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银行业票据业务规范-中国银行业协会(精)
中国银行业票据业务规范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中国银行业票据业务规范》(以下简称 “ 规范 ” 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 国票据法》、《支付结算办法》、《票据管理实施办法》、《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与再贴现 管理暂行办法》、《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等商业汇票业务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 规定,结合我国票据市场及商业汇票业务实践制定。
第二条 本规范遵循 “ 诚信自律、公平竞争、合规经营、共同发展 ” 的市场原则,旨在 自觉建立和维护国内商业汇票市场的良好经营秩序和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促进中国票据 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
第三条 本规范由中国银行业协会(以下简称 “ 中银协 ” 制定,作为中银协各会员单 位办理商业汇票承兑、贴现、转贴现、再贴现、回购、到期托收业务以及在票据业务创新和 风险控制等方面的基本行为规范。
第二章 重要术语与定义
第四条 基于国内货币市场发展现状,本规范所称票据特指商业汇票。商业汇票是出 票人签发的, 委托付款人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商 业汇票分为银行承兑汇票(简称银票和商业承兑汇票(简称商票。根据制作形式与介质 不同, 商业汇票包括纸质商业汇票和电子商业汇票二种形态。电子商业汇票是出票人以数据 电文形式制作的,委托付款人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 据。
第五条 本规范所称票据业务是指以商业汇票为媒介,与信用投放、资金融通以及支 付结算等方面相关的金融服务行为。
第六条 本规范所称承兑业务特指会员单位作为付款人,承诺在票据到期日向收款人 或者持票人支付票面金额的票据行为。
第七条 本规范所称贴现业务是指商业汇票的持票人在汇票到期日前,为了取得资金 贴付一定利息将票据权利转让给会员单位的票据行为。
第八条 本规范所称转贴现业务是指会员单位为了取得资金,将未到期的已贴现商业 汇票再以贴现方式向另一金融机构转让的票据行为。
第九条 本规范所称回购业务是指会员单位(卖出回购方将其持有的已经其贴现的 票据以不改变票据权利人的方式向其他金融机构(买入返售方 申请贴现, 买入返售方按票 面金额以双方商定的回购期限和价格扣除回购利息后向卖出回购方给付资金, 回购到期后卖 出回购方按票面金额向买入返售方购回票据的融资行为。
第十条 本规范所称再贴现业务是指会员单位为了取得资金,将未到期的已贴现商业 汇票再以贴现方式向中国人民银行转让的票据行为。
第十一条 本规范所称到期托收业务是指会员单位以持有票据或委托收款票据向付款 人收取款项的票据行为。
第十二条 本规范所称票据业务期限。贴现、转贴现和再贴现业务的期限从其贴现之 日起至汇票到期日止。实付贴现金额按票面金额扣除贴现日至汇票到期日前一天的利息计 算。承兑人在异地的,贴现、转贴现和再贴现的期限等应符合监管部门的相关规定。回购业
务的期限从业务交易日起至约定赎回日止。票据到期日或交易约定到期日如遇法定节假日顺 延至下一个工作日。
第十三条 本规范所称票据业务利率。贴现利率以再贴现利率为下限加点确定,转贴 现、回购业务利率由会员单位与交易对手协商确定。再贴现业务利率遵循中国人民银行规定。
第三章 基本业务规范 第一节 承兑业务
第十四条 承兑业务申请人应为在承兑行开立账户的依法从事经营活动的法人或其他 组织。
第十五条 承兑行需通过中国人民银行企业征信系统查询承兑申请人信用状况和贷款 卡状态是否正常,不应受理贷款卡暂停或不能提供有效贷款卡申请人的承兑业务申请。
第十六条 承兑业务申请人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其与收款人之间应具有真实的 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各会员单位应认真审查承兑申请人提供的商品或劳务等交易资料 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主要是商品或劳务交易合同和税务发票等资料。
(一对于不能提供真实、有效的商品或劳务交易合同等资料,无法证明存在真实交 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的承兑申请,各会员单位不应受理;(二对于提供虽然真实但已超过合同约定有效期或失去法律效力以及提供虚假商品 或劳务交易合同等资料的承兑申请,各会员单位不应受理;(三对于确实因客观原因无法及时提供商品或劳务交易合同原件(如无交易合同的 现货交易等 的申请人, 各会员单位在确定其具有真实交易关系并有相关证明资料, 且在承 兑协议中有相应风险控制条款的情况下,可以受理;(四已在同一承兑行办理过承兑业务的申请人,在承兑行规定的期限内或票据到期 日前未提交有效的税务发票或其他用以证明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存在的相关凭据的, 承 兑行不应受理其新的承兑申请。
第十七条 在办理承兑业务时,各会员单位应按中国人民银行规定向申请人收取承兑 手续费,敞口风险管理费可按双方协议执行。
第十八条 在办理承兑业务时,各会员单位可根据承兑申请人信用状况收取保证金, 对敞口部分可要求承兑申请人提供承兑行认可的担保。对于收取的保证金, 各会员单位应存 入专户管理,并审核保证金来源的合理性与合规性。
第十九条 接到对本行承兑票据的查询后,各会员单位应及时将被查询票据与本行台 账或票据系统信息以及票据底卡联记载的要素进行核对, 并最迟在下一个工作日营业结束前 予以回复。回复的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一票号、票面金额、出票日、到期日;(二他行是否已办理过查询;(三有无挂失止付、公示催告或被司法机关冻结等情况。
对于有他行查询的票据,承兑行应在回复中注明他行查询次数及查询行行号。查询行 向曾查行发出查询后, 曾查行最迟应于收到查询通知后的三个工作日内明确答复票据是否已 办理贴现或质押。
为避免已贴入票据被除权判决的情况发生,承兑行应在收到法院止付通知书的两个工 作日内通知已查询行,告知公示催告情况。
第二十条 票据到期前,承兑行应通知承兑申请人将票款足额存入其账户用以付款。承兑行因工作差错或故意压票、退票、拖延支付,影响持票人资金使用的,应按中国人民银 行规定的同期同档次贷款的基准利率向委托收款人计付赔偿金。
第二十一条 票据到期,出票人于票据到期日未能足额缴存票款时,承兑行向持票人 付款后,对出票人尚未支付的汇票金额应转入逾期贷款核算和管理。
第二十二条 会员单位发生票据垫款后,应积极催收和追偿。经催收和追偿仍无法收 回垫款的,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包括诉讼在内的多种手段进行维权。
第二十三条 票据到期后,承兑行在收到持票人寄来的委托收款凭证和银票,经审核 确为本行承兑的票据后, 除以下情况外, 应于票据到期日或票据到期后收到票据当日或最迟 次日无条件付款。
(一票据正面注明 “ 不得转让 ” 而发生背书转让的票据;
(二背书不连续且无法提供相关补充证明文件的票据;(三挂失止付期内的票据;(四法院做出除权判决,已无效的票据;(五其他符合《票据法》抗辩事由的票据。
已贴现的票据在托收时,如存在背书个别字迹不规范、印章部分不清晰或存在其他不 影响票据效力的瑕疵事项,有关责任人已提供相关证明文件的或直接在票据上有效更正的, 不应作为拒付或延迟付款的理由。
第二十四条 为提高结算效率,承兑行认为委托收款票据存在影响到期兑付的瑕疵事 项的,应在收到委托收款信函后及时与持票人开户行或持票人进行沟通。
