女》中的神女瑶姬,为了保护老百姓,杀死了十二条恶龙,救出了被猛虎追赶的幼儿,治好了老奶奶的病,让船自动飞驶……《神农尝百草》中的炎帝为了找到药物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夸父追日》里夸父为了能抓住太阳,走遍千山万水,最终被累死。
我印象最深的传说还是《愚公移山》。愚公为了方便出门行走,要把太行、王屋山挖了,扔进大海,连智叟都被他说得哑口无言。山神知道此事,连忙去禀报天帝。天帝听了觉得很好笑。但又被愚公勇往直前的精神所打动。于是,就去找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让他们趁月色把两座大山搬走。从此,愚公再也不用担心出门不方便了。《愚公移山》这个神话故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事要坚持不懈,勇往直前,才能取得成功。
古人说“书山有路勤为径”,而我则认为“书山有路趣为径”,攀登书山“勤”固然重要,可是如果你对所读的书毫无兴趣,又怎么能“勤”得起来呢?《中国神话传说》能这时候,天气忽然变了。太阳躲进了厚厚的云层里,大海也变得阴沉起来,一会儿刮起了狂风,海面的巨浪一阵高过一阵,女娃的小龙舟被浪涛高高抛起,又狠狠地摔下去。
大海继续怒吼着,不知过了多久,才终于平静下来。这时,女娃落水的地方,一只小鸟破浪而出,它白嘴红爪,一身黑色羽毛,头顶上还有花纹。这就是精卫鸟,是女娃不灭的.灵魂变的,女娃伤心极了。看着无边的大海,她的心里升起了一股愤恨之情,“大海太可恶了!一定有很多人和我一样,被大海夺去了生命!我要把大海填平,为自己,也为许许多多被大海多去生命的人!”
想到这,女娃衔了小石子扔进波涛汹涌的大海里。大海奔腾这,咆哮着,好像在嘲笑她说:“你就算了吧,你这样做,就是千百万年,也休想把我填平!”精卫鸟坚强地叫着“精卫、精卫”,好像是在对大海说:“我不怕,就算是辛苦一千万年,一万万年,就是到宇宙的尽头,世界的末日,我也要把你填平!”
虽然每次涨潮、退潮,海浪会把她扔进大海的石头和树枝冲回海滩,但女娃从来没有放弃努力。女娃振翅高飞,她飞离里大海,飞回了发鸠山,衔回了石子儿和树枝,周而复始,从不停歇。
看完了这个神话故事,让我想起来一件事,周末的一天,我和嘟宝妹妹一起玩拼图,“哗”地一声,拼图倒了出来,我们顿时傻了眼,两百块小小的拼图像蚂蚁一样密密麻麻的铺满了一桌,让我们手足无措,不知道从哪里开始,正当我俩发愁时,小姨走了过来,她看出了我们的心思,对我们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你们想想精卫填海里的小鸟是多么的执着啊!”于是我俩重新振作起来,仔细观察里拼图的图案,按颜色把拼图分开,从一个角开始慢慢地拼起来,一块一块地拼,从脸拼到了身体……几个小时后,我们终于完成了,我和嘟宝高兴地手舞足蹈,抱在了一起。
不论在生活还是学习中,我们遇到困难时要勇敢面对,不屈不挠,坚持不懈,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中国神话传说》读后感15
今天,我刚刚读了一本好书,就是《中国神话传说》。 翻开第一页,我就被书中的故事深深吸引了。 这本书里有很多故事,比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杜康酿酒”……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神农尝百草”的传说 。 主要讲述了神农氏为了天下人民的安全,自愿尝遍百草,最终即使献出生命也无怨无悔的故事。
神农氏的勇敢尝试让我震惊。 同时,也让我想起父母曾经对我说过:“遇到困难时不能退缩。 你必须尝试。 只有努力,才能克服困难。 如果你一味忍住,不敢尝试,你永远不会成功。”记得我六岁的时候,爸爸给我买了一盒组装玩具,里面都是小零件,我需要 自己组装,看到盒子上写着上百个零件,我心里有点害怕,不知所措,生怕拼错,就请爸爸帮我拼。 ,妈妈鼓励我说:“你自己试试吧。 即使失败也没关系。 如果你成功了,你会很自豪的.!”想了想,我硬着头皮开始组装。组装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我组装的和盒子上的有点不一样,所以 我向爸爸请教,爸爸指出了我的错误,后来我一边看说明书,一边自己摸索,装了一会儿,终于成功了!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我开心地笑了。
这让我明白了“只有勇于尝试,才能成功”的道理。 爱迪生爷爷发明电灯时,经过千百次尝试,最终决定采用钨丝作为电灯灯丝的材料,也说明了这个道理! 在以后的生活中,如果我想向他们学习,我一定会敢于面对新事物,勇于尝试,不怕困难。
第五篇:中国神话传说故事
篇一:中国古代著名神话故事 中国古代著名神话故事
