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adakite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adakite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1968年,Green and Ringwood提出,大洋玄武岩(MORB)在岛弧俯冲带转变为榴辉岩之后,可以发生部分熔融,形成钙碱性的安山岩。然而,Stern和Gill的试验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岛弧安山岩不可能由俯冲的MORB部分熔融形成。现今各大洋周边俯冲洋壳的平均年龄为60Ma,已基本冷却,岩Benioff带的地热梯度较低(≤10 ℃/km),洋壳在俯冲过程中不能直接熔融,而是发生变质并逐步脱水。富含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的水热流体向上运移,交代地幔楔,并使之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岛弧拉斑玄武岩和钙碱性玄武岩。岛弧玄武岩经过分离结晶等演化,形成典型的岛弧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岩系。
1990年,Defant and Drummond重新提出,某些岛弧钙碱性安山岩和英安岩为俯冲版片部分熔融形成。在一些地区,如果年轻、热的洋壳发生俯冲,则沿Benioff带的地热梯度高(25~30 ℃/km),洋壳可能发生脱水熔融,形成高铝的中-酸性岩石。这类岩石最早发生于aleutian群岛的Adak岛,因此,被命名为adakite,指的是新生代与年轻洋壳俯冲有关的、具有独特地球化学特征的一类中-酸性火山岩或侵入岩,其地球化学特征与太古代高铝的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TTG)相似。由于其特殊的成因,对研究陆壳的起源和演化、俯冲带的元素地球化学行为以及壳-幔相互作用有重要意义,对探讨一些造山带的古构造演化也很有帮助。
1、adakite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adakite的主要矿物组合为:斜长石+角闪石±黑云母,单斜辉石和斜方辉石极少,只在Aleutian和墨西哥的高镁安山岩中有所发现。副矿物包括磷灰石、锆石、榍石及钛磁铁矿等,其含量一般高于典型的岛弧岩浆岩。与经典的岛弧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组合不同,adakite很少有相关的玄武岩或玄武安山岩相伴生,如果有,则玄武岩富Nb(≥20×10-6),LILE也非常富集。
adakite的典型地球化学特征如下:SiO2≥56%,Al2O3≥15 %,K2O/ Na2O比值低(<0.5),Mg#[Mg2+/Mg2++Fetotal]一般大于0.47,甚至高达0.70;Sr含量高(400×10-6~2000×10-6),Y和HREE含量低(Y≤18×10-6, Yb≤1.9×10-6),REE强烈分异,因此,La/Yb和Sr/Y比值很高;高场强元素(HFSE)亏损,在蛛网图中,Sr和Eu呈正异常或没有异常,但一般不具负异常;同位素组成类似MORB(144Nd/143Nd>0.5129,87Sr/86Sr<0.705)。
2、adakite与岛弧钙碱性英安岩对比
adakite的REE强烈分异,LREE富集,HREE亏损,而典型的钙碱性英安岩的HREE较富集,REE分异程度低;adakite具有明显的Sr正异常,Eu呈正异常或没有异常,负Eu异常很少,表明没有斜长石的分离结晶,Sr/Y比值高,而岛弧钙碱性英安岩具有Sr和Eu的负异常,Sr/Y比值低;岛弧钙碱性英安岩具有明显的HFSE负异常,adakite具有负Nb异常,但其Zr和Ti一般不具有异常;adakite的Ni和Cr含量高于典型的岛弧钙碱性英安岩。
3、adakite地球化学特征的成因
(1)Eu和Sr正异常。Sr和Eu在斜长石中的分配系数远远高于其它矿物,adakite源区残留相中缺少斜长石,是产生Sr和Eu正异常的主要原因。此外,角闪石、单斜辉石和石榴石常具有Eu负异常,它们的分离结晶也可以使熔浆产生Eu正异常。但是,adakite的Eu含量还可能受到斜长石的分离结晶、MORB源区Eu的亏损以及蚀变作用等因素的影响。
(2)Y的亏损及高Sr/Y、La/Yb比值。adakite源区部分熔融的残留相为榴辉岩或石榴石角闪岩。在角闪岩、石榴石和单斜辉石中,Sr的分配系数很小(分别为0.058,0.015和0.2),而Y的分配系数较高(分别为3.2、12.5和2.0),因此,熔融残留相中存在上述矿物将导致adakite岩浆亏损Y和HREE并具有Sr/Y和La/Yb比值。
