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式影子银行体系的特征表现及成因
蔡真:中国式影子银行体系的特征表现及成因(12月18日)
来源:未知 时间:2013-10-07 09:40 次数:137 影子银行体系(shadow banking system)的概念最早由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麦卡雷提出,意指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的,吸纳未经保险的短期资金进行经营运作,广泛采用创造性融资手段,通常由杠杆度较高的非银行机构所组成的金融系统。美联储主席伯南克2010年9月在金融危机调查委员会(FCIC)作证时将影子银行定义精简为:在被监管的存款机构(商业银行、储蓄机构及信用合作社)之外,充当储蓄转化投资中介的金融机构。从这一定义的表述看,影子银行至少包括两个要义:第一,不受监管或受到较少监管;第二,它发挥着存款货币机构的基本功能,如信用转换、流动性转换、期限转换等。
从当前国内影子银行的实践来看,它们与上述定义的最显著差异是:它们内生于银行体系内,生长时较少受到关注,在发展过程中对监管形成挑战,因而不断受到打击。以银信合作的理财产品为例,其资金来源经过银行渠道,资金运用经过信托机构,这两者都处于监管范围内。但由于该类产品发展速度之快、规模之大,监管层难以应对,银监会陆续出台多项文件规范和禁止该类产品的发展。此外,委托贷款、同业代付、银银资产对敲(互换)等也都以银行为中介。图1展示了社会融资总量与银行贷款之间的变化差异以及属于银行体系内的非贷款类融资的规模,从2006年开始非传统类融资表现出快速增长,最高峰2010年新增规模达到3.6万亿元,约占贷款的一半。
影子银行之“影子”一词表明了体系之外的含义,而上文监管事实和统计数据说明了中国的影子银行却是“体系内影子”,这一充满矛盾对立的语义反映了银行创新或者说中国式影子银行的发展动因,更凸显了当前货币调控和监管方面的缺陷。具体而言,第一,中国式影子银行的发展是应对传统货币调控方式的结果。1996年人民银行转向货币供应量的间接调控模式,但一直没有放弃对信贷规模的监测与窗口指导。在较强的行政干预下,影子银行成为绕开规模控制和贷存比指标的重要和有效工具。以规模控制较严的2008年为例,影子银行的发展也表现出顽强的抵抗力。为应对影子银行发展的创新挑战,人民银行在酝酿很久后于2011年推出了社会融资总量的统计工具,各类实证检验都表明该指标与宏观经济的联系较为密切。但恐怕遗漏了该指标的一个重要缺陷,即缺乏可控性。货币调控的可测性、相关性、可控性这三个要义,一个都不能少。20世纪西方学者就在不断努力拓宽货币测度的层次,但结果还是放弃了这一中介目标,社会融资总量的理念和思路与其一致,恐怕从调控抓手的角度最终还是要退出历史舞台。第二,中国式影子银行的发展反映出国内银行监管理念和方法的落后。对于影子银行的迅猛增长势头,银监会采取“堵”和“禁”的思路,即要求各种表外业务转回表内,这种简单粗暴的干预方式反映出监管理念不能与时俱进。20世纪后期以来,金融业混业经营已成趋势,各国监管当局大都是适应这种趋势,在监管上由机构监管转向功能或业务监管,有的甚至更具前瞻性,直接转向目标监管。国内银行监管不能顺应这种趋势,一方面是理念的问题,另一方面是缺乏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业务的交叉混合必然增加了信用转移风险,但我们却缺少交易对手的统计信息。此外,对国外监管目标的生搬硬套也导致机构发展影子银行业务的重要原因。
中国版“巴塞尔协议Ⅲ”即将在2013年元旦正式实施,我们对一家资产规模在100亿元到500亿元的城商行的测算表明,照当前速度发展四年后资本金缺口就将达到15亿元左右,但如果贷款中有30%经表外再转回表内投资项,资本金缺口将只有7亿元。由此可见新资本协议产生的压力,事实上很多银行开展的资金腾挪术正是为此而准备。作为监管当局而言,应该明白资本充足率仅仅是一个经验值,它是用资本覆盖信用风险分布的尾部区域,因此各国资本充足率的设定应该有明显差异。另外,资本充足率的传统计算方法大都基于正态分布,而大量研究已经表明信用风险分布具有明显的拖尾特征。第三,影子银行的发展是金融市场发育不完全的结果。从当前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标的看,它们大都是指向票据债券类的产品。这一点类似于国外的货币市场基金,而国内的票据发展受真实性交易原则制约,债券发行大都受到行政管制,因此只能通过银行体系的各种腾挪转移方式实现。
一、中国式影子银行的操作手法
既然中国式影子银行主要集中在银行体系内,下面我们从微观角度探讨“体系内影子”的操作手法。一方面通过会计分录表现为市场人士提供新的视角;另一方面也为监管层提示关注重点。具体来讲,“体系内影子”可以大致分为三种模式:
1.银信合作模式
银信合作方式大体包括两种:一是银行在不受规模限制的条件下以自有资金方式运作;二是在规模受限情况下以中介方式运作。
在自有资金运作模式下,银行和信托公司共同选定放贷企业,由信托公司成立信托受益权计划,银行购买信托受益权,信托公司将信托资金发放给企业。在银行的会计科目中,现金及准备金存款科目减少,应收款类投资增加;在原来对企业直接放款模式下,同样现金及准备金存款科目减少,贷款及垫款科目增加。两种方式相比,资产负债表规模未发生改变,内部结构变化。对银行而言,贷存比指标因分子贷款的减少而下降,同时由于投资类项下风险资产权重降低,资本占用减少,达到资本缓释目的。