神话故事总是充满幻想,但是它们又代表着一种文化,读神话故事就好像徜徉在幻想的海洋里面。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大禹治水、精卫填海„„这一个个流传广泛的古代神话传说,无一不展现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然的认知和无穷的幻想,体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聆听先人留下的神话传说,不仅能够丰富孩子们的想象力,更有助于他们了解中国古典文化。
1、盘古开天:传说很早以前,天和地是连在一起的,那个时候世界上什么生物也没有。盘古在这片混沌的天地间孕育了18000年后,醒了过来。他将天地劈开,变成了两部分,头顶的叫天,脚下的叫地。盘古施展神功,一直将天变得很高很高,天地之间的距离变得足够大。后来盘古实在太累了,就躺到地上死去了。盘古临死前,他嘴里呼出的气变成了春风和天空的云雾;声音变成了天空的雷霆;左眼变成太阳,右眼变成皎洁的月亮,头发变成颗颗星星,鲜血变成江河湖海,肌肉变成千里沃野,骨骼变成树木花草,筋脉变成了道路,牙齿变成石头和金属,精髓变成明亮的珍珠,汗水变成雨露,盘古倒下时,他的头和四肢变成了五座大山。寓意:鼓励人们要有强大的力量,来为自己和别人带来光明。会对人类以及万物的起源有一个新的神话式的了解。
2、女娲造人:女娲是一位女神。盘古开辟了天地之后,世界上还没有人类,女娲感到寂寞,于是她想照着自己的样子,用泥巴和水,捏出一些小东西来,她把这些小东西称作“人”。这些“人”是仿照神的模样造出来的,气概举动自然与别的生物不同,居然会叽叽喳喳讲起和女娲一样的话来。他们在女娲身旁欢呼雀跃了一阵,慢慢走散了。女娲想把世界变得热热闹闹,让世界到处都有她亲手造出来的人,于是不停工作,捏了一个又一个。但是世界毕竟太大了,她工作了很久,双手都捏得麻木了,捏出的小人分布在大地上仍然太稀少。她想这样下去不行,就顺手从附近折下一条藤蔓,伸入泥潭,沾上泥浆向地上挥洒。结果点点泥浆变成一个个小人,与用手捏成的模样相似,这一来速度就快多了。女娲见 新方法奏了效,越洒越起劲,大地就到处有了人。寓意:因为女娲的慈爱和善良之心,才有了伟大的人类。女娲在神话中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母亲,她慈祥地创造了我们,又勇敢地照顾我们免受天灾。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祖神。
3、后羿射日:十分艰难。有个年轻英俊的英雄叫做后羿,他是个神箭手,箭法超群,百发百中。他看到人们生活在苦难中,便决心帮助人们脱离苦海,射掉那多余的九个太阳。他爬过了九十九座高山,迈过了九十九条大河,穿过了九十九个峡谷,来到了东海边。他登上了一座大山,山脚下就是茫茫的大海。后羿拉开了万斤力弓弩,搭上千斤重利箭,瞄准天上火辣辣的太阳,嗖地一箭射去,第一颗太阳被射落了。接着后羿又连续射掉了八颗太阳,最后只剩下了一颗。人们终于从炎热的生活里面脱离出来,再也不用受苦了。后羿也被奉为英雄,他的英雄事迹为人们广为传颂。寓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勇敢就一定能战胜一切。后羿的勇敢值得人们敬佩,他乐于助人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
4、女娲补天: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打起仗来,败了的共工不服,一怒之下,把头撞向不周山。结果把支撑天地之间的大柱断折了,天倒下了半边,出现了一个大窟窿,人类面临着空前大灾难。女娲目睹人类遭到如此灾难,感到无比痛苦,于是决心补天。她选用各种五色的石子,用火将它们熔化成浆,用这种石浆将残缺的天窟窿填好,随后又斩下一只大龟的四脚,当作四根柱子把倒塌的半边天支起来。人民又重新过着安乐的生活。寓意:女娲对人类的爱心值得我们学习。
5、大禹治水:古时候,人们时常受到洪水的侵害。大禹主动请缨,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前人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对洪水进行疏导,他带领群众凿开了龙门,挖通了九条河,经过十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带头挖土、挑土,禹常年脚长年泡在水里连脚跟都烂了,只能拄着棍子走。;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家庭于不顾。寓意:说明做事情要有恒心和耐心。大禹治水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要有恒心,做事有恒心,有耐心,并且吸取前人的教训,用正确的方法,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6、精卫填海:叫女娃。女娃十分乖巧,黄帝见了她,也都忍不住夸奖她,炎帝视女娃为掌上明珠。可是又一次女娃去东海却不小心掉进水里淹死了。她死后变成了一只鸟,叫“精卫”。精卫痛恨无情的大海夺去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她要报仇雪恨。