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职务犯罪的法律预防(模版)
一 当前我国职务犯罪的主要特点及衍化趋势
(一)职务犯罪的定义
在此,我们必须了解何为“职务”;“职务”在现代汉语词典的狭义解释为职位规定应该担任的工作,其广义为在我国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内容复杂的组合性概念。目前在我国的职务分类中主要有:法定、事定、执行、管理、决策、临时、固定、领导、非领导等等职务,我国的职务分类大典中记载有:8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1838个职业。
在“职务”这个名词中的“职”即为职责、职权、职掌、这个职就是“掌管”的意思。“务”就是指由职而产生的,所应承担的任务、事务,也就是具有一定的“职”,就要承担一定的事务,同时,根据职务的不同,相应地承担的责任也不同。
而“职务犯罪”所指的是国家工作人员和其他在社会团体、企业和事业单位中依照法律、法规或者组织章程等从事公职的人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滥用职权,或者由于不正确履行职权所实施的违背职责要求的依照刑法规定理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总称。在中国的上下五千年的历程中,职务犯罪一直是人类社会生活、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中的一颗定时炸弹,甚至是毒瘤,它极大地威胁、损害着这个正义的社会,破坏着经济的发展,腐蚀着政治清廉。随着社会日新月异政治文化的发展,清明的政府、正直的公职人员、高效的管理、无腐败的繁荣,越来越成为各国政府和人们共同追求和奋斗的目标;采取如何有效的战略与对策来控制和预防职务犯罪,更是成为明智政府执政治国的重要内容及世界公民、有识之士关注的重要课题。
(二)职务犯罪的法律特征
国家工作人员或其他在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工作的人员,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公职人员即为职务犯罪的主体。他们掌握着国家或社会团体、企业单位及大众所赋予的权力,由于这种权力易使权力拥有者心理上无视法律,无视大众想以权谋私心理的产生,而引起职务犯罪的发生。从总体上看,职务犯罪的基本特征有:
(1)职务犯罪主体构成的多元性;根据我国刑法规定,作为职务犯罪主体的国家工作人员,包括多个组成部分,各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了职务犯罪的主体:①、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可以分为严格意义上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其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②、国有单位中从事公务人的人员,指在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③、国有单位委派人员,指国家机
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④、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指依法履行职责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依法履行职责的各级人员政协委员,人民赔审员、协助人民政府从事行政管理共和的村民委员会等农村基层组织人员协助人民政府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城市居民委员会人员。
(2)绝大多数职务犯罪由故意构成,也有个别(少数)的职务犯罪由过失构成,还有的职务犯罪既可由故意又可由过失构成;
(3)职务犯罪在客观方面主要表现为:从事公职的国家工作人员或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中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实施的犯罪;从事公职的国家工作人员或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中的人员滥用职权实施的犯罪;从事公职的国家工作人员或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中的人员对工作严重不负责任或不履行、不正确履行职责而造成对国家或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职务活动管理职能的侵犯。
(三)目前我国职务犯罪的主要特点
来自最高法的数据显示,与2008年相比,2010年职务犯罪案件数量上升了7.2%,反腐形势仍不容乐观。
2011年07月20日,最高法新闻发言人孙军工在新闻记者会上透露,依法审判职务犯罪案件,是法院审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至2010年,全国法院共审结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案件79560件,生效判决人数80883人。其中,贪污贿赂案件67494件,生效判决人数69038人;渎职案件12066件,生效判决人数11845人。2010年,全国法院共审结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案件27751件,生效判决人数28708人,其中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5906人。
从法院审理情况来看,当前职务犯罪有呈现四个特点:首先,职务犯罪种类多表现为贪污罪和受贿罪,这两类犯罪在2010年审结的职务犯罪案件当中占到了84%的比例;第二,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犯罪比较突出,涉及领域广泛,权利集中的部门和岗位职位犯罪多发,资金密集领域和行业职务犯罪现象严重,民生领域的职务犯罪逐年增多;第三,犯罪数额巨大的案件时有发生,有的案件犯罪数额达到了数千万甚至上亿元。此类案件案中有案、案外有案、“窝案”、“串案”频发,涉及面广、危害非常严重;第四,目前职务犯罪手段隐蔽化、智能化、期权化现象突出,受贿犯罪中,通过收受交易差价、股份分红、投资收益、劳动报酬这些方式收受贿赂比较普遍,增加了查办和惩处的难度。孙军工表示,人民法院目前有一个态度,不论犯罪分子曾任职务有多高,只要构成犯罪,坚决依法定罪处罚。
(四)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职务犯罪的衍化趋势
2011年05月14日,最高人民检察院职务犯罪预防厅厅长宋寒松接受《法制日
【4】报》记者的采访指出“今后一个时期,职务犯罪将呈现3大趋势。”
1、由于现阶段滋生腐败的条件和因素还将长期存在,职务犯罪易发多发,发案数短期内下不来,其在高位运行的趋势在短期内难以改变;
2、职务犯罪具有更大的贪婪性和冒险性,特别是市场经济追逐利润天然属性和各种腐朽思想,必定渗透到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重大项目和重大投资,追逐新的权力集中部门岗位和新的资金密集型领域和行业,诱发更多的大案要案;
3、犯罪类型和手段将不断翻新,变化新的手段,以各种新的面目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特别是贪污贿赂和徇私型渎职犯罪行为日趋复杂化、隐蔽化、智能化,新兴经济领域案件和运用高科技手段作案将呈上升趋势,作案期权化增多,跨地区跨国境及涉外案件增多。
