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重视职高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以就业为导向,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研究
————重视职高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剑阁职业高级中学校
在目前的农村职业高中的教学与管理中,更多的强调教师的教学方法、学校的实验实习场地与器材、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等问题,而常常忽视了对我们的教育对象——职高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绝大多数学校没有心理咨询室,也缺乏心理咨询方面的教师,心理方面的工作单靠班主任工作中偶尔进行,很多班主任教师每天忙于教案、上课、批作业、处理班务等工作,根本无暇兼顾;而很多学生的心理却是封闭的,不会轻易向人敞开心扉。因此,在众多的农村职业高中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往往是空白!现在的农村学生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家里的爷爷奶奶疼爱有加,而严格教育不足,在校表现也不好,经常出现顶撞老师、打架、辍学、网恋、沉迷游戏、甚至跟网友跑了等现象,有些事情处理起来还比较麻烦。如果学校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时疏导,有些事情是可以避免的。笔者认为职高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迫在眉睫,应引起学校、社会的高度重视。作为主要的教育机构——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学校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效机制
1、首先是学校领导要重视,加大心理教育的力度,构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组织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的立体教育网络。在学校政教处具体指导下,聘请心理健康辅导教师,探索学生心理健康教
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将工作重点逐步从针对个别“问题学生”的行为矫正、教育引导转移到对大多数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上来。
2、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去。教育是一项工程,需要全体员工的密切配合才能顺利完工。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一样。
3、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遵循高中学生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的规律及各学年学生的特点,制订出各学年的教育目标和教育重点,分阶段实施。
二、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及具体情况,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现在的职高生,多数是初中阶段的差生,进入职业高中以后,若能及时教育,尚可造就;若迟了,可能就会恶习难改。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而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学习、生活、交往、休闲和择业等。具体内容根据年级、班级等实际情况而定,追求针对性、实效性。我们应遵循高中学生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的规律及各学年学生的特点,制订出各学年的教育目标和教育重点。
高一年级:
1、抓好初、高中过渡,增强其适应能力。
2、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增强自觉性,掌握必要学习方法。
3、树立自信心,培养责任心,提高意志力。因为我们的职高生大多数是各个学校砍下来“尾巴”。在初中就是不爱学习的人,或纪律较差的人,受惯了批评,自信心严重不足。
4、保持良好的心境和情绪,逐步形成职业兴趣和
专业特长。
高一上学期的重点是适应环境,人际关系教育;下学期重点是学习心理、职业兴趣的培养的教育。
高二年级:
1、改进学习方法,提高思想品质和动手能力。
2、培养自我评价能力,促进个性品质的逐步完善。
3、树立竞争意识,学习人际交往的方法与技巧。
4、提高休闲生活的质量,初步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
高二上学期重点是自我意识、自理自律的教育;下学期重点是健全的人格、价值观的初步形成的教育。
二、积极探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形式
1、全员参与教育。以班主任为基础,组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小组,形成全员参与的教育网络,在各种教学场境中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全体教师共同关心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将心理素质的培养作为学校的中心课题,组织教师群体攻关,带动全校的教育改革和科研工作。专门设立学生心理健康指导教师,制定其工作职责,开展教育活动。充分调动班主任的积极性、主动性,重视协调课任教师与班主任的关系,充分调动所有教职员工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团委、学生会的职能作用。学生干部通过竞选产生,他们来自城乡不同的家庭,具有心胸开阔、乐观向上、以身作则、组织能力强、有处理偶发事件能力的特点。指导他们处事公正,为同学作榜样,团结互助,积极为班主任和教师提供信息。从而把握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性。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健康教育课每周至少一节课,班主任利用读报、班会时间逐步落实,介绍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重点介绍高中生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评价、自我控制等方面的内容,通过系列有针对性的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学习并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解决在学习、生活、休闲中遇到的各种心理困惑。
3、加强校园人文建设。形成 “团结文明,求实创新”的校风。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文明、互助、竞争的的良好行为习惯,形成了和谐、融洽、友好、合作的人际环境。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逐步养成安全、健康、文明、卫生的生活习惯。
4、家庭、社会协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我们要求班主任建立学生家庭档案(学生心理教育档案),建立教师家访制度,密切学校同家庭的联系,了解学生家庭情况,成长环境、性格特点等情况。和家长一道,制定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坚持尊重、信任、帮助的原则,热情诚恳、积极合作、高度负责,抓住学校与家庭教育的最佳结合点,拉近家长同教师的心理距离。
针对部分学生自我控制力较差,有的从小养成抽烟、喝酒的不良习惯;有的沉溺于网络不能自拔;有的不能正确处理同学间矛盾,动不动轻则打骂,重者拳脚相加,甚至有人内外勾结,纠集处人来校滋事;有的不能正常交往等现象,加强警校共建共育,上好法制教育课。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娱活动,使他们自觉抵制坏人的拉拢、引诱,改掉追求享乐等不良习气,逐步形成追求真理、探索科学,为社会进步作贡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三、要发挥好教师在心理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1、班主任要积极主动的探索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随着年龄的增长,高中学生自理、自主能力增加,自治愿望也 越来越迫切。如果班主任事无巨细的包办代替,凭个人意愿制订班规,用命令、训导的方式安排工作,偏爱优生歧视差生,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那么师生关系将愈来愈紧张,班风也愈来愈差。因此,大力倡导,改进班主任工作,贴进学生生活,贴进生活实际,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班主任要象对待自己孩子般关爱学生,做学生知心朋友,真诚交往,这样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打开学生(特别是异性学生)的心扉,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对症下药。
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班主任组织学生参与班组管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创造宽松愉悦的班级氛围,使班主任的要求、管理深入人心。
充分利用班会、读报、课堂教学等机会引导班集体舆论向正确方向发展,通过团组织生活、墙报、黑板报、专题讨论、主题班会等形式促进文明健康舆论的形成。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通过活动沟通师生心灵,在轻松的气氛中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
2、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全体任课教师自觉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心理教育的技术技巧,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克服
特殊的学习困难,机智灵活地处理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提高教学效率。学校同时要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要多组织教师参有益的社会活动、考察交流活动,改进对教师的评估制度,主动关心教师的工作和生活,为教师的发展创造有益的环境。每年组织教师参加专题心理健康讲座,使之掌握心理健康常识,形成心理自我保健能力。总的说来,职业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若能及时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学校的打架斗殴、网恋、不假离校出走、辍学等现象就会少一些,相信建立和谐、平安、文明的校园也就能水到渠成!
