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应用地球化学课程总结
1、应用地球化学的概念:它是一门运用地球化学基本理论和方法技术,解决人类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质量等实际问题的学科。简而言之,是研究地球表层系统物质组成与人类生存关系,并能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学科。
2.应用地球化学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1)矿产勘查地球化学方面,研究成矿元素及其伴生元素的空间分布规律与矿产的联系。研究元素在集中分散过程中与矿体周围各类介质中形成的地球化学异常与矿床的联系,异常形成机制、影响因素、发现异常和解释评价异常的方法技术。
(2)环境地球化学方面,研究对人类生存与发展、对人类健康有影响的化学元素的分布分配及其存在形态。
(3)农业土壤地球化学方面,研究对作物生长有益或必需元素在土壤中的丰缺程度以及有毒、有害元素在土壤中的富集程度。
(4)研究一切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分布分配、活动演化可能给人类生存带来直接或间接影响,例如地震、地热、环境改造与治理,利用地球化学作用于土壤改良、土壤施肥等等。
应用地球化学的研究方法基本可分为两方面,其一是现场采样调查评价研究,其二是实验研究。
①地质观察与样品采集; ②样品加工及分析测试; ③数据的统计分析;
④地球化学指标及异常研究; ⑤地球化学图表的编制;
⑥异常评价及验证、探矿工程布置;资料研究,指导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地方病发病机理研究及环境问题研究等。
3、第四套应用地球化学方法命名系统:地球化学岩石测量、地球化学土壤测量、水系沉积物测量、水化学测量、地球化学气体测量和地球化学生物测量。
4、丰度值一般均在10-2%以上元素称之为“常量元素”。
丰度均在10-2%以下。故称之为“微量元素”。常用重量百万分率(10-4%)表示,书写用ppm(part per million)代表。lppm=10-6=10-4%=0.0001%=1μg/g 超微量元素由于丰度极低,通常以十亿分率(10-7%)表示,用ppb(part per billion)代表。lppb= 10-9=10-7%=0.0000001%=1ng/g
5、岩浆结晶过程中,某些元素并不进入造岩矿物晶格,它们倾向于在富含水的流体相中富集,地球化学家用元素相容性来描述在结晶相或流体相富集的特征。不相容元素(incompatib1e elments)是指那些在结晶分异过程中倾向于残余流体相中聚集的元素。相容元素(compatib1e elements)则是指容易进入结晶相而在残余流体相中迅速降低的元素。
6、地球化学中的异常,最早使用于勘查地球化学中,是指矿化区段的地球化学特征(如某些元素含量的高低,元素含量分布的均匀性,元素赋存形式的差异)明显不同于周围元矿背景区的现象。地球化学异常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含义:地球化学特征不同,具有一定的空间范围,元素含量或地球化学指标值偏离背景值。即异常现象、异常范围、异常值三层含义构成了完整的地球化学异常概念。在化探中将无矿或未受矿化影响的天然产物(岩石、土壤、水系沉积物、生物等)中某一特征元素的正常含量(一般含量)称为背景。而将那些具有正常含量的地区称为背景区或正常区。
7、地球化学省:由化学元素在地壳中原始分布不均匀性造成的大范围地球化学异常。如果将元素的全球地壳丰度值作背景,则地球化学省是最大的一级异常。
8、地球化学异常分类:
根据异常物质与赋存它的介质之间的相对时间关系,分为:
•(1)同生地球化学异常——异常物质与赋存介质同时形成的地球化学异常。
•(2)后生地球化学异常——介质形成后,异常物质进入而形成的的球化学异常。
根据异常形成作用的不同 分为:
•(1)原生地球化学异常——在成岩成矿作用下形成的异常。岩石地球化学异常即属于原生地球化学异常,其中与矿有关的原生地球化学异常,是成矿作用的产物,和矿体同时形成。•(2)次生地球化学异常——在岩石、矿石的表生破坏作用下,有关元素迁移而形成的异常。土壤地球化学异常,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异常、水文地球化学异常、生物地球化学异常、气体地球化学异常都属于次生地球化学异常,其中与矿体有关的次生地球化学异常,是由于矿体的表生破坏所形成。
8、研究地质体中元素含量的概率分布形式主要呈正态分布或对数正态分布。
9、天然环境可分为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
①原生环境,指天然降水循环面以下直到岩浆分异和变质作用发生的深部空间的物理化学条件的总和。
②次生环境,是地表天然水、大气影响所及的空间所具有物理化学条件的总和。
