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术不端长效机制
谈防止学术不端行为的长效机制
自动化学院
王康胜
2011040111 学术是一个国家思想文化建设的基础,同时也是其核心内容。学术的兴衰往往成为国家兴衰的象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变革带来的价值观的变化和制度建设的滞后,社会出现普遍的道德缺失和风气败坏的趋势,官员的贪污腐败和国民的诚信缺失已成为中国当前最大的社会问题,造成社会很大程度的信任危机。向来被视为象牙塔的学术也不再是一块净土,学术腐败和学术不端行为的泛滥,成为近年学术界的热门问题。为此学术界召开了不同形式的座谈会,媒体也发表了大量文章,关注的焦点由腐败现象的揭露逐渐转移到学者素质和学术规范方面,最近又集中于对体制问题的反思。
事实上,自从上个世纪 90 年代初,包括本人在内的一部分学者已开始关注学术规范问题,发表了一些文章,推动了学术规范意识确立和规范形成的进程。然而,随着学术规范意识的明确和有关条例的制订,学术腐败和学术不端行为不是受到遏制,而是愈演愈烈,学术风气越来越坏。到今天为止,学术界已经日益清楚地认识到这个问题。引起这个严重问题有八个方面的原因:(1)现代知识产权观念淡漠;(2)科学的学术规范体制没有确立起来;(3)单纯的“量化”政策导向等学术管理体制的负面效应;(4)实事求是的学术批评严重缺席;(5)缺乏正常的舆论监督;(6)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体制存在严重缺陷,特别是学术诚信与学术素质教育严重缺失;(7)对已暴露出来的问题重视不够、处置不力;(8)非学术因素对学术干扰与侵蚀,特别是目前愈演愈烈的“学者官僚化”“学术大跃进”现象为害尤烈。这些问题盘根错节,绝不是靠学者自身的道德约束或学术规范的确立就能解决。正像学界一致认为的,所有问题的结症都在于体制,不解决制度层面的问题,学术腐败问题就不能根治,学术风气恶化的势头也不可能得到遏制。因为学术腐败的毒素已渗透到学术生产的全过程——投资(课题立项)、生产(研究)、检验(评审)、销售(出版)、评价(社会接受),只有标本兼治,对学术运作的各个环节进行综合治理,才能铲除学术腐败和学术不端行为孳生的土壤,使学术走上良性发展的方向。
学术不端行为产生了严重的后果,对国家、个人都产生了相当坏的影响。
首先,学术不端行为严重阻碍了国家学术事业的发展。学术造假主要是通过粗制滥造、自我重复、假冒伪劣、抄袭剽窃等手段制造出所谓的学术成果,显然仅是在重复前人的知识,只有量上的超载,没有质上的推进,这种的泡沫学术不仅不能提高学术水平,并且还会妨碍学术自由和创新,从而最终严重阻碍了学术繁荣和发展。
其次,学术不端行为严重妨碍了社会科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得以不断发展必须依靠在原来的科技基础上不断创新。然而,在不断重复抄袭和剽窃的造假风气影响下科技创新如何能发展呢?假如任由这种造假风气蔓延,牺牲掉的不仅是一个两个专家、学校的声誉,而是整个国家与民族的整体科学事业发展,更影响到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
再次,学术不端行为严重危害了社会风气。表面上,学术造假事件是一种简单的抄袭或伪造学术的问题,似乎仅仅在学术范围内产生影响,对社会没有产生直接的危害的。但事实却恰恰相反,学术造假已经不同于一般的“假冒伪劣”,学术造假是最大的不诚信行为,败坏了学风文风,导致学术道德沦丧,它不仅是
学术、文化公害,将会对社会产生全方位的影响,甚至严重损害了社会的公平体系。
最后,学术不端行为严重损害了我国的国际学术形象。韩国克隆先锋黄禹锡造假事件一被媒体披露,不仅他从民族英雄沦为国耻,他的国家马上招来世界舆论的谴责,而我国的上海交通大学汉芯造假事件也同样让国家蒙羞。据统计,我国每年发表的论文数名列世界前列,但被国际学术界认可的成果乏善可陈。
无可否认,学术不端行为对个人、社会、国家将造成致命的威胁和损害,但同时学术造假本质上又是社会各种腐败现象在学术上的一种反映。因此,造成学术造假滋生的根源是非常复杂的。
学术界本应是一块探求真知的净土,然而近些年来,由于在巨大的市场经济诱惑之下,在道德和信仰等约束力量逐渐淡化的过渡型社会中,人们对于名与利的追求欲求无限制的膨 胀,这种个人学术研究功利化就是产生学术造假的根本原因。学术研究功利化是指一些学人 的学术活动主要和间接的目的是为了捞取功名和其他利益,采用商业化的手段运作学术成果。由于他们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为了赢得社会和学界的认可,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被弃而远 之,只要能提高自己的学术地位和带来荣誉,就不择手段地大肆剽窃他人成果。学者这种道 德滑坡,伦理缺失,自律放松,要求不严,造成学术造假活动的日益猖獗。
从制度原因看,我国现行的学术治理机制沿袭了计划经济时代所形成的行政式治理模式,对学术成就的评价集中表现就是僵化的量化评估,在学术奖励、职称评审等活动中普遍存在 重形式轻内容、重数量轻质量、重奖励轻实用,这种评估机制以及单一的效益驱动模式,使 更多的学者着力追求立竿见影而不是有创新性的研究。我国学术上这种行政式的量化治理模 式从总体上阻碍了我国科研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刺激了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从法律的视角看,目前我国还没有制定系统的惩治学术违规的法律制度和完善的预防办法,对当前蔓延的学术造假的多层面现象没有具体的、全面的、可供操作的条文。虽然由教 育部正式发布《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使我国学术“打假”有规可依,但该规定力度很小,普遍接纳程度不高,处罚羞涩,影响面窄,对学术造假者几乎没有法律应 有的强制性约束力。目前,我国对学术造假的处罚相对一般造假而言简直就是微不足道,一般是对相关者的惩处也多以批评、教育或者扣发奖金为主,最严重的莫大过科技部介入调查,最后也仅仅是造假者撤职收场,无法对学术造假者形成足够的威慑。