第二节 贴现业务
第二十五条 贴现申请人资格审查。除符合监管部门关于持票人申请贴现应具备的条 件外, 办理贴现的各会员单位还需通过中国人民银行企业征信系统查询贴现申请人的信用状 况和贷款卡状态是否正常。各会员单位不应受理贷款卡暂停或不能提供有效贷款卡的申请人 的贴现业务申请。
第二十六条 票面审验。各会员单位应对拟贴现的票据原件进行审验,确认票据真实, 票面要素齐全,背书连续,签章规范。
第二十七条 票据查询。票据贴现前,各会员单位应向银票承兑行、商票承兑人或其 开户行办理票据查询,查询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一汇票票面要素是否与底卡联要素相符;(二他行是否已向承兑行或承兑人办理过查询;(三有无挂失止付、公示催告或被有关司法机关冻结等。
银票承兑行接到拟贴现会员单位的查询后, 应认真核对查询内容并按照 “ 有查必复、复 必详尽 ” 的原则回复。商票承兑人开户行应对拟贴现会员单位的商票查询在印鉴核对等方面 给予积极配合。
第二十八条 跟单资料审查。各会员单位在贴现环节进行交易背景审查的跟单资料包 括但不限于:交易合同、税务发票或能够证明交易确已履行的其他有效凭证。对于贴现申请 人提供的交易合同、税务发票等经审查不符合规定或者属于虚假交易资料的贴现业务申请, 各会员单位不应受理。
第二十九条 贴现申请人提供经税务机关认可的增值税发票电子数据的,有条件的会 员单位应通过将企业提供的增值税发票电子数据与本单位审核确认的票据贴现数据进行比 对等相符性认定,在此基础上进行交易关系真实性审查。
第三十条 对于承兑行与贴现行为同一会员单位的同一分支机构且持票人为票面收款 人的票据,其贴现跟单资料可以以承兑交易背景审查资料替代。
第三十一条 集团客户内设管理机构对集团内部票据进行统一管理并作为贴现申请人 向会员单位申请贴现时, 会员单位应要求贴现申请人提供其前手与再前手之间的交易背景资 料(包括交易合同和相关税务发票等、贴现申请人加盖公章的书面说明以及转让背书情况。
第三十二条 贴现业务利息的支付方式由贴现申请人与办理贴现的会员单位自行协商 确定,并在贴现合同中明确约定。
第三十三条 各会员单位办理贴现时,应要求贴现申请人将票据背书至本单位,以完 成以本单位为被背书人的票据背书。
第三十四条 转让背书应至少记载以下事项:(一被背书人名称;(二背书人签章。
第三十五条 各会员单位办理贴现后,应在两个工作日内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大额支付 系统或其他有效沟通方式或电子系统, 将 “ 该票据已由本行贴现 ” 的信息告知承兑行。如本行 承兑的票据出现冻结、止付或其他风险事项, 承兑行应在知悉相关风险信息的两个工作日内 告知贴现行。
第三节 转贴现业务
第三十六条 转贴现业务的交易双方应为经法律法规要求的审批程序设立,获得票据 业务经营许可的金融机构。
第三十七条 办理转贴现业务的会员单位应对交易对手的资格及交易资料进行审查并 建立客户基础档案,审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一有效的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金融许可证复印件并加盖交易对手公章;(二纸质票据原件、查询查复书复印件;(三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身份证复印件,经办人身份证原件和委托书(或介绍 信原件;(四交易对手以贴现或转贴现方式取得商业汇票时,作为已支付对价证明的贴现凭 证或转贴现凭证复印件。
第三十八条 各会员单位在办理转贴现业务时,应完成票据背书转让签章。背书要求 与贴现相同。
第三十九条 各会员单位在办理转贴现业务时,应认真审查双方交易合同,确保双方 合同与交易内容一致。
第四节 回购(卖出回购、买入返售业务
第四十条 回购业务的交易双方应为经法律法规要求的审批程序设立,获得票据业务 经营许可的金融机构。
第四十一条 办理回购业务的会员单位应对回购交易对手的资格及交易资料进行审查 并建立客户基础档案,审查内容比照转贴现业务执行。
第四十二条 办理回购业务的金融机构应在清点查验票据后,由双方共同将相关票据 现场封包并存放在买入方处。在回购业务到期日当天, 交易双方应同时在场拆包、确认票据 无误并在收妥资金后进行实物票据交付。封包可采取封总包或者分项封包等形式, 以方便融 资需求。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第四十三条 各会员单位在办理回购业务时应认真审查双方交易合同,确保双方合同 与交易内容一致。
第四十四条 卖出回购方应在回购业务对应票据背面的 “ 被背书人 ” 栏中记载卖出回购 方名称。
第四十五条 回购业务到期日前,买入返售方和卖出回购方均不应做出除追索、法律 保全以及双方协商提前结束回购业务外的其他票据行为,交易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第五节 再贴现业务
第四十六条 各会员单位向中国人民银行办理再贴现业务,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金 融监管的要求。
第四十七条 再贴现业务的操作与办理,应执行业务所属地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的 相关规定。
第六节 到期托收业务
第四十八条 托收票据在邮递、寄送、传递过程中遗失或毁损的,相关票据的承兑行 应本着 “ 友好协商、合作互助 ” 的原则, 在发出托收的金融机构提供充分可信 的证据与承诺的 基础上, 协助其尽快收回票款。对于因承兑行的原因遗失或毁损的票据, 承兑行应协助合法 持票人办理公示催告手续。
第四十九条 各金融机构所持票据因出票人或其他非直接前手原因涉及法律诉讼的, 票据到期后, 承兑行不应以出票人存款账户和保证金账户被司法机关冻结为由, 拖延或拒绝 履行本行作为第一付款人的承诺付款责任。
第五十条 各会员单位收到承兑行退回的汇票及退票理由书、未付票款通知书或拒绝 付款证明之一时, 应对被拒绝付款的事由进行审查。若为无理退票和拒付的, 应联系重新托 收;若联系无效的,可向承兑行上级行或中银协反映,请求协调和解决。
第五十一条 各会员单位应自收到被拒绝付款的有关证明之日起,在法律规定的有效 期内向直接前手及其他前手行使追索权。追索的内容包含拒付的票款、赔付利息及催收费用。追索通知书应直接送达对方签收或以特快专递方式送达对方。
第五十二条 收到商票提示付款通知,各会员单位应主动与承兑单位联系,协助托收 行及时收回托收款项。
第五十三条 金融机构之间的到期票据代理托收,可以由委托人完成票据托收背书、加盖结算专用章、填写托收凭证,并注明“委托收款”字样,由代理人办理寄发托收信函等托 收手续;也可以由委托人在背书人栏内加盖“汇票专用章”,代理人在票据背面“被背书人” 栏加盖结算专用章并注明“委托收款”字样后发出托收。代理人负有妥善保管相关票据及相关 资料的义务,如因代理人保管不善造成票据及相关资料的遗失、毁损从而导致托收拒付,代 理人应对委托方承担相关损失赔偿责任。代理人与委托人依约定承担《纸质商业汇票登记查询管理办法》中规定的托收信息登 记责任。第五十四条 会员单位为非金融机构的一般客户办理的到期票据委托收款,按照《支 付结算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票据的挂失止付、质押、票据到期前的追索应按照《票据法》、《支付结算办法》和 监管部门的有关规定执行。第五十五条 各会员单位办理票据委托收款业务前,应在督促持票人将票据背书事项 记载完整后再予以受理。第四章 业务创新 第五十六条 各会员单位
开展票据业务创新时,应按照相关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履行 报告或审批手续。第五十七条 各会员单位开展票据业务创新,应坚持依法合规的原则,不应以票据业 务创新为名违反法律规定或违背有关监管政策要求。第五十八条 各会员单位开展票据业务创新,应坚持公平竞争的原则,不应以排挤竞 争对手为目的,进行恶性竞争或其他不正当竞争活动。第五十九条 各会员单位开展票据业务创新前应进行可行性研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 内容:
