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制约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突出问题的对策思考

时间:2019-05-12 01:48: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破解制约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突出问题的对策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破解制约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突出问题的对策思考》。

第一篇:破解制约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突出问题的对策思考

破解制约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突出问题的对策思考 地矿部门从建国初期一直到属地化管理以来,多数改革都是以行政命令为手段的自上而下进行,由于没有严格遵循地质工作的内在规律和客观经济规律,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地勘单位的市场定位问题,改革的成效往往不明显,致使地勘单位最终发展步履艰难。近年来随着国办发[1999]37号文的贯彻落实,特别是《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出台,地质行业的春天真正到来,地勘经济得到了跨越式发展。但是,快速发展的步伐与现实中存在的困难问题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制约着地勘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果没有体制机制上转变,如果不探索并建立一整套适合地勘经济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地勘行业的发展出路仍不明朗。国土资源部汪民副部长指出:地勘单位改企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是一个需要艰苦探索的过程,要具备必要的改制条件,轻率的决定改与不改企都是一种对国家、对地勘单位不负责任的态度。随着地勘行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展开,国土资源部领导高瞻远瞩的提出了进行一场全国性的“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活动,自下而上发表见解,广开言路,让最据发言权的基层地勘单位、地质科研部门、地质大专院校全面参与,将想法和建议层层梳理并集中上报,地勘人的声音终于有的放矢,对于关系到单位及每个人的生存、发展命运问题,大家提出远见卓识的建议,这无疑将对地勘行业的改革发展产生巨大推动作用。针对“地勘单位改革发展面临的困难、问题及需要落实的政策”,我院通过反复学习、深刻讨论,认真梳理,提出以下见解,希望广泛与各兄弟单位交流。

一、地勘单位改革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一)缺少必要的资本积累和社会保障投入。

改革发展必须有一定的资本积累做基础,有了资本积累才具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才能走进市场参与公平竞争。如何快速实现地勘单位的资本积累是一个较大的难题。长期以来地勘单位生产方式落后,相当于一种简单再生产的关系,大体维持收支平衡。近年来,地勘经济的快速发展使资本积累有了一定的上升,但是速度不快,我们目前地勘行业的平均节余收益在8%-20%之间,利润水平不高,人均净资产仅达到10余万元,人均净资产数量是经营的本钱,是推进企业化经营的基础,在人均净资产低于30万元的情况下,经营就比较困难。尽管与从前比,我们已经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是与一个成熟的企业相比,我们简直就是一个新生的“婴儿”,需要得到关爱与呵护,才能健康成长。因此地勘单位的改革与发展决不能简单化的一刀切,需要有一个通过资本积累的成长过程,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指出的,任何产业的发展都需要资本积累过程,那是客观经济规律所决定的。资本积累是改革发展的必要条件。

此外地勘单位是国有事业单位,要想改为企业化模式,必须建立和完善好自己的社会保障体系,企业一般都有完善的职工养老、医疗、工伤、失业、住房公积金体系,好一些的企业还有补充养老保险、大额医疗保险,补充公积金,优秀些的企业还有企业年金、股权激励政策。而我们地勘单位如果靠自身去完善这些保障体系,必然要加大成本,甚至重新步入亏损的边缘,所以这些困难都需要上级主管部门充分考虑,帮助消化,地勘单位只有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实现稳定转企,否则人心不稳,难以继续跨越发展。

(二)体制和机制不活,管理方式亟待创新。

由于地勘单位现行模式、管理方式、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都比较落后,没有灵活性,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逐步完善,地勘单位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的矛盾和问题越来越多的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一是职责不清;二是布局结构不合理;三是社会化程度较低;四是用人、分配等机制不活,地勘单位的用人、分配等制度缺乏应有的自主权,缺乏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五是与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方式差距较大。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地勘单位职能的转变,也影响了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限制了地勘单位的活力和产出效益,束缚了自身的发展。世界管理大师韦尔奇说,要不断在企业内部进行革命,而且他指出,在必须变革之前做出变革。实践证明,地勘单位发展的动力在改制经营,迅速完善并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和用人制度,是我们地勘单位必须去实践的,必须克服等、靠、要的被动局面。哪个单位变革得早,有创新,哪个单位就焕发出生机和活力;不改制经营,其发展与生存空间就会越来越小,路子就会越走越窄。创新是地勘单位发展的不竭动力,观念创新是前提,人才创新是根本,管理创新是基础。

(三)部分干部职工思想不够解放,缺少忧患意识,对找矿改革发展的认识高度有待提高。

习惯性思维和主观偏见的突出表现是思想禁锢、思想僵化和思想懈怠,它直接制约着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是地勘单位思想解放的最大障碍。因此,解放思想必须打破思想禁锢,摒弃一切束缚思想发展的观念,克服各种困难,促进思想解放。

要突破习惯于单凭老方式、老办法、想问题、做工作,因循守旧;要突破习惯于凭主观意志办事,盲目蛮干、随意性大;要突破习惯于小富即安、小进即满,缺乏机遇意识、市场意识、大局意识和进取意识。解放思想要勇于在改革发展的热潮中来审视自己,找准思想上存在的问题,突破制约发展的思想障碍,使思想观念和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同进”。

尽管近年来,地勘单位的干部职工思想观念有了较大更新,但是仍然有一些人具有较浓的保守意识,求稳、不思进取,希望国家给予地勘单位的事业帽子带得更长时间,至于改不改制,变不变革与己无关,最好让后来人去实践。其实这种思想是很可怕的,因为地勘发展机遇不会时时光顾我们,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更何况政策上允许我们带着事业的帽子去改革,如果我们地勘人不把握机遇,必将成为历史的罪人。现在的讨论中有一些人提出能否恢复对地勘单位的全额拨款,能否让地勘单位职工终生享受国家的劳保政策等等,其实这些是不可能的,今年,国家已明确要求五省市试点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改革,预计3至5年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看来事业单位的优势逐渐在减弱,如果到时去被动改,会失去许多既得利益,闪失较大,更不利于稳定。所以现在我们要运筹帷幄,充分解放思想,树立忧患意识,获得先机,取得发展的动力,以不变应万变。

(四)制约改革发展的外部环境仍需改善,国家扶持地勘单位的政策尚需进一步落实。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尽管涉及到地勘单位改革问题,要求地勘单位积极探索有利于加强地质工作的改革途径,但这只是一个纲,并没有明确地勘单位具体怎么改,也没有明确改革的切入点。因此我们也希望通过本次“大讨论”活动,国家能够进一步明确地勘单位的改革方向与思路,提供更多的政策指导,统一认识。我们希望至少在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出台一些具体的有利于地勘单位改革的政策,对地勘单位要继续扶持一段时期,给予一些具体的优惠政策,提高改革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近年来,随着地勘经济的好转,地勘单位与各地方关系的协调是一个很大难题,有一大部分时间用在协调当地政府部门的关系。突出的包括林地问题、占用耕地问题、使用爆破材料问题等,许多地方林政部门故意干预地勘单位找矿活动,还有的地方林业部门对于辖区内地勘单位的矿权实施封锁,无理要求低成本合作,否则任何人不准进入该林区施工。对于占用耕地问题一些农民也公然狮子大开口,漫天要价。

在矿权管理方面,我省目前的管理环境也比较趋紧,许多合作项目已经运营很长时间,矿权始终不能及时解禁贯入合作公司中,使地勘单位的市场形象受到质疑。我省矿权管理目前还存在一定的不规范问题,一些地域的矿权不公开,直到地勘单位已经去做地质工作后才被告之已被登记。地勘单位遭受一些不应有的损失。另外,公益性地质资料各为己有,1:20万、1:5万的各类物化探及地质、遥感资料,在国外已真正公开共享,而我们目前还做不到。各单位之间目前都很保守,资料不能相互使用,资料相互不提供,容易照成地质工作的重复性。建议上级管理部门能出台更多适合地勘单位特点的政策,放松环境,放开市场。

(五)历史形成的矛盾和问题直接影响队伍的和谐稳定。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地勘单位包袱十分沉重,解决难度大,牵扯分散和牺牲我们大量精力却依然不尽人意。如历史欠帐问题、不良资产问题、老基地年久失修改造问题、职工住房问题、协解人员问题、离退休职工待遇问题、子女就业难问题、待岗职工生活费偏低问题等等。这些反映出来共性的问题,有的是受到政策和资金限制解决起来有困难;反映出来的带有个性的问题多数是历史遗留的棘手问题,处理不当就会激化矛盾或产生负面影响。这些不稳定、不和谐因素已较严重影响了部分单位正常工作秩序。当前维护好地勘单位的稳定也是至关重要的,稳定是科学发展的前提,只有通过和谐稳定才能有效地促进科学发展,而许多具体问题还需要在改革发展中逐步去解决。

