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雪域高原(优秀范文5篇)

时间:2019-05-12 11:47: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雪域高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雪域高原》。

第一篇:在雪域高原

在雪域高原,在大漠深山,在革命老区,12年来,北京大学的一届届在读研究生,展开了一次次支教扶贫接力,写下了一首首动人的青春之歌。2011年5月1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给北京大学第十二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回信。这封充满深切关怀、带着殷切嘱托的回信全文如下北京大学第十二届研究生支教团的同学们:很高兴收到你们的来信。首先,我向你们,并通过你们,向北京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全体同学,表示诚挚的问候同学们的信中得知,你们志愿到西部地区参加为期一年的支教扶贫工作,不怕艰苦,竭诚奉献,为推动西部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经过支教扶贫实践,你们丰富了阅历、磨练了意志、增长了才干。我为你们的进步感到由衷的欣慰。这些年来,北京大学组织一批又一批在读研究生深入西部地区基层一线开展支教扶贫活动。这是促进青年学生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的一个有效形式。希望北京大学坚持把支教扶贫的接力棒一届一届传下去,让更多的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提高,努力成长为堪当国家建设重任的栋梁之材。衷心祝愿同学们都拥有一个精彩的人生!胡锦涛总书记热情洋溢的回信,给北京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和全校广大师生以极大的鼓舞和激励。在西部地区的各个支教点,在充满生机的北大校园,总书记的重要回信引起强烈反响,“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正成为越来越多北大学子的自觉行动“一定要以总书记回信为动力,用更好的成绩、更大的进步向总书记汇报”“真没有想到,总书记亲自给我们回信了!”5月13日下午,正在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支教扶贫的张振东,收到了胡锦涛总书记的回信。这位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研究生、第十二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手捧来信,惊喜万分。几乎同一时刻,分布在西藏、青海、云南、新疆支教点的其他17位支教团成员,也收到了学校专程派人送来的总书记回信。同学们聚集在一起,争相传阅、大声诵读,仔细体会着回信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

集体给总书记写一封信,是北京大学第十二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的共同心愿。去年8月,来自不同院系的18位研究生接过学长传下的接力棒,志愿到西部地区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扶贫。8个多月的艰苦磨练,让同学们收获了许多刻骨铭心的感受和体悟。当有人提议给总书记写信说说心里话时,立刻得到了全体成员的响应。大家通过电话、电子邮件反复沟通、三易其稿后,将写得满满的3页纸装进信封,寄往北京、寄往中南海……

收到同学们寄来的信件,胡锦涛总书记十分高兴。他仔细阅读这封特殊的来信,为同学们朴实坦诚的话语、平凡感人的事迹而感动,为大家在基层一线的拼搏奉献、成长进步而欣慰。

5月10日,总书记在百忙之中提笔给支教团的同学们回信,对他们支教扶贫的行动给予充分肯定,对青年学子的成长成才提出殷切希望。

飞鸿传情意,千里心相通。总书记的回信飞越千山万水,从北京传到了支教团成员所在的各个支教点,给同学们送来了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深情鼓励。

在青海省大通县民族中学支教的张振东和杨天虎一接到总书记的回信,就高声念了三遍,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第二天上午,得到消息的青海分团其他3位同学也赶了过来,大家聚在一起传阅着来信,反复体悟着信中的字字句句。

“总书记的回信虽然并不很长,却是沉甸甸的。”张振东说,“总书记对我们的支教扶贫实践给予了充分肯定,让我们更看清了自己行动的价值和意义;总书记对我们提出要求、寄予厚望,让我们更感到了肩上的责任。我们一定要以总书记的回信为动力,进一步做好支教扶贫工作,努力用更好的成绩、更大的进步向总书记汇报。”

这是支教团的同学们终生难忘的时刻。从世界屋脊到祁连山麓,从彩云之南到天山脚下,总书记回信的喜讯,把各个支教点上的同学召唤到了一起。大家一边读信,一边你一言我一语畅谈着内心的感受。

丰富阅历、磨练意志、增长才干总书记的这些话,同学们体会格外深刻。新疆支教分团的同学们曾利用课余时间,到昌吉等周边地区体验民情,到中小学开办励志讲座,到SOS儿童村进行志愿服务。分团成员金晟同学说:“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总书记的回信说出了我们最深的感受。今后,不管是在新疆继续支教,还是回到北大学习以至走上工作岗位,我都将自觉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努力在实践中磨砺成长。”

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提高,努力成长为堪当国家建设重任的栋梁之材总书记的这些话,同学们铭记在心。皑皑雪山围绕的拉萨中学,与布达拉宫只有一街之隔。在这里支教的西藏分团团长刘笑吟说:“近一年来我在实践中学到的知识是课堂里永远无法获得的。不久的将来,我们都会成为建设国家的生力军,必须沉下气,放下身段,在基层一线砥砺品质,在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中锤炼作风,努力成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

“北京大学组织开展支教扶贫,与其说是给西部地区提供了帮助,不如说我们的学生从当地收获了更多。”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说,“总书记的回信对北大支教扶贫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对同学们在实践中的收获作出高度概括,也为我们进一步做好工作作出了指示。我们要认真贯彻回信精神,把支教扶贫这个活动组织得更好。”

“一定要牢记总书记的教导,更加自觉地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

“总书记十分了解当代青年,他回信中的话说到了我们的心坎里。”正在北京大学法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蒙晓燕,这样表达自己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回信后的感受。

1999年7月,作为北京大学第一届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22岁的蒙晓燕来到地处大别山革命老区的河南新县支教扶贫。回想起12年前的那段经历,她不由得感慨万千:“那一年时光深深印刻在我的生命中,使我第一次对基层有了真切的认知,对国情有了深入的思考。以社会实践为课堂,以人民群众为导师,确实是我们年轻人健康成长的最大力量源泉。”

