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浙江民政厅文件-青田政府
浙江省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实施方案
浙地名普查组发[2014]1号
为做好全省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根据《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实施方案》(国地名普查组发〔2014〕1号)有关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任务
查清地名基本情况,对有地无名的有地名作用的地理实体进行命名,对不规范地名进行标准化处理,设置标准规范的地名标志,建立、完善全国、省、市、县四级地名和区划数据库(即国家地名和区划数据库),加强地名信息化服务建设,发挥地名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方便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高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的基础作用。
(一)调查地名基本情况。包括行政区域,非行政区域,群众自治组织,居民点,交通运输设施,水利、电力、通信设施,纪念地、旅游景点,建筑物,单位,陆地水系,陆地地形等11大类地名的名称、位置及相关属性信息。
(二)规范地理实体名称。根据国家和省地名管理的有关法规规定,对有地无名的有地名作用的地理实体进行命名;对不规范地名进行标准化处理,切实解决地名上存在的一地多名、地名重名,地名命名罔顾传统、贪大求洋、名不符实,地名译写不准确、用字不规范、含义不健康等问题。
(三)设置地名标志。根据实际需要,依据国家有关标准设置地名标志。
(四)开发、应用普查成果。利用地名普查成果,编纂出版地名图、录、典、志等出版物,建立、完善各级国家地名和区划数据库,开展地名信息化服务,开发研制地名信息化服务产品。
(五)建立地名普查档案。实现地名普查档案的数字化管理。鉴于我省已在全国地名普查试点时基本完成全省域的普查任务,此次地名普查的重点:
一是补充查清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的新生地名;调整、完善已经完成的地名普查内容。
二是建立完善以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1∶5万地形图和地形图矢量数据为基础的省、市、县三级国家地名和区划数据库。
三是开展地名清理整顿工作,纠正地名管理和使用中的不规范行为。
四是促进地名普查成果应用。利用普查成果,建立完善各级区划地名管理服务信息系统;编纂出版标准地名图、录、典、志等;大力开发地名服务、地名文化等公共产品,提升地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水平。
二、普查范围
根据国务院部署,我省本次地名普查的范围是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试点区域以外的全省所有陆地国土。试点区域也应按照本次普查的规范要求和技术标准进行充实和完善。
三、组织实施
全省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由省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简称省地名普查领导小组)组织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省地名普查办)设在省民政厅,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负责全省地名普查工作的业务指导宣传和督促检查验收。
此次地名普查以县级政区为单位进行。普查涉及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相应成立普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标准名称为XX市(县、区)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简称XX市、县、区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简称XX市、县、区地名普查办),办公室设在民政部门,按照省地名普查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负责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内的地名普查工作。
四、职责分工
省地名普查领导小组职责:
(一)制定全省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的有关政策和工作措施。
(二)组织部署全省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
(三)协调解决普查中的重大问题。
(四)审议重要地名命名更名事项。
(五)审定全省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
(六)承办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交办的有关工作。
省地名普查办职责:
(一)拟定全省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实施方案。
(二)制定全省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技术规范。
(三)负责组织全省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宣传。
(四)负责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联系协调。
(五)负责地名普查的会议组织、业务骨干培训、检查指导验收。
(六)负责组织地名普查成果上报和建档工作。
(七)负责指导建立、完善各级地名普查数据库。
(八)负责组织编纂全省标准地名图、录、典、志等。
(九)负责组织地名普查信息综合应用服务。
(十)承担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省地名普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
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做好地名普查的协助和配合工作,指导和督促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做好地名普查所需专题资料的整理及提供工作,并确保信息和数据的有效性和现势性(省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详见附件)。
五、时间安排
根据我省实际,为节约成本,提高效率,此次地名普查从2014年7月1日开始,到2017年6月30日结束,比全国提前一年完成。普查分三个阶段实施。普查标准时点为2014年12月31日。
第一阶段,2014年7月至12月,所有普查地区完成组织动 — 4 —
员、成立机构、搜集资料、制定方案、人员培训等各项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完成所有地区的普查和各级检查验收工作。具体安排如下:2015年1月至12月,完成普查工作;2016年1月至6月,完成省、市级检查验收工作。
第三阶段,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完成成果完善、上报、汇总工作,建立档案,开展普查成果开发应用。
各地可结合实际统筹安排各个阶段的工作。具体计划由各设区市地名普查领导小组报省地名普查领导小组批准后实施。
六、方法步骤
