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果园挖穴施肥机的现状分析与探讨
果园挖穴施肥机的现状分析与探讨
0引言
果树施肥是果树生产中关键作业环节,施肥质量直接影响果树养分的吸收状况,合理施肥能使果树获得良好的生长条件。我国果树施肥技术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机械化水平很低,多数果园仍采用人工作业,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与此同时,化肥的腐蚀性对人体产生很大的伤害。果树高效标准生产技术要求在果树周围钻孔,并精量施肥。果树挖穴定量施肥机的研制,为果树的高效施肥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可有效解决目前人工施肥劳动强度大、土壤污染严重的问题。因此,实现果园施肥机械化对解放劳动力、确保果树营养需求,提高施肥效率和果农增收非常重要。现针对当前国内外各种常见的果园施肥方式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对比分析。1 挖穴施肥机工作方式及原理
挖穴施肥就是在树冠外30 cm以内的树盘里,围绕主干挖星散分布的若干个深约50 cm、直径30cm左右的坑,最后把肥料填入后覆盖。挖穴施肥机一般由挖穴装置和施肥装置等构成,由机器完成挖穴,人工或机械辅助施肥,属于半机械半人工施肥作业机具,大都用于施有机肥。挖坑施肥机的种类很多,如果按与配套动力的挂接方式对其进行分类,可分为悬挂式、手提式、牵引式和自走式挖穴施肥机。
2果园挖穴施肥机械化现状
目前,在果树施肥工作中,多数果农仍沿用传统的人工挖沟或挖坑撒肥的方式,该方法肥料利用率低,大大增加了果农的劳动强度。相比开沟施肥等其它施肥方式而言,挖穴施肥伤根少、有利于肥料的持续吸收,更节约能耗。
所示为一种小型手提式果园挖穴施肥机,已被多数果农采用,得到了一定的推广。该挖穴机采用汽油机作动力,强劲有力,由单人或双人手提操作,方便实用,效率高,而且可根据需要更换不同钻头,从而调整钻孔的大小及深度,使用方便。挖穴工作完成后,人工将液态或固体肥料填埋到坑穴中,适用于拖拉机不能通过的地形复杂的山地、丘陵和沟壑地区,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但劳动强度仍较大,而且挖坑直径和深度都比较小,孑L的垂直度、深度有一定的局限性,比较适合果树的追肥及埋设桩柱。
所示为悬挂式挖穴施肥机,广泛适用于果树的挖穴施肥作业,也可用于独立的挖穴作业。其挖穴机设置在机架的前部,施肥机设置在机架的后部,且挖穴螺旋头和施肥口设置在机架的同侧,并处于同一纵轴线上;挖穴机由尖头挖穴杆及其上设置的螺旋片组成,施肥机由肥料槽及其内设置的螺旋拨料杆组成,从而解决了现有挖穴施肥作业的机械存在的结构不合理、制造成本高等缺陷。
该机依靠发动机取代人力,自动化程度较高,大大减轻了果农的劳动量,但由于整机体积较大,部分果园无法通过,而且在施肥上不能具体控制施肥量,很难实现比较精确的施肥。
此外,山东农业大学韩大勇等人根据果树标准化施肥技术的要求,研究设计了白走式新型果树施肥机。
该机由发动机驱动液压泵供油,电磁阀控制液压马达旋转,带动钻头转动,另一电磁阀控制升降液压缸,带动钻头竖直向下移动进行钻孔作业,挖出的土壤顺着钻头的螺旋向上进入土壤收集器,由单片机控制步进电机来驱动排肥器工作,实现定量施肥。改变钻头旋转方向,土壤收集器中的土壤和肥料则顺着钻头的螺旋流人坑中,连续完成环绕果树钻孔、施肥和覆土作业。
该施肥机的设计结合了当前农业发展的新特点,在设计内容上重点解决施肥量控制不精确的问题,可以使肥料得到充分利用和节约。机型上以中小型为主,适合单人操作,灵活方便,提高了果树施肥的机械化水平,彻底减轻果农的劳动强度。
对于挖穴施肥机的研制,国内的一些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大都侧重于挖穴部分装置的研究分析。比如对钻头升土理论及钻头临界转速的研究、钻头转矩的主要影响因素等等,为挖穴装置的优化设计
提供了理论支持;另外,对于挖穴装置的结构也进行了大量改进,如山东徐广零等人对侧式挖坑机的研究设计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挖穴的生产率。但是对施肥装置部分的研究尚有欠缺,大都借鉴和使用现有的农田作物施肥装置。由于穴施肥排肥器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虽然一些形式的穴施肥排肥器申请了国家专利,但是生产应用中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技术成熟、适合大面积推广的穴施肥排肥器还没有研制出来。因此。挖穴施肥机不能很好地完成定量挖穴施肥作业。3新型挖穴施肥机的探索
目前,国内使用的施肥机械只能完成机械钻孔和人工辅助施肥,施肥量无法实现精密控制,而且作业成本高,生产率低,劳动强度大。相比之下,国外的施肥机械普遍采用了液压、电子、计算机等新技术进行控制来提高其作业质量,实现精量施肥,但机器成本较高,一次性投入较大,且与我国传统的果园种植模式不相匹配,不利于机具的通过作业。针对目前果树挖穴施肥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两方面来考虑:一是依靠园艺技术来改善种植模式,实现机具与园艺配套,从而保证机具顺利进行园间施肥作业,但依目前来看,调整传统的果园种植模式很难实现;二是根据果树生长情况及营养需求,进行挖穴定量施肥,一次完成挖坑、施肥、覆土工作,有效提高肥料利用率和作业效率。
