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着力构建绿色储运体系
着力构建绿色储运体系 为确保中央储备粮安全而奋斗
中储粮总公司
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是经国务院批准,于2000年在原国家粮食储备局部分职能机构和所属部分企事业单位的基础上,组建的大型中央企业。中储粮总公司由中央管理,属于涉及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受国务院委托,具体负责中央储备粮油的经营管理,并对中央储备粮数量、质量和储存安全负责。中储粮总公司对中央储备粮实行垂直管理,目前已在全国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设立了20多个分公司,上收了200多个中央储备粮直属库。中央储备粮是国家调控粮食市场、防范重大自然灾害或其他突发事件的重要战略物资。做好中央储备粮管理工作,确保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确保调得动、用得上,事关国家粮食、经济、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责任重大。
6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粮食局及有关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在粮食院校、科研院所的协助下,中储粮总公司充分认识到粮食仓储科技的重要意义,大力发展科技储粮,着力构建绿色储运体系,实现了中央储备粮“两个确保”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目标。充分认识粮食仓储科技和构建绿色储运体系的重要意义
本世纪初,党中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又提出了建设能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目前,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利用人类食物资源;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最大限度地提高和优化人类生存质量,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和加快推行清洁生产,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如此形势之下,对于中储粮这样一个以储粮为主旨的中央企业来说,开展绿色储运具有重要意义。1.1 构建绿色储运体系是增进人们健康、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随着生活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人们对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粮食安全”近年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粮食在种植期间的农药残留、储运期间的药剂污染、微生物繁殖等均会给食用和粮食精深加工带来安全隐患。构建绿色储运体系,逐步减少储运期间的化学储粮药剂用量,对保障粮食安全、增进人们健康十分重要。可以说,构建绿色储运体系是加强食品安全、保障人们身体健康的必然选择。
在环境污染日益成为困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的今天,传统储粮方法对生态造成的危害,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长期使用化学药剂致使害虫的抗药性增强,对环境造成污染。要想改变传统的储粮方法,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我们必须搞绿色储运,构建绿色储运体系。因此,发展绿色储运技术,构建绿色储运体系,也是保护环境、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1.2 构建绿色储粮体系,是做好中央储备粮经营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两个确保”的实现是我们的根本任务,是我公司的生存之根。不发展绿色储粮技术,就无法使粮食在储存流通环节保持其品质新鲜;就无法有效控制和减缓粮食品质劣变;也无法不用或少用化学熏蒸药剂,也就不能为消费者提供品质新鲜、无公害、安全可靠的绿色放心粮食,也就根本不可能真正实现“品质良好”。
而且,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粮食市场化程度逐渐加深,粮食的食用品质的优劣已成为粮食交易的主要衡量指标。不发展绿色储粮技术,不能提供高品质的粮食,就无法长久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也无法实现粮食轮换时有个好的价位,影响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目标的实现。
因此,构建绿色粮食储运体系是实现“两个确保”目标的需要,也是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需要。大力发展粮食仓储科技,着力构建绿色储运体系
为实现两个确保、切实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和人民的身体健康,满足市场对高品质粮食日益增长的需求,中储粮总公司制定了 “高质量、高营养、高效益;低损耗、低污染、低成本”的现代化储粮目标,树立粮食绿色、保鲜的新理念,开发环保型无公害的粮食保鲜储藏技术,构建粮食绿色储运体系。经过六年的扎实工作、艰苦奋斗,中央储备粮科技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共取得科技成果300多项,获得专利20多项,拥有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储粮技术。在首届(2005年)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奖评比中,我公司系统自主立项开展的三项科研成果获得了科技进步三等奖,我公司参与并承担主要研究任务的一项科研成果获得了科技进步二等奖。科技创新和应用水平始终居于同行业的领先地位,部分已基本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中储粮系统绿色储粮比率已超过30%。
2.1 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并举,构建绿色储运技术体系
1、充分利用自然冷源,推广低温储粮
低温是目前全世界公认的最为安全、可靠、合理、符合绿色环保要求的储粮保鲜技术,是一项带有方向性的技术措施。中储粮总公司成立后,在全系统内大力推广充分利用自然低温、辅以人工制冷的的低温储粮技术,有效提高了粮食的储藏安全性、延缓了粮食品质变化速度,保持粮食的色、香、味,保鲜效果显著,粮食宜存率逐年提高。2002年,国家有关部门对中央储备粮质量检测结果显示,宜存率仅为70%,2003年达到了80%多,而今年两次库存检查的宜存率均达到90%以上。
而且,为配合低温储粮技术的推广应用,我公司还先后立项开展了“中央储备粮
安全储藏技术示范”、“稻谷控温储藏工艺研究与集成示范”等项目,取得了包括“均衡粮温技术”、“隔热保冷技术”、“缓释通风技术”、和“智能通风技术”等技术成果。这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使我公司的低温储粮技术不管是经济性还是实用性,都提升到了更高的层次。
目前,可以说我公司的低温储粮水平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不仅保证了在轮换周期以内的粮食质量良好,而且,超出轮换周期一年以上的储备粮绝大部分都为宜存粮,且保持高品质,可以说在世界上没有先例。
2、开发无污染、可再生新冷源
虽然储粮是一个平均单位耗能较低的行业,但由于我公司库点多、储粮多、储粮时间长,积累起来,耗能总数也非常巨大。目前,我国粮库的低温储粮主要是利用谷冷机及冬季通风降温等,前者动力消耗较大,费用较高,操作难度较大。后者受到季节限制。
