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成都市新村规划要求
新村规划要求
一、项目概述及项目要求
1、项目背景
2013年四川省提出建设幸福美丽新村,按照“全域、全程、全面小康”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以省、市、县三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为主要平台,以县为主体,以建制村为单位,实行基础设施、新型村庄、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综合配套,新建聚居点、改造提升旧村庄与保护传统院落民居相结合,建设一批业兴、家富、福洪、村美的幸福美丽新村,带动县域新农村建设提档升级,推动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福洪镇于2013年底已编制完成《青白江区福洪乡总体规划》,为适应新的发展需要,提高城乡统筹,发展城乡空间环境,拟对镇内的拦冲村、民主村和进步村三个行政村进行村庄规划编制。
2、项目概述
2.1本次招标的项目为:成都市青白江区福洪镇拦冲村、进步村、民主村村庄规划项目
2.2项目地点:青白江区福洪镇栏冲村、民主村和进步村三个行政村。2.3项目概况
2.3.1拦冲村:福洪镇拦冲村位于青白江区福洪镇镇域北部,村域东紧邻福洪镇团结村,西紧邻龙王镇红砂村,南紧邻合兴镇长岭村,北紧邻福洪乡先锋村。全村幅员面积约5.52平方公里,人口3950人。
2.3.2民主村:福洪镇民主村位于青白江区福洪镇镇域中部,项目区西与新都区石板滩镇交界,北连拦冲村,东接字库村,南临进步村,面积约3.90平方公里,人口2174人。
2.3.3进步村:福洪镇进步村位于青白江区福洪镇西南部,西与新都区交界,南与龙泉驿区洪安镇毗邻,北接民主村,东邻字库村,幅员面积约2.7平方公里,人口2451人。
3、项目要求
3.1 主要服务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城乡规划编制办法》
《城乡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 《村庄规划用地分类指南》(2014)
《四川省新村(聚居点)建设规划编制办法》(2011)《成都市城镇及村庄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4)《成都市镇村规划编制办法》(讨论稿)(2014)《青白江区川西林盘保护利用规划》(2010—2020)《青白江区福洪乡总体规划》(2013—2020)《青白江区福洪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其他法律、法规及有关技术规定 3.2 服务要求
针对三个村村庄现状问题及发展状况,明确三个村的发展定位。并结合各自现状存在问题明确其发展的方向重点,以及提出对于建设用地、产业、人口、生态、交通、公共服务配套及市政配套等的规划要求和对应措施。
现状调查应包括村庄各类建设用地的位置、分类、用地界限;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设施的名称、位置;道路走向及断面形式;历史文化遗存的位置和范围;现状宽度2米(含2米)以上河流、沟渠的走向、宽度。
规划部分应包含区位,村域体系,各类公服设施位置、规模,等内容,附村庄用地指标、人口指标、聚居户数、公服配套设施一览表,道路交通规划,各类工程管网布局,环境卫生设施布局,防灾减灾设施布局等。三线划定内容及相关管控要求。
3.3 编制深度要求 编制深度按照成都市《成都市城镇及村庄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4)和《成都市镇村规划编制办法》(讨论稿)(2014)中的要求进行。
3.4 成果要求
村庄规划设计成果由文本、规划图纸和附件(规划说明书、基础资料汇编或清单、专家论证意见等资料)三部分组成。含有新村点(农村新型社区)的村庄,要按照《成都市镇村规划编制办法》(讨论稿)(2014)的要求增加相应的农村新型社区规划编制成果的内容。
规划成果文件还应包括上述文字和图形的电子文档数据成果,采用成都市规划管理局统一制定的数据格式。
3.5商务要求:
(1)设计工期:合同签定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完成。(2)付款方式: 以合同为准。(3)付款时间: 以合同为准。
(4)投标人需提供相应的服务承诺。
第二篇:祈福新村规划
祈福新村规划
祈福新村祈福新村以大而著称,楼盘共有小区24个,分别是:A区,C区,D区,E区(旧区洋房);湖景居,翠怡居,绿怡居,青怡居,蝶舞轩,康怡居,翠湖居,海晴居(新区洋房);山泉居,月明轩(半山洋房);迎风阁,倚云居,晓蜂园,天湖居,活力花园,倚湖湾(电梯楼);B区,绿怡花园,康怡雅园,湖畔豪庭.说这里是世外桃源一点也不过份,说这里的生活是充分享受人生正是恰如其分。祈福新邨,被誉为[中国第一村],整体规划占地6,500亩,是独一无二的低密度大型屋苑。绿化面积高达75%,村内种有30万棵树木和50万棵花卉等100多种植物。大社区配套占地8万多平方米的祈福酒店度假俱乐部、文化俱乐部、水上俱乐部、野战俱乐部,祈福英语实验学校(中加联合办学)、祈福新邨学校(省一级)、精英幼儿园(省一级)、祈福医院、祈福农庄、祈福湖,郊野公园、千色园、棕榈园等主题公园,200多间店铺的商业购物街、大型超市、大型肉菜市场、4间大国型银行、邮局、广播电视站、电信局、派出所,污水处理厂;村内有24小时免费巴士穿梭,村外每天700多次23条线路往返市区、珠三角及港澳地区.祈福新村一直享有“中国第一村”的美誉,占地面积达500万平方米,整个小区分为23个区,以多层楼梯房为主,另有5个电梯楼区、5个别墅区。配套设施:拥有200多间店铺的祈福商业街,全亚洲最大的会所之一“祈福不夜城”,学校(两所知名学校:一是祈福学校,二是祈福英语实验学校,这都是国家级的一类学校,从小学到高中都有,设半托或全日制寄托让广大繁忙的业主们放下孩子们顾虑)。另有医院、邮局、四大银行、电信、移动、联通、派处所、农庄、上百个主题公园等。大型现代化超市、肉菜市场、祈福食街等应有尽有!
推荐理由: 以青丛草地及鲜艳花卉为主体,拼砌出多个不同风格的花园,中国亭台、欧洲花园、日式庭院、热带园林等都各有风味,所有花园洋房座落于广阔园林之间,每户皆可欣赏到清新怡人的迷人园林景致,空气清新开朗。安坐室内亦可享受无敌扬景观。
花园洋房设计全面革新,建筑外形瑰丽,线条优美,充满欧陆小镇情怀;钢化玻璃配以合金框边的落地窗户,让光线直洒室内,片片清风送清爽!
接近40万平方米的祈福湖及环湖公园,面积犹胜30个香港政府大球场,是全国最大的私人屋村人工湖。湖心设高尔夫球场,湖上可进行各式水上活动;闲来到人工沙滩日光浴,在湖畔茶座品尝香浓咖啡,观赏在黄昏霞光中游泳的天鹅!
祈福集团的经典巨作———祈福新村,以大环境、大配套、大交通
的国际文化型社区而享有“中国第一村”的美誉,在消费者中广为传诵。祈福新村占地7500亩,自1991年建村至今已投入资金160多亿元,已发展土地逾6000亩,已售出逾30000个单位,成功吸引来自美国、法国、日本等36个国家及地区的精英成为祈福的业主,居住人口达7万多人。
祈福新村配套设施齐全,犹如一个先进的卫星城市:投资5亿多元兴建3所高质素学校,为业主提供从幼儿园到高中一条龙的优质服务;投资10亿元按国家三甲标准建造的祈福医院,以中西医及自然疗法精华相结合为特色,成为中国第一家获国际JCI认证的医院;还拥有4间国际星级标准的酒店;4个大型主题俱乐部;7个大小不一的会所,当中设施包括:2个篮球场、13个羽毛球场、9个网球场、4个壁球场、水上高尔夫球场、保龄球场、足球场、射箭场、溜冰场、电子游乐场、泳池、室内恒温泳池、水上乐园、潜水馆、攀岩馆等,满足消费者娱乐康体一体化的需求。
此外,祈福新村的生活配套设施也很完善,银行、邮电局、派出所、消防局、大型现代化肉菜市场、超市、200多间店铺的大型商场、快餐店、食街及大型对外交通巴士总站等一应俱全。屋村设有多线巴士线,穿梭行走小区每个区域及各个娱乐设施,并自设车队每日900多班次往返广州市中心、码头、火车站及佛山、珠海、深圳、港澳及其他珠三角周边城市的中心地带。
祈福集团是一家以房地产综合开发为主导产业,集教育、医疗、酒店、旅游及餐饮服务于一体的多元化企业集团。祈福集团13年来以超前、人性化、国际化、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理念,发展成为一家实力雄厚、立足中国、面向国际的跨国企业,同时以卓越的业绩奠定了在房地产界的领导地位。
13年来,祈福新村获奖无数,其中包括全国名盘、全国名企、全国城市物业管理优秀小区、全国房地产领先企业、广州市销售第一名,董事长彭磷基还获选为全国房地产十大风云人物等。
2002年,祈福集团斥资30亿元进军佛山南海房地产市场,打造环保生态高尚住宅区祈福南湾半岛。
2004年下半年首批洋房及别墅将入市。
祈福集团是一家以房地产综合开发为主导产业,集教育、医疗、酒店、旅游及餐饮服务、物流、零售等于一体,以航母阵容,多元化、全方位、大规模拓展的企业集团。集团以“超前、人性化、国际化、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理念,发展成为一间实力雄厚、建基中国、立足国际的跨国企业,同时以超卓的业绩奠定了在房地产界的领导地位。
2006年,祈福集团投入150亿元大举进军广州花都市场,涉及住宅房地产、星级酒店及旅业、航空物流、商场及工业园等16个大型项目,成为第一个以航母阵容,多元化、全方位、大规模地进驻花都的地产界旗舰集团。
2007年,祈福集团再将眼光投向前景广阔的肇庆,计划斥资38亿元,以高品位、大气魄、高效率的模式,全力发展港口物流、住宅房地产等业务,包括亚洲最具规模的内河物流港之一的『肇庆祈福金利港』及肇庆最高端的国际社区『肇庆·祈福海岸』。
在社会公益方面,祈福集团致力推动中国医疗和教育事业国际化,旗下的祈福医院是中国首家荣获国际JCI认证及最受港人信赖的综合医院;祈福学校亦获得国际暨全美教育资格委员会CITA认证。集团对慈善工作亦不遗余力,迄今向社会捐资近3亿元,大力推动了贫困地区的教育及医疗事业发展,积极促进两岸的交流与合作。楼盘建筑面积: 5000000㎡
楼盘占地面积: 5000025㎡
楼盘绿化率: 75%
停车情况: 露天:0元/月,0元/小时;室内:150元/月,2元/小时
楼盘配套设施: 投资5亿多元兴建3所高质素学校,为业主提供从幼儿园到高中一条龙的优质服务;投资10亿元按国家三甲标准建造的祈福医院,以中西医及自然疗法精华相结合为特色,成为中国第一家获国际JCI认证的医院;还拥有4间国际星级标准的酒店;4个大型主题俱乐部;7个大小不一的会所,当中设施包括:2个篮球场、13个羽毛球场、9个网球场、4个壁球场、水上高尔夫球场、保龄球场、足球场、射箭场、溜冰场、电子游乐场、泳池、室内恒温泳池、水上乐园、潜水馆、攀岩馆等,楼盘介绍: 祈福新村以大而著称,楼盘共有小区24个,分别是:A区,C区,D区,E区(旧区洋房);湖景居,翠怡居,绿怡居,青怡居,蝶舞轩,康怡居,翠湖居,海晴居(新区洋房);山泉居,月明轩(半山洋房);迎风阁,倚云居,晓蜂园,天湖居,活力花园,倚湖湾(电梯楼);B区,绿怡花园,康怡雅园,湖畔豪庭.说这里是世外桃源一点也不过份,说这里的生活是充分享受人生正是恰如其分。祈福新邨,被誉为[中国第一村],整体规划占地6,500亩,是独一无二的低密度大型屋苑。绿化面积高达75%,村内种有30万棵树木和50万棵花卉等100多种植物。大社区配套占地8万多平方米的祈福酒店度假俱乐部、文化俱乐部、水上俱乐部、野战俱乐部,祈福英语实验学校(中加联合办学)、祈福新邨学校(省一级)、精英幼儿园(省一级)、祈福医院、祈福农庄、祈福湖,郊野公园、千色园、棕榈园等主题公园,200多间店铺的商业购物街、大型超市、大型肉菜市场、4间大国型银行、邮局、广播电视站、电信局、派出所,污水处理厂;村
内有24小时免费巴士穿梭,村外每天700多次23条线路往返市区、珠三角及港澳地区.楼盘公交情况: 祈福-广州花园酒店:6:20至23:20 祈福-天河体育中心:6:35至23:20 祈福-海珠广场:6:30至23:15 祈福-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7:00至18:10 祈福-泮溪酒家:6:30至21:30 祈福-大学城:7:30至18:40 现有一条好消息:因地铁实行月票制度,以前到汉溪长隆地铁站要7元,现在只要2元就可以了。祈福-广州花园酒店线为通宵营运巴士,凌晨12:00后到6点为每小时一班。祈福-广州高新科技园7:00至18:30。祈福-南沙港7:30-18:30
物业管理公司: 祈福新村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物业管理费: 2.1元/㎡*月,180元/户*月
小区配套介绍:
◎祈福度假俱乐部、文化俱乐部、水上俱乐部、阳光俱乐部、独立小区会所:
◎银行、邮电局、派出所、消防局、大型中西综合医院、大型现代化菜肉巿场、超巿、200多间店铺的大型商场、快餐店、食街、自然疗法中心、便利店。2所高水平学校及大型对外交通巴士总站都一应俱全。
祈福新村——被誉为[中国第一村],整体规划占地6,500亩,是独一无二的低密度大型屋苑。绿化面积高达75%,村内种有30万棵树木和50万棵花卉等100多种植物,整个屋村层红叠翠,就像数千个小花园组合而成的巨型御花园!祈福新村拥有34万平方米的祈福湖及环湖公园,面积犹胜30个香港政府大球场,是全国最大的私人屋村人工湖。湖心设高尔夫球场,湖上可进行各式水上活动;闲来到人工沙滩日光浴,在湖畔茶座品尝香浓咖啡,观赏在黄昏霞光中游泳的天鹅!祈福新村目前热售中的是活力花园组团,项目位于祈福核心区,轻松拥有100项成熟配套,小区中央是一个10,000㎡巴厘风情的中心湖,小区内配置了一个功能齐全,收费更大众化的小区会所,会所建筑面积约为1,000㎡,设有阅览室、健身房、儿童娱乐、棋牌室、乒乓房、桌球室、室外泳池等设施。祈福共24小个区:分别为。A区、B区、C区、D区、E区、天湖居、翠湖居、湖景居、绿怡居、翠怡居、青怡居、康怡居、蝶舞轩、海晴居、月明轩、山泉居、迎风阁、倚云居、晓峰园、活力花园、倚湖湾、绿怡花园、康怡雅园、湖畔豪庭。
祈福新村----被誉为[中国第一村],整体规划占地6,500亩,是独一无二的低密度大型屋苑。绿化面积高达75%,村内种有30万棵树木和50万棵花卉等100多种植物,整个屋村层红叠翠,就像数千个小花园组合而成的巨型御花园!在祈福新村,在湖边钓尾鱼,或到池畔烧烤,观赏椰林树影,可以到千色花园赏花观鸟,与子女在千色城堡玩捉迷藏、在大草坪上奔跑
嬉戏。34万平方米的祈福湖及环湖公园,面积犹胜30个香港政府大球场,是全国最大的私人屋村人工湖。湖心设高尔夫球场,湖上可进行各式水上活动;闲来到人工沙滩日光浴,在湖畔茶座品尝香浓咖啡,观赏在黄昏霞光中游泳的天鹅!配套设施:祈福度假俱乐部、文化俱乐部、水上俱乐部、阳光俱乐部、独立小区会所; 2个篮球场、13个羽毛球场、9个网球场、20张乒乓球桌、4个壁球场、空中高尔夫练习场、保龄球场、15张桌球台、足球场、射箭场、溜冰场、电子游乐城 室外标准游泳池、高山泳池、5个小区泳池、室内恒温罗马泳池、喷射式水力按摩池、夏威夷水上乐园、潜水馆 高卡车赛车场、攀岩馆、9个健身室、3个多功能舞蹈馆、8间卡拉OK室、16间麻将房、8间棋牌室 23个儿童开心乐园、曲艺厅、钢琴室、140多个足底保健贵宾座、32个豪华按摩房。银行、邮电局、派出所、消防局、大型中西综合医院、大型现代化菜肉巿场、超巿、200多间店铺的大型商场、快餐店、食街、自然疗法中心、便利店。2所高水平学校及大型对外交通巴士总站都一应俱全。祈福新村99年诚意之作--翠怡居,全部独立花园洋房,革新设计,户户单边,尽享私人空间和园林景色。翠怡居(售完)花园洋房设计全面革新,建筑外形瑰丽,线条优美,充满欧陆小镇情怀;淡绿玻璃配以古铜框边的落地窗户,让光线直洒室内,片片清风送爽!翠怡居(售完)以青丛草地及鲜艳花卉为主体,拼砌出多个不同风格的花园,中国亭台、欧洲花园、日式庭院、热带园林等都各有风味,所有独立花园洋房座落于广阔园林之间,每户皆可欣赏到清新怡人的迷人园林景致,空气清新开朗。安坐室内亦可享受无敌扬景观。环湖而建的豪华别墅「 湖畔豪庭 」,傲据祈福新邨最优越的景点,面积370多平方米。除拥有广阔私家花园、露天泳池及按摩池外,室内更设有电影室、酒库、健身室、桑拿蒸气浴室、游戏室、桌球室、宴会厅等,尽显尊贵气派。「倚云居」(热售中)位于9000亩大夫山森林公园旁,云影湖边,山景连绵,景观开阔。大夫山森林滋养出的“氧离子”,使倚云居享有得天独厚的高氧离子区,让您天天感觉“新鲜”。还可从高处俯瞰大夫山郁郁葱葱的森林,星星点点的湖泊,感受山水的灵气。高低错落的楼宇环抱云影湖及小区园林,景色怡人,丰富了小区的景观效果。宽景阳台,户户靓景观,60%的单位望大夫山景 「倚云居」(热售中)的楼宇布局细心照顾到住户亲自然山水的需要,60%以上的单位可观赏到大夫山青苍翠绿的森森,部分单位从第六层开始便可俯瞰大夫山。40
%的单位坐拥湖泊景观。每户都有超宽景观阳台,面积有十几平方米,空间更优越。主人房特设270度全景视野的弧形落地窗及大型折线型窗户(带窗台),视野开阔,住宅通风采光率达百分之百。此外,复式单位拥有近30平方米的超大露台,大夫山全景一览无遗。「倚云居」(热售中)的建筑与自然浑然一体,户户开阳,注重动静分区,间隔实用,客厅、卧室均有景观和日照通风,采光自然。每栋首层大堂一侧设有架空花园,内设儿童玩乐区、休憩坐椅及优美的绿化景观,为业主创造自然的居住环境;最特别的是在电梯大堂及电梯间创新引入270度转角阳光梯间设计,电梯间不仅有大景观窗口,而且南北对流,将阳光、清风、湖景、森林景引入电梯间。最后一期大夫山洋房-「晓峰园」,享受“一站式”便利生活。●半山会所、祈福湖举步可达。●巴士站、24小时便利店就在家门口,方便快捷好体贴。●与祈福学校、祈福农庄为邻,教育亲子好轻松。●祈福医院时刻给您的健康得保障。大夫山畔 宽景居庭 新城市享文化:最轻松的生活在祈福,只因这里的配套应有尽有。智能化IC系统管理、保安完善,安枕无忧。新城市水文化:满地皆绿,满目皆水。水漾风情,萦绕在生活之间。依水而居,是国际生态组织公认的理想生活模式。新城市康文化:耗资10亿元建成的世界级大型中西综合医院--祈福医院,就是健康的保证。新城市行文化:完善网络,设有直通车来往香港、澳门、深圳、珠海等地,更有村巴网络24小时穿梭。新城市居文化:大夫山畔,宽景居庭 山林:独有270度全景视野弧形落地窗及宽银幕转角窗,一览无遗600公顷连绵山景,翠绿无边。山林滋养出的高浓度氧离子,让我尽情呼吸新鲜每一天。湖泊:俯瞰3200平方米云影湖,5000平方米叠级湖,体味水云无间的意境。楼宇布局细心照顾到与山水的和谐结合,景景相连,看不尽的湖光山色。建筑:建筑与园林浑然一体,户户开阳,面积由65-272平方米,特设阳光电梯间,引入山林、清风、湖景。更配有半山会所、肉菜市场、巴士站、为食天地等生活设施,安享舒适。
新一期组团“都市活力”总用地面积65000平方米,楼高18层,以2-3房的中小户型为主,有16种户型可供选择,值得一提的是,祈福新组团在产品装修中将注入金属色彩等时尚元素。
位于祈福山与大夫山地脉,三面环山,并拥有40万平方米大湖,是广州唯一的私家生态湖区,业主拥有私家山峦、大湖和森林景观,不受外界干扰,因此这种景观和环境具有稀缺和宁静的特点。而且该楼盘在主人房的设计上还采用
了六边弧形的窗台设计,主人可以270度地欣赏到全部湖景。将景观“私有化”,是『祈福·湖岸经典』的傲世之作:1.8公里私有湖岸,私人观湖台,私属码头栈道,私家湖心岛森林„„全部只为业主尊享!相比这份尊贵、静谧,一众市政江景、公园景住宅只能望其颈背。『祈福·湖岸经典』户型丰富,面积由75㎡-206㎡,南北通透。户户一线私家大湖,2,000米超宽楼距,视野开阔无阻,双向通风采光,是典藏的至尊地王!
祈福新村----被誉为[中国第一村],整体规划占地6,500亩,是独一无二的低密度大型屋苑。绿化面积高达75%,村内种有30万棵树木和50万棵花卉等100多种植物,整个屋村层红叠翠,就像数千个小花园组合而成的巨型御花园!在祈福新村,在湖边钓尾鱼,或到池畔烧烤,观赏椰林树影,可以到千色花园赏花观鸟,与子女在千色城堡玩捉迷藏、在大草坪上奔跑嬉戏。34万平方米的祈福湖及环湖公园,面积犹胜30个香港政府大球场,是全国最大的私人屋村人工湖。湖心设高尔夫球场,湖上可进行各式水上活动;闲来到人工沙滩日光浴,在湖畔茶座品尝香浓咖啡,观赏在黄昏霞光中游泳的天鹅!配套设施:祈福度假俱乐部、文化俱乐部、水上俱乐部、阳光俱乐部、独立小区会所; 2个篮球场、13个羽毛球场、9个网球场、20张乒乓球桌、4个壁球场、空中高尔夫练习场、保龄球场、15张桌球台、足球场、射箭场、溜冰场、电子游乐城 室外标准游泳池、高山泳池、5个小区泳池、室内恒温罗马泳池、喷射式水力按摩池、夏威夷水上乐园、潜水馆 高卡车赛车场、攀岩馆、9个健身室、3个多功能舞蹈馆、8间卡拉OK室、16间麻将房、8间棋牌室 23个儿童开心乐园、曲艺厅、钢琴室、140多个足底保健贵宾座、32个豪华按摩房。银行、邮电局、派出所、消防局、大型中西综合医院、大型现代化菜肉巿场、超巿、200多间店铺的大型商场、快餐店、食街、自然疗法中心、便利店。2所高水平学校及大型对外交通巴士总站都一应俱全。祈福新村99年诚意之作--翠怡居,全部独立花园洋房,革新设计,户户单边,尽享私人空间和园林景色。翠怡居(售完)花园洋房设计全面革新,建筑外形瑰丽,线条优美,充满欧陆小镇情怀;淡绿玻璃配以古铜框边的落地窗户,让光线直洒室内,片片清风送爽!翠怡居(售完)以青丛草地及鲜艳花卉为主体,拼砌出多个不同风格的花园,中国亭台、欧洲花园、日式庭院、热带园林等都各有风味,所有独立花园洋房座落于广阔园林之间,每户皆可欣赏到清新怡人的迷人园林景致,空气清新开朗。安坐室内亦可享受无敌扬景观。
环湖而建的豪华别墅「 湖畔豪庭 」,傲据祈福新邨最优越的景点,面积370多平方米。除拥有广阔私家花园、露天泳池及按摩池外,室内更设有电影室、酒库、健身室、桑拿蒸气浴室、游戏室、桌球室、宴会厅等,尽显尊贵气派。「倚云居」(热售中)位于9000亩大夫山森林公园旁,云影湖边,山景连绵,景观开阔。大夫山森林滋养出的“氧离子”,使倚云居享有得天独厚的高氧离子区,让您天天感觉“新鲜”。还可从高处俯瞰大夫山郁郁葱葱的森林,星星点点的湖泊,感受山水的灵气。高低错落的楼宇环抱云影湖及小区园林,景色怡人,丰富了小区的景观效果。宽景阳台,户户靓景观,60%的单位望大夫山景 「倚云居」(热售中)的楼宇布局细心照顾到住户亲自然山水的需要,60%以上的单位可观赏到大夫山青苍翠绿的森森,部分单位从第六层开始便可俯瞰大夫山。40%的单位坐拥湖泊景观。每户都有超宽景观阳台,面积有十几平方米,空间更优越。主人房特设270度全景视野的弧形落地窗及大型折线型窗户(带窗台),视野开阔,住宅通风采光率达百分之百。此外,复式单位拥有近30平方米的超大露台,大夫山全景一览无遗。「倚云居」(热售中)的建筑与自然浑然一体,户户开阳,注重动静分区,间隔实用,客厅、卧室均有景观和日照通风,采光自然。每栋首层大堂一侧设有架空花园,内设儿童玩乐区、休憩坐椅及优美的绿化景观,为业主创造自然的居住环境;最特别的是在电梯大堂及电梯间创新引入270度转角阳光梯间设计,电梯间不仅有大景观窗口,而且南北对流,将阳光、清风、湖景、森林景引入电梯间。最后一期大夫山洋房-「晓峰园」,享受“一站式”便利生活。●半山会所、祈福湖举步可达。●巴士站、24小时便利店就在家门口,方便快捷好体贴。●与祈福学校、祈福农庄为邻,教育亲子好轻松。●祈福医院时刻给您的健康得保障。大夫山畔 宽景居庭 新城市享文化:最轻松的生活在祈福,只因这里的配套应有尽有。智能化IC系统管理、保安完善,安枕无忧。新城市水文化:满地皆绿,满目皆水。水漾风情,萦绕在生活之间。依水而居,是国际生态组织公认的理想生活模式。新城市康文化:耗资10亿元建成的世界级大型中西综合医院--祈福医院,就是健康的保证。新城市行文化:完善网络,设有直通车来往香港、澳门、深圳、珠海等地,更有村巴网络24小时穿梭。新城市居文化:大夫山畔,宽景居庭 山林:独有270度全景视野弧形落地窗及宽银幕转角窗,一览无遗600公顷连绵山景,翠绿无边。山林滋养出的高浓度氧
离子,让我尽情呼吸新鲜每一天。湖泊:俯瞰3200平方米云影湖,5000平方米叠级湖,体味水云无间的意境。楼宇布局细心照顾到与山水的和谐结合,景景相连,看不尽的湖光山色。建筑:建筑与园林浑然一体,户户开阳,面积由65-272平方米,特设阳光电梯间,引入山林、清风、湖景。更配有半山会所、肉菜市场、巴士站、为食天地等生活设施,安享舒适。
新一期组团“都市活力”总用地面积65000平方米,楼高18层,以2-3房的中小户型为主,有16种户型可供选择,值得一提的是,祈福新组团在产品装修中将注入金属色彩等时尚元素。
第三篇:《成都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条例》
成都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条例
(1988年10月26日成都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七次会议通过,1988年12月7日四川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批准;根据1990年8月24日成都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1990年11月7日四川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批准的《成都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条例修正案》修正)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保证国务院批准的《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成都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在成都市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各项建设,都必须符合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服从城市规划管理,执行本条例。