实践与心理健康教育并重
——滨海大酒店实习总结
剑阁职业高级中学校
王
丹
时间如流水转瞬即逝,一个月的带队实习在忙碌的生活中悄然而去,回首那些在温州滨海大酒店与学生相处的日子真是令人难忘,虽然有过伤痛与疲惫,有过彷徨与失落但这一个月将会成为我人生中最有收获的岁月。
这次去温州滨海实习的有34名同学,其中大部分都是我教过的学生,所以,从主任那里知道我将去温州带队实习时,心里只有兴奋!总觉得那是件很容易的事情,平时跟这些学生处得挺好,过去带队实习也将是顺顺利利。
2010年5月4日上午10点,我从剑阁普安镇出发,在车上度过了三十多个小时,于5月5日下午6点左右到达温州市新城站。滨海大酒店派车到新城站将我接回酒店,专门为我开了一间客房,让我好好休息一晚上。
第二天,在酒店会议室,我们召开了学生会议,我正式接手实习学生的管理工作。
我在滨海大酒店的工作主要有以下方面:
1、在客房部和餐饮部接受培训;
2、每天选择一个同学跟进,观察她在岗位上的工作表现、学习能力、沟通能力以及服务质量;
3、陪同需要购物的同学一起上街,确保安全;
4、利用午餐时间和酒店老员工一起聊天,侧面了解实习生的表现;
5、每晚查寝,在寝室里和同学们聊天,了解她们当天的工作情况、心理状态、需求;
6、与酒店各部门负责人沟通,反馈学生的意见,同时了解部门对实习生工作评价,做好协调;
7、即时将实习生情况反馈回学校。
在此期间,发现学生在技能上比较熟练,但是由于在学校时条件有限,有很多技能在学校时只有理论没有实践,所以个别同学存在这样的观念:“在学校学的东西都没有用”。主要表现:
1、学校的餐饮实训室只有餐桌、桌椅、桌布、餐具、餐巾等,学生平时也是主要练习摆台,但是在酒店,她们的主要工作是服务客人用餐,要安排客人入座、开酒、斟酒、上菜、分菜、催菜、帮助客人结账等。虽然在学校有传授这样的知识,但是只有理论没有实践,学生一走上岗位,由于缺乏经验常常会出错,不是开错酒就是分菜时弄得一团糟;
2、客房实训室就更简单了,只有床,学生就只练习铺床。但是,到了酒店,她们除了要铺床,还要做清洁,虽然在学校老师介绍了清洁要求、清洁程序,各种清洁方法,各种清洁剂,但是,除了文字就是图片、视频,没有接触实物,一走上岗位就觉得什么都需要重新培训。
要求学校完善实训室不现实,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素质普遍较低是个不争的事实,如果在实训室铺上地毯,设计上卫生间,配备上马桶、洗漱台、梳妆镜、一次性消耗品、茶几等设备,那估计不出三天就损坏了。既然不能校内解决,那我们就争取校外解决,尽量与附近酒店合作,为学生争取到一两次实境操作的机会。
除此之外,大部分学生存在为人处世、与人沟通和心理问题,主要表现:
1、自以为是,不听从领班的指导和批评。领班查房检查到不合格的地方,提出来后不虚心接受并改正,反而觉得领班针对自己,跟自己过不去,甚至当场与领班争辩,发脾气;
2、懒散贪玩、偷工减料。不是工作时间躲到客房上网聊天,就是自作主张修改工作程序,脸盘、马桶都是简单用水冲冲就算完工,不按要求使用清洁剂清洗;
3、贪图便宜,偷拿客房部的客用品,带回寝室使用;
4、为人处世差,不理老员工,对领导不尊敬,乱给领导起绰号,甚至当面叫领导绰号;
5、以自我为中心,在寝室不懂得相互体谅,小小矛盾就动手动脚;
6、非正常恋爱,沉迷于网恋,甚至陷入之后无法解脱,导致精神抑郁,做出出格事情。
这些问题既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妨碍了其品格和个性的发展,更影响到其成人成才。这就要求我们在学校教育中,要加强
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能否教育和转化好他们,关系到职业教育的成败,关系到学生家庭的兴旺发达,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主要有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一是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讲座,引导学生采用合理的心理保健方法进行有效的自我调节和情绪控制。二是加强个人心理咨询,帮助学生正确评价自己,正视现实和压力,学生自我接纳、自我欣赏。
2、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1)、建立良好的同学系。女同学多的班级,非正式群体比较多,往往按初中毕业学校、兴趣爱好、家底情况结成小团体,在这个群体中就很少与别的群体的同学交往,因其交往的面窄,同学之间有点矛盾就很不好处。
(2)、建立良好的师生系,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才会听老师的话,才会在课堂上听老师讲,才可能学好知识和技能。(3)、建立良好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很多同学都是留守少年,在家是爷爷、奶奶或别的什么亲戚监护,而监护人碍于种种原因,不能很好地与学生交流、沟通,因此,一件简单的事,常使学生与监护人闹得很不愉快。
3、班主任要积极主动的探索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随着年龄的增长,高中学生自理、自主能力增加,自治愿望也 越来越迫切。如果班主任事无巨细的包办代替,凭个人意愿制订
班规,用命令、训导的方式安排工作,偏爱优生歧视差生,忽视
学生的个性差异,那么师生关系将愈来愈紧张,班风也愈来愈差。因此,大力倡导,改进班主任工作,贴进学生生活,贴进生活实际,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班主任要象对待自己孩子般关爱学生,做学生知心朋友,真诚交往,这样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打开学生(特别是异性学生)的心扉,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对症下药。
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班主任组织学生参与班组管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创造宽松愉悦的班级氛围,使班主任的要求、管理深入人心。
充分利用班会、读报、课堂教学等机会引导班集体舆论向正确方向发展,通过团组织生活、墙报、黑板报、专题讨论、主题班会等形式促进文明健康舆论的形成。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通过活动沟通师生心灵,在轻松的气氛中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
4、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全体任课教师自觉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心理教育的技术技巧,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克服特殊的学习困难,机智灵活地处理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提高教学效率。学校同时要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要多组织教师参有益的社会活动、考察交流活动,改进对教师的评估制度,主动关心教师的工作和生活,为教师的发展创造有益的环境。每年组织教师参加专题心理健康讲座,使之掌握心理健
康常识,形成心理自我保健能力。
总的来说,加强学生实境实践和心理健康教育,那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更符合社会的需求,更受社会的欢迎。
第二篇: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
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顾名思义就是教书育人,是一项非常神圣而且非常伟大的职业。教师的日常行为以及言行都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一定要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具体实施者,一个成功的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很大影响。教师的衣着举止,言谈风度,以及待人接物等,都会使学生受到深刻的影响。所以,今后作为教师一定要完善自己的心理素质和人格。从自身的心理健康的角度,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调整好心态,使自己的言行有利于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第三篇:重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重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发布时间:2010/6/3 15:50:05
浏览次数: 【浏览字号:大 中 小】