根据我国实际情况,结合果树的营养需求,设计了能环绕果树进行多坑挖穴施肥工作的装置,将挖穴机安置在对称弧形机架托盘上,以此为支撑部件,并采用一定的传动装置和施肥装置,使挖穴机在滑槽内的间歇圆周运动和上下升降,实现挖穴机自行移动挖穴,避免机械环绕果树工作造成的不便,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此外,工作部件和机架都可根据果园宽度进行拆卸、调节,保证机器良好的通过性。
该装置能环绕果树施肥,而且能在果园两边同时进行工作,保证了果树在园艺上的施肥需求和营养需求。在后期的研究中,考虑根据果树生长状况,将有机肥制成一定大小的块状,实现较精确施肥;也可以根据果树需求,确定需肥量,并直接反馈到单片机,取代手控施肥,实现高效、精量施肥。
5结语
参考发达国家因农业工程技术所带来的劳动效率和产量增长的经验,我国果树的施肥环节有必要加大工程技术的投入,依靠高科技手段,利用现代化机械设备实现果树施肥的机械化,自动化,实现按需定量施肥,提高土地利用率、劳动生产率,符合未来的发展趋势。但是如何结合我国果园实际情况,运用农机与果品生产工艺相结合的方法,根据果园园艺上的要求,研制一种能够合理控制施肥量、经济实用、综合性能好、通用性能强的微型果树挖穴定量施肥装置仍是当前创新设计的重点和难点。
张静杨宛章(1.新疆农业大学新疆农机化发展研究中心,新疆乌鲁木齐,830052)现代农业装备.2013年第2期
第二篇:果园土壤质量提升与高效施肥技术(范文模版)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果园土壤质量提升与高效施肥技术
作者:彭福田 姜远茂
来源:《农业知识·瓜果菜》2012年第12期
该项技术主要通过果园行间生草、有机物料覆盖,生物有机肥应用,解决果园土壤培肥、肥料高效利用与果树丰产优质问题。
1.打开行间。幼龄果园采用宽行密植,成龄果园通过修剪、间伐等措施打开行间。
2.行间进行自然生草或人工种草。自然生草春季可选留伏地菜、益母草等,夏季可选留牛筋草,虎尾草等,人工种草可选用毛叶苕子,苜蓿等,注意生草前2年每667平方米施氮肥12千克,每年夏季割草2~3次,覆盖到树盘下。
3.行间有机物料覆盖。收集秸秆、锯末、树皮、菇渣等有机废弃物,采用微生物菌种腐解处理15~20天,于夏季或秋季覆盖到树盘下,覆盖厚度10厘米左右。
4.施用微生物发酵有机肥。收集禽畜粪便与秸秆,按7∶3的比例(干重)混匀,接种复合微生物发酵菌种,达到完全腐熟,秋季条沟法667平方米施3立方米。经济条件较好的果园也可直接施用商品生物有机肥。
5.矫正土壤障碍因子。目前山东省苹果主产区土壤酸化严重,如果果园土壤pH值低于5,可使用白云石灰(含镁的石灰),与20~40厘米土壤充分混匀。一般每667平方米第1年使用150千克,第2年使用100千克,第3年使用50千克,然后间隔一年再进行重复即可。如果果园土壤pH值5以上,可以使用硅钙镁土壤调理剂一般每667平方米用100~200千克。
6.推荐施肥技术。根据土壤有效养分测定值与产量确定化肥施肥量,如果土壤碱解氮高于90微克/克土,化肥用量按每100千克果实施纯氮0.6千克;土壤碱解氮在70~90微克/克土之间,每100千克果实施纯氮0.7千克;土壤碱解氮在50~70微克/克土之间,每100千克果实施纯氮0.8千克。磷肥与钾肥的施用量一般按N∶P2O5∶K2O=2∶1∶2的比例。当土壤速效磷超过60微克/克,有效钾超过300微克/克应适当降低磷肥与钾肥的比例。在总量控制的基础上,进行分期调控,秋季与春季以施用氮肥磷肥为主,夏季(果实迅速膨大前)以施用钾肥为主。
7.肥料袋控缓释技术。按推荐施肥技术确定氮磷钾施用的比例后,购买适当的原料制作成复混肥,装入肥料控释袋,制成袋控缓释肥,按常规肥料用量的70%施用,施肥时间为秋季或春季,每年施用一次即可,最好配合有机肥放射沟法施用。
第三篇:我国土壤肥力现状与施肥技术
我国土壤肥力现状与施肥技术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无法取代的第一产业。只有农业的发展,才能保证人类生产的延续,才能有其他产业的生存和发展。
在化肥应用于农业生产之前,我国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农家肥和扩大耕地面积来促进作物增产。化肥问世以后,由于其养分含量高,使用方便,从而使农业农民形成了偏施化学肥料的习惯,局部地区已造成土壤板结、质量退化,有机质含量不足,保水保肥透气性能下降,中低产田日渐扩大,江河湖泊水域富营养化,农产品硝酸盐含量超标。农田氮素向大气迁移,破坏了臭氧层,从而引起自然灾害频发。硝酸盐随食物进入人体,形成致癌和致突变的亚硝基化合物,据日本调查,日本因摄入人体的硝酸盐比美国高4-7倍,其患胃癌和肝癌死亡率约为美国的608倍。据中国国家计划生育研究所张树成研究员1981-1996年期间的256份报告结果表明,我国男性精子质量呈下降之势,其原因是食用大量施用单纯化肥的食物所致。水体富营养化,不仅破坏了水生态系统和水功能,还直接影响人畜饮水安全,威胁人类健康和水产养殖以及工业供水。除此以外,偏施单质化肥,其危害还表现为:-
1、单质化肥当季利用率低,并呈下降趋势。全国化肥网实验结果分析,我国化肥当季利用率,氮肥为30%-35%、磷肥为10%-20%、钾肥为35%-50%。从各地资料看,化肥肥效从每kg增产粮食15-25kg,降为5-8kg。-
2、长期单纯施用单质化肥,使土壤微生物被抑制,有机质含量逐年下降,化肥残留,造成土壤板结,透水性、透气性和吸光性变差,保肥能力降低。-
3、单质化肥利用率低和易造成土壤板结的缺点,淋溶、挥发、径流和农产品中有害物质的残留,不仅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污染,而且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4、单纯施用化肥,其增产效果已近极限,致使农业投入不断增加,加重了农民负担。-
