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服务雪域高原铸造移动辉煌
服务雪域高原铸造移动辉煌
西藏自治区地跨我国西南、西北两大地区,与南亚大陆5国相邻,是我国西南边境的天然屏障,加上特殊的历史背景,在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由于西藏山高路险、地广人稀、高寒缺氧、气候恶劣,被称为“生命的禁区”。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随时都会面临生命极限挑战的地方,西藏移动人凭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奇迹,网络通达西藏所有县市,实现了世界最高峰的移动通信覆盖,为西藏自治区的通信发展与经济腾飞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中国移动西藏公司成立十周年之际,《电信技术》推出专题报道,记录了移动通信人在雪域高原艰苦创业的不凡历程。
从零起步 创区内一流
2000年6月9日,西藏移动正式成立。成立之初,可以说是一穷二白,当时刚刚分营的西藏移动基础很差,企业面临着网络能力不足、人才紧缺等诸多难题,但是西藏移动人没有畏惧,他们迎难而上,紧紧围绕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的战略,确立了“远赶西部先进,近创区内一流”的战略目标。西藏移动因地制宜,从客户需求出发,不断优化营销组织架构,从员工的思想观念、业务营销模式、企业运营机制等全方位服务市场发展,同时努力提高企业整体效益,到2002年5月,西藏移动拉萨GSM客户就突破了10万大关,并改写了西藏通信业从不赢利的历史。随后,西藏移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网络基础不断加强,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客户规模每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2007年增幅更是达到33.5%,成为西藏最大的电信运营商。截止到2008年底,西藏移动的网络已覆盖7个地市73个县,区内市场份额超过50%,用户总数超过100万,其中通话用户数超过80万,基站总数1 600余个,交换机交换容量317万。
突破禁区打造“信息天网”
十年来,西藏移动人艰苦奋斗,建设完成一大批通信基础设施项目,网络覆盖全区主要交通干线、重要旅游景点、重要乡镇和人口相对集中的村镇。2004年8月,西藏移动网络覆盖全区73个县(市)城区,提前一年半实现“县县通移动电话”目标。2004年9月,西藏移动第一条光纤传输系统(拉萨-林芝-朗县光纤系统)正式开通。2005年8月18日,西藏移动成功开通珠穆朗玛峰大本营移动通信基站,把移动通信信号永久性地留在了世界最高峰,为人类登山运动提供通信保障。2006年,西藏移动实现全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青藏铁路沿线网络覆盖,目前覆盖率超过85%。2007年6月9日,中国移动第一条进藏光缆成都—拉萨一级干线传输光缆开通运行,实现了中国移动省级光传送网全部覆盖全国31个省市(不含港澳台)的目标。2007年9月3日,中国移动GSM网珠穆朗玛峰地区覆盖工程正式启动,为“奥运圣火跨越珠峰”活动提供通信保障。2008年12月,日喀则、那曲、昌都等分公司实现“乡乡通”移动电话目标。2009年7月,西藏移动在山南地区实现县县通光缆目标。2009年5月,西藏移动全区软交换端局系统VoIP改造、HLR集中化改造、拉萨业务区无线网络改造和拉萨业务区无线扩容四大网络改造工程完成,标志着西藏移动成为中国移动第一个实现全网语音IP化的省公司,为全业务IP化、TD-SCDMA业务的顺利扩展和平滑演进打下坚实基础。对于西藏移动通信网络的建设和发展,原国家信息产业部和自治区党委政府有关领导都给予了高度赞扬,称其为一张沟通西藏内外的信息“天网”。
全力发展TD-SCDMA开启3G新时代
发展和完善TD-SCDMA是国家赋予中国移动的特殊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对于西藏移动具有重要意义,这标志着雪域高原将进入3G时代。2009年1月17日,西藏移动第一个TD-SCDMA示范基站建成并测试开通,打通西藏历史上第一个TD-SCDMA电话。经过技术测试,视频电话和短信功能正常。随后为了保障TD-SCDMA网络按时正式商用,西藏移动突破西藏无冬季施工的先例,在高海拔、低气温、强紫外线、风沙猛烈的西藏高原冬季启动了中国移动TD-SCDMA二期工程(拉萨业务区)建设。该工程主要以覆盖拉萨为主,规模为163个基站,其中网络覆盖目标达到92.5%,接通率达到93.2%,掉话率为2.91%,均超过了基准值,向挑战值逼近。通过二期网络建设,西藏移动完成了拉萨市区TD-SCDMA网络无缝覆盖,同时完成了重要VIP站点、大型公共场所、办公楼、商场、酒店等重要站点的室内覆盖。2009年5月9日,西藏移动在拉萨正式推出188号段并全面启用G3业务。
为了进一步提高用户对G3的感知,西藏移动随后启动了TD-SCDMA网络三期工程,完成对拉萨城区TD-SCDMA网络的深度覆盖。同时对林芝地区主城区进行TD-SCDMA网络覆盖,完成第一个地级市的TD-SCDMA网络覆盖工程。TD-SCDMA四期即将开始,TD-SCDMA网络将覆盖西藏所有地市,包括拉萨、山南、林芝、那曲、日喀则、阿里等市以及下属县级城市,将会给西藏更多的人带来G3的体验,让他们真正感知3G生活。
推进两化 描绘“数字西藏”蓝图
两化融合,打造“数字西藏”,对于全面提升西藏的综合竞争力,提高西藏各族群众生活质量,维护西藏稳定与安全,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响应国家对电网实现节能高效目标的要求,西藏电力要实现对全区所有重要变电站、电网运营等的实时监控与调度。为此,2008年西藏移动在充分考虑电力传输安全的前提下,为西藏电力营销部开发和开通了无线远程数据监控业务。2009年,西藏移动在西藏自治区公安厅政法应急指挥系统公安信息移动接入系统(警务通)项目、自治区财政厅四级网络专线接入项目、自治区组织部党员远程教育项目等重大项目中顺利中标,取得重大突破。这些成绩的取得充分体现了西藏移动在系统集成应用方面的综合实力,并为即将展开的全业务竞争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2009年8月4日,西藏移动“动力100”信息化体验厅正式开业,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李正茂副总裁和西藏自治区丁业现主席助理为西藏移动“自治区信息化示范基地”揭牌。同期,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和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字仪式在拉萨举行。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和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将在推进TD-SCDMA的建设和应用;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普遍服务投入力度;推进西藏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推进农村信息化“惠民”工程;推进电子政务畅通工程;推进移动电子商务工程;弘扬西藏民族文化,促进特色产业发展;立足资源优势,打造西藏旅游信息化等八大领域进行深度合作,努力推动西藏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向前发展。
正德厚生 促建平安和谐西藏