学术行为不端主要针对的是学术问题,但其所带来的危害和对创新精神的影响绝对不可低估,必须要采取一切有效措施杜绝学术造假。经过热烈的讨论,学术界认识渐趋一致。所有这些学术环境恶化的现象都植根于学术体制,是制度不健全带来的恶果。改革学术体制,提高学术的自治程度,一时成为最有力的呼声。然而,当前的学术弊端真能由学术自身来解决吗?改变现有的从申报、评审、立项、发表、评价、出版到奖励这一整套学术运作模式,就能改变学术的现状吗?其实目前最致命的问题还不在于学术失范、不端和腐败,而在于全面的平庸和缺乏创造性,这是就是学术大跃进的直接后果。不彻底戒除这大跃进的浮躁心态,不放弃高等教育和科学进步方面不切实际的要求,就不会有一个正常和良性的学术环境,而学术研究的有序和有效也无从谈起。不明确这一点,以下考虑的治理学术腐败和学术不端行为的对策就只能是不切实际的空谈。防止学术不端行为应该从以下几点进行防治。
首先,要提高广大学者的学术道德水平,杜绝学术功利主义的蔓延。学术造
假首先是造假者的道德品质问题,所以关键是要提高广大学者的学术道德水平。首先,规范学者的道德必须要有相应的学术道德规范作为引导,因此必须尽快出台全社会通用的学术道德规范。另一方面,高等学校、行业协会、专业学会需要广泛开展学术道德教育活动,包括学术规范知识、知识产权知识和学术道德知识的宣传教育普及工作,倡导学者自觉遵守学术道德,加强自律,营造健康的学术环境让学术界和教育界能够成为国人的一块精神园地。
其次,建立独立的学术评价体系。引入评价机构或同行专家评议制度。学术活动的专业性和高 深性决定了评价主体不应是普通人,而是由本行专家组成的评价机构或者评审委员会。首先要建立遴选专家的科学合理制度,必须要满足以下条件才有资格当评审专业: 专家必须是同 行;专家必须有一定的权威;专家必须要有较好的道德素质。同时通过实行匿名评价、回避制实现学术评价的公平、公正和公开。建立公示制度和异议制度。在学术评审中,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对评审过程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公示,增加评审透明度。同时,在评审前后均可提出异议,接受公众举,查处违反学术道德的一切行为。建立责任制。目前我国存在很多不完善的体制,主要原因是出了问题,责任由集体承担,也就是全部人来承担那等于是没有人要承担。因此,无论是评价机构和评审专家对其对其评价意见负责,对不当评价、虚假评价等造成的后果承担相应责任。这种责任明确化有助避免学术评价中经常出现的顺水人情、敷衍塞责现象,迫使有些人不敢再滥竽充数。确立学术批评的地位。学术界要想解决学术不端行为,要有充分的学术批评空间,要建立健全良好的学术批评气氛。学术批评是学术领域中用来开展学术商榷、学术指谬、学术反思和思想批判的一种促进学术繁荣发展的学术活动形式。因此,在学术界中实行学术批评应以坚持科学精神为基础,用平等真诚的态度,以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客观、全面与准确地评议和批判他人的学术观点、思想。
再次,次要改革学术治理机制。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田松撰文指出,制度建设莫过于恢复学术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把学术治理从日趋严重的行政化中解脱出来。因此,改革学术治理机制,当前最关键的是改变当今只重形式和数量的治理模式,转为重质量和内涵,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学术质量评价体系。日前,国际学术界比较流行的是科研计量评价法。依据这种评价方法,评价一篇学术论文、论著的质量可以依据两个核心指标:论文被引用次数、影响因子。即在一定时期内,在同类成果中,某项成果被引用的频率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学术成果的价值和影响的大小。论著被引用次数越多,价值越高。
最后,要出台适用全社会、具权威性的《学术规范》,全面而具体地规范学术活动,包括规定学术从引用、发表、出版、评审和责任等。明确法律处罚措施,对违法行为令行禁止。虽然目前我国法律对于造假行为有一些规定,但至今没有具体的惩罚措施,只有加大惩罚的力度,当收益小于成本时,这种恶劣的造假风气才能得到遏制。因此,法律对具体造假行为必须做出明确的规定,使学术造假的治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第二篇:防止学术不端行为长效机制研究
防止学术不端行为长效机制研究
目前高校“选题靠导师,资源靠网络,写作凭剪贴,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正在下滑,诚信危机日益严峻”。高校科研诚信问题,尤其是本科生、研究生群体中的作业抄袭、论文抄袭、考试舞弊、实验数据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屡见不鲜,甚至愈演愈烈,出现花钱买论文的现象。这已经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也逐渐被社会大众媒体所关注,给以培养高素质人才、发展高科技和提供高水平服务为主要目标的高等院校带来巨大的压力。防治学术不端行为已成为高校提升学术诚信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1 学术不端行为的表现形式
2009 年3 月19 日,教育部为进一步加强高校学风建设,惩治学术不端行为,发出《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给出了具体的界定。其中包括: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 捏造事实;伪造注释;未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未经他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其他学术不端行为。在高等学校本科生和研究生中出现的学术不端行为主要表现在实验数据剽窃、课程论文抄袭、作业网上下载、社会实践报告造假、学位论文大段引用不标明出处等方面。
学术不端行为与学术失范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有相同之处,如抄袭剽窃、弄虚作假等,但在程度上有明显的差别。学术失范主要指学者违背学术规范所犯下的技术性过失。学术不端主要指学者涉及抄袭、剽窃的不良行为,也指学者恶意的一稿多投行为。也就是说,学术失范是学者的非主观故意行为,是治学科研的不严谨而引起的失误;而学术不端行为则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主观故意行为,是明知故犯。因此,防治学术不端行为是急切解决的学术诚信问题。2 高校学术不端行为原因分析 2.1 教育、监管体制不完善