(一)制定方案。各级地名普查领导小组要根据省地名普查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结合本地实际,科学制定地名普查实施方案,报上级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审批。
(二)培训人员。省地名普查办负责设区市地名普查办业务骨干的培训工作。设区市地名普查办负责县(市、区)地名普查人员的培训工作。
(三)收集资料。全面搜集与地名相关的历史沿革、名称由来以及相关属性信息资料,包括图、录、典、志等,对资料进行整理、甄别、论证和审定。
(四)实地踏勘。实地调查地名现状,查清地名的名称、位置及相关属性信息。
(五)标准化处理地名。根据国家和省地名管理的有关法规
规定,按照地名命名、更名的审批权限和程序,对有地无名的有地名作用的地理实体进行命名,对普查的地名进行审定和标准化处理。
(六)设置地名标志。依据国家有关标准,设置地名标志。
(七)建立数据库。将地名文字和图形信息及多媒体数据录入国家地名和区划数据库。根据普查成果和工作图,修改矢量地图上的地名注记和变化的地物。
(八)制作成果。1.填写各类普查成果表。2.标绘地名普查成果图。
3.对普查成果和文件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4.起草地名普查工作总结。
5.起草地名普查成果上报审批报告。
(九)验收。省地名普查办负责全省地名普查验收工作的具体实施。验收内容包括组织实施和普查成果两个方面。县(市、区)地名普查办先行自查,根据自查情况改进后报设区市地名普查办进行核查;设区市地名普查办根据核查情况进一步完善后报省地名普查办审核验收;省地名普查办审核验收后,报国务院地名普查办抽查复验及全面审核。为确保地名普查质量,省和设区市地名普查办设立由有关地名专家和技术人员组成的指导检查组,对普查工作进行指导检查。
(十)成果审定。地名普查成果由省地名普查办组织审核后 — 6 —
报国务院地名普查办审定。
(十一)上报归档。普查成果验收合格后,逐级上报。完成普查文件、资料、成果等的立卷归档工作。
(十二)编纂出版地名出版物。省民政厅负责组织编纂出版全省性地名图、录、典、志等出版物。各市、县(市、区)民政部门负责组织编纂出版本行政区域的地名图、录、典、志等出版物。
(十三)开展地名信息化服务建设。利用地名普查成果,建立完善地名网站,开发研制地名信息化服务产品。
七、工作要求
(一)各地要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严格按照《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规程》、《浙江省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规程》和有关政策规定、技术标准等开展工作。
(二)要做好有关资料、数据和信息的分类管理工作。涉密资料、数据和信息须严格保密。
(三)跨县级行政区域界线地理实体名称,相关县(市、区)表述不一致时,要充分协商确定。协商不一致的,报共同的上一级地名普查领导小组确定。
(四)在军事管理区等敏感地区开展地名普查时,要事先与驻军单位沟通。
(五)要积极稳妥地做好涉及民族地区以及有争议地区的地名命名更名工作。
(六)各地应当通过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新闻媒体以及宣传栏、街路牌广告栏等多种宣传工具,广泛宣传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
附件:浙江省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
附件
浙江省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 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
省民政厅履行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负责全省地名普查工作的业务指导宣传和督促检查验收,负责地名普查日常工作,负责地名普查成果转化工作。
省发改委负责协调地名普查方案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及其他有关专项规划的衔接工作,以及铁路相关资料的协调保障工作。
省经信委负责地名普查所需通信设施、通信线路、通信基站等相关资料的协调保障工作。
省教育厅负责地名普查所需各级各类学校等相关资料的协调保障工作。
省民宗委负责地名普查所需民族宗教方面相关资料的协调保障工作。
省公安厅负责地名普查所需人口信息等相关资料的协调保障工作。
省财政厅负责省级负担的地名普查经费的保障落实和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协调督促各地财政部门落实地方经费。
省国土资源厅负责地名普查所需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地质公园等相关资料的协调保障工作。
省建设厅负责地名普查所需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全省风景名胜区、自然遗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等相关资料的协调保障工作。
省交通运输厅负责地名普查所需第二次全国公路普查、第三次全国港口普查成果以及公路、水路等交通运输设施基础资料的协调保障工作。
省水利厅负责地名普查所需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成果等基础资料的协调保障工作。
省林业厅负责地名普查所需林业经营管理单位等相关资料的协调保障工作。
省文化厅负责地名普查所需文化场馆等相关资料的协调保障工作。
省卫生计生委负责地名普查所需各级各类医院以及基层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机构、急救机构等相关资料的协调保障工作。
省工商局负责地名普查所需各类企业、从事经营活动的单位等相关资料的协调保障工作。
省统计局负责地名普查所需社会、经济、人口等相关综合统计资料的协调保障工作。
省海洋与渔业局负责地名普查所需的相关资料的协调保障工作。
省旅游局负责地名普查所需旅游资源基础资料的协调保障工作。
省能源局负责地名普查所需能源(包括电力)设施等相关资料的协调保障工作。
省文物局负责地名普查所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以及文化遗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相关资料的协调保障工作。
省测绘局负责地名普查所需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资料、基础地理信息等相关资料的协调保障工作。
浙江海事局负责地名普查所需的相关资料的协调保障工作。民航浙江安全监管局负责地名普查所需航空运输设施等相关资料的协调保障工作。
杭州铁路办事处负责地名普查所需铁路运输设施等相关资料的协调保障工作。
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地名普查所需地方志等基础资料的协调保障工作。
省军区负责军事管理区和军事禁区内地名普查的协调保障工作。
第二篇:湖南省民政厅文件
湖南省民政厅文件
湘民办发„2006‟31号
湖南省民政厅关于印发《湖南省民政事业
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各市州民政局、厅机关各处室、直属各单位:
《湖南省民政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研究制定具体的贯彻意见和措施,并认真抓好落实。
二○○六年五月二十九日
主题词:民政
“十一五”规划△
通知
抄送:省委办公厅、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省直有关单位 民政部办公厅
湖南省民政厅办公室
2006年5月29日印发