第三条 成都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必须遵循“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合理发展经济、调整工业布”、“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妥善保护名胜古迹和有价值的古建筑”、“合理用地、节约用地”、勤俭建国和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先行的原则,不准“见缝插针”;严格控制建筑密度和人口密度,切实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建设的综合效益。
第四条 成都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的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并按照国务院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和完善分区规划及详细规划,报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
成都市城市规划区外各区(市)、县的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该行政区的规划管理工作,受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按照批准的总体规划,参照本条例,实施规划管理。
第二章 建设规划管理
第五条 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严格控制新建大、中型生产项目。必须建设的项目,在作可行性研究或初步设计时,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和统筹安排,并会同有关部门选址、发给“选址意见书”,一并报市政府批准,不得建设具有污染和其他公害的企业和项目。
第六条 凡在城市规划区内从事新建、扩建和改建的一切建筑物、构筑物和公用设施的建设单位或个人,必须持有按国家规定程序批准的建设计划、设计任务书和其他批准文件,向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建设项目定点申请,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审查确定建设地点及范围,发给“定点通知书”。建设项目需要征用、划拨土地的,报市土地管理部门申请办理用地手续。
各项建设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完成后,应向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建设申请,在领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并交纳保证金后,方可施工。
第七条 建设单位使用的地形图和规划设计图,必须采用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的坐标和标高。
第八条 各项建设工程必须由持有设计证书的勘察设计单位按指定承担设计范围进行设计,严禁无证和越级勘察设计。
建设项目的总平面规划或设计方案必须经市规划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后,才能作初步设计或施工图。
大型公共建筑、道路宽度在30米以上的临街建筑和其他重要建筑,还必须同时报送单体图、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和建筑透视图或设计模型。
建设工程设计文件经市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批准后必须遵照执行,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批准机关同意不得擅自更改。
地下、地上工程建成后,建设单位必须按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测定的坐标和标高编制竣工图,报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备查,并在竣工后6个月内,向市城建档案馆报送竣工图和资料。
第九条 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所有高层建筑设计方案,必须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各项建设规划设计的技术指标,由市人民政府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制定。
第十条 临街建筑不得影响市容景观,其厕所、化粪池不得设在临街干道一面,地下地上设施最外突出部分均不得超越规划的道路红线修建。
在旧城沿规划道路新建临街建筑物,在道路尚未按规划宽度形成时,必须将新建的建筑物与现状道路之间的旧房全部拆除。
在旧城不临规划道路新建多层房屋,必须先拆迁后建设,其四周拆除旧房的范围、新建房屋与相邻的旧有建筑之间的间距,按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一条 新建大型公共建筑应设置地下人防工程、公共厕所、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并同时定点、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第十二条 建设住宅小区,必须统一规划,综合开发。市政基础设施、文化卫生设施、教育设施、生活服务设施,应当和住宅同步建设。
第十三条 建筑物一律不得紧贴规划道路红线修建,中、小型公共建筑应退离红线2米至10米,大型公共建筑应退离红线10米以外,高层公共建筑应退离规划道路对面红线相当于该建筑1.2倍至1.5倍高度以外的距离。
第十四条 修建临时建筑,必须经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不得影响市容、交通、消防、绿化、管线、市政设施和临近建筑的采光、通风和卫生,在国家建设需要时必须无条件拆除,不予补偿,禁止以临时建筑为名修建永久性建筑物、构筑物或其他设施。
危房改建必须按规划管理程序经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不得以危房改造为名任意增建楼层或扩大面积。
第十五条 在风景游览区、文物古建筑保护区周围新建建筑物,必须符合文物保护和园林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其体量、造型、高度、色彩、风格都应与保护区的风貌景观协调。
第十六条 施工单位必须按批准的经营范围承接工程任务,禁止无证施工、越级施工和承接未经报批或虽经报批但擅自更改施工图纸的工程,并应验明建设单位和个人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经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施工图纸方可施工。
第十七条 设计、建筑、施工单位应对工程临近的建筑物、构筑物以及道路、供排水和其他管道、电力、电讯、电缆、防洪堤坝、水利设施、文物古迹、测量和水文标志、古树名木、环卫设施等进行安全检查,采取安全保护措施,不得损坏。因施工需移动的,必须经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到有关部门办理手续。
在施工过程中,发现地下各类构筑物、测量、水文标志、文物、古迹、古墓、矿藏、财宝等,必须停止施工,保护好现场,并立即向有关部门和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牵头在7日内共同作出处理。
第十八条 建设项目的竣工验收,必须有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参加,有关部门和建设单位凭工程竣工验收“合格证”方可办理供水、供电、入户、产权登记、营业执照等手续,验收不合格者,经处理达到要求后,方可发给合格证。
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后,未经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不得改变其主要使用性质;不得改变建筑外形立面。
第三章 建设用地规划管理
第十九条 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建设用地,必须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规划并会同有关部门选址定点,在具体确定用地位置和界限,发给“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后,向市土地管理部门申请用地,经市人民政府或转报省人民政府审查批准后,由市土地管理部门划拨土地。
第二十条 各项建设用地,不准征而不用,多征少用,早征晚用,造成经批准的建设用地荒芜的,按有关规定处理;未经原批准机关同意,连续2年未使用的,土地管理部门有权报请人民政府收回原批准使用的土地。
第二十一条 建设项目施工所需临时用地,经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定用地位置和界限后,由市土地管理部门审批。禁止在临时用地上修建永久性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
第二十二条 城市国有土地依法实行划拨和出让两种方式,任何单位和个人只能依法取得使用权,土地使用权属的变更,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国家建设需征用集体所有土地,必须依法向土地管理部门办理征地手续,被征地单位必须服从国家建设需要,不得阻挠,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直接向土地所有单位购地、租地。
因迁移、解散、撤销、破产或其他原因而停止使用的土地,改线后的原铁路、公路路基和渠道等,原单位和其主管部门不得擅自占用或转让,由人民政府按国家规定收回。
第二十三条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侵占城市规划区的内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区、公共绿地、公共体育场、停车场,以及规划保留的蔬菜用地等土地,或擅自改变其使用性质。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城市规划区内的国有山岭、荒丘、空地、水面、河渠、滩地以及城市建设保留用地上,挖取沙石土方或堆土、设置废碴垃圾堆场、围填水面、河道等改变地形、地貌的活动。确需进行上述活动的,必须经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并报有关主管机关批准。
第四章 道路管线工程规划管理
第二十四条 市城乡建设管理部门安排新建、翻建道路计划时,应协调有关单位同时埋设、换修各类管线,在道路大修期间,各管线单位必须抓紧检修,不得影响工程进度。
第二十五条 在城市道路内敷设管线的单位,必须在施工的上一年将拟建计划和有关资料报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综合安排,单位内或居住街坊内的道路管线工程,必须随主体工程一并报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第二十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挖掘、占用城市道路和绿化地带。因特殊情况确需挖掘占用者,必须向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报,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审核,并由建设单位按城市道路、园林管理办法的规定办理有关手续后方可进行,施工必须按规定的范围和时间进行,完工后必须及时恢复,不得影响交通安全畅通和城市绿化。
修建道路管线工程要动迁原有管线设施的,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协调,由建设单位与原有管线设施的单位签订协议。
第五章 奖励与处罚
第二十七条 对认真执行本条例做出显著成绩,或积极检举揭发违反城市规划管理行为,使国家免受损失的单位和个人,各级人民政府给予表扬和奖励。
第二十八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土地管理部门、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和城市管理部门有权及时制止,并视情节,按照法律、法规、规章和管理权限,分别给予警告、罚款、吊销“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设计证书”、“施工执照”,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拆除或没收违法建筑物或其他设施,责令退回土地等;影响城市规划,尚可采取改正措施的,责令限期改正,并处罚款:
(一)违反国家、省、市颁布的建筑设计规范、标准和超越设计级别进行设计的;
(二)临时性建筑逾期不拆除的;
(三)擅自转让、交换、买卖、租赁或变相买卖、租赁临时建筑物的;
(四)未领取“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施工的;
(五)违反国家、省、市颁布的建筑施工规范、标准和施工级别进行施工的;
(六)擅自改变或不按照经批准的设计施工图纸施工的;
(七)擅自改变建筑物或构筑物主要使用性质的;
(八)未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而取得建设用地批准文件、占用土地的;
(九)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的;
(十)临时用地逾期不交还的;
(十一)擅自改变用地位置或扩大用地范围的;
(十二)擅自改变土地使用性质的;
(十三)违反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和本条例规定的其他行为。
第二十九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15日内,向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的上级一机关申请复议;上一级机关应在收到复议申请之日起30日内作出复议决定;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15日内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对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进行建设的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在限期内不拆除的,可由市城市管理部门予以拆除。
第三十条 违反本条例造成的一切损失,由违反的单位和个人承担,情节恶劣、造成严重后果的,追究直接责任人和单位主管人员的行政、经济责任,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一条 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土地管理部门、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和城市建设管理部门从事监督检查的人员,可凭证对全市各建设单位用地和建设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各用地、建设、施工单位应接受监督检查,并如实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检查人员应遵守国家保密制度。
第三十二条 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土地管理部门、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和城市建设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应忠于职守,秉公执法,对违反本条例、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索贿受贿、徇私舞弊者,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批评、行政处分、经济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检举、揭发违反城市规划管理的行为,凡对检举、揭发者打击报复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予以惩处。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四条 本条例由成都市人民政府负责解释。
成都市人民政府根据本条例制定实施细则。
第三十五条 本条例报经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公布施行,成都市人民政府1981年颁发的《关于加强城市规划管理的暂行规定》和1983年颁发的《关于加强城市规划管理的暂行规定的补充规定》同时废止。
第四篇:成都市十二五规划
成都十二五规划全文公布:人均GDP达上万美元
2011-04-11 14:42:19 来源: 成都市发改委 编辑: 高赛琦 跟帖 0 条 进入跟帖
今后五年,成都将建成中西部地区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竞争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
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2011年4月2日成都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
序 言
“十二五”时期(2011年至2015年),是成都市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本规划纲要根据《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未来五年发展战略意图,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新三最”城市,为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奠定坚实基础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在认真把握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和长远目标,分析研判国内外发展大势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提出成都市未来五年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一章 规划背景
“十一五”时期是成都市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不懈地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全面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推动城乡同发展共繁荣,有效应对“5·12”特大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经济实现快速发展,城市综合实力明显提升。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不断深化,城乡同发展共繁荣格局初步形成。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建设日新月异,现代新型城乡形态初步展现。对外开放开创新局面,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水平大幅提升。社会管理不断加强,保持了社会和谐稳定。城市功能日益增强,区域中心城市的作用较好体现。抗震救灾取得重大胜利,灾后重建基本完成,灾区实现历史性变化。先后被国家批准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授予“全国文明城市”等称号。
专栏1 “十一五”取得的巨大成就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5551.33亿元,比2005年增长95.9%,年均增长14.4%,高于全国4个百分点左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26.9亿元,年均增长30.1%。现代农业发展势头良好,工业发展步伐加快,服务业稳步发展,三次产业结构继续优化,产业实力进一步提升;发展方式加快转变,节能减排取得进展,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城乡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城市功能不断完善提升。
统筹城乡深入推进。以推进城乡一体化为核心、以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保障的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深入推进,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三个集中”的根本方法进一步完善,“六个一体化”的科学体制初步构建,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建设取得成效。投资体制、医药卫生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等重点领域的改革稳步推进。
社会民生显著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升,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835元,比2005年增长83.4%,年均增长12.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8205元,比2005年增长82.9%,年均增长12.8%。城乡就业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扩面提质,教育事业发展更加均衡,医疗卫生保障能力稳步提高,人口计生服务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民主法治建设加快,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对外开放不断扩大。进出口持续快速增长,2010年全市进出口总额达246.6亿美元,是2005年的5.48倍,年均增长40.5%,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利用外资大幅增长,2010年实际使用外资超过64.1亿美元,是2005年的11倍,招大引强成效明显,落户成都的世界500强企业累计达189家;对外交流合作不断拓展,国际友好城市增至13个,以成都经济区为重点的区域合作全面推进,实施 “走出去”战略步伐加快。