(3)较低的K/Rb比值。K和Rb都为高度不相容元素,在多数造岩矿物(如橄榄石、辉石、石榴石等)中分配系数差别很小,但K在角闪岩中的分配系数较Rb高,角闪石的分离可能导致adakite具有低-中等的K/Rb比值.(4)Nb和Ta亏损。已有的试验表明,金红石具有很高的晶体/熔体Nb和Ta分配系数。熊小林等(2005)所获得的熔体相微量元素资料证实金红石控制部分熔融过程中Nb和Ta的分配,只有金红石才能导致adakite质熔体负Nb-Ta异常,因而金红石是adakite质熔体产生时一个必要的残留相,即TTG熔体只能由含金红石的榴辉岩或角闪榴辉岩产生。应当指出,俯冲嗲火山弧玄武-安山-英安岩也普遍存在着Nb-Ta亏损现象,但弧岩浆Nb-Ta亏损的机制与adakite不同。总所周知,火山弧玄武岩浆是有俯冲洋壳释放的流体所交代的地幔楔部分熔融产生的。普遍认为俯冲洋壳释放的流体具有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和Ta等高场强元素等特征,由这种流体交代的地幔楔熔融产生的弧岩浆继承了流体相LILE富集和Nb-Ta亏损等微量元素特征。
4、adakite的形成机制 新生代以来的adakite分布在环太平洋周边,并且主要与年轻洋壳的俯冲有关,其源区的深度为70~90 km。adakite的Nb、Sr、Pb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与MORB相似,在俯冲带的变质玄武岩中还发现了具adakite成分特征的混合岩化脉体,均说明adakite可能是年轻的俯冲板片部分熔融形成的,试验也证明角闪岩-榴辉岩的熔融可能产生具有adakite成分特征的岩石。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adakite可能有多种形成机制:
(1)年轻的(<25 Ma)、热的俯冲板片的部分熔融。Defant and Drummond认为,如果俯冲板片的年龄>30 Ma,沿Benioff带的地热梯度较低,板片发生脱水作用,流体上升交代地幔楔并使之发生部分熔融(熔融残余为橄榄石和辉石),形成正常的岛弧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但如果俯冲洋壳的年龄<20~30 Ma,则沿Benioff带的地热梯度高(25~30 ℃/km),俯冲板片在脱水之前温度就可达650~700℃,从而可能发生脱水熔融(熔融残余为石榴石、角闪石和金红石),形成adakite岩浆,类似于太古代高铝TTG的形成。
(2)年老的洋壳发生斜向俯冲。在Aleutian的Adak和Komandorsky岛,俯冲板片年龄>40 Ma,该地区adakite被认为是板片因斜向俯冲而得到充分的加热,从而发生部分熔融形成的。Yogodzinski等又提出在Adak和Komandorsky岛,俯冲板片的前缘被撕裂,撕裂部位在进入软流圈地幔时形成热窗,从而使老的洋壳也得以充分加热而熔融。
(3)老的洋壳在俯冲开始阶段发生部分熔融。;例如,在菲律宾Mindanao的东部,俯冲板片年龄为始新世,但是仍然有adakite形成。(4)已经消亡的俯冲板片的部分熔融。Peacock等认为,Arid Hills、Jaraquay和Baja California的adakite是底侵的镁铁质下地壳或消亡板片部分熔融形成的。
(5)俯冲角度平缓(flat subduction)的洋壳部分熔融。Gutscher等和Defant and Kepezhinskas提出,如果俯冲板片的角度较为平缓,近水平移动,则可以被充分加热,发生部分熔融,例如在秘鲁和厄瓜多尔。在全球已知的10个俯冲角度平缓的地区,8个伴有adakite的形成。
(6)底侵玄武岩的部分熔融。Drummond and Defant提出,底侵玄武岩熔融将产生低铝TTG,而不是高铝TTG,因为变质玄武岩(基性麻粒岩)在下地壳熔融的残留相中富含钙质斜长石,会抑制熔浆中的Sr和Al2O3含量,并产生Eu负异常。然而,许多学者认为,增厚陆壳下的底侵玄武岩部分熔融,也可以形成adakite。典型的例子有秘鲁的Cordillera Blanca杂岩和埃塞俄比亚西部的Birbir杂岩。Birbir杂岩的源区为底侵的玄武质岩石,变质程度为石榴角闪岩相,其熔融条件为0.8~1.2 GPa,800~1000 ℃。增厚的地壳在伸展过程中,软流圈上涌产生的热足以使玄武质岩石发生部分熔融。
(7)拆沉作用(delamination)。拆沉作用指密度大的岩石圈 沉没到密度较小的软流圈之中。现今的拆沉作用只限于盆岭、西藏及安第斯等少数地区。在挤压增厚的地区(>50 km),下地壳玄武质岩石可以转变为榴辉岩相,发生拆沉作用,一些与拆沉作用有关的岩浆可能与年轻的、热的俯冲板片熔融发生的岩浆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如具有高的Sr含量和Sr/Y、La/Yb比值。
第二篇:《地球化学》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地球化学》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地球化学》课程设计 课程编码:19073 学
分:3 周数:3 适用专业:地球化学 执 笔 人:黄光辉 审 核 人:赵红静
一、目的与任务
在有机地球化学、油气地球化学专业基础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如何对烃源岩的生烃潜力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这一课程设计的实践与锻炼,使学生熟悉常规地球化学资料的处理与图件绘制方法,掌握烃源岩生烃潜力分级定性评价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设计的学习与实践,使学生掌握如下几方面内容:
1、了解所研究沉积盆地具体的地质背景、石油地质条件和烃源岩形成的沉积环境条件;
2、掌握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3、掌握烃源岩有机质类型的评价方法;
4、掌握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评价方法;
5、掌握烃源岩生烃潜力分级定性评价的内容。
三、教学基本内容
1、理论教学内容(6学时)
1)烃源岩评价的主要实验分析方法及参数意义 2)沉积盆地烃源岩类型及其与沉积环境关系
3)不同类型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特征、评价参数、评价标准 4)有机质类型评价参数、方法与标准 5)有机质的热演化阶段与成熟度评价 6)烃源岩生烃潜力综合评价基本方法
2、资料处理与图件绘制(课堂教学2小时,计算机上机辅导8学时)1)资料处理方法与要求 2)主要图件及绘制方法
3、烃源岩生烃潜力评价报告编写(课堂教学2小时,计算机上机辅导6学时)1)评价报告编写方法与要求 2)评价报告编写存在的主要问题 3)讨论与交流
四、时间安排
第四学年第二学期
五、组织与管理
1、首先给所有学生讲解本课程设计具体的目的和要求
2、讲解烃源岩评价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3、把学生以班为单位分成几组(每组学生由15至20名学生组成)进行课程设计,每一组对一个地质单元烃源岩原始分析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研究,并编写烃源岩评价报告。每一组学生中指定2至3名学生进行成果交流。
六、成绩考核与评定
通过课程设计,要求每名学生单独编写烃源岩生烃潜力评价报告,并单独提交工作数据、所绘图件及文字报告电子文档和烃源岩生烃潜力评价纸质报告。依据资料处理情况、报告的优劣、课程设计期间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工作能力进行综合考核,最后评定其成绩
七、主要参考资料
1、Tissot B.P.and Welte D.H., 1984: Petroleum Formation and Occurrence.Spring-Verlag, Berlin(有中译本)
2、邬立言、顾信章和盛志伟,1986: 生油岩热解快速定量评价。北京,科学出版社
3、黄第藩、秦匡忠和王铁冠等,1995:煤成油的形成与成烃机理。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4、程克明和张朝富等,1994:吐哈盆地油气生成。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5、陈建平、赵长毅等,1997:煤系有机质生烃潜力评价标准探讨。石油勘探开发,24(1):1-5
6、王昌桂、程克明等,1998:吐哈盆地侏罗系煤成烃地球化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7、《中国含油气盆地烃源岩评价》编委会,1989:中国含油气盆地烃源岩评价。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8、王铁冠,钟宁宁等,1995,低熟油气形成机理与分布规律。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第三篇:浅析广东饮食文化特征与成因
浅析广东饮食文化特征与成因
摘要:
饮食文化作为一种富有广东特色的文化,其主要特征有选料杂博,杂食成风、制作精细,追求享受等方面,另外其自身的特征与形成成因与广东的自然资源基础与气候环境、地理位置、人文氛围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关键词:广东饮食文化特征成因粤菜
0前言:
饮食是人类为满足生理和心理需要而进行的一种行为。饮食文化景观指不同饮食文化要素在时空上的组合与分布,主要分为物质饮食文化景观和非物质饮食文化景观,前者主要包括饮食结构景观和粤菜饮食加工景观,后者包括饮食理念、神灵崇拜和饮食风俗等,可以粮食作物中的饮食文化景观为代表。[1] 饮食文化是广东文化很有特色的一个分支,粤菜享誉海内外,“食在广州”也早已闻名于世。通过对广东饮食文化的研究与分析,我们可以透视其生活方式中所蕴含的文化底蕴。笔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结合自身所学知识,对广东饮食文化做了初步的探讨。概况
1.1自然地理概况
广东位于中国东南部,太平洋西岸,背靠南海,与东南亚众国家隔海相望。广东西部与广西接壤,北部与湖南、江西相邻,东部与福建相连,西南部与海南隔海相望。广东全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南部有少部分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丰富,热量充足,气候炎热,雨热同期。地形方面,北部地区以山地为主,粤西、粤东北地区以山地、丘陵为主,粤东、珠三角地区以平原、丘陵为主。水资源相对丰富,主要河流有珠江、西江、东江、北江、韩江等。1.2饮食文化概况