从外因来看,社会环境对于学术不端行为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高校学生在某些恶劣的社会环境中深受其害,学术研究的荣誉感集体弱化。制度建设的不完善是不端行为得以出现、忽视、免于制裁从而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高校学生的行为能否符合道德标准和诚信准则,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学术制度来规范和引导学生的行为,从制度上进行监管约束。从而,学术诚信能更好地落实为具体的学术行为。
高校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管和惩罚不力是造成学生抄袭、剽窃等行为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目前,对学生学位论文的检查和评阅主要依靠指导老师或导师的同行,其评阅方式大多是非匿名的和相互评阅,而对于部分学生出现的论文拼凑或是大面积的引用他人文章状况,通常采取批评其“态度不端正”、警告“下不为例”,退回重新修改,从而导致有些论文定稿后仍然存在大段复制现象,却再无人追究。如果对这些不端行为,只停留在表面形式的道德教育,而不建立有效的学术研究监督和惩罚制度,形成强有力的监督、惩罚压力,学术不端问题得不到有效改善。
2.2 培养、考核机制过于量化
目前大部分高校在学生的培养目标中,特别是研究生的培养考核,都是以发表文章的数量为基本的培养与考核标准。这种绝对依赖量化考核的学术评价机制在有意无意中模糊了成果的学术价值差别,无法有效、真实地反映其科研水平。过度依赖量化的单一考核,会使很多学生心浮气躁、急于求成,走上“短、平、快”的学术研究道路,这种“一年磨十剑”的后果自然使成果质量大幅度下滑,各种学术不端行为屡禁不止。2.3 抄袭风气习以为常
近十几年来,由于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使用的方便、快捷,尤其是近几年电子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容易获取等优点,其使用频次逐年增加,用户范围逐年扩大。就目前而言,用户的年龄跨度在不断拉大,年龄最小的用户是学前班的儿童,年龄最大的已进入耄耋之年。此外,在大学图书馆的各类期刊杂志上,也经常出现“此文已用”等字样,有的甚至直接将此页撕下带走。这些不端行为造成的效仿等恶劣影响严重阻碍了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2.4 功利之心让抄袭造假不以为然
现在,各个高校针对本科生开展的评优评奖、奖学金评定等活动层出不穷,学生为了得到额外加分而参加各种比赛、竞赛,部分学生为了在比赛中获胜,不惜抄袭他人成果、剽窃他人数据或是抄袭他人文章,而往往抄袭的都是相对较好的作品,那些踏踏实实、自己动手完成的学生反而不能胜出。这样将原本鼓励创新、激励进步、重在参与的竞技活动变成了个人急功近利的工具和手段,使其并非脚踏实地搞研究,而是费尽心思走“捷径”。这种不良的学术氛围直接影响了对学生进行科研诚信教育的效果。2.5 知识产权观念淡薄
长期以来我国对知识产权的认识不够。进入21 世纪,高校把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人才的培养作为主要工作,忽视了对科研工作者知识产权观念和科学研究行为规范的教育,更缺乏从娃娃抓起的知识产权教育体系。现已进入大学校园的90后正是缺乏科学研究也有知识产权的意识。由于对知识产权意识薄弱和理解存在误区,很多大学生认为从网上下载的数字资源,经过复制粘贴就成了自己的东西,没有必要加以注释。这种观念急需改变。还有一些学生不知道如何正确利用别人的成果,如何引用别人的观点,这些都是缺乏相关的学术基本规范培训。3 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措施 3.1 完善学术制度规范,加大监管力度
2009 年教育部发布的《通知》要求高等学校遵循客观、公正、合法的原则,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处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处理办法,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第一,确立相应的规范,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监管。最大限度地确保学生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从平时作业的批改到课程论文、学位论文的过程指导、答辩等多个环节进行监督,发现问题立即纠正。其次,建立赏罚分明的激励机制,对优秀论文或作品给予奖励,对有抄袭甚至代写行为的学生在一定范围内公开批评,视性质和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处分。
第二,在高校内部形成完善的监督机制,设立相应的监督部门。除此之外,还可以把监察力度拓展到学校管理部门以外,让学术不端行为无立足之地。
第三,大多数高校研究生院(部)利用“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对学位论文进行检查。该系统为全文比对数据库,并生成检索报告,详细列出文献与对比数据库重合文字的字数、来源、发表时间与刊物等检测结果。但是毕竟只是一套机械系统,操作过程比较死板,其准确性和科学性还有待论证,怎样去鉴别抄袭还是引用,需要人力求证。因此,学校引用该系统,只能作为初筛工具,学位论文是否合格,最终还要由学位审议委员会专家鉴定,高校必须坚持技术支持与专家评议等多元评价相结合的监督机制。3.2 加强学风建设,净化校园环境
如果说制度完善和监管得力是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外部动力,那么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自律意识的加强则是学校学习风气得以改善的内因,也是决定性因素。自律就是把学术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原则内化为自觉行为和自我要求,学校要切实提高广大师生的学术自律意识,使优良的校园环境得到良性循环。
