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地球化学的发展趋势

时间:2019-05-13 10:50: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油气地球化学的发展趋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油气地球化学的发展趋势》。

第一篇:油气地球化学的发展趋势

感谢阿果石油论坛整理提供

油气地球化学的发展趋势

随着现代分析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及学科的相互交叉渗透,促使许多新的生长点和研究方向不断涌现,油气勘探和开发的实际需求迫切要求油气地球化学的发展也应该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为中心,把应用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在密切为油气勘探开发服务的同时,促进油气地球化学学科的发展和壮大。在21世纪油气地球化学发展前景中以下几个方面值得重视。

一、天然气地球化学研究

天然气是一种优质、清洁、高效能源,从世界天然气产量在油气产量和能源结构中所占比重的增长趋势来看,21世纪将是一个天然气的时代,天然气工业将面临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而天然气的成因机理和成因类型判识、气源综合对比及富集规律等方面的研究仍需加强。例如,天然气和稀有气体同位素地球化学将继续成为一个活跃的研究领域。其中,天然气生成、运移、聚集和散失过程中的C、H同位素分馏效应是目前地球化学一个前沿和活跃的研究领域,还有许多问题有待深入探讨,其研究成果将影响天然气的气源、成因类型和成熟度判识。同时,在天然气成藏、煤成气、煤层气、深盆气和甲烷水合物资源的研究方面有待进一步深入。

二、油藏地球化学研究

油藏地球化学是有机地球化学一个新兴的研究方向,它是研究油藏流体(油、气、水)的非均质性及其形成机制、分布规律及油藏中有机一无机相互作用,探索油气充注、聚集历史与定位成藏机制,评价采油过程中储层及流体组成的变化、合采层单层产能贡献的变化,为油田的勘探、开发和提高采收率服务。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世界各国主要油气区尤其是西欧北海油区都开展了油气地球化学研究,并取得了成功的经验。但是,随着油气勘探和开发工作的深入,2l世纪油藏地球化学还面临一些重大课题需要解决,例如油一水和油一岩相互作用及油一岩润湿性的地球化学机制及其应用,在油田开发和生产监测中的屏障(边界)定位与输入采油生产模式,为评价采油生产计划所进行的生产监测、管道漏失评定、混合的采油生产问题、注水突进的评定等问题。

三、非常规油(重稠油、油页岩、煤成油)的地球化学研究

重稠油、油页岩蕴藏量巨大,可能主要是由于开发成本高的原因,过去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但随着近年来油价的持续高涨及常规油气资源的日益紧缺,其经济有效性评价、勘探和开发已经被提上议事日程,相应的,重稠油的地球化学及油页岩的地球化学有可能是未来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煤炭资源非常丰富,已开采的煤矿中普遍见到油气显示,但目前已发现的能形成商业性油气聚集的盆地还不多。尽管煤成油的概念已被人们普遍接受,但对煤成油的了解还很有限。因此,煤成油地球化学和有机岩石学研究,在2l世纪可能仍是一个活跃的研究领域。从科学的角度,煤成油的研究也有一些重要问题有待深化,如煤层与煤系泥岩对成烃成藏的贡献孰主孰次。煤成油初次运移中分异作用非常强烈,重质可溶组分大量滞留在源岩中,而聚集到煤成油藏中的几乎都是凝析油或轻质油,这就使油源对比更加复杂化。此外,如基质镜质体和树脂体等成烃之争,以及煤成油藏的成藏史及其成藏的基本条件等,都是一些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此外,碳酸盐岩的地球化学、未熟一低熟油的地球化学、非烃的地球化学、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也是油气地球化学中值得关注或有许多分歧有待理清的研究领域。

感谢阿果石油论坛整理提供

感谢阿果石油论坛整理提供

第二篇:《地球化学》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地球化学》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地球化学》课程设计 课程编码:19073 学

分:3 周数:3 适用专业:地球化学 执 笔 人:黄光辉 审 核 人:赵红静

一、目的与任务

在有机地球化学、油气地球化学专业基础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如何对烃源岩的生烃潜力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这一课程设计的实践与锻炼,使学生熟悉常规地球化学资料的处理与图件绘制方法,掌握烃源岩生烃潜力分级定性评价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设计的学习与实践,使学生掌握如下几方面内容:

1、了解所研究沉积盆地具体的地质背景、石油地质条件和烃源岩形成的沉积环境条件;

2、掌握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3、掌握烃源岩有机质类型的评价方法;

4、掌握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评价方法;

5、掌握烃源岩生烃潜力分级定性评价的内容。

三、教学基本内容

1、理论教学内容(6学时)

1)烃源岩评价的主要实验分析方法及参数意义 2)沉积盆地烃源岩类型及其与沉积环境关系

3)不同类型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特征、评价参数、评价标准 4)有机质类型评价参数、方法与标准 5)有机质的热演化阶段与成熟度评价 6)烃源岩生烃潜力综合评价基本方法

2、资料处理与图件绘制(课堂教学2小时,计算机上机辅导8学时)1)资料处理方法与要求 2)主要图件及绘制方法

3、烃源岩生烃潜力评价报告编写(课堂教学2小时,计算机上机辅导6学时)1)评价报告编写方法与要求 2)评价报告编写存在的主要问题 3)讨论与交流

四、时间安排

第四学年第二学期

五、组织与管理

1、首先给所有学生讲解本课程设计具体的目的和要求

2、讲解烃源岩评价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3、把学生以班为单位分成几组(每组学生由15至20名学生组成)进行课程设计,每一组对一个地质单元烃源岩原始分析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研究,并编写烃源岩评价报告。每一组学生中指定2至3名学生进行成果交流。

六、成绩考核与评定

通过课程设计,要求每名学生单独编写烃源岩生烃潜力评价报告,并单独提交工作数据、所绘图件及文字报告电子文档和烃源岩生烃潜力评价纸质报告。依据资料处理情况、报告的优劣、课程设计期间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工作能力进行综合考核,最后评定其成绩

七、主要参考资料

1、Tissot B.P.and Welte D.H., 1984: Petroleum Formation and Occurrence.Spring-Verlag, Berlin(有中译本)

2、邬立言、顾信章和盛志伟,1986: 生油岩热解快速定量评价。北京,科学出版社

3、黄第藩、秦匡忠和王铁冠等,1995:煤成油的形成与成烃机理。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4、程克明和张朝富等,1994:吐哈盆地油气生成。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5、陈建平、赵长毅等,1997:煤系有机质生烃潜力评价标准探讨。石油勘探开发,24(1):1-5

6、王昌桂、程克明等,1998:吐哈盆地侏罗系煤成烃地球化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7、《中国含油气盆地烃源岩评价》编委会,1989:中国含油气盆地烃源岩评价。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8、王铁冠,钟宁宁等,1995,低熟油气形成机理与分布规律。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第三篇:应用地球化学课程总结

1、应用地球化学的概念:它是一门运用地球化学基本理论和方法技术,解决人类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质量等实际问题的学科。简而言之,是研究地球表层系统物质组成与人类生存关系,并能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学科。

2.应用地球化学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1)矿产勘查地球化学方面,研究成矿元素及其伴生元素的空间分布规律与矿产的联系。研究元素在集中分散过程中与矿体周围各类介质中形成的地球化学异常与矿床的联系,异常形成机制、影响因素、发现异常和解释评价异常的方法技术。

(2)环境地球化学方面,研究对人类生存与发展、对人类健康有影响的化学元素的分布分配及其存在形态。

(3)农业土壤地球化学方面,研究对作物生长有益或必需元素在土壤中的丰缺程度以及有毒、有害元素在土壤中的富集程度。

(4)研究一切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分布分配、活动演化可能给人类生存带来直接或间接影响,例如地震、地热、环境改造与治理,利用地球化学作用于土壤改良、土壤施肥等等。