说到广东的饮食,就离不开粤菜,粤菜即广东菜,是中国汉族八大菜系之一,发源于岭南,由广州菜、潮州菜、东江客家菜发展而成,是起步较晚的菜系,但它影响深远,港、澳以及世界各国的中菜馆,多数是以粤菜为主,在世界各地粤菜与法国大餐齐名,国外的中餐基本上都是粤菜。
粤菜的影响较为广泛。据近年来的一些报刊介绍,目前的美国有中国餐馆的近万家;英国有4000家;法国、荷兰各有二千多家;日本不下数千家。这些地方的中国餐馆,多数是粤式茶楼、菜馆,生意很旺。澳大利亚的悉尼市,在“唐人街”的影响下,饮茶已成为一个专门名词,凡到悉尼市游览的人,都以一到“唐人街”享受一下粤式饮茶用餐的韵味为时尚。粤菜的其独特的清淡风味,独领风骚,以“食在广州”的声誉驰名中外。广东饮食文化特征
2.1 选料杂博,杂食成风
粤菜作为我国八大菜系之一,尤以选料之广博而闻名。在粤菜中,飞禽走兽、山珍海味、野菜山花,无不可入肴,蛇、鼠、雀、虫、狗、猫等,在其它菜系中令人瞠目结舌的选料,却被奉为席间珍品。如蛇是其它省份的人不敢入口的,如古时代有“杯弓蛇影”的成语,连误以为蛇的影子映在酒杯中就要吓得生病,更不要说吃了。而在粤菜中,蛇却是上佳选材,广东人吃蛇,可谓源远流长,而在粤菜中却是上佳选材,《南越异物志》中就有一首吃蛇的歌谣:“蚺蚺大蛇,既洪且长,宾亨嘉宴,是豆是觞。”如今,广东的蛇馔已有近50余种,并有多间以蛇为基本菜式的餐馆,许多外国人、外地人来广东,都会品尝一下蛇馔,以为快事。在这方面较有代表性的还有湛江地区的白斩狗,肇庆地区的鼠脯等。2.2 饮茶成风、粥品荟萃
在广东,茶文化是源远流长的,如广府地区的“早、午、晚茶文化”、潮汕地区的“功夫茶文化”。喝早茶或午、晚茶实际是变相的吃饭,各酒楼、酒店,茶楼均设早、午、晚茶,饮茶也就与谈生意、听消息、会朋友连在一起了。潮汕地区的功夫茶主要特点有,它备用特制的紫砂茶壶、白瓷小杯和乌龙茶,投茶量大,茶汤浓香带苦,回味无穷。说到“茶”,凉茶文化是广东地区特有的,其形成与广东的气候环境密切相关。
广东地区喜欢吃粥,其“粥文化”也颇有地方特色,而且种类繁多,如广州艇仔粥、滑鸡粥、鱼片粥、潮汕砂锅粥等。其主要特点是把米煲得很开,在粥中放入许多的如虾、排骨、肉类等配料。2.3 兼收并蓄,博彩众长
粤菜广采“京都风味”,“姑苏风味”和“扬州炒卖”之长,贯通中西,扬名海内外。粤菜形成于秦汉时期,它以本地的饮食文化为基础,吸收国内京、鲁、苏、川等菜系的精华和西餐的烹饪技术,如粤菜中的泡、扒、川就是北方的爆、扒、氽中移植过来的,煎、炸等法就是从西餐中借鉴过来的,逐渐形成独特的南国风味。2.4 制作精细,追求享受
一道鲜美佳肴的制作,有赖于各个环节之间有条不紊的协作,粤菜在配料、刀工、火候、烹饪时间、起锅、包尾、器皿、上菜方式等诸多环节都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如做鱼讲究即杀即烹,这样才能保持鱼的鲜味;再如其拼盘的制作,必须注意配料的选择,以达到造型美观、口味丰富的效果,一道好的拼盘,不仅是一盘佳肴,更是一件艺术品,让人赏心悦目,胃口大开。2.5 深受外来饮食文化影响
广东地处中国东南沿海,作为广东省会的广州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区。随着与西方、东南亚等地区之间交往的密切,许多外国人在中国定居了下来,他们所带来的饮食文化也逐渐被当地吸收。在许多外国人来广东生活的同时,广东地区的许多人也前往海外谋生创业,当他们衣锦还乡之时,也把海外的一些饮食文化带入了广东。3 广东饮食文化成因分析
3.1 自然资源基础与气候环境
广东襟山带海,五岭雄倚其北,南海濒临其南,地形复杂,海岸曲折绵长,河流众多,居珠江水系中下游,地处低纬度,土地肥沃,高温多雨,四季常青,生物种群繁多,资源丰富,土地利用率高,生产潜力大,为广东饮食文化景观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自然基础。[2]
在古代,广东广西一带河汊纵横,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其东、北方有南岭、西面有云贵高原,整个地区就在丘陵之中,被丘陵地貌所环绕,林丰草茂,岭南佳果丰富,同时丰盛的树林孕育着许多飞禽走兽,其南面是广阔的海洋,这里又是珠江的入海口,滩涂辽阔,出产不少咸淡水产和两栖类动物,这使古广州成为中国饮食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粤菜的形成历史悠久,秦汉以前就有了杂食的习惯,以后各朝各代的更迭,大量的移民从北方南迁至此,也带来了各式的食物,这使粤菜可以得到发展。
岭南背靠五岭,面向南海,既有大山峻岭,又有长达3368公里的海岸线,以及辽阔的珠江三角洲和韩江三角洲的水网地带;中部有北回归线穿过,故气候温和,日照时间长,雨量充沛,十分有利于农业、养殖业的发展。广东地域内可猎、可耕、可渔,物产十分丰富,山珍、海味、粮食、蔬菜、水果等种种食料,为广东饮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广东饮食文化正是在岭南的农业文化与海洋文化的交融中产生和发展的。3.2 地理位置