一方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尤其要强化教师责任心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教师必须树立良好的形象和榜样,以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去影响和激励学生,同时教师还需要有坚决抵制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勇气和持久的耐心。在对优秀学生及其论文奖励的同时,还要追加对优秀指导教师的评定和奖励;而对于教师在指导过程中,由于审核、把关不严而导致学生剽窃、抄袭他人研究成果的,应视其情节给予行政处分,并且与教师个人年终考核、职称晋升等挂钩。
另一方面,学校要深入开展学术道德和学术诚信的宣传和教育工作,这不仅关系个人品质,而且是推动创新的重要保障。深入开展学术道德和宣传教育活动,让校园的角落和广大师生的心中都充盈着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准则,从而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恪守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工程,其成果的取得与广大师生提高遵守学术规范的自觉意识有着紧密的联系,只有全校师生共同努力,自觉遵守学术规范,拿出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的勇气,才能营造健康进取的学术氛围和纯净的校园环境。3.3 发挥图书馆的支持作用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由于这些资源的获取方便快捷,尤其是网络资源的容易获得给图书馆及馆员提出了极大地挑战。如何积极引导和规范高校学生正确使用图书馆纸质资源和数字资源,是图书馆工作人员必须着手解决的问题。图书馆员必须为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积极开展工作。
3.3.1 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增强知识产权意识
一方面,校图书馆的教师可以利用全校学生文献检索课的教育模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另一方面,图书馆作为师生科研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可以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开展书评、影视、音乐讨论会,举办讲座、演讲、辩论、知识竞赛等活动,以及书展、摄影等展览进行素质教育。在辩论、讨论中,学生还可以对案例中的做法发表自己的观点,经过支持和反对两大观点的辩论和讨论,让学生对法规和规范的理解有更进一步的加深,从而引导大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预防抄袭、避免抄袭,辅助和支持他们成为创新型人才。
学生知识产权意识的强弱和正确与否,对防治学术不端行为、净化校园环境的作用是显著的。但知识产权意识不是自发形成的,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实现知识传授和观念教化的双重目的。知识产权专业教育是培养学生知识产权意识的重要途径,因此,高校图书馆在开设文献检索课的同时,创建新的教学模式,开设专门的信息素养课,课程以知识产权知识、诚信教育、鼓励创新等为主要内容,从思想源头上解决抄袭问题。3.3.2 积极参与防治学术不端行为
图书馆员是图书馆各项工作的具体实施者,在实际工作中,图书馆员支持学校反抄袭的方法有很多,包括讲授有关学术规范知识、帮助学生提高信息素养和信息检索能力、提供反抄袭的技术支持等。比如每年针对新生的入馆教育,图书馆员可以将学术道德和规范编入《新生入学手册》中,在介绍图书馆基本功能的同时,重点强调学术论文和文献引用的相关知识,从一开始就改掉新生的复制粘贴的坏习惯。图书馆员还可以对专业课的教师进行检索技巧的培训,介绍一些国内外反抄袭论文的检测网站。
此外,充分发挥图书馆网站的作用。高校学生浏览图书馆主页的频次较高,图书馆可以利用自身网站介绍有关反抄袭的知识。国外很多高校图书馆网站的做法值得学习。如加拿大的艾尔伯塔大学和美国霍普学院的图书馆网站上都有关于抄袭方面的内容介绍。比如,在图书馆网站上挂一个反抄袭的网页,给学生在界定抄袭及检测抄袭方面提供指导,还可以将学校有关抄袭的惩罚措施也放在网页上供学生浏览,无处不在提醒学生避免抄袭。4 结语
“由失范而规范,亦即实现学术论文的规范化,非朝夕之功所能成就。欲达此学术佳境,须上上下下、方方面面共同作出持续性的努力和建设性探索。”因此,高校对防范学生学术不端行为要高度重视,从管理层到各个院系、部门,从领导到普通的教职工都要积极参与反抄袭,形成强大的反抄袭阵营,采取多方面措施杜绝学生学术不端行为,培养出真正具有高素质的人才。
第三篇:浅谈学术不端
也许成功要走弯路,但我懂得坚持。黑夜再漫长,也有黎明在前方。雪融化之后会变成什么? 会变成春天。
浅谈学术不端行为
学校: 学院: 系级: 名字: 学号:
浅谈学术不端行为
学校: 学院: 系级: 名字: 学号:
浅谈学术不端行为
黎〃〃
(法政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
摘要:近年来,经常可以听到很多关于论文抄袭、造假的新闻,学术不端行为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热点。学术本来是对未知或者已知知识的系统的研究、概括、总结或者创新,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如今,学术腐败日益严重,学术失范与学风不正也在泛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学术不端行为严重影响社会道德的建设,比如诚信建设,对人的价值观也会照成很大的影响。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学术不端行为呢?造成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应该建立怎样的制度来应对学术不端行为呢?