五年的艰苦奋斗,成都市在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构建和谐成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诸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如期完成,开创了成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新时期,谱写了成都科学发展新篇章,为“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将进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阶段,更加注重内需主导、消费驱动,更加注重科技引领、创新驱动,更加注重民生优先、社会公平。成都市作为中西部地区的特大中心城市,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实现跨越式发展,既面临难得机遇,也面临重大挑战。在战略机遇与矛盾凸显并存的关键时期,必须准确把握面临的形势,增强忧患意识、机遇意识和紧迫意识,抢抓有利机遇,积极应对各种挑战,着力解决突出矛盾,推动成都市在新一轮发展中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走在中西部地区的前头。
专栏3 “十二五”时期发展面临的机遇
经济社会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具备实现新跨越的客观条件。成都市已进入由工业化和城市化中期向后期转变的阶段,经济社会面临巨大变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城市影响力和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将极大增强。
统筹城乡的改革实践,为成都市推进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最宝贵的经验和基础。经过七年多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科学发展的总体思路、政策措施和体制机制已经初步形成,特别是经国务院批准的《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将在“十二五”期间全面实施,成为成都市未来发展最现实的优势。
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为成都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增添了强大动力。进入西部大开发新的十年,国家将着力推进经济基础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重点经济区发展,成渝经济区建设将进一步加快,有利于把成都市建设成为西部经济发展重要增长极。
全球产业分工格局的深刻调整,为成都市深度参与国际国内合作带来新机遇。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内外产业加快转移,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外资西进、内资西移”的大趋势为成都市发挥后发优势,抢先占据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更广泛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在更大空间范围谋求未来发展创造了机遇。
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为成都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重大契机。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正成为抢占发展制高点的战略突破口,有利于成都市充分利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基础,发挥科技资源优势,着力推动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加快推进成都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专栏4 “十二五”时期发展面临的挑战
宏观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多。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国家宏观调控难度加大,存在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挑战;各区域竞相发展势头强劲,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的竞争十分激烈,承接产业转移难度加大。
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科技对产业的支撑作用有待加强;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而投资持续增长动力不足,制约居民消费需求扩大的因素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结构调整和新经济增长点培育缓慢。
资源环境制约明显。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长江上游生态保护和都江堰灌区保护对成都市的环境保护要求越来越高,人均占有土地和耕地资源不足,严重制约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农业规模经营。
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较大。“十二五”期间成都市城乡劳动力资源总量将进一步增加,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社会保障扩面提质和城乡全面接轨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维护社会稳定任务艰巨。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由中期向后期转变的进程,社会矛盾和社会风险可能进入高发期,城乡人口大规模流动,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人口老龄化加剧,对现行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第二章 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成都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战略思想和省委“一主、三化、三加强”的基本思路,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目的,全面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奋力推进三次产业追赶型跨越式发展,全面实现“新三最”目标,为加快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是市委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中央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部署,紧密结合成都市实际确定的发展战略、历史定位和长远目标,是成都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科学发展的长期战略任务,必须贯穿于“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促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基本要求是:
——坚持把全面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根本要求。按照全域成都的理念,深入推进“六个一体化”、“三个集中”和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加快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改善投资结构,扩大消费需求,构建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
——坚持把推进追赶型跨越式发展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战略方针。以高端化和高科技化为导向,深化产业结构调整,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以产业跨越带动城市整体跨越,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
——坚持把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大力推进教育均衡化、现代化和国际化,完善区域
科技创新体系,培育壮大创新人才队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根本目的。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着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巩固和完善城乡居民共创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机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建设幸福成都。
——坚持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坚持合理有效开发和利用资源,注重保护基本农田、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广低碳技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坚持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强大动力。从基层基础层面着力推进以经济市场化、社会公平化和管理民主化为基本取向的改革,加快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市场经济体制、社会管理体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努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深入推进开放合作,加强多层次区域合作,积极扩大国际交流合作,努力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
第三章 发展目标
按照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三步走”战略步骤,今后五年,要通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把成都建成中西部地区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竞争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具体目标是: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增长保持适度领先,年均增长12%左右,经济总量迈上万亿元台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上万美元,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综合竞争力领先中西部城市,对全省、全国经济发展的贡献明显提高。
——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综合城镇化水平达到60%。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3:45:5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50%以上。投资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明显提高,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6件,初步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
——城乡社会建设全面进步。形成城乡一体的现代教育体系,高水平发展义务教育,高标准普及学前和高中阶段教育,实现免费中等职业教育,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6%,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年。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不断完善,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居民预期寿命提高到78.5岁。文化、体育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户籍人口控制在1260万人以内。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社会管理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基本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左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就业持续增长,基本实现充分就业,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镇新增就业人数50万人以上。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新增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50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0%以上,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加率达98%以上,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31.9万套,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健全。
——人居环境质量显著提升。新型城乡形态初步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耕地保有量保持在42.1万公顷,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十一五”末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不低于31%;城乡环境更加优美,单位生产总值能耗较2010年下降16%,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较2010年下降17%,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在2010年基础上分别削减8%、10%、8%、10%,江河水质、大气质量明显提高,森林覆盖率达到38%以上,森林蓄积量达到2910万立方米。
——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统筹城乡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市场经济体制、社会管理体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突破,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25%以上,落户成都的世界500强企业达210家以上,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5%。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和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两枢纽三中心”地位显著提升,初步建成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专栏5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
第二篇 全面提升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以统筹兼顾为原则,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灾区振兴发展,着力构建新型城乡形态,努力建设城乡繁荣、产业发达、居民幸福、环境优美、文化多样、特色鲜明、独具魅力的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实现综合竞争力中西部领先。
第一章 着力构建新型城乡形态
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坚持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九化”导则,深化完善全域成都规划,规范空间开发,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发展格局,推进繁华城镇和优美田园有机融合,加快构建现代城市与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
第一节 优化市域空间布局
以市域生态本底及现实条件为依据,在充分保护和尊重生态本底的基础上,将市域划分为提升型发展区、优化型发展区、扩展型发展区、两带生态及旅游发展区四大总体功能区。
专栏6 总体功能分区
提升型发展区:包括中心城区的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城市承载能力,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改善人居环境。
优化型发展区:包括市域西部的彭州、都江堰、郫县、温江、崇州、大邑、邛崃和蒲江以平原为主的地区。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协调发展,城镇布局要注重显山露水。
扩展型发展区:包括市域东部的新都、青白江、金堂、龙泉驿、双流和新津以丘陵为主的地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促进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农业协调发展,城镇布局要保护生态本底。
两带生态及旅游发展区:包括彭州、都江堰、崇州、大邑、邛崃、蒲江、双流、龙泉驿、青白江、金堂的山区。是成都市的生态屏障,也是旅游产业的重点发展区。
第二节 构建田园城市生态体系
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节地节能、完善功能、突出特色的原则,加强基本农田、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保护,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县城、重点镇为节点,以城乡一体的交通、通信、公共服务和生态绿道等体系为依托的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空间结构和多层次、多功能“显山、亮水、露田”生态体系。
推进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示范建设。结合城乡统筹综合示范、土地综合整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战略功能区建设、现代农业示范片区建设、场镇改造等,努力将北新干道示范线、蜀龙大道-成青金快速路-唐巴路示范线等11条示范线,温江区、都江堰市、郫县、新津县4个整县推进示范县和龙泉驿区同安镇、青白江区城厢镇等24个整镇推进示范镇(乡、街道),打造成产业及形态上体现差异化、多样性的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现实样板。
专栏7 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示范线规划线路
1.北新干道示范线,建成北部现代商贸及现代农业综合示范线。
2.蜀龙大道-成青金快速路-唐巴路示范线,建成国际物流及现代制造业示范线。3.成龙路-东二路-成洛路示范线,建成现代汽车产业及休闲旅游综合示范线。4.天府大道-东山快速路-双黄路示范线,建成现代城市与现代农村示范线。
5.大件路示范线,建成现代产业与现代农村示范线。
6.邛崃示范线,建成古镇文化及生态旅游示范线。
7.光华大道-成温邛高速-大双路示范线,建成以休闲旅游及历史文化为特色主题的示范线。
8.龙门山沿线示范线,建历史文化及山地度假旅游示范线。9.成青快速通道示范线,建成现代服务业及现代农业示范线。10.沙西线示范线,建成生态维育、世界遗产及现代农业示范线。11.彭白路示范线,建成山水田林及灾后重建示范线。
专栏8 “十二五”时期构建新型城乡形态重大工程
“显山亮水”工程:加强对低山地区保护,明确龙泉山和龙门山的山体保护边界及发展引导,在龙门山,突破行政区划分割,整合风景旅游资源,加快小轨道环线和直升机停机坪的规划;在龙泉山,加强植被恢复,合理引导果树种植,严格控制各类建设行为,梳理穿山通道,减少交通对山体破坏。市域范围内平衡河流水量配置,有效利用再生水及雨水,补充景观水系生态水量,改善城市景观水环境;凸显水网城市特征,建设水城示范点;在水系两侧划定生态保护和景观控制区,明确管控要求。
“田园永续”工程:严控建设对农田保护区的侵占,确保基本农田和一般农田总量不减少;科学指导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合理规划大地景观,彰显田园四季更替的美景;编制林盘群落保护规划,按照林盘群落的方式保护林盘,在水系、道路和大城市周边的交通便捷的地区重点考虑林盘功能的置换,把林盘群落作为承载城市高端服务功能的载体。第二章 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
以构建市域城镇体系为着力点,以加快人口城镇化进程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使城乡居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创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到2015年,综合城镇化水平达到60%。
第一节 推进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建设
积极推进市域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加快建成由1个特大城市、14个中等城市、34个小城市、170余个小城镇、数千个新型社区等构成的市域城镇体系。着力推进中心城区转型发展,加大城市更新和新城建设力度,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和城市综合体,完善公共服务,提升城市品质和国际化水平。加强区(市)县城、重点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建设,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形成县域经济重要增长极。加快一般场镇改造建设,完善城镇功能,增强以城带乡能力。专栏9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示意图
第二节 引导人口向城镇集聚
