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0版—实验室控制系统GMP实施指南
实验室控制系统 GMP 实施指南
目录
目 录 前言...............................................................................................................................................1 目的...............................................................................................................................................2范围...............................................................................................................................................3指南内容结构...............................................................................................................................4
5.质量控制实验室总体描述............................................................................................................5
5.1 职责....................................................................................................................................5 5.2 布局....................................................................................................................................5
5.2.1 原则..........................................................................................................................5 5.2.2 要求.........................................................................................................................5 5.3 人员....................................................................................................................................6
5.3.1 组织架构.................................................................................................................6
5.3.2 资质要求.................................................................................................................6
5.3.3 培训.........................................................................................................................6
5.4 文件系统....................................................................................................................................7
5.4.1 分类.........................................................................................................................7 5.4.2 要求.........................................................................................................................7 取样.............................................................................................................................................10
6.1 定义.........................................................................................................................11
6.2 应用范围.................................................................................................................12 6.3 要求.........................................................................................................................12
6.3.1 人员........................................................................................................................12 6.3.2 取样器具................................................................................................................12
6.3.3 样品容器................................................................................................................13
6.3.4 取样间....................................................................................................................13
6.4 流程实施.................................................................................................................13
6.4.1 取样方案................................................................................................................13
6.4.2 取样........................................................................................................................14 6.4.3 标识........................................................................................................................14 6.4.4 取样记录................................................................................................................14 6.4.5 取样的异常处理....................................................................................................14 6.4.6 留样........................................................................................................................15 试剂及试液的管理.....................................................................................................................17