在信贷规模已经受限的情况下,银行和信托公司的合作可以分两步进行。首先信托公司发起信托受益权计划,银行利用自身的渠道销售理财产品。就这一步而言,银行可要求信托公司的信托资金在本行清算,银行的会计分录中同业借款和现金及准备金两个科目同时增加;第二步银行购买信托计划,现金及准备金科目减少,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增加,资产负债表规模不变,结构变化。在银行直接对企业放贷的情况下,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表现为储蓄存款和贷款两个科目同时增加;而通过信托媒介后,银行资产负债表表现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同业借款的同时增加;两种方式都可以使得资产负债表扩张,但结构明显不同,在后一种方式下,贷款项并不增加,贷存比得到控制,资本占用也相应减少。
由于银信合作产品的投资标的多样,投资方式灵活,它已成为银行实现信贷出表的重要工具。尽管监管层收紧银信合作,但银行依然可以通过结构变换,在表内进行资金腾挪,巧将贷款转化为投资。
2012年上市银行中报有9家银行投资了金融机构发行的理财产品,共涉规模达2932亿元。其中,光大银行1052亿元,兴业银行818亿元,浦发银行375亿元,平安银行366亿元,南京银行170亿元,民生银行63亿元,北京银行44亿元,宁波银行25亿元,华夏银行20亿元。在这2932亿元资产中,光大银行的1052亿元列于“其他资产”下的“代理理财资产”;兴业银行的2.69亿元和142.55亿元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项下的“理财产品”和“信托计划”;其余理财产品均位于“应收款项类投资”项下。在“应收款项类投资”项下,各银行所起名目不尽相同,分别为“理财产品”、“金融机构理财产品”、“信托受益权”、“资金信托计划”、“其他金融机构发行的保本型理财产品”、“购买其他金融机构发行的固定期限的理财产品”等。
2.银银合作模式
银银合作具体包括三种方式:同业代付、银银之间进行票据双向买断以及贷款转让。同业代付业务始于2009年,它的出现也是迫于信贷规模受限,银信合作、票据贴现被严格控制条件下的金融创新。同业代付是指委托行根据客户的申请,以自身名义委托他行提供融资,他行在规定的对外付款日根据委托行的指示先行将款项划转至委托行账户上,委托行在约定日期偿还融资行代付款项本息。具体类别包括信用证、国内保理、票据等。在同业代付时,代付行的会计分录为现金及准备金存款减少、同业存款增加;委托行会计分录为同业存款减少、其他应收款增加。对于委托行而言,它属于表外业务,资产负债表规模不变,原本应计入贷款项下科目内的计入了投资项下;对于代付行而言,由于有委托行的担保,它增加了一笔同业资产,也不计入贷款项下。由此达到绕过信贷规模的目的。从2011年以来,通过同业代付获取放贷资金的做法被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广泛使用。根据测算,2011年全年代付业务增长了4000亿元至5000亿元,截至年末总规模约1万亿元,占到了银行贷款的2%。根据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商行2011年三季度末季报显示,兴业、中信、浦发、招行、光大、北京银行等,同业代付拆出余额均超过400亿元。
银银之间票据双向买断又称为银银对敲。即A银行买入B银行的票据,B银行承诺在一定期限后回购,买入时A银行会计分录为现金及准备金存款减少、买入返售证券增加;与此同时,B银行买入A银行相同金额的票据,同时A银行承诺相同期限后回购,这是A银行会计分录为现金及准备金存款增加、票据减少;最终结果表现为票据减少,买入返售证券增加。由于票据贴现计入贷存比计算的分子,同时经风险暴露也须计提资本,在经过双向买断后,两个监管指标都得到改善。B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结构变化与A银行一样,它也从对敲操作中获得监管缓释的益处。实际上上述操作类似于互换协议,但经过操作后本来位于贷款项下的科目却转入投资项下。
2012年上半年同业代付规模被要求纳入表内的监管政策酝酿出台,一度抑制了银行同业代付业务的扩张。可反映银行通过与农信社票据“双买断”降规模情况的“买入返售票据”在2012年上半年又出现了大增。2012年6月末,14家上市银行(中行和中信银行未披露)买入返售票据规模合计达2.38万亿元,相比年初增加1.17万亿元。
贷款转让模式是相对透明的缩减资产负债表的方式。2010年9月,央行在上海批准全国银行间市场贷款转让交易系统,以期对商业银行之间的贷款转让提供风险可控的交易平台。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21家金融机构签署了《贷款转让交易主协议》,该协议对贷款转让的结算方方式、违约处理进行了标准化规定,这对于信用风险转移市场的透明化和可交易化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3.银企直接对接模式
银企直接对接模式是指银行通过自己持有的投资公司或以阳光私募的渠道将资金投放给企业。与直接贷款所不同的是,资金的投放以私募股权的形式,与此同时与企业签订“对赌协议”,即企业不能达到收益率条件或上市条件时,银行从中退出并获得固定收益率。这种方式是以“股权投资”之名,行“贷款发放”之实。
二、中国式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思考
中国式影子银行体系源起和发展均与监管水平落后有关,期望金融机构和市场回到过去的状态恐怕并不现实,倒是大禹治水的方法为监管改进提供了思路。监管层只有适应市场发展的趋势,方能形成“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局面,如果逆市场趋势不仅难以达到监管目标,还损害了金融配置资源的效率。具体来讲,应该从如下三个方面入手:
加强信息统计分析能力,弥补信息缺口。在2009年4月召开的20国集团峰会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金融稳定委员会(FSB)提交了《金融危机和信息缺口》的报告。尽管报告并不认为导致危机的原因是缺乏金融数据,但报告明确指出“好的数据和好的分析是有效监管和政策反应的血液”。从中国影子银行发展的态势看,目前最为重要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恐怕不仅是社会融资总量,更重要的是统计各类交易的对手方信息。因为当前逐步发展壮大的影子银行正改变着中国系统性风险的内涵,过去中国系统性风险主要来源于经济周期变化的纵向风险,而信贷资产的转移使得金融机构的横向联系逐渐加强。《金融危机和信息缺口》报告提供了20条减少信息缺口的建议,其中信用风险转移工具和系统性重要机构即是对这种横向风险的关注。此外在弥补信息缺口之后,更重要的是进行全面深入的统计分析和压力测试。比如2011年底存款类金融机构对同业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债权存量约20万亿元,假设其中40%(8万亿元)是贷款类转换工具。这些工具如果转换贷款项下按1%提取一般风险准备,假设不良率为1%,综合计提的专项准备权重为50%,照此计算银行将少计提1200亿元的拨备,而2011年底银行业的整体利润为1万亿元。由此可见,影子银行对银行业利润虚增的影响较为明显。针对创新业务,增加相关监管资源投入。当前银信合作是影子银行的最主要形式,受益于这一轮金融创新,信托业管理的资产已经超过保险业,位居金融业第二的位置。然而信托监管者的地位与整个行业地位是不相匹配的,负责信托监管的部门是银监会下属非银部的信托处,因此无论是从监管人员配备还是理论研究上都难以满足监管需要,这也难怪当业务发展过快时会采取简单压制的措施。顺应监管模式由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转变的需要,首先应该增加相关业务的监管资源,其次由于功能监管还涉及不同监管机构的协调配合问题,在中国的监管权力与行政级别挂钩的条件下,还应提高这一业务监管部门的地位。
努力培育各类金融市场发展,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全文的分析已经表明,中国式的影子银行体系是应对数量型货币调控以及由此衍生的各种监管范式的结果。货币理论的研究告诉我们,信用创造活动的内生性越来越强,寄希望于数量型的政策是没有出路的。此外,绕开监管的影子银行必定要承担一定的成本,这对于实体经济中资金渴求的小企业而言增加了不必要的负担。因此,尽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增加企业和居民对利率变动的敏感性,完善价格型工具发挥作用的条件,从而为当前越堵越高的“监管之墙”松绑和减压已成当务之急。值得庆幸的是,中国式影子银行是“体系内影子”,这也意味着他们“离家并不太远”;又好又快地完成利率市场化,就是迎接当前的影子银行回归体系内。
第二篇:中国式影子银行浅析
中国式“影子银行”浅析
“影子银行”是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后所出现的一个重要金融学概念。影子银行,又称为影子金融体系或者影子银行系统,在中国,随着紧缩性宏观经济调控措施的不断出台,商业银行的货币信贷投放行为受到抑制。在此背景下,银行表外理财业务、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民间金融等非传统的融资方式迅速发展起来。这些融资方式可被称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影子银行。我认为,当前中国正规金融体系发展不足,金融压抑长期存在,利率等管制尚未完全放开,当实体经济无法从正规的金融体系获得资金时,变相派生的庞大“影子银行”体系既是必要补充,亦隐含多重挑战。
首先,我国影子银行存在以下一些特征。第一,资金来源受市场流动性影响较大;第二,由于其负债不是存款,不受针对存款货币机构的严格监管;第三,由于其受监管较少,杠杆率较高。说白了,它具有和商业银行类似的融资贷款中介功能,却游离于货币当局的传统货币政策监管之外。影子银行虽然给银行带来了巨大的利益空间,但存在着几大的风险隐患,原因就在于影子银行始终处于传统监管制度之外,受监督、制约相对较小。
其次,影子银行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必要性。在中国,“影子银行”的概念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只要涉及借贷关系和银行表外交易的业务都属于‘影子银行’。”中国银行董事长肖钢也曾表示,中国金融五年内最大的风险是中国式的影子银行体系。这个风险既和中国银行业的风险密切相连,也与现在资本市场的风险相关。据了解,中国式的影子银行体系主要包括信托、担保、小贷公司、典当行、地下钱庄等。影子银行虽然是非银行机构,但是又确实在发挥着事实上的银行功能。它们为次级贷款者和市场富余资金搭建了桥梁,成为次级贷款者融资的主要中间媒介。影子银行通过在金融市场发行各种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大规模地扩张其负债和资产业务。所有影子银行相互作用,便形成了彼此之间具有信用和派生关系的影子银行系统。影子银行这就为企业和消费者的借款能力提供保障,并推动经济成长和资本市场资产定价方面的发展。
再次,我国影子银行发展的风险防范。要解决中国影子银行风险必须推进改革:一是价格形成机制,特别是“两率”的市场化改革;二是放开金融市场的准入,让更多民间资本更加自由地进入市场从事金融业务;三是推动银行业改革,让商业银行能够为更多的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四是打破配置金融资源过程中的垄断和不公平,完善金融组织机构,尤其需要改进对小微企业的服务。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如何让原处于地下的影子银行系统按照正规的方式运营,发展多层次的金融体系,平衡经济运行中的风险与收益。
