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行即知识[5篇材料]

时间:2019-05-12 00:53: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德行即知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德行即知识》。

第一篇:德行即知识

试论苏格拉底的知识即善

摘 要:对知识的独到理解以及与之相关的对善的理解,把知识与善等同起来应用于理性主义伦理学,是苏格拉底在伦理学上最主要的贡献。

关键词:苏格拉底;知识;善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出生在雅典,自师从阿纳克萨戈拉的学生阿尔克劳接受了哲学教育之后,他就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爱智”的事业。苏格拉底光明磊落的人格和对哲学的重大贡献,赢得了“圣人”的赞誉。苏格拉底把知识即善等同起来的观点,奠定了理性主义伦理学的基础,本文将就苏格拉底对知识的界定以及对知识即善的观点依次予以评述。

一、苏格拉底的知识

如果知识即善,善就是知识,那么善所认识的是什么?换言之,究竟什么样的知识才能被砍做事真正的知识?苏格拉底的回答是,认识的目的在于认识事物的“是什么”,或者说,认识事物的定义或概念,及我们所说的“本质规定”。苏格拉底的对话大多以追问“是什么”为其主题,如“什么是勇敢”、“什么是节制”、“什么是正义”等等,而且他所追问的并不是具体的和特殊的“勇敢”或“正义”,而是“勇敢自身”或“正义自身”,亦即“勇敢”或“正义”的类本质。由此可见,苏格拉底要求认识的是使一事物成为该事物的本质规定,因而他所理解的知识乃是对事物之一般、普遍的类本质的认识,唯有它才是局偶确定性、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知识。

二、“知识即善”

“善”是自然万物的内在原因和目的,具体到人身上,就是“德性”。所谓“德性”,在希腊语中原值事物的特性、品格、特长、功能,亦即使一事物成为该事物的本性,而人的德性就是人之为人的本性,所以后来便有了伦理上的意义。对苏格拉底而言,认识人自己就是是认识心灵的内在原则,亦即认识善。未经理性审查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一个人只有真正认识了他自己,才能实现自己的本性,完成自己的使命,成为一个有善的人。因此,他把善与知识等同起来,得出了:“知识及善,无知即罪恶”、“无人有意作恶”的结论。在苏格拉底看来,趋善避恶是人的本性,没有人志愿追求恶或他认为恶的东西,是行善还是作恶,关键取决于他的知识,因而每个人在他有知识的事情上是善的,在他无知识的事情上则是恶的。

苏格拉底把善与理性等同起来,为打开了理性主义伦理学的先河,第欧根尼·拉尔修因此而称他是“伦理学”的创始人。然而,将善与知识等同起来而忽略了它们之间的差别毕竟有失偏颇。正如亚里士多德所分析的,“他把善看做知识时,取消了灵魂的非理性部分,因而也取消了激情和性格”。同时,知识并不是善的充分条件,有知识不意味着有善。针对这一问题,以后的哲学家如亚里士多德、小苏格拉底学派乃至近代哲学的笛卡尔、斯宾诺莎等等都有所研究并加以改造和发挥,演绎出自己的结论。

参考文献

苗力田 《古希腊哲学》

第二篇: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

论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

摘要:苏格拉底是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所提出的“美德即知识”的哲学命题, 是苏格拉底伦理学的核心命题,在哲学和伦理学上都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拟对这一命题作出概括和理论分析。

关键词:美德;知识;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是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也是西方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家。苏格拉底的贡献主要是使哲学从自然向人的转变。这一转变使哲学不再仅仅关注自然的本原问题,而更多地关注人类社会伦理的问题。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要求人们关注自己的生活,反思自己的灵魂。他认为“不经受这种考察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他一生都在考察什么是真正的善,什么是美德,并在进行道德实践。特别是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著名论题开启了西方道德理性主义的先河,他把道德和思维、意识紧密联系起来,认为引导人之德性的就是一种关于善的知识,有理性知识的人必定会是道德的。把道德行为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把知识和道德统一起来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当今德育教育中如何看待“美德即知识”,如何理解知识和道德的关系,如何做到知行统一,值得我们深思。

