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长江流域等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管理办法
长江流域等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全面推进长江流域等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确保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效益,根据国家有关林业工程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太行山绿化工程(以下简称:长防林工程)建设管理。
第三条
长防林工程按照国家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程序,实行国家林业局、省或计划单列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三级管理,其他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参与工程项目的建设管理工作。
第四条
长防林工程建设实行按规划立项、按项目管理、按实施方案设计、按设计施工、按标准检查验收、按效益考核。
第二章 组织管理
第五条
国家林业局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家林业局长防办)参与长防林工程总体建设规划编制,制定年度建设计划草案,审查、审批省级实施方案,组织人员培训、项目检查、验收等工作。
第六条
省级政府或计划单列市林业主管部门负责制定本辖区内工程建设规划、项目年度建设建议计划,组织工程实施、指导、检查、监督、宣传、技术培训和进度信息反馈等工作。
第七条
县级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工程计划的执行;组织工程作业设计、种苗供应、施工、检查验收、科技推广和人员培训;对承担工程设计、施工、监理等任务的单位或个人进行监督和过程管理;管理上级配套资金,落实县级配套资金,负责项目资金的有效使用。
第三章 规划、计划管理
第八条
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若干意见》(国发〔2005〕33号)、国家发改委《国家级专项规划管理暂行办法》(发改规划〔2007〕794号)要求,国家林业局计划管理部门组织编制长防林工程总体建设规划,报国务院或国家发改委审批后,下发工程有关省级或计划单列市林业主管部门实施。
第九条
省级或计划单列市林业主管部门根据长防林工程总体建设规划,组织编制本地区工程建设规划,经省、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或省发改委批准后实施,并报国家林业局计划管理部门和长防办备案。
第十条
县级林业主管部门根据省级或计划单列市工程建设规划,组织编制县级工程建设实施方案,经县级人民政府或发改委批准后实施,报省级或计划单列市林业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一条
省级或计划单列市林业主管部门依据省级或计划单列市工程规划和国家林业局下达的下年度工程建设计划编制要求,组织编制本辖区内下一年度工程建设建议计划,并于每年10月底前上报国家林业局计财司和长防办。国家林业局长防办研究提出下一年度工程建设建议计划,经国家林业局审定、国家发改委审批后,由国家发改委、国家林业局联合下达到各省和计划单列市。
第十二条
根据国家下达的年度投资计划,省级或计划单列市林业主管部门编制省级或计划单列市工程建设年度计划,报省或计划单列市发改委审批后执行,并报国家林业局备案。年度计划内容主要包括:
(一)工程区基本情况。项目区自然、社会和经济现状,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二)建设目标和任务;(三)建设内容;(四)资金筹措和使用;
(五)预期效益:包括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六)保证措施:包括组织领导、项目管理、主要技术措施和配套政策等;(七)必要的图表:工程建设项目布局示意图、各地区建设任务分解表和投资计划表等。
第十三条
县级林业主管部门根据县级工程建设实施方案、省级下达的年度建设计划,分解落实年度建设任务,确定工程项目建设单位,编制项目作业设计,组织工程建设。作业设计报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审批。
第十四条
年度建设计划一经下达,必须遵照执行。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导致无法施工的,需要调整计划的,须报经原审批部门批准。调整后的省级或计划单列市工程建设年度计划应及时报国家林业局长防办备案。
第四章 资金管理
第十五条
长防林工程建设采取中央专项资金补助,地方配套投资建设。中央专项补助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比例按国家年度计划确定的比例确定,地方各级资金配套比例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计划单列市自定。
第十六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把长防林工程建设和管理资金列入本级年度财政预算,保证工程建设需求。
第十七条
