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莆田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的实施意见
莆田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的实施意见【发布日期:2010-05-31】 【来源:】【浏览量:1687 次】莆政综〔2010〕75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直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省委关于促进小城镇发展的战略部署,推进我市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工作,提高小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发挥小城镇在联结城乡、辐射农村、扩大就业和促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滨海宜居城市,根据省政府《关于开展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的实施意见》(闽政[2010]4号)及相关配套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全市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工作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福建视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市五届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的《湄洲湾港口城市发展规划纲要》,坚定不移地实施“以港兴市、工业强市”发展战略,以科学规划为前提,坚持以人为本,突出资源优势,凸显特色功能,强化产业支撑,优化空间布局,创新体制机制,实施综合开发,增强集聚能力,扎实推进我市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工作。通过典型带动,加快我市城乡一体化进程,建成一批“规划先行、功能齐备、设施完善、生活便利、环境优美、保障一体”的宜居城市综合体,逐步实现我市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的一体化,加快湄洲湾港口城市发展步伐,努力将莆田建设成为世界妈祖文化中心和滨海宜居城市。
二、工作目标
江口镇、西天尾镇两个省级试点镇力争在三到五年内,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特色明显、生态优美的小城镇发展格局;基本建立有利于发挥小城镇特色优势的体制机制和配套保障政策;农村人口稳步有序地向镇区集中;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完善,并向相邻地带的农村延伸;各具特色的支柱产业初具规模,市场发育比较健全;镇区居民基本享有与城市居民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生态环境优美,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宜居城市综合体基本建成。到2012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达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 2015年,人均生产总值超过东部地区平均水平,实现在全省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中“走前头”的目标。
根据经济社会基础、区位优势、交通设施、人口聚集、资源环境承载力等要求,参照省级综合改革建设试点镇的条件和标准,再确定8-10个市级综合改革建设试点镇,按照省级试点镇的发展目标,扎实推进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在市级权限范围内,享受省级试点镇的相关政策措施。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享受省级试点镇的相关政策措施。
通过省、市两级试点镇的示范带动作用,全市小城镇建设和发展迈上新台阶,小城镇布局趋于合理,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持续提升态势,基本实现“宜居预警城市”目标。
三、推进举措
(一)坚持规划先行
1.高起点编制总体规划。立足于湄洲湾港口城市长远发展的需要和功能配套的总体考虑,根据现有基础条件和区位及资源特点,按照宜居城市综合体的目标,统筹考虑试点镇在产业发展、功能配置、区域空间中的地位和作用,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编制试点镇总体规划,明确试点镇发展定位和目标,科学布局产业发展区、居住发展区、重点景观区和生态功能区,合理安排建设用地,处理好生产、生活、休闲、交通四大要素的关系。试点镇总体规划由市城乡规划局负责组织编制,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审查论证后,由市政府批准。2010年上半年完成总体规划的修编和审批工作,并做好与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协调衔接,处理好建设新区与旧镇改造的关系,统筹安排镇区内集中成片棚户区(危旧房)改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能满足小城镇建设需求的应抓紧调整或修编。
2.加快编制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根据试点镇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适度超前做好道路交通、给水排水、电力电信、燃气、环卫、绿地系统、公共服务设施等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统筹利用地上地下空间资源。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积极开展试点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近期开发的区域必须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城镇主要出入口、主干道沿线、重要交叉口、滨水地段、商贸街区、广场等重要地段和节点地区必须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并结合修建性详细规划开展城市设计。规划编制要保持地域特色、文化特色、民俗特色,凸显建筑景观风格,把民族传统、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精心塑造富有特色的小城镇形象。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由试点镇所在县(区)相关部门组织编制,经市城乡规划局审查论证后,由县(区)人民政府批准。2010年底前完成主要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的编制和审批工作。
3.强化规划管理和衔接。积极推行控制性规划和修建性规划管理制度,试点镇要建立规划稽查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和规划变更报告、备案制度,严格执行规划“五线”即红线(道路)、绿线(园林绿地、山体)、紫线(文物古迹)、蓝线(水体、湿地)、黄线(公共设施)管理制度。重要地段和城镇标志点要严格建筑设计审批,建筑风格要统一协调、富有变化,并与周边环境有机结合。规划区范围内所有建设项目要严格执行规划前置审批制度,建设工程规划办证率要达到100%,坚决杜绝违规审批和违章建设行为。
(二)扎实推进建设
1.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根据试点镇的功能定位和发展规模,适度超前建设基础设施。完善试点镇与周边高速公路、干线公路、铁路和港口的连接,形成便捷的对外交通网络;加快镇区范围内既有重点路面的改造提升,积极推进试点镇规划区内道路建设,形成完善合理的城镇路网体系;2012年底前,镇区人均道路面积达到 15平方米以上,主干道全面实现硬化、亮化和美化。按照“先地下、后地上”的程序,加快建设试点镇的道路交通、给水排水、燃气、环卫、电力电信及公交站点、停车场等市政公用配套设施。2012年前,试点镇安全供水普及率达到100%。加快建设和尽快完善污水处理设施,2012年前,所有试点镇区内生活污水处理率要达到70%,并开征污水处理费。参照城市电网标准,加强供电设施的改造和建设,为试点镇发展及生产生活提供稳定可靠的电力保障。将创建“国家园林城”活动延伸到试点镇,大力抓好试点镇绿地系统建设,2012年前,镇区人均公共绿化面积达到8平方米,镇区和新建居住小区绿地率达到30%以上。结合“农村家园清洁行动”,按照《城市环卫设施设置标准》,加快建设垃圾收集、清运和处理设施,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并开征垃圾处理费。
2.培育发展房地产业。试点镇住房建设,要实行统筹规划、综合开发、配套建设,试点镇规划区范围内一律停止办理个人建房审批,引导试点镇居民集中居住统一建设的住宅小区和商贸街区。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到小城镇开发房地产,增加住宅的有效供给。积极发展以经济适用房为主的住宅产业,突出抓好集中连片、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城镇居民住宅小区的规划和建设。对试点镇周边的农村住宅,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向试点镇集中建设,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结合实施试点镇规划和镇容整治,以房地产开发的市场运作方式,加快棚户区(危旧房)改造。将试点镇棚户区(危旧房)改造纳入所在城市棚户区(危旧房)改造规划,享受城市棚户区(危旧房)改造同等优惠政策。鼓励试点镇因地制宜开展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3.提升城镇管理水平。在推进综合改革建设试点的同时,同步做好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加强对天然植被的保护和恢复。加强对沼泽、滩涂等湿地和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加大对木兰溪、萩芦溪流域等重要水源涵养区和金钟水库、东圳水库、外度水库等集中饮用水源地的保护力度。加强对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全过程监管,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加强土地供应管理,提高土地开发利用效率。严格建设工程程序管理和技术标准规范,加强施工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引导和支持居民住宅小区开展物业管理,创建安全、整洁、美观的小城镇居住环境。进一步搞好镇容镇貌管理,建立健全卫生管理、绿化管理、摊位管理等规章制度,广泛开展文明卫生创建活动,全面提高试点镇管理水平,促进镇容街貌根本改观。充分利用清洁能源,支持LNG管道向试点镇延伸,鼓励有条件的居民利用太阳能和可再生能源。
(三)构建产业支撑