心理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和核心。素质教育已把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综合化,把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更全面,更深刻地概括为提高素质,还进一步明确指出,把教育的基点放在提高儿童和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心素质上。心理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中介,是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它通过教育在受教育者的身心结构中的内化和积淀,是人的身心潜能通过教育得到激发和发展的结果。学生德、智、体的发展需要引导他们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和提高相应的能力,激发和培养起愉悦的情感体验,锻炼他们的意志。由此可见,心理过程存在于教育与发展的每一个过程之中。心理素质是人的四大素质,即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心素质中的基础和核心。人的身心潜能开发和社会文化在人的身心结构中的内化,都在其心理素质的水平上得到综合反映。很明显,心理素质是人的主体结构的核心因素,推动促进着人的整体素质的发展和提高。今天提到的心理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以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与健全的人格为其基本教育内容。通过教育使学生常见的思想问题得以排解和清除,使学生的认识能力,人格特征、情感意志和社会人际关系适应能力等方面得到健康发展,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和生活,学会人际交往,学会面对困难和挫折去顽固奋斗,学会自我教育和拼搏创新,从而提高能力,促进学生全方面健康成长。
在当今转变教育思想,深化教育改革,探索素质教育时代,心理健康教育是最基本的也是最薄弱的环节,是学校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基础。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必然会遇到困难和挫折,或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失衡,在不断的学习生活中以违规形式表现出来,也可能没有明显的行为表现而在内心长久积蓄,最终导致心理问题的发生。诸如私自出走、轻生、性情怪癖、忧郁、暴力或其它犯罪行径,这些现状在当今发生在校园中已不足为奇。对于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学校和家庭常常从思想道德的角度进行教育,以法规和家教去管理约束,这对于非心理问题或轻微的心理失衡有一定的效果。但由于心理因素而引发的问题,单从思想政治角度上是难以根本解决的,有时反而会得到相反的坏结局,使教育陷入困境。所以在当今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同时,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大力倡导实施心理素质教育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要,是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是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理论指导的需要,是学校基础教育的科学实效性重要保证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一定的程度而言,其教育的落实是学校素质教育的理论指导和科学纲领。目前,关于此类话题的文章论述随处可见,学生的不正常心理并非一次谈话,一次批评,一次表述解释就能完全解决,更不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的一些理论就能落到实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经常耐心地工作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当前各学校已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开展了多种多样,多渠道的心理辅导工作和课外活动,收到了一定的效果,这是值得欣慰的事。但各学校普遍存在专业教师的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不够的现象,这是不乐观的方面。
目前在各学校出现的一系列的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引起了教育界和社会的关注。结合心理健康教育这一话题,围绕中学生的心理障碍展开,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着重分析如何化解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各种心理困扰。涉及到此类话题,也许有人会说心理健康教育是班主任和政教工作人员的事,科任教师以教学为主,学习辅导为主。在某种程度而言有一点道理,但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也不是很困难,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事。
当前中学生心理幼稚病是多形态、多症状的。其形态症状体现在自负、自是、自卑、报复、欺哄、懈怠、逆反和依赖、盲目崇拜、脆弱、烦燥等心理方面。这些心理障碍如果疏导得及时,对后天的学习工作受益非浅,也可以说终身受益。如何处理和解决好以上这些心理幼稚病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对的难题。真正影响学生学习的心理障碍是多样复杂的,是互相交错的。况且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不同,所呈现的心理障碍也就不同,程度也各有差异。各种心理障碍的成因十分复杂,既有社会、学校、家庭的因素,也有学生本人的主观原因,这一点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真正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并非一日之寒,须天天抓,时时讲,对症下药,及时疏导,耐心沟通。
困扰中学生学习的心理因素主要体现在自卑和自傲心理,懈怠和依赖心理,脆弱和焦燥心理及嫉妒和早恋心理。在学习过程中少不了测试,有些学生成绩不理想,家庭认为不争气,同学瞧不起,自认为不是读书的料,再加之一些社会负面因素影响,形成了自卑的心理。相反,一些学生自以为是,不拘小节,学习方面上有逞前的优势促长了自负心理,好高骛远,过高估计自己,甚至瞧不起同学和老师。这二种心理常同来同往,骄傲的人一遇到挫折易走向另一极端,自卑的人稍有闪光又容易飘然。中学时期是学生热情开朗、易染陋习的时期。由于复杂的社会大环境,“读书无用论”、“盲目崇拜论”、“享受比阔论”等在青少年心理印下了不该有的懈怠和依赖心理。部分学生的意志薄弱,自我控制能力差,老师和家长包办的事过多,动手能力不够,在学习中只靠老师的讲解,做作业只会照葫芦画瓢,生搬硬套。这样不仅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权,还养成了各方面的懒散习惯,严重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和心理发展。
中学生在生理上进入了迅速发展发育的阶段,心理上是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时期,极易形成特有的烦燥心理。其中症状表现在接受知识上缺乏稳定性,在学习上缺乏恒定性,好动易变,难受纪律约束,不能耐心细致地完成作业,在学习上常犯冷热病,平是好胜心强,分寸把握不好,就会产生嫉妒心理,甚至还会转移学习的注意力,打击报复。在面对众多的各级考试,尤其学生进入高三阶段,来自于学校,家庭和自身的压力、升学、理想和工作取向等压力,无形给学生心理上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往往一些学生不能正确对待自我,忽视意志磨炼,遇到一点小挫折,就灰心丧气,委縻不振,不敢正视失败,形成了脆弱的心理。
中学生所处的生理和心理的特殊的发育阶段决定了其好动,好胜、好疑、好奇等心理活动。男女的生理发展特征的变化促进了学生之间的性差别和早恋心理。由于一些社会因素和偏见在学生心中产生了女不如男的不正常心理,另一种现象就是对方的闪光点吸引处成了自身的羡慕和渴求,盲目地一厢情愿投入到所谓的“爱情”漩涡,甚至双方投入而不能自拔,分散学习注意力,成绩直线下降。
