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重视课外语文教育

时间:2019-05-15 10:22: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重视课外语文教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重视课外语文教育》。

第一篇:浅谈重视课外语文教育

浅谈重视课外语文教育,扩大语文教育阵地

【摘 要】 “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要求我们语文老师要不断努力,积极探索课外语文教育的规律,重视课外语文教育,把课外语文教育置于语文教育整体中通盘考虑,扩大语文教育阵地,使课内与课外教育相辅相成,和谐发展。

【关键词】 课外语文教育 原则

语文教育是个复杂而完整的系统工程,这是由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思想性、综合性、社会性等特点所决定的。在语文教育这个复杂而完整的大系统中,课内语文教育和课外语文教育是这个大系统的不可分割的两个子系统。

但是长期以来,在对待课内与课外的关系上,我们常常重视课内,而忽略了课外语文教育,当今社会进步又带来了对人才素质的各种新的要求,这就呼吁我们语文老师不能再因循守旧,死守课内教育的那块狭窄的阵地,必须重视开展课外语文教育,充分利用课外各种渠道和各种有利因素,让学生多学习,多实践,多思考,从中锻炼和培养学习能力,运用能力和组织活动能力,进而发展他们的聪明才智。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觉得要使课外语文教育收到全效,必须根据课外语文教育的特点,遵循以下必要的原则。

一、课外与课内相结合课外语文教育,不能狭隘地理解为只是为巩固课内所学的各种作业练习,也不能简单地把它看作只是课内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它必须尽可能与课内语文教育密切配合。我们在确定语文课外教育的内容、分量、难度、形式等问题时,要顾及小学语文新课标中所规定的目的任务和各年段的教学要求,还要考虑课内已进行过的各种教育内容和形式。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切中要害,不会造成学生的过重负担,才能使他们学得活泼、主动。如在课内语文教育中通过学习古诗词掌握学习方法以后,结合新课标要求的必背古诗词展开古诗词知识竞赛、古诗词诵读、绘画古诗词等系列活动,这样,既将课内所学迁移延伸到课外,又以多种形式让学生完成背诵第二学段必背古诗词的任务;既实现了知识向技能的迁移,又让学生在活泼、自主、多样的氛围中拓宽知识面,发挥特长。

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普及,指的是面向全体学生层次较低的课外语文教育活动,例如在一定时间内向全体学生推荐课外阅读书目,提示阅读的方法,并规定其中必读的几本;每个同学每周一练笔;定期举办以全体学生为对象的课外语文知识讲座等。如在本学年,我推荐并指导学生阅读《爱的教育》这本书,让他们写好读书笔记,轮流进行交流,这就是普及。

提高,指的是组织层次较高的各种语文兴趣小组,分别吸收有某种语文专长的学生参加,以发展其专长。本学年,在普及阅读的同时,我让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特长和爱好,围绕《爱的教育》这本书,成立了摄影小组,用相机拍摄身边的爱的教育;成立了朗诵组,歌颂爱;成立了小记者团,发现身边爱的教育并进行报导,这些就是在普及基础上进行提高。

三、尊重志愿与积极引导相结合课内语文教育和课外语文教育虽然在教育目标上是一致的,但两者在施教的方法上却有着明显的差异。前者带有较多的强制性,也更强调集中、统一;而后者则强调尊重学生的自主和志愿。我们在组织学生参加课外语文学习的各种实践活动时,不宜过多地干预,更不能包办代替,应尊重学生的兴趣专长,鼓励他们自主地选择,让他们心情舒畅地参加自己所喜爱的学习活动,发挥他们的主创精神。但是,鼓励自主,尊重志愿,不等于放任其自流,要提出必要的要求,并进行积极的引导。比如,在引导他们进行与《爱的教育》相关的一系列课外语文教育活动时,我首先对这本书做了介绍,着重突出书中的主人公是和他们一样的四年级孩子,从年龄上引发他们的兴趣和共鸣,先规定好每个人都必须进行阅读并写好读书笔

记进行交流,再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择参加相关各类课外语文学习活动,进一步提高。此外,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我们要毫不含糊地要求他们阅读那些思想内容健康的、能激励他们积极向上的书籍,而具体内容和文字风格,则可以让其自主选择。如果发现有些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只爱看一些卡通书籍,教师不能置之不理,应积极加以引导。

四、知识传授与能力训练相结合学习理论知识要与实际运用紧密结合,这是人们要牢固掌握知识,获得能力必须依循的一条原则。课外语文教育更应熟练贯彻这一原则。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课外多实践,让他们在课外语文的实践中,自觉获取知识,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如教学完古诗词之后,我就古诗词高度精练的语言结合课外古诗词给学生开了一个主题为“言——画——情”的小讲座,让学生从诗歌语言中看到画面,理解情感,并鼓励他们诵诗,画诗,诉情。这样,就以多种方式将学生课内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课外,进行能力的训练,达到能力的提高。“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要求我们语文老师要不断努力,积极探索课外语文教育的规律,重视课外语文教育,把课外语文教育置于语文教育整体中通盘考虑,扩大语文教育阵地,使课内与课外教育相辅相成,和谐发展,这样才能更加完美地实现语文教育的总任务,使语文学科更充分地发挥教育功能,更好地为造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所需要的“四有”的新型人才而服务!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3]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浅谈语文教育理想化的出路

论文关键词: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章语言文化语言文章文学

论文摘要:语文教育要塑造创造性人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就必须而且应当谋求语文教育理想化的出路,也就是克服“语文即语言文字说”的历史局限,超越“语文即语言文学说”的传统偏见,提升“语文即语言文章说”的科学品位,吸收“语文即语言文化说”的人文内涵,高扬“语文即语言文章文学说”的现代观念。

语文学科自1903年独立以来,无论是晚清的“纲要”、辛亥革命后的“细则”、“五四”时期的“标准”,还是建国后的“文件”、“大纲”、“课标”等,虽然都曾对其定位有过一些说法或做过一些规定,但总的来说还是有些模糊而且笼统。由于定位不明确,导致中学教师在讲授课文时多带有个人的一些偏好,有的把语文课教成“纯语言课”,有的教成了“纯政治课”,还有的教成了“纯欣赏课”,似乎都未能真正找到语文教育的科学规律,未能真正解决语文教育的高耗低效问题。

语文教育要塑造创造性的人才和“健全的人格”,〔’〕’使受教育者达成创新品质的养成、道德意识的觉醒和自由心灵的建构,(zJsz就必须而且应当谋求语文教育理想化的出路,即克服“语文即语言文字说”的历史局限,超越“语文即语言文学说”的传统偏见,提升“语文即语言文章说”的科学品位,吸收“语文即语言文化说”的人文内涵,高扬“语文即语言文章文学说”的现代观念。笔者试从五个方面分别论述。

一、克服“语文即语言文字说”的历史局限

我国语文学科长期以来未能克服“语文即语言文字说”的历史局限,这是导致语文教育陷人高耗低效困境的首要问题。语文教育要谋求语文教育理想化的出路,就必须克服“语文即语言文字说”的历史局限。