相信,许迈永利用担任杭州市西湖区区长、区委书记、杭州市副市长等职务期间的便利,为14个单位或个人在取得土地使用权、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承揽工程等事项上谋取利益,先后多次索取、收受贿赂共计折合人民币1.45亿余元【4】;姜人杰利用担任苏州市副市长的职务便利,为五个单位在土地使用权的取得、置换等事项上谋取利益,收受贿赂共计折合人民币1.08亿余元
【4】
;1992年2月至2009年4月,被告人陈绍基利用担任广东省公安厅厅长、中共广东省委常委、广东省政法委书记、广东省委副书记、广东省政协主席的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单独或者伙同其子陈子翊、情妇李泳索取及收受他人给予的财物,共计折合人民币2959.5万余元【4】等等职务犯罪案例,至今我们还是历历在目的,都是利用手中掌握的行政权力违规操作,为自己攫取巨额私利,且犯罪数额特别巨大,在城市开发建设领域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对于此类现象,犯罪人员除了受到人民法院坚决依法从严惩处严重职务犯罪外,也给了社会各界一个高度警惕,必须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对于犯罪情节特别严重,社会危害性极大的贪污、受贿等职务犯罪,依法判处刑罚,坚决执行刑罚,绝不手软。
二 职务犯罪的法律预防及急迫性
【3】
预防职务犯罪是针对贪污腐败渎职犯罪所采取的事先控制举措,是检察机关行使法律监督权的重要形式。但作为近些年才开始运行的新机制、新制度,我国在预
【3】防职务犯罪的理论与实践方面有许多难解之题,需要在宏观上定位、微观上设计。从上世纪末开始,各地检察机关相继将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列入检察业务的范畴之中,并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经过几年来的工作,各地都把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开展起来了,有的地方形成了自己的规模,有的地方形成了自己的模式,职务犯罪预防工作逐步走上了法制化轨道。但是,我们也应看到,目前的职务犯罪预防仍处于起步阶段,在理论上还没有形成扎实的理论体系,在工作方法上还没有形成固定的工作模式,在立法上,还没有系统的法律规范性条文可供执行。全国各地开展这项工作还处于不断探索实践中。因此,在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上,进行预防立法是当前司法实践工作中面临的一项十分迫切和具有指导性意义的工作。
职务犯罪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同时犯罪原因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这个系统深藏在社会的物质、经济生活条件矛盾过程之中,也在其中越衍越烈。由于刑罚作是为遏制犯罪的因素其本身的单一,但社会上促成犯罪的因素却是复杂多样的;因此,当今社会既要依靠专门机关通过刑罚来惩治职务犯罪,又要从根源上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预防职务犯罪。
新形势下,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需要在不断的探索中,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我国现行的职务犯罪预防体制是由党的纪检部门、行政执纪执法机关、政法机关等部门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组成的体系。要有效地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形成教育、管理、监督、打击联动的预防职务犯罪的工作机制;这其中离不开政法机关、行政执纪执法机关、行业主管部门、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之间的相互配合和支持,这种支持和配合关系只能通过立法的层面加以规范。党的十五大已经确定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和参与”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机关各部门之间在预防职务犯罪方面各自的职责,应根据党的十五大的精神,从立法的角度给予规范。
综上所述,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已经上升为法制化机制,同时是三大必然要求:是依法治国方略的内在必然要求,是进一步加强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提高预防工作效率和质量的必然要求,也是规范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必然要求。2000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决定》,对检察机关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原则、重点、措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而近几年来,各级检察机关在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中已经初步建立了职务犯罪预防体制、管理制度和预防机制,并积极推动与有关部门、单位建立预防职务犯罪的组织,形成预防职务犯罪的网络。因此,制定预防职务犯罪的专门法律法规不仅是必要的、适时的和可行的,条件也是具备的。
三 预防职务犯罪的主要方式。
职务犯罪,历来是国内外刑事立法和司法实践中的重要课题;所谓,一个人一旦拥有某种职务,就意味着他既拥有一定的处理事务的权力,同时又必须履行其应有职守,既不能不履行职责,又不能滥用权力。因此,我们可以从广义上将职务犯罪理解为行为人违背职责要求实施的触犯刑律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的总称。预防职务犯罪既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也是世界各国面临的一个共同课题,做到预防为主,防范于未然。
(一)加强党建和思想建设工作
思想的腐败都是违法的祸源;许迈永、陈绍基、胡长清、丛福奎、高严等高级干部之所以堕落,都是从思想蜕化变质开始,逐步滑向腐败深渊的。以此为鉴,必须从思想上强化预防职务犯罪的建设,在广大党员干部思想上筑起预防职务犯罪的坚固堤坝,从这一点说,就要加大思想教育力度。
【2】
(二)加强体制改革创新,权力配置要合理【1】
【1】【2】机制的建设是预防犯罪的有力工具,其重点是加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是对权力进行合理配置,和保证其依法有效地运作,达到解决权力集中和权力分解之间的关系问题的正确选择,明确将过分集中的权力予以合理的分解,过于分解的权力予以合理集中,实现权力集中与分解的合理平衡,将会大大降低职务犯罪的发案率和危害结果,且将工作效率保持在人们期望的水平上。
【2】
(三)能够赋予独立的监督职能,以权力制约权力【1】
凡事要取得好的成绩,离不开监督;健全的监督机制对预防和揭露犯罪的作用至关重要,马克思监督学说认为,监督是国家的一种职能,是维护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秩序的手段。从政治学的角度看,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走向腐败。