10、丰度(Abundance):泛指元素在宇宙体中的平均含量。
地壳元素丰度是指地壳中化学元素的平均含量,又称为克拉克值。
11、化学提取法
(1)偏提取法。也称浸取法或者部分提取技术。它是通过选择某种合适的提取剂,只溶解某一种结合形式部分,对其他结合形式不溶解从而使所研究的那种结合形式部分被提取出来。偏提取法一般用于结合不够牢固的那种赋存形式。例如,应用蒸馏水可以提取固态体系中的离子吸附态形式,用稀盐酸可提取超显微非结构混入物,用抗坏血酸加双氧水可以溶解硫化物而不破坏硅酸盐矿物结构,只提取矿化作用带入部分,达到强化异常指导找矿的目的。
(2)顺序提取法。它是根据不同试剂提取结合牢固程度不同的部分,从结合最弱的活动态离子-有机络合物-超显微结构混入物-硫化物到结合最牢固的硅酸盐,试验研究某些试剂进行依次提取。•(3)平行提取法
12、地球化学景观:所有影响表生作用的外部因素的总和。
景观地球化学:研究化学元素在各种景观条件下迁移沉淀的规律。
13、风化
一、物理风化 • 物理风化是风化作用的初级阶段。物理风化的营力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气温、重力、冰冻与溶解、盐类结晶和植物生长等。
二、化学风化 • 1.水解水合作用 • 2.氧化还原作用 • 3.碳酸化作用
三、生物风化
• 生物风化是指由于生物作用而引起的物理和化学风化。它在地表的作用,比以往人们认识要广泛得多。• 生物风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 ①植物根系沿岩石的裂隙、节理生长产生的动力,使暴露在地表(或一定深度)的岩石崩裂破碎;
• ②植物根系和植物残体产生的有机酸参加了矿物表面的氧化作用,对岩石矿物产生腐蚀作用。
• ③植物呼吸O2和CO2,而O2和CO2是化学风化的重要反应剂。• ④细菌和霉菌在氧化带中参与有机氧化反应有重要意义。
14、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可以分为区域性因素与局部性因素两大类。• 区域性因素有地形、气候、植被和大地构造单元; • 局部性因素有岩性、微地形、小构造等。
15、风化与剥蚀的平衡
风化作用使地表松散层变厚,结果使风化速度变慢以至中止。但另一方面,厚层松散物的表层极易被外力带走,使其厚度变小。当剥蚀速度大于风化速度时,地表不可能形成发育完好的覆盖层,甚至基岩直接出露。反之,当风化速度大于剥蚀速度时,就能使松散层厚度加大,它的表层就有可能逐渐熟化而发展成为土壤。当两种速度相等时,整个松散层的厚度与结构保持不变,而绝对标高以一定的速度下降,这种速度在山区为每年1~10mm。
16、发育良好的理想土壤剖面可以划分出三个主要层次(A层、B层、C层),其中有的还可再分为若干个亚层。• A层又称淋溶层,位于土壤剖面的最上部。• B层也称淀积层,位于A层之下。• C层又称母质层,位于土壤剖面的下部。• D层,C层之下的基岩。
• 土壤的形成顺序:首先形成C层和A层,然后逐渐演化出B层。
17、岩石及矿石风化后,主要呈三种形式存在:残余的原生矿物、在表生环境中稳定存在的次生矿物以及被循环水带走的可溶性物质。•
一、残余原生矿物 •
二、次生矿物
1.粘土矿物2.铁锰氧化物
三、有机物 •
四、可溶解物 • 特殊风化物——铁帽
18、主要类型岩石的风化特点
• 沉积岩中碎屑岩风化时(砂岩、页岩),化学溶解十分微弱。因为组成碎屑沉积岩的主要矿物是上一个风化旋回中形成的次生矿物,已经过水的浸洗,所剩下的是稳定的石英,少量钾长石及各类粘土矿物。• 超基性岩风化时,主要造岩矿物橄榄石、辉石在表生环境中最不稳定,所有原生矿物几乎完全消失。大量Ca、Mg及部分SiO2被溶解带走。当地形平坦时,在一定深度上以菱镁矿、方解石、蛋白石形式出现,形成所谓碳酸盐风化壳。
• 中酸性岩的风化,可以其主要造岩矿物长石类的风化为代表,高岭石,保留原地;可溶性盐类;无定形硅酸,最后形成次生石英。
19、土壤中的元素分布
成壤以后,元素在土壤中的正常分布的总规律为:
• ①元素在土壤中的平均含量是不均匀的,如Si33%,Hg0.01ppm; • ②不同元素风化的土壤中常量元素差异不大,但微量元素的富集特点明显不同;
• ③土壤中元素在不同土壤层中的分布是不同的。• 研究元素在不同土壤剖面中的垂直方向的含量变化规律,目的是为在找矿中选择合适的采样层位和深度。
20、一项完整的化探工作,包括工作设计、取样、样品加工、分析测试、资料整理、异常踏勘与评价、初步报告编写、结果验证直到提交最终报告。化探工作按其所获资料的原始性,只有两大阶段,即第一性资料的获得阶段与随后的对原始资料进行人脑或电脑的加工得出第二性资料的阶段(室内整理、异常解释评价)。
21、各阶段方法选择及工作比例尺 1.区域化探
面积为几百到几千平方公里或更大的工作属于区域化探。一般成果比例尺为1:50万、1:20万(现改为1:25万)。这阶段主要采用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在地形平缓、水系不发育时才用土壤地球化学测量。2.普查化探