在企业取得跨越式发展的同时,西藏移动秉承“正德厚生 臻于至善”的企业价值观,以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实际行动,承担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为西藏地区公益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在村通工程攻坚战中,西藏移动克服困难,通过各参建单位的艰苦努力,到2008年底,共完成1 090个目标村的覆盖,占西藏移动“十一五”任务目标的71%。在世界海拔最高乡和国内人口最少乡分别开通移动电话,解决了偏远乡村农牧民和边防军民通信难的问题,对推进农村信息化进程和维护西藏边防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拉萨3·14事件”和拉萨当雄地震发生后,西藏移动服从指挥,听从调遣,积极行动,昼夜坚守,深入特殊敏感地区和地震重灾区,进行现场应急通信保障,采取多种非常措施,确保在处置“拉萨3·14事件”中的特殊通信需求;在拉萨当雄地震发生后,西藏移动启动紧急预案,派出应急通信车前往震中保障通信,第一时间打通地震重灾区与外界的通信联系,受到自治区党委、政府和自治区通信管理局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
近几年来,西藏移动先后在公益事业方面累计投入超过1 000万元人民币。培训中小学校长270名,建设2个农村青年示范点、20个农村青年中心和43个中国移动爱心图书馆(室),大力支持西藏教育、体育事业;积极捐助拉萨特殊学校,努力帮助残疾人;认真开展“绿箱子”环保活动和“珠峰环保行”活动,积极支持国家的环保公益事业。西藏移动先后获得了“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自治区“文明单位”、“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西藏自治区青藏铁路建设先进集体”和“自治区纳税大户”等荣誉。
第三次创业再铸辉煌
如今的西藏移动已与十年前有着天壤之别,无论是企业核心竞争力还是社会影响力都不可同日而语。西藏移动人并没有满足和沉浸于已有的成绩,而是清醒地认识到目前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新的目标。2009年,西藏移动戴忠总经理针对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提出了开展“第三次创业”的响亮口号,要求认真做好“把握客户需求,扩大市场优势;优化资源投入,发挥资源效益;强化网络能力,完善支撑系统;强化精细管理,构建卓越组织;塑造优秀文化,创建企业和谐环境”的工作。2010年西藏移动将聚焦三大任务:一是以战略、预算和绩效“三驾马车”为驱动,打造全业务竞争新优势;二是推进自主创新,积极承担TD-SCDMA发展重任;三是深化与政府的战略合作,做好“一号工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西藏移动人必将在3G和全业务时代再创辉煌,为西藏的稳定和发展再立新功。
第二篇:《雪域高原》教案
4.雪域高原
教学目标:
1.了解青藏高原的高寒环境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通过布达拉宫的建设了解我国长时间以来在促进民族团结方面做出的努力。
3.了解藏族人民的生活和文化习俗 教学重点:
在观赏“走进西藏”短片的过程中,去了解 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
用激情带动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克服畏难的学习情绪。教会学生用轻声假声唱高音部分。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3~4课时
活动过程:
一、播放歌曲,激情引入(播放李娜的《青藏高原》的歌曲)师:同学们,李娜的一曲高歌把我们带进了青藏高原。对青藏高原这块神奇的土地,你最想了解什么呢?
学生自由回答。衣食住行等方面讨论交流 分组说说。
让我们一起努力解决这些疑问。
二、交流认识
针对前面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学生现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然后全体交流,在资源共享中解决一部分问题
三、问题探究
多媒体出示图片:藏族同胞的穿着。
学生们观看后说一说藏族同胞的服饰有什么特点。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件藏袍,让学生亲自穿一下,介绍藏族人穿着藏袍的习惯,说说感受。
讨论:为什么藏民要这样穿着藏袍。
请学生用真实的藏袍为大家一边演示一边分析藏民如此穿的原因。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藏民的主食,分析青稞的生长特性,明确藏民生活与环境的关系。
小组讨论:青藏高原的地理环境和人们的生活习惯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
四、了解展示.课前布置学生对藏族人民的文化活动进行了解和研究。
以表演的形式展示藏民的习俗和文化(宗教习俗、待客习俗、歌曲、舞蹈等)。
交流对藏族文化的看法和感受。
辨析:如果我们不习惯藏族的生活习俗应该怎么办。
五、引导结合语文中的课文
让学生讲讲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学生对相关的历史背景进行补充、交流。讨论汉藏通婚的好处。
学生根据自己对布达拉宫的了解讲讲其他与布达拉宫相关的故事。六 交通发展
从牦牛到汽车火车飞机 投影青藏铁路的图片 了解青藏铁路的建设和通车 了解西藏经济的发展与交通的关系。学唱有关藏族的 歌曲了解藏族文化
雪域高原
教学目标:
1、了解藏族人民的生活习惯以及这些生活习惯与青藏高原气候的关系
2、通过了解藏族人民的民族习俗,使学生能够尊重、理解、欣赏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独特的文化。
3、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资料及进行专题研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领略雪域风情,懂得尊重、理解、欣赏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独特的文化。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引入
1.很高兴和大家一起上课,听咱们的老师介绍说同学们非常喜欢唱歌,今天老师特意给你们带来一首歌,想欣赏吗?欣赏前,老师提个小要求: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观察画面,看看从画面中你可以了解到什么?好,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会唱的同学可以跟着唱.播放<青藏高原>
2.现在同学们一定知道这首歌的名字,是青藏高原.对,歌中唱的是青藏高原,画面呈现的也是青藏高原,接下来,请同学们谈谈你对高原有哪些了解?
学生交流:
(1)青藏高原在我国的西南部,地势很高,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所以又称”世界屋脊”
(2)青藏高原山峦连绵起伏,资源丰富.(3)山上常年白雪皑皑,所以还叫”雪域高原”(相机板书)
(4)那里的主要居民是藏族人.听了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觉得同学们对青藏高原的了解不是很多,(已有的了解多半是停留在自然环境方面).那咱们班有没有同学去过那里,把你的所见所闻给大家说说?看来没有..今年暑假,老师有幸去了高原,那里风景优美,有如仙境,让人留连忘返.但更令我难忘的是那独具魅力的民族风情,.同学们想不想了解那里风土人情?我拍了很多照片,特意精选了几张带来,大家想看吗?今天我们就在欣赏与交流中走进高原,来领略雪域风情.二.交流(那天,我们下了车,漫步街上,尽情地感受异族风情.不停地拍摄照片)
1.同学们请看.第一张照片: 金花帽
这是什么?
你对它还有哪些了解?
学生: 这是金花帽.它是一种用金丝缎做面料,金丝带和银丝带做装饰制作而成,所以叫金花帽.它 是男女老幼都喜欢戴的民族帽.据说这种帽子是当年文成公主进藏后,在一次歌舞宴会上,看到天空的彩云,受到启发而连夜设计制作的藏族的帽子式样很多,除了“金花帽”、还有草帽“"羔皮帽”等.,请同学们欣赏:(各种各样的帽子.)
2.刚才我们从帽子中已经感受到一种浓郁的民族风情,接下来请同学们看这张照片,(围裙)你觉得她们衣服上最大的亮点是什么?
(围裙)
藏语叫什么?
谁来为同学们介绍一下藏族的围裙?