【2】
(四)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的作用,以权利制约权力【1】
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人,兼顾的社会繁荣安定的责任,拥有民主的监督权;依靠人民群众反腐败,在理论上有着不可否认的正当性。公职人员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令人遗憾的少数公职人员将手中的权力看作是上级赋予的,只唯上不唯下,从而忘记了自己应该对人民群众负责。所以有必要通过健全选举制度,权利救济制度来确保权力的正确行使,更好起到群众监督的作用。
【2】
(五)建立健全政务公开的法规制度【1】
公平、公正、公开,让社会更透明,司法更严明,办事更有效率;政务公开应该是依法公开政务,政务公开有助于预防和惩治腐败,公开将改变权力运作方式,使其成为人民监督之下的“阳光”操作,可极大避免暗箱操作中的权钱交易现象。
(六)司法机关要加大对职务犯罪打击力度,强化警示作用
现阶段,司法机关应加大对职务犯罪腐败分子的打击力度,形成威慑效应,让其为自己的犯罪行为付出应有的沉重代价,是预防职务犯罪最有力度最能体现成效的办法。当前职务犯罪是广大人民群众深恶痛疾期盼解决的热点问题,它严重败坏了党风,影响了干群关系,是造成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是社会发展前进中的强大阻力。因此,建议司法机关有必要加大惩处力度,按着职务犯罪的量刑标准给予刑罚处罚,让职务犯罪腐败分子付出昂贵的代价,这样才能真正对职务犯罪起到震慑作用。
职务犯罪的浪潮一浪接着一浪打,一浪更比一浪高,我们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脚步也是一步更比一步紧,一步更比一步密;但是,犯罪的声音与脚步,仍象恶魔一样,不时在蚕食着我们这个社会的健康肌体,正在使我们的伟大建设事业受到影响和损害。此时,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当前的腐败犯罪现象严重性,明确意识反腐犯罪面临的形势严峻性。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明白,只要有经济社会存在,就必然有腐犯罪现象的发生,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必然现象。因此,我们更要明白这样一条道理,那就是任何腐败的产生都是有条件的,任何腐败现象从源头上来说,都是可以预防的,都是可以被有效遏制的,只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治理,腐败现象就会逐步减少,直至彻底消亡。
参考文献
[1]柳晞春《预防职务犯罪的基础理论与实务导引》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 [2]金波《对行政违法失职行为的检察监督》、《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7.[3]张明《新时期预防职务犯罪理论与实践》新华出版社 2007.[4]《法制日报》[2011]2号2011年05月14日发文
第二篇:论职务犯罪的法律监管与预防
论职务犯罪的法律监督和预防
摘要:国家规定职务犯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牟取经济利益或者不履行职责,不正确履行职责,妨害国家对职务行为的管理活动,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犯罪行为的总称。
关键词:职务犯罪;法律;监督;预防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各种职能部门的权力进一步加大,引起人民群众的关注,就是职务犯罪不断地发生,而且,愈演愈烈,以至成为现在一种现象,职务犯罪是最严重的腐败,这种状况,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引起人民群众的对手握一定权力的人和部门的反感,严重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预防职务犯罪已成为关系党和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所在。
一、职务犯罪为特殊主体,政府机构是由各个职能部门组成的,政府机构的运转是通过组成政府的各个职能部门中的公职人员来执行并完成的,也就是说必须是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行为主体是人在主观方面既有故意、也有过失,客观方面,职务犯罪必须与国家工作人员的职责有必然的联系,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发生的犯罪行为。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等经济犯罪和渎职侵权犯罪,是腐败现象最突出的表现。监督和预防必须完善法律制度体系,完善立法,力争做到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加大执法力度,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1
从权力的监督方面入手,改进检察机关对职务犯罪的预防工作,通过政治、教育的手段实现预防。
二、职务犯罪的特征和主要表现为:职务犯罪主要特征是在研究职务犯罪时,往往存在着将职务犯罪的特征与构成分别加以阐述的情况,研究职务犯罪的法律特征应当同研究职务犯罪的构成结合起来,并力求从犯罪构成的角度来研究职务犯罪的特征,使职务犯罪的特征牢牢扎根于犯罪构成这一基础上,这样才能帮助我们更全面、更准确、更深刻地认识职务犯罪。事实上犯罪构成反映的就是犯罪的本质特征,根据犯罪构成的一般理论概括出来的职务犯罪与其他刑事犯罪的区别,所在也必然反映着职务犯罪的法律特征。表现:职务犯罪是指手中握一定权利的单位和个人利用职务之便牟取私利的犯罪活动,它包括贪污、滥用职权,挪用公款、行贿受贿索贿、玩忽职守和营私舞弊、班子集体犯罪、私设小金库;丈夫犯罪,妻儿齐犯罪;玩忽职守等等是当前职务犯罪的重要表现。
现在组织工作的腐败现象也相当普遍,一些人不择手段地骗官、买官、一些掌权人厚颜无耻的卖官,还有些政客丧心病狂地谋杀政敌,像副局长谋杀局长的事情屡见不鲜,这些前所未有的严重问题,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视。老百姓当前最愤恨的就是腐败现象,有人说,在市场经济深入头脑的今天,有的官员已不满足于一手交钱、一手办事的简单腐败,他们开始挖掘资本市场,以捞取更大的利益,这是职务腐败的新动向,其实,说新也不新,职务权力越大越要寻找最大的空间,利用一切机会谋取自己的利益。现在的贪官污吏犯罪手段形形色色,真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再不加大法律治理力度,社会主义就会变味了,毋庸臵疑,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的大事,是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严峻课题。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实施的犯罪行为;国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实施的犯罪行为,对工作严重不负责任,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实施的犯罪行为。在国家工作人员执行公务过程中不考虑广大公众利益,损害了人民群众的感情,导致人民群众对执行公务人员的信任缺失,从而造成社会普遍失信,削弱政府的办事能力。阻碍和谐社会发展。