关键词:学术不端行为;成因;对策
学术不端行为主要指学者涉及抄袭、剽窃的不良行为,也指学者恶意的一稿多投行为[1]。1988年,美国政府发发布《联邦登记手册》(Federal Register),首先提出学术不端行为的定义,即“编造、伪造、剽窃或其他在申请课题、实施研究、报告结果中违背科学共同体惯例的行为。2000年,美国联邦政府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了统一定义,即“在申请课题、实施研究、结论报告的过程中出现的捏造、篡改和剽窃行为”[2]。
瑞士将学术不端行为行为界定为“有意捏造数据来修改进程的行
为、剽窃其他研究者的行为、以及修改研究进程的行为”。丹麦对学术不端行为定义则是“学术不端行为包括修改、捏造科学数据的行为和纵容不端行为的行为”等等,[3],总之,学术不端行为指的是违法学术规范、学术道德的行为,国际上一般指捏造数据、篡改数据和剽窃这三种行为,主要有不正当署名、篡改、抄袭和一稿多投与伪造这几种。其实学术不端行为在世界各国、各个历史时期都有发生,根据英国爱丁堡大学丹尼尔德〃范尼利的一项研究,有七分之一的科学家坦言他们知道同事有严重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比如伪造研究成果[4]。
据2005年5月9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报道,在接受调查的几千名美国科学家中,超过三分之一的人承认在过去三年中有过学术不端行为[5]。进来,学术不端行为在我国频频曝光,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影响,比如2010年3月10日,《文艺研究》刊发了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彬彬的长篇论文《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的学风问题》,称清华大学教授汪晖《反抗绝望》艺术存在多处抄袭,多名专家对此回应,称“抄袭说”不成立[6],谁是谁非呢?还有更为甚者,广西柳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檀德馨和浙江平阳矾矿医院潘芝芬发表在《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7年第13卷第6期的《刮宫术后宫颈腔粘连185例分析》一文,在20多年的时间里,遭到了16个单位25人的6轮抄袭[7]。2009年3月,中国工程院通报了浙江大学论文事件的调查结果:浙大原副教授贺海波等人论文剽窃一事情况属实,剽窃证据确凿。论文剽窃情节严重,多篇论文剽窃造假,盗
用其博士生导师的研究结果,一稿两投,擅自署他人名字,擅自署基金支持等,属多重学术不端行为并发。此后,还发生了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和辽宁大学副校长“抄袭门”等多起类似事件。还有很多很多的抄袭事件可以说明学术不端行为越来越严重,用网民的一句话是:天下文章一大抄,抄袭、修改数据等等,连个引用都不必写。学术不端屡屡发生,严重影响了学术界的声誉,相关部门提出了一系列规范措施和对应方法,但是学术不端还是越演越烈,对学术界、对社会又怎样的影响呢?
首先,败坏社会风气,导致道德沦陷,诚实缺失[8]。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诚信建设,诚信是道德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贯穿着中华伦理的发展始终,成为中国价值体系的最核心因素,在市场经济和人际交往中,诚信也显得非常重要。学术不端中的抄袭、剽窃等行为分明是挑衅中华传统道德体系,随着学术不端行为越演越烈,人们对根深蒂固的思想发生质疑,学术本来就是极为严格的研究,研究学术的人是社会的精英,连学术都可以造假,这个社会还有什么不能造假的呢?
第二个是阻碍学术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9]。学术简单来说就是搞学问,是对未知或者已知知识的系统的研究、概括、总结或者创新,比如医疗、科技创新,发现、发明更多有用的理论或技术促进社会的发展。学术研究是一个极为严谨的过程,需要认真和坚忍不拔的态度,不得半点弄虚作假,而学术不端行为恰好与这些背道而驰,捏造数据、篡改数据和剽窃,以假乱真等等,只会妨碍学术的发展,不利于科技 的进步。
第三是破坏社会公平、公正,滋长了学术人的浮躁之风和功利之心。学术研究是一个极为艰辛的过程,需要汗水和智慧,要求研究人员投入大量的心血很艰辛的努力,盗窃者只是简单的抄袭、剽窃等等就可以得到荣誉,得来的不费任何功夫,这对于那些辛勤地付出的人极不公平,如果所有的人都去抄袭、剽窃,那么谁来搞学术研究?学术研究不就要终止了吗?