7.1 定义和应用范围..............................................................................................................17 7.2 要求..................................................................................................................................17
7.2.1 采购接收和标识...................................................................................................17 7.2.2 储存和使用...........................................................................................................18 7.2.3 试剂使用效期的管理...........................................................................................18 7.2.4 报废.......................................................................................................................18 7.2.5 文件管理...............................................................................................................18 标准品/对照品............................................................................................................................19
8.1 定义..................................................................................................................................19 8.2 分类..................................................................................................................................19 8.3 应用范围..........................................................................................................................20
8.4 要求..................................................................................................................................20
8.4.1 接收.......................................................................................................................20 8.4.2 标识.......................................................................................................................20 8.4.3 标准溶液的稳定性研究.......................................................................................20
i
第二篇:GMP实施指南
GMP工程设计
GMP在药品生产企业的实施包括两方面的内容:软件和硬件。软件是指先进可靠的生产工艺,严格的管理制度、文件和质量控制系统;硬件是指合格的厂房,生产环境和设备。硬件设施是药品生产的根本条件。
GMP工程包括以下内容:
1、建筑装修装饰部分;
2、净化空调系统;
3、电气系统;
4、水系统;
5、在线监控及监测系统;
6、消防及安全系统。
一、建筑装修装饰部分
1、平面布置:GMP 的核心就是防治生产中的混批、混杂、污染和交叉污染。
1)、平面布置设计内容:生产区、包装区、储存区、人流通道、物流通道、安全通道、辅助区域设计等方面。
2)生产区、、包装区、储存区:按照产品特点、生产工艺、生产规模进行布局,3)人流通道:更鞋、一更、二更、缓冲及消毒。
4)、物流通道:原材料、内包材进入通道;成品外出通道;废品及污物通道;不合格品回收通道。
2、平面布置工程实例。
1)、人流通道:完全符合GMP要求;如果受到场地限制,也可调整为2个或3个房间。
2)、生产区、包装区
3)、物流通道:成品外出通道、废品外出通道、内包材进入通道、安全通道。
4)、安全通道:洁净室应设置应急安全通道。
5)、有待改进地方:A、物净间既作为内包材脱外包间,又是污物通道。B、洁净服回收和发放不顺畅。
二、净化空调系统
洁净室技术指标:洁净度、温度、湿度、噪音、静压差、照度。
设计步骤如下:
1、根据平面图,按照GMP要求确定各房间的洁净度、温度、湿度指标;根据房间的洁净级别,按照GMP要求确定各房间的静压差、噪音指标;
2、参数计算:
1)、设计风量平衡表
换气次数:根据《洁净厂房设计规范》确定一个换气次数,(受房间高和气流组织影响);根据温湿度负荷计算一个换气次数。那个大选取那个。正压风量:根据房间密闭状况和静压差确定,一般采用2—5次/h。
2)、计算冷、热负荷和加湿、除湿量 根据焓湿图计算,现在可用软件。3)、臭氧消毒量的计算
首先确定臭氧浓度,然后计算出臭氧发生器规格,用软件计算。
3、保证技术性能措施
1)、系统确定及净化空调机组主机选型
A、净化原理:初效过滤-----中效过滤-----高效过滤,受机组影响也可作变更。初效过滤器:G1----G4,选G3或G4;中效过滤器:F5-----F9,选F7;高效过滤:H10---H15,常把H10—H12叫亚高效。B、确定制冷、制热量和除湿、加湿量 按照参数计算得出。适当考虑余量。C、确定送风量、回风量、新风量
送风量=参数计算送风量×1.05;回风量、新风量同理
D、机组机外余压:按照最远的房间计算
机外余压=风管阻力(直管道阻力+弯头阻力+调节阀阻力)+高效过滤器终阻力+房间静压+回风口阻力+余量
2)、风管口径计算
风管口径面积=风量/风速
风速:主管选取8---10米/s主要考虑到噪音影响;支管选取6—8米/s;有风口的支管选取3—5米/s。
3)、气流组织:百级采用水平层流或垂直层流;其它采用乱流,一般采用上送下侧回。气流组织设计对保证洁净度有非常重要作用。4)、回风口径计算
回风口径面积=风量/风速
风速:风速选取1—1.5米/s。
4、其它: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确定消音器、调节阀、防火阀、控制系统的配备等
5、图纸设计:
1、规划风管走向及布局
2、按照制图规范制图。
3、风管主材采用镀锌钢板,保温采用B1级保温板。材料选用关系到工程的质量,如:大连珍奥在材料选取上用的改进:
1)、彩钢板全部采用手工纸蜂窝单面玻镁彩钢板 2)、门:采用洁净成品门,外感美观、内置闭门器、自动升降扫地条、洁净门锁。
3)、洁净窗户:成品洁净窗户,与墙一齐,既美观又便于打扫卫生。
4)、塑胶地板上墙75mm:在彩钢板下部使用专用新型铝合金型材,塑胶地板上墙后与墙面一齐,既美观又便于打扫卫生。
第三篇:gmp实验室自查报告
gmp实验室自查报告
一、企业概况及历史沿革情况**制药有限公司座落于**,是一家专业从事中成药制剂研发、生产与销售的现代化制药企业。
公司始建于**年月,原名**,经**月改制,经省局批准存的**制药有限公司,**竣工,并于**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的GMP认证现场检查,顺利通过认证。公司建有液体制剂车间、固体制剂车间与中药提取车间,拥有片剂、口服液、颗粒剂与胶囊剂生产线,其中年产量为片、支、袋、粒等。二、生产质量管理情况
(一)机构与人员1、公司人员情况公司现有员工**人,具有高中、中专以上学历**人,占总人数的%,其中高级职称X人,占职工总数的X%,中级职称X人,占职工总数的X%,初级职称X人,占职工总数的X%。
2、机构设置公司实行董事长兼总经理负责制,全面主持公司工作,并分管质量管理工作,公司下设质量管理部、生产技术部、等,其中质量管理部下设质量保证(QA)和质量控制(QC),生产技术部下设口服液体制剂车间、口服固体制剂车间、提取车间与技术实验室,并配备有相应的管理经验人员和技术人员。
3.公司主要管理人员简介董事长兼总经理,专业、学历、职称、从事药品相关工作X年,熟悉国家和医药行业有关法律、法规,有丰富的专业管理经验,是公司生产、经营和和实施GMP的主要组织者。总经理,专业、学历、职称、从事药品相关工作X年,熟悉国家和医药行业有关法律、法规,有丰富的专业管理经验。副总经理,专业、学历、职称、从事药品相关工作X年,熟悉国家和医药行业有关法律、法规,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与制药经验。质量管理部经理专业、学历、职称、从事药品相关工作X年,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及制药和质量管理经验,熟悉国家和医药行业有关法律、法规,能坚持原则,为公司质量管理的主要实施者,在质量管理上具有否决权。生产部经理物资供应部经理动力设备部经理办事室主任。