应用地球化学的研究方法基本可分为两方面,其一是现场采样调查评价研究,其二是实验研究。

①地质观察与样品采集; ②样品加工及分析测试; ③数据的统计分析;

④地球化学指标及异常研究; ⑤地球化学图表的编制;

⑥异常评价及验证、探矿工程布置;资料研究,指导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地方病发病机理研究及环境问题研究等。

3、第四套应用地球化学方法命名系统:地球化学岩石测量、地球化学土壤测量、水系沉积物测量、水化学测量、地球化学气体测量和地球化学生物测量。

4、丰度值一般均在10-2%以上元素称之为“常量元素”。

丰度均在10-2%以下。故称之为“微量元素”。常用重量百万分率(10-4%)表示,书写用ppm(part per million)代表。lppm=10-6=10-4%=0.0001%=1μg/g 超微量元素由于丰度极低,通常以十亿分率(10-7%)表示,用ppb(part per billion)代表。lppb= 10-9=10-7%=0.0000001%=1ng/g

5、岩浆结晶过程中,某些元素并不进入造岩矿物晶格,它们倾向于在富含水的流体相中富集,地球化学家用元素相容性来描述在结晶相或流体相富集的特征。不相容元素(incompatib1e elments)是指那些在结晶分异过程中倾向于残余流体相中聚集的元素。相容元素(compatib1e elements)则是指容易进入结晶相而在残余流体相中迅速降低的元素。

6、地球化学中的异常,最早使用于勘查地球化学中,是指矿化区段的地球化学特征(如某些元素含量的高低,元素含量分布的均匀性,元素赋存形式的差异)明显不同于周围元矿背景区的现象。地球化学异常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含义:地球化学特征不同,具有一定的空间范围,元素含量或地球化学指标值偏离背景值。即异常现象、异常范围、异常值三层含义构成了完整的地球化学异常概念。在化探中将无矿或未受矿化影响的天然产物(岩石、土壤、水系沉积物、生物等)中某一特征元素的正常含量(一般含量)称为背景。而将那些具有正常含量的地区称为背景区或正常区。

7、地球化学省:由化学元素在地壳中原始分布不均匀性造成的大范围地球化学异常。如果将元素的全球地壳丰度值作背景,则地球化学省是最大的一级异常。

8、地球化学异常分类:

根据异常物质与赋存它的介质之间的相对时间关系,分为:

•(1)同生地球化学异常——异常物质与赋存介质同时形成的地球化学异常。

•(2)后生地球化学异常——介质形成后,异常物质进入而形成的的球化学异常。

根据异常形成作用的不同 分为:

•(1)原生地球化学异常——在成岩成矿作用下形成的异常。岩石地球化学异常即属于原生地球化学异常,其中与矿有关的原生地球化学异常,是成矿作用的产物,和矿体同时形成。•(2)次生地球化学异常——在岩石、矿石的表生破坏作用下,有关元素迁移而形成的异常。土壤地球化学异常,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异常、水文地球化学异常、生物地球化学异常、气体地球化学异常都属于次生地球化学异常,其中与矿体有关的次生地球化学异常,是由于矿体的表生破坏所形成。

8、研究地质体中元素含量的概率分布形式主要呈正态分布或对数正态分布。

9、天然环境可分为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

①原生环境,指天然降水循环面以下直到岩浆分异和变质作用发生的深部空间的物理化学条件的总和。

②次生环境,是地表天然水、大气影响所及的空间所具有物理化学条件的总和。

10、丰度(Abundance):泛指元素在宇宙体中的平均含量。

地壳元素丰度是指地壳中化学元素的平均含量,又称为克拉克值。

11、化学提取法

(1)偏提取法。也称浸取法或者部分提取技术。它是通过选择某种合适的提取剂,只溶解某一种结合形式部分,对其他结合形式不溶解从而使所研究的那种结合形式部分被提取出来。偏提取法一般用于结合不够牢固的那种赋存形式。例如,应用蒸馏水可以提取固态体系中的离子吸附态形式,用稀盐酸可提取超显微非结构混入物,用抗坏血酸加双氧水可以溶解硫化物而不破坏硅酸盐矿物结构,只提取矿化作用带入部分,达到强化异常指导找矿的目的。

(2)顺序提取法。它是根据不同试剂提取结合牢固程度不同的部分,从结合最弱的活动态离子-有机络合物-超显微结构混入物-硫化物到结合最牢固的硅酸盐,试验研究某些试剂进行依次提取。•(3)平行提取法

12、地球化学景观:所有影响表生作用的外部因素的总和。

景观地球化学:研究化学元素在各种景观条件下迁移沉淀的规律。

13、风化

一、物理风化 • 物理风化是风化作用的初级阶段。物理风化的营力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气温、重力、冰冻与溶解、盐类结晶和植物生长等。

二、化学风化 • 1.水解水合作用 • 2.氧化还原作用 • 3.碳酸化作用

三、生物风化

• 生物风化是指由于生物作用而引起的物理和化学风化。它在地表的作用,比以往人们认识要广泛得多。• 生物风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 ①植物根系沿岩石的裂隙、节理生长产生的动力,使暴露在地表(或一定深度)的岩石崩裂破碎;

• ②植物根系和植物残体产生的有机酸参加了矿物表面的氧化作用,对岩石矿物产生腐蚀作用。

• ③植物呼吸O2和CO2,而O2和CO2是化学风化的重要反应剂。• ④细菌和霉菌在氧化带中参与有机氧化反应有重要意义。

14、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可以分为区域性因素与局部性因素两大类。• 区域性因素有地形、气候、植被和大地构造单元; • 局部性因素有岩性、微地形、小构造等。

15、风化与剥蚀的平衡

风化作用使地表松散层变厚,结果使风化速度变慢以至中止。但另一方面,厚层松散物的表层极易被外力带走,使其厚度变小。当剥蚀速度大于风化速度时,地表不可能形成发育完好的覆盖层,甚至基岩直接出露。反之,当风化速度大于剥蚀速度时,就能使松散层厚度加大,它的表层就有可能逐渐熟化而发展成为土壤。当两种速度相等时,整个松散层的厚度与结构保持不变,而绝对标高以一定的速度下降,这种速度在山区为每年1~10mm。

16、发育良好的理想土壤剖面可以划分出三个主要层次(A层、B层、C层),其中有的还可再分为若干个亚层。• A层又称淋溶层,位于土壤剖面的最上部。• B层也称淀积层,位于A层之下。• C层又称母质层,位于土壤剖面的下部。• D层,C层之下的基岩。

• 土壤的形成顺序:首先形成C层和A层,然后逐渐演化出B层。

17、岩石及矿石风化后,主要呈三种形式存在:残余的原生矿物、在表生环境中稳定存在的次生矿物以及被循环水带走的可溶性物质。•

一、残余原生矿物 •

二、次生矿物

1.粘土矿物2.铁锰氧化物

三、有机物 •

四、可溶解物 • 特殊风化物——铁帽

18、主要类型岩石的风化特点

• 沉积岩中碎屑岩风化时(砂岩、页岩),化学溶解十分微弱。因为组成碎屑沉积岩的主要矿物是上一个风化旋回中形成的次生矿物,已经过水的浸洗,所剩下的是稳定的石英,少量钾长石及各类粘土矿物。• 超基性岩风化时,主要造岩矿物橄榄石、辉石在表生环境中最不稳定,所有原生矿物几乎完全消失。大量Ca、Mg及部分SiO2被溶解带走。当地形平坦时,在一定深度上以菱镁矿、方解石、蛋白石形式出现,形成所谓碳酸盐风化壳。