因此,她一刻不停地从她住的发鸠山上衔了一粒小石子,展翅高飞,一直飞到东海。她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回翔阒,悲鸣着,把石子树枝投下去,想把大海填平。大海奔腾着,咆哮着,嘲笑她:“小鸟儿,算了吧,你这工作就干一百万年,也休想把我填平!” 精卫十分执著,在高空答复大海:“哪怕是干上一千万年,一万万年,干到宇宙的尽头,世界的末日,我终将把你填平的!” 轮到大海不解了:“你为什么这么恨我呢?” “因为你夺去了我年轻的生命,你将来还会夺去许多年轻无辜的生命。我要永无休止地干下去,总有一天会把你填成平地。” 寓意:精卫锲而不舍的精神,善良的愿望,宏伟的志向,受到人们的尊敬。学习她锲而不舍的精神,相信只要努力与坚持,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7、夸父逐日:夸父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个巨人,住在北方荒野的成都载天山上。有一年的天气非常热,火辣辣的太阳直射在大地上,烤死庄稼,晒焦树木,河流干枯。人们热得难以忍受,夸父族的人纷纷死去。夸父看到这种情景很难过,他仰头望着太阳,告诉族人:“太阳实在是可恶,我要追上太阳,捉住它,让它听人的指挥。”族人听后纷纷劝阻。可是夸父却坚决要去追日。他追着太阳跑啊跑,当到达太阳将要落入的禺谷之际,觉得口干舌燥,便去喝黄河和渭河的水,河水被他喝干后,口渴仍没有止住。他想去喝北方大湖的水,还没有走到,就渴死了。夸父临死,抛掉手里的杖,这杖顿时变成了一片鲜果累累的桃林,为后来追求光明的人解除口渴。寓意:夸父的勇敢与探险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8很久以前,一个叫后羿的青年与嫦娥结为夫妻。不久,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对人们伤害很大。后裔不忍看到百姓受苦,一口气射下了九个太阳。后羿解救了百姓,很多人都来向他学习,其中有个叫蓬蒙的坏人。王母娘娘很欣赏后裔,赏了他能成仙的不死药。可是,后裔舍不得嫦娥,于是把不死药交给嫦娥保管。一天,后裔出去打猎,叫蓬莱的坏人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在危急时刻吞下了不死药,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以后,百姓们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寓意:遇到坏人时要勇于作斗争。了解到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来源。
9从前有个老人叫愚公,他已经有90岁了。他家门前有两座大山,出行很不方便。有一天,他召集全家人开会,提议说要搬走这两座大山。愚公的提议得到了大家的认同,于是全家人开始动起手来。一个月干下来,大山看上去都没有什么变化。村里有个老头叫智叟,他看到愚公一家搬山,开始笑话他们。智叟对愚公说:你这么大年纪了,怎么可能搬得动这两座大山呢?愚公说:我搬不动了,我的儿子、孙子„„子子孙孙,都可以搬。愚公不理会嘲笑,带着全家,继续搬。他们的精神终于感动了神仙,帮助他们搬走了大山。寓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什么困难,只要有恒心就可以解决。学习愚公持之以恒的精神,以及相信人能够战胜一切的信念。
10从前,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叫牛郎,他有一头感情很要好的牛。一天,牛郎出去放牛,正好遇到了七仙女下凡洗澡。牛郎很喜欢最小的七仙女,小七仙女也喜欢他,两人结成了夫妻。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还生了两个孩子。可是不久,王母娘娘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了天上。老牛看到牛郎非常伤心,要牛郎把自己的皮做成鞋穿着飞上天。牛郎很无奈地答应了,他拉着自己的儿女,飞上天去追织女。可是,王母娘娘变了一条河,将他们隔开了,两人非常伤心。喜鹊被他们感动了,都飞来搭成鹊桥让他们相会。王母娘娘很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寓意:真情最能打动人心的。篇二:中国神话传说故事交流会)<<中国神话传说>>故事交流会
中国神话在民间一代一代地薪火相传,它真实地记录了中华民族童年时代的面对险恶自然环境的顽强抗挣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步履蹒跚的足迹.五月份我们三五班共读<<中国神话传说>>,同学们都非常喜欢这本书,为此我们举办这次 <<中国神话传说>>故事交流会.同学们,当你读完这本<<中神话传说>>,你最喜欢书中的哪个故事?从中有什么收获,懂得了什么道理?
