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研究报告

时间:2019-05-12 01:37: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研究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研究报告》。

第一篇: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研究报告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研究报告(摘要)

注:本文是中国社科院重大调研课题《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发展状况研究》中期报告的摘要,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中心课题组完成,引用请注明出处。

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国际金融研究中心课题组 2013年4月22日

一、总论

与发达国家影子银行相比,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发达国家影子银行具有以下五个特征:由非银行金融机构主导;以证券化活动为核心;具有较高的杠杆率;主要依赖批发手段融资;影子银行产品购买者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体。而当前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特征为:由商业银行主导;影子银行产品一般不涉及证券化,仅有少数银信合作产品具有证券化特征;杠杆率较低;主要依赖零售渠道融资;影子银行产品购买者以零售客户为主体。不过,中外影子银行也具有如下共同点:均具备期限转换与流动性转换功能;均流离于常规监管体系之外;均不享受存款保险公司保护与央行贴现窗口支持。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自2010年起迅速扩张,目前已具备相当规模。如果采用最窄口径,即认为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只包括银行理财业务与信托公司,则2012年底中国影子银行规模达到14.6万亿元(基于官方 数据)或20.5万亿元(基于市场数据)。前者占到GDP的29%与银行业总资产的11%,后者占到GDP的40%与银行业总资产的16%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兴起主要来自融资方、投资方以及投融资中介三方面的旺盛需求。从影子银行融资方来看,源自宏观调控方向转变背景下重点调控行业(房地产与地方投融资平台)与中小企业的旺盛融资需求;从影子银行产品投资方来看,源自金融抑制环境下居民部门的旺盛投资需求;从投融资中介来看,源自商业银行通过金融创新来规避贷存比、资本充足率与贷款限额等监管指标的行为。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产生与发展有其合理性。这一合理性主要体现在:第一,这是中国商业银行在金融抑制环境下自发实施的金融创新,既扩展了传统金融服务的边界,又缓解了金融抑制的程度,有助于提高储蓄投资转化能力与资源配置效率;第二,为各种类型企业提供了必要的流动性缓冲,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宏观调控不确定性对企业生产经营造成的不利冲击。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面临一系列潜在风险。主要风险包括:一是期限错配(资产期限结构长、负债期限结构短)面临的流动性风险,而流行的资金池—资产池理财业务进一步放大了这种风险;二是信用违约风险,即作为影子银行基础资产的各种债权的实际回报率难以覆盖影子银行产品承诺的回报率;三是造成人民币存款以及M2数据的频繁扰动,对央行将M2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做法提出了挑战;四是由于投资者并未充分认识到影子银行产品中包含的潜在风险,造成理财产品的定价未必充分反映了相应风险。

二、银行理财产品

近年来银行理财产品发展迅速。其主要原因,一是国内信贷需求旺盛;二是中国居民财富增长迅速但投资渠道匮乏;三是对利率市场化的预期促进银行增加中间业务比重。

目前看理财产品风险总体可控,但存在一定程度的流动性风险和信用违约风险。一方面,理财产品的负债主要为通过滚动发行短期理财产品获得的资金,而资产多为中长期贷款。一旦不能继续滚动发展理财产品,则会触发流动性风险;另一方面,理财产品银行将大部分债券类理财产品投放到中低评级的城投债中,潜在的违约风险不容忽视。

理财产品发展的间接效果是加速了存款利率市场化进程。理财产品的基础资产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债券、同业拆借等利率敏感性资产,这些资产都已实现利率市场化,且多以SHIBOR定价。这意味着理财产品定价将随市场利率的波动而变动。

资金池—资产池模式并非中国影子银行独有,但中国的资金池—资产池模式与国外相比存在两点差异。一是,在人民币表外理财产品的构造中缺乏诸如SPV之类的风险隔离机制,导致一旦基础资产出现问题,风险会很快蔓延至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表内;二是,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基础资产没有被重复抵押与多重销售,总体杠杆率较低。

监管环境的变化将改变理财产品的投资组合结构。在当前日趋严格的监管环境下,理财产品大量配置于货币资金市场和债券市场。尽管流动性风险处于可控范围内,但盈利性并不理想。预计未来商业银行会采取更多金融创新手段来规避金融监管,以将更多资金投放于高收益信贷类资产。

三、信托

中国信托业发展迅猛,目前已形成较大规模。信托业的发展,一方面是由于商业银行面对严格的监管和其信贷扩张冲动之间形成矛盾,这对信托业的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表内外以及银行和非银之间的价格存在双轨制,为信托利用双轨红利进行套利提供了动机和可能性。

单一资金信托一直是中国信托业的主要资金来源。中国信托业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一种以商业银行、地方投融资平台、私募基金等金融机构为主导,并通过银信合作、政信合作、私募基金合作等信托业务形式实现的一种金融中介方式,是传统银行信贷业务的一种延伸。从资金运用的角度来看,投向政府主导的基础产业、房地产与工商企业的信托资金已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当前中国信托业出现问题并导致整个金融体系爆发系统性危机的概率很小,但不仅无法排除爆发流动性风险和大面积违约事件的可能,而且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也面临着巨大挑战。特别是,银信合作是影子银行的重要形式,信托业风险会直接导致影子银行出现问题。信托业风险源来自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国信托产品以贷款信托等债务类信托产品为主,具有期限较短、收益率较高、产品信息不透明、风险分担不明确等特征;二是经济周期对信托产品违约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产生影响;三是资产价格波动对信托资产价值或抵押价值产生影响;四是随着金融改革深化,特别是利率市场化改革将对信托业双轨制红利的冲击;五是监管部门加强和完善宏观审慎监管,将对信托业合规运营形成压力。