第四是损坏国家声誉和形象。国家的综合国力包括科技学术水平,学术研究不仅是一国的事情,还是国际的事情,如果取得了世界性的荣誉会给国家赢得荣誉和地位,而造假只能让国家蒙羞,影响国家在国际舞台的形象。例如,韩国黄禹锡曾因2005年4月克隆出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狗,被韩国举国上下誉为民族英雄。然而,仅仅数月之后,却因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伪造的论文而名誉扫地,成为韩国之耻,仿佛一夜之间就由天堂落入地狱。“黄禹锡造假案”一时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10]。
类似的数据伪造、抄袭、剽窃等学术腐败事件层出不穷,近来更有愈演愈烈之势。难道科学是不公正的吗?学术腐败的原因是什么?
按照W.布劳德和N.韦德著的《背叛真理的人们—科学界的弄虚作假》一书的基本观点有:并不完善的观念;历史上的欺骗、野心家的崛起、重复试验的局限性、名流集团的权力;自我欺骗和轻易受骗;所谓逻辑性的谎言;师傅和徒弟;免受检查;压力下的退让;作弊和科研机构等等,综合起来为社会环境影响(如功利主义的抬头)、制
度原因(如社会共同体内部机制-同行评议和处罚制度不完善),从深层次上分析,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社会急功近利风气的影响[11]。人是社会中的人,人的行为、观念容易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说是近墨者黑不为过。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和技术变得极为重要,经济的快速增长要求学术和科技以同样的速度增长。这样的背景之下,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也趋于多元化,我国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相对滞后,滋长了急功近利主义、浮躁的价值观念的影响,集体荣誉感减弱,导致一个分人不能静下心来研究,只求速度,不管质量,大量粗糙的、内容拙劣的论文应运而生。与此同时,社会上的假冒伪劣、权钱交易等等现象和官本位思想的影响,致使学术界科研精神变质,能够专心搞学术的人越来越少。
(二)、制度缺陷是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要原因[12]。科研机制存在弊端是导致学术不端的一个重要因素,尽管现有的科研制度的产生也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制度决定人的行为,主要问题在于:缺乏科学、公正的科研评价机制;缺少科学道德规范的建立机制和监督机制;没有建立公正有效的学术资源配置机制;“官本位“与学术的沟壑;处罚力度不够;监督手段单
一、监督方式有缺陷等等。对于学术不端行为的惩戒制度的缺失,使学术不端行为的成本极低,而预期收益很高,不用费太多的功夫就可以得到荣誉、地位,而中国人历来就习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实际上是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纵容和激励。按照W.布劳德和N.韦德著的《背叛真理的人们—科学界的弄虚作假》
一书,社会共同体内部机制的不完善,主要分为:结果因人而异;埋没新思想;评议员滥用职权;评议员之间互为互利利;“粗心的把门人”;重复试验的等等,(1)期刊把关不严;(2)审稿程序及结果不公开;(3)屈从于各种权、情的插手;(4)编辑缺乏辨别能力[15],这些观点说明了缺乏科学、公正的科研评价机制。
(三)、科研工作者的压力大是导致学术不端问题的个人原因。科学研究是一项艰难而严谨的工作,在科学职业化的现代化的现代社会,科研竞争压力日益激烈,科研工作者的压压力越来越大。有些科研工作者与利益集团狼狈为奸,捏造数据为利益集团服务;个别科学工作者为了谋取利益,忽略科学精神和学术准则,在科研中采取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在高校中,人数考核制度的制定和量化考核方式主要包括教学工作量、科研工作量和社会工作量,其中,科研考核的目的是为了通过科研标准的执行,检验教室是否完成既定的研究工作量,发表论文、获批科研项目数量等,在核心刊物发表了多少文章、获得什么奖,出版了多少著作等等,直接与职称评定、奖惩评优挂钩,比如教授规定每年要发表多少文章等等,这导致了高校教师科研压力大[13]。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因特网、杂志等等随时可以找到相关论文,为个人抄袭、剽窃论文提供了方便的渠道。这势必会影响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整体提高。
(四)、社会学中的社会越轨理论[14]。社会越轨,亦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集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包括违法行为、违警行为、违规行为,学术不端行为属于其中的违规行为,即一切不按照常规办事的行为。意大利犯罪学家罗梭(C.Lombroso)认为社会越轨理论是由于人体质中的生理缺陷构成的犯罪人的头骨与正常人不同,而与类人猿相似。根据默顿的社会失范理论,越轨行为就是文化目标与制度化手段之间矛盾的产物,为了实现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得到较多金钱的目标,往往不接受社会规范的约束而采取非法手段获得成功。抄袭、剽窃、篡改数据等等的行为分明是歪曲学术规范的行为,对社会的影响很大。
学术是一个国家思想文化建设的基础,同时也是其核心内容,学术的兴衰往往成为国家兴旺的象征之一,学术风气的邪正是社会风气的缩影。既然学术那么重要,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应对学术不端行为呢?有哪些措施必须建立起来?