一般是在成矿特点基本查明的地区或已知矿区外围进行。其目的是发现新的矿化现象和确定其分布规律。面积几十到几百平方公里,比例尺1:5万、1:2.5万、1:1万。当比例尺较小、地形切割强烈、水系发育区,仍采用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在地形平坦地区,只能采用土壤地球化学测量,3.详查化探(矿区化探)
• 其目的是确切圈定矿体的位置,初步评价矿体规模,预测深部矿化趋势。比例尺1:10000、1:5000、1:2000。工作面积较小。视条件使用土壤、岩石、气体地球化学测量,还可辅以水文地球化学或生物地球化学测量。
22、指示元素的选择
• 除1:20(25)万区域化探扫面由国家规定必须测定39个元素和多目标地球化学扫面的52种外,一般工作中的指示元素的选择都由送样人员提出。一般遵循如下的选择原则
• ①所选元素能够指示矿床存在的大致空间位置,或能指示找矿方向; • ②所选指示元素及其组合特点能够区分出矿异常和非矿异常; • ③形成的地球化学异常要清晰,并且具有一定的规模,能在普查勘探中容易被发现;
• ④选用的指示元素最好能用快速,灵敏、简便、经济的分析方法加以测定; • ⑤选择的数目在达到找矿目的的前提下尽可能少。
23、样品加工
• 加工的目的:去掉水分、杂质,选取所需粒度,使样品均匀化。• 样品加工时应防止污染,应做到: • 1.矿样和化探样分开加工;
• 2.每加工完一个样品要进行清洁工作;
• 3.加工样品最好按测线上测点的顺序进行。即使相邻样品有污染也不致造成假异常(在自然界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异常);
• 4.不能随便更动加工方案。对疏松物样品第一次过筛前不要碾磨,以保存原始粒度;
• 5.不能用金属铜筛,而用尼龙筛。
24、化探测试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 1.检出限:为某一分析方法或分析仪器能可靠地测试出样品中某一元素的最小质量
• 2.灵敏度:灵敏度指某一分析方法在一定条件下能可靠地测出的相对最低含量(μg/g、μg/L或10-
6、10-9)。
• 3.精确度(精密度或重现性):精确度是某一样品在相同条件下多次测定所得结果的接近程度。
• 4.准确度:指所测定得出的含量与元素在样品中的真实含量的符合程度。
25、描述地球化学异常的参数
1.连续性(t):指异常范围内异常样品所占比例。
2.均匀性:指异常地段内相邻两点含量差值的大小。差值大,均匀性差;反之则好。
3.渐变性:指异常含量沿某方向的变化程度。实质上是含量梯度(dc/dx)的大小。梯度小渐变性好,即形成异常规模相对大;梯度大,渐变性差,异常规模小。4.异常峰值(Cmax):异常中最高异常值。是表示异常强度的一个参数。5.平均异常强度():异常范围内元素含量的平均值。6.异常衬度(清晰度):是描述异常强度的一个参数。
KKKccocca,表示平均异常强度高于,表示平均异常强度高于背景的倍数上限的倍数上限的倍数Cmaxca,表示异常峰值高于背景7.线金属量ML(M·%或M·ppm):根据一条典型测线(一般为垂直剖面)来估算矿化强度的参数。指沿一定的取样线,晕中各样品的异常含量部分与各样品所代表的线段长(Li)乘积之和。
8.面金属量(M·%或M2·ppm):面金属量(Ms)对一个原生晕来说是指一定剖面(平面)上,晕中元素的异常含量部分与成晕面积(S)的乘积。
26、岩石地球化学找矿:
系统采集岩石样品,分析其中的微量元素和其它地化指标,以发现与矿化有关的各类原生异常(地化省、区域原生异常、矿床原生晕等),进而找寻矿床或研究其它地质问题。
27、成晕元素的迁移方式:
• 1渗滤作用,2.扩散作用,3.气象运移作用
28、成晕与成矿的关系
矿体及原生晕都是同一次热液成矿作用的产物,成矿与成晕有许多共同的基本特征,但也有不同之处值得注意。
• ①成矿成晕的物质来源基本一致,但由于与围岩的交代作用而使某些造岩元素活化转移,故成晕元素不仅有成矿元素,也可以是造岩元素。• ②成矿成晕过程中,元素的化学行为基本相同,即由分散的液相到富集的固相,但原生晕元素含量往往低于矿体中元素含量数十倍。这种富集程度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元素存在形式的差异。矿体中元素多以独立矿物存在,而原生晕中,除独立矿物外,还可呈其它形式存在,如类质同相等。• ③成矿成晕是同一成矿作用的产物,成矿作用可以经历多个阶段,但矿体往往在主要成矿阶段形成。而成晕过程不限于主要成矿阶段。• ④原生晕与近矿围岩蚀变也是同一成矿作用的产物。它们在成因上可以密切联系,在空间上可以紧密伴生。但通常原生晕具有比围岩蚀变更大的范围,因而利用矿床原生晕更有利于寻找埋深较大的盲矿体。
29、影响元素迁移成晕的地质因素 • 1.构造因素 • 2.岩性因素
• 围岩岩性对原生晕控制主要是围岩的渗透性和活泼性,它们主要控制着原生晕的规模。
• 3.含矿溶液性质的影响
含矿溶液性质对元素迁移及成晕的影响主要反映在温度、压力、浓度等方面。
30、原生晕的分带性?