自古以来,广州一直是中国与海外通商的重要口岸,社会经济因此得以繁荣,同时也促进了饮食文化的发展。中外各种食法逐渐被吸收,使广东的烹调技艺得以不断充实和改善,其独特的风格日益鲜明。广东旅居海外的华侨众多,又把在欧美、东南亚学到的烹调技巧带回家乡,粤菜藉此形势迅速发展,终于形成了集南北风味于一炉、融中西烹饪于一体的独特风格。3.3 人文氛围
广东人的无所不吃的性格,是其开放的心态在饮食上的反映。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地域性格。广东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必经之地,形成了广东人一种开放性的思维结构,同时由于地处边疆,历代王朝对它的控制比内地弱,受正统封建思想的影响较小,中原传统文化对它的影响不断淡化,从而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和容纳力。广东文化的开放性,必然具有兼容性,从而使饮食文化具有兼容并蓄的特点,在不知不觉中推动饮食习俗的发展。结语
广东前海后山的地理环境提供了水果、鱼类、兽类等丰富的饮食资源,潮湿闷热的气候条件使人们养成了注重烹调技术的饮食习惯,经济文化的交流使广东汇集了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美味名食,华侨文化与人口迁移给广东饮食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地理条件的便利性和饮食功能的多样性的交互作用促使广东人对“吃”产生特殊的关注和偏爱,灵活多变、博采异邦的饮食消费心理造就了广东饮食文化的与时俱进。事实上,广东饮食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原因是复杂的,其发展的影响因素是多元的,如外来饮食文化与本地饮食文化的融合与碰撞、市场经济与改革开放政策等都对其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总的来说,广东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是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文化群体等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参考文献
[1] 蔡晓梅,朱竑,司徒尚纪.广东饮食文化景观及其区域分异研究[J].热带地理,2011.5 [2] 蔡晓梅,司徒尚纪.广东饮食文化形成与发展的机理研究[J].民俗风情
第四篇:英语课堂低效教学行为特征及其成因
英语课堂低效教学行为特征及其成因
摘要:教学是双边活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英语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发展的主阵地。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教师把新理念、新精神融入到教学之中,课堂教学呈现出了一片勃勃生机的景象,让人感到了全新的气息。
关键词:低效教学;有效课堂
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学习的主战场。课堂教学行为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教学活动能否顺利实施,教学目标能否成功达成。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相去甚远,课堂教学基本上可以用“灌、磨、秀”来概括。
灌:一问到底、一讲到底。学生自主能动性难以发挥。
磨: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时间实施“题海战术”。
秀:教师做秀,花架子多,华而不实。
根据笔者在日常教学实践中的观察及听课,现将教学中出现的低效教学行为特征总结如下:
一、低效课堂的行为特征
1.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一味赶进度
由于课时安排不科学,前松后紧,造成有些教师上课实行“一言堂”,根本无暇顾及学生的接受情况。甚至为了节约讲解时间,教师直接给学生勾画教辅资料上的重难点,要求学生课后死记硬背,隔日进行听写,并对不通过者实施处罚。
2.教学目标虚化,重、难点不突出,胡子眉毛一把抓
教学目标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基本保证。教师对教学目标定位不清,以至于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总给人没有方向的感觉,所有涉及的内容都要提一下,但是却往往出现胡子眉毛一把抓,却抓不住重点的现象。
3.课堂教学活动没有服务于当堂教学目标的达成为体现新课改理念,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创设出各种突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独立自主学习的教学活动。但是其中也不乏一些教学目标不清晰,华而不实的活动,造成低效教学。