一、“美德即知识”的背景

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399年),苏格拉底的一生经历了雅典全盛和开始衰落的时期,体验了雅典的繁荣和不幸。因此他的伦理思想反映着希腊道德思考和伦理思想发展的一个历史转折点,开创了希腊伦理思想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当时长达27年之久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使得全希腊的政治、社会秩序陷入了极度混乱,弱肉强食就是“正义”和“公道”。当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时就产生了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对立,个人与城邦之间的对立。这种对立对社会秩序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而这种政治**又给希腊人精神世界带来了极大的混乱和危机,使得人性普遍堕落,传统道德处于崩溃堕落的边缘。苏格拉底认为,整个危机是由道德和人性堕落、社会政治秩序混乱造成的。因此,拯救社会的根本出路在于改善灵魂和人的本性,引导人们追求和认识道德的善,从而达到重振道德、改善政治以复兴雅典乃至全希腊的宏图。同时,苏格拉底认为,快乐不应是人追求的目的,善才是一切行为的目的。快乐是受感情左右的,善才是理性的、经过反思的,能给人带来幸福的东西。他主张建立一种在追求至善的基础上,普遍有效的伦理规范,让人们过一种有序的生活,让城邦处于一种有序的状态中。所以,他要求全体公民进行道德生活的改造,呼吁雅典同胞进行自我反省,寻求一种真正有价值的生活。在苏格拉底看来,以往智者的相对主义感觉论只能助长个人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是造成雅典危机的思想根源。因而他强调普遍的知识与价值,贬低感觉,要求以理性去探讨伦理观念和道德价值,确定普遍的绝对的善。因此,苏格拉底明确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的命题。反对智者建立在情感上的智者的相对主义道德体系。这是古代希腊首次建立的一种理性主义的道德哲学。

二、“美德即知识”的理解

1、对“美德”的理解

一般人们所认为的美德一词,含义广泛,不仅指人的优秀品质,也是各种事物的优点和好的本性。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这一命题中的美德主要是指人的灵魂的品质,和理性相关,他将人表现出来的优秀善良的品质,如正义、自制、智慧、勇敢、友爱、虔敬等称为人的德性,并认为众德性的共通本性是“知识能力”“、理性”或“智慧”,因为人的灵魂的本性是理性。

苏格拉底从“美德即知识”出发,提出美德是统一的,反对智者把人的美德相分离的观点。智者认为对立的美德可以共存于一体,善是相对的,既可对人有益,也可对人有害。道德也是相对的,没有普遍绝对的标准。因此,不能构成确定完整的道德人格而苏格拉底针锋相对地提出确定美德的有机整体性和道德价值的普遍确定性。他并不否认多种行为美德之间的差异,但更强调它们的有机联系即它们有同一性,那就是它们的理智本性。苏格拉底对古希腊的几种主要美德——正义、自制、勇敢等加以分析,认为它们有共同性,都和知识相联系,都受智慧的支配。这种本质上的同一性使各种美德内在联结,不能孤立存在,构成美德的整体性。美德的全体先于部分,也优于部分,人的美德不可能被分割成各个部分,人的道德人格必定是完整的。这样既表明美德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又从正面阐述了苏格拉底的理性主义道德哲学。这种理性主义道德哲学强调知识和理性的作用,认为道德的善恶应由知识判断,对后来西方道德哲学的发展影响很大。