从1999年派出第一届研究生支教团起,迄今北京大学共有163名学生参加了为期一年的支教扶贫,足迹遍布西藏、青海、云南、新疆、宁夏、山西、河南等7个省区,服务时间累计超过35万小时。

这是青年学子倾心奉献的一年,更是他们在基层一线经受心灵洗礼的一年

拉萨中学的学生们忘不了,为了让45分钟的地理课上得更生动,支教老师多次不顾高原反应,骑自行车到野外采集素材、丰富教案。拉萨中学校长唐泽辉由衷地赞叹,经过一年支教,这些北大学生最大的变化,“首先是更成熟了,其次就是对民族地区的理解和感情更深了。”

云南大理贫困山区的百姓们忘不了,从北京来的支教老师为了家访奔波几十公里、上百公里,还帮着给孩子们申请助学金。支教团成员袁琼深有体会地说:“你在书本上读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和你亲身去走一遍山路,看到农民在烈日下劳作,确实是很不一样的。”

曾在宁夏西海固支教的张海涛忘不了:“罗山中学只有几排简陋的平房,平房后面的操场上有一个篮球场,是以前的支教老师争取一笔资助款修建的,但学校没有钱买篮球,孩子们只能在那里玩滚铁环游戏……”

曾在青海大通县支教的王飞忘不了:“开家长会是在一个下雪的下午,看着这些冒雪走几十里路赶来的家长,面对着讲台下他们真诚的目光,我真的有些惭愧。如果教不好他们的孩子,我对不起这些信任我的家长……”

“那种荡涤灵魂的升华,是支教工作带给我的宝贵财富,令我终生受益。”曾在山西灵丘支教的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团总支书记徐未欣动情地说。

从精心备课授课,到组织讲座、演讲、艺术节等校园文化活动;从关心、帮助家庭困难学生,到通过各种方式资助当地发展,争取来30多万元资金、8000多册图书、6000多件衣服……12年来,一届届北大研究生支教团成员薪火相传,用爱心和热忱为贫困地区送去了知识和温暖,也在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过程中实现了青春的自我超越。

北京大学元培学院的马煜是研究生支教团中的“特例”2009年8月,未满20岁的他本科二年级课程刚结束,毅然向学校提出休学一年、赴藏支教的申请,最终破格成为第十一届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

“一年的支教经历让我懂得了责任、付出和宽容。”马煜说,“离开支教的学校时,每位学生都给我写了一封信,回忆我们共同的经历,祝愿我扎西德勒。每当我回想起与这些学生相处的日日夜夜,想到他们每个人给我写的祝愿,我感到的只有快乐、幸福和满足。”

“把支教扶贫的接力棒一届一届传下去,让更多的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提高”在总书记的号召下,更多的北大学子们正在行动起来。北京大学第十三届研究生支教团已经组成,17位成员两个多月后就要启程,他们中三分之二是共产党员。

赵瑞就是新一届支教团的一名成员两年前,还在读本科三年级的他志愿赴甘肃天水一所乡村小学支教一年;今年下半年,“始终忘不了孩子们那几十双眼睛”的他将再赴西部地区支教。

“在我们即将奔赴西部的时候,收到了总书记给支教团的回信,这让我十分激动。”赵瑞对记者说,“我一定要牢记总书记的教导,更加自觉地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我相信,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我一定能在新的支教工作中学到更多、做得更好!”

“一定要按照总书记回信指明的方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书写精彩人生”

5月13日下午,北京大学办公楼一间会议室里,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回信精神座谈会正在进行。来自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师生代表齐聚一堂,踊跃发言。会议气氛十分热烈,持续了5个多小时……

连日来,总书记的回信在北京大学师生中广为传诵。未名湖畔,博雅塔下,师生们谈感受、话体会、说打算,纷纷表示一定要按照总书记回信指明的方向,高扬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的大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书写精彩人生。

学习总书记的回信,青年学生决心坚定、豪情万丈

刚刚入学不到一年的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学生黄译旻表示,将以总书记所说的“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作为今后人生的航向标。“因为只有向实践学习,才能深切体会普通百姓的酸甜苦辣,才能深刻认识基本国情;只有向人民群众学习,才能将自身成长与人民幸福、社会发展联系在一起,赢得真正精彩的人生。”

曾在2008年5月北大师生座谈会上聆听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的哲学系博士生李婷婷表示,总书记的回信对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具有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我们要以学习回信精神为新的起点,以更坚定的理想指引人生,以更严格的要求加强学习,以更深入的实践锻炼成长,以更扎实的态度面向未来,努力在各个方面创新争先。”

学习总书记的回信,广大教师深受教育、激情满怀

长期从事文化研究的中文系教授王岳川表示,总书记的回信给当代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指明了正确方向。“一批批北大学生主动到西部地区参加志愿服务、经受锻炼,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青年学生的成长进步,看到了青年学生在出国留学热之后回归大地、回归基层的新选择。”

正带领学生进行智能机器人项目攻关的青年教师王启宁,2008年5月曾参加胡锦涛总书记与北大师生的座谈,总书记鼓励青年人在提高实践本领上狠下功夫的谆谆教诲给他留下深刻印象。“总书记这次给北大支教团回信,再次强调青年学生要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作为北大教师,我们一定要脚踏实地去做,引导青年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对3年前胡锦涛总书记到北京大学考察工作的那一幕幕,北大党委书记闵维方至今记忆犹新。读着总书记的回信,闵维方感动地说:“3年前,总书记来到北大师生中间,勉励同学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向人民群众学习,磨练意志,增长才干;3年后,总书记又给北大支教团的学生回信,希望青年学生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努力成长为堪当国家建设重任的栋梁之材,充分体现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青年学生的关心和爱护。北大将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的回信精神,进一步推进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创新,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成长成才创造更好的条件。”

“衷心祝愿同学们都拥有一个精彩的人生!”总书记回信中的这句话,让多少北大学子热血沸腾!

