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我国干部退出机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析
当前我国干部退出机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
析
【内容提要】 目前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工作中还普遍存在着“重选拔,轻退出”的现象,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制度性“虚化”与操作难的问题,领导干部“能下能出”问题还没有实质性的突破,“能上不能下”依然是制约领导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瓶颈”和“短板”。迫切需要在完善领导干部任期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深化与完善引咎辞职机制、常委会(全委会)罢免机制、各级人大对领导干部的弹劾机制、“上评下议”评估淘汰机制、优化干部退出机制环境、保障退出干部权益等一系列实质性的改革措施。
【关 键 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干部退出机制 退出干部后续保障制度
完善干部退出机制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也是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点和突破口。2000年6月中央办公厅印发的《2001~201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把“建立起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有效激励、严格监督、竞争择优、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作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目标之一。但是,十年过去了,干部“能上不能下”问题至今依然是制约我国领导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瓶颈”和“短板”。为什么下?凭什么下?怎么下?下来以后怎么对待?这些都是干部工作中长期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据2008年中组部委托国家统计局在全国31个省区市开展的“全国组织工作满意度民意调查”,关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48.10%的干部群众认为是“干部能上不能下”,占多项选择的第一位。另据2010年四川省委组织部调查,在“当前选人用人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的多项选择中,“干部队伍能上不能下、‘出口’不畅,活力不足”成为63.46%受访者的首选。这些情况表明,我国干部工作还普遍存在着“重选拔,轻退出”的问题。本课题通过对30多个市县进行调研、对47位县委书记进行访谈,了解到虽然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以退休退出、领导干部届满到期退出、引咎辞职退出为主的党政领导干部退出机制,但由于各种利益和矛盾的交织,目前我国在完善领导干部退出机制方面还存在着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国干部退出机制的现状
当前,我国干部退出机制改革已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现有的法律、政策为干部退出机制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撑,中央一系列的重大举措为干部退出机制率先垂范,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实践为进一步完善干部退出机制奠定了良好的社会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
1.我国现行的法律、政策为完善领导干部退出机制提供了基本的实施依据。首先,我国现行宪法第98条规定了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任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58条规定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任期。这实际上已从我国宪法和相关法律的角度规定了地方各级人大和政府领导干部的任职年限。其次,《党章》第21条、26条对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任期都作了明确规定。第36条还进一步指出,“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无论是民主选举出来的,还是由领导机关任命的,他们的职位都不是终身的,都可以变动或解除”。再次,《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第55~61条对我国领导干部的免职、辞职、降职的条件和程序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中央办公厅印发的《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第8条就调整不称职干部、不胜任现职干部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2.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所采取的一系列重大举措为建立领导干部退出机制起着很好的率先垂范作用。早在1956年9月党的七届七中全会上,毛泽东就提出,到适当的时候就不当主席了。到1959年,刘少奇接替毛泽东成为国家主席。早在1962年,邓小平就深刻指出,“多少年来,我们对干部就是包下来,能上不能下”,“要说服我们的干部,造成一种能下的空气”。[1]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明确指出,“要健全领导干部的选举、招考、任免、考核、弹劾、轮换制度,对各级各类领导干部职务的任期以及离休、退休要按照不同情况作出适当的、明确的规定”;“要让群众来监督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凡是搞特权、特殊化,经批评教育而仍不改正的,人民群众就有权依法进行检举、控告、弹劾、撤换、罢免,要求他们在经济上退赔,并使他们受到法律处分。”[2]在邓小平的大力推进和身体力行下,党和国家事实上的领导职务终身制被废除,实现了领导干部的新陈代谢。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进一步加快了领导干部正常更替的步伐,在完善领导干部退出机制方面走出了继往开来的关键一步。
