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年中国利用外资情况分析
2012年中国利用外资情况分析
桑百川
2012年,受到不断变化的国内投资环境和国际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FDI)步伐可能会放慢。
影响中国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因素有以下这些: 从国内因素来看:
首先,我们国家的经济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对于利用外商投资,我们也提出了更加严格的标准。
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早在2011年,中国的GDP总额为美元7.3万亿美元,这也巩固了中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在2011年,中国的人均GDP超过5,400美元。由此,中国在世界的排名上,从中等收入国家升入了高收入国家,中国的外汇储备超过31800亿美元,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也从2001年的469亿增长到现在的1160亿美元,增长了近2.5倍。毫无疑问,外国直接投资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产业体系等诸多方面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随着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中国的贸易已经从改革开之初的“双缺口”渐渐稳定并转变成为“双顺差”,因此,中国自然而然地推出了针对利用外商投资制定的更严格的标准。吸引外资并不是为了单纯的弥补“双缺口”,而是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与运营商定义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良好的公司治理系统竞争,以服务促进技术进步,促进结构升级和制度变迁。
二,“模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已成为国内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同时也促使外商投资结构的变迁。
为了适应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中国将继续鼓励外商投资进入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和保护环境的节能等行业,而对于高能源消耗,高污染,资源消耗高的项目,中国将仍然保持着很高的门槛。此外,中国将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财务管理中心,结算中心以及成本和利润结算中心等功能性、总部性的机构,并将鼓励更多的国内企业与国外同行之间的研发合作。“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的修订工作中,将会有更多的项目被添加在劳动密集型项目中;鼓励外商在中西部地区发展符合环保要求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对符合条件的西部地区内外资企业继续实行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对东部地区外企向中西部转移加大政策开放和技术资金配套的支持力度。这会影响外商投资的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
第三,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稳定价格,控制房价,使经济增长速度放慢以及投资成本面临上升的压力,将减少外国投资的流入。
尽管2012年中国货币政策有所放松,但面对通货膨胀压力,货币供给不可能快速增加,加之控房价的政策持续实施,房地产以及与房地产相关的产业投资增速放缓,将拉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与此相对应的,类似前些年外商投资借助房地产价格高企的机会大举进入房地产的条件不复存在。同时,中国将继续受劳工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汇率升值影响,投资成本上升,势必影响外商投资增长。
从国际因素来看:
首先,由于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以及经济增长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外国投资者变得更加的谨慎。
在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一直在努力走出低谷,但仍然很疲弱。还存在这些不可预知的国际政治环境,例如,中东和北非动荡的局势,混乱的南亚和中国南海地区,以及世界各地大国之间激烈的战争,更加不利于世界走出经济危机。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近期分析,在2011年,2011年全球经济增长将低于预期,2011年全球增长率将从2010年的5%以上降至4%左右,先进经济体实际GDP预计将以缓慢步伐增长,2011年仅增长1.5%,2012年增长2%。世界经济的持续低迷必将导致各国对华投资热情和力度下降,也将成为2012年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又一影响因素。
其次,美国经济处在经济低迷时期,其“再工业化”战略将影响其在中国的投资。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大国,美国无疑成为了重灾区,失业率和财政赤字居高不下,以及经济增长速度变缓。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2012年美国财政赤字仍将居高不下,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将达到6.1%。虽然这一比例较先前预测的7%有所下降,但债务问题将是美国经济复苏的中长期制约因素,将迫使美国政府调整财政收支,公共支出可能明显下滑,经济复苏之路会更为坎坷和漫长。
失业问题是美国当前所面临最大的挑战。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预测显示,2011年美国的失业率为8.8%-9.1%,并会在2012年维持在8.3%-9%的高位。尽管奥巴马政府提出一系列促进就业的法案,但效果并不是很令人满意,失业问题也将成为美国经济复苏道路上的最大障碍。
面对重重困难,美国经济虽然也有一点增长,但它仍然处在经济衰退时期。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11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为1.7%-2.1%,并且在2012年将可能上升到2.6%-3.3%。在美国以“再工业化”战略来振兴其国内经济的大背景下,其对华投资力度必然下降,甚至吸引一部分海外投资回流。
总之,今年美国经济增长的趋势及其国内政策将成为影响其对华投资的主要因素。第三,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升级,经济复苏很难在短期内完成,所以欧盟将减少对外投资。2011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不断蔓延,主要表现在危机已经由爱尔兰、希腊等欧盟外围国家向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欧盟核心成员国蔓延。更为令人担忧的是,法国的经济形势也不乐观。