“语文即语言文字说”的观点以偏概全,但一些语言学家却长期主张这种语文观,它已成为20世纪语文界的一个世纪性的错误。“语文即语言文字说”的内容仅限于语言本体发展及语言文字应用的研究,却极少涉及汉语文章、汉语文学所综合体现的深邃的思想和鲜活的意境,肢解了文章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存在,这是极不符合“语文教育的科学发展观”〔’]吕的。有些语言学家高唱所谓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实为“语言文字”引者注)的水平,实则把语文教育停留在字词的解读上。可是,识字和写字只是母语学习的起步,还谈不上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真正理解和运用,因为,单个的文字是无法进行个体思维和社会交际的,只有组成篇章结构的文字团体(文章作品或文学作品)才能完整地表达思维成果,实现人际交流。所以,语文教育实际要求达到的是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章和文学”147373的水平。因此,“语文即语言文字说”以“文字”囊括“文章、文学”是极不科学的,这种排斥“文章、文学”的观点不仅没有促进语文教育的发展,相反,它窒息了语文教育的灵魂,让“语文”只在语言文字上兜圈子,因而暗淡了语文德育的光彩和语文美育的魅力,使语文教育变成了一棵畸形的侏儒树。语文教师应该对其出现的弊病多加反思,并做出细致的分析和深人的探讨,从而大胆地起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章和文学的水平”这个新概念或新提法。

二、超越“语文即语言文学说”的传统偏见

语文教育还有一种观点,即“语文即语言文学说”,这是导致语文教育高耗低效的另一个问题。

“语文即语言文学说”的观点也是以偏概全。这种偏狭的语文观是从大学熏陶出来的。我国大学中文系长期以来其全称称为“汉语言文学系”,中文系的学生学的就是语言与文学。到了中学,似乎“语文”当然就应该是语言和文学。这其实是一个沿袭已久的常识性错误。因为文学作品除了以非写实为主的文学,即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文学作品之外,还有更为广泛的以写实为主的文章即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普通文章以及多种变体文章。〔’J’历史悠久的中国语文本来以文章作品为“正统”,古代的文章概念包括文学。自20世纪初,“五四”运动以来,文学的空前繁荣使文学作品逐渐上升为文体的“正宗”,后来转而出现了“文学侵吞文章”的怪现象,突出地表现在把带有文学性的“文章”统统归人文学中的“散文”家族,于是“语文”中的“文”只剩下“文学”霸主,“文章”从语文理论中被排斥掉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央语文教学委员会于 1954年2月在《关于改进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报告》中干脆将“语文”界定为“语言文学”,因而也就引来了不少学者地进一步阐发:“语文课是进行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的语言文学课”。[6]J0,如今,专门培养语文教师的师范院校中文系也纷纷升格为“文学院”(如果理解为“文”之“学院”倒是对的,实际上却是“文学”之“院”),自然所开设的语文专业课也基本上是“语言学”和“文艺学”两类课程,而“文章学”在语文理论中的应有地位被取消了。从世界发达的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来看,“语文”也不只是“语言”和“文学”两项内容,“文章”(普通文章、专业文章、变体文章等)占有相当的比重;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时代虽需要“文学”人才,但更加需要和普遍需要的仍然是能写“文章”的人才。所以,文章作品的读写听说能力,应该是每个普通公民和专业人才的基本语文素养之一。这种“语文即语言文学说”的霸主地位导致“文章观”的正义呼声遭到歧视,因而把“语文”的发展引向了歧途。

三、提升“语文即语言文章说”的科学品位

语文教育要谋求语文教育理想化的出路,就必须提升“语文即语言文章”说的科学品位。“语文即语言文章说”的观点以叶圣陶为代表。他多次写道:“‘语文’一名,始用于1949年之中小学语文课本。当时想法,口头为语,笔下为文,合成一词,就称‘语文’。自此推想,似以语言文章为较切。文谓文字,似指一个个的字,不甚惬当。文谓文学,又不能包容文学以外之文章。”[’J,他还十分明确地指出,建国后有人将“语文”释为“语言文字”,有人释为“语言文学”,两种说法“皆非立此名之原意”。叶圣陶继承中国古代传统的广义文章观,一方面用“成篇之书面语”即“文章”来囊括“文字”,一方面用广义的文章概念来包容“文学”。因为书面之“文”既不局限于单个的“文字”,也不尽属于虚构的各类“文学”,还有实用的各体“文章”。如果要对“语文”内涵做出总体概括,则’‘似以语言文章为较切”。这种“语文即语言文章说”的观点,纠正了“语文即语言文字说”和“语文即语言文学说”的偏颇,融文字、文章、文学于一体,概括性强,颇为全面。但是,这种学说未能彻底完成“文章”和“文学”的分野,未能科学地将文章本体、文章客体、文章主体等文章知识和文章阅读、文章写作、文章听说、文章思维等文章智能及文章智育、文章德育、文章美育等文章情志等三个层面作为文章素养的有机成分。因此,“包容文学的广义文章观”与“侵吞文章的文学正统观”二者在理论上是各有偏颇,在语言教学实践上必然彼此牵制、互碍发展。需要说明的是,许多学者兼有“文学正统观”和“广义文章观”,因而他们的宏文或专着中的“文章”、“文学”的概念是相互姐龄的。如果我们在承认中介性“两栖文体”存在的条件下,坚持文章和文学的分野,就可以使文章和文学相对独立,彼此平等,携手共进。所以,“语文即语言文章说”的观点虽然较为科学,但是还不尽完善,没有把“文学”的内涵显示在定义上,还需要进一步提炼,并力争使其更加科学化。

四、吸收“语文即语言文化说”的人文内涵

我国语文教育长期以来未能吸收“语文即语言文化说”的人文内涵,这是语文教育长期存在的问题之一。语文教育要谋求语文教育理想化的出路,必须吸收“语文即语言文化”说的人文内涵。

“语文即语言文化说”的观点以文化语言学的勃兴为其重要标志。它承继“文便是道’s[8]7719的传统,突出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以后,大批学者根据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把“语文”视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看作一种文化代码,认为文化载体性就是语文的客体性能,掌握一种语文,就是接受一种文化价值,从而判定语文教育就是具有先导性的人文品格。所以,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0当我们站在文化学的高度来审视语文教育的时候,绝大多数人热衷于谈论“语言文化”和“文学文化”,却极少有人提及“文章文化”,这也正反映出“书面文化”观念的极度偏颇。纵览中国文化史,无论从历史年代、作品数量,或是从社会影响、文化主流等方面看,文章才是中国文化的主流;横看当今世界文化的大撞击、大对流,也主要不是文学的大撞击、大对流,而是文章的大撞击、大对流。有学者认为,如果语文教育主要不是熏陶我们的民族文化,那么它就永远没有出路。因此,我们只有高举“语文”的文化大旗,正本

清源,才能真正找到语文教育改革的路向。而要找到语文教育改革的路向,就必须彻底打破现行语文教育的框架,把历史和哲学吸纳进来,让文、史、哲“破镜重圆”,使“语文”上升到文化的高度,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必须立足中国传统,面向世界先进,大胆融合,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上去熏陶学生,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做出贡献。“语文即语言文化说”的观点是认识“语文”特性的一大进步,但是这种观点不具有独立的实体性内涵,它总是通过语言文字、语言文章、语言文学等具体的语文形态体现出来的。况且,对于“语文”所折射出来的人文内涵,至今尚未得到充分而又系统的发掘。鉴于文章作品和文学作品均属于观念性的软文化形态,仅仅是民族文化的一小部分,难以涵盖活文化和硬文化的形态,因而用“语文即语言文化”说的观点来概括“语文”的内涵,就仍然显得过于宽泛,有失笼统。

五、高扬“语文即语言文章文学说”现代观念

我国语文学科的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长期以来未能高扬“语文即语言文章文学”说的现代观念,这是导致语文教育陷人高耗低效困境的核心问题。