建立“慈善超市”136个,设立经常性社会捐助接收站(点)1600个。三是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取得新成绩。全省五保对象人均实际供养标准为600元/年,五保供养资金实行封闭运行,由乡镇民政办直接发放。2004、2005两年,全省共投入专项资金1.75亿元,改扩建敬老院近700所,五保集中供养率由3%提高到10%以上。四是农村低保和特困户救助工作取得新进展。全省46个县(市、区)建立起农村低保制度,享受低保对象55万人,月人均补差救助23元左右。76个县(市、区)实行农村特困户救助制度,救助特困户60.5万人,月人均救助8.2元。五是城乡大病医疗救助工作稳步推进。全省全面推行了农村大病医疗救助制度,累计直接救助11.34万人,资助18.7万人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惠及困难群众150多万人。68个县(市、区)建立起城市医疗救助制度,已救助2万人,惠及困难群众近10万人。各地还创办“慈善药房”,为救助对象购药提供优惠服务。六是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有序开展。实现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从强制性收容遣送到自愿受助、无偿救助的重大变革。全省累计救助10.47万人次,约占全国救助总量的9%。七是老区扶贫开发工作效果明显。累计投入老区扶贫开发资金近4000万元,安排项目1533个,培训老区群众 3000多人次。切实加强对老区工作的领导,营造了领导重视、社会各界和有关部门共同支持老区开发工作的良好氛围。八是慈善事业有很大发展。累计募集慈善款物12025万元。开展了“微笑列车”、“爱心
个市、县(市、区)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县)。退役士兵安臵改革取得明显进展,较好地保障了退役士兵第一次就业。累计接收安臵军队离退休干部2785人,军休干部服务管理进一步规范。完成了建国前烈士传、建国后烈士传1、2卷编纂出版工作。
(四)民间组织管理进一步规范。民间组织发展较快,累计新登记各类民间组织6335个。社团结构进一步优化,行业协会占社团总数的30%以上。进行了社区民间组织登记管理试点。开展了民办非企业单位自律和诚信建设活动。完成了基金会换证和登记工作。取缔非法民间组织101个。出台了《湖南省行业协会办法》等政策性文件。
(五)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工作取得新成绩。累计销售福利彩票28.4亿元,为省、市、县募集福利资金4亿多元,支持了一批福利设施建设。大力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社会福利企事业单位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共新建“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项目633个。新增福利院13家,床位数2600张。全省社会福利企业达805家,安臵残疾职工1.47万人,5年累计总产值达200亿元。大力加强殡葬设施建设,全省平均火化率为18%,比2000年提高11个百分点。出台了《湖南省殡葬服务价格管理办法》。办理涉外儿童收养登记10050件,募集捐赠款2.4亿元。启动了残疾儿童康复“明天计划”,实施残疾孤儿康复手术228例。开展了婚姻登记体制改革,实现了婚姻登记由管理向服务的转变。
筹集为辅的民政资金投入机制。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健康发展,各类福利院、敬老院、光荣院、优抚医院、社会捐助站、殡仪馆等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和民间非营利机构迅速发展。民政事业的发展为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满足人民群众的福利服务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民政事业在“十五”期间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城乡社会救助工作的力度与困难群众的现实要求不相适应。我省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虽已铺开,但救助标准较低,有的单项救助工作覆盖面还不广,解困作用不明显。二是资金筹集与民政工作的需要不相适应。每年民政救助对象达600万人以上,约占全省总人口的10%,而救助资金主要依靠财政投入,多渠道筹集社会资金用于社会救助的工作有待加强。三是基础设施建设与民政对象的需求不相适应。当前我省民政基础设施数量不够,整体水平不高,已有的设施还普遍存在设备不齐、功能不完善等方面的问题,影响了其作用的发挥,难以适应民政工作的发展趋势和满足困难群众的需求。同时,民政法制建设相对滞后,执法手段不健全,基层工作力量薄弱,工作手段落后等问题也制约了民政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十一五”期间民政工作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民政事业发展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一方面,党中央提出科
新民政事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使民政法制建设更加健全、财力保障更加有力、基础设施大为改善、人才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民政事业发展新格局,更好地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为广大民政对象提供比较好的公共福利服务。
1、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比较完善。到“十一五”期末,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灾民应急救助标准达200元/人,倒房恢复重建补助标准达600元/间,五保集中供养率提高到25%以上。“十一五”期间力争财政投入社会救助资金每年增长10%以上。
2、福利设施建设有较大发展。到“十一五”期末,全省各市州、县(市、区)都建成1所综合性社会福利机构,市州都有1所功能较齐备的救助管理站和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50%的县(市、区)有1所救助管理站。
3、民间组织发展比较迅速。到“十一五”期末全省民间组织力争达6万家,每个社区有1家社区民间组织,社会团体中行业协会比率达到50%以上,登记和备案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达13000家以上。
4、优抚安置体系比较健全。加大抚恤优待、退役士兵安臵、军休服务管理的改革创新力度,优抚安臵政策全面落实。
5、基层民主政治体系比较健全。到“十一五”期末,全省100%的社区建有办公、活动用房,平均面积不少于300平方米。60%以上的县(市、区)、乡(镇)、村达到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
0物资及时到位。
2、进一步巩固发展城市低保工作。继续巩固应保尽保,把企业改制、农垦森工企业体制改革中符合低保条件的对象及时纳入低保。到2010年,全省城市低保对象稳定在160万人左右,低保对象人均月补差100元,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低保标准180元—300元,比2005年提高60元左右。加大地方各级财政投入,全省建立起稳定的低保资金自然增长机制,省本级配套资金年增长10%。继续实行现金救助与实物救助相结合,到2010年,大多数社区都建好一所“低保(爱心)超市”。
3、基本建立农村低保制度。按照“低标准起步,窄范围保障,逐年提标扩面”的思路,在全省逐步建立农村低保制度,重点保障家庭年收入在绝对贫困线以下的农村特困户、五保户和重残人员的基本生活。到2010年,100%的县(市、区)建立农村低保制度,保障对象稳定在200万人左右,低保对象人均年补差420元左右。