• 中酸性岩的风化,可以其主要造岩矿物长石类的风化为代表,高岭石,保留原地;可溶性盐类;无定形硅酸,最后形成次生石英。

19、土壤中的元素分布

成壤以后,元素在土壤中的正常分布的总规律为:

• ①元素在土壤中的平均含量是不均匀的,如Si33%,Hg0.01ppm; • ②不同元素风化的土壤中常量元素差异不大,但微量元素的富集特点明显不同;

• ③土壤中元素在不同土壤层中的分布是不同的。• 研究元素在不同土壤剖面中的垂直方向的含量变化规律,目的是为在找矿中选择合适的采样层位和深度。

20、一项完整的化探工作,包括工作设计、取样、样品加工、分析测试、资料整理、异常踏勘与评价、初步报告编写、结果验证直到提交最终报告。化探工作按其所获资料的原始性,只有两大阶段,即第一性资料的获得阶段与随后的对原始资料进行人脑或电脑的加工得出第二性资料的阶段(室内整理、异常解释评价)。

21、各阶段方法选择及工作比例尺 1.区域化探

面积为几百到几千平方公里或更大的工作属于区域化探。一般成果比例尺为1:50万、1:20万(现改为1:25万)。这阶段主要采用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在地形平缓、水系不发育时才用土壤地球化学测量。2.普查化探

一般是在成矿特点基本查明的地区或已知矿区外围进行。其目的是发现新的矿化现象和确定其分布规律。面积几十到几百平方公里,比例尺1:5万、1:2.5万、1:1万。当比例尺较小、地形切割强烈、水系发育区,仍采用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在地形平坦地区,只能采用土壤地球化学测量,3.详查化探(矿区化探)

• 其目的是确切圈定矿体的位置,初步评价矿体规模,预测深部矿化趋势。比例尺1:10000、1:5000、1:2000。工作面积较小。视条件使用土壤、岩石、气体地球化学测量,还可辅以水文地球化学或生物地球化学测量。

22、指示元素的选择

• 除1:20(25)万区域化探扫面由国家规定必须测定39个元素和多目标地球化学扫面的52种外,一般工作中的指示元素的选择都由送样人员提出。一般遵循如下的选择原则

• ①所选元素能够指示矿床存在的大致空间位置,或能指示找矿方向; • ②所选指示元素及其组合特点能够区分出矿异常和非矿异常; • ③形成的地球化学异常要清晰,并且具有一定的规模,能在普查勘探中容易被发现;

• ④选用的指示元素最好能用快速,灵敏、简便、经济的分析方法加以测定; • ⑤选择的数目在达到找矿目的的前提下尽可能少。

23、样品加工

• 加工的目的:去掉水分、杂质,选取所需粒度,使样品均匀化。• 样品加工时应防止污染,应做到: • 1.矿样和化探样分开加工;

• 2.每加工完一个样品要进行清洁工作;

• 3.加工样品最好按测线上测点的顺序进行。即使相邻样品有污染也不致造成假异常(在自然界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异常);

• 4.不能随便更动加工方案。对疏松物样品第一次过筛前不要碾磨,以保存原始粒度;

• 5.不能用金属铜筛,而用尼龙筛。

24、化探测试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 1.检出限:为某一分析方法或分析仪器能可靠地测试出样品中某一元素的最小质量

• 2.灵敏度:灵敏度指某一分析方法在一定条件下能可靠地测出的相对最低含量(μg/g、μg/L或10-

6、10-9)。

• 3.精确度(精密度或重现性):精确度是某一样品在相同条件下多次测定所得结果的接近程度。

• 4.准确度:指所测定得出的含量与元素在样品中的真实含量的符合程度。

25、描述地球化学异常的参数

1.连续性(t):指异常范围内异常样品所占比例。

2.均匀性:指异常地段内相邻两点含量差值的大小。差值大,均匀性差;反之则好。

3.渐变性:指异常含量沿某方向的变化程度。实质上是含量梯度(dc/dx)的大小。梯度小渐变性好,即形成异常规模相对大;梯度大,渐变性差,异常规模小。4.异常峰值(Cmax):异常中最高异常值。是表示异常强度的一个参数。5.平均异常强度():异常范围内元素含量的平均值。6.异常衬度(清晰度):是描述异常强度的一个参数。

KKKccocca,表示平均异常强度高于,表示平均异常强度高于背景的倍数上限的倍数上限的倍数Cmaxca,表示异常峰值高于背景7.线金属量ML(M·%或M·ppm):根据一条典型测线(一般为垂直剖面)来估算矿化强度的参数。指沿一定的取样线,晕中各样品的异常含量部分与各样品所代表的线段长(Li)乘积之和。

8.面金属量(M·%或M2·ppm):面金属量(Ms)对一个原生晕来说是指一定剖面(平面)上,晕中元素的异常含量部分与成晕面积(S)的乘积。

26、岩石地球化学找矿:

系统采集岩石样品,分析其中的微量元素和其它地化指标,以发现与矿化有关的各类原生异常(地化省、区域原生异常、矿床原生晕等),进而找寻矿床或研究其它地质问题。

27、成晕元素的迁移方式:

• 1渗滤作用,2.扩散作用,3.气象运移作用

28、成晕与成矿的关系

矿体及原生晕都是同一次热液成矿作用的产物,成矿与成晕有许多共同的基本特征,但也有不同之处值得注意。

• ①成矿成晕的物质来源基本一致,但由于与围岩的交代作用而使某些造岩元素活化转移,故成晕元素不仅有成矿元素,也可以是造岩元素。• ②成矿成晕过程中,元素的化学行为基本相同,即由分散的液相到富集的固相,但原生晕元素含量往往低于矿体中元素含量数十倍。这种富集程度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元素存在形式的差异。矿体中元素多以独立矿物存在,而原生晕中,除独立矿物外,还可呈其它形式存在,如类质同相等。• ③成矿成晕是同一成矿作用的产物,成矿作用可以经历多个阶段,但矿体往往在主要成矿阶段形成。而成晕过程不限于主要成矿阶段。• ④原生晕与近矿围岩蚀变也是同一成矿作用的产物。它们在成因上可以密切联系,在空间上可以紧密伴生。但通常原生晕具有比围岩蚀变更大的范围,因而利用矿床原生晕更有利于寻找埋深较大的盲矿体。

29、影响元素迁移成晕的地质因素 • 1.构造因素 • 2.岩性因素

• 围岩岩性对原生晕控制主要是围岩的渗透性和活泼性,它们主要控制着原生晕的规模。

• 3.含矿溶液性质的影响

含矿溶液性质对元素迁移及成晕的影响主要反映在温度、压力、浓度等方面。

30、原生晕的分带性?