3.改革和完善干部退出机制已取得了良好的初步成果。自2000年中央实施《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以来,尤其是2006年中组部发出《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以来,中央部门和很多地方在完善干部退出机制方面做了不少积极有效的探索: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在大力推行试用期制、探索全额竞争上岗、任职年龄划杠、调整不称职干部、公开招聘干部、群众满意度测评末位淘汰干部等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如中组部自2009年开始在全国推行通过“上评下议”的综合满意度来“上、下”干部;浙江省出台对不称职干部的调整“回炉”制度、“慢跑干部”扣分制度、领导干部辞职13条标准等,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4.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推进的实践,为建立领导干部正常退出机制奠定了良好的社会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随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的传统思想观念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尤其是中央和地方出台的一系列重大举措,不少干部已由开始的不理解、不习惯、甚至对抗,逐步转变为理解、拥护和支持。实际上,人们对那些思想保守、不求进取、政绩平平;对那些素质不高、能力不强、不称职或不胜任现职的;对那些热衷于搞形式主义、形象工程、劳民伤财的;对那些因官僚主义、没有很好地履行职责而给国家、集体造成重大损失的;对那些以权谋私或个人生活不检点,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的领导干部,意见很大,也希望加大对他们的处理力度。人民群众对领导干部的良好期望,也促使我国要进一步加快领导干部退出机制改革与完善工作。
当前我国干部退出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领导干部退出存在着“一刀切”现象。目前,我国领导干部到了法定退休年龄后,不管实际健康状况和领导能力状况如何,一般通过“一刀切”的退休制,让他们离开现有领导岗位。更有甚者,不少地方在任职年龄上层层递减,有的规定市一级干部45岁、县一级干部40岁、乡镇一级干部35岁,有的要求进乡镇班子的年龄在30岁以下,有的将40岁的干部就转为非领导职务干部。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不少年富力强的优秀干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实际上是对干部资源的极大浪费。
2.对不适宜担任现职领导干部的调整存在着操作困境。组织部门在对现职领导干部进行日常调整时,对“不适宜现职”的领导干部不好界定。而且对那些与岗位“水土不服”的官员,尤其是对一些工作“不在状态”的“懒官”、“庸官”,组织部门很难把握让他们适时退出的“火候”与“尺度”。
3.领导干部“问责”退出在很大还程度上存在着形式化现象。长期以来,我国领导干部的辞职形式主要是上级党委政府责令下级领导干部辞职,而下级领导干部自愿辞职和主动引咎辞职者并不多见。在一些重大事故或事件中,不少领导干部虽然存在着明显不称职,甚至严重失职、渎职的问题,但他们却通过各种关系力图“保位”,甚至还有一些领导干部推三托四,乱找“替罪羊”。即使是因“问责”而“退出”的干部,也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在另一个地方或部门“复出”。
4.绩效考核“末位”退出缺乏操作的科学性。政绩是调整领导干部的基本依据。科学的执政观、政绩观对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的领导干部要求不同。一些地方部门依然把“GDP”的增长看做是领导干部考核的最重要,甚至是唯一指标。而有些地区、系统、部门的领导工作很难进行具体量化,尤其是在一些条件艰苦、生态脆弱的环境下,用经济绩效考核领导干部明显是非科学的。当前,个别地方还不分青红皂白地要求各系统、各部门都要进行招商引资,并把招商引资的成绩作为干部“上、下”的基本依据。
5.领导干部“变相”长期任职问题依然比较严重。改革开放后,我国虽然通过建立任期制、退休制基本解决了领导干部任职“终身制”问题,但任期满的领导干部,除非到了法定退休年龄或犯有比较严重的错误,一般都会得到组织部门的提拔或平级调动到另一个相关单位部门。在党政部门任职届期满的领导干部,如果还没有到法定的退休年龄,一般都会被安置到人大、政协里面;而一些领导干部也在一定程度上把各级人大、政协当成自己的“养老院”,从而造成了我国领导干部任期制的“虚化”。
6.领导干部退出渠道不畅,“下”和“出”制度不够配套。干部“能上不能下”,有观念的问题,有制度的问题,也有机制、文化的问题。特别是在仕途“独木桥”、一切都和职务相联系的情况下,除了用年龄来卡、用换届来卡、用是否犯错误、用健康状况来“下”,似乎缺少更多有效的办法。由于目前缺乏对退出后领导干部的后续保障制度,如安置渠道、社会保障机制、工资福利制度、干部转岗或再就业相关的培训制度等等,导致即使有些不适应担任现职的干部想要离开现任岗位,也会因没有合理的补偿或妥善安置的办法而放弃“辞官”。往往出现“有能力的进不来,想出去的走不动”的尴尬局面。
完善干部退出机制的对策建议
1.完善领导干部任期制,健全常态化退出机制。要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任期制,明确各级干部连续任职以及担任同一职级的领导职务不得超过的最高年限,干部任期一到,按照法定程序免除职务,对因特殊情况需连任的,须经任免机关重新办理任命手续,切实解决干部“不犯错误不下来”的问题,使干部“能下”的问题逐步制度化,常态化。要加大各级人大、政协改革的力度,大力推进人大、政协“专职化”、“专业化”,严格党政领导干部进入人大、政协的“标准”与程序,努力避免人大、政协成为党政部门领导干部届期满后的“清谈馆”、“养老院”。
2.严格落实领导干部试用期制,试用期间不胜任者下。为防止试用期制度流于形式,每一个领导干部试用期满时,都应事先书面征求纪检、监察部门意见,同时通过民主测评、个别谈话、实地考察等形式深入了解领导干部在试用期间的表现。对试用期内出现重大失误或犯有严重错误,不宜继续任职的,终止试用期;对不胜任的,免除职务。
3.健全不适宜现职岗位的领导干部的调整机制。要加大治懒治庸力度,对那些不负责任、不思进取、碌碌无为的领导干部,及时进行降职、免职、待岗、离岗培训等调整,及时将干劲不足、表现平平但无“硬伤”的干部调整出去。如河北承德市出台的《关于调整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的实施办法(试行)》等文件,对不适宜现职的领导干部,分别采取调离、改任、降职、待岗、辞职、免职等措施进行惩罚性调整。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尽快制定并实施(《不适宜现职领导干部的调整办法》,逐步实现不适宜现职领导干部调整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
4.实行问责制,完善领导干部引咎辞职退出机制。重庆、四川是我国在实践中推行领导干部引咎辞职制度较早的省份。重庆市于2002年1月通过了《重庆市党政领导干部辞职实施办法》。2004年4月,依据《四川省党政领导干部引咎辞职暂行规定》,成都公交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李祥生、朱纪常等因城市公交安全事故引咎辞职。[3]当前,要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对因工作失误造成严重负面影响的领导干部必须引咎辞职。另外,负有政治领导责任的各级党委“一把手”也应引咎辞职或提请罢免,如原石家庄市委书记吴显国就因三鹿奶粉事件被罢免。同时,必须进一步完善《党政领导干部辞职规定》,规范引咎辞职干部“复出”的法律法规,对引咎辞职干部必须达到“复出”的期限、标准后,方能重新使用,原则上不能平级调动,应采取重新竞争性选举的方式让其依法重新上岗;对不主动引咎辞职的领导干部,各级人大、党委政府应及时启动弹劾、罢免等机制,对当事人进行问责处理。
5.完善党委常委会、全委会对领导干部的“票决”退出机制。在理顺党代会、全委会、常委会关系的基础上,应健全常委会、全委会对领导干部“票决”退出的党内民主环境。江苏、四川、福建、海南等省份已逐步把领导干部的退出,从“常委会”票决发展到“全委会”票决,票决的对象也从“县(区)级”过渡到了“地(厅)级”。同时,应充分发挥党内民主,创新党员民主选举、民主评议、民主质询机制,建立健全党内弹劾制。早在2004年,江苏滨海县就开始试点党员代表“民主弹劾干部制”:10名以上党员代表就可以向县党代会提议弹劾,弹劾动议案经表决形成决定后,被弹劾人将被解职。[4]当前,可积极稳妥地引导党员代表对县、乡两级党委工作进行评议、质询,并在此基础上视情况对党委书记进行弹劾。