(一)业务创新的内容与客户需求;
(二)业务创新涉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三)业务创新的风险特征和应对措施;
(四)业务创新的成本和收益分析;
(五)本单位人员和系统资源等配备情况;
(六)开发和实施方案等。第六十条 各会员单位推出票据业务创新产品和服务,应制定与业务相适应的操作规 程和内部管理制度,条件成熟的应制定产品手册。第六十一条 各会员单位的产品创新要与本单位风险管理能力相匹配。创新产品正式 推出前,各会员单位应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体系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确保业务的合规操 作。第六十二条 各会员单位开展票据业务创新,应遵守《2006 企业会计准则第 23 条-金融资产转移》,保护投资人、交易对手和相关金融同业的合法权益,不应以隐瞒风险、虚 高收益等欺诈方式推销创新产品。
第六十三条 各会员单位推出票据创新产品和服务,应按照《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 暂行办法》等规定进行定价和公告。第五章 风险控制 第六十四条 各会员单位应根据内部控制的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票据业务内部组织 体系,不断优化和整合票据业务操作流程,确保票据业务风险控制的有效实施。第六十五条 各会员单位应制定包括机构、人员、计算机系统、客户准入和产品在内 的识别、监测、计量和控制票据业务风险的制度、程序和方法。第六十六条 各会员单位应在符合要求的营业场所内办理票据业务,并具备符合重要 空白凭证、有价证券等管理要求的安全防范措施和与业务有关的其他设备、设施。第六十七条 各会员单位应逐步建立和推行票据资产质量分类及监测预警机制,客观 计量评估票据资产质量的真实状况,及时发现票据资产质量的潜在风险并及时采取防范和化 解措施。第六十八条 各会员单位应建立完整的业务档案并妥善保管,在各单位规定的业务和 检查期限内,应确保原始记录、合同协议和各种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第六十九条 各会员单位办理票据承兑业务的风险敞口金额应控制在承兑申请人授信 额度之内;
商票贴现金额应控制在承兑人授信额度之内或贴现申请人授信额度之内; 商票转 贴现金额应控制在承兑人授信额度之内或第一手贴现行授信额度之内; 银票贴现、转贴现金 额应控制在承兑行授信额度之内; 票据买入返售金额应控制在交易对手授信额度之内。与上 述授信规则不尽相同的单位,应按照授信额度可计量、风险可控制的原则,制定本单位信用 风险控制规范并遵照执行。第七十条 各会员单位应根据本单位经营管理需要和风险控制要求,科学制定市场风 险管理措施,防止低价恶性竞争。第七十一条 资金划付风险控制。
(一)各会员单位划付贴现资金时,要认真审查贴现凭证上的贴现申请人名称与票据 持票人名称是否一致,贴现资金应直接划入贴现协议中指定的贴现申请人开立在本行的账 户。
(二)各会员单位办理票据业务资金划付时,不应使用银行汇票、本票、支票等支付 工具划付资金,应防止收款人通过背书转让等方式挪用资金或改变票款资金流向。
(三)各会员单位之间的资金划付应通过中国人民银行规定或认可的支付系统办理。第七十二条 各会员单位之间不应在票据未审验、未交接或未见证的情况下办理转贴 现业务和回购业务。第七十三条 各会员单位在办理票据业务时,应做到当日受理的票据当天入库保管,不应将贴现、转贴现或回购买入的票据放入银行内非重要凭证保管场所或非银行场所保管。第七十四条 各会员单位在办理纸票承兑、未用退回、贴现、转贴现、再贴现、质押、质押解除、委托收款、付款、拒付、挂失止付、公示催告、止付解除等业务后,应按要求将 相关信息及时录入中国人民银行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纸票登记查询”模块,并确保登记信息的 准确性。
商业汇票承兑、贴现、票款收回等相关信息应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规定及时录入中 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第七十五条 各会员单位应根据监管部门的要求,结合本单位自身情况,采取有效措 施,加强对票据承兑、贴现交易背景的审查工作,履行对承兑申请人、贴现申请人资金进行 必要的合理性合规性监督和信息反馈义务。第六章 附则 第七十六条 各会员单位办理电子商业汇票业务,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电子商业汇票 业务管理办法》以及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的有关规定执行。《电子商业汇票业务管理办法》等 规定未能明确的具体细节可比照本规范执行。第七十七条 各会员单位应依据本规范健全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并组织落实。第七十八条 会员单位如有违反本规范的行为,其他会员单位有权向中银协反映;对
于情节严重者,中银协可视情况给予警告、通报、暂停或取消会员资格等自律惩戒措施,并 以中银协公开网站、信息平台或其他业内交流载体予以公示。对于违反票据业务有关法律、法规及规章的会员单位,中银协可上报至中国人民银行以及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处 理。第七十九条 本规范经征求各会员单位意见,由中国银行业协会自律工作委员会审议 通过,自发布之日起实施。第八十条 本规范由中国银行业协会自律工作委员会负责解释和修订。
第二篇:中国银行业票据业务规范总则第一条中国银行业票据业务
中国银行业票据业务规范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中国银行业票据业务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支付结算办法》、《票据管理实施办法》、《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与再贴现管理暂行办法》、《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等商业汇票业务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规定,结合我国票据市场及商业汇票业务实践制定。
第二条 本规范遵循“诚信自律、公平竞争、合规经营、共同发展”的市场原则,旨在自觉建立和维护国内商业汇票市场的良好经营秩序和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中国票据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
第三条 本规范由中国银行业协会(以下简称“中银协”)制定,作为中银协各会员单位办理商业汇票承兑、贴现、转贴现、再贴现、回购、到期托收业务以及在票据业务创新和风险控制等方面的基本行为规范。
第二章 重要术语与定义
第四条 基于国内货币市场发展现状,本规范所称票据特指商业汇票。商业汇票是出票人签发的,委托付款人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商业汇票分为银行承兑汇票(简称银票)和商业承兑汇票(简称商票)。根据制作形式与介质不同,商业汇票包括纸质商业汇票和电子商业汇票二种形态。电子商业汇票是出票人以数据电文形式制作的,委托付款人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第五条 本规范所称票据业务是指以商业汇票为媒介,与信用投放、资金融通以及支付结算等方面相关的金融服务行为。
第六条 本规范所称承兑业务特指会员单位作为付款人,承诺在票据到期日向收款人或者持票人支付票面金额的票据行为。