(六)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增长点匮乏。

过去,我们地质项目少,生存空间狭窄,在缺乏严密科学审慎的态度下,轻率决策,盲目冒进我们不熟悉、不内行的领域,尽管动机好,但效果不好,我们先后兴办的几十项产业尽管也有过一时风光,但无一生存,还给我们留下许多“罗烂”。

进入属地化以来,伴随着矿业的热潮,地质勘察项目迅速增多,效益转好。地勘单位及时调整思路,确立了紧紧依靠地勘主业的战略格局,坚持以找矿为中心,大力发展地质勘查业,开拓商业性地质工作的新领域。但是我们知道由于产业结构单一,会束缚我们的发展空间,完全依靠地质项目,项目一旦减少,我们的产值效益立马减少,缺少强有力的发展保障,富民强局的目标难以顺利落实。

为了实现富民强局的战略目标,我们必须努力探索多元化发展格局,寻求与地勘有关的边缘产业项目,谋求更多的发展空间。走勘察、开发一体化的道路是一个许多省通过实践印证可行的,但是在我省进入采矿业还存在许多障碍,资金、技术、现行的矿权政策等很多都不完全具备,因此急需要政策支持。此外,地勘单位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城市地质、灾害地质、农业地质、旅游地质等方面都具有用武之地,通过我们与社会的融合,并提供优质服务,相信一定会开拓出充满活力的市场新天地。问题是解决好市场认可、主动服务、做好技术开发等一系列工作,让我们的工作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需。广东省某地质队属地化后,认为地质工作要得到地方政府的认可,就必须时刻关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寻找切入点。他们主动与市政府打报告,希望挂出该市地质队的牌子,结果得到批准,这样一套人马、两块招牌,使自己与地方的距离拉近了,在一次市人大、政协会议上他们知道政府很关心农作物受污染的问题,就主动建议开展全市的土壤环境地质调查,还参与城市规划、建设等有关方案的论证,回答市“两会”提出的有关地质方面的问题,成为市政府的得力助手。结果市政府办公会议决定由地方财政拨出专款由该队负责全地区土壤环境调查,并把与城市地质有关的规范项目完全交给该队,这样该队在这些领域里取得了可观的收益,并提升了知名度和影响力,值得我们学习。

(七)装备陈旧老化、科技含量低,地质勘查手段和方法需要更新。

地勘单位现有的设备仪器陈旧、老化,包括现有的技术人员(操作人员技术水平已跟不上当前的发展),对找矿工作带来了制约,设备仪器的更新换代势在必行。先进理论的引进和应用尽可能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引进新方法、新理论,与各大专院校与地质科研所合作,采用新理论力争在找矿上实现重大突破。另外加大对新技术、新理论的资金投入。

(八)人员结构余缺并存,找矿科研技术力量薄弱。

近年来,随着目前地勘队伍的技术人员老化,加之前几年地质工作的低谷,现有的技术人员对目前找矿新理论、新方法了解甚少,严重影响到找矿工作的成果,应加大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和督促自身的学习,特别是技术负责人与野外生产骨干。

随着地勘单位项目的增多,加之前几年地勘行业低谷,各专业技术人员十分短缺,虽然新召来一些大学生,但需要二至三年的培养才能发挥作用,供需矛盾突出。目前我院只能依靠回聘退休的老工程师搞地质科研。此外,与经营管理有关的经营管理人才也稀缺,地勘单位更缺少复合型人才。地质勘查的科研部门受历史原因有些断档,需要进一步完善,探矿是一种手段,科学研究要跟上探矿过程,要进一步发挥老顾问、老专家的传帮带作用。

(九)商业性地质市场不规范、不发育,地勘单位发展矿业经济步履维艰。

商业性地质市场尚未形成,地方财政困难,投入不足,融资渠道不畅通,招商引资的政策相对不宽松,严重影响地质找矿成果的商品化。地勘单位的最大优势是地质找矿和工程勘察,应该把这两项工作作为核心竞争力来培育。地质勘查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地质技术及其新成果、新的服务方式,管理文化氛围;即上下同心同德地适应地勘企业发展的共同价值观,新形势下的找矿要求,新理论、新经验的学习率和传递率都十分重要。商业地质市场要得到加强,那是地勘单位必须做到的,希望上级主管部门在政策上给予进一步明确,只有把商业地质发展上去,地勘单位的主体资格才能体现出来,才能树立强有力的市场核心竞争力,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十)地质勘查业准入门槛过低,国有地勘单位面临的竞争压力加大。

为了解决地勘队伍的生存问题,地勘单位千方百计地开拓地质市场,发展多种经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初步解决了自身的生存问题。但就全行业来看,地勘单位所从事的产业是过度竞争的产业,无论是从事自己的延伸产业工勘施工业还是拓展出去的多种经营,都面临着内外部的恶性竞争。由于科技含量低、准入门槛低,因此收费率不断下降,垫付资金不断增加,地勘单位在很多领域内与个体、民营企业的恶性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 的残酷程度,致使其盈利水平降低,资金周转困难。近年来,地勘单位之间的竞争也在凸显,跨区工作中许多单位为争夺市场,人为压力价格,兄弟单位互相拆台情况时有发生,矛盾突出,缺少行业自律和监督机制,使得不规范事情屡屡发生,有待于通过政策进一步规范,让地勘单位在质量管理和成信经营方面多下功夫。

(十一)“三光荣”传统淡化,职工思想稳定工作需改进和加强。

“三光荣”的优良传统是一代又一代地质人在艰苦的环境中所磨练出来的精神食粮,新时期随着地勘经济的好转,对该传统提的少,有些单位更是对其淡化,这是不可取的。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要忘记继承和发扬 “三光荣”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要把现有地质队伍建设成精干的、富有奉献精神的、技术素质高的、装备精良的发展地质工作的骨干力量。

二、破解改革发展难题急需落实的政策。

(一)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精神,制订完善和实施扶持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相关政策,在地勘单位开展地质勘查、发展矿业经济、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等诸多方面,建议省、厅、局都应尽快出台具体的可操作性的优惠政策,促进地勘经济发展。

(二)制订出地勘单位中长期发展战略,尤其对地勘单位的改制转企,省、厅、局都必须尽快制订规划,明确转企方向,确定推进的具体步骤和时间表,确保各项工作动起来,循序渐进,确保地勘单位健康发展。

(三)地质找矿与矿业管理、地勘队伍建设协调配合。要进一步简化矿业管理程序,对地勘单位给予更多的实质性优惠措施,地勘单位也要迅速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劳动用工和分配制度,特别是在分配制度上给予基层单位更多的自主政策。

迅速实现地勘单位内部管理水平的更新,加强包括财务、资产、劳动人事、合同资质、安全生产、基地建设、人才培训等方面的制度建设。落实找矿奖励和工作绩效考评机制,培育职工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和创新奉献精神,用以人为本的理念打造地勘单位的核心竞争力。

(四)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以协调各相关主体的权益关系,激励其能动性为出发点和立足点。

要处使国家政策、地方政策和基层地勘单位运营相互联动机制,需要政策的大力扶持与推进,同时地勘单位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改革,拓宽发展空间。

要着力探索建立公益性和商业性地质工作既分体运行又相互衔接的机制,力争更多的公益性地质工作转入商业性勘查开发,建立与新形势、新的地勘费拨付制度、新的企业组成形式相适应的经营管理机制,打造能够在市场中求生存、谋发展的新型地勘企业。

努力促进地质勘查与矿产开发紧密结合机制,进一步放开上级主管部门对矿权的限制政策,让地勘单位积极介入矿产开发领域,实现技术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有利于实现资本积累和提高职工收入,有利于地勘单位根本上转企。找矿是矿业的最前端,搞好矿业开发,拉长地勘产业链条是地勘单位向矿业纵深发展的一个极好选择和取向。各地勘单位都能做到“一院一矿”、“一院多矿”,既增添发展后劲,又可以改善产业格局,还可以充分利用现有人力资源;

(五)在带好事业的帽子的同时,行之有效的推动和鼓励地勘单位进行事业、企业分体运行,让地勘单位利用其现有的内部股份制企业,精心策划,合理打造,运用市场机制管理和运作,将事业政策有限制的经营手段或分配手段贯注到公司里实施,并发挥董事会的决策作用,今后的工作重心有必要向企业化适当倾斜,为今后的整体转制积累经验。企业发展规范或强大了,更容易对外扩张和长足发展。提升企业的资质水平,依靠企业去收购兼并矿权或矿山超作上难度会降低,而且政策阻力会小。