农业,作为人类的第一产业,其发展是一具漫长、曲折、复杂的过程,到现在已有数千上万年的历史。从十九世纪开始,伴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兴起,农业生产发生了质的变化,对农田开始投入大量的外源化学物质(如化肥、农药等),一方面成倍地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另一方面加深了农业生态系统对外源物质和能量的依存关系,导致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土壤、水体和农产品受到污染,威胁到人类自身健康和子孙后代的生存。
二十世纪70年代,人类农业进入了一个全新时代,既继承传统有机农业的精华,又赋予其现代科技的内涵,成为各国政府和农业专家的共识,应运而生是生物复合肥料、有机肥料、有机无机复混肥料和生物农药的广泛应用,推广测土平衡配方施肥技术,以提供优质、安全、营养、卫生、健康的有机绿色食品,满足人类第一需要,今天人类正在创造一种有别于“传统农业”和“石油农业”,达到人与自然协调,生态与经济共同繁荣的“生态农业”。我国有几千年的有机农业基础,完全能够以有机无机相结合的生态型农业,回避西方石油农业的弊端,把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与现代科技结合起来,走自己特色的农业道路,是中国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
-中国传统的有机农业有3000年的悠久历史,哺育了炎黄子孙,创造了中华文化,在人口剧增的压力下,已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产生活的诸多需要。由西方传入中国的石油农业(无机农业),是在石油廉价时代产生的,确实为农业的发展做出过贡献,但盲目地大量单用、连用、乱用化肥,已是后患无穷。联合国粮食组织已把“生物-有机-无机”作为最佳肥料结构加以肯定,国务院把“高产-优质-高效”做为我国农业发展的战略,并制定了“有机无机相结合,用地养地相结合”的肥料工作方针。-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不是一个农业强国,这是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农业的发展已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国农村的安定牵涉着整个社会的安定;中国农民的富裕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国历代领导人都极其重视“三农”问题。建国初期,开国领袖毛泽东发起的以土地改革为中心的第一次农业革命,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国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把亿万农民,从“人民公社”的桎梏中解放
2出来,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制,再次焕发了农民的自主意识,实现了中国农业的第二次革命。如果说这两次的“农业革命”是以改革生产关系为手段发展农业,解决国民的温饱问题,那么,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中国第三代领导集体,审时度势,为适应加入WTO的要求,提出了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深层次调整的第三次农业革命,其意义更为深刻。进入21世纪,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重视“三农”工作,对农业实行了免税并直补,其目的是要把中国农业引入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让中国农产品打入国际市场,让中国农业实现产业化,让中国农民尽快富裕起来。-
农业耕种作物,需要投入肥料。长期以来施入无机单质化肥(或施肥不当,超量施肥),使土壤存在着单一养分浓度过高,造成土壤中物相反应存量过大,易在土壤、水域中产生有害物质,如硝酸盐类化合物„„这些未被作物吸收的肥料养分,随水域的流动进入江河湖泊,产生水体富养成分,不仅污染水源,而且使水生杂草滋生,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平衡,这都是农业施肥不当的结果。施肥量日益增长,土壤结构中有机质比重下降,保水、供肥、通透能力和性能变差,板结严重,造成水土流失,生态失调。我国耕地垦殖年代久远,加上长期只重用地不顾养地,造成耕地养分失调,地力下降,虽然耕地产出量大幅度提高,但负荷过重,耕地养分投入与产出严重失衡。目前,除少数地区外,全国绝大多数耕地土壤肥力不高,土壤有机质平均为1.8%左右,旱地仅为1%左右,而欧美等国的耕地土壤有机质一般在5%—8%。而且我国很少种植有养地作用的多年生牧草,近年来绿肥的面积也下降很多,加之,有机肥(如:牛、马、猪、鸡等粪便发酵)的施用量也逐年递减。-