“总书记的回信进一步坚定了我投身西部、投身基层的决心和信心。”曾在西藏志愿服务一年的中文系硕士生陈蒙,今年毕业后将赴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工作。谈起自己的未来,小伙子坚定地说:“中国的发展不能没有西部地区的发展,也不能没有农村的发展。通过自己点点滴滴的努力,为中国农村尤其是西部农村做一些事,踏踏实实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做一些贡献,这样的人生才是精彩的人生!”

第二篇:《雪域高原》教案

4.雪域高原

教学目标:

1.了解青藏高原的高寒环境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通过布达拉宫的建设了解我国长时间以来在促进民族团结方面做出的努力。

3.了解藏族人民的生活和文化习俗 教学重点:

在观赏“走进西藏”短片的过程中,去了解 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

用激情带动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克服畏难的学习情绪。教会学生用轻声假声唱高音部分。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3~4课时

活动过程:

一、播放歌曲,激情引入(播放李娜的《青藏高原》的歌曲)师:同学们,李娜的一曲高歌把我们带进了青藏高原。对青藏高原这块神奇的土地,你最想了解什么呢?

学生自由回答。衣食住行等方面讨论交流 分组说说。

让我们一起努力解决这些疑问。

二、交流认识

针对前面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学生现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然后全体交流,在资源共享中解决一部分问题

三、问题探究

多媒体出示图片:藏族同胞的穿着。

学生们观看后说一说藏族同胞的服饰有什么特点。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件藏袍,让学生亲自穿一下,介绍藏族人穿着藏袍的习惯,说说感受。

讨论:为什么藏民要这样穿着藏袍。

请学生用真实的藏袍为大家一边演示一边分析藏民如此穿的原因。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藏民的主食,分析青稞的生长特性,明确藏民生活与环境的关系。

小组讨论:青藏高原的地理环境和人们的生活习惯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

四、了解展示.课前布置学生对藏族人民的文化活动进行了解和研究。

以表演的形式展示藏民的习俗和文化(宗教习俗、待客习俗、歌曲、舞蹈等)。

交流对藏族文化的看法和感受。

辨析:如果我们不习惯藏族的生活习俗应该怎么办。

五、引导结合语文中的课文

让学生讲讲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学生对相关的历史背景进行补充、交流。讨论汉藏通婚的好处。

学生根据自己对布达拉宫的了解讲讲其他与布达拉宫相关的故事。六 交通发展

从牦牛到汽车火车飞机 投影青藏铁路的图片 了解青藏铁路的建设和通车 了解西藏经济的发展与交通的关系。学唱有关藏族的 歌曲了解藏族文化

雪域高原

教学目标:

1、了解藏族人民的生活习惯以及这些生活习惯与青藏高原气候的关系

2、通过了解藏族人民的民族习俗,使学生能够尊重、理解、欣赏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独特的文化。

3、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资料及进行专题研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领略雪域风情,懂得尊重、理解、欣赏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独特的文化。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引入

1.很高兴和大家一起上课,听咱们的老师介绍说同学们非常喜欢唱歌,今天老师特意给你们带来一首歌,想欣赏吗?欣赏前,老师提个小要求: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观察画面,看看从画面中你可以了解到什么?好,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会唱的同学可以跟着唱.播放<青藏高原>

2.现在同学们一定知道这首歌的名字,是青藏高原.对,歌中唱的是青藏高原,画面呈现的也是青藏高原,接下来,请同学们谈谈你对高原有哪些了解?

学生交流:

(1)青藏高原在我国的西南部,地势很高,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所以又称”世界屋脊”

(2)青藏高原山峦连绵起伏,资源丰富.(3)山上常年白雪皑皑,所以还叫”雪域高原”(相机板书)

(4)那里的主要居民是藏族人.听了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觉得同学们对青藏高原的了解不是很多,(已有的了解多半是停留在自然环境方面).那咱们班有没有同学去过那里,把你的所见所闻给大家说说?看来没有..今年暑假,老师有幸去了高原,那里风景优美,有如仙境,让人留连忘返.但更令我难忘的是那独具魅力的民族风情,.同学们想不想了解那里风土人情?我拍了很多照片,特意精选了几张带来,大家想看吗?今天我们就在欣赏与交流中走进高原,来领略雪域风情.二.交流(那天,我们下了车,漫步街上,尽情地感受异族风情.不停地拍摄照片)

1.同学们请看.第一张照片: 金花帽

这是什么?

你对它还有哪些了解?

学生: 这是金花帽.它是一种用金丝缎做面料,金丝带和银丝带做装饰制作而成,所以叫金花帽.它 是男女老幼都喜欢戴的民族帽.据说这种帽子是当年文成公主进藏后,在一次歌舞宴会上,看到天空的彩云,受到启发而连夜设计制作的藏族的帽子式样很多,除了“金花帽”、还有草帽“"羔皮帽”等.,请同学们欣赏:(各种各样的帽子.)

2.刚才我们从帽子中已经感受到一种浓郁的民族风情,接下来请同学们看这张照片,(围裙)你觉得她们衣服上最大的亮点是什么?

(围裙)

藏语叫什么?

谁来为同学们介绍一下藏族的围裙?

.每逢过节,她们腰系围裙,在一起唱歌跳舞.它是藏族妇女喜爱的衣物之一,也是藏族妇女的标志

这种围裙还作为装饰品,远销各地。我们用的围裙是怕弄脏衣服而系在腰间,而藏族的围裙却是作为一种饰品系在腰间.据史料记载,围裙是藏族先民依照雨后彩虹用14种颜色配成的条形图案编织而成。艳丽的围裙是藏族妇女穿着上的一大特色,那男士们又有何特点呢?

3.请同学们看屏幕:藏袍

(1)这就是藏族人最喜欢穿的衣服叫____藏袍

(2)藏袍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它们的基本特点都是长袖、宽腰、大襟、肥大.藏袍既无口袋也无纽扣,腰间系上腰带.)