6.完善人大对领导干部的弹劾退出机制。我国现行宪法和相关法律对人大“罢免”领导人的规定过于笼统,应通过必要的法律使宪法规定的罢免程序制度化。可从制度设计上把各级审计部门隶属于各级人大;而各级人大应根据审计部门审计出的问题,及时启动对相关领导的质询或弹劾机制。人大弹劾领导干部,应与纪委、组织部门协同推进。如2005年6月,湖南省临武县就试点了人大“民主弹劾干部”制:县、乡两级人大代表10人以上联名,可对该县股级以上干部提出弹劾动议,县纪委、人大办、组织部负责联合调查,一经查实,弹劾案将提交县人大表决,被弹劾人自弹劾通过之日起被解除职务。[5]
7.完善“上评下议”的领导干部考评退出机制。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公开承诺,组织部门科学考“诺”机制。2010年8月,《成都市区(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工作图》规定,不愿公开承诺、敷衍承诺、虚假承诺的领导干部在“上评下议”的初期就可被诫勉、调整、退出。该市进一步综合日常考察和年终考核等情况,对不能履行“承诺”的领导干部,责令其辞职或免去其领导职务。[6]应积极引导基层群众进行制度化评“诺”。近年来,成都市在对乡镇负责人的民主评议中,明确规定:参加民主评议的群众代表不少于60%,满意率不到7%的由上级党委诫勉,不到50%的责令引咎辞职或提请罢免;而对区(市)县、市级部门党政领导班子开展满意度调查,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应占参加民意调查会人数的90%以上。[7]
8.积极创造条件,加快领导干部“裸退”步伐。我国领导干部对从“党政部门到人大、政协”、“从领导岗位到非领导岗位”式的退休制度已形成了严重的路径依赖。建议借鉴西方国家民选政务官的“裸退”方式,逐步解决我国领导干部在退休过程中的“隐退”、“半退”现象。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行领导干部届满“裸退”制度。
9.畅通干部退出渠道,加强退出后的制度保障与激励。首先,要加大干部职务与职级相结合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步伐,加大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选聘干部的步伐,以专业技术干部补充领导干部,可以缓解干部退出的压力。其次,要进一步完善对退出干部的教育培训力度,着力提高退出干部的自身素质和岗位适应能力;对系统接受科学培训的退出干部,组织人事部门可按照“人岗相适、人尽其才”的原则,科学安排他们适时“复出”或就业安置。再次,要进一步完善党政机关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推进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养老、医疗等保险制度建设,切实解决好“下来”和“退出”干部的保障问题。最后,要加快推进干部福利制度改革,逐步实现福利货币化、透明化和规范化,当前可借鉴企业“买断工龄”和军转干部“货币化安置”的办法,对部分退出干部实行“一次性”市场化安置。
10.加强思想教育和舆论引导,破除“官本位”,完善干部“退出环境”。完善“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干部退出机制,就必须破除“官本位”这个“痼疾”。首先,要进一步加强对领导干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服务宗旨教育,树立领导干部科学的执政观和政绩观。其次,要通过思想教育,让领导干部明确“领导干部是为人民服务的公职岗位,而不是终身任职的就业岗位”;通过舆论引导让广大干部群众树立“干部的升降去留是常态”、“干部正常退出是人力资源的优化和科学配置”等观念。再次,通过组织关怀和科学安置,疏解退出干部的“压力”、增强他们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消除他们退出后的压抑感、挫折感和失落感。
11.充分利用集中换届的契机,加大领导干部集中退出的力度。集中换届,是加大领导干部流动、大力调整不适宜现职领导干部、治懒治庸的最好时机。今明两年,我国正值省、市、县、乡四级领导班子集中换届之际,建议各级党委政府及其组织部门在集中换届进程中,充分发挥民主,科学运用好退休、考核、票决、评议、辞职等退出机制,加快领导干部新陈代谢,打造一批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29.[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1-332.[3]朱丹.四川成都市公交集团公司两老总引咎辞职[N].华西都市报,2004-04-29.[4]崇英俊,沈乃峰,李章全.江苏滨海县实行“民主弹劾干部制”[N].中国青年报,2004-05-11.[5]陈纪雄.临武试行“民主弹劾干部”,6名干部被弹劾[EB/OL].http://hn.rednet.cn,2005-06-23.[6]成都市出台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新办法[N].成都日报,2010-09-09.[7]马天帅.评议乡镇书记,今年“民”为主[N].成都商报,2010-07-04.
第二篇:当前党员退出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党员退出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党章和其它党内法规是党员退出机制的基本依据。当前党员退出机制过于单一,党员退出机制的有关标准笼统,党员能进不能出现象还比较普遍,致使一部分不合格党员仍留在党内,影响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完善党员退出机制,要明确党员退出机制的类型;党员退出机制的关口要前移,对那些不合乎标准的预备党员要进行清退或者延长预备期;制定党员标准的明确细则,为党员退出机制提供可操作性的依据;完善党员退出机制需要群众的参与;实行党员退出机制的票决制;加强宣传和引导,完善党员退出机制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党员队伍;退出机制;党的建设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4)-06-0060-03
基金项目:河海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2012B05214)的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王同昌(1982-),男,安徽阜南人,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执政党建设、政党政治。党员退出机制作为党的建设组成部分,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保障。马克思恩格斯在创建共产主义者同盟时就强调:“凡行为不正当或违反同盟原则者,视情节轻重或令其离盟或开除出盟。凡开除出盟者不得再接收入盟。”[1]421列宁在领导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过程中,也十分强调党员质量,提出清除不合格党员。他说:“宁可十个办实事的人不自称为党员(真正办实事的人是不追求头衔的!),也不让一个说空话的人有权利和机会当党员。这样一条原则在我看来是毋庸置辩的。”[2]348在十月革命后,他主张进行清党,“必须把欺骗分子、官僚化分子、不忠诚分子和不坚定的共产党员从党内清除出去。”[2]322并认为这是“一项关系重大和极其重要的工作”。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也注意及时清除退化变质分子。