1.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按照湄洲湾港口城市的产业布局和试点镇的发展定位,江口镇要依托濒临兴化湾江口港区的优势,始终坚持以“工业强镇”为主导,以临港产业发展为突破口,重点推进机械装备、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实现工业发展新突破,努力重振“中国侨乡名镇”雄风。西天尾镇要依托位居荔城、涵江中心城区中央的区位优势,积极培育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和旅游业等绿色产业,规划建设盘龙山庄、溪白新村及洞湖新村等高档住宅区,整合紫霄怪石、九华叠翠和南少林景区,提升荔园工业园区的水平和档次,努力建设成为以服务业、新兴产业为主导的低碳示范区和中心城区休闲度假后花园。市级其它试点镇要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地确定试点镇产业发展定位,培育各具特色的支撑产业,推动特色产业的集聚和布局优化。
2.引导乡镇工业向试点镇集中。规划建设试点镇工业园区,完善基础设施条件,改善企业发展环境。进一步完善土地出让制度,降低企业进入试点镇工业园区内建设的用地成本,鼓励试点镇范围内工业向工业园区集中;鼓励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和试点镇产业规划的各类企业到试点镇落户;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进入试点镇。制定优势政策,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吸引更多的产业项目特别是具有引擎作用的大项目向试点镇集聚,鼓励农民进镇务工经商办企业。
3.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按照湄洲湾港口城市产业总体布局,因地制宜建设高优农业、绿色农业和蓝色农业产业带,切实 把保护基本农田纳入试点镇政府任期目标责任制,大力发展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的现代农业,建立一批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和农产品专业市场,推动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建设。支持农业科技型企业与试点镇进行战略合作,鼓励试点镇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农业新技术应用推广、品牌建设、农产品国内外市场促销等经营活动。推广集约、高效、生态禽畜养殖技术,推广节肥、节药、节水技术,实施保护性农业耕作。
(四)发展社会事业
1.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坚持初中向镇区集中,各试点镇要办好一所较高标准的中学。按照标准化要求建设中心小学,积极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结合人口分布情况,合理布点,办好若干所示范性幼儿园,加强学前教育;加强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加强校园治安管理,为青少年学生提供舒适安全的学习环境。
2.积极发展卫生事业。大力推行主体多元化的试点镇卫生服务网络建设,鼓励大中型医院与试点镇卫生服务组织开展纵向合作,推进医疗机构信息共享,逐步推行就诊“一卡通”,努力为试点镇居民引入高质量的卫生服务资源。逐步建立对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登记制度,实施三级预防;加强对地方病、职业病、营养缺乏性疾病、食物中毒、寄生虫病的防治和监测管理,形成市、县(区)医院和试点镇卫生服务机构分工合理、相互协作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保证试点镇居民享有基本医疗服务,促进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3.强化新型社会化组织的服务能力。各试点镇要以镇农技站、企业站为依托,建设“三农”服务中心,大力培育为农服务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一个集文化站、图书馆、体育活动室等功能为一体的文体活动中心;建设一个集娱乐、休闲、健身为一体的居民休闲游乐公园;建设一个供居民活动的文化休闲广场;建设若干个高标准示范居民住宅小区。要加强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切实保护古村落、古宅、特色民居和红色故居等文化遗产,做好文物修复、传统风貌街区整治等工程,不断提升试点镇文化品位。
(五)强化公共服务
1.改革试点镇行政管理体制。加快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机制,积极推行公推直选、镇务公开和民主选举制度。建立健全基层群众利益表述、诉求、协调机制和社会矛盾的预防、化解机制。探索试点镇规划与建设项目公开征询意见制度,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项目审批前,要进行维稳风险评估,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让人民群众在综合改革建设试点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和利益。
2.推进城市劳动就业制度向试点镇延伸。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和平等的就业制度,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以政府提供适当补贴的方式,根据试点镇就业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集中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技能培训及劳务输出等相关服务。加快构建市、县(区)、试点镇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和信息网络,发展和规范就业服务中介机构,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营造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加快建立政府统筹、行业指导、校企挂钩的职业培训机制,培养社会急需的技能型紧缺劳动力。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探索建立符合试点镇特点、城乡衔接的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失业保险制度、住房保障制度以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拓宽社会保障资金来源渠道,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试点镇社会保障能力。建立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大力发展以扶老、助残、济困、赈灾为重点的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扩大社会福利资金来源,推进福利社会化。
(六)带动新农村建设
1.充分发挥试点镇集聚效应。依托试点镇连接城市、辐射乡村的独特作用,充分发挥集聚效应,带动周边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和生活质量的提升。积极探索农民安居、就业、失地补偿、社会保障的有效办法和途径。创造良好条件,大力推动自然条件和生产生活条件差、分散且规模较小的村落向试点镇整体搬迁;大力推动试点镇范围内项目拆迁集中在试点镇安置;大力推动周边农村人口向试点镇转移和集聚,促进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增加农民收入。
2.推进基础设施向周边乡村延伸。依托试点镇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努力向周边乡村延伸辐射,重点解决周边乡村水、电、路和生活垃圾处理等问题,切实加强农村供电、通信、广播电视、路灯照明等设施建设,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加强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鼓励发展清洁养殖,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
3.促进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试点镇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设施与周边农村要实行资源共享,增强社会事业设施服务周边农村的能力,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指导推动试点镇辖区内新农村建设,科学规划村庄布局,有效整合空间资源,坚持“多予少取放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四、配套政策
(一)加大产业发展支持力度
1.引导和支持产业升级。根据湄洲湾港口城市产业布局,按照试点镇总体规划,对具备发展创意产业、总部经济以及现代服务业条件的工业项目用地,经市政府批准,并按规定补办相关手续后,可转化项目用地性质,支持试点镇调整项目布局,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优化和升级。
2.支持试点镇工业园区建设。试点镇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要始终把工业发展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在制定试点镇总体规划时,优先考虑工业园区建设用地,把试点镇工业园区作为引进生产性项目和承接零星乡镇工业转移的平台。按照市委市政府制定的《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市节能减排专项资金要大力支持试点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和工艺;市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大项目专项资金要大力支持试点镇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落地;市工业发展专项资金要大力支持试点镇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为大型企业在试点镇落户创造必要条件。
3.支持具备条件的试点镇发展旅游业。市旅游局要加大对西天尾镇创建南少林国家A级旅游景区建设的指导,进一步挖掘南少林武术文化内涵,整合南少林、九华山、紫霄岩等景区,建成以南少林武术文化为品牌、九华山紫霄岩自然风光为依托的集游览、休闲、健身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休闲旅游基地,打造文化旅游品牌。支持其它具备条件的试点镇大力发展旅游业。在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和土地用途,不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前提下,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方式,发展农业观光、农家乐等旅游项目。对试点镇发展的重点旅游项目,参照市工业项目相关规定,优先保证项目用地。