一般夏天或劳动时只穿左袖,右袖从后面接到胸前,搭在肩上,也可左右袖均不穿,两袖束在腰间,但冬天一般两袖都穿上.(3):为什么藏族人穿藏袍有时脱一只袖子,有时脱两只袖子?

脱下袖子是为了凉快一点.(4)这位同学说得很好,脱下一袖或两袖就是为了散热,调节体温.这就需要了解一下高原的气候特点.哪位同学来谈谈这个问题?

4.学生交流;

(1)青藏高原 “海拔高,风沙大,气候高寒.”可以用地高天寒”这个词来形容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2)那里里冬季寒冷,夏季凉爽,气温的日变化大,早晚很冷,中午较热

(3): 这两位同学说得很好.青藏高原的气候最大的特点是昼夜温差大,藏族人常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来形容多变的天气.即使是夏天,也是早晚冷,中午热.肥大的藏袍夜间可以和衣而眠可以当被子。白天气温上升可脱出一个臂膀,或者两个都脱出.方便散热,调节体温。久而久之,脱一袖的装束便形成了藏族服装特有的风格.5.特殊的高原气候使藏袍形成独特的着装风格,那么哪些农作物又可以适应高原气候在那里生长呢?请同学们看屏幕:这是在去藏民家的途中所拍到的

(1)猜猜,照片上黄澄澄的一片是什么呢?青稞

谁来说说青稞?

生:青稞是一种大麦,喜凉耐寒,是青藏高原上的主要农作物.(2).对,高原上除了青稞,还有小麦,豌豆.由于日照强烈,所以都长得穗大粒重.蔬菜水果也长得很好.一路上我们尽情地欣赏异域风光,不知不觉就来到了藏民家,藏民的热情好客及注重礼节在这次藏民家访中得到了很好的印证.这里说一下,藏民家访是现在高原旅游中新兴的一项活动,就是游客到藏民家去体验藏民风俗..9同学们.请看,这张照片记录的就是藏民待客的最高礼节,这种礼节是什么,知道的同学大声说出来?

(1)对,献哈达.它表示对客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敬意。

(2)当时,我们刚进去,主人已经在一楼的梯口,双手高举着洁白的哈达,恭恭敬敬地献了上来。睢,这位客人赶紧学着主人的样子,身体微微前倾,恭敬地说了句:“扎西得勒!”(意思是吉祥如意)主人把哈达戴在他的脖子上.(3)你们通过查阅资料,对哈达还有哪些了解,谁愿意起来交流交流?

哈达是藏族人民作为礼仪用的丝织品,是社交活动中的必备品

哈达通常是白色.也有红黄白绿蓝五彩哈达,五彩哈达在特定场合使用.(是的,通常在举行佛事时使用)

逢年过节,人们互敬哈达,互祝吉祥如意,阖家平安。

10.献完哈达,我们就开始品尝藏族人离不了的两种饮品,一酒一茶?什么酒,什么茶?

(1)对,不过在饮酒喝茶时可别忘了其中的礼节.谁可以起来说说?

学生交流;

喝酒时,要轻蘸三下,再向天弹三下,表示敬天,敬神,敬地.然后说”扎西得勒”,再一饮而尽.(2)(一杯青稞酒里还蕴含着一定的宗教文化的内容,藏族可以说是一个信仰宗教的民族,所以我们在那里应尊重藏民的信仰.记住,喝青稞酒时先轻蘸三下,向天弹三下.)

(3)喝酥油茶呢?

喝酥油茶不能一饮而尽,要慢慢喝.离开时再一饮而尽.11.对,这位同学说得简单明了.老师不再重复了.在藏民家,我发现了一种器具,大家想不想看?请同学们看,这种器具在那里是家家必备,你猜猜它是用来做什么的?

它可能用来做酥油茶的

是的,它的名字叫打茶筒..早晨起床后,就用它来打酥油茶.通常藏民们都是早上喝上几碗酥油茶后再出去劳动.酥油茶有很强的御寒作用.12.饮过甘甜清纯的青稞酒,喝下醇香可口的酥油茶、主人又盛宴款待我们,有一种食品我特感兴趣,请同学们看屏幕:

(1)这是藏族人的主食,一日三餐都离不了.请说出它的名字.(2)它吃的时候就像这样揉成团子,它的主要原料是什么? 主要原料是青稞(豌豆)

(3)怎么做成的?

把青稞豌豆炒熟,磨细成面,吃时用酥油茶或青稞酒拌和,捏成小团就可以吃了.外出携带很方便.这糌粑的产生还有一段故事呢?同学们想听吗?

相传公元七世纪,藏王经常带兵打仗。但雪山连绵,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给养困难,为此,藏王日夜忧虑。一日夜里,在天上的格萨尔王托梦给藏王:何不将青稞炒熟成面,既便于携带又易于贮藏。藏王醒来,恍然大悟,立即命令部下烧锅磨面,青稞炒面飘香,其加工方法很快传遍了雪域.(13.西藏素称”歌舞的海洋”, 都说藏族同胞“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

果真如此.在宴会中,歌舞表演就开始了.请同学们看)

13.藏民的热情好客让人激动不已,走出家门,悠闲地漫步在草原上,真是让人心旷神怡,草原上最引人注目的是什么呢?请看屏幕:牦牛

(1)大家说这是什么

(2)对,现在同学们看到的就是高原上特有的动物牦牛.关于牦牛,你知道哪些?谁来交流

学生交流:

牦牛身上的毛很长,十分耐寒, 能睡在冰雪上却不觉的寒冷.牦牛身体矮小健壮,能驮非常重的货物,.牦牛的耐力很好.能在高寒山区,昼夜连续行走20—30天,因此被人们称为高原之舟.牦牛还是耕地的能手.牦牛在雪山草地,登山运动员的登山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车无法行的地方它可以行走.(3)是啊,史书上这样赞誉牦牛 “行冰天雪窖中不畏冷,虽数日无水草,犹驮二百余外,行走不衰,真边地之宝畜也

(4)牦牛的作用还不止如此,大家看这是什么:出示牛皮船.这是牛皮船.(5)谁可以来说说你对牛皮船的了解?