三、职务犯罪是国家对公务人员缺乏监督和预防。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各种职能部门的权力进一步加大,引起人民群众的关注,就是职务犯罪不断地发生,而且,愈演愈烈,以至成为现在一种现象,职务犯罪是最严重的腐败,这种状况,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引起人民群众的对手握一定权力的人和部门的反感,严重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有效的加强职务犯罪监督和预防已成为关系党和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所在。
职务犯罪发生就是因为权力私用和滥用,缺乏监督和预防,人们往往在官员出事后再去就事论事地反思,往往不敢触及职务犯罪的核心原因。毛泽东同志曾与黄炎培先生谈话中说:“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其实,一个根本原因,就是监督、预防和限制权力的理念还未厘清,监督、预防的制度还不够完善。批评和质疑职务犯罪,往往被让为是给
政府抹黑;揭发和披露职务腐败犯罪的细节,会受到严厉打击报复,这绝不是民主和法治社会应有的现象,而是我们对权力太 宽容,对官员的管制太放松了,因而让权力从应该被关的笼子里跑出来伤害授权于他的人民。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说过,“任何拥有权力的人,都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手中有权力的公务人员只要他失去监督和约束,就会由“趋向腐败”变为绝对的“实在”的腐败。所以我们要从法律监督上预防和牢筑防止权力撒野的篱笆,真正把权力严密看管起来,预防职务犯罪的发生。
第三篇:法律和预防职务犯罪知识测试题DOC
县直机关法律综合知识和预防职务犯罪
知识试卷
姓名:
单位:
职务:
得分: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由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次全体会议通过。
3、《党纪处分条例》规定,对党组织和党员违犯党纪的行为,应当以()为依据,以()为准绳,准确地认定违纪性质,区别不同情况,恰当地予以处理。
4、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达到刑事犯罪的,构成()。
5、国家工作人员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的,构成()。
6、预防职务犯罪是由()()()三个要素构成的全部预防职务犯罪的时间活动
7、巨额财产来源不明,数额达到()应予立案。
8、《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的立法根据是()。
9、个人受贿数额不满(),但故意刁难,要挟有关单位、个人,造成恶劣影响的,以受贿罪论处。
10、向国家工作人员介绍贿赂,情节严重的行为是介绍贿赂罪。其中,对涉嫌介绍个人向国家工作人员行贿,数额在()以上的,应予立案。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行政机关公务员违法违纪涉嫌犯罪的,()追究刑事责任。
A、可以;B、必须;C、应当;D、不必
2、玩忽职守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严重不负责任,不履行或者不认真履行职责,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其中,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玩忽职守,造成死亡1人以上,或者重伤3人以上,或者轻伤()以上的,应予立案。
A、5人;B、6人;C、8人;D、10人
3、《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规定,党和国家工作人员、集体经济组织工作人员或者其他从事公务的人员中的共产党员,其财产或者支出明显超过合法收入,差额较大的,可以责令()。
A、没收;B、说明来源;C、上缴国库;D、缴纳罚金
4、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手段占有该财物的,以贪污论。
员;
C、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D、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人员
7、反腐倡廉教育要面向社会,把思想教育、纪律教育与()结合起来。
A、社会公德;B职业道德;C、家庭美德教育;D、法制教育
8、《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这个总目标,必须坚持()。
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B、人民主体地位;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依法治国为主;E、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F、从中国实际出发
9、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讲话指出:“各级党委要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做到()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A、干部清正; B、政府清廉; C、政治清明; D、群众拥护
10、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应当构筑
和
相结合的防范体系。()
A、内部预防
B、专门预防
C、社会预防
D、网络预防
四、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实行领导责任制,单位主要负责人为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责任人,承担所有责任。()
2.领导干部不准利用职权违反规定干预和插手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等市场经济活动,为个人和亲友谋取私利。()
3、任何单位和个人对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有权控告和举报,受理部门应当依法调查处理,并为控告人、举报人保密,控告、举报属实、有功的,有关机关应当给予奖励。()
4.任何单位和个人对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有权控告和举报,受理部门应当依法调查处理,并为控告人、举报人保密,控告、举报属实、有功的,有关机关应当给予奖励。()
5、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6、控告人、举报人因为举报而使本人及其亲属的人身或者财产安全受到威胁时,可以要求检察机关提供保护,必要时,检察机关应当依法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7、检察机关、监察机关、审计机关对有关单位和国家工作人员履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职责进行督促、检查时,有关单位和人员应当如实提供有关资料,说明有关情况。()