各级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要认真执行国家林业局、财政部颁发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资金管理办法》(财建〔2007〕525号)等各项规定,严格工程建设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统筹安排,专户存储、单独核算、专款专用,并逐步推行报帐制。
第十八条
工程建设资金主要用于:前期工作、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飞播造林、低效林改造、科技支撑、检查验收、效益监测等方面。按地方配套投资额的10%一次性提取前期工作费、检查验收、科技支撑费,由本级林业主管部门统一安排使用。
第十九条
地方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定期对资金的拨付情况、地方配套资金落实情况、使用情况等进行检查,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严肃处理。国家林业局组织不定期抽查。
第二十条
地方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资金使用范围,做好预、决算工作,按规定逐级上报资金使用情况,接受上级林业主管部门和同级财政、审计部门的检查监督。
第五章 工程质量管理
第二十一条
国家林业局、省级和计划单列市林业主管部门要依托现有的林业科研、设计、教学、科技推广单位,建立工程建设专家咨询组,为工程建设提供咨询服务。地方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加强科学研究、科技推广工作和技术服务工作。
第二十二条
地方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严格按照《长江、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技术规程》(LY/T 1760-2008)、《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技术规程》(LY/T 1763-2008)、《太行山绿化工程建设技术规程》(LY/T 1766-2008)、《低效林改造技术规程》(LY/T 1690-2007)等技术标准开展工程建设。
第二十三条
逐步实行工程建设招投标制。对于建设项目已确定,建设计划、方案已批准,资金来源已落实,林地权属清晰,管护责任明确,达到招标所需的其它条件的项目,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有关规定开展投招标工作。
第二十四条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工程项目必须进行公开招标: 1、单项工程项目合同概算在200万元(含2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 2、苗木、仪器、设备采购单项合同概算在100万元(含100万元)以上的;
3、勘察、设计、监理等服务的采购,单项合同概算在50万元(含50万元)以上的。
第二十五条
具备招投标条件的工程项目,由县级林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工程的招投标工作,通过招投标确定工程施工单位。不具备招投标条件的项目,由县级林业主管部门择优选择施工单位。
第二十六条
鼓励实行工程建设监理制。工程建设责任单位要依据国家林业局《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监理实施办法(试行)》,组建林业工程监理公司,开展工程监理。
第二十七条
监理公司对工程建设进度、质量和资金使用进行监理,分阶段向工程建设主管部门提出监理报告。
第二十八条
省级或计划单列市林业主管部门可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工程监理实施细则。
第二十九条
作业设计必须严格按照工程建设规程、《造林作业设计规程》(LY/T 1607—2003)等规定和标准进行,由具有丁级和丁级以上资质的林业调查设计单位承担。
第三十条
作业设计文件一经批准,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必须由建设单位委托原设计单位提出变更设计,报原批准部门重新审批、备案。
第三十一条
工程建设实行林木种子、种苗生产经营许可和标签制度。地方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林木种子、种苗生产经营的监督检查,严格依法管理;种子、种苗供应实行合同订购、质量检验和检疫制度。
第三十二条
工程造林使用种子,要根据工程设计所要求的等级使用种子,优先使用国家或省级审定的林木良种或种子生产基地生产的种子。
第三十三条
实行国家、省、县三级培训制度。国家林业局长防办对省级工程建设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对市、县级主管工程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对管理人员、技术员、农民进行培训。
第六章 信息和档案管理
第三十四条
国家林业局统一规划建设长防林工程建设信息管理系统,逐步建立国家、省、县三级管理系统,对工程实施动态信息管理、监测和监督。
第三十五条
长防林工程建设实行信息月报制度、年度总结报告制度。各级林业主管部门按照要求对工程项目进展情况统计、分析、汇总,并逐级报告工程进度信息。省级和计划单列市林业主管部门每月27日前要将本月各工程进度信息上报国家林业局长防办。各省和计划单列市林业主管部门按照年度工程建设总结报告要求,于每年12月31日前将本年度工程建设情况上报国家林业局长防办。
年度工程建设总结报告主要包括:工程建设任务完成情况、资金筹措和使用情况、工程建设采取的措施、建设成效、存在问题、下年度工作设想及有关建议。