4、质量管理人员质量管理部共有质量管理人员和质量检验人员17人,文化程序及比例,都经过相关专业培训并有质量管理和质量检验工作实践经验,能胜任本岗位工作。
5.生产人员生产技术部共有员工X人,文化层次及比例,全部经过岗前岗位培训,能胜任本岗位工作。
6、人员培训公司人员培训采用聘请专家及由公司管理人员工授课、现场培训及外送等形式进行,每年都制定处度培训计划,并按计划实施。**年共进行**人次培训,其中外训**人次,内训**人次。对于新招员工或调动原岗位者一律实行上岗前培训,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
(二)厂房与设施1、厂区环境公司厂址位于**,方位情况,附近无烟尘、噪音污染源,卫生状况良好,空气质量优良,周围道路通畅,交通运输方便。
公司占地面积**,其中建筑面积**绿化面积**,绿化率X%;厂区内环境整洁,种植有无花灌木与草坪,无杂草,无露土地面,无垃圾积土,积水与明沟等蛟蝇滋生地;厂区内道路平整、畅通,路面为水泥路面,不起灰,不积水,并设有专门的物流通道;不同用途的厂房,根据主流风向进行合理布局,能有效避免交叉污染。2、生产车间
(1)制剂车间公司制剂车间包括口服液体制剂车间和口服固体制剂车间,其中口服固体制剂车间包括片剂生产线、颗粒剂、硬胶囊剂生产线,完全按照产品工艺流程及所要求的空气洁净度级别进行布局,同一厂房内的生产操作和相邻厂房之间的生产操作不存在互相妨碍,生产区与贮存区有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的面积与空间用于安装设备成、贮存物料、中间产品与成品,能有效的防止差错与交叉污染。制剂车间厂房根据各剂型的空气洁净度级别要求分为一般生产区,30万级区与10万级区,以分别满足口服固体制剂与口服液体制剂的生产要求,其中固体制剂车间面积,30万级面积液体制剂车间面积,10万级洁净区面积。洁净区与一般区装修均采用彩钢板隔断,环氧沙浆涂层地面,地面、墙壁、天花板的交界处成弧形,建筑物平整光滑、不产尘、易清洁消毒,保证药品生产环境符合要求。洁净室内的管道、灯具、风口等设施表面平整光滑,易清洁,与墙壁或天棚的连接部位密封严密,洁净室与非洁净室之间设置缓冲设施,人员和物料分别按人净和物净程序进出洁净区。进入洁净室的空气经过净化,湿度控制在18-26,相对湿度控制在45-65%,洁净区经检测达到洁净级别的要求;配料、粉碎、制粒、压片等产尘量的功能间与相邻房间保持负压,并采用空气直排方式,避免了交叉污染,厂房内照明在300以上,厂房内设有应急照明设施。电气照明、工程设备配线及各类管道均置于技术夹层内,与机器连接的各种管路采用316L或304不锈钢。
(2)提取车间位于厂区东侧,为独立厂房,总面积为**,其中参照30万级管理的面积为**,提取两国间的墙壁等内表面平整,无脱落,无霉迹,药材净选间设有不锈钢工作台以及排气扇等设施,用于直接入药的净药材和干膏的配料、粉碎、混合、过筛的功能间设有通风除尘设施,并参照30万级管理。
3、公用系统生产所用工艺用水为饮用水和纯化水,纯化水采用二级反渗透制水工艺制备,贮罐及环形输送管道采用316L不锈钢材质,经验证水质符合中国药典20**年版质量要求。净化空调采用集中空调机组三级过滤,送入洁净区的空气质量和压差控制经验证测试符合洁净区的要求。压缩空气系统均使用304管道安装,经除油、除尘、0.22微米微孔滤膜过滤,质量符合洁净区空气质量要求仓储设施总仓储面积为**,其中化学原料库**,中药材库**(含阴凉库**、净料库**),包材库**、成品库**,危险品库**,中间品库**,并设有特殊药品专柜、毒性药材专柜和贵细药材专柜以及不合格品专区与退货专区,能满足公司所有物料与生产产品的贮藏要求,并与生产规模相适应。仓库安装有空调、排气扇等通风、除湿与降温设施,设置有挡鼠板、灭蝇灯等防虫防鼠设施,并有完备的消防设施。
5、检验设施公司检验室面积**,设有化学分析室、天平室、精密仪器室、微生物限度检查一窍不通、标定室、高温室、中药标本室、阴凉留样室与试剂仓库等功能间。
(三)设备公司所有设备均能满足公司产品的生产需要,其与药品接触部位的材质均为不锈钢,表面平整光洁,清洁消毒方便,与药物直接接触的各类贮槽、容器、输送泵及物料管道的材质均采用优质低碳不锈钢316L并经抛光和钝化处理。
工艺用纯化水采用饮用水作为制备水源,经过多介质过滤、活性炭吸附、二级反渗透处理制得,其输送管道和贮罐均采用优质低碳不锈钢316L加工而成,管道的设施和安装无死角、盲管,安装后均经过钝化处理,经验证水质符合中国药典20**年版二部纯化水项下的要求。根据生产品种的药品质量标准要求,公司配备有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药物溶出仪、酸度计、电子天平等精密检测仪器,能满足生产产品与原辅料的全部检验项目需要。所有用于生产和检验的仪器、仪表、量器与衡器,全部经过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校验合格,并贴有校验合格标签,其适用范围与精度完全能够满足公司产品生产与检验需要。所有设备均制订有标准操作规程、清洁规程和维护保养规程,操作人员和保养人员均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作业,设备的使用、维修与保养均予以记录并入档保存。(四)物料物料的购入、验收、储存、发放与使用严格按照公司相关文件进行,所购入物料按批取样检验,其质量完全符合国家药品标准、包装材料标签或其它有关标准。
公司所有物料按照其质量标准规定的贮藏条件按批号、规格进行存放,其中固体与液体分开,原药材与净药材分开;物料分别按其状态情况(待验、合格、不合格)等用状态标识牌或都围绳进行区分管理,其中不合格物料设专区管理。药品标签说明书严格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内容、样式与文字进行印刷,按品种、规格与批号专库存放,专人管理,经质量管理部校对无误后计数发放使用,残损标签计数销毁,其发放、使用与销毁均记录在案。有机溶剂等危险品存放在危险品库,库内外按消防要求备有专用灭火器材,并有相应的管理制度。(五)卫生公司按照生产和空气洁净等级的村注制定了厂区区、不同生产区域以及个人卫生管理制度和厂房、设备与容器清洁规程,并配备了足够数量的清洁工人负责厂区环境及车间的清洁卫生工作。
厂区、生产车间、设备、管道、容器均按照规定方法、程序与时间间隔进行清洁,卫生状况符合规定要求,并定期对洁净区进行消毒,消毒剂的配制有详细记录。对进入生产区的人员与物品进行严格管理,非生产用品、生活用品与私人杂物不得进入生产区,进入洁净的临时人员都经过了指导,并严格控制人数。工作服按照生产操作与空气洁净度等级要求进行选材,并有明显的样式或颜色区分,避免了混用,不同洁净级别的工作服,按照规定的清洗周期,由专人进行清洗整理。公司给后有员工建立了健康档案,定期组织体检,建立了身体不适应生产情况主动报告制度,及时把患有传染病、皮肤病及体表有伤口员工调离直接接触药品岗位。(六)验证公司每年根据验证管理制度成立验证领导机构,制定xx验证计划,并根据验证对象成立验证小组,提出验证项目,制定验证方案并按计划组织实施。
每年验证的主要内容包括空气净化系统、工艺用水系统、生产工艺及其变更、设备清洗、主要原辅材料变更,其验证方案、验证记录与验证报告等验证文件及时进行了归档保存。**xx进行的验证有:(七)文件按照GMP要求,公司建立了GMP文件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厂房、设施、设备使用、维护、检修管理制度与记录,物料采购、验收、生产操作、检验、发放、成品销售和用户投诉管理制度与记录,不合格品管理、物料退库和报废、紧急情况处理管理制度与记录,物料、中间产品和成品质量标准及检验操作规程与批检验记录,产品质量稳定性考察计划、原始数据和分析汇总报告,文件的起草、修订、审查、批准、撤销、印制、分发、回收及保管管理制度,厂房、设备、人员卫生管理制度与记录,人员培训管理制与记录。
正式生产的产吕均有药品申请与审批文件,并制定了相应质量标准、工艺规程和标准操作规程及批生产记录与批检验记录。公司GMP文件由质量管理部负责颁发与日常管理,每季度对现有文件进行检查,确保了使用的文件为现行版本,并根据国家药事法规与国家药品质量标准的变化以及公司内部管理制度的变化等情况及时组织相关文件的修订工作。(八)生产管理公司所用产品均严格按照注册批准的生产工艺制定工艺规程、岗位操作法或标准操作规程,并严格按照批准的工艺规程、岗位标准操作规程组织生产,工艺规程、岗位标准操作规程的修改严格按照文件管理的程序进行,无随意更改情况。
固体制剂在成型或者分装前的混合工序、液体制剂在灌装的混合工序划定批次并编制批号,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控制尘埃的产生与扩散,并及时进行清场、物料平衡检查与批记录的填写,液体制剂的配制、过滤、灌封、灭菌等过程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中间产品均制定了公司内控质量标准,规定了贮存期与贮存条件,生产过程生产的不合格中间品实行专区管理、醒目标识,不直接流入下一道工序,并在规定的期限内按照不合格品处理程序进行处理。中药制剂生产过程中,中药材在使用前均按规定进行拣选、整理、剪切、洗衣涤等加工处理,直接入药的药材粉末在使用前均进行了灭菌处理,经检验微生物限度均符合公司内控质量标准,毒性贵细药材的投料均进行监控并有监控记录。工艺用水除制剂的配料用水以及直接接触药品的设备与容器的最后一次洗涤用水均使用纯化水。工艺用水根据验证结果制定了检验周期,并定期按时检验。(九)质量管理公司设立质量管理部负责药品生产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和检验,由总经理直接领导,独立履行物料和中间产品使用、成品放行的决定权。