太阳能是目前最引人注意,开发研究最多,应用最广的清洁能源。由于太阳能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就地开发利用,不存在运输问题,不会造成污染和公害等优点,而成为一个极为诱人的研究领域。太阳能制冷是近期国内外开发的最新技术,太阳能冰箱、制冰机、空调样机已试制成功。而利用太阳能制冷技术保粮,国内外还没有报道。我公司江苏分公司大胆创新、积极开拓,与上海交大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合作开发了太阳能固体吸附制冷技术。目前,该项目已经研制开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适用于低温储粮的太阳能吸附式制冷机组;编制了《SWAC-10型吸附式制冷机组企业生产标准》及《太阳能吸附式制冷机低温储粮系统操作规程》。
太阳能低温储粮可避免粮食与环境的污染,减缓粮食的陈化,而且运行成本低,操作简单,符合建设节约型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环保的要求。实验数据显示,太阳能低温储粮单位电耗仅为谷冷机的十分之一。仅节约能耗一项,与谷冷机相比,如把300亿斤粮食降温10度即可节约5400万元。太阳能低温储粮技术的成功研制给我国粮食行业低温保管粮食增加了一种新的能源,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
3、开展低污染、无污染害虫综合防治
目前,我国粮食储备库还主要采用化学熏蒸剂和防护剂进行杀虫、防虫处理,产生的化学药剂残留对粮食及环境带来一定的污染。为降低污染、提高粮食质量,中储粮总公司从技术革新和开发新药剂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在实践中,我们积极推广膜下环流熏蒸、粮情局部处理等技术,有效减少了剧毒化学熏蒸药剂的使用量。我国南方高温高湿地区积极摸索储粮害虫发生规律,本着“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保粮方针,以使用低毒防护剂防虫为主,减少粮食熏蒸次数,如福建分公司就实现了30%的粮食免熏蒸。
同时,我公司积极开发新型无污染、非化学性防护剂。“硅藻土杀虫剂防治储粮
害虫应用技术设备研究开发与示范”和“0.5%苦皮藤素微乳剂的应用开发”等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效。低污染、无污染害虫防治技术的推广应用,有效降低了储粮害虫防治中化学药剂的使用量及药剂残留,有利于解决害虫抗性、药剂残留和环境污染问题。
4、减少粮食产后损失,开发“无形粮田”
由于受储粮技术、设施设备的限制,我国粮食产后损失巨大。包括水分减量、颗粒破碎等。我公司一直将粮食储藏期间减损、减碎作为科技研发工作的重点之一。我公司立项研究编制的“储粮机械通风技术操作规程”,有效地解决了储粮通风降温过程中粮食水分减量问题。如果以储存期间减少水分损失0.5个百分点计,1亿斤粮食就可减少损失50万斤,减少损失十分可观。另外,“粮库玉米储运减碎关键技术的开发与示范”等研究项目也取得阶段性成果。
在目前耕地面积日益减少,粮食单产增长潜力有限的形势下,粮食产后减损、减碎技术的研发无异于开发“无形粮田”,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5、发展 “节约”“高效”的现代物流技术,服务于绿色储运体系
我国传统的粮食储运方式采用袋装方式,流通成本高、流通速度慢、工人作业劳动强度大。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粮食市场的加剧,粮食流通必须实现低成本、高效率、高效益流通,才能与国际粮食市场接轨。粮食“四散”流通技术(即散装、散运、散卸、散存)是经过国际多年实践得出的实现粮食物流现代化的关键技术和方法,可以解决我国粮食物流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
几年来,我公司积极发展“四散”流通技术,研发了“散粮专用汽车”、“散粮装卸装置”、“移动式平房仓装仓机”、“多功能出仓机”等,完成了2项技术规程与规范的编写。通过发展四散流通技术,降低了运输费用,提高了流通效率。采用散运后减少了粮食在运输途中的抛洒损失,每吨节约5元左右,此外粮食包装费、麻绳费和人工费每吨粮可节省10元,而且,工作效率得到了提高,工人劳动强度也大大降低。另外“四散”流通技术的发展,还有利于延长粮食经营链,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订单农业的发展不仅保证了储备粮的粮源,也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但农业生产的季节性,使订单农业具有时间和粮源集中,收购量大的特点。散粮运输更有利于农民节省不必要的开支,最大限度地实现企业、农民的双赢。2.2 以信息化推动绿色储运技术体系的建设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迅速普及。发展和应用信息技术,加速信息化进程,以信息化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成为世界各国在激烈竞争中共同做出的战略抉择。世界500强企业不约而同地实施企业信息化战略,以此提高企业竞争优势。我国一些大型企业信息化建设经过长期努力已经初具规模并且取得一些实际效果。
我国粮食行业属于传统行业,长期以来业务处理和数据统计上报一直沿用手工方
式,信息技术应用十分落后,加之资金和技术人员缺乏,信息化基础差,底子薄,与现代化管理要求的差距很大。对此,中储粮总公司在成立不久就着手规划信息化建设,在中央储备粮管理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引入到管理流程中,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业务流程进行规范,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实效性,实现各职能部门间的信息共享,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
1、计算机粮情测控系统的推广应用
中央储备粮储存点多面广、品种多,而且在粮食储藏过程中,温度、湿度、水分、虫霉等因素和情况的变化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储粮的数量、质量和卫生安全。及时准确地掌握粮食储藏过程中的粮情变化情况,对确保中央储备粮安全至关重要,也是开展绿色储运、构建绿色储运体系的必要前提。目前,中储粮总公司研发并推广的“无线测温”等粮情测控系统利用现代传感器和电子技术,对粮情变化进行实时检测,对检测数据进行智能化分析,对异常粮情提出处理决策建议,并通过应用软件对硬件储粮设备实施控制,处理异常粮情,为科学、经济和安全储粮提供技术保证和科学决策依据。目前,粮情测控系统已经成为中央储备粮安全储藏和科学管理的有力工具,为我们绿色储运体系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前期信息保障。
2、推进业务信息系统建设
业务信息系统建设工作的启动可以说是我公司信息化建设进入实质阶段的显著标志。该项工作自2002年以来,一直在稳步、顺利推进,涉及计划管理、轮换管理、仓储管理、财务管理、统计管理、出入库管理6方面的内容。该业务信息系统建设完成后,可以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中央储备粮的信息,将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融为一体,做到“三流合一”,提高信息采集的自动化程度、信息处理能力和传递速度,增强远程控制能力,规范和固化中储粮管理的核心业务流程,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和水平。总结经验,迎接新的挑战
我公司在积极推广应用粮食仓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的同时,还针对粮库生产实际中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立项研究,开发相应的设备、仪器和技术、规程,服务于生产,杜绝了坏粮事故,减少了储藏损失,提高了库存粮食质量,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主要经验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思想、组织、制度、资金 “四到位”
一是思想到位。我公司自成立以来,多手段、多渠道提高绿色储运意识,营造绿色储运氛围,大力宣传绿色储运的意义和重要性。六年来,中储粮总公司通过创办《粮油仓储管理与科技信息》、《粮食储藏》杂志,以及总公司内网、简报等为载体,并通过编写《储粮知识问答》、《中央储备粮油储藏技术与管理》、《粮食干燥系统实用技术》等读本书刊,以总公司内网、简报为载体,普及绿色储运知识,灌输绿色储运理