原生晕的分带性是指原生晕的特征(如元素的空间分布,含量情况、面积大小等)在空间上的变化规律。这种规律常表现出沿一定方向具有带状分布的特点。原生晕分带性包括浓度分带和组分分带两方面:①浓度分带:指同一组分的含量(浓度)自矿化中心或异常中心向外有规律变化的现象。②组分分带:指原生晕不同指示元素异常在空间上有规律的变化现象。30、研究原生晕分带性的意义 • 研究成矿与成晕机理;

• 研究矿体剥蚀深度和寻找盲矿体; • 指导勘探工程的布置。

31、次生晕的分类:依据赋存介质类型区分

(1)产于残坡积层(原地风化产物)中的次生晕----残留晕(同生异常);(2)产于运积层(异地沉积物)中的次生晕----上置晕(后生异常)。前者通常是机械分散,水成分散和生物分散的综合产物,后者则仅有水成分散和生物分散作用的影响。

32、水系沉积物指的是河流、溪流、干沟中的淤泥、细砂等。

33、水化学测量样品为河水、湖水、泉水、井水、钻孔水、矿坑水等。

34、目前用于气体地球化学找矿中的气体有:汞蒸气、CO2、SO2、H2S、He、Rn、CH4及烃类气体、O2、H2等。其中研究最为深入、使用最为广泛的是汞蒸气,35、“生物”地化测量现阶段实际上主要是利用植物和植物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变化特征,思考题:

1、原生晕分带特征及找矿意义。

2、金属硫化物矿床的化探方法有哪些,所用方法的依据。

化探中对金属硫化物矿床研究较多,且多为热液矿床,主要的化探方法如下: 岩石地球化学测量:热液矿床在形成过程中除形成矿体外,在围岩中留下比矿体大得多的原生晕。原生晕一般在矿体及围岩中具有良好的分带性,这种分带性使得我们确定矿体的类型、指导勘探工作,预测深部矿体等。原生晕最完整地保留了成矿的相关信息,也是构成表生地球化学异常的基础。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岩石在地表风化后形成土壤地球化学异常,可分为同生碎屑异常及后生异常。对于热液矿床,土壤测量既可用于区域化探,又可用于化探普查到详查等每一个阶段,是一种重要的常规化探方法。

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异常,作为化区域化探的首选方法,从异常形成机制可分为机械分散流和化学分散流。主要用于区域化探及普查阶段,可有效地识别、不易遗漏异常。

水文地球化学测量:热液矿床多为金属硫化物矿床,其在地表发生氧化反应、电化学溶解、生物作用等均可形成水文地球化学异常。

气体地球化学测量:以汞气、He气、Rn气、含硫气体测量为主,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从汞气异常的形成机制来看,在热液矿床的周围介质及上覆土壤中一般均会发育汞气异常。因而这是一种很有前景的化探方法。

生物地球化学测量:利用生物(植物)地球化学异常与矿的关系来发现矿体分布。另可借助遥感技术,可在更大的区域内找矿。

3、影响土壤地球化学异常的主要因素及常规土壤测量的技术要点。

答题要点:分同生碎屑异常及后生异常两种,前者主要以物理风化作用形成的碎屑,形成会受地形坡向坡度、植被等因素的影响而可发生一定的位移。后者是次生作用的产物,主要是受化学风化形成,受表生景观条件制约,以降雨、气候、运积物性质及粒度,取样层等因素影响。因此,在土壤测量中要通过方法试验来选项择合适的条件,如取样的层位、粒度,取样密度,并详细记录土壤的性质及受人类干扰程度。

4、背景值在勘查地球化学中的研究意义及常用计算方法。背景值的概念及研究意义:1.判断特殊地球化学过程 2.衡量研究区化学元素富集或贫化的程度 3.作为选择分析方法灵敏度的依据

4.作为矿产资源评价预测的依据

在化探中常用剔除不符合正态分布的异常值后求得的均值加减两倍方差的计算法,也有直观经验的作图法,如概率格纸法等。

5、勘查地球化学中找矿思路(或依据)及工作程序。

答题要点:对地球化学声场的系统调查来建立地化异常与矿的相互关系来找矿的思路。工作程序如下:工作设计,样品布局,样品采集,加工、测试、解释和评价报告编写等。另外,从工作性质及范围可分为区域化探,普查、详查等三个阶段,每一阶段可选不同的化探方法来实施。

6、水系沉积物异常发育的有利条件及该方法的主要技术要点。

有利条件:

1、地形有一定切割;

2、水系发育。影响因素主要有矿体位置与水系的空间关系、采样季节、地点、采样粒度等会影响到异常的发育。因此,该方法尽管简单,也应进行粒度试验、采样时间、采样距离、选择标示元素等相关测试工作,并尽可能回避人为活动的干扰。

7、研究地质体中元素含量分布型式的意义:

①可以认识所研究的地质体经受地质改造作用过程的情况,了解该地区地质作用过程,为矿产勘查提供依据。一般来说,成矿作用总是出现在地质构造复杂,地质作用多次叠加的地区。因此,不服从正态分布的地质体,才具有找矿前提,特别是M/A(叠加强度比值)越大,叠加强度越强的地质体更是找矿有利的对象。

②可以对两个地质体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对比,以判断两个地质体的相似性,即分布型式相同,参数相近似的两个地质体可能具有同源性或相似性。③在地球化学勘查中,为确定背景值和异常下限提供了计算的理论依据和具体的计算方法。

④对某一具体研究母体,知道某元素含量的概率分布型式后,可以预知某一含量的概率,了解该样点的地质意义。

8、成晕与成矿的关系。

9、各地球化学勘探阶段的方法选择及工作比例尺的选择。

10、指示元素的选择原则。

11、应用地球化学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四篇:含油气盆地分析

含油气盆地

发生过油气生成作用,并富集为工业油气藏的沉积盆地。沉积盆地是指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地壳表面曾经不断沉降,接受沉积的洼陷区域。

含油气盆地必须具备的条件:①是一个沉积盆地;②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中,曾经不断沉降接受沉积,具备油气生成和聚集的有利条件;③有工业性油气田。凡是地壳上具有统一的地质发展历史,发育着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及圈闭,并已发现油气田的沉积盆地,统称为含油气盆地,因此可将含油气盆地看作是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的基本地质单位。在油气勘探中,常常把油气盆地作为一个统一整体看待,从整个含油气盆地的沉积发育史、构造发育史和水文地质条件出发,研究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的条件,划分出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分类 在油气勘探中,为了将未知含油气盆地与已知含油气盆地进行对比,常常将沉积盆地或含油气盆地进行分类。

含油气盆地分类方案较多,归纳起来,主要有3大类:①按槽台学说划分盆地类型,这种分类从20世纪50年代起沿用至今。主张这种分类的代表为И.О.布罗德;②主要是根据板块活动的性质进行盆地分类,以W.R.迪金森(1974,1977)和A.W.巴利(1980)为代表;③以古生代槽台体制和中、新生代板块构造体制为基础进行盆地分类,主张此方案的为中国朱夏(1981)。此外,有些石油地质学家,主张采用以地球动力学为基础的盆地成因分类。例如,中国陈发景等(1981)和M.P.沃森(1986)主张,将中国中、新生代盆地划分为裂谷型盆地和前陆(或挠曲)型盆地两大类。中国刘和甫(1986)划分为张裂环境、挤压环境、剪切环境和重力环境4类。在上述的盆地分类方案中,盆地类型都是指某一时期的原型,实际上很多盆地都是由几种盆地原型有规律组合而成,D.R.金斯顿(1983)称之为多旋回盆地。除少数较年轻的中、新生代盆地外,普遍为多种类型叠加的古生代和中、新生代盆地。

因此,盆地的形成、构造演化是当前盆地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区分不同旋回时期不同性质的盆地,可以对含油气远景作出正确的评价。盆地中油气聚集特点 不同类型的盆地及其后期的改造,影响着控制油气聚集的构造样式。大陆内裂谷型盆地,以北海中生代维京地堑和渤海湾早第三纪断陷盆地为代表。在拉张裂谷环境中,油气聚集与掀斜(或翘倾)断块有关。掀斜断块的构造特征是生长正断层发育,形成一系列半地堑(或地堑)和半地垒(或地垒)。断凹为生油中心,油气聚集主要分布在断凹和斜坡处。油气聚集模式多呈3层结构。断陷期前主要为基岩油藏、潜山油藏和构造裂缝油藏。断陷期主要为滚动背斜、披覆背斜、盐(泥)底辟背斜油气藏、断块油气藏以及地层油气藏。断陷期后主要为披覆背斜、滚动背斜以及地层油气藏。大陆内拗陷型盆地以中国松辽和俄罗斯西西伯利亚中生代盆地为代表,下伏有裂谷型盆地。拗陷型盆地的成因与热冷却有关。油气藏类型有后期挤压作用形成的背斜油气藏、差异压实背斜油气藏以及地层油气藏。前陆盆地 属挤压环境下的产物,是边缘海闭合褶皱为山脉时,在山脉前缘形成的一类盆地。如北美落基山山前拗陷,中国四川盆地西缘龙门山山前拗陷和台湾西部盆地。前陆盆地中的湖相和滨海沼泽相沉积,以及下伏边缘海的深海、半深海相泥岩和滨海沼泽相沉积,是良好的烃源岩,所生成的油气田拗陷中心向侧翼运移和聚集。