作为欧盟制定的救助机制则只能解决其短期内国家资金陷入流动性危机的问题,但却不能提高其真正意义上的偿付能力,这些国家的违约赔付机制正在形成,欧盟债务危机也可能从小型的经济实体转移到中型和大型经济实体。
2012年,欧盟极有可能在应对主权债务危机中度过艰难的一年。主要原因包括:首先,欧洲出台的救助机制短期内只能解决危机各国的流动性问题,而不能实质性改善各国的偿付能力,各国债务违约风险仍在不断累积;其次,欧洲债务危机可能从小型经济体向大中型经济体蔓延,特别是意大利债务问题的潜在风险巨大;再次,债务危机存在向银行危机转变的可能性,特别是占全球银行业总资产约53%的欧洲银行业持有“欧洲五国”(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希腊和西班牙)超过5000亿欧元债券。
欧盟深陷债务危机无法自拔,如果2012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进一步升级,将对欧盟经济产生严重的持久性影响,使得欧盟经济短期内很难恢复;即便欧盟主权债务危机不再升级,其以实行紧缩财政政策的应对方案,也会使欧盟地区公共财政支出下降,社会福利削减,制约公共投资和消费增长,甚至使个人罢工事件不断,对社会经济增长构成打击。这都将极大影响其对华投资的力度。
对于中国利用外伤直接投资前景的分析
由于国内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影响,2012年中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形势严峻,不容乐观。
第一,外商投资规模预计将呈现稳中有降的态势。
在2011年过去两个月中,中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出现负增长的情况,这表明经济危机以及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对中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有着显而易见的影响。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依然严峻,美欧等发达国家很难在短期内实现经济回暖,对华投资会继续放缓;占据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八成以上的亚洲十国和地区经济深受美欧经济形势影响,增长速度同样会放缓,对外投资能力收缩;加之中国对外商直接投资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自身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投资成本上升,预计2012年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将出现稳中有降的态势。
第二,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将进一步调整。
自2012年1月30日起,中国开始实施新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该《目录》将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新能源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外商投资企业与内资企业开展研发合作,促进利用外资与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相结合。同时,着力推进节能减排,严格限制或禁止“两高一资”类外商投资项目。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导下,预计2012年农、林、牧、渔业利用外资将有所提高,但所占份额仍然较低;受自身发展水平所限以及欧美“再工业化”政策影响,制造业利用外资增速将放缓,所占份额将有所下降;随着中国金融、物流、旅游、医疗卫生、文化产业等服务业的开放提速,服务业利用外资金额将进一步扩大,并继续拉大与制造业利用外资的差距,占据外商直接投资的主体地位。
第三,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结构将出现更快速的变化。
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地区分布一直呈现出非常明显的非均衡性。外商直接投资绝大部分集中在东部地区,中部和西部地区所占份额很少。但随着中西部地区投资环境持续改善,中西部吸收外商投资增速加快,特别是新修订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提出发挥中西部地区土地、能源资源、劳动力等优势,鼓励外商在中西部地区发展符合环保要求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预计2012年中西部地区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吸引力将进一步增强,中西部经济中心区的外商投资将显著增加,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结构将进一步优化升级。
四,外商将撤回沿海地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资金,其撤离风险将加大。
受国内劳工成本上升、原材料和能源价格居高不下、人民币汇率升值等因素影响,劳动密集型外商投资企业成本上升压力大,投资回报率下降,存在外商投资部分选择撤离的可能性继续增大。加之世界经济持续低迷,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一些外商投资企业资金链紧张,撤离中国市场的风险上升。
在这些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下,中国需要进一步促进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保持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争取外国投资的稳定增长。把经济结构升级以及利用外资相结合将有利于优化外商投资的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鼓励东部和西部地区的地方政府成为“孪生政府”以便于帮助外商投资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从沿海一带转移到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核心经济区。通过这种方式,将会促使这些核心经济区实现协同效应,从而促进内陆经济的产业化发展。
第二篇:利用外资情况分析
2011年鄞州区利用外资情况分析
2011年全区合同利用外资10.81亿美元,同比增长22.4%,实际利用外资3.8亿美元,同比下降5%。利用外资的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一、从利用外资的结构看,大项目是利用外资的主导力量。今年我区新批外资企业108家,其中500万美元以上51家,合同外资额达到10.06亿美元,占合同利用外资总额的93 %。
二、从外资的来源国别和地区看,港澳台等传统地区仍是外资主要来源地,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外资规模下降,拉非等新兴市场的利用外资增多,利用外资渠道朝多元化发展。今年港澳台地区合同外资额和实际外资额达到65070万美元、25324万美元,分别占比60.2%、66.5%,继续支撑我区利用外资的半壁江山;欧美日合同利用外资23948万元,占合同外资总额的22.2%,实际利用外资仅2299万美元,占实际外资总额的6%,比去年下降16个百分点;拉非等新兴市场实际利用外资占比10%,比去年上升2个百分点。