念,及时宣传交流绿色储运信息。
二是组织到位。为加强总公司系统的绿色储运工作,2003年,总公司成立了科技处,全面负责全系统科技工作的管理,研发、推广绿色储运新技术。不少分公司、承储企业成立了科技工作领导小组、保粮小组等机构,为绿色储粮工作提供了组织和人员保障。
三是制度到位。总公司制定了《2005~2010年科技发展规划》,确定了绿色储粮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为今后几年内科技的目标和重点;制定了《科技项目管理办法》,规范了立项审批、资金筹措及项目管理等行为。许多分公司、承储企业根据辖区和单位实际还制定了实施细则。
四是资金到位。总公司系统每年都在财务预算中安排部分科研经费,保证了绿色储运技术研发和成果推广的顺利进行。几年来,总公司系统共安排1亿多元用于绿色储运技术研发及推广应用工作。3.2 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
总公司有良好的仓储设施,训练有素的管理队伍,但学术带头人和最前沿的科技信息资源相对缺乏。为此,总公司始终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研究开发道路,使合作各方的资源优势相互补充,并得到了充分发挥。几年来,总公司与河南工大、南京财大、中谷科技公司、成都粮科所、郑州粮科院、辽宁粮科所等粮食院校、科研院所进行了技术合作,各分公司、承储企业也纷纷与一些科研院所及生产厂家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这样,通过引进先进的外部技术资源,节省了系统内的开发费用,也有效解决了生产实践中的技术问题,而科研院所将承储企业作为其教学科研实习基地,找到了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有效实现形式和途径,实现了共赢。
此外,总公司不断探讨合作模式,由初期的“承包”型逐渐过渡到技术生产“联合体”,通过合作和信息、技术交流,锻炼和培养了自己的人才队伍,自身的创新能力逐步得到提高。3.3 注重科技人才的培养
“绿色储运”的全面实现,离不开大量的科技人才。几年来,中储粮总公司系统十分重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外部引进与内部培养并举,造就了一支专业结构比较合理的人才队伍。一是千方百计引进科技人才。通过录用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招聘科技人才,较好解决了分公司、直属库科技人才紧缺的问题。二是十分重视内部人才培养。总公司、分公司通过多次聘请国内大专院校专家教授进行讲座,以及组团到国外进行学习交流等形式,对分公司、承储企业仓储业务骨干进行统一培训;许多分公司和直属库也自主开展培训。通过培训,大大提高了仓储科技队伍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涌现出一批科研带头人和科技骨干,如河南分公司商丘直属库副主任程兰萍,因科技创新成绩突出被国资委授予“巾帼建功标兵”称号。三是初步建
立了科技工作的激励机制。总公司于2005年11月召开了科技工作大会,表彰了6个科技管理工作中贡献突出的先进单位和24项科技含量较高、推广应用价值较大、经济效益显著的优秀科技成果。许多分公司、承储企业为科技人员提供了较好的待遇,解决其后顾之忧,还拿出部分资金专门用于科技创新的奖励,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发挥人才潜能创造了条件。人才队伍的建设和科技骨干的培养,为我公司科技工作提供了有力智力支持。
经过六年的辛勤和努力,中储粮绿色储运体系已显雏形,但也存在许多不足,如科技创新体系不够完善、原始创新能力薄弱、技术推广手段单一等。这都是我们中储粮人以后努力的方向和重点。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也将“粮食产后减损及绿色储运技术”列为重要研究内容。“科技创新”成了我国“十一五”的关键词,举国上下对“科技创新”的热情和认识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这为我们提供了机遇,也增强了我们的信心。今后,我们将紧紧围绕“两个确保”,以“三个代表”为指针,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科技为先导,不断提升中央储备粮管理水平,为服务国家宏观调控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篇:着力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体系
着力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体系 精心培养复合性应用性创新性高素质人才
——胡礼祥书记在2006-2007学年寒假务虚会上的讲话
2006年学院各方面取得很好的成绩,大家工作非常辛苦,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我们也面临许多的困难,希望大家能够正确理解、冷静面对、力戒浮躁,明目扩胸,勇于善于去解决。因为现在是转型期,我们面临的是在加速加力加压状态下的困难。学院要发展就要加速,要加速就要加力,要加力就要加压,是符合力学原理的,也是符合社会变更的规律的。我们观察一下任何社会变更,只要碰到利益的调整,就会产生思想的混乱,都会有一个无序到有序的转换过程。困难并不可怕,关键是我们怎么去理解,怎么去应对,怎么去解决。这里有加压的合理性问题,也有受力方的适应性问题。同样一个推力,施加在铁块上、木块上,还是气球上,产生的型变是不一样的。我们不要简单地看待改革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
改革发展是对我们智慧和能力的考验。特别是对学院领导班子和分院领导班子的考验。在方案制定的合理性上,考验我们决策的能力;在方案实施的操作性方面,考验我们的执行能力;在解决实施过程当中出现各种矛盾的时候,考验我们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改革是探索性的工作,我们不能因为有问题有困难就停止改革发展的步伐,只要方向对头,我们就要坚持。希望大家不要被困难吓倒,多提改进的建议,多想解决的办法,不要盲目的埋怨。现在城市学院需要的是快速发展。打一个比方:如果一辆汽车一上高速公路,是不太有选择的。要么就在快车道上跑,要么就在慢车道上走,或者就是靠边,靠边已经是打起双跳灯,说明你给别人让道了。上了高速公路,千万别上错道口。发现错了再拐回来的话,时间成本经济成本都是很大的,等到你回到该走的道上时。已经是大大落后了。当然,高速公路一定要设有服务区和加油站,车才能走得好。这些都是我们学院和分院各级领导班子在规划学院、分院发展时需要慎重考虑的重要问题,城市学院就好比是一个车队,八个分院和十几个部门组成的一个车队,每个师生员工都是车队里的一员,大 家都应该来思考:该怎么样使我们的车队走得更快,更整齐!
最近我也在思考一些问题,但是很不成熟。下面说的,只是我个人的思考,是关于学院发展与教育教学创新的一些基本问题的思考,请大家批评指正。
第一,城市学院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每个组织都要讲核心竞争力,否则竞争不过别人,竞争不过别人就得让道。
请看下面三个数据:国家劳动保障部预测,2007年新增900万就业岗位;2007年高校毕业生有495万,超过新增就业岗位总数的1/2;2005年114个城市调查,新增岗位对大学生的需求只占总岗位数的20%。我们推算一下,900万岗位只需要180万大学生,而今年高校却有495万毕业生。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曹殊研究员指出:2007年将是社会就业制度调整变化的一个“拐点”,就业竞争主要体现为高校毕业生之间的竞争!我们城市学院的毕业生要和第一批第二批的学生同台竞争,和博士生、研究生同台竞争,困难之大是显见的。一句话,毕业生就业形势是异常严峻!我们的“产品”必须明明白白的放在市场上面,让大家来挑,让市场来选择。人家看不看中你城市学院培养的学生,就意味者市场需不需要我们继续造这些“产品”,我们这些产品生产者会不会下岗。
我们要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发力点应该在什么地方?城市学院作为一所科研力量薄弱,尚处在起步发展阶段,以本科学生培养为根本任务的高校,与其它高校的竞争明显表现在人才培养质量的竞争。最能体现城市学院办学水平的也是人才培养的质量。以我们现在的条件最迫切需要突破、最能够打响品牌的也是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下功夫!