(二)加大建设用地支持力度 1.优先保证试点镇建设用地指标供应。试点镇的建设用地,在符合规划、项目落实、节约集约的情况下,国土资源部门在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安排上予以优先保障,按批次报批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的,在规模限制上适当放宽。因建设项目确需局部修改试点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划控制指标在市域范围内平衡的,由市政府审批。
2.实施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鼓励试点镇将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复垦为耕地,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相应增加试点镇建设用地指标,并将建设用地出让获得的部分收益,返回试点镇用于农村土地整治和新村、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开展土地整治新增耕地形成的挂钩指标在本市范围内可以有偿转让,转让资金全额用于农村土地整治,支付村民拆旧补偿、复垦费用和新村及试点镇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试点镇经营性房地产用地占用耕地,可有偿使用农村整治土地新增耕地形成的土地增减挂钩指标,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使用土地增减挂钩指标的建设用地,不再征收耕地复垦费与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
3.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试点镇范围内的农民,按本人意愿,其集体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可以继续保留,也可有偿退还或转让。加快试点镇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登记发证工作。除宅基地之外,合法取得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土地,可以依法转让、出租和抵押。市土地交易中心要开展试点镇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业务,通过公开规范的方式转让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三)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
1.优先项目用地。列入试点镇规划的供水、污水垃圾处理、公交车站、防洪排涝、义务教育、医疗和计生服务站、文体场馆、保障性安居工程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符合条件的,列为各级政府年度重点建设项目,在用地审批上优先考虑。
2.加大资金补助。试点镇所在县(区)每年拿出一定比例的城市建设专项资金支持辖区内试点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市发改委要将试点镇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作为争取上级资金补助的重点,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项目资金补助;市财政局要通过贴息贷款、转移支付等方式支持试点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3.多方筹集资金。试点镇范围除属于疏港道路的收储地外的土地出让金收入,扣除国家和省相关规定必须支出外,全额用于试点镇的发展,优先支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试点镇征收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包括市直征收项目)、基础设施配套费、污水垃圾处理费等,全部用于试点镇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和管理。
(四)加大房地产发展支持力度
1.推进城市房地产开发向试点镇延伸。合理确定试点镇房地产开发规模,倾斜保障试点镇房地产开发用地指标,在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安排上予以优先保障,需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的,批次征收规模适当放宽。因房地产开发等建设项目确需局部修改试点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控制指标在市域范围内平衡的,报市政府审批。试点镇先行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新增耕地后形成的挂钩指标可优先保障试点镇经营性房地产开发用地或有偿调剂给其他地区使用。优先安排试点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项目,可以把国家、省用于补助廉租住房建设与租金补贴的资金统筹使用,促进试点镇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2.降低房地产开发成本。支持试点镇商品住房消费,减免房地产开发建设相关规费,对部分试点镇可采取降低项目资本金比例等方式支持试点镇房地产开发项目建设。支持自住和改善型住房需求,可根据本地市场需求情况,对个人购买试点镇普通自住房的,所缴交契税给予购房款总额适当比例的财政补贴,免收存量普通商品住房交易手续费。
3.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完善住房按揭和抵押贷款的各项配套政策,鼓励金融机构简化个人购买试点镇商品住房的贷款审批流程,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促进农民和农民工住房贷款业务的开展,方便农民转移就业。对个人首次申请贷款购买试点镇普通自住房的,按照政策规定,可降低购房首付比例,其贷款利率可按贷款基准利率适当下浮。研究集体土地房屋抵押贷款相关配套措施,探索扩大试点镇商品房消费信贷的抵(质)押物范围。
(五)加大财税支持力度
1.完善试点镇财税管理体制。按照“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目标,健全省级试点镇财政管理机构,设立独立金库。2010~2015年对省级试点镇新增地方级收入实行全留,市级试点镇新增地方级收入市区所得财力的50%留在试点镇。
2.减免基础设施及环保项目部分税收。企业在试点镇投资建设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和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其投资经营所得,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按收入级次全额拨补前三年所取得的建筑安装业收入应缴纳的营业税。
3.拨补部分服务业项目缴纳的税款。新入驻试点镇的大型商贸企业,自营业当年度起,其交纳的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及企业所得税地方分成部分,按收入级次三年内予以全额拨补。新入驻试点镇的金融保险企业,自营业当年度起,其缴纳的金融保险业营业税按收入级次三年内予以拨补50%;自营业当年度起,其缴纳的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按收入级次三年内予以全额拨补。
(六)加大筹融资支持力度
1.拓宽融资渠道。各试点镇可探索组建政府主导的建设投资开发公司,统一负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投融资和经营管理,实行项目综合开发、滚动发展。鼓励试点镇通过BOT、BT、项目融资、经营权转让等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的建设和经营。积极探索部分公用设施逐步实行有偿使用制度。鼓励试点镇通过拍卖公共设施、公共场所、大型文化体育活动的冠名权、有限期承担企业广告等形式,增加试点镇建设的资金来源。
2.完善金融机构。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向试点镇延伸分支机构。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之间加强同业合作,共同完善试点镇金融服务。加大对试点镇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切实做好重点就业人群的金融帮扶工作。加大对自住型住房消费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普通商品住房消费。金融保险机构在市级试点镇设立的独立分支机构,其缴纳营业税、土地使用税、企业所得税参照省级试点镇予以相应减免。支持试点镇创造条件,发展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支持试点镇发展多元化融资担保机构,积极推进金融机构与专业合作组织等中介机构合作。
3.创新金融服务方式。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试点镇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加快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不断扩大有效担保物范围。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鼓励加强银商合作,推广银行卡使用,做好与惠农、惠民政策相关的配套金融服务工作。积极创新消费信贷产品,为试点镇居民扩大消费提供融资便利。继续探索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
(七)加大机制创新支持力度
1.完善试点镇的管理功能。本着“精减高效”的原则,在规定的编制限额内,试点镇政府可根据工作需要,合理设置机构、配备干部。本着“能放则放”的原则,进一步下放试点镇政府经济管理权限。通过市和县区有关部门委托或授权,试点镇政府可享有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临时使用绿地和配套建设的环卫设施管理、劳动保障监察检查、食品卫生、文化市场、无证经营及农村和社区公共事务协调管理等部分县区级行政管理权。
2.建立绿色审批通道。根据试点镇项目建设实际,市和县区有关部门要为试点镇设立项目审批服务窗口,为试点镇发展项目提供绿色审批通道。凡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省产业发展导向、符合试点总体规划和产业布局的项目,要加强协调指导,特事特办,简化审批程序,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
3.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实行按居住地登记户口的户籍管理制度,凡在试点镇建成区内有相对固定居住处、有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人员,可申报城镇居民户口;凡购买试点小城镇商品住房的购房户,可以家庭为单位办理城镇户口,其医疗、社保、教育享受小城镇居民的同等政策。
五、组织保障
(一)加强领导。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难度大,任务重。市政府成立市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大指导、协调、督促和检查力度,及时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形成统一指导、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确保本《实施意见》的贯彻和落实。
