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重视感恩教育
重视感恩教育,提高育人效果
摘要:“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感恩教育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复杂的育人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全力参与,共同构建感恩教育的环境和氛围,让感恩教育真正走进生活,走进课堂,让学生在我们的言传身教中受到教育和启迪,使其知、情、意、行在情理交融中实现自我完善与构建,最终学会去感恩、懂得去感恩、胸怀感恩之心,力行报恩之举,用真情回报社会、回馈生活,做一个心存感激,知恩报恩的人。
关键词:感恩资助育人
感恩的最终目标是建立健康的心态,报答社会的良性循环。在资助工作中,对于受助者适时、系统地进行多种形式的感恩教育,唤起受助者的感恩心,对感恩有清醒的认知并激发起其感恩行为,有助于受助者以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有助于受助者健全人格的形成;有助于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目前,我国已基本建立起以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学费减免为主体的、多元化的资助贫困生的政策体系。这些资助方式在资助贫困生的过程中起到了巨大作用,但每种方式在发挥其独特效能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负面效应。如何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已成为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而急迫的课题。对此,助学工作应更新资助理念,从规范管理和实践运作两方面构建公平、高效、操作性强的“助困”与“育人”相结合的资助体系,促进经济困难学生在逆境磨砺中健康成长。
一、助困育人工作的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党和政府对家庭经济困难家庭学生制定了许多资助方法,资助体系建设也在不断完善,基本解决了我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问题。但是,学生资助工作仍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 :由于现实沉重的经济压力、城乡之间的差别、消费水平的巨大反差、紧张的学习、激烈的竞争、人际交往的不适应、就业压力、理想与现实的反差等等问题的存在,部分经济困难学生往往不能正视自己的贫困,从而产生一些心理问题。主要体现为自卑、焦虑、抑郁、敏感多疑、麻木冷漠、逆反偏激几个方面。
(2)资助政策体系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认定机制存在缺陷,各地对“贫困”的界定很难有一个统一的认定标准。资助力度不均衡。如对国家现有奖、助、贷、补、免五个部分之间相互协调性不强,对多种救助项目的统筹安排和对贫困生实际情况缺乏充分了解,造成教育救助力度不够均衡。资助对象定位欠科学。现行各项贫困生救助形式是以无偿或半偿为主,渗透着传统的救济思想,在把经济困难的学生视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同时,还需要充分考虑到贫困生是未来拥有较高预期收益的人群这一基本情况。
(3)助困育人工作失之偏颇。物质资助为主,能力培养不足。现在学生助困主要是“授之以鱼”的给予性资助模式为主,“授之以渔”的自我发展激励不足。被动性应对为主,主动开拓助困资源不足,造成了有学生申请才予以办理。“强势关心”为主,不够细致化,不能够针对个体予以更为细致地开展工作。这样的帮助往往会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发展,有些甚至会伤害到他们相对脆弱又自卑的心灵。
二、开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1)感恩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贫困生在受助之后是否具备感恩的意识,是衡量其人格素养的一个基本标尺。感恩是一种做人的道德,感恩教育有助于提高德育实效,实现德育目标。拒绝感恩是德育的失败,是不文明的表现。通过人文关怀和情感教育对贫困生进行感恩教育,可以强化德育价值功能,使贫困生正确看待所受资助,怀感恩心、做诚信人,学会感恩、学会回报,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提高德育教育水平。
(2)感恩教育是贫困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加强对贫困生的感恩教育可以培养他们感恩回报的观念,这种观念在实际生活中必然转化为学习和前进的动力,这就为贫困生的成长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同时,人才最重要的素质是道德素质,一个不具备感恩思想的人也绝不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贫困生具备了感恩意识说明他们具备了回报他人和社会的良好心态,这就有助于贫困生建立相互信任、理解、尊重的良好人际关系,克服自卑、嫉妒、无望的不良心理和仇视、怨恨、冷漠的心理情绪,从而真正激发他们胸怀感恩之情、树立远大的志向、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通过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本领,自立自强、奋发成才、回报他人、回报社会。