四、城投债

城投债本身并非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组成部分,但城投债是银行理财产品与信托产品的重要基础资产。城投债风险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影子银行产品风险。

中国城投债募集资金基本用于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社会效益相当显著。城镇化进程对基础设施融资的需求很大,在中国政府大力推动城镇化的背景下,未来中国城投债市场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目前中国城投债市场尚不存在系统性风险。城投债属于准地方政府债,其信用就是地方政府信用。与美国市政债相比,中国城投债无论绝对规模还是相对规模都较小。中期内中国GDP增速和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增速依然有望处于全球较高水平,因此大多数地方政府都具有偿还城投债的财政实力。

零违约记录和收益率错配是城投债的主要潜在风险。美国市政债从1986年到2011年共有2366例违约,年均违约91例。而中国城投债从1992开始发行至今,就连1例违约都没有出现。表面的安全实际上降低了城投债市场的风险管理水平,容易催生道德风险。大多数城投债所投资项目的直接经济效益不高,仅靠项目本身难以还本付息,需要政府补贴才能确保还本付息。某些中西部地区未来有可能出现地方财政难以支付城投债本息的情况,从而发生局部风险。

五、政策建议

第一,监管当局应该从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促进非传统银行业务健康发展的角度来积极规范和引导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同时通过加强监管与提高透明度等方式来防范影子银行体系的潜在风险。

第二,监管当局应强化对游离于常规监管体系之外的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例如加强对影子银行产品的信息披露要求以提高透明度,减少误导性的虚假信息,确保投资者对影子银行资金的具体投向、性质与风险有充分了解;将银行表外信贷项目显性化;对资金池—资产池中不同风险不同类型的产品进行分账管理与分类管理等。

第三,监管当局应该厘清影子银行体系参与各方的权责关系,明确风险暴露后的损失分担机制,打破刚性兑付的格局,允许影子银行产品出现违约。

第四,在风险可控的原则下,大力发展信贷以及企业债券等资产的二级市场,鼓励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以提高影子银行基础资产的流动性,进而缓解影子银行产品的期限错配。

第五,针对可能出现的大面积信用违约事件,监管当局应当以危机管理的方式适当介入,但是应该避免形成长期干预机制。具体而言,监管当局应当事先收集信息、做好预案,保证违约事件的有序发生,以及违约清算的快速、有效、公正的进行。

第六,监管当局应该加快金融改革的步伐以降低影子银行体系存在的激励,例如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改变分业监管格局已应对金融机构综合经营的新趋势、将数量型调控方式转变为价格型调控方式等。

第七,监管当局应在防控风险的同时,引导信托公司探索和发展符合时代特征的信托新产品;引导信托公司摆脱目前的影子银行的角色,大力发展专业化、差别化和多样化的信托资产管理服务;在信托计划由于其私募性质只能进行有限信息披露的时候,确保信托目标客户回归机构投资者和富裕阶层,而非普通公众。

第八,鉴于城投债是中国影子银行产品的重要基础资产,因此降低城投债风险有助于降低影子银行产品的相关风险。具体建议包括:要求城投债发行主体所在省份的投资者持有一定比例的城投债,以防止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允许城投债出现违约;逐渐用地方政府债券来取代城投债。

第二篇: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研究报告(摘要)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研究报告(摘要)

监管当局应从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促进非传统银行业务健康发展的角度积极规范和引导影子银行体系发展,同时通过加强监管与提高透明度等方式来防范影子银行体系的潜在风险 国际金融研究中心课题组

一、总论

与发达国家影子银行相比,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

发达国家影子银行具有以下五个特征:由非银行金融机构主导;以证券化活动为核心;具有较高的杠杆率;主要依赖批发手段融资;影子银行产品购买者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体。

而当前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特征为:由商业银行主导;影子银行产品一般不涉及证券化,仅有少数银信合作产品具有证券化特征;杠杆率较低;主要依赖零售渠道融资;影子银行产品购买者以零售客户为主体。

不过,中外影子银行也具有如下共同点:均具备期限转换与流动性转换功能;均流离于常规监管体系之外;均不享受存款保险公司保护与央行贴现窗口支持。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自2010年起迅速扩张,目前已具备相当规模。如果采用最窄口径,即认为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只包括银行理财业务与信托公司,则2012年底中国影子银行规模达到14.6万亿元(基于官方数据)或20.5万亿元(基于市场数据)。前者占到GDP的29%与银行业总资产的11%,后者占到GDP的40%与银行业总资产的16%。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兴起主要来自融资方、投资方以及投融资中介三方面的旺盛需求。

从影子银行融资方来看,源自宏观调控方向转变背景下重点调控行业(房地产与地方投融资平台)与中小企业的旺盛融资需求;从影子银行产品投资方来看,源自金融抑制环境下居民部门的旺盛投资需求;从投融资中介来看,源自商业银行通过金融创新来规避贷存比、资本充足率与贷款限额等监管指标的行为。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产生与发展有其合理性。这一合理性主要体现在:第一,这是中国商业银行在金融抑制环境下自发实施的金融创新,既扩展了传统金融服务的边界,又缓解了金融抑制的程度,有助于提高储蓄投资转化能力与资源配置效率;第二,为各种类型企业提供了必要的流动性缓冲,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宏观调控不确定性对企业生产经营造成的不利冲击。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面临一系列潜在风险。主要风险包括:一是期限错配(资产期限结构长、负债期限结构短)面临的流动性风险,而流行的资金池—资产池理财业务进一步放大了这种风险;二是信用违约风险,即作为影子银行基础资产的各种债权的实际回报率难以覆盖影子银行产品承诺的回报率;三是造成人民币存款以及M2数据的频繁扰动,对央行将M2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做法提出了挑战;四是由于投资者并未充分认识到影子银行产品中包含的潜在风险,造成理财产品的定价未必充分反映了相应风险。