原生晕的分带性是指原生晕的特征(如元素的空间分布,含量情况、面积大小等)在空间上的变化规律。这种规律常表现出沿一定方向具有带状分布的特点。原生晕分带性包括浓度分带和组分分带两方面:①浓度分带:指同一组分的含量(浓度)自矿化中心或异常中心向外有规律变化的现象。②组分分带:指原生晕不同指示元素异常在空间上有规律的变化现象。30、研究原生晕分带性的意义 • 研究成矿与成晕机理;
• 研究矿体剥蚀深度和寻找盲矿体; • 指导勘探工程的布置。
31、次生晕的分类:依据赋存介质类型区分
(1)产于残坡积层(原地风化产物)中的次生晕----残留晕(同生异常);(2)产于运积层(异地沉积物)中的次生晕----上置晕(后生异常)。前者通常是机械分散,水成分散和生物分散的综合产物,后者则仅有水成分散和生物分散作用的影响。
32、水系沉积物指的是河流、溪流、干沟中的淤泥、细砂等。
33、水化学测量样品为河水、湖水、泉水、井水、钻孔水、矿坑水等。
34、目前用于气体地球化学找矿中的气体有:汞蒸气、CO2、SO2、H2S、He、Rn、CH4及烃类气体、O2、H2等。其中研究最为深入、使用最为广泛的是汞蒸气,35、“生物”地化测量现阶段实际上主要是利用植物和植物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变化特征,思考题:
1、原生晕分带特征及找矿意义。
2、金属硫化物矿床的化探方法有哪些,所用方法的依据。
化探中对金属硫化物矿床研究较多,且多为热液矿床,主要的化探方法如下: 岩石地球化学测量:热液矿床在形成过程中除形成矿体外,在围岩中留下比矿体大得多的原生晕。原生晕一般在矿体及围岩中具有良好的分带性,这种分带性使得我们确定矿体的类型、指导勘探工作,预测深部矿体等。原生晕最完整地保留了成矿的相关信息,也是构成表生地球化学异常的基础。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岩石在地表风化后形成土壤地球化学异常,可分为同生碎屑异常及后生异常。对于热液矿床,土壤测量既可用于区域化探,又可用于化探普查到详查等每一个阶段,是一种重要的常规化探方法。
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异常,作为化区域化探的首选方法,从异常形成机制可分为机械分散流和化学分散流。主要用于区域化探及普查阶段,可有效地识别、不易遗漏异常。
水文地球化学测量:热液矿床多为金属硫化物矿床,其在地表发生氧化反应、电化学溶解、生物作用等均可形成水文地球化学异常。
气体地球化学测量:以汞气、He气、Rn气、含硫气体测量为主,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从汞气异常的形成机制来看,在热液矿床的周围介质及上覆土壤中一般均会发育汞气异常。因而这是一种很有前景的化探方法。
生物地球化学测量:利用生物(植物)地球化学异常与矿的关系来发现矿体分布。另可借助遥感技术,可在更大的区域内找矿。
3、影响土壤地球化学异常的主要因素及常规土壤测量的技术要点。
答题要点:分同生碎屑异常及后生异常两种,前者主要以物理风化作用形成的碎屑,形成会受地形坡向坡度、植被等因素的影响而可发生一定的位移。后者是次生作用的产物,主要是受化学风化形成,受表生景观条件制约,以降雨、气候、运积物性质及粒度,取样层等因素影响。因此,在土壤测量中要通过方法试验来选项择合适的条件,如取样的层位、粒度,取样密度,并详细记录土壤的性质及受人类干扰程度。
4、背景值在勘查地球化学中的研究意义及常用计算方法。背景值的概念及研究意义:1.判断特殊地球化学过程 2.衡量研究区化学元素富集或贫化的程度 3.作为选择分析方法灵敏度的依据
4.作为矿产资源评价预测的依据
在化探中常用剔除不符合正态分布的异常值后求得的均值加减两倍方差的计算法,也有直观经验的作图法,如概率格纸法等。
5、勘查地球化学中找矿思路(或依据)及工作程序。
答题要点:对地球化学声场的系统调查来建立地化异常与矿的相互关系来找矿的思路。工作程序如下:工作设计,样品布局,样品采集,加工、测试、解释和评价报告编写等。另外,从工作性质及范围可分为区域化探,普查、详查等三个阶段,每一阶段可选不同的化探方法来实施。
6、水系沉积物异常发育的有利条件及该方法的主要技术要点。
有利条件:
1、地形有一定切割;
2、水系发育。影响因素主要有矿体位置与水系的空间关系、采样季节、地点、采样粒度等会影响到异常的发育。因此,该方法尽管简单,也应进行粒度试验、采样时间、采样距离、选择标示元素等相关测试工作,并尽可能回避人为活动的干扰。
7、研究地质体中元素含量分布型式的意义:
①可以认识所研究的地质体经受地质改造作用过程的情况,了解该地区地质作用过程,为矿产勘查提供依据。一般来说,成矿作用总是出现在地质构造复杂,地质作用多次叠加的地区。因此,不服从正态分布的地质体,才具有找矿前提,特别是M/A(叠加强度比值)越大,叠加强度越强的地质体更是找矿有利的对象。
②可以对两个地质体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对比,以判断两个地质体的相似性,即分布型式相同,参数相近似的两个地质体可能具有同源性或相似性。③在地球化学勘查中,为确定背景值和异常下限提供了计算的理论依据和具体的计算方法。
④对某一具体研究母体,知道某元素含量的概率分布型式后,可以预知某一含量的概率,了解该样点的地质意义。
8、成晕与成矿的关系。
9、各地球化学勘探阶段的方法选择及工作比例尺的选择。
10、指示元素的选择原则。
11、应用地球化学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二篇:人工智能及其应用课程总结
《人工智能及其应用》课程总结
20世纪40年代,计算机的发明揭开了人类发展的新篇章,使得人类追寻已久的脑力劳动机械化问题获得了解决的方法和途径。计算机能够代替人类大脑进行复杂的计算,并且能够根据计算对某些问题做出判断,从某种程度上代替了人脑的部分功能。而随着计算机计算机技术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人工智能(AI)这一新的学科门类的诞生,对人类的发展和进步有着重大的意义。
人工智能是指人类的各种脑力劳动或智能行为,诸如判断、推理、证明、识别、感知、理解、通信、设计、思考、规划、学习和问题求解等思维活动,可用某种智能化的机器来予以人工的实现。诸如机器编译、机器诊断、机器推理以及各种专家系统。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引起了众多学科和不同专业背景学者们的日益重视,并且发展出了若干个研究子学科,如计算机科学、哲学、生理学、社会学、生物学、信息学和计算机数学等,人工智能成为一门广泛的交叉和前沿学科。因此,《人工智能及其应用》课程的学习,对于计算机应用研究技术、机械技术以及本人的专业——农业机械工程的学习和科研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人工智能及其应用》课程所讲授的知识涵盖面广、内容较多,其中许多章节所设计的知识都可以单独作为一门课程学习。因此,通过本学期对《人工智能及其应用》课程的学习,我重点总结一下主要学习和掌握的几方面知识:
1.人工智能的研究与应用领域。在人工智能这门学科中,包含有多个研究领域,每个研究领域都有其特有的感兴趣的研究课题、研究技术和术语,它们包括:自然语言处理、自动定理证明、智能数据检索系统、机器学习、模式识别、视觉系统、问题求解、人工智能方法和程序语言以及自动程序设计等。通过对这些研究领域的研究和应用介绍,我发现其中专家系统、机器学习、神经网络、模式识别、机器视觉和数据挖掘等方面的知识,是我所研究的专业领域和课题中,使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自动判别所需要的知识,对我课题的研究和完成将会有很大帮助。
2.知识表示与推理。本部分研究了传统人工智能的知识表示方法、搜索技术和知识推理。以符号和逻辑为基础的传统人工智能问题求解是通过知识表示和
知识推理来实现的。知识表示的方法有很多,包括图示法、公式法、结构化方法、陈述式表示、过程式表示、状态空间法和问题归约法等。表示问题是为了进一步求解问题,从问题表示到问题的解决有一个求解的过程,也就是搜索过程。因此,学习了图搜索策略和A*算法的方法和步骤。学习了消解原理这一用于一定的子句公式的重要推理规则,包括消解推理规则、含有变量的消解式、消解反演求解过程等。并且学习了规则演绎系统和产生式系统。它们是解决比较复杂的系统和问题的较为先进的推理技术和系统求解方法,能够解决搜索推理方法难以解决的一些问题。
3.计算智能。包括人工神经网络计算、模糊计算、粗糙集理论、遗传算法、进化策略、进化编程、人工生命、粒群优化、蚁群算法、自然计算和免疫计算。其中每一部分都可以作为单独的一门课程和知识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其中,我结合课程内容,重点学习和研究了人工神经网络。人工神经网络是模拟生物神经元的特性而产生的,是基于生物神经元特性的互联模型制造的算法及机器。包括有以下几个重要特性:并行分布处理、非线性映射、通过训练进行学习、适应与集成、硬件实现性。在本部分学习了神经网络是由基本处理单元——神经元及其互联方法构成的。其网络基本结构分为两类:递归网络和前馈网络。人工神经网络的主要学习算法有:有师学习、无师学习和强化学习三种。具体学习了自适应谐振理论网络、学习矢量量化网络、Kohonen网络、Hopfield网络,并且学习了基于神经网络的知识表示方法和推理方法。通过这部分的学习,了解了神经网络的应用方法和应用领域,由于其学习和适应、自组织、函数逼近和大规模并行处理等能力,因而在模式识别、信号处理、系统辨识和优化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4.机器学习。机器学习是一门研究机器获取新知识和新技能,并实现现有知识的学问。在此部分,主要学习了机器学习的主要策略、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各种机器学习算法,包括:机械学习、归纳学习、类比学习、解释学习、神经学习和知识发现。而其中的一些学习方法又与以前学习章节中的内容有所交叉,如神经学习和人工神经网络。介绍了各种学习方法的定义、结构、基本计算方法和流程等知识。机器学习广泛的应用于图像处理、模式识别、机器人动力学与控制、自动控制、自然语言理解、语音识别、信号处理和专家系统等领域。
通过对《人工智能及其应用》课程的学习,使我学习了人工智能的各种基本算法和思想,了解了各种方法的应用领域和适用范围。由于我的研究课题中,也需要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做出判断,因此必然涉及人工智能的相关知识。课程包含内容很多,涵盖的领域非常广泛,虽然学习深度有限,但是正是对人工智能知识的广泛了解,才能扩展我的研究思路,选定方向和研究算法,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第三篇:《地球化学》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地球化学》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地球化学》课程设计 课程编码:19073 学
分:3 周数:3 适用专业:地球化学 执 笔 人:黄光辉 审 核 人:赵红静
一、目的与任务
在有机地球化学、油气地球化学专业基础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如何对烃源岩的生烃潜力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这一课程设计的实践与锻炼,使学生熟悉常规地球化学资料的处理与图件绘制方法,掌握烃源岩生烃潜力分级定性评价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设计的学习与实践,使学生掌握如下几方面内容:
1、了解所研究沉积盆地具体的地质背景、石油地质条件和烃源岩形成的沉积环境条件;
2、掌握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3、掌握烃源岩有机质类型的评价方法;
4、掌握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评价方法;
5、掌握烃源岩生烃潜力分级定性评价的内容。
三、教学基本内容
1、理论教学内容(6学时)
1)烃源岩评价的主要实验分析方法及参数意义 2)沉积盆地烃源岩类型及其与沉积环境关系
3)不同类型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特征、评价参数、评价标准 4)有机质类型评价参数、方法与标准 5)有机质的热演化阶段与成熟度评价 6)烃源岩生烃潜力综合评价基本方法
2、资料处理与图件绘制(课堂教学2小时,计算机上机辅导8学时)1)资料处理方法与要求 2)主要图件及绘制方法
3、烃源岩生烃潜力评价报告编写(课堂教学2小时,计算机上机辅导6学时)1)评价报告编写方法与要求 2)评价报告编写存在的主要问题 3)讨论与交流
四、时间安排
第四学年第二学期
五、组织与管理
1、首先给所有学生讲解本课程设计具体的目的和要求
2、讲解烃源岩评价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3、把学生以班为单位分成几组(每组学生由15至20名学生组成)进行课程设计,每一组对一个地质单元烃源岩原始分析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研究,并编写烃源岩评价报告。每一组学生中指定2至3名学生进行成果交流。