质量管理部下设检验室,配制有高效液相色谱仪等仪器,制定了检验用设备、仪器、试剂、试液、标准品(或对照品)、滴定液、培训基等管理办法。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和修订物料、中间产品和成品的内控标准和检验标准操作规程、取样和留样制度,并对物料、中间产品和成品进行取样、检验、留样,并按试验原始数据如实出具检验报告。质量管理部根据验证结果定期监测洁净室的尘粒数的微生物数,评估主要物料供应商质量体系、审核不合格品处理程序、审核批记录、并及时评价原料、中间产品及成品的质量稳定性。(十)产品销售与收回公司产品只有检验合格并经过批记录审核合格批准予以放行后,方可销售。
公司制定了药品销售、退化和收回管理制度与记录,建立了客户档案,所有产品均有完整的销售记录,能追查每批药织品的销售情况,并保存至药品有效期后一年。(十一)投诉与不良反应报告公司制定了质量投诉、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管理制度、处理程序与记录,并批定质量管理部负责药品不良反应信息的收集整理与报告,以及质量投诉的处理,建立了完整的产品投诉与不良反应档案,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十二)自检公司制定了自检管理制度,规定了自检的范围、周期以及参与人员。
公司每年初制定xx自检计划与实施方案,并按期完成。自检过程中及时填写自检记录,自检完成后及时出具自检报告,批出存在的偏差,提出整改的措施和期限并责任到人,同时对整改的项目进行定期回检。**年公司进行的自检情况,基本达到GMP要求。三、软、硬件变化情况
(一)GMP文件变化情况根据药典版式本的变更,公司对相关物料与产品的质量标准、检验标准操作规程以及工艺规程进行了修订,同时根据GMP执行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对GMP文件体系进行了调整,完善了文件系统,规范管理流程,强化了对药品生产全过程的控制,同时对各类文件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了重新排序,方便了文件的检索与查找。
(二)硬件的变化情况
1、厂房设施的变化情况
2、生产设备的变化情况
3、检验设备的变化情况四、前次认证缺陷项目的整改情况五、小结在公司通过认证以来,通过不断培训、自检与整改,强化了全体员工的GMP意识,提高了员工对GMP的理解,梳理了管理流程,规范了日常管理,加大并规范了对药生产过程的监控,有效地保证了产品质量。
篇二:新版GMPxx自检报告(非常全面)。
GMP自检报告一、自检人员:自检小组成员二、自检日期:20**年三、自检依据与项目:依据《药品质量生产管理规范》(20**年修订)进行自检,自检内容包括:质量管理、机构与人员、厂房与设施、设备、物料管理及仓储、确认与验证、文件系统管理、生产管理、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委托生产与委托检验、产品发运与召回、自检。
四、自检结果:
(一)质量管理、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1、公司建立有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并建立有对应的质量目标。
2、质量管理部受总经理直接领导,质量管理和检验人员的数量占企业总人数的10%,与药品生产规模相适应,可进行有效的质量管理和质量检验工作。
3、质量管理机构,且独立于生产系统,人员与生产相适应,制定了各种原辅料、包装材料、中间体、成品的质量标准及检验规程,取样留样制度,对生产的全过程进行质量监控。履行不格品处理程序。评价原料、中间体、及成品的质量稳定性。很好的实施了质量授权人的放行制度。药品放行前履行检查手续。履行供应商审计制度制定了详细的生产工艺,系统地回顾并证明其可持续稳定性符合要求的产品;也保证了生产工艺及其重大变更均经过验证。
5、具有适当的资质并经培训合格的人员;足够的厂房和空间;合适的设备和维修保障;正确的原辅料、包装材料和标签;经批准的工艺规程和操作规程;适当的贮运条件。
6、采取了降低药品发运过程中的质量风险的措施;建立药品召回系统,确保能够召回任何一批已发运销售的产品;调查导致药品投诉和质量缺陷的原因,并采取措施,防止类似质量缺陷再次发生。
7、建立了了质量风险系统,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采用前瞻或回顾的方式进行了质量风险管理,对质量风险进行评估、控制、沟通、审核的系统过程。并进行了系统的全员培训,强化了全公司的质量风险意识。
8、质量管理部建有相互有效隔离的实验室及办公场所,如理化室、加热室、微生物限度检测室、精密仪器室、标准液贮存配制室、留样观察室、试剂室、办公室等,各室均配有与药品生产规模、品种、检验要求相适应的仪器、设备。
9、质量管理部制定了物料、中间产品和成品的内控标准和检验操作规程。并对这些文件定期进行修订。
10、质量管理部制定了取样管理规程、取样操作规程和岗位检品、成品留样管理规程。
11、质量管理部制定了检验用设备、仪器管理规程、化学试剂管理规程、标准品(或对照品)管理规程、标准液(滴定液)管理规程、培养基管理规程。
12、质量管理部行使质量否决权,决定物料和中间产品使用或流转。
13、成品放行前由质量管理部对有关记录进行审核。审核内容包括:配料、称重过程中的复核情况;各生产工序检查记录;清场记录;中间产品质量检验结果;偏差处理;成品检验结果等。符合要求并有审核人员签名后放行。质量管理部参与不合格品的处理并对不合格品处理程序进行审核。
14、质量管理部对物料、中间产品和成品进行取样、检验、留样,并出具检验报告。
15、物料因特殊原因需要处理使用时,执行规定的审批程序,经企业负责人批准后发放使用。
16、质量管理部制定了制剂车间洁净区环境监控管理规程及相关的操作规程,对洁净区的尘粒数和微生物数定期进行监测。
17、质量管理部制定了相关的稳定性试验规程,并对原料、中间产品及成品的留样定期进行必要的检测,为确定物料贮存期、药品有效期提供数据。
18、质量管理部对质量管理和检验人员的职责进行了明确规定。
19、质量管理部会同生产科、仓库对主要物料供应商质量体系进行评估,并参与确定主要物料定点供应商。
20、建立了完善的更变、偏差、风险评估以及纠正预防措施等操作规程,建立有质量风险管理计划、评估、控制、信息交流、质量风险管理报告和回顾评审的审核;并按相关SOP做好各项质量管理活动的登记记录,做好相关的分先评估和纠正预防措施。21、建立有产品质量回顾分析管理规程,并对公司生产的所有产品进行了xx产品质量回顾。22、对作废文件和报废包装材料、原辅料、成品、半成品审查和监督销毁。
23、建立有产品质量调查、质量投诉、不良反应处理以及统计并上报不良反应报告体系、并对用户来电、来信、来访的进行了相应的处理。
24、原辅料、包装材料等供应商均进行了评估、审计和审批
(二)机构与人员按照GMP的要求,建立了与药品生产相适应的管理机构,并有组织机构图。
设立独立的质量管理部门,履行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职责。质量管理部门可以分别设立质量保证部门和质量控制部门,并制订了各级机构和人员的职责;配备了与公司药品生产相适应的具有专业知识、生产经验及组织能力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全公司现有员工xx人,其中中专以上学历各类专业技术人员xx人,占员工总数的xx,从事药品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xx人,其中高级工程师xx人,工程师xx人,助理工程师xx,技术员xx人,执业药师xx人。公司主管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负责人具有药学本科学历,具有较丰富的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经验,并能有效地组织全公司员工按GMP的要求进行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公司设有技术中心、生产运行中心、营销中心、财务部、行政与人力资源部等职能管理部门。公司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的部门负责人不相互兼任,具有药学本科学历,并具有较丰富的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经验。从事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工作年限均在xx年以上,熟悉《药品管理法》和公司各产品的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在生产实践中能够严格按GMP要求,按产品工艺规程组织生产和质量监控,并能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完全对产品质量负责。公司也很好的实施了质量受权人制度,质量受权人有药学或相关专业本科学历(或中级专业技术职称或执业药师资格),具有至少五年从事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实践经验,从事过药品生产过程控制和质量检验工作。经过了产品放行有关的培训,能独立履行其职责。质量受权人参与企业质量体系建立、内部自检、外部质量审计、验证以及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产品召回等质量管理活动当中;也承担产品放行的职责,确保每批已放行产品的生产、检验均符合相关法规、药品注册要求和质量标准;保证在产品放行前,将产品放行审核记录纳入了批记录中。按照GMP的要求,20**、20**年公司先后组织公司技术骨干多次参加了国家局、区局举办的新版GMP培训。并对全体员工进行了《药品管理法》、GMP知识及专业知识培训和考核。质量部的QC人员均经医药及相关专业培训或玉林市药检所培训,考核合格上岗。并且组织参加了班组长及其他各类型培训,专业的各类人员的培训考核记录齐全,建立了培训档案,尤其加强了新员工的上岗培训。(三)厂房与设施1、对厂房、设施中不符合GMP要求的已进行改造,厂房、设施、工艺流程布局合理,厂区整洁平整,厂区路面、地面及运输不会对药品生产造成污染。