第三十六条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积极争取资金,加快建立长防林工程建设的效益监测体系,设立长期监测站对工程效益进行监测,以科学评价工程建设的综合效益。
第三十七条
效益监测内容包括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个方面。各省和计划单列市可参照《生态公益林建设效益评价指标》等技术规定,自行制定监测与评价操作办法。
第三十八条
各省和计划单列市林业主管部门要将每年监测数据汇总,编写效益监测报告并上报国家林业局长防办。
第三十九条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按照《林业重点工程档案管理办法》和其他国家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建立健全生产技术档案、森林资源档案、财务管理档案等。
第七章 检查验收
第四十条
工程检查按工程进度实行年度检查验收和竣工验收。按组织方式实行县级全面自查、省级复查、国家核查的三级检查制度。
第四十一条
年度检查验收主要依据: 1、工程年度实施计划; 2、作业设计;
3、长江防护林工程建设规程; 4、《低效林改造技术规程》;
5、《林业资源调查规划设计技术规程》;
6、其他有关规定。
第四十二条
年度检查验收的内容为年度建设计划涉及的生产任务。包括人工(更新)造林、飞播造林、封山育林,低效林改造、成林抚育、种苗生产等方面。
第四十三条
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在当年完成自查工作,于年底前将自查报告上报省级林业主管部门,省级林业主管部门于翌年3月底前完成对工程县的抽查,并将检查报告上报国家林业局长防办。
第四十四条
国家林业局制定年度营造林实绩综合核查计划,对各省和计划单列市上年度工程建设情况进行核查,并将核查结果作为调整省级和计划单列市下年度建设计划的主要依据。
第四十五条
竣工验收在工程规划建设期最后一年进行。具备下列所有条件的县可向省级和计划单列市林业主管部门申请竣工验收,并在收到申请验收之日起3个月内完成。
1、完成全部营造林任务;
2、达到作业设计成效验收年限及合格标准;
3、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已进行初步验收,并形成竣工验收总结报告、财务决算、审计报告;
4、所有技术文件材料分类立卷,会计档案、技术档案和施工管理资料齐全、完整。
第四十六条
工程竣工验收的内容:
1、工程建设各项任务完成情况。包括按国家下达的年度计划完成种苗生产、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封山育林任务进展情况,低效林改造及附属工程等施工进度、工程建设标准与质量;营造林项目重点涉及当年苗木与造林合格率与造林3年保存率,以及种苗、整地、栽植、幼林抚育、树种混交以及林地管理等是否达到作业设计要求的标准。
2、工程建设资金到位及使用情况。包括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下达情况、地方配套资金及自筹资金到位情况,资金管理及会计核算情况。
3、工程施工设计文件、项目档案资料完整、齐全、规范情况。包括:项目审批文件和年度投资计划文件,设计及设计变更,施工、招投标、监理文件,合同管理文件,会计档案(含账簿、凭证、报表等),财产物资清单,工程总结文件,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签署的质量合格文件,施工单位签署的工程保修证书,工程竣工图等。
第四十七条
全省和计划单列市各工程竣工验收,由省级和计划单列市林业主管部门组织具有甲级资质的林业调查设计单位承担,并在工程建设规划期结束后的6个月内完成,竣工验收报告上报国家林业局长防办。
第四十八条
除自然灾害等不可抵抗因素外,在工程竣工验收中出现以下情况之一,建设项目可定为不合格,由验收单位提出限期改正措施,进行整改,达到要求后再申请验收。
1、使用不合格种子育苗与不合格苗木栽植的; 2、未按批复的作业设计施工的; 3、未完成年度营造林任务的;
4、擅自改变工程建设内容施工的;
5、建设质量未达到国家有关技术标准、规定、规程的。
第八章 奖惩
第四十九条
国家林业局对长江等防护林工程建设中成绩显著、贡献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年度营造林综合核查中工程建设成绩突出的省和计划单列市进行通报表扬。
第五十条
国家林业局对工程建设配套资金不到位、未按期完成任务、工程质量差、信息上报不及时、年度总结不认真的省和计划单列市进行通报批评。
第五十一条
对弄虚作假、玩忽职守造成造林质量事故的,要依照国家林业局《关于造林质量事故行政责任追究制度的规定》等有关规定,追究相关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
第五十二条
对违反资金管理规定,挤占、挪用、截留专项资金,造成损失、浪费的,按照《林业重点工程资金违规责任追究暂行规定》等有关规定严肃查处。
第九章 附 则
第五十三条
各省级或计划单列市林业主管部门可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实施细则,报国家林业局长防办备案。
第五十四条
本办法由国家林业局长防办负责解释。
第五十五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执行。
第二篇:如何推进长江流域等防护林生态建设