如上所述的几中主要影响学生学习心理因素得不到及时的指导和疏畅,学生就会走向极端,甚至会毁了一生。当然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固然还有,很复杂具体的,有学生方面、有家庭方面、还有学校和社会方面的因素。
如何预防和解决学习活动中的心理干扰因素,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呢?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作起:
一、创造良好的促进心理健康成熟环境。坚定不移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教师要遵守其职业道德,为人师表,关爱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不挖苦,讽刺学生,一视同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做好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利用教材中的鼓舞人心的事迹熏陶学生。像这类的话题在种各科中必然存在,教师应运用所学的正面材料及时教育学生,培养健康积极心态。
二、加强社会主主义法制和公民思想道德教育。利用课堂教学和班团活动认真开展学生的遵纪守规教育,让学生明确哪些是违法的和哪些是因为心理幼稚而导致的社会问题。在这些方面上多引用现实的事例和周边的一切以及自己的一些感觉多方位对学生进行教育。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要充分尊重学生,因地制宜开展学生辅导工作,关注和爱护每一个学生,尤其要爱护中差生。要课堂上,更要多提这类学生的问题,把更多的机会给予他们,让他们展现自己。多鼓励、少批评,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批评,多给他们赞扬,抓住其每一个闪光点,正面引导学生学习和生活。学生要喜欢一门学科首先必然喜欢该科老师,这一句话虽牵强,但道出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教师教学的学生学习双重因素的良性循环。所以,教师应多深入学生,多关心学生学习和生活,多了解学生疾苦和忧虑,多分担其压力,及时对症下药,个别辅导,疏导到位。在课堂中,给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渗入到学生中,这必然是双重收获。
四、设立班主任和学科心理辅导信箱。班主任和学科教师要及时捕捉学生的信息,观察他们一言一行和学生中的一些发展苗头。作好师生的学科和心理的沟通工作,消除其间的隔膜和一些不必的误会。这一担子班主作显得更为重要,班主任更要作好学生的沟通和疏导工作,及时协调师生关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发展脉博,发现问题,巧妙有效地解决问题。多介绍一些心理相关的常识和由此产生的不良现象的辨析,鼓励学生投入生活实践,经受各种考验,参与班级管理,学会处理一些偶发事件,学会做思想政治工作,助人为乐。尤其要让他们在遇到挫折困难时,学会保持良好的心态,战胜困难,从而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应变能力。
五、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掌握先进的方法论。教师要在教育教学中要帮学生提高心理认知,思维、判断和推理水平,提高他们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教他们做人的道理。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从根本上克服幼稚和不健康的心理,逐步走向成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竞争观。正确面对挫折和人生坎坷,正确分析自己,合理设计自己的人生目标,脚踏实地去工作和学习。
六、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实践和学科活动。教师要多利用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活泼开朗性格,多创造师生间和学生间的交流活动,多设身处地解决好学生间的人际交往艺术指导。在学科中多形式开展竞赛和班团活动,让学生动手,动脑,打开封闭的心理,促进学生积极心态的建立和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全面的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形成,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由此产生。
总而言之,在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我们应爱为本,以情动心,以理服人,学生就会通情达理,明礼晓义,听从教诲。我们应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发展特点,并以科学的精神投身实践,把握学生的心理脉搏,针对具体问题,及时作好疏导工作,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品质。
第四篇:重视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重视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的心理健康是指幼儿心理发展达到相应年龄组幼儿的正常水平,情绪积极、性格开朗、无心理障碍、对环境有较快的适应能力。在现实幼儿教育过程中,人们往往只重视身体健康而忽视了心理健康的教育。因此,当前有必要强调重视积极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把它放到重要位臵上来,切实抓好。
一、为什么要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1、偏重于身体健康,把身体的三项指标的指标作为幼儿健康的标准。
现在不少幼儿园往往把测查幼儿的身高、体重、血色素三大指标作为衡量幼儿健康达标的依据。从幼儿园的管理者到教师乃至于家长,对此都十分重视。幼儿园的管理者为确保本园体检能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制订了一系列严格的措施;医生对全园发病率、营养计算等非常关注;教师为了完成幼儿园的考核达标,在进餐、午睡、户外锻炼等方面下功夫;家长尤其看重幼儿体重或身高长了多少,幼儿园的膳食编配是否合理等等。这样做无疑是有必要的,但很显然,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摆在应有位臵。
2、偏重幼儿的知识技能培养,忽略了功儿的情绪、情感、态度、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
家长到教师普遍比较看重幼儿的知识技能的培养。大多数幼儿园都开办了英语、美术等特色班,家长们也热情极高的地送孩子到各种特色班学习,有的甚至每天指导课程排得满满的,根本不考虑孩子的兴趣和承受能力。对孩子的情绪、情感、态度等不太在乎。
3、只重视创设优美、高档的物质环境,忽略构筑良好的人际交往氛围和师生关系。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现在有的幼儿园越来越重视用高档的材料布臵优化活动环境,给幼儿提供的高结构材料过多,而忽视低结构材料的投放;幼儿园的管理者将环境创设作为评价教师工作的重要指标,而对班级中教师之间,师幼之间的人际交往关系一般不作过高的要求。
4、只重视幼儿园内的教育,忽略了家庭中的教育,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从以上种种现象说明,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从管理者都到教师、家长中普遍还存在模糊认识,甚至在有些方面走入误区,对健康的认识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忽略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那么,什么是健康的标准?健康教育工作的范畴是什么?结合对新《纲要》的解读,使我们对“健康”的含义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也让我们重新接受一次现代健康观的“冲击”和“震荡”。
二、新《纲要》关于“健康教育”的要义