1922年党的二大通过的第一部党章就规定,党员如果犯有下列各项之一者,就要受到开除的惩罚,内容主要有:“言论行动有违背本党宣言章程及大会各执行委员会之议决案;无故连续二次不到会;欠缴党费三个月;无故连续四个星期不为本党服务;经中央执行委员会命令其停止出席留党察看期满而不改悟;泄露本党秘密。”[3]53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党员队伍建设,党员质量进一步提高,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有效发挥,每次党代表大会都对党员队伍建设作出部署,强调清退不合格党员。十二大提出要“进行党员登记,严格按照新党章的规定,把那些经过教育仍然不合格的党员开除出党或者劝其退党”。[4]但是,在党员队伍建设取得重要成就的同时,仍然有一部分党员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危害党的形象,得不到及时处置。分析党员队伍退出机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之策,对进一步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党员退出机制的主要依据
当前,党员退出机制建设已经取得了重要成效。清退不合格党员基本上有了党内法律依据、政策依据,在实践中也有一部分违法乱纪的党员被组织处理。
1?毕中械痴录捌渌?党内法规为党员退出机制提供了基本依据。党的十八大通过的现行党章第9条规定:“党员有退党的自由。党员缺乏革命意志,不履行党员义务,不符合党员条件,党的支部应当对他进行教育,要求他限期改正;经教育仍无转变的,应当劝他退党。如被劝告退党的党员坚持不退,应当提交支部大会讨论,决定把他除名,并报上级党组织批准。党员如果没有正当理由,连续六个月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或不缴纳党费,或不做党所分配的工作,就被认为是自行脱党。支部大会应当决定把这样的党员除名,并报上级党组织批准。”[5]61党章第38条规定:“党组织对违反党的纪律的党员,应当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精神,按照错误性质和情节轻重,给以批评教育直至纪律处分。严重触犯刑律的党员必须开除党籍。”[5]71《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30条也对开除党籍的情形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包括:因故意犯罪被依法判处《刑法》规定的主刑(含宣告缓刑)的,单处或者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因过失犯罪,被依法判处三年以上(不含三年)有期徒刑的;因过失犯罪被判处三年以下(含三年)有期徒刑或者被判处管制、拘役的,一般应当开除党籍。这就为党员退出机制提供了基本法理依据。
2?崩?次党代会报告都明确提出要及时处置不合格党员。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作为党的最高领导机关,在党内具有权威性。党的代表大会通过的报告对整个党的建设,乃至国家的发展都会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党的代表大会报告对党的建设的部署,是各级党组织及全体党员都必须认真贯彻执行的。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党代会报告都明确提出及时处置不合格党员,为党员退出机制作出了具体指导。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对于那些破坏党和人民事业的腐败分子,必须采取坚决清除的方针,一经发现立即处理,有多少清除多少,决不能姑息养奸。……党章对党员的要求,党员必须做到。如果不能做到,不履行党章规定的义务,经过教育,仍不能改正的,就要劝他们退党,或者从党内除名。”[6]新世纪以来,党代会报告更加强调党员退出机制的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发展党员质量,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及时处置不合格党员”[7]的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在党代会报告中提出“健全党员能进能出机制,优化党员队伍结构”的要求。这就对党员退出机制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为及时处置不合格党员提供了基本的遵循。
3?钡车牧斓既私不耙裁魅诽岢龅吃蓖顺龌?制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主要领导人也多次提出要开除不合格的党员。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指出:“对于各种错误严重、危害严重的人,必须严肃地作出组织处理。该开除党籍的就开除党籍,该给撤职或其他处分的就给这些处分,犯罪的还得法办。”[8]江泽民也多次提出从严治党,要求“严格按照党章规定的标准发展党员,严肃处置不合格党员;要严格执行党的纪律,坚持在纪律面前人人平等”。[9]胡锦涛先后提出要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从组织上保障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胡锦涛联系点的山东省寿光市还建立了畅通党员出口机制,对不合格党员不进行登记。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员队伍建设,2013年1月28日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门研究部署加强新形势下党员发展和管理工作,强调要严格党内组织生活,严明党的纪律,及时处置不合格党员,增强党员队伍生机活力。领导人的讲话和部署,也推动了党员退出机制的完善。
二、当前党员退出机制存在的问题
当前,党员退出机制与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状况、与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党员退出机制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钡吃蓖顺龌?制过于单一。从严格意义上讲,党员退出机制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自然死亡的自然退出机制,这是每一个政党都存在的现象。从中共党内统计资料来看,我们党建国以前入党的老党员逐年减少,这就是一种自然的退出机制;另一方面是指党员由于入党之后思想上放松警惕,没有严格按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不但不能维护党组织的形象,反而危害党组织的形象,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从而受到组织处理被开除党籍或者劝退或者党内除名的一种机制。后者可以称之为保证党的队伍纯洁的退出机制。本文所讲的党员退出机制存在的问题,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讲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党员队伍建设,着重提高党员队伍质量,及时清除违法犯罪的党员,使党员队伍总体上保持了纯洁。但是,从实践中看,党员队伍退出机制过于单一。目前,凡是违法犯罪的党员、凡是给党组织造成严重负面影响的党员,基本上都能得到及时清除。实际上,违法犯罪成了党员退出的唯一原因或者主要原因。而本质上,党员称号的意义不单单是遵守法律,更重要的,党员称号的意义在于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于党员比普通群众要有更严格的要求,在于严格履行党员的基本义务。所以,从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来说,仅仅有违法犯罪的党员退出机制是不够的和单一的。