要系统的要求地勘单位迅速加强各类人才的培训,不光是做好技术人员的培训,还要做好各类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的培训,同时还要引进一定的矿山开发人才,以更好的配合“一院一矿”或“一院多矿”的发展目标更好的实施。从政策上要求地勘单位必须加强转企培训,统一组织地勘单位现有管理人员学会公司法、经济合同法、税法、劳动法等许多与经营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学会如何合理避税,学习如何参与市场营销,如何承担社会责任,扩大影响,谋求双赢。学习兄弟地勘单位、外省相关单位的一些成功改制经验,学习经营良好的企业的发展经验,学习投资知识技巧,以更好的心态走进市场。

(六)充分调动国有地勘单位找矿积极性。矿业是地勘单位的本行范畴,顺着矿业这根链条去拓展、去发展无疑是正确选择,上级应该赋予地勘单位相应的矿业开发权,更有效刺激地勘单位找矿的积极性;给予地勘单位及找矿有功人员必要的股权奖励,无论是转让或开发使地勘单位长期在矿权上受益。加大科技投入,引进找矿高科技手段,与国外同行广泛交流,引进新理论,与国内高等院校合作,技术上实现新突破。给基层单位更多的自主奖励政策,对找矿有功人员重奖。对于矿权转让或合作开发,上级应给予地勘单位更多的宽松政策和增值收益。

(七)搞活商业性地质勘查市场问题,以经济效益为目的的矿产勘查,完全交给市场运作,确立地勘单位在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中的主体地位,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矿产资源勘查。国内矿业企业今后将不再享有“免费的午餐”,要开采矿产资源,要么投资地勘单位合作勘查,要么出资购买矿业权。

为促进商业性地质勘查,建议上级主管部门建立并实行地质勘查基金制度,引入市场机制,实行开放运作。在勘查前广泛募集基金,该基金将对其投入勘查的所有项目和成果共享,该基金主要用于重点矿种和重点成矿区带的前期勘查,特别是新地区、新矿种、新类型等矿产资源的勘查。鼓励地方财政资金、社会资本参与项目资金的投资合作,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对一些勘查风险比较大的能源和其他重要矿产资源,政府适当投入勘查资金,引导和鼓励商业性勘查投资。由省地质勘查基金和其他社会资金共同出资查明的矿产资源,所得收入由投资各方按比例分成。政府所得主要用于补充基金,实现基金的滚动发展。

(八)规范行业部门管理问题。继续严格审批各地勘单位资质。尽快进行行业整合,减少地勘单位内部攀比现象和不正当手段竞争现象。进一步统一勘查规范,加强监管,全行业统一实施。对于地勘单位提供虚假成果或信息行为设专门的监督管理机构进行惩处或制约。

第二篇:国有地勘单位改革与发展研究报告

国有地勘单位改革与发展研究报告

国有地勘单位改革与发展 研究报告

地质咨询部·一处 二○○八年十二月

国有地勘单位改革与发展研究报告

地质咨询部

摘要:本研究报告是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要求“完善地质工作体制机制”,“深化国有地质勘查单位改革”,“认真总结改革经验,加大工作力度,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加强对改革的指导”的内容,结合咨询中心及地质咨询部的工作实际确定的2008年调研项目。

报告总结我国地勘单位改革的历程,阐述了地勘单位改革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只有将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用改革促进发展,用发展巩固改革成果。报告重点分析了属地化后各省地勘单位改革的探索,分析了目前的改革特点,对国有地勘单位改革顺利推进和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国有地勘单位转企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改革缺少国家层面有效的宏观指导;企业化的改革方向与事转企政策不协调、不配套;现行政策对地勘单位继续维持事业体制有利,而对转制为企业不利;改革思路不能随客观形势的变化而变化,使得改革相对被动;事企分开处于两难局面。

为贯彻徐绍史部长“地勘单位要加强管理制度和经营机制的改革,进一步增强活力和竞争力,增强地勘单位的综合实力,更好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和发展”。报告提出了在政府推动和整体统筹下,深化地勘单位改革的建议,使现行法律、法规、政策能突出体现对公平竞争的保障、对不正当竞争的限制和对合法权益的维护,解决地勘单位的事业身份与企业运作的矛盾,促进地勘单位的经济发展。

一、地勘单位改革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我国大规模开展地质工作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当时是全面学习原苏联的经验,实施计划经济体制的时期。为和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我国地勘单位的组建,采用行政方法设置,用事业机制管理。

用行政方法设置的地勘单位,分为块块和条条两大类。块块是指按行政区域设立。即各省(直辖市、自治区),都设立地质局(后改为地矿局),其队伍规模根据行政区划的大小而有所不同;条条是指不同工业部门按部门的需要设立。地质部(后改为地矿部)的地勘队伍最多,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全方位服务;与此同时,有矿产资源需求的工业部门也成立了自己的地勘单位,最终有10个中央部委都建立了自己的地勘队伍。

用事业机制管理,即全国地质工作都由中央财政拨款,用计划方法安排,并作为经费运作。年初向地勘单位拨款,年末根据地勘单位的决算给予核销,地勘费不进入矿产品成本或工程成本,也不同地勘成果直接挂钩,地勘成果无偿交给矿山企业和工程建设单位使用。

地勘单位用行政方法设置、用事业机制管理,其优点是队伍调动机动灵活,并具有部队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但其缺点是容易造成队伍盲目扩张。其原因:一是地勘费采用财政资金核销制,用钱方便且用钱单位没有压力,都争取多要地勘费。二是由于中央拨付的地勘费,基本上是按人头给的,人多经费就多,必然造成地勘单位队伍扩张,机构重叠,工作重复,不计工作成本。如从1968年到1978年的十年间,全国吃地勘费的地勘职工由43万人增至94万人。

用行政方法设置、用事业机制管理的地勘单位体制,是和计划经济的体制相适应的。因为不管是事业单位还是企业,统统是国家所有,事业单位的工作经费和企业投资统统由国家财政出资,企业利润也统统上交国家财政,地勘队伍、矿山企业、工程建设都是吃国家的“大锅饭”,干好干坏一个样。所以,地勘工作成果,也就不用分公益性和商业性,一律无偿交给需要的单位使用。

但是1984年10月,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后,情况就不一样了,我国的经济成分和经济结构开始发生很大的变化,国有企业普遍进行公司制改革,初步建立起了现代企业制度;民营企业得到了史无前例的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同时成为我国市场经济的主体,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共同作出贡献。这一体制的转变,使得国有企业不再是计划经济模式下的政府的附属物,而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法人;他们不再是政府的“钱櫃”,只要依法上交利润和纳税就可以了。非国有企业(如集体、私营、股份制企业和外资企业等),更是独立的法人,只有依法经营和承担向国家纳税的义务。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的特点是以适应市场需要,追求最佳效益为目的,所以,矿产开发或工程建设均是商业行为,为此为矿产开发或工程建设服务的勘查投入,应该进入企业各自的产品或项目成本。就是说,商业性地勘工作费用应由使用地勘成果的企业进行支付。只有公益性性质的地质工作费用才由国家或地方财政埋单,并无偿提供社会服务。所以,公益性地质工作与商业性地质工作资金来源的渠道是不同的,性质也是不一样的。公益性地质工作费用由国家或地方财政划拨,列入指令性的工作计划,费用是核销制;商业性地质工作资金是通过经济合同的方式,通过市场取得的经营收入,多劳多得。所以,专门从事公益性地质工作的队伍应是事业性质;而从事商业性地质工作的队伍应是企业性质。这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地质工作分为公益性和商业性;地勘工作队伍也分为公益性地勘队伍和商业性地勘队伍的原因。

据此,在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我国的地质工作,也必须将地质工作分成公益性和商业性两类,并且要分体运行。公益性地勘工作由政府财政出资,为公益性事业全方位无偿服务;而商业性地勘工作,要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同时,地勘产业队伍规模和结构的调整,也需要依据地勘市场的需求,用企业的机制来进行推动。但是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实践,却经过一段较长的过程。

二、国有地勘单位改革与发展的现状

(一)国有地勘单位改革推进的历程

国有地勘单位改革,大体从1985年开始,至今大约有20多年时间,经历了两个改革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改革探索阶段:时间大体上从1985年原地矿部提出“三化”开始,到原地矿部石油局整体改企和地勘队伍开始实施属地化管理为止。