(3)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是需要具有和谐思想的人,大学生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宝贵人才,贫困生作为学生的特殊群体是否具有良好的思想品格对于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加强对贫困生的感恩教育,使他们具备和谐的思想、健全的人格,怀感恩之心、存感恩之情,对于提升贫困生的道德修养有积极的影响,对于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也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三、面对现实的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要从道德认知层面去教育学生知恩、识恩,让学生知恩于心。
道德认知是个体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对外部规则的建构,是品德形成的基础。感恩意识前提是要让学生了解和知晓“什么是恩?”,亲身体会和感受“恩与惠”,要让学生感受到社会和他人对他们的恩爱,只有“知恩”,才能“报恩”,要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所获得的帮助和资助并非天经地义、理所当然。对大自然的赐予、祖国和社会的培养、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导、大众朋友的帮助和付出等要心存感激。班级指导教师可以通过班会、课外活动、生活学习等主渠道,挖掘其中蕴涵的感恩思想,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把感
恩教育融入到生活实际中去;点拨学生知恩识恩,引导学生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各种恩惠。通过知恩识恩教育,让学生怀感恩之心,产生报恩的情怀。
良好的感恩氛围对受助学生有润物无声的效果,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但如果感恩教育气氛不能很好地营造,生硬地针对受助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无异于给受助学生贴上贫困的标签,从而导致学生心理产生不良影响,对经济资助工作本身会形成不必要的障碍。所以,学校作为感恩教育的主体,应倡导各班级利用各种资源开展主题鲜明的感恩教育,通过讲道理、明事理,把诚信教育与感恩教育融合,让受助学生的心灵在温馨平等、受到尊重的氛围中接受洗礼。可以通过校园广播、学校橱窗、班级板报、网络等宣传阵地,开展讲述感恩故事、创办感恩小报、设计感恩广告、编排感恩节目、举办演讲比赛、主题征文、算一笔亲情账等活动,使感恩教育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排解受助学生的孤独情绪,养成良好健康、积极向上的人格。同时,学校的制度、教师的行为都会影响学生的感恩心理,尤其是作为思政工作的一线工作者,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要充分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态,其感恩言行更能激发学生的认同感。所以,学校要努力营造识恩、知恩、感恩、报恩、施恩五恩一体的系统感恩环境,使受助学生在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得到熏陶和教育。
(2)要从道德情感层面去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情怀,让学生感恩于情。
情感是在道德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关于人的举止、行为、思想、意图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而产生的情感体验,情感使人的道德认识处于动力状态,影响着道德认识的形成及其倾向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统一。感恩教育的实质是一种情感活动的过程,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实施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这是道德动机产生的基础,也是学生知恩欲报、知恩图报的情感动力,感受到他人恩惠和欲求报答是一个人道德行为发生的重要情感基础,要让学生对周围给予自己关爱和帮助的人心存感激.所以班级指导教师要通过平常的小事来进行感恩感悟、书写感恩家书、感恩宣言、感谢信等一系列教育,引发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让他们能知恩图报。
为了达到感恩成效,可充分发挥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的作用,如成立自强社、爱心社、志愿者团队,让贫困生找到自己的团队,相似的经历、相同的感受,使他们易于交流,可以相互鼓励、相互扶持,缓解心理压力,获得归属感,通过学生团队的力量整合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受助学生可自己组织管理,完成岗位职责,充分锻炼学生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同时通过整合一些教育的关节点引导受助学生的感恩行动,如在母亲节、教师节、建党日等节日来临之际,有计划地引导或组织学生以团队的形式举行一系列感恩实践活动,用各种形式表达对父母、对师长、对社会的感恩之情,养成在实践活动中感恩的习惯。
(3)要从道德实践层面去引导和实践,让学生感恩于行、报恩于举。
感恩教育要体现于道德实践中。道德行为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具有道德