所以,我们必须清醒认识,统一思想,坚定不移地把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放在第一位;必须解放思想,全力以赴,领先一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丘成桐说过这样的一句话:“目前国内的本科教学模式不可能培养出一流人才,中国大学生的基础水平,尤其是修养和学风在下降”。钱学森也说:“现在中国没有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培养。没有自己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的 人才。这是个很大的问题”。说明我国的高等教育面临必须改革的许多普遍性的问题,谁领先一步,走出新路,谁就抓住机会,领先发展,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
面对激烈的竞争,城市学院的核心竞争力说到底就是培养人才的套路和能力的问题。我们把2007年确定为“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年”,是学院发展关键时期推动学院发展的又一重大举措。我认为这是一个事关提升学院发展竞争力的战略选择,是一个事关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战略选择,也是一个事关教职员工职业生存力的战略选择,三者是紧密联系,利益相关的。如果大家认清这一点,认识足的话,学院在推动过程中,大家就会去想办法凝聚人心,齐心协力往前冲,激发出我们的战斗力。事实上,除此之外我们别无选择。
第二,如何实现从战略定位到发展战略的转变
经过一年半的集思广益,我们对学院下一阶段的发展进行了战略规划,形成了以下共识:
办学定位--创办名牌教学型大学;
育人目标--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高素质人才;
育人理念--倡导学生合格基础上的扬长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基础上的个性发展;
育人体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现在的问题是要从口号到行动,通过大家的努力,使理想变成现实。所以,接下来要思考和解决的是:如何实现这些战略目标?
每一个战略目标都给我们提出许多现实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加以研究,想办法解决:
一、我们要创建名牌教学型大学,“教学型”和“名牌”如何体现? 我认为,教学型大学应该是真正做到以育人为中心,而教与学自有一套。就是要把教师主导、学生自主这两篇文章做好。名牌大学如何体现?我认为是名牌一定是有特色的、高水平的,那么就要在创特色,上水平上下功夫。就必须先研究清楚我们的特色应该是什么?能够是什么?从哪些方面体现?而学院的特色是各分院特色的集合表现,所以每个分院都要思考同样的问题。这些问题没有想得比较清楚,办学就会陷入盲目性,特色更无从谈起。水平有哪些特征指标?我们得找一个参照系,找到自己可以衡量评判的标准。说到底就是把自己放到那个系统里去竞争对比,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层次定位问题,也包含激励发展的动力机制设计,也必须好好研究。
二、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具体要求有哪些?如何培养? 在讨论这一问题之前,我们先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试想在10-15年以后,城市学院毕业生的校友中,最令我们骄傲,使城市学院出彩的会是哪类人才?是高科技研究人员?还是企业家?经理人员?公务员?领导者?自主创业者?…… 当然,各类人才都会有,但按照我们的办学定位和学生群体特点,我们最容易造就的主体层次会是哪一部分人才?只有清楚“产品”性能和质量要求,才能找准对策。
我们指的“复合性”含义是什么?如何实现?当然,复合性可以有多种定义,关键看我们自己是怎样定位的?我想可否界定为两个复合?一是学科专业知识的复合――即知识结构交叉符合,适应市场定位和应用性要求。这势必要进行课程设置和内容的改革。第一课堂不是不能打破的,不能打破就是僵化,僵化是不能发展的。当然怎么调整需要认真研究和论证。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我们必须重视不同分院和学科的合作,跟踪市场需求,调整方向,通过复合培养来提高学生的适应性。
复合性的第二层含义是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做到厚知识,强能力,高素质。三者要同等重视,有针对性的培养要求和措施,各个环节相互渗透。特别要关注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知识再多能力再强,思想不过关照样不行,行为习惯没有养好也不行。前两天有位同志告诉我,我们的一个毕业生,到单位工作的第一天,就开会迟到十五分钟。他的年轻经理当场就开批他。第一句话:城市学院也不是什么好学校;第二句话:你不要对不起介绍你进来的人。这个学生说,他从来没有受到过这样的耻辱。这件事对该学生的自尊心是不小的打击,对学院的声誉也带来很不良的影响。所以在学校里养成良好的生活、工作习惯非常重要。如果现在我们对这一点还没认识透,该做的没做到位,我们的学生到社会上就走不开去。
我们指的“应用性”指标有哪些?如何培养?应用性主要体现学生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可以界定为学生的核心竞争能力。
毫无疑问,专业知识技能是核心能力。除此以外,我们还应研究学生所学专业相对应的职业活动对某些能力的特殊要求。例如外语应用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领导管理能力、分析决策能力、创意设计能力等等。每个专业的职业活动形态不同,对核心能力的要求也不同。比如,我们办会展专业,就得研究会展业职业活动形态特征是什么?会展业人员核心能力要求是什么?会展业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培养有哪些对策等这样一系列的问题。如果我们对这些不仅研究清楚而且形成培养“套路”,那么学生毕业后在职场上就肯定会很有竞争力。
创新性包涵哪些内容?如何培养?
我认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即要有想法,善于思变 不甘现状。这一点城市学院的学生的群体特征有先天优势;其次,要有创新精神,即要敢冒险,不怕失败。学生有些错误在学校里犯过了,到社会上一般就不会再犯了。再次要有创新思维,创新也有套路,需要进行特殊思维训练,是否应有老师来开这种特殊思维训练的课?此外,要有创新能力,要组织学生多进行创新实践锻炼,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美国著名华裔教育家马里兰大学的刘全生教授说:当今大学最重要的是“三创”:创意、创造和创业。“创意”就是要有新的观念、新的思路;“创造”是指动手能力、要有新的发明、新的设计、新的技术;“创业”是开创事业。要是前面两项比较弱的话,那创业几乎就不可能。我最近从参考消息上看到一篇文章,是1月18号的――《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它上面写着这么一段话:大学过多地关注理论和机械式的学习,在解决问题和团队合作方面关注不够。麦肯锡一份报告估计:在中国大学的工程类毕业生中,只有10%具备在跨国公司工作所需的实用技能和语言技能,他们擅长记忆事实和通过考试,但是非常缺乏主动精神。雇主们经常抱怨称:尽管他们雇用的大学毕业生似乎在理论上很出色,但是很难让他们说出自己的看法。我们城市学院能不能有所改变,在这方面做出一些特色来?
