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县域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培训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
《县域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培训策略研究》
开题报告
(2006年9月16日)山东省海阳市教学研究室
王振海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
我市《县域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培训策略研究》课题,是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课题编号:115JZ18)。经研究决定,今天在这里召开开题会议。搞好这项课题研究,对提升我市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与会的领导、专家与老师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加强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培训策略研究是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客观要求
新课程改革实验呼唤着教师教育观念、制度、管理的变革,呼唤着教师专业发展、教学体系、培训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培训文化建设的整体变革。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突破了过去历次课程改革的局限,从课程理念、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所有教师都需要重新认识新课程、接受新课程。作为实施新课程的主力军,中小学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和认识、对新课程的适应和升华,关系着新课程实施的成败。我们知道,现在生源在变,课程在变,教材在变,高考在变,在这种形势下,只有拥有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因此,简单地说,新课程的实施和推进强烈冲击着现有师资培训体系,作为一个县市,应尽快探究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培训策略,从而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和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实现教师与新课程的共同成长。
(二)加强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培训策略研究是适应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伴随着教育普及化和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丰富、发展,教师职业逐渐形成一种专门的、受人尊敬的职业,并逐步强化着专业化的特征。20世纪60年代,教师专业化运动开始兴起,80年代发展成为一场势力强大的全球化教育改革运动。1980年世界教育年鉴的主题是“教师专业发展”,自此以后,专门以专业发展为主题的国际会议多次召开。这些会议的召开无疑对深刻理解教师专业发展概念、在实践中促进专业发展起到了积极推进作用。由此可见,教师专业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和必然趋势,不断提高我国教师专业化水平也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现实需要。对一个县来说,也必须研究如何加强中小学教师的学习和进修,迅速提高全体中小学的教育专业化水平,而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解决这个现实问题就显得越来越迫切。而要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就必须加强其培训策略的研究。
(三)加强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培训策略研究是促进我市教育发展的根本举措
“九五”、“十五”期间,我们先后承担了省级重点课题《县区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提高方略的研究》、国家级重点课题子课题《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机制与模式研究》和《新课程师资培训模式的研究》的实验研究任务,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和显著的实验成效。可以说,我们开展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培训策略研究是对我市承担的“九五”、“十五”课题的深化和拓展。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应以教师专业化为导向,对现有的在职教师培训策略进行审视、反思和改革,引导广大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完善素质结构,拓展研究视野,从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切实提高专业化水平。
二、课题研究的情况介绍
(一)课题研究的假设
教师专业化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目标。“十五”期间,我国把新课程师资培训作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主体工程。全国各地都在探索、研究新课程师资培训的科学策略和有效模式,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例如,湖北省荆门市在探索“政府主导、部门推动、2 学校引领、社会支持”四位一体的师资培训新途径;吉林省吉林市在探索“以校为本、自修反思”的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策略;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在探索“低成本、高效益、规模化”的师资培训方略,等等。
但总的来看,目前我国师资培训中还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一是中小学师资培训的时效性、针对性、科学性不强,教师缺少自主学习、反思实践、科学研究和交流合作,专业成长速度缓慢;二是中小学师资培训与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存在偏差,在培训中,有关情境性、操作性和确定性强的内容比较匮乏,教师受训实效不大,不能有效改进教育教学实践,推进新课程全面实施;三是现有师资培训策略只局限于师训一方面,不能将行政管理、教学研讨、教学改革、教育科研、信息技术教育等有机整合到师资培训中;四是中小学师资培训评价往往重结果轻过程,方法、形式和评价主体都比较单一,不仅不符合新课程理念,而且看不出教师专业发展的轨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提出研究假设如下: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实施和不断推进的时代背景下,结合当地中小学教师素质现状及师资培训工作的实际,坚持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行政管理为保证,以教学研究为重心,以教学改革为阵地,开展教师在职培训,以“学习、实践、培训、研究、合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五项修炼”,以“行政管理、教育科研、教学研究、教学改革”为教师专业化培训的“四大支柱”,通过自主学习、反思实践、行动研究、互动研讨、案例评析等形式,促使中小学教师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等方面得到完善、拓展和提升,从而探索出一整套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县域新课程师资培训策略。
由此可说,县域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培训策略研究是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根据中小学教师素质现状及师资培训工作的实际,对在职教师专业化培训策略所进行的一项应用性专题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是:
1.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形成一个县域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培训 3 的总体思路,提出一些富有创意的师资培训理论观点。