第七条 本规范所称贴现业务是指商业汇票的持票人在汇票到期日前,为了取得资金贴付一定利息将票据权利转让给会员单位的票据行为。
第八条 本规范所称转贴现业务是指会员单位为了取得资金,将未到期的已贴现商业汇票再以贴现方式向另一金融机构转让的票据行为。
第九条 本规范所称回购业务是指会员单位(卖出回购方)将其持有的已经其贴现的票据以不改变票据权利人的方式向其他金融机构(买入返售方)申请贴现,买入返售方按票面金额以双方商定的回购期限和价格扣除回购利息后向卖出回购方给付资金,回购到期后卖出回购方按票面金额向买入返售方购回票据的融资行为。
第十条 本规范所称再贴现业务是指会员单位为了取得资金,将未到期的已贴现商业汇票再以贴现方式向中国人民银行转让的票据行为。
第十一条 本规范所称到期托收业务是指会员单位以持有票据或委托收款票据向付款人收取款项的票据行为。
第十二条 本规范所称票据业务期限。贴现、转贴现和再贴现业务的期限从其贴现之日起至汇票到期日止。实付贴现金额按票面金额扣除贴现日至汇票到期日前一天的利息计算。承兑人在异地的,贴现、转贴现和再贴现的期限等应符合监管部门的相关规定。回购业务的期限从业务交易日起至约定赎回日止。票据到期日或交易约定到期日如遇法定节假日顺延至下一个工作日。
第十三条 本规范所称票据业务利率。贴现利率以再贴现利率为下限加点确定,转贴现、回购业务利率由会员单位与交易对手协商确定。再贴现业务利率遵循中国人民银行规定。
第三章 基本业务规范
第一节 承兑业务
第十四条 承兑业务申请人应为在承兑行开立账户的依法从事经营活动的法人或其他组织。
第十五条 承兑行需通过中国人民银行企业征信系统查询承兑申请人信用状况和贷款卡状态是否正常,不应受理贷款卡暂停或不能提供有效贷款卡申请人的承兑业务申请。
第十六条 承兑业务申请人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其与收款人之间应具有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各会员单位应认真审查承兑申请人提供的商品或劳务等交易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主要是商品或劳务交易合同和税务发票等资料)。
(一)对于不能提供真实、有效的商品或劳务交易合同等资料,无法证明存在真实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的承兑申请,各会员单位不应受理;
(二)对于提供虽然真实但已超过合同约定有效期或失去法律效力以及提供虚假商品或劳务交易合同等资料的承兑申请,各会员单位不应受理;
(三)对于确实因客观原因无法及时提供商品或劳务交易合同原件(如无交易合同的现货交易等)的申请人,各会员单位在确定其具有真实交易关系并有相关证明资料,且在承兑协议中有相应风险控制条款的情况下,可以受理;
(四)已在同一承兑行办理过承兑业务的申请人,在承兑行规定的期限内或票据到期日前未提交有效的税务发票或其他用以证明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存在的相关凭据的,承兑行不应受理其新的承兑申请。
第十七条 在办理承兑业务时,各会员单位应按中国人民银行规定向申请人收取承兑手续费,敞口风险管理费可按双方协议执行。
第十八条 在办理承兑业务时,各会员单位可根据承兑申请人信用状况收取保证金,对敞口部分可要求承兑申请人提供承兑行认可的担保。对于收取的保证金,各会员单位应存入专户管理,并审核保证金来源的合理性与合规性。
第十九条 接到对本行承兑票据的查询后,各会员单位应及时将被查询票据与本行台账或票据系统信息以及票据底卡联记载的要素进行核对,并最迟在下一个工作日营业结束前予以回复。回复的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一)票号、票面金额、出票日、到期日;
(二)他行是否已办理过查询;
(三)有无挂失止付、公示催告或被司法机关冻结等情况。
对于有他行查询的票据,承兑行应在回复中注明他行查询次数及查询行行号。查询行向曾查行发出查询后,曾查行最迟应于收到查询通知后的三个工作日内明确答复票据是否已办理贴现或质押。
为避免已贴入票据被除权判决的情况发生,承兑行应在收到法院止付通知书的两个工作日内通知已查询行,告知公示催告情况。
第二十条 票据到期前,承兑行应通知承兑申请人将票款足额存入其账户用以付款。承兑行因工作差错或故意压票、退票、拖延支付,影响持票人资金使用的,应按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同期同档次贷款的基准利率向委托收款人计付赔偿金。
第二十一条 票据到期,出票人于票据到期日未能足额缴存票款时,承兑行向持票人付款后,对出票人尚未支付的汇票金额应转入逾期贷款核算和管理。
第二十二条 会员单位发生票据垫款后,应积极催收和追偿。经催收和追偿仍无法收回垫款的,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包括诉讼在内的多种手段进行维权。
第二十三条 票据到期后,承兑行在收到持票人寄来的委托收款凭证和银票,经审核确为本行承兑的票据后,除以下情况外,应于票据到期日或票据到期后收到票据当日或最迟次日无条件付款。
(一)票据正面注明“不得转让”而发生背书转让的票据;
(二)背书不连续且无法提供相关补充证明文件的票据;
(三)挂失止付期内的票据;
(四)法院做出除权判决,已无效的票据;
(五)其他符合《票据法》抗辩事由的票据。
已贴现的票据在托收时,如存在背书个别字迹不规范、印章部分不清晰或存在其他不影响票据效力的瑕疵事项,有关责任人已提供相关证明文件的或直接在票据上有效更正的,不应作为拒付或延迟付款的理由。
第二十四条 为提高结算效率,承兑行认为委托收款票据存在影响到期兑付的瑕疵事项的,应在收到委托收款信函后及时与持票人开户行或持票人进行沟通。
第二节 贴现业务
第二十五条 贴现申请人资格审查。除符合监管部门关于持票人申请贴现应具备的条件外,办理贴现的各会员单位还需通过中国人民银行企业征信系统查询贴现申请人的信用状况和贷款卡状态是否正常。各会员单位不应受理贷款卡暂停或不能提供有效贷款卡的申请人的贴现业务申请。
第二十六条 票面审验。各会员单位应对拟贴现的票据原件进行审验,确认票据真实,票面要素齐全,背书连续,签章规范。
第二十七条 票据查询。票据贴现前,各会员单位应向银票承兑行、商票承兑人或其开户行办理票据查询,查询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一)汇票票面要素是否与底卡联要素相符;
(二)他行是否已向承兑行或承兑人办理过查询;
(三)有无挂失止付、公示催告或被有关司法机关冻结等。
银票承兑行接到拟贴现会员单位的查询后,应认真核对查询内容并按照“有查必复、复必详尽”的原则回复。商票承兑人开户行应对拟贴现会员单位的商票查询在印鉴核对等方面给予积极配合。
第二十八条 跟单资料审查。各会员单位在贴现环节进行交易背景审查的跟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交易合同、税务发票或能够证明交易确已履行的其他有效凭证。对于贴现申请人提供的交易合同、税务发票等经审查不符合规定或者属于虚假交易资料的贴现业务申请,各会员单位不应受理。
第二十九条 贴现申请人提供经税务机关认可的增值税发票电子数据的,有条件的会员单位应通过将企业提供的增值税发票电子数据与本单位审核确认的票据贴现数据进行比对等相符性认定,在此基础上进行交易关系真实性审查。
第三十条 对于承兑行与贴现行为同一会员单位的同一分支机构且持票人为票面收款人的票据,其贴现跟单资料可以以承兑交易背景审查资料替代。
第三十一条 集团客户内设管理机构对集团内部票据进行统一管理并作为贴现申请人向会员单位申请贴现时,会员单位应要求贴现申请人提供其前手与再前手之间的交易背景资料(包括交易合同和相关税务发票等)、贴现申请人加盖公章的书面说明以及转让背书情况。
第三十二条 贴现业务利息的支付方式由贴现申请人与办理贴现的会员单位自行协商确定,并在贴现合同中明确约定。
第三十三条 各会员单位办理贴现时,应要求贴现申请人将票据背书至本单位,以完成以本单位为被背书人的票据背书。
第三十四条 转让背书应至少记载以下事项:
(一)被背书人名称;
(二)背书人签章。