8.控告人、举报人因为举报而使本人及其亲属的人身或者财产安全受到威胁时,可以要求检察机关提供保护,必要时,检察机关应当依法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9、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贯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坚持教育、制度、监督并重和外部预防、专门预防、社会预防相结合的原则。()
10、向国家工作人员行贿数额在一万元以上的,应依法追
第四篇:公司举办预防职务犯罪专题法律讲座
公司举办预防职务犯罪专题法律讲座
为做好公司“六五”普法系列活动,强化公司领导干部法律意识,积极贯彻落实省公司“加强干部管理、转变工作作风”会议精神,12月20日上午,公司在二楼会议室举办了“预防职务犯罪”专题法律讲座。此次讲座邀请了黑龙江雪原律师事务所副所长张兆琴律师主讲。公司领导班子,副总师,直属各部门负责人,以及九星集团领导班子和各单位负责人,共计40余人聆听了此次专题讲座。
此次讲座以“如何在国有企业经营过程中预防职务犯罪”为主题。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张兆琴律师从职务犯罪的概念、职务犯罪的构成、职务之便收受贿赂、挪用公款和与职务犯罪相关的法律法规五个方面,系统全面、生动详实地阐述了贪污、贿赂等常见罪名的基础知识,以及行为与定罪额度的界定标准。并指出了易发犯罪的薄弱环节,告诫与会人员如何把握好人生的底线,正确认识和把握好人生价值,遏止非分之想,消除侥幸心理、珍惜工作、珍爱生活。还针对电力行业特点,就如何打好“预防针”,提高自身防腐体系建设,完善内部权利监督机制,切实提高廉政意识,自觉抵制各种诱惑等方面,提出了对策与建议,以强化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提高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防范意识。
通过聆听讲座,领导干部们纷纷表示,受到了教育,提高了认识。在以后的工作当中,将把反腐倡廉融入到实际工作当中,进一步强化工作作风建设,为企业健康、稳定、和谐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第五篇:论职务犯罪的原因及预防
论职务犯罪的原因及预防
一.职务犯罪的现状及危害
2005年3月9日,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贾春旺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中指出,一年来,全国各级检察机关共立案侦查涉嫌职务犯罪的国家工作人员43757人,比上年增加0.6%。其中涉嫌贪污贿赂犯罪35031人,渎职侵权犯罪8726人,共提起诉讼30788人。通过办案为国家挽回直接经济损失45.6亿元。立案侦查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百万元以上案件1275件,比上年增加4.9%。立案侦查涉嫌职务犯罪的县处级以上国家工作人员2960人。其中厅局级198人,省部级11人,已提起公诉1980人。共抓获在逃职务犯罪嫌疑人614人,一批携款外逃的重大犯罪嫌疑人被缉捕归案。
当前,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职务犯罪仍处于高发期,发案率居高不下,涉案金额越来越大,犯罪人的地位越来越高,窝案、串案越来越猖獗。近年来,职务犯罪的大案要案主要有:
1.刘方仁案件。刘方仁原系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先后22次收受贿赂折合人民币667万余元。2004年6月29日被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以受贿罪判处无期徒刑,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2.麦崇楷案件。麦崇楷原系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省政法委副书记。因受贿106万元(伙同其子麦永成受贿1013万元)。2003年12月24日被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以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15年。
3.王炬案件。王炬原系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副市长。因犯受贿罪和滥用职权罪于2003年11月29日被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分别判处有期徒刑15年和7年,合并执行有期徒刑20年。
4.李信案件。李信原系山东省济宁市副市长。因受贿450万元,2005年7月4日被山东省潍坊市中级人民法院以受贿罪判处无期徒刑,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5.陈希同案件。陈希同原系北京市市长、市委书记、国务委员、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因犯贪污罪和玩忽职守罪于1998年7月31日被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分别判处有期徒刑13年和4年,合并执行有期徒刑16年。
6.欧阳德案件。欧阳德原系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东莞市委书记。1995年12月30日被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以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15年。
此外,还有原云南省省长李嘉廷受贿案、原河北省副省长丛福奎受贿案、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克杰受贿案、原江西省副省长胡长清受贿和巨额财产来源不明案、原广西区副主席徐炳松受贿案等等。
职务犯罪严重破坏了公务行为的廉洁性和国家机关的正常管理活动,损害了国家工作人员人民公仆的形象,玷污了党和政府的声誉,侵蚀了党和国家的健康肌体,威胁到国家政权存在的基础,有的还给国家和人民利益直接造成了重大损失。
首先,职务犯罪严重影响了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危害了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危害了平等竞争的市场秩序。影响了经济决策及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使有的政策没有发挥应有的效能。影响了国家对通货膨胀的有效控制和社会财富的合理分配。
其次,职务犯罪制造社会矛盾,引发社会冲突,对政局稳定起着极大的破坏作用,与中央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相悖。打击职务犯罪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就,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兴衰命运,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峻斗争。”