(二)明确分工。市直各部门要统一思想,高度重视,落实责任。市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全面负责全市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的日常工作。市发展改革委要切实负起组织推动和统筹协调作用,抓好试点镇重大项目的实施和指导。市城乡规划局要组织编制省级试点镇规划,并指导市级试点镇做好规划编制工作。市建设局要加强试点镇建设管理的指导,引导试点镇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市国土资源局要加强对试点镇土地资源合理配置的检查、指导,推进土地管理体制改革。市财政局要加大对试点镇的财政扶持力度。市人行要牵头研究制定信贷支持的具体办法,拓宽试点镇发展的投融资渠道。市公安局要加大试点镇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力度,促进人员合理有序流动。
(三)落实责任。试点镇所在地的县(区)人民是试点组织和管理工作的责任主体,对试点镇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主导作用。要加强领导,真抓实干,有效运作,有组织、有步骤抓好试点工作。试点镇要结合实际制订工作计划,明确总体目标和具体任务,落实责任,强化考核。要把改善民生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始终,坚持公开透明、廉洁高效,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政策宣传,维护社会稳定,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富民、惠民、安民上,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大胆探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务求第一批试点镇综合改革建设试验取得明显成效,以促进我市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附件:市级综合改革建设试点小城镇名单
二〇一〇年五月十九日
附件:
市级综合改革建设试点小城镇名单
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镇作为湄洲湾港口城市的未来卫星城镇和宜居城市综合体,承载着集聚区域产业、人口的重要功能。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开展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的实施意见》(闽政[2010]4号)的精神,做好我市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推进滨海宜居城市建设,充分发挥试点镇“联结城乡、辐射农村、扩大就业和促进发展”的作用,根据5月11日市委常委专题会议精神,现确定以下乡镇作为市级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镇:
仙游县:枫亭镇、榜头镇
荔城区:北高镇
城厢区:华亭镇 涵江区:萩芦镇
秀屿区:埭头镇
北
岸:山亭镇
主题词:城乡建设
小城镇
改革
意见
抄 送: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办公室、市纪委办公室。
莆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0年5月20日印发
第二篇:安徽人民政府关于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意见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的实
施意见
皖政[2009]122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涉及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根本性转变。为加快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省政府决定在全省32个县(市、区)实施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现就试点工作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改革目标和范围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国家和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精神,加快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基本原则:
政府主导,有序推进。按照公益性方向,强化政府职责,突出重点,积极稳妥推进改革。
扩大服务,降低药价。确保人民群众人人享受到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并从降低药品价格中得到明显的实惠。
综合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推进管理体制和人事、分配、药物、保障制度综合改革,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建立新的充满活力的长效机制。
改革目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性的管理体制和新的运行机制基本建立,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医务人员素质显著提高,人民群众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得到基本满足。
改革试点范围:包括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及其一体化管理的行政村卫生室。
二、改革的主要任务
(一)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性管理体制。
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益性事业单位,主要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由所在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统一管理。
对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严格界定功能和任务、核定人员编制、核定收支范围和标准、转变运行机制的同时,政府负责保障按国家规定核定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和其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使其正常运行。积极推进乡镇卫生院对所属行政村卫生室实行人员、业务、药械、财务一体化管理,对村医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等任务给予合理补助。
(二)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因事设岗、全员聘用的用人机制。依据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的工作任务,结合服务人口及当地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情况,合理核定需要的人员编制,由编制部门实行总量控制、集中管理、统筹使用。
乡镇卫生院编制按农业户籍人口1‰实行总量控制,并分类核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编制执行《安徽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实施意见》(皖编办〔2007〕26号)。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核定的人员编制,作为其聘用人员和核拨经费的依据。改革后,乡镇卫生院院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公开选拔、择优聘任,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实行卫生技术人员资格准入制度。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核定的编制范围内,按照人事部门核准的设岗方案,所有人员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实行合同管理。分流人员采取多种方式妥善安置。
(三)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科学公平、体现绩效的考核分配机制。
根据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功能定位,科学核定承担的工作任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根据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的人口数量、服务质量和服务半径核定;基本医疗服务任务根据前几年医疗服务平均人次数、收入情况,并综合考虑影响医疗服务任务的特殊因素核定。
建立以服务数量、质量、效果和居民满意度为核心,公开透明、动态更新、便于操作的工作任务考核机制。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绩效考核,财政、人事等部门对考核结果进行审核,考核结果与经费补助挂钩。
建立按岗定酬、按工作业绩取酬的内部分配激励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依据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管理岗位任务制定内部分配管理办法,定期组织对职工绩效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职工个人收入挂钩。
(四)推进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取消“以药补医”,实行零差率销售。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执行国家、省确定的基本药物和补充药品有关规定。基本药物和补充药品由省统一网上集中招标采购、统一定价、统一配送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取消药品加成,实行基本药物和补充药品零差率销售。
试点过渡期间,基本药物和补充药品由省根据招标等情况统一确定采购品种、采购限价,统一确定生产企业及配送企业条件,以市或县为单位组织统一招标配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现有库存药品全部按进价销售,且不得高于国家指导价和省采购价。
(五)推进保障制度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常运转。