1984年10月,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5年,原地矿部根据《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精神,颁发了以简政放权为主要内容的两个文件,针对旧体制下对地勘单位管得过多、统得过死的弊端,在计划、财务、劳动工资、机构设置等方面提出了扩大地勘单位的自主权,并实施“项目管理、地质市场、多种经营”三大工程,特别是提出开拓“地质市场”作为改革的突破口。由于地勘单位在开拓“地质市场”和“多种经营”中有了新的资金来源渠道,给地勘单位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样就很自然地将市场机制引入到计划地质工作中来。与此同时,进行了地质工作的“三化”,即地质成果商品化、地勘单位企业化、地勘队伍社会化的讨论与实践,这既包含有企业化取向的改革,又有了生产经营结构调整的内容。这一阶段改革的特点是“摸着石头过河”、“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对改革的最终目标不十分明确,多属于队伍内部机制改革的性质,尚未涉及地质工作体制改革的内容。只是在事业体制下,探索企业化管理(机制层面)的途径,所以改革的开放程度较低,力度不大。由于受当时国家总体经济较为困难的影响,造成矿业不景气、地勘事业费严重不足,所以,上述改革对当时的地勘队伍度过难关,仍发挥了重大作用。

当时在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上,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很多失败的教训。总体看,开拓地质市场(主要指地勘业的延伸产业),如工程勘查、工程施工、小矿山等,效果比较好;而开拓的多种经营项目(如制造业、商业、服务业、养殖业等)效果比较差。但不管怎么说,通过这场市场的洗礼,很多地勘单位在市场环境中逐步学会了“游泳”。在完成国家下达的地质工作计划的同时,初步学会了进行市场开拓,并取得了市场收入,弥补了预算内地勘费的不足,缓解了地勘队伍的困难。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阶段的改革,既为国家减轻了经济负担,同时也是地勘单位为其生存和发展进行市场探索的过程,为深化改革扫除了思想障碍。在这阶段还实现了地勘队伍基地由农村、山区搬迁至城市的目标,而且一般都搬进了地级以上规模的城市,这一战略性举措,其意义是极其重大的。它既解决了职工和家属生活上的后顾之忧,更为地勘单位实施市场化运作,开展商业性地质工作,提供了有效运作的平台。

第二阶段是从1999年地勘队伍实施属地化管理改革开始到现在。这一阶段地勘队伍改革的特点是改革目标明确,即“地勘队伍改革必须坚持事企分开,必须坚持公益性与商业性地质工作分开运行,必须坚持探索建立现代地勘企业制度”。但在实施步骤上,采取渐进式改革模式,统筹规划,逐步推进。

1999年4月,国务院下发了《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国办发[1999]37号)。该改革方案明确要求:一是地勘队伍改革必须坚持事企分开、公益性与商业性地质工作分开运行、探索建立现代地勘企业制度。二是将大部分地勘队伍实行属地化管理,并逐步实现企业化经营。在此后不到3个月的时间内,原地质矿产部在各省(区、市)的地勘队伍,由中央政府管理转为地方政府管理。队伍包括31个厅局级地勘单位,760个县处级地勘单位,职工总数38.52万人(其中在职职工22.53万人、离退休职工15.99万人)。按照中央给予这次改革的政策,从中央财政划转到地方财政的地勘费基数为31.34亿元;划转资产总额187.28亿元,负债总额100.65亿元,净资产86.63亿元,其中国家基金(资本)69.37亿元。在地勘队伍属地化的基础上,中国地质调查局成立,中国地质科学院重新组建。工业部门管理的地勘队伍,于2001年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国家经贸委管理的国家局所属地质勘查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国办发[2001]2号文)的要求,大部分也实行属地化管理;地方接受有困难的部分,交由中央部门管理;至此,工业部门所属地勘队伍管理体制改革也顺利进行并完成。这是建国50年来,国家地勘队伍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属地化管理的地勘单位约63万人(在职34万人,离退休29万人),其中,原地矿系统的约38万多人,原工业部门约25万人;交由中央管理的地勘单位主要是原冶金、煤田、建材、化工、核工、有色等行业部分地勘队伍,约9万人(在职4.5万人,离退休4.5万人)。

实施属地化管理的地勘单位绝大多数被列为省直属事业单位,级别不变,业务接受国土资源部门的指导。其他一些地勘队伍由中央主管部门或集团公司领导。

这阶段改革的特点是:60多万人的地勘队伍实施了由中央管理向地方政府管理体制转变,体制改革的力度大,速度快,措施得力,仅用短短3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队伍的顺畅过渡。在改革的目标上也十分明确,即必须坚持事企分开、公益性与商业性地质工作分开运行、探索建立现代地勘企业制度。但在改革目标的实施步骤上,要求在认真总结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区别对待,从实际出发,逐步推进。同时,中央和地方政府为推动国有地勘单位改革,制定了一系列支持国有地勘单位进行属地化管理的优惠政策,并要求全面得到落实,以解除国有地勘单位改革的后顾之忧。由于这一渐进式改革步骤,使得属地化后的国有地勘单位得以从容应对。多数国有地勘单位在坚持企业化改革方向的前提下,能根据队伍自身的具体情况、所处区域的自然、经济环境,依照国家对地勘单位改革的具体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在改革途径、方式、方法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的探索。

目前改革已初步做到了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商业性地质工作分开运行,其中公益性地质工作由新组建的中国地调局组织实施;商业性地质工作由原国有地勘队伍和多种所有制的地勘队伍,依据市场的需要,通过单位委托或市场竞争方式来承担工作任务。国家虽然仍保留了地勘费基数,但地勘费基数的80%的经费,用于保障离退休职工法定的生活费和其他保障性支出,以保障队伍的稳定;只有地勘费基数的20%左右经费,作为地勘单位逐步企业化的改革成本(原国有地勘队伍不再承担地质工作计划任务),用于支持原国有地勘单位在市场中进行拼搏,以适应市场环境,使之逐步转为企业。也就是《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国办发(1999)37号文]明确的:“地质勘查单位主要从事资源勘查、开发和工程勘查工作。同时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和服务创收,逐步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对工业部门地勘队伍的说法是:“可以从各自部门的实际情况出发,改组为企业或进入企业集团”。由此可见,不管是原地矿部所辖的地勘队伍,还是工业部门管理的地勘队伍,除保留部分公益性地质队伍外,其改革的目标都是建立现代地勘企业制度。

国有地勘单位对改革的探索,可以说既有创意,又各具特色。总体看,分为政府主导和地勘队伍自主推动两种类型。

一是政府主导型改革,即地方政府统筹地勘单位改革的力度较大,进行了系统设计,出台了统一的政策措施,整体推进。这以内蒙古自治区和广东省为代表。

内蒙古自治区改革的主要特点是:自治区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推动地勘队伍内部事企职能分开,人员、经费分开管理,工作队伍实行企业化改革与管理,加快地勘单位企业化经营的步伐。其中对地勘单位最具影响力的政策措施是:一是给地勘单位分配若干个矿权;二是各单位创收部分全部留给各单位使用;三是商业性地勘工作优先交给国有地勘单位承担,如找到矿,给予效益分成;四是社会保障实施“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具体政策有:

1、将地勘单位办社会的职能移交地方,这主要指地勘单位办的学校及其人员、资产、经费,划给地方政府。2、离退休人员与在职职工经费分开管理。确保离退休人员“老有所养,老有所医”。改革后原属事业单位在编在册的正式符合条件退休的职工,按事业职工待遇办理退休(即老人老办法)。

3、在职人员经费包干,自负盈亏。各单位创收部分,全部留给各单位使用。新增人员所需经费由用人单位自行解决,财政不再增加拨款(即新人新办法)。

4、扩大用人自主权。地勘单位原有的事业编制以在编在册的人数为基数实行注册管理,减少一人相应减少一名编制。新进人员单位自主聘用,新聘任领导不再确定行政级别(即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

5、实施事企职能分开和内部实行企业化管理的改革。在划出离退休人员经费和办社会的职能后,地勘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积极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业制度。6、在局一级层面上组建集团公司,以出资人身份经营管理下属企业化单位。局机关成为全局企业化经营的投资、决策、协调、规划和管理中心。

7、建立考核体系,对地勘单位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经营状况进行监督管理及考核奖惩。广东省改革的特点是实施省一级地勘行业局、院管理机构合并;地勘单位实施区域覆盖,原则上一个地级市保留一支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稳妥进行,企业化条件成熟后,采取逐步剥离。

主要内容有:

1、除保留广东省核工业地质局建制外,广东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省化工地质勘查院和原省国土资源厅下属的省地质调查院划归省地质勘查局管理;明确广东省地质勘查局、省核工业地质局仍为省政府直属事业单位,由省国土资源厅负责行业管理。

2、按区域覆盖、优势互补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下属地质勘查单位的整合和分类改革,在维持现有布局的基础上,原则上一个地级市保留一支地质勘查队伍。