它是用牦牛皮做成的,前后一样宽,里面用几根木棍撑起来,可坐8至10人,它是藏族人民制造的一种独特的江河交通工具.高原上有些江河常常水流湍急,木船无法行进.这种情况下牛皮船就可以发挥它的作用,但它只能顺水行舟.从上游出发,到岸后,把它拖上来,背回上游,现在多用在游客游玩中.可见,牦牛在高原的运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现在,高原的交通有了很大的改善,拉萨的贡嘎机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机场.公路铁路已开通.交通业的发展对西藏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天路>这首歌就是为了庆贺青藏铁路的完工而创作的,最后,让我们一起欣赏这首歌,真诚祝愿<天路为高原人民的生活开辟幸福的大道,汉藏两族人民心连心携手共前进.

第三篇:第二单元 雪域高原

第二单元 雪域高原

一、教 学 目 标

(一)能够对藏族音乐感兴趣,喜欢聆听、演唱藏族民歌及具有藏族风格的通俗歌曲,愿意探索有关藏族的音乐文化知识,能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实践活动。 (二)能够比较准确地用轻声演唱《走进西藏》,并尽可能地做到背唱这首歌的后半部分。 (三)能够聆听并辨别藏族歌舞音乐——囊玛、堆谢及藏族风格的通俗歌曲,并能感受、体验它们的音乐情绪。 (四)能够有感情地并较为和谐、均衡地演奏《翻身农奴把歌唱》。



二、教 材 分 析

(一)《走进西藏》  《走进西藏》是电视剧《孔繁森》中的主题歌。这首歌并没有直接歌颂孔繁森的支言片语,却用含蓄的话语提出了两个“也许”的问题。孔繁森究竟发现了什么理想?他又看见了什么样的天堂?歌中的回答也是含蓄的。即:“走进雪山”、“走进高原”、“走向阳光”。这种回答概括了孔繁森走进西藏的功绩,也歌颂了孔繁森为西藏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这首歌为C宫调、4/4拍,采用单二部曲式结构而成。歌曲的第一乐段由两个较长大的乐句组成。其音乐情绪深沉、悠远而高亢。间奏之后的第二乐段也由两个严谨而对称的乐句组成。其音乐情绪优美、明朗而带有舞蹈性。它反复之后,增加了一个补充句,并用它结束了全歌。在创作手法上,这首歌使用了藏族民歌的音乐素材,同时也使用了通俗歌曲的创作方法。这不仅使歌曲具有了鲜明的民族音乐风格,也使它具有了浓郁的时代气息。

(二)《阿妈勒俄》

1.《阿妈勒俄》是藏族“囊玛”中的一首古典歌曲。新中国成立后,藏族人民又在这首古典歌曲中融进了崭新的时代内容。这首歌的歌词采用我国民歌的传统比兴手法写成。歌中写道:“天上的星辰很多,唯有北斗星最明。地上的树木很多,唯有松杉最高。家乡的亲友很多,唯有爹娘最亲。世上的人很多,唯有解放军最好。”它用非常简练的文字,阐明了许多生活的哲理,寓意深刻,艺术性很强。《阿妈勒俄》为E商调、2/4拍,由两个乐段构成全曲。歌曲的开头有一段流畅的引子。第一乐段的旋律优美而抒情。其中,部分旋律有离调现象,给人一种清新的感受。第二乐段的旋律虽然也是优美抒情的,但其调性稳定,从而又使人们感到其情绪显得深沉。纵观全歌,它有以下明显特点: 其一,每个乐段的开始都用衬词起头。如:

 其二,每个乐段的结尾都使用固定的旋律及衬词。如:



其三,除了歌曲的引子外,乐段与乐段之间都使用间奏予以过渡。

2.拉萨——是西藏自治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由于这里自古以来就杂居着藏、汉、回、蒙古等民族的人民,这就为多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机会,同时也为囊玛这种古典歌舞的产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们说囊玛的真正创造者是居住在西藏的各族人民,特别是藏族人民。

囊玛,在藏族的语言文字中含有“室内”的意思。可见,这种歌舞音乐是在室内演出的。由于这种音乐体裁的室内特点,曾经被人们误认为它是一种“宫廷音乐”。其实,它来源于民间,并且有着悠久的历史。只是发展到17世纪中叶(清初顺治九年),五世**阿旺洛桑嘉措从北京受封回到拉萨后,才在布达拉宫模仿清制建立了歌舞队,并且开始吸收囊玛的一些曲子为宫廷所用。所以说,囊玛是从民间进入宫廷的,囊玛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宫廷文化的影响,其中难免存在封建的糟粕。因此,对囊玛这种音乐体裁,我们应采取客观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去正确对待。通常,囊玛以歌为主、以舞为辅,演出的人数不限、可多可少,常在室内演出。其音乐结构由三部分组成。即:引子、慢板歌舞、快板舞曲。引子的旋律比较固定。慢板歌舞以唱为主。唱时有少量的舞蹈动作,也很少有队形上的变化。快板舞曲的音乐速度很快,富于跳跃性。其音乐情绪显得热烈奔放、粗犷豪爽;舞者则随着音乐手舞足蹈,气氛热烈而活跃。囊玛的伴奏乐队多用以下几种乐器:竹笛、扬琴、扎木聂、根卡、胡琴、持琴(类似二胡)和串铃等。