二、银行理财产品

近年来银行理财产品发展迅速。其主要原因,一是国内信贷需求旺盛;二是中国居民财富增长迅速但投资渠道匮乏;三是对利率市场化的预期促进银行增加中间业务比重。

目前看理财产品风险总体可控,但存在一定程度的流动性风险和信用违约风险。一方面,理财产品的负债主要为通过滚动发行短期理财产品获得的资金,而资产多为中长期贷款。一旦不能继续滚动发展理财产品,则会触发流动性风险;另一方面,理财产品银行将大部分债券类理财产品投放到中低评级的城投债中,潜在的违约风险不容忽视。

理财产品发展的间接效果是加速了存款利率市场化进程。理财产品的基础资产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债券、同业拆借等利率敏感性资产,这些资产都已实现利率市场化,且多以SHIBOR定价。这意味着理财产品定价将随市场利率的波动而变动。

资金池—资产池模式并非中国影子银行独有,但中国的资金池—资产池模式与国外相比存在两点差异。一是,在人民币表外理财产品的构造中缺乏诸如SPV之类的风险隔离机制,导致一旦基础资产出现问题,风险会很快蔓延至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表内;二是,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基础资产没有被重复抵押与多重销售,总体杠杆率较低。

监管环境的变化将改变理财产品的投资组合结构。在当前日趋严格的监管环境下,理财产品大量配置于货币资金市场和债券市场。尽管流动性风险处于可控范围内,但盈利性并不理想。预计未来商业银行会采取更多金融创新手段来规避金融监管,以将更多资金投放于高收益信贷类资产。

三、信托

中国信托业发展迅猛,目前已形成较大规模。信托业的发展,一方面是由于商业银行面对严格的监管和其信贷扩张冲动之间形成矛盾,这对信托业的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表内外以及银行和非银之间的价格存在双轨制,为信托利用双轨红利进行套利提供了动机和可能性。

单一资金信托一直是中国信托业的主要资金来源。中国信托业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一种以商业银行、地方投融资平台、私募基金等金融机构为主导,并通过银信合作、政信合作、私募基金合作等信托业务形式实现的一种金融中介方式,是传统银行信贷业务的一种延伸。从资金运用的角度来看,投向政府主导的基础产业、房地产与工商企业的信托资金已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当前中国信托业出现问题并导致整个金融体系爆发系统性危机的概率很小,但不仅无法排除爆发流动性风险和大面积违约事件的可能,而且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也面临着巨大挑战。特别是,银信合作是影子银行的重要形式,信托业风险会直接导致影子银行出现问题。信托业风险源来自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国信托产品以贷款信托等债务类信托产品为主,具有期限较短、收益率较高、产品信息不透明、风险分担不明确等特征;二是经济周期对信托产品违约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产生影响;三是资产价格波动对信托资产价值或抵押价值产生影响;四是随着金融改革深化,特别是利率市场化改革将对信托业双轨制红利的冲击;五是监管部门加强和完善宏观审慎监管,将对信托业合规运营形成压力。

四、城投债

城投债本身并非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组成部分,但城投债是银行理财产品与信托产品的重要基础资产。城投债风险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影子银行产品风险。

中国城投债募集资金基本用于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社会效益相当显著。城镇化进程对基础设施融资的需求很大,在中国政府大力推动城镇化的背景下,未来中国城投债市场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目前中国城投债市场尚不存在系统性风险。城投债属于准地方政府债,其信用就是地方政府信用。与美国市政债相比,中国城投债无论绝对规模还是相对规模都较小。中期内中国GDP增速和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增速依然有望处于全球较高水平,因此大多数地方政府都具有偿还城投债的财政实力。

零违约记录和收益率错配是城投债的主要潜在风险。美国市政债从1986年到2011年共有2366例违约,年均违约91例。而中国城投债从1992开始发行至今,就连1例违约都没有出现。表面的安全实际上降低了城投债市场的风险管理水平,容易催生道德风险。大多数城投债所投资项目的直接经济效益不高,仅靠项目本身难以还本付息,需要政府补贴才能确保还本付息。某些中西部地区未来有可能出现地方财政难以支付城投债本息的情况,从而发生局部风险。

五、政策建议

第一,监管当局应该从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促进非传统银行业务健康发展的角度来积极规范和引导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同时通过加强监管与提高透明度等方式来防范影子银行体系的潜在风险。

第二,监管当局应强化对游离于常规监管体系之外的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例如加强对影子银行产品的信息披露要求以提高透明度,减少误导性的虚假信息,确保投资者对影子银行资金的具体投向、性质与风险有充分了解;将银行表外信贷项目显性化;对资金池—资产池中不同风险不同类型的产品进行分账管理与分类管理等。

第三,监管当局应该厘清影子银行体系参与各方的权责关系,明确风险暴露后的损失分担机制,打破刚性兑付的格局,允许影子银行产品出现违约。

第四,在风险可控的原则下,大力发展信贷以及企业债券等资产的二级市场,鼓励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以提高影子银行基础资产的流动性,进而缓解影子银行产品的期限错配。