3、在有条件的地方,可选择一个公益性地质勘查单位作为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地质灾害预警、防治、危机管理的技术支撑机构,实行“省市结合、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

4、稳妥解决地勘队伍历史遗留问题和改革中的突出问题。5、目前地勘队伍的管理体制改革稳妥进行,企业化条件成熟多少,采取逐步剥离的办法,不操之过急。二是地勘单位自主推动型改革。这分为两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以局为单元的整体统筹改革,以云南为代表。该模式的特点是,以局为单元,以优良资产为纽带,实施以优势企业为龙头的生产经营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推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产业群体。其产业群体中以矿产勘查开发和工勘施工两大产业为主体。对重组过程中,剥离出来的不适应市场需求的职工,采取内退、待岗、转岗等方式,用事业费保障其基本生活,退出市场。同时,另组建了一个副厅级的省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公益性地质工作。主要内容有: 1、分离

在全局范围内将各地勘单位的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分离、主业与辅业分离,并对职工队伍进行分流。将主业和优良资产、精干人员组建成公司,推进企业化经营;剩下的继续保留地质队外壳,实行事业管理。2、重组

在事企分离后,在全局范围内推进矿产勘查开发业、工勘施工业和以“地产、珠宝和外经贸”为重点的第三产业的重组。

对矿产勘查开发业,按公益性与商业性地质工作分制运行的要求运作。其中以地调队为基础,加上其他专业的技术力量,组建成精干的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商业性地质工作,按市场原则组建了云南地矿资源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对工勘施工业,重组为国土建设工程公司、地质工程勘察公司、地矿建设工程公司和南方地勘工程公司等四个高资质的勘察施工公司。对第三产业,重组为云南山水房地产公司、云南地矿珠宝公司、云南地矿进出口公司。3、改制

在分离、重组的基础上,推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局属云南地矿勘查工程总公司作为主要发起人,联合其他四家相关联的企业,共同发起设立了全国第一家资源型公司――云南地矿资源股份有限公司,争取上市。4、局实行职能分离

队伍经分离、重组、改制后,局的资产管理职能和资产经营职能进行分离。经营性资产由局集团公司经营,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局机关逐步退位于事业管理,并承担国有资产出资人的责任。

第二种类型是对省范围内不同区域的地勘单位进行重组,优化其资产和人力资源结构,组建集团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或以地勘大队一级为基础,在内部二级单位进行体制和机制改革,做实搞活二级单位。这以浙江、辽宁为代表。主要内容:

1、事企分开:在产权关系上实行所有者与经营者分离。具体分两种情况: 一是直接分开。对于经营资质较好,规模较大,市场竞争能力较强的地勘企业,完全与地勘事业单位分离,由局负责管理。

二是地勘单位内部分开。即地勘单位的二级勘查经营单位,作为经营主体。浙江的做法是二级单位拥有法人财产权,建立法人治理结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局和地勘单位作为出资人拥有相应资产所有权,并按出资额享受相应权益。辽宁的做法是给予二级单位以模拟内部市场、模拟法人实体、模拟集团运作为原则,给予相对独立的经营权和作为相对独立的投资主体,逐步发展为具有一定自我积累能力的相对利润中心。

2、企业化管理:事企分开后的企业都要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模较小或效益较差的经营单位尽快完成民营化改造。3、按照企业化要求,相应进行人事制度、考核制度、地勘费管理方面的改革。

不同类型改革的共同特点是,都从产业结构、组织结构的调整入手,公益性与商业性地质工作分开运行,强化了内部管理,突出了经济发展,给改革与发展创造了机遇,注入了活力,收到了实效。

其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60多万人的地勘队伍在短短三年时间内,全面完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属地化管理过渡,过渡顺畅,职工思想安定;二是地勘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三是地勘队伍的综合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四是职工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但是,国有地勘单位改革的现状,距离改革设定的终极目标尙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其差距的突出表现:一是所有的经营单位都仍是国有独资“企业”,还是“事业体制,企业化管理”,仍处于内部企业化管理的改革阶段,即“戴事业单位的帽子,走企业化的路子”。这种事企混合运作的结果是事业、企业相互牵制,导致现有地勘单位的公益服务功能不强,市场竞争力也不强。二是国有地勘单位建立现代地勘企业制度的改革,还没有真正破局,因为事业体制下的企业化管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现代地勘企业,这种体制格局在产权制度、分配机制等方面不能完全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勘单位的进一步发展,真正意义上的商业性地勘队伍还未形成,更谈不上在短期内发展壮大。

(二)国有地勘单位实施属地化管理后,地勘经济发展的现状

1、国有地勘单位的经济普遍实现了高速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并带动了基础地质、矿产地质、广义环境地质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境外矿产勘查开发工作取得较大进展。在基础地质工作方面,实现了全国陆域面积中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全覆盖,基本完成了小比例尺区域地球物理调查和中比例尺区域化探,完成中比例尺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小比例尺全国环境地质调查,完成六分之一陆域面积的大比例尺航空遥感地质调查,完成第一轮海岸带、海岛和滩涂资源调查。商业性矿产勘查投资大幅度增长。“十五”期间,我国固体矿产勘查资金累计投入183亿元,年均增长15%,钻探工作量年均增长50%。2006年和2007年,固体矿产勘查投入资金208亿元,两年完成的钻探工作量超过“十五”时期的总和。同时商业性矿产勘查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的格局,社会资本已经成为矿产勘查市场投资的主体,如2007年社会资金达到总投资的59%.重要矿产勘查取得重大进展,中西部找矿成绩巨大,东部找矿不断突破,尤其是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取得重大进展,铜、铁、铝、铅锌、金、银、钼等矿产均有重大发现,找矿前景广阔。

境外矿产勘查开发取得较大进展。各地勘单位积极“走出去”,正在执行的境外项目有142个,黑龙江、江西、山东、河南、云南等省和中央直属的地勘单位已在境外取得了一批矿业权,发展势头很好。

广义环境地质工作领域不断扩大,全方位地为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如开辟农业地质、城市地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施工、找水打井、海洋地质、环境地质、矿山环境治理、地方病防治、旅游地质等多领域的地质工作,既适应了市场需求,又发挥了地勘工作多服务领域的技术优势和工作潜力。特别在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方面成绩斐然,在减少灾区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真正体现了党中央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战略思想。

地勘单位经济普遍实现了较快增长。下面用国有地勘单位属地化8年经济收益对比表进行说明。

国有地勘单位属地化8年经济收益对比表

年份

年收入总量 亿元

年均增长率 %

地勘费 投入 亿元

年均增长率 %

市场收入 亿元

年均增长率 %

净资产 总量 亿元

年均增长率 %1999

89.9

25.7

62.7

65.4

2007

605.4

26.7

172.8

26.7

432.6

28.8 326.5

22.2

第三篇:地勘单位改革发展新举措(改)

地质找矿大讨论

地勘单位改革发展新举措

围绕《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进行的“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是解放思想,壮大华勘经济,谋求“三化”建设,落实“调方式,增实力,度难关,保增长”的重要举措。抓良机,促发展,解症结,求突破,是实现我队产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关键。

我队抓住“大讨论”这一良机,围绕《关于进一步促进地矿工作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明确地矿工作重点的意见》,以及各企业2009年工作重点等,采取专题调研、集中研讨和征集论文等形式积极开展讨论。“大讨论”重点围绕四个方面内容:一是在政策层面上,从国家、地方、地质行业乃至局、队范围内,有哪些不相符合、不相适应的问题,如何面对这些问题,在指导思想及具体行动上,有何应对举措。二是在实现找矿重大突破上,从政策制定、产业定位、机制转换、资源整合、勘查立项、矿权运作和管理、市场开发,找矿思路、技术方法等各方面有哪些不符合、不相适应的问题,有何好的或可行的建设性意见。三是在地勘单位改革与发展上,如何利用好现有政策;如何实现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如何落实“走出去,引进来”的战略等方面有何好的建设性意见和良策等等。四是在构建队级公司和优化企业产权关系,理顺经营机制上,如何保护与利用各种从业资质,如何完善职工收入分配结构,如何实现队级产业和局的整体发展对接等方面,深入研究,思想上和思路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为了有的放矢地开展“大讨论”,大队将此次活动与推进科学发展观,落实干部作风,谋求“内跨外赶”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大队确定了九个专题分别进行研究和讨论,经过认真分析,集中研讨,全面查找当前工作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 1 地质工作自身改革发展不相适应的各种问题,经系统梳理,将我队在地质勘查发展的意见反馈如下:

一、分析产业政策,透视地质勘查单位面临的新机遇

首先,根据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及近年国家、省及地方落实的地质勘查政策入手,分析当前地质勘查管理及政策的特点,把握政策走向,为开展地质勘查工作及矿权工作提供政策依据,分析地质勘查单位面临的新机遇。

通过分析,地质勘查管理主要呈现:投资主体日趋多元化,商业性地质勘查工作日趋发育,地质勘查管理日趋完善,资源将作为保值投入等特点。

从《决定》分析地质勘查单位面临的新机遇,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十分重视国有地勘单位的主体作用,为保障勘查资金的规范使用,努力实现最佳地质找矿效果,国家财政出资的所有地质勘查项目都要求必须由国有地勘单位承担,不允许非公有制经济性质的勘查单位承担,这为国有地质勘查单位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同时,通过政策分析,国有大中型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及全省的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工作具有较大市场潜力,境外勘查市场,低品位资源以及尾矿开发利用项目,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调查监测等也将成为地质勘查单位的新的机遇。

二、加快体制调整,以综合地质手段为抓手构建队级公司

1、寻求破解“症结”的途径

五一四队建队已五十五年,半个世纪以来,我队始终存续发展着综合地质找矿优势产业。2000年后局整合各队地矿产业资源,组建华勘局地勘总院,我队在极度缺少地质技术人员、设备和地质资料的情况下,依然没有放弃地矿产业,二次扛起地质找矿大旗。经过几年市场搏杀和产业投入,地勘产业又逐渐崛起,并显示出蓬勃发展态势。随着产业市场经营的不断深入,由于受经营体制格局和管理方式的制约,产业资源相对独立分散,形成多家企业各自发展,为了局部利益又互为制约,导致产业间发展极度不平衡,体制僵化,经营机制不活 等各种“症结”凸显,地勘综合性手段优势被独立专业经营体制的格局所限制,地勘优势产业并没有显示出主导产业地位作用,地勘商品市场开拓和产业延伸不足,与局兄弟大队比经营总量、经营质量提速缓慢,地勘市场综合性大项目运作能力,综合项目多手段施工组织、协调能力不足等,各种矛盾和问题逐步显现,制约了大队优势产业经济跨越式发展。为保持、发展壮大地勘产业综合性手段资源优势,成为扛起大队经济半壁江山的主导产业,改革体制,转换经营机制,整合资源优势,走集约化地勘产业之路,发展壮大综合手段资源,以势在必行。我们认为,寻求破解“症结”的有效途径,在于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2、构建队级综合地矿手段经营实体。地矿业既是大队传统产业,也是旗臶性产业,具有市场发展潜力空间和持续再发展优势。本着培育和壮大地矿主导产业,勘查、开采一体化,资源、环境地质、工程地质、统筹协调发展;以找矿、开矿为基础,纵向延伸产业,做强勘查,做精环境评价和治理,做好工程地质为根本,整合地勘资源,构建综合性多手段经营实体,适应大地质市场商业需求。

3、以资本为纽带,构建多元化资本组合经济体制。解放生产力,促进资源、资本活力,以资产为纽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发挥和释放多年积累和打造的地质技术、成果资料、资质资格、企业声誉,以及地方影响力等资源潜力及其产业优势,实现国有资本、技术与其经营者、职工自然人资本,技术、智慧的对接和整合,实施新体制、新机制,全新模式的地矿产业经营。

4、改革大队国有体制,实施事企分体运行,保留五一四队事业身份和存续从业资质,妥善处理和安臵好大队原有遗留债务等问题,保障现代企业制度下队级公司轻装上阵,发挥其综合手段,及其延伸产业优势与华勘公司对接,并以队级公司方式独立运营。

5、摆脱事业体制惯性陈旧的管理方式,建立适应市场经营的现代企业制度

首先,应该“以人为本”,建立以利益分配为主题核心内容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对公司高管人员、技术骨干辅以“期股”、“年薪”政策激励;员工施以“配股”归己所有,“薪酬多劳多得”政策激励。在充分调动公司各阶层人员生产(工作)积极性的同时,辅以配套实施约束机制,对高管等人,引入竞争上岗机制,适当的从社会招聘人才,实施责任目标与业绩考核及利益关联的问责制、末尾淘汰制、轮岗制;对员工实行技能水平考核,末尾淘汰制,对淘汰的员工,停岗培训,达标后再重新上岗。其次,建立市场营销工作机制,一个产业的市场布局,不仅要在市场旺盛的时候进行,更要在市场萎靡的情况下,超期谋划。市场开发,项目合同拥有量,是企业生存与持续发展的基础。在建立市场营销网络体系,谋划市场布局的同时,重点落实合同指标与营销人员利益挂钩,完成规定任务指标拿底薪的同时,辅以“多劳多得”政策激励;再次,建立以质量保障为核心内容的“工效”机制,无论是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还是普通员工,都以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工效”为考核标准,并辅以制度约束,真正体现“按劳分配,多劳多得”。

6、创新经营机制,调方式,促增长

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不断的创新,在于不断的降低自身的成本。摆脱国有体制经营“小而全、大而全”和封闭的经营方式,取而代之是开放经营、借力经营与借助发展。目前困扰企业经营的仍就是“人才、设备、资金”三大“资源”难题。解决这些问题无非有两条出路,一是企业内部调节,二是借助外力解决。封闭的经营方式,往往是通过内部调节的方式或投入扩大“资源”拥有量方式解决。而开放的经营方式是借助外力的方式解决问题。两种解决的方式所代来的是两种不同效果,前者,永远局限于内部有限资源狭小空间里或靠不断的“充血”方式,扩大资源投入来维持经营,肌体一旦出现“供血不足,就会造成心肌梗死”。而后者是利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不间断的利于社会“血库”之血源,为肌体充实新鲜血液,并在拥有健康肌体的同时,恢复自我造血功能。实施开放式经营,借助社会资 源,解决项目施工,缺少“三大资源”的矛盾和问题,借力经营,借助发展,以合作经营,租赁经营、借贷经营等方式,借助外力来充实自我,提高和发展自我,并以此提高项目市场运作空间和人脉关系,会走出一片新的天地。

7、拓展、延伸产业链

一个产业的安全,不仅仅在于市场的开发和技术创新,更在于产业链条的不断延伸,经营领域的不断拓展。拓展经营领域,延伸产业经济,涉入新经济资源领域,是企业经营生存与持续发展永恒的主题。靠“资源”生存的企业,在“资源”存有期间,只顾眼前利益,不思“资源”枯竭后怎么办,而因“资源”枯竭倒闭的企业比比皆是。企业寿命按其曲线走向规律都存在低谷和巅峰时期。地质找矿也是一样,由于其行业的特殊性,过去计划经济时期,对地勘投入普遍存在这样的说法“十年不开张,开张吃十年”。说明靠地勘“资源”生存的产业寿命,同样具有其不确定性。我队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国家经济体制改革,我队计划内项目锐减,事业费随之减少,靠地质找矿生存,曾一度进入了低谷,“饥不择食”采取“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和“两业并举”的方针,在不具有条件和经济论证的情况下大上多种经营项目,由于缺少必要的“经营资源”条件,导致养鸡厂、冰棍厂、制鞋厂、“两个饭店”等企业纷纷倒闭。我队是综合地质队,五十余年延续的多手段,综合找矿产业资源优势,是支撑我队经济发展和赖以生存的重要经济基础和核心竞争力。因此,保护和利用好已有资质资源,开发利用好“综字头”资源,积极申报新涉入领域经营资质,产业优势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开发,经营领域的延伸、业务范围的拓展,新领域的涉入等,在地勘产业处于巅峰时期,是公司班子应该重点考虑和研究的课题。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从商品地质到政府项目;从地质找矿到矿权运作、矿山开采;从富、贫磁铁矿资源勘查,转型到铁矿资源补己型的菱铁、褐铁、微细晶粒的赤铁矿勘查;从单一金属勘查转到多金属、非金属;从陆地测量到水域测量、从工程测量、地籍测量转到城市功能测量、管线测量、国家及城镇地 理信息数据库;从单一元素地矿产品化验测试转到多元素综合指标测试,从矿产品检测到水资源、建材、食品等商品检测;从固体矿产物探到液体矿产物探;从工程勘察到地质灾害、环境评价设计与治理、地热资源勘察;从固体金属矿产钻探到非金属钻探、煤田钻探、石油钻探等等;重点规划和逐步实施产业链延伸与转型,经营领域拓展与新的经营领域涉入,永久的保持“人无我有,人有我精”旺盛的生存状态,保持队级公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五一四地质大队