三、从外资投向的行业分布情况看,第二产业仍是利用外资的主体,第一、第三产业利用外资有新的成果,全区外资结构逐步优化。今年我区第二产业合同利用外资95016万美元,占合同
外资总额的87.9%,实际利用外资22522万美元,占实际外资总额的60%;第一产业利用外资实现了零的突破,合同外资额和实际外资额分别达到1050万美元、1020万美元;第三产业合同利用外资11523万美元,其中40%投向现代服务业;此外,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在招商引资难度加剧的情况下逆势而上,实际利用外资比去年增长5.5倍。
四、从外资流向的地区分布情况看,工业园区引资力度有所下降,近郊城镇成为引资黑马。五大工业园区合同利用外资37571万美元,占合同外资的34.8%,实际利用外资6394万美元,占实际外资的16.8%,占比比去年下降近13个百分点。石碶街道、钟公庙街道、邱隘镇、古林镇、姜山镇等近郊城镇实际利用外资均超过1000万美元,成为我区招商引资的重要战场。
第三篇:中国利用外资的利与弊
中国利用外资的利与弊
中国作为一个全球贸易大国的突然崛起所引起的反响是奇特的,掺杂着敬佩与担忧。对中国经济发展繁荣前景的非理性热情促使投资者们急冲冲地去购买中国企业的股权,而很少知道这些企业究竟是怎样运作的。与些同时,对中国成就和潜力的过高估计又助长了种种担忧,说中国必将打破全球贸易和科技力量的平衡,最终会在经济、科技和军事上成为美国的威胁。这些反应都是错误的:它们忽视了中国经济奇迹背后的缺陷,也忽视了美国从中国参与全球经济的特殊方式上所获得的战略利益。实际上,中美两国正在发展着美国战略长期以来梦寐以求的那种经济关系。中国正在参与美国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在努力建立的自由而又有规则的全球经济体系。但是经济市场化的过程导致了两大没有预料到的严重后果。
首先,中国政府实行的经济改革非常有利于国有企业,给予它各种优惠和 便利政策以获取资金、技术和进入市场。改革也有利于外国投资者,导致外国 公司在中国工业出口中占有巨大份额,在中国国内市场也得了有利的位置。结果是,中国工业领域充斥的是低效但又仍然庞大的国有企业、日益占据优势地位的外企以及无力在同等条件下与这两者竞争的民营企业。其次,中国现存政治体制下固有的商业风险导致在中国的经理人当中衍生出了一种“企业战略文化”,这种文化鼓励他们追求短期利益、地域分割以及经营的过度多元化;多数中国企业都侧重于发展与政府及官员的私人关系以谋取特权,而不是在企业之间建立起横向网络联结,也不在技术发展和推广方面进行长远投资。中国企业依然严重依赖国外的技术和关键性元件,这些严重制约了它为单方面利益而支配其科技和贸易力量的能力。克服这些弱点的最好希望在于中国对其相关体制进行改革。而美国的政策也不应沦为短视的贸易保护主义,这样会损害目前两国关系发展的有利趋势,而应该采取一种“战略性接触”的政策。一
最近有关中美贸易的争论忽略了以下事实,即与中国的经贸关系大体上是有利于美国的。自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从中国进口廉价的产品为美国消费者节省了大约1000亿美元。美国的波音、福特、摩托罗拉等企业通过从中国这样成本更低的国家购买零部件,每年也可以节省数亿美元的生产成本,从而提高了它们的全球竞争力,也有利于它们在本国开发新的高附加值产品。中国不仅仅是一个出口国,它的进口额在东北亚地区也是最大的。中国用于国内消费的进口额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400亿美元上升到2003年的 1870亿美元。如果不考虑进口加工再出口贸易,中国在2003年有50亿美元的贸易赤字。在电子和制造业等高科技领域,中国10年来每年的贸易赤字平均数是120亿美元。与日、韩等美国在亚洲的其他贸易伙伴不同,中国对美国产品和投资是敞开大门的。虽然近几年美国对华出口不太景气,但是在过去的10年内美国对华出口额增加了3倍,仅在去年一年内就增长了28%(同年美国出口总额仅增长5%)。特别是,中国是美国高科技产品的一个主要市场。中国允许外国公司投资于中国的国内市场,其规模之大在亚洲是前所未有的。自1978年以来,中国吸收了5000亿美元的外国直接投资,是日本于1945-2000年间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的10倍。
由于其对外国直接投资的开放,中国不能像日韩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所做的那样,保护本国市场使之只面向本国企业。相反,中国允许包括美国公司在内的外企为它们的产品和服务在中国开拓新的市场,特
别是在诸如飞机、软件、工业设计、机械设备、半岛体和集成电路等产品附加值比较高的领域。由于经济开放和需要大量进口,中国可以在全球贸易与金融等多个领域成为美国的盟友。而且,中国已经表现了按世贸组织规则行事的意愿。中国现在是建立区域贸易和投资机制的倡导者,包括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以及与澳大利亚签订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外贸和经济发展已经促使中国在商业法规方面作了改进,注意更多地征求消费者的意见,逐渐减少官僚作风以及遵守有关安全和环保的国际标准。
二
尽管如此,美国政界和商界的领导人还是担心,中国在世界出口贸易比重的日益增长,将预示着东北亚地区另一个经济超级大国的崛起。然而这些担心是没有根据的,这有以下三个原因。第一,中国的高科技和工业产品的出口是由外国公司而不是中国企业在主导。第二,中国企业严重依赖从美国和其他工业发达国家进口的设计、关键性元件以及生产设备等。第三,中国企业几乎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去吸收消化和推广它们进口的技术,从而使得它们不可能迅速成为全球工业中的有力竞争者。我们通过仔细观察中国的出口状况 以生产企业类型为标准来对中国的经济增长作一个透视。去年,外资企业占中国出口总额的55%。从这个角度看,中国不同于那些具有代表性的亚洲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外资企业只占台湾制造业出口的20%;在1974-1978年间的韩国,外资企业只占其制造业出口的25%;在泰国,外资企业的出口份额从 20世纪70年代的18%下降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6%。在中国,外资企业在高科技工业产品的出口方面占的主导优势更加明显。尽管在过去的10年内,中国机械工业的出口额增长了20倍(去年为830亿美元),但外资企业在其中所占的比重从35%上升到79%;电脑设备的出口额从1993年的7.16亿美元上升到2003年的410亿美元,外资企业在其中所占的比
重从73%上升到92%;电子和电信产品的出口额增加了7倍(2003年为890亿美元),其中外资企业的比重从45%上升到74%。这种情形几乎存在于中国所有的高科技工业部门。数据统计还显示出另外一种趋势,即中国对国外投资的依赖日益加深,以及外资企业和中国本国企业之间的差距日益扩大。1990年以来,中国允许另外一种外国直接投资模式出现:即从中外合资转向外国独资。现在,外商独资企业占在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的65%,而且它们主导了中国高科技产品的出口。与合资企业相比,独资企业更不愿意向中国企业转让技术,而且独资企业也没有像外资企业那样受合同约束而必须与中国合作者分享技术。为了占据中国市场的更大份额,它们极力对自己的技术保密。
三