生产、行政及生活辅助区分开。2、本企业厂区及周围环境均符合药品生产的要求,环境整洁,地面路面平整,绿化到位且没有产生花粉或对药品产生污染的植物,生产区和生活区分开,布局合理,互不妨碍。均制订了各种管理规程,采取责任到头的管理方式来保证其实施。
3、生产区面积能与生产规模相适应、储存区面积、设施能与生产规模相适应储存区物料、中间产品、待验品有各自的状态标志,能防止差错及交叉污染。
5、洁净室各种管道用光滑无脱落物包裹,灯具、风口等易于清洗、洁净区内照明充足,符合生产要求,洁净区内有应急灯。
6、进入洁净室内与药品直接接触的空气经过净化处理,如高效沸腾干燥机进风口。
7、不同的生产操作工序,均分室操作,有效隔离,互不妨碍。同一厂房内及相邻厂房内操作不互相妨碍。
8、洁净区内表面均达到平整光滑、无裂缝、接口严密,无颗粒物脱落、耐受清洗和消毒。洁净区墙面和地面的交接处均成弧形。
9、洁净区内使用的卫生工具均能达到无脱落物、容易清洗和消毒的要求,存放于单独的卫生洁具室内,并规定只允许在洁净区内使用,制订了相应卫生洁具使用、清洗、消毒标准规程来保证其实施,能有效地防止交叉污染。
10、按照厂房洁净级别的不同,制定了厂房、设备和容器的各种相适应的清洁规程,对清洁方法、清洁程序、清洁周期、清洁所用清洁剂或消毒剂以及清洁工具的清洁方法和存放地点均做了详尽的规定。
11、洁净区的各种管道、灯具、风口等公用设施均按GMP的要求设计安装到位。
12、洁净区的水池和地漏均为不锈钢材质,易于清洁,不会产生锈迹,制定了相应的清洁规程来保证其实施,保证其不会对药品产生污染。洁净室材质、施工、洁净等级符合相应要求。洁净区每月由质量管理部监测并有记录。净化系统定期清洁、维护、保养,初效过滤器、中效过滤器、高效过滤器严格按标准操作规程清洗。13厂房有防止动物昆虫进入措施如风幕、挡鼠板、捕蝇灯等。洁净区内表面平整光滑,无裂缝,接口严密,管道穿入处密封,耐受清洗消毒。
14、洁净区桶等容器、清洗工具无脱落物,易清洗消毒。清洗工具、洁净工具分开存放,不会对产品造成污染。
15、洁净室内尘埃粒子、沉降菌由质量管理部定期检测,并作记录。洁净室内产尘量大的房间如粉碎、过筛等容易造成污染,不回风,由除尘器直接排走。
16、空气净化系统按规定清洁、维修、保养,并有记录。
17、洁净室的窗户、天棚及进入室内的管道、风口灯具等与墙壁或天棚的位置能密封。
18、洁净室温、湿度均满足药品生产要求。洁净室的水池、地漏不会对药品产生污染。洁净室与非洁净室压差大于10帕。符合要求。
19、洁净室与非洁净室之间有缓冲设施。
20、产尘量大的工序如粉碎、压片等有除尘系统,并且不利用回风,保证相对负压。21、制剂的原辅料称量在专门独立的称量室间内进行。22、与药品直接接触的压缩空气已经净化处理,符合生产要求。
23、仓储区清洁干燥,有通风照明设施,温湿度定期检测制度,温湿度符合药品储藏的要求。胶囊单独储存,有控制温度措施。
24、库区用取样车取样,能防止污染及交叉污染。
25、备料室与车间净化级别一致。
26、化验室阳性菌室与微生物限度检定室分开。仪器仪表安装在仪器室内,有防潮防静电措施。
27、实验室、留样室与生产区分开。
(四)设备
1、有设备设计、选型、安装管理规程,易于清洗消毒灭菌,方便维修、操作保养。
2、与药品直接接触设备部分为不锈钢材质,光滑、平整不易腐蚀,不与药品发生化学变化及污染。
3、设备保温层光滑、平整无脱落物设备润滑剂、冷却剂不会对药品产生污染。
5、建立健全设备采购、验收、使用、维修、保养、验证、清洁等制度,并有记录,保证生产设备的先进性、完好性、可靠性。
6、与药品直接接触的设备材质、安装符合要求。与设备相连的管道标明内容物及流向。
7、纯化水设备、管道材质无毒,耐腐蚀,规定清洗、消毒周期。
8、管道设计安装无盲管、死角。
9、生产用水每周进行检测。
10、生产、检验用仪器、仪表与生产、检验相适应,有校验合格标志,定期校验。
11、生产设备有明显状态标志。
12、固体制剂的干燥设备进风口有过滤装置,出风口有防止倒流装置。
13、生产、检验设备有使用、维修、保养记录,由设备科统一管理。
第四篇:质量保证要素 质量系统GMP 实施指南
质量保证要素
质量系统GMP 实施指南
质量保证要素
3.1 偏差管理
【法规要求】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修订版:
第十章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第五节
偏差处理
第二百四十七条
各部门负责人应确保所有人员正确执行生产工艺、质量标准、检验方法和 操作规程,防止偏差的产生。
第二百四十八条
企业应建立偏差处理的操作规程,规定偏差的报告、记录、调查、处理以 及所采取的纠正措施,并有相应的记录。
第二百四十九条
任何偏差都应评估其对产品质量的潜在影响。企业可以根据偏差的性质、范围、对产品质量潜在影响的程度将偏差分类(如重大、次要偏差),对重大偏差的评估还 应考虑是否需要对产品进行额外的检验以及对产品有效期的影响,必要时,应对涉及重大偏 差的产品进行稳定性考察。
第二百五十条 任何偏离生产工艺、物料平衡限度、质量标准、检验方法、操作规程等的情 况均应有记录,并立即报告主管人员及质量管理部门,应有清楚的说明,重大偏差应由质量 管理部门会同其他部门进行彻底调查,并有调查报告。
偏差调查报告应由质量管理部门的指定人员审核并签字。企业还应采取预防措施有效防止类 似偏差的再次发生。
第二百五十一条
质量管理部门应负责偏差的分类,保存偏差调查、处理的文件和记录。
【实施指导】
企业应建立偏差程序、标准(例如偏差分类标准等)和相应的记录表格;企业应充分培训 并
偏差调查应彻底;偏差系统应能控制偏差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在根本原因被识别和纠正(correction)活动被确定之前,相关产品不得放行;企业应进行偏差趋势分析,推动公司产品
质量和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3.1.1 定义
关于偏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 年修订版第二百五十条中一些描述(离生产工艺、物料平衡限度、质量标准、检验方法、操作规程等的情况”),但没有给出“ 差”的正式定义。
本节对“ Deviation)”的讨论是基于 ICH Q7的定义:
174
质量系统GMP实施指南
质量保证要素
偏差---指偏离已批准的程序(指导文件)或标准的任何情况(Deviation---Departure from an approved instruction or established standard)。
这里指的“标准”指制药企业为实现药品质量而建立的各种技术标准,包括但不局限于物料 的分析检验标准。技术标准可以体现为各种文件形式,可以直接是程序文件的一部分,可以是 独立的技术标准文件,也可以体现为受控模版或其它适当的形式。
这里指的程序(指导文件,instruction)指广义“生产”(Manufacturing)活动的程序文件,偏离非“生产”(Production)类的程序(例如仓储程序和试验室程序)也完全可能导致对产品质
量的不良影响。
一般而言,偏离分析检验标准的情况通过 OOS 系统进行管理,偏离“生产”(Manufacturing)的程序文件和其它技术标准的情况通过偏差系统进行管理。
偏离”,没有区分偏离程度的大小。所有偏离程序或标准的情况都属于偏差 的范畴。如果企业在程序中,对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同正常情况及其预先确定的操作方法进行
了描述,则此种情况的出现就应视为正常操作的一部分。
3.1.2 基础
有效的偏差管理是建立在有效的、足以控制生产过程和药品质量的程序(指导文件)或标 准的基础之上的。在企业的程序(指导文件)和标准不足以控制产品质量的情况下,即使制药
企业已经建立了一个很完整的偏差程序,也不能认为该偏差系统能有效地保证产品质量。
举个极端的例子,假设 批准一个新供应商必须要由采购部、生产部、研发部(或技术部)和质量管理部门共同签字同意,但是没有定义任何技术标准,没
有定义哪些质量风险必须得到控制作为供应商确认的基本要求(例如杂质的控制标准、疯牛病
风险的控制标准),只要所有的签字收集齐全,就符合程序要求。这属于典型的有程序,无标
准,无法对产品质量进行有效控制,这种情况下,即使该企业在批准新供应商时完全没有发生
偏差(所有签字都齐全),也可能导致药品质量已经失控,这时其偏差系统缺乏一个有效的基 础。
制药企业应建立合理的生产工艺、质量标准、检验方法和操作规程,作为实现产品质量的 基本条件和偏差系统的基础;各部门负责人应确保所有人员严格、正确执行预定的生产工艺、质量标准、检验方法和操作规程,防止偏差的产生。预防偏差的产生比在偏差发生后处理偏差
更为重要。
3.1.3 范围
制药企业应精心设计其偏差系统,清晰定义该系统的适用范围。
有些企业实施的是 EHSQ(环境健康安全质量)综合管理体系,其偏差系统不仅适用于与 药品质量相关的偏差,而且覆盖了环境健康安全相关的所有偏差;
有些企业的偏差管理程序仅覆盖狭义“生产”(Production)活动相关的偏差,对于其它“生 产”(manufacturing)活动的偏差,没有相关的偏差管理程序文件和配套的记录表格,这时该企
业的偏差系统的范围是不完整的。