2.探讨新课程师资培训的课程设置,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地方性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培训课程内容体系。
3.探索出一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有效培训策略,形成一套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培训的评价标准和办法。
4.提高全市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素质,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
5.创建一批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培训的示范学校。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一是管理策略。实行中小学教师教学档案袋评定办法,根据教学研讨、科研成果、教学改革、教学成绩等多项指标对教师全面评价。需要研究的管理策略有理论先行、师训为本、整体优化、有效调控和科学评价等。
二是培训策略。按照通识培训、学科研修、教学操作三大模板,构建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培训课程内容体系,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分层施教、分类指导。需要研究的培训策略有:①以校为本,行动研究;②梯次推进,分层施教;③分类指导,分别要求;④反思实践,教学创新;⑤自我研修,团队学习等。
三是教研策略。开展专题研讨、经验共享、教学创新、常规完善等不同类型的教学研究活动,对教师的教学全过程进行规范、优化、研究和评定。需要研究的教研策略有反思教学、案例评析、教学诊断、互动研讨、教学沙龙等。
四是科研策略。组织中小学教师加强理论学习,选择新课程改革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实验研究,整理成果,推广经验,提高广大教师的科研能力。需要研究的科研策略有教育科普、定向研讨、合作攻关、实验指导、行动研究等。
五是教改策略。积极探索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模式,鼓励教师参与公开课、优质课、探索课、尝试课、研究课等评选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组织
1.成立市课题组
市课题组由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和专家指导小组共同组成,负责课题研究的科学决策、整体规划、宏观调控和培训指导等工作。
课题领导小组 组 长:于文兴 副组长:邱世奎
成 员:王振海 刘本茂 刁伟波 车言勇 专家指导小组 组 长:王振海
成 员:车言勇 迟建洋 王新科 李兆明 王永义 于林虎 刁伟波 包令敬 刘耕新
市课题组下设学术秘书处,负责联系指导专家、选择培训教材、收集研究资料和推广研究成果等工作。学术秘书处设在市教研室教科所。
2.市课题组成员分工
王振海负责组织协调、宏观调控、保证投入等。
车言勇负责理论研究、制定实验计划、撰写课题报告和新课程通识培训等。
迟建洋、王新科、李兆明、王永义负责相应学段的中小学教师专业化校本培训和学科培训策略研究。
刁伟波、包令敬、刘耕新负责中小学教师专业化集中培训策略研究。3.确立重点实验学校
该课题研究旨在提高全市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因此全市普通中小学必须全部参与,在市课题组统一领导下开展课题实验。为了先在点上取得较为成熟的经验,确立以下重点实验点校:
教师进修学校、海阳一中、海阳四中、海阳十一中、实验中学、新元中学、东村街道初中、凤城街道初中、留格镇第一中学、徐家店镇初中、行村镇第一中学、辛安镇第一中学、实验小学、红蕾小学、育才小学、方圆学校、凤城街道中心小学、盘石镇中心小学、发城镇第一小学、里店镇中心小学
重点实验点校应在深入开展课题研究的同时,注意抓好资料的收集 5 整理和成果的宣传推广工作,及时总结经验,发挥典型引路作用。
(二)课题研究的具体过程
1.准备阶段(2006年9月~2006年12月)。成立相应机构,开展组织发动工作,加强实验教师培训,形成阶段总结,负责人为刁伟波、包令敬、刘耕新。
2.实验阶段(2007年1月~2009年12月)。组织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培训,提出一些富有创意的理论观点,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培训策略,发表学术论文,按年度、分学段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负责人为车言勇、迟建洋、王新科、李兆明、王永义。
3.总结阶段(2010年1月~2010年12月)。总结整理研究成果,做好课题结题的资料收集和整理等准备工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编撰研究专著,搞好课题结题的有关工作,负责人为王振海、车言勇。
三、关于课题研究的具体要求
(一)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没有正确的思想观念作指导,任何教改实验都难以成功。从根本上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能够促进课题的研究与实验向纵深发展。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并不是一个自然的自发过程,需要人们自觉的刻苦努力才能实现。为此,一要根据课题研究的进程和需要,不定期地编印有关学习资料,组织广大实验教师进行理论学习。各位实验点校的学校领导务必更新教育观念,切实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提高自己的决策水平和管理水平,杜绝靠拍脑袋决策、凭老经验管理的现象,努力使自己成为专家型、学者型校长。这样,才能站得高,看得远,高屋建瓴地抓好科学研究,取得丰硕的实验成果。同时,还要为教师举办理论讲座,使教师掌握课题研究与实验的方法,从而克服畏难发愁情绪,纠正认为科研高不可攀的错误认识。二要培训实验骨干,层层举办培训班。在课题实验与研究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举办培训班等措施,提高广大实验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实验骨干队伍。各实验点校要制定实验教师培训计划,加强实验骨干教师培养,树立好典型,充分发挥典型引路作用,以骨干带动全体,提高全体教师的科研能力。三要加强组织落实,加大考核力度。统一要求,统一安排进度,编印学习思 6 考题,定期验收考核,并将考核成果记入教师个人档案,以此作为实验教师业务考核的依据。
(二)坚持运用科学方法,提高课题研究的实验成效
采用一套科学的方法,课题研究能够少走弯路,易出成效。在课题研究方法选择上,要坚持三条原则:一是实效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既要追求课题研究的实效性,又要追求课题研究的科学性;二是外在效度与内在效度相统一的原则,既要追求研究成果的可推广性,又要追求揭示教师专业化培训内在规律的准确性;三是群众性教改与科学性实验相统一的原则。我们要坚持点面结合的实验方法,先在点上要搞突破。实验点校要拿出具有探索性、超前性、科学性的实验成果,以推动面上的改革。再在面上反复推广论证,提高实验研究的总体效度。
(三)及时总结经验,推广研究成果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要采取边实验、边总结、边推广的科学实验与群众性教改相结合的方法,形成理论与实践互动、过程与效果并重的良性循环研究机制。具体来说,一要召开专题研讨会。我们将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及时召开各种专题性研讨会,以推动课题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化。二是加强实验评估。这是搞好课题研究的宏观调控,不断深化课题研究的重要手段。我们将组织该课题组的有关同志加强对各实验点校研究工作的督导检查。三是举行现场会,交流经验,推广成果。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本课题研究得到了市教体局领导的高度重视,在人力、物力和经费上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充分保障,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有信心、有决心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任务。
谢谢。
第二篇:《县域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培训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
《县域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培训策略研究》 开题报告(2006年 9月 16日