中国企业落后于外资企业的一个关键原因是它们没有在科学技术发展方面作长期投资。开发技术是一个困难而又不确定的过程。大量的资金投入或者现有的科技力量的集聚都不一定能确保成功。为了开发商业上可行的产品和服务,企业必须获取新知识、了解把握市场动向、对变化多端的消费需求迅速做出反应。那些与科研机构、金融家、股东、供应商以及客户保持紧密联系的企业在获取、转化新技术以及将其商业化方面就享有优势。那种水平的网络联结是获取知识、资本、产品和人才的基本渠道。然而,中国现有的某些体制却抑制了中国企业间的横向网络联结,相反强化垂直联系。尽管市场改革已经给中国经济带来了新的规则,在没有制衡机制以及直接监督的前提下,中共官员在界定和实施那些规则方面还有广泛的决定权。特别是在地方上,政府能够而且经常为了追求特定的地方利益而操纵经济政策。这样常常导致全国工业企业的地区分割以及重复投资带来的浪费。为了应对这些不确定性,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企业发展出了一种了特殊的企业战略文化。首先,针对政府的特殊政策,中国企业往往注重从政府官员那儿
获得特殊待遇,即进入市场或取得资源的特殊渠道,免受一些规则的制约以及一些官员的盘剥。其次为了特殊利益最大化,以及为了避免与别的企业及其背后支持者纠缠不清,许多中国企业之间不愿意进行合作,特别是跨地区或跨行政区域的合作。再次,它们往往置短期收益于长远投资之上,最后,中国企业为了减轻同行之间的价格竞争(这是由过剩的生产能力和重复投资造成的)带来的损失而倾向于生产和经营的过度多样化。
四
考虑到中国目前的政治结构和商业环境,上述企业战略文化是合理而实用的。但是,这种文化削弱了中国企业的竞争力,还有可能损害中国经济,使其走下坡路。大多数中国企业注重短期收益,而不去提高开发新技术的能力。十多年来,它们用于研发方面的投入还不到其销售总额的1%。注重短期收益也影响了中国企业对技术的进口。中国企业倾向于通过购买国外的生产设备来引进技术,通常是购买诸如装配线这样的整套设备。在整个20世纪80、90年代,硬件设施占中国技术进口的80%以上,而用于获得专利使用权许可、售后服务以及咨询方面的费用则分别只占9%、5%、和3%。虽然中国近几年来开始引进“软技术”,主要是用于购买专利以利用好进口的设备,但含在这些设备里面的知识技术必须先消化、吸收和掌握(即技术“本土化”),而后才能为国内创新打下坚实有效的基础。中国企业在这方面的能力还是比较薄弱的。中国大中型企业在技术本土化方面的资金投入还不到其进口设备总开支的10%。中国企业的这种情形也与上世纪 70、80年代的日本、韩国在追赶西方发达国家时的支出模式不同。这些国家的企业往往用两倍或者三倍于购买设备的钱来吸收包含在设备中的技术并使其本土化。中国企业在国内也没有发展出强有力的技术供应网络。2002年,中国企业用于购买国内技术的开支还不到其科技方面总预算(包括进口技术、维修现有设备以及用于研发方面的开支)的1%。企业间的合作和横向网络联络也很稀缺,使得中国企业在相对孤立的情况下进行研发。2000年的一次全国性的研发调查统计显示,在中国企业总共27亿美元的研发费用中,93%用于企业内部的支出,只有2%用于与大学的合作项目,与国内其他企业的合作费用还不到1%。这些研究所的任务本来是推广技术,为企业服务的。但现在的情况是,很多研究所正在成为企业的竞争对手。2003年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国很多科研机构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已经把很多研究成果用于大规模生产和销售,而不是
通过专利技术去推广这些技术。考虑到挑战竞争对手及其地方保护者所要承担的政治风险,很少有中国企业在别的省份进行投资或与别的省份的企业进行联合。强烈的地方政治背景使一个地区的经济与其他地区的经济割裂开来,这有助于解释为什么中国企业往往规模比较小以及整个国家的工业企业是分割的。受地方保护主义危害最大的行业是制药业、机电、电子和运输业。其中,国企和民营企业受害最深,外资企业受害最小。为了获得短期收益而又要避免发展区域间产品供应链所导致的困难,中国企业往往走过度多样化经营之路,其结果对企业本身也是破坏性的。很多中国最著名的企业在转向经营一些辅助性商业方面都是不成功的。总之,中国的相关体制以及地方企业的企业战略选择都制约了中国企业开发新产品和新服务的能力。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新产品在中国企业销售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比较低,大概为10%。这一比重在经合组织国家的工业企业中占35%-40%。在这方面,中国甚至还落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重复投资、区域分割以及企业间的联系松散,甚至那些开发出新产品的中国企业也经常发现自身正处于恶性的价格竞争中,这使得它们不能从它们的技术创新当中获取高额回报。因此,与其把中国视为亚洲又一个经济和科技上的“巨人”,不如把它视为一个正在出现的“正常”的工业强国,就像巴西和印度一样。由于政治文化和工业企业文化的相互影响,21世纪中国的科技和经济图景就像是一个无网络节点似的图案有一些在科技方面比较成功的企业作为点缀。中国要成为科技和经济的超级大国,首先要在国内打好一个制度方面的基础。如果不对相关体制加以改革,中国吸收、发展和推广科技的能力仍将受到限制。大多数中国企业仍将在全球工业生产链条的低级环节上为了微薄的利润而相互竞争。
五
考虑到中国威胁全球经济平衡的潜力所受到的各种制约,美国应该抵制各种保护主义政策。相反,在认识到中国工业发展进程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的情况下,美国应该采取一种与中国战略性接触的政策。该政策的目的是,在维护美国科技、经济和政治的领导权的同时,帮助中国变得更加繁荣稳定,并使之融入到全球经济体系中去。但美国必须接受以下事实,中国是一个正在发展的国家,它不可能在所有方面都符合发达国家制定的共同标准。维持这种战略性接触有助于巩固和加强美国从现存中美关系中所获得的收益,确保中国持续繁荣稳定,以及鼓励中国按全球贸易规则行事。中国要成为一个科技和经济大国所面临的一个困境是,在中国释放使其成为一个全球有力的竞争者的潜力以前,中国必须实行相关的体制改革而不是简单地使市场更加自由开放,或者吸引更多的投资。而中国的体制改革从长远来说有利于中美双方。
第四篇:中国现阶段利用外资的问题及对策分析1
中国现阶段利用外资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来源:热点论文[ 2009-3-10 21:31:54 ]作者:王妍 易守宽编辑:论文
摘要:近年来,在吸引外商投资方面,中国一直处于世界前列。2006年我国吸收外商投资保持持续增长,外商投资为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受全球跨国投资流动大环境的影响,我国在吸引外资的各个方面也正在发生变化。在分析中国吸收外资近况的基础上,指出中国在引资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虚假外资;服务业
一、现阶段我国利用外资存在的问题
(一)外商投资产业分布失衡,无利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
由于我国国家政策、劳动力及自然资源优势和市场容量等各方面的原因,外资在中国的投向表现出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过重,第一、第三产业过轻的局面。截至2005年底,我国三个产业累计合同利用外资比重分别是1.96%,68.69%,和29.36%,其中制造业就占据第二产业引资总量的90%左右。由数据明显可知,外资对于中国服务业的拉动作用远远比不上对制造业的作用,服务业在利用外资总量的比重远远落后于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这种外资结构的倾斜不仅加大了中国三次产业结构的偏差,同时也加大了三次产业之间发展水平与国际竞争能力的距离。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反而起到了负面效应。
(二)外资引进项目技术含量低且消化不足
从我国外资的来源结构来看,亚洲经济体为我主要外资来源国,占据了我国引资总数的50%以上。但在亚洲国家中来我国投资的多为中小企业,且投资产业以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加工和组装行业为主,使我方企业难以形成完整的生产体系,更难以掌握先进的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即使是出于成本及利益需要,越来越多的大型跨国公司在中国建立其亚洲研发