第三十五条 各会员单位办理贴现后,应在两个工作日内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大额支付系统或其他有效沟通方式或电子系统,将“该票据已由本行贴现”的信息告知承兑行。如本行承兑的票据出现冻结、止付或其他风险事项,承兑行应在知悉相关风险信息的两个工作日内告知贴现行。
第三节 转贴现业务
第三十六条 转贴现业务的交易双方应为经法律法规要求的审批程序设立,获得票据业务经营许可的金融机构。
第三十七条 办理转贴现业务的会员单位应对交易对手的资格及交易资料进行审查并建立客户基础档案,审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一)有效的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金融许可证复印件并加盖交易对手公章;
(二)纸质票据原件、查询查复书复印件;
(三)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身份证复印件,经办人身份证原件和委托书(或介绍信)原件;
(四)交易对手以贴现或转贴现方式取得商业汇票时,作为已支付对价证明的贴现凭证或转贴现凭证复印件。
第三十八条 各会员单位在办理转贴现业务时,应完成票据背书转让签章。背书要求与贴现相同。
第三十九条 各会员单位在办理转贴现业务时,应认真审查双方交易合同,确保双方合同与交易内容一致。
第四节 回购(卖出回购、买入返售)业务
第四十条 回购业务的交易双方应为经法律法规要求的审批程序设立,获得票据业务经营许可的金融机构。
第四十一条 办理回购业务的会员单位应对回购交易对手的资格及交易资料进行审查并建立客户基础档案,审查内容比照转贴现业务执行。
第四十二条 办理回购业务的金融机构应在清点查验票据后,由双方共同将相关票据现场封包并存放在买入方处。在回购业务到期日当天,交易双方应同时在场拆包、确认票据无误并在收妥资金后进行实物票据交付。封包可采取封总包或者分项封包等形式,以方便融资需求。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第四十三条 各会员单位在办理回购业务时应认真审查双方交易合同,确保双方合同与交易内容一致。
第四十四条 卖出回购方应在回购业务对应票据背面的“被背书人”栏中记载卖出回购方名称。
第四十五条 回购业务到期日前,买入返售方和卖出回购方均不应做出除追索、法律保全以及双方协商提前结束回购业务外的其他票据行为,交易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第五节 再贴现业务
第四十六条 各会员单位向中国人民银行办理再贴现业务,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金融监管的要求。
第四十七条 再贴现业务的操作与办理,应执行业务所属地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的相关规定。
第六节 到期托收业务
第四十八条 托收票据在邮递、寄送、传递过程中遗失或毁损的,相关票据的承兑行应本着“友好协商、合作互助”的原则,在发出托收的金融机构提供充分可信的证据与承诺的基础上,协助其尽快收回票款。对于因承兑行的原因遗失或毁损的票据,承兑行应协助合法持票人办理公示催告手续。
第四十九条 各金融机构所持票据因出票人或其他非直接前手原因涉及法律诉讼的,票据到期后,承兑行不应以出票人存款账户和保证金账户被司法机关冻结为由,拖延或拒绝履行本行作为第一付款人的承诺付款责任。
第五十条 各会员单位收到承兑行退回的汇票及退票理由书、未付票款通知书或拒绝付款证明之一时,应对被拒绝付款的事由进行审查。若为无理退票和拒付的,应联系重新托收;若联系无效的,可向承兑行上级行或中银协反映,请求协调和解决。
第五十一条 各会员单位应自收到被拒绝付款的有关证明之日起,在法律规定的有效期内向直接前手及其他前手行使追索权。追索的内容包含拒付的票款、赔付利息及催收费用。追索通知书应直接送达对方签收或以特快专递方式送达对方。
第五十二条 收到商票提示付款通知,各会员单位应主动与承兑单位联系,协助托收行及时收回托收款项。
第五十三条 金融机构之间的到期票据代理托收,可以由委托人完成票据托收背书、加盖结算专用章、填写托收凭证,并注明“委托收款”字样,由代理人办理寄发托收信函等托收手续;也可以由委托人在背书人栏内加盖“汇票专用章”,代理人在票据背面“被背书人”栏加盖结算专用章并注明“委托收款”字样后发出托收。代理人负有妥善保管相关票据及相关资料的义务,如因代理人保管不善造成票据及相关资料的遗失、毁损从而导致托收拒付,代理人应对委托方承担相关损失赔偿责任。
代理人与委托人依约定承担《纸质商业汇票登记查询管理办法》中规定的托收信息登记责任。
第五十四条 会员单位为非金融机构的一般客户办理的到期票据委托收款,按照《支付结算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票据的挂失止付、质押、票据到期前的追索应按照《票据法》、《支付结算办法》和监管部门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十五条 各会员单位办理票据委托收款业务前,应在督促持票人将票据背书事项记载完整后再予以受理。
第四章 业务创新
第五十六条 各会员单位开展票据业务创新时,应按照相关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履行报告或审批手续。
第五十七条 各会员单位开展票据业务创新,应坚持依法合规的原则,不应以票据业务创新为名违反法律规定或违背有关监管政策要求。
第五十八条 各会员单位开展票据业务创新,应坚持公平竞争的原则,不应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进行恶性竞争或其他不正当竞争活动。
第五十九条 各会员单位开展票据业务创新前应进行可行性研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一)业务创新的内容与客户需求;
(二)业务创新涉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三)业务创新的风险特征和应对措施;
(四)业务创新的成本和收益分析;
(五)本单位人员和系统资源等配备情况;
(六)开发和实施方案等。
第六十条 各会员单位推出票据业务创新产品和服务,应制定与业务相适应的操作规程和内部管理制度,条件成熟的应制定产品手册。
第六十一条 各会员单位的产品创新要与本单位风险管理能力相匹配。创新产品正式推出前,各会员单位应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体系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确保业务的合规操作。
第六十二条 各会员单位开展票据业务创新,应遵守《2006企业会计准则第23条--金融资产转移》,保护投资人、交易对手和相关金融同业的合法权益,不应以隐瞒风险、虚高收益等欺诈方式推销创新产品。
第六十三条 各会员单位推出票据创新产品和服务,应按照《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等规定进行定价和公告。
第五章 风险控制
第六十四条 各会员单位应根据内部控制的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票据业务内部组织体系,不断优化和整合票据业务操作流程,确保票据业务风险控制的有效实施。
第六十五条 各会员单位应制定包括机构、人员、计算机系统、客户准入和产品在内的识别、监测、计量和控制票据业务风险的制度、程序和方法。
第六十六条 各会员单位应在符合要求的营业场所内办理票据业务,并具备符合重要空白凭证、有价证券等管理要求的安全防范措施和与业务有关的其他设备、设施。
第六十七条 各会员单位应逐步建立和推行票据资产质量分类及监测预警机制,客观计量评估票据资产质量的真实状况,及时发现票据资产质量的潜在风险并及时采取防范和化解措施。