应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措施:
(一)、学术自治和独立。学术必须独立起来,淡化学术运作中的官本位意识,使行政、集团利益与学术分开,权力因素与集团利益的渗透是影响学术独立的主要因素,如果学界能够形成一种缺乏超越利益集团之上的行业权威和舆论压力,也能对涉事单位造成巨大的社会压力,不必碍于面子问题和人情世故,敢于说真话。在学术领域,政府应该在大方向上把握学术的发展,用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国家方针、政策引导学术界,用法律约束界,学术道德监督学术界,而不是用行政手段来管理学术,学术的事情应交给学术界来管理[16]。
(二),建立完善的惩罚机制。惩罚力度不够是导致学术不端行
为越来越泛滥的原因,明确作者的权利与责任,“一篇论文的所有作者不但有荣誉的分享,有责任也要承担”[18]。这个可以参考美国政府对学术不端处理的办法[17],美国政府部门中负责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机构是卫生与公众服务部下属的“研究诚信办工室”,该办公室专门调查和处置那些由美国政府资助的研究项目中的不诚信行为,并随时公布违规者的姓名、单位、违规情节和处置决定,一旦被认定某起学术不端行为,造假者在一定年限内不得参与任何由政府资助的研究项目,不能在美国政府卫生和公众服务部设立的任何相关机构任职,造假者的身份及相关信息在“研究诚信办公室”的网上公开。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认为,针对学术不端行为,应当积极推进科研诚信立法,深入开展科研诚信相关的法制研究。逐步完善科研诚信相关法律制度,明确科研相关主体的主要负责人,界定学术不端行为,惩处科研不端行为的责任人[19]。
加速完善新的学术监督、控制机制,提高控制水平,建立全方位环环相扣的管理制度,积极发挥社会舆论对学术的导向与监督作用,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加大治理处罚力度,提高学术不端行为的成本。造成学术不端行为的途径太多,必须把握好学术研究的各个步骤,在课题申报、评议、发表等制定严格的规范,将论文评定的过程实现公开、公正、公平。
(三)三是不仅建立系统内的自查自纠,引入外部监督机制和完善学术评价制度,发挥社会舆论的压力。治理学术不端一定要釜底抽薪,必须从改革高校评价机制,该改变“学术权力化、行政化”入手;让
学术委员会、评议员等等学术自治机制真正发挥作用,用这些民主监督机制发现并防范学术不端行为。
(四)、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和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意识。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意义在于端正学术风气,弘扬学术正气,是研究者形成严谨治学、实事求是、戒躁戒躁、甘于寂寞、潜心科研的作风,自觉承担学术责任。一个学术研究者的高贵与内涵在于摆脱外界的虚名浮利的诱惑,修身正己,严守学术诚信,丰富自己的学术涵养,树立良好的形象和人格尊严,不畏权贵,坚持自己的观点,在名利前面,保持理性的态度,自觉抵制各类不良学术风气的侵蚀。
科学事业的发展,即使学术创新的过程,也是学风建设的过程。良好的学术空气依赖良好的学术品格的养成和学术道德的坚守。维护学术尊严是每一个搞学术的人的责任。要纠正学术不端行为,不仅需要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也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规范的学术研究规则,更需要研究人员发挥个人的热情和激情,坚持忍耐学术研究的苦涩,需要社会上大部分人的努力。端正学术之风,崇尚学术道德,为学术的发展开辟新道路。
参考文献: [1]曹叔基.学术不端行为:概念及惩治[J].科学社会论坛:学术论坛卷,2005(3):36-40.[2]吴善超.关于科学道德问题的若干思考[J].学会,2004(6):26-30.[3]刘轶博,张磊,雷二庆.学术不端行为研究[J].广东省科学社会主
义学院学报,2007(2):70-73.[4]转引全球学术不不端行为普遍[J].科技日报,2009年6月6日.[5] 刘轶博,张磊,雷二庆.学术不端行为研究[J].广东省科学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6]侯兆晓.当学术不端已成为习惯[J].民主与法制.2010年14期.[7]侯兆晓.当学术不端已成为习惯[J].民主与法制.2010年14期.[8]刘剑辉 吴起军 潘武安.学术造假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5月,第30卷第5期.[9] 刘剑辉 吴起军 潘武安.学术造假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5月,第30卷第5期.[10]傅勇.《背叛真理的人们》当科学遭遇舞弊[EB],2006年2月28日.http:// [11]卢艳君.学术论文不端行为的成因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7年第9期.[12]郭建宏.试析我国学术不端行为的特点及治理[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10年1期.[13]刘丰.透过学术不端行为反思高校的科研考核评价体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3月,第29卷第3期.[14]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第22次印刷.412—417.[15]黄怡胜.从论文造假看国内学术不端问题[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16]蒋寅.治理学术腐败和学术不端行为的思路与对策[J].社会科学论坛,2009.9(上).[17]任海军.美国队学术造假不手软[J].政府法制,2009年.[18] W.布劳德和N.韦德著.背叛真理的人们—科学界的弄虚作假[M].科学出版社,1988年.[19]专家建议通过立法严惩学术不端行为[J].思想政治课教育,2010年第7期.Of academic misconduct