(R&D)中心,但其核心技术仍然控制在母公司手中。从而,表面上,我国技术蒸蒸日上,但实际上,跨国公司技术垄断加强,技术扩散放缓。另外,我国还存在只重技术引进,不注重引进技术的消化创新问题。国际公认的技术引进费与消化费的比例是1:10,而我国仅为1:2.5。对引进技术的消化不足直接导致了我国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的脱节,也导致我们不能有效利用外资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提升自身企业的竞争能力。
(三)虚假外资现象严重
在外资大量涌入、外资企业日益发展的同时,一些不法外商利用我国对外商投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以及监管盲区,打着投资经商的旗号,大搞虚假投资。比如,根据商务部统计数据表明,2006年香港及英属维尔京群岛等自由港在我国投资大幅增加,其投资总量达到361.4亿美元,远远超过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因而有分析人士认为此等离岸中心的投资总量如此之大,其中不乏很多国内资金在此中转的虚假外资,此现象已严重危害了我国经济利益,破坏了我国的投资环境。
(四)外资到位率低
随着我国引资项目金额、数量的高涨,很多地区协议项目大,但实际资金到位率低的问题逐渐突出。外商资金不到位,合资企业的固定资产、流动资金不免陷入困境,从而造成一些大型项目停滞,中方已投入资金长期不能创利等。
(五)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严重
伴随着外商直接投资的引入及其产业的转移,一些劳动密集、自然资源密集、污染密集的产业也随之传入中国。中国外资进入环境标准的低门槛,使得外资企业在中国的生产存在巨大的负外在性。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使我国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据我国专家1990年代中期和2001年研究表明,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当年GDP的3%-4%。而据国家环保总局2001年调查,西部9省区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损失就高达1,494亿元,占9省区GDP的13%。可以想见,如果这些污染密集产业的生产超越我国资源、环境的承受能
力,后果将不堪设想。
二、关于我国利用外资的政策建议
(一)完善各项立法,加强外资监管
建立、健全和完善各种相关法律、法规是解决我国现阶段利用外资所出现的种种问题的根本保障。虽然外商直接投资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并不能就此限制利用外资。实践证明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在外商投资领域完善各项立法、强化执法来解决问题。
在立法方面,应进一步加快出台与完善我国在反垄断、环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外资进入标准、外汇监管标准以及国内消费者保护标准等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并逐步平衡我国对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利用法律来切实维护我们的国家和企业利益。当然,近年来我国在立法方面也大有进步,相继出台了《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以及《企业所得税法》等法律法规。但是,除完善立法外,我们还存在执法力度不够,外资监管薄弱的问题。因而,加强在外资进入、外汇管理、环境监管等方面的监管力度同样任务艰巨。
(二)通过培训教育、加强宣传等方法,改变各级政府及企业的传统引资观念不可否认,近年来,外资的使用在中国出现种种问题,根本原因之一在于部分地方政府官员及企业领导层对外资的认识存在误区。一是为了地方经济发展,盲目地认为只要外资进入都会为地方带来利益,从而忽略了诸如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引资成本问题,放松了对外资的选择与限制。二是对跨国公司过分信任,简单的把其产品、设备投入与高质等同起来,急切引资的心理就易上当受骗,引进虚假外资。因而,从高层领导开始,通过各种培训学习、讲座教育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改变某些政府及企业决策主体的传统引资观念,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引资意识,对高效引资具有决定性作用。另外,正确的引资观念有助于各级地方建立良好的投资环境,提高政府服务质量,从而提高项目履约率,解决资金到位率低的问题。
(三)改变部分不合理的干部政绩考核方法
目前,我国在干部政绩考核方面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GDP和引资总量成为干部政绩考核的主要目标和标准,这自然会使得一些领导干部为了自身利益、或是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而弄虚作假。因而,除了修正错误的引资观念外,还必须改变目前不合理的干部政绩考核方法,突出引资质量、引资领域、引资结构等在利用外资现阶段的考核权重,严格防范在吸引外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个人道德风险,以有利于我们根据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有效引导外资投向。
(四)优化产业结构
王妍等:中国现阶段利用外资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我国在产业结构发展方面的不平衡,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的最重要因素。外资在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过重投入,不仅会加剧我国产业发展的畸形,也必将导致我国引资的科技含量不高,核心技术不强,且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因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已经迫在眉睫。优化产业结构问题早在多年前就已经有专家学者提出并引起多方重视,但是经过努力,成效并不明显。这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没有将产业结构升级作为引资的基本指导思想。政府的产业政策应该在吸引外资方面起到较强的引导作用。及时制定或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及相
关政策,鼓励外资更多的投向第一及第三产业,特别是金融、电信、计算机服务和软件等高附加值产业以及基础设施和生态保护类项目。另外,由于国际资金产业流向存在明显的“马太效应”,因而加快我国第三产业自身的发展,增强其竞争力,也是吸引外资进入的必要因素。