第六十八条 各会员单位应建立完整的业务档案并妥善保管,在各单位规定的业务和检查期限内,应确保原始记录、合同协议和各种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第六十九条 各会员单位办理票据承兑业务的风险敞口金额应控制在承兑申请人授信额度之内;商票贴现金额应控制在承兑人授信额度之内或贴现申请人授信额度之内;商票转贴现金额应控制在承兑人授信额度之内或第一手贴现行授信额度之内;银票贴现、转贴现金额应控制在承兑行授信额度之内;票据买入返售金额应控制在交易对手授信额度之内。与上述授信规则不尽相同的单位,应按照授信额度可计量、风险可控制的原则,制定本单位信用风险控制规范并遵照执行。
第七十条 各会员单位应根据本单位经营管理需要和风险控制要求,科学制定市场风险管理措施,防止低价恶性竞争。
第七十一条 资金划付风险控制。
(一)各会员单位划付贴现资金时,要认真审查贴现凭证上的贴现申请人名称与票据持票人名称是否一致,贴现资金应直接划入贴现协议中指定的贴现申请人开立在本行的账户。
(二)各会员单位办理票据业务资金划付时,不应使用银行汇票、本票、支票等支付工具划付资金,应防止收款人通过背书转让等方式挪用资金或改变票款资金流向。
(三)各会员单位之间的资金划付应通过中国人民银行规定或认可的支付系统办理。
第七十二条 各会员单位之间不应在票据未审验、未交接或未见证的情况下办理转贴现业务和回购业务。
第七十三条 各会员单位在办理票据业务时,应做到当日受理的票据当天入库保管,不应将贴现、转贴现或回购买入的票据放入银行内非重要凭证保管场所或非银行场所保管。
第七十四条 各会员单位在办理纸票承兑、未用退回、贴现、转贴现、再贴现、质押、质押解除、委托收款、付款、拒付、挂失止付、公示催告、止付解除等业务后,应按要求将相关信息及时录入中国人民银行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纸票登记查询”模块,并确保登记信息的准确性。
商业汇票承兑、贴现、票款收回等相关信息应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规定及时录入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
第七十五条 各会员单位应根据监管部门的要求,结合本单位自身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票据承兑、贴现交易背景的审查工作,履行对承兑申请人、贴现申请人资金进行必要的合理性合规性监督和信息反馈义务。
第六章 附则
第七十六条 各会员单位办理电子商业汇票业务,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电子商业汇票业务管理办法》以及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的有关规定执行。《电子商业汇票业务管理办法》等规定未能明确的具体细节可比照本规范执行。
第七十七条 各会员单位应依据本规范健全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并组织落实。
第七十八条 会员单位如有违反本规范的行为,其他会员单位有权向中银协反映;对于情节严重者,中银协可视情况给予警告、通报、暂停或取消会员资格等自律惩戒措施,并以中银协公开网站、信息平台或其他业内交流载体予以公示。对于违反票据业务有关法律、法规及规章的会员单位,中银协可上报至中国人民银行以及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处理。
第七十九条 本规范经征求各会员单位意见,由中国银行业协会自律工作委员会审议通过,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第八十条 本规范由中国银行业协会自律工作委员会负责解释和修订。
第三篇: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2014)》
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2014)》
6月30日,中国银行业协会在京发布《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2014)》。报告由中国银行业协会行业发展委员会主任单位交通银行牵头,20余家成员银行参与撰写。其主要报告点:
一、世界经济缓慢复苏,银行业经
营环境复杂多变。2014年,全球经济缓慢复苏,未来增长面临诸多挑战。全面深化改革一方面对中国经济短期增长带来一定挑战,另一方面改革红利的释放以及稳增长政策空间仍然充裕,有助于经济保持平稳运行。总体上看,投资等因素有助于支撑经济增长相对平稳,物价涨幅不高,但我国经济运行也面临房地产市场调整、融资成本高企等一系列挑战。中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一系列风险和挑战,加之金融改革进一步推进,都对央行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和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略偏向宽松,加大定向调整和结构性支持力度;货币政策全面放松的可能性不大,以稳定总量和优化结构为主要调控方向,综合运用数量、价格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进一步增强灵活性和针对性。监管机构将在持续落实“巴塞尔协议III”、支持“三农”、设立民营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等方面进一步加强监管引领,推动银行业深化改革开放。银行业将顺应监管政策变化,以内部经营思路的更新和管理能力的提升配合外部监管要求的强化,全面推动转型发展。
二、改革创新深入推进,特色化经营初显成效。银行业金融机构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切实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总体保持稳健运行。资产负债规模稳步增长,盈利能力保持基本稳定,盈利增速进一步放缓,资本充足率和资产质量总体保持稳定,拨备整体较为充足。但受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加快、化解产能过剩及金融改革深入推进等影响,银行业金融机构也面临流动性短期波动增多、信用风险有所上升等挑战。面对多重压力和挑战,银行业金融机构结合自身实际和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快了战略转型和经营模式转变:盘活存量,优化增量,积极调整信贷结构;表内外协同推进,做大社会融资总量;加大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多渠道支持实体经济;紧密对接上海自贸区建设,助力中国经济打造新的增长极;努力做好城镇化金融服务。银行业金融机构深入推进内部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完善公司治理,加强董事会、监事会的履职能力建设;调整优化总部组织架构,精简总行部门,进一步提高总部运营管理效率;推进分支机构经营管理模式转型,省直分行将管理与经营并重,省辖分行则以利润和经营为中心。同时积极加强新型渠道建设,通过自助渠道、移动渠道、微信银行等推动服务模式创新。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结合外部环境变化和自身实际情况,尝试探索特色化经营,制订了差异化的发展战略。如政策性银行以支持国家发展战略为重点、大型商业银行着眼于不断提升跨境、跨业综合服务能力、股份制商业银行推进专业化经营、城市商业银行坚持服务本地经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聚焦“三农”等。银行业金融机构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格局渐趋形成。
三、资产规模稳步增长,资产结构逐步优化。中国银行业积极贯彻落实宏观调控政策,资产总额突破150万亿元,同比增长13.27%,继续呈现平稳增长态