张鼎铭:我最喜欢《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劈山救母”这个故事,读了这篇文章后,我深受启发:一个孩子怎么可能与神斗争并且来换取自己娘的性命呢?我一听就感到迷惑不解,但是,那个沉香为了救出母亲,坚持不懈,不怕危险,终于救出了母亲。“母爱”是神圣的,也是老师嘴里经常提到的词语,这篇文章更加深刻地说出了母爱的伟大,真是:“我是娘的全部,娘痛苦我就不幸福。” 我读了这本书,被沉香那永不退缩的精神感动了,在学习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可是有多少人能象沉香那么执着呢?有一段时间,我写字速度特别慢,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错别字也特别多,我也开始灰心,觉得自己天生不适合学习语文,读了《劈山救母》这篇文章后,我想无论做什么事,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像沉香那样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就一定会成功!勇敢地朝前走,前方是一片湛蓝的天空!
路紫荆:我最喜欢书中一个叫神农的人,那时候人们没有衣服穿,最容易得病死亡。他想通过自己亲自尝试各种草,看那种草能治病,由于他的肚皮是透明的,可以看见哪个器官是否中毒。有一次,他尝了一种断肠草,不幸被中毒死亡了,他是人民爱戴的国王。
范登科:我很喜欢里面一篇关于十二生肖的故事,这个故事使我知道了牛原本是十二生肖之首,老鼠靠耍阴谋得到了十二生肖之首。
黄嘉林:我最喜欢《年的来历》,因为我喜欢过年。《年的来历》让我知道了我喜欢的新年是怎么来的。
刘衣君:读了《中国神话传说》这本书,书里的故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里面有:盘古和女娲,神农尝百草,十诚吕洞宾,终北国,泰山石敢当,等等。这里边我最喜欢的是《泰山石敢当》,书里讲了:“在泰山脚下生活着一个人,他叫石敢当,力大无穷,见义勇为,远近闻名。在东北有个人家,家有一个很漂亮的女儿,有一个怪物,很喜欢这家人的女儿,经常去搔扰,每次这个怪物来了后,这家人都很头痛。后来他们听说有个人非常勇敢人叫泰山石敢当,于是,这家人就去请泰山石敢当。
泰山石敢当到了后,他让小男孩打鼓,女孩敲锣,此外再放一盆油和一口锅,用棉花做成很粗的灯心,晚上一阵妖风吹过,石敢当就把灯点着,把锅踢翻,让男孩打鼓,让女孩敲锣,顿时锣敲暄天、火光四射,妖怪见状吓跑了。
但是妖怪又逃到了福建一个人的家里,这家人听说山东有个人是捉妖能手,就到山东请来了泰山石敢当,妖怪见了泰山石敢当,吓的一溜烟跑了,可是妖怪又逃到了原来东北,石敢当听说了,又来到东北,妖怪见了石敢当,立即就逃跑了?? 后来人们为了让妖怪不进入家里,就在家门口立了一石碑,上面写着“泰山石敢当”。谁家闹妖气,就把写有“泰山石敢当”的石头放在谁家的墙上,妖怪见了就吓跑了。从此,只要立有“泰山石敢当”石碑的地方,其它妖怪也得退避三舍。
从这个故事中我感到,石敢当勇敢、智慧、为民除害,我要向他学习,从现在开始,我要好好学习,掌握本领,锻炼身体,为国争光,为民除害,做个民族英雄。
兰京翔:看完《中国神话传说》后,让我知道了一个又一个的英雄,例如《大禹治水》、《尧:逆境中的明君》等;也让我懂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智慧故事《仓颉造字》、《杜康酿酒》等。在这些故事里,我最喜欢《女娲补天》了,我很崇拜她,因为女娲为了解救人类,用五彩石补天,还收拾了危害人间的黑龙,被人们称为守护神。所以我应该学习女娲的奉献精神。我还喜欢《祝融取火》,因为他很聪明,发明了“击石取火”,使人不再为保存火种发愁。所以我要学习祝融,象他一样多动脑筋,才会变的更聪明。亲爱的同学们,书里面还有好多好多的神话故事,可以学到好多知识呢!篇三:中国神话与民间故事大全集 《中国神话与民间故事大全集》,神话是关于和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纯朴的解释、原始的理解和美丽的向往,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及变化,于是他们凭借幻想,把自然力拟人化,表现对自然力的斗争意识和对理想的追求。