“语文即语言文章文学”说的观点较为圆通,以曾祥芹的“一语(语言)双文(文章、文学)}.yolzz _ zs为旨归,即“语文即语言文章文学说”坚持了对“语文”逐层“一分为二”的辩证法。语文学习内容的心理发展顺序是语言、文章、文学,即文章是语言发展的产物,文学又是文章发展的产物。因此,语文课程的安排,语文课本的编写,语文教法的运用,都要遵循这一规律。可是,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在理论上只承认“语言学”和“文艺学”,却不大认可“文章学”,然而在实践上并没有取消“文章”和“文章读写听说教学”,这说明“文章学”不管你承认不承认,它都是客观存在。“语文即语言文章文学说”既包容着“文字”(文章作品和文学作品均为组成篇章的书面语言),又渗透着“文化”(文章作品是软文化的第一载体,文学作品是软文化的第二载体),它融文字、文章、文学、文化于一体,全面兼顾,最有概括力。“语文即语言文章文学说”解决了“侵吞文章的文学正统观”和“包容文学的广义文章观”的矛盾,从而使文章和文学各自独立,协同发展。w7zs但是,浸透“文学正统观”的人习惯地把带有文学性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文章”归人“散文”,当大批实用文章包容不进“散文”大家族时,又只能用“非文学作品”来指称它们;坚持“广义文章观”的人在进行文体分类时又常常把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划为“文章”的一大类,似乎是叫大家都看得起“文章”,但是当文学作品划人文章类时,则会又出现“文学侵吞文章”现象。因此,高扬“语文即语言文章文学”说的现代观念,把“语言”、“文章”、“文学”三项内容显露在“语文”的内涵里,并使之得到语文界、学术界乃至社会的全局性认可,让语文教育达到“语言学”、“文章学”、“文艺学”各领风骚和“语言教育”、“文章教育”、“文学教育”并驾齐驱的理想目标。

综上所述,语文教育克服“语文即语言文字说”的历史局限、超越“语文即语言文学说”的传统偏见、提升“语文即语言文章说”的科学品位、吸收“语文即语言文化说”的人文内涵、高扬“语文即语言文章文学说”的现代观念,是当今谋求语文教育理想化的出路。语文教师要认识语文教育当前的种种偏颇,敢于放下包袱积极投人到语文教育的改革与实验中去,就一定能够掀翻现行语文教育的“狭小茅屋”,重建未来语文教育的“高楼大厦”,真正解决语文教育长期形成的“少、慢、差、费”的问题,从而又好又快地把语文教育引上健康发展的大道。

第二篇:语文教学应重视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应重视审美教育

南华县五街中学 鲁有祥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通过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而进行的一项教育活动,旨在培养人们正确地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树立和发展人们正确的审美观点、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理想,进而影响人的思想感情、聪明才智和整个精神面貌。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就已经看到了美育的重要性。他把规范社会政治制度及伦理观念的“礼”,和进行艺术审美教育的“乐”相提并论,共同置于学校教育科目“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前列。以后的荀子更进了一步,他在《乐论》中指出:“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这就不但强调了美育的重要性,也看到了美育“入”、“化”的特殊功能。近年来,美育的重要性越来越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共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更是把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作为教学目标之一,把美育的地位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学校教育中,语文学科在实施美育方面无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文学是一门描绘形象、传达思想、表现感情的艺术,因而人们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必然带有审美玩味。中学语文作为文学这门语言艺术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入编教材的课文多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我们在教学时,也就必然要运用与文学特性具有相似点的美感的三个特性——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来进行审美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收到理想的育人效果。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审美带有民族(这里指狭义的“民族”)性、地域性和群众性。任何一个审美主体都难免受到其固有的民族传统文化的濡染。审美主体的文化背景不同,审美定势(惯性)的影响,审美心理变了,赋予审美客体的意义也就变了。白色在西方文化中象征着纯洁,在彝族文化中却用来作为丧服的颜色。挂在“太阳历公园”的牛头骨(图腾崇拜),在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看来可能就只是一种令人厌恶的尸骸,根本不会产生美感;逢年过节彝族男女相互抹锅烟子以黑为美,其他地区其他民族未必认同。同理,虬枝盘旋的所谓迎客松,展翅扑腾的大花蝴蝶,彝族都认为是不祥之物,避之唯恐不及,根本不可能对其进行审美。了解审美具有差异性和多样性,我们就不会按汉民族的标准“一律”要求学生,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也就更能显现出它的丰富性和多彩性,这与现代教育理念是一致的。

一、语文教育离不开美育的形象性

从审美活动的具体过程来看,美育是通过展现形象体系,供受教育者直接、具体地进行关照,以激发和净化感情的。语文学科正适应了这一特点,因为语文课是以语言或文字为物质媒介,构成一种想象的艺术形象,这种艺术形象没有直观性而有想象性,从而为读者留下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诱导读者在想象中体验并补充作家所创造的形象。

基于这一点,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对于这种想象性的艺术形象,应该重视进行直观教学,引导学生展开形象思维,透过字面领略内容的意蕴,把握具体的形象,使学生有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具体感受,从而得到美的享受。例如,我们在分析元代散曲之绝唱《天净沙·秋思》时,就不应只停留在字面的简单理解上,而要引导学生从作者创造的艺术形象上进行审美玩味。它全篇仅28个字,既不夸张,也不用典,而只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个在一条黄尘漠漠、秋风飒飒的古道上,骑着一匹瘦骨伶仃的驽马踽踽独行的游子形象。然而,这一形象的出现,却经过了作者一番精心的艺术渲染:首先,意境创作匠心独运,作者没有直接去写游子内心的愁思,而是精心选择几个最能触动游子愁绪的景物,从色彩、情调、构图上巧花心思,创设一种凄迷的意境氛围,达到化景为情、物我合一的艺术审美效果。其次,语言上精练简洁,前三句由九个独立的名词构成九个独立的视觉意象,加强了直觉性、绘画性、雕塑性的审美效果,使多重空间的事物同时出现,这就加强了空间的张力和审美的玩味。因此,在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透过字面去挖掘语言的意蕴,品味作品中所建构的意境美,进而感知和把握作品中所创造的美的艺术形象。这是语文审美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形象性是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由于文学形象是间接性的,学生只有借助教材所描绘的情景,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通过自己的审美再创造,获得直觉的形象感觉,才能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去感受教材中的艺术形象,使这个形象栩栩如生地凸现于学生面前,是语文审美教育中的重要任务。

我们说,美育不同于德育、智育,它是通过展现形象体系,使受教育者得到具体的审美感受。即便这个形象本身是生活中的丑类,如《儒林外史》中那个悭吝、贪欲、嗜钱如命的严监生,契诃夫笔下那个媚上欺下、反复无常、如蜥蜴般善变的奥楚蔑洛夫等,虽然作者并不能把他们描绘成“一副美丽的面孔”,却可以“美丽地描绘一副面孔”,即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美丽地描绘”他们丑恶的本质,使之转化为具有自我否定价值的美学形象。这样,学生可以通过“审丑”进行审美,可以通过作品中形成的对丑进行审判的倾向,懂得对真善美和假恶丑作出区分,从而弃恶扬善,受到深刻的审美教育。

二、语文的审美教育中渗透着情感性

情感性是美育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美与情感一开始就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根本上说,美育就是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审美化教学的核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流畅。”