.每逢过节,她们腰系围裙,在一起唱歌跳舞.它是藏族妇女喜爱的衣物之一,也是藏族妇女的标志
这种围裙还作为装饰品,远销各地。我们用的围裙是怕弄脏衣服而系在腰间,而藏族的围裙却是作为一种饰品系在腰间.据史料记载,围裙是藏族先民依照雨后彩虹用14种颜色配成的条形图案编织而成。艳丽的围裙是藏族妇女穿着上的一大特色,那男士们又有何特点呢?
3.请同学们看屏幕:藏袍
(1)这就是藏族人最喜欢穿的衣服叫____藏袍
(2)藏袍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它们的基本特点都是长袖、宽腰、大襟、肥大.藏袍既无口袋也无纽扣,腰间系上腰带.)
一般夏天或劳动时只穿左袖,右袖从后面接到胸前,搭在肩上,也可左右袖均不穿,两袖束在腰间,但冬天一般两袖都穿上.(3):为什么藏族人穿藏袍有时脱一只袖子,有时脱两只袖子?
脱下袖子是为了凉快一点.(4)这位同学说得很好,脱下一袖或两袖就是为了散热,调节体温.这就需要了解一下高原的气候特点.哪位同学来谈谈这个问题?
4.学生交流;
(1)青藏高原 “海拔高,风沙大,气候高寒.”可以用地高天寒”这个词来形容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2)那里里冬季寒冷,夏季凉爽,气温的日变化大,早晚很冷,中午较热
(3): 这两位同学说得很好.青藏高原的气候最大的特点是昼夜温差大,藏族人常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来形容多变的天气.即使是夏天,也是早晚冷,中午热.肥大的藏袍夜间可以和衣而眠可以当被子。白天气温上升可脱出一个臂膀,或者两个都脱出.方便散热,调节体温。久而久之,脱一袖的装束便形成了藏族服装特有的风格.5.特殊的高原气候使藏袍形成独特的着装风格,那么哪些农作物又可以适应高原气候在那里生长呢?请同学们看屏幕:这是在去藏民家的途中所拍到的
(1)猜猜,照片上黄澄澄的一片是什么呢?青稞
谁来说说青稞?
生:青稞是一种大麦,喜凉耐寒,是青藏高原上的主要农作物.(2).对,高原上除了青稞,还有小麦,豌豆.由于日照强烈,所以都长得穗大粒重.蔬菜水果也长得很好.一路上我们尽情地欣赏异域风光,不知不觉就来到了藏民家,藏民的热情好客及注重礼节在这次藏民家访中得到了很好的印证.这里说一下,藏民家访是现在高原旅游中新兴的一项活动,就是游客到藏民家去体验藏民风俗..9同学们.请看,这张照片记录的就是藏民待客的最高礼节,这种礼节是什么,知道的同学大声说出来?
(1)对,献哈达.它表示对客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敬意。
(2)当时,我们刚进去,主人已经在一楼的梯口,双手高举着洁白的哈达,恭恭敬敬地献了上来。睢,这位客人赶紧学着主人的样子,身体微微前倾,恭敬地说了句:“扎西得勒!”(意思是吉祥如意)主人把哈达戴在他的脖子上.(3)你们通过查阅资料,对哈达还有哪些了解,谁愿意起来交流交流?
哈达是藏族人民作为礼仪用的丝织品,是社交活动中的必备品
哈达通常是白色.也有红黄白绿蓝五彩哈达,五彩哈达在特定场合使用.(是的,通常在举行佛事时使用)
逢年过节,人们互敬哈达,互祝吉祥如意,阖家平安。
10.献完哈达,我们就开始品尝藏族人离不了的两种饮品,一酒一茶?什么酒,什么茶?
(1)对,不过在饮酒喝茶时可别忘了其中的礼节.谁可以起来说说?
学生交流;
喝酒时,要轻蘸三下,再向天弹三下,表示敬天,敬神,敬地.然后说”扎西得勒”,再一饮而尽.(2)(一杯青稞酒里还蕴含着一定的宗教文化的内容,藏族可以说是一个信仰宗教的民族,所以我们在那里应尊重藏民的信仰.记住,喝青稞酒时先轻蘸三下,向天弹三下.)
(3)喝酥油茶呢?
喝酥油茶不能一饮而尽,要慢慢喝.离开时再一饮而尽.11.对,这位同学说得简单明了.老师不再重复了.在藏民家,我发现了一种器具,大家想不想看?请同学们看,这种器具在那里是家家必备,你猜猜它是用来做什么的?
它可能用来做酥油茶的
是的,它的名字叫打茶筒..早晨起床后,就用它来打酥油茶.通常藏民们都是早上喝上几碗酥油茶后再出去劳动.酥油茶有很强的御寒作用.12.饮过甘甜清纯的青稞酒,喝下醇香可口的酥油茶、主人又盛宴款待我们,有一种食品我特感兴趣,请同学们看屏幕:
(1)这是藏族人的主食,一日三餐都离不了.请说出它的名字.(2)它吃的时候就像这样揉成团子,它的主要原料是什么? 主要原料是青稞(豌豆)
(3)怎么做成的?
把青稞豌豆炒熟,磨细成面,吃时用酥油茶或青稞酒拌和,捏成小团就可以吃了.外出携带很方便.这糌粑的产生还有一段故事呢?同学们想听吗?
相传公元七世纪,藏王经常带兵打仗。但雪山连绵,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给养困难,为此,藏王日夜忧虑。一日夜里,在天上的格萨尔王托梦给藏王:何不将青稞炒熟成面,既便于携带又易于贮藏。藏王醒来,恍然大悟,立即命令部下烧锅磨面,青稞炒面飘香,其加工方法很快传遍了雪域.(13.西藏素称”歌舞的海洋”, 都说藏族同胞“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
果真如此.在宴会中,歌舞表演就开始了.请同学们看)
13.藏民的热情好客让人激动不已,走出家门,悠闲地漫步在草原上,真是让人心旷神怡,草原上最引人注目的是什么呢?请看屏幕:牦牛
(1)大家说这是什么
(2)对,现在同学们看到的就是高原上特有的动物牦牛.关于牦牛,你知道哪些?谁来交流
学生交流:
牦牛身上的毛很长,十分耐寒, 能睡在冰雪上却不觉的寒冷.牦牛身体矮小健壮,能驮非常重的货物,.牦牛的耐力很好.能在高寒山区,昼夜连续行走20—30天,因此被人们称为高原之舟.牦牛还是耕地的能手.牦牛在雪山草地,登山运动员的登山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车无法行的地方它可以行走.(3)是啊,史书上这样赞誉牦牛 “行冰天雪窖中不畏冷,虽数日无水草,犹驮二百余外,行走不衰,真边地之宝畜也
(4)牦牛的作用还不止如此,大家看这是什么:出示牛皮船.这是牛皮船.(5)谁可以来说说你对牛皮船的了解?