偏差系统的适用范围应全面覆盖 GMP 所要求的范围。
175/332 3
质量保证要素
质量系统GMP 实施指南
3.1.4 职责和资质
偏差管理程序应规定相关人员的职责,包括:
表 3-1
相关人员的偏差管理责任
人员
职责
操作人员
识别偏差,如实记录偏差,并立即向部门主管和/或技术人员报告偏差
(必要时)负责偏差的即时(紧急)处置;
部门主管和/或技术人员
负责立即报告质量管理部门和(必要时)更高层的管理人员
负责调查偏差的根本原因;
跨职能(跨学科)团队 负责评估偏差的影响;
负责Correction)以及纠正预防措施(CAPA)
负责偏差的分类;
负责批准纠正(Correction)以及纠正预防措施(CAPA);
质量管理部门
负责审核批准偏差调查报告;
负责跟踪纠正和纠正预防措施的执行,并结束偏差和(或)启动CAPA程序;
负责保存偏差调查、处理的文件和记录
所有生产质量相关人员应接受偏差管理程序的培训和必要的考核,应具备识别偏差的能力;
部门主管和/或技术人员应当有能力判断偏差的性质,确定即时(紧急)处置措施以防止偏 差的影响继续扩大;
跨职能(跨学科)团队的成员应具备本职能/学科领域的丰富的专业知识,有能力展开根本 原因调查并 Correction)以及纠正预防措施(CAPA);
质量管理部门的相关人员应具备足够的知识和权威,有能力判断偏差的性质从而进行偏差 的分类,批准纠正(Correction)以及纠正预防措施(CAPA)。
176
质量系统GMP实施指南
质量保证要素
3.1.5 偏差处理流程
图 3-1
典型的偏差管理流程示例
偏差发生 偏差识别 偏差记录和 报告主管 紧急措施? 否 是
执行紧急措施
偏差报告质量管理部门 不影响质量? 确认 不能确认 根本原因调查 偏差影响评估 记录和解释 建议纠正行动 批准纠正行动 完成纠正行动
记录归档 批准偏差报告 纠正预防措施 偏差处理结束 统
注:纠正预防措施(CAPA)可能导致启动变更控制程序
177/332
质量保证要素
质量系统GMP 实施指南
偏差的识别
偏差的识别是偏差处理活动的起点。清晰明确的生产工艺、物料平衡限度、质量标准、检 验方法、操作规程等是偏差识别的基础,一线操作员关于偏差识别的培训、经验和能力是非常
关键的。
偏差也可能没有在操作过程中被发现,而是在记录复核或审核过程中被识别出来。在进行 偏差调查、定义纠正(Correction)行动和纠正预防措施(CAPA)、偏差趋势分析的过程中,应包括对员工是否具备适当偏差识别能力的评估;必要时采取适当的改进措施(例如培训、职
责或职务的调整等)。
偏差的记录和报告
任何企业,无论设备多先进,管理多严格,在生产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存在发生偏差的可 能性。GMP 要求必须记录发生的任何偏差以及相应的现场处理过程。一般在批生产记录和其它
相关的记录上都留有一定的空白用于记录异常情况和处理过程,必要时可增加额外的记录和报 告。
任何偏离预定的生产工艺、物料平衡限度、质量标准、检验方法、操作规程等的情况都应 当以文件形式记录并有清楚的解释或说明。对产品质量有潜在影响的偏差应当进行调查,调查
及结论均应记录在案。
任何偏离预定的生产工艺、物料平衡限度、质量标准、检验方法、操作规程等的情况均应 立即报告主管人员及质量管理部门,报告时应给出准确、完整的信息,以便进行偏差的正确分
类和(必要时)组织进行调查和处理。
推荐企业针对《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 年修订版第二百五十条中 员及质量管理部门”的要求,在程序中给出1 天之内),以避免各部 门在偏差程序执行过程中对耐
偏差的分类 任何偏差都应评估其对产品质量的潜在影响。企业可以考虑下列因素,并根据自身品种、工艺特点和质量体系情况建立适当的偏差分类标准(对于具有多个生产基地的集团企业而言,还应考虑集团质量管理的标准化和统一性):
偏差的性质
偏差的范围大小
对产品质量潜在影响的程度
是否影响患者健康
是否影响注册文件
可以采用不同的分类方式,例如:
重大偏差,次要偏差
关键偏差,中等偏差,微小偏差
178
质量系统GMP实施指南
质量保证要素
关键偏差,重要偏差,小偏差
I 类偏差,II类偏差,III类偏差
除了根据对产品质量潜在影响的程度进行分类外,制药企业还可以建立其它的辅助分类系 统和/或相应的编码规则,以帮助进行偏差趋势的统计分析。例如企业 A对偏差制定编号规则如
下
(下表不是作为模版,只是用于说明辅助分类系统是如何建立的):
表 3-2
偏差分类
分类号
示例
产品污染和交叉污染 01 例如产品中引入了外来杂质
人员偏差 02 例如调换岗位时未经培训考核即上岗
例如生产中设备故障停机
设备/仪器故障 03
例如仪表超出校准有效期
物料偏差 04 例如使用原辅料、包装材料时发现异常情况
生产工艺偏差 05 例如工艺参数超出预定范围
生产环境偏差 06 例如洁净区压差超出范围
例如漏贴标签或贴错标签或标签实用数与领用数发生 物料标识偏差 07 差额
试验室偏差 08 例如标准溶液超出有效期
计算机化系统偏差 09 例如基础数据设置错误
质量状态管理偏差 10 例如错误的放行动作
追溯性偏差 11 例如生产过程中物料追溯有所缺失
变更控制偏差 12 例如更换直接接触产品的垫片材质未走变更程序
未遵循与质量相关文件规定 13 例如违背了
记录填写偏差 14 例如记录涂改,修改前的数据不可辩读
以上没有某
有些企业还根据其它标准对偏差进行分类,例如企业 B将偏差分为两类:“计划内暂时性偏 差(Planned Temporary Deviations)”和“计划外偏差(Unplanned Deviations)”,并针对这两类
偏差进行相应的管理。
无论采取何种分类标准,已定义的分类原则应严格执行,应防止人为地降低偏差等级的现 象;质量管理部门应负责决定具体偏差的分类判定,相关部门(包括偏差发生的部门,跨职能 调查团队成员等)可以根据其专业知识对具体偏差的分类 录格式的设计上,例如可以在批生产记录上和其它相关的质量记录上留有适当的空间,便于质
量管理部门对所有偏差进行分类判定。
读者应注意,偏差分类仅仅是偏差管理过程中的一个要素,偏差管理的有效性应根据整个 系统的组织和
调查
179/332
质量保证要素
质量系统GMP 实施指南
部分情况下,需要有一个跨职能(跨学科)团队(Cross-Functional Team(CFT))对偏差 进行调查处理,以发现根本原因并评估该偏差的影响;部分情况下,偏差的调查可以在质量部
门的监督下由特定的部门完成。偏差调查常常需要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并且超越单个职能部
门(特别是偏差发生部门)的局限,跨职能团队的意义在于召集所有必要专业领域的人员参与
调查,并且保证各个方面的问题都能得以讨论和解决。
该团队的成员通常包括下列人员:
生产的相关负责人
质量控制的相关负责人
注册的相关负责人
质量保证的相关负责人
如有必要,也可引入其他领域的专业人员,例如设备工程的相关负责人和研发(或技术)的相关负责人等。但是,团队的成员不一定非得是相应部门的负责人,尤其是操作部门,可以
建议其他有能力胜任的员工加入到团队中。上市许可/注册负责人的参与往往是必要的,因为偏
差及其进一步的处理会影响到药品上市许可文件的符合性以及具体批次产品的可销售性。
在特殊情况下,偏差调查可能需要寻求公司外部资源的帮助,例如需要进行非常特殊的检 验或研究,或者需要寻求专业机构的咨询意见。跨职能(跨学科)团队需要评估自身的知识、能力、试验/检验设备和人力资源是否充分,必要时寻求公司管理层的支持。
该跨职能(跨学科)团队的任务是调查根本原因,评估偏差的影响,Correction)和纠正预防措施(CAPA)。针对根本原因的调查是评估偏差影响和 Correction)和 纠正预防措施(CAPA)的前耐查
什么是正确的纠正(Correction)和纠正预防措施(CAPA)的判断可能会大相径庭。
进行偏差调查时应包括可能受该偏差影响,但已被销售的相关批次。
根本原因调查可使用多种技术,例如常见的质量控制七种工具,5 次为什么(5 why)等。
基于对偏差性质和根本原因的理解,跨职能(跨学科)团队应对偏差的影响进行下列评估:
对直接涉及的产品质量的影响
对其他产品的影响
对验证状态的影响
对上市许可文件/注册文件的影响
对客户质量协议的影响
调查根本原因和进行影响评估可以采用风险分析方法,请参见第 5 章《质量风险管理》。
许多情况下可能需要进行额外的文献查询或实验研究以评估偏差的影响,例如需要研究扩 大工艺参数范围对成品质量的影响。对重大偏差的评估还应考虑是否需要对产品进行额外的检
验以及对产品有效期的影响,必要时,应对涉及重大偏差的产品进行稳定性考察。
偏差处理
紧急处置 180
质量系统GMP实施指南
质量保证要素
偏差有时涉及安全问题或者其它紧急的情况,必要时,偏差发生部门的主管和技术人员应 当具备能力根据公司的安全程序或其它适用的程序,负责进行偏差的即时(紧急)处置(例如
紧急避险),以防止偏差继续扩大或恶化。
在发生偏差时,为了避免、减少可能的损失,如果可能的话,生产人员应及时对产品做好 标记,尽可能地将发生偏差前、偏差中、偏差处理完恢复正常后的产品分开,单独作为若干小
批。根据批的定义,同一批产品应当具备质量的均一性。发生偏差前后的产品显然有可能存在
质量差异。分批后,质量评价人员在评价时,可以针对发生偏差的小批作出专门的决定。以免
一旦需要报废,因无法区分偏差前、后的产品而不得不将整个批号全部作报废处理。
决定是否需要停产
纠正(correction)
基于对偏差性质和根本原因的判断,可能需要立即采取措施。这些措施应明确相关的负责 人和执行时限。常见的偏差处理措施示例如下:
表 3-3
常见的偏差处理措施
处理关键偏差需
责任人
完成时限
立即开展的措施(必要时)
批否决
质量受权人
生产工艺否决
生产负责人
设备、设施或房间的否决
该问题的专业部门负责人
联系监管当局
注册负责人
联系相关客户(例如原料药企业联系制剂药客户)销售负责人
其他措施
质量保证负责人