山东省海阳市教学研究室 王振海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 我市《县域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培训策略研究》课题,是山东省教育 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课题编号:115JZ18。经研究决定,今 天在这里召开开题会议。搞好这项课题研究,对提升我市中小学教师专 业素质、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我代表课题研究 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与会的领导、专家与老师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 加强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培训策略研究是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 的客观要求 新课程改革实验呼唤着教师教育观念、制度、管理的变革,呼唤着 教师专业发展、教学体系、培训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培训文化建设的整 体变革。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突破了过去历次课程改革的局限,从课程 理念、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所 有教师都需要重新认识新课程、接受新课程。作为实施新课程的主力军, 中小学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和认识、对新课程的适应和升华,关系着新 课程实施的成败。我们知道,现在生源在变,课程在变,教材在变,高 考在变,在这种形势下,只有拥有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才能 以不变应万变。因此,简单地说,新课程的实施和推进强烈冲击着现有 师资培训体系, 作为一个县市,应尽快探究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培 训策略, 从而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和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实现教师与新 课程的共同成长。
(二 加强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培训策略研究是适应教师专业发展的 现实需要
伴随着教育普及化和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丰富、发展,教师职业逐渐 形成一种专门的、受人尊敬的职业,并逐步强化着专业化的特征。20世纪 60年代,教师专业化运动开始兴起, 80年代发展成为一场势力强 大的全球化教育改革运动。1980年世界教育年鉴的主题是 “教师专业发 展” ,自此以后,专门以专业发展为主题的国际会议多次召开。这些会 议的召开无疑对深刻理解教师专业发展概念、在实践中促进专业发展起 到了积极推进作用。由此可见,教师专业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和必 然趋势, 不断提高我国教师专业化水平也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现实需要。对一个县来说, 也必须研究如何加强 中小学教师的学习和进修,迅速提高全体中小学的教育专业化水平,而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解决这个现实问题就显得越来越迫切。而要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就必须加强其培训策略的研究。
(三 加强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培训策略研究是促进我市教育发展的 根本举措 “九五”、“十五”期间,我们先后承担了省级重点课题《县区中小 学教师整体素质提高方略的研究》、国家级重点课题子课题《中小学教 师继续教育机制与模式研究》和《新课程师资培训模式的研究》的实验 研究任务,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 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和显著的实 验成效。可以说,我们开展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培训策略研究是对我市承 担的“九五”、“十五”课题的深化和拓展。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 应以教师专业化为导向,对现有的在职教师培训策略进行审视、反思和 改革,引导广大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完善素质结构,拓展研究视野,从 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切实提高专业化水平。
二、课题研究的情况介绍(一 课 题研究的假设
教师专业化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提 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目标。“十五”期间,我国把 新课程师资培训作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主体工程。全国 各地都在探索、研究新课程师资培
训的科学策略和有效模式,促进中小 学教师专业化发展。例如, 湖北省荆门市在探索 “政府主导、部门推动、学校引领、社会支持”四位一体的师资培训新途径;吉林省吉林市在探 索“以校为本、自修反思”的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策略;湖南湘西 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在探索 “低成本、高效益、规模化” 的师资培训方略, 等等。
但总的来看,目前我国师资培训中还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一是中 小学师资培训的时效性、针对性、科学性不强,教师缺少自主学习、反 思实践、科学研究和交流合作,专业成长速度缓慢;二是中小学师资培 训与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存在偏差,在培训中,有关情境性、操作性和 确定性强的内容比较匮乏,教师受训实效不大,不能有效改进教育教学 实践,推进新课程全面实施;三是现有师资培训策略只局限于师训一方 面,不能将行政管理、教学研讨、教学改革、教育科研、信息技术教育 等有机整合到师资培训中;四是中小学师资培训评价往往重结果轻过 程,方法、形式和评价主体都比较单一,不仅不符合新课程理念,而且 看不出教师专业发展的轨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提出研究假设如下: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 育课程改革全面实施和不断推进的时代背景下, 结合当地中小学教师素 质现状及师资培训工作的实际,坚持以教育科研为先导, 以行政管理为 保证,以教学研究为重心,以教学改革为阵地,开展教师在职培训,以 “学习、实践、培训、研究、合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五项修炼” , 以“行政管理、教育科研、教学研究、教学改革”为教师专业化培训的 “四大支柱” ,通过自主学习、反思实践、行动研究、互动研讨、案例 评析等形式,促使中小学教师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等方面 得到完善、拓展和提升,从而探索出一整套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县域 新课程师资培训策略。
由此可说, 县域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培训策略研究是为了适应新课程 改革的现实需要,根据中小学教师素质现状及师资培训工作的实际,对 在职教师专业化培训策略所进行的一项应用性专题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是: 1.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形成一个县域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培训 的总体思路,提出一些富有创意的师资培训理论观点。
2.探讨新课程师资培训的课程设置, 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地方性 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培训课程内容体系。
3.探索出一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有效培训策略, 形成一套中小 学教师专业化培训的评价标准和办法。