它是用牦牛皮做成的,前后一样宽,里面用几根木棍撑起来,可坐8至10人,它是藏族人民制造的一种独特的江河交通工具.高原上有些江河常常水流湍急,木船无法行进.这种情况下牛皮船就可以发挥它的作用,但它只能顺水行舟.从上游出发,到岸后,把它拖上来,背回上游,现在多用在游客游玩中.可见,牦牛在高原的运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现在,高原的交通有了很大的改善,拉萨的贡嘎机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机场.公路铁路已开通.交通业的发展对西藏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天路>这首歌就是为了庆贺青藏铁路的完工而创作的,最后,让我们一起欣赏这首歌,真诚祝愿<天路为高原人民的生活开辟幸福的大道,汉藏两族人民心连心携手共前进.
第三篇: 雪域高原教学过程
雪域高原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同学们都喜欢旅游吧?这个假期你们去了哪些地方?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地方?为什么?最远到过哪里?今天老师会带你们去一个遥远的地方,那里有着独特的风光,我相信在座的同学没有一个人去过,老师也没有。那里是许多人心中向往的一块圣地。。一、一、歌曲导入
我们先听一首歌,这首歌大家一定很熟悉,会唱的同学可以跟着唱。好,我们一起来欣赏吧。1、1、播放《青藏高原》
知道这首歌的名字吗?知道这首歌是谁唱的吗?(对,是韩红,一位著名的藏族歌手)这首歌歌唱的是哪里?
对!青藏高原!一曲高亢嘹亮、婉转悠扬的歌曲把我们带进了古老而神秘的青藏高原。对于青藏高原,同学们以前有哪些了解?
2、交流自己的所知所见。
二、了解青藏高原的地理环境
看来同学们知道的还不少呢!大家想不想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五这个地方?
1、(出示课件——中国地形图)同学们,这就是青藏高原,它位于我国西南部。这块面积辽阔的神奇的土地,有哪些特征呢?老师带来一段视频,我们一起看一看吧!看的时候一定要认真用心,一会老师还有问题要问你们呢。
(播放《青藏高原地理环境》)
(1)
(1)
同学们,看了刚才的这段视频,你发现青藏高原的地形有哪些特点?
学生谈发现。
(2)如此独特的地形特征,那么它的气候又是怎样的呢? 学生谈认识。
2、青藏高原的特点用四个字概括就是“地高天寒”。这是地势高,是典型的高寒气候,冬季严寒,夏季凉爽,空气稀薄,气温日变化大,早晚很冷,中午比较热。(出示课件)
3、正因为有这样的地理环境,也就造就了高原与众不同的风景。在这里群山连绵,山峦起伏,山上常年白雪皑皑,所以还叫“雪域高原”。板书——雪域高原。同学们,想不想去领略一下独特的雪域风光呀?
(有人说,这里是离天最近的地方。由于没有工业排放的污染,空气特别清新,天空是湛蓝湛蓝的,显得更高更远。蓝天下,白云在追逐,数以千计、大小不一的高原湖泊犹如无数颗耀眼的珍珠撒落在广阔无垠的青藏大地上,冰洁的雪山与清澈的如碧玉般的湖水相依相伴。。成群奔跑的是素有“高原精灵”之称的藏羚羊。这是藏民们心中的图腾——“高原之舟”牦牛。)
看来大家还沉浸在神奇美丽的雪域风光中。好,现在,你对青藏高原又有了怎样新的认识?这片神奇的土地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学生谈认识。
三、走进青藏高原
西藏以它神奇的自然风光、独特的宗教特色和淳朴的民俗民风成为国内独树一帜的旅游胜地。假如同学们有机会去青藏高原,那一定会有热情好客的藏族人家欢迎你。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活在这片高原上的藏族人民是如何生活的呢?老师在课前已经让同学们搜集相关的资料了。下面,我就考考你,看谁的知识丰富,看哪个小组的资料最全。
同学们有没有看过中央台的《三星智力快车》?今天我们一起搭乘智力快车走进雪域高原,感受那里的民俗风情。
(一)智力快车
1、比赛在五个小组之间展开。哪个同学愿意给大家读一读比赛要求?(课件出示比赛要求)
其中“必”力同心类的题目是每个小组的必答题,一共五道题,每个小组任选一题。“抢”手如林,不分组,先举手先得,答对给所在小组加十分。“智”慧探究是小组合作共同完成,有价值的答案加20分。好,下面各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前来抽“必”力同心类的题。给每个小组三分钟的准备时间。
2比赛过程:
(1)“必”力同心:
服饰类:藏族人民喜欢穿藏袍,请说一说藏民穿藏袍的习惯穿法。
(高原气候晚上很冷,中午较热,肥大的藏袍夜间可以可以和衣而眠,白天气温热时可脱出一个臂膀,或者两个都脱出,方便散热,调节体温,久而久之,脱一袖的装束便形成了藏族服装特有的风格。同学们看,尽管高原的环境比较恶劣,但是勤劳智慧的高原人民依然采取很多好办法去适应环境,培养学生尊重、热爱藏族人民的情感。)
这位同学说得真好,来,我们一起欣赏下藏族人民的服饰。现在让我们继续交流。
饮食类:猜图:猜猜这是藏族的一种什么食物?并简要说出它的制作方法。
(糌粑是藏族的主食。藏族人一日三餐都有昝粑。吃糌粑时,碗里放上一些酥油,冲入茶水,添上炒面,用手搅拌。待炒面、茶水、酥油拌匀,能用手捏成团,就可以进食了。)
居住类:()是石木结构的藏区代表性建筑,()则是牧区藏民采用的一种建筑形式。同学们想不想看看?出示课件。交通类:为什么说牦牛全身都是宝?
(牦牛在藏民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牦牛性情温和,具有极强的耐力和吃苦精神。被称为“高原之舟”。藏族人民衣食住行烧耕都离不开它。人们喝牦牛奶,吃牦牛肉,烧牦牛粪。它的毛可做衣服或帐篷,皮是制革的好材料。角可制工艺品,骨头是药材。牦牛素有“高原之舟”之称,它既可用于农耕,又可在高原作运输工具。史书上这样赞誉牦牛 “行冰天雪窖中不畏冷,虽数日无水草,犹驮二百余外,行走不衰,真边地之宝畜也”。)
由此可见,青藏高原特有的环境造就了西藏人民穿衣,饮食及交通工具的与众不同。礼仪类:藏族人给客人敬酒时,客人须先用右手无名指蘸一点酒弹向空中,连续三次,这表示什么?
(敬酥油茶也是藏家的日常礼节。敬茶时讲究长幼有序、主客有序和尊卑有序。先长辈、父母、客人和尊者,再晚辈和主人。繁多的礼仪表明了藏族人民是多么热情好客,同学们假如到了那里,一定要入乡随俗哦。要尊重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
2、“抢”如林
紧张的抢答,同学们注意力一定要高度集中,不然,宝贵的分数就会错失哟!好,开始!课件出题。
(藏历年除夕晚上,全家吃面古突辞旧迎新的时候,总是先请老人吃第一碗。初一黎明,家中最小的姑娘或媳妇要抢先背回第一罐水,调制成酥油茶敬献老人,以此表示晚辈对老人的孝敬和祝福。同学们看,无论哪个民族,都把孝顺老人做为最重要的一种美德。
同学们,今天我们的课堂中来了许多客人,我们这作主人的也为我们尊贵的客人献上我们最真挚的祝福吧,请将们手中的哈达献给我们尊贵的客人吧!)