1、新《纲要》明确提出“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有利于人们克服对幼儿健康的片面理解,对幼儿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健康是人类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一项最重要的社会目标。然而,对于什么是健康,人们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在许多人脑子里,一提到健康就理解为身体没病,体格健壮。这种单纯的身体健康观,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忽视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幼儿健康教育中,偏重幼儿身体保健教育,缺少幼儿心理卫生教育方面的内容,这种倾向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如何克服传统健康观的片面性,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完全将健康剥离到卫生保健工作的管理范围,是当前我们工作中需要着重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所谓正确的“健康观念”,不仅指幼儿身体的健康,而且还包括幼儿的心理健康。幼儿健康是身体和心理健康的有机统一。“正确的健康观”强调一种健康的整体,这种健康观是与国际社会对健康的新认识相一致的。
2、新《纲要》明确把心理健康纳入幼儿健康范畴,科学揭示了幼儿健康的内涵,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关键的指导意义。
新《纲要》提出“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身体不健康会带来许多心理疾患;反过来,心理问题也会影响身体健康,酿成多种疾病,就象有人说的“身体的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精神的健康”,而世界卫生组织的口号是“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从心理学角度讲,教育过程就是在儿童已有心理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根据儿童的心理需要,采取正确的教育策略和手段,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过程。
我们对《纲要》中提出的“身心并重”的幼儿健康观非常赞同,并认为心理适应是幼儿身心健全的关键。进一步认识到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是:认知发展是否正常,情绪反应是否适度,人际关系是否融洽,性格特征是否良好等。在培养幼儿健康心理素质的过程中,必须从幼儿年龄特点入手,把情绪,自信心,合作意识作为对幼儿进行心理教育的重点突破口,融入幼儿园教育目标进行。
三、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积极构健安全、温馨的健康心理环境。
环境对幼儿能否健康生活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年龄越小的幼儿对心理环境要求比物质环境的要求更为重要。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首先是教师跟孩子精神上的接触”。也就是说,教师与幼儿心灵的沟通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应“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如果教师身体离幼儿很近,而心却离得很远,总以冷漠的态度对待他们,幼儿得不到老师的支持和帮助,就会逐渐失去对教师的信任,不安全感就会增加;如果讽刺、挖苦、嘲笑孩子,当众损伤孩子的人格,会使孩子失去自尊;长期得不到肯定,在批评中长大的孩子不会有自信心。因此,教师要多站在幼儿的角度,体察他们童心的需要。同时,为幼儿创设和谐的班级环境,平等鼓励的师幼关系,如在活动区可根据幼儿的年龄增设新生入园亲子区、聊天室、娱乐天地等,给予幼儿充分抒发情感,增进交往空间。使幼儿感到在安全、温馨的氛围中生活,有助于幼儿情绪安定、心情愉快。因此,老师必须给予幼儿实践锻炼机会,放手让幼儿去独立完成一些起简单的,力所能及的任务,给予他们充分表现自我的情感氛围,尊重他们的意见,鼓励他们的主动行为,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自身能力,从而提高自我评价水平。总之,老师要善于抓住每个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引导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使他们相信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增强自信心,创设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氛围。
(二)以游戏活动为载体,满足幼儿活动的需要,提供幼儿交往的机会,培养良好的性格和意志品质。
1、不同的游戏活动,对幼儿各方面起着不同的作用。
如:幼儿在体育游戏中,躯体大动作和手指精细动作的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而智力游戏对幼儿认知能力的正常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创造性游戏满足了幼儿的情绪、培养了社会交往能力和良好的性格。譬如,在中、大班的表演游戏中,幼儿对“智慧树”的主题很感兴趣。开始时,几个孩子为扮演自已喜欢的“红果果”、“绿泡泡”等角色发生争执,而使表演难以进行下去,这时他们也逐步意识到需要商量一下角色的分配、表演哪些节目等内容。于是,幼儿通过与同伴在游戏中协商、分工、合作、谦让等,锻炼了幼儿的交往能力,对幼儿形成良好的性格有很大促进作用。
2、在游戏的趣味中感受规则的基本要求,以培养幼儿意志品质。
由于幼儿具有自我中心的特点,自控能力较差,不理解规则的重要性,因此,遵守规则的能力也较差,针对这一共性特点,我们设计了一些规则性较强的游戏,将游戏与规则融为一体,使幼儿在游戏中将被动遵守规则转变成为一种主动行为,目标最终在愉快中完成。通过游戏,增强了集体意识,懂得了如何在集体中约束自己的行为,体验到了遵守规则的重要性,趣味中使幼儿愉快地接受了规则。同时,自控能力和抗干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3、在游戏中,注重对个别幼儿的教育。
在游戏中,总有个别胆小,害羞,懦弱的幼儿,他们往往不敢与同伴交往,更不会主动投入游戏中去。为培养其自信心,教师应鼓励他们大胆地加入同伴的游戏中,可以用关心的语气询问他们:“你们为什么不去玩?”“你看他们玩得多开心”“老师跟你一起玩好吗?”并在游戏过程中不断地对他们进行鼓励和表扬。如在游戏刚开始时,有的幼儿不知玩什么,教师可通过扮演角色,用游戏口吻激发幼儿和老师所扮的角色一起玩,让幼儿逐渐克胆怯的心理。在幼儿敢于表达自己的愿望,投入到游戏中以后,教师应即时给予表扬,鼓励他们加入到同伴的集体中,让他们体验成功的乐趣。一次成功,胜过百次说教,幼儿的自信心就会有效地得到培养。
(三)利用幼儿园得天独厚的同伴群体,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现在的幼儿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视为“小皇帝”被捧着。但特殊的家庭环境和居住条件,使他们失去了很多彼此交往、协作、谦让、友爱的机会。带之而来的是孤僻、任性、依赖、唯我独尊、做事缺乏自信心。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园独天独厚的同伴群体,为幼儿创设相互接纳、信任、尊重的集体生活的氛围,有助于幼儿心理品质的形成。
如:有些幼儿性格内向、不合群,早晨来园时很少主动向老师和小朋友们问“早”,不声不响地独坐在小椅子上,老师提醒他们去活动区玩也只是摇摇头,不吭声。平时从不举手发言,做事慢腾腾的。针对这种情况,要充分利用活动与同伴游戏的机会,激发他们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的愿望,从而培养他们活泼开朗的性格。老师就找一些主动、热情的同伴约他们,商量是玩“丢手绢”还是“过娃娃家”。久而久之,他们便由被动变成自觉地参与,并且有了主动与同伴交往的愿望。同时,在活动区玩时,教师还有意识地把这些小朋安排在活跃的孩子周围,让他们身临其境,获得直接交流和感受。从而由他们只是听别人讲,到他们敢于开口的表现,渐渐地这些小朋友在同伴的影响下有了明显的进步。