综上所述,在当前金融市场发展的水平上,影子银行”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有必要将其纳入监管视野之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式的“影子银行”可以近似看做是银行信贷的异化体,是在官方统计的信贷体系外循环的信贷市场。因为它的基本模式依然是传统的资金借贷。影子银行在我国的健康发展可以有效地促进我国金融资产市场的发展,有力的存进我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增长。
第三篇: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研究报告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研究报告(摘要)
注:本文是中国社科院重大调研课题《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发展状况研究》中期报告的摘要,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中心课题组完成,引用请注明出处。
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国际金融研究中心课题组 2013年4月22日
一、总论
与发达国家影子银行相比,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发达国家影子银行具有以下五个特征:由非银行金融机构主导;以证券化活动为核心;具有较高的杠杆率;主要依赖批发手段融资;影子银行产品购买者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体。而当前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特征为:由商业银行主导;影子银行产品一般不涉及证券化,仅有少数银信合作产品具有证券化特征;杠杆率较低;主要依赖零售渠道融资;影子银行产品购买者以零售客户为主体。不过,中外影子银行也具有如下共同点:均具备期限转换与流动性转换功能;均流离于常规监管体系之外;均不享受存款保险公司保护与央行贴现窗口支持。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自2010年起迅速扩张,目前已具备相当规模。如果采用最窄口径,即认为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只包括银行理财业务与信托公司,则2012年底中国影子银行规模达到14.6万亿元(基于官方 数据)或20.5万亿元(基于市场数据)。前者占到GDP的29%与银行业总资产的11%,后者占到GDP的40%与银行业总资产的16%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兴起主要来自融资方、投资方以及投融资中介三方面的旺盛需求。从影子银行融资方来看,源自宏观调控方向转变背景下重点调控行业(房地产与地方投融资平台)与中小企业的旺盛融资需求;从影子银行产品投资方来看,源自金融抑制环境下居民部门的旺盛投资需求;从投融资中介来看,源自商业银行通过金融创新来规避贷存比、资本充足率与贷款限额等监管指标的行为。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产生与发展有其合理性。这一合理性主要体现在:第一,这是中国商业银行在金融抑制环境下自发实施的金融创新,既扩展了传统金融服务的边界,又缓解了金融抑制的程度,有助于提高储蓄投资转化能力与资源配置效率;第二,为各种类型企业提供了必要的流动性缓冲,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宏观调控不确定性对企业生产经营造成的不利冲击。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面临一系列潜在风险。主要风险包括:一是期限错配(资产期限结构长、负债期限结构短)面临的流动性风险,而流行的资金池—资产池理财业务进一步放大了这种风险;二是信用违约风险,即作为影子银行基础资产的各种债权的实际回报率难以覆盖影子银行产品承诺的回报率;三是造成人民币存款以及M2数据的频繁扰动,对央行将M2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做法提出了挑战;四是由于投资者并未充分认识到影子银行产品中包含的潜在风险,造成理财产品的定价未必充分反映了相应风险。
二、银行理财产品
近年来银行理财产品发展迅速。其主要原因,一是国内信贷需求旺盛;二是中国居民财富增长迅速但投资渠道匮乏;三是对利率市场化的预期促进银行增加中间业务比重。
目前看理财产品风险总体可控,但存在一定程度的流动性风险和信用违约风险。一方面,理财产品的负债主要为通过滚动发行短期理财产品获得的资金,而资产多为中长期贷款。一旦不能继续滚动发展理财产品,则会触发流动性风险;另一方面,理财产品银行将大部分债券类理财产品投放到中低评级的城投债中,潜在的违约风险不容忽视。
理财产品发展的间接效果是加速了存款利率市场化进程。理财产品的基础资产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债券、同业拆借等利率敏感性资产,这些资产都已实现利率市场化,且多以SHIBOR定价。这意味着理财产品定价将随市场利率的波动而变动。