成品或中间体的放行不一定需要预先完成偏差调查中确定的所有整改措施或方案(例如当 整改方案与需要持续进行的培训、维护保养、工艺研究相关时),但是,质量受权人在进行放
行产品决策时,应要获得相关偏差调查和处理的全面信息:对产品质量没有影响的偏差,应要
有清晰合理的解释;对于不能排除对产品质量是否有潜在影响的偏差,应要审核根本原因调查 的结论、潜在影响的评估结论和跨职能(跨学科)团队确定的整改措施。
下一步是通过风险分析来确定进一步的行动。质量管理部门应审核和批准风险分析活动的 结论。在完成了风险分析并确定了所有的措施时,偏差的处理即可认为予以完成。质量管理部
门负责批准偏差调查报告,而做决定的基础通常是团队的讨论。
纠正预防措施(CAPA)
偏差系统与纠正预防措施系统(CAPA 系统)有很紧密的联系。在这个过程中,纠正
(Correction)行动(或称矫正措施,remedial action)要首先加以明确,纠正将对问题本身进行
控制;在接下来的过程中,要明确预防措施,预防措施将防止偏差重复发生。
181/332
质量保证要素
质量系统GMP 实施指南
在偏差记录表格及其附件中所列出的内容可被视为即刻措施(或称纠正,或矫正措施)。这些措施不必在纠正预防措施(CAPA)系统中再重写一遍,加以引用就可以了。所建立的矫
正措施应复印给 CAPA系统并在该体系中进行跟踪。
纠正预防措施可能导致启动变更程序。例如,相同的偏差总是重复发生,但每次都被判定 为对产品质量没有影响,是原来设定工艺参数时过于苛刻,这时在基于合理数据的基础上可能
需要为工艺参数重新设定合理的控制范围。
时限
偏差报告时限
2010新版中国药品 GMP 第二百五十八条明确要求:“任何偏离预定的生产工艺、物料平衡 限度、质量标准、检验方法、操作规程等的情况均应有记录并立即报告主管人员及质量管理部 门”。
应针对从偏差发生部门到质量管理部门的信息传递,明确质量部门的联系人(及充分的备 用联系人),并制定一个具体的偏差报告时限(例如:1 天之内)。
偏差调查和处理时限
国际上通行的实践是要求及时完成对偏差的调查和处理。美国FDA在2002年针对ICH Q7A 的讲座答疑中对“及时”的解释是:
“我们在执行中会考虑Barr 案例判决中关于“及时”的定义,即在发生后 30 天内关闭一个偏
差。如果在 30 天内不可能完成,那么写一份中期报告是明智的做法。及时是什么,完全取决
于事件本事,其紧急程度或对患者健康影响的程度。如果是即将影响患者健康的情况,那么“及
时”就肯定要比 30 天快。如果该偏差涉及一个复杂的纠正措施,那么就可能不止 30 天了。但
是你必须从这些方面去考虑(以决定什么是“及时”)。”
要求及时完成对偏差的调查和处理,不仅是因为需要考虑事件的紧急程度和对患者健康的 影响,也因为在一般情况下,拖延的时间越长,偏差发生的“第一现场”就越容易消失,调查就
可能越困难;同时跨职能(跨学科)团队也将面对其它的任务,从而难以保证调查所需的资源
始终不受影响。制药企业应在程序中规定关闭偏差的时限,建议不超过 30 天,特殊情况除外。
记录表格传递时限
在偏差调查处理过程中,如果存在相关记录表格在各个部门之间传递的情况,应规定偏差记录/报告
移交质量管理部门的时限;质量管理部门应对偏差调查(包括记录的传递)进行编号登记,或采用
其它有效的方式,以防止在传递过程中出现记录遗失和失去跟踪的情况。
记录保存
企业应明确规定偏差调查、处理的文件和记录保存的职责、方式和保存期限。
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保存所有与GMP和质量管理体系相关的偏差调查、处理的文件和记录。偏差调查、处理的文件和记录的保存方式应保证与相关产品的可追溯性、易于查找并能在内外
部审计中迅速苗树
批生产、批包装过程无直接关系的偏差调查记录和报告,也应以合理的方式编号保存。
182
质量系统GMP实施指南
质量保证要素
对于偏差记录和报告,特别是需要展开正式调查的偏差(例如关键偏差(Critical deviation)和重大偏差(Major deviation)),按照预先定义的规则编号保存是一种良好的实践,这可以防止
造假并便于进行统计和趋势分析。
偏差调查、处理文件(包括管理程序、记录表格和趋势分析报告)的保存时限应遵循企业 文件管理的规定,一般应不短于相关产品的生命周期;具体偏差的调查、处理记录的保存时限
应至少与相关批记录保存时限相当,当一个偏差与多个批次(甚至多个产品)相关时,其保存
时限应综合各批次/产品的生产日期和有效期取最长的情况。
公司管理层的领导作用
跨职能(跨学科)团队(Cross-Functional Team(CFT))需要足够数量的有知识和能力的 不同部门人员,投入足够的时间进行偏差的调查处理。公司管理层在设置部门和人员职能时应
包括这一重要职责,在配置各部门人力资源时应充分考虑这一职责的需要。
制药企业在建立和实施偏差管理系统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最大障碍之一是相关部门的员 工(甚至是部分管理人员)出于避免麻烦、避免惩罚的心理而瞒报或仅部分报告偏差的情况。这需要通过有效的持续培训和导向性的企业管理奖惩机制共同解决,在这一过程中,公司管理
层在资源和程序上的支持起到关键的作用。
【要点备忘】
偏差可能涉及:
---不同知识领域(例如工艺知识、分析方法知识、设备知识、微生物知识等)
---不同职能部门(例如生产、QA、QC、物料、设备、研发等部门)
---不同阶段(例如新产品项目实施阶段和商业生产阶段)
具体的“ /知识领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可能有很大差异,不同职能部门人
员的 GMP 素质、态度可能参差不齐,不同阶段由于不一样的组织结构(例如新产品项目组织
机构和日常
门、不同阶段中,预防偏差发生的能力和有效管理偏差的能力可能是不均一的(一个好的质量
管理体系有助于减少和消除这种不均一).因此,在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审计时,仅仅审阅由被审计方预先挑选、准备的个别偏差案 例,在通常情况下,可以判断企业是否已经有建立好的偏差系统(System in place),但往往不
能对该企业偏差系统System effectiveness)进行适当的评估。理想的检查方
法是综合分析企业在不同知识领域、不同职能部门、不同阶段的偏差案例,从而评估该企业偏
差系统逆波/或审计人员挑选偏差案例进 行审核。
偏差管理常见的问题包括但不限于如下情况:
偏差的定义及其使用有漏洞、冲突或歧义
有些企业在“偏差”概念之外,非正式地使用“问题”、“异常情况”等概念,不纳入偏差程序
进行管理,统计时也不计入“偏差”,但实质上也是对既定程序的违背或偏离。
183/332
质量保证要素
质量系统GMP 实施指南
有些企业的偏差记录和处理表格只适用于处理生产(Production)过程的偏差,不适用于处 理其它活动的偏差(例如仓储、试验室、计算机化系统),也没有建立起适合处理其它类型偏
差的记录表格。
偏差分类标准及其使用有漏洞、冲突或歧义
一种典型的有漏洞的偏差分类标准如下:
表 3-4
典型的有漏洞的偏差分类标准
Major deviation
Deviations relevant to quality---with an impact on the product quality.重大偏差
与产品质量相关的偏差-对产品质量有影响
Minor deviation
Deviations not relevant to quality---without an impact on the product quality.次要偏差
与产品质量无关的偏差-对产品质量没有影响
在许多情况下,确实难以迅速判断具体的偏差对药品质量有无影响,或者影响到什么程度。上述偏差分类标准回避了处于灰色地带(可能有影响也可能没有影响)的情况,在实践中往往
导致将可能对质量有影响但暂时无法证实的情况统统列为次要偏差,从而回避展开正式的偏差
调查。
偏差报告不及时:不同职能、不同学科的专业人员未能及时有效合作
2010新版中国药品 GMP 第二百五十八条明确要求:
衡限度、质量标准、检验方法、操作规程等的情况均应有记录并立即报告主管人员及质量管理
部门,应有清楚的解释或说明,重大偏差应由质量管理部门会同其它部门进行彻底调查,并有
调查报告。偏差调查报告应由质量管理部门的指定人员审核并签字。”
偏差系统的有效性依赖于不同职能部门、不同学科/ 知识领域之间的密切沟通和合作。其 中“立即报告主管人员及质量管理部门”是质量管理部门进行偏差分类、组织和/或参与重大偏差 调查的前
在逆耗
所有的调查、处理和记录都排除了质量管理部门的及时参与。等到最后批生产记录(或其它记
录)交到质量管理部门(也许是十天半个月甚至更长时间以后),质量管理部门第一次知道这
个偏差的存在时,偏差发生的“第一现场”早已不复存在,相关的记录和解释都已经过反复审核 和修饰,质量管理部门已经无法真正参与调查和进行偏差的有效分类。尽管从偏差处理的记录
表格上看,最后都有质量管理部门的签字,但实际上在偏差调查、处理过程中不同职能、不同
学科未能及时有效合作。
在检查偏差系统和案例时,对具体执行时限和各职能部门合作情况的关注是重要的。
偏差调查不全面、不彻底
理论上讲,企业应查明所有偏差(包括 OOS)的根本原因并采取有效的纠正预防措施,然 而在现实中,的确偶尔存在即使经过详细、旷日持久的调查,根本原因仍然无法查明的情况。184
质量系统GMP实施指南
质量保证要素
但是,这种客观情况的存在不能成为企业缩减调查努力,回避彻底调查或故意缩小调查范围的
理由(例如特别是连续或者半连续生产的原料药)。
应注意,不能过度使用“人员错误”或是“操作人员培训”作为失败的理由,来替代真正意义
上的调查。人们不是一直会犯错误的。有时候,工艺或者设备被设置在一种模式,人们是不会
用其它方式去操作的。如果企业有太多的偏差,而这些偏差看上去总是由于操作者的错误引起,往往需要质疑真正的原因。纪律处罚行动和单纯的培训不能替代根本原因调查和真正的整改行