(三)《正月十五那一天》  1.唐太宗时期(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嫁给藏王松赞干布。文成公主进藏的时候,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包括大量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带进西藏,因而对汉藏两族的文化交流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藏族人民都很崇敬她,并以歌舞艺术的形式来赞美她。《正月十五那一天》就是这样一首藏族民歌。《正月十五那一天》又名《埃马林几》或《请你听一听》。它是一首史诗性的颂歌。歌中把文成公主进藏时的盛况以及藏族人民的高度热情强烈地表现出来,从而把汉藏两族人民团结一心、亲如一家的主题思想揭示得清清楚楚。《正月十五那一天》属于藏族民间歌舞“堆谢”中“觉谢”一类的民歌。歌曲为D宫调,2/4拍,速度较快,由一个完整的单乐段构成。它用分节歌的形式来表现歌曲的思想内容,音乐情绪轻快活跃,具有舞蹈性的特征。2.在藏文中,“堆”是“上”的意思。堆谢是指产生于雅鲁藏布江上游(拉孜、萨迦、昂仁、萨噶)一带的民间歌舞。公元13世纪(元朝),萨迦地区的经济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由于出现了扎木聂这种乐器,并为当地的歌舞——果谢作伴奏。于是,逐步形成了一种有固定前奏、间奏和尾声的、具有完整结构形式的歌舞。这种歌舞被称之为堆谢。当堆谢传人拉萨之后,它的歌词得到专业艺人的加工,音乐被程式化,曲目也随之固定,伴奏乐器得以增加(如:笛子、扬琴、根卡、二胡等),舞蹈动作变得文雅华丽,从而以更加成熟的形态展示出来。这种新的堆谢——有人称它为“拉萨踢踏舞”,便在更广泛的地区传播开来。堆谢一般可分为两类。第一类被称做“降谢”,速度较慢,旋律抒情而悠扬;第二类被称做“觉谢”,速度较快,旋律轻快而活泼。《正月十五那一天》属于后者。

(四)翻身农奴把歌唱  《翻身农奴把歌唱》是用同名歌曲编配的器乐小曲。D羽调、2/4拍,中等速度,单乐段结构。其旋律优美动听、婉转流畅。它的伴奏声部均为打击乐器,基本上使用均匀的、舒展性的节奏与主旋律相配合,铃鼓的滚奏增加了乐曲的活跃气氛。因此,整个乐曲给人一种温馨的、幸福的、轻歌曼舞的印象。

三、教学建议

(一)学唱《走进西藏》 1.学唱之前,应引导学生聆听这首歌的录音,以便学生对歌曲留有完整的印象。2.可以采用聆听歌曲,让学生轻声跟唱的方法初步学会歌曲。3.要引导学生重点学唱《走进西藏》的齐唱部分。在歌曲结尾的地方,旋律音处于高音区,对于变声的学生来说是有困难的。因此,可以用降低调高或轻声演唱的方法妥善处理。4.在学唱过程中,可适当地引导学生讨论这首歌的思想内涵、艺术表现手法及音乐风格等,以利于学生更好地表现歌曲。5.演唱这首歌时,可以采用老师领唱、学生齐唱的形式;也可以采用小组演唱齐唱部分的形式。在演唱齐唱部分时,也可以适当地增加一点儿简洁的藏族舞蹈动作。

(二)聆听《阿妈勒俄》、《正月十五那一天》 1.聆听《阿妈勒俄》时,应引导学生注意其三个明显的艺术特征。即:乐段的开头都用“阿妈勒俄”这个衬词启始;乐段的结尾都用的旋律收束;乐段与乐段间都用间奏予以过渡。在聆听《阿妈勒俄》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囊玛”的产生及发展简况、“囊玛”的结构特征以及它在艺术上的一般特征进行探索并具有初步的了解与认识。2.聆听《正月十五那一天》时,要引导学生在音乐情绪上、音乐风格上(特别是与其相关的音乐要素和音乐表现手段上)与《阿妈勒俄》进行对比,进而对“堆谢”“囊玛”这两种音乐体裁有较为深入的认识。与此同时,应该引导学生了解、懂得有关“堆谢”及它的发展简况、艺术特征等知识。《正月十五那一天》的旋律比较简洁,又多次地重复出现,易于上口学唱。因此,可以引导学生学唱这首歌(包括它的歌谱在内)。聆听《正月十五那一天》的过程中,也可以试着跳一跳藏族踢踏舞。初跳时,可放慢速度,先学会舞步。接着,老师用中速弹奏钢琴,引导学生逐步适应。最后,再伴随音乐用原速舞蹈。值得注意的是: (1)场地条件要宽敞一点儿,卫生条件要有保障,避免把教室搞得尘土飞扬、无法上课。

(2)活动时间不宜过长。聆听《正月十五那一天》应渗透进行民族团结的思想教育。 (三)演奏《翻身农奴把歌唱》时,要注意主旋律声部的流畅性及乐曲的句法,切勿将乐曲的旋律一个音一个音地迸着吹奏出来,也不要在不该断句的地方断句。在整个乐曲中,要控制铃鼓滚奏的力度,摇动铃鼓的力量要适当。为了表现出音乐的高潮,第16—19小节的力度要强一些。因此,第15小节中铃鼓的滚奏和鼓的六连音节奏要用渐强的力度予以铺垫。第20小节之后又要逐步恢复到原来的力度上。乐曲反复后,在结束句的部分应作渐慢的处理。

(四)《实践与创造》中的第四题,只有第三首歌《青藏高原》是选用藏族民歌的素材创作的。

第四篇: 雪域高原教学过程

雪域高原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同学们都喜欢旅游吧?这个假期你们去了哪些地方?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地方?为什么?最远到过哪里?今天老师会带你们去一个遥远的地方,那里有着独特的风光,我相信在座的同学没有一个人去过,老师也没有。那里是许多人心中向往的一块圣地。。一、一、歌曲导入

我们先听一首歌,这首歌大家一定很熟悉,会唱的同学可以跟着唱。好,我们一起来欣赏吧。1、1、播放《青藏高原》

知道这首歌的名字吗?知道这首歌是谁唱的吗?(对,是韩红,一位著名的藏族歌手)这首歌歌唱的是哪里?