三、如何实现合格基础上的扬长教育,促使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基础上的个性发展? “合格基础上的扬长教育”是否可以理解为针对学生群体而言?我们要研究对于我们的学生,对于我们这样的培养要求,什么样的标准是合格的、城市学院的学生到底有哪些群体特征、长处是什么、短项又是什么?如果说要扬长教育,那么如何实施扬长教育?前面是分析,后面是对策,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大家都必须要做的事。
“综合素质提高基础上的个性发展”能否理解为对学生个体的要求?对“综合素质提高”,我们已经有一个基本概念――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潘云鹤校长提出,希望城市学院学生要“博雅”,走出去要让别人看得出来这是城市学院的学生。这个要求是很高的,我们的差距还太远。我们如何发现和正确把握学生个体的个性?怎么样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使得各类人才不拘一格地脱颖而出?这里面有很大的文章可以做。如果大家都来研究,那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四.如何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体系? 全员育人,我认为是针对教职工的职责而言;全过程育人,是针对纵向的培养环节而言;而全方位育人,是针对横向的培养领域而言。概括一下,就是“责任到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要建立这样一个体系,需要整体的设计,整体的优化。
对全员育人,我们首先要研究这些问题:第一,推进全员育人需要落实哪些职责?建立哪些制度?强化哪些机制?第二,育人如何与教师自身的发展有机统一起来,使教师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获得自身的提高,满足自身的发展?因为教师如果只有付出没有收获,利益机制不调整好,积极性就会受影响;第三,如何使学生不仅是培养的对像,也成为教师教学科研工作的有力助手,成为推动学院发展的依靠力量?我们在学院机关设立了学生助理岗位,多了很多助手,学生也感到收获很大。让学生参与学院的管理、教师科研,在老师带领下开展社会服务,既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质,又扩充了工作力量,有什么不好?这正是应用性人才培养要探索的道路。
全过程育人,要从招生宣传开始,入学教育功能开发、新生的入学教育的设计、在校四年的学习全过程规划指导、就业观念指导与应聘技巧培训,最后到毕业后的跟踪服务、校友资源的整合,整个过程每一个环节都要设计 利用好。学校的任何工作,都包含着教育功能,就看你会不会发现。特别是要好好研究学生在大学四年的阶段性发展特点,精心指导。这是多少年来困扰我们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我们的学生80%毕业后是直接就业的,对他们来说,后面两年没有考研的压力,这与一本学校的情况就有所不同,我们必须研究后面两年如何强化实践能力的训练。
全方位育人,应拓展哪些培养领域?要抓住那几个关键阵地?我想主要有这么几个:教室、公寓、校园、校外。
教室是第一课堂,第一课堂抓不好,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就落实不了。抓好第一课堂关键在老师,主要着力点:一是课程内容的设计。灌进学生这个“瓶子”的东西得符合学生的层次特点和应用性要求;二是教学模式创新。拿了一桶水,要把水倒到瓶子里,你首先要看瓶子的盖子有没有打开。现在的情况是,很多老师“哗”倒了水,很多学生“瓶盖”并没有打开,学生对你讲的并不感兴趣,他之所以坐在那儿是怕你点他名。实际上,我们有很多学生的学习热情是靠兴趣支撑的,上课提不起他的兴趣,他就会不来。所以调动学生的听课兴趣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关键因素,也是体现教师上课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去听过一些老师的课,课讲得很好,就是差一点点火候,缺少与学生互动,学生找不到兴奋点,注意力就会分散,效果也就大打折扣;三是布置好课外作业。我们的学生习惯了中学的学习模式,老师不布置课外作业就不会自我加压,自觉学习。如果上课没听进多少,课外又没做多少,在校四年能学到多少?我们应该设法让学生课外忙起来,教师要设计一些结合专业知识学习的实践课题让学生课外去做,使课内课外互动起来,这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四是考试方法必须改革。如果学生凭在学期末突击一下死记硬背就能过关,学生平时就会放松学习、逃课,不利于学风建设,也会固化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创新训练,实在是贻害无穷!
公寓是学生个性表现最自由最充分的地方,也是学风建设和学生素质养成教育的主要阵地,学生公寓的工作必须进一步改进和加强,主要着力点有几个:一是要从一年级抓起。学生从中学到大学需有一个适应调整过程,转型期的教育特别重要。对06级学生我们做得比以前好,成效也比较明显,已在学风上表现出来。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也要从低年级抓起,到了高年级就很 难改变;二是完善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的工作体系。对06级学生公寓我们尝试以学生楼层为单位建立议事监事会、干事会等学生组织,强调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作用,试行学长辅导计划,效果很好。学生的积极性很高,特别是楼层文化建设得非常好。以层导师、学长组为节点,沟通公寓与分院的工作机制已经基本建立,初步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我们要认真总结成功经验,逐步推广;三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在公寓的模范带头作用,一定要让学生党员的形象在学生中鲜亮起来。下学期将在公寓建立 “党员之家”,以此为抓手,强化党员的责任意识,使学生党员成为公寓学风建设和各项工作的骨干力量,并在日常工作中接受群众的监督,促进自身的进步。要特别重视研究解决部分学生沉迷电脑游戏的老大难问题,这是硬“骨头”,啃不下来,学风就好不了!