进一步破除城乡居民身份差异,推进户籍、居住一元化管理,建立户口在居住地登记、随人员流动自由迁徙的统一户籍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管理制度,逐步统一失业保险待遇标准,依法保护城乡居民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的权利,允许农村居民带产权、持股进城居住、就业。调整完善现行教育、医疗、住房保障、计划生育等方面的制度和政策,充分保障城乡居民在户籍所在地平等享受各项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权利。
第三节 提高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
提高城市管理科学性和透明度。大力推进城市管理网格化,推动管理重心下移,充分发挥区(市)县、街道、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形成市、区(市)县、街道相互衔接、合理分工和规范高效的城市管理框架。积极鼓励广大市民参与城市管理决策、实施和监督,充分发挥社会机构在城市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社区和市民共建、共治、共享城市管理的新局面。
提高城市管理信息化水平。深化“数字城管”系统建设,逐步实现数字化城市管理全域成都全覆盖。加快建立以身份证号码为标识,集居住、婚育、就业、纳税、信用、社会保障等信息于一体的公民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城市基础测绘和管理工作,完善全市统一的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平台。提升教育、卫生、文化、旅游等领域的公共信息服务能力,加快推进规划、房地、环保、市政、绿化、水务、气象等城市管理信息深度开发和共享交换。着力推进防灾应急、交通管理等重要信息系统建设。
提升城市交通综合管理水平。优化完善城市交通规划和建设管理,逐步建立交通影响评价机制。综合运用交通需求管理措施,加快发展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改善交通出行结构,实现各种交通方式的无缝衔接,减缓交通拥堵。加强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加大交通执法力度,增强市民交通法治意识和安全意识。
加强市容环境管理。深入推进裸土覆盖、道路硬化、绿化带提档降土工程,强化联动治尘,加强扬尘污染源头治理。全面实施景观容貌标准化管理,继续实施特色亮点街道打造,加大二环路以内主、次干道及主要出入城通道立面整治力度。加强城郊结合部、出入城道路沿线和背街小巷的市容管理。
第三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统筹推进“六个一体化”、“三个集中”和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因地制宜,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强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功能,努力在农村形成土地规模化、生产企业化、居住城镇化、收入多元化新格局。
第一节 加强农村发展环境建设
推进农村生产条件建设。加强基本农田保护,改造中低产田土,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大力实施沃土工程和测土配方,提高地力;推进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田灌溉保障率;加强农
业生产标准化服务体系建设,切实提高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加快田间路网改造,提高农业机械化服务。
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水质检验监测、中小河流域污染治理,改善农村水环境;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和乡村清洁工程,集中开展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置工程,改善村容村貌;禁止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城镇垃圾及其他污染物向农村转移,大力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秸秆综合利用等工作,有效遏制农村面源污染;5年内全面完成乡村容貌整治和水环境综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率达到80%以上,农民集中居住区生活污水、垃圾治理率达到100%。
推进农村生活环境建设。以产业发展为先导,结合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农村宅基地归并,以农村集中居住区为主,以场镇(村落)改造为补充,多种模式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切实改善农村居民居住条件。因地制宜推进散居农户的改水、改厕、改圈,大力实施农村沼气建设、秸秆气化工程、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切实改善农户生活条件。
第二节 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提高基础设施性公共服务水平。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加快农村供水、供电、道路、通信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县域城乡居民饮水提升保障工程,实现场镇自来水管网满覆盖,将供水管网延伸到农村村组。加快实施农村电网提升改造工程,为提高农村用电水平创造条件。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交通,推进农村客运公交化,完成农村客运站建设,实现“镇镇通公交”、“村村通客运”。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宽带网络延伸,实现光纤到乡镇、宽带覆盖行政村,以公共教育、公共医疗卫生、公共安全、环境保护、社会保障为重点,深入开展社区管理、服务和政务信息化建设。加快农村邮政所建设,实现镇镇有邮政所。
提高事业性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农村教育工作,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加快推进农村标准化中心幼儿园建设、校舍安全工程和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等,提高中小学校信息化水平。兴建新型农村居民科技培训机构,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实用人才培训。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建制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站的标准化建设,推进非建制乡镇卫生院改革,合理配置农村医疗卫生资源,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深化城市医院对口支农工作机制。加强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农村文化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较为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提高民生性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
套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农村居民医疗保险覆盖率。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完善农村“三无人员”供养、特困户生活补助、灾民救助等社会救助体系。
提高安全性公共服务水平。建立化解农村各种社会矛盾的有效机制,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加强消防、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人工防雹降雨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抵御灾害能力。
第三节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片建设
以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民居、塑造新风貌、创建新机制、培育新农民、建好村班子“五新一好”为目标,到2015年,建成省级示范片14个、市级示范片20个、县级示范片30个。以现代农业发展基地项目建设为抓手,培育农业主导产业,做强产业支撑;加快实施土地综合整治,按照“发展性、多样性、相融性、共享性”原则,分类分重点建设基础设施;强化乡(镇)公益性服务能力建设,建立村级社会服务站(点),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完善农村新型基层治理机制,支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等农村市场主体,加强示范片村级班子建设。把新农村综合体建设贯穿于示范片建设中,在有条件、有基础的地区推进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建立体现综合功能和城乡一体化格局的农村新型社区。
专栏10 “十二五”时期新农村建设重大工程
耕地质量提升工程:提高630万亩耕地有机质含量,治理200万亩酸性污染耕地及60万亩重金属污染耕地,建立耕地质量检测体系,建土壤检测室1个、田间检测点位60个,建成标准示范粮田15万亩。
千村清洁示范工程:在1000个示范村推进农田废弃物收集池、发酵处理池、田间“频振诱虫灯”等田园清洁设施,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和生态庭院等家园清洁设施,农村物业服务站、生活垃圾中转设施等公共清洁设施建设。
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工程:实施100个养殖场大中型畜禽粪便处理沼气工程建设,配套沼气脱硫设备、沼气输送设备,沼气利用设备;实施300个养殖小区集中供送沼气工程建设,修建沼气站和沼气配送站,沼气集中供送附近农户。
秸秆综合利用工程:实施免耕沃土栽培、秸秆走道式、机械还田等秸秆综合技术510万亩以上;在崇州市、新都区分别建设年处理秸秆10万吨左右的秸秆固化成型厂,在蒲江县建设秸秆烧结保温砖生产厂。
基层农业综合服务站标准化建设工程:新建112个乡镇级片区服务站,配套完善2700个村级农业服务点,配备村级农技推广人员。
农机专业合作联社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建立市级农机专业合作联社和14个区市县农机专业合作联合分社,形成统一有机整体,为农户和农业企业提供代耕、代种、代收和农机租赁等服务。
第四章 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以规划为龙头,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完善综合交通体系,提高城乡信息化水平,加强市政设施和水利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努力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和运行效率。
第一节 构建市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加快推进市域轨道交通建设,实现“县县通快铁”,完成国铁、市域铁路、地铁的资源整合,实现市域轨道运输服务一体化,基本确立轨道交通在成都市公共交通出行中的骨干作用。推动市域快速路网、干线路网、基础路网建设,形成市域“二环十二射”高速路网、“二环十八射”快速路网,加快实施城市支线公路、农村公路等基础路网的提档升级,实现市域快速路网及基础路网的合理衔接。积极推进绿道及慢行交通系统建设工程,完善中心城区路网体系。合理增加公共交通供给,加快形成较发达的市域公共交通体系,全面推进中心城区公交场站建设,优化中心城区公交线网层次,继续实施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实现城乡客运一体化。促进出租车有序发展,基本实现供需平衡。加强交通需求管理,全面提高交通智能化水平,力争实现全市交通“管理智能化、指挥救援一体化、出行服务信息化”。
专栏11 市域综合交通枢纽示意图
专栏12 “十二五”时期市域立体综合交通体系重大工程
重点交通建设工程:建设地铁1、2、7号线和3、4号线一期、机场快线,以及成彭铁路、成蒲铁路、青白江至金堂铁路、成绵乐客专等服务成都市域公共交通出行的快速铁路。建设成新蒲、成简、成仁、大件路外绕线等市域快速通道。形成机场、沙河堡、火车北站3大综合客运枢纽。
绿道系统及慢行交通系统建设工程:构建“三环六线多网”的全市绿道网体系,建设二环路、三环路及23条主要放射性道路人行天桥和下穿隧道慢性交通设施,逐步形成连接区域、覆盖全域的绿道网络和构筑“以人为本”的慢行交通系统。
中心城区路网密度提升工程:建设三环路至四环路之间的“117”和“198”区域路网,新增骨干道路资源,在发挥既有城市路网基础设施承载能力的基础上,推进快速路网系统建设和重要节点立交化改造。
第二节 加强城乡一体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推进城乡信息化、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智能城市”,信息化发展水平指数达到国内领先。优化提升网络质量,提高城乡宽带覆盖范围,建设无线城市。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积极争取国家在成都市布局互联网绿色数据中心和云计算中
心,努力发展第三方公共云计算服务平台。加快推进物联网先导应用示范,积极推进电网、交通、水利、供水等基础设施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完善人口、法人、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完善政务信息共享交换标准和机制,加大农业、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宣传、法制等重点领域信息资源的公益性开发利用。统一数字身份认证,推进网络信任体系建设。完善应急指挥通信系统和公众通信网络设施,提升通信应急服务能力和抗毁能力。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协调指挥联动机制,提升信息网络安全防护技术手段,推进网络与信息安全等级保护、风险评估、应急响应等基础工作,加大存储与灾难备份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第三节 推进城乡市政公用设施一体化
坚持城乡统筹、适度超前、增量建设与存量改造并重,加快形成城乡共享的市政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完善城乡公建配套设施,提高城市供水能力,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加快排水管网、污水处理设施及垃圾处置场站建设,提高污水、垃圾收集和处理能力。加快输变电工程建设和电网改造,提高供电能力。改造和延伸天然气供气管网,形成环状加放射状的管网系统,抓好调峰用气,扩大用气区域,提高用气普及率。着力抓好消防、园林绿化、人防工程和应急避难场所等设施建设。
专栏13 “十二五”时期市政设施建设重大工程
四大新城市政设施建设工程:完善四大新城路网、立交桥、管网及附属设施工程和公共设施配套建设。
垃圾污水处理工程:成都市污水处理厂建设、成都市再生水利用工程建设、沙河污水处理厂、龙泉长安垃圾场三期工程、成都市餐厨垃圾处置场等。
水、电、气管网工程:新建自来水管网和配合道路改造工程、中心城区排水系统综合整治工程;实施成都“坚强智能电网工程”,随市政道路配套电网建设;对现有的天然气管网配套设施进行技改,对新建道路进行天然气同步配套建设。
风景园林工程:凤凰山片区、天回山片区、虎头山(磨盘山)片区和十陵风景区生态公园建设工程;北湖、犀湖建设和府南河南出口、江安河、东风渠、清水河两湖四河分类打造工程;人民公园等5个公园的开敞改造、16个市政公园建设、84个街头绿地及小游园建设等中心城区公园体系建设工程。
市政基础及配套工程:川陕路道路改造与片区市政基础及配套设施建设项目、成华东郊企业生活区危旧房改造惠民工程、东部新区市政基础及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南部新区起步区市政基础及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十陵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等。
第四节 加强重点水利工程建设
加快优化水资源配置的重点工程建设,抓好李家岩水库、东风水库、东林寺水库等大中小型水库项目前期工作和开工建设工作,规划建设中心城区供水第二水源,推进龙门山、龙泉山水源工程建设,规划实施“百湖”工程。实施山丘区抗旱能力提升工程,在中远郊14个区(市)县利用三个水利重点抓好新建微水池、山坪塘整治、新建改建提灌站、石河堰整治。实施县域城乡居民饮水提升保障工程,在平原浅丘和条件具备的山丘区通过管网延伸工程,实现自来水到村组;在条件不具备的山丘区,建设蓄水设施和水处理设施,实现管网供水到分散农户,彻底解决城乡居民饮水问题。实施灌区改造提升工程,重点抓好大中型引水渠堰灌区改造、小型引水渠堰整治、水库灌区改造、提灌站灌区改造工程。加快新建、加固江河堤防建设,加强山洪灾害防治和城市排水设施建设,完善防灾减灾应急响应体系。
专栏 14 “十二五”时期水利工程重大项目
山丘区抗旱能力提升工程、城乡居民饮水提升保障工程、灌区改造提升工程、成都市城市水源工程关口水库、成都市城市水源工程李家岩水库、锦江综合整治工程、重点中小河流防洪治理工程、小流域污水治理工程、湔江河谷水环境整治工程、198功能区西北片区安靖水环境调蓄输配工程等。第五章 全面推进灾区振兴发展
巩固灾后重建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成果,继续实施政策和投资倾斜,加强灾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灾区环境保护和治理,不断加强民生改善,推动灾区产业振兴和发展。
第一节 改善灾区发展条件
深入推进灾区城镇体系建设,打造一批精品特色场镇。推动灾区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加快交通配套建设,提升灾区内外交通快速通行能力和交通设施现代化水平;加强灾区电力通道建设、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和优化利用,加快能源配套建设;完善供排水设施,大力推进灌区续建和节水改造,加强水利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实施积极的就业帮扶政策,扶持就业容量大的产业发展,加强对口劳务合作,强化劳动力技能培训,加大就业援助力度,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着力抓好灾区扶贫帮困工程。加强精神家园建设,着力打造“三基地、一窗口”,生
动展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第二节 提升灾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扶持特色农业发展,建设一批优质农产品基地;整合旅游、文化等特色资源,打造龙门山生态文化旅游区等具有灾区地域特色的旅游品牌;积极发展物流、商贸、金融等产业,推动灾区服务业提档升级。加快合作产业园区发展,支持对口支援产业合作园区和“飞地”园区建设,把承接产业转移与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结合起来,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深化与对口援建单位的交流合作,不断完善对口合作长效机制。
第三节 加强灾区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
人工修复和自然修复相结合,加快恢复灾区林草植被,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实施自然保护区、重要水源地等重点地区的修复工程,恢复生态环境功能,加强灾区地质灾害和次生灾害防治,特别是按流域进行泥石流沟治理,坚持综合治理、避让搬迁与生态移民相结合,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第三篇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抢占高端产业发展制高点,推动重点产业高端化,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建立起以现代服务业和总部经济为核心、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强大的现代制造业和现代农业为基础的市域现代产业体系。到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3:45:52,培育一批产值上100亿元的大企业和上500亿元、1000亿元的产业集群,建成5个以上产值上千亿元的产业园区,成都高新区建设成为国际一流园区,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第一章 推进战略功能区建设
以“西部第一、全国一流”为目标,以市级和区(市)县级战略功能区作为成都市战略性产业功能的空间载体,推动“天府新区”规划建设,创新开发建设模式,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和推进机制,推动高端产业集聚发展。
第一节 推进市域战略功能区建设
加快推进天府新城、金融总部商务区、东部新城文化创意产业综合功能区、北部新城现代
商贸综合功能区、西部新城现代服务业综合功能区、国际航空枢纽综合功能区、交通枢纽和现代物流功能区、“198”生态及现代服务业综合功能区建设,精心打造“成都服务”品牌,建设服务西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现代服务业基地。积极推进龙门山、龙泉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等建设,精心打造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世界旅游知名品牌,建设国际旅游城市。大力推进高新技术、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石化产业功能区建设,努力建设全国一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新兴产业基地。按照区(市)县错位发展的要求,确定区(市)县级战略功能区,以区(市)县为主体,自主配置资源、自主管理、自主发展。
专栏15 市级战略功能区规划示意图
专栏16 区(市)县级战略功能区
第二节 规划建设“天府新区”
充分发挥和依托成都的核心影响力,创新机制、拓展空间、聚集资源,高起点规划建设天府新区。加快建设新川创新科技园,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高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完善金融、商贸、物流等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发展总部经济,优化人居环境,建设宜业宜商宜居的国际现代化新城,力争再造一个“产业成都”。
第二章 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商务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会展产业等先导服务业,加快提升金融业、商贸业、旅游业等支柱服务业,加快培育电子商务、服务外包、数字新媒体、健康产业等新兴服务业,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化、专业化、集约化、均衡化的服务业体系;积极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努力建设全国服务业区域中心和改革创新示范区,建成服务西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现代服务业基地。