第五,针对可能出现的大面积信用违约事件,监管当局应当以危机管理的方式适当介入,但是应该避免形成长期干预机制。具体而言,监管当局应当事先收集信息、做好预案,保证违约事件的有序发生,以及违约清算的快速、有效、公正的进行。

第六,监管当局应该加快金融改革的步伐以降低影子银行体系存在的激励,例如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改变分业监管格局已应对金融机构综合经营的新趋势、将数量型调控方式转变为价格型调控方式等。

第七,监管当局应在防控风险的同时,引导信托公司探索和发展符合时代特征的信托新产品;引导信托公司摆脱目前的影子银行的角色,大力发展专业化、差别化和多样化的信托资产管理服务;在信托计划由于其私募性质只能进行有限信息披露的时候,确保信托目标客户回归机构投资者和富裕阶层,而非普通公众。

第八,鉴于城投债是中国影子银行产品的重要基础资产,因此降低城投债风险有助于降低影子银行产品的相关风险。具体建议包括:要求城投债发行主体所在省份的投资者持有一定比例的城投债,以防止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允许城投债出现违约;逐渐用地方政府债券来取代城投债。■

第三篇:浅谈中国影子银行

浅谈中国影子银行

一、影子银行的背景及概念

2007年发生的美国次债危机是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全球金融危机事件。本次事件当中,最为引人瞩目的就是“影子银行”的存在。影子银行系统作为现代美国金融体系最具创新性的金融安排机制,成为了推动本次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并蔓延至全世界的关键环节。

“影子银行”概念的正式提出最早出现于2007年美联储联会,由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保罗·麦凯利(Paul McCulley)提出,后来又被称为 “平行银行系统”、“准银行体系”和“影子金融体系”。在2007年的次贷危机中,影子银行被认为是罪魁祸首之一,此次危机将影子银行的脆弱性、复杂性以及难监管性完全暴露在大众面前,“影子银行”以一种异常霸道的姿态闯入大众视线。

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各方对“影子银行”的定义各不相同,无法评述哪个更为正确,只是界定的角度和标尺不同才有各自不一的定义,但究其本质,还是没有多大变化的,即从事传统银行类似的信贷业务;采用金融创新的方式规避既有监管。

到目前为止,对影子银行较为官方的界定是:2013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影子银行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一是不持有金融牌照、完全无监督的信用中介机构,包括新型网络金融公司、第三方理财机构等;二是不持有金融牌照,存在监管不足的信用中介机构,包括融资性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三是机构持有金融牌照,但存在监管不足或规避监管的业务,包括货币市场基金、资产证券化、部分理财业务等。

中国的影子银行产生的大背景很大程度上与金融体系的发育滞后以及规避监管相联系。与美国的影子银行不同,中国的影子银行虽然有部分原因可以归因于规避监管,但不可否认的是,其最重要的背景还是中国金融体系未能满足实体经济发展以及投资者的需求。

由于我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驱动不一致,整个社会融资缺口一步步扩大。2009年至2012年我国的社会平均融资总额约为14万亿,但新增银行信贷规模只有9万亿元,而资本市场的年均供应量不足1.9万亿,这就产生约2.5~3.5

万亿的融资缺口。如此巨大的融资缺口当然需要其他途径来满足,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当正规渠道无法满足融资需要时,企业就倾向于影子银行等非正规渠道进行融资。

在现行的金融大背景之下,资金的需求量远远大于供给量,学过经济学的人都知道,在这种情况下便是卖方市场了,市场利率高于商业银行的利率。影子银行顺应了人们对于所借出的资金更高回报的需求,使得存款大量向其转移,传统信贷规模逐渐变小。

影子银行的出现顺应时势要求,是一种金融创新,有效地缓解了金融抑制。除了能给投资者带来更大的收益,也弥补了现行财政体制中的一些小缺陷,例如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等。影子银行直接连接了资本双方的供应和需求,促进了金融脱媒化,优化了国内金融市场的融资结构。

二、影子银行的风险

不得不承认,影子银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正规银行的不足,解决了部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对活跃金融市场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因缺乏必要监管,影子银行也存在潜在的金融风险。

2011年初以来,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问题开始公开化和表面化,这一时期非法融资日益猖獗,而究竟我国的影子银行和国外相比情况如何,对宏观经济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其风险状况如何?这些都已成为当前金融体系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研究影子银行的风险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来梳理一下影子银行的运行体系。影子银行分为两大体系,一是以银行为主导的内部影子银行体系,一是广泛的民间融资体系。内部影子银行体系大致儿科分为银行理财产品、委托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银信合作、银证合作以及同业代付六种,民间融资体系则相对简单一些,共有小贷公司、典当行和民间集资三种。

将影子银行体系梳理一遍之后,在脑中也有了一个更为具体的形象,发现身边的一些较为熟悉的钱财交易场所也可以归类于影子银行。可以看出,信息不透明、资金期限错配、高杠杆(注释1)、高关联性以及对监管的刻意规避是影子银行的主要特点,也正是影子银行的风险所在。影子银行给中国金融体系带来的 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抬高借贷利率,危害传统商业银行,给货币政策(注释2)带来冲击,给金融稳定带来负面影响。

在第一部分中提到,影子银行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但同时也在无形中抬高了融资过程中的资金成本。由于中小企业在正规商业银行很难贷到资金,为了企业发展,影子银行就是这些企业的不二选择,但是影子银行虽然借贷门槛相对较低,其高利率却让这些企业不堪重负,导致企业无法偿还贷款,进而致使影子银行的资金链断裂。