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等发展支出,由县(市、区)政府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建设规划统筹安排。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经费和业务经费等运行成本通过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补偿,政府补助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办法核定。医务人员工资水平与当地事业单位平均工资水平相衔接。离退休人员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费用,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前,由当地财政部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核定补助。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所有收支全部纳入县级国库支付中心管理。
政府对一体化管理的行政村卫生室承担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实行药品零差率给予补助,按行政村农业户籍人口数核定村卫生室补助标准,即每1200个农业户籍人口每年补助行政村卫生室8000元,补助资金由省财政统一安排到县,再由县落实到村卫生室。
试点县(市、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定岗竞聘完成后,根据国家规定实施绩效工资;非试点县(市、区)待改革全面推开后再实施。绩效工资起点时间都从2009年10月1日开始执行。
三、实施步骤
各试点县(市、区)政府要切实承担起改革实施主体的责任,扎实有序推进改革。
(一)明确任务,定编设岗。根据《安徽省乡镇卫生院改革试点机构编制标准》(附件5),试点县(市、区)编制、人事、卫生等部门依据各乡镇卫生院承担的工作任务量,科学核定编制数量,合理设置管理、专业技术、工勤技能三类岗位,确保专业技术岗位不低于总岗位数的80%。
(二)竞争上岗,全员聘用。试点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依据《安徽省乡镇卫生院改革试点方案》(附件2)相关规定,明确定岗竞聘的范围对象,统一组织乡镇卫生院实施竞聘上岗。所有上岗人员全员聘用,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签订聘用合同,实行合同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的定岗竞聘参照乡镇卫生院执行。
(三)妥善安置,确保稳定。试点县(市、区)政府要切实承担起维护稳定的职责,全力做好分流人员的安置工作。按照《安徽省乡镇卫生院分流人员安置办法》(附件6),对在编分流人员,采取系统内调剂聘用、允许提前退休、实行3年过渡安置、鼓励自谋职业、支持学习深造等多种方式妥善安置。对非在编分流人员,按照有关规定,与原单位解除人事(劳动)关系,补办企业养老保险,并按《劳动合同法》有关规定给予一定经济补偿;符合享受失业保险待遇条件的,按规定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分流人员的安置参照乡镇卫生院执行。
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机构人员定岗竞聘工作完成后3个月内,分流人员均应妥善安置到位。
(四)绩效考核,落实补助。试点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财政补助挂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内部职工工作绩效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职工收入挂钩。
(五)核定收支,取消加价。试点县(市、区)财政、卫生等部门依据乡镇卫生院承担的工作任务量和人员编制情况,合理核定乡镇卫生院的收入和支出,纳入县级国库支付中心统一核算,并按月预拨经费保障正常运转。试点过渡期间,市或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招标确定本区域配送企业,负责将省招标的基本药物和补充药品配送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零差率销售。
四、保障措施
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时间紧、任务重,各市、试点县(市、区)必须从讲政治的高度,从大局出发,充分认识这项改革的重大意义,周密部署,统筹安排,扎扎实实把各项改革政策贯彻落实到位。鼓励试点地区按照本实施意见和配套文件的要求,结合实际,创造性地落实改革任务。
(一)加强组织领导,搞好协调配合。
省政府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统筹组织和协调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工作。各市、试点县(市、区)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成立强而有力的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抓紧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各级卫生、编制、发改、财政、人社(人事、劳动)、物价、药监等部门要加强协调,密切配合,保证改革顺利实施。
(二)加强财力保障,强化资金管理。
各级政府要切实保证改革所需资金,确保各项补助经费足额及时到位。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公开制度,确保资金分配使用规范、安全、有效,严禁挤占、截留、挪用。
(三)加强监督检查,确保规范运行。
各地、各部门要深入检查分流安置政策的落实情况和工作进度,确保分流人员得到妥善安置。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督检查机制,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提供情况、运行情况、财务管理情况、基本药物制度执行情况、药品集中招标采购配送情况、政府补助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各项工作有序规范运行。要创新考核评价方式,逐步建立多方参与、协调高效、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的考核评价制度。对工作落实不到位的,要责令限期整改;违纪违规的,要严肃追究责任。
(四)加强动员宣传,营造良好环境。
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关系到广大基层医务人员的切身利益,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做好改革动员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要高度重视改革的宣传工作,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宣传,简而明之,不厌其烦,讲清政策,统一认识,营造良好的改革环境,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本意见及各项试点方案等自印发之日起实施。
附件:1.安徽省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县(市、区)
名单.安徽省乡镇卫生院改革试点方案 3.安徽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改革试点方案 4.安徽省行政村卫生室改革试点方案 5.安徽省乡镇卫生院改革试点机构编制标准 6.安徽省乡镇卫生院分流人员安置办法 7.安徽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试点办法 8.安徽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补偿试点办法
9.安徽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和补充药品使用与采购配送试点办法
安徽省人民政府
○○九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二
第三篇:关于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的实施意见
关于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的实施意见
(讨论稿)
为认真地贯彻落实市第十次党代会第十四次会议精神和《“十一五”期间小城镇建设目标考核意见》,加快雪岸小城镇开发建设进程,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围绕2010年城镇化率达55%以上的目标要求,坚持以规划为龙头,强化建设管理;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互动并进,不断提升城镇承载能力;坚持政府引导与招商建镇相结合,促进小城镇建设由形态型开发向功能型开发转变,由粗放经营型向集约型转变。
二、工作目标
(一)规划编制。
1、在镇区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指导下编制近期建设规划(2011-2015年),并完成报批。
2、全面完成和完善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履行法定报批程序,确保出让地块按控规实施。全面完成城镇社区和村委会的聚居化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与报批。
3、规划执行与管理。镇区的建设管理必须严格按照镇区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来执行与管理。镇区规划区内 1
所有出让地块,必须按照控制性详细规划执行,坚决做到没有编制控规不出让地块。镇区房地产开发建设必须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不得任意调整和改变规划,确保规划的严肃性。
(二)基础设施建设。
1、道路建设:根据镇区总体规划,全面完成并进一步提升“三横三纵”,力争“四横四纵”的镇区交通总体框架;主干道道路红线20米宽度以上,次干道道路红线10米宽度以上的框架必须全部建设到位,把环镇南路、向阳南路建成高品位的景观道路。加快主要地段(块)支路连接,形成镇区道路网架体系,当年新增道路建设投入不少于1000万元。
2、管网建设:坚持“道路建到哪里,管网铺设到哪里”,加快道路沿途的给水、排水、电力、通讯、广电等管线建设,当年新增投入不少于200万元。
3、路灯亮化:加大镇区亮化工程建设,逐步在所有主次干道两侧、支路单侧设置路灯照明,镇区中心公共服务地域、绿化休闲广场等逐步考虑亮化景观工程建设,亮化工程投入不少于150万元。
4、绿化景观:全面加大镇区绿化工程建设,主次干道两侧行道树、绿化隔离带全部建设到位,支路两侧行道树建设到位。休闲广场绿化、公共服务中心绿化以及红旗港整治绿化都要实施到位。当年绿化投入不少于150万元,做到质
量较好,品位较高,绿化覆盖率达40%以上。
(三)房地产开发。
1、土地出让:镇区按规划实行土地出让,当年新增出让面积50亩以上。
2、开工面积:当年实现镇区房地产开发(含镇区农民集中区)新开工面积10万平方米(折算660套)。
3、竣工面积:当年实现镇区房地产开发(含镇区农民集中区)竣工面积8万平方米(折算500套),以此吸引更多的农业人口向镇区集中,新增镇区人口2000人以上。
4、房地产销售:当年完成房地产开发销售税收 300万元。
(四)主体功能区建设。