耕地质量的退化,土壤有机质含量的下降,导致了土壤保水保肥能力的降低,风侵、水侵加剧,形成恶性循环。肥料、水分流失严重,水、肥利用率下降。当前,我国化肥的有效利用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国内化肥,氮、磷、钾的投入比例为1:0.41:0.27,与合理施肥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尤其是钾肥的投入比例较小,也是影响肥料利用率不高的重要因素。-
我国农村目前人多地少,土地由于年年单靠化肥来补充养分,微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土壤退化,有机质减少,地下水污染,农产品品质下降。据统计,1977-2005年我国化肥用量增长了700%,但粮食的增产幅度仅为71%,因此,土壤的保护、调理、改良、修
3复已成为农业能否持续发展,农民能否增产增收的一个亟待解决的大问题。而保护和修复土壤的根本措施是增大使用有机肥,合理使用化肥。有机肥是全营养性肥料,有利于平衡增加土壤养分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及透气保水性,改善土壤微生态系统,增加土壤有益微生物。因此,将现有的有机物资源充分利用起来,用科学的方法转化成优质有机肥,是解决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及改良土壤的关键环节。--
我国人口多,底子薄。解放后,党和政府花了50多年的时间,终于解决了粮食自给的难题。我国在1998年曾经自豪地宣布,中国不再是饥饿的国家,我们可以粮食自给了。所以,当时有人说“我们三年不生产粮食都够吃”,但到了2003年,我国库存粮食的70%—80%已经吃完了,粮食安全问题引起党中央、国家院的高度重视。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在略有回升。但能不能回升到我们的需求水平之上,这是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十分关心的问题。因为我国人口还在增长,而耕地面积逐年下降。根据对世界以及中国农业形势的分析,我国未来的农业只能依靠科技,保障食物安全、生态安全与农民增收,走现代集约化的可持续农业之路。
回顾我们50年走过的路,可以看出化肥用量增长较快。这说明50多年来,中国农业走过了一条高投入、高产出、高速度、高资源环境为代价的路子。我们解决了粮食自给的问题,但是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今天,我们首先面临的是资源严重不足,生态环境负债极高,农民收入和组织化程度非常低,科技对农业生产的支持力仍不够等一系列问题。化肥在我国粮食增产中发挥了57%的作用,也就是说,我国粮食生产基本是靠水和肥换来的。今天,不管是氮肥还是磷肥,中国在世界上的贡献率都超过50%,也就是说,中国现在真正是世界第一化肥生产消费大国。而国际上的化肥在90年代中期以后,增长速度下降,我国化肥总量现在超过了西方国家,还呈大幅度增长之势。我们预测,未来全球60%的化肥由中国生产。化肥是一个高耗能、高资源环境代价的产业,西方把很多化肥厂都关掉了,现在60%的化肥要由中国来生产。为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我们不应该需要这么大的化肥产业,但为了保障粮食安全,我国化肥产业又必须保持发展。
我国是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90年代美国的Brown先生及西方的一些专家对21世纪中国能否自己养活自己,提出了质疑。这是基于中国在工业化开始前已有庞大的人口
4压力,而耕地面积又随工业化的进程在逐年减少,土壤质量随掠夺式的耕作在不断退化提出来的。到205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5-16亿,按人均消耗粮食450kg计算,届时约需提供7.2亿吨。21世纪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依然是各级政府高度重视问题。解决的办法,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已不太现实,唯一可走的路就是改良土壤,有机无机配合施肥,保持和提高地力。Brown先生发表的《谁来养活中国》一文,引起全世界的所谓“中国威胁论”。他的观点是,当时中国因为耕地下降难以养活自己,将要在全世界范围购买粮食。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在全球大量买粮食会造成粮价大涨,那些非洲国家很穷,因而会买不起粮食,以致全世界饥饿的人口会更多,所以中国威胁到世界稳定。中国政府与他经过10年辩论,表示我们可以采取政策,让耕地面积不下降。10之后,他发表另一篇文章,说“你们即使采取世界上最严格的保护政策,你们还是养活不了自己”。为什么?他说,你们水资源短缺,而肥料的生产粮食的潜力已经达到了极限,再增加施肥也不能增产,那你们粮食从哪里来?他认为,中国还是养活不了自己。近年来,我国化肥用量一直在大幅度增长,但粮食总产近10年没有大幅度的增加。比较1977年—2005年,我国化肥使用量增长了700%,而粮食增产71%,同时,种植面积下降了13%。很明显,我国化肥用量增幅确实很大,但是农作物产量却没有相应增长,我们的养分效益持续下降,资源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环境污染非常严重。滥施肥料到底多严重?通过对全国1333个实验地调查,发现氮肥利用率平均27.5%,比80年代有所下降;磷肥利用率也有所下降,钾肥利用率略有下降。由此看出,我国粮食作物肥料利用率呈明显下降趋势。我们再算一下养分效率,发现养分用量急剧上升,但是单位养分生产的粮食大幅下降。我国在国际上属于“高投入低产出”状况,产出低于印度,远远低于日本、韩国,而我们的投入量在全世界最高。为什么?原因就是,施肥不合理,尤其是在高产地区,施用的养分严重过量。华北平原对小麦、玉米做了大量调查发现,以1公顷小麦用250公斤的氮肥作为标准(在欧洲一般都是180公斤),发现90%—92%的农户施肥过量。