2、对“知识”的理解

苏格拉底在反对智者学派的感觉论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新的知识概念。他认为感觉只能是流动变化的认识,不能得到确定的知识,只有常驻的绝对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而且只有通过理性才能得到。这一概念有两个要点:首先,它不同于以往的自然哲学家所讲的知识。那些知识是从对自然现象的直观中得来,总是与运动变化有关。而苏格拉底指的主要是关于人自身的知识,是要从人的心灵中出发把定世界的根基。第二,它不同于智者学派的知识概念。普罗泰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所有的感觉印象都是真的,而感觉是千变万化的,所以真理只是相对的。苏格拉底强烈反对智者学派的看法,认为只有通过人的理性所把握的对于人的本性的认识才是真正的知识。在这里,知识是辨别是非、真假、善恶的能力,是灵魂的内在觉悟状态。苏格拉底主张知识是靠理性获得的真理,能使人辨别正确和错误,有客观的标准,能引导从善,合乎正义。

3、“美德即知识”

“美德即知识”作为苏格拉底伦理学的一个基本命题,“它表明美德的本性是知识,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本性是同一的”。苏格拉底所追求的是一种关心人的灵魂的普遍的道德真理。这一命题跟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和“善是人生的最高目的”是分不开的。“认识你自己”就是关心自己的灵魂,也就是追求关于美德的知识;追求善,把“善”作为人生的最高目的,这才是高尚的生活,有意义的生活。而且他认为人都是向善的,不可能自愿从恶,把这归于人的本性。有些人之所以作恶,就是没有关于美德的正确的知识。只要人的理智追求知识,就不会犯错。在对智者的诘难中,苏格拉底都是从这一个基本点出发来驳倒他们的。智者的理论都是相对主义,没有普遍性,没有人格同一性。苏格拉底的智慧指的是理性的智慧,在柏拉图那里指的是辩证法,也就是达到至善的手段。在早期的柏拉图的著作中,也就是我们可以归之于苏格拉底的思想的著作中,苏格拉底认为美德是统一的,诸美德如正义,勇敢等是统一于总的美德概念中的,一个美德不可能独立于另一个美德,因为它们都是善的,所以也就得不出美德的具体定义。但还是认为只有智慧,只有理性才能把握美德。美德可不可教也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因为关系到如何实践美德,在《普罗泰戈拉篇》中, 苏格拉底得出的结论是认为美德是知识,但是不可教,普罗泰戈拉认为美德可教,但是认为美德不是知识。在《斐多篇》和《美诺篇》中,确认为美德不仅是知识,而且是存在于每个人的灵魂中,但是出生后灵魂被肉体囚禁,忘记了知识,人生的最大目标就是回忆善的知识,教育学习就是为了回忆这种知识,美德教育不是传授技艺,而是通过助产术让人回忆起自己的知识,也就是“认识你自己”。这样“美德即知识”这一理论基本得到完善。

苏格拉底强调“美德即知识”,实际上是提出了一个判断道德行为的标准问题。在苏格拉底那里,所谓道德应是“包括一切的普遍的道德”。他说:“对于美德也是一样,不论美德有多少种,而且如何不同,它们都有一种使它们成为美德的共同本性。”这种共同的本性,就是苏格拉底所说的道德。苏格拉底认为,辨别善、恶的标准应是理性,他说:“一切别的事物都系于灵魂,而灵魂本身的东西,如果它们要成为善,就都系于智慧。”然则智慧即知识。又说:“金子和银子都不能使人较好些,而有智慧的人的思想都能使人富有美德。”所以,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是不是道德的标准,不是金子,也不是银子和其它,而只能是智慧,即知识。伦理和道德不仅涉及思想知识,而且主要的是涉及行为,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是一种‘知行合一’即强调人们在道德上必须言行一致。应当把道德行为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特别是要把知识和美德,知识和德行统一起来。“知行合一”是苏格拉底思想的中心,所以他强调对知识的追求。他认为人知道的越多、越正确,也就越能付诸行为。同时人的行为也就愈能符合其思想和知识。因此“知即是德”自然就变成他的口号,他的中心思想。