资金池—资产池模式并非中国影子银行独有,但中国的资金池—资产池模式与国外相比存在两点差异。一是,在人民币表外理财产品的构造中缺乏诸如SPV之类的风险隔离机制,导致一旦基础资产出现问题,风险会很快蔓延至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表内;二是,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基础资产没有被重复抵押与多重销售,总体杠杆率较低。
监管环境的变化将改变理财产品的投资组合结构。在当前日趋严格的监管环境下,理财产品大量配置于货币资金市场和债券市场。尽管流动性风险处于可控范围内,但盈利性并不理想。预计未来商业银行会采取更多金融创新手段来规避金融监管,以将更多资金投放于高收益信贷类资产。
三、信托
中国信托业发展迅猛,目前已形成较大规模。信托业的发展,一方面是由于商业银行面对严格的监管和其信贷扩张冲动之间形成矛盾,这对信托业的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表内外以及银行和非银之间的价格存在双轨制,为信托利用双轨红利进行套利提供了动机和可能性。
单一资金信托一直是中国信托业的主要资金来源。中国信托业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一种以商业银行、地方投融资平台、私募基金等金融机构为主导,并通过银信合作、政信合作、私募基金合作等信托业务形式实现的一种金融中介方式,是传统银行信贷业务的一种延伸。从资金运用的角度来看,投向政府主导的基础产业、房地产与工商企业的信托资金已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当前中国信托业出现问题并导致整个金融体系爆发系统性危机的概率很小,但不仅无法排除爆发流动性风险和大面积违约事件的可能,而且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也面临着巨大挑战。特别是,银信合作是影子银行的重要形式,信托业风险会直接导致影子银行出现问题。信托业风险源来自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国信托产品以贷款信托等债务类信托产品为主,具有期限较短、收益率较高、产品信息不透明、风险分担不明确等特征;二是经济周期对信托产品违约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产生影响;三是资产价格波动对信托资产价值或抵押价值产生影响;四是随着金融改革深化,特别是利率市场化改革将对信托业双轨制红利的冲击;五是监管部门加强和完善宏观审慎监管,将对信托业合规运营形成压力。
四、城投债
城投债本身并非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组成部分,但城投债是银行理财产品与信托产品的重要基础资产。城投债风险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影子银行产品风险。
中国城投债募集资金基本用于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社会效益相当显著。城镇化进程对基础设施融资的需求很大,在中国政府大力推动城镇化的背景下,未来中国城投债市场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目前中国城投债市场尚不存在系统性风险。城投债属于准地方政府债,其信用就是地方政府信用。与美国市政债相比,中国城投债无论绝对规模还是相对规模都较小。中期内中国GDP增速和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增速依然有望处于全球较高水平,因此大多数地方政府都具有偿还城投债的财政实力。
零违约记录和收益率错配是城投债的主要潜在风险。美国市政债从1986年到2011年共有2366例违约,年均违约91例。而中国城投债从1992开始发行至今,就连1例违约都没有出现。表面的安全实际上降低了城投债市场的风险管理水平,容易催生道德风险。大多数城投债所投资项目的直接经济效益不高,仅靠项目本身难以还本付息,需要政府补贴才能确保还本付息。某些中西部地区未来有可能出现地方财政难以支付城投债本息的情况,从而发生局部风险。
五、政策建议
第一,监管当局应该从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促进非传统银行业务健康发展的角度来积极规范和引导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同时通过加强监管与提高透明度等方式来防范影子银行体系的潜在风险。
第二,监管当局应强化对游离于常规监管体系之外的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例如加强对影子银行产品的信息披露要求以提高透明度,减少误导性的虚假信息,确保投资者对影子银行资金的具体投向、性质与风险有充分了解;将银行表外信贷项目显性化;对资金池—资产池中不同风险不同类型的产品进行分账管理与分类管理等。
第三,监管当局应该厘清影子银行体系参与各方的权责关系,明确风险暴露后的损失分担机制,打破刚性兑付的格局,允许影子银行产品出现违约。
第四,在风险可控的原则下,大力发展信贷以及企业债券等资产的二级市场,鼓励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以提高影子银行基础资产的流动性,进而缓解影子银行产品的期限错配。
第五,针对可能出现的大面积信用违约事件,监管当局应当以危机管理的方式适当介入,但是应该避免形成长期干预机制。具体而言,监管当局应当事先收集信息、做好预案,保证违约事件的有序发生,以及违约清算的快速、有效、公正的进行。