美国还有一位教授发表了《施肥到死》一文,其中有一句话说“中国一直没有减少氮肥用量的打算,甚至非常坚决地强调还要增加氮肥的使用量,因为中国需要粮食”。美国一位著名教授做了一个实验,每年每公顷耕地沉降10公斤氮,经过20年后,25%
5的物种没有了,尤其是双子叶植物都会死亡。所以英国议会通过了一个法律,规定英国的氮肥沉降量不能超过20公斤。中国的沉降量是多少?华北平原每公顷是60—80公斤,作物能不死吗?经过20年的大量施肥,土壤里养分大量累积。我们对华北平原140个农户调查发现,每公顷累积氮280公斤,相当于一季作物需要200多公斤,土壤里面就累积了280公斤。当然,并非所有地区的耕地都有这么高的累积量,但从被调查地区可以看出,全国整体上存在养分过量的问题。
我们施肥不是根据作物的生长规律来施肥,就像我们养孩子一样,不是按孩子的生长规律,而是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把他一辈子要吃的食物喂进去了。我们一次性把作物所需60%—90%的肥料全部施进去,但那时候作物所需养分非常少,这时就会发生抑制作物生长的情况。我们在玉米上发现,施肥太多,苗反而长不起来,少施肥反而长得更好。
高效施肥的出路在哪里?必须考虑所有的养分资源,必须进行综合管理。现在不是养分不够,而是养分分配不合理,造成肥料养分没有发挥他的潜力。土壤里累积的养分没有利用,更没有把环境里的养分考虑进去;化肥用量大幅增长,但作物产量没有大幅度增长。要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用好所有的养分资源,减少环境的污染。采取多学科的手段,同时提高养分效率与作物产量。我们的目标是:作物高产、养分高效、环境安全。在改革开放的前十年,我国化肥施用量从每公顷100公斤增加到183公斤,粮食产量跃上一个台阶,从每公顷3吨增长到4吨。最近12年,化肥用量增加了100公斤,但产量仅增加0.3吨。下一步要增加到6吨,靠施肥还能实现吗?我国现在1公斤养分生产27公斤粮食,法国1公斤生产87公斤粮食,美国1公斤生产47公斤粮食。首先土壤质量要优良,要保证在干旱、病虫害的情况下,保持稳产。-
农业施肥应以“四维结构”多元配位肥料为主。“四维结构”肥料,是以微生物菌肥、高质有机肥、调理改性肥、中性微量元素肥(有机肥、无机肥、矿物质肥、微生物菌肥)构成,是“绿色生态”型肥料。这种新肥料符合农作物的生长规律,适应土壤生态环境的自然规律。它不单是农业田间施肥操作的方式方法,而且涉及今后肥料企业生产肥料品种结构调整、产品换代的问题,是未来农业用肥的发展方向。
第四篇:黑龙江省农作物施肥现状与改进方法
黑龙江省农作物施肥现状与改进方法
【摘 要】本文阐述了黑龙江省农作物目前施肥的不合理性,并提出了相应的科学的改进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农作物;施肥;科技人才
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作物产量不断提高,施肥量也逐年增加,经济合理施肥与提高肥料利用率越来越受重视。近年来,我们采取推荐施肥法进行作物施肥,使传统的施肥经验向现代施肥技术迈进一大步。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农技人员及肥料生产厂家技术指导不到位而造成施肥方法不正确;生产厂家不去做产品售后跟踪以便使产品进一步改进;肥料利用率低等等。黑龙江省的肥料利用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黑龙江省位于我国最北部,属寒温带季风性气候,有松花江、嫩江、黑龙江3条内河从境内穿流而过,地理环境独特;夏季“雨热同季”的气候优势可促使一年生作物迅速生长、短期成熟;现有耕地总面积为1150万公顷,主要土壤类型有黑土、黑钙土、草甸土、白浆土、风沙土、盐碱土等;常年种植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大豆、马铃薯、蔬菜等,是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
据不完全统计,黑龙江省每年使用化肥的数量在460万吨左右,而化肥利用率仅在160t左右,也就是说,其中的300万吨化肥被白白浪费掉,同时还给人民带来了严重的化学污染,还导致耕层质量劣变。据了解,20年前肇东黑土层有50cm厚,而20年后的黑土几乎薄了一半,颜色慢慢由黑变黄,个别地方甚至成为遍布沙石的不毛之地。如果再不调整施肥习惯,势必引起土壤表层有机质消失,剩下的就将是黄土状亚黏土,这种土几乎无法生长农作物。全省土壤中,每年流失掉的氮磷钾元素折合成标准化肥有上百万吨,因水土流失导致粮食减产20亿~40亿千克。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有3种:一是肥料配比不合理;二是化肥利用率不高,最重要的是推广者指导不到位且盲目施肥;三是不重视有机肥的投入。
目前我国化肥的利用率仅为30%~35%,长期大量的使用化肥造成肥料残留,对作物造成肥害,导致土壤板结、偏酸偏碱严重,使作物烂根、死苗、僵化苗、玉米粗缩病、大豆火龙秧子等,致使农民种地成本增加、土地营养元素失衡、农产品品质下降。就目前黑龙江省测土配方施肥的现状来看,一方面,测土配方施肥还存在误区,如重化肥、轻农肥等养分投入失衡;化肥增加幅度大于粮食增产的速度;忽视微肥;不用菌肥;施肥方法不当等等。另一方面,测土配方施肥还面临着科学指导供肥的难题,全省一线农业技术人员不足4000人,技术跟踪不到位;一些化肥经销商及生产厂家业务人员只会卖药不会开方,造成了农民施肥的盲目性。改进措施