呵呵,好紧张。来,我们看一段藏族舞蹈,放松一下。
3、智慧探究 出示课件。
这道题需要每个小组成员的精心合作。好,三分钟时间准备。这个20分的合作探究题最后会花落谁家呢?
(二)总结成绩,评选最佳快车小组。
希望同学们下课后,继续搜集、整理有关青藏高原的资料;下节课我们继续探讨。
四、总结升华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形态诞生在水中,水是生命之源,水是中华民族文明之源。孕育着我们伟大中华民族的三条大江河长江、黄河、澜沧江,其发源地就在青藏高原。这三条大江河从青藏高原的腹地出发,带着生命和活力,百万年来不倦地向东、向南波飞浪卷、穿峡越谷一泻万里,滋润和养育着中华大地的风华万物,催生出灿烂的中华文明。
第四篇:第二单元 雪域高原
第二单元 雪域高原
一、教 学 目 标
(一)能够对藏族音乐感兴趣,喜欢聆听、演唱藏族民歌及具有藏族风格的通俗歌曲,愿意探索有关藏族的音乐文化知识,能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实践活动。 (二)能够比较准确地用轻声演唱《走进西藏》,并尽可能地做到背唱这首歌的后半部分。 (三)能够聆听并辨别藏族歌舞音乐——囊玛、堆谢及藏族风格的通俗歌曲,并能感受、体验它们的音乐情绪。 (四)能够有感情地并较为和谐、均衡地演奏《翻身农奴把歌唱》。
二、教 材 分 析
(一)《走进西藏》 《走进西藏》是电视剧《孔繁森》中的主题歌。这首歌并没有直接歌颂孔繁森的支言片语,却用含蓄的话语提出了两个“也许”的问题。孔繁森究竟发现了什么理想?他又看见了什么样的天堂?歌中的回答也是含蓄的。即:“走进雪山”、“走进高原”、“走向阳光”。这种回答概括了孔繁森走进西藏的功绩,也歌颂了孔繁森为西藏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这首歌为C宫调、4/4拍,采用单二部曲式结构而成。歌曲的第一乐段由两个较长大的乐句组成。其音乐情绪深沉、悠远而高亢。间奏之后的第二乐段也由两个严谨而对称的乐句组成。其音乐情绪优美、明朗而带有舞蹈性。它反复之后,增加了一个补充句,并用它结束了全歌。在创作手法上,这首歌使用了藏族民歌的音乐素材,同时也使用了通俗歌曲的创作方法。这不仅使歌曲具有了鲜明的民族音乐风格,也使它具有了浓郁的时代气息。
(二)《阿妈勒俄》
1.《阿妈勒俄》是藏族“囊玛”中的一首古典歌曲。新中国成立后,藏族人民又在这首古典歌曲中融进了崭新的时代内容。这首歌的歌词采用我国民歌的传统比兴手法写成。歌中写道:“天上的星辰很多,唯有北斗星最明。地上的树木很多,唯有松杉最高。家乡的亲友很多,唯有爹娘最亲。世上的人很多,唯有解放军最好。”它用非常简练的文字,阐明了许多生活的哲理,寓意深刻,艺术性很强。《阿妈勒俄》为E商调、2/4拍,由两个乐段构成全曲。歌曲的开头有一段流畅的引子。第一乐段的旋律优美而抒情。其中,部分旋律有离调现象,给人一种清新的感受。第二乐段的旋律虽然也是优美抒情的,但其调性稳定,从而又使人们感到其情绪显得深沉。纵观全歌,它有以下明显特点: 其一,每个乐段的开始都用衬词起头。如:
其二,每个乐段的结尾都使用固定的旋律及衬词。如:
其三,除了歌曲的引子外,乐段与乐段之间都使用间奏予以过渡。
2.拉萨——是西藏自治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由于这里自古以来就杂居着藏、汉、回、蒙古等民族的人民,这就为多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机会,同时也为囊玛这种古典歌舞的产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们说囊玛的真正创造者是居住在西藏的各族人民,特别是藏族人民。
囊玛,在藏族的语言文字中含有“室内”的意思。可见,这种歌舞音乐是在室内演出的。由于这种音乐体裁的室内特点,曾经被人们误认为它是一种“宫廷音乐”。其实,它来源于民间,并且有着悠久的历史。只是发展到17世纪中叶(清初顺治九年),五世**阿旺洛桑嘉措从北京受封回到拉萨后,才在布达拉宫模仿清制建立了歌舞队,并且开始吸收囊玛的一些曲子为宫廷所用。所以说,囊玛是从民间进入宫廷的,囊玛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宫廷文化的影响,其中难免存在封建的糟粕。因此,对囊玛这种音乐体裁,我们应采取客观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去正确对待。通常,囊玛以歌为主、以舞为辅,演出的人数不限、可多可少,常在室内演出。其音乐结构由三部分组成。即:引子、慢板歌舞、快板舞曲。引子的旋律比较固定。慢板歌舞以唱为主。唱时有少量的舞蹈动作,也很少有队形上的变化。快板舞曲的音乐速度很快,富于跳跃性。其音乐情绪显得热烈奔放、粗犷豪爽;舞者则随着音乐手舞足蹈,气氛热烈而活跃。囊玛的伴奏乐队多用以下几种乐器:竹笛、扬琴、扎木聂、根卡、胡琴、持琴(类似二胡)和串铃等。
(三)《正月十五那一天》 1.唐太宗时期(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嫁给藏王松赞干布。文成公主进藏的时候,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包括大量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带进西藏,因而对汉藏两族的文化交流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藏族人民都很崇敬她,并以歌舞艺术的形式来赞美她。《正月十五那一天》就是这样一首藏族民歌。《正月十五那一天》又名《埃马林几》或《请你听一听》。它是一首史诗性的颂歌。歌中把文成公主进藏时的盛况以及藏族人民的高度热情强烈地表现出来,从而把汉藏两族人民团结一心、亲如一家的主题思想揭示得清清楚楚。《正月十五那一天》属于藏族民间歌舞“堆谢”中“觉谢”一类的民歌。