2?钡吃蓖顺龌?制的有关标准模糊。党员退出机制是指通过合理的机制清除那些不合格的党员。尽管每次代表大会报告都强调要及时处置不合格党员,但是,党员是否合格的标准是什么?有的学者认为,党员合格的标准就是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可是先锋模范作用仍然是一个定性而不是一个量化的概念,缺乏可操作性。党员到底如何做,才算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往往是党组织说了算,对于党员来说,不易把握。有的学者认为,党员合格的标准就是认真履行党章规定的党员八项义务。但是,党章对党员义务的规定仍然是一种总体上的规定,而且往往靠党员自身的自觉行为去履行,也没有量化可行的标准。比如,党员是否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因此,不合格党员的标准过于模糊,就使得在实践中,及时处置不合格党员的规定得不到贯彻执行,使一部分不合格党员仍然滞留在党内。
3?辈缓细竦吃钡摹巴顺觥贝嬖诓僮髂训奈侍狻!兜痴隆访魅饭娑ǎ骸暗吃比绻?没有正当理由,连续六个月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或不交纳党费,或不做党所分配的工作,就被认为是自行脱党。支部大会应当决定把这样的党员除名,并报上级党组织批准。”这三项标准应该说是很明确的,也是具有可操作的量化指标。但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市场化的发展,我国人口流动加快,流动党员逐渐增加。有的党员到经济发达地区务工经商,而没有及时进行党组织关系转移,导致“三不党员”(不参加组织生活、不交纳党费、不做党分配的工作)增多。“三不党员”在一部分农村表现尤其明显。笔者曾在部分农村调研发现,“三不党员”占党员总数的10%,个别村甚至达到30%。据某村党支部书记介绍,这些“三不党员”也不是明显的拒绝参加组织生活、拒绝交纳党费、拒绝做党分配的工作,他们只是由于外出而不能及时交纳党费和参加党组织生活。如果与党员本人取得联系,他们一般会补交党费,因此,也就不便把这样的党员除名。也有一部分党员故意不按时交纳党费、故意不参加党组织生活和不做党所分配的工作,本应该按照组织程序进行除名,但是中国是一个熟人社会,一些党组织书记碍于情面,一般也不会对其进行除名。
4?钡吃蓖顺龌?制的后续配套工作不够完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一个共产党员,如果不合乎党员标准,在被清除之后,他还可以做一个合格公民,还可以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对于那些理想信念动摇、意志不坚定的共产党员,他们退出党组织,留在党外比留在党内无论对其个人还是对整个党组织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都是有益的。但是,由于思想观念的影响,一部分只有“党员身份”而无“党员实质”的党员,仍然不愿意退出党组织。他们认为在以政党为主导的社会里,一个党员如果退出党组织或者被开除出党,就会很难在社会中获得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笔者在调研中了解到,一些基层党组织也囿于让一部分不合格党员退出党组织造成的负面影响,而不愿意清退不合格党员。
三、进一步完善党员退出机制的对策
要完善党员退出机制,首先要明确为什么要清退党员出党。这是由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本质所决定的。如果说在无产阶级政党取得政权之前,投机分子相对不多,那么在无产阶级政党建立政权之后,投机分子的产生就容易得多。因为加入党组织意味着可以掌握更多的政治资源和荣誉。因此,无产阶级政党在夺取政权之后,尤其要重视党员质量问题,及时清退不合格党员,建立保障党员队伍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党员退出机制。
1?泵魅返吃蓖顺龌?制的类型。党员退出机制,从总体上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开除机制,另一种是劝退机制。开除机制,是针对那些严重违反党的纪律,严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给党组织造成严重负面影响的党员。这些党员不但作为党员要受到党组织的处罚,就是作为普通公民,也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劝退机制,是针对那些没有犯明显的错误,但是在思想上、行为上、作风上、工作上处处表现不出党员的先进性,不但没有普通群众表现好,反而落后于普通群众的党员。这样的党员留在党内就是滥竽充数,他们只享受党组织的资源,而不愿意为党组织贡献自己的力量。这种类型的党员必须通过劝退的方式,使其退出党组织。
2?钡吃蓖顺龌?制的“关口”要前移,对那些不合乎标准的预备党员要进行清退或者延长预备期。无产阶级政党为了确保党员质量,严把入口关,实行预备党员制度,而且不同时代党员的预备期限也不同。1919年通过的俄共(布)章程第一次在党章中单独列出预备党员一章,规定“凡志愿入党的人,都须经过预备期,其目的在于使预备党员切实了解党的纲领和策略,考察预备党员的个人品质”,[10]并规定工人和农民至少经过两个月的预备期,其他人至少须经过六个月的预备期。后来预备党员的预备期规定为一年。1923年中共三大通过的党章提出了候补党员的概念,规定“候补期劳动者三个月,非劳动者六个月,但地方委员会得酌量情形伸缩之”。[3]55后来不同时期对党员预备期规定各不相同。改革开放以后,党员的预备期明确规定为一年。党员预备期满,认真履行党员义务,符合党员条件者则转为正式党员;需要继续考察和教育的,需要延长一年预备期;不履行党员义务,不具备党员条件的,则应当取消预备党员资格。但在实践中,预备党员转正率是很高的。笔者在一些基层党组织调查了解到,凡是预备党员,经过一年的预备期,基本上都可以按时转正。这就消解了预备期的意义。之所以要有预备期,就是为了进一步教育和考察党员,不给投机分子入党之机会。因此,在新时期完善党员退出机制,应当高度重视预备期的考察,凡是在预备期发现入党动机不纯或者对党没有正确理解的预备党员,都要延长预备期或者取消预备党员资格,从源头上把好关。
3?敝贫ǖ吃北曜嫉拿魅废冈颍?为党员退出机制提供可操作性的依据。党员标准就是党员与普通群众相比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就是党章规定的党员应该履行的八项义务。但是党章规定的党员义务是对党员的统一要求,是各行各业的党员都应该做到的,是一种笼统的党员标准。在实践中我们的党员分布在各行各业,因此,各行各业党员的先进性标准也应该有所区别。中共广东省委出台了《优秀共产党员的具体标准》,针对村镇、街道社区、机关系统、国有企业、学校系统、医疗卫生系统、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等八个领域分别制定出不同的优秀共产党员标准,村镇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是“五带头”,街道社区优秀共产党员是“五自觉”,机关系统优秀共产党员是“五先锋”,国有企业优秀共产党员是“五标兵”等。[11]每个领域共产党员的标准都与各个行业的特点相联系,这样就为各行各业党员标准确立了明确细则。因此,在总结各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应尽快在全国范围内制定各个行业党员标准的明确细则,逐步实现党员退出机制的常态化和制度化。
4?蓖晟频吃蓖顺龌?制需要群众的参与。虽然党章规定党员加入党组织需要支部大会讨论决定,开除党员或者党内除名也需要通过支部大会的决定乃至上级党组织的批准,但是,在新时期,提高党员质量,完善党员退出机制仅仅依靠党员和党组织的力量还是不够的。作为执政党,共产党活动不但影响到党员自身而且也涉及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党员退出机制也需要群众的参与。党员到底先进不先进,是否合乎党员标准,最终要靠群众说了算。因此,各级党组织可以每年召开一次群众大会,让群众对本辖区的党员进行评议,凡是大多数群众不认可的党员或在群众中表现不好的党员,就要对其进行认真教育,对那些教育而不改的落后分子,就要坚决清退出党。