油气聚集类型主要是与挤压形成的背斜构造带、逆冲推覆构造带、盐丘刺穿背斜带构造带有关的油气藏。克拉通简单碟状拗陷的实例有美国密执安和伊利诺伊古生代盆地。油气聚集类型以平缓的背斜、长垣中的油气藏为主,其次是包括礁块油气藏在内的地层圈闭油藏。中国鄂尔多斯盆地的油气聚集是与在平缓大单斜基础上发育的侏罗纪河道砂有关的地层油藏。在加拿大阿尔伯达盆地,上面为白垩纪单斜地层油藏,下面为泥盆纪礁块地层油藏。克拉通隆拗相间的盆地,有俄罗斯伏尔加-乌拉尔盆地和二叠纪盆地。油气聚集在构造成因的隆起区局部构造中以及台地边缘相礁块地层圈闭中。美国西内部盆地和北非三叠纪盆地的油气聚集类型,主要为基岩和潜山油气藏以及披覆背斜油气藏。克拉通边缘拗陷,以美国、墨西哥湾岸中、新生代盆地为代表,油气聚集类型是与同生正断层有关的滚动背斜构造带、盐丘构造带以及与三角洲体系有关的地层圈闭油气藏。

含油气盆地的类型及特征

含油气盆地的形成和发展是受大地构造条件所控制的。有很多沉积盆地的分类方案,这主要是由于各个学者所持 的大地构造观点不同。

固定论:是根据软流圈的热流动所引起的垂直运动来解释盆地的形成。大洋的形成就是海洋化的结果。即槽台学说。

膨胀论:认为地球一直处于膨胀之中,大洋的形成不是海洋化的结果,而是由于沿着洋中脊的增生作用和扩展作用。

即海底扩张原理:中央海岭是地幔对流上升的地方,软流层的地幔物质不断从这里涌出、分异、冷却固结成新的大洋地

壳,以后涌出的一股岩浆“热流”又把先前形成的大洋地壳向外推移,后浪推前浪式地每年由海岭向两旁扩张,不断为 海洋地壳增添新的条带。

活动论:是以岩石圈在软流圈上的水平运动来解释盆地的形成,即板块构造学说(拉张、俯冲、碰撞、转换断层)。

固定论的盆地分类以苏联的布罗德(1965)和张厚福为代表。分为 1.地台平原型盆地,包括地台内部坳陷盆地和

地台内部断陷盆地—单断、双断;2.山前坳陷盆地;3.山间坳陷盆地;4.复合盆地。

以板块构造理论为基础的盆地分类以美国Dickinson W.R.(1976)为代表,分为裂谷型和聚敛型(共分16种)。

以地球动力学为基础的盆地分类以刘和甫(1983)为代表,分为张裂环境、压缩环境、剪切环境和重力环境。

综合地球动力学背景,再考虑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的盆地分类为现在采用的分类。板块边界的类型

1.背离型板块边界(拉张力)

称被动大陆边缘,地震活动不显著,构造作用不明显。

2.聚合型板块边界(挤压力)

称主动大陆边缘,地震活动强烈,构造变动强烈。

(1)洋壳俯冲到陆壳下面,并被吸收进地幔(B型俯冲)

(2)陆壳与陆壳碰撞(A型俯冲)

3.平行的板块边界(剪切力)

一、张性环境发育的含油气盆地—张性盆地

以背离板块活动和拉张构造为主,由于地幔上隆,地壳变薄而沉降,也可以是由于盆地形成以前,高温热流使地

壳隆起,后来随着高温岩石圈热力衰减而发生沉降。

主动裂谷:地幔上隆,地表处于张性应力状态,加之重 力侧向扩张作用,使地壳破裂,形成裂陷盆地和伸展构造,称为主动裂谷(如东非)。

被动裂陷:由于板块俯冲作用,造成大陆边缘的张性变 形或碰撞时大陆内部发生张性变形产生的裂谷,称为陆内 碰撞裂谷或大陆边缘裂谷盆地。

根据裂陷阶段可分:

大陆内裂谷盆地

陆间海盆地

被动大陆边缘盆地

根据所处的位置有:

孤后(间)裂谷盆地

夭折谷或坳拉槽

1、大陆内裂谷盆地

形成狭长的垒堑结构,无洋壳侵位。如东非裂谷,渤海湾盆地。

特征:

①位于大陆板块内部,由区域性断裂所控制的地 壳或岩石圈上的纵长形沉降谷。

② 沉积盖层常具有双层结构—下断(下第三系)上坳(上第三系),后者的范围一般超越了断层控制 范围。

③ 地温梯度高>30℃/km),裂谷初期常有基性喷 出岩。

④ 同沉积正断层控制着断陷及盆地格架,断层常

为铲型,控制的断陷形态有箕状和地堑式。

⑤ 断陷早期常以冲积扇—膏盐湖相沉积为特征; 断陷扩张期和稳定发展期,以湖相为主;断陷萎缩期

以泛滥平原—浅水湖泊—河流沉积为主。坳陷期以大陆冲积相为主。

⑥ 生油岩体系多发育断陷稳定发展期,以湖相泥岩为主要的烃源岩,储盖组合可以是同生的,也可以是坳陷期上 第三系储层。

⑦ 主要圈闭类型有滚动背斜、抬斜断块、底辟及地层圈闭。当后期受挤压或走滑压力作用可发育挤压背斜或雁列

褶皱。东非裂谷、莱菌地堑仅经历了裂谷期;而北海盆地、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均经过了从断陷到坳陷的演化过程。后者常具有巨大的油气远景。2、陆间海盆地

大陆内裂谷进一步发育,轴部可有部分洋 壳侵入。如红海盆地、中国右江—南盘江盆地(古陆间海盆,晚古—早中生代)

特征:

① 盆地早、中期演化同内陆裂谷早、中期。

② 地层为沉积岩和熔岩、蒸发岩,当有河 流在裂谷末端注入时,三角洲或浊流沉积会代 替蒸发岩。

③ 沉积岩薄,生油岩不发育,不易形成大 的油气田。

3、被动大陆边缘盆地

随着板块的进一步离散,在被动大陆边缘一 侧而形成的盆地。如东海陆架盆地、珠江口盆地。

特征:

① 大陆边缘盆地演化经历了内陆裂谷、陆间 裂谷、窄大洋和大西洋4个阶段。

②在近大陆一侧有潜埋的裂谷系,常发育沉积 中心向盆地方向迁移的楔形沉积,发育正断层。下 部常为裂谷期陆

相沉积,上部为向海推进的陆相或海相陆源碎屑、碳酸盐岩、三角洲和水下扇。Dickinson称为冒地 斜棱柱体。

③ 盆地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和圈闭条件,有丰富的油气资源。

④ 圈闭类型与裂谷盆地基本一致:滚动背斜、抬斜断块、底辟及地层圈闭;而且生物礁发育,更增加了其油气潜力。

⑤ 主要分布在大西洋沿岸,南中国海北缘的珠江口盆地莺—琼盆地。

4、孤后(间)裂谷盆地

孤后裂谷盆地:泛指发育在火山弧后面的盆地。

如:松辽、珠江口、渤海湾盆地。

弧间裂谷盆地:早期的火山岛弧因深部扩张而解体,早期岩浆弧成为不活动的残留弧,向外有一部分弧处于海沟

旁继续活动而形成新岩浆弧,在两弧之间由于扩张,地壳沉降而形成。

如:东海东部冲绳海槽盆地。5、夭折谷和坳拉槽

大陆裂谷常以三支裂谷系形式开始发育,其中 两支在大陆裂解阶段继续扩张,形成大陆边缘和洋 盆;另一支发育中断,成为向克拉通内延伸的凹陷,成为天折谷。如贺兰坳拉槽(华北地台自中、晚元 古代破裂)。

特征:

① 其走向与海岸斜交或近于垂直,向海洋变深 变宽,两侧受断层限制。

② 基底性质由克拉通方向的陆壳向海洋方向过渡为洋壳。

③ 沉积物靠近海洋的一端为陆相或海陆交互相粗碎屑岩、浊积岩和碱性、偏碱性火山岩;在大陆内部的一端为

陆相或海陆交互相砂泥岩及碳酸盐岩,沉积厚度自海向陆内方向变薄,火山活动减弱。

④ 沉积物在不同阶段有差异,早期和晚期以陆相为主,中期以海相、海陆过渡相的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为主。早、中期物源来源于周边的克拉通隆起区,晚期由于海洋收缩封闭造成造山带,产生隆起剥蚀区,沉积物来自于褶皱造山 带向大陆内部搬运。

⑤ 巨厚的沉积中缺失蛇绿岩套,也没有经过剧烈的造山作用和岩浆活动,与活动海槽型沉积有显著的差别(田在 艺,1980)。

二、压性环境发育的含油气盆地—压性盆地

多沿陆缘岩浆弧或造山带一侧分布,应力场以挤 压作用为主,盆地的形成与聚散型板块活动有关。

压缩构造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弧—沟系:深海 沟、火山弧(B型);褶皱冲断带、缝合带、消减带 杂岩体(A型)。

弧前地区:火山岛弧靠海沟一侧的地区。

弧后地区:火山岛弧以后的地区。

与B型俯冲有关的盆地类型有:海沟、弧前盆 地,与A型俯冲有关的盆地类型有:残留洋盆地、前陆盆地、山间盆地(缝间盆地)。

1、弧前盆地

位于岩浆弧与海沟增生楔之间,基底可以是陆壳,洋壳或过渡壳。如中国西藏日喀则白垩纪弧前盆地。特征:

①沉积主要来自岩浆岛弧的碎屑物,水深取决 于盆地性质与补偿关系。下伏为残留洋壳时水可能较 深,可沉积含火山灰的深水细浊积岩和浅水粗浊积岩、陆棚砂岩和三角洲砂岩。物源可以是非火山高地侵蚀 碎屑。赤道区盆缘可形成珊瑚礁。

②近岛弧一侧为脆性破裂,发育正断层;近海沟 一侧挤压性褶皱,冲断层发育。

③ 多数弧前盆地未找到大量油气,主要原因可能 是沉积速度快,相变大,储集性差,生油岩多为腐殖型 且不成熟等。

2、残留洋盆地

板块聚合过程中,尚未完全碰撞时,保存下来 的部分小洋盆。一侧为被动大陆边缘,另一侧为沿 弧—沟系所产生的增生楔。后期可转化为前陆盆地,部分遭受变形而并入褶皱—冲断带。如松潘—甘孜 盆地(扬子地块)特征:

①盆缘形成大型三角洲体系,向海盆发育海 底扇并覆于远洋沉积之上,这种浊积岩就是前造山 期复理石。

②往往与前陆盆地叠合成为油气勘探目标层 系,具有一定的潜力。

3、前陆盆地

当大洋闭合和冲断带前锋扩展到伸展变薄的大陆 边缘时,由于构造负荷地壳挠曲而产生深凹盆地。位 于造山带与相邻克拉通之间。根据所处的大地构造位 置可分为:

周缘前陆盆地:当陆块被拖向俯冲带下插时,在 俯冲板块上形成的,其冲断层的断面倾向与B型俯冲 方向一致,为同向冲断带。如中国龙门山前陆冲断带 与前陆盆地。

弧后前陆盆地:在大陆边缘岩浆岛弧的后面。此 盆地形成之前,一种为边缘海盆地和弧间盆地,后来

岛弧和大陆边缘碰撞、挤压,使边缘海沉积物受挤压 形成褶皱—冲断带,叠置造成的构造负荷有关。冲断 层的断面倾向与B型俯冲方向相反,为反向冲断带。如美国落基山前陆冲断带与前陆盆地,酒泉—瓦东盆地。特征:

①盆地横剖面为由造山带侧翼向克拉通减薄的不对 称楔状,平面上平行于造山带展布。

②造山带一侧发育向前陆区逆冲推覆的褶皱—冲断 层带,主要断面为倾向造山带的铲形或阶梯状,常呈叠 瓦状组合;盆地克拉通一侧可发育正断层。

③沉积组合常见的有洪积—河流—三角洲相和浅海相,有时有浊积岩,碎屑物源主要来自造山带;克拉通为一次 要物源区。沉降中心常逐渐向克拉通方向迁移。

④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

4、山间盆地(缝间盆地)

处于两个古缝合带之间,常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前陆盆地复合而成,主要发育于中亚或中国西部→“中国型”。如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费尔干纳盆地。可能与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的远程效应有关,具有复合前陆盆地的特点。

特征:

1.盆地形态受四周山系所限。

2.造山带附近仍发育向盆地逆冲的褶皱—冲断带,规模可能比前陆区的小,山前可以呈向盆地内减薄的楔状,但影响范围不大。

3.四周为物源区,沉积组合主要为冲积、河流、湖相及浅海相。

4.山间盆地除受挤压作用外,走滑断层也常发育。

5.具良好的油气富集条件。

三、走滑环境发育的含油气盆地—拉分盆地

转换断层:由侧向滑移(沿走向滑移断层),转换成沿倾向滑移(沿正断层或逆断层);或沿断层的水平剪切运动可以突然停止,转换成横越中央海岭的张性运动。拉分盆地的成因与转换断层和走滑移断层有关。由于强烈走滑运动使地壳弯曲,常伴有一定倾向滑动分量,在走滑断层一侧为沉降中心。可分走滑—拉分盆地:张扭性;走滑—挠曲盆地:压扭性。特征:

①平面上常呈棱形,走滑断层为两个长边界,正断层为短边边界,走滑断层一侧往往为沉降中心。

② 沉积速率高(可达 100 ㎝/千年),岩相变化大,盆地周缘以冲积扇、浊积扇和河流三角洲相为主,向盆地中

央迅速过渡为较深—深湖(海)相为主,并夹有大量的重力流沉积。

③ 具有油气聚集的基本条件,走滑运动会提供良好的构造圈闭。

四、我国含油气盆地的分布格局及演化

中国含油气盆地的地质发展是中国地质构造史的一部分。有四期演化阶段:贺兰山裂陷旋回(中、晚元古代);祁连裂陷旋回(早古生代);天山裂陷旋回(晚古生代);中新生代裂陷旋回与上叠盆地形成。