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神包括各种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神话的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其中我最喜欢劈山救母,“汉士子刘向(一说刘玺)进京赶考,路过华山神庙,题诗庙中,戏弄庙神华岳三娘子,三娘怒欲杀之,得太白金星之告,谓其与刘有三宿姻缘之份。三娘子遂与刘结为夫妻。三宿后,刘以沉香一块赠别,嘱他日生子,以此为名。三娘既孕,其兄二郎神察之,怒提华山,压三娘于山下穴中。三娘于穴中产子,乃名“沉香”;又遣夜叉送与其父。沉香成人后,寻母华山,遇何仙姑授以仙法,又窃得萱花神斧,与其舅二郎神大战于华山。
二郎神请诸神相助,沉香亦得众仙协力,舅甥各显神通,神仙混战,胜负难分。后玉帝敕太白金星说和休战,沉香因得斧劈华山,救出娘亲,母子团聚。在今华山莲花峰翠云宫西、莲花石旁有一巨石,长10米余,裂为三段,如刀斩斧截,后人指为“斧劈石”,传即沉香救母时斧劈华山所遗。
还有一个就是夸父追日夸父逐日的神话传说,出自中国上古奇书《山海经》,在中国神话传说及东方神话之父袁珂所著《中国神话传说》中非常精彩。相传在黄帝王朝时代,在北方大荒中,有座名叫成都载天的大山,居住着大神后土的子孙,称夸父族。因为他们长的个个身材高,力气大,所以又称巨人族。他们仰仗这些条件,专喜替人打抱不平。夸父族的人帮助蚩尤部落对抗黄帝部落,后来被黄帝打败。之后有一年天下大旱,巨人夸父族人个个都是热心公益,善于奔跑的人。夸父族首领想要把太阳摘下,于是开始逐日,和太阳赛跑,在口渴喝干了黄河、渭水之后,在奔于大泽路途中渴死,手杖化作桃林,身躯化作夸父山。这种公益精神是为其后的夸父族人逐日不至渴死。夸父逐日的故事表现,比喻明知不可能,却还要去做的一种大无畏精神。
之外,还有一个神话故事,就是五百罗汉的传说,在中国汉地自东晋竺昙猷居住天台山时,古老相傅云:天台悬崖上有佳精舍是得道者所居。有石桥跨涧而横石断人。猷洁斋累日,度桥见精舍神僧,因共烧
香中食。神僧谓猷曰:却后十年自当来此,于是而 反(见《高僧传》十二)。后世遂有石桥寺五百应真之说。《天台山志》引五百应真居方广寺感应异记云:「永嘉长史全亿,画半千罗汉形像。」到五代时,五百罗汉的尊崇特别兴盛。吴越王钱氏造五百铜罗汉于天台山方广寺。显德元年(954)道潜禅师得吴越钱忠懿王的允许,迁雷峰塔下的十六大士像于净慈寺,创建五百罗汉堂。宋太宗雍熙二年(985)造罗汉像五百十六身(十六罗汉与五百罗汉),奉安于天台山寿昌寺。宋仁宗供施石桥五百应真的敕书载《天台山志》。各地寺院也多建五百罗汉堂。宋苏轼集中有元符三年(1100)为祖堂和尚作的 《广东东莞县资福寺五百罗汉阁记》(见《东坡文集》后集20)。后人又附会地列举五百罗汉的名字,其实都是没有根据的。至于近代某些寺院中塑造的五百罗汉像,许多形象都是出自匠人的臆造,或者采自神话小说,以至流于怪诞,失去了佛的出家弟子应有的合乎戒律的威仪。由于十六罗汉住世护法的传说,引起汉地佛教徒对于罗汉的深厚崇敬,于是又有五百罗汉的传说。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让我知道了古代的神话故事,丰富了我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