(五)加强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从我国产业发展来看,国内企业能力的提升,国内竞争力的加剧,都会迫使跨国公司加大其在我国的研究与开发(R&D)投资,从而改善外资的产业投资结构与质量。目前,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研发中心,多是为了增强其在华竞争力、保有或扩大市场份额。本土企业能力的提升有赖于其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化。因而,培养本土企业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应该成为我国一项重要的产业政策。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重新构建我国的科技创新体系,努力创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力量,鼓励、促进国内的专门社科机构与企业联姻,实现双方信息、资源、技术共享,支持企业进行必要的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利用企业能够更了解市场的特点,使国内的研究项目与执行方式更贴近市场需要。通过支持加强国内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来使其获得可与外资企业抗衡的技术能力,从而迫使跨国公司调整在华的投资流向,帮助我国优化产业结构,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的外资质量。
(六)以环境保护为目标
生态环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赖以栖息的家园,是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的物质承担者。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那么整个国家和民族也将失去生存条件。因而,我国的经济发展必须以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环境为重要基础条件,在引资过程中应该将生态环境的破坏作为一种重要的引资成本,给予充分重视。首先,修改、完善产业准入政策,通过制定不同行业新兴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更多的引向需求增长快、生产污染少的领域。其次,对于已经批准的高污染项目、企业,对其排污量、资源使用破坏量等进行严格监管,将经济手段引入环境执法,逐步形成健全的外商投资环境管理机构和执法机构体系,以及科学的外商投资环境管理体制。对超标排污及资源消耗严重者进行严厉的经济惩罚,加大其排污的机会成本,从而起到震慑功效。
参考文献:
[1]王学鸿.论新世纪跨国公司发展的新趋势[J].学术探索,2004,(04).[2]樊薇.提高我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水平的策略研究[J].基建管理优化,2006,(03).[3]多淑金.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与环境保护问题[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03).[4]陈祥升,林枫.利用外资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J].企业活力,2007,(04).[5]曹秋菊.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生态环境安全问题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05).[6]王学鸿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与云南面向东南亚开放[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7]王学鸿.有关跨国公司理论的五种范式分析[J].世界经济,1999,(07).[8]王学鸿.边疆民族地区吸引外资的优势与劣势分析[J].世界经济,2003,(07
这种变化基本反映了利用外资主导方式从低资源投入、规避风险型的方式转向资源投入高、控制性与战略性强的方式的演变规律。中国外资进入环境标准的低门槛,使得外资企业在中国的生产存在巨大的负外在性。
改革开放以来,利用外资方面大体出现过4次较大的争论:第一次争论发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主要围绕着中国是否应该利用外资、以市场换技术是否必要等问题展开。利用外资的第二次争论发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主要围绕着外资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中国是否被外资利用等问题展开。1995年前后,围绕外商投资是否威胁了国家经济安全、是否垄断了中国市场、是否挤跨了民族经济和民族品牌等问题,又掀起了第三轮争论。从2004到2006,又掀起了利用外资的第四次大争论,这次争论的焦点包括:当前中国利用外资的规模是否过大、利用外资是否会导致经济危机、利用外资是否存在“拉美化”危险、利用外资优惠政策该不该调整、以市场换技术效果到底怎样、外资并购内资企业特别是骨干企业是否会危及国家产业安全等。[2]
煤炭采选业;石油开采、加工、炼焦一石油化工;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冶炼;有色金属矿采选、冶炼;某些非金属矿采选业及部分非金属矿物制品;食品加工业中的植物油加工业、制糖业;食品制造业中的发酵制品业、罐头食品制造业、调味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中的酒精及饮料酒制造业;纺织印染业;制鞋业(不包括布鞋);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火力发电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制品;部分塑料制品;部分金属制品:部分机械产品制造业;部分电气机械及器材;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中的部分产品等。
按行业分外商投资企业年底注册登记情况(2010年)
行业
总计 农、林、牧、渔业
企业数(户)
445244 7103
投资总额(亿美元)27059 325
注册资本(亿美元)15738 207
#外方12590 179
采矿业
制造业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批发和零售业 住宿和餐饮业 金融业 房地产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教育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其他
1039 187547 3931
4922 10577 64300
64291 16091 5528 18143 34875 14813
1034
5138 316 243
2354 2999
151 14306 1396644 907 1063
1032 372 437 3570 1367 91417093 9 25142 134
7982 573442 521 641604 209 390 2171 1045 5529356 5 1282 58
6424 333213 290 619525 167 275 1853 929 4807746 4 965 39
注:本表数据来自国家工商总局(下表同)。