4.提高全市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素质, 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和骨干 教师。5.创建一批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培训的示范学校。(二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一是管理策略。实行中小学教师教学档案袋评定办法,根据教学研 讨、科研成果、教学改革、教学成绩等多项指标对教师全面评价。需要 研究的管理策略有理论先行、师训为本、整体优化、有效调控和科学评 价等。
二是培训策略。按照通识培训、学科研修、教学操作三大模板,构 建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培训课程内容体系,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分层施教、分类指导。需要研究的培训策略有:①以校为本,行动研究;②梯次推 进,分层施教;③分类指导,分别要求;④反思实践,教学创新;⑤自 我研修,团队学习等。
三是教研策略。开展专题研讨、经验共享、教学创新、常规完善等 不同类型的教学研究活动,对教师的教学全过程进行规范、优化、研究 和评定。需要研究的教研策略有反思教学、案例评析、教学诊断、互动 研讨、教学沙龙等。
四是科研策略。组织中小学教师加强理论学习,选择新课程改革中 的实际问题进行实验研究,整理成果,推广经验,提高广大教师的科研 能力。需要研究的科研策略有教育科普、定向研讨、合作攻关、实验指 导、行动研究等。
五是教改策略。积极探索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模式,鼓励教师参与公开课、优质课、探索课、尝试课、研究课等评 选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组织 1.成立市课题组
市课题组由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和专家指导小组共同组成, 负责课题 研究的科学决策、整体规划、宏观调控和培训指导等工作。
课题领导小组 组 长:于文兴 副组长:邱世奎
成 员:王振海 刘本茂 刁伟波 车言勇 专家指导小组 组 长:王振海
成 员:车言勇 迟建洋 王新科 李兆明 王永义 于林虎 刁 伟波 包令敬 刘耕新 市课题组下设学术秘书处,负责联系指导专家、选择培训教材、收 集研究资料和推广研究成果等工作。学术秘书处设在市教研室教科所。2.市课题组成员分工
王振海负责组织协调、宏观调控、保证投入等。
车言勇负责理论研究、制定实验计划、撰写课题报告和新课程通识 培训等。
迟建洋、王新科、李兆明、王永义负责相应学段的中小学教师专业 化校本培训和学科培训策略研究。
刁伟波、包令敬、刘耕新负责中小学教师专业化集中培训策略研究。3.确立重点实验学校
该课题研究旨在提高全市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因此全市普通 中小学必须全部参与, 在市课题组统一领导下开展课题实验。为了先在 点上取得较为成熟的经验,确立以下重点实验点校: 教师进修学校、海阳一中、海阳四中、海阳十一中、实验中学、新 元中学、东村街道初中、凤城街道初中、留格镇第一中学、徐家店镇初 中、行村镇第一中学、辛安镇第一中学、实验小学、红蕾小学、育才小 学、方圆学校、凤城街道中心小学、盘石镇中心小学、发城镇第一小学、里店镇中心小学
重点实验点校应在深入开展课题研究的同时, 注意抓好资料的收集
整理和成果的宣传推广工作,及时总结经验,发挥典型引路作用。
(二)课题研究的具体过程 1.准备阶段(2006 年 9 月~2006 年 12 月)。成立相应机构,开展 组织发动工作,加强实验教师培训,形成阶段总结,负责人为刁伟波、包令敬、刘耕新。2.实验阶段(2007 年 1 月~2009 年 12 月)。组织中小学教师专业 化培训,提出一些富有创意的理论观点,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培训策略,发表学术论文,按、分学段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负责人 为车言勇、迟建洋、王新科、李兆明、王永义。3.总结阶段(2010 年 1 月~2010 年 12 月)。总结整理研究成果,做好课题结题的资料收集和整理等准备工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编撰 研究专著,搞好课题结题的有关工作,负责人为王振海、车言勇。
三、关于课题研究的具体要求
(一)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没有正确的思想观念作指导,任何教改实验都难以成功。从根本上 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能够促进课题的研究与实验向纵深发展。教育教学 观念的转变并不是一个自然的自发过程,需要人们自觉的刻苦努力才能 实现。为此,一要根据课题研究的进程和需要,不定期地编印有关学习资料,组织广大实验教师进行理论学习。各位实验点
校的学校领导务必 更新教育观念,切实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提高自己的决策水平和管理水平,杜绝靠拍脑袋决策、凭老经验管理的现象,努力使自己成为专家型、学者型校长。这样,才能站得高,看得远,高屋建瓴地抓好科学研究,取得丰硕的实验成果。同时,还要为教师举办理论讲座,使教师掌握课 题研究与实验的方法,从而克服畏难发愁情绪,纠正认为科研高不可攀 的错误认识。二要培训实验骨干,层层举办培训班。在课题实验与研究 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举办培训班等措施,提高广大实 验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实验骨干队伍。各实验点校 要制定实验教师培训计划,加强实验骨干教师培养,树立好典型,充分 发挥典型引路作用,以骨干带动全体,提高全体教师的科研能力。三要 加强组织落实,加大考核力度。统一要求,统一安排进度,编印学习思 6 考题,定期验收考核,并将考核成果记入教师个人档案,以此作为实验 教师业务考核的依据。
(二)坚持运用科学方法,提高课题研究的实验成效 采用一套科学的方法,课题研究能够少走弯路,易出成效。在课题 研究方法选择上,要坚持三条原则: 一是实效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既要追求课题研究的实效性,又要追求课题研究的科学性;二是外在效 度与内在效度相统一的原则,既要追求研究成果的可推广性,又要追求 揭示教师专业化培训内在规律的准确性; 三是群众性教改与科学性实验 相统一的原则。我们要坚持点面结合的实验方法,先在点上要搞突破。实验点校要拿出具有探索性、超前性、科学性的实验成果,以推动面上 的改革。再在面上反复推广论证,提高实验研究的总体效度。
(三)及时总结经验,推广研究成果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要采取边实验、边总结、边推广的科学实 验与群众性教改相结合的方法,形成理论与实践互动、过程与效果并重 的良性循环研究机制。具体来说,一要召开专题研讨会。我们将根据课 题研究的需要,及时召开各种专题性研讨会,以推动课题研究工作的不 断深化。二是加强实验评估。这是搞好课题研究的宏观调控,不断深化 课题研究的重要手段。我们将组织该课题组的有关同志加强对各实验点 校研究工作的督导检查。三是举行现场会,交流经验,推广成果。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本课题研究得到了
市教体局领导的 高度重视,在人力、物力和经费上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充分保障,我们 课题组全体成员有信心、有决心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任务。谢谢。7
第三篇:校本课程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校本课程的开发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目的(一)选题背景
1、新课程改革指引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建立国家、地方和学校的课程三级管理模式”。其中,对学校的课程权力作出如下规定:“学校的职责: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阶段的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依据教育部颁发的《学校课程管理与开发指南》,从实际出发,参与本社区学校课程具体实施方案的编制,同时,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并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审批。”
2、学校的办学理念
我校“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素质基础”为办学理念,旨在充分尊重和关爱每一个学生,挖掘学生各自的智能优势,以突出学生各自潜在素质的培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成功中找到自信。为了在教育、教学中充分体现该理念,我们不仅加强了对国家规定的课程的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而且准备开设选修课,希望建立主导课程和选修课程并重的课程体系。
3、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需求