由于黑龙江省土壤状况较为复杂,而且种植模式的多样、农户施肥习惯不一,为准确把握农户施肥状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2.1 正确进行地力评价
要对作物种类、土壤类型及农户以往施肥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以便指导农民科学施肥。比如:克拜地区以及齐齐哈尔、龙江等地黑土层较薄、土壤有机质匮乏,且该地区土壤中氮、钾相对含量较低,且土壤漏水漏肥较严重,在配肥比例上应根据作物的需肥规律适当添加有机质、调整氮钾比例;大兴安岭、黑河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土壤中速效磷、速效钾相对含量较低,应适当调整磷钾比例。
2.2 强化科技人员素质,实施专家行动工程
建立专家服务平台,实现科技、人才、信息全方位服务,及时解决农民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定期发布最新的市场动态,传递最新的科研成果信息,解决技术成果与农业生产应用“一公里”的问题,实现科研成果推广一步到位。
2.3 及时举办农民科技培训,组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在新产品、新技术推广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地区的实际情况,生产厂家应结合当地农技推广部门及时组织农民进行科技培训,培养出一批觉悟高、懂科技、善经营的新型农民,使参加培训的农民都能成为新产品、新技术的代言人。鼓励有代表性的农户、农村经纪人和种植大户配合厂家组建科技示范基地,以基地带动周边,通过基地培养农业推广者与生产者,将基地建成集人才培养、生产示范、技术推广于一体的科技示范园区,这样既掌握了当地施肥规律、锻炼了技术人员的实践技能,又促进了产品的推广。
施肥模式及使用方法应根据当地的土壤状况及作物种类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些问题由厂家业务员、售后技术跟踪人员及当地经销商反馈到企业,以便企业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优化配方,从而做到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确定最佳施肥方案。
作为农业技术推广者,首先要强化自身素质,提高自身科技水平,使每一个工作者都成为技术引领者。我们不仅仅要推广产品,更重要的是要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做到“农民有所问,能对答如流;农民有所学,能以身示范;农民有所难,能就地解决”,这是农业推广者的硬指标,也是评价我们工作成败的重要标准。对此,我们可以定期搞些企业内部人才培训、农民科技培训,我们把培养方向直接定性在培养直接生产力的承担者或转化者;培养规格定位在应用技术型、实践技艺型的人才,使接受培训的人员成为农业生产的引导者和领航者;充实新农村科技致富力量,提高农村务工人员的技能水平。
综上所述,要改变我省施肥现状,最关键的是培养农业科技人才,提高涉农工作人员的科技水平,做到指导到位、措施得力,并通过科技示范园区不断总结和完善施肥方法,只有这样,推荐施肥方法才能得以完善,才能既提高肥料利用率获得高产,又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五篇:马铃薯收获机技术发展现状分析
马铃薯收获机技术发展现状分析
摘 要: 分析了我国马铃薯产业的现状以及马铃薯机械化收获的意义;综述了国内外马铃薯收获机械发展现状;简要介绍了目前国内外主要的马铃薯收获机,并针对目前国内马铃薯收获机械产品本身及其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关键词: 马铃薯;收获机;发展现状。
0 引言
马铃薯(学名:Solanum tuberosum,英文:potato),属茄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块茎可供食用,是全球第三大重要的粮食作物,仅次于小麦和玉米。
马铃薯分布广泛,营养丰富,素有“地下苹果””饮食新贵“和”十大热门营养健康食品”之称。我国是世界马铃薯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其年种植面积与产量分别在1050公顷和 8000 万 吨左右。同时,我国马铃薯消费量以年均 8%的速度增长,是世界上消费量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马铃薯适应性强,产业链长且产值高,发展马铃薯生产对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农民增收”促进经济发展“确保粮食安全及实现千年发展目标具有重要且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我国是马铃薯生产大国却不是强国,国际竞争力差。我国马铃薯生产存在一系列问题,如品种单一”农艺标准不一“生产技术粗放”管理水平差及机械化水平低等。其中,生产机械化水平低严重制约着我国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在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转变以及劳动力成本日益增加的背景下,提高马铃薯机种和机收的水平对于马铃薯生产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国内外马铃薯收获机械发展现状