尽管影子银行利率较高,但却阻挡不了各方向其借贷,比起传统信贷,影子银行手续简单、门槛较低、操作灵活、资金供求双方掌握的信息更加充分,这就减少了由信息不对称引发的违约风险,尤其是小规模的融资,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在这种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使得商业银行不得不通过损失盈利性来占取市场份额。

影子银行的发展对货币政策带来了一定的冲击。我国货币最终目标的实现是通过对中介目标的调节来实现的,由于影子银行的发展,央行虽然能控制货币存量,却无法实现流动性管理,而在经济消费和投资的最重要的因素上就是流动性。由此看来影子银行的壮大不利于我国稳定物价,经济发展及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

影子银行自身的违规操作现象也给金融稳定带来负面影响。近年来,由于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和政府监管的相对滞后,我国担保业、信托业以及相对风险性较低的银行理财产品相继出现违规操作的。尽管政府部门对包括担保业和信托业在内的金融监管和整顿从来没有停止过,违规操作依然存在,极大地影响了金融系统的稳定性。

影子银行在委托贷款方面对委托人而言具有较大的风险。在这一个小分支业务中,影子银行只是作为一个中介将委托者和借贷者链接起来。受托金融机构在整个委托贷款过程中只负责代为发放、监管使用、协助收回这些中介过程,其所收取的手续费只是按照贷款额的固定比率计算的,贷款收回与否,与机构没有直接利益关系。这样一来,银行只负责牵线搭桥,将贷款从委托者处借来,然后找到合适的借贷者,转手贷款。由于没有利益相关,贷款人是没有动力去收回贷款的,这样一来,所有的风险都落在了委托人身上。

三、影子银行的发展趋势

影子银行在国外已成为金融体系的中流砥柱,但是在中国由于金融创新不足和严格的金融监管,影子银行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监管部门也未能及时对相关问题作出回应。研究影子银行的发展势头,未来势必会有更多相关法令对影子银行作出针对性的调整。

影子银行或将被纳入金融监管范围。影子银行的存在一直游离于金融监管体系之外,对这一现象相关部门不会坐视不理,改变这一现状的方法就是改变监管方式,将我国的影子银行纳入监管范围之内,由针对机构监管向针对功能监管方向改革,这样既能有效对影子银行进行监管,又能避免重复和交叉监管的现象,为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影子银行的信息将趋向透明化。影子银行难以评估的风险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其经营的不透明性,因此要对影子银行进行有效的监管必须强化影子银行的信息披露程度,设计科学的信息披露制度,明确监督主体负责监督影子银行履行信息披露的义务,以改善影子银行不透明对金融投资市场带来的影响。

由银行表外业务向资产证券化业务转换。目前,中国影子银行的多数业务借以银行理财产品、银信合作等形式为依托进行交易,是在传统银行上进行了改造和变通,主要是银行表外业务,以资产表外化为核心。从欧美影子银行发展来看,资产证券化是影子银行最好的道路。从业务发展趋势来看,随着中国的信托、基金、保险、券商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资金实力越来越强,其将逐渐采用主动化的资产管理业务,不断开发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或非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用以替代为商业银行提供通道业务。因此,资产证券化将会成为中国影子银行业务的主要组成部分,金融中介业务发展也将逐渐由银行表外业务为主导向资产证券化业务为主导演变,最终加入全球资产证券化市场。

注释1:杠杠在简单地来说就是一个乘号,在公司财务里,杠杆是指净利润变化率与总收入变换率的比值,对金融机构而言,我们通常使用资产负债表的总资产除以权益资本来测量金融机构的杠杠率。

注释2:货币政策的定义是一定时期一国的央行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量。

参考文献:①《中国影子银行发展及其监管》——吉祥

②《我国影子银行风险研究》——施懿文

③《论影子银行体系国际监管的进展、不足、出路》——周莉萍

④《影子银行问题研究评述》——刘澜飚

第四篇:影子银行体系与金融监管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7-000-01

摘 要 本文从影子银行体系的定义及其影响出发分析了近几年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不完善给整个金融系统带来的巨大风险同时对其如何触动了本次金融危机作出了分析,并简要论述了当前个主要国家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措施。并对我国影子银行在资产证券化、私募基金等方面的具体体现做了僬侥成熟,并提出相关的监管意见。

关键词 影子银行 金融风险 监管措施 银行体制

一、影子银行体系的概念及影响

(一)影子银行体系的定义

影子银行是一个较为陌生的金融概念,一般是指那些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与传统商业银行系统相对应的金融机构。从金融学定义上讲,影子银行是指通过高度杠杆操作持有大量证券、债券等复杂金融工具,但却无足够资本及复杂的监督机制在背后做为支撑的的金融中间机构;这些机构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债券保险公司、结构性投资工具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相应的,影子银行体系就是有影子银行所组成的非银行的金融体系。

(二)影子银行体系带来的影响

影子银行体系的出现使得金融机构更大程度上获得了流动性,从而使得央行在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回笼资金的时候,影子银行却一部分的填补了这部分流动。从而使得央行对货币控制达不到预期效果,影响了国家对于金融市场的调控。使得宏观经济政策在具体领域无法发挥作用。引发此次金融危机的美国次贷危机就是影子银行时空的一个重要影响。

二、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与监管

在过去的几年中,影子银行通过大量的在金融市场发型种类繁多的金融衍生品,大规模扩张负债及资产业务。截止到2007年其规模就已经达到了21万亿美元,而传统银行体系规模也不过就14万亿美元。然而,在监管方面,影子银行却一直凭借其自身的特殊性而游离于体系之外,积累了大量的金融风险。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开始渐渐意识到其重要性,并逐渐将影子银行纳入到监管体系,并随之形成一系列政策。