例如,有教师每节课上必让学生轮流唱英文歌曲。此举虽然课前活跃了课堂氛围,但是此教学活动的设计并没有恰当的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反而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白白流失了10多分钟,学生在随后的听课中也略显松散。某校的一节公开课上,教师课堂教学的目标是听多段英文听力材料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
教学活动的形式不能只图表面上的热闹,而要有一定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作为支撑。教学活动的设计要以学生为主体,要有明确的目的和目标,即为什么要这么设计,学生通过此活动会学到什么,要让学生在活动中用所学的语言进行交际。
4.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的自主和合作
教师在传授学科知识时,不可能原原本本地将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还存在一个学生能否接受知识,如何接受知识的问题。新课改突出了“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新理念,使学生能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是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
例如有的课堂必要对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分组,设计形形色色的小组活动,看起来气氛活跃,热热闹闹,学生的积极性也显得很高,可一细想,活动的内容、学生的操练似乎只是简单的句型重复而已,有的甚至与本课的主题没多大关系,有的答案显而易见,却要留有时间进行讨论。
而新课改倡导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指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自主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
5.教学过于追求手段现代化,滥用多媒体
笔者曾听过这样一堂语法课:从新课导入之后,教师自始至终按着鼠标或遥控,要说的、要写的会在屏幕上一一出现,于是整节课下来,在黑板上没有留下一个字或一句话。期间教师留有大量时间供学生来抄写屏幕上的内容,而教师的讲授部分也只是照读屏幕上呈现的信息。在课堂教学中,板书是不可能用幻灯、投影、屏幕来完全代替的。课件演示的速度比较快,停留的时间比较短,学生很容易将所学的内容遗忘。
二、课堂低效的原因
柯蒂斯(Curtis1982)认为,学校管理的因素、外部的因素和教师个人的因素都会导致教学的失败。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探讨低效教学的成因。
1.教师方面
教师是否掌握所教的学科知识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刻苦钻研,力求精通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教师还要对教学策略进行研究,积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不但要具备传授学科知识的能力,也要具备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的能力。
2.学生方面
①学习动机不足:动机是指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行为动力。
②学习习惯不好: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
③学习方法不当:由于班级学生人数多、课时紧,大部分教师依然采用“填鸭式”的传统讲授方法,所以学生的学习还是停留在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模仿、题海战术的层面。
3.机制因素
教师的评价没有做到科学、公正。
教师没有给学生足够的表现机会,而且有些教师给学生提供的学习机会不均等。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很好落实。
4.学校管理的因素
学校管理不善会影响教学质量。除了学校本身的管理以外,学校管理还包括教师聘用、教师选拔、教师上岗、工作安排、晋升等诸多方面。