六、成绩考核与评定
通过课程设计,要求每名学生单独编写烃源岩生烃潜力评价报告,并单独提交工作数据、所绘图件及文字报告电子文档和烃源岩生烃潜力评价纸质报告。依据资料处理情况、报告的优劣、课程设计期间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工作能力进行综合考核,最后评定其成绩
七、主要参考资料
1、Tissot B.P.and Welte D.H., 1984: Petroleum Formation and Occurrence.Spring-Verlag, Berlin(有中译本)
2、邬立言、顾信章和盛志伟,1986: 生油岩热解快速定量评价。北京,科学出版社
3、黄第藩、秦匡忠和王铁冠等,1995:煤成油的形成与成烃机理。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4、程克明和张朝富等,1994:吐哈盆地油气生成。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5、陈建平、赵长毅等,1997:煤系有机质生烃潜力评价标准探讨。石油勘探开发,24(1):1-5
6、王昌桂、程克明等,1998:吐哈盆地侏罗系煤成烃地球化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7、《中国含油气盆地烃源岩评价》编委会,1989:中国含油气盆地烃源岩评价。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8、王铁冠,钟宁宁等,1995,低熟油气形成机理与分布规律。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第四篇:应用写作课程大纲总结
应用写作课程大纲总结
【论文范文】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任务和教学基本要求
1.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
应用写作是四川广播电视中等专业学校文秘与档案管理专业、公关专业、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服装设计与加工专业开设的一门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根据公务或私务的需要,写作出既符合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有关的法律、法规,又符合应用写作格式和要求的应用文。
2.教学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公文、事务文书、礼仪文书、科研文书、专用书信等应用文体的格式和写作要求,学会比较熟练地写作这些应用文。
3.教学基本要求:
①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敬业精神;
② 熟练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应用文体的写作;
③ 掌握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高的应用文体的写作;
④ 了解本教材涉及到的其他文体的写作。
二、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关系
应用写作是语文课所学写作知识的实践,因此,学好语文课是学好本课程的前提条件。本课程又是文秘基础课程的基础,它为文秘基础课程提供了文书撰写、文书处理等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此外,本课程还将为其他需要应用写作的学科提供知识的储备。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建议
1.教学方法:本课程实践性较强,建议根据录音课讲授的重点和难点进行面授辅导。面授辅导课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自学能力。
2.教学形式:以音像主讲课为主,自学与面授辅导为辅。
3.实践性环节教学要求:本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教学过程中要结合课程内容,让学生多提笔写作,切实把写作的理论知识转变为写作的能力。
各知识点实践性教学环节要求见大纲正文的“教学建议”部分。
四、特殊说明
1.教学媒体设置及要求:本课程的教学媒体设置有文字教材、教学录音带和学习指导书三种。三种媒体,相互联系,缺一不可。
2.课程的教学要求层次:本课程教学大纲本文部分系统地规定了教学内容的范围、深度及其体系和结构,提出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和思想教育等方面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根据其重点程度,依次分为重点掌握、掌握、学会、了解等几个层次。
3.本大纲的适用范围:本大纲适用于四川广播电视中等专业学校开设有应用写作课程的文秘与档案管理专业、公关专业、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服装设计与加工专业等。
4.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本课程实践性较强,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中等人才的学生,因此应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不要局限于纸上谈兵。
第二部分 大纲本文
第一章 绪论
Ⅰ、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应用写作的性质、特点;了解应用写作的分类和写作要求。
Ⅱ、教学内容:
第一节 应用文的性质、特点及作用
一、应用文的性质
二、应用文的特点
三、应用写作的作用
第二节 应用文的分类
一、按作者分类,可分为公务文书和私人文书
二、按使用范围分类,可分为通用文书和专用文书
第三节 应用文的写作要求
一、主旨
二、材料
三、结构
四、语言
Ⅲ、教学建议:可以适当补充介绍一点应用文沿革的知识;对应用文的分类历来分歧较大,重点介绍本教材的分类情况即可,不必在理论上作过多纠缠;介绍应用文的特点时,可与文学作品的特点对照,以增强学员的感性认识。