(四)发挥家庭、社区的教育作用,形成整体合力,共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幼儿是在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幼儿期,他们对周围环境的辩别力差,对成人依赖性强,教育的作用体现在生活中的人、事、物对幼儿的影响,也是幼儿生存环境直接作用于幼儿发展。如何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使幼儿在园、在家、在社区环境中受到同样的教育,更使幼儿在良好环境中健康成长,需要发挥家庭、社区、幼儿园教育合力,共筑幼儿心理健康环境,以此促进心进健康发展,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开展系列活动,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我们为培养幼儿坚持品质的良好形成,增强家长的家园配合的主体地位,我们开展了“开放日活动”,让家长参与,使家长知道孩子是一天天变化的,发展的,是权利的主体,不能总以他们还小应给予保护。为让家长积极参与,采取了教师与家长“发短信息”和“Q群”活动,信息上有幼儿园管理的要求,有培养生活习惯的要求,也有培养幼儿任务意识的要求等内容,通过这些活动增进了教师和家长对幼儿在家、在园的了解,使教师和家长得到信息后不断调整教育行为。这一措施使孩子独立自理能力和责任感大大加强,同时,让家长也有机会观察孩子,使孩子在各种活动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乐观向上的状态。同时,还可采用辩析会的形式进行交流,即教师在家教指导活动中创设一定情景,提出一些有争议的问题,鼓励家长从教育观念、教育态度、方法上积极发表意见,选择符合自己实际的方案,逐步改变观念和行为。如针对“孩子小,什么事都做不好,等长大了再说”这一观点,与家长深入开展讨论,让家长在主题活动的设计中受到启发,达到家园配合的目的。通过对家长讨论会、家长开放日、家园小报、电话交流、短信息、Q群、亲子活动等信息的收集后,及时反馈和调整双方的教育行为,更好地保证了家庭与幼儿园教育的一致性。
同时,利用社区文化背景,和谐民主的群体氛围,建立心理健康的教育格局。根据社区文化背景,通过幼儿园、家庭、社区合作,对幼儿进行全方位、综合的教育影响,利用社区环境优势,开展一系列德育活动,将幼儿园教育和家教指导工作辐射到社区环境中去,以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达到教育效果。
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心理培养目标有所不同,我们需结合幼儿园实际,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不断探索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所以在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不能机械地一个一个照搬硬套,而需结合实际进行培养。作为幼教工作者要“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充分认识到幼儿的健康具有“身心并重”的整体性,并将此项工作放在首位,以此推动幼儿园全面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注重幼儿环保教育,提高幼儿保护意识
在自然中的生态环境是指大气、土地、水、森林、墓碑、动物、矿藏等自然因素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人类对自然环境产生的种种影响。它是人类赖以自下而上的必要条件和个体发展的重要因素,生态环境的平衡与否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存。近几年来,由于人们缺乏最基本的环境保护意识,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因而保护环境已迫在眉睫。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21世纪的主人,对孩子进行环保教育,增强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让他们从小就开始直视和参与环境保护活动,提高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已是非常必要。
一、以园为基地,感悟自然,陶冶性情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校园是地球大环境中与我们关系最为密切的小环境,要爱护地球,就要从我们身边做起。因此,教师在园开辟了自然角、种植园、饲养区、生态体验场、操作长廊……,经常带孩子们参与其中,他们在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玩一玩中了解自然界,从而激起他们对生态环境的兴趣和探索欲望,熏陶他们“人和大自然和谐相处之情。”
二、寓教于乐,将教学与环境保护联系起来,加深幼儿对环境保护的理解。
1、寓环保教育于各科教学
环保教育是近年来才兴起的,尚未有一套与之相应的课程体系,为此,教师可将它渗透在幼儿园各科教学中。如科学活动中:结合“水”“声音”等内容,让幼儿懂得干净的水和安静的环境对人体健康的意义,并教育幼儿不喝脏水,不在公共场所和家中大声喧哗;音乐活动中,教幼儿唱《小松树快长大》等有关环保教育内容的歌曲时,可引导幼儿象歌中所唱的那样去做;语言活动中,选择儿歌《花儿好看我不摘》等环保内容。
教师注意以专题环保教育为主,将环保教育知识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及各种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把环保教育作为一个中心点,将环保知识从这一中心点向四周辐射,将丰富多彩的环保教育内容渗透到各种教学和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去。如我们在大班开展:“减少垃圾”的专题活动中,开设了“废物从哪里来”“废物多了会怎么样?”“动脑筋让废物变宝”等内容,通过展览、绘画、利用废旧材料等让幼儿进行美工制作以及开展参观、谈话、小木偶表演、小实验、游戏等有趣的活动,使幼儿了解废物对环境的污染,并懂得要管好垃圾、保护环境必须从我做起,从自身感受中获得环保知识。
为了对幼儿原有的环保知识,环保行为习惯和环保的情感态度有所了解,我班专门设计了一张表格,以书面问卷的形式,围绕环保知识,环保的行为习惯,环保的情感三方面,对幼儿进行了测试。调查发现幼儿对垃圾应该怎样处理不了解。于是在“减少垃圾”活动中后,班内设有了一个垃圾分类区,幼儿都能将垃圾按塑料、玻璃、铁、纸类进行分类投放,且懂得有些垃圾可以回收再利用,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垃圾,同时还保护环境,在此基础上,幼儿纷纷把家里的废物、纸、铁盒等拿到幼儿园,用自己的小手制作手工作品,通过剪剪、贴贴、画画的各种不同形式进行布置教室环境,从而感受到垃圾再利用的好处,是一种生动、直观、有趣的环境教育。
同时也让幼儿知道环境污染、噪音和破坏生态平衡会给人类带来危害。如组织幼儿美化我们的幼儿园,帮助保育员打扫卫生,来绿化我们的幼儿园,通过此活动以唤起幼儿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并将爱护花草树木等列入幼儿的行为规范中。
2、寓环保教育于游戏活动
游戏是幼儿的主体性活动,在游戏过程中,孩子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了真正的发挥,他们在享受自己成功的喜悦和满足的同时,也获得了相应的知识。环境保护教育要寓于各种游戏之中,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受教育。在角色游戏中,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收集无毒无害的废品,利用纸盒、纸筒、饮料罐开展“咖啡屋”、“小卖部”、“娃娃家”等,使幼儿在游戏中接受环保教育,并懂得如何减少垃圾和利用废物,以培养幼儿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幼儿园开展游戏需要大量的材料,教师可以与幼儿一起商讨,利用生活中无毒无害的纸盒、饮料罐、胶卷筒、纸板等废物,制作游戏材料,让幼儿懂得“废物的根本出路在于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在自然面前,在种种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面前,人类只有提高自身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才能获得美好的生存与发展的前景。在幼儿已有一定的环保知识和较强的环保意识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引导幼儿将认识、愿望付之实际行动,是进行环保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实现这一目标时,可以设计情境,让幼儿在情境中学习相应的保护环境的正确行为,如故事表演“狐狸办工厂”、情境表演“小河边”“逛公园”等,然后引导幼儿将在情境中学习的正确行为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可设置分类垃圾箱,让幼儿将垃圾投入相应的标志的垃圾箱内,以利于废物的回收利用;还可开设环保科技兴趣小组,当幼儿看到传统的铁铸水笼头用水时,水花乱溅,便急切地用纱布包裹水笼头以节约用水,他们还尝试设计感应水笼头、变距水笼头……。在短短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幼儿的环保意识有了提高,行为习惯、情感态度也明显不同。我们还将借助国内外环境教育的成功经验,不断获取、积累信息,继续将这一课题研究下去。