第一节 加快发展先导服务业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引进境内外知名第三方和第四方物流企业建立区域性总部和后台服务中心、结算中心、管理运营中心等功能性总部,加快“物联网”科技研发和普及应用,全面提升现代物流产业能级。加强成都国际航空物流园区、成都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区、青白江散货物流园区、新津物流园区和保税物流中心、双流物流中心、龙泉物流中心、新都物流中心建设,建成全球物流网络中的重要节点、西部地区城际分拔和城市配送物流中心。
专栏17 “十二五”时期物流业空间布局示意图
加快发展商务服务业。重点发展会计、审计、资产评估、法律事务等专业服务,推进公共关系、商业咨询、市场调查和包装策划等领域加快发展。引进和培育人力资源咨询、市场开拓与销售咨询、公司与组织发展咨询、产品和营运管理咨询等服务机构。着力引进国内外大公司、大企业集团总部、区域性总部及销售、研发、投资、结算等功能性中心,努力打造以商贸流通、商务办公、金融服务、旅游休闲、文化传播、创意设计、总部经济等为特色的楼宇经济群。
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以传媒、文博旅游、创意设计、演艺娱乐、文学与艺术品原创、动漫游戏、出版发行七大行业为重点,以重大项目带动产业聚集发展。重点推进东部新城文化创意产业综合功能区和区(市)县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基地建设,汇聚文化创意企业,完善和延伸产业链,培育功能性产业集群,建设“西部第一、国内领先”的文化创意产业标杆城市。
建设中国会展之都。建立专业化会展运作机制,提高会展企业竞争力,完善会展软硬件设施。创办体现成都城市地位、城市特色、城市发展趋势的高端论坛,积极申办国际高端会议,建设国际会议目的地城市。培育和引进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专业展览和消费品展览,建设
展会品牌集聚区。创新节庆主题和内容,打造西部休闲节庆品牌。
第二节 加快提升支柱服务业
加快提升金融业。巩固壮大银行、证券、期货、保险等传统金融行业。大力发展新兴金融业,引进和培育股权投资基金、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融资性担保机构、财务公司、金融租赁机构等新兴金融服务机构。加快发展金融外包服务、金融中介服务、金融教育培训等金融配套产业。着力培育发展地方法人金融企业。
加快提升商贸业。加快推进中心城区服务业结构战略调整,强化商贸高端服务功能,建设国际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增强区域辐射能力。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和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推动零售业高端化发展,引进国际国内高端品牌旗舰店和专卖店,引导大型商业综合体向主力商圈和城市副中心集聚发展,形成一批主力新商圈,建成一批精品特色商业街区,建设西部时尚购物天堂。提升餐饮业发展水平,建设满足多元美食消费需求的现代化国际美食之都。统筹城乡商贸发展,加快构建覆盖县、镇、村(社区)三级的生活消费品、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信息服务等商贸流通网络,实现城乡市场同发展、共繁荣。
建设国际旅游城市。深化旅游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促进旅游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构建成都平原文化旅游功能区、龙门山国际山地度假旅游功能区、龙泉山田园休闲旅游功能区。完善旅游产业链,全面提升旅行社、宾馆饭店、景区景点、旅游商店的服务质量,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旅游服务体系。强化国际旅游营销,搭建“最佳旅游联盟”,建立多层面的营销体系,巩固和拓展国内外旅游市场,实现旅游产业年总收入突破千亿元,将成都打造成为世界遗产旅游标杆城市、中国乡村旅游典范城市、国际山地旅游知名城市、世界美食旅游名牌城市。
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有序发展房地产开发经营、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建立健全住房梯次消费和建设模式,合理调整住房供应结构,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
第三节 加快培育新兴服务业
加快发展电子商务。以做大做强第三方平台为重点,全面提升电子商务产业化水平。以电子商务普及推广为重点,突出制造业、农业、商贸流通业等重点领域普及应用,全面提升电子商务应用水平。以建设成都移动电子商务产业基地为重点,抢占移动电子商务发展制高点。加强支撑体系建设和政策保障,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在线支付、诚信、标准和安全等体系建
设,加快建成西部地区产业集中度最高、市场辐射力最强的电子商务城市,建成中国电子商务示范城市。
加快发展服务外包。以天府新城高新技术产业区为核心区域,以中心城区为特色区域,以温江、崇州、郫县、都江堰等为扩展区域,加快发展软件开发、通信研发、游戏动漫、数据中心、系统集成、呼叫中心、IT基础设施外包等,建成国际知名、中西部领先的服务外包中心城市。
加快发展数字新媒体产业。构建数字游戏动漫产业聚集区,重点发展核心技术攻关、原创内容研制、游戏动漫运营,打造公共服务平台。做大做强网络游戏,精心培育手机游戏和视频游戏,积极打造覆盖西部、辐射国内外市场的游戏运营中心。推动数字音乐、影视内容生产和数字出版发展,支持公共场所视频传媒和网络文学发展。鼓励网络动画和手机动画创作,发展手机电视、网络电视、户外视屏等广播电视新媒体。
加快发展健康产业。加快推进成都国际医学城建设,重点发展中医药产业、医疗康复业和健康管理业,发展第三方医学检测机构,搭建医学支持平台,推动健康产业信息化,举办健康展会节庆活动,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民族医药特色的健康产业聚集地,力争建成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集医疗康复、养生保健、生物技术与健康旅游为一体的健康城市。专栏18 “十二五”时期现代服务业重大工程
金融业重大工程:成都金融总部商务区项目等。
商贸业重大工程:成都国际商贸城项目、成都新客站城际商旅城项目、成都力宝村项目等。
现代物流业重大工程:成都航空物流园区及双流物流中心项目、成都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区项目、成都青白江(散货)物流园区项目、成都新津物流园区项目、成都新都物流中心项目、龙泉物流中心项目等。
文化创意产业重大工程:东部新城文化创意产业综合功能区等。
旅游“千亿产业”工程:龙门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的配套基础设施项目、龙泉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的配套基础设施项目、大青城山旅游区配套设施项目、都江堰市旅游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项目、成都大熊猫生态园四期项目、天府华侨城主体旅游区项目、西岭雪山山地运动度假区建设项目等。
数字新媒体产业重大工程:中国移动无线音乐基地扩容项目等。
电子商务产业重大工程:阿里巴巴西部基地、携程旅行网中西部总部、京东商城西部总部(含京东研究院)、电子科大服务外包与电子商务产业园、成都移动电子商务产业基地等。
服务外包重大工程:软通动力“西部软通总部基地”、马斯基信息处理成都公司项目、成都索贝数码科技股份公司项目等。
健康产业重大工程:成都国际医学城项目、金马国际体育城项目等。
第三章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抢占高端产业发展制高点,把成都市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到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50%以上。
第一节 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
加快推进国家软件产业基地(成都)和成都信息产业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发展软件及信息服务、集成电路、光电产品、网络和通信设备(含计算机及外设)、航空电子、汽车电子、电子元器件、物联网等产业集群,着力引进光电显示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高端项目;积极推进物联网、下一代互联网、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产业化,打造全国一流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和信息服务基地,建成中国软件名城。
第二节 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
加快推进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医用影像设备、生物医用材料及家用医疗仪器、化学高仿药、现代中药、功能性保健食品和化妆品及生物医药外包服务,巩固提升干细胞技术研究和应用在西部的领先地位,进一步巩固现代中药、血液生物制品、化学发光及基因芯片诊断技术在国内的研发和市场优势地位,加快高端医疗器械和设备的产业化进程,推进化学原料药技术升级,提高化学制剂药水平,积极延伸产业链,建设国内重要的生物医药创新中心、中西部制造中心和医药贸易中心,形成“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第三节 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
加快推进新能源产业功能区建设。重点发展太阳能、核能、风能、半导体照明、新能源汽车储能装置及关键生产设备等制造产业,积极培育太阳能晶硅、薄膜、光热、聚光等多种技术路线的龙头企业,大力引进新能源汽车整车及动力电池行业领先企业,加快壮大半导体照明产品及应用产业,进一步增强核能、风能产业配套能力,适度发展智能电网、生物质能产业,提升国家级硅材料工程技术中心、太阳能聚光应用工程技术中心、国家光伏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公共技术服务水平,打造新能源技术研发、系统集成与应用、关键零部件及生产设备制造产业高地。创新、开拓新能源示范应用领域,探索建立新能源标准体系,初步建成以成都(双流)新能源产业功能区为产业核心区、相关区县为产业配套区的成都新能源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千亿基地,形成“西部第一、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的新能源产业集群。
第四节 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
加快推进新材料产业功能区建设。重点发展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电子信息材料以及化工、新能源、生物医药等关键性、基础性和国家战略需要的新材料。建设新材料产学研合作平台、孵化平台和中试平台,加快新材料产业技术转化和应用,加强材料、工艺、装备的技术集成,注重新材料废料回收处理,实现节能环保可循环发展,打造特色鲜明、具有一定规模的国内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第五节 大力发展航空航天产业
加快推进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发展大型客机、支线飞机关键大型部件以及研制公务机、无人机等飞机整机,拓展飞机整机、航空发动机和直升机维修等领域;加快航天测控通信系统、卫星地面应用系统等研制。形成特色突出、创新能力强、拥有知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成都航空航天产业集群,建成“国内一流、西部第一”的航空航天产业基地。
第六节 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重点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尾气净化技术研发和产品生产,引进高效节能催化燃烧、光催化氧化等先进技术、污染处理设备和节能产品,在西部率先实现生物质能产业化,推行产品和工业区的生态化设计与改造,建立西部废弃电气电子产品和废旧汽车处置中心,构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实现节能环保产业集约、集群、跨越式发展,打造工业节能环保产业基地。
专栏19 “十二五”时期高新技术产业重大项目
电子信息产业:富士康成都光电产业基地项目、德州仪器集成电路项目、仁宝笔记本电脑及消费类电子产品生产基地、戴尔公司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项目、联想生产基地及研发中心项目、联发科技嵌入式软件系统研发项目、虹视主动式(AM-OLED)项目、成都中光电液晶基板生产基地项目、中电科大飞航空电子系统项目、高新区华为软件 研发基地项目等。
生物医药产业:神威药业医药产业园项目、科伦医药产业园项目、康弘生物基地项目、科伦国际软袋输液制造项目和卵磷脂生产项目、天府生命园项目、新荷花中药饮片生产基地项目、四川海蓉药业原厂扩产项目、成都高新区普什生物医学材料研发中心及生产基地项目、华西医院生物医药创新服务平台、创新药物综合研发平台项目等。
新能源产业:天威新能源西南产业园(三期)太阳能电池扩能项目、汉能控股双流太阳能光伏产业研发制造基地、中光电阿波罗碲化镉太阳能薄膜电池项目、中国军民两用核动力(非放)研发基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成都基地项目、旭双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线项目、瑞迪机械CPR1000核动力控制棒驱动机构项目等。
新能源汽车产业:成都瑞华特电动汽车生产基地和电动汽车检测中心项目、成都一汽等新能源客车西部生产基地项目、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生产项目、四川宝生新能源电池公司无钕稀土等镍氢动力电池项目、黄铭锂动力科技公司纳米磷酸铁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项目、省有色冶金研究院大功率磷酸铁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项目等。
新材料产业:巨石年产50万吨玻璃纤维新材料基地、中蓝晨光10000t/a芳纶Ⅱ项目、新力稀土新光源总部基地、天威四川硅业多晶硅(二期)扩产项目等。
航空航天产业:高端公务机项目、无人机项目、611所科研平台迁建、一航成飞民用飞机一期项目、成都艾特航空高新区制造基地项目等。
节能环保产业:成都·中国节能环保产业城、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南玻三期双流节能玻璃生产线项目、中昊西南化工研究院一期项目(工业废气综合利用成套技术与设备和污水处理成套技术与设备)等。
其他:中铁轨道交通高科技产业园项目、西南交大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项目等。
第四章 提升发展现代制造业
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发展,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强关键技术和先进工艺对传统制造业的高端化改造,推动汽车、食品、制鞋及箱包皮具、家具等优势产业以及石化、冶金建材等产业的细分行业向产业高端升级。
第一节 推动汽车产业高端化
以汽车产业综合功能区和成资工业开发区为载体,以新能源汽车和传统汽车高端化为重点,着力做大汽车制造规模,扎实推进汽车研发制造、贸易博览娱乐、生产生活服务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成为全国汽车产业的重要制造城市。
第二节 推动石化产业高端化
重点推进四川石化基地1000万吨炼油和80万吨乙烯项目建设,加快建设高标准、规模化和一体化的大型石化产业园区和特色鲜明的石化深加工产业基地。规划建设好邛崃市羊安精细化工园区,做强做大精细化工产业。在新津县新材料产业功能区大力发展化工新材料产品。
第三节 推动食品产业高端化
重点发展肉类深加工,加大肉类冷链产品发展。推动以郫县豆瓣、新繁泡菜为代表的川菜调味品和特色休闲食品的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做强白酒、茶叶品牌,发展低焦油低烟碱含量的烟草产品。
第四节 推动制鞋、纺织服装及箱包皮具产业高端化
重点打造鞋业区域总部经济,发展中高档女鞋,提升“中国女鞋之都”品牌知名度,拓展中高档纺织服装和箱包皮具,巩固和提升成都女鞋制造业西部第一、全国领先地位,逐步占领国际高端鞋业市场。
第五节 推动家具产业高端化
重点发展高端实木家具与高附加值板式家具,推进企业总部、研发设计、展览展示、贸易流通、生产制造为一体的产业集群发展,着力打造全国最大的板式家具产业基地和中国西部家具商贸中心。
第六节 推动冶金建材产业高端化
重点发展精品钢材、有色金属、高纤复材、超白超薄玻璃深加工等,促进产业链向高端环节延伸,打造优势冶金建材产业集群,全面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专栏20 “十二五”时期现代制造业高端化工程
汽车产业:一汽大众二期及扩能项目、一汽解放青岛汽车厂成都分厂技改扩能项目、中国重汽集团王牌商用车生产基地项目、一汽大众发动机项目、吉利-沃尔沃乘用车成都基地项目、成都大运汽车工业园项目、天合富奥安全气囊项目、成都银河汽配园项目等。
石化产业:中石油四川石化80万吨/年乙烯项目和1000万吨/年炼油项目、川化20万吨/年己二酸生产装置和13万吨/年己内酰胺生产装置及硫酸、硝酸等技术改造项目、鸿丰氯化钾等高端产品生产线项目等。
冶金建材产业:台玻年产6万吨电子级无碱纤维丝及布项目、攀成钢钒冶炼系统改造项目、中建材2000吨碳纤维项目、成都中光电玻璃基板项目、中材集团石英坩埚项目、航天及汽车玻璃项目、节能环保建材项目等。
食品产业:康师傅食品温江生产基地、水井坊产品开发基地、成都川渝中烟总部建设及烟草科技园区建设项目、诗仙太白酒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新希望乳业与乳制品生产安全保障模式及可追溯体系建设项目。
家具产业:香江集团全球家居CBD、全友家私(三期)项目等。
专栏21 “十二五”时期千亿产业园区
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南航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成都北新经济开发区、彭州石化基地。
第五章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努力推动成都农业向“一流的经营治理机制、一流的产业发展水平、一流的营销体系、一流的保障体系、一流的吸引人才机制”的目标迈进,建成“西部第一,全国领先”的现代农业基地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第一节 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
优化农业功能布局。在市域西部“优化型发展区”的平原重点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在“两带生态及旅游发展区”的山区重点发展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经济,在“提升型发展区”的中心城区重点发展农业旅游和农业服务业,在市域东部的“扩展型发展区”的丘区重点发展特色农业。
优化农业空间布局。在城市近郊发展“插花式”、“镶嵌式”景观农业,在城市中郊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精品化的优质高效农业,在城市远郊发展规模化、区域化、标准化优质高效农业和山地丘陵特色生态农业。
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拓展成都农业的发展空间,加大成渝、成德绵、成资遂、成眉乐、成雅阿农业和农村经济合作,把成都建设成为西部优势特色产业集中发展区、西部农产品加工、物流、交易和科技转化中心。
第二节 加快现代农业基地建设
建设现代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基地。建成集中连片的粮油、蔬菜、花卉苗木、食用菌生产基地,加快发展标准化生猪、家禽养殖基地。推进龙门山和龙泉山优质茶叶、猕猴桃、冷水鱼、伏季水果、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在主要交通干线建设粮经产业综合示范带。
建设农业科技创新转化基地。加强农业创新中心、科技中心和农业企业总部基地建设,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研发、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着力抓好蔬菜、花卉苗木、伏季水果、茶叶、猕猴桃、生猪、水产、食用菌、粮油等产业的制种育苗和良种良繁。实施品牌战略,着力打造区域性高端农产品品牌。5年内建成30个农业工程技术中心,30个专家大院,建设14个工厂化制种育苗和良种繁育中心,建成年出口1000万公斤的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形成50万亩珍稀珍贵树种用材林基地,形成20个以上全国知名农产品品牌。
建设农产品加工基地。规划建设农产品加工研发中心和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区,重点发展畜禽、中药材、蔬菜(含食用菌)、茶叶、水产品和林产品的精深加工。到2015年,农产品精深加工率达到50%以上。
建设现代农业物流基地。加快推进农产品物联网建设和冷链体系建设,加快发展以电子拍卖、电子交易、电子结算为主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建设完善彭州、龙泉驿、双流三大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和成都中药材专业市场,配套建成36个产地批发市场,建成全域成都的农产品物联网。5年内使成都成为全国重要的农产品信息交流中心、价格形成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质量检测中心。
第三节 提高农业产业发展水平
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重点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加快现有农产品生产、加工、物流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健全完善园区管理运行机制,促进企业入园和产业提档升级,发挥园区示范带动作用。到2015年,建成标准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园区50个以上。
着力培育大型龙头企业。围绕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扶持发展前景好、市场竞争力和带动农户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支持和鼓励龙头企业以资本或品牌为纽带,进行跨区域、跨行业合作,扩能增效,拓展市场。5年内培育年产值或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100家,10亿元以上的30家,100亿元以上的5家;推动5家农业企业上市。