面对21世纪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的挑战,初等教育只有不断调整其教育结构,更新其教学内容,才能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同时,这种快速发展也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怎样做才能不“落伍”?这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综合上述情况,我校决定对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策略进行研究。
(二)研究的目的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目的有以下几点:
第一,在考虑个人特长、兴趣和爱好的情况下,保证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第二,尽早发现和培养每个学生的潜在兴趣和能力;
第三,把科学、技术和文化的最新成果迅速融入学校教育中去,为学生深入学习他们所爱好的学科创造条件;
第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二、课题界定与国内外校本课程研究现状
(一)课题界定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走向深入,单一的国家课程的课程体系,已不可能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多种教育层次、多元化人才的需求。校本教材的开发和研究实践这一重要内容,已越来越引起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已为广大教师所重视。单一的国家课程对教育目标的实现已不可避免地显现其缺陷,学校校本教材的开发弥补了国家课程的不足,校本课程成为课程研究的新领域。
那么为什么要选择校本教材的开发策略研究这个课题,我认为应该从这样的两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点,应该看成是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定的需要。大家肯定都清楚的记得,早在1996年6月份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家就明确出台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26条规定,其中第十四条指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制、结构、内容,建立新的教育课程体制,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这是自建国以来,第一次官方以行政决策的形式,正式提出“三级课程管理”的概念。到2001年6月,国务院又召开了建国以来的第一次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会后,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条,其中,第十六条更进一步指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从以上的表述我们不难看出,国家已经把三级课程管理当作了教育改革的发展大计,看成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有效措施。是势在必行之举。
再一点,应该看成是培养多样化、个性化卓越人才的需要。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个人的特长显得越来越为重要,国际上的教育改革也越来越呈现个性化和现代化的趋势。这些都告诉我们,新时期的教育应该是人尽其才的教育,应该是每个人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潜在能力都能得到发挥的教育。比如说,这个学生的个性爱好、特长是“打乒乓球”,但学校没有开设这一课,他的这方面的个性特长得不到充分培养、发挥和展示,久而久之,其特长便被扼杀了。由此可见,必须从培养个性化卓越人才的战略高度,去认识素质教育所强调的个性特长的发展,把统一要求与个性特长的培养结合起来,认真处理好提高整体素质教育与个性特长发展的关系。而校本教材在这样背景下的应运而生,不能不说充分显示了它的历史必然性。
(二)国内外校本课程研究现状
国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有如下突出的特点:1.课程开发的过程、程序和环节得到重视,表明课程开发的实践性特点;2.注重研究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之间的联系,教学设计构成课程开发的组成部分;3.学校和教师在课程开发中发挥着比较重要的作用;4.任何一种课程开发都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理念作为指导,注意课程设计的教育哲学;5.学生、学校、教师、社会等各种需求评价的研究是课程开发的依据;6.知识的特性,认知方式和学习模式的研究是课
程开发的基础;7.注意不同学段课程开发的不同特点。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是我国基础教育学校课程改革面临的重大问题。目前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是给地方和学校更多的课程开发和设计的权力和职责,鼓励学校在认真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开发各具特色的多样化的校本课程。
三、课题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尽早发现和培养每个学生的潜在兴趣和能力;把科学、技术和文化的最新成果迅速融入学校教育中去,为学生深入学习他们所爱好的学科创造条件;建构起具有我校特色的小学校本课程体系。
研究采取由下至上的思路和行动研究的方式,也即是先研究解决实践的问题,指导校本课程的实施;再从理论的高度构建出稳定的校本课程。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1、远程教育资源和学校教育资源进行整合途径的研究;
2、小学校本教材的编写研究;
3、小学校本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研究;
4、优质资源培育方法研究;
5、小学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整合途径研究;
6、小学校本课程体系构成途径研究。
四、课题组的组织
组长:
子课题负责人:
组员:
(三)人员分工
此课题主持人陈军益校长全面主持该课题的研究工作,协调并指导各研究小组的研究工作,在陈校长的统筹下,该课题的研究分3个研究小组,分别对子课题开展研究。
五、研究计划
2007年10月——2009年1月
1、对蕴含在家长中的教育资源和学生的认知需求进行调查,挖掘出可用的教育资源,并采用开设选修课与组织学生进入工厂以及社会进行参观和实践活动等形式来实施。
2、成立校本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估和教材审查组,成立各子课题研究小组,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
开展该课程的教学,各子课题组同时展开相关研究,并检测效果:1.每两个月对该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2.通过对学生学习兴趣的调查来对所开课程
教学效果的进行检测;3.通过对学生学习内容掌握情况的调查来对所开课程教学效果进行检测;4.通过对学生知识面的调查来对课程进行检测。
具体的设想是:根据课堂教学和学生的社会实践以及学校评估小组的评估,筛选出学生感兴趣和利于学生智力潜能开发的教学资源,把这些教学资源与学校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以形成较为固定的选修课资源供学生选修。
2009年1月—2009年10月,《家校结合型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策略研究》课题的结果进行全面总结,撰写出论文、结题报告,开发出校本课程。
六、课题管理
1.课题组在灞桥区教研室指导下工作
2.本研究在总课题下设子课题,各子课题下设专题组。总课题组长负责组织实施对全局性的重大问题的攻关,并统筹协调各子课题组的研究力量,检查督促研究进度和研究效果。各子课题组组长负责组织实施,落实任务。
参考文献
1.马忠虎.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2.岳瑛.基础教育新理念——家校合作,外国中小学教育,2002,2.3.林一钢.校本课程就是“选修课、活动课”?上海教育科研.2002,9.4.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走近新课程——新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第一辑)通识部分:新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北京:学苑音像出版社2004.6.俞晓东.校本课程开发:案例与反思.教育探索,2005.4.