5?笔敌械吃薄巴顺觥钡钠本鲋啤T谥泄?党员是一种身份象征,从某种意义上意味着得到了政治上的认可。因此,加入党组织对于个人乃至家庭来说就成为一种正能量,而被开除或清退出党,对个人来说则是一种消极因素。之所以有一部分不合乎党员标准的党员仍然留在党内,就是因为一些人甚至一些党组织负责人碍于情面,不太愿意处理不合格党员,一部分党员也担心如果提议处理某些不合格党员,会影响到彼此之间的关系。当前,为了更好地处理不合格党员,应该实行党员退出机制的票决制,就是通过无记名投票的方式来决定一些不合乎标准党员的去留问题,从而有效地解决党员因顾及面子或怕报复而违心举手的问题。[12]
6?奔忧啃?传和引导,优化党员退出机制的社会环境。先进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是对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本质要求。因此,完善党员退出机制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本质所决定的。加强宣传和引导,完善党员退出机制的社会环境,首先要严把入口关,教育每一个入党者,加入党组织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义务,而没有谋取个人私利的权利。让那些希望通过加入党组织而谋取个人私利的人望而却步。其次,要通过宣传教育,让党员明白党员的先进性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一旦理想信念动摇,组织观念淡化,先进性退化,就会被清除出党组织。通过宣传,让广大党员理解党员退出机制是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一种常态化机制。第三,加强对退出党员的组织关怀。服务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对那些因为先进性丧失而被清退出党的人员,我们党仍然要加强对他们的关怀和服务。他们虽然没有资格成为党员,但毕竟还是人民的一员,仍然要加强对他们的组织关怀,教育他们做一个合格的公民,减少被清退的负面心理效应。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中国共产党历次党章汇编:1921-2002[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4]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64.[5]党的十八大文件汇编[G].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2.[6]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55-56.[7]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54.[8]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9]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98.[10]苏联共产党章程汇编[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2:18.[11]廖显辉.共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支持系统研究[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2,(5).[12]李娟.不合格党员退出机制研究[J].理论探索,2012,(6).【责任编辑:闫生金】
第三篇:对我国当前个人所得税征收存在问题的浅析
对我国当前个人所得税征收存在问题的浅析
2010-3-12 9:44 韦汉勋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摘要:个人所得税的征收,不仅是税收的问题,还涉及到国家的财政安全和经济安全。因此,做好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工作至关重要。而当前我国个人所得税征收存在着各种问题,税收部门应当从实际情况出发认真分析,并找到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同时经济模式也从单一向多元化转变,各种经济因素随之也开始了多元化的趋势。这对我国的税收而言,也意味着其税收主体也开始了多元化进程,税收政策也随之做出调整,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从1980年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对我国的财政收入有重大的意义,同时也对平衡社会财富分配起者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的个人所得税的征收仍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征收存在的问题
(一)现行个人所得税政策公平原则上存在缺陷。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是我国税收的重要方面,在整个税收体系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税收是国家通过强制手段取得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途径之一,在税收制度上,有着明确的规定,要体现着法律的威严。个人所得税作为我国税收的一种,在征收的对象上具有广泛性的特点,同时在法律的角度上直接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但是目前,我国对个人所得税的征收上,存在不公平的问题。比如在税收来源不同时,个人征缴的所得税就有所区别,比如甲方每月收入来源单一固定为3400元,而乙方收入来源多样,工资1200元,另外的劳务费1000元,以及其他收入1000元,则前者必须缴税,而后者却不用缴税。此外在收入性质与劳务性质上,也存在不平等的状况,比如彩票收入与实际工资收入的税率不一致,导致同样数额的收入,缴纳的税费却有差异。此外在确定缴税主体的问题上,也存在不公平现象。比如甲月收入3000元,乙收入也是3000元,二人工作性质一致,但是甲家庭成员为6人,具备劳动能力两人,而乙家庭人员为3人,具备劳动能力人员2人。在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征收上,甲乙两人所交的税款一致。这对甲来说是不公平的,毕竟甲要承担的生活压力明显比乙重,而在个人所得税的征缴上,却与乙承担一样的义务,从“以人为本”的角度看,具有不公平性。
(二)个人所得税征收的严重流失。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的经济发展迅猛,人民生活水平大大的提高,个人收入也在飞速的高涨,这些年来中国公民的个人收入在国民经济分配中的比例迅速得到提高,目前占到GDP的70%左右。个人收入的提高就为征收个人所得税提供了坚实的税源基础。为我国的财政收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以说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是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基础。然而,目前在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却存在着税收流失的严峻形势。被税务部门称为税收征管的“第一难”,被老百姓戏称为“征的不如漏的多”。可见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存在很大的漏洞,许多应缴纳个人所得税的公民通过各种形式偷逃税款的征缴,偷税、漏税、逃税的情况比较严重,特别是一些特殊行业的人员,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存在很大的问题。比如娱乐行业的明星,真正按其实际收入缴纳个人所得税的少之又少,对个人收入的上报存在明显的欺瞒行为,以前些年闹得沸沸扬扬的刘晓庆案为例,就可以推测中国的娱乐行业的偷税漏税情况有多严重。而这只是冰山一角,在其他行业也存在这种状况,比如体育界,运动员的个人收入不透明,在个人所得税的收缴上,税务部门又没有强有力的政策,这直接导致国家税收的损失。按照预测,中国的个人所得税占