1.1 国外马铃薯收获机械现状
国外马铃薯机械化收获起步早、发展快、技术水平高。从20世纪初开始发展,到80年代初,多数国家通过马铃薯联合收获机直接收获的方式,或挖掘-捡拾装载机加固定分选装置来进行分段收获的方式,相继实现了马铃薯生产机械化[Dal。其机器具有生产效率高、技术水平高以及稳定性高的“三高”特点,并广泛应用当前高新技术。例如,在生产制造方面,采用虚拟制造技术、微细加工、激光加工技术、电磁加工技术、超塑加工技术以及复合加工技术等先进制造技术等,大大提高了国外机具的制造精度和生产效率,降低了制造和使用成本,提高了作业效率和国际竞争力;在工作方面,采用振动和液压技术进行仿形挖掘,采用传感技术控制土壤喂人量、马铃薯传运量以及分级装载,采用气压、气流和光电技术进行碎土及分离清选,并搭载了基于PDA/GPS/GPRS/GIS等技术的农机终端操作系统,可利用微机完成相关的监控、控制和调度等操作。
目前,国外马铃薯收获机中挖掘机比例显著下降。马铃薯挖掘机主要集中在一些以山地面积和种植田块小且分散为主的国家,如意大利、波兰、韩国和日本等,而德国、美国和比利时等国家主要以应用马铃薯联合收获机为主。其中,根据联合收获方式不同,又分为分级装袋式、机载储物箱式和侧输出式。相关代表机型如下: 波兰Akpil公司考虑到波兰土地制度以及马铃薯田块特点,生产马铃薯挖掘机和联合收获机。该公司生产的BULWA2系列挖掘机,配套动力约为25kW,将挖掘出的马铃薯条铺于田间。其中,BULWA290年代,由于手扶拖拉机以及小四轮拖拉机的推广应用,相关部门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开始了国内马铃薯挖掘机的研制。马铃薯收获方式主要是依靠小型挖掘机挖掘,铺放在田间,再由人工捡拾装袋,效率依然低下。三是中小型马铃薯挖掘机及少量大型联合收获机应用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劳动力成本提高,马铃薯种植大户,特别是新疆、黑龙江以及内蒙古的少数农场),开始采购国外先进大型马铃薯联合收获机械。同时,国内相关研究部门及企业根据国内情况把研发方向定格在了中小型马铃薯收获机械的研制上,多数机型多可实现两行及两行以上的收获,有的配备侧输出提升臂,进一步提高了收获效率。
目前,国内应用的马铃薯收获机机型种类繁多,其中大型联合收获机却完全依靠进口。国内研发主要集中在中小型挖掘机、少量的大型挖掘机以及自动化程度不高、机型不大的联合收获机方面。相关代表机型如下: 中机美诺公司生产的中农机美诺系列1700和1710型马铃薯联合收获机,其实现了国内大中型国产马铃薯挖掘机的突破。该机可一次完成镇压、挖掘、输送分离、除秧和侧输出作业;装有镇压轮,达到不同的挖掘深度要求;收净率高,采用两级输送分离装置,配以强制振动、两级除秧等机构,使马铃薯与薯秧的分离效果更好。1710在1700的基础上安装了侧提升臂,实现工作过程中升运装车,配合1900马铃薯运输车,大大节省了劳动力。
黑龙江科农机械厂生产的科农牌马铃薯联合收获机,配备It左右储物箱,采用环绕型提升装置,虽效果较好,但是输送链过长,功率消耗增大。该机土豆挖净率高,破碎率较低,损失少,干湿茎秆都适用,工作效率相对较高,但相对国外马铃薯联合收获机械在功能、加工制造和设计等各个方面差距依然很大回。
1710马铃薯收获机
UFD-1400马铃薯收获机
甘肃农业大学工学院研制的4UFD一1400型马铃薯联合收获机适用于中等地块且能同时实现分级装袋、,可以一次性完成马铃薯挖掘、土薯分离、茎秆、杂草及地膜分离、薯块输送升运、薯块分级和收集装袋等工序,大大提高马铃薯收获的工作效率和劳动生产率,解决了马铃薯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该机可以方便地与45一58.8kW拖拉机配套,适应中等地块作业,更符合中国国情。存在问题
2011年,我国马铃薯耕整地、播种和收获的机械化水平分别是48% 19.6%和17.7%,而在马铃薯主产区云南和甘肃,其马铃薯总体机械化水平仅有1%左右,这与当前国外发达国家机械化水平的70%有着天壤之别。目前,马铃薯收获机械研制正由条铺式挖掘机向联合收获机方向发展,但总体机械化水平仍很低。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马铃薯优势区域布局示意图
2.1市场管理方面
当前,随着马铃薯机械化收获需求的增大以及国家政策的扶持,国内马铃薯收获机的研发和生产如雨后春笋般发展。截至当前,全国涉及马铃薯收获机生产的厂家和科研单位有100家左右,分布不均,多集中在山东省;而甘肃和云南等马铃薯种植大省较少,市场管理混乱,多数公司资金不足和研发能力不强,研发过程主要是将市场购置相关机型,进行反复拆卸和测量,最终按照原产品进行生产自造,基本没有改进,生产的产品多数为小型马铃薯挖掘机,并且加工粗糙,产品质量不可靠,稳定性差。另外,相关职能部门对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测不到位,特别是相关农机购机补贴范围审核不够认真,导致很多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严重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2.2农机与农艺结合方面