三、围绕环境保护教育,开展一系列的教育活动
一年一度的“植树节”“爱鸟周”“地球日”“世界环境日”都是传统的环境教育日。教师可设计“做一个小小鸟专家”的活动,引导幼儿认识鸟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开展“护绿.爱绿”人人争做“绿色小天使”的行动;开展“地球日”活动,通过游戏、制作、参观、谈话、实验等形式,对幼儿进行热爱自然、保护地球的教育,使幼儿懂得保护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地球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开展节约用水的教育,使幼儿初步了解水有什么用,干净的水是怎么流到我们家里的,并组织幼儿参观一些污水的照片,知道这些污水对人类造成的危害,同时让幼儿知道节约用水和保护水源的重要性。“世界环境日”那天,开展大型的娱乐活动,孩子们用歌声、笑声讲述着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导之以行,促进幼儿环保行为的养成。
四、环境保护教育要家园相结合
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幼儿园开展环境保护教育必须取得家长的支持,让家长了解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的必要性、可行性,要求家长配合我们注意从一点一滴做起,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去影响孩子、教育孩子、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如请家长进行节水再利用,让幼儿与家长一起利用废物进行玩具制作,有的幼儿和妈妈用瓶子制作了小孔雀;有的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用废铁丝制作了“单杠”、“双杠”;还有的是几个小朋友共同制作的娃娃。幼儿在玩中学会了思考;玩中学会了尝试;玩中学会了合作;在玩中学会了分享。同时还可以请家长多带孩子走进大自然,一方面让幼儿领略大自然的美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吸取丰富的环保知识;另一方面,让幼儿了解环境污染状况,感受重视环保的呼声,从而不断增强环保意识。
在幼儿的眼睛里,大自然是一个绚丽多姿、充满无数问题的世界。为了让幼儿有而深切感受大自然特殊的魅力,我们幼儿园组织他们走进“绿色的天堂”。走进幼儿园,到处是一片绿色的海洋,孩子们亲手播种的花草迎风摇曳;走廊里,老师们用麻绳、木棍、贝壳等制作成的壁挂精美、雅致、富有童趣;园内张贴环保标志,设置垃圾分类回收箱。让孩子们雀跃在蓝天白云下,嬉笑于绿草鲜花间,处处洋溢着春天般的勃勃生机,流淌着美丽和祥和。孩子们感受到自然与人和谐共处的美丽。
第五篇:如何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如何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影响
首先,我们得从学校谈起。或许有人会问,在现实生活中谁最累,最辛苦?是工人、农民?还是知识分子?回答是否定的,那究竟是谁呢?对,是学生!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大环境下,学生的学习压力众所周知,他们的童年生活被书本填满,被特长课程填满,他们很少有玩的时间。从心理学角度,压力是由外部事件引发的一种体验。无论哪类性质的事件,都要求人们去改变现状,以便应对事件带来的新情况,要求人们付出努力,去应对生存环境所发生的变化。这种应对,就叫“适应”。过大的压力会把学生“压扁”。在孩子犯了错误后,有的老师方法不当,当着其他人的面严厉指责,甚至破口辱骂…… 于是造成了他们害怕考试,害怕老师,害怕家长,害怕学校,在压力、恐惧下,有的孩子变得焦虑、烦躁、紧张、暴怒、嫉妒、猜疑……产生逆反心理,自尊心特别“强“,不肯接受大人提出的任何意见,并学会了应付教师,应付家长的“欺骗术“。这种负面的自我概念会影响学生的正常发展。
长期以来,“素质教育“对学生“减负“,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一切仍以“升学“作准备为教育目标,片面强调学生需要的知识教育,而从根本上没有解决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文价值,即“学习就是为考试“。
那么,来自家庭的影响也应受重视。现在的家庭,一般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尽了家长们的溺爱、迁就。当上学读书后,与同学之间发生冲突,又受不了一点委屈,为了一点小事大打出手。过分的溺爱造就了一个“自我中心”的孩子。有一部分家长在处理孩子错误时不注意方式,动不动就责骂,甚至拳打脚踢,用所谓的“暴力方式“解决问题,给孩子造成心灵的创伤。不然就“关怀备至,和蔼可亲“,丝毫不追究孩子的错误,没有培养孩子正确的道德观。这种不良教育方式势必影响孩子人格发展。
还有一些家长一味地认为在信息技术发展的今天,应让自己的孩子尽早学习英语、电脑,孩子也对此感兴趣。当然,这有助于为孩子们提供各种学习素材,丰富他们的兴趣,开拓视野。但同时我们还应看到,信息化尽管将为学生的发展带来新的可能性,也可能会导致由于热忠于电子游戏沉迷于网络而减少学生们体验生活接触自然的机会,对学生的身心带来不良影响。
二、给学生一个广泛的空间
学生不仅属于学校,更属于社会。对学生进行合理定位,突破校园四角天空的束缚,置学生于社会大熔炉中学习和生活,让学生在不断的开拓创新中健康成长,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有的责任。从培养健康心理的角度出发,我们必须让学生走出狭隘的学校空间,参与社会实践,进行社会调查,把握时代脉搏。这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实践的习惯。凭借这个过程,可以了解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要求、人们的人生态度和理想信念,进而以此为参照来设计自己、调整自己、充实自己。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活动范围小,独立意识还很差,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双休日时间、暑假时间,在老师、家长辅助下,开展一些社区活动、夏令营活动,在活动中升华学生的心灵。
此外,在开放的社会化教学中,学生能参与更大范围的学习创新活动。改编后的小学语文教材、社会教材、乃至数学、自然、思品,都有许多社会实践题,我们教师应深入挖掘这些活动类题目,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把从社会调查中发现的社会热点、疑点等现实问题带回到课堂上,通过深讲、辩论、新闻聚焦……从而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这种社会化的结果,学生就能逐步形成明确的价值观念、人生态度和创新精神。
三、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交流,了解学生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一些学生难得向老师白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要求每一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深人班级,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表达思想情感,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如在作文教学中布置《写给老师的话》等题目,使一些较内向的学生或有“难言之隐”的学生通过书面形式与老师交流思想。老师则应该对此做好保密工作,并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区分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个别帮助。另外,与学生一对一谈心,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个别谈心,可以发现、掌握某些同学的不健康心理,再“对症下药”,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要使个别谈心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只有做学生的知己、朋友,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才能将自己的烦闷向老师倾诉。