管理队伍素质跟不上,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在引进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外商投资企业建立后,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这一方面,中国通过20 多年的引资实践,已培养了一支比较有经验的管理队伍。但从实际需要来看,这支队伍的整体素质还跟不上外商直接投资发展的需要,业务能力和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其实,在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诸多方面,许多问题之所以发生,其根本原因是由于管理跟不上而造成的,如外商投资企业产品国内销售比例过大,外资企业对民族品牌的冲击,合资中国有资产的流失等问题。因此,中国政府应当在今后的工作中高度重视管理环节的重要性,注重管理队伍政治、业务素质的培养和水平的提高,确保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管理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利用外资方面大体出现过4次较大的争论:第一次争论发生
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主要围绕着中国是否应该利用外资、以市场换技术是否必要等问题展开。利用外资的第二次争论发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主要围绕着外资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中国是否被外资利用等问题展开。1995年前后,围绕外商投资是否威胁了国家经济安全、是否垄断了中国市场、是否挤跨了民族经济和民族品牌等问题,又掀起了第三轮争论。从2004到2006,又掀起了利用外资的第四次大争论,这次争论的焦点包括:当前中国利用外资的规模是否过大、利用外资是否会导致经济危机、利用外资是否存在“拉美化”危险、利用外资优惠政策该不该调整、以市场换技术效果到底怎样、外资并购内资企业特别是骨干企业是否会危及国家产业安全等。[2]
第五篇:中国现阶段利用外资的问题及对策分析1
中国现阶段利用外资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来源:热点论文[ 2009-3-10 21:31:54 ]作者:王妍 易守宽编辑:论文
摘要:近年来,在吸引外商投资方面,中国一直处于世界前列。2006年我国吸收外商投资保持持续增长,外商投资为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受全球跨国投资流动大环境的影响,我国在吸引外资的各个方面也正在发生变化。在分析中国吸收外资近况的基础上,指出中国在引资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虚假外资;服务业
一、现阶段我国利用外资存在的问题
(一)外商投资产业分布失衡,无利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
由于我国国家政策、劳动力及自然资源优势和市场容量等各方面的原因,外资在中国的投向表现出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过重,第一、第三产业过轻的局面。截至2005年底,我国三个产业累计合同利用外资比重分别是1.96%,68.69%,和29.36%,其中制造业就占据第二产业引资总量的90%左右。由数据明显可知,外资对于中国服务业的拉动作用远远比不上对制造业的作用,服务业在利用外资总量的比重远远落后于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这种外资结构的倾斜不仅加大了中国三次产业结构的偏差,同时也加大了三次产业之间发展水平与国际竞争能力的距离。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反而起到了负面效应。
(二)外资引进项目技术含量低且消化不足
从我国外资的来源结构来看,亚洲经济体为我主要外资来源国,占据了我国引资总数的50%以上。但在亚洲国家中来我国投资的多为中小企业,且投资产业以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加工和组装行业为主,使我方企业难以形成完整的生产体系,更难以掌握先进的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即使是出于成本及利益需要,越来越多的大型跨国公司在中国建立其亚洲研发
(R&D)中心,但其核心技术仍然控制在母公司手中。从而,表面上,我国技术蒸蒸日上,但实际上,跨国公司技术垄断加强,技术扩散放缓。另外,我国还存在只重技术引进,不注重引进技术的消化创新问题。国际公认的技术引进费与消化费的比例是1:10,而我国仅为1:2.5。对引进技术的消化不足直接导致了我国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的脱节,也导致我们不能有效利用外资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提升自身企业的竞争能力。
(三)虚假外资现象严重
在外资大量涌入、外资企业日益发展的同时,一些不法外商利用我国对外商投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以及监管盲区,打着投资经商的旗号,大搞虚假投资。比如,根据商务部统计数据表明,2006年香港及英属维尔京群岛等自由港在我国投资大幅增加,其投资总量达到361.4亿美元,远远超过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因而有分析人士认为此等离岸中心的投资总量如此之大,其中不乏很多国内资金在此中转的虚假外资,此现象已严重危害了我国经济利益,破坏了我国的投资环境。
(四)外资到位率低
随着我国引资项目金额、数量的高涨,很多地区协议项目大,但实际资金到位率低的问题逐渐突出。外商资金不到位,合资企业的固定资产、流动资金不免陷入困境,从而造成一些大型项目停滞,中方已投入资金长期不能创利等。
(五)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严重
伴随着外商直接投资的引入及其产业的转移,一些劳动密集、自然资源密集、污染密集的产业也随之传入中国。中国外资进入环境标准的低门槛,使得外资企业在中国的生产存在巨大的负外在性。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使我国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据我国专家1990年代中期和2001年研究表明,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当年GDP的3%-4%。而据国家环保总局2001年调查,西部9省区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损失就高达1,494亿元,占9省区GDP的13%。可以想见,如果这些污染密集产业的生产超越我国资源、环境的承受能
力,后果将不堪设想。
二、关于我国利用外资的政策建议
(一)完善各项立法,加强外资监管
建立、健全和完善各种相关法律、法规是解决我国现阶段利用外资所出现的种种问题的根本保障。虽然外商直接投资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并不能就此限制利用外资。实践证明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在外商投资领域完善各项立法、强化执法来解决问题。
在立法方面,应进一步加快出台与完善我国在反垄断、环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外资进入标准、外汇监管标准以及国内消费者保护标准等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并逐步平衡我国对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利用法律来切实维护我们的国家和企业利益。当然,近年来我国在立法方面也大有进步,相继出台了《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以及《企业所得税法》等法律法规。但是,除完善立法外,我们还存在执法力度不够,外资监管薄弱的问题。因而,加强在外资进入、外汇管理、环境监管等方面的监管力度同样任务艰巨。