突出发展设施农业。鼓励发展智能温室、标准和简易大棚等农业设施。支持现代农业园区(基地)建设滴灌、喷灌等配套设施。加快设施农业专用品种和技术的研发、引进和推广。到2015年,全市设施农业面积达到60万亩以上。
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加快有机农业技术推广和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着力建设完善从种子种苗到营销服务的有机农业产业链,引导和支持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联结带动农户发展有机农产品生产。“十二五”时期,全市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到20万亩以上。
健全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在建立完善以基层农业综合服务站为主的农业公益性服务体系的基础上,着力推进以技术服务、劳务服务、信息服务为重点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形成完善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专栏22 “十二五”时期现代农业重大工程
现代农业产业园示范工程:蒲江县国家猕猴桃基地、彭州市濛阳(国家)现代农业绿色蔬菜产业示范区建设、成都西部浅山区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区、中粮集团西南综合产业园等。
粮经高产高效示范工程:建设100万亩粮经复合高产高效示范基地、200万亩粮食作物高产示范基地和100万亩特色经济作物高产高效示范基地。
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工程:建设以智能设施和标准设施为主的设施农业示范园6个,万亩以上的设施农业示范片10个,高端设施农业展示中心和工厂化种子种苗繁育中心7个。
粮经种子生产基地建设工程:建设8万亩水稻制种基地、3万亩脱毒马铃薯种薯生产基地、2万亩“双低”油菜制种基地、1万亩玉米机械化制种基地和1万亩食用菌、茶树、水果繁育基地。
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工程:建设蔬菜,水果、茶叶等农产品有机生产基地20万亩以上。
菜篮子生产工程:新建和改(扩)建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1000个、年出栏生猪500万头以上,4个曾祖代(原种)种猪场,3个成都麻羊、金堂黑山羊保种选育基地,标准化改造100个禽蛋养殖场,建设冷水鱼规模养殖基地530亩,建设泥鳅、龙虾、高档观赏鱼等特色水产养殖规模化标准化园区6个、总面积5500亩以上,建设20座蔬菜水果气调保鲜库。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工程:构建由1个市级农产品安全监控管理信息平台,14个区市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各乡镇片区农业综合服务站、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快速检测设施构成的市、县、乡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农业物联网应用工程:搭建覆盖全市的生猪、蔬菜、农资物流3个农业物联网应用子平台。
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建设工程:建设大邑青梅深加工基地、崇州枇杷茶深加工基地、都江堰雷竹笋深加工基地和猕猴桃果酒生产基地、金堂和龙泉驿紫薯深加工休闲食品基地、彭州獭兔肉制品深加工基地、邛崃猪肉制品深加工基地。
第四篇 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
深入推进“两枢纽、三中心”建设,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区域合作,积极扩大对外贸易,全面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努力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十二五”期间,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25%以上,落户成都的世界500强企业达到210家以上,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5%。
第一章 建设国际性区域枢纽
完善公路枢纽、铁路枢纽和航空枢纽为主体、公铁航联运互通的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增强国际通信保障能力、区域干线传输能力、信息汇聚处理能力、信息安全支撑能力和应急通信适应能力,努力建设国际性区域综合交通和通信枢纽。
第一节 建设国际性区域综合交通枢纽
以建设国际区域性航空枢纽、铁路枢纽和公路枢纽为重点,形成以成都为中心、辐射中西部、连接国内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初步建成西部综合交通枢纽成都主枢纽。建成双流机场新航站楼并全面运行,规划建设成都新机场,开通直达美国、欧洲、南亚、西亚等多条国际航线,成为连接南亚、中亚、西亚的国际性区域航空枢纽。加快成昆铁路扩能改造、成雅铁路、成渝客专、成兰铁路等对外铁路通道建设,形成以成都东客站、成都站、大弯站、新津站等车站组成的铁路客货枢纽系统,实现成都经济区半小时交通圈、成渝经济区1小时交通圈,成都到贵阳、兰州、昆明、西安等周边省会城市4小时交通圈,成都到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经济圈8小时交通圈。建成成都第二绕城、成德绵、成德南、成安渝和成自泸等高速公路,启动成都大外环高速及第二机场高速建设前期工作,形成西部公路交通枢纽。
专栏23 成都市对接南亚、中亚、西亚枢纽示意图
专栏24 成都市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示意图
专栏25 “十二五”时期国际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重大工程
国际区域性航空枢纽建设工程:成都双流机场第二跑道及新航站楼建设项目,成都新机场项目。
西部铁路枢纽建设工程:成昆铁路扩能改造、成雅铁路、成渝客专、成兰铁路、成西客专、成贵客专、成都铁路枢纽“一所三段”项目等。
西部公路枢纽建设工程:成都第二绕城高速公路、成安渝高速公路、成自泸高速公路、成德绵高速公路、成德南高速公路等。
第二节 建设国际性区域通信枢纽
实施移动、联通国际直达数据专用通道建设和电信国际直达数据专用通道扩容工程,强化干线传输能力,提高汇聚西部、辐射全国、通达世界的国际通信能力。加速推进区域网络和基础通信设施建设,初步形成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下一代信息网络。争取国家在成都部署国家大区级互联网直联点,打造国家级存储灾备基地,推进大型商用云计算中心建设,努力构建集科学计算、工程计算和密集数据运算为一体的高效能共享式计算架构。
专栏26 “十二五”时期国际区域性通信枢纽建设重大工程
西部网络交换项目南区交换枢纽、中国移动IDC、光域成都、灾备基地、云计算中心建设等。
第二章 建设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
加强商贸物流中心、金融中心和科技中心建设,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全面提升集聚辐射能力,建成带动西部地区协调发展、功能强大的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
第一节 加强“三中心”建设
加强商贸物流中心建设。积极引进大型商贸企业参与中心商业区、主力商圈、北部新城现代商贸综合功能区等建设,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等新型流通业态,加快培育贸易运营控制、交易服务、大宗商品价格发现、口岸集散等现代商贸功能,建成西部商贸中心。加快建设西部航空货运枢纽、铁路货运枢纽、公路货运枢纽,建设西部物流中心。
加强金融中心建设。以金融总部商务区和金融外包及后台服务中心集聚区为载体,深化金融改革,加快金融创新,壮大金融总量,建立健全金融市场体系,建设西部金融机构集聚中心、金融创新和市场交易中心、金融外包及后台服务中心。
加强科技中心建设。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抓手,以国家级高新科技产业园区为重点,深化“高科技成都”建设,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有机结合的科技服务体系,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智力支撑能力、科技转化能力和科技资源聚合能力,增强科技辐射力。
第二节 大力发展总部经济
以人才国际化、资本国际化、市场开放化为重点,积极营造总部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充分利用西博会、欧洽会等国际化平台,积极引进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设立区域性总部和功能性总部。加快优势领域总部经济发展,突出抓好航空航天、重装设备、核工业、新能源、新材料、环保产业、金融、物流、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优势产业总部集聚发展。加快形成 “198”生态总部基地、天府新城和人南科技商务区等集群发展格局,形成法律、咨询、投资管理、会计服务等专业服务机构为主体的优良商务服务环境和高能级支撑保障体系,建设西部企业总部最多、产业能级最高、资源配置能力最强的总部基地。
第三章 加快成都经济区建设
坚持“平等互利、政府推动、市场主导、充分合作”的原则,积极推进成都经济区一体化建设。深化合作内容、拓展合作领域,完善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促进区内资源、能源、产业、市场、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全面合作,推进基础设施共建、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共享、环境共治、生态共保,启动成德绵同城化战略,提升成都经济区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形成西部地区最具竞争力的区域增长极。
专栏27 成都经济区
成都经济区包括成都、德阳、绵阳、眉山、雅安全市,以及资阳市雁江区、乐至县、简阳市,遂宁市船山区、大英县、射洪县,乐山市市中区、沙湾区、五通桥区、峨眉山市、夹江县,该区域面积占四川省面积的16%,涉及到省内八个城市,总人口约3789万。
第一节 推进区域市场共融
逐步消除市场壁垒,统一市场规则,形成统一、开放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加强统一的信息平台建设,推动更大区域范围内企业信息资源共享。建立统一、开放的人力资源市场,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加快推进成(都)资(阳)、成(都)眉(山)、成(都)雅(安)、成(都)阿(坝)合作工业园区建设。加强区域金融合作,探索建立一体化的存取款体系、支付与资金结算体系、金融网络系统和信用保证体系。继续推进跨区域旅游合作,加快“两湖一山”等旅游资源的合作开发,全面建成无障碍旅游区。建立大区域物流体系。深化农业产业化合作基地建设。
第二节 推进基础设施共建
着力推进成绵乐客运专线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成都第二绕城高速、成简快速通道、三岔湖旅游快速通道、成德绵高速公路、成眉快速通道等道路建设。积极推动区内基础设施的统一规划、同步建设、衔接协调,加快形成以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为主的城市道路交通网,以公用通信为主的大区级区域通信网,以绿化带和江河湖泊优良水质为主构成的生态资源网,以文化体育场馆、展览馆、博物馆、科研院所(研发中心)及学校基础设施为主的科技教育和文化体育设施网。
第三节 推进公共服务共享
积极推动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人才等社会事业公共服务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鼓励跨区域联合办学,共建科技研究中心。建立协同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传染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构建区域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统一的就业服务信息化管理平台,逐步建立培训资源共享、技能资质互认机制。推进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服务对接,逐步建立起政府公共服务的互惠制度。
第四节 推进生态环境共保
加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和灾害防治,规划实施跨区域环境保护和治理的重大项目,逐步建立区域环境保护标准体系,以区域补偿为重点,建立跨区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实现生态共建、环境共保、污染同治,大力推动区域循环经济发展。
专栏29 “十二五”时期区域合作重大事项
基础设施共建:成绵乐城际铁路、三岔湖旅游快速通道、成简快速通道、成德绵高速等。
产业协调合作:成都·阿坝工业园项目、成都·眉山工业园区项目、成都·资阳工业园项目、成都·雅安工业园项目,“两湖一山”(龙泉湖、三岔湖、龙泉山)精品旅游项目,彭祖长寿之旅、古镇风情之旅等旅游精品线路,金融“同城化”工程等。
公共服务共享:劳动力供求信息共享、医疗卫生检查结果互认互通、医疗保险双定互认、养老保险无障碍接续、环境齐治、计划生育共管等。
市场环境共治:企业征信体系共享、质量监管标准统一、城管执法联动互助等。
第四章 加强多层次区域合作
积极推进成渝经济区建设,强化成都与西部省区及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发达地区的区域合作,进一步扩大国际经贸往来和科技文化交流,进一步巩固提升成都西部中心城市地位,增强区域辐射带动作用。
第一节 推进成渝经济区建设
贯彻落实国家成渝经济区区域开发战略的总体部署,发挥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与重庆的协作与联系,优化城市功能,成为带动成渝经济区发展的引擎和对外开放的门户,合力将成渝经济区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极、我国内陆开放示范区、全国统筹城乡发展先行区、国家生态安全保障区和国家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
增强发展极核的辐射带动作用,重点发展成绵乐、成内渝、成遂渝发展带,加强与周边地区的联系,促进区域内协调发展。加强高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国防科技工业、现代服务
业和特色农业等领域的交流合作,逐步形成区域内合理的产业分工互补体系。加强重大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进程。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社会事业领域的合作发展。
专栏28成渝经济区
成渝经济区包括四川成都、德阳、绵阳、眉山、资阳、遂宁、乐山、雅安、自贡、泸州、内江、南充、宜宾、达州、广安15个市以及重庆市的31个区县(自治县),区域面积20.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0163万。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城镇、产业聚集区,是引领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提升内陆开放水平、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第二节 强化与中西部地区合作
重点加强与云南边贸和旅游经济合作以及与贵州资源开发与旅游合作,充分利用北海通道实现与广西区域合作升级,支持成兰新铁路建设,打通西南至欧洲新的欧亚大陆桥。积极参与支持西藏、新疆各方面的资源开发建设,加强与西藏、新疆合作打通南亚、西亚、中亚通道。全面加强与武汉、西安等中西部城市在产业、旅游、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合作。
第三节 加强与发达地区合作
加快发展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开发园、台湾农村居民创业园,以吸引投资和进出口贸易为重点,加强与港澳台地区合作。全面加强与长三角地区在信息、金融等高端服务业方面的联合与协作,深化与上海在金融、产业、信息等方面的合作;继续推进与泛珠三角地区在产业、项目、产品等方面多层次实质性合作;积极开展与京津冀地区在科技、人才、信息交流等方面的合作。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进程,逐步实现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
第五章 加强国际经济合作与交流
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强国际区域经济合作与交流,推进成都加快融入世界经济产业体系。
第一节 加快成都企业全球化产业布局进程
抓住新兴市场国家开放市场和经济增长带来的发展机遇,推动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优势企业进行全球化布局。重点支持优势企业建立国际生产体系,获取资源开发权、国际知名品牌和先进技术。支持服务业优势企业发展国际营销网络,逐步创立成都产品品牌。支持科技优势企业到境外科技资源密集地区设立研发中心,利用境外科技、智力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提升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的层次,重点支持企业承揽交通水利、通信电力、航站港口等基础设施项目以及城市公共项目和石化、矿山等建设项目。
第二节 全面提升对外经济合作与交流水平
巩固与日本、韩国经济合作与交流,夯实欧美、东欧、俄罗斯等传统市场,统筹兼顾南亚、东南亚、中亚、西亚等新兴潜力市场的开拓,拓展与东盟国家的交流合作,加强与印度在软件和服务外包等方面的合作。重点加强与南亚区域合作交流,编制成都与南亚经济合作规划,搭建经贸合作促进平台,引导成都与南亚优势企业实施跨国生产和经营,把成都打造成为中国与南亚国家区域合作的重要战略枢纽和面向印度洋开放的战略基地。
第三节 加强国际区域经济合作载体建设
规划建设欧盟产业合作园区、新(加坡)
(四)川创新科技园等经济贸易发展区,打造中国与其他国家开展经贸合作的重要载体和商品进入中国的桥头堡。组织成都及国内实力较强、有扩张能力的产业、企业到有条件的国家设立成都经济合作园、工业园、商品城等经贸合作区。
第六章 扩大对外贸易
扩大对外贸易规模,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壮大对外贸易主体,营造对外贸易环境,提高外向型经济水平,促进对外贸易持续健康发展。
第一节 扩大对外贸易规模
鼓励各类企业开展进出口贸易。推动有进出口潜力的企业、实体进入外经贸领域,走向国际市场。积极培育进出口骨干力量,加大对重点骨干企业的扶持力度,切实落实各级鼓励、促进政策,引导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加快发展。通过实施技术改造、加快新产品研发、加强业务培训与指导等措施,帮助更多的企业树立信心,增强后劲,扩大进出口规模。
努力融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建立健全以出口退税为主体,以金融支持、信息服务等为支撑的出口政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外贸摩擦应对机制,建立对外贸易保障和预警机制。加快成都口岸服务体系的建设,扩大综合保税区范围,积极推进大通关及电子口岸建设;推进成都与主要口岸之间快速转关通关合作,简化跨关区转关手续;加快口岸服务设施的建设。充分发挥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特殊监管区作用, 加快申报设立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双流园区,加大产业转移承接力度,推动成都电子信息出口基地建设。
第二节 优化对外贸易结构
调整对外贸易结构。重点支持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特色优势农业等产品出口,注重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本地产品出口。鼓励自主创新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出口。继续发展加工贸易,着重提高产业层次和加工深度。优化出口市场结构,拓宽现有出口渠道,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努力扩大对欧美、亚洲市场的出口。
大力推动服务贸易发展。制订服务贸易发展规划,拓展服务贸易渠道,巩固发展国际旅游、会展等服务贸易,加快发展通信、金融、技术、管理等资金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
大力支持先进技术的进口。鼓励进口先进技术设备和短缺资源,带动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外贸出口的发展。有针对性地鼓励对本土薄弱技术的进口,鼓励进口企业、科研机构尽快掌握进口技术。注重对贸易方式的调控,在发展加工贸易的同时,淘汰落后产能,选择附加值较高的加工产业。积极引导和鼓励自主创新企业走出国门寻找市场。
第三节 营造对外贸易环境
推动企业加强国际交流与联系。支持优势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走出去”,在全球范围内更合理地配置资源,与境外企业、实体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会展活动,加大出口推销力度。努力为企业疏通渠道,做好部门间的协调工作,为企业提供便利化条件。加强对国际市场动态性研究,为企业尽可能地提供更多、更准确的资讯服务,为企业及时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和开发新兴市场提供帮助。支持企业对自主品牌和知识产权的国际申请、注册和获取国际标准认证。加强与外贸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打击侵权行为,保护企业的知识产权利益。
第七章 优化对外开放环境
积极适应对外开放新形势,营造良好的对外开放环境,提升国际投资开放度,广泛开展国际交流,提高成都在国际层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切实提高国际化程度。
第一节 提升国际投资吸引力
清理涉及外商投资的审批事项,调整审批内容,优化审批程序,改进审批方式,营造良好的外商投资环境。精心办好有影响力的各类国际活动,加强对国际组织、外国驻蓉外交、新闻、商务等机构的服务和管理工作。积极开展民间外事活动,重视国际友好城市关系的建立和维护。积极吸引更多国际组织在成都落户或设立办事机构。鼓励国际组织在成都举办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高端会议、展览、文化艺术、体育等活动。创造国际化的生活和服务条件,提高教育、医疗、居住、语言、法律、会计、金融以及出入境等服务的便利化、国际化程度。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成都“中国内陆投资环境标杆城市”地位。
第二节 提升国际投资开放度