意义并能进行道德评价的利他行为或亲社会行为。实施感恩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让学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能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师长,报效祖国,回馈社会。班级指导教师要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将感恩教育落实到行动中去,要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感恩教育要化抽象为具体,化说教为行动,就要以活动为载体,从小事、实事做起,增强其针对性、时效性、吸引力和感召力。我们可以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感恩教育:通过组织学生清明节到烈士陵园给烈士扫墓;帮助父母做家务,节约父母的血汗钱;参加志愿者活动,植树造林等活动,使学生懂得:感念烈士恩情,就要发奋读书报效祖国;感念父母之恩,就要刻苦学习,珍惜父母血汗钱,以优异学习成绩回报父母;感念社会之恩,就要学会与人和睦相处,懂得回报。在开展活动时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感恩教育不是完成任务或做一两件好事,要在思想意识里渗透感恩的思想,每一件事情里渗透对他人的感谢,把感恩作为快乐的事情来做,享受付出的快乐,享受付出的牺牲,享受感恩的生活。
四、明确目标,清晰思路,拟订今后工作设想
(一)逐步完善资助政策体系建设
1、根据国家政策和工作需求,加强资助机构建设,人员配置,力图成为中职学校资助工作新的亮点。
2、加强助学工作考核体系建设,建立激励机制,规范工作程序。
3、科学设计针对不同学生的资助方案。
4、建立学生助学金使用效率的评估和检查机制。
5、建立资助工作投诉机制,保障学生投诉渠道通畅。
6、建立专职人员学习机制,提供学习目录,指定学习内容,定期学习小结,旨在助人成长。
(二)不断促进资助及信息管理水平
1、理顺关系。加强信用会作社与学校合作,提高办理国家助学金的效率。
2、加强培训。加强对班主任及助学学生干部的助学政策培训。
3、有效监督。加强对受助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情况的监督和教育工作。
4、科学认定。改进和加强贫困学生认定工作,建立全面、准确的贫困学生数据库,实施信息动态管理,保障信息通畅、及时。
5、扩大影响。进一步加大资助工作宣传力度,扩大学校资助工作影响力。
(三)努力提升助学育人效果
针对当前贫困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自卑感、对社会和学校缺乏认同感、感恩奉献意识淡漠、缺乏诚信、缺乏爱心、对集体漠不关心、以自我为中心等思想问题,有计划、有组织的结合经济资助开展思想教育。
1、以班级为主体推进感恩、诚信教育,举办富有特色的主题活动,提高实效性。
2、以阳光助学服务中心为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及社团作用,以贫困学生为中心,将资助与育人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开展活动,形成校园良好助学氛围,帮助贫困生成人成才。
资助工作中进行感恩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感恩教育体系的形成与完备更有利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有利于提高受助学生人文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有利于受助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有利于提高德育实效实现德育目标,同时对经济资助的长效运行有推进作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古训,学会感恩,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胡传统美德,我们应当加以继承肯发扬。正如安东尼罗宾说: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先存有一颗感恩的心,时时对自己的现状心存感激,同时也要对别人对你所做的一切怀有敬意和感恩之情。学校作为培育人才的重要基地,要创造各种环境,利用各种资源教育受助者从感恩父母做起,从说一声谢谢做起,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常怀感恩之心,常修为善之德,做到自尊、自爱、自信。同时,更要教育学生,要倍加珍惜学习机会,励志成才,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报效国家,才是最大的感恩。
参考文献:
[1]李鹏昊.以人为本理念下贫困生教育工作探析[J]教学研究 2009,(3)52—53
[2]李从松 贫困对贫困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 青年研究[J]2002,(2):5-9
附:翟海琴1981年2月女江苏泰兴泰兴市七圩小学
***
第二篇:学校应重视感恩教育
学校应重视感恩教育
西和县兴隆初级中学刘畅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教育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转变,一股股课改的热潮涌现,学生的能力和成绩并存提高,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但身边每每发生的一幕却勾勒出我的思考:顶撞老师,嫌弃父母,损坏公物甚至拿营养餐的牛奶喷着玩„„难道教育缺失了感恩的成分?