歌曲为D宫调,2/4拍,速度较快,由一个完整的单乐段构成。它用分节歌的形式来表现歌曲的思想内容,音乐情绪轻快活跃,具有舞蹈性的特征。2.在藏文中,“堆”是“上”的意思。堆谢是指产生于雅鲁藏布江上游(拉孜、萨迦、昂仁、萨噶)一带的民间歌舞。公元13世纪(元朝),萨迦地区的经济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由于出现了扎木聂这种乐器,并为当地的歌舞——果谢作伴奏。于是,逐步形成了一种有固定前奏、间奏和尾声的、具有完整结构形式的歌舞。这种歌舞被称之为堆谢。当堆谢传人拉萨之后,它的歌词得到专业艺人的加工,音乐被程式化,曲目也随之固定,伴奏乐器得以增加(如:笛子、扬琴、根卡、二胡等),舞蹈动作变得文雅华丽,从而以更加成熟的形态展示出来。这种新的堆谢——有人称它为“拉萨踢踏舞”,便在更广泛的地区传播开来。堆谢一般可分为两类。第一类被称做“降谢”,速度较慢,旋律抒情而悠扬;第二类被称做“觉谢”,速度较快,旋律轻快而活泼。《正月十五那一天》属于后者。
(四)翻身农奴把歌唱 《翻身农奴把歌唱》是用同名歌曲编配的器乐小曲。D羽调、2/4拍,中等速度,单乐段结构。其旋律优美动听、婉转流畅。它的伴奏声部均为打击乐器,基本上使用均匀的、舒展性的节奏与主旋律相配合,铃鼓的滚奏增加了乐曲的活跃气氛。因此,整个乐曲给人一种温馨的、幸福的、轻歌曼舞的印象。
三、教学建议
(一)学唱《走进西藏》 1.学唱之前,应引导学生聆听这首歌的录音,以便学生对歌曲留有完整的印象。2.可以采用聆听歌曲,让学生轻声跟唱的方法初步学会歌曲。3.要引导学生重点学唱《走进西藏》的齐唱部分。在歌曲结尾的地方,旋律音处于高音区,对于变声的学生来说是有困难的。因此,可以用降低调高或轻声演唱的方法妥善处理。4.在学唱过程中,可适当地引导学生讨论这首歌的思想内涵、艺术表现手法及音乐风格等,以利于学生更好地表现歌曲。5.演唱这首歌时,可以采用老师领唱、学生齐唱的形式;也可以采用小组演唱齐唱部分的形式。在演唱齐唱部分时,也可以适当地增加一点儿简洁的藏族舞蹈动作。
(二)聆听《阿妈勒俄》、《正月十五那一天》 1.聆听《阿妈勒俄》时,应引导学生注意其三个明显的艺术特征。即:乐段的开头都用“阿妈勒俄”这个衬词启始;乐段的结尾都用的旋律收束;乐段与乐段间都用间奏予以过渡。在聆听《阿妈勒俄》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囊玛”的产生及发展简况、“囊玛”的结构特征以及它在艺术上的一般特征进行探索并具有初步的了解与认识。2.聆听《正月十五那一天》时,要引导学生在音乐情绪上、音乐风格上(特别是与其相关的音乐要素和音乐表现手段上)与《阿妈勒俄》进行对比,进而对“堆谢”“囊玛”这两种音乐体裁有较为深入的认识。与此同时,应该引导学生了解、懂得有关“堆谢”及它的发展简况、艺术特征等知识。《正月十五那一天》的旋律比较简洁,又多次地重复出现,易于上口学唱。因此,可以引导学生学唱这首歌(包括它的歌谱在内)。聆听《正月十五那一天》的过程中,也可以试着跳一跳藏族踢踏舞。初跳时,可放慢速度,先学会舞步。接着,老师用中速弹奏钢琴,引导学生逐步适应。最后,再伴随音乐用原速舞蹈。值得注意的是: (1)场地条件要宽敞一点儿,卫生条件要有保障,避免把教室搞得尘土飞扬、无法上课。
(2)活动时间不宜过长。聆听《正月十五那一天》应渗透进行民族团结的思想教育。 (三)演奏《翻身农奴把歌唱》时,要注意主旋律声部的流畅性及乐曲的句法,切勿将乐曲的旋律一个音一个音地迸着吹奏出来,也不要在不该断句的地方断句。在整个乐曲中,要控制铃鼓滚奏的力度,摇动铃鼓的力量要适当。为了表现出音乐的高潮,第16—19小节的力度要强一些。因此,第15小节中铃鼓的滚奏和鼓的六连音节奏要用渐强的力度予以铺垫。第20小节之后又要逐步恢复到原来的力度上。乐曲反复后,在结束句的部分应作渐慢的处理。
(四)《实践与创造》中的第四题,只有第三首歌《青藏高原》是选用藏族民歌的素材创作的。
第五篇:金山之光辉映雪域高原
神奇天路载来幸福吉祥
——写在青藏铁路暨京藏列车T27/28次开通运营四周年之际
● 记者郭伟东 孙建国
2010年7月1日,青藏铁路暨京藏列车T27/28次开通运营四周年。
四年前,胡锦涛总书记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掘青藏铁路巨大发展潜力,最大限度地发挥青藏铁路强大辐射能力”,号召全党全国人民弘扬青藏铁路精神,挑战极限勇创一流;四年后,记者一行踏上T27次列车,再上高原,叩寻这条神奇的天路,给藏家儿女带来的幸福与吉祥„„
(一)人流因路而动
5月26日,青藏铁路开通以来规模最大的专列旅行团“漫步夕阳红”,抵达目的地拉萨。这是第一批旅客,随后还有第二批、第三批,共500多人,年龄最大的78岁。他们将在西藏停留6天,游览拉萨和林芝等著名景点。
西藏自治区旅游局负责人称,青藏铁路开通四年,西藏旅游业已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西藏旅游以前淡旺季明显,冬季比较平淡,但从去年10月至今年3月份,西藏已累计接待海内外游客100万人次,比往年同期增长51%。
在记者所乘的列车上,硬卧、软卧几乎满员,而且超过一半的目的地是拉萨,问其出行目的,除少量为商务活动外,全部是“旅游”。
席炜,北京客运段京藏车队四组列车长,青藏铁路开通四年,他在这条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线路上也整整跑了四年。
“进藏旅游,应该坐火车。”席炜说:“这趟列车沿途经青海湖、可可西里、唐古拉、措那湖等著名景点,广播随时提醒旅客观赏,沿途广播也以介绍高原风光为主,可以说,在这两天两夜的旅程中,旅客享受到的是免费导游服务。而且,在西藏这么广袤的自然境域,不坐火车,是不可能全景式地欣赏如此美丽而神奇的景色。” 列车的超大观景车窗洁净,视野开阔,远处的高山戴着耀眼的雪冠,似是扑面而来;成群的牦牛悠闲似踏青;警觉的藏羚羊,始终保持着飞翔的姿势向你张望;浓烈的阳光洒进车窗,让人心旷神怡,如此高原风光怎不令人心醉?