税收收入的份额应当在18%以上,但是目前却远没有达到这个数目,而在西方个人所得税的比例都在30%左右,可见在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流失严重,这给国家的财政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同时也直接影响到了税法的权威,影响到按量缴税的公民纳税的积极性,这不仅是财政的损失,更对是社会道德、国家法规的破坏,对我国未来的发展极为不利,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个人收入将会有大幅度的提升,而假如在个人所得税的征收问题上存在漏洞,那将影响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这又反过来直接影响到大多数公民收入的提高,无法实现全面小康的伟大目标。因此个人所得税征收的流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不利于国,也不利民。
(三)税收制度不完善,个人责任意识淡薄。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各种法制的建设还不够健全,法律不够完善,存在许多漏洞,这直接导致了个人所得税税款流失。由于个人所得税在制度上的漏洞,导致缴税人或代扣代缴人采用化零为整、虚报冒领的手段逃避个人所得税的缴纳。我国在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上也不够完善,例如对一些应收所得税的起征点、扣除费用等方面的规定不够完善,造成某些所得税的起征点过高或过低。同时加上税收人员的工作态度以及素质问题,使得许多违法分子将收入化整为零,分散成多次收入领取,或者是以几个姓名虚报个人收入,提供虚假的收入数据,冒领本属一个人的收入等欺诈手段来逃避个人所得税的交纳。制度的不完善是个人所得税税款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是,个人纳税意识的薄弱,社会责任淡薄,是直接导致个人所得税流失的重要原因。符合缴纳个人所得税的公民,没有认识到纳税是公民的责任和义务,每个公民都有责任完成自己纳税的责任,这不仅是个人的问题还涉及到国家财政安全的问题,涉及到国家经济安全的问题,纳税是每个公民享受社会福利的基础,没有国家的税收安全,财政的充足,社会保障就无法实现。每个公民都有义务为国家的税收做出应尽的责任,为国家的财政收入做出自己的贡献,这是一个合格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也是社会责任心,职业道德的体现。然而,由于我国税法的宣传不够,对公民税收教育的不足,以及公民个人素质的缺陷,导致我国有许多有纳税义务和责任的公民,没有按规定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而是为个人一时的私利而偷税漏税,甚至用各种非法手段隐瞒个人收入,偷逃个人所得税的缴纳。
二、解决问题的措施
(一)致力于税收的公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税法面前也应该是人人平等,因此税务部门应该加强税法的制定,通过税收制度的完善,改变当前我国个人所得税税收不公平的现象。首先要在法律E做出明确的规定,在制定相关法律时必须以公平为原则,在税收的具体执行上,以全民平等为基调,努力创造一个平等的税法体系。当税源不一致时,应当考虑实际收入的数额,实行按实际收入定税的规定,以此来定税收的标准,避免收入一样而税源不一致导致的纳税标准不一致的弊病。在多收入来源与单一收入来源问题上,也应当公平对待,按实际收入额来确定缴税的数额,而不能看单项收入是否达到征收点,要看全部的收入,这样才公平,也能抑制各种通过化整为零,来逃避税收的现象。
此外,从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征税项目来看,虽然各种税收项目繁多,但实际上真正起作用的只有工资、薪金的所得,由于目前我国在这两方面的税收,实行强制性的缴纳,有比较完善的代扣代缴课征管理制度,使得这两项在税款的征收上比较成功。但是其他各项个人所得税,许多是国家规定暂不征收的,因此造成法律规定上的混淆点,对于我国规定征收的税收项目缺乏行之有效的征管办法,最后造成税款的流失。而根据我国目前高收入人群的收入来源来看,只依靠工资和薪金收入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可以说是少之又少,大多数的高收入人群,都是通过其他途径增加收入的,比如股票等有价债券的投资,股份分红,利息分红等,这些收入才是高收入人群主要的经济来源,而我国在个人所得税的征收上,对这些人群的这些收入分析明显不足,导致应收税款的流失。而这样一来,本来应由高收入人群担负的个人所得税,就转嫁到了中层收入的人群身上。从公平的角度而言,这对收入明显少于高收入人群的中等收入人群来说,是极为不公平的,他们占的社会财富不如高收入人群,但是所承担的税收责任,社会责任却重于他们。所以在个
人所得税的征收上,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应对收入过高的人群进行有效的调节,使社会财富分配趋于合理化,形成一个好的税收环境。
(二)严厉打击偷税漏税等违法行为。对于偷税漏税分子而言,必须加以惩治,才能有效遏制非法行为的发生。首先,在法律上,要加大对违法分子的惩罚力度,以便对违法分子起到震慑的作用。同时,税收部门必须严格执法,不能姑息养奸,对偷税漏税逃税等非法行为坐视不管,应当加强对税收工作的监督,扩大执法的范围,着力清查高收入人群和特殊人群的收入状况和纳税状况,不能受各种社会关系和势力的干扰,应当保持税收的独立性,一经发现问题要及时从严处理。此外,要对税收入员进行全面的培训,加强税收队伍的素质,从执法的角度上,全面加强税收队伍的执法能力,同时加强清查各种偷税漏税行为的侦查能力,着力培养税收队伍的反偷税漏税能力,从执法方加强控制,杜绝各种腐败人员的加入,纯洁税收队伍。
(三)加强税法宣传,提高公民纳税意识。由于我国的教育水平不够发达,导致公民在思想意识上存在盲点,对税收制度不了解,对相关的法律不了解,没有认识作为纳税人是光荣的,没有意识到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也是每个公民对国家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因此要让公民知道,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公民在缴纳税收的同时,也是在享受税收带来的各种社会福利。首先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税法宣传,宣传税收知识,特别是针对高收入人群,要全面的进行教育。其次,要重视对未来可能成为纳税人的人群进行提前的教育宣传,从思想上改变他们的纳税意识,提高他们对纳税的责任感。再次,对税法的解读要清晰明了,不能制定出只有专业人士才能看懂的法律,这样不利于税法的普及,也就不利用个人所得税的税收宣传,要让法知于民,民行于法。从制定到宣传,再到接受应当是一个统一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公民的纳税意识。
三、结束语