对!青藏高原!一曲高亢嘹亮、婉转悠扬的歌曲把我们带进了古老而神秘的青藏高原。对于青藏高原,同学们以前有哪些了解?

2、交流自己的所知所见。

二、了解青藏高原的地理环境

看来同学们知道的还不少呢!大家想不想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五这个地方?

1、(出示课件——中国地形图)同学们,这就是青藏高原,它位于我国西南部。这块面积辽阔的神奇的土地,有哪些特征呢?老师带来一段视频,我们一起看一看吧!看的时候一定要认真用心,一会老师还有问题要问你们呢。

(播放《青藏高原地理环境》)

(1)

(1)

同学们,看了刚才的这段视频,你发现青藏高原的地形有哪些特点?

学生谈发现。

(2)如此独特的地形特征,那么它的气候又是怎样的呢? 学生谈认识。

2、青藏高原的特点用四个字概括就是“地高天寒”。这是地势高,是典型的高寒气候,冬季严寒,夏季凉爽,空气稀薄,气温日变化大,早晚很冷,中午比较热。(出示课件)

3、正因为有这样的地理环境,也就造就了高原与众不同的风景。在这里群山连绵,山峦起伏,山上常年白雪皑皑,所以还叫“雪域高原”。板书——雪域高原。同学们,想不想去领略一下独特的雪域风光呀?

(有人说,这里是离天最近的地方。由于没有工业排放的污染,空气特别清新,天空是湛蓝湛蓝的,显得更高更远。蓝天下,白云在追逐,数以千计、大小不一的高原湖泊犹如无数颗耀眼的珍珠撒落在广阔无垠的青藏大地上,冰洁的雪山与清澈的如碧玉般的湖水相依相伴。。成群奔跑的是素有“高原精灵”之称的藏羚羊。这是藏民们心中的图腾——“高原之舟”牦牛。)

看来大家还沉浸在神奇美丽的雪域风光中。好,现在,你对青藏高原又有了怎样新的认识?这片神奇的土地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学生谈认识。

三、走进青藏高原

西藏以它神奇的自然风光、独特的宗教特色和淳朴的民俗民风成为国内独树一帜的旅游胜地。假如同学们有机会去青藏高原,那一定会有热情好客的藏族人家欢迎你。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活在这片高原上的藏族人民是如何生活的呢?老师在课前已经让同学们搜集相关的资料了。下面,我就考考你,看谁的知识丰富,看哪个小组的资料最全。

同学们有没有看过中央台的《三星智力快车》?今天我们一起搭乘智力快车走进雪域高原,感受那里的民俗风情。

(一)智力快车

1、比赛在五个小组之间展开。哪个同学愿意给大家读一读比赛要求?(课件出示比赛要求)

其中“必”力同心类的题目是每个小组的必答题,一共五道题,每个小组任选一题。“抢”手如林,不分组,先举手先得,答对给所在小组加十分。“智”慧探究是小组合作共同完成,有价值的答案加20分。好,下面各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前来抽“必”力同心类的题。给每个小组三分钟的准备时间。

2比赛过程:

(1)“必”力同心:

服饰类:藏族人民喜欢穿藏袍,请说一说藏民穿藏袍的习惯穿法。

(高原气候晚上很冷,中午较热,肥大的藏袍夜间可以可以和衣而眠,白天气温热时可脱出一个臂膀,或者两个都脱出,方便散热,调节体温,久而久之,脱一袖的装束便形成了藏族服装特有的风格。同学们看,尽管高原的环境比较恶劣,但是勤劳智慧的高原人民依然采取很多好办法去适应环境,培养学生尊重、热爱藏族人民的情感。)

这位同学说得真好,来,我们一起欣赏下藏族人民的服饰。现在让我们继续交流。

饮食类:猜图:猜猜这是藏族的一种什么食物?并简要说出它的制作方法。

(糌粑是藏族的主食。藏族人一日三餐都有昝粑。吃糌粑时,碗里放上一些酥油,冲入茶水,添上炒面,用手搅拌。待炒面、茶水、酥油拌匀,能用手捏成团,就可以进食了。)

居住类:()是石木结构的藏区代表性建筑,()则是牧区藏民采用的一种建筑形式。同学们想不想看看?出示课件。交通类:为什么说牦牛全身都是宝?

(牦牛在藏民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牦牛性情温和,具有极强的耐力和吃苦精神。被称为“高原之舟”。藏族人民衣食住行烧耕都离不开它。人们喝牦牛奶,吃牦牛肉,烧牦牛粪。它的毛可做衣服或帐篷,皮是制革的好材料。角可制工艺品,骨头是药材。牦牛素有“高原之舟”之称,它既可用于农耕,又可在高原作运输工具。史书上这样赞誉牦牛 “行冰天雪窖中不畏冷,虽数日无水草,犹驮二百余外,行走不衰,真边地之宝畜也”。)

由此可见,青藏高原特有的环境造就了西藏人民穿衣,饮食及交通工具的与众不同。礼仪类:藏族人给客人敬酒时,客人须先用右手无名指蘸一点酒弹向空中,连续三次,这表示什么?

(敬酥油茶也是藏家的日常礼节。敬茶时讲究长幼有序、主客有序和尊卑有序。先长辈、父母、客人和尊者,再晚辈和主人。繁多的礼仪表明了藏族人民是多么热情好客,同学们假如到了那里,一定要入乡随俗哦。要尊重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

2、“抢”如林

紧张的抢答,同学们注意力一定要高度集中,不然,宝贵的分数就会错失哟!好,开始!课件出题。

(藏历年除夕晚上,全家吃面古突辞旧迎新的时候,总是先请老人吃第一碗。初一黎明,家中最小的姑娘或媳妇要抢先背回第一罐水,调制成酥油茶敬献老人,以此表示晚辈对老人的孝敬和祝福。同学们看,无论哪个民族,都把孝顺老人做为最重要的一种美德。

同学们,今天我们的课堂中来了许多客人,我们这作主人的也为我们尊贵的客人献上我们最真挚的祝福吧,请将们手中的哈达献给我们尊贵的客人吧!)