校园实践活动是学生互相学习,开展学科交流,拓展人脉关系,锻炼实践能力最主要的途径,主要的着力点:一是要创建各类综合性创新实践基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强化与第一课堂整合。我们已经建立了一些校内实践基地,要总结经验,继续做下去。十一五期间学院计划建20个校内综合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每个分院都要建1-2个,不仅要使这些基地发挥好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互动的教育作用,还要可看,成为学院办学的亮点。
要切实加强对学生会和各类学生社团建设的指导,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加强规范管理。学生社团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在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决策能力、管理能力、团队运作能力、领导能力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但如果疏于管理,也会有负面影响。全校现有70多个学生社团,目前的重要任务是要把学生会和社团联盟的组织关系理顺,同时给社团一定的活动场所,建立必要的管理和激励制度,加强活动的指导和支持,促进学生社团的良性发展。
要搭好三个论坛平台。一是“名师讲坛”,利用各种资源,邀请名师、专家来做讲座,浓化学术气氛;二是“企业家讲坛”。把一些成功企业家请到学院来给学生讲讲企业发展史,做人做事的人生体验,对学生是很好的创业创新精神教育。我们有许多学生家长就是企业家,我们要把家长资源用好;三是“学生发展论坛”,让优秀学生,优秀校友来讲自己的学习与工作体会。发挥好榜样教育的作用。
社会实践教育活动是学生接触社会,体验职场,锻炼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实现个体社会化的最好机会,主要在暑期(第三学期)或寒假进行。主要着力点就是要改革原来以专业技能训练为主要目的实习方式,突出“四个学会”的要求,即学会研究,学会服务,学会合作,学会创新,以课题项目的形式,以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对低年级学生,可以是以调查为主,要求学会调查,学会服务,学会合作。看看几个人在一起做,不同专业的人在一起做,能不能做好一件事情,能不能解决一个小小的课题。对高年级学生,要求就要更高一些,必须结合专业知识开展研究工作。做到学会研究,学会服务,学会创新。最好是不同年级学生组成团队,可以形成“传帮带”的梯队,有传承,不断积累。这项工作全校各部门必须齐抓共管,通力合作才能做好。
社会实践教育也可以尝试实行选修制,如:计算分院提出的实践项目,其他分院的学生也可以参加。这个项目的管理由计算分院负责,学生参加计算分院组织的总结交流,成绩也由计算分院的指导教师给出。这样做可以使不同专业的同学有机会一起做事和研究,这样的团队更接近以后工作的实际情况更有利于学生的培养。
要加强对学生科研训练的指导,鼓励学生多做策划训练,交流训练和论文发表。通过互相交流可以训练演讲能力,训练思维能力。我们还应该推动学生的论文发表,至少可以在城院内部杂志发表。以后要把学生论文发表的数量作为评价学生培养质量的一个考核指标,借此来推动学生科研活动的开展。
第三、教育教学创新是一个系统性工程。
综前所述,摆在我们面前两大任务:一是加强整合规划,着力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体系,全面改善内部育人环境;二是深入改革创新,探索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特色“套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前者是实现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建设的目的。要做到这两点,关键在于人――全校教师(包括管理服务人员)和学生。对于教师,关键是看有没有先进的育人理念,正确的育人思路,良好的职业素质和高超的育人艺术。概括起来,就是看我们能不能塑造出来良好的教风。对于学生,要看能不能做到学会自觉性学习,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看我们的学生有没有良好的学风。我觉得这两个问题是最最关键的问题。对于学院各级领导,最关键的任务是要创造出让老师安心工作、舒心工作和学生乐于学习、勤于学习的良好环境。所以教育教学创新需要每个人的投入,必须广泛发动全校师生来做。最关键的是要做到两条: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良性互动。
据此,我提出学院的“323”发展战略:即着力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体系,发挥好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作用,精心培养复合性、应用性、创新性高素质“三性”人才。贯彻始终的是必须要有正确的办学定位,有先进的育人理念,优秀的校园文化。概括起来可以表述为:育人为本,目标导向,“三全”基础,创新推进。
我们明确了下一步发展战略,我们就能明确工作方向和思路。我们有了清晰的学生培养思路,老师就知道如何去做,能培养出优秀人才,形成自己的套路;学生就明白朝哪一个方向去努力使自己可以成为优秀,激发出成才的积极性,少走弯路。这样,我们的效益就会出来,我们的特色就会出来,我们的品牌就会出来。这是一个全新的、富有挑战性的课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学校的发展,明明白白地提了出来,清清楚楚地摆在我们面前,有没有决心去解决?以什么样的态度去解决?需要我们给出明确的答复。
第三篇:2021年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工作汇报
2020 年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工作汇报
开启新征程,奋楫正当时。今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抚州将围绕开好局、起好步,充分发挥生态、文化、人才优势,坚持生态优先、创新引领,大力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加快推动抚州“换道超车”、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 100 周年。
创新机制,着力拓展“两山”转换路径。绿色生态是抚州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我市致力发挥绿色生态优势,以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为契机,大胆探索“两山”转换路径,制定生态资产交易管理办法,创新发展绿色金融,古村落确权抵押、“碳普惠”、“信用+”经营权贷、畜禽智能洁养贷等制度入选国家发改委推广清单,2020 年全市生态产品类贷款余额**.*亿元,增长**.*%,抚河两岸蓝天、绿水、青山正释放出巨大经济价值。我们将持续推进生态体制机制创新,大力拓展“两山”转换路径,认真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要求,提升生态质量、挖掘生态价值、推广绿色文化,争当全国全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排头兵。建立健全核算量化、评估标准化、生态产品金融化、信用担保、市场交易等为一体的具有抚州特色的“两山”转换体系,着力巩固拓展农地、林地、古村落、水域经营权抵押贷款等试点成果,在排污权、用能权、水权、碳排放权等交易上先行先试。
创新理念,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我市坚持“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营商环境,吸引了中科曙光云计算中心、卓朗云计算中心、九木集团超算中心、易华录赣抚数据湖“两云一超一湖”等数字经济龙头企业落户,引进了华为、浪潮、栢能、光宝、迈络斯等数字经济研发、制造、应用企业,抚