(一)国际上对影子银行的主要改革措施

一是将影子银行纳入监管体系,并对其影响进行系统性关注。私募股权和对冲基金作为其主体被各国纳入监管。欧盟与美国相继在2009年和2010年发布法案,管理资金超过一亿元的对冲基金。同时对金融衍生品的交易也进行了限制,如美国要求将其交易转移到交易所并进行中央清算;英国将其标准化,同时也探索引入中央清算。同时各国也开始加强监管力度。欧盟要求其境内所有的另类投资基金提供证明其从业资质和能力的有效报告及其内部治理、估值方式和资产安全等方面的资料。美国根据2009年公布的金融体系全面改革方案对如cds等场外衍生品市场建立了全面的监管和保护。同时为了有效减少交易对手风险,所有标准化场外交易合同必须经由一个中心机构处理,并鼓励市场参与者更多地使用交易所交易工具。

二是重要大型私募及对冲基金建立危机应对预案。同时要求大型非银行类金融机构提交危机预警方案,以保证在发生严重困难时,机构能够有效迅速的进行自救。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在加强影子银行的监管的同时我们应该注重风险隔离,使影子银行的风险区域化、局部化,防止器扩散到整个银行体系,带来更大的问题。加强监管机构之间的相互配合,以减少银行体系和其他非银行类金融体系见得结构性套利机会。

(二)我国影子银行的现状及风险

当前,我国影子银行的现状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区别。就起规模来讲,我国对于金融创新一直抱着谨慎的态度,所以影子银行的发展规模相对较小,运作也比较简单。信用衍生品的交易并没有大量展开,也因此其复杂程度就远远低于国外。

我国目前的资产证券化尚未成型但略有发展,截止到2010年,发行金额已经达到了668亿元。但在其发展中可以看出,银行的放贷标准由于各种原因有所降低,导致风险相对增加。交易过程中市场参与较少,投资多在机构中进行,交叉持有问题严重。

受市场变化影响,近年来我国人民皮鞭对投资充满了热情,从而也导致尽管我国还没有形成真正的对冲基金,但各种形式的私募基金在民间悄然成风。这种私募主要以投资顾问公司,投资咨询公司等形式出现,采取委托投资的方式为投资者提供服务,这种运营方式完全是靠个人信誉维持,缺乏有力保障。相对于私募基金,民间借贷也是我国影子银行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其中包括私人拆借、互助基金、非政府小额放贷和典当行等多种形式。

(三)对于我国影子银行加强监管的几点建议

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首先还是要出台相应管理政策,建立健全法规。其次就是防止风险向银行系统外溢。第三要完善影子银行的公司治理,加强风险内控。优化影子银行的股权结构,加强员工内部的激励措施,维护公司利益。发挥董事会的作用对其进行风险管理,有效加强风险内控。对影子银行的主要管理人员实行问责制,防止风险过度承担一斤金融腐败。

最后要完善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使个人房、车贷等的抵押更为系统化管理,突破行政区限制建立统一的系统。对于金融创新产品集中管理,完善相关机制,防范交易风险。加强影子银行的信息披露。增加其运营的透明度,有效防范信用衍生品市场风险,确定影子银行的健康稳定发展。

总的来说,相对于金融危机前影子银行的监管真空得到了一定的填充,但不可否认的是各国的监管不到位仍然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问题,影子银行所带来的风险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得以化解,在金融衍生品大规模产生并融入民间的现在,影子银行以后的发展是否会沿着有序的道路进行,一切仍然有待时间的检验。

第五篇:中国影子银行的分析

影子银行运行和风险控制

2014年12月5日 11点22分 来源:银行家

影子银行的内涵

影子银行的概念最早是在2007年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PIMCO)的保罗·麦卡利(Paul McCulley)提出的,之所以称之为“影子”,是指“有银行之实,无银行之名”的含义,即指那些游离于正规商业银行体系之外、从事与银行相类似的信用中介活动却不受严格监管或几乎不受监管的金融实体与金融活动。在中国,影子银行从其具体门类业务的角度定义较为合适:泛指正规商业银行体系、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以外的金融中介活动,主要包括:银行理财、券商资管、信托融资、委托贷款、表外商业汇票、小贷公司、担保典当和地下融资八项。从影子银行业务运行角度看,中国的影子银行业务存在以下四个基本特点:

一是受监管较少,或影子银行业务本身具有规避监管倾向。影子银行业务游离于正规金融渠道之外,不受或很少受到专门针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债券市场或股票市场的严格监管。中国的影子银行业务覆盖了商业银行表外或边缘业务、证券、信托、民间借贷等极其宽泛领域,在现有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情况下,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监管机构对其专门监控。监管“漏网”给市场以“规避监管”和“融资创新”的机会,褒贬是非有待历史的检验。二是资金链条脆弱,“类资产”与“类负债”存在严重期限错配。影子银行资金最根本来源还是储蓄资金,容易受到信贷政策影响,同时影子银行体系为次级贷款者和市场富余资金搭建了桥梁,成为次级贷款者融资的主要中间媒介,在资金的运用上大多存在“期限错配”情况,一旦经济下行或企业陷入较严重困境,势必倒逼影子银行体系的资金链或流动性,同时,影子银行体系也得不到监管层的救助。

三是杠杆率较高。由于中国影子银行受监管较少,并且没有商业银行那样丰厚的资本金,影子银行大量利用财务杠杆举债进行经营,这也就造成了杠杆率较高;而且,很多融资企业在利用完“正规金融渠道”后再次通过影子银行加杠杆。