教育“孝”为先,而“孝”无非是我国优良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中“感恩”的影子所在,笔者认为,感恩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有着不可或缺和替代的作用,学校应重视感恩教育。
一、感恩教育是心灵的净化剂
他身上不是李宁,就是乔丹,父母满身补丁;他有免费的牛奶鸡蛋面包,父母见都没见过;他的手那么的细腻,父母的厚茧刺人;他三步就坐车,父母永远“11”号„„他们还说穿不好、吃不好、歇不好,狼心面对父母及社会的恩赐,这类学生很多,不妨进行点感恩教育,用大量的现实去涂染他们的心灵。面对自己的学生,发现他们变了,端正了自己的品质素养,也懂得了生活的来之不易,达到了净化心灵的目的。
二、感恩教育是前进的动力源泉
他的父母离异了,他的母亲出车祸了,他的父亲在建筑队出事了„„很多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孩子,失去了才懂珍惜,后悔以前没听妈妈的唠叨,后以前悔敌对爸爸的教导,后悔没疼爱过父母。对有些孩子来说,失去带来的挫折成为了他们一笔宝贵的财富,他们学会了用感恩去对待另一位亲人,学会了做人,学会了学习。而部分单亲的孩子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我们应该用一颗爱心去择时择机教导他们,让他们从感恩中挖掘自己的人生挫折,使之变为一种前进的动力源泉。
三、感恩教育是传统美德的多元化体现
老师批评,手插裤兜头朝天;同学之间不看自己有什么,嫉妒别人自己没什么;父母给钱送礼没感谢,还嫌少;家里来客你“老大”,不让座不倒茶;家座“四条腿”,校座“三条腿”;教室卫生三秒脏„„美德丢失的很“干净”。如果懂得感恩他人劳动、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他们能有这种举措吗?学会感恩就学会了美德。
综上所述,感恩教育的确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有着重要作用。学校教育中要多点感恩教育,如办宣传板报,开展感恩主题班会,举行学校或班级的感恩演讲赛,付诸行动的一次感恩活动等。真正让学生学会感恩,才有教育的后——“文”!何谈成绩和能力的差?
第三篇:重视师德教育
锻造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托起明天的太阳
西丰县第二中学
西丰二中位于西丰县城南端,创建于1970年,校园占地面积16146m²,建筑面积5460m²,现共有教学班20个,学生1316 名,教职员工114 名,其中党员46人,中层以上领导10人,省市县级骨干教师21人。几年来,该校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以树立教育形象,创建文明行业,提高教师队伍群体素质为目标,通过学习、自查、互查、整改等系列活动,坚持不懈地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学校的办学理念发生了根本变化,党员干部艰苦奋斗、廉洁自律精神得到了发扬光大,教师的师德水准、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得到了显著提高,一个你追我赶,做到一个目标、一条心、一股劲,共同进步、事事争一流的可喜局面正在形成,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与社会各界充分肯定和好评。
一、进行师德培训,不断提高教师师德水平
在学校管理中,锻造一支师德高尚、教风优良、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证,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此,师德师风的好坏往往影响和决定了学校校风和学风的好坏。
西丰二中坚持不懈地抓好师德学习,经常在校领导和教师中开展 “今天怎样做领导”、“今天怎样做教师”的大讨论,统一思想认识,增强师德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经常利用政治学习时间,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观看全国教育战线上的精英《师德风范录》,引导教师正确理解教师职业道德内涵,把握师德原则、师德规范及教育法规,规范行为,不断用道德规范和新的教育理念武装教师的头脑。
他们开展各种层次和类别的师德培训,如中心组学习,发挥校领导班子成员在德育建设中的旗帜作用;召开全校班主任德育培训讲座,由优秀班主任介绍德育工作经验;实施青蓝工程,每一位刚毕业分配到学校的青年教师,安排导师,进行指导培训等。
该校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邀请市县专家学者到校讲学,派领导到洋思、衡水、杜郎口、许衡等中学“盗取真经”,派教师到