1、工作要求:不断强化主体功能区建设,全面完成包括一个集文化娱乐、信息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活动中心,一个多种业态的商业服务中心,一个体育健身广场,一个农(居)民居住小区,一个农贸市场,一个污水处理厂,一个商品房服务功能区,一个集中商、税务、金融、会计、警务等综合功能于一体的公共行政服务中心的“八个一”工程。
2、工程重点:
(1)体育健身广场:对体育健身广场的标准和品位进行进一步提升,完善基础设施,增添部分健身器材。
(2)农贸市场:全面完成镇区一个建筑面积不少于2000
平方米,封闭式的功能齐全的农贸市场的建设,确保在3月底前开工建设,年内建成并完善各项配套设施,年底前投入使用。
(3)商业中心:在镇区黄金地段,年内要建设一个以二星级以上的星级酒店为标志的商业服务中心,并配套建有公共停车场,公共健康娱乐中心。
(4)污水处理厂及运行:上半年必须完成污水处理厂设备的调试和运行,镇区主要道路的污水干管必须在6月底前建设到位,同时对有污水源的支路要实施全部支管网对接,确保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75%以上。同时加快西镇区污水管网的配套完善,提高污水集中处理率。
(5)其他“四个一”工程:以镇区公共文体中心为载体,完善提高一个集文化娱乐、信息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活动中心;以向阳小区为核心,建设一个功能齐全,适宜人居的农民居住小区,一个商品房服务功能区;以镇便民服务中心为基础,建设一个集工商、税务、金融、会计、警务等综合功能于一体的公共行政服务中心。确保年底前全面完成任务。
(五)镇区拆迁改造
加大镇区拆迁改造力度,不断改善镇区环境,当年拆迁改造建设一个集商业、居住与环境景观同步到位的典型示范小区。当年拆迁不少于100户,拆除建筑面积不少于6000
平方米,拆迁地块面积规模达50亩以上。
四、推进举措
(一)建立有力的推进指挥体系。一是强化组织领导,镇建立小城镇建设推进领导组,挂帅:吴鹏,组长:宗爱君,常务副组长:赵小成,副组长:周斌、袁爱林、王学生、张冬林,负责小城镇建设的组织推进,督查考核,协调服务。相关分管领导及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二是坚持整体联动。城建线全体同志要进一步聚集中心,明确职责,并建立正常的工作例会制。机关单位要服从大局,整体联动,协调配合,努力形成小城镇开发建设的强大合力,堆动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互动并进。
(二)建立有效的推进服务体系。一是树立标杆,以点带面。通过参观学习、现场会等形式,进一步引导全镇解放思想,拓宽思路,紧扣时点,全力推进;二是突出重点,主攻难点。围绕房地产开发(含镇区农民集中居住)、镇区主体功能区及配套建设、拆旧复垦、镇区环境长效管理、工业集中区建设等工作重点,精心包装项目,加大招商建镇力度,通过多元投入加速解决城镇化建设投入不足的实际问题。三是强化服务,跟踪协调。及早建立小城镇建设“项目库”,建立小城镇建设重点项目服务协调制度,及时通报工程进展情况,及时协调解决工程推进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三)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一是明确目标任务。
在目标的制定上,要强化时点控制,做到有的放矢,从而实现工作精力集中,破解难题集中,确保各项重点工程快速推进。在推进序时上,要把每一项工程排到月、排到季,并明确到组、到人。二是强化过程督查。建立健全督查机制,根据成员单位的各自职能,以条线为主体,围绕主要时间节点,实行旬通报、月推进、季点评,对阶段性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过程性的监督检查。三是严格考核奖惩。根据年初确定的小城镇建设项目和重点工程,明确具体负责人分组推进,由镇小城镇建设领导组制定具体考核办法,奖勤罚懒。对工作严重失责导致工程项目建设受到影响的当事人和责任人给予诫勉谈话甚至党纪、政纪处分。
第四篇:莆田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技术标准战略的实施意见
莆田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技术标准战略的实施意见
[莆田市人民政府网站] 2008-08-12 09:48:00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莆政综〔2008〕125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直有关单位:
为充分发挥技术标准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技术支撑和基础保障作用,全面提升我市十大支柱产业和产品综合竞争能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标准和标准化工作的若干意见》(闽政文[2007]360号)、《中共莆田市委、莆田市人民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莆委发[2006]22号)和《莆田市中长期(2006-2020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莆政综[2006]158号)精神,结合莆田实际,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创新发展水平为主攻方向,以加快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主线,以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标,坚持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各方协调的工作方针,建立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运行机制,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总体目标
建立适应湄洲湾港口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的标准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规避各种形式的技术贸易壁垒,使技术标准成为增强我市产业和产品综合竞争力、促进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到2010年底,在我市具有竞争优势的领域参与制修订若干项国际标准,承担或参与新制修订10项国家或行业标准,20项省地方标准,30项莆田市农业标准规范;申报承担3个以上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秘书处或分技术委员会(SC)秘书处及工作组(WG)的工作;新增30项以上企业产品采标;新建30个国家级、省级、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新增国家地理标志产品3个;新建2~3个省级标准化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大旅游、现代物流等服务标准化建设力度,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和城市品位。
三、主要任务
(一)深入实施标准提升工程。引导企业自觉遵守国家标准化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强制性标准,制定严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要求的企业内控标准。帮助企业建立和完善企业标准体系,争创“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鼓励、支持我市企业和科研机构、社团组织立足于自主创新,承担或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研究和制修订工作,制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和优势产业领域企业联盟标准,抢占技术标准的制高点。引导我市行业龙头企业参与国际和国家标准化活动,并承担国际和国家标准化组织的TC、SC和WG工作以及福建省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作,实现我市企业在制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省地方标准中的更多参与权与话语权。
(二)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积极推动企业特别是外向型企业自觉瞄准国际市场,及时跟踪和分析同类产品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发展的最新动态,加大在我市十大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传统优势产业等领域的采标力度,以提升我市企业应对和消除国际贸易技术壁垒的能力,促进企业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和分工。在新建项目、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时,要引导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鼓励和推动企业在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公共安全、职业安全与健康、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实施采标。
(三)开展实施技术标准战略试点工作。根据省经贸委、省质监局《关于在全省部分重点企业开展实施技术标准战略试点工作意见》文件精神,重点抓好福建省三棵树涂料有限公司等8家首批试点企业的试点工作,加快建设形成集标准研制与推广应用于一体的国内一流企业,发挥其对本行业技术标准实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推进我市技术标准战略的有效实施。
(四)加快农业标准化发展步伐。按照莆田市农业标准化“十一五”规划的要求,以提高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为重点,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坚持“政府大力推动、市场有效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农民积极实施”的农业标准化工作推进机制,加快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加大农业标准推广与实施力度。充分发挥莆田市农业标准化信息中心的作用,加强农业标准化技术培训和信息服务。大力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培育名牌农产品,积极实施“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扩大优质农产品出口。积极推进农产品流通领域标准化工作,培育发展标准化农产品批发市场。
(五)加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落实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奖励措施,在南日鲍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莆田桂圆、莆田枇杷、度尾文旦柚的申报工作。建立地理标志产品标准体系,制定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办法,加大地理标志产品的执法监督管理,确保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质量特色与声誉,促进“莆货”特色农产品持续发展,做强做大。