“美德即知识”的认识虽十分深刻,但又具有片面性。知善与行善不能等同,明知故犯的人是不容否认的客观存在,利用智慧多行不义的人古今都有。德育实践告诉我们,人类的知识与道德的发展远不是同步的,道德认识水平的提高并不必然导致道德行为的发生,即所谓:知行脱节,言行不一。道德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是知、情、意、行的统一。因此,我们不但要向受教育者传输道德知识,而且要注重激发其道德需要,培养其道德情感和信念,更为重要的是让道德教育回到生活实践中去。在向受教育者传授道德知识的同时,增加道德实践的机会,使受教育者在道德实践中通过切身体会去领悟所学到的道德知识,然后再运用所掌握的道德知识自觉地指导自己的道德实践活动,做到知行合一、言行一致。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对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应持有批判的态度。

三、“美德即知识”的价值

苏格拉底的伦理学是建立在知识论基础上的,他认为德性就等于知识,而恶便是无知。最高的知识就是对“善”这个永恒、普遍、绝对不变的概念的认识。把德性和知识合二为一,认为道德行为必须奠基于知识,产生于知识,这是苏格拉底伦理学说的根本特点。对知识的认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道德水准的高低,社会状态的失序必然与人们的整体的道德感知水平的降低有着内在的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认为苏格拉底关于“美德即知识”的论点对当今德育教育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道德教育应该重视知识的传授,认识是行动的先导,知识是德性的基本条件,蔡元培说:“苟无知识以辨善恶,则何以知恶之不当为,而善之当行乎?”知善才能行善,知恶才能避恶,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判断是道德行为的基础。一个道德上的无知者要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首要步骤是进行道德认知,获取道德知识,即古人所说的“致知”。特别是当前我国国民素质总体较低,要提高国民道德修养,尤其更应注重提高国民的知识素养。

另外,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论点中还包含着道德主体的自悟性,既追求和践行道德的智慧。在道德教化中他强调受教育者的自悟性,他会通过不断的追问,迫使受教育者不断的学习和思考,依靠自己的心灵实现对道德的理性把握。这种寻求和训练道德的智慧的观点对我国现在道德教育具有积极的启示。当今社会是一个德行逐渐堕落的社会,各种不道德现象随处可见。认真研究苏格拉底的伦理学,我们不仅可以就伦理学的源头有一个了解,有利于进一步学好伦理学。

参考文献:

[1]柏拉图 柏拉图全集 第一卷[M].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汪子嵩,范明生,陈村富,姚介厚 希腊哲学史 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4]苗力田 亚里士多德选集 伦理学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5]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原着选读[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4·

第三篇:2014德行工作总结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教师德行工作总结

涧西区南昌路小学 郭开锋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启蒙教育是教育的基矗如果没有良好的初始启蒙教育,就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时刻感到肩上的责任重大。而师魂的核心是师德,强烈的责任感在鞭策着我们要具备良好的师德。因此,我决心把“以德立教,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无私奉献,争做让人满意的教师”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和业务水平。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小结自己的各项工作。

一、政治思想方面,本人坚持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学习《教育法》、《教师法》等,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奉公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坚持以身作则、严以律己,增强自身的自控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始终保持良好、平和的心境,精神饱满地投入工作,平时积极参加全校各种集体活动,支持并配合组里搞好各种教研活动。

二、德育工作

教育是学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而德育工作的秘诀就是“爱”。师爱是伟大的、神圣的。

第一、了解学生。在教学工作或生活中,我首先了解学生,包括对学生的身体状况、家庭情况、知识基储学习成绩、兴趣爱好、性格气质、交友情况、喜怒哀乐的深刻了解。为了了解学生,我每天都和他们在一起,和他们说说话,在闲谈过程中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

第二,我热爱每一个学生。学习好的爱,学习一般的爱,学习差的也爱;活泼的要爱,文静踏实的要爱,内向拘谨的更要爱;金凤凰要爱,丑小鸭同样也要爱。

第三,尊重、理解、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的要求和想法,理解他们幼稚和天真;信任他们的潜在能力,放手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磨练中成长。