语文课上,对于这种情感教育,更可以作充分自由地发挥,因为一篇好的文章,总是流淌着作者饱满酣畅的思想感情。中国新文化的旗手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孔乙己》、《祝福》等作品中对旧制度和封建代表人物都作了假、恶、丑的评价,抒发了深恶痛绝的情感;而对被压迫人民和被旧制度摧残的不幸人物则作出某种程度的真、善、美评价,寄以爱或同情,如在《药》这篇小说中写了夏瑜坟上的红白色的花圈,就体现了他对秋瑾烈士的理解、赞美和热爱之情。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因此,我们在授课时,应该引导学生从作者的感情入手,通过对作品中人物的行为、命运和种种生活情景的分析,引起感情上的种种反应,在审美对象中观照自我的影子从而引起或悲或喜、或爱或憎的情感体验。朱自清在他的散文名篇《背影》中,以平实无奇的笔墨,近乎白描式的写法,勾勒了一幅父亲买橘的背影图:“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从字面看,这段文字写的不就是父亲买橘的事情么?这是很平常的呀!然而就是在这样平实的叙述中,却蕴含了多少父子深情!因此,对于这样的文章,就要抓住作者的感情,从情感教育入手,使学生受到很好的美育熏陶。父亲是个上了年纪的人,又是一个胖子,加之穿着臃肿,行动起来该是多么不便,可他为了儿子路上有解渴之物,自得其乐地在大庭广众之下笨拙地爬上爬下,那朱红的橘子在学生面前就会很自然地幻化成唐代诗人孟郊笔下那“临行密密缝”的慈母手中之线,以至于当作者潸然泪下之时,学生也就不能不从心底发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感慨了。

朱光潜语认为:“美感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情感是不能强迫的,因而美育具有诱发和疏导特点,对美的热爱要靠美的自身的魅力唤起。学生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对培养学生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都是大有裨益的。读罢刘成章的《安塞腰鼓》,耳边那持久不绝的鼓声,动人心魄,令人有种抑制不住的兴奋与激动。这首对陕北人民生命与活力的颂歌,带动我们为生命呐喊、自豪;把我们对生命过程的认识与理解带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由朦胧到清晰、由感性到理性地体验生命过程中的积淀、勃发、沸腾与升华。

德国美学家克罗齐曾经说过:“艺术家的全部技巧,就是创造引导读者审美再创造的刺激物。”因此,在授课时,就要有意识地抓住某种契机,创造浓郁的情感氛围,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以激发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动力。这种情感上“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美育熏陶的功力,甚至不亚于带有强制性的其他教育形式的功力。

三、语文教学中还伴随着审美教育的愉悦性

愉悦性是审美化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审美是自由的、随心所欲的,是一种极为轻松愉快的事情,不能有半点的强迫和勉强。正如黑格尔所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文学作品的语言不仅有色彩,而且有音乐性,这种音乐性主要是指文学作品语言的抑扬顿挫、音调和谐以及由它的节奏、语调的高低快慢与音律等构成的旋律,这种音乐性不仅是形式,而且是作品内在情绪的表现,富有愉悦性;同时,文学作品中展现的语言美、景物美、形象美、人性美、意境美……也无不引人入胜,令人心往神驰。《三峡》中那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泉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写出了三峡的奔放美、清悠美和凄婉美;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为我们勾画了温情脉脉的小山摇篮图,动静相间的雪霁初晴图,剔透玲珑的空灵水晶图。凡此种种,令人赏心悦目,美不胜收,在愉悦身心之中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

论述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的愉悦性,我认为应该提到汉字的书写,尽管很少有老师在论述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时论及书法审美的愉悦性。《语文课程标准》

在阶段目标“第四学段(7——9年级)”中指出要“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书法是一种以汉字为载体的充满个性的线条艺术。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立的门类,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艺术的,它通过复杂、丰富、多变的笔墨关系,以线条的曲直、长短、轻重、浓淡、疏密、刚柔、枯润等形式来抒情达意,反映传统文化的精神;二是实用的,恪守技法原则,重在笔法、结体、章法的学习与掌握。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入手,加强楷书技法的教学。楷书是汉字的主要书体。楷,即楷模、楷范,就是标准字体。人们历来认为初学书法宜从唐楷入手,其利多弊少,已被历史证明。教师可将欧阳询《九成宫碑》、颜真卿《勤礼碑》和柳公权《神策军碑》等放大成复印件,悬贴在墙上,让学生成为审美主体进行欣赏比较,并说说自己的审美感受。一旦学生的情绪高涨起来,就会激发他们潜在的兴趣爱好。教师针对学生不同的认识和感受,要多加肯定与赞许。通过共同的探讨,然后逐渐揭示其鲜明的艺术个性:欧字方整严谨,具有冷峻之美;颜字宽厚博大,具有雄浑之美;柳字清刚遒劲,具有劲健之美。特别是对“颜筋柳骨”更要做形象性的阐释。并说明:书法确是写字,但更是一种艺术,它给人带来美的享受,美的愉悦。

美学家认为书法是一种造型(线条)艺术,“它以字的用笔和间架所形成的形体和动势,反映出书法家思想感情紧密相连的某些客观事物的形体美和动态美”,表达的是心迹,反映着心中翻江倒海的连绵波澜,展示强烈个性,突出个人神气。力求笔法的精微,结构的合乎情理与章法的一气呵成,这正是书法上追求的目标。书法欣赏也同散文欣赏一样应把“形神兼备”作为书法艺术美的重要标准。所谓“形”,指书法的点画、结体、章法等;所谓“神”,指书法的神采、风格等。因此,我们欣赏书法,包括欣赏点画的线条美、结构的造型美、章法的整体美和全幅的风格美。从当前的教学实际看,学生练的大多是钢笔字,学生临摹的也大多是庞中华和司马彦等的钢笔字贴。因此,应当结合实际注重指导学生练习钢笔字。钢笔楷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用笔讲究。钢笔楷书的书法笔画有提顿、藏露、方圆、快慢等用笔方法。不同的用笔方法产生不同形态、质感的线条,不同的线条需要不同的用笔方法去体现。钢笔楷书字形较小,线条粗细变化不大,如果书写时用笔稍不注意,笔画就达不到要求,笔画就会出现软弱无力、僵硬、呆板等毛病。因此,必须经过严格训练才能掌握用笔方法。

2、笔画分明。钢笔楷书的每一个笔画的起笔和收笔都要交待清楚,工整规范,干净利落,不能潦草、粘连。但是笔画与笔画之间又要有内在的呼应关系,使笔画做到:既起收有序、笔笔分明、坚实有力,又停而不断,直而不僵、弯而不弱、流畅自然。

3、结构方整。钢笔楷书在结构上强调笔画和部首均衡分布、重心平稳、比例适当、字形端正、合乎规范。字与字排列在一起时要大小匀称、行款整齐。虽然也有形态上的参差变化,但从总体上看仍是整齐工整的。

至于各种笔画的写法,已有不少专论,兹不赘述。我们让学生练书法,未必一定要他们成“家”。但要让学生明白书写规范工整,才能使人产生愉悦感,因此在书法教学中,要致力于创造这种愉悦性,形成审美体验,从而使学生丰富知识,培育灵性,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养成美德。