呵呵,好紧张。来,我们看一段藏族舞蹈,放松一下。

3、智慧探究 出示课件。

这道题需要每个小组成员的精心合作。好,三分钟时间准备。这个20分的合作探究题最后会花落谁家呢?

(二)总结成绩,评选最佳快车小组。

希望同学们下课后,继续搜集、整理有关青藏高原的资料;下节课我们继续探讨。

四、总结升华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形态诞生在水中,水是生命之源,水是中华民族文明之源。孕育着我们伟大中华民族的三条大江河长江、黄河、澜沧江,其发源地就在青藏高原。这三条大江河从青藏高原的腹地出发,带着生命和活力,百万年来不倦地向东、向南波飞浪卷、穿峡越谷一泻万里,滋润和养育着中华大地的风华万物,催生出灿烂的中华文明。

第五篇:让青春在雪域高原上闪光

让青春在雪域高原上闪光

------余英霞 生产技术处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同事们:

大家晚上好!我是生产技术处余英霞,今天我为大家演讲的题目是:让青春在雪域高原上闪光。

二十世纪初,一场波澜壮阔的“五四”运动,震惊了世界,唤醒了民众勇担大义的灵魂。今天,紫金矿业吹响了“我为新一轮创业立新功”的号角,作为新时代的有志青年,我们应紧跟着总部的步伐,传承五四精神、彰显企业文化、弘扬紫金创业精神。奉献我们的青春年华、创造我们美好未来!

新时代孕育着新的使命,让年轻的生命在碌碌无为中消亡不是青春的作派;让美好年华在消极倦怠中流逝更不是青春的本色!每个人都有过美丽的青春,有的人青春美丽在雪山哨所,有的人青春美丽在菁菁校园,有的人青春美丽在无影灯下……而我将青春美丽在高原,每天重复同一个业务流程,觉得总有统计不完的数据,理不完的帐,每天的工作千篇一律,周而复始,实在乏味。20多岁的我也曾经困惑,这样的工作这么琐碎,怎么能实现心中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呢?但是,当看到周围的同事默默无闻的工作,兢兢业业、尽职尽责,我理解了。做为一名威斯特的员工,从走上岗位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应该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信念,就应该有让青春在高原上闪光的决心。

站在今日的辉煌,我们翻开重重的历史,威斯特公司艰辛而成功的走过了六个春夏秋冬。在这2000多个日日夜夜里,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挫折,然而正是这2000多个昼夜,我们威斯特全体员工付出的是汗水!是智慧!2009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国内各大矿业纷纷进入“冬眠”阶段,然而我们在集团公司和公司领导的带领下,迎难而上、共克时艰,努力化挑战为机遇,以顽强的奋斗拼搏取得了不凡的成绩。例如,在2009年5月11日,取得日产铜金属量和日回收率创历史新高,实现了日产铜金属量110.068吨和回收率80.074%的历史纪录,2010年4月23日,我们再次打破纪录,一次次振奋人心的消息,使员工更加有了干劲、有了信心,而我们威斯特也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从一个辉煌走向另一个辉煌!

成绩只代表过去,未来还需要我们去创造。新一轮的创业号角已经吹响,对事业的无限热爱,犹如我们踏遍的青山,连绵不绝,这份炽热、执着的情怀激励着我们永往直前,我们意气风发,我们斗志昂扬,我们前进的步伐会迈得更坚定、更稳健,年轻的朋友们,让我们的青春在雪域高原上闪光吧!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下载在雪域高原(优秀范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雪域高原(优秀范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金山之光辉映雪域高原

    神奇天路载来幸福吉祥 ——写在青藏铁路暨京藏列车T27/28次开通运营四周年之际 ● 记者郭伟东 孙建国2010年7月1日,青藏铁路暨京藏列车T27/28次开通运营四周年。 四年前,胡锦......

    15册第二单元雪域高原

    第二单元 雪 域 高 原 教学内容 课本P 1 “走进西藏”短片欣赏。 2 学习歌曲《走进西藏》。 教学目标 教参P 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在欣赏与歌唱中,感受富有西藏雪域高原......

    历经艰难战雪域 拼搏奉献在高原

    历经艰难战雪域 拼搏奉献在高原—四川省国道318线甘孜境段改造工程指挥部先进事迹材料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xiaoping 发布时间:2007-6-14 阅读:1068次 国道318线甘孜境段改造......

    公司雪域高原区域党建工作

    公司雪域高原区域党建工作近年来,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的建设,公司党委结合实际,在青海五个项目部深入开展了雪域高原区域党建工作,按照整合区域资源、发挥整体优势的指......

    服务雪域高原铸造移动辉煌

    服务雪域高原铸造移动辉煌 西藏自治区地跨我国西南、西北两大地区,与南亚大陆5国相邻,是我国西南边境的天然屏障,加上特殊的历史背景,在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

    愿做雪域高原的守护者[推荐5篇]

    第九届中华宝钢环境优秀女性 ——区环境监察总队次喜白宗先进事迹材料 她,惜山、惜水、惜蓝天…… 她,爱家、爱国、爱西藏…… 次喜白宗,一名土生土长的藏家女孩,一个致力西藏......

    小学品德与生活 雪域高原 教学设计大全

    山东人民版《品德与社会》第三单元第四课 《领略雪域风情》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领略雪域风情》是山人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三单元《不同的环境多彩的生活》第四课的第......

    第二单元 雪域高原 单元分析 初二音乐教案

    第二单元 雪域高原 单元分析 第一课时 (一)《走进西藏》 1.作者简介 张千一(1959 — ) 作曲家。朝鲜族。辽宁沈阳人。1976年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管弦乐系。1984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