Li ··
(School of law and Polities Guangdong, 524048, China.)Abstract: In recent years,we can hear many news about plagiarism、fraud,academic misconduct has become a hot spot.Academic is about systematic study、summarized、summary or innovation about the knowledge of the unknown or known,it is very important to our society.Now.academic corruption becoming increasingly serious,academic dishonesty and the correct of study are flooding,weather domestic or foreign.Academic misconduct has an effect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ety morality, such as honesty building, and also has effect on human values.So what can our society treat as academic misconduct?What cause academic misconduct?What system can we built avoid academic misconduct? Key words: academic miscondnct;causes;measure
第四篇:学术不端检讨书
尊敬的院领导:
我因学术态度不端,违反学院的规章制度,通过深刻反省,我已意识到所犯错误的严重性。现在我悔恨至极,我要诚恳地向领导和导师认错,并做出认真检讨,在今后的论文写作中痛下决心,认真改正。
对不起,老师!我犯的是一个严重的原则性的问题。之所以论文研究现状部分会出现大面积雷同,原因是我参考了师姐论文的部分内容,却没有加注。我俩论文都是对农村基础数学教育进行研究,所以在研究背景、研究结论等方面难免出现一致。而不同点在于我研究的是农村高中数学教师对于新课程的适应性问题,而师姐研究的是农村高中数学作业设计问题,研究方法也不同。对于这次犯的错误,我深感惭愧,也反省了很多,我这种行为是对老师的不尊重,不仅破坏了学院的管理制度,而且在同学们中间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在学校三令五申的铁律下,在严明校纪校规的大环境下,我犯下这么严重的错误,学校对我是应该严惩的,希望老师可以原谅我的错误。我一定严格按照学校对于学术论文的要求,并认真听从导师的建议,有针对性地对开题报告进行修改,做好加注。并牢记学校颁布的校规校纪,保证此事不会再有第二次发生。
第五篇:“科学道德” 学术不端 案例
学术不端行为案例
一、学术不端行为
学术界目前尚未有一个标准、权威的定义,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学术不端行为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如:学术领域的科学不端行为,是指各种编造,作假、剽窃和其他违背科学共同体公认道德的行为;滥用和骗取科研资源等科研活动过程中违背社会道德的行为;所谓学术不端,是指学术界存在的一种与科研和学术的求真、求实、求新精神相悖的不规范、不诚实、不道德的行为;学术不端行为是指违反学术规范、学术道德的行为,国际上一般用来指捏造数据、窜改数据和剽窃三种行为。2007年1月16日中国科协七届三次常委会议审议通过的5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行)对学术不端行为定义为:学术不端行为是指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的各种造假、抄袭、剽窃和其它违背科学共同体惯例的行为。这些定义尽管表述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学术不端行为是涉及学术领域的,违反基本学术规范、违背学术道德的行为。其主要表现有:伪造和弄虚作假、抄袭剽窃、重复发表论文、虚假注释、虚假署名、随意侵占他人科研成果、低水平重复制造学术垃圾等等。
二、学术不端案例
西南交通大学副校长学术不端无缘“导师”。2009年7月15日,西南交通大学公布该校学术委员会结论,认定该校副校长黄庆确存在学术不端问题,宣布取消黄庆管理学博士学位及研究生导师资格,但这个处理结果却整整迟到了2年。2007年7月,黄庆被举报两篇署名论文存在抄袭行为,由此引发抄袭门事件。此后,西南交大虽然组织了专家进行调查,但外界却迟迟未得到该调查结果。西南交大负责此事宣传的工作人员曾红表示,学校的学术委员会只是对其论文是否抄袭进行论证,至于行政职务的变动,需要等待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处理结果。
西南交通大学副校长黄庆被曝抄袭门始于2007年7月,举报人在新语丝网站及一些高校学术论坛发帖,称西南交大副校长、博士生导师黄庆的署名论文涉嫌抄袭。举报者称,2000年6月,黄庆以第一作者发表的《新世纪管理科学发展的战略思考》涉嫌严重抄袭成思危等人论文。此外,黄庆以第二署名作者发表的《一种新的综合评价方法――粗糙集灰色聚类评价》,涉嫌抄袭钟波等人于2002年发表的《组合预测中基于粗糙集理论的权值确定方法》一文。对于《新世纪管理科学发展的战略思考》一文,举报人认为该论文的核心观点及75%以上的核心内容来在成思危等人的论文。对于《粗糙集灰色聚类评价》一文,举报者罗列了20多条证据,认为黄庆的论文有多处文字及部分章节涉嫌抄袭。事发后,西南交大校方组织专家介入调查,但结论迟迟未对外公布。
2009年7月15日,西南交大校长陈春阳通报了该校处理副校长黄庆学术不端的问题,并向晨报记者发来邮件介绍相关情况。邮件称,历时一年多后,学校学术委员会下属的学术道德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对黄庆学术不端问题的性质进行了投票表决,认定结论为黄庆的博士学位论文第四章抄袭事实成立,性质较严重。西南交大决定,取消黄庆管理学博士学位,撤销黄庆研究生导师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