基于上述语文教学中美育的三个特点,我们在从事中学语文教学时应当注重从文学形象与作者情感方面入手来分析作品,善于运用美育手段,调动审美因素,以真的形象熏陶学生,以善的情感感化学生,以美的旋律和线条愉悦学生;同时根据实际需要对字词作适当的解释,对内容作合理的德育点评,寓智育、融德育于美育之中。只有这样,语文课才能既注重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又能按照美育的特征,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从而使学生完善品格,荡涤心胸,丰富感情,愉悦身心,开拓思路,增长才干。

参考书目:

①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们文学出版社,1991.2 ② 刘叔成、夏之放、楼昔勇等《美学基本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9 ③ 李健夫《美学的反思与辩证》,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5 ④ 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3 ⑤ 陈福安主编《中学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1 ⑥ 皮朝刚《中国古典美学探索》,四川师范大学学报丛刊第二辑。⑦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第三篇:重视师德教育

锻造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托起明天的太阳

西丰县第二中学

西丰二中位于西丰县城南端,创建于1970年,校园占地面积16146m²,建筑面积5460m²,现共有教学班20个,学生1316 名,教职员工114 名,其中党员46人,中层以上领导10人,省市县级骨干教师21人。几年来,该校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以树立教育形象,创建文明行业,提高教师队伍群体素质为目标,通过学习、自查、互查、整改等系列活动,坚持不懈地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学校的办学理念发生了根本变化,党员干部艰苦奋斗、廉洁自律精神得到了发扬光大,教师的师德水准、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得到了显著提高,一个你追我赶,做到一个目标、一条心、一股劲,共同进步、事事争一流的可喜局面正在形成,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与社会各界充分肯定和好评。

一、进行师德培训,不断提高教师师德水平

在学校管理中,锻造一支师德高尚、教风优良、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证,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此,师德师风的好坏往往影响和决定了学校校风和学风的好坏。

西丰二中坚持不懈地抓好师德学习,经常在校领导和教师中开展 “今天怎样做领导”、“今天怎样做教师”的大讨论,统一思想认识,增强师德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经常利用政治学习时间,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观看全国教育战线上的精英《师德风范录》,引导教师正确理解教师职业道德内涵,把握师德原则、师德规范及教育法规,规范行为,不断用道德规范和新的教育理念武装教师的头脑。

他们开展各种层次和类别的师德培训,如中心组学习,发挥校领导班子成员在德育建设中的旗帜作用;召开全校班主任德育培训讲座,由优秀班主任介绍德育工作经验;实施青蓝工程,每一位刚毕业分配到学校的青年教师,安排导师,进行指导培训等。

该校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邀请市县专家学者到校讲学,派领导到洋思、衡水、杜郎口、许衡等中学“盗取真经”,派教师到

三查“爱生”,找准心理偏差。看在内心深处能否做到关心爱护学生,尊重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全面呵护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四查“律己”,找准作风上的偏差。看在工作、生活中能否处处为人师表,率先垂范,要求学生做到,自己首先做到。五查“创新”,找准观念意识上的偏差。看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有无创新意识,勇于探索,创造性地做好每一项工作。全校针对查出带有共性的问题,要求教师们各自“对号入座”,写出自查报告,制定出整改的具体措施,限期学习改正,努力树立教师在新时期的新形象。

2、实施“五师”教育工程:铸师魂,要求教师具有“四心”(关爱学生诚心,了解学生细心,教育学生耐心,服务学生热心);育师德,要求教师做到“三爱”(爱事业,爱岗位,爱学生),对后进学生有“三心”(爱心、耐心、信心);树师表,要求教师实现“四三二一”目标(四高——高度的觉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高尚的道德情操、高超的教学艺术;三种精神——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创新精神;二严——严厉的自我修养、严谨的治学态度;一强——强化为人师表意识);正师风,通过制度规范、行为规范、榜样规范,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练师能,对不同层次的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按“培青”工程、“骨干”工程的目标进行培养。

3、开展爱生工程家访活动:学校号召全体教师积极参与爱生工程,人人争做爱生模范,教师利用休息时间,根据学生的家庭状况和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进行家访,做学生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使学生感受到阳光般的温暖。

4、帮扶活动:为了真正把手拉手、心连心帮扶活动落到实处,学校开发德育资源,启动了以“关心学生思想,关心学生学习,关心学生生活”为宗旨的爱生助学的“三帮”活动(帮做人、帮学习、帮生活),使资助活动进一步拓展空间,提升活动质量,保证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失学。

5、开展师德整改家庭问卷调查和反馈活动。学校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访校接待日、家访问卷调查、意见反馈等形式同学生家长建立经常性联系,及时交流情况,认真听取家长对学校管理和教师师德整改的意见、建议,开创师德建设的新局面。加强过程管理与监控,真正使制度条例通过教职员工的行为表现出来。

6、其它活动:学校适时召开“师德先进个人表彰会”,以“为人师表、无私奉献”为题的演讲会,召开以“在师德中体现自身价值”为题的师德先进个人报告会,“我是共产党员”师德建设征文活动,开展以“创建文明班

校歌、校风、校规等的设计都体现出浓郁的文化特色,深厚的内蕴。与此同时,学校还加大投入进行校园设施建设。比如选种交替性花草,选植长青型风景树,做到三季有花,四季长青。增添了环校林,达到远看绿树环抱,近看垂柳成荫。学校大门、围墙、操场和教室追求和谐,透射出独特的校园感染力,体现学校的风貌。购买条幅等装饰品、制作橱窗。除此之外他们还发挥宣传舆论阵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更大作用,如今,学校的网站已成为西丰有名的网站之一,校园广播、校报已成为师生交流的重要阵地。如今的西丰二中,每面墙壁都“说话”,每个角落都“唱歌”,每株花木都育人,学校成为融“学园、花园、乐园”为一身的靓丽学校。在林荫路上徜徉,在树下读书,在石凳上休憩,要花丛中嬉戏,处处给人一种舒适甜美的感觉。优美的环境给学生增添了生活和学习的乐趣,同时也给教师培养了正确的审美观,陶冶了情操,促进其奋发向上。

近年来,由于西丰二中重视了师德建设,教职工能自我约束,敬业乐业,勤奋工作,干群关系更加融洽,教师之间的合作更加紧密,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科学育人的事迹层出不穷,西丰二中精神已经形成,那就是不计得失的牺牲精神、不甘落后的拼搏精神、爱生如子的园丁精神、认真执教的敬业精神、和谐发展的协作精神。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年年上台阶,年年有发展。学校先后被评为省课程改革工作先进集体、市科研工作先进单位、县文明单位等多项荣誉,学校教学成绩年年都排在全县第一名,在县里的各项比赛中我们均进入前三名,2007的中考取得了全县个人成绩最好、考取总人数最多、团体平均分最高、升学率第一的骄人战绩。成绩只代表过去,西丰二中还将乘着素质教育的东风,在上级有关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大胆探索,勇于拼搏,锐意改革,大力实施师德建设,推动学校教育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使该校逐步向校风优良、教风严谨、学风端正、校园文化丰富多彩、学生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享有较高社会声誉的育人摇篮迈进!