个人所得税是我国税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做好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工作,利国利民。因此,必须认清当前我国个人所得税征收工作上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处理,这样才能实现个人所得税征收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粱朋.税收流失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侯梦谵.税收经济学导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
[3]叶青国税流失与新税制[M].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
第四篇:当前干部存在的问题
当前干部存在的问题
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稳就业、稳经济等成为重点工作,作为普通干部,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素养不够高。
对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理论学习不够透彻,没有很好滴用理论指导实践,认为自己是一般干部,局限于了解知道这个层面,运用于实际工作不多。对做点工多,其他工作参与不够,建言献策不够。(二)工作作风不够实。
一是业务能力有待提高,存在着“摸着石头过河”现象,工作成效不明显。二是创新意识不强,工作上有重视领导布置多、重视实际任务少的问题,机械照搬照套上级、领导的精神和部署,结合单位实际不够。(三)业务钻研不够深。
一是对待工作不够主动、积极,满足于完成上级机关和领导交给的任务,在工作上遇到难题时,不善于思考、动脑,等待领导的指示,说一步走一步,未能把工作做实、做深、做细,满足于过得去。二是对业务知识的学习还不够,缺乏一种孜孜以求的精神,认为自己已有的一些业务知识可以适应目前的工作。不注重业务知识的全面性,等到问题出现再想办法解决。有时由于工作的重复性,图省事,照搬照抄,沿用老方法解决问题;在工作中遇到繁琐、复杂的事情,有逃避的倾向,认为“船到桥头自然直”,坐等待办法出现,而不是自己寻找对策,缺乏一种刻苦钻研的精神。(四)自我要求不够严。
一是工作标准不高,有时在任务重、压力大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怎样尽快完成工作任务,存在着“以应付求过关”的想法,不能从尽善尽美、时时处处争一流的标准上去把握。二是工作效率有待提高,没有制定工作计划,工作有时比较散漫、松懈、不够严谨,紧迫感、危机感不够强。今后的努力方向和整改措施
(一)提高理论素养和思想水平。
坚持把学习作为永恒主题,全面提升理论和政策的认知水平,筑牢思想之基。加强学习是解决工作和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充分利用时间,抢着学;结合自身工作,切实学;结合时事政治,及时学;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学。在学习中总结,在学习中提高。(二)提升执行能力。
执行力是第一位的能力,任何时候、做任何事都不能拖拉,手头上的事要尽量往前赶,努力养成“事不过夜”的好习惯。首先要克服个人办事拖拉的不良工作作风,着力提升办事的效率。其次任何时候都要真正以扎实的工作完成当前的各项工作任务。再次要不断地向实践和周围同事学习知识、经验方法、能力和技巧,不断丰富实践,积累经验。同时,还要学会巧干,面对不同的情况、不同的问题,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盲目、不蛮干,讲方法、讲技巧,把学习借鉴与总结提炼相结合,既用好外部经验,也打磨好自身“土办法”。(三)加强责任意识。
对交办到手中的工作,要做到严谨细致,确保不出纰漏,不给工作带来任何不利影响。在工作中不断自我加压,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从每一个细节做起,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更踏实的工作作风要求自己,要精益求精、追求一流的工作质量,切实做好每项工作。(四)提高工作标准。
“在其位、谋其政、尽其力”,遇到问题不躲闪、遇见矛盾不回避,用责任心树立威信、凝聚干群关系。坚持问题导向,对存在的问题不掩盖、不回避、不推脱,发扬“钉钉子”精神,针对重点任务,提高目标要求,一项一项抓落实、一件一件改到位,同时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好工作与个人的关系,主动把责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第五篇:我国当前利用外资存在的问题
我国当前利用外资中存在的问题
(一)外资质量不高
一方面,外商为了保持其技术垄断优势,将高端核心技术控制在自己手里,或是向我国输出已经失去竞争力或正在普及和标准化的技术,即使转让了部分高精尖技术,往往要附加各种
[6] 限制性条款,不利于我国技术提高
另一方面,我国存在只重技术引进,不注重引进技术的消化创新问题
(二)外资结构不合理
我国外资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1.从外资来源来看,在国际资本流动中,以美国、欧盟和日本为首的发达国家是国际投资的主体,而从流入中国的外资看,我国外资来源主要集中在香港、日本、台湾等亚洲国家或地区,而欧美等发达国家在我国的投资所占的比例不高。
外商投资来源过于集中在某些亚洲国家,不利于我国国际地位的整体提升。
2.从外资的产业构成来看,我国急需发展的农业利用外资额最少,而工业中制造业利用外资比重最大,另外服务业中房地产利用外资的比重也很高。这种外资结构的倾斜加大了中国三次产业结构的偏差,使三次产业之间发展水平与国际竞争能力的距离扩大,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产生了负面效应;
3.从外资的地区分布来看,我国东、中、部地区相比较,无论在外资使用量方面,还是在外资规模和效益方面,三者都有很大差距。这样的区域失衡状况容易加剧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造成更大的不均衡,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平衡发展
4.从外商投资形式来看,我国外商独资化趋势明显,合资企业比重下降,且在中外合资企业中,中外方控股比例失衡,或由外方绝对控股或外商独资
而外商独资企业大规模进入国内市场,必然对我国民族企业的发展构成威胁,而且外商可能会滥用优势垄断地位,损害公平竞争以至广大消费者的利益,从长远来看,这将会削弱我国的整体经济实力;
5.从外资利用形式来看,外资并购趋势越来越明显,而外资并购的领域多涉及制造业、流通业、高科技产业等,部分产业涉及国家安全,如果我国那些事关国计民生的企业被外商控制,则不利于我国对国民经济的调控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还可能导致我国经济的动荡,并引发新的危机。
当前中国货物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我国出口市场上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低价竞销现象严重,外贸经营秩序亟待改善
2)货物出口经营方式粗放,低价格、高物耗、数量扩张的出口模式未能根本改变
3)出口高度依赖发达国家市场
4)外贸顺差激增,中国面临的国际压力加大
5)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对我国货物出口贸易影响愈益严重
1)较高的贸易依存度
2)不断恶化的贸易条件
3)贸易方式不合理
4)工业制成品竞争力不强
5)农产品深加工不足
6)机电产品技术含量不足
7)纺织品、服装所占比例大,价格低。对策:产业高新化
市场多元化
以质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