第六,监管当局应该加快金融改革的步伐以降低影子银行体系存在的激励,例如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改变分业监管格局已应对金融机构综合经营的新趋势、将数量型调控方式转变为价格型调控方式等。
第七,监管当局应在防控风险的同时,引导信托公司探索和发展符合时代特征的信托新产品;引导信托公司摆脱目前的影子银行的角色,大力发展专业化、差别化和多样化的信托资产管理服务;在信托计划由于其私募性质只能进行有限信息披露的时候,确保信托目标客户回归机构投资者和富裕阶层,而非普通公众。
第八,鉴于城投债是中国影子银行产品的重要基础资产,因此降低城投债风险有助于降低影子银行产品的相关风险。具体建议包括:要求城投债发行主体所在省份的投资者持有一定比例的城投债,以防止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允许城投债出现违约;逐渐用地方政府债券来取代城投债。
第四篇:影子银行体系与金融监管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7-000-01
摘 要 本文从影子银行体系的定义及其影响出发分析了近几年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不完善给整个金融系统带来的巨大风险同时对其如何触动了本次金融危机作出了分析,并简要论述了当前个主要国家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措施。并对我国影子银行在资产证券化、私募基金等方面的具体体现做了僬侥成熟,并提出相关的监管意见。
关键词 影子银行 金融风险 监管措施 银行体制
一、影子银行体系的概念及影响
(一)影子银行体系的定义
影子银行是一个较为陌生的金融概念,一般是指那些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与传统商业银行系统相对应的金融机构。从金融学定义上讲,影子银行是指通过高度杠杆操作持有大量证券、债券等复杂金融工具,但却无足够资本及复杂的监督机制在背后做为支撑的的金融中间机构;这些机构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债券保险公司、结构性投资工具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相应的,影子银行体系就是有影子银行所组成的非银行的金融体系。
(二)影子银行体系带来的影响
影子银行体系的出现使得金融机构更大程度上获得了流动性,从而使得央行在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回笼资金的时候,影子银行却一部分的填补了这部分流动。从而使得央行对货币控制达不到预期效果,影响了国家对于金融市场的调控。使得宏观经济政策在具体领域无法发挥作用。引发此次金融危机的美国次贷危机就是影子银行时空的一个重要影响。
二、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与监管
在过去的几年中,影子银行通过大量的在金融市场发型种类繁多的金融衍生品,大规模扩张负债及资产业务。截止到2007年其规模就已经达到了21万亿美元,而传统银行体系规模也不过就14万亿美元。然而,在监管方面,影子银行却一直凭借其自身的特殊性而游离于体系之外,积累了大量的金融风险。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开始渐渐意识到其重要性,并逐渐将影子银行纳入到监管体系,并随之形成一系列政策。
(一)国际上对影子银行的主要改革措施
一是将影子银行纳入监管体系,并对其影响进行系统性关注。私募股权和对冲基金作为其主体被各国纳入监管。欧盟与美国相继在2009年和2010年发布法案,管理资金超过一亿元的对冲基金。同时对金融衍生品的交易也进行了限制,如美国要求将其交易转移到交易所并进行中央清算;英国将其标准化,同时也探索引入中央清算。同时各国也开始加强监管力度。欧盟要求其境内所有的另类投资基金提供证明其从业资质和能力的有效报告及其内部治理、估值方式和资产安全等方面的资料。美国根据2009年公布的金融体系全面改革方案对如cds等场外衍生品市场建立了全面的监管和保护。同时为了有效减少交易对手风险,所有标准化场外交易合同必须经由一个中心机构处理,并鼓励市场参与者更多地使用交易所交易工具。
二是重要大型私募及对冲基金建立危机应对预案。同时要求大型非银行类金融机构提交危机预警方案,以保证在发生严重困难时,机构能够有效迅速的进行自救。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在加强影子银行的监管的同时我们应该注重风险隔离,使影子银行的风险区域化、局部化,防止器扩散到整个银行体系,带来更大的问题。加强监管机构之间的相互配合,以减少银行体系和其他非银行类金融体系见得结构性套利机会。
(二)我国影子银行的现状及风险
当前,我国影子银行的现状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区别。就起规模来讲,我国对于金融创新一直抱着谨慎的态度,所以影子银行的发展规模相对较小,运作也比较简单。信用衍生品的交易并没有大量展开,也因此其复杂程度就远远低于国外。
我国目前的资产证券化尚未成型但略有发展,截止到2010年,发行金额已经达到了668亿元。但在其发展中可以看出,银行的放贷标准由于各种原因有所降低,导致风险相对增加。交易过程中市场参与较少,投资多在机构中进行,交叉持有问题严重。