三查“爱生”,找准心理偏差。看在内心深处能否做到关心爱护学生,尊重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全面呵护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四查“律己”,找准作风上的偏差。看在工作、生活中能否处处为人师表,率先垂范,要求学生做到,自己首先做到。五查“创新”,找准观念意识上的偏差。看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有无创新意识,勇于探索,创造性地做好每一项工作。全校针对查出带有共性的问题,要求教师们各自“对号入座”,写出自查报告,制定出整改的具体措施,限期学习改正,努力树立教师在新时期的新形象。
2、实施“五师”教育工程:铸师魂,要求教师具有“四心”(关爱学生诚心,了解学生细心,教育学生耐心,服务学生热心);育师德,要求教师做到“三爱”(爱事业,爱岗位,爱学生),对后进学生有“三心”(爱心、耐心、信心);树师表,要求教师实现“四三二一”目标(四高——高度的觉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高尚的道德情操、高超的教学艺术;三种精神——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创新精神;二严——严厉的自我修养、严谨的治学态度;一强——强化为人师表意识);正师风,通过制度规范、行为规范、榜样规范,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练师能,对不同层次的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按“培青”工程、“骨干”工程的目标进行培养。
3、开展爱生工程家访活动:学校号召全体教师积极参与爱生工程,人人争做爱生模范,教师利用休息时间,根据学生的家庭状况和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进行家访,做学生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使学生感受到阳光般的温暖。
4、帮扶活动:为了真正把手拉手、心连心帮扶活动落到实处,学校开发德育资源,启动了以“关心学生思想,关心学生学习,关心学生生活”为宗旨的爱生助学的“三帮”活动(帮做人、帮学习、帮生活),使资助活动进一步拓展空间,提升活动质量,保证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失学。
5、开展师德整改家庭问卷调查和反馈活动。学校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访校接待日、家访问卷调查、意见反馈等形式同学生家长建立经常性联系,及时交流情况,认真听取家长对学校管理和教师师德整改的意见、建议,开创师德建设的新局面。加强过程管理与监控,真正使制度条例通过教职员工的行为表现出来。
6、其它活动:学校适时召开“师德先进个人表彰会”,以“为人师表、无私奉献”为题的演讲会,召开以“在师德中体现自身价值”为题的师德先进个人报告会,“我是共产党员”师德建设征文活动,开展以“创建文明班
校歌、校风、校规等的设计都体现出浓郁的文化特色,深厚的内蕴。与此同时,学校还加大投入进行校园设施建设。比如选种交替性花草,选植长青型风景树,做到三季有花,四季长青。增添了环校林,达到远看绿树环抱,近看垂柳成荫。学校大门、围墙、操场和教室追求和谐,透射出独特的校园感染力,体现学校的风貌。购买条幅等装饰品、制作橱窗。除此之外他们还发挥宣传舆论阵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更大作用,如今,学校的网站已成为西丰有名的网站之一,校园广播、校报已成为师生交流的重要阵地。如今的西丰二中,每面墙壁都“说话”,每个角落都“唱歌”,每株花木都育人,学校成为融“学园、花园、乐园”为一身的靓丽学校。在林荫路上徜徉,在树下读书,在石凳上休憩,要花丛中嬉戏,处处给人一种舒适甜美的感觉。优美的环境给学生增添了生活和学习的乐趣,同时也给教师培养了正确的审美观,陶冶了情操,促进其奋发向上。
近年来,由于西丰二中重视了师德建设,教职工能自我约束,敬业乐业,勤奋工作,干群关系更加融洽,教师之间的合作更加紧密,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科学育人的事迹层出不穷,西丰二中精神已经形成,那就是不计得失的牺牲精神、不甘落后的拼搏精神、爱生如子的园丁精神、认真执教的敬业精神、和谐发展的协作精神。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年年上台阶,年年有发展。学校先后被评为省课程改革工作先进集体、市科研工作先进单位、县文明单位等多项荣誉,学校教学成绩年年都排在全县第一名,在县里的各项比赛中我们均进入前三名,2007的中考取得了全县个人成绩最好、考取总人数最多、团体平均分最高、升学率第一的骄人战绩。成绩只代表过去,西丰二中还将乘着素质教育的东风,在上级有关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大胆探索,勇于拼搏,锐意改革,大力实施师德建设,推动学校教育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使该校逐步向校风优良、教风严谨、学风端正、校园文化丰富多彩、学生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享有较高社会声誉的育人摇篮迈进!