再次,职务犯罪毒化社会风气,腐蚀人的精神,使人道德沦丧,不择手段攫取权力,使整个社会充满奢靡之风,严重阻碍社会的进步。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职务犯罪、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
二.职务犯罪的概念、类型和特点
职务犯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和其他在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中依照法律、法规或组织规章等从事公务的人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条件,贪污受贿、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破坏国家对职务行为的管理活动,依照刑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从惩治职务犯罪的情况来看,当前职务犯罪的类型主要有渎职型职务犯罪,如玩忽职守罪;占有型职务犯罪,如贪污罪;交易型职务犯罪,如受贿罪;挪用型职务犯罪,如挪用公款罪;司法职务犯罪,如徇私枉法罪;公司、企业职务犯罪,如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罪;金融职务犯罪,如非法出具金融票证罪。在上述各类职务犯罪中,发生比较频繁、危害比较严重的是贪污、贿赂、挪用公款、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等犯罪。
目前,我国职务犯罪的主要特点有:
1.大案要案急剧增多。过去贪污受贿数万元可称为大案,而现在涉案金额在几十万元、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的也屡屡出现,其中还有不少案件发生在内陆省份和偏远地区。
2.领导干部卷入职务犯罪活动的人数大有上升之势。虽然涉案人员的绝对数量不多,但由于卷入者位高权重,所造成的破坏性后果极为惊人。另一方面,涉案人员呈高学历化和低龄化趋势。
3.团伙犯罪日益增加。近年来出现大量的窝案和串案,一些腐败分子在权力部门内结成有领导、有分工地违法犯罪团体,有组织地滥用权力。如厦门远华走私案、褔州车管所案。
4.职务犯罪领域的广泛性。以前职务犯罪多发生于“三机关一部门”、国有企业、金融等重点领域,但从现在查办的案件来看,职务犯罪正逐步向一些新领域延伸。同时,职务犯罪部位日趋集中,政府采购、工程建设、产权转让、行政审批等领域成为职务犯罪的高发区和“热点”部位。
5.作案方式的狡诈性。现今职务犯罪手段越来越狡猾,越来越隐蔽,越来越巧妙,以达到掩人耳目,逃避打击的目的。
6.国有企业中的腐败现象日益严重。由于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存在深刻弊端,发生在国有企业中的贪污受贿、挪用公款案件呈上升趋势,部分企业因此陷入困境。7.50岁以上职务犯罪严重。有些处于“着陆”年龄的领导干部,认为自已即将退休,“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于是利用手中的权力,能贪的就及时贪,能捞的就及时捞,千方百计把手中的权力“用足用活”,目的就是在退休之前狠捞一把,日后慢慢享受。
三.职务犯罪的原因
在探讨职务犯罪的原因时,我们必须认识到,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文化比较落后,经济尚不发达,改革开放时间不长,同时又是封建思想比较浓厚的国家,职务犯罪的原因具有复杂性、综合性、动态性、系统性和等级性的特点。所谓复杂性是指职务犯罪原因系统中各种犯罪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是错综复杂的。犯罪原因和犯罪结果之间的关系,存在着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和状态关系,这三种关系纵横交错,形成了犯罪原因的复杂性。综合性是指职务犯罪现象是一种综合矛盾的社会病症。产生这种病症的原因是一个多元、多层次、多变量的动态系统,其中既有政治、经济、法律的原因,又有思想和文化的原因;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既有直接原因,又有间接原因。而且各种原因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在过程中相互作用和共同整合地对职务犯罪结果发生作用。动态性是指职务犯罪原因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现象。这不仅表现为罪因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而且表现每一种犯罪因素也是发展变化的。因此,我们应当用运动的、发展的观点,揭示出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借以科学地、能动地制定预防职务犯罪的措施。系统性是指职务犯罪原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引起职务犯罪发生的诸多因素彼此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系统,结合在一起发生作用。任何一个单项因素都不可能独立地引起职务犯罪,唯有各种因素的有机结合才能导致职务犯罪的发生。等级性是指职务犯罪是有层次的,各种犯罪因素在罪因系统所处的地位及对犯罪的作用力均有不同。一般来说,犯罪原因系统包括犯罪根源、犯罪的一般原因、犯罪条件、犯罪相关因素。在分析职务犯罪的原因时,应分清犯罪原因的层次,把握犯罪原因作用的等级,从而清晰地揭示职务犯罪原因。
只有充分注意到上述特点,全方位、多角度、科学地考察职务犯罪的原因,才能彻底铲除有利于滋生职务犯罪的土壤,从根源上遏制职务犯罪。根据我国的客观实际和司法实践经验,当前我国职务犯罪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政治方面的原因。
首先,政治体制不完善。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社会发展至今,任何一种政治体制都是不完善的,都有一定的产生职务犯罪的土壤和条件。旧中国的集权和专制体制,造就了一大批贪官污吏。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逐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和民主集中制度。但是,即便如此,我们的政治体制在某些方面仍然是有缺漏的,影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
其次,民主监督不健全。长期以来,一些领导干部受封建特权思想的影响,高高在上,习惯自己说了算,讳言监督,害怕监督。实践证明,民主监督是建立廉洁政府、防止职务犯罪的有力法宝。但是,我们在运用这个法宝的效果上却不尽如人意。目前,对权力的监督尤其是在对“一把手”的监督上存在着严重缺陷。从检察机关查处的大量职务犯罪案件来看,有相当一部分都涉及到单位的“一把手”,这说明对“一把手”的监督处于严重失控状态。
再次,公共权力非公化。公共权力原本是为公共服务的,但是有一些国家工作人员不把自己看成是人民的公仆,而认为自己是人民的主人,奉行“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哲学,将人民赋予的神圣权力当作谋取私利的工具,使公共权力异化成了私有权力,惩治职务犯罪中揭露出来的大案要案无不打上这一烙印。2.经济方面的原因。