州高新区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数据中心类)示范基地,抚州入选全省首批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为进一步发展数字经济,加快建成“两中心两基地”(全国区域性算力中心、全国区域性数据中心,全国区域性网络安全研发应用及培训基地、全国重要的数字装备制造基地),我们将依托抚州算力和存储优势,举全市之力发展数字经济。聚焦新基建,做大做强“两云一超一湖”平台,壮大算力基石;聚焦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制造,以服务器制造为龙头,承接沿海电子信息产业转移,推动铜基、数显、半导体材料、不锈钢等细分产业发展;聚焦算力和数据应用,加快数字小镇、数字社区、数字街区建设,构建以算力为核心的前端研发、中端制造、后端应用数字经济全产业链,引领抚州产业走向中高端。
创新思路,强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化。近年来,我市坚持以汤显祖戏剧文化为引领,大力实施文化旅游强市战略,深厚的文化资源真正成为抚州的发展优势。推进文昌里历史文化街区等文旅融合项目建设,打造了大型实景剧《寻梦牡丹亭》,在英国斯特拉福德、俄罗斯彼尔姆分别建成“牡丹亭”,“牡丹亭”成为中华文化标志符号,唱响了“抚州,一个有梦有戏的地方”“我在牡丹亭等你”的文化旅游品牌,提升了抚州形象和知名度、美誉度,吸引了 WBA 拳王争霸赛、国际美容美发大会、中国算力峰会等一系列活动在抚州举办。抚州文化旅游从无到有、快速发展,特别是在疫情影响下,2020 年全市接待游客仍达到 7**.*万人次,旅游收入达***亿元。我们将继续打好汤显祖戏剧文化品牌,促进“文化+生态+旅游”深度融合,注重提升旅游景区管理、线路运营水平,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以文化旅游带动会展经济,按照“一个产业、一次展示、一个论坛、一场招商”要求,积极承办国际性、全国性会展活动,把抚州打造成各类产业新理念、新技术、新产品展示发布“大秀场”和“梦工厂”。
创新模式,致力发展绿色康养产业。抚州生态环境持续提升,2020 年市中心
城区 PM2.5平均浓度 27 微克/立方米,下降**.*%,优良天数比例**%,上升**.*%,国家和省级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借助生态环境优势,我市围绕做大做优新兴服务产业,推进智慧医疗与居家养老产业融合,建立覆盖全市 1***个村的智慧“百乡千村”健康医养服务体系,打造了南城县麻姑山、宜黄县康养小镇等一批中医健康旅游产业集聚区,资溪县入选第一批国家森林康养基地,宜黄县入选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县。“十四五”时期,我们将紧扣省委、省政府赋予抚州“建设大南昌都市圈美丽后花园”这一重任,大力实施“融入都市圈、对接长珠闽”战略,依托抚州生态、文化、教育、优质农产品等资源,积极推进构建中医药产业与养老养生产业融合模式和森林康养新模式,着力培育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和旅游度假康养基地,为推动抚州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增添新动能。
第四篇:衢州市“五个强化”着力构建区域粮食安全体系
衢州市“五个强化”着力构建区域粮食安全体系
近年来,衢州市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工作,完善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负责制,以生产、储备、流通、应急等四个环节为重点,切实落实政策措施,加强协调督查,强化工作考核,着力构建粮食安全体系,推进全市粮食安全和市场稳定,取得显著成效。其主要做法:
一、强化耕地保护制度,切实提升耕地质量。一是注重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高度重视粮食生产能力的开发和保护,严格执行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通过市、县、乡镇(街道)层层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切实落实各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同时,按照“基本农田总量不减、用途不变、质量提升”的总体要求,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通过制定各项激励措施,提高广大群众保护基本农田的积极性、主动性。2009年,全市完成土地资源开发新增耕地2.87万亩,实际建设占用耕地6500亩,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有余。截至目前,全市耕地保有量225.2万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208.08万亩,标准农田面积121.76万亩,分别超过省政府下达控制数和任务数29.98万亩、32.56万亩、5.14万亩。二是注重提升耕地质量。根据2008年全市标准农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结果,制定了《衢州市耕地质量提升工程建设规划》,并顺利通过省级专家论证,在该规划指导下,全市各县(市、区)也相应制定耕地质量提升实施计划,其中江山市、衢江区、开化县等三个省级试点县(市、区)都建立了耕地质量提升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和实施小组。积极组织实施6万亩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标准农田的地力和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补充的耕地质量均达到占用耕
1地的质量。
二、强化土地经营权流转,提高种粮组织化、规模化、信息化程度。一是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出台了促进土地流转政策性文件,完善建立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机制,促进粮食适度规模种植,着力提高农民种粮效益。全年农村新流转土地9.52万亩,总面积达34.3万亩,土地流转率达26.33%。二是规范发展粮食专业合作社,带领农民组织生产、拓展市场。目前,全市注册登记粮食专业合作社564家,入社成员52936人;其中,衢江区莲花镇种粮大户吴金友被评为2005年全国种粮标兵、2009年浙江省劳动模范;龙游县种粮先进经验献军模式得到了茅临生副省长的肯定。三是积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不断优化农业主体结构。全市现有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农业龙头企业4家,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27家,柯香牌大米、梁氏牌大米等粮食深加工产品荣获浙江省著名商标称号。四是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以农技110为平台,建立村级网站1295个,同时通过“农民信箱”、《农技110特快》等及时发布农业信息,有效地解决了“农业发展、农民素质和农村建设”三大难题。2009年,全年落实粮食播种面积194.36万亩,比上年增加10.56万亩,超过省政府预定的182.2万亩考核目标;粮食总产量76.1万吨,比上年增加3.55万吨,超额完成省政府预定的65.6万吨考核目标。