综上所述,对于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低效教学现象和行为,教师要认真地去对待、审视、反思课堂教学行为,分析导致课堂低效的原因,并努力去寻找、尝试解决的办法、方案,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周知梁改善低效教学,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学英语(学术版)
[3]丁琼英语课堂低效现象之剖析《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
[4]刘秀艳探析课堂低效教学中的学生因素《学周刊》2012年第11期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61中(兰化一中)730060)
第五篇:常见典型矿床特征及成因背景
VMS矿床特征及成因
①定义:指存在于海相火山岩系中,通过海底热液喷流作用形成的,主要由块状黄铁矿和贱金属的硫化物组成的矿床。
②地质背景:分布范围很广,不同的 VMS型矿床有着不同的有利构造位置。
③成矿时间:时控性也比较明显,其成矿主要时代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新生代。④容矿岩石:不同类型的海相火山岩中均可以产出 VMS型矿床,如富钠镁铁质和长英质岩石的双峰式火山岩组合或称细碧角斑岩系列产出含铜、铅、锌的和含铜的矿床;正常钙碱性系列火山岩系列中产铅、锌、铜的矿床;镁铁质火山岩的蛇绿岩中产的铜矿床。⑤形态与产状:似层状、透镜状。
⑥围岩蚀变:VMS型矿床围岩蚀变发育,尤其是下盘绿泥-绿帘石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较显著。
⑦主要矿物:矿物组合较简单,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黝铜矿、黄铜矿和少量的毒砂,偶尔可见金、银。
⑧矿床规模:一般规模较小,品味较低。⑨矿物组构:块状、密集条带状 ⑩成矿温度:温度较低,50-140℃。SEDEX矿床特征及成因
①定义:通过海底热液喷流作用形成的,主要呈整合的层状赋存于正常的沉积岩系中的,已发育条带状和纹层状的富硫化物矿石为特征的一类矿床。
②地质背景:多产于大西洋被动大陆边缘或克拉通内部裂陷盆地边缘。
③成矿时间:具有较强的时控性,成矿年代集中在元古代及古生代早期、中期。④容矿岩石:含矿岩系多为海相的、远洋或半远洋深水静水环境还原条件下沉积的黑色页岩、细碎屑岩、碳酸盐岩。
⑤形态与产状:常具有“上层下脉”的结构特点,具体形状取决于距热液通道口的远近和海底地形,以层状、似层状为主。
⑥围岩蚀变:围岩具有不同程度的蚀变,不对称蚀变。主要为硅化、硅铁碳酸盐化。
⑦主要矿物:矿物组合较简单,主要为金属硫化物。黄铁矿、磁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和少量黄铜矿。
⑧矿物组构:不同位置具有不同的组构特征。主要为条带状构造。⑨矿床规模:一般规模巨大,品味较高。⑩成矿温度:140-280℃。MVT铅锌矿床特征及成因
①定义:指产于碳酸盐中的,受地层层位控制并具有显著的后生特征的,以铅锌为主要矿物的一类矿床,因密西西比河流域汇水盆地发育该类型矿床而得名 ②地质背景:一般形成于稳定的克拉通边缘或浅水碳酸盐岩台地中,构造环境常是大型盆地的边缘或盆地间的隆起带的边部。控矿构造主要为张性断裂带及破碎带 ③成矿时间:古生代晚期、中生代晚期
④容矿岩石:矿床的形成于演讲活动无明显的成因关系,主要受一定的层位控制,产于生物礁岩溶溶洞、岩溶角砾岩、不整合面及断裂带中,含矿主要为碳酸盐岩,少量为硅质岩、泥岩粉砂岩
⑤形态与产状:矿体取决于溶洞、中间破碎带等空间形态,主要形态为层状、桶状、透镜状不规则状等。
⑥围岩蚀变:典型的后生矿床,围岩蚀变较弱,白云石化、硅化
⑦主要矿物:矿物是硫化物在溶洞、晶洞、角砾碎屑间充填而成,物质成分简单,主要为闪锌矿方铅矿,铁硫化物一般不含铜,非金属矿为白云石、方解石、石英。
⑧矿床规模:单个矿床规模较小,品味较低,但矿床往往呈群呈带出现,规模巨大 ⑨矿物组构:矿床组构简单,主要是粒状结构,交代结构,块状构造、角砾状、侵染状 ⑩成矿温度:一般较低,主要为卤水,50-250℃。一般90-150℃ 卡林型金矿床特征及成因
①定义:主要产于沉积岩中的微细浸染型金矿床,又简称“微细浸染型金矿”。②地质背景:多产于古大陆边缘地壳减薄拉张的区域构造背景下,成矿与岩浆活动无直接成因关系,成矿受构造控制明显,尤其是高角度正断层与有利岩性层位交切部位。③成矿时间:晚元古代—早古生代
④容矿岩石:含矿主岩为各种不纯的碳酸盐岩,细碎屑岩和硅质岩
⑤形态与产状:矿床呈带状出现,构成巨大的成矿区。矿体多呈似层状、透镜状、脉状,形状主要受构造控制。
⑥围岩蚀变:常发育不同程度的围岩蚀变,主要是去碳酸盐化,硅化和泥化。
⑦主要矿物:常见矿石矿物包括黄铁矿、毒砂、辉锑矿、雄黄、雌黄及辰砂等并以缺少其他贱金属硫化物为特点。脉石矿物以石英、方解石为主。⑧矿床规模:一般规模巨大,但品味较低而分散
⑨矿物组构:矿石为一套中低温热液矿物为特征,金以次显微-超显微形式出现,构造为侵染状、细脉状、网状。⑩成矿温度:180~245℃
宣龙式铁矿床 ①定义:产于我国华北陆块前寒武系结晶基底长期风化剥蚀面之上震旦系浅海层序中的胶体化学沉积铁矿。
②地质背景:矿床产于一定地质时代的沉积岩系和火山沉积岩系内,层位稳定。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地质构造比较稳定的经长期风化的准平原地区,故矿体赋存于沉积间断面之上的海侵岩系中。