其一,经济结构对职务犯罪的影响。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以公有制经济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这种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结构,将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入了春天,但同时也为职务犯罪培育了更多的机会。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对国家工作人员的腐蚀是不言而喻的,外资经济对职务犯罪的诱发作用也不容忽视。
其二,经济体制转轨对职务犯罪的影响。从世界各国的发展历史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国家处于变革时期的腐化现象比其他时期的腐化现象更为普遍。我国当前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职务犯罪呈多发态势,其根本原因是新旧体制处于过渡时期,新的体制尚未健全完善,旧的体制中行政权力对企业和个人的经济干预和管制仍在发挥作用。
其三,物质利益驱动对职务犯罪的影响。物质利益是促使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最直接、最现实的原因之一。人类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是一种“本能”,这种“本能”虽然要受到道德和法律的制约,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但一些目无法纪的人把这种制约置之脑后,在物质利益的诱惑下,贪欲恶性膨胀,往往铤而走险,正如俗语所说的“人为财死,鸟为食亡”。3.思想方面的原因。
第一,封建特权思想对职务犯罪的影响。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一些非常消极地封建思想深深地植根于人们灵魂深处,诸如“家长制”、“一言堂”、“父母官为民做主”、“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等。受此影响,一些国家工作人员掌握一定权力之后,以人民群众的“父母”和“大老爷”自居,作威作福、骄横跋扈、欺压百姓、“为民作主”。
第二,剥削阶级思想对职务犯罪的影响。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后,西方一些腐朽没落的精神文化生活方式和颓废思想也不可避免地夹带进来,惟利是图、见利忘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乘虚而入,一些“免疫力”不强的国家工作人员的灵魂被严重污染。为了过上资产阶级花天酒地、纸醉金迷地生活,不惜以身试法,或贪污受贿,或挪用公款,或出卖国家秘密,满足自己的畸形追求。4.个人素质方面的原因。
第一,品德不良。品德的优劣好坏对于掌握权力的人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一方面,它影响权力运行的方向:品德优良的人会将权力运用于为社会和众人谋取利益上;而品德恶劣者则可能将权力运用于作恶上,给社会和众人带来极大的危害。另一方面,它影响当权者的形象,帮助或损害当权者对于权力的运用。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是决定因素,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
第二,文化水平低下。文化水平的高低,往往体现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高低。文化水平高的人,一般会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往往能忠于职守,不会滥用职权、谋取私利或玩忽职守和不正确使用自己的职权;文化水平低下,则一般容易为眼前利益所迷惑,不能正确看待自己的身份和权力的性质。我们虽然不能说文化水平高的人一定不会实施职务犯罪,文化水平低的人必定会实施职务犯罪,但部分国家工作人员文化水平低下确是目前职务犯罪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四.职务犯罪的预防
预防职务犯罪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遵循党中央确立的“教育是基础,法制是保证,监督是关键,通过深化改革,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的反腐败工作思路贯穿到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中,紧紧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全面推进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着力使国家工作人员不能、不敢、不想实施职务犯罪。预防职务犯罪主要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实行标本兼治,从治标入手,重在治本,加大惩治职务犯罪的力度。在当前职务犯罪不断蔓延的情势下,我们决不能坐视不管,而应从现有条件出发,从治标入手,坚决遏制职务犯罪发展的势头。目前,国家已经针对职务犯罪采取了许多有力措施,加大了惩治力度。一是加强对政府官员和企业领导廉洁自律的约束。近年来,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有关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规定,力图通过对领导干部的自我教育、社会道德和纪律的约束与相应的监督检查,达到国家工作人员清正廉洁的目的。二是加大惩处力度。对职务犯罪分子,不管地位有多高,不管贡献有多大,不管涉及到谁,都要一查到底,决不姑息放纵。三是加强举报工作。惩治职务犯罪要充分依靠人民群众,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人民群众的举报线索,各级检察机关和行政监察部门都要设立举报中心,公开举报电话,及时处理举报。四是加强监督机制建设,以权力监督权力。权力是进行职务犯罪的前提条件,对权力进行有效制约,可以大大减少职务犯罪的机会。
2.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理职务犯罪。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反对腐败,加强廉政建设,“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世界上治理职务犯罪取得明显成效的国家和地区,一个重要的经验就是加强治理职务犯罪的立法,使治理职务犯罪按照既定的法制轨道进行。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经济方面。国家应建立和完善维护市场秩序、执行市场规则、保护企业和消费者权益、规范企业和消费者行为的法律制度。二是行政方面。建立健全行政组织法、行政行为法、行政监督法,对权力运行的全过程进行依法管理。特别要加快制定《职务犯罪预防法》,使预防职务犯罪真正做到有法可依。三是刑事方面。在1996年和1997年,我国分别对《刑事诉讼法》和《刑法》进行了重大的修改和完善,对预防和打击职务犯罪起到了积极作用。尽管如此,我国刑法和刑事诉讼法关于职务犯罪的规定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进一步完善。