势。大、中、小银行资产份额进一步向均衡方向发展,非信贷类资产占比有所增加,不良贷款略有回升但整体稳定。受利率市场化快速推进的影响,人民币贷款利率呈现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银行业将加快资产业务转型,加快资产结构调整,加快资产业务创新,夯实资产业务发展质量,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改革深化、转型升级、市场竞争的要求,确保资产业务持续健康发展。
银行业对公业务发展态势良好。继续加强对实体经济的服务力度,重点支持经济转型升级、战略新兴产业以及小微企业发展,利用金融杠杆促进去产能政策目标的实现。新增公司贷款占比进一步下降,并趋于稳定;公司贷款结构持续优化,短期贷款占比上升;行业信贷结构更加合理、房地产贷款规模扩张但增速放缓;中西部地区信贷增速进一步加快;大中小型企业贷款增速趋同,小微企业贷款占比稳步提升。
继续加大以大零售为重要方向的业务经营转型力度,在资本配置、资源配置、产品创新等方面不断满足零售业务发展需要,个人贷款等业务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个人贷款整体发展势头良好,新增个人贷款规模和增速稳步提高;个人住房贷款份额增加明显,个人住房贷款规模增加,个人消费贷款短期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信用卡规模和用信率进一步提升,但逾期风险有所上升。
四、负债增速明显放缓,存款理财化倾向加强。受国内外复杂宏观经济形势、利率市场化改革和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等诸多原因的影响,2013年总负债增速大幅回落。截至2013年末,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负债总额达141.18万亿元,增幅为12.99%,同比下降4.8个百分点。各类机构负债增速有所分化,人民币对公存款增速略微上升,企业活期存款占比小幅回落;人民币个人存款业务稳步发展,并呈现波动性,个人活期存款占比持续小幅下降;负债成本变动有所分化,存款“理财化”趋势增强。同时,外币存款总额增长明显放缓,各类外币存款增长趋势分化。2014年,经济发展方式和增速使得对资金的竞争更为激烈,互联网金融与大资管发展分流资金,利率市场化稳步推进对负债业务经营提出了更高要求。银行业将加快优化业务流程,提高吸收存款能力,通过推动客户重心“下移”,扩大负债业务来源渠道。
非存款类负债业务进入调整期,同业存放增速大幅下降,拆入资金增速持续下降,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步伐放缓,卖出回购金融资产增速放缓,向央行借款快速增长。随着同业市场的进一步规范,以及债券市场的加快发展,银行业将更加积极地拓展同业拆借、回购、金融债等业务。交易性金融负债、衍生金融负债等的竞争会更加激烈,市场规模将明显扩张,银行负债资金来源更加多样化。
五、中间业务全面提速,运行特点凸显转型方向。2013年,银行业加快中间业务的创新和发展,16家上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总额、增速和占比一致回升,表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但受环境及自身因素的限制,大型、股份制两大类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之间存在差异,二者各具优势。大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总额的绝对优势正在逐渐丧失,股份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增速和占比优势进一步显现。中间业务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部分项目发展速度和收入占比出现明显变化,导致其在同业中的排名发生相应变化。总体上,股份制商业银行多项业务发展较快和新型业务发展较快的局势未发生根本变化。
银行业中间业务运行与当前运行环境具有紧密联系,表现出竞争更加激烈、服务水平和效率进一步提高,多元业务条线共同发展,电子化技术的不断渗透和机构合作力度增强等显著特点,这些特点与银行业在多种外部压力下谋求转型的发展方向密切相联。2014年,银行业将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创新,通过推动事业部制实施或利润中心改革、提升综合化服务水平、加大海外发展力度等措施促进中间业务进一步发展。
六、全面风险管理能力不断加强,风险状况总体平稳,但部分区域和行业信用风险特征明显。2013年,银行业信贷资产质量基本稳定,资本较为充足,整体拨备水平较高,信用风险管理处于较好水平。但区域和行业信用风险特征明显,光伏、钢铁、船舶、平板玻璃等产能过剩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增加较快,新增不良贷款分布则依然集中在长江三角洲等区域,企业信用风险相对集中于民营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制度建设持续加强,合规及操作风险管理在文化建设方面成效明显,案件治理和风险防控能力显著提升。2014年,受外需冲击较大的小企业和部分产能过剩问题突出的企业的不良贷款可能继续增长。房地产、融资平台相关贷款应予以高度关注;流动性总体平稳,不会爆发大规模流动性风险;随着利率市场化推进、汇率弹性增强、资本流动频繁,市场风险压力趋于上升。
面对复杂严峻的风险形势,银行业金融机构从制度建设、优化流程、创新工具等多方面加以应对,保持风险水平的总体稳定。不断完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加大信贷结构优化调整力度,加强对产能过剩行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行业等信用风险管理,加大不良贷款管理和清收处置力度。不断完善市场风险管理政策体系,优化市场风险计量及监控的方法、流程和工具,明确市场风险管理目标,提升对单类业务、单类资产组合的整合管理能力。从内生和外生两个维度加强对流动性风险的分析、计量和研判,建立更为全面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框架,提高压力测试、应急计划等管理方法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合规及操作风险管理在文化建设、制度流程、管理工具创新等方面砥砺前行,操作风险管理制度和方法不断完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操作风险管理进一步细化,监测和管控力度加大,操作风险管理能力有效提升。
七、盈利增速进一步放缓,盈利能力面临持续挑战。2013年,受经济增长中枢下移,利率市场化进程加速和金融脱媒持续深入等因素的影响,商业银行在规模增长逐步回归常态的背景下,净息差有所下降。尽管中间业务收入增速有所回升,成本收入比也进一步下降,但依旧难改利润增长与资产质量同步承压的态势。2013年商业银行全年实现净利润1.42万亿元,同比增长14.5%。2014年,银行业整体规模增速趋缓将成为新常态,净利润增速可能进一步回落到9%左右。升息资产增速保持平稳,仍将是拉动银行业盈利增长的最主要驱动因素;负债拓展仍存在较大的压力;净息差稳中略降,下降幅度有所收窄;中间业务有望保持平稳增长;经营成本小幅下降。
八、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服务质量持续提升。2013年,中国银行业在自律规范、丰富服务渠道、提升服务效率、产品创新、维护公众权益、展现行业风采、检视自身问题等七个方面进一步推动服务改进,展现了一系列新的亮点。服务能力持续显著提升,客户满意度稳步提高,网点功能和服务细节更加完善,惠及社