受市场变化影响,近年来我国人民皮鞭对投资充满了热情,从而也导致尽管我国还没有形成真正的对冲基金,但各种形式的私募基金在民间悄然成风。这种私募主要以投资顾问公司,投资咨询公司等形式出现,采取委托投资的方式为投资者提供服务,这种运营方式完全是靠个人信誉维持,缺乏有力保障。相对于私募基金,民间借贷也是我国影子银行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其中包括私人拆借、互助基金、非政府小额放贷和典当行等多种形式。
(三)对于我国影子银行加强监管的几点建议
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首先还是要出台相应管理政策,建立健全法规。其次就是防止风险向银行系统外溢。第三要完善影子银行的公司治理,加强风险内控。优化影子银行的股权结构,加强员工内部的激励措施,维护公司利益。发挥董事会的作用对其进行风险管理,有效加强风险内控。对影子银行的主要管理人员实行问责制,防止风险过度承担一斤金融腐败。
最后要完善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使个人房、车贷等的抵押更为系统化管理,突破行政区限制建立统一的系统。对于金融创新产品集中管理,完善相关机制,防范交易风险。加强影子银行的信息披露。增加其运营的透明度,有效防范信用衍生品市场风险,确定影子银行的健康稳定发展。
总的来说,相对于金融危机前影子银行的监管真空得到了一定的填充,但不可否认的是各国的监管不到位仍然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问题,影子银行所带来的风险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得以化解,在金融衍生品大规模产生并融入民间的现在,影子银行以后的发展是否会沿着有序的道路进行,一切仍然有待时间的检验。
第五篇:影子银行
影子银行
简介:
影子银行,又称为影子金融体系或者影子银行系统(Shadow Banking system),是指房地产贷款被加工成有价证券,交易到资本市场,房地产业传统上由银行系统承担的融资功能逐渐被投资所替代,属于银行的证券化活动。该活动在2007开始的美国次贷危机中渐渐被人们重视,此前一直游离于市场和政府的监管之外,当前也无十分有效的监管方式。影子银行,不受监管或仅受较少监管的,提供融资、股权资本融资、金融组合产品、金融交易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或金融行为。随着人们对于信贷的需求与日俱增,影子银行也相应地迅猛发展,并与商业银行一起成为金融体系中重要的参与主体。影子银行的发展壮大,使得美国和全球金融体系的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传统银行体系的作用不断下降。影子银行比传统银行增长更加快速,并游离于现有的监管体系之外,同时也在最后贷款人的保护伞之外,累积了相当大的金融风险。
特点:
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债券保险公司、结构性投资工具(SIV)等非银行金融机构通常从事放款,也接受抵押,是通过杠杆操作持有大量证券、债券和复杂金融工具的金融机构。
在带来金融市场繁荣的同时,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和高杠杆操作给整个金融体系带来了巨大的脆弱性,并成为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主要推手。
影子银行系统正在去杠杆化的过程中持续萎缩,然而作为金融市场上的重要一环,影子银行系统并不会就此消亡,而是逐步走出监管的真空地带,在新的、更加严格的监管环境下发展。未来对影子银行系统的信息披露和适度的资本要求将是金融监管改进的重要内容。美国已提出要求所有达到一定规模的对冲基金、私募机构和风险资本基金实行注册,并对投资者和交易对手披露部分信息
分类:
影子银行可以分为三类:
首先,就是影子银行本身,主要玩家有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基金,SIV和货币市场基金等。
第二类是应用影子银行方法的传统银行。这些银行仍在监督管理下运行,同时可获得中央银行的支持,但它们也将影子银行的操作方法运用到了部分业务中。
第三类则涵盖了影子银行的工具,主要是一些能够让机构转移风险,提高杠杆率,并能逃脱监管的金融衍生品。
“影子银行”是信贷市场、资本市场、金融衍生品和大宗商品交易、杠杆收购领域的主要参与者。
这些机构通常从事放款,也接受抵押,是通过杠杆操作持有大量证券、债券和复杂金融工具的金融机构。在带来金融市场繁荣的同时,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和高杠杆操作给整个金融体系带来了巨大的脆弱性,并成为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主要推手。目前,影子银行系统正在去杠杆化的过程中持续萎缩,然而,作为金融市场上的重要一环,影子银行系统并不会就此消亡,而是逐步走出监管的真空地带,在新的、更加严格的监管环境下发展。未来,对影子银行系统的信息披露和适度的资本要求将是金融监管改进的重要内容。目前,美国已提出要求所有达到一定规模的对冲基金、私募机构和风险资本基金实行注册,并对投资者和交易对手披露部分信息。
操作:
其具体做法是将次级贷款包装为金融衍生品,例如CDO(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 tion担保债务权证)和SIV(Structured Investment Vehicle 结构性投资载体),往往被信评机构评为AAA级,这些载体是证券化资产的主要买家。
影子银行创造的衍生品在全球的范围内流通,使得全球信贷平民化,廉价的信贷更容易被大众得到而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影子银行平缓了因生产力进步和分工细化产生的经济波动,促进经济增长,使收入与利润增加。