(六)组织开展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技术性贸易壁垒和重要技术标准研究。借助国家标准馆福建分馆和台湾标准研究中心的信息资源,依托市技术监督情报研究所,联合市科技情报所、市外经局、莆田国检局技术中心等单位广泛收集国内外各行业标准信息,建立技术标准网络平台和“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标准数据库,并充分发挥情报信息资源的作用,组织质监、国检、外经、科技、农业等各部门专家和出口企业专家,加强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技术壁垒和重要技术标准研究,建立健全破解国外技术性壁垒的联合应对机制和研究预警机制,增强我市出口企业破解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能力。
(七)开展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做好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的研究工作和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工作,抓好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的标准化工作。通过试点参与制定一批适合循环经济模式发展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以及企业标准。
(八)开展服务标准化工作。根据我市第三产业发展的特点,重点选择旅游、展会管理、社区(园区)服务、物流管理、餐饮等开展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推进服务标准体系建设,规范服务行为,提高城市综合管理能力和服务品位,为建设服务型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九)加强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培育标准化中介服务组织,发挥标准化中介服务组织的作用,积极做好标准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培训工作。鼓励科技人员参与国际、国家和省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活动,加强实践锻炼,不断提高自身能力。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重视熟悉国际标准规则、业务能力强、精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部门、行业协会和检测机构的专业优势和人才优势,逐步建立我市标准化专家信息库,为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提供人才支撑。
四、政策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工作的领导,切实把技术标准战略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完善联合推动机制,建立质监、科技、发改、财政、经贸、外经、国检、农业、林业、海洋与渔业、环保、旅游等政府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的组织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设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市质监局召集,科技、发改、财政等有关部门参与的莆田市实施技术标准战略联席会议制度。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以推动本辖区技术标准战略工作的实施。
(二)加强分工协作。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作,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我市的技术标准战略工作。质监部门要加强对技术标准战略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并会同国检、外经部门做好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组织牵头工作;发改、财政、科技部门要落实技术标准战略的发展规划、资金支持和奖励措施;经贸、外经、农业、林业、海洋与渔业、环保、旅游等部门要做好本行业的技术标准战略的组织实施工作;各行业协会、科研、检测等中介组织要通过讲座、培训、合作和提供技术咨询等方式积极指导企业实施技术标准战略。
(三)加大政府扶持和奖励力度。强化政策导向,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激励机制,加大引导、扶持和政策倾斜力度,促进技术标准战略的实施。
1、资金扶持和奖励方面
(1)凡是企事业单位作为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制定项目主要起草单位(指排列前2位)的,每完成一项,分别给予补助经费30万元、20万元、10万元、5万元(排列第1位时按全额补助,排列第2位时按60%补助)。凡是企事业单位作为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修订项目主要起草单位(指排列前2位)的,每完成一项,分别给予补助经费15万元、10万元、5万元、2.5万元(排列第1位时按全额补助,排列第2位时按60%补助)。
(2)每承担一项国家级以上标准化科研项目并取得成果的,给予20万元的补助经费。每承担一项省级标准化科研项目并取得成果的,给予10万元的补助经费。
(3)对取得某个领域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或分技术委员会(SC)秘书处承担单位资格的企事业单位,给予一次性补助经费30万元。对取得某个领域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作组(WG)秘书处承担单位资格的企事业单位,给予一次性补助经费20万元。对承担福建省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或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工作的单位,给予一次性补助经费10万元。
(4)对技术标准网络平台和“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标准数据库的建立及标准化建设的推动工作予以补助,每年给予20万元的工作经费补助。
每年年初,由质监等部门组织对上年获得补助(或奖励)单位、补助(或奖励)金额进行审核,并由市质监局汇总后,报市政府审定。市质监局根据审定结果向市财政申请经费预算,市财政将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经人大批准后拨付。
2、政策支持方面
(1)支持企业积极实施“人才、专利和技术标准”三大战略,将人才、专利、技术标准战略融入企业的研究、设计、开发、应用和产业化的全过程。具有专利等自主知识产权或采用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的项目和产品以及技术贸易壁垒等重要技术标准的研究,在科技计划的立项、验收评审、成果奖励工作时,优先予以支持。对标准化研究项目中取得重大成果的可参与莆田市科技进步奖评审,并优先推荐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评审。
(2)支持技术标准战略试点企业参与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推进产业集群发展,提高经济效益,符合使用要求的技术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对开展标准化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试点企业,在认定和推荐申报国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质量管理先进企业、企业信息化建设、创新能力建设等方面,同等条件下优先给予支持。
(3)对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企业,优先推荐申报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免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和福建省名牌产品、福建省著名商标。
(4)加强对政府采购活动的标准化审查,优先选择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的产品或项目。
(四)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应用各种宣传媒体,广泛宣传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重要意义,普及标准化知识。适时表彰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先进企业、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结合“世界标准日”、“科普、科技周”等重大宣传活动,组织以技术标准战略为主题的宣传,着力增强全社会对技术标准战略知识的了解,提高标准化意识,在全社会营造“学标准、讲标准、用标准”的良好氛围。
二○○八年七月二十三日
第五篇:莆田市城厢区华亭综合改革建设试点镇总体规划
第一章 总则
为落实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的文件精神,促进小城镇健康有序的发展,提高小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发挥小城镇在联结城乡、辐射农村、扩大就业和促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村镇规划编制办法》、《福建省综合改革试点镇规划导则(试行)》、《莆田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的实施意见》(莆政综【2010】75号)及其他相关法规,编制莆田市城厢区华亭综合改革建设试点镇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
编制目的
确定城镇的性质、职能和规模,合理确定城镇发展空间及重大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分布,合理确定镇区各种建设用地的性质和规模,提出以加强区域间用地整合、交通联系、设施共建共享为目标的、具有较强协调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划,科学地指导华亭镇的建设。
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福建视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根据《福建省综合改革试点镇规划导则》(2010.3)的总体要求,本次规划总体指导思想是“突出科学发展、实施城乡统筹、坚持以人为本、实行分类指导、凸显城镇特色、创新体制机制”。
规划原则
本次规划以《导则》所要求的“规划先行、功能齐备、设施完善、生活便利、环境优美、保障一体、统筹协调”的基本原则为基础,提出华亭镇总体规划原则如下:(1)城乡统筹,规划先行(2)环境优美,特色彰显(3)功能齐备,设施完善(4)生活便利,保障一体 规划期限