4、进一步完善城乡大病医疗救助制度。以大病救助为主,逐步兼顾基本医疗为辅,整合各项医疗救助政策,帮助困难群众缓解就医难。2007年,全省全面建立城市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到2010年,全省基本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
5、进一步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水平。建立以财政资金为主要渠道,因地制宜,集中供养与分散供养相结合的农村五保供养模式,做到“应保尽保”。五保供养经费足额下达,五保对象优先
2整合资源,建立部门和社会支持老区建设的长效机制。
(二)进一步加强社会福利事业发展和社会事务管理
1、发展壮大社会福利事业。建立以国家兴办的社会福利机构为示范、其他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社会福利机构为骨干、社区福利服务为依托、居家供养为基础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骨干、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老年福利服务体系;建立起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福利机构自主经营的社会福利事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快福利事业单位改革,组织和调动社会资源兴办福利事业,建立起支持社会福利事业改革、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和配套政策措施;加大政府对社会福利事业的支持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福利事业,整合社会福利服务设施,加快社会福利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创新管理体制,提高服务水平,逐步实现社会福利事业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方式多样化和服务队伍专业化。到2010年,全省各市州、县都建成一所综合性社会福利机构。5年新建福利中心40所,改造福利院60所。到2010年末,全省县级以上社会福利机构达130所,床位1.5万张。同时,积极引进社会资金,建设一批老年公寓。积极倡导发展社会办福利企业,尽可能安排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业。加大国家兴办的福利企业改革改制工作力度,进一步提高福利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强化对福利企业的监督管理,确保福利企业健康发展。积极探索福利彩票发行机构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完善分级负责的运行机制、确
4种类齐全、民主自律的民间组织发展格局,建立法制健全、管理规范、分级负责的民间组织管理体制。重点发展行业协会、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慈善类民间组织和社区民间组织,加快培育扶贫开发、环境保护、法律援助等领域的民间组织。“十一五”期末全省民间组织力争达3万家。同时,重点培育发展100家新兴产业、优势产业、传统产业的行业协会和商会,社会团体中行业协会比率达到50%以上。加强民间组织管理,提高民间组织的整体素质。适应政社分开的要求,指导民间组织健全组织机构,改进工作方式,增强管理和创新能力,依照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职能和作用,提高服务社会的水平。通过政府直接资助、减免税收等方式帮助民间组织解决资金问题,完善民间组织人事、工资、税收、财务、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促进民间组织持续、健康、有序发展。建立民间组织评估和社会监督体系,加强对民间组织的社会监督,建立信息披露制度,提高民间组织社会公信力。建立健全省、市、县民间组织三级预警网络,及时有效查处非法和违法民间组织,确保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4、进一步规范区划地名管理工作。继续指导稳步推进乡镇合并工作,力争到“十一五”期末,我省乡镇数量合理,通过乡镇合并,做大做强一批建制镇,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适应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和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积极研究规划城市区划调整工作,探索县城区域体制改革,并基本解决区划遗留问题。完
6模式,加强社区党组织、居委会干部队伍建设,逐步试行交叉任职和“一肩挑”。加强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建设,使社区专职工作者走知识化、职业化的道路。
2、进一步深化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健全以村委会、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小组为主体的村民自治组织体系。健全党领导下的村民自治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健全村级民主选举制度和村级事务民主决策制度,完善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议事规则,规范村级民主决策程序。制订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健全村务公开和村级民主管理制度。深入开展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活动,全省60%以上的县(市、区)、乡(镇)、村达到示范单位的要求。严格执行法律政策规定的选举程序,切实抓好2008年全省第七次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
(四)进一步完善拥军优抚安置制度
完善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使优抚对象生活水平与当地人民群众平均生活水平同步提高。“十一五”期间,在乡老复员军人月补助标准提高100元,带病回乡退伍军人月补助标准提高60元。改扩建光荣院100所。加强优抚经费管理,确保抚恤经费及时足额发放到位。完善优抚法规政策,落实优抚政策,保障优抚对象的合法权益。认真做好烈士褒扬工作。加快军休服务设施建设,规范服务管理,全省新建或改扩建14所军队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站,维修改造60所军干所。落实军休人员生活、医疗保障政策。积极配合部队调整改革,确保完成军队离退休干
8难群众的需求。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坚持量入为出,量力而行;坚持事先落实资金,再开工建设。同时,适当集中福利资金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十一五”期间全省重点抓好“1245”工程建设。即建设1000所乡镇敬老院,其中新建300所,改扩建700所;建设200所光荣院、福利院、福利中心,其中改扩建光荣院100所、福利院60所,新建县级福利中心40所;建设40所救助管理站和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其中改扩建市级救助管理站14所(含配套新建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11所,改扩建3所);新建县级救助管理站6所,改扩建20所;建设50所殡仪馆,其中新(迁)建市级殡仪馆5所,县级殡仪馆24所;改造市级殡仪馆4所,县级殡仪馆17所。同时,要建设好省救灾物资储备仓库,同步抓好军供站、军休服务站、烈士纪念建筑物、优抚医院建设。要通过“十一五”时期项目建设,使民政服务设施面貌有较大改观,尽可能地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