第四篇:重视教育科研
重视教育科研
科学的教育离不开教育的科学。教育发展到了今天,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采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教育科研现象,探索教育规律的教育科学研究,已成为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的最重要的力量之一。向教育科研要质量、要效益,走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科研兴师之路是我们迎接挑战,解决问题的最佳选择。近年来,我校始终把教科研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突出位置,务实教育科研,使其和日常的教学工作密切结合起来,经过研究和讨论,全体教职工达成共识:教育科研出质量,教育科研出效益。从学校建校起,特别是近几年来,学校走上了依靠教育科研提高师资质量和教育质量的新路子,有力地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工
作的向前发展。下面我结合我校的教育科研发展情况谈谈其重要意义。
一、加强教育科研是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21世纪是社会高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更光荣、更艰巨的使命,如何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优秀合格人才,只有向科研要质量,向科研要水平,向科研要效益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永远领先于先进行列之中,高度重视教育科研已经成为教育领域中不可阻挡的一大趋势。教育工作者只有积极投身于教育科研,在科研中求改革,在改革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才能使教育具有旺盛的生机和活力,才能紧扣时代的脉搏,跟上时
代的步伐。
我们学校十分重视教育科研工作。牟纪山副校长主持的“沟通课堂内外,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艺术”课题是全国“十五”规划重点实验课题,目前已顺利开题,在实施过程中,注重发挥广大教师和各课题组成员的特长,根据学校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各学科的特点确定了10多个子课题,有20多名教师参与课题组子课题研究,以期通过开展群众性教育科研活动,实现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他本人曾获得山东省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窦艳丽副校长主持的“政治课开卷考试研究”课题获聊城市教科研成果一等奖,并被《大众日报》、《山东人民广播电台》、《聊城日报》等报道。目前,这一做法已在全国各地相继推
开,并且我省大部分地市的中考也实施了这一做法。
学校领导及教科室定期研究、布置和总结教科研工作,学年有工作计划,学期有具体安排,保证了学校教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领导的重视和以身作则,使全体教师对教科研充满热情,人人主动参与教科研,把教科研落实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去,通过反思、总结、升
华,或从事课题研究,或撰写论文,形成了一种大搞教科研的良好氛围。
二、制度上有保障,构建教科研的运行网络
从教科室成立的时起,学校就注重教科研的统筹规划,制定了《聊城实验中学教科研发展规划》,提出了学校教科研的工作目标和达成度:“要不断探索、实践新的教育方法、教育模式,开拓教育思想、观念”,“要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使教科研始终处在教育的领先地位”,“要集中精力抓好三支教科研队伍:学科组(小教研组)队伍、课题组队伍、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做好五件大事:实验课题的申报立项、教研与教科
研的结合、教科研成果推广普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科研过程管理”。
在规划统领下,每学年或每学期的开始,教科室根据市区和学校工作安排,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科研工作计划,供有关组室贯彻执行。学期当中,协同各教研组、课题组进行检查考核,随时获得信息反馈,发现新问题,了解新情况,及时进行矫正、修订、完善。到学年、学期结束时,要求各教研组、课题组认真总结,写出教科研工作小结,上交教
科室。在此基础上,教科室提出学校教科研工作报告。
同时,健全落实教科研制度。学校在反复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不断修订、完善各项制度。首先是明确工作职责,制定了《教科室工作职责》、《课题组工作职责》等。这样,责
任到人,分工明确,从根本上杜绝了工作中推诿、拖沓的弊端。
其次,明确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性质、要求,制定了《聊城实验中学教科室工作规范(试行)》
等。
再次,为规范教科研过程管理,激励教师参与教科研的热情,学校制定了《聊城实验中学教育科研考核奖励暂行办法》《聊城实验中学教科研成果评审和奖励办法》《聊城实验中学教科研课题立项、实施和奖励的暂行办法》,不仅对科研成果直接有奖,而且把教师参加教科研的活动态度和成果纳入其业务档案,作为教师业绩考核的一个重要内容,更作为教师提
拔、晋级、奖惩的重要依据。
制度管理,从根本上说,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的动态形式,使教科研有了显性的机制保障,从资料征订、课题研究、教科研经费、师资培训、成果推广、先进表彰、档案管理等方面给予政策保证,使教科研得以良性运转、良性发展。而学校也经常通过座谈、调查、工作汇报、课题研讨、计划与总结、填写工作表册等手段进行有效管理,使学校教科研工作不但动起来,而且落到实处,取得显著成效。
近年来的新课程改革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向我们大步走来。在这教育理念激烈冲突的关键时期,学校未雨绸缪,积极做好宣传工作,进一步完善规划、政策、制度,明确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内学校教科研新的发展方向、策略、重点,在更高层次上为教师重新搭建平台,要求全体教师以新课程标准为基本指南,以新课程教育理念为思想基础,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教
学观念、教育教学行为。
特别是根据新时期学生存在种种心理问题的实际,为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培养耐挫折、敢创新的品格,形成自信向上的内驱动效应,学校成立了心理咨询室,由教科室中心组成员姚青老师负责,研究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进行群体的心理健康讲座和个体的心理咨
询,开设心理健康热线电话,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效。