四是不太透明的场外交易。影子银行的产品结构设计一般较为复杂,隐含的信用担保链条较长,其中许多产品、业务很少有公开的、可以披露的信息。如民间的地下融资、担保典当等,其交易过程较为隐蔽、相关信息难以披露。

影子银行业务结构

从影子银行各构成上看(见图1),理财产品和信托融资所占份额最大,二者之和占比达45%;其次是表外商业汇票与委托贷款,占比分别为21%和19%;至于最不透明的地下融资初步估计占11%左右。

影子银行业务运行模式

考虑到影子银行体系庞大并且运行交错复杂,因此,将其分解为五大块主要业务,了解影子银行体系的“资产负债”情况,然后对这五大块业务运行机制进行分析。

影子银行的“类资产”与“类负债”

依据本土情况大体将影子银行体系分解为五大块业务:银行表外业务、银行其他表外业务、信托融资业务、券商资管业务及民间融资业务,并从这五大块业务产品、资金来源及资金投向分析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类资产”与“类负债”情况(见表1)。

总体来说,影子银行的资金(类负债)主要来源于:储蓄资金、企业闲置资金、居民及利用从银行融资便利的企业或个人从银行套取的低利率贷款资金;资金投向(类资产)主要是:难于从银行获得贷款的中小企业、房地产、地方政府基础设施及居民,影子银行大部分资金流入实体经济。另外,以上各业务中,理财产品、信托融资及券商资管业务近些年来扩张迅速;同时,理财产品、信托业务及地下钱庄构成了影子银行体系的三大块。

影子银行各大块业务运行机制

银行理财。目前银行理财主要分为三类:代客类、债券票据类和外资行的理财。

代客类是指投资人入股集合成一大笔资金后,银行根据客户风险偏好设计出投资项目与规模,银行充当资产管理方和投资顾问的角色。

债券票据类:绝大多数是采用“资金池”模式,“资金池”也可具体分为:债券类资金池(目前占绝大多数)、票据资金池及委托贷款资金池。以票据资金池为例:银行方设立一个票据池(央票、企业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然后向市场募集资金以构筑与“票据池”相匹配的“资金池”,接下来进行“融短投长、滚动操作”盈利,如,银行投资一年期的项目(放贷、债券等)收益率7.5%,然后滚动发售期限在3个月,收益率为5.0%的理财产品,中间获利2.5%。这一类理财产品的定价主要是依据当时市场资金面及同业竞争情况来定的。

外资银行的理财产品:外资行主要通过开发“结构化产品”代理客户在国内外进行投资,投资方向有固定收益的债券类,也有不同风险程度的金融衍生品,如:期权、期货等。信托融资。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业务:

银信合作业务:银信合作的模式主要有:渠道合作、信用增级、产品合作 ,股权投资模式。但其本质在于银行绕过贷存比、信贷额度等约束曲线向企业贷款。银行将募集来的理财资金交给信托公司,以信托贷款的形式贷给银行指定的企业等。如某企业需要贷款,可以依信托平台将项目打包成理财产品,利用银行的信用优势进行代售,然后,银行将所融资金交托给信托平台,并以信托贷款的形式贷给相应企业,信托平台收取服务费。

政信合作业务:信托公司与各级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等领域开展的业务合作,地方政府对还款做出承诺或以地方政府的债权收益作为融资标的。自2008年国家四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启动后,地方政府为配套中央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成立地方融资平台并以其为主体进行融资,其中信托业务是其重要的融资渠道之一。

房产信托:目前受到较为严格的监管,其运行机制是信托公司主要通过开发信托产品向银行融资,然后信托公司将所融资金贷给房地产商,信托公司从中获取服务费,这就避开了监管,并且从近年来的情况看,此类资金来很多是源于银行理财产品。

券商资管业务。2012年末,券商资管1.5万亿元的规模中,集合理财整体规模稳定在0.2万亿~0.3万亿元间,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占比也不大,券商资管规模膨胀主要得益于定向资管的银证合作,其规模已逼近1万亿元大关。银行将理财资金以定向资产管理的方式委托给券商资管,进而银行信贷规模由表内转移至表外,从而规避了监管部门对理财资金运用的限制,这实际上是银信合作模式的翻版,是影子银行的新渠道。

民间融资。主要通过地下钱庄、小贷公司及典当担保进行资金融通。运营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个人或套取银行贷款等;资金主要投向个体私营的中小企业及个人等。其中,80%担保公司的主要对民营及外资企业提供信用担保并收取费用;小贷公司通过向银行及民间融资后,包装成阳光化的贷款主要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

委托贷款。它是指一些有剩余资金的企业将其在银行存款向指定的企业或项目企业提供贷款。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只是充当存款和借款企业间的中介,自身并不提供资金。本质上是一个企业向另一企业放贷。受托的金融机构在整个过程中只负责信用调查、代发、监管和回收,同时收取手续费,不对贷款风险承担责任。

表外票据业务。银行的表外票据业务的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间的同业存款,目前最主要的业务涉及承兑与贴现。部分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有的通过转贴现以套取利差收益,有的以票据转贴现卖断并买入返售,逃避贷款规模监管,有些商业银行的承兑汇票甚至成为了其主动调整资产结构的工具,自主性和灵活性强,监管对其无效。

影子银行业务对商业银行的冲击

定性分析

影子银行业务对商业银行的冲击主要体现为:

首先,影子银行的发展对现阶段居民储蓄资金形成某种诱导,由于影子银行体系内的资金价格高于正规银行体系内的利率水平,许多居民的储蓄转而通过理财、信托公司、财务公司、小贷公司等流入影子银行体系,这就从源头上分流了银行业传统的资金来源。

其次,由前面分析可知,影子银行的资金最主要是来源于正规的银行体系,并且业务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影子银行受到的约束少,资金运作自由,但由于影子银行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较弱,很多资金运用存在着“期限错配”等问题,决定了影子银行流动性链条的脆弱性,一旦融资主体、信用中介或企业出现资金链紧张甚至是断裂,势必倒逼过来冲击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稳定。以理财产品为例,若理财产品是结构性的,支付利息与标的资产相匹配,那么资产负债管理是安全的。但是目前许多资产担保的理财产品,并无明确的资产作为担保,而是以资产池为标的,这样资产池现金流入与利息支付时点并不匹配,就容易造成了资产负债管理的复杂性,一旦资金池规模缩减导致融短贷长不能持续,商业银行有可能陷入兑付困难。

其三,由于影子银行业务与商业银行经营之间的联系密切,一旦游离于监管体系外的影子银行业务发生损失,必定波及关联度高的商业银行,即使损失不大,也将对银行的声誉造成极大负面影响。定量分析

前文已经对中国“影子银行”中理财、信托等六块主要业务的运行机制、业务规模进行了分析与测算,中国影子银行业务的总体规模在28万亿元左右,六大主要业务占影子银行业务的比重见表2。整体上看,表外商业汇票、理财产品、信托融资、券商资管等业务,为商业银行资产表外化提供了“通道”,通过这些业务渠道绕开相关限制与监管,扩大了资产投向,但同时增加了银行呆坏账率发生概率;民间融资业务中大部分资金主要来自于民间的借贷,与商业银行关系密切基本是小贷公司、担保公司业务等,影响相对轻;而委托贷款业务,商业银行仅起到中介的作用,对银行的资产的影响很小。

综合考虑信托、理财、券商资管及表外票据四项业务的主要投向、业务间联系等因素,这四项业务对商业银行呆坏账影响的资产规模约在8万亿元左右;民间融资在2万亿元左右;委托贷款对商业银行呆坏账影响近似为零。因此,影子银行业务对商业银行呆坏账有影响的资产规模在10万亿元左右,约占商业银行总资产的7.6%,也可以理解为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呆坏账的影响(“贡献率”)为7.6%,进一步地,根据影子银行中各业务占比可测算出各业务的“冲击系数”。

如果采用“影子银行资产转化为正规银行表内资产计算呆坏账”的方法,那么,由影子银行业务造成的呆坏账大约在1000亿元左右,而目前中国正规银行体系的呆坏账大约在1.3万亿元左右,占比约7.7%,因此,目前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的总体冲击仍在可控范围。

风险控制的“三防”措施

针对影子银行的特点及对商业银行影响,建议在如下三个方面加强防范:

一是防信用风险。一方面,影子银行在资金运用方面自由度高,其资金投向往往是风险较高的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受经济周期、宏观政策的影响较大,这就造成了影子银行内在信用风险较大;另一方面,影子银行大量地通过银行表外业务开展,银行实际上为其中很多业务提供了隐性担保,银行为此也承担隐性担保责任,如:理财产品。

二是防流动性风险。目前,市场对影子银行普遍比较担忧的是其传导的流动性风险。而中国影子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主要来源于:“类资产”与“类负债”的“期限错配”、交易不太透明及风险管理能力弱等方面。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正规银行体系的资产负债错配是建立在稳定的存款吸收机制之上,而影子银行并无存款吸收机制。因此,商业银行应该对表外业务加强风险管理,明确资金投向并作出严格的风险评估,如:信托产品、资产池等。

三是防声誉受损。商业银行在进行表外业务创新时,对开发的金融产品运作风险要有较为充分的估计,同时,严格防范商业银行内部的操作风险,以维护商业银行良好声誉。

下载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研究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析中国影子银行风险及监管

    西南财经大学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14届 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浅析中国影子银行风险及监管 学生姓名: 牛牧川 所在学院: 金融学院 专......

    中国的银行体系

    中国各银行的职能 1.中央银行(PBC),中国人民银行主要负责:管政策(货币政策)、管金钱(人民币的发行及其流通的管理)、管市场(银行间同业拆解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管外汇(银行间外汇市......

    影子银行[精选]

    影子银行 简介: 影子银行,又称为影子金融体系或者影子银行系统(Shadow Banking system),是指房地产贷款被加工成有价证券,交易到资本市场,房地产业传统上由银行系统承担的融资功......

    影子银行

    影子银行 按照金融稳定理事会的定义,影子银行是指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信用中介体系,包括各类相关机构和业务活动。影子银行的概念......

    影子银行(最终定稿)

    "影子银行"应加快利率市场化,推动“影子”阳光化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传统银行的一些功能正在被“影子银行”吞噬,而其所带来的货币流通速度的增加也伴随着风险的上升。 “影......

    影子银行

    影子银行 按照金融稳定理事会的定义,影子银行是指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信用中介体系(包括各类相关机构和业务活动)。影子银行引发系......

    影子银行

    影子银行“影子银行”是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后所出现的一个重要金融学概念。它是通过银行贷款证券化进行信用无限扩张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的核心是把传统的银行信贷关系演变......

    影子银行

    影子银行 “影子银行”是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后所出现的一个重要金融学概念。它是通过银行贷款证券化进行信用无限扩张的一种方式,是正规银行体系之外运行的,包括实体和业务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