全力打造吸引高端重大产业项目的承载平台,努力形成配套完善、政策优惠和服务高效的新优势。加强对利用外资的产业和区域投向引导,引导外资投向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现代农业等领域,鼓励支持跨国公司在蓉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财务管理中心等各种功能性机构。着力提升投资服务质量和水平,研究制定更具比较优势的投资促进优惠政策,努力营造优势投资环境。强化产业链招商和专业化招商,推动本地企业与外资产业链的衔接,打造分工明确、优势突出、配套完善的产业集群。
第三节 加大宣传和营销力度
大力实施全方位的城市营销战略,加强对外宣传,在世界范围内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形成较高的知名度、深远的影响力、独特的吸引力以及强大的亲和力。整合政府各部门、社会团体和专业机构的资源和力量,建立完善城市营销工作机制。建设专业化的营销队伍,统筹整合城市形象、旅游推广、投资促进、文化交流、人居环境、节会活动等领域的资源和诉求,通过新闻宣传、文化交流活动、政府公关、高端论坛、广播电影电视、旅游促销等形式,加强宣传力度。
第五篇 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为着力点,大力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促使经济发展方式由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实现创业环境中西部领先。
第一章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深入推进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加快教育均衡化、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建立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机制,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到2015年,形成体系完整、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现代教育体系,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8%,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达99%,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6%,实现免费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0%,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年。
第一节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保障教育经费投入。强化政府教育保障责任,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完善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建立规范透明的义务教育经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健康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公益性幼儿园,不断提高学前教育质量;深化统筹城乡教育的体制机制改革,推进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形成多样化、特色化的普通高中发展格局;大力推进职教攻坚,构建布局结构合理、专业门类齐全、中高职相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成都大学等市属高校建设,整合在蓉高校资源;大力发展社区教育,打造终身教育网络,健全全民学习的终身教育体系;鼓励社会资本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优质发展。
第二节 深入推进教育均衡化
优化城乡学校布局,逐步形成城乡均衡、规模适度、效益较高的布点格局。加大对薄弱学校、农村学校的倾斜力度,均衡配置区(市)县域内教育资源。完善“县管校用”教师交流机制,完善城乡校长互派、教师交流机制。进一步完善教育集团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发挥优质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多种途径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完善小学升初中“就近入学”制度。完善普通高中招收制度,合理引导初中学校生源流向。加大资助力度,切实解决经济困难群体和外来人口子女上学问题。
第三节 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
推进教育观念和管理现代化。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尊重个性、全面发展。加强教育督导,改革教育质量和人才评价制度,建立和完善教育质量监测机制、素质教育监测公布制度和基础教育学能监测体系。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引导社区和有关专业人士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逐步形成学校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格局。
大力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加大市级专项经费投入,加快学校信息化终端设施普及,加强数字化教育教学建设,重点支持农村地区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和基本服务项目,构建全市统一的教育信息化管理应用平台。实施网络远程教育,完善资源共享机制,建立全面覆盖学历、非学历、职业教育、市民教育各个领域、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和终身学习的平台。
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加强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制定中小学校教师队伍素质提升规划。实行教师准入制度,建立完善教师补充和退出机制,建立健全考评标准和机制。完善激励保障机制,依法保障教师待遇。完善成都市名师选拔培养、教师表彰奖励制度,建立优秀教师荣誉称号体系。
第四节 加快推进教育国际化
加强与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具有国(境)外学历、学习和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推动国际学校办学质量的提升。引进和执行国际通用标准,参与国际认证,建立与国外院校相匹配或可衔接的评价体系。加强与海内外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和教育中介机构的合作,实施成都职业教育“走出去”战略。扩大教育对外交流,形成与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
第二章 构建区域创新体系
以壮大创新主体、夯实创新基础、优化创新环境为着力点,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到2015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6件。
第一节 壮大创新主体
深入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引导和支持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联合创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等,建成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培育和发展一批集研发、设计、制造于一体的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和知名品牌。扶持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培育一批成长型科技企业。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进科技型企业兼并重组,培育一批有竞争优势的大公司和大集团。鼓励和支持地方企业与军工单位联合,组建民品科技企业和技术研发中心。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深化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第二节 夯实创新基础
加大政府对科技的投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为支撑、风险投资为重要补充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加强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重点产业的公共技术平台建设。积极推进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吸引和聚集国内外先进技术。支持科研院所创新发展,深化校(院)地科技交流合作,探索完善合作交流机制,引导科教资源面向社会开放共享,协同参与解决区域科技创新重大问题。鼓励创办专业化科技服务机构,支持引进国内外著名的科技服务机构,重点培育一批技术转移、科技成果交易、科技评估、风险投资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培育省级及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支持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创立国际、国家和地方标准,开展技术应用研究与示范。增强科技型企业孵化器孵化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社会化、专业化和网络化的孵化服务体系,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完善战略功能区科技创新综合配套服务,在战略功能区引导建设一批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第三节 优化创新环境
制定和落实激励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健全科技创新服务支撑体系。实施标准化战略,在产业发展、社会建设、城市管理等领域大力推进标准化工作。加强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加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建立知识产权预警机制,建成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打造以市场观念、开放观念、创新观念和竞争观念为特色的价值体系,培育敢于冒险、勇于创新、宽容失败、追求成功的创新文化。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加强科学普及,深入开展“三下乡”等城乡科普工作,办好“成都科技节”等科技活动。
专栏30 “十二五”时期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重大工程
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工程:建设48个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120个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5个,科技企业孵化器面积达到180万平方米。
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科技信息情报共享平台、科技战略决策咨询服务平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区域技术市场交易平台。
知识产权能力提升工程:加强知识产权制度建设,促进知识产权创造与应用,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第三章 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人才发展方针,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以重要人才工程为抓手,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打破常规引进人才,加快建设人才强市,建设中西部人才高地。到2015年,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到303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分别达到33.5%、24%,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数量达到78人,人力资本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14.5%,人才贡献率达到27.6%。
第一节 加快重点人才队伍建设
以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为重点,培养和引进一批掌握科技前沿技术、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带动新兴学科和新兴产业发展、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高层次研发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和学科带头人,主动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壮大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制造业、现代农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队伍。
第二节 统筹各类人才开发
加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改革方针,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扩大干部工作民主,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拓宽用人渠道,提高干部工作科学化水平。开展大规模干部教育培训,构建理论教育、知识教育、党性教育和实践锻炼的干部培养教育体系。改善干部队伍结构,提升干部队伍素质。
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和国际化进程,培养一支具有全球经营战略眼光、市场开拓能力、管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加强培训,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完善以市场和出资人认可为核心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机制,建立社会化的职业经理人资质评价制度。实施大企业、大集团人才战略,培养引进优秀企业家和企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人才。
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构建分层分类的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体系,扩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培养规模,提高专业技术人才国际化水平。建立科学、分类、动态、面向全社会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体系。改进专业技术人才收入分配等激励办法,改善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工作生活条件,拓展职业发展空间。完善市政府津贴和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选拔制度。充分发挥离退休专业技术人才作用。
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能技能为核心,以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技工为重点,建设一支技术水平高、革新能力强的技能人才队伍。实施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政府推动和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形成高技能人才培养网络。打造一批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技能品牌赛事,聚集人才。鼓励企业实行首席技师制度、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等方式培养高技能人才。深化技工院校办学体制改革,建立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技工院校和示范院校。
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以提高科学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着力打造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抓好农村生产经营管理人才、农业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种养殖能手为主体的农村人才开发。抓好大学生志愿者队伍建设。建立以市场需求定培训机构、定培训项目、定培训对象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机制。积极扶持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兴业。到2015年,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50万人。
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社会工作人才教育培养,提高社会工作队伍职业化、专业化水平。大力开发社会工作岗位,发展志愿者队伍,推动建立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基地。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人才评价制度。出台扶持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相关政策。到2015年,专业社会工作人才数量达到1万人。
第三节 创新人才开发机制
加快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创新教育方式,突出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新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加强实践培养,依托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合作项目,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参与国际交往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加大政府对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力度,深入实施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高新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等重要人才培养引进工程,打破常规招纳人才。完善人才培养、引进、评价和激励机制,培育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探索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具体形式,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实行期权、股权激励和年薪制等多种薪酬方式,激发人才创业活力。加大人力资源市场、技术交易市场和风险投资市场的建设力度。
专栏31 “十二五”时期重要人才工程
党政人才队伍优化工程、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计划、高科技人才培养引进计划、高技能人才培养引进计划、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文化名家百人工程、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工程、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
第六篇 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进城乡社会事业均衡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和公共服务能力提升,深入推进和谐社会和幸福成都建设。
第一章 提升就业、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
积极扩大就业,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到2015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不低于98%,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不低于90%。
第一节 积极扩大就业
坚持“就业优先”战略。深入推进城乡统筹就业,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困难群体就业。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促进政策,完善就业促进体系和工作机制,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优化创业环境,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强对创业的服务和支持力度。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中小企业、微型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服务型企业,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加速农民工向新型产业工人转化。