(二)加大筹集民政资金的力度。民政事业的发展需要民政资金作保障,特别是各项“为民解困”工作的落实、服务设施建设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因此,要多渠道筹措民政资金,不断增强为民解困的实力,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一是积极争取民政部的支持。积极向民政部汇报工作,反映我省民政工作的困难,请部、司(局)领导来湖南视察工作,加强联系,使他们更多地了解我省的情况,争取更多的项目和资金支持,力争中央财政下拨我省民政资金每年有一定的增长。二是坚持政府财政投入的主体
0步完善民政法律法规体系,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坚持依法行政,进一步提高各级民政干部学法、守法、执法的自觉性。进一步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把民政工作行政行为纳入法制化和规范化的轨道。“十一五”期间,力争出台《湖南省募捐管理条例》、《湖南省村务公开条例》、《湖南省促进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发展办法》、《湖南省地名管理办法》等法规文件。同时,结合国家和民政部对民政法律法规的修订,及时制订和修订我省的实施办法。
(四)加强民政干部队伍建设。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民政职能逐渐增多,人民群众对民政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特别是“十一五”目标任务的完成,需要有一支较高素质的民政队伍来具体落实。一是进一步加强宗旨意识教育。教育民政工作者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时时处处想到的首先是人民,把“为民”作为民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爱民”作为民政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把“利民”作为民政工作的职责和义务,在职业感情上,努力做到情为民所系;在工作要求上,努力做到权为民所用;在行为规范上,努力做到利为民所谋。进一步增强廉政意识,以百姓之心待己,以公仆之心律己,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二是进一步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强民政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民政特殊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制度。建立民政干部培训制度,实行各类民政工作人员上岗培训和定期轮训制,建立和落实学习考核和激励机制,不断提高民政干部队伍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三是进一步充实基层民政工作力量。
第三篇:浙江省民政厅文件
浙江省民政厅文件
浙民工〔2007〕92号
转发民政部关于对调整完善现行 福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试点地区 福利企业进行资格审核认定的通知
各市、县(市、区)民政局:
现将《民政部关于对调整完善现行福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试点地区福利企业进行资格审核认定的通知》(民函〔2007〕80号)转发给你们,结合我省实际情况,经商省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同意提出以下意见,请一并贯彻执行。
一、福利企业审核认定
凡申请福利企业资格认定的新办企业,应向当地县级以上民政部门提出认定申请,并提交下列才材料:(1)福利企业申请表(附表1);(2)企业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副本原件(当地民政部门验审后当即退还)及复印件;(3)适合残
疾人就业的可行性报告;(4)企业残疾人员的有关证明及花名册;(5)企业在职职工花名册;(6)当地民政部门出具的企业具备适合残疾职工工作的设备、设施以及企业内部的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施的证明材料。当地民政部门负责福利企业资格认定事项的初审,对符合条件、材料齐全的,应当出具书面受理凭证,报上一级民政部门复审。省民政厅负责对初审、复审后的材料进行审核。经省民政厅核准的,颁发《福利企业证书》,并由当地民政部门向主管税务机关出具书面审核认定意见。企业领取《福利企业证书》时,应向发证机关提交下列材料:(1)企业与残疾职工签订的劳动合同副本原件(当地民政部门验审后当即退回)及汇总表;(2)社保部门出具的企业为残疾职工办理社会保险参保手续的清单;(3)企业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向残疾人员发放工资的清单。
二、福利企业变更审核认定
企业变更工商、税务登记后,仍然符合福利企业资格的,应向当地县级以上民政部门提出认定申请,并提交下列材料:(1)福利企业变更申请表(附表2);(2)变更前企业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副本复印件;(3)变更后企业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副本原件(当地民政部门验审后当即退还)及复印件。当地民政部门负责福利企业变更登记事项的初审,并报上一级民政部门复审。省级民政部门负责对初审、复审后的材料进行审核。经省民政厅核准的,换发《福利企业证书》,并由当地民政部门向主管税务机关出具书面审核认定意见。
三、福利企业资格注销
企业因各种因丧失福利企业资格条件的,应自丧失条件之日起10日内,向当地民政部门申请注销福利企业资格(附表3),由当地民政部门收缴其《社会福利企业证书》,逐级上报至省民政厅核准,并抄告同级税务部门。
四、县级以上民政部门应当会同主管税务机关每年组织一次对持有《社会福利企业证书》企业的资格审核认定工作。具体办法由省民政厅另行制定。
附件:
1、浙江省社会福利企业申请表
2、浙江省社会福利企业变更申请表
3、浙江省社会福利企业资格注销申请表
二00七年五月十日
主题词:转发福利企业审核认定通知抄送:民政部,省国家税务局,省地方税务局,各市、县
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
浙江省民政厅办公室2007年5月14日印
第四篇:江苏省民政厅文件
江苏省民政厅文件
苏民优〔2008〕25号
关于印发《江苏省〈伤残抚恤管理办法〉
实施细则》的通知
各市、县(市、区)民政局:
为进一步加强民政部门管理的残疾等评定工作,推动伤残抚恤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省厅制定了《江苏省〈伤残 抚恤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已经2008年6月25日第五次厅长办公会议通过,自2008年8月1日起施行。现印发给你们,望在伤残抚恤工作中认真执行。
二OO八年七月十四日
主题词:伤残
抚恤
管理
通知
江苏省民政厅办公室 2008年7月14日
共印200份