二OO九年七月二十日

第四篇:地勘单位党政人员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地勘单位党政人员工作存在问题及

对策建议思考

在地质勘探实际工作中,党政工作人员必须不断加强自我学习,提升业务能力,才能更好地为单位发展做出应有贡献。文章基于对提高地勘单位党政工作人员业务能力及当前地勘单位党政人员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了提高地勘单位党政工作人员业务能力的相关对策。

近年来,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以及经济全球化、信息化不断发展的影响下,我国各个行业、领域的发展以及内部管理体系都发生了较大改变,无论是在经济效益管理还是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要求地勘单位的党政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过硬的业务能力,才能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一、提高地勘单位党政工作人员业务能力重要性

对于地勘单位而言,坚持党领导的政治核心地位极为重要,正确、及时、有效地发挥基础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才能确保地质勘探单位正常运作。因此,地勘单位必须严格遵循、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切实、紧密围绕地勘管理开展各项工作,不断加强地勘单位经济、思想、文化建设推进力度。然而,不管是党建政策、工作的贯彻落实,还是地勘业务的开展,对于党政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都有着较高要求,尤其是面对新的发展形势,想方设法提升地勘单位党政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极为迫切,同时这也是实现地勘事业快速发展,充分满足新时期发展要求的重要保障。基层党组织作为事业单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其功能的发挥离不开党政工作人员的支撑,也可以说党政工作人员业务能力,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了事业单位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关系着全体职工价值观、工作行为等是否高度一致,是否能够在日常工作中形成强大凝聚力。除此之外,对于地勘单位而言,所有职工必须掌握较高水平的岗位专业技能及业务开展能力,党政工作人员也不例外。党政工作人员不但要熟悉党建工作流程,同时也要熟悉地勘工作业务及相关流程,才能确保日常工作的较强针对性与工作效率。由此可见,提高地勘单位党政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极为重要。

二、地勘单位党政人员工作存在问题分析

地质勘探工作的开展具备较强的专业性,加上党建工作系统性要求较高,导致地勘单位党政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地勘单位各项业务有效开展,也对地勘单位党建工作产生了不良影响。

(一)领导意识不足,队伍不稳定

一些地勘单位领导对党政工作重要性认识不深,在党建方面系统学习程度不足,片面认为党政工作只是按照上级文件定时开展“三会一课”,做好重要会议精神学习即可,甚至有些领导认为党政工作与地勘业务关联性不大,对其有所忽视,自然也不会将过多精力放在党政工作人员配备方面,导致党政工作岗位多以兼任形式存在,且流动性较大,党政工作未能真正发挥其应有作用。

(二)党政工作目标不明确

部分地勘单位在开展工作过程中,对党政工作目标不明确,尤其是未能结合地勘单位实际管理与战略发展制定合理的工作目标,进而导致了地勘单位政工人员分工不明确的现象,使得思政教育、日常地勘业务等工作难以落到实处。党政工作目标不明确,也会导致党政工作人员责任意识不足,相关责任制度、监督体系无法落实,不但会影响现有业务的顺利开展,而且不利于地勘单位业务领域的积极拓展,进而对地勘单位长远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三)党政工作人员奉献精神不强

地勘单位党政工作的开展,要求党政工作人员需要具备较强的奉献精神,同时保持与时俱进的思想,不断提升自身业务能力,在工作岗位上以主人翁态度奉献自我。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党政工作人员不但缺乏足够的工作热情,而且在奉献意识方面也比较薄弱,导致其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实际工作当中,因此党政工作效率不高,业务推进与业务拓展都受到了较大影响。

(四)党政工作创新性不足

由于地勘工作特殊性,地勘单位党政工作自然也具备特殊性,这就要求地勘单位在开展党政工作过程中必须结合自身情况,制定相应的党政工作方案。然而,长期以来受到传统理念影响,导致地勘单位在党政工作开展过程中仍然沿用原有工作模式,工作创新意识与能力不足,导致许多最新的地勘工作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

三、提高地勘单位党政工作人员业务能力相关对策

(一)加强业务维护与拓展能力

新形势下,地勘单位发展面临着更大市场压力,这就要求地勘单位党政工作人员必须提高业务维护与拓展能力。首先,业务维护方面,党政工作人员应做好现有业务维护工作,加强客户关系管理。一是要做好老客户资源维护管理,在做好国内市场业务经营,同时借助国外市场准入门槛低以及已经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发展多元化业务;二是要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提高与当地商务部门合作力度,积极参与商务部门援外工程等项目勘察,提高地勘单位党政工作人业务水平。其次,加强对新客户的开发力度。党政工作人员应在深入了解單位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加强与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等沟通联系,为地勘单位业务发展积累客户人脉,通过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如矿山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等,促进地勘单位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提高内部培训水平

首先,深化地勘单位培训战略定位。党政工作人员培训要与地勘单位转型发展相结合,根据转型发展需要制定相应人才培养体系,从人才培养战略层面推动单位转型发展。同时与地勘单位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相结合,以培训工作为抓手,实现对党政工作人员业务能力地提升。其次,加强组织领导,整合培训资源。在制度上充分明确相应职能部门在党政工作人员培养工作中相应责任,在组织上为工作人员培训各项措施的有效落实提供保障。整合规范培训教学资源,针对地勘单位工作特殊性,建立矿山、建筑、环境等不同领域、不同专业、岗位的、系统的培训体系,积极与外部专业培训机构、地勘行业技能学院等建立校企合作关系,通过专项培训与实操培训相结合的模式,不断提高党政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最后,加强与上级党组织的紧密联系,充分利用党政教育平台资源,充实党政工作人员思想意识,提升其奉献精神与工作积极性,更好地在日常事务中开展党政工作。

(三)转变经营理念,创新工作模式

地勘单位要想实现党政工作人员业务能力的有效提升,必须转变陈旧的管理理念,基于以人为本理念,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在全局范围内提高党政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人是一切工作活动的核心,党政工作也不例外。因此地勘单位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才能有效提升党政工作效益。这就要求地勘单位领导必须对党政工作予以高度重视,建立起完善的党政工作管理制度,包括党政工作流程管理、监督、绩效考核等方面的制度,为提升党政工作质量提供保障。同时,合理运用激励手段,提高党政工作人员积极性、创新性,在实际工作中更加关注员工情感、价值取向,采用民主管理方式对人员的岗位配置进行优化,进而更好地发挥党政工作人员积极性,使其以创新的方式开展党政工作,提高党政工作水平。

(四)打造高效党政工作团队,提升管理水平

地勘单位党政工作效益提升,离不开优秀党政工作团队保障。因此,地勘单位在开展党政管理活动时,必须对党政工作要求、变化、趋势等有深入了解,加强对优秀人才的引进,来组建起优秀的党政工作管理队伍,并在此基础上对党政工作目标进行明确,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目标管理体系,对各个人员职权进行明确。地勘单位应注意的是,在行政上与人事上必须对党政工作队伍中的各个角色进行科学定位,清晰认识到自身在地勘单位党政建设发展中的定位,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地勘单位高质量的党政工作管理。

四、结语

总的来说,党政工人员业务能力的高低关乎着新形势下各个行业、领域的和谐、稳定发展,提升党政工作人员业务能力也成为了当下基层党建与业务发展的重要方向。地勘单位属于国家科研单位,在我国地质勘查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地勘单位党政工作人员必须结合当前新形势要求,抓住工作重点,并且不断提升自身综合业务水平,才能为单位发展做出更好贡献。

第五篇:当前制约农村改革发展的突出问题

当前制约农村改革发展的突出问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改革发展走过了三十年的光辉历程,取得了辉煌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村民自治法的颁布实施,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因此,必须对农村三十改革发展进行认真总结和深刻反思,从中找出规律,以指导今后的实践,使我国的“三农”工作更好地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

一、三十年来韶关市农村改革发展的主要成效

韶关市历届党委、政府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三农”政策,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以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保持农村稳定为目的,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事业的不断繁荣。

1、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机制的建立和先进实用农科技术的普及推广,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营造了良好的农业发展环境。一是粮食生产能力持续增强。全市粮食总产量从1978年的73.18万吨提高到2007年的107.8万吨。二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培育出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4个。2007年,34个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4亿元,带动紧密型农户17.92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37%,使户均增收2988元。培育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59个,形成“一乡一品”专业镇(村)100个,涌现出种养专业大户2万多户。建立了5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有102个农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其中6个被评为省农业名牌产品。乳源县和新丰县分别被评为全国和广东省创建绿色食品示范县。三是农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主要指标年均增长10%,2007年,农业总产值达124.6亿元。