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太行山绿化、平原绿化三期工程规划,近日由国家林业局正式发布实施。这四项生态工程《规划》的实施,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战略部署,落实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屏障建设任务、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构建国土生态安全格局的具体行动,对推进我国防护林建设事业健康、有序、快速发展意义深远,影响巨大。
长江是贯穿祖国东西的“黄金水道”。长江和珠江流域地区经济发达、人口众多、企业密集,是带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和“驱动器”;太行山是京津和华北平原的天然屏障;平原地区是我国重要粮仓和工业生产基地。这些地区的生态区位十分重要,维护生态安全十分关键。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先后启动实施了长江、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和太行山、平原绿化工程,切实加强了重点敏感区域的生态修复工作。工程内容以营造林措施为基础,结合水土流失治理,旱、涝、干热风等灾害抵御能力建设,系统化、专业化程度要求更高。工程建设还强调保障民生,通过国家投资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维护当地社会和谐稳定,注重获取综合效益。可以说,四项工程的有效实施开启了我国针对“江、河、山、原”等特定地域的生态治理模式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有效扭转工程区生态恶化趋势,将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2001年,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国家启动实施了长江、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和太行山绿化二期工程。2006年,全国平原绿化二期工程接着启动。经过上下共同努力,国家和地方总计投资1098.5亿元,共完成造林1174.2万公顷,低效林改造31.4万公顷。工程区有林地面积增幅明显,长防、珠防、太行山绿化、平原绿化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分别增加了4.7、12.2、7.7和1.3个百分点。治理水土流失和防灾御灾能力显著增强,长防工程区土壤侵蚀量每年减少2.3亿吨,洪
涝灾害明显减轻;珠江流域的东江、西江、北江中上游水质持续保持在二类以上,重点水库水质保持在一类以上,珠江三角洲和港澳地区的饮用水安全得到有效保证;太行山区绿化面积不断增加,水土流失面积逐年缩小;平原农区的风沙、霜冻和干热风灾害持续下降,为我国粮食的“九连增”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部分地区重现了“绿满平原大地,白天不见村庄,晚上不见灯光,粮食稳产高产”的生态和美景象。
虽然二期工程建设取得不小成效,但是我国长江、珠江流域,平原地区和太行山区的生态形势仍然不容乐观。工程区还有1573万公顷宜林荒山荒地亟待造林绿化。长江、珠江流域的生态破坏还在继续,水土流失严重的情况没有得到完全遏制。太行山区的宜林地立地条件越来越差,造林绿化难度越来越大。平原地区农田林网体系不健全,防护功能满足不了农业生产发展、特别是建设现代农业要求,难以保证国家到2020年新增千亿斤粮食的目标实现。这些问题不解决,势必导致前期工程建设成果难以巩固,并且直接影响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质量。这已经不仅仅是敏感的生态问题,同时也是重大的民生问题。因此,进一步加大这些地区的生态建设力度,刻不容缓;继续实施四个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任重道远。
根据四项《规划》要求,下一阶段我国长江流域等防护林工程建设的总体思路是:遵循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以长江、珠江流域江河湖泊沿岸,平原地区重点粮食主产区和太行山水源涵养区的生态防护为重点,以提升生态防护功能、切实改善当地民生为目标,以保护现有森林资源、改造低产低效防护林为基础,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坚持依靠人民群众、依靠科技进步、依靠深化改革,不断加强工程管理,拓宽资金渠道,提升建设标准,努力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结构稳定、功能完善的综合防护林体系,为长江、珠江流域,太行山区,平原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保障。
四项《规划》的目标任务是:长江流域等防护林体系三期工程建设
(2011-2020年)范围覆盖全国1959个县,规划总投资2128.7亿元。规划人工造林1030.6万公顷,封山育林1123.4万公顷,飞播造林13.2万公顷,低效林改造1069.9万公顷,修复防护林带128.1万公顷,农林间作85.9万公顷。规划实施分两个阶段进行,2011年-2015年为第一阶段,2016年-2020年为第二阶段。到2020年,通过大力推进落实各项建设任务,工程区生态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平均提升4.1%以上。工程区的防护林体系更趋健全,结构日益完善,功能明显提升,综合效益显著提高。