动。
物料/产品放行与偏差管理脱节
在中间产品或成品的放行过程中,当产品放行人不负责或不直接参与偏差的调查,并且,没有明确的程序要求将偏差调查处理的全部记录和报告的审核作为放行的必要条件时,偏差系
统和放行系统都是有漏洞的,将导致偏差管理和物料放行的不受控状态。
【实例分析】
实例 1 偏差系统未正式建立
(偏差调查和实验室超标结果(Out-of-Specification,OOS)调查没有形成文件)
在检查期间,检查员要求查看关于工艺偏差和超标结果的调查。她被告知这些调查已经做 了但没有形成文件。
你们对正式 GMP 检查报告的答复中仍在说,所有的实验室 OOS 或生产偏差由公司质量保
证部门进行调查,只是没有形成书面文件。你们也回答说,公司质量保证部门正在起草相关 SOP,并将在 2000 年 11月底前完成。
这一答复是不充分的。请将这些新建程序的正式版本递交供我们审核,以便确认贵公司是 否正确处理了上述缺陷。
实例 2 偏差不报告质量部门
GMP 检查过程中发现,该企业没有书面程序要求将生产过程中的偏差报告质量管理部门。
该企业在对正式 GMP 检查报告的答复中声称,通过建立一个新的 SOP和培训相关员工,该偏差已被纠正。这一答复既没有提 SOP供监管部门审核,也没有写明在新的 SOP 中,是否要求将偏差报告给质量管理部门,并且将调查过程和处理结果进行书面记录。
实例 3 应该进行偏差调查的没有启动调查
应列为偏差的没有列为偏差
盘
将其列为偏差。
实例 4 偏差调查不彻底(没有找到根本原因)
GMP 检查过程中发现三个主要偏差:
1)质量部门没有保证原料进行过适当的检验并正确地报告检验结果。
185/332
质量保证要素
质量系统GMP 实施指南
比如: 采用Y584-090301批的IR图谱对进厂的Y564-090401和Y584-090701两个批号进行 放行。
这样的方法是不能被接受的,同时也使人严重怀疑该工厂实验室进行分析活动的完整性和 可靠性。
2)质量部门没有履行相关职责保证工厂生产的 API 符合 GMP 要求和已建立的质量和纯度
要求。
比如,质量部门没有发现实验室人员提 IR图谱,没有代表进厂物料的真实结果。你们 的答复没有关注到质量部门是否有能力控制和发现实验室文件的操纵或改变,所以是不充分的。
你们 2009-09-02 的回复中,表示你们已经解雇了那个实验人员,也表示你们已经将原来的 QC经理和质量经理从 LIBANG 的质量团队中调离。同时你们也发现了另一个类似问题,LOT
Y535-090601。但因为你们的答复中没有语苗 API 质量和纯 度数据安全性的计划,所以也是不全面的。
3)没有对日常检验中的原始数据处理进行充分控制。
比如,你们工厂实验室人员可以修改打印的同 IR图谱有关的原始数据,我们担心缺乏安全 控制的系统可以允许这样的行为的发生。
你们回复中没有表示你们工厂将如何确保原始分析数据的完整性,只是表示采购计算机服 务器用来保存和打印 IR图谱。
请相关新的或变更的程序,和你们如何确认系统的计划。
备注:
这个例子说明该企业没有完整的偏差调查系统,或者避重就轻。
实验人员修改数据是表面现象。(涉及到人员如何培训(包括实验员,复核人员,批准人员,QA 人员等等),数 据如何复核,记录如何检查,复核和检查中需要哪些原始数据)
显然,没有意识到或回避了--缺乏系统控制手段,缺少一个有效的实验室控制系统: 比如工作站的符合电子签名 的验证。比如没有调查复核和批准人员的过失,没有回顾书面的设备/数据/测试批准程序的问题等等。
因为没有找到真正的原因,所以只能靠开除实验人员了事。自然也就没有全面的CAPA计划和落实了。这样的 偏差系统是无效的。
【其
它】
应注意,因为法规的不同,执行 2010 年版中国药品 GMP 时不能完全照搬其它国家或地区 的做法,例如欧洲原料药委员会(APIC)的《怎么做?》(How to do)指南中关于偏差分类的论
述就不能满足 2010年版中国药品 GMP 的要求。
“It is then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persons reviewing the completed production records(Production)to
decide which deviations could be considered critical and require investigation。The Quality Unit should
check the deviation records(not the full production/batch records!)and ensure that critical deviations were
investigated(reference2。22 and 6。72 ICH Q7a)。”
审核全部生产记录的(生产部门)人员负责确定哪些是关键并需要调查的偏差,质量部门应检查偏
差记录(并不是全部生产/批记录!),并确保关键偏差进行调查(见ICH Q7a 2.22和 6.72)。
第五篇:GMP实验室建设流程
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
GMP,中文含义是“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或“良好作业规范”、“优良制造标准”。
GMP是一套适用于制药、食品等行业的强制性标准,要求企业从原料、人员、设施设备、生产过程、包装运输、质量控制等方面按国家有关法规达到卫生质量要求,形成一套可操作的作业规范帮助企业改善企业卫生环境,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改善。简要的说,GMP要求制药、食品等生产企业应具备良好的生产设备,合理的生产过程,完善的质量管理和严格的检测系统,确保最终产品质量(包括食品安全卫生)符合法规要求。
中国卫生部于1995年7月11日下达卫药发(1995)第35号“关于开展药品GMP认证工作的通知”。药品GMP认证是国家依法对药品生产企业(车间)和药品品种实施GMP监督检查并取得认可的一种制度。
关于GMP科学实验室建设规范流程
关于一个合适规范的实验室要想获取GMP认证流程通常需要以下几个标准步骤:
第一步:科学规范的设计(设计院):
DQ,此步为设计确认,GMP提供了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GMP核心内容是:防止污染和差 错,使药品能安全、质量可控。要确保GMP核心内容以下述要素尤为关键:
第二步:全面专业的审查和确认(监理单位):
PQ(性能确认)第三步:规范合理的施工(施工单位):
IQ(安装确认)
第四步:严格完善验收制度(第三方验收):
OQ(运行确认)、第五步:GMP实验室资格获取:
首先科学规范的设计是符合GMP规范的先决条件,若前期设计存在着缺陷,会导致后续工作无法正常开展,甚至直接影响到GMP验收。在具体的设计方面要考虑到一下几点: 工艺匹配性:在建筑面积、平面形状、柱距、跨度、剖面形式、厂房高度、结构和构造等方面必须满足生产工艺的要求,特别是GMP的要求。技术先进性:要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和先进材料,满足坚固、轻便、通风、采光、节能等方面的建筑参数要求。安全卫生性:要有切实有效的空气净化、降温保暖、有害物质隔离、消声隔声、防火防爆防毒措施,为员工提供安全、卫生、舒适的工作环境。经济实用性:要充分利用建筑空间,尽量采用联合厂房和多层厂房(一般四层厂房的单位面积造价最省)在合理留有扩建余地的前提下提高空间利用率,降低材料消耗和造价。
其次全面专业的审查和确认是符合GMP规范的有力保证。全面专业的审查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科学设计完成后,应反复征询质量管理人员和工艺技术人员的意见,使设计更趋合理,达到既能保证药品生产质量,又方便操作、经济实用的目的。
2、设计院最终修改的设计图纸,应请当地药监局“GMP”专家、消防安全部门专家、环保部门专家把关。必要时,还应向国家药监局“GMP”专家咨询。经确认后才能出具施工图。
3、以上“三堂会审”过程,虽然很麻烦,还要耽误很多时间,但可免除将来的很多麻烦。
再次规范合理的施工是符合GMP规范的现实依据。在施工前期以及施工过程要注意如下几项:
1、承担洁净厂房工程的施工企业,应具有相应工程施工承包的资质及其等级,并应具有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
2、洁净厂房的施工应按设计文件、合约的内容实施。当修改设计时,应经原设计单位的确认、签证,并得到建设单位的同意。
3、洁净厂房施工前应根据具体工程项目的特点,制订施工方案和程序,做到各工种协调施工、阶段明确、交接清楚,确保整体施工质量和安全操作。
4、施工企业对洁净厂房工程内各专业设计图纸进行深化设计的施工详图,应得到原设计单位的书面确认,并得到建设单位的同意后,方能进行施工。
最后严格完善验收制度是符合GMP规范的双重保险。在对洁净车间验收过程中,首先洁净厂房工程中各专业的隐蔽工程,隐蔽前必须经建设单位或监理人员的验收及认可签证。其次洁净厂房工程竣工验收的系统调试,应在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的共同参与下进行,由施工企业负责进行系统调试、检测,施工企业应具有调试、检测专业技术人员和符合本规范规定的测试仪器。最后分项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合格应符合下列规定:
1、具有完整的施工作业依据、质量检查记录;
2、主控项目的质量检验,按标准规定全部合格;
3、一般项目的质量检验,按标准规定的合格率不得小于90%。
在前述项目的得以保证的情况下,相信在后期验证方面就会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