第四篇:重视感恩教育

重视感恩教育,提高育人效果

摘要:“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感恩教育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复杂的育人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全力参与,共同构建感恩教育的环境和氛围,让感恩教育真正走进生活,走进课堂,让学生在我们的言传身教中受到教育和启迪,使其知、情、意、行在情理交融中实现自我完善与构建,最终学会去感恩、懂得去感恩、胸怀感恩之心,力行报恩之举,用真情回报社会、回馈生活,做一个心存感激,知恩报恩的人。

关键词:感恩资助育人

感恩的最终目标是建立健康的心态,报答社会的良性循环。在资助工作中,对于受助者适时、系统地进行多种形式的感恩教育,唤起受助者的感恩心,对感恩有清醒的认知并激发起其感恩行为,有助于受助者以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有助于受助者健全人格的形成;有助于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目前,我国已基本建立起以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学费减免为主体的、多元化的资助贫困生的政策体系。这些资助方式在资助贫困生的过程中起到了巨大作用,但每种方式在发挥其独特效能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负面效应。如何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已成为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而急迫的课题。对此,助学工作应更新资助理念,从规范管理和实践运作两方面构建公平、高效、操作性强的“助困”与“育人”相结合的资助体系,促进经济困难学生在逆境磨砺中健康成长。

一、助困育人工作的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党和政府对家庭经济困难家庭学生制定了许多资助方法,资助体系建设也在不断完善,基本解决了我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问题。但是,学生资助工作仍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 :由于现实沉重的经济压力、城乡之间的差别、消费水平的巨大反差、紧张的学习、激烈的竞争、人际交往的不适应、就业压力、理想与现实的反差等等问题的存在,部分经济困难学生往往不能正视自己的贫困,从而产生一些心理问题。主要体现为自卑、焦虑、抑郁、敏感多疑、麻木冷漠、逆反偏激几个方面。

(2)资助政策体系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认定机制存在缺陷,各地对“贫困”的界定很难有一个统一的认定标准。资助力度不均衡。如对国家现有奖、助、贷、补、免五个部分之间相互协调性不强,对多种救助项目的统筹安排和对贫困生实际情况缺乏充分了解,造成教育救助力度不够均衡。资助对象定位欠科学。现行各项贫困生救助形式是以无偿或半偿为主,渗透着传统的救济思想,在把经济困难的学生视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同时,还需要充分考虑到贫困生是未来拥有较高预期收益的人群这一基本情况。

(3)助困育人工作失之偏颇。物质资助为主,能力培养不足。现在学生助困主要是“授之以鱼”的给予性资助模式为主,“授之以渔”的自我发展激励不足。被动性应对为主,主动开拓助困资源不足,造成了有学生申请才予以办理。“强势关心”为主,不够细致化,不能够针对个体予以更为细致地开展工作。这样的帮助往往会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发展,有些甚至会伤害到他们相对脆弱又自卑的心灵。

二、开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1)感恩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贫困生在受助之后是否具备感恩的意识,是衡量其人格素养的一个基本标尺。感恩是一种做人的道德,感恩教育有助于提高德育实效,实现德育目标。拒绝感恩是德育的失败,是不文明的表现。通过人文关怀和情感教育对贫困生进行感恩教育,可以强化德育价值功能,使贫困生正确看待所受资助,怀感恩心、做诚信人,学会感恩、学会回报,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提高德育教育水平。

(2)感恩教育是贫困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加强对贫困生的感恩教育可以培养他们感恩回报的观念,这种观念在实际生活中必然转化为学习和前进的动力,这就为贫困生的成长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同时,人才最重要的素质是道德素质,一个不具备感恩思想的人也绝不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贫困生具备了感恩意识说明他们具备了回报他人和社会的良好心态,这就有助于贫困生建立相互信任、理解、尊重的良好人际关系,克服自卑、嫉妒、无望的不良心理和仇视、怨恨、冷漠的心理情绪,从而真正激发他们胸怀感恩之情、树立远大的志向、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通过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本领,自立自强、奋发成才、回报他人、回报社会。

(3)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是需要具有和谐思想的人,大学生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宝贵人才,贫困生作为学生的特殊群体是否具有良好的思想品格对于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加强对贫困生的感恩教育,使他们具备和谐的思想、健全的人格,怀感恩之心、存感恩之情,对于提升贫困生的道德修养有积极的影响,对于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也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三、面对现实的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要从道德认知层面去教育学生知恩、识恩,让学生知恩于心。

道德认知是个体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对外部规则的建构,是品德形成的基础。感恩意识前提是要让学生了解和知晓“什么是恩?”,亲身体会和感受“恩与惠”,要让学生感受到社会和他人对他们的恩爱,只有“知恩”,才能“报恩”,要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所获得的帮助和资助并非天经地义、理所当然。对大自然的赐予、祖国和社会的培养、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导、大众朋友的帮助和付出等要心存感激。班级指导教师可以通过班会、课外活动、生活学习等主渠道,挖掘其中蕴涵的感恩思想,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把感

恩教育融入到生活实际中去;点拨学生知恩识恩,引导学生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各种恩惠。通过知恩识恩教育,让学生怀感恩之心,产生报恩的情怀。

良好的感恩氛围对受助学生有润物无声的效果,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但如果感恩教育气氛不能很好地营造,生硬地针对受助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无异于给受助学生贴上贫困的标签,从而导致学生心理产生不良影响,对经济资助工作本身会形成不必要的障碍。所以,学校作为感恩教育的主体,应倡导各班级利用各种资源开展主题鲜明的感恩教育,通过讲道理、明事理,把诚信教育与感恩教育融合,让受助学生的心灵在温馨平等、受到尊重的氛围中接受洗礼。可以通过校园广播、学校橱窗、班级板报、网络等宣传阵地,开展讲述感恩故事、创办感恩小报、设计感恩广告、编排感恩节目、举办演讲比赛、主题征文、算一笔亲情账等活动,使感恩教育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排解受助学生的孤独情绪,养成良好健康、积极向上的人格。同时,学校的制度、教师的行为都会影响学生的感恩心理,尤其是作为思政工作的一线工作者,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要充分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态,其感恩言行更能激发学生的认同感。所以,学校要努力营造识恩、知恩、感恩、报恩、施恩五恩一体的系统感恩环境,使受助学生在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得到熏陶和教育。

(2)要从道德情感层面去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情怀,让学生感恩于情。

情感是在道德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关于人的举止、行为、思想、意图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而产生的情感体验,情感使人的道德认识处于动力状态,影响着道德认识的形成及其倾向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统一。感恩教育的实质是一种情感活动的过程,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实施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这是道德动机产生的基础,也是学生知恩欲报、知恩图报的情感动力,感受到他人恩惠和欲求报答是一个人道德行为发生的重要情感基础,要让学生对周围给予自己关爱和帮助的人心存感激.所以班级指导教师要通过平常的小事来进行感恩感悟、书写感恩家书、感恩宣言、感谢信等一系列教育,引发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让他们能知恩图报。

为了达到感恩成效,可充分发挥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的作用,如成立自强社、爱心社、志愿者团队,让贫困生找到自己的团队,相似的经历、相同的感受,使他们易于交流,可以相互鼓励、相互扶持,缓解心理压力,获得归属感,通过学生团队的力量整合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受助学生可自己组织管理,完成岗位职责,充分锻炼学生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同时通过整合一些教育的关节点引导受助学生的感恩行动,如在母亲节、教师节、建党日等节日来临之际,有计划地引导或组织学生以团队的形式举行一系列感恩实践活动,用各种形式表达对父母、对师长、对社会的感恩之情,养成在实践活动中感恩的习惯。