为指导各科课堂教学,了解教师课堂教学实际,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艺术水平,2004年9月,学校成立了以分管校长为组长的学科教学听课组,采取听课、交流、总结座谈等形式,有力
地促进了教师执教水准的提高。
三、加强教育科研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
教育科研必须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为中心,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植根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之中,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服务。教育科研只有方向明确,内容符合教育教学的要求,并结合各学科的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科学的、规范的研究活动,才能在学校中真正占有领
先的、导向的、最高的地位,才能取得良好的科研实效。
学校开展教科研,必须注意建设好一支教科研队伍,形成中坚,以点带面,以科研促教研,以教研落实科研,从而把教科研、教研“两张皮”合为“一张皮”,真正体现教科研的服务功能、催化功能。而要建设好这支队伍,必须抓好日常的业务培训,特别是骨干培训、校本培训。在培训教科研骨干方面,学校重点抓好三支队伍建设,即教研组长队伍、班主任队伍、教科
研骨干教师队伍。
教科研培训又分成三大板块。
一、校本培训。作为学校,抓好继续教育,定期举办教育理论、科研方法讲座,召开校际研讨会、经验交流会、课题开题论证会、课题研讨会、课题负责人培训会议、课题结题鉴定会、班主任论坛、新课程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新课程征文活动、实验中学网站、校刊校报,宣扬先进的教育理念,讲解教科研的实施办法,传授具体的操作方法;作为先行一步的教师,以老带新,以熟带生,要求他们再去指导帮助一般教师,从而以“点”带“面”。
二、加强合作交流。学校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多次邀请聊城大学、聊城市及区教科所领导专家来校作报告,或主办各类教育教学观摩活动;或派教师外出参加省市县教科研培训、观摩,扩大视野,提高认识。
三、培养青年教师。对青年教师,学校更
是倾力培养,实施“拜师学艺”工程,鼓励青年教师大胆走科研之路,在实践中增强科研能力、业务能力。
同时学校每年对撰写教育科研论文和公开发表论文的教师进行奖励,尽量为老师们提供发表作品的机会。近期已经和知识产权出版社达成协议,出版“教师教育教学论文集”——《别样的教育,别样的情怀》。学校将教科研成果作为必备指标列入教研组和教师考核方案,促进
了教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
四、管理上有方法,实现教科研的高效高质
开展教改实验课题的研究是教育科研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能否成为现代教育思想教师的重要标尺。近年来,我们重视抓教改课题实验研究,促使教师向科研型、专家型人才转变,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2年10月,“初中语文四十五分钟读写教学实验研究”、“政治中考开卷试题研究”、“初中数学实验三维目标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等课题开始立项实验。这些课题实验融入了新课程理念,通过组织研讨会,进行教学设计、经验论文征集及实验老师集中学习交流等活动,两个课题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特别是“初中语文四十五分钟读写教学实验研究”开展得扎实有效,明年3月份将通过省课题组的验收。2004年9月份的立项课题“沟通课堂内外,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艺术”,被确立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实验课题,并被确立为实验基地。2004年10月18日,本课题举行了开题暨挂牌仪式,市区两级教育局领导和专家参加了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这一实验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重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为学生创造情境,促进他们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使学生在学到知识、掌握方法、养成习惯的同时,完成语文学习的五大任务,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聊城日报》、东昌电视台分别给予了报道。另外我校还根据自己的实际,把典型的、成功的经验发展为实验课题,已有国家及省市区级实验课题13个。这些课题的实验研究,对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改进教学方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课程改革,都起着很大的促进
作用。
在校领导的带头示范下,在制度的引导激励下,学校教科研工作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据不完全统计,我校的老师已经在《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山东教育科研》、《中国书画报》、《美术大观》.《羲之书画报》、《中小教学研究》、《东昌教育》等国家及省市区级刊物上发表论文30多篇,获得省级教育科研成果奖者1人,市级5人;申报国家级实验课题1项,省级实验课题3项,市区级实验课题9项。为了进一步推广和交流教改成果,从2004年9月起,我们先后在各学科开展了教学设计、经验总结、论文评选等活动。目前这一活动仍在进行中,对于优秀的教学设计、经验总结和教学论文,我们除了在校报《聊城实验中学报》上发表外,年终将进行结集,对特别优秀者将推荐到外地的刊物上
发表。所有这些活动的开展,促进了我校教育科研水平的提高。
第五篇: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
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顾名思义就是教书育人,是一项非常神圣而且非常伟大的职业。教师的日常行为以及言行都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一定要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具体实施者,一个成功的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很大影响。教师的衣着举止,言谈风度,以及待人接物等,都会使学生受到深刻的影响。所以,今后作为教师一定要完善自己的心理素质和人格。从自身的心理健康的角度,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调整好心态,使自己的言行有利于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