中新生代以后,从古中国大陆形成并与古亚洲大陆联合以后,这一规模巨大的大陆板块,作为一个独立的整体,同相邻的板块发生了明显的构造地质作用,并在中新生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主要是表现为太平洋板块向西北的B型俯冲和印度洋板块的向北挤压碰撞,所以中国中新生代以来的中国大陆构造,主要表现为陆相裂陷沉积盆地星罗棋布,极为发育及其在东西方向上的差异。以贺兰山—龙门山—衰牢山一线和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一线为界分为东、中、西三部分,即东部地区的裂陷盆地、西部地区的挤压盆地、中部克拉通盆地的演化。

1、太平洋板块俯冲形成东部地区的裂陷盆地

中生代起,板块俯冲带即存在,新生代俯冲带大致沿深海沟分布,台湾为其岛弧,向北与琉球—日本相连,向南与菲律宾相接。使中国东部自元古代、古生代以来南北分异转变为北北东北东构造格局。同时,自古生代以来存在的东西向构造走向,仍穿插在北北东—北东构造之间,起着明显的分隔作用的复合作用。

随着太平洋板块俯冲带向东迁移以阴山深断裂带,秦岭深断裂带和南岭深断裂带,分为四段:松辽断坳盆地区、华北—渤海湾裂谷盆地区、江汉裂谷盆地区和北部湾裂谷盆地。属弧后裂谷盆地。

油气聚集特征:

构造体系:1.正断层组成的地堑、地垒和断阶构造形式;2.正断层上升盘形成屋脊断块,下降盘上常发育披盖背斜;3.发育岩盐等可塑性岩层,可形成盐构造。

圈闭类型:断层、披盖背斜、滚动背斜、盐丘构造古潜山。

2、印度板块碰撞形成西部地区的挤压盆地

印度板块不同地质时期向北的移动形成了西部中新生代的沉积盆地,三叠纪至中侏罗世,羌塘地块与塔里木—柴达

木盆地南缘的碰撞,造成西北诸盆地陆相碎屑岩建造,富含有机质的泥岩和含煤建造;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冈底斯

地块北移,继续发展了西北诸盆地边缘逆冲断层带,并形成巨厚的陆相红色碎屑岩沉积。印度板块在早白垩世到第三纪

继续向北移动,并沿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发生碰撞,其主要向北的挤压作用,使西北所有盆地的边界逆断层带剧烈活动,盆地抬升,巨厚的粗碎屑物质在山前挠曲地带广泛分布。

西部盆地受挤压作用的同时,还有横向推移,形成走滑拉分盆地,主要集中在印度地台与塔里木地台或与杨子地台

或与华北地台之间的交接地区。盆地主要类型为:前陆盆地,山间盆地等。

油气聚集特征:

构造体系:① 盆地形成与造山带的挤压活动有关,盆地往往不对称,发育有中生代—新生代的山前坳陷,边界受

逆冲断层控制;② 盆地靠近山前褶皱发育紧密线状排列的背斜和向斜,背斜两翼不对称,靠稳定地块方向一翼较陡,甚

至倒转,并伴有逆断层各逆冲断层,靠褶皱山脉一翼较缓,幅度由高变低,逐渐变为大型平缓构造。

圈闭类型:挤压背斜、逆冲断裂带。

3、板块运动对中部克拉通盆地的演化

克拉通多旋回盆地(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由于远离两大板块,不受直接挤压,相对稳定,属大陆上板内克拉通多旋回盆地。形成时间较早,为继承性上叠盆地,下降幅度深,面积大,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沉积条件和较长时间的温湿气候条件,具有成油成煤的有利条件。

油气聚集特征:

构造体系:1.盆地东西两侧的挤压作用不同,使盆地东西构造具有明显的差别。东侧(俯冲较早)抬升较早,自东向西挤压,盆地沉积凹陷向西迁移;西缘构造变形强烈(碰撞作用)。2.东部有线状盖层褶皱,为北北东向背斜伴以与轴面基本平行并向南东倾斜的逆断层;西部发育有北北东的线型紧密褶皱和向北西倾斜的逆掩断层;中部构造平缓,两翼基本对称。

圈闭类型:盆地边缘为陡背斜,西部有逆断层圈闭,中央为缓背斜。

第五篇:adakite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adakite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1968年,Green and Ringwood提出,大洋玄武岩(MORB)在岛弧俯冲带转变为榴辉岩之后,可以发生部分熔融,形成钙碱性的安山岩。然而,Stern和Gill的试验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岛弧安山岩不可能由俯冲的MORB部分熔融形成。现今各大洋周边俯冲洋壳的平均年龄为60Ma,已基本冷却,岩Benioff带的地热梯度较低(≤10 ℃/km),洋壳在俯冲过程中不能直接熔融,而是发生变质并逐步脱水。富含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的水热流体向上运移,交代地幔楔,并使之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岛弧拉斑玄武岩和钙碱性玄武岩。岛弧玄武岩经过分离结晶等演化,形成典型的岛弧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岩系。

1990年,Defant and Drummond重新提出,某些岛弧钙碱性安山岩和英安岩为俯冲版片部分熔融形成。在一些地区,如果年轻、热的洋壳发生俯冲,则沿Benioff带的地热梯度高(25~30 ℃/km),洋壳可能发生脱水熔融,形成高铝的中-酸性岩石。这类岩石最早发生于aleutian群岛的Adak岛,因此,被命名为adakite,指的是新生代与年轻洋壳俯冲有关的、具有独特地球化学特征的一类中-酸性火山岩或侵入岩,其地球化学特征与太古代高铝的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TTG)相似。由于其特殊的成因,对研究陆壳的起源和演化、俯冲带的元素地球化学行为以及壳-幔相互作用有重要意义,对探讨一些造山带的古构造演化也很有帮助。

1、adakite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adakite的主要矿物组合为:斜长石+角闪石±黑云母,单斜辉石和斜方辉石极少,只在Aleutian和墨西哥的高镁安山岩中有所发现。副矿物包括磷灰石、锆石、榍石及钛磁铁矿等,其含量一般高于典型的岛弧岩浆岩。与经典的岛弧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组合不同,adakite很少有相关的玄武岩或玄武安山岩相伴生,如果有,则玄武岩富Nb(≥20×10-6),LILE也非常富集。

adakite的典型地球化学特征如下:SiO2≥56%,Al2O3≥15 %,K2O/ Na2O比值低(<0.5),Mg#[Mg2+/Mg2++Fetotal]一般大于0.47,甚至高达0.70;Sr含量高(400×10-6~2000×10-6),Y和HREE含量低(Y≤18×10-6, Yb≤1.9×10-6),REE强烈分异,因此,La/Yb和Sr/Y比值很高;高场强元素(HFSE)亏损,在蛛网图中,Sr和Eu呈正异常或没有异常,但一般不具负异常;同位素组成类似MORB(144Nd/143Nd>0.5129,87Sr/86Sr<0.705)。

2、adakite与岛弧钙碱性英安岩对比

adakite的REE强烈分异,LREE富集,HREE亏损,而典型的钙碱性英安岩的HREE较富集,REE分异程度低;adakite具有明显的Sr正异常,Eu呈正异常或没有异常,负Eu异常很少,表明没有斜长石的分离结晶,Sr/Y比值高,而岛弧钙碱性英安岩具有Sr和Eu的负异常,Sr/Y比值低;岛弧钙碱性英安岩具有明显的HFSE负异常,adakite具有负Nb异常,但其Zr和Ti一般不具有异常;adakite的Ni和Cr含量高于典型的岛弧钙碱性英安岩。

3、adakite地球化学特征的成因

(1)Eu和Sr正异常。Sr和Eu在斜长石中的分配系数远远高于其它矿物,adakite源区残留相中缺少斜长石,是产生Sr和Eu正异常的主要原因。此外,角闪石、单斜辉石和石榴石常具有Eu负异常,它们的分离结晶也可以使熔浆产生Eu正异常。但是,adakite的Eu含量还可能受到斜长石的分离结晶、MORB源区Eu的亏损以及蚀变作用等因素的影响。