江苏省《伤残抚恤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和加强民政部门管理的伤残抚恤工作,根据《军人抚恤优待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民政部《伤残抚恤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和《江苏省实施<军人抚恤优待条例>办法》等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伤残抚恤工作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认真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严格按规定程序办理。
第三条 省级民政部门主管全省伤残抚恤工作,负责全省各级民政部门伤残抚恤工作的监督和指导。
第二章 评残对象
第四条 本实施细则适用对象为具有本省户籍的下列人员:
(一)在服役期间因战因公致残退出现役的军人,在服役期间因病评定了残疾等级退出现役的残疾军人;
(二)因战因公负伤时为行政编制的人民警察;
(三)因战因公负伤时为公务员以及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四)因参战、参加军事演习、军事训练和执行军事勤务致残的预备役人员、民兵、民工以及其他人员;
(五)为维护社会治安同违法犯罪分子进行斗争致残的人员;
(六)为抢救和保护国家财产、人民生命财产致残的人员;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由民政部门负责伤残抚恤的其他人员。
前款所列第(四)、第(五)、第(六)项人员,根据《工伤保险条例》应当认定视同工伤的,不再办理因战、因公伤残抚恤。
第三章 残疾等级评定
第五条 残疾等级评定包括新办评定残疾等级、补办评定残疾等级、调整残疾等级。
第六条 新办评定残疾等级是指对退出现役的军人以外的人员认定因战因公残疾性质,评定残疾等级。属于新办评定残疾等级的,申请人应当在因战因公负伤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三年内提出申请,超过三年不再受理。
补办评定残疾等级是指对现役军人因战因公致残未能及时评定残疾等级,在退出现役后依据《条例》的规定,认定因战因公性质、评定残疾等级。
调整残疾等级是指对已经评定残疾等级,因残疾情况变化,与所评定的残疾等级明显不符的人员调整残疾等级级别。本次调整残疾等级与上次申请调整残疾等级相隔时间原则上不得少于两年。经医疗卫生鉴定小组鉴定残情减轻的残疾人员,民政部门可对其调低残疾等级。
第七条 残疾等级评定,应当依据医疗卫生专家小组出具的残疾等级医学鉴定意见。
各级医疗卫生专家小组出具的残疾等级医学鉴定意见不一致的,以上一级为准。省级医疗卫生专家小组作出的残疾等级医学鉴定结论为最终结论。
第八条 伤残人员以军人、人民警察、公务员以及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其他人员不同身份多次致残的,民政部门按上述顺序只发给一种证件,并在伤残证件变更栏上注明第二次致残的时间和性质,以及合并评残后的等级和性质。
致残部位不能合并评残的,可以先对各部位分别进行鉴定。等级不同的,以重者定级;两项以上等级相同的,最多晋升一级。
多次致残的伤残性质不同的,以等级重者定性。等级相同的,按因战、因公、因病的顺序定性。
第九条 残疾等级评定实行集中受理。县级民政部门原则上每年4-5月份,8-9月份集中办理。
第十条 县级民政部门负责公布有关评残程序和残疾抚恤金标准。
第十一条 县级民政部门受理残疾等级评定申请后,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可以中止残疾等级评定:
(一)需要以有关部门对相应事件的结论为依据,而有关部门尚未作出结论的;
(二)申请人在尚未进行残情鉴定时死亡的;
(三)由于其他不可抗力导致残疾等级评定难以进行的;
(四)法律、法规、规章等规定的其它需要中止的情形。除前款第(二)项以外,中止情形消失的,应当恢复残疾等级评定程序。中止残疾等级评定的时间不计入残疾等级评定的期限。
第四章
残情医学鉴定
第十二条 设区的市级民政部门应会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确定伤残检查鉴定的医院,组建医疗卫生专家小组;也可以建立医疗卫生专家库,每次根据申请残疾等级评定人员的残情,抽取医疗卫生专家小组组成人员。第十三条 对属于因战因公导致的残疾情况由设区的市级民政部门指定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鉴定,由医疗卫生专家小组根据《军人残疾等级评定标准(试行)》,出具残疾等级医学鉴定意见。
职业病的残疾情况鉴定由有职业病诊断资质的、设区的市级医疗机构作出。
精神病的残疾情况鉴定由江苏省复退军人精神病医院作出。
第十四条 残疾等级医学鉴定意见必须经两名以上医疗卫生专家小组成员共同签署,加盖医疗卫生机构印章,由民政部门收入受检者评残档案,不得交受检人自带。
残疾等级医学鉴定应当客观、公正。参加鉴定的医疗卫生专家小组的专家与当事人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第十五条 申请人到设区的市级民政部门指定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残疾情况鉴定所需费用,符合评定、调整残疾等级的由县级财政列入抚恤事业费中开支。
第十六条 申请人对设区的市级医疗卫生专家小组作出的残疾等级医学鉴定结论有异议的,可以在收到评残结果之日起60日内逐级向省级民政部门提出再次鉴定申请,由省级民政部门集中通知到指定的医疗卫生机构重新进行鉴定。
重新鉴定如与上次鉴定结论一致,所有涉及费用由个人负担;如与上次鉴定结论不一致,所涉及的体检费用由省级民政部门负担,其他必要费用由市级民政部门负担。
第五章
审批程序
第十七条 申请人(精神病患者由其利害关系人)申请评定残疾等级,应当向所在单位提出书面申请,提供原始材料;没有单位的,向户籍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提出书面申请。
以原致残部位申请调整残疾等级的,可以直接向户籍所在地县级民政部门提出申请。
第十八条 申请人所在单位或者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审查评定残疾等级申请后,出具书面意见,并将材料在集中受理时段内一并报送户籍所在地的县级民政部门审查。
(一)申请新办、补办评定残疾等级,提交下列材料:
1、本人申请;
2、申请新办评定残疾等级,应当提交致残经过证明和诊断证明。
申请补办评定残疾等级,应当提交能够证明其在服役期间的因战因公致残的原始档案记载或者原始医疗证明。退出现役后补充的其它证明材料无效。
3、所在单位或者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提供对其负伤情况和残情的证明。
4、公务员及人民警察提供其本人的《公务员登记表》(中组部、人事部制)复印件,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提供其本人的《参照公务员法管理机关(单位)工作人员登记表》复印件;
5、见义勇为致残的应当提供见义勇为批准机关认定决定书原件或复印件;
6、身份证复印件、本人近期二寸免冠彩色照片一张(人民警察须着制式服装);
7、《优抚对象档案信息录入申请表》一份。
(二)申请调整残疾等级,提交下列材料:
1、本人申请;
2、本人认为残疾情况与原残疾等级明显不符的医疗诊断证明;
3、伤残证件原件。
第十九条 县级民政部门应严格把关,对报送的有关材料进行核对,材料齐全,符合受理条件的签发《受理通知书》;材料不全或者材料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一次性告知当事人补充材料。
(一)县级民政部门经审查认为申请人符合因战因公致残条件的,应当填写《评残审批表》一式四份。县级民政部门认为申请人残疾情况与原残疾等级明显不符,需要调整等级的,应当提出调整的理由,填写《调残审批表》一式三份。
(二)县级民政部门在签发《受理通知书》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通知本人到本实施细则第十三条规定的相应医疗卫生机构,对应检查部位的残疾情况进行鉴定,出具残疾等级医学鉴定意见。
(三)县级民政部门依据医疗卫生专家小组出具的残疾等级医学鉴定意见对申请人拟定残疾等级,在《评残审批表》或《调残审批表》上签署意见,加盖印章,连同其他申请材料,于收到医疗卫生专家小组签署意见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一并报送设区的市级民政部门。