四项《规划》还明确了总体布局和建设重点。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结合工程区宜林荒山荒地空间分布特征,兼顾治理方向的相似性及地域相对集中连片等因素,同时尽可能与二期规划保持连续性,四项《规划》把工程区划分为34个治理区,分别明确更有针对性的主攻方向和采取更强有力的治理措施。其中,长防工程分16个治理区,重点是洞庭湖、鄱阳湖和丹江口水库,即“两湖一库”防护林、生态脆弱区水土保持林和江河源头的水源涵养林建设。珠防工程分为5大治理区,重点是南北盘江、东北江、左右江、红水河以及珠江中下游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林的建设。太行山绿化工程分7个大区,建设重点是桑干河、大清河、滹沱河、滏阳河、章河、卫河、沁河等7条河流的53个水土流失治理重点县(区)。平原绿化工程分6大片区,明确将404个产粮大县列为建设重点,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各项工程按照因地制宜、分区施策、突出重点、综合治理的原则,坚持生态优先,三大效益兼顾,以工程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实现工程效益最大化。
按照党的十八大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目标任务,根据生态建设和民生改善统筹推进的林业工作要求,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规划》确定的总体思路、布局和建设重点,坚持以改善生态和保障民生为目标,统筹推进四项《规划》的实施,认真做好相应的组织、协调、指导工作,切实做到六个“加强”。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推进规划、目标、任务、资金和责任“五到省”,由省级人民政府对工程实施负全责,省级以下层层落实责任制,并把建设任务细化落实到山头地块。二是加强政策支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不断加大国家基本建设资金投入力度,着力提升工程建设标准。三是加强工程管理。积极推行招投标制、监理制和报账制等现代工程管理制度,严格管控工程资金,切实提高工程质量。四是加强效益监测。推动建立统一的工程综合效益监测方法和评价体系,力求及时、客观、准确地反映工程建设成效。五是加强科技支撑。组织开展工程建设关键技术科技攻关,同时做好科技推广和培训工作。六是加强宣传发动。通过各种媒体不断加大宣传力度,为工程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这四项工程是国家直接投资、地方组织配套的林业重点工程,与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荒漠化防治等重大生态工程相比,每一项工程的建设规模虽然略小,但工程设计以直接提升我国大江大河流域、山区平原地区生态恢复和防护能力为目的。每一项工程治理的目标要更明确,措施的针对性要更强,管理的精细化程度要更高,延伸面要更全,系统化、专业化程度要更深,力争实现防护林体系更趋健全、结构日益完善、功能明显提升、综合效益显著提高的目标任务。工程治理要以“大、中、小”搭配、“点、线、面”结合的思路,既要实施大、中型工程,又要重视小、微型工程,抓大而不放小,共同形成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的植被体系。在抓好“长、珠、太、平”这些大、中型生态工程实施的同时,国家林业局还将根据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原则,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鼓励和支持各地以突出生态问题治理为导向,更有针对性地规划实施小型地方生态工程,形成国家和地方互为补充、协调推进的防护林工程建设体系,合力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实现工程治理全覆盖,为建设美丽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第三篇:阿克苏防护林建设体系
阿克苏防护林建设体系
摘要:
新疆阿克苏市郊柯柯牙防护林工程是干旱缺水环境下大面积人工植树造林的典范。它作为“三北防护林”体系的一部分,对阿克苏市的社会、经济、生态起着积极的作用。本研究选取柯柯牙绿化过程中5种具有代表性的人工植被类型即苹果(Malus pumila Mill.)、红枣(Ziziphus jujube Mill.)、香梨(Pyrus sinkiangensisYu.)、新疆杨(Populus bolleana Lauche)、新疆杨(Populus bolleana Lauche)一胡杨(Populus euphratica Oliv.)一沙枣(Elaeagnus angus叻ha Linn.)混交林为研究对象,以模糊数学法为基础,运用生态系统健康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模型,从植物生长状况及防护效益、水分供需平衡和土壤机械组成3个方面对其进行生态效
益的综合评判,研究结果如下:
1)200cm高度,背风面防风效能表现为:混交林(78.55%)>苹果(73.20%)>香梨(72.6%)>红枣(70.27%)>杨树(65.73%);不同林龄的新疆杨防护林表现为:15年生>22年生>6年生。50cm高度背风面防风效能表现为:香梨(59.28%)>混交林(56.43%)>苹果(56.40%)>杨树(54.30%)>红枣(53.73%);不同林龄的新疆杨防护林表现为:22年生>15年生>6年生。各林带结构因子对50cm高度防风效能的贡献依次为:一级分枝数>密度>冠幅>枝下高>地径>树高。对200cm高度防风效能的贡献依次为:冠幅>枝下高>树高>密度>一级分枝>地径。