第四,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不娇惯、不溺爱。对其缺点错误,不纵容、不姑息、不放任。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有责任引领他们走进知识的殿堂,学到更多的知识;我有责任引领他们张开理想的风帆,驶向梦中的彼岸;我有责任引领他们插上智慧的翅膀,翱翔在无尽的天空。在我的爱心教育下,学生的素质正在提高。

当然,时代在不断地进步,信息时代下个性张扬的学生们又给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带来了更多、更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将把时代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作为新的出发点,重新构建师德的内容,使师德教育更体现时代特点和创新精神。

2015-01-27

第四篇:德行论文

德行天下

翻开中华民族5000年来文明的历史长卷,这个古老的民族,之所以能够屹立于历史的长河中蓬勃发展,靠的就是一代代华夏儿女继承和发扬下来的传统美德-------优良的道德品质,高尚的民族气节,坚定的民族理想,伟大的民族精神,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中国兴旺发达的根源------德行

《大学》里说:欲济一世于太平,唯德行一世!欲天下大同,唯德行天下!德行,就是让人们保持本善之心,长存善念、常做善行,进而培养其诚意、正心、修身的大根大本。国家有了德行,益于天下,民族有了德行,兴旺发达,教师有了德行,福之天下,学生有了德行,益于未来。作为一名老师,深深意识到德行的重要性!

校之本,师之也;师之魂,德育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德高为尚,利国己人。吾师也,应爱生如爱人;思之于德,染于情,情之豁达,教于行,行之谨慎,育于生。百年为师,益为德行,行之天下。为师为人,以德为先。夫子有云:“夫孝,德之本也”,吾为师之,崇尚孝道,敬重师风,效他人之孝,仁他人之仁,信他人之信,义他人之义,以德为本,以身行道,为人师表。

在学校教育中,德育与其他学科是紧密相连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应该将德育和智育贯穿教学的始末,它是学科教育的内容之一。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比较注重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而往往忽略了通过英语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虽然有些教师在授课中也能结合课文的中心渗透一些思想教育,但常常是轻描淡写,或一语带过。正因为认识上的不足,所以,在英语这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德育教育这一环节显得比较薄弱。

下面谈一谈本人从事英语教学几年来的一些看法:

一、进行德育教育要有一个总体规划

把德育教育工作渗透到英语教学中去,必须根据英语学科的具体特点,认真钻研教材,发掘蕴含在教材中的德育教育因素,决不能脱离课本,去空洞的说教,如:对于学生,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向他们渗透热爱学校、尊敬老师、团结同学等思想教育;而到了五六年级时,教材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要求在具体的语言训练中,要有意识地把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如:在教名人传记这一类课文时,可引导学生学习他们的高尚品质;在教科普知识这一类课文时,可启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重要性的认识;在教文学名著时,可指出文中的主题思想,使学生从中领悟人生哲理总体构想:把理想、信念、自我修养和心理素质(包括意志、性格、兴趣)等各方面的教育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体系,目的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二、进行德育教育要注意艺术性

在英语教学中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要讲究艺术性;而在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则更需要讲究艺术性,例如教 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indeed.这篇短文时,我启发学生想像当时这位胖男人倒在地上的心理活动,这时大家议论纷纷:有的学生说,他当时一定想,他的朋友是一位虚伪的小人,只能共富贵,不能共患难,并非真正的朋友;有的说,他当时一定想到,真朋友见难就帮,假朋友见难就逃,像他这类朋友不交也罢;有的说,他当时一定想到,朋友是抵抗忧愁,不愉快和恐惧的护身者,是友爱和信赖的象征,我一定要交真正的朋友,这一系列有趣的想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树立了正确的择友观。