“这趟车,很大程度上就是旅游专列,我们的服务,也是旅游的星级服务。” 确实如此,青藏铁路沿线旅游列入了“十一五”期间全国旅游九大重点区域,铁道部聘请专家研究制定了青藏铁路旅游资源开发计划,并注册了“青藏铁路”商标。
青藏铁路四年来已运送旅客360万人次,仅T27/28次列车运送的外籍旅客就已有1.4万人之多。
着眼于此,列车上推出了汉、藏、英三种语言服务,十多种藏族、回族菜肴,每位值乘的乘务员,除正常服务外,都能随时为旅客提供旅游方面的知识解答„„ “山有多高啊,水有多长,通往天堂的路太难,终于盼来啊,这条天路,像条巨龙飞在高原上,穿过草原啊,越过山川,载着梦想和吉祥,幸福的歌啊一路的唱,唱到了唐古拉山,坐上了火车去拉萨,去看那神奇的布达拉,去看最美的格桑花呀,盛开在雪山下,跳起那热烈的雪山朗玛,喝下那最香浓的青稞酒呀,醉在神话天堂”——还记否,《坐上火车去拉萨》,著名歌手徐千雅的这一力作,曾在2007年唱遍大江南北。
坐上火车去拉萨,圆了多少中外游人的高原之梦!
人们,因圆梦而来,西藏,则因旅游而兴盛。
耿华伟,这位曾获得西藏自治区优秀导游员称号的导游告诉记者,目前仅在拉萨,就有专职导游1200余名,这还不算在旺季那些临时招聘的一些导游。
旅游,是一项极其互动的活动,双向传播的特征明显。在无数个像耿华伟这样的导游努力之下,西藏,成功地把自己推介了出去,而换来的,则是生机勃勃的发展。
西藏自治区政府主席向巴平措2010年1月10日在自治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上第三次会议上报告工作时称,“自治区2009年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500万人次,达到556万,旅游收入达到52.4亿元,分别增长1.47倍和1.32倍,实现了历史新高。农村旅游快速发展,全区有4.2万农牧民参与旅游接待服务,实现旅游收入2.6亿元,一万多户农牧民家庭受益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为保增长作出了积极贡献。”
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张庆黎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做客人民网表示,“青藏铁路开通之后,说西藏整个旅游业呈‘井喷式’发展并不过分。”张庆黎更是为西藏旅游业鼓与呼:在12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年来500万、600万人并不多,雪域、高山、阳光、湖泊、藏文化,多么吸引人,不去西藏,终身遗憾。
而党中央召开的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更是提出把西藏打造成“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
这片神奇的高原,已露出瑰丽的面颊。
我们,何不坐着火车去拉萨?!
(二)物流因路而畅
西藏“5100矿泉水”在青藏铁路通车的前夕建厂投产,2009年产量已达12万吨,产品供不应求。国庆60周年时,更是以“国礼圣水”的身份现身国庆观礼台。凭着铁路运输的便利,以最低的运输成本,在最短时间就可以将顾客所需的水送到。
青藏铁路开通四年,低廉的物资运输成本,为西藏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会和经济效益。
西藏藏医院藏药厂借青藏铁路开通的春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其“甘露”牌藏药驰名中外,在全国建立了30多个办事处,产品远销蒙古和俄罗斯。
拉萨啤酒越洋跨海占领国外市场,青稞啤酒成为上海世博会接待赞助商,越来越多的牦牛奶产品出现在内地各大超市之中,一大批的西藏品牌正日益丰富着我们的生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称青藏铁路为西藏自治区的“生命线”并不为过。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一份研究报告曾称,在拉萨100元只相当于沿海地区50多元的购买力。
为什么?就因为铁路不通,公路的运量有限,航空货运可以忽略不计,内地的物资进不来,当地的物资出不去。物价,岂能不高?
而青藏铁路通车四年来,已发送货物9000万吨,强有力的运输保障,低廉的运输成本,促进了青藏高原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降低了进入西藏的粮食、蔬菜、燃料等生活必需品和冰箱、彩电甚至是汽车等耐用消费品价格的明显下降。
在拉萨当地超市内,记者看到,一般的日用品,如烟酒糖等,不仅品种齐全,价格也与内地相差无几。
在日喀则一家出售当地特产商店打工的珠玛,每次回牧区老家,最大的愿望就是可以方便地买到自己所需要的物品。珠玛是个不到二十岁的小女孩,她常常想,什么时候在家乡也有像拉萨、日喀则这样大城市里才有的超市啊?
青藏铁路通车后,回到家乡的珠玛惊讶地发现,在自己家门口也有了超市,尽管规模并不大,但物品也算丰富,能满足日常生活所需要。近几年她每次回家,都
发现这样的超市又多了几家。
珠玛知道,是那条神奇的天路,为她偏远的家乡带来了“吉祥”。
而一个数据或许并不为人所知,或者让人不可相信:目前西藏自治区机动车人均拥有量为全国第三。拉萨街头林立的各个汽车品牌4S店,似乎证实了这一点,看车的顾客络绎不绝,汽车市场相当火爆。
在我们乘坐列车途中,不时能看到一列列满载钢筋、水泥以及各种日常用品的货物列车长龙而过„„
一个更另人高兴的消息是,为了进一步提高青藏铁路运输效能,完善我国西部地区综合交通网络体系,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增建二线工程经过两年的奋战,于2009年底基本实现运营,这一工程为国家Ⅰ级、双线、电气化铁路,规划货物年通过能力5000万吨以上,旅客列车时速可达160公里。
而于2009年8月投入使用,世界海拔最高、我国西部最大的现代化物流中心——青藏铁路那曲物流中心已与15家企业达成入驻意向,意向资金9.55亿元,投资领域涵盖食品加工、制酒、光伏电站等。
在拉萨,与记者接触的各界人士,都兴奋地提到了一个话题,拉萨至日喀则的铁路,就要动工了。这是西藏自治区两个最大的城市,拉日铁路的建成通车,其意义如何估量都不为过。
物流随路而畅,市场因货而兴。
(三)文化因路而传
雪域高原的歌曲、神秘肃然的宗教、独具特色的藏饰„„藏文化的种种,足以让心灵回到宁静质朴的状态,多少人心向往之,但千山阻隔,万水难通,又让多少人引为憾事。
青藏铁路一通,藏文化犹如乘着歌声的翅膀,越飞越远,越飞越高。
青藏铁路,已然成为了藏文化的一道风景线。
这道风景线绝不仅仅体现在纯白色的桥体宛如洁白的哈达、流畅的半弧型拱圈仿佛飘舞的经幡的拉萨河特大桥,也不仅仅体现在柳梧隧道洞门那典型的藏族建筑风格,甚至不仅仅体现在西藏境内的每一车站都拥有的一个藏语言名称„„
这道风景线,也不仅仅体现在进藏列车那浓浓的藏式设计上——在T27次列车上,列车通道铺设了藏式地毯,餐车悬挂了金刚结,两端装饰有布达拉宫和带有藏羚羊图案的西藏手工挂毯„„
这道风景线,更多的体现在它的对藏文化的传播功能上——
藏族是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藏文化以苯教文化为根基和源泉,外来佛教文化为充实和丰富,造就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雪域文化。
藏文化虽已享誉海内外,但真正与外界的交流,可以说是自青藏铁路开通才刚刚起步。青藏铁路,使藏文化的传播范围更加广阔,铁路也为藏文化更新理念、引入交流手段带来了好处。
藏戏作为现存的我国戏剧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铁路开通后,随着游客的增多,藏戏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拉萨的许多藏餐馆里,游客在用餐的同时,可以欣赏到原汁原味的藏戏。记者在一场夜间演出时看到,前来观看的大多是游客,演员的精彩表演,博得观众的阵阵掌声。记者的感受是,“藏戏很让人入谜,虽然语言不通,但通过演员的手势和表情,能懂得剧目的内容。”
这仅仅是藏文化传播的一例。记者在上高原之前得知,3月28日,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文化博物馆已在北京开馆,并举办了“雪域宝鉴——见证西藏历史、弘扬藏族文化”大型主题展。
记者随即赶往观看,从11世纪左右的梵文贝叶经,到刻于1703年的经版;从精巧的佛像、唐卡,到各种藏戏面具、藏药标本和历算唐卡应有尽有,尽显藏文化的独特气质。更让记者感慨的是,在“崭新纪元”厅,一座36平方米的大型青藏铁路沙盘模型引人注目,凹凸的沙盘和顶部动态投影结合,在投影台写一封寄给西藏的信投入邮筒,就可看到信件随即从大屏幕飘向了布达拉宫。这一新奇的创意,让记者顿悟:青藏铁路之于藏文化的传播,是多么快捷而重要!