(二)通过培训教育、加强宣传等方法,改变各级政府及企业的传统引资观念
不可否认,近年来,外资的使用在中国出现种种问题,根本原因之一在于部分地方政府官员及企业领导层对外资的认识存在误区。一是为了地方经济发展,盲目地认为只要外资进入都会为地方带来利益,从而忽略了诸如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引资成本问题,放松了对外资的选择与限制。二是对跨国公司过分信任,简单的把其产品、设备投入与高质等同起来,急切引资的心理就易上当受骗,引进虚假外资。因而,从高层领导开始,通过各种培训学习、讲座教育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改变某些政府及企业决策主体的传统引资观念,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引资意识,对高效引资具有决定性作用。另外,正确的引资观念有助于各级地方建立良好的投资环境,提高政府服务质量,从而提高项目履约率,解决资金到位率低的问题。
(三)改变部分不合理的干部政绩考核方法
目前,我国在干部政绩考核方面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GDP和引资总量成为干部政绩考核的主要目标和标准,这自然会使得一些领导干部为了自身利益、或是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而弄虚作假。因而,除了修正错误的引资观念外,还必须改变目前不合理的干部政绩考核方法,突出引资质量、引资领域、引资结构等在利用外资现阶段的考核权重,严格防范在吸引外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个人道德风险,以有利于我们根据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有效引导外资投向。
(四)优化产业结构
王妍等:中国现阶段利用外资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我国在产业结构发展方面的不平衡,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的最重要因素。外资在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过重投入,不仅会加剧我国产业发展的畸形,也必将导致我国引资的科技含量不高,核心技术不强,且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因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已经迫在眉睫。优化产业结构问题早在多年前就已经有专家学者提出并引起多方重视,但是经过努力,成效并不明显。这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没有将产业结构升级作为引资的基本指导思想。政府的产业政策应该在吸引外资方面起到较强的引导作用。及时制定或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及相
关政策,鼓励外资更多的投向第一及第三产业,特别是金融、电信、计算机服务和软件等高附加值产业以及基础设施和生态保护类项目。另外,由于国际资金产业流向存在明显的“马太效应”,因而加快我国第三产业自身的发展,增强其竞争力,也是吸引外资进入的必要因素。
(五)加强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从我国产业发展来看,国内企业能力的提升,国内竞争力的加剧,都会迫使跨国公司加大其在我国的研究与开发(R&D)投资,从而改善外资的产业投资结构与质量。目前,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研发中心,多是为了增强其在华竞争力、保有或扩大市场份额。本土企业能力的提升有赖于其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化。因而,培养本土企业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应该成为我国一项重要的产业政策。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重新构建我国的科技创新体系,努力创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力量,鼓励、促进国内的专门社科机构与企业联姻,实现双方信息、资源、技术共享,支持企业进行必要的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利用企业能够更了解市场的特点,使国内的研究项目与执行方式更贴近市场需要。通过支持加强国内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来使其获得可与外资企业抗衡的技术能力,从而迫使跨国公司调整在华的投资流向,帮助我国优化产业结构,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的外资质量。
(六)以环境保护为目标
生态环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赖以栖息的家园,是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的物质承担者。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那么整个国家和民族也将失去生存条件。因而,我国的经济发展必须以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环境为重要基础条件,在引资过程中应该将生态环境的破坏作为一种重要的引资成本,给予充分重视。首先,修改、完善产业准入政策,通过制定不同行业新兴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更多的引向需求增长快、生产污染少的领域。其次,对于已经批准的高污染项目、企业,对其排污量、资源使用破坏量等进行严格监管,将经济手段引入环境执法,逐步形成健全的外商投资环境管理机构和执法机构体系,以及科学的外商投资环境管理体制。对超标排污及资源消耗严重者进行严厉的经济惩罚,加大其排污的机会成本,从而起到震慑功效。
参考文献:
[1]王学鸿.论新世纪跨国公司发展的新趋势[J].学术探索,2004,(04).[2]樊薇.提高我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水平的策略研究[J].基建管理优化,2006,(03).[3]多淑金.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与环境保护问题[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03).[4]陈祥升,林枫.利用外资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J].企业活力,2007,(04).[5]曹秋菊.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生态环境安全问题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05).[6]王学鸿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与云南面向东南亚开放[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7]王学鸿.有关跨国公司理论的五种范式分析[J].世界经济,1999,(07).[8]王学鸿.边疆民族地区吸引外资的优势与劣势分析[J].世界经济,20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