3.实行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堵塞职务犯罪的漏洞。
江泽民同志曾多次强调,“依靠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抑制职务犯罪现象,是我们在实践中取得的一条重要经验。好的体制,可以有效地预防职务犯罪的发生;不好的体制则会导致职务犯罪的滋生和蔓延”。职务犯罪从其政治学特征来说,无一不是公共权力的异化,可以说,无权力的异化和滥用,则无职务犯罪。因此,应针对那些职务犯罪易发环节、多发部位加快推进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减少行政干预,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防止权力的异化和滥用,是遏制和预防职务犯罪的重要内容。
实行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权力的合理配置,并保证其依法有效地运作,核心是解决好权力集中与权力分解之间的关系。权力过分集中难于监督,必然导致权力的腐败和滥用,产生职务犯罪,这是被无数事实证明了的结论。但是,权力分解也并不必然会减少职务犯罪,因为权力分解也有它的弊端。一方面,客观上会造成办事拖拉,工作效率下降,产生新的腐败;另一方面,由于权力分解为多个主体行使,相互配合、制约,如果一旦发生职务犯罪,则很可能导致牵涉的人或单位较多,窝案、串案相对增加,综合的危害结果加大。因此,在处理权力的集中与分解关系时,不能一味强调分解而反对集中,应当在分解与集中之间找一个最佳的平衡点。
4.综合治理,多方参与,形成预防职务犯罪的合力。
胡锦涛同志曾指出,“惩治腐败,要做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持之以恒”。经过不断探索和科学总结,现在己经形成了一套有中国特色的综合治理腐败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那就是“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对腐败现象和职务犯罪实行综合治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社会各责任主体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各负其责,互相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二是社会各责任主体必须把反腐倡廉、预防职务犯罪寓于自己的日常工作当中,综合采取宣传、教育、经济、行政、法律等措施治理腐败和预防职务犯罪。三是有关主管单位和领导机关要把治理腐败和预防职务犯罪与经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紧密结合,在制定政策、法律法规和出台改革措施时,把治理腐败和预防职务犯罪作为有机组成部分考虑进去,做到未雨绸缪。四是有关治理腐败和预防职务犯罪的职能机关如纪检监察机关、检察机关等职能预防要与社会预防相结合,形成专业化工作和社会化参与的工作机制和网络,以专业化带动社会化,社会化延伸专业化。
5.优选国家工作人员,加强国家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
单纯地权力本身不足以对客观世界产生影响,权力要通过权力主体的具体活动来实现。因此,个人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录用和选拔人员便要格外谨慎小心,国家要科学、系统地规定国家工作人员的选拔、招聘、任命和使用的方式方法及程序,把人民的权力交给那些素质优秀、德材兼备、勤政为民、廉洁奉公的人来行使。首先,要严格按照《公务员法》、《法官法》、《检察官法》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在公正、公开、平等的基础上面向社会公开招考、择优录用。其次,在管理方面,严格考核,按绩升降,把考核结果作为职务升降的依据,以达到“论功行赏”的目的。再次,坚持并实施注重实绩原则,坚决反对“论资排辈、坐等年资”,鼓励平等竞争,保障优秀人才的健康成长。
一段时期以来,我们片面强调经济建设而忽视了思想政治工作,致使部分国家工作人员思想腐化变质、道德沦丧,最终走上职务犯罪的道路。近期以来,中央多次强调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广泛开展了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三讲教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教育活动。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响应中央号召,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政治觉悟和思想品德的教育,要在广大国家工作人员中提倡艰苦奋斗的精神。加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使他们能够经受住不良诱惑,经受住公与私冲突时的考验。只有这样,才能铲除职务犯罪的思想土壤,从而预防职务犯罪的发生。
6.加强预防和惩治职务犯罪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当前,职务犯罪己呈现出国际化趋势,一个国家的职务犯罪分子与境外的不法人员勾结,里应外合,利用高科技手段窃取公款转移至境外,洗钱鲸吞,并隐匿他国逃避缉捕。遏制职务犯罪有赖于国际社会的公正支持与紧密配合。一是联合国应进一步加强对发展中国家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协调和指导。二是发达国家应主动配合发展中国家对携款潜逃或藏匿到发达国家的犯罪分子进行惩治,不能给予任何名义的庇护。三是发展中国家之间应加强协调与交流。
综上所述,通过对职务犯罪的现状、特点、原因及预防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贯彻党中央关于反腐败的要求,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的参与和支持,动员全社会力量,发挥预防工作的整体效能。只要我们运用正确有效地手段,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敢于同腐败问题作长期、坚决的斗争,才能有效遏制和减少职务犯罪,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大局。
参考文献:
朱兴有 《预防职务犯罪问题研究》 2004年4月第一版 中国检察出版社
何秉松 《职务犯罪的预防与惩治》 1996年6月第一版 中国方正出版社 孙谦 《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研究》 1998年7月第一版 法律出版社
王顺安 《中国犯罪原因研究》 1998年6月第一版 人民法院出版社
高铭暄 《刑法学》(新编本)1998年9月第一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胡锦涛强调:标本兼治加大预防腐败工作力度》2005年1月 新华网 田雨生《论职务犯罪与预防》 2001年9月 中国职务犯罪预防网 《两会观察:反腐话题从热议论转向冷思考》2005年3月 中国新闻网
陈正云 《面向新世纪的中国预防职务犯罪的战略选择》 2001年3月 正义网 《我国入手预防职务犯罪 制度先行构筑防腐大坝》2005年3月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