第四篇:浅析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和策略(实)
浅析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和策略
【内容摘要】新课程的改革,对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要课题。但是目前,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教师专业化程度不是很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课程的实施。故此学校应以校本培训为依托,通过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搭建平台,加强专业引领,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以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规范校本培训管理等途径和形式,探讨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促进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
【关键词】教师教育改革 校本培训 有效途径 教师专业发展
【正文】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和深化,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决定了课程改革的方向和性质,教师的专业才能和教育智慧决定了课程改革的质量,教师的专业精神是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内在动力,教师的专业人格是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心灵支撑,教师的先进经验和实践反思是课程改革与发展的现实起点。在课程改革中,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教师,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没有课程改革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的叶澜教授在其著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一书的导言中说:“我们坚信,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可以说,这些精辟的语言指出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价值和意义。但当前,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却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教师专业化程度不是很高,严重地影响着教育教学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课程的实施。加强校本培训,提高教师业务素质,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已经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那么,如何让每一位教师更新观念,都能拥有较高的专业素养,不是被动地适应新课程,而是主动地引领新课程,去实现自己的专业化发展呢?以下是我的浅薄之见,不妥之处还请各位专家见谅。一、理念引路,制度护航
新课程改革最核心的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其中主要含三层意思:首先是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其次是教学要面向每一位学生;再次是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要践行新的教育理念,最根本的问题要转变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这就要求小学 1
教师不断地更新、充实和扩展知识,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因此教师要变被动为主动,不断自我超越,除了要具备专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外,也应该具有深厚的教育科学素养和教育研究能力。同时教师专业化发展既是一种认识,也是教师内在知识结构不断更新、丰富的过程,它能不断地提高教育者的精神生活质量和人生价值观。我校在多年教育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个别教育、多元发展”的教育理念。我们的“个别教育”,不仅单纯地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同时也关注每一位教师的专业发展。课改伊始,我校就明确提出了“培养适应新课改的教师”、“开发可供选择的课程”、“营造适合学生的课堂”等三大目标,把教师的培养放在首要位置,确保课程的顺利实施。
为了加强管理,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我们学校配备专人负责管理全校教师研修工作,重点关注教师“教育科研能力”,还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评价激励制度,督促每位教师根据自身的实际,制定《个人专业成长三年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和发展步骤,定期督促检查,为新课改保驾护航,为一线教师的新课程教学与研究提供策略支持。我校还重视青蓝工程,不断改进师徒结对考核办法,使“老有所引、中有所求,青有所压”,使不同层次的教师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
学校通过目标引领,榜样示范和技能竞赛等方式督促青年教师的发展。学校鼓励合符条件的青年教师参与高层次的学历进修活动,极大地调动了教师自主研修的积极性。此外,学校还通过开展各类新课程教学技能竞赛活动,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平台。
二、开展各项教育有关的活动,营造和谐的教育氛围
教育管理问题实质就是人的问题,人的问题解决了,其他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近几年来,我校严格整治学校教育环境,整体提高全体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新课程的实施水平,收到一定的成效。学校通过“宣传发动、学习培训”、“民主评议、总结表彰”等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全校师德师风建设,广大教职员工满怀激情,锐意进取,主动规范自己的教育行为,夯实业务基础,对学校新课程改革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活动开展以来,全校教职工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能积极投身于我校各项教育事业健康和谐发展的活动,自觉地遵守有关规章制度,体现出较强的主人翁意识,这些均为新课程的实施提供了最有利的人力资源保障。
新课程教育管理,最重要的是如何保证广大教师工作积极性,以及团队的合作与融洽。团队精神、合作意识无论对于课程建设、课堂改革还是常规管理都是致关重要的。从文化层面来说,这种以合作与发展为核心的学校文化是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它要求我们做细节上的一点一滴的经营与积累。其中价值理念是最重要的,要努力形成学校文化的价值链,就必
2须坚持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关注人的幸福和生命质量,从而真正形成“为每个孩子创造美好未来”的共同价值观。我校开展这一系列活动的最大成就是引领了全校教师,达成了思想共识,形成了共同的教育观和价值观。
三、关注课堂教学,以集体备课为抓手,实施教研修一体化
课堂是新课程实施的主要场所,是教师教学理想腾飞的基地,也是校本研修的支点。为了深化新课程改革,提升我校教师课堂教学理念,规范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校重点关注了老师们的集体备课和听课研讨等环节,实施教研修一体化管理。
首先是在备课中推行“一课多备、同课异构”活动:全组成员分工协作,先分后合,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在交流和辩论中,达成共识,实现双赢。其次是加强课后“备课”,实施异步上课制,即全体备课组成员在总体进度一致的前提下,采用先后上课的办法,加强个人反思和集体反思,吸收学生反馈意见,对经验进行重构,真正实现“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再实践”的螺旋上升式的良性循环。在课后研讨方面,我们坚持“一课多评,多元互动,协同发展”的原则,开放每一个教室,开放每一个课堂,加强随堂听课与合作研讨,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让每一个教室都成为我们的研究室,让每一位教师成为教研的主体。从理想到现实,从不适应到适应,我们曾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探索过程。此项活动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一课多备、同课异构、一课多评等都是校本教研修一体化的有效举措,它立足课堂,服务于课堂,对新课程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师生的双向发展均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勤于学习,提高教师综合素养
新课改明确提出: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促进者,师生之间互教互学,这就意味着上课不仅仅是传授知识,不再是单向性的付出,而是交互实践,共同发展和自我实现。随着学生获取知识、信息渠道的多样化,教师,作为学生唯一知识源泉的地位已彻底动摇。教师需要重新定位,必须做个长期有效的学习者,以学习来促进发展。新课改中教师最需补充的知识是:现代化教学设备运用的知识(例如:互联网、多媒体资源等)、广博的文化知识、与学生、同事沟通的知识、与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所教学课文的知识等。那么该从哪些方面来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呢?