将新办、补办评定残疾等级的《优抚对象档案信息录入申请表》录入数据库,同时上报《优抚对象档案信息录入申请表》和所录入的电子数据。
(四)对退出现役的军人,经审查认为不符合因战因公负伤条件的,或者经医疗卫生专家小组鉴定达不到评定或者调整残疾等级的,县级民政部门应当填写《不予评定伤残等级决定书》或《不予调整伤残等级决定书》,并逐级上报省级民政部门。
(五)对退出现役军人以外的人员,经审查认为不符合因战因公致残条件的,或者经医疗卫生专家小组鉴定达不到评定 或者调整残疾等级标准的,县级民政部门应当填写《不予评定伤残等级决定书》或《不予调整伤残等级决定书》,连同医疗卫生专家小组出具的残疾等级医学鉴定意见(复印件)和申请人提供的材料,退还申请人。
第二十条 设区的市级民政部门对报送的材料审查后,在《评残审批表》、《调残审批表》上签署意见,并加盖印章。对符合条件的,于收到材料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将上述材料报送省级民政部门。
对符合新办、补办评定残疾等级条件的,应当在数据库里进行审核,同时上报《优抚对象档案信息录入申请表》和待审批的电子数据。
对不符合条件的,属于退出现役的军人,应当填写《不予评定伤残等级决定书》或《不予调整伤残等级决定书》,并上报省级民政部门;属于退出现役军人以外的人员,填写《不予评定伤残等级决定书》或《不予调整伤残等级决定书》,连同医疗卫生专家小组出具的残疾等级医学鉴定意见(复印件)和申请人提供的材料,逐级退还申请人。
第二十一条 省级民政部门对报送的材料初审后,认为符合条件的,逐级通知县级民政部门对申请人的评残情况进行公示。公示内容应当包括致残的时间、地点、原因、残疾情况(涉及隐私或者不宜公开的不公示)、拟定的残疾等级以及民政部门联系方式。公示应当在申请人工作单位所在地或者居住地进 行,时间为7个工作日。县级民政部门应当对公示中反馈的意见进行核实并签署意见,逐级上报省级民政部门。
省级民政部门对公示的意见进行审核,在《评残审批表》、《调残审批表》上签署审批意见,加盖印章。
对符合条件的办理伤残人员证(调整残疾等级的,在证件变更栏处填写新等级),于收到全部材料(包含公示反馈意见的材料)之日起60个工作日内逐级发给申请人。其它材料由县级民政部门收入伤残人员资料档案内保存。
对不符合条件的,填写《不予评定伤残等级决定书》或《不予调整伤残等级决定书》,连同医疗卫生专家小组出具的残疾等级医学鉴定意见(复印件)和申请人提供的材料,于收到全部材料(包含公示反馈意见的材料)之日起60个工作日内逐级退还申请人。
第六章
伤残证件和档案管理
第二十二条 伤残证件的发放种类:
(一)退役军人在服役期间因战因公因病致残的,发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军人证》;
(二)人民警察因战因公致残的,发给《中华人民共和国伤残人民警察证》;
(三)公务员以及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因战因公致残的,发给《中华人民共和国伤残公务员证》;
(四)其他人员因战因公致残的,发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因战因公伤残人员证》。
第二十三条 伤残证件由国务院民政部门统一制作。证件的有效期:15周岁以下为5年,16-25周岁为10年,26-45周岁为20年,46周岁以上为长期。
第二十四条 伤残证件由省级民政部门统一保管、办理。伤残证件内容变更由省级民政部门统一办理。
第二十五条 伤残证件有效期满或者损毁、遗失,申请换发、补发证件的:
(一)当事人应当到县级民政部门申请换发、补发证件。伤残证件遗失的须本人登报声明作废,自登报之日起1个月后按规定给予申报补发。登报声明必须写明已丢失的原伤残证件编号,登报费用由个人负担。
(二)县级民政部门经审查认为符合换发、补发证件条件的,将下列材料逐级报送省级民政部门:
1、本人申请;
2、《补办伤残证件审批表》一式三份;
3、申请补发证件的,需将登报声明作废的报纸剪贴贴于《补办伤残证件审批表》上规定处,三份中至少有一份为原件;
4、申请换发证件的,需提供有效期满或损毁的旧证;
5、本人近期二寸免冠彩色照片一张。
(三)省级民政部门审核后,将新办理的伤残证件逐级通过县级民政部门发给申请人。各级民政部门应当在20个工作日内完成本级民政部门需要办理的事项。
第二十六条 伤残人员办理前往香港、澳门、台湾定居或者出国定居前,户籍所在地县级民政部门逐级上报后,由省级民政部门在变更栏内注明变更内容。对需要换发新证的,“身份证号”处填写所在国(或者香港、澳门、台湾)核发的居住证件号码。“户籍地”为国内抚恤关系所在地。
第二十七条 伤残人员死亡的,县级民政部门应当注销其伤残证件,并于当年填写《伤残人员减员登记表》,每年12月份逐级上报省级民政部门备案。
第二十八条 各级民政部门对申报和审批的各种材料、伤残证件应当有登记手续。送达的材料或者证件,均须挂号邮寄或者由当事人签收。
第二十九条 县级民政部门应当建立伤残人员资料档案,一人一档,长期保存。伤残人员资料档案中所有表格的样式由省级民政部门统一制定。
第七章
伤残抚恤关系转移
第三十条 残疾军人退役或者向政府移交的:
(一)必须自军队办理了退役手续或者移交手续后60日内,向户籍迁入地的县级民政部门申请转入抚恤关系;60日内不到民政部门申请转入抚恤关系的,责任自负。
(二)县级民政部门应当对残疾军人残疾情况及有关材料进行审查、登记、备案,必要时可以复查鉴定残疾情况。审查的材料有:《户口簿》、《残疾军人证》、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或者武警后勤部卫生部、武警边防部队后勤部、武警部队消防局、武警部队警卫局)监制的《军人残疾等级评定表》或者《换领〈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军人证〉申报审批表》、退役证件或者移交政府安臵的相关证明。
(三)县级民政部门认为符合条件的,将以下材料逐级报送省级民政部门:
1、《残疾军人退役换证登记表》一式四份;
2、原始评残档案:2004年10月前为申请表、评残医务证明书、评残批准表;2004年10月后为《军人残疾等级评定表》或者《换领〈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军人证〉申报审批表》;
3、《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军人证》原件;
4、退役(或离退休)证件复印件;
5、户籍证明、身份证复印件;
6、老证件需提供本人近期二寸免冠彩色照片一张;
7、《优抚对象档案信息录入申请表》和录入数据库后的电子数据。
(四)省级民政部门审查无误的,在《残疾军人证》变更栏内填写新的户籍地、重新编号等变更内容,并加盖印章,将《残疾军人证》逐级发还申请人。
(五)各级民政部门应当在20个工作日内完成本级民政部门需要办理的事项,如复查鉴定残疾情况的可以延长到30个工作日。
(六)县级民政部门应切实履行审核登记责任:
1、《军人残疾等级评定表》或者《换领〈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军人证〉申报审批表》记载的残疾情况与残疾等级明显不符的,县级民政部门应当暂缓登记,逐级上报省级民政部门通知原审批机关更正。
2、复查鉴定的残疾情况与《军人残疾等级评定表》或者《换领〈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军人证〉申报审批表》记载的残疾情况明显不符的,按复查鉴定的残疾情况重新评定残疾等级。
3、伪造、变造《残疾军人证》的,由民政部门没收假证件,不予登记,并移交当地公安机关处理。
第三十一条 伤残人员跨省迁移的:
(一)迁出地的县级民政部门根据伤残人员申请和迁入地户口簿,应当先与迁入地县级民政部门沟通,并将伤残档案发送迁入地县级民政部门,迁入地县级民政部门同意接收后,再 15 给申请人开具《伤残人员关系转移证明》。同时迁出地的县级民政部门将此信息逐级上报省级民政部门备案。
(二)迁入地县级民政部门在收到迁出地县级民政部门发送的上述材料和伤残人员提供的伤残证件后,逐级上报省级民政部门。省级民政部门在向迁出地省级民政部门核实无误后,再逐级通知县级民政部门予以接收。接收手续按残疾军人退役换证办理。