据了解,青藏铁路开通后,西藏自治区文化交流活动频繁,藏族特色的节日活动,动辙便可吸引天南海北的几万人参加;而包括西藏文化周等诸多文化活动,也已跨出国门,得到许多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好评。
而作为T27次列车上的列车员,每一位都可以说是藏文化的传播者——京藏五组列车长李然,在四年的乘务工作中,深深地喜欢上了藏文化,他手机的铃声,是纯正的藏族歌曲。他了解这片热土上的风土,他孜孜于雪域高原上的人情,他结交了西藏诸多文化人士。李然对藏文化的了解显然超出了他作为一名列车长应有的程度——不仅仅是风光的介绍,历史、典故、藏传佛教,那些隐藏在风光之后的沉甸甸的文化,在李然身上已然打上了印记。游客听李然谈话,不亚于一堂生动的藏文化课,是啊,窗外是这片神奇的土地,窗内,一位列车长跟你娓娓道来这片土地蕴藏的绮丽的文化,不啻是一种享受;而藏族旅客跟李然谈话,几句过后,便会把李然认下作了朋友,他们说,李然是懂他们的人!
文化因路而传,青藏铁路、京藏列车,为藏文化走向世界开启了一扇窗。
(四)民族因路而睦
青藏铁路运营四年来,民族团结路的声誉不胫而走。
事实雄辩地证明,青藏铁路,未给这片人类最后的圣洁之地带来任何的破坏,天还是那么蓝、云还是那么白,牦牛依然成群、藏羚羊早认得迁移的通道„„事实还雄辩地证明,青藏铁路,给这片人类最后的圣洁之地,带来的是看得见的财富和看不见的思维变革„„
广大藏区人民,用数不清的歌声,讴歌了这条神奇的天路。藏汉一家亲,因了这条铁路,藏汉人民心手更加紧紧相牵。
“我支持儿子研究生毕业后来援藏。”
说这话的,是北京客运段副段长、京藏车队的第一任队长王长元。
民族团结,在王长元身上体现得特别鲜明。
性格豪爽的王长元,藏族朋友众多——有铁路上的,也有地方上的;有当官的,也有一般老百姓。王长元的体会是,藏族朋友热情、好客,你只要真心对人家,人家回报给你的,一定是颗滚烫的心。
王长元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在列车开行之初他就敏锐地意识到,这趟列车,连接首都与拉萨,少数民族旅客少不了,而民族团结无小事。因此,他狠抓干部职工民族团结教育,把维护民族团结的思想意识作为一项基础工作,在他的要求下,车队采取专题辅导、座谈交流、等集中培训和分散学习的方式,进行了系统的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教育。这项工作常抓不懈,使得京藏车队干部职工时时刻刻把民族团结放在心头,体现在行动上。
资料显示,京藏列车开通四年来,T27/28次列车共运送藏族旅客已达10.6万人次。
翻开每位列车长的行车手记,里面密密麻麻记载的,大都是为各族旅客排忧解难之事。
李然,为记者讲了这一样一件事——
那是在2008年的4月份,西藏驻京办把一位60多岁的藏族老大爷米玛送上了
车,说这位老人有事去北京,遇到困难,请求列车协助把米玛送回拉萨。
一路上,李然尽心照顾。李然说,“我叫他米玛拉,也就是米玛大叔的意思。”米玛一听李然会说藏话,开心极了,打开了话匣子:“我年轻的时候在北京当过汽车兵,曾开着车往返北京拉萨。现在能坐火车了,真好啊。还是共产党好,没有共产党,我们这些藏族老百姓什么都没有。有些人脑子坏了,一闹,我们最倒霉了。”
李然说,听这个藏族老大爷这样说,心里当时真得非常感动。民族团结,就依赖于我们这些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啊。人心所向!
记者随手抄录下了几则车长手记——
2008年3月19日,沱沱河站,黄子利哈,孕7月,难产,后产下一女,母子平安。
2008年1月4日,拉萨站,普市卓玛,突发疾病,紧急医治,移交站方。2009年1月28日,拉区卓玛,高烧39.6度,紧急医治,移交下站。
2009年5月28日,马艾米乃,临产,交格尔木站。
„„
哪一句简单手记后面,不是惊心动魄的故事?每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无不书写着民族团结友爱之路!
李然曾在一首诗中如此写道:“天安门 布达拉,红墙白壁永相依,王府井的灯火,点燃了八廓街的虹霓„„”
民族,因路而和睦,青藏铁路,京藏列车,穿越了时空,成为民族精神、民族团结的象征!
(五)结语——高原,缺氧不缺精神
这句太像口号的口号,在高原铁路人的心中,却不是口号,而是行动的准则。T27/28次列车隶属于北京铁路局北京客运段,列车单程4064公里,单程运行46小时30分,编组15辆,其中硬卧8辆、硬座4辆、软卧2辆、餐车1辆。
京藏车队有干部职工476人,设15个班组,职工平均年龄26岁;党员186人,团员163人。
京藏车队运营四年来,以实现世界一流列车为目标,安全、路风一事未出,收获旅客表扬79376件、锦旗112面。
几组小资料,反应的,正是缺氧不缺精神,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精神。不要说他们已习惯,他们只是怀抱着“为国家做点事儿,为民族做点事儿,为铁路做点事儿”的朴素理念;也不要说他们是英雄,他们憨憨的脸庞,微微的笑,只为让旅客有个“主心骨儿”„„
北京客运段党委书记梁祝自豪地说:“我们北京铁路局有‘两高’——高速铁路、高原列车,这‘两高’,我们都是世界一流!”
是啊,八千里路云和月,四十小时雪与风——只因有了这条哈达似的吉祥天路,北京与拉萨,八千里的空间距离不再遥远;只因有了这趟似藏羚羊般灵动的列车,首都与雪域高原,四十小时的时间就已心手相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