2、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全面取消了农业税、牧业税、农业特产税、屠宰税,落实了粮食直补、农机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惠农政策,初步建立起农民增收减负的有效机制。在全面消除绝对贫困人口的基础上,2007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4306元;相对贫困人口从2006年37.19万人减少到28.49万人。全市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基本完成,“两免一补”政策得到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全部免除。96%农村人口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启动。计划生育率稳步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持续下降。

3、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仅2003年以来,各级财政投入24.43亿元用于农村生产生活设施的改造和建设,大大改善了农村住房、交通、通讯、用水、电力、广播电视等方面的条件。2007年完成镇通村道路硬底化建设后,全市行政村实现了“四通”(通路、通电、通讯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同时,在帮助1.37万户农户完成住房改造,使60%的农户入住楼房或红砖瓦房的基础上,基本完成了“五改”(改厕、改水、改灶、改圈、改路)任务,并有13.1万户57万农民用上沼气,美化了村容村貌、优化了环境卫生、改善了基础设施。

4、增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通过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支部加协会”、“民情日记”、“民忧档案”、“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住农村等一系列活动,党的农村基层组织

进一步健全,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和号召力不断增强。全面开展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基本内容的村民自治,一大批热心为村民服务的致富能手当选村“两委”干部,进一步完善了农村基层民主管理制度,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农村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韶关市农村三十年改革与发展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条件下做好“三农”工作必须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坚持把农业作为弱质产业继续加大扶持力度;坚持党在农村的领导核心地位。

二、农村改革发展的突出问题

当前,制约农村改革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一)农业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在全球经济日趋一体化的今天,现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条件下分散经营的千家万户的小农经济直接面对千变万化的国际大市场和产业组织化程度极高的国际农业企业以及其优质农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明显劣势地位。另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对农业投入的历史欠账较多,加上土地承包后的分散经营方式加大了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的难度,导致农田水利设施老化、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下降,难以应对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所引发的高频率自然灾害。

(二)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和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和规模效益,是我国农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根本出路。但家庭承包经营不利于组织农业规模经营和社会化生产。虽然国家先后制定了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但由于要遵循自愿原则且承包户全家迁入小城镇落户的,要保留其土地承包经营权,使通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村人均土地资源占有的设想难以实现。部分农户因担心风险而不愿意流转承包经营权,部分已经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由于无法获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也不肯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因而形成了生产业余化、农村“空心化”、劳动力老龄化和土地丢荒现象,土地经营权难以向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种养大户流转、适度规模经营难于开展的状况比较普遍。至2007年底,韶关市耕地经营权流转面积为

7.3万亩,仅占耕地总面积的4.1%。土地资源配置的低效率,直接导致农业产出的低效益。如韶关市去年每亩水稻平均收入768元,成本585元,利润仅183元。其最终结果是农民收入难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拉大趋势。如2000年和2006年,韶关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793元、3976元,同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 7209 元、12039元,两者之比为1:

2.58变化为1: 3.03,对比差距拉大17.4个百分点。

(三)党在农村基层的领导核心作用弱化。主要表现是,少数村委会主任片面理解村民自治,拒绝接受党支部的领导;一些村在选举中受到宗族和家族势力影响,出现拉帮结派、操纵选举现象;有的村干部作风不民主,办事不公道,以权谋私;有些党员干部致富能力不强,群众威信低,削弱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协调力;少数村的社会治安差,黑恶势力有所抬头,封建迷信泛滥等,致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不能正常发挥。

三、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韶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保障粮食和农产品

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为重点,认真总结农村改革发展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有效破解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力争全市农业增加值保持年均增长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保持年均增长7%左右,到2020年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努力破解“四个难题”。

(一)破解农业集约规模经营与土地分散经营相矛盾的难题,催生现代产业。培育和引进现代农业产业,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从而大幅度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从根本上解决土地丢荒和产出效益低下问题,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一是不断创新土地配置政策,以土地的集约经营催生现代农业产业。围绕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促进土地经营权流转、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完善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在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保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基础上,加强土地资源管理,通过大力发展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组织、专业协会等形式,开展多种形式的产业化经营,提高土地经营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一切限制性规定,逐步建立进城务工农民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国民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体系。三是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土地使用管理的新途径新办法。推进农村土地征地制度改革,大胆探索村民委员会以货币补偿、技能培训、就业安置、社会保险、财产经营等多种补偿安置方式,向承包户征用土地用于农业规模经营的办法。四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引导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的方式参与经济合作组织的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和规模效益。五是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处和仲裁,健全调解、信访、仲裁、司法等纠纷调处长效机制,切实维护农业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二)破解农村基层党支部与村委会工作不协调的难题,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进一步加强党在农村的领导核心地位,不断完善村民自治,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对农村工作领导、保持农村社会稳定的根本保证。村民自治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必须在党的统一领导下依法有序进行。一是依法确立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主要职责和法律地位。村党支部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政治领导者,村委会是具体村务的主要管理者。二是加强对村委会选举工作的领导,严格执行《村民自治法》,充分发扬民主,防止宗族势力和地方恶势力操纵选举,保证基层组织依法民主选举,使守法律、有文化、素质高、致富能力强的能人进入村级领导成员。三是加强制度建设,健全运行机制。建立议事决策机制,实现村务民主决策。完善财务监督制度、人事监督制度,实现人财物民主化管理。完善村务公开制度,促进村务工作民主化。四是抓好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教育。五是加强对农民的民主法制教育。

(三)破解农民就业创业技能不高的难题,促进农民增收。使广大农民更快富裕起来,是农村改革发展的目的。要不断探索拓宽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渠道。一是生产增收。大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形成一批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特色产业,走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使之成为农民持续增收的主渠道。二是就业增收。加快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和人力资源配置,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让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不断增加工资性收入。三是创业增收。加大农村创业人才培训,全面启动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工程,不断提高农民的生产经营能力和创业能力。特别是要抓紧实施韶关市去年颁布的《关于促进全民创业的实施意见》,鼓励农村优秀青年和外出返乡人员创办各类经济实体,以创业带就业,以就业促增收。四是财产增收。认真贯

彻物权法和党的十七大精神,切实保护农民对山林土地的经营收入和房屋等不动产的增值收入,不断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五是政策增收。健全农民增收减负的长效机制,把各项支农、惠农、强农、护农政策及各项补贴措施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有效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六是社保增收。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扩大参保覆盖面,减轻农民医疗负担。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提高农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工伤、生育、失业等劳动保险制度,逐步健全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在内的较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四)破解“三农”服务体系不健全的难题,增强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部分。要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把解决“三农”问题摆到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的优先位置。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与保护力度,逐步把县以下的中小型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纳入政府投资的范围。要健全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农业投入长效机制,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要充分利用世贸组织的“绿箱”政策,增加农业科研和推广、质量安全和检验检测、农产品流通设施、农民培训等方面的投入,努力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要增加对农业、农村的金融和科技支持。建立健全包括农业保险、农业标准化建设、农技推广等在内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增强农业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和行业管理体制改革,扎实抓好与农民生产发展密切相关的基层农业推广服务体系改革和建设,构建公益性农业推广体系,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下载破解制约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突出问题的对策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破解制约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突出问题的对策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及对策(推荐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及对策 作者:李 勇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07期 [摘要]文章指出了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困难和问题,并就如何加快农村......

    制约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及对策

    制约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及对策 ●康家会镇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政协联络组长 刘凤仪 近年来,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

    当前地勘单位团员青年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当前地勘单位团员青年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近年来,地勘单位青年职工逐渐增多,团青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随着地勘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新形势、新......

    影响和制约宁远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

    《影响和制约学校发展的突出问题》 为了深入研究影响和制约石亭小学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我校目前所面临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全面总结。 一、现状与问题 1、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欠......

    影响和制约宁远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

    《影响和制约宁远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 调 研 报 告 天堂完全小学校长 蒋明利 为了深入研究影响和制约宁远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促进基础教育持续统筹协调发展,我对宁远县学校......

    对破解制约当前工业园区发展的瓶颈问题的调研与思考

    对破解制约当前工业园区发展的瓶颈问题的调研与思考 2008-10-27 最近,我们对我市市县两级开发区和部分乡镇工业小区进行了调研,并赴益阳、常德两地进行了考察。通过调研与考......

    制约人才工作的问题研究及对策思考

    近年来,按照党管人才原则,各级组织部门积极创新思路、创新体制、创新举措,在加强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上进行了有益探索,丰富和拓展了“党管人才”的内涵。 一、从我县情况看......

    制约人才工作的问题研究及对策思考

    近年来,按照党管人才原则,各级组织部门积极创新思路、创新体制、创新举措,在加强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上进行了有益探索,丰富和拓展了“党管人才”的内涵。一、从我县情况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