2)不同造林类型、不同造林年限防护林中细沙含量分别以混交林和巧年生新疆杨最高。从土壤颗粒粒径的垂直分布来看,总体表现为:粗沙的质量分数(百分比)随着土层的增加先减少后增大,细沙的质量分数(百分比)随着土层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少。
3)不同造林类型、不同造林年限防护林林内各层土壤容重均低于对照地土壤容重,混交林对土壤容重的改良效果最好,较对照地降低了0.286g/cm',红枣、苹果次之,杨树、香梨最差。6年生、15年生、22年生新疆杨人工林内各层土壤容重平均分别较对照地降低了0.128 g/cm3, 0.214 g/cm3, 0.244 g/cm3。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植被样地、不同造林年限对土壤容重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
4)不同林种样地降低土壤水溶性盐分含量效果依次表现为:混交林>苹果>杨树>红枣>香梨。不同造林年限防护林以巧年生新疆杨的降低效果最为明显,较裸露沙地降低了4.2244mg/kg。不同林带中各离子含量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其中红枣和杨树样地中C1一含量最高,香梨样地中Cat十离子含量最高,苹果和混交林样地中5042一含量最高。不同造林类型中各盐分离子含量变化总体表现为:Cl->Ca2十>S04 2->Mg2+>K+Na>HC 03_。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造林类型和不同林龄样地土壤水溶性盐含量存在显著差异。
5)土壤理化性质各因子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及碱解氮、有效磷与土壤容重都呈现出显著负相关,与土壤颗粒粒径<0.25mm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但土壤速效钾含量却正好相反,即速效钾含量与土壤容重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颗粒粒径<0.25mm的含量呈负相关,但未达到显著水平。
6)4月份除香梨样地外,其他4个样地较对照降低温度幅度依次为:杨树>混交林>红枣>苹果,香梨样地较对照样地高出0.4'C;不同造林年限林地降低幅度为15年生>6年生>22年生。8月份降低幅度依次为杨树>苹果>混交林>红枣>香梨,22年生>15年生>6年生。对空气相对湿度的调节与温度变化呈现负相关。不同造林类型对相对湿度的增加幅度4月份依次为:苹果(5.6%)>混交林(4.4%)>香梨(4.0%)>红枣(3.9%)>杨树(3.6%).8月份表现为:苹果(14.7%)>香梨(14.2%)>红枣(10.7%)>混交林(10.2%)>杨树(7.6%).7)本研究以模糊数学为基础,对柯柯牙5种主要防护林类型进行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判后结果表明:混交林、苹果样地属于Yi(生态健康);香梨属于Y2(较健康);红枣和杨树纯林属于Y3(不健康)。评语是健康者,我们认为其生态效益好,可以在当地推广应用;评语为较健康者,我们认为其生态效益一般;评语为不健康者,我们认为其生态效益相对较差,推广利用价值较低。
本研究的结论可为柯柯牙林业生态评估奠定基础,为柯柯牙防护林的后期建
设及今后阿克苏市的绿化工作提供科学依据,达到减少风沙危害,提高阿克苏市
空气质量,从而更有效的改善阿克苏市各族人民生活环境的目的。关键词:阿克苏;防护林;生态效益;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
柯柯牙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的阿克苏市和温宿县东北城郊。这里曾是一片土壤贫瘩、沟壑纵横的亘古荒原,柯柯牙东面的沙漠区,是沙尘暴的主要发源地,每到春季,狂风夹着黄沙席卷而下,侵袭阿克苏市和温宿县的城镇乡村,危害生态环境、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阿克苏市每年大风(指瞬时风速达到呈17m/s的风)日数平均10-18d。最大风速一般在20m/s左右,最大时曾达到40m/s(阿克苏市志,1991)。特殊的地理环境,使柯柯牙这片黄土台地一片荒芜。近百年来,人们多次试图改造,以净化城区大气环境。前人已进行了多次的建设改造,如清末的坎儿井建设、本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多浪渠改道等,都投入
了巨大的人力、财力,然而均因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未获得成功。
针对阿克苏市风沙多、尘土大,严重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问题,1985年,阿克苏地委书记领富平提出了建设阿克苏东城柯柯牙林带的设想,从水利入手,组织专家和科技人员进行实地监测,1986年,在没有政府资金投入的情况下,宣传动员阿克苏地区各单位各族人民积极义务投身到柯柯牙绿化工程中来,开荒拓地、建设水利、修建道路,二十几年来,从未间断,形成了一种阿克苏人民独有的“柯柯牙精神”。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地委、行署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按照“整体规划,林种统配,分片承包,限期绿化”的思路,坚持“谁投资,谁开发,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为柯柯