(3)要从道德实践层面去引导和实践,让学生感恩于行、报恩于举。

感恩教育要体现于道德实践中。道德行为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具有道德

意义并能进行道德评价的利他行为或亲社会行为。实施感恩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让学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能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师长,报效祖国,回馈社会。班级指导教师要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将感恩教育落实到行动中去,要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感恩教育要化抽象为具体,化说教为行动,就要以活动为载体,从小事、实事做起,增强其针对性、时效性、吸引力和感召力。我们可以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感恩教育:通过组织学生清明节到烈士陵园给烈士扫墓;帮助父母做家务,节约父母的血汗钱;参加志愿者活动,植树造林等活动,使学生懂得:感念烈士恩情,就要发奋读书报效祖国;感念父母之恩,就要刻苦学习,珍惜父母血汗钱,以优异学习成绩回报父母;感念社会之恩,就要学会与人和睦相处,懂得回报。在开展活动时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感恩教育不是完成任务或做一两件好事,要在思想意识里渗透感恩的思想,每一件事情里渗透对他人的感谢,把感恩作为快乐的事情来做,享受付出的快乐,享受付出的牺牲,享受感恩的生活。

四、明确目标,清晰思路,拟订今后工作设想

(一)逐步完善资助政策体系建设

1、根据国家政策和工作需求,加强资助机构建设,人员配置,力图成为中职学校资助工作新的亮点。

2、加强助学工作考核体系建设,建立激励机制,规范工作程序。

3、科学设计针对不同学生的资助方案。

4、建立学生助学金使用效率的评估和检查机制。

5、建立资助工作投诉机制,保障学生投诉渠道通畅。

6、建立专职人员学习机制,提供学习目录,指定学习内容,定期学习小结,旨在助人成长。

(二)不断促进资助及信息管理水平

1、理顺关系。加强信用会作社与学校合作,提高办理国家助学金的效率。

2、加强培训。加强对班主任及助学学生干部的助学政策培训。

3、有效监督。加强对受助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情况的监督和教育工作。

4、科学认定。改进和加强贫困学生认定工作,建立全面、准确的贫困学生数据库,实施信息动态管理,保障信息通畅、及时。

5、扩大影响。进一步加大资助工作宣传力度,扩大学校资助工作影响力。

(三)努力提升助学育人效果

针对当前贫困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自卑感、对社会和学校缺乏认同感、感恩奉献意识淡漠、缺乏诚信、缺乏爱心、对集体漠不关心、以自我为中心等思想问题,有计划、有组织的结合经济资助开展思想教育。

1、以班级为主体推进感恩、诚信教育,举办富有特色的主题活动,提高实效性。

2、以阳光助学服务中心为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及社团作用,以贫困学生为中心,将资助与育人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开展活动,形成校园良好助学氛围,帮助贫困生成人成才。

资助工作中进行感恩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感恩教育体系的形成与完备更有利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有利于提高受助学生人文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有利于受助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有利于提高德育实效实现德育目标,同时对经济资助的长效运行有推进作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古训,学会感恩,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胡传统美德,我们应当加以继承肯发扬。正如安东尼罗宾说: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先存有一颗感恩的心,时时对自己的现状心存感激,同时也要对别人对你所做的一切怀有敬意和感恩之情。学校作为培育人才的重要基地,要创造各种环境,利用各种资源教育受助者从感恩父母做起,从说一声谢谢做起,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常怀感恩之心,常修为善之德,做到自尊、自爱、自信。同时,更要教育学生,要倍加珍惜学习机会,励志成才,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报效国家,才是最大的感恩。

参考文献:

[1]李鹏昊.以人为本理念下贫困生教育工作探析[J]教学研究 2009,(3)52—53

[2]李从松 贫困对贫困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 青年研究[J]2002,(2):5-9

附:翟海琴1981年2月女江苏泰兴泰兴市七圩小学

***

第五篇:重视教育科研

重视教育科研

科学的教育离不开教育的科学。教育发展到了今天,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采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教育科研现象,探索教育规律的教育科学研究,已成为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的最重要的力量之一。向教育科研要质量、要效益,走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科研兴师之路是我们迎接挑战,解决问题的最佳选择。近年来,我校始终把教科研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突出位置,务实教育科研,使其和日常的教学工作密切结合起来,经过研究和讨论,全体教职工达成共识:教育科研出质量,教育科研出效益。从学校建校起,特别是近几年来,学校走上了依靠教育科研提高师资质量和教育质量的新路子,有力地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工

作的向前发展。下面我结合我校的教育科研发展情况谈谈其重要意义。

一、加强教育科研是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21世纪是社会高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更光荣、更艰巨的使命,如何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优秀合格人才,只有向科研要质量,向科研要水平,向科研要效益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永远领先于先进行列之中,高度重视教育科研已经成为教育领域中不可阻挡的一大趋势。教育工作者只有积极投身于教育科研,在科研中求改革,在改革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才能使教育具有旺盛的生机和活力,才能紧扣时代的脉搏,跟上时

代的步伐。

我们学校十分重视教育科研工作。牟纪山副校长主持的“沟通课堂内外,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艺术”课题是全国“十五”规划重点实验课题,目前已顺利开题,在实施过程中,注重发挥广大教师和各课题组成员的特长,根据学校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各学科的特点确定了10多个子课题,有20多名教师参与课题组子课题研究,以期通过开展群众性教育科研活动,实现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他本人曾获得山东省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窦艳丽副校长主持的“政治课开卷考试研究”课题获聊城市教科研成果一等奖,并被《大众日报》、《山东人民广播电台》、《聊城日报》等报道。目前,这一做法已在全国各地相继推

开,并且我省大部分地市的中考也实施了这一做法。

学校领导及教科室定期研究、布置和总结教科研工作,学年有工作计划,学期有具体安排,保证了学校教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领导的重视和以身作则,使全体教师对教科研充满热情,人人主动参与教科研,把教科研落实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去,通过反思、总结、升

华,或从事课题研究,或撰写论文,形成了一种大搞教科研的良好氛围。

二、制度上有保障,构建教科研的运行网络

从教科室成立的时起,学校就注重教科研的统筹规划,制定了《聊城实验中学教科研发展规划》,提出了学校教科研的工作目标和达成度:“要不断探索、实践新的教育方法、教育模式,开拓教育思想、观念”,“要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使教科研始终处在教育的领先地位”,“要集中精力抓好三支教科研队伍:学科组(小教研组)队伍、课题组队伍、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做好五件大事:实验课题的申报立项、教研与教科

研的结合、教科研成果推广普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科研过程管理”。

在规划统领下,每学年或每学期的开始,教科室根据市区和学校工作安排,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科研工作计划,供有关组室贯彻执行。学期当中,协同各教研组、课题组进行检查考核,随时获得信息反馈,发现新问题,了解新情况,及时进行矫正、修订、完善。到学年、学期结束时,要求各教研组、课题组认真总结,写出教科研工作小结,上交教

科室。在此基础上,教科室提出学校教科研工作报告。

同时,健全落实教科研制度。学校在反复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不断修订、完善各项制度。首先是明确工作职责,制定了《教科室工作职责》、《课题组工作职责》等。这样,责

任到人,分工明确,从根本上杜绝了工作中推诿、拖沓的弊端。

其次,明确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性质、要求,制定了《聊城实验中学教科室工作规范(试行)》

等。

再次,为规范教科研过程管理,激励教师参与教科研的热情,学校制定了《聊城实验中学教育科研考核奖励暂行办法》《聊城实验中学教科研成果评审和奖励办法》《聊城实验中学教科研课题立项、实施和奖励的暂行办法》,不仅对科研成果直接有奖,而且把教师参加教科研的活动态度和成果纳入其业务档案,作为教师业绩考核的一个重要内容,更作为教师提