1、广泛涉猎,多读书报,善于读书。人们常说:“书报是一个人了解知识的重要载体,读书就是站在巨人肩上看世界”。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担负着教书育人重任的教
3师,应该热爱读书、认真读书,不断给自己充电,更新理念、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教师该读些什么样的书?首先要读一读中小学各种教科书“好书不厌百回读,要获新知读旧
书。”系统阅读教科书有助于我们夯实知识基础,丰富文化底蕴,也有助于我们更多地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后续学习的内容,从而吃透学生的知识底子,整体把握知识的纵横联系,进行适度有效的延伸扩展。其次要多读一些滋养心灵,温润生命的书,可以让我们用更积极乐观的心绪去看待世界和人性。此外,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应多读一些教育期刊。因为优秀读物上的文章大多比较集中于大家所关注的问题、比较前沿和新锐,对我们的教育教学也具有极好的借鉴、指导、启迪作用。尤其是上面登载的一些经实践印证,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理论及方法,比如邱学华先生的“数学尝试教学法”,教育家魏书生的“语文情景教学法”等更值得我们仔细研读,并勇于尝试和实践。
2、多听、多看,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多听,就是要多听广播,多听人们谈论的热点话题,多听学生家长关注的问题,多听周围的人对自己的善意批评„„从中捕捉有用的或对自己有指导意义的信息。唐代名臣魏征总结得好:“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善听着,必能广开言路,增长见识,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多看,就是要带着一双慧眼,透过电视、互联网、透过生活,勤于观察周围的人或事物,洞察其中蕴藏的各种有利或不利的因素,掌握大量的信息,即便不能对周围的人或事先知先觉,至少也要做到快知快觉。因此只有坚持自学,了解学生,融入他们的生活,才能与他们相互沟通。
3、多思多动笔。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搞学习,做学问,不思考是不会有长进的。首先,我们要静心思考一下我们的行为:是否做到了为人师表。比如在处理师生关系上,要思考自己是否爱生如子,时时、事事、处处关爱学生,我们的言行是否正如我们所倡导的办学目标“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在同事关系处理上,是否做到了宽容,、礼貌、谦让、互学互帮;在仪表举止上,是否衣装得体,合乎时宜;为人方面,是否朴实、诚信、大方„„其次,要静心思考一下自己的学问。生活既需要自然知识,也需要社会知识。现实中仅凭狭隘的学科专业知识,是难以胜任教师角色,难以接受学生挑战的。因而必须要了解自己的知识底子,才有紧迫感,并予以对症下药,及时补救。再次,要静心思考一下自己的教学,课堂教学永远是教师第一位的工作,要仔细想想自己所授的课,有几节课是自己满意,学生称道的?这就是“教学反思”,既要反思课堂成功的原因,也要反思失败的教训,从而找出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为后面每一堂课的精彩而努力。有了上述的看、读、思,就要及时整理思绪,坚持记录教学得失,积累有价值的知识,以教学随笔的形式留下教学反思痕迹。这种教育随笔既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又是一种健脑体操,有助于我
4们掌握新知识,接纳新事物,锻炼思维的敏捷度,提高表达和写作能力。从而提高教学综合素养。
五、完善提高教师反思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学校在提高教师群体反思能力研究的基础上,将进一步加大分层研究和个案研究的力度,给予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权,在促进反思型教师的成长的同时,促使教师个体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
1、实施教学反思手段现代化,力争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学校多媒体信息化建设上,对教师进行多媒体使用技术专项校本培训,实现教学反思手段现代化。
2、针对教师专业发展实际,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科研活动,为教师反思实践搭建舞台,营造实践反思的氛围。
3、优化教学反思过程,引导教师参与到反思活动的过程中。“逼着”老师反思课堂教学的点滴体会、经验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组织教师外出学习、观摩、参与;组织教师上课、说课,交流论文,不断强化反思的过程,提高教师反思能力。
4、实践教学反思方法。
1、录像反思法;
2、对话反思法;
3、自我反思总结法;
5、完善教学反思监控方案。
(1)课前反思:说课是教师反思的第一个过程,也叫课前反思。课前反思监控主要是使教师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上课之前,最大限度降低课堂上的损失。
(2)课后反思:根据课堂上反馈的信息趁热打铁,进一步修改与完善教案,明确改进课堂教学的方向和措施,及时总结提炼。
(3)阶段反思:每月一次反思小结,每学期1一2次反思交流,每学年两篇反思论文或反思总结。这就要求教师要勤于动笔动脑,“强迫”自己多提出几个“为什么”,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及时形成书面材料,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著名教育家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可能成为名师”。学校要积极鼓励教师通过写自我反思、教育随笔、教学小结等。这不仅有助于改善教学实践,而且有助于教师形成教育研究的氛围,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整体素质的提高,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只有善于进行反思,教师才能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审视自己的教学,才有可能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思考问题,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激发理论与实际创造性结合的灵感,进而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
教师专业化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既是一种认识,更是一个奋斗过程,既是一种职业资格的认定,更是一个终身学习、5不断更新的自我追求。作为一名教师的我,今后遇到的教育教学问题还有很多很多,但我仍会不断思索,不断进取,与时俱进,争做一个技能过硬、理念先进,勤于实践、善于研究,不断创新、追求卓越,这才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王俊梅.干扰教师专业发展的几种观点的探讨[J].教育情报参考,2007,(4).2.刘捷.教师职业专业化与我国师范教育[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1,(2):75-80.3.教育部师范司组织编写.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陈琴,庞丽娟,许晓辉.论教师专业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1):38-42.5.宋淑英.教师专业化浅析[J].教学与管理,2004-12-20:19-20.6.《教育发展研究》2004年第4―6期.7.《浙江教育科学》2004年第4―5期.6
第五篇: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课题
开
题
报
告
梁山县徐集镇教办课题组
2012年9月 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课题
开 题 报 告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
我镇《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课题,是济宁市科研课题。经领导批准,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汇报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面向全体,尊重差异,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越来越倍受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实现教育平等和教育的均衡化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难点在农村,要想实现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跨越,就离不开农村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而小学教育肩负着全面提高我国人口素质的重担。“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的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教好每一个学生是教师应尽的职责,实现整体优化是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心愿。另外,我镇是有名的“建筑之乡”、全国闻名的“挂车之乡”,基于从事建筑和挂车行业人员比较多,留守儿童也比较多,再加之受思想认识、周边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学困生”问题尤为突出。严重制约学生的发展及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虽然我镇已经意识到学困生对提高全镇教育教学质量产生的不利影响,并且全国各地已有不少著名专家、学 者有针对学困生的转化提出不少的方法策略和理论研究,但是从中我们并未找到一条真实贴近我镇实际情况的学困生转化有效途径,所以如何转困、脱困,去探索一条符合我镇实际的学困生转化规律,已成为广大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鉴于上述背景,我们将借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更新教育观念,突破常规的教育教学策略,探索、实验、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决定开展《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的课题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