牙绿化工程的建设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经过阿克苏地区各级领导及人民群众的努力,昔日荒原已成今日的绿色长城。对阿克苏市的生态环境起到了很大的改善作用,也产生了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柯柯牙绿化工程造福了阿克苏市各族人民,人们不用再受风沙的危害,但对于柯柯牙绿化工程生态效益的评估,报道很少。陈馄玲(2008)对柯柯牙绿化工程的综合效益进行了评价。对于其不同造林树种及不同林龄防护林生态效益的对比研究至今尚未见到报道。因此,本研究对柯柯牙防护林不同造林类型、不同造林年限防护林的生态效益进行对比研究,以期找出最佳结构配置类型,进一步优化结构,提高防护林的整体综合效益,是十分有意义的。
防风效益是防护林最基本的效益。近年来,国内外诸多学者也对防护林的生态防风效益进行了研究(Bergen JD, 1971;Hagen LJ, 1976;Hagen L J等,1981;朱廷耀,1985;Raynor G, 2001),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人工防护林类型的不同、林龄、结构配置等的不同,它们的防风效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在柯柯牙风沙区,3, 4月份是风沙危害最为严重的季节,风速较大,起沙风的发生频率较高,而此时,植被尚处于萌芽阶段,地面植被覆盖率相对较低,因此对这一时期的防护林进行防风效益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森林小气候是在森林植被影响下形成的特殊小气候,是森林中水、汽、热等各种气象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陈宏志,2007)。防护林区域小气候是指在防护林小范围内,由于下垫面的辐射特性及其与空气的交换过程不同,形成的防护林局部光、温、湿等气象因子与大气候明显不同的现象。一方面区域小气候特征受大气候特征的影响,其影响程度取决于林带状况及其性质。一般越靠近地面小气候特征越强烈,距下垫面越远则小气候特征越弱,达到一定高度以后,就同大气候条件达成一致。另一方面,小气候特征与地形地势、栽植情况、树体结构等都有关(李化龙,2010)。区域小气候特征随树龄、品种、栽植方式、树冠大小以及树体生长发育状况的不同存在明显差异。甚至在不同地理条件及农业措施下,小气候也有很大差别。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是近几十年才迅速发展起来的概念,是当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从生态系统的观点出发,如果一个生态系统其内在的潜力能够实现其自身的稳定状态,当遇到不利干扰时,能够维持其组织结构,实现自我修复,并能维持其对胁迫的恢复能力且能以最少的外界支持来维持其自身管理,我们就认为它是健康的(傅伯杰,2001;李文龙,2004)。目前,对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估尚没有一套可靠而统一的标准,只是停留在定性判断上,并且对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估涉及的因素很多,包括环境的、生物的和社会的等,而这些因素都是具有模糊性质的。因此,采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对生态系统健康进行评价分析在理论和方法上均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影响防护林生态效益及长期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是植物生长状况、防护固沙效果、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水分的调节作用。本研究选取植被生长状况及防护效果、土壤机械组成及土壤含水量三个指标,运用生态系统健康(Ecosystem health)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模型(袁嘉祖等,1988),对柯柯牙风沙区不同类型人工防护林进行定量评价,以期为阿克苏市林业生态评估做好前期工作,也为柯柯牙绿化工程的营造提供理论基础。
第四篇:“三北”防护林体系四期工程建设自评总结报告
东林字〔2006〕126号
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林业局关于“三北”防护林体系四期工程建设自评总结报告
市林业局: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厅关于《转发国家林业局三北防护建设局关于开展三北防护林体系四期工程中期评估工作的通知》,东胜区林业局成立了由有关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四期工程自评工作小组,并对十五期间东胜区三北防护林体系四期工程(下简称“三北四期”)进行了系统的自评,现将自评结果简要总结如下: 一、三北四期工程完成情况
十五期间,东胜区共实施三北四期工程533.3公顷,且全部为2005年下达的造林任务。由于2005年三北四期工程任务下达较晚,已错过造林季节,所以工程在2006年开始具体实施完成的。到目前为止,该工程共完成造林533.3公顷,经自查验收,造林核实面积533.3公顷,面积核实率为100%,合格面积533.3公顷,合格面积率100%,造林成活率超过75%。在工程管理方面,实行目标责任化管理,即由政府与林业、工程实施所在乡镇签订目标责任状,明确责任,加大落实,并高度重视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极大的提高了工程建设效率和质量。