(2)Y的亏损及高Sr/Y、La/Yb比值。adakite源区部分熔融的残留相为榴辉岩或石榴石角闪岩。在角闪岩、石榴石和单斜辉石中,Sr的分配系数很小(分别为0.058,0.015和0.2),而Y的分配系数较高(分别为3.2、12.5和2.0),因此,熔融残留相中存在上述矿物将导致adakite岩浆亏损Y和HREE并具有Sr/Y和La/Yb比值。

(3)较低的K/Rb比值。K和Rb都为高度不相容元素,在多数造岩矿物(如橄榄石、辉石、石榴石等)中分配系数差别很小,但K在角闪岩中的分配系数较Rb高,角闪石的分离可能导致adakite具有低-中等的K/Rb比值.(4)Nb和Ta亏损。已有的试验表明,金红石具有很高的晶体/熔体Nb和Ta分配系数。熊小林等(2005)所获得的熔体相微量元素资料证实金红石控制部分熔融过程中Nb和Ta的分配,只有金红石才能导致adakite质熔体负Nb-Ta异常,因而金红石是adakite质熔体产生时一个必要的残留相,即TTG熔体只能由含金红石的榴辉岩或角闪榴辉岩产生。应当指出,俯冲嗲火山弧玄武-安山-英安岩也普遍存在着Nb-Ta亏损现象,但弧岩浆Nb-Ta亏损的机制与adakite不同。总所周知,火山弧玄武岩浆是有俯冲洋壳释放的流体所交代的地幔楔部分熔融产生的。普遍认为俯冲洋壳释放的流体具有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和Ta等高场强元素等特征,由这种流体交代的地幔楔熔融产生的弧岩浆继承了流体相LILE富集和Nb-Ta亏损等微量元素特征。

4、adakite的形成机制 新生代以来的adakite分布在环太平洋周边,并且主要与年轻洋壳的俯冲有关,其源区的深度为70~90 km。adakite的Nb、Sr、Pb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与MORB相似,在俯冲带的变质玄武岩中还发现了具adakite成分特征的混合岩化脉体,均说明adakite可能是年轻的俯冲板片部分熔融形成的,试验也证明角闪岩-榴辉岩的熔融可能产生具有adakite成分特征的岩石。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adakite可能有多种形成机制:

(1)年轻的(<25 Ma)、热的俯冲板片的部分熔融。Defant and Drummond认为,如果俯冲板片的年龄>30 Ma,沿Benioff带的地热梯度较低,板片发生脱水作用,流体上升交代地幔楔并使之发生部分熔融(熔融残余为橄榄石和辉石),形成正常的岛弧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但如果俯冲洋壳的年龄<20~30 Ma,则沿Benioff带的地热梯度高(25~30 ℃/km),俯冲板片在脱水之前温度就可达650~700℃,从而可能发生脱水熔融(熔融残余为石榴石、角闪石和金红石),形成adakite岩浆,类似于太古代高铝TTG的形成。

(2)年老的洋壳发生斜向俯冲。在Aleutian的Adak和Komandorsky岛,俯冲板片年龄>40 Ma,该地区adakite被认为是板片因斜向俯冲而得到充分的加热,从而发生部分熔融形成的。Yogodzinski等又提出在Adak和Komandorsky岛,俯冲板片的前缘被撕裂,撕裂部位在进入软流圈地幔时形成热窗,从而使老的洋壳也得以充分加热而熔融。

(3)老的洋壳在俯冲开始阶段发生部分熔融。;例如,在菲律宾Mindanao的东部,俯冲板片年龄为始新世,但是仍然有adakite形成。(4)已经消亡的俯冲板片的部分熔融。Peacock等认为,Arid Hills、Jaraquay和Baja California的adakite是底侵的镁铁质下地壳或消亡板片部分熔融形成的。

(5)俯冲角度平缓(flat subduction)的洋壳部分熔融。Gutscher等和Defant and Kepezhinskas提出,如果俯冲板片的角度较为平缓,近水平移动,则可以被充分加热,发生部分熔融,例如在秘鲁和厄瓜多尔。在全球已知的10个俯冲角度平缓的地区,8个伴有adakite的形成。

(6)底侵玄武岩的部分熔融。Drummond and Defant提出,底侵玄武岩熔融将产生低铝TTG,而不是高铝TTG,因为变质玄武岩(基性麻粒岩)在下地壳熔融的残留相中富含钙质斜长石,会抑制熔浆中的Sr和Al2O3含量,并产生Eu负异常。然而,许多学者认为,增厚陆壳下的底侵玄武岩部分熔融,也可以形成adakite。典型的例子有秘鲁的Cordillera Blanca杂岩和埃塞俄比亚西部的Birbir杂岩。Birbir杂岩的源区为底侵的玄武质岩石,变质程度为石榴角闪岩相,其熔融条件为0.8~1.2 GPa,800~1000 ℃。增厚的地壳在伸展过程中,软流圈上涌产生的热足以使玄武质岩石发生部分熔融。

(7)拆沉作用(delamination)。拆沉作用指密度大的岩石圈 沉没到密度较小的软流圈之中。现今的拆沉作用只限于盆岭、西藏及安第斯等少数地区。在挤压增厚的地区(>50 km),下地壳玄武质岩石可以转变为榴辉岩相,发生拆沉作用,一些与拆沉作用有关的岩浆可能与年轻的、热的俯冲板片熔融发生的岩浆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如具有高的Sr含量和Sr/Y、La/Yb比值。

下载油气地球化学的发展趋势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油气地球化学的发展趋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海油气站年终总结

    中海油气站年终总结2021年在公司领导的亲切关怀和正确指导下,我站紧紧围绕公司提出的四化建设开展工作,以安全服务、扩销增量为目标,对内狠抓规范管理,提升服务质量和整体管理水......

    油气储运工作总结

    工 作 总 结 报 告 本人***,于2006年7月参加工作至今,先后就职于中国石油管道局公司、中国石油管道局廊坊分公司、*******检测公司,从一个普通的员工成长为一个专业的油气储运......

    北海油气发展史初稿

    北海地区 海洋石油发展史调查 调查人员: 调查时间:2013年10月 北海油气田发展史 北海地区海洋石油发展史调查 摘 要 2 北海油气田发展史 目录 北海油气田发展史.................

    油气站岗位职责[全文5篇]

    加油站岗位职责 1. 严格遵守公司和加油站规章制度,做好当班加油工作。2. 主动、热情、规范地为顾客提供加油服务,满足顾客合理需求。3. 负责岗位范围内设备的维护、保养和清洁......

    油气库总结2008范文大全

    油气库2008年工作总结 春去秋来,寒暑更替,转眼之间,2008年已经悄然走到尽头,我们将迈入一个崭新的年头。回首即将成为过去的2008年,油气库在公司的领导下,全体员工围绕公司年初所......

    油气储运知识

    专业综合介绍: 油气储运,简单讲就是油气的储存和输运两个过程。(详细讲就是将油田各油井生产的原油和油田气进行收集、处理,将符合外输标准的原油贮存、计量后分别输送至矿场、......

    地球化学探秘地球论文(5篇范例)

    探秘地球观后感 无时无刻,地球从未停止过他发展的脚步,人类的存在也是地球发展的脚步之一。作为生物史上最为高级的生物人类正迈着他们矫健的步伐,开启着一代代探秘地球的行动,......

    地球化学生产实习报告(共5则范文)

    地球化学生产实习报告在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素养的今天,报告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报告具有成文事后性的特点。我敢肯定,大部分人都对写报告很是头疼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