拔、晋级、奖惩的重要依据。

制度管理,从根本上说,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的动态形式,使教科研有了显性的机制保障,从资料征订、课题研究、教科研经费、师资培训、成果推广、先进表彰、档案管理等方面给予政策保证,使教科研得以良性运转、良性发展。而学校也经常通过座谈、调查、工作汇报、课题研讨、计划与总结、填写工作表册等手段进行有效管理,使学校教科研工作不但动起来,而且落到实处,取得显著成效。

近年来的新课程改革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向我们大步走来。在这教育理念激烈冲突的关键时期,学校未雨绸缪,积极做好宣传工作,进一步完善规划、政策、制度,明确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内学校教科研新的发展方向、策略、重点,在更高层次上为教师重新搭建平台,要求全体教师以新课程标准为基本指南,以新课程教育理念为思想基础,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教

学观念、教育教学行为。

特别是根据新时期学生存在种种心理问题的实际,为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培养耐挫折、敢创新的品格,形成自信向上的内驱动效应,学校成立了心理咨询室,由教科室中心组成员姚青老师负责,研究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进行群体的心理健康讲座和个体的心理咨

询,开设心理健康热线电话,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效。

为指导各科课堂教学,了解教师课堂教学实际,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艺术水平,2004年9月,学校成立了以分管校长为组长的学科教学听课组,采取听课、交流、总结座谈等形式,有力

地促进了教师执教水准的提高。

三、加强教育科研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

教育科研必须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为中心,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植根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之中,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服务。教育科研只有方向明确,内容符合教育教学的要求,并结合各学科的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科学的、规范的研究活动,才能在学校中真正占有领

先的、导向的、最高的地位,才能取得良好的科研实效。

学校开展教科研,必须注意建设好一支教科研队伍,形成中坚,以点带面,以科研促教研,以教研落实科研,从而把教科研、教研“两张皮”合为“一张皮”,真正体现教科研的服务功能、催化功能。而要建设好这支队伍,必须抓好日常的业务培训,特别是骨干培训、校本培训。在培训教科研骨干方面,学校重点抓好三支队伍建设,即教研组长队伍、班主任队伍、教科

研骨干教师队伍。

教科研培训又分成三大板块。

一、校本培训。作为学校,抓好继续教育,定期举办教育理论、科研方法讲座,召开校际研讨会、经验交流会、课题开题论证会、课题研讨会、课题负责人培训会议、课题结题鉴定会、班主任论坛、新课程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新课程征文活动、实验中学网站、校刊校报,宣扬先进的教育理念,讲解教科研的实施办法,传授具体的操作方法;作为先行一步的教师,以老带新,以熟带生,要求他们再去指导帮助一般教师,从而以“点”带“面”。

二、加强合作交流。学校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多次邀请聊城大学、聊城市及区教科所领导专家来校作报告,或主办各类教育教学观摩活动;或派教师外出参加省市县教科研培训、观摩,扩大视野,提高认识。

三、培养青年教师。对青年教师,学校更

是倾力培养,实施“拜师学艺”工程,鼓励青年教师大胆走科研之路,在实践中增强科研能力、业务能力。

同时学校每年对撰写教育科研论文和公开发表论文的教师进行奖励,尽量为老师们提供发表作品的机会。近期已经和知识产权出版社达成协议,出版“教师教育教学论文集”——《别样的教育,别样的情怀》。学校将教科研成果作为必备指标列入教研组和教师考核方案,促进

了教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

四、管理上有方法,实现教科研的高效高质

开展教改实验课题的研究是教育科研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能否成为现代教育思想教师的重要标尺。近年来,我们重视抓教改课题实验研究,促使教师向科研型、专家型人才转变,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2年10月,“初中语文四十五分钟读写教学实验研究”、“政治中考开卷试题研究”、“初中数学实验三维目标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等课题开始立项实验。这些课题实验融入了新课程理念,通过组织研讨会,进行教学设计、经验论文征集及实验老师集中学习交流等活动,两个课题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特别是“初中语文四十五分钟读写教学实验研究”开展得扎实有效,明年3月份将通过省课题组的验收。2004年9月份的立项课题“沟通课堂内外,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艺术”,被确立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实验课题,并被确立为实验基地。2004年10月18日,本课题举行了开题暨挂牌仪式,市区两级教育局领导和专家参加了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这一实验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重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为学生创造情境,促进他们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使学生在学到知识、掌握方法、养成习惯的同时,完成语文学习的五大任务,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聊城日报》、东昌电视台分别给予了报道。另外我校还根据自己的实际,把典型的、成功的经验发展为实验课题,已有国家及省市区级实验课题13个。这些课题的实验研究,对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改进教学方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课程改革,都起着很大的促进

作用。

在校领导的带头示范下,在制度的引导激励下,学校教科研工作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据不完全统计,我校的老师已经在《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山东教育科研》、《中国书画报》、《美术大观》.《羲之书画报》、《中小教学研究》、《东昌教育》等国家及省市区级刊物上发表论文30多篇,获得省级教育科研成果奖者1人,市级5人;申报国家级实验课题1项,省级实验课题3项,市区级实验课题9项。为了进一步推广和交流教改成果,从2004年9月起,我们先后在各学科开展了教学设计、经验总结、论文评选等活动。目前这一活动仍在进行中,对于优秀的教学设计、经验总结和教学论文,我们除了在校报《聊城实验中学报》上发表外,年终将进行结集,对特别优秀者将推荐到外地的刊物上

发表。所有这些活动的开展,促进了我校教育科研水平的提高。

下载浅谈重视课外语文教育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重视课外语文教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审美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审美教育 作者:韦金莎 审美教育,就是人们常说的美育,陶冶儿童美感,培养儿童审美感受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只要我们在教学中从语文科学的特点出发......

    重视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重视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通过学习冯建军教授的《生命与教育》第二章“生命在教育中的失落与反思”,我深有感触:当前我们学校教育过于重视科学技术教育,忽视了人文教育,其原因......

    语文课外知识

    船出长江口。(打一中国城市名) 上海 金银铜铁。(打一中国城市名) 无锡 一路平安。(打一中国城市名) 旅顺 倾盆大雨。(打一中国城市名) 天水 银河渡口。(打一中国城市名) 天津 四季温暖......

    语文课外的语文

    语文课外的语文 邱琼 在学习语文中,多数学生一怕写作文,二怕背古诗文,三怕上课回答问题。怕写作文,因为缺少写作素材;怕背古诗文,因为他们认为背古诗文只对高考题中占六分的默写题......

    语文课外文言文

    (一)(2014浙江宁波中考) 释盗遗布 陈寔,字仲弓,为太丘长。有人伏梁上,寔见,呼其子训之曰:“夫不喜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梁上君子是矣。”俄闻自投地,伏罪。寔曰:“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

    重视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合集)

    重视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通过学习冯建军教授的《生命与教育》第二章“生命在教育中的失落与反思”,我深有感触:当前我们学校教育过于重视科学技术教育,忽视了人文教育,其原......

    重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重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发布时间:2010/6/3 15:50:05 浏览次数: 16 【浏览字号:大 中 小】 心理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和核心。素质教育已把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综合化,把德......

    犹太人最重视教育

    犹太人最重视教育:“尊师如敬上帝,教师重于父亲” 学希伯莱语的以色列孩子。 一位《托拉》经抄录员和他的儿子一起学习。 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奥兹在《爱与黑暗的故事》中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