2007年信贷危机的风暴中,这种将债务和其他资产捆绑打包成复合证券和载体以供出售的业务亦无法独善其身。
作用:
由于银行亟需改善自己满目疮痍的资产负债表,证券化市场的健康运行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是因为它为企业和消费者的借款能力提供保障,还源于其在推动经济成长和资产定价方面的作用。
诸多因素导致证券化活动受损。投资者不再对穆迪和标准普尔等第三方的评级价值抱有信任。与此同时,始于美国次优抵押贷款市场的损失,或多或少地对SIV等表外工具产生冲击。
影子银行虽然是非银行机构,但是又确实在发挥着事实上的银行功能。它们为次级贷款者和市场富余资金搭建了桥梁,成为次级贷款者融资的主要中间媒介。影子银行通过在金融市场发行各种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大规模地扩张其负债和资产业务。所有影子银行相互作用,便形成了彼此之间具有信用和派生关系的影子银行系统。
现状: 协调全球金融监管政策的金融稳定委员会(FSB)2012年11月发布数据,称“影子银行”去年规模创下新高,达到了67万亿美元。“影子银行”的繁荣已成定势,而且将超出管控传统银行和银行活动的监管网络范围。FSB还呼吁对“影子银行”加强监管。
FSB在报告中表示:“FSB认为监管当局对„影子银行‟的监管需要有针对性,目的是确保„影子银行‟从属于合理监督和管理,以解决对金融稳定构成的和银行一样的风险。”FSB的研究显示,在2007年之前的五年,也即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全球“影子银行”规模不止翻倍,达到了62万亿美元。到2011年,整个系统规模达到了67万亿美元,超过调查覆盖的所有国家的经济收入总和。
FSB表示,美国拥有最大的“影子银行”系统,2011年资产达23万亿美元;其次是欧元区,22万亿美元;英国9万亿美元。不过美国在全球“影子银行”系统中的份额近年来在降低,而欧元区和英国则有所增加。FSB警告称,强迫银行增加资本储备以覆盖亏损的更严格条例将助长“影子银行”。该机构支持更好的控制,但是认为“影子银行”改革应当小心处理,因为这一领域也可以是企业和消费者的一个信用来源。
FSB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影子银行规模在2011年扩张了42%;受到中国影子银行规模大幅扩张的推动,全球“影子银行”规模2012年增长5万亿美元,至71万亿美元。全球影子银行的规模为71万亿美元,其中美国占26万亿,占比37%;欧元区、英国和日本分别占22万亿美元,9万亿和4万亿美元。影子银行占全球整体金融资产的1/4,相当于银行业资产的1/2。而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影子银行的规模却仅占全球总规模的3%。
风险:
伴随着美国经济的不断增长,人们对于信贷的需求与日俱增,美国的影子银行也相应地迅猛发展,并与商业银行一起成为金融体系中重要的参与主体。影子银行的发展壮大,使得美国和全球金融体系的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传统银行体系的作用不断下降。影子银行比传统银行增长更加快速,并游离于现有的监管体系之外,同时也在最后贷款人的保护伞之外,累积了相当大的金融风险。
中国银行董事长肖钢近日也曾表示,中国金融五年内最大的风险是中国式的影子银行体系。他认为,这个风险既和中国银行业的风险密切相连,也与现在资本市场的风险相关。据了解,中国式的影子银行体系主要包括信托、担保、小贷公司、典当行、地下钱庄等。事实上,自2011年温州民间借贷危机爆发以来,各地民间金融的风险便已陆续暴露,并牵连
当地的银行系统。由此看来,如何保持中国金融体系的健康,避免系统性金融风险就显得格外重要。
当然,应当看到,监管层对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也付出了努力。比如以各种方式切断银行系统与影子银行的联系,规范银信合作、将表外业务尽可能纳入表内、加强银行业与影子银行、民间金融之间的防火墙建设等。从银监会年报看,自2009年开始,“影子银行”字眼频现。在2010年年报中,“影子银行”提到了 16次;2011年年报则提到了14次,并特地开设了“影子银行”专栏。
不过,正如分析人士所言,监管层对影子银行的治理,以及对中国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不能仅仅靠查漏补缺这一招,哪里有风险,就急匆匆地切断该处与银行业的联系。若以“一刀切”与“紧急灭火”的方式处理,势必将伤及实体经济的运行,反而引发更大风险。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正规渠道依然无法解决实体经济中所存在的金融需求,影子银行系统仍会在风声过后卷土重来,这些运动式的治理,更像是在抽刀断水,治标而不治本。
要解决中国金融风险必须推进改革:一是价格形成机制,特别是“两率”的市场化改革;二是放开金融市场的准入,让更多民间资本更加自由地进入市场从事金融业务;三是推动银行业改革,让商业银行能够为更多的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四是打破配置金融资源过程中的垄断和不公平,完善金融组织机构,尤其需要改进对小微企业的服务。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如何让原处于地下的影子银行系统按照正规的方式运营,发展多层次的金融体系,平衡经济运行中的风险与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