由于国家旧的相关土地政策、地形、气候和土质等因素,当前国内马铃薯种植多以农村小片分散状的生产方式为主。多为人工种植,不够整齐,在种植方式上既有平作,也有垄作,有的铺膜,有的不铺膜,并且各地种植垄距和深度等不尽相同。以中国薯都甘肃省定西市为例,其各项参数如下:垄高10-20,垄面宽50一100垄宽60一120垄距25一50,行距15一22耕深20一35 cm。当种植行距和拖拉机轮距、收获机挖掘铲间距不适应时,往往导致挤伤薯皮、漏薯、压碎和铲切薯块的结果,直接影响收获质量,进而影响农民的切身效益。2.3技术方面
目前,国内马铃薯收获机械以小型为主,动力要求不高,收获效率相对国外机械较低,功能单一,多以后输出的方式将马铃薯平铺于地面,也有少数侧输出或带有料箱的机型。结构均比较简单,价格相对便宜,但所采用的整体式挖掘铲造成机器在作业过程中阻力相对较大,对垄高、土质以及收获时间的适应性差,使用寿命短。多数机器不具备二次土薯分离装置,并且马铃薯后输送效果欠佳,导致己经挖掘出的马铃薯被土壤二次掩埋以及奎土现象的出现,明薯率相对较低。2.4使用方面
当前,马铃薯收获机械用户多为农民,专业化农机大户不多,由于对机器的了解不够,往往造成“大马拉小车,小马拉大车”的牵引动力不配套问题。对于一些电液控制自动化程度相对高的机型,操作人员往往很难准确地控制入土深浅,造成频繁停车现象的发生,影响收获效率,甚至造成机器重大损坏;而当前马铃薯机械相关零部件没有系列化,同时厂家售后服务不完善,导致用户自行维修,为以后的安全埋下隐患。同时,由于机器功能单
一、马铃薯收获时间较集中以及各地种植习惯不同等原因,机器的利用率较低,使得农民购置马铃薯收获机的热情不高。
3对策和建议
国外马铃薯收获机械现状表明,马铃薯收获机械朝着大型自走式、机电和液压一体化、联合作业、较高稳定性和实现互换性的方向发展。该类马铃薯收获机具有生产效率高、收获质量高、劳动强度低、作业成本以及相对购置费用低等特点。国外马铃薯收获机械现状为我国的马铃薯收获机械化事业指明了方向。
3.1市场管理方面
整合资源,加强联合,提高农机企业准入门槛,防止不具备研发能力厂家依葫芦画瓢式的生产制造马铃薯收获机。质量监督部门应提高对农业机械假冒伪劣监管的重视,加大对相关产品的抽查力度,建立生产与销售共同责任机制。严把入选农机购置补贴目录产品质量关,避免中国特色农机化扶持政策体系成为个别商家以次充好、欺骗消费者的噱头。督促相关厂家完善售后服务体系,确保所生产的马铃薯收获机在出现故障时能及时得到解决,避免对用户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3.2农机与农艺结合方面
机具的适用性和性能指标的高低与农艺措施密切相关,农机与农艺的结合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要积极做好农机农艺结合工作。相关部门共同制定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技术方案,实行规范化种植,为机械作业创造条件。大力推广普及马铃薯机械化种植,彻底解决机具与农艺结合的根本问题,为实现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生产奠定基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购机补贴力度,建立示范基地,对农户进行技术培训,让农民直观认识到机械化生产效益的显著性,并建立标准化种植观念。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加快适宜土地整合步伐,为下一步大型马铃薯联合收获
机具的应用创造条件,并把握好北方地区尤其黑龙江、新疆和内蒙古等地马铃薯联合收获的突破机遇。3.3技术方面
对马铃薯收获机械进行全面、深入的理论和试验研究,加强对国外先进技术装备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力度。采用新材料、新方法和先进的加工工艺,提升产品的技术水平和技术含量,并在充分的生产试验考核中熟化技术,使产品定型,实现标准化和系列化批量生产。组织有关院校、科研单位和企业进行联合攻关,解决技术难题,提供操作方便、适应性强、功能全、实现互换性以及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收获机械,满足生产需求,降低劳动强度。但相关部门必须客观、认真对待相关课题的验收,避免重复研究,造成科研经费浪费。提高生产企业的加工工艺水平,选用符合要求的材料和高质量的标准件与外协件,保证设备制造质量。3.4使用方面
相关部门应大力扶持、引导和发展马铃薯机械化生产合作服务组织与农机大户,积极引导其购置马铃薯专用机具,并为其提供技术培训和相关资料,提高农民对机具的操作水平和熟练程度。构建信息网络,建立高效生产的运行机制,提高机具的利用率。相关企业应提高自身责任感和产品质量,合理设计,完善其产品使用说明书,必要时可以对用户进行针对性的培训。
参考文献: [1]贾晶霞,杨德秋,李建东,等马铃薯栽培农艺与机械化生产技术调研综述田农机化研究,2010,32(11):1一6 [2]王福义马铃薯收获机械发展研究田农业科技与装备,2010(12):83一83 [3]郑晨饮食新贵田中国检验检疫,2010(2):62-62 [4」王洋洋引领马铃薯类食品新时尚日」中国食品工业,2010(1):34一34 [5]柳俊我国马铃薯产业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CT」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1,13(5):13一14 [6] 百度百科 [7] 百度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