第二章 公务文书
Ⅰ、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公文、通报、通知、报告、请示、函、批复、会议纪要的准确涵义、特点、用途及基本格式,了解各种公文的分类,熟练掌握通报、通知、请示、函、批复的写作,学会写作报告和会议纪要。
Ⅱ、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公务文书的性质和特点
二、公文的分类
三、公文的基本格式
四、公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第二节 通报
一、通报概述
二、通报的基本格式
三、通报的写作要求
四、例文举要
第二节 通知
一、通知概述
二、通知的基本格式
三、通知的写作要求
四、例文举要
第四节 报告
一、报告概述
二、报告的基本格式
三、报告的写作要求
四、例文举要
第五节 请示
一、请示概述
二、请示的基本格式
三、请示的写作要求
四、报告与请示的区别
五、例文举要
第六节 函
一、函的概述
二、公函的基本格式
三、函的写作要求
四、例文举要
第七节 批复
一、批复概述
二、批复的基本格式
三、批复的写作要求
四、例文举要
第八节 会议纪要
一、会议纪要概述
二、会议纪要的基本格式
三、会议纪要的写作要求
四、例文举要
Ⅲ、教学建议: 公文是本课程的重点,一定要让每个学生掌握公文的基本格式,学会各种公文文体的写作。可搜集一些公文文件,让学员对照教材上的“公文的基本格式”逐项分析其对与错,学会正确的格式。
第三章 事务文书
Ⅰ、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事务文书、计划、总结、简报、会议纪要、调查报告的准确涵义、特点、用途及基本格式,了解各种事务文书的分类,熟练掌握计划、总结、简报的写作,学会会议纪要、调查报告的写作。
Ⅱ、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事务文书的性质和特点
二、事务文书的适用范围
三、事务文书的分类
四、事务文书的写作要求
第二节 计划
一、计划概述
二、计划的基本格式
三、计划的写作要求
四、例文举要
第三节 总结
一、总结概述
二、总结的基本格式
三、总结的写作要求
四、例文举要
第四节 简报
一、简报概述
二、简报的基本格式
三、简报的写作要求
四、例文举要
第五节 会议记录
一、会议记录概述
二、会议记录的基本格式
三、会议记录的写作要求
四、例文举要
第六节 调查报告
一、调查报告概述
二、调查报告的基本格式
三、调查报告的写作要求
四、例文举要
Ⅲ、教学建议:可让学生联系工作、学习实际,练习各种事务文书的写作;调查报告的写作,可结合学生的社会实践进行。
第四章 财经专用文书
Ⅰ、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财经专用文书、经济活动分析报告、市场预测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合同的准确涵义、特点、用途及基本格式,了解各种财经专用文书的分类,学会经济活动分析报告、市场预测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合同的写作。
Ⅱ、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财经专用文书的性质和特点
二、财经专用文书的分类
三、财经专用文书的写作要求
第二节 经济活动分析报告
一、经济活动分析报告概述
二、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的基本格式
三、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的写作要求
四、例文举要
第三节 市场预测报告
一、市场预测报告概述
二、市场预测报告的基本格式
三、市场预测报告的写作要求
四、例文举要
第四节 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可行性研究报告概述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基本格式
三、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写作要求
四、http://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第五篇: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课程总结
绪论 传感器定义:传感器是将各种非电量按一定规律转换成便于处理和传输的另一种物理量的装置。
组成:敏感元转,转换元件(调制作用),测量电路
分类:按输入量分类,按测量原理分类,按结构型和物理型分类【第2页】
第一章
静态特性:传感器在被测量的各个值处于稳定状态时,输出量和输入量之间的关系称为稳态特性。
Y=a0+a1X+a2X2+…+anXn 【第4页 公式1-1 线性度:在规定条件下,传感器校准曲线与拟合直线间最大偏差裕满量程(F·S)输出值的百分比称为线性度。δL=±ΔYmax/YF·S×100%
灵敏度:指到达稳定工作状态时输出变化量与引起次变化的输入变化量之比。
【第7页 公式1-2】 动态特性:指传感器对随时间变化的输入量的响应特性。(传感器的动态特性是传感器的输出值能够真实地再现变化着的输入量能力的反映。)【第10~11页,0,1,2阶数学模型】 幅频特性,相频特性【第13~15页】
对系统响应测试时,常采用正弦和阶跃两种输入信号。这是由于任何周期函数都可以用傅里叶级数分解为各次谐波分量,并把它近似地表示为这些正弦量之和。而节约信号则是最基本的瞬变信号。
第二章(应变传感器 与 压阻式传感器相联系)
金属应变片,特点:1.精度高,测量范围广。2.频率响应特性好。3.结构简单,尺寸小,质量轻。4.可在高(低)温、告诉、高压、强烈震动、强磁场及核辐射和化学腐蚀等恶劣条件下正常工作。5.易于实现小型化,固态化。6.价格低廉,品种多样,便于选择。
缺点:大应变状态时明显非线性,半导体传感器非线性严重;输出信号微弱,抗干扰能力差;不能显示应力场中应力梯度变化。
金属丝:应变系数【第20页 公式2-6】
金属应变片:【第23页 公式2-7】 横向效应:金属应变片由于敏感栅的两端为半圆弧形的横栅,测量应变时,构件的轴向应变ε使敏感栅电阻发生变化,其横向应变εr也将使敏感栅半圆弧部分的电阻发生变化,应变片的这种既受轴向应变影响,又受横向应变影响而引起电阻变化的现象称为横向效应。温度误差:温度漂移→温度误差→因环境温度改变而引起电阻变化的两个主要因素:其一是应变片的电阻丝具有一定温度系数;其二是电阻丝材料与测试材料的线膨胀系数不同。
【公式2-16,17,18】(补偿方式?)