三、进行德育教育要注意针对性

现在的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见识很广,从生理心理角度看,他们的身心正处在迅速的成长阶段,感和独立意识逐渐增强,喜欢独立思考,对事物有着自己的见解,对教师不再是唯命是从,因此,我们要尊重他们的自主性,爱护他们的自尊心,避免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为此,我在英语课堂上,尽可能地站在学生的立场去考虑问题,理解和尊重他们的思想感情,和他们一起探讨问题,使他们敞开思想,畅所欲言,流露出真实的感情。在此基础上,再予以德育教育。有一段时间,电视台在播放一部武打片,一些学生因为晚上看电视,学习时间得不到保证,作业未能及时完成,成绩也明显下降,针对这一现象,我在教课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讨论:Work munt come first.(工作第一)No pains no gains.(不劳而获)这两句名言的涵义,并以报刊上刊登的关于优秀生因贪玩放松学习转为差生的事例,向他们说明抓紧时间努力学习的重要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有些教师认为一节课只有四十五分钟,能完成教学内容就很不错了,根本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德育教育,不可否认,课堂上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但如果经常有意识地把德育教育工作贯彻于教学之中,见缝插针,积少成多,那么学生所收效果将是难以估计的。

四、进行德育教育要注意实用性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只有联系实际,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才能做到因势利导,引导学生不断地纠正自己的错误认识和做法,记得有一次我刚走进教室,虽是晴天,但室内日光灯却开着,必是清晨早读后未关掉,我就说:“I ’m sure the classroom is bright.Do you think I should keep the lights on or turn them off ?”学生都表示应该关灯,我在黑板上写了:“To save the energy。”几个词,并补充说:We should try to save theenergy.I don 't mind if you keep the lights on when the room is dark.Sometimes we need electricity to make our room bright, but not today.短短的几句话,虽花费了一分钟时间,却是一次很好的结合生活实际的进行的德育教育。

赫尔巴特曾经说过:“教学中如果没有进行德育教育,那它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德育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必须去了解影响孩子品德形成的客观因素,挖掘课本中相应的德育因素,利用英语课堂活动的延伸,进行德育渗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德育教育应有恰当的位置,任何一个教师不应把它看作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更不应把它看成一种负担,进行有机渗透,在教学中即传授知识,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从而达到:“即教书,有育人”的目的。

马小静

第五篇:浅析《世说新语——〈德行〉篇》(范文)

浅析《世说新语——〈德行〉篇》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编撰的一部志人笔记小说。全书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篇,共一千一百三十则,主要记述东汉末年至南朝宋时二百多年间十足阶层的言谈风尚和琐闻轶事。因《世说新语》集中反映了魏晋时期的名士风度,因此鲁迅先生称之为“一部名士底教科书”。

纵观全书,可以看到魏晋时期系带士人的群像,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可以了解到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风尚,获得宝贵的历史资料。书中有不少记载记录了这段正式的历史,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魏晋名士既要全身远祸,又要填补精神上的空虚,缓解精神上的痛苦,便转而清谈、饮酒、服药、隐逸,这就形成了时代独特的社会风尚——名士风度。

名士们极为注重内在的修养,本书把《德行》篇作为首篇,就很能说明问题。列于卷首的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是所谓的“孔门四科”。《论语·先进》:“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孔子数千弟子中,佼佼者分占四科之冠。

《世说新语》一书对拥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进行了大力的赞扬,其中《德行》篇就主要是记叙并赞美人的优秀品德的。《世说新语》所赞美的优秀品德主要集中在清廉、重义、孝悌等方面。

清廉者主要表现为生活简朴,不爱浮名。如《德行》篇所记载的:“周镇罢临川郡还都,未及上住,泊青溪渚,王丞相往看之。时夏月,暴雨卒至,舫至狭小,而又大漏,殆无复坐处。王曰:‘胡威之清,何以过此!’击启用为吴兴郡”。周镇从临川郡解任坐船回到京都,还来不及上岸,船停在青溪渚。丞相王导去看望他。当时正是夏天,突然下起暴雨来,船很狭窄,而且雨漏得厉害,几乎没有可坐的地方。王导说:“胡威的清廉,哪里会超过这种情况呢?”王丞相立刻起用他做吴兴郡太守。