当一些学生在学习上遇有困难,家庭生活受挫折时,他们心情苦闷,情绪失衡时,老师要及时帮助他们,安慰他们,开展谈心活动,老师应以诚恳的态度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让他们把心里的积郁情绪渲泄出来,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二)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一个人是否受到尊重,关系到他的心理健康,正在成长中的学生心灵更加敏感脆弱,也需要受到尊重。作为教师,应时刻牢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尽管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民主治班,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该生是否尊重师长”是班主任评定一个学生品行的首要条件,而作为教师,是否问过自己“我尊重学生了吗?”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等。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他们常常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这些学生只有被人接受,才能接受自己,如果教师不尊重他,他也感觉不到自尊,对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坚持正面教育引导,尽量不要当众批评。实践表明,只有从尊重出发,学生才能打开自己的心扉,心理教育措施才能奏效。
(三)创造环境,多样教育
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常规教育外,更要注意言传身教。老师在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积极向上、平和开朗的心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模仿老师。心理学的模仿,指在没有外在压力条件下,个体受他人的影响,仿照他人,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相同或者相似的现象。
(四)因材施教
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气质,心理学的气质是指人的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教师应该学好心理学基础知识,分清每个学生的气质类型,因材施教。华生说过:给我一打健康而又没有缺陷的婴儿,把他们放在我所设计的特殊环境里培养,我可以担保,我能够把他们中间的任何一个人训练成我所选择的任何一类专家一一医生、律师、艺术家、商界首领,甚至是乞丐或窃贼,而无论他的才能、爱好、倾向、能力,或他祖先的职业和种族是什么。
作者简介:都基彦(1975-),吉林省通化市东昌区第三实验小学教导主任,小学高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研究都基彦
(吉林省通化市东昌区第三实验小学,吉林 通化134000)1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参与的能力。自学不但是学生学好新课,取得高效率的学习成果的基础,而且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好方法。
每节课课前的导学提纲则是学生超前学习教材的一座桥梁,教师通过导学提纲帮助学生基本了解、熟悉、掌握教材内容。这种自学与过去的预习具有很大的区别:过去的预习只要求学生扫清学习课文的障碍,现在的超前自学则要求学生自己初步读懂课文,理解课文,明白自己还有什么地方不了解。其难度与深度大大超前于原来意义上的“预习“。为了减少学生在超前自学时的盲目性,我们教给学生超前自学的方法。预习的方法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查阅资料。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条件,查阅课文作者情况;查阅课文中人物的情况;查阅课文的时代背景;查阅课文中涉及的一些专业知识。(2)利用工具书自学字词,读通课文。(3)初读课文,知道课文大意。(4)理清课文脉络,给课文分段;(5)自读自悟,自问“我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或想知道的问题?”并做上批注或记号;(6)尝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学习《画杨桃》一课时,很多同学没有见过杨桃,更不理解为什么小作者所在的位置见到的杨桃会是个五角星的形状,而在教这篇课文时,杨桃还没有上市。于是,学生们通过课前预习,不仅查到了杨桃外观的图片资料,还了解到杨桃的别名,营养成分,功用等有关知识.学生们看着图画,一下子就明白了为什么小作者所处角度的特殊观感。学生在收集资料的预习过程中,学习积极性会得到激发,学习潜能得到极大的发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学生常常会收集到许多连老师也不曾知道的知识。
2课堂反馈,训练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参与的能力。课堂反馈的目的就是为了使课堂教学有针对性,能够针对学生的课前自学情况进行教学,解决自学中留下的问题,共同巩固自学中掌握的知识。课堂反馈主要包括汇报成果和质疑问难两个方面。“课堂反馈“这一环节,使学生充分施展他们的表现欲,大大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并及时暴露了潜在问题,使问题得到及时解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交流自学成果。在课堂上,让学生交流自学成果。在互相交流中,使大家思维相互碰撞,努力撞击出创造思维的火花。交流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也可以让学生先在四人小组交流,然后派代表(代表由四人轮流担任)在全班汇报。在汇报时要求学生不仅要说“我知道什么“,“我不知道什么“,“我还想知道什么“,还要说自己是如何知道、如何想到的。此时,教师既是热心的听众又是指导者。教师要认真听取学生的汇报,还要引导学生有序汇报,汇报时要让学生先从解题入手然后再理解课文;先汇报查阅到的收获,再提出疑问和想知道的问题。教师还要鼓励中下程度的学生积极参与,对他们的积极性要倍加呵护,努力营造全员参与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
(2)合作学习,探究疑难。“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遇事好问,勇于探索、永不满足。这是创新个性的具体表现,我们应该倍加爱护和引导。这一环节就是让学生对“交流成果“环节中所提出的问题以及普遍存在的模糊认识进行讨论,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大胆质疑解疑。在合作交流前,教师要先让学生把问题进行综合归类,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讨论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同桌互帮,四人小组研讨,全班辩论等,为学生充分表现、合作、竞争搭建舞台,使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传授知识和解决问题相结合,单一性思考和求异性思维相结合。在这些活动中,使学生养成与他人合作学习的习惯,做到敢于修正补充他人的意见,善于发现他人的长处,向他人学习,甚至敢于鸡蛋里面挑骨头,敢于向教材、教师、权威说“不”,敢于发表自己挑战性的见解和主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诱导。如:“你认为他说得对吗?为什么?”“对他的回答你满意吗?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等等,把学生的思维推向高潮。讨论中,教师要做到:a、要密切关注讨论的进程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引导;b、要发现多种结论,特别注意和自己备课时不一致的结论,变教案为学案;c、要充分调动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及时发现优点,特别是善于捕捉后进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讨论要使学生思维碰撞,闪现思维火花,激发表现欲,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
3激励评价,激励学生主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