1、本课题限定在我镇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的研究上。
2、对学困生定义的界定。学困生,即学习困难学生,指的是智商在正常水平,由于非智力因素学习成绩不合格而影响或无法进入下一阶段学习的学生。
3、对非智力型学困生定义的界定。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主要为非智力型学困生是指感官和智力正常,但因社会、家庭、学校、心理障碍等非智力因素造成学习成绩低于智力潜能的期望水平、远未到教学目标要求的学生。
4、本课题预定研究小学语文、数学两学科的学困生,找出成因,实践转化对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学困生问题是基础教育的一个大问题,如果能成功找到转化学困生的转化策略,成功地实现学困生的转化,既针对目前我们 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所要解决的问题,又将日常工作和科研工作相结合。在研究实践中寻找一种新的、有价值的、有实效的、可操作性强的转化学困生模式,既满足于当前新课程的需要,又能丰富基础教育的教学理论。
四、课题研究目标
本课题主要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和学困生转化的策略,大面积地转化农村小学各年级各学科的学困生。具体目标有如下几个方面:
1、学困生的类型、成因及分析,主要研究导致学生学习困难的内部因素(非智力、身心素质等)、外部因素(社会、学校、家庭、班级文化等)。
2、学校教育方式如何适应学困生的健康成长,研究学校教育中的学困生转化策略。
3、课堂教学如何转变学困生,研究课堂教学中的转化策略。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教育学理论:教育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这种活动的最高目的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成员,使人得到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从个性养成开始,要为学生提供充分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入一个自主的、积极的、充满创造性的学习过程。充分调动包括“学困生”在内的每一个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让他们都得到健康的发展。
2、心理学观点:认识过程是指人们获得知识的过程,这是 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在“需要、诱因与动机”的关系中,需要是人对某种客观要求的反映,这种要求可以来自有机体的内部(内环境),也可以来自个体周围的环境;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诱因是与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这表明教师在课堂上调动“学困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得到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是可行的。
3、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的智能是多元的,虽然并非每一个方面都能达到最高水平,但有一方面是最佳的,并且每个人的最佳智能单元是平等的。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人的智力是一种潜能,每个人都具备多元的潜能,都具有可挖掘的创造潜力。
4、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教学观是对传统教学观的批判和发展,认为学习不仅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更主要地是受学习者本身的认知方式、学习动机、情感、价值观等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却往往被传统教学观忽略。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建构主义认为教师的作用是:(1)主导作用、导向作用、组织者。教师应当发挥“导向”的重要作用,发挥教学组织者的作用,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2)发现者。要高度重视对学生错误的诊断与纠 正,并抱有正确的态度。(3)中介者。教师是学生与教育方针及知识的桥梁。既要把最新的方法知识提供给学生,还要注意他们的全面素质提高。
六、实验内容及基本操作方法
1、实验对象:我镇小学学困生。
2、子课题的设计
(1)语文学困生的成因与转化策略;(2)数学学困生的成因与转化策略;
通过观察、问卷、访谈、文献、以往经验对各学科学困生进行归类,根据不同学科特点采取不同的转化策略。
3、具体实验内容
(1)学困生的认知特点及规律,寻求有效的教育教学对策。(2)造成农村小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包括社会文化对学困生的影响、学校教育对学困生的影响、家庭教育氛围与家庭结构对学困生的影响等。
(3)怎样在语文、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的转化学困生。(4)对学困生进行个案辅导的有效途径和方法。(5)如何通过密切家校联系转化学困生。
4、基本操作方法
本实验综合采用调查法、比较分析法、文献资料法、经验总结法。既注重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比较分析、得出结论;又侧重个案的研究,建立学困生档案,从外到内,全面深 入研究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及转化策略。
七、实验方法和步骤
1、实验对象:徐集镇中心小学三至六年级学生 对比对象:徐集镇前杨楼小学三至六年级学生 徐集镇潘庄小学三至六年级学生
2、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多种渠道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此类研究状况及成果,搜集相关理论依据与资料,最大限度地为课题提供理论支持,把握研究方向。
(2)行动研究法:在学困生课题的实施中,通过“实践—总结—再实践”的科学认识理论来指导本课题的研究,采用“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的方法来展开具体而有针对性的研究。
(3)实验研究法:根据以往的教学和心理学、教育学的有关理论,精心考虑,提出学困生转化的策略,对某些策略进行检验或试验,取得相关数据,找出该策略与学困生转化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达到验证该策略是否有效的目的。
(4)问卷、访谈研究法:在研究过程中,通过设计有效的调查问卷,找出学困生的成因,进行及时地反馈,积累资料,积极做出调整。
(5)个案研究:对具有典型特征的学困生,进行调查、跟踪,从个性到共性揭示一般规律。
3、实验步骤(即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 2012.6—2012.9准备阶段 申报课题,立项、学习有关理论。
第二阶段 2012.10—2012.12调查分析形成方案阶段。调查了解现状,形成方案。
第三阶段 2013.1—2014.2实施调整阶段。
全面实施课题方案,不断学习在实践中及时调整补充完善总结经验,并做好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第四阶段 2014.3—2014.5总结、结题鉴定阶段。对课题研究情况和阶段取得的成果,进行全面总结,完成研究报告,进行结题鉴定。
八、课题实验的组织管理
1、课题领导小组 组 长:张士方 副组长:高 峰
成 员:盛庆喜 杨庆昌
2、课题组成成员及分工
组 长:杨庆昌 领导组织课题研究与实施
副组长: 杨东孔 组织小学数学实验
仇念章
组织小学语文实验
成员: 吴金凤 组织实验、收集整理材料
张宪勇 小学数学实验 刘春梅 小学语文实验 薛香菊 小学语文实验 李玉荣 小学数学实验
3、指导专家
李升 许鑫 乔卫华 孙霞
4、协作研究成员
黄凤娥 冯恒雨 郭恒亮 杨作海
九、经费预算
第一阶段 2012.6—2012.9准备阶段
申报课题,立项、学习有关理论,经费预算约800元。第二阶段 2012.10—2012.12调查分析形成方案阶段。调查了解现状,形成方案,经费预算约1000元。第三阶段 2013.1—2014.2实施调整阶段。
全面实施课题方案,不断学习在实践中及时调整补充完善总结经验,并做好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经费预算约3000元。
第四阶段 2014.3—2014.5总结、结题鉴定阶段。对课题研究情况和阶段取得的成果,进行全面总结,完成研究报告,进行结题鉴定,经费预算约1000元。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本课题研究得到了教办领导和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在人力、物力和经费上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充分保障,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有信心、有决心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任务。以上是课题的具体实施计划,不当之处恳请各位领导和专家提出修改意见,我们将尽力完善、完备课题实施计划。
谢谢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莅临指导!
徐集教办课题组主持人 杨庆昌
2012年9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