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整合资源,建设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加快基层就业服务平台和信息网络建设,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基本信息收集、汇总和发布。完善就业实名制度,加强就业登记、失业登记等服务,为城乡劳动者免费提供就业信息、就业咨询、职业介绍、劳动仲裁、基本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做好失业调控和就业促进工作。加强政府扶助、社会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促进职业技能培训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提升就业质量和就业层次,提高就业稳定性。加强就业服务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
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完善面向所有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制度,建立就业援助动态管理、动态服务工作机制,实现就业援助的制度化和长效化,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等多种途径,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优先扶持和重点帮助。消除就业歧视。
建立和谐劳动关系。以用工必签劳动合同和参加社会保险、增加一线职工工资、提高劳动报酬比重、改善劳动条件为重点,推进小企业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和依法参加社会保险,根治企业欠薪行为,深化和谐劳动关系创建工作,促进实现劳动者体面劳动。建立健全适应统筹城乡发展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地方规章与制度体系,实现劳动保障监察“全覆盖、全动态、全过程”监管,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完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工作体制机制,进一步提升劳动争议处理能力。
第二节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形成企业普通职工工资增长机制。鼓励劳动者通过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通过自主创业、技术创新等方式提高收入,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完善个人收入申报制度和信息体系,加强个人收入税收征管。积极发挥税收、捐助等制度对社会收入和财富的调节功能。
切实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挖掘农业增收潜力,积极发展品种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支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增加农村居民务工收入。明晰农村各类产权,打破农村产权流转中的制度障碍,增加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加大财政对农村的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农民的转移性收入。
第三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提高社会保险参保覆盖率。进一步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覆盖面。强化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保险的稽核工作,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实现“全域成都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进一步完善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加快推进非城镇户籍从业人员综合社会保险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并轨与接续,实现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合理衔接和顺畅转移。妥善解决宗教教职人员社会保障问题。
提升各项社会保障水平。建立社会保障待遇与物价上涨联动的长效机制。持续提高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水平,逐步缩小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之间的待遇差距。逐步提高财政对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补助标准,提升医保政策范围内的报销水平和最高支付限额,扩大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提高工伤人员伤残津贴、医药费、生活护理费、抚恤金标准。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建立最低工资标准、失业保险金标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的机制,逐步缩小城乡居
第五篇:成都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条例
成都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条例
(1988年10月26日成都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七次会议通过;1988年12月7日四川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义批准。1990年8月24日成都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修正;1990年11月7日四川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批准修正;1990年11月16日成都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布。),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保证国务院批准的《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合成都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在成都市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各项建设,都必须符合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服从城市规划管理,执行本条例。第三条 成都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必须遵循城市“、”合理发展经济、调整工业布局有展出价值的古建筑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先行的原则,不准和人口密度,切实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建设的综合效益。第四条 成都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的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并按照国务院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和完善分区规划及详细规划,人不得擅自改变。成都市城市规划区外各区(市)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按照批准的总体规划,参照本条例,实施规划管理。, 第二章 建筑规划管理
第五条 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严格控制新建大、中型生产项目。必须建设的项目,在作可行性研究或初步设计时,给“选址意见书第六条 凡在城市规划区内从事新建、扩建和改建的一切建筑物、构筑物和公用设施的建设单位或个人,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建设项目定点申请,地点及范围,发给办理用地手续。各项建设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完成后,应向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建设申请,在领得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第七条 建设单位使用的地形图和规划设计图,必须采用城市规划主管部门统一的坐标和标高。
第八条 各项建设工程必须由持有设计证书的勘察设计单位指定承担设计范围进行设计,严禁无证和越级勘察设计。”、“
”,一并报市政府批准,不得建设具有污染和其他公害的企业和项目。“定点通知书
”并交纳保证金后,方可施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
“、县的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该行政区的规划管理工作,受”。建设项目需要征用、划拨土地的,报市土地管理部门申请
“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勤俭建国和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见缝插针报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设计任务书和其它批准文件,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审查确定建设
“、”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的小“、”妥善保护名胜古迹和“;严格控制建筑密度
任何单位和个并会同有关部门选址、发”建、合理用地、节约用地 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和统筹安排,必须持有按国家规定程序批准的建设计划、向市 建设项目的总平面规划或设计方案必须经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后,才能作初步设计或施工图。大型公共建筑、道路宽度在三十米以上的临街建筑和其他重要建筑,还必须同时报送单体图、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和建筑透视图或设计模型。
建设工程设计文件经市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批准后必须遵照执行,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批准机关同意不得擅自更改。
地下、地上工程建成后,建设单位必须按市规划部门测定的坐标和标高编制竣工图,报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备查,并在竣工后六个月内,向市城建档案馆报送竣工图和资料。
第九条 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所有高层建筑设计方案,必须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各项建设规划设计的技术指标,由市人民政府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制定。第十条 临街建筑不得影响市容景观,其厕所、化粪池不得设在临街干道一面,地下地上设施最外突出部份均不得超越规划的道路红线修建。在旧城沿规划道路新建临街建筑物,在道路尚未按规划宽度形成时,必须将新建的建筑物与现状道路之间的旧房全部拆除。
在旧城不临规划道路新建多层房屋,必须先拆迁后建设,其四周拆除旧房的范围、与相邻的旧有建筑之间的间距,按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一条 新建大型公共建筑应设置地下人防工程、公共厕所、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并同时定点、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第十二条 建设住宅小区,必须统一规划,综合开发。市政基础设施、文化卫生设施、教育设施、生活服务设施,应当和住宅同步建设。
第十三条 建筑物一律不得紧贴规划道路红线修建,中、小型公共建筑应退离红线二至十米,大型公共建筑应退离红线十米以外,高层公共建筑应退离规划道路对面红线相当于该建筑一点二倍至一点五倍高度以外的距离。
第十四条 修建临时建筑,必须经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不得影响市容、交通、消防、绿化、管线、市政设施和临近建筑的采光、通风和卫生,在国家建设需要时必须无条件拆除。不予补偿,禁止以临时建筑为名修建永久性建筑物、构筑物或其它设施。危房改建必须按规划管理程序经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不得以危房发行为名任意增建楼层或扩大面积。
第十五条 在风景游览区、文物古建筑保护区周围新建建筑物,必须符合文物保护和园林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其体量、造型、高度、色彩、风格都应与保护区的风貌景观协调。第十六条 施工单位必须按批准的经营范围承接工程任务,禁止无证施工、越级施工和承接未经报批或虽经报批但擅自更改施工图纸的工程,并应验明建设单位和个人的划许可证“及经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施工图纸方可施工。
第十七条 设计、建设、施工单位应对工程临近的建筑物、构筑物以及道路、供排水和其他管道、电力、电讯、电缆、防洪堤坝、水利设施、文物古迹、测量和水文标志、古树名木、环卫设施等进行安全检查,采取安全保护措施,不得损坏。因施工确需移动的,必须经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到有关部门办理手续。
在施工过程中,发现地下各类构筑物、测量和水文标志、文物古迹、矿藏、古墓、财宝等,必须停止施工,保护好现场,并立即向有关部门和规划主管部门报告,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牵头在七日内共同作出处理。
第十八条 建设项目的竣工验收,必须有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参加,有关部门和建设单位凭工程竣工验收”合格证“方可办理供水、供电、入户、产权登记、营业执照等手续,验收不合格者,经处理达到要求后,方可发给合格证。
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后,未经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不得改变其主要使用性质;
新建房屋 ”建设工程规不得改变建筑外形立面。, 第三章 建设用地规划管理
第十九条 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建设用地,必须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规划并会同有关部门选址定点,在具体确定用地位置和界限,发给“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后,向市土地管理部门申请用地,经市人民政府或转报省人民政府审查批准后,由市土地管理部门划拨土地。
第二十条 各项建设用地,不准征而不用,多征少用,早征晚用,造成经批准的建设用地荒芜的,按有关规定处理;未经原批准机关同意,连续二年未使用的,土地管理部门有权报请人民政府收回原批准使用的土地。
第二十一条 建设项目所需临时用地,经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定用地位置和界限后,由市土地管理部门审批。禁止在临时用地上修建永久性建筑物、构筑物和其它设施。
第二十二条 城市国有土地依法实行划拨和出让两种方式,任何单位和个人只能依法取得使用权。土地使用权属的变更,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国家建设需征用集体所有土地,必须依法向土地管理部门办理征地手续,被征地单位必须服从国家建设需要,不得阻挠。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直接向土地所有单位购地、租地。
因迁移、解散、撤销、破产或其他原因停止使用的土地,改线后的原铁路、公路路基和渠道等,原单位和其主管部门不得擅自占用或转让,由人民政府按国家规定收回。第二十三条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侵占城市规划区内的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区、公共绿地、公共体育场、停车场,以及规划保留的蔬菜用地等土地,或擅自改变其使用性质。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城市规划区内的国有山岭、荒丘、空地、水面、河渠滩地以及城市建设保留用地上,挖取沙石土方或推土、设置废渣垃圾堆场、囤填水面、河道等改变地形、地貌的活动,确需进行上述活动的,必须经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并报有关主管机关批准。, 第四章 道路管线工程规划管理
第二十四条 市城乡建设管理部门安排新建、翻建道路计划时,应协调有关单位同时埋设、换修各类管线,在道路大修期间,各管线单位必须抓紧检修,不得影响工程进度。
第二十五条 在城市道路内敷设管线的单位,必须在施工的上一年将拟建计划和有关资料报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综合安排。单位内或居住街坊内的道路管线工程,必须随主体工程一并报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第二十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挖掘、占用城市道路和绿化地带。因特殊情况确需挖掘占用者,必须向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报,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审核,并由建设单位按城市道路、园林管理办法的规定办理有关手续后方可进行。施工必须按规定的范围和时间进行,完工后必须及时恢复,不得影响交通安全畅通和城市绿化。修建道路管线工程要动迁原有管线设施的,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协调,由建设单位与原有管线设施的单位签订协议。, 第五章 奖励与处罚
第二十七条 对认真执行本条例做出显著成绩,或积极检举揭发违反城市规划管理行为,使国家免受损失的单位和个人,各级人民政府给予表扬和奖励。
第二十八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土地管理部门、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和城市管理部门有权及时制止,并视情节按照法律、法规、规章和管理权限,分别给予警告、罚款、吊销“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设计证书”、“施工执照”,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拆除或没收违法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它设施,责令退回土地等;影响城市规划,尚可采取改正措施的,责令限期改正,并处罚款。
(一)违反国家、省、市颁布的建筑设计规范、标准和超越设计级别进行设计的;
(二)临时性建筑逾期不拆除的;
(三)擅自转让、交换、买卖、租赁或变相买卖、租赁临时建筑物的;
(四)未领取“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施工的;
(五)违反国家、省、市颁布的建筑施工规范、标准和施工级别进行施工的;
(六)擅自改变或不按照经批准的设计施工图纸施工的;
(七)擅自改变建筑物或构筑物主要使用性质的;
(八)未取得
(九)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的;
(十)临时用地逾期不交还的;
(十一)擅自改变用地位置或扩大用地范围的;
(十二)擅自改变土地使用性质的;
(十三)违反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和本条例规定的其他行为。第二十九条 处罚决定的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复议决定;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执行。
对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可由市城市管理部门予以拆除。第三十条 违反本条例造成的一切损失,由违反的单位和个人承担。情节恶劣、造成严重后果的,追究直接负责人和单位主管人员的行政、经济责任;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三十一条 从事监督检查的人员,设、施工单位应接受监督检查,第三十二条 的工作人员应忠于职守,秉公执法,对违反本条例、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索贿受贿、徇私舞弊者,视情节轻重,第三十三条 打击报复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予以惩处。,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四条 成都市人民政府根据本条例制定实施细则。第三十五条 成都市人民政府一九八一年颁发的的《关于加强城市规划管理的暂行规定的补充规定》同时废止。”
“而取得建设用地批准文件、占用土地的;
上一级机关应在书到复议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进行建设的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在限期内不拆除
各用地、建检查人员应遵守国家保密制度。经济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关于加强城市规划管理的暂行规定》和一九八三年颁发 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作出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土地管理部门、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和城市建设管理部门可凭证对全市各建设单位用地和建设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并如实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土地管理部门、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和城市建设管理部门分别给予批评行政处分、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检举、揭发违反城市规划管理的行为。凡对检举、揭发者本条例由成都市人民政府负责解释。本条例报经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公布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