(三)各级民政部门应当在20个工作日内完成本级民政部门需要办理的事项。
(四)迁出地民政部门邮寄伤残档案时,应当将伤残证及其军队或者地方相关的评残审批表或者换证表复印备查。
第三十二条 伤残人员本省转移的,由迁出地和迁入地县级民政部门参照异地迁移的程序和时限审核接收后,由迁入地县级民政部门将伤残人员姓名、证件编号逐级上报省级民政部门备案。
第八章
抚恤金发放
第三十三条 县级民政部门负责残疾抚恤金的发放。第三十四条 无工作单位或无固定收入的残疾军人的残疾抚恤金标准,应当以上户籍所在地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参照基数,按照省规定的比例确定,实行自然增长。残疾抚恤金标准不得低于民政部、财政部规定的标准。有工作单位或有固定收入或领取离退休费的伤残人员的残疾抚恤金,按照民政部、财政部规定的标准发放。其工资或者离退休费与残疾抚恤金之和低于同等级的无工作单位或无固定收入的残疾军人残疾抚恤金标准的,可以向户籍所在地县级民政部门申请补助,经确认后,应当给予补差。
第三十五条 伤残人员从被批准残疾等级评定后的第二个月起,由发给其伤残证件的县级民政部门按照规定予以抚恤。伤残人员抚恤关系转移的,其当年的抚恤金由部队或者迁出地的民政部门负责发给,从第二年起由迁入地民政部门按当地标准发给。
第三十六条 异地居住的伤残人员,抚恤金的发放:
(一)在国内异地(指非发放抚恤金所在地)居住的伤残人员或者前往香港、澳门、台湾定居或者出国定居的中国国籍伤残人员,经向县级民政部门申请并办理相关手续后,其残疾抚恤金可以委托他人代领,也可以委托县级民政部门邮寄给本人、或者存入其指定的金融机构账户,所需费用由本人负担。
(二)在国内异地居住的伤残人员,每年应当向负责支付其残疾抚恤金的县级民政部门提供一次居住地公安机关出具的居住证明。当年未提交证明的,县级民政部门应当经过公告或者通知其家属提交证明;经过公告或者通知其家属后60日内,伤残人员仍未提供上述居住证明的,从第二年起停发残疾抚恤金。
(三)前往香港、澳门、台湾定居或者出国定居的伤残人员,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告知当事人每年向负责支付其残疾抚恤金的县级民政部门提供一次由我国驻外使领馆或者当地公证机关出具的居住证明,由当地公证机关出具的证明书,须经我驻外使领馆认证。香港地区由内地认可的公证人出具居住证明,澳门地区由内地认可的公证人或者澳门地区政府公证部门出具居住证明,台湾地区由当地公证机构出具居住证明。当年未提供上述居住证明的,从第二年起停发残疾抚恤金。
第三十七条 伤残人员死亡的,从死亡后的第二个月起停发抚恤金。
第三十八条 退出现役的因战、因公致残的残疾军人,经户籍所在地县级以上医疗机构鉴定确属因旧伤复发死亡的,由县级民政部门按照因公牺牲军人的抚恤金标准发给其遗属一次性抚恤金,计发标准为40个月的残疾抚恤金,如其残疾抚恤金低于军队排职少尉军官工资标准的,按照军队排职少尉军官的职务薪金(第二档次)和军衔薪金两项之和的标准计发。其遗属享受因公牺牲军人遗属抚恤待遇。
第三十九条 退出现役的因战、因公、因病致残的残疾军人因病死亡的对其遗属增发12个月的残疾抚恤金,作为丧葬补助费;其中,因战、因公致残的一级至四级残疾军人因病死亡的,其遗属享受病故军人遗属抚恤待遇。
第四十条 县级民政部门依据人民法院的判决书,或者公安机关发布的通缉令,对具有中止抚恤情形的伤残人员决定中止抚恤,并通知本人或者其家属,同时报省级民政部门备案。
第四十一条 中止抚恤的伤残人员在刑满释放并恢复政治权利或者取消通缉后,经本人申请,并经民政部门审查符合条件的,从第二个月起恢复抚恤,原停发的抚恤金不予补发。办理恢复抚恤手续应当提供下列材料:
(一)本人申请;
(二)户口簿;
(三)刑满释放证明;
(四)县级民政部门的请示文件;
(五)《残疾军人退役换证登记表》一式三份;
(六)原证件(如果数据库中没有的人员,同时上报《优抚对象档案信息录入申请表》以及录入的电子数据)。
(七)需要重新办证的,需提供本人近期二寸免冠彩色照片一张。
第四十二条 失业残疾军人改领残疾抚恤金的工作由设区的市级民政部门按有关规定审批后报省级民政部门备案。
第九章
奖惩
第四十三条 对于在伤残抚恤管理工作中表现突出、成绩显著者,各级民政部门要及时予以表彰和奖励。第四十四条 伤残抚恤管理工作的民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以及从事残情医学鉴定的组织或者个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评残审核或审批机关责成责任人所在单位给予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应予适当处罚:
(一)弄虚作假,出具伪证,提供虚假鉴定意见,提供虚假诊断证明的;
(二)私自涂改伤残证件和其他有关评残材料的。
(三)未妥善保管伤残档案资料,致使有关证据灭失的;
(四)以权谋私、挟嫌报复,造成严重后果的。第四十五条 伤残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民政部门给予警告,限期退回非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停止其享受的抚恤;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无残而诈残致成假残的;(二)冒领抚恤金的;
(三)虚报病情骗取医药费的;
(四)出具假证明,伪造证件、印章骗取抚恤金的;
(五)将伤残证件转借或转让给他人,造成后果的。
第十章
附 则
第四十六条 未列入行政编制的人民警察,参照本办法评定残疾等级,其残疾抚恤金由所在单位按规定发放。
第四十七条 《办法》施行之日(2007年8月1日)以前发生的“因战因公负伤时为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为抢救和保护国家财产、人民生命财产致残的人员”事项不予办理。
《办法》施行以前已经发放的《伤残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证》、《伤残民兵民工证》不再换发。
第四十八条 伤残抚恤管理工作中必须开支的经费,在同级抚恤事业费中列支。
第四十九条 本实施细则由省民政厅负责解释。第五十条 本实施细则自2008年8月1日起施行。1997年省民政厅颁布的《伤残抚恤管理工作实施细则》同时废止。
附件:
1、《评定伤残等级审批表》
2、《调整伤残等级审批表》
3、《不予评定伤残等级决定书》
4、《不予调整伤残等级决定书》
5、决定书应载明事项说明
6、《优抚对象档案信息录入申请表》
第五篇:政府申请文件
申请
XXXXXXXX办事处:
根据《XXXX关于加快推进现代都市设施农业建设的实施意见》(X委发5号文件)第四项第三条“扶持农业高端项目发展:园区内建筑面积在5000平方米以上,从事精品农业生产的连栋温室项目,经验收合格后,按每平方米一次性给予补贴400元”。在文件精神的指导下,大连绿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旅顺口区铁山街道牧羊城村(尹家)建设蝴蝶兰智能连栋温室23184平方米。项目分三期建设,一期8264平方米建蝴蝶兰智能连栋温室两座,现已投入使用,蝴蝶兰花卉也陆续上市;二期6740平方米及三期8180平方米智能连栋温室预计在2011年11月末完工并投入使用。
公司已建成并投产的高标准智能连栋温室内设国际先进的温湿度调控设备和高档苗床,是国内功能最全、设备最先进的多功能温室之一。目前生产的蝴蝶兰花卉系列产品,品系先进、品种齐全、品质优良,受到客户的广泛好评。公司运用现代农业技术,发展科技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花卉种植及种苗繁育,同时带动了当地花卉种植业和种苗繁育业向高质、高效方向发展,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新型农业发展壮大。特呈请旅顺口区铁山街道办事处与 旅顺口区人民政府协商落实此文件,把政策金尽快落实到本
公司,这样利于促进本公司花卉产业进一步发展。
特望批复为盼。
XXXXXXX村民委员会
XXXX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二〇一一年十月二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