会各层面及实体经济发展。同时也存在诸如服务理念需要进一步提升、网点布局需要进一步均衡、服务效率需要进一步提高等问题。
2014年,中国银行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打造责任银行,有效支持国家发展,普惠金融惠及广大社会层面,绿色金融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热心公益事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国银行业将坚持以服务经济增长、服务社会公众为主线,不断提高服务质量;进一步开拓创新,践行社会责任承诺,继续提升银行价值,加强员工队伍建设,服务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
第四篇:中国银行业保理业务自律公约(中国银行业协会,2009年8月4日)
中国银行业保理业务自律公约
中国银行业协会
(2009年8月4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促进我国银行业保理业务的健康快速发展,培育规范经营、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有关监管要求,结合保理业务实际,制定本公约。
第二条 中国银行业协会保理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保理委员会”)是银行业保理业务自律管理的专业组织,保理委员会成员单位(以下简称“成员单位”)通过成员大会参与自律管理。
第三条 保理业务自律的宗旨是:依法合规经营,抵制不正当竞争行为,防范业务风险,保障客户利益,共同促进保理业务持续健康运营和发展。
第四条 保理业务自律的基本要求是: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监管部门规章,诚信经营,不损害客户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行业利益。
第二章 自律约定
第五条 成员单位应建立完善的保理业务管理办法、内部风险控制制度、岗位职责、操作规程、从业人员行为规范、会计核算办法,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制度,配备高效、安全、可靠的保理业务电子支持系统。
第六条 成员单位及其从业人员应自觉遵循商业道德,不得以任何形式诋毁其他成员单位的商业信誉,不得利用任何不当手段干预或影响保理业务市场秩序,不得泄露客户商业秘密,坚决杜绝恶性竞争、垄断等市场行为。
第七条 倡导成员单位不断整合自身资源优势,创新保理业务产品,拓展保理业务服务领域和服务内涵,为客户提供更加全面的贸易融资服务。
第八条 成员单位应协作开展保理业务调研和宣传,及时向监管部门反映有关情况和意见,支持建立行业指引和业务规范,积极参与有关国际组织发起的保理行业工作规则的制定与推广。
第九条 成员单位应共同发展保理业务市场,协作举行各种形式的业务培训及业务推介活动,积极参与有关国际组织举办的保理业务推介、资格认证考试和业务研讨等活动。
第十条 成员单位应加强业务交流以及互惠互利合作,共同促进多层次信用体系建设,实现对不良保理商户风险信息的共享。成员单位应依据诚信原则开展资信查核工作,避免对保理商户造成不必要的干扰或浪费资信系统资源。
第十一条 成员单位应建立信息沟通与共享机制,及时向保理委员会报送业务数据和信息,保证保理业务统计工作的有效性和权威性。
第十二条 成员单位应积极配合和支持保理委员会和监管部门的工作,积极参加保理委员会组织的各项活动,促进行业政策、法规及信用环境建设。
第十三条 成员单位及其从业人员应严格遵守《中国银行业从业人员流动公约》,共同维护业内人员正常流动秩序。
第三章 监督与管理
第十四条 保理委员会可要求成员单位对公约执行情况进行自查。鼓励成员单位互相监督,向保理委员会举报违反本公约的行为。
第十五条 保理委员会有权对成员单位及其从业人员执行公约的情况进行监督,组织公约执行情况的检查工作,并通报检查情况;定期组织保理业务经营状况的综合测评,并发布行业发展报告。
第十六条 保理委员会应本着公正、公开、客观的原则,及时查证和处理违反本公约事件,维护成员单位的正当权益,维护保理业务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第十七条 保理委员会可以根据违约程度对违反本公约的成员单位采取警示并责令限期整改、进行内部通报批评等措施,对涉嫌违规经营或触犯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将有关违法违规情况及时向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或其他主管部门反映和检举。
第十八条 保理委员会应代表成员单位积极与监管部门开展沟通交流,定期、不定期向监管部门反映保理行业相关信息、风险状况和监管规范建议等,可协助监管部门开展必要的调查研究工作。
第四章 附 则
第十九条 本公约经保理委员会成员大会审议通过后生效,报中国银行业协会备案。第二十条 本公约与国家法律、法规和监管部门规章不一致的,依有关法律、法规和监管部门规章执行。
第二十一条 本公约由保理委员会负责解释和修订。
第五篇:中国银行业协会[范文]
中国银行业协会(China Banking Association,CBA)成立于2000年5月,是经中国人民银行和民政部批准成立,并在民政部登记注册的全国性非营利社会团体,是中国银行业自律组织。2003年中国银监会成立后,中国银行业协会主管单位由中国人民银行变更为中国银监会。凡经中国银监会批准设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含在华外资银行业金融机构)以及经相关监管机构批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银行业协会均可申请加入中国银行业协会成为会员单位。经相关监管机构批准设立的、非法人外资银行分行和在华代表处等,承认《中国银行业协会章程》,均可申请加入中国银行业协会成为观察员单位。
截至2011年末,中国银行业协会共有151家会员单位和1家观察员单位。会员单位包括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资产管理公司、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外资银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银行业协会、金融租赁公司、货币经纪公司。观察员单位为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银行业协会的最高权力机构为会员大会,由参加协会的全体会员单位组成。会员大会的执行机构为理事会,对会员大会负责。理事会在会员大会闭会期间负责领导协会开展日常工作。理事会闭会期间,常务理事会行使理事会职责。常务理事会由会长1名、专职副会长1名、副会长若干名、秘书长1名组成。协会设监事会,由监事长1名、监事若干名组成。
中国银行业协会日常办事机构为秘书处。秘书处设秘书长1名,副秘书长若干名。秘书处共有12个部门,包括办公室、宣传信息部、自律部、维权部、业务协调部、教育培训部、农村合作金融工作联络部、国际关系部、计划财务部、热线服务部、研究部、系统服务部。
根据工作需要,中国银行业协会设立12个专业委员会,包括法律工作委员会、自律工作委员会、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委员会、农村合作金融工作委员会、银团贷款与交易专业委员会、外资银行工作委员会、托管业务专业委员会、保理专业委员会、金融租赁专业委员会、银行卡专业委员会、行业发展研究委员会、消费者保护教育委员会。拟成立养老金业务专业委员会、贸易金融专业委员会、货币经纪专业委员会等3个专业委员会。
中国银行业协会以促进会员单位实现共同利益为宗旨,履行自律、维权、协调、服务职能,维护银行业合法权益,维护银行业市场秩序,提高银行业从业人员素质,提高为会员服务的水平,促进银行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