③成矿时间:前寒武纪 ④容矿岩石:
⑤形态与产状:矿体常呈层状、似层状或透镜体状,产状与围岩一致。常沿海湾边缘或湖盆边缘展布,从岸边向海方向依次出现铝土矿→铁矿→锰矿。⑥围岩蚀变:无
⑦主要矿物:矿石成分主要为金属氧化物、氢氧化物、碳酸盐和硅酸盐等,且常具明显的矿物分带。
⑧矿床规模:矿床规模大,分布普遍,具很大的经济价值。⑨矿物组构:鲕状、肾状 ⑩成矿温度:无
岩浆矿床的一般特征 ①定义:各类岩浆通过结晶作用与分异作用,使分散在岩浆中的成矿物质得以聚集而形成的矿床,称为岩浆矿床。
②地质背景:成矿作用与成岩作用基本上是同时进行的,是典型的同生矿床。③成矿时间: ④容矿岩石:
⑤形态与产状:矿体主要产在岩浆岩母体岩内,只有少数矿体产在母岩临近的围岩中。浸染状矿体与母岩一般呈渐变过渡关系;贯入式矿体则具清楚、明显的界线。⑥围岩蚀变:围岩蚀变一般不发育 ⑦主要矿物: ⑧矿床规模:不定
⑨矿物组构:矿石的矿物组成与母岩的矿物组成基本相同,仅矿石中有用矿物相对富集。⑩成矿温度:多数岩浆矿床的成矿温度较高,形成的深度大。早晚期岩浆矿床的区别(特点):
1、早期:
矿体形态产状:矿瘤、矿巢、凸镜状或似层状,位于岩体的底部或边部。与围岩界线:不明显,呈渐变过渡。
矿石成分:与母岩基本一致,比重大,少挥发份。
矿石组构:自形晶-半自形晶结构、包含结构,浸染状构造为主。主要矿种:部分铬铁矿矿床,金刚石矿床。规模和工业价值较小。
2、晚期
矿体形态产状:似层状,位于岩体的底部;贯入式矿体为脉状、透镜状。与围岩界线:不明显, 呈渐变过渡;贯入式矿体界线清楚。
矿石成分:与母岩基本一致,含挥发份矿物(铬云母、铬符山石、铬绿泥石等)。矿石组构:海绵陨铁结构结构,块状、稠密浸染状构造。
主要矿种:铬铁矿、PGE矿床,V-Ti磁铁矿矿床,工业价值巨大。伟晶岩分带特征:
1、边缘带:主要由细粒长石和石英组成,厚度不大,仅为几厘米。形态常不规则,分布不连续。
2、外侧带:矿物颗粒较粗,主要由文象花岗岩和粗粒长石、石英、云母组成,有时可见绿柱石,外侧带厚度比边缘带大,有时稳定,有些情况下也不对称和不连续。
3、中间带:矿物颗粒更加粗大,主要由巨晶结构的长石、石英、云母组成,呈块状构造。绿柱石、锂辉石等稀有元素矿物增多,是稀有金属发育地段,厚度比前两个带大,对称性和连续性也更好些。
4、内核:矿物颗粒特别粗大,主要由石英块状集合体石英——长石、石英——锂辉石块状集合体组成。
列举岩浆岩的成矿专属性特征(5类)。
1)与镁质超基性岩(如橄榄岩)有关产出铬铁矿、铜镍矿等;2)与基性岩(如辉长岩、斜长岩)有关产出钒钛磁铁矿等;3)与金佰利岩有关产出金刚石矿等;4)与碱性岩(如碳酸岩)有关产出稀土矿、磁铁矿等;5)与花岗岩有关产出稀有金属(Nb、Ta等)、稀土矿等。矽卡岩矿床成因及特点
①定义:产于中酸性侵入体和碳酸盐岩类的接触带上或其附近,通过含矿气水热液交代作用形成的,与矽卡岩在成因和空间上有关的一类矿床。②地质背景:分布于中酸性侵入体与碳酸盐类岩石的接触带上或其附近。多数产于外接触带的矽卡岩化围岩中,少数产于内侧接触带的蚀变侵入体内,一般距接触面100−200m范围内,个别可远离接触带达1km以上。③成矿时间:
④容矿岩石:矽卡岩 ⑤形态与产状:矿体的形态和产状复杂,明显受接触带构造的控制,多呈不规则状、似层状、凸镜状、脉状、巢状等。规模大小不一,由直径仅数米的小矿体,至长数公里、延伸达千米以上巨大矿体,但一般为中小规模。
⑥围岩蚀变:蚀变明显,矿床常具分带性,由侵入体内向外依次出现:蚀变岩体→内矽卡岩→外矽卡岩→蚀变灰岩→灰岩。⑦主要矿物:物质成分极为复杂,主要由金属氧化物、硫化物和一组特殊的矽卡岩矿物组成。(金属氧化物:主要有磁铁矿、赤铁矿、锡石、白钨矿,次有黑镁铁锰矿、红锌矿、黑锰矿等。金属硫化物: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磁黄铁矿、辉钼矿、辉铋矿等。)⑧矿床规模:一般中小型
⑨矿物组构:多为粗粒结构,矿石构造:(块状、浸染状、条带状、晶洞状、团块状等)。⑩成矿温度:高温热液500-800℃ 斑岩型矿床的特点
①定义:空间分布和成因上与一些钙碱性的斑岩类小侵入体有关,规模巨大,低品位,矿石具细脉浸染状构造,其矿体可以呈筒状、柱状产在斑岩体内部,也可以产在围岩中。
②地质背景:产于汇聚板块的边界,包括大洋板片俯冲产生的岛弧和陆缘弧环境,以及陆−陆碰撞造山环境。空间上集中分布于滨太平洋带,次为特提斯−喜马拉雅带和中亚−蒙古带。③成矿时间:时间上集中分布于新生代,其次是中生代。
④容矿岩石:受侵入体和接触面的形态产状、裂隙构造等因素控制。
⑤形态与产状:含矿斑岩体的围岩岩性多样,造成矿化类型的多样性。矿床在近地表常发生各种复杂的氧化和次生富集作用。
⑥围岩蚀变:围岩蚀变及分带十分发育,范围可达数百米至数千米,并具明显的、规律的水平和垂直分带,由岩体中心向外:钾化带→石英− 绢云母化带→泥化带→青磐岩化带 ⑦主要矿物:斑岩铜矿。钼、钨少量贵重金属。
⑧矿床规模:矿床常成群、成带分布,规模巨大。矿床埋藏深度浅,矿石品位较低但矿化分布均匀。⑨矿物组构:矿石构造以细脉浸染状为主,由矿化中心向外依次为:浸染状 →细脉浸染状 →细脉状、脉状。
⑩成矿温度:形成于高温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