在工程实施方面,严格按照三北四期工程作业设计和实施方案,林种全部为水土保持林;树种选择适合本地区生长的油松、樟子松、沙棘、沙柳和柠条为主,种苗全部为国家和地方二级以上标准的优质种苗;整地采取人工穴状整地或水平开沟犁整地,根据丘陵沟壑的地貌特征,造林模式采取块状混交结构,合理安排造林布局,即山顶、山坡以油松、樟子松、柠条等树种为主,山沟以沙柳、沙棘等树种为主进行封沟造林,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防风护沙、水土保持的防护体系,在栽植过程中全面采用了座水栽植、生根粉蘸根等系列抗旱保水技术,提高了造林成少率。
二、资金使用情况
十五期间,东胜区三北四期工程总投资100万元,其中国家专项投资80万元,地方配套20万元。已完成投资8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80万元。工程资金实行“三专一封闭”,即专户、专帐、专人管理、封闭运行的管理办法,保证了中央预算内资金的专款专用,并逐级落实目标责任制。
三、工程建设取得的成效
三北工程实施20多年里,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积累了丰富的建设经验。在三北四期工程实施过程中,东胜区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现阶段造林实际情况,兼顾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以生态效益为主的原则,实现了三北工程建设的预期目的。
1、生态效益
东胜区三北四期工程的实施使项目区533.3公顷的土地得到了有效治理,新增林地面积533.3公顷,使项目区森林覆盖率提高了0.96个百分点,有效地改善了项目区生态环境现状。特别是在减少地表蒸发量,增加大气降水量,降低风速,减少干热风作用明显,随着森林面积的扩大,森林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作用开始逐渐显现。
2、社会、经济效益
通过三北工程及一系列林业工程的实施,项目区林业、种养植业、林产品加工业等得到了迅速发展,如大兴生态旅游、九成功生态旅游、世珍园生态旅游及以沙柳为原料的宏业人造板、以沙棘为原料的天骄沙棘系列产品和以柠条为原料的饲料加工业等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从而促进了种养殖业的发展,为地方经济和农民增收和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有效的保护了国道、省道等重要交通命脉的安全。
二OO六年九月二十三号
第五篇:长江流域防护林和平原绿化二期及“十一五”建设总结编写提纲
附件3:
长江流域防护林和平原绿化二期及 “十一五”建设总结编写提纲
(一)工程实施主要情况
1、基本情况。主要包括工程区概况、工程实施范围、工程管理组织机构设置等情况。
2、资金投入与管理情况。对二期及“十一五”期间工程实施以来中央预算内资金、中央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林业基本建设资金等中央投资和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单位自筹等资金实际到位和使用情况,社会投资和群众投工投劳情况进行总结。
3、工程建设内容完成情况。根据规划内容,对二期及“十一五”期间工程实施以来,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飞播造林、低效林改造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对建设进度、质量、完成量进行深入分析。
4、工程管理和效益监测情况。包括管理制度、规划设计、技术标准、工程监理、招投标、人员培训、检查验收、科技推广、宣传、效益监测等情况。
(二)工程实施取得的主要成效
围绕各二期工程规划确定的建设目标,从生态、经济和社会
—12— 效益等方面总结二期及“十一五”工程实施以来取得的主要成效。
1、生态效益。主要包括工程区有林地面积、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林种树种结构变化等方面;森林在减少自然灾害损失、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治理水土流失、减少土壤侵蚀量(土壤侵蚀模数)、涵养水源、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等方面发挥的生态效益。
2、经济效益。主要包括森林资源净增长量折合的经济价值,用材林、经济林、森林旅游、林下资源开发等产业发展,工程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等方面情况。
3、社会效益。主要包括人们的生态保护和参与意识、增加农民就业、林区社会稳定、林业科普、工程建设社会影响等情况。
(三)工程建设主要经验
(四)工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五)三期及“十二五”工程建设设想和建议
针对国家和省林业生态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和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三期及“十二五”工程建设思路、目标、内容、布局、重点、保障措施及具体意见和建议。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