三、强化粮食储备体系建设,增强有效调控能力。一是认真落实粮食订单。开展了“送订单、送定金、送政策、送科技、送信息”为农服务活动,2009年,全市粮食收储企业、种粮大户和专业合作社共签订粮食订单8.4万吨,发放预购定金354.25万元,圆满完成了全年
省市两级储备粮订单计划。二是搞好粮食储备工作。全力做好全市粮食清仓查库、市储粮专项审计、省储粮延伸审计等工作,粮食风险基金和各项费用补贴全部拨补到位,全市储备粮管理实现了规模到位、质量安全、轮换正常、管理规范的工作目标。2009年,全市共新增储备粮6690吨,优化了储备品种结构;年末储备粮规模达到75490吨,其中成品粮储备1130吨,均超过省定要求。三是加强市场监测和应急预案演练。全市设立了粮食市场价格实时监测点46个,开展紧急时每日一次、常规每周二次的粮食价格监测,及时上报和发布各类粮食价格信息。健全粮食应急供应网络,落实粮食应急供应网点116个,粮食应急加工企业30家,应急加工能力1955吨。同时,积极组织开展粮食安全应急预案演练,确保粮食安全预案切实可行。
四、强化多层次粮食市场培育,增强粮食流通能力。一是集聚发展“有形市场”。充分利用浙闽赣皖四省边际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依托中央、省级、市级等大型储备粮库和相关粮油企业,推进衢州市粮食批发市场开发建设,目前该市场已成为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和全省规模最大的粮食专业市场。二是积极培育“无形市场”。创办了“中国网上粮食市场”电子商务网站,积极拓展网上粮食交易业务,实现网上市场交易量35.3万吨,交易额6.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5.8%和165.4%。三是精心筹办第二届中国(衢州)农博会粮交会。该届农博会粮交会共吸引中海粮油、沃尔玛、上海乐购等全国知名的精品粮油企业及多家国内外大型采购商参会,共签约项目35个,达成采购协议
4.48亿元,拓宽了粮食购销渠道,有力提升了衢州农业及粮食产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五、强化粮食物流体系建设,确保区域粮食安全。一是打造四省边际粮食物流中心。该市以被全国“十一五”粮食物流规划列为主要内陆节点为契机,扎实推进浙西粮食物流中心项目建设,努力打造四省边际粮食物流中心。浙西粮食物流中心总用地1500亩,总投资1.64亿元,集粮食仓储、加工、批发配送、信息四位一体,按现代物流理念建设,分省级粮库区、市级中心粮库仓储区、站台现货交易区、市场交易区、办公商务区、码头物流区、电子商务区、铁路专用线等功能区。目前,该项目土地已全部交付使用,市中心粮库项目主体工程已结顶,今年夏粮可以入新库;二期工程预计2011年上半年可以建成投入使用。二是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建设省外粮食生产基地。加强省际间粮食产销合作,通过订单粮食、承包土地、租买仓库、创办粮食企业等多种形式,积极建立省外粮食生产、收购、加工、储存和经营基地,并与东北三省及内蒙、山东等粮食采购基地和江西、安徽、湖北等早稻生产基地建立了良好的购销合作关系,2009年采购早稻谷、东北大米和饲料玉米共120多万吨。
第五篇:着力构建城乡治安防控和公共安全体系
城区作为一个县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人、财、物、信息的高度集中地,城区的发案数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整个县市案件发案数的升降,成为衡量一个县市治安状况的“晴雨表”。因此,维护好城区的治安不仅是推进平安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一项“亲民工程”。今年3月初以来,莘县公安局着力建立和完善以派出所为基础,刑侦、治安、交巡警等多警种配合,以专业巡逻队为辅助力量,以科技手段为依托的城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取得了明显成效,城区盗抢案件较往年同期下降了21.4%。
一、“疏”“密”结合,“责”“绩”挂钩,将分散“手指”形成“拳头”。布网过“疏”,会使“鱼”溜掉,设置过“密”,现有的防控力量难以支撑。县局从现有的防控力量及城区各个部位治安情况复杂程度这两个实际情况出发,在布网上“疏”“密”结合,治安复杂地区“密”一点,案件少发区域“疏”一点。以街道为界将城区划分为4个巡逻区,工作中,一方面变24小时全天候执勤为白天与夜间相结合的重点时段执勤,规定夜间9点至凌晨2点重点巡逻,其余时间根据治安情况灵活掌握,但每天街面有警时间不少于16小时。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特巡警大队这支专业巡逻队及企事业单位内部保卫力量的作用,用联防力量弥补警力不足。经文保部门加大对内部单位保卫工作的检查督导,县局加强了对特巡警巡逻队的管理和投入,实行由民警带班的联防执勤,每天固定投入巡逻的民警、交巡警、特巡警及联防力量近120名。为防止重复劳动、警力浪费,按照多警种巡线(街面)、派出所巡面(主要是居民小区)的原则,界定范围,明确工作职责和要求,着重解决了“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为确保工作到位,建立完善了目标考核奖惩机制,把巡区内的发案情况,现行抓获情况与民警的奖
惩“捆绑”起来,定期排榜通报,兑现奖惩,大大提高了民警、特巡警及协勤队员的工作责任心与积极性。
二、警力下沉,屯兵街面,严厉打击城区多发性犯罪。一是全警动员,多警种联合控制“线”。整合各警种资源,以派出所、刑侦、治安、交巡警为主力军,局机关除窗口单位留足部分警力外,其他警力全部屯兵街面,确保24小时有警力在街面上巡逻设卡,重点是实行夜间巡逻。各警种、各单位明确任务,实行包干负责制,对某责任区域和路段内控制发案、打击破案、查扣无牌无证和外籍摩托车等三大任务一包到底,各巡逻组首尾相连,步巡与车巡交叉,增强了街面有警时间和有警密度。二是派出所民警和特巡警管“面”。城区的城镇派出所和城郊的莘城派出所在各自的责任区内,由民警带领协勤人员对辖区重点地段、偏僻街巷、城郊结合部等案件多发部位进行反复巡逻;20人的特巡警巡逻大队对党政机关、金融、商场等重点要害部位严密巡控,使“面”上巡逻不留死角。三是有选择地设“点”。在城区主要部位,特别是在出入城区的主要交通要道设点布控,严密盘查可疑人员和车辆,切断了各类流窜犯罪人员出入城区的通道,减少了案犯逃跑的空间。自3月初实施联巡联防以来,共破获各类盗抢案件20余起,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13名,其中在逃犯3名,打掉盗抢团伙3个,成功预防盗抢案件7起,为民做好事30起。
三、狠抓管理,彻底根治城区治安乱源。一是开展清查无牌无证摩托车专项行动。专项行动期间,在城区共查扣无牌无证摩托车56辆,其中被盗抢摩托车9辆,有效遏制了飞车抢夺犯罪上升的势头。二是加强了重点行业和场所的管理。对机动车修理业、手机回收市场、金银首饰加工收购市场全部建卡建档,加大了
监管力度,实行跟踪管理。对重点场所实行行业防控工作责任追究制,有效控制了公共复杂场所和特种行业刑事、治安案件以及治安灾害事故的发生。三是强化常住人口规范化、动态化管理的同时,对城区的暂住人口、租赁房屋摸清底数,登记备案,加强管理,并积极布建信息员,及时发现和打击混迹其中的违法犯罪人员。四是组织开展了封闭式的清查活动,进一步掌握了辖区的基本情况,打击了一批藏匿其中的违法人员,清除了一批隐患,起到了清查一块、稳定一方的效果。
四、依托科技,健全网络,进一步提升治安防控能力。一是科技防范,完善发展区域报警系统建设。在以往110金融防控系统的基础上,坚持高点起步,强力推进,投资1200余万元全力打造“电子监控城”。目前,城区共安装电子监控400余处,红外报警200处,拓展了技防空间,提高了城区的科技防控的整体水平。二是健全了内部单位治安防范网络。以贯彻《企事业单位治安保卫条例》为重点,召开了内部保卫工作会议,督促内部单位完善了门卫值班制度、巡查制度和治安防范教育培训制度,加强了单位财务室、保密室等重点要害部位的技防措施。经文保部门夜间定期对各单位的值班执勤进行检查,检查情况一周一汇总,一月一通报,使各单位实现了“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物和人”。压缩了犯罪空间,增大了案件实施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