重义者主要表现为提他人着想,不计个人利害。如《德行》所载:“庾公乘马有的卢,或语令卖去,庾云:“卖之必有买者,即复害其主,宁可不安己而移于他人哉?昔孙叔敖杀两头蛇以为后人,古之美谈。效之,不亦达乎”。庾亮所乘的马中有一匹的卢马,有人告诉他,叫他把这匹马卖掉。庾亮说:“卖它,必定有买它的人,那就要害到它的买主了,怎么可以把对自己的不利转嫁给别人呢?从前孙叔敖杀死两头蛇,以保护后面来的人,这是古时候被传为美谈的事情,我学习他,不也是很明智吗?”

虽然魏晋名士对于德行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但那并不完全是一种自发自觉的追求,而是含有一定“被迫”性质的。为什么魏晋名士们特别注重孝道?魏晋时期,统治者们出于政治需要,鼓吹以孝治天下,何晏、嵇康等人曾以“不孝”之名被杀,导致人们被迫以尽孝道,所以,《德行》篇就讲述了大量关于孝的故事。

孝行是巩固家庭的基础,《德行》里有好几则文字从多方面宣扬了孝行,甚至说它的感染力无穷,不但能感动冥顽不灵者,还能惊天地而位鬼神,于冥冥之中善有善报,让孝子得到“纯孝之报”。如“祥尝在别床眠,母自往暗斫之;值祥私起,空斫得被。既还,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请死。母于是感悟,爱之如己子”。王祥侍奉后母朱夫人非常恭敬,他曾在另一张床上睡,后母暗中拿刀去砍他;碰巧王祥因小便起床了,后母一刀砍空,只砍在被子被子上。王祥回来后,知道后母非常恨他,便跪在她面前,请求处死自己。后母因此受到感动而醒悟过来,从此疼爱王祥就好像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

道德品行是适应社会和统治阶级的要求而产生的,必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有所改变。《德行》是刘义庆《世说新语》的第一门,共47则,记述了汉末至东晋士族阶层人物认为值得学习、可以作为准则和规范的言语行动的美好道德品行。涉及面广,内容丰富,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反映出当时的道德观念。

下载德行即知识[5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德行即知识[5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德行珠海演讲稿之一

    德行珠海 尊敬的评委、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我叫丁镓淇,是北大附属实验学校的学生。我演讲的题目是《德行珠海》。 珠海是全国闻名的城市,它不仅海陆交通四通八达,高楼大厦鳞......

    德行教育自查报告

    德行教育自查报告从我任职教师到现在已经有半年了,这半年我学到了很多的知识,也得到了很多经验。但是,我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因此,需要不停地反省自己。根据新课程改革,我认为我要做......

    德行教育自查报告

    德行教育自查报告 从我任职教师到现在已经有半年了,这半年我学到了很多的知识,也得到了很多经验。但是,我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因此,需要不停地反省自己。根据新课程改革,我认为我要......

    德行评议会主持词

    德行评议会主持词主持人:现在我们召开村2017年度第期德行评议会议。参加今天评议大会的有村德行评议委员会的全体成员,我们还邀请了群众代表参加,同时,乡(镇)党委还派出了德行评议......

    如何落实德行教育

    1 5启仁学堂教师培训资料一 如何落实德行教育 一、明白教育的本质 (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人的本性,都是善的。本性虽然都是善的,但现实生活中,我们可......

    一个人的德行

    一个人的德行,往往会在细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1998年10月,香港廉政公署执行处面向本处所有工作人员公开选拔一名首席调查主任。经过严格的资格审查和层层推荐,最后有40多人......

    德行好教师(5篇)

    德行好教师 张立华 2016年工作以来,我本着对职业负责、对专业负责、对学生负责的原则,勤勤恳恳地工作着。现将一学期的工作总结: 一年来,本人热爱党,热爱人民,坚持党的教育方针......

    德行珠海演讲稿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最美丽的小学生 各位老师、同学们: 上午好!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最美丽的小学生》 习总书记在今年六一节发表重要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