本次总体规划编制基年为2010年,规划期限:近期:2010—2015年 中期:2016—2020年 远期:2021—2030年 规划区范围
华亭镇域:华亭镇镇行政辖区面积128.43平方公里。华亭镇区:包括现状镇区及其所在的木兰溪两岸村庄,面积12.76平方公里。
第二章 总体发展目标与策略
总体发展目标
利用良好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产业优势、环境优势,提升发展以电子、食品、鞋服、工艺美术业为主导的产业园区,并以此为依托,重点发展商贸、旅游和现代服务业,提升城镇的综合服务功能;将华亭镇打造成为:“莆田市的轻工业重镇、城厢区的商贸强镇和莆仙两地居住旅游名镇”。
经济发展目标
近期到2015年,处于工业经济拉动时期,第三产业发展开始起步,平均增长速度保持在20%左右,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0亿元;
中期(2016—2020),处于二产优化、提升阶段,工业增长速度放缓,第三产业发展处于发展中期,属于增长期,保持在15%左右,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220亿元;
远期(2021—2030),处于后工业时期,第三产业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增长速度保持在10%左右,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360亿元。
社会事业发展目标
2030年规划期末,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城市与乡村居民收入水平与生活质量的明显提高,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条件有很大改善。促进就业岗位持续增加,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消灭贫困人口。实现社会和谐发展。保障人均受教育年限为12年,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40%;公共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100%;养老、失业保险覆盖率达到100%;社会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稳定高效,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公共交通出行率达到30%。
资源与生态环境发展目标
到规划期末,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得到全面控制,基本建成生态效益型经济体系,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位居全市前茅,基本建成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达到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标准。
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2015年达到80%以上,2020年达到90%以上,规划期末2030年达到100%;城镇污水处理率2015年达到70%以上,2020年达到75%以上,规划期末2030年达到80%;单位GDP能耗在规划期内保持在国家平均水平以下,森林覆盖率进一步得到提升。
城镇化目标
根据对华亭镇城镇化发展前景的分析,同时比较福建省、莆田市城镇化水平和莆田市两个省级改革试点镇城镇化水平的预测,华亭镇城镇化水平:2015年达到55%,2030年达到75%。
发展策略 1.区域合作策略
充分利用交通区位优势,主动接受主城区的经济辐射,依托华林经济开发区做强做大工业产业。通过高速路和国道,同时打通与北部乡镇的通道,加大开放力度,积极参与区域合作。
2.城镇化策略
形成以华林经济开发区和镇区为双核心的经济发展格局,促进城乡有序发展,充分发挥双核心各自不同的职能与作用,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
3.旅游发展策略
主动融入莆田市北部生态旅游发展区,在开发本身丰富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对接周边旅游资源开发,与九鲤湖风景区、九龙谷风景区、天马山风景区(盖尾镇)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发挥区位优势,打造区域旅游服务中心。
4.生态保护策略
合理开发和利用环境资源,节约耕地,特别是自然生态环境,包括赖以生存的耕地。整治两侧山体的排洪溪流以及木兰溪两岸的护坡堤防,确实做好山体的植被保护,创造城镇安全、优美的生产、生活居住环境。
5.城乡用地统筹策略
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度,应通过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整理的方式来解决,将整理出来的集体建设用地复垦为耕地,结合土地增减挂钩政策,为城镇发展提供建设用地和提供预留空间。村庄整理可通过多种方式分区引导,分类整理,镇区规划区范围内的村庄用地可采取就地重建、综合开发、全面改造,通过市场化运作来实现;村庄分布较散,但面积又较大的,选择规模较大,基础设施较好的居民点为基础,将周围规模较小,零星分布的居民点并入,形成区域的中心村;对于山区的规模较小的村庄,可采取迁村并点的方式,鼓励村民往中心村和镇区转移。
通过土地整理,使农业用地向规模化经营集中,农民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逐步推动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促使各种用地统筹分配,集约高效利用,对整理流转出来的备用地要加强储备。
第三章 镇域镇村体系规划
城镇发展规模 1.镇域人口规模
根据规划期末城镇化率75%计算,城镇人口14.4万人,其中华林经济开发区人口7.1万人,镇区人口7.3万人。农村居民点人口4.8万人。
2.用地规模
(1)华林经济开发区用地规模
根据华林经济开发区控规,开发区建设用地面积8.6平方公里。(2)镇区用地规模
镇区规划区面积12.76平方公里,建设用地面积8.39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0.78平方公里,林地1.79平方公里,城镇发展备用地1.79平方公里。
(3)村庄建设用地面积 除开发区和镇区外,规划的村庄建设用地面积为5.23平方公里。(4)镇域用地规模
华亭镇域土地总面积128.43平方公里,镇域规划期末建设用地面积为22.8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118.8平方米。如果扣除华林经济开发区,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117.4平方米。
总体规划目标
统筹城乡,优化城镇空间布局,规划期末实现城乡一体化。构建良性互动的发展新格局,促进城镇化进程,集约高效、城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镇域空间布局结构
根据镇域自然环境、适建用地分布、对外交通状况及现状产业特点,规划镇域空间布局结构概括为“一带、两区、两核心”。
“一带”沿木兰溪和国道与濑榜路的中部产业服务带。“两区”以休闲旅游为主的北部综合旅游发展区、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南部生态农业发展区。
“两核心”华林经济开发区和镇区两个集聚核心。镇域空间发展策略
镇域空间发展策略可概括为 “东部拓、西部扩、北部限、南部理”。
“东部拓”:东部以华林经济开发区霞皋片为基础,往南跨木兰溪拓展樟林片区,提升产业,做大华林经济开发区。主要发展工业、商业贸易等。
“西部扩”:西部立足现有镇区,东往后塘、云峰、濑溪,南往西许扩大镇区规模,完善设施,吸引农村人口到镇区生活和就业。是华亭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商业金融业、物流贸易业、房地产业,是未来镇域常住人口的主要聚居地之一。
“北部限”:北部主要为山体林地,是主要的水果产地和水源地,规划以旅游健身和水土涵养为主,除少量旅游设施外,应该限制大面积的开发。主要发展旅游休闲产业,以山地运动、农家乐、生态休疗养等休闲项目为主题。
“南部理”:华亭镇大部分的基本农田保护用地分布在南部,是确保华亭镇经济可持续发展、维持良好环境的生态基础。规划该区主要对土地进行整理,化零为整,使得农业用地成片成规模。应发展节约型、生态型、效益型农业,从而提高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水平。重点发展水稻、蔬菜、食用菌、花卉等种植业。
镇村体系布局规划
镇村体系布局规划是引导城镇长远发展的主要构想和总体结构布局,规划根据《福建省综合改革试点镇规划导则》(2010.3)内的基本原则,各项用地安排的结构基础。将华亭镇域结构体系分为四个层次,即镇区、独立工矿点、中心村、基层村,由此组成不同规模等级结构的镇村体系。
(1)镇区——华亭镇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规划至2030年人口为7.3万人。
(2)独立工矿点——独立工矿点是指华林经济开发区,规划人口7.1万人。
(3)中心村——按照中心村选址原则撤并农村居民点,规划镇内形成人口规模4000-6000人的中心村四个,分别为:埔柳村、后枫村、园头村、郊溪村。(4)基层村——基层的行政村,共六个,包括兴沙、南湖、后山、走马亭、隆兴、宫利。规划人口规模小于4000人/村。
第四章 镇区总体规划
镇区范围界定
综合考虑镇域自然地理、地形地貌及相关设施配套要求等因素,将莆永高速以南,东至濑溪村,西至后山和埔柳村西侧河道,南至324国道和规划的木兰大道划定为镇区,面积为12.76平方公里。
城镇性质
华亭镇的城镇性质是“木兰溪畔面向莆仙两地的宜居城镇,三紫山下人文底蕴深厚的山水相得益彰的旅游城镇,面向东南亚的闽中著名侨乡”。
人口规模
规划至近期(2015年)及远期(2030年)的镇区常住人口分别为:近期:5.2万人 中期:5.8万人 远期:7.3万人 用地规模
按照华亭镇区发展的实际情况,本着集约高效使用土地的原则,既为规划期内提供规模合理的建设土地,同时也为未来预留充足的发展用地,同时参考莆田市对市级试点镇规划的指导意见,本次确定镇区采用《导则》中的人均建设用地标准第二级标准,人均建设用地规模不超过120平方米,本次规划确定镇区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目标如下:
远期2030年:不超过839公顷。镇区总体布局结构
华亭镇区总体布局结构为“一带、两轴、四组团”组团式结构。“一带” :
沿木兰溪两岸的生态“蓝带”。“两轴” :
横轴为沿溪滨、濑华路联系新旧镇区的“U”型公建轴,主要分布配置镇文化活动站、学校、商业服务、酒店、旅游服务设施、镇体育中心、广场、镇政府、停车场等设施。
纵轴为沿高速路互通口通向324国道的三紫路交通发展轴,主要分布配套医院、车站、农产品物流、、果品批发市场、商业服务等设施。
“四组团”:
旧镇区组团:以旧镇区为基础,包括埔柳、前柳、圳头、华亭、前黄、后山六个村庄,提升已有街区,改造落后村貌,建设新型社区、吸引本镇村民来居住,可容纳居住人口2.06万人。
新镇区组团:包括湖头、云峰、后塘三个村庄,是中远期新镇政府所在地,以新建的基础设施为依托,整合原有村庄,盘活土地,建设多种形式的新型社区,吸引本镇和镇外人口到此购房置业,可容纳居住人口2.92万人。
西许组团:以西许村为基础,配套完善教育、商业等服务设施,主要吸引本镇西南部村民来此居住,可容纳居住人口1.62万人。
濑溪组团:以濑溪村为基础,整合全镇果品加工业集中于此,配套完善教育、商业等服务设施,主要吸引濑溪北部、南部村民来此居住,可容纳居住人口1.1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