应变极限:【第25页 公式2-11】与测量电路联系起来看 测量电路:电桥: 相邻相异,相对相同【第30页 公式2-27】
应用:看书后习题【第332页】
第三章
电容表达式:C=ε0εrS/dε=ε0εr
三种类型:变面积型,变介质介电常数型,变间距型【第46页】
变间距型,采用差动式电容传感器,使灵敏度提高已被,而且使非线性误差可以减小一个数量级。线性度极大减少?【第49页】 测量电路:【第53页 图3-10】
差动脉冲宽度调制电路:分析【第55页】
误差分析:寄生分布电容,边缘效应【第59页】
边缘效应:边缘效应的影响相当于传感器并联一个附加电容,引起了传感器的灵敏度下降和非线性增加。消除方法:增大初始电容C0,即增大极板面积,减小极板间距,加装等位环。寄生分布电容:一般电容传感器的电容值很小,如果激励电源频率较低,则电容传感器的容抗很大。因此,对传感器绝缘电阻要求很高;另一方面传感器除有极板间电容外,极板与周围物体也产生电容联系,这种电容称为寄生电容。寄生电容极不稳定,导致传感器特性不稳定,产生严重干扰。措施:静电屏蔽,将电容器极板放置在金属壳体内,并将壳体与大地相连。电极引出线也必须用屏蔽线,屏蔽线外套要求接地良好。
第四章
电涡流传感器
电涡流传感器工作原理:当被测物体与传感器间的距离d改变时,传感器的Q值和等效阻抗Z、电L均发生变化,越是把位移量转化为电量。
为何说被测导体是传感器一部分:1.无被测导体,不发生电涡流效应,必要条件。2.被测导体变化,传感器特性也变化。
如何测,测量参数,影响因素【第89页】
第五章
压电式传感器是一种典型的有缘传感器。
压电效应:某些电介质,当沿着一定方向对其施力而使它变形时,内部就产生极化现象,同时在他的两个表面上产生符号相反的电荷;当外力去掉后,又重新恢复不带电状态。压电陶瓷和晶体有何不同,有极性为何不显电性 电致伸缩效应 正负压电效应
测量电路:原理 【第105页】
内部泄露:传感器内部不可能没有泄露,外电路负载也不可能无穷大,只有外力以较高频率不断地作用,传感器的电荷才能得以补充,从这个意义上讲,压电晶体不适合于静态测量。电压放大器【第106页 图5-17 公式5-18】模值,峰峰值,理想输出
电荷放大器
压电加速度传感器【第110页】阻尼系数,固有频率
第六章
数字式传感器:直接采用数字式传感器可将被测参数直接转换成数字信号输出【第114页】 光栅式传感器:由照明系统、光栅副和光电接收元件组成。
摩尔条纹形成【第120页】
辨向原理:如果能够在物体正向移动时,将得到的脉冲数累加,而物体反向移动时可从已累加的脉冲数中减去反向移动的脉冲数,这样就能得到正确的测量结果。
细分技术【第123页】 光栅传感器特性
第八章 霍尔效应,霍尔系数【第167页】
为何选N型材料:输出电势小,受温度影响小,线性度较好 磁敏传感器温度补偿:【第173页】半导体材料的电阻率、迁移率和载流子浓度等随温度变化的缘故。因此,霍尔元件性能参数,如内阻、霍尔电势等都将随温度变化。为减少霍尔元件温度误差,可:1.选温度系数小的材料。2.采用恒温措施。3.采用恒流源供电。4.采用补偿电路 为何尺寸,外形有要求? 测量电路,概念,两种符号,各种特性,形状系数,不等位电势
光敏传感器
光电效应
外光电效应:在光线作用下,物体内的电子逸出物体表面,向外发射的现象称为外光电效应。内光电效应:受光照的物体导电率发生变化,活产生光生电动势的效应叫内光电效应 各种元件的基本特性,原理 负载,功率的选择
应用【第367页 例8-5】
光电传感器的类型及应用【第201页】
类型划分,按原理,按测量量(连续,断续)
光纤传感器 特点,原理,计算公式,结构,分类
特点:1.电绝缘2.抗电磁干扰3.非侵入性4.高灵敏度5.容易实现队被测信号的远距离监控 原理:斯奈尔定理:当光由光密物质射出至光疏物质时,发生折射,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第245页】
结构:发送器、敏感元件、光接收器、信号处理系统以及光纤构成公式E=Asin(ωt+ 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