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论坛(共)
师爱—让三尺讲台熠熠生辉 西关小学 邓小妮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你们好!每天早晨,当我踏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走向校园的时候,我知道,我开始了一天普通的工作;每天傍晚,当我带着学生踩着落日的余辉走在归途的时候,我知道,我脸上的皱纹正在日益显现。教育工作是普通的,教师的职业是平凡的。但是面对无数求知的面孔和可爱的童心,面对自己精心呵护教育的幼童日益茁壮成长,我便体会到了教师职业的崇高,体会到了三尺讲台的宽广。如今已成为教师的我,对教师的含义也有更深刻地认识。不错,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每次站在讲台上,面对几十双渴求知识,纯洁的眼睛,我就会感到“老师”这两个字的份量。在这由知识、情感、理想、信念汇成的三尺讲台,是多么神圣。
教师的一举一动将会影响这些纯洁孩子的一生。因此,我深深懂得,什么是为人师表,在教学工作中如何努力进取,不断学习,不断地用新的知识充实自己,让自身的知识与时俱进,不断地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做一名合格的教师。正如一位名人说:“教学对教师本人来说,也是一种最高意义的自我教育。三尺讲台使教师照亮了别人,也升华了自己。”甘愿吃苦,乐于奉献。便就形成了教师的精神,教师的职业无尚荣光!我没有理由不骄傲!环顾人类历史的广袤原野,我更是无比的自豪,我找到了那么多声名赫赫的前辈: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的代代承传,成就了西方文化史上的丰碑;孔老夫子杏林树旗、广揽门徒、学生三千、贤者七十二,也谱就了东方教育史上的动人佳话。
可在最初走向教学生涯时,我曾彷徨过,生气时大声咆哮;高兴时欢欣鼓舞;失败后垂头丧气;成功时喜笑颜开„„我总希望太阳每天都能升起,可是风雨总是会来。学生的纯真固然可爱,可他们的幼稚却令人恼怒:为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大打出手;强调了一遍又一遍的常规却总有人违反;重复了又重复的作业依然满纸红叉;做了又做的试题考试时还是一塌胡涂„„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虽然可以理解,可他们的蛮横不讲理却实在让人难以接受:孩子捣蛋说老师管教不严;学生厌学怪老师不会教书;成绩拔尖,却说:“那是我孩子聪明”„„听听这些,只能打落门牙往肚里咽。可领导却总在耳边告诫:“没有不合 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老师。”总之,好事摊不上,麻烦惹一堆。有句古话说得好:“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在教师的一生中,干不出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业。教师就像一星,没有太阳那样热烈,没有月亮那样温柔,没有朝霞那样炫目,也没有白云那样高远。教师,日日在讲台上吟诵,月月在课堂里歌唱,回报的,没有掌声,没有鲜花,更没有众口皆碑的名誉和万众瞩目的地位„„看着那些往日比我们成绩差很多的同学、朋友,几年不见,已是西装革履、洋房小车、吃香喝辣;再瞧瞧身边那些在教育战线上呕心沥血几十年的老教师,退休时青丝已变成白发,带走的除了铺盖行李,剩下的却是两袖清风。每当这样的时候,我彷徨,我疑惑,也曾动摇:曾令我魂牵梦绕的选择是否正确?我是否真的能无怨无悔走完这一生?
有一次,报纸上的一篇文章吸引了我,这是一篇来自 西安蓝田县民办教师的优秀教师事迹报告,报告中,这位来自蓝田县的民办教师的事迹深深地震撼了我。蓝田,西安市所属的一个县,在大诗人王维笔下,它既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美景,又有“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喧闹。但在今天,它却是一个国家级的贫困县。那位民办教师年尽50岁,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已有尽30年的教龄,由于 种种原因却一直没有转正,他的妻子因病失去了劳动能力。他仅靠微薄的民办教师工资,支撑着一个五口人的家庭,生活极端贫困。他在报告中讲了这样一件事:大女儿在西安上大学,母亲去看她。在大学校园里,母亲一眼就认出了女儿,因为在花枝招展的女大学生中,他女儿的衣服破旧得很显眼,脚上穿的还是手工做的布鞋,没有穿袜子。看着女儿被冻得通红的双手双脚,母亲狠了狠心,从给自己看病的钱中拿出了100元,让女儿上街买衣服鞋袜。几天后,女儿回家了,穿着一件花30元钱买来的衣服,依然光着脚穿着布鞋,却将剩下的钱全部交还了母亲。这位民办教师讲到这里,哽咽着说:“看着女儿简朴的衣着,看着老伴瘦弱的身体,看着孩子们用完正面用反面的本子,我心里有愧呀!”然而就是这位愧对家人的民办教师,却让他的学生中考升学率年年全县第一。西安有些条件好的学校高薪聘请他,他却拒绝了。他幽默地说:“他们又不能给我转正。”但接着又说:“咱穷地方的孩子们可怜,他们也需要好老师。”在报告中,这位令人敬重的老师深情地说:“咱干的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大事,咱的价值,咋能用金钱来衡量呢?”在泪眼朦胧中,这句话永远刻在了我的记忆中。从这句话中,我读出了这位生活贫困却精神富有的乡村教师的信念,那就是:为自己所热爱的事业奉献一切!同时,我也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新的认识。
曾记得在1992年,我带一年级语文,一天早读时间,我们班有个巩丫丫小同学,我突然间发现这位小女孩发烧,四肢发困,难以行走,让其他同学把她护送回家都很困难。当时,由于所处的环境落后,交通不便,没有出租车,也没有手机,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我只能挺身而出,撑起一双巨大的双手,额前渗出颗颗珍珠,一步步艰难的将孩子送往医院。当家长赶来时,我又步履匆匆的赶往学校,因为在学校,还有五十多个孩子在等着我去上课呢!这是什么力量呢?这就是一个教师神圣的责任感。
教师是平凡的,不像农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像商人,出卖商品,收获金钱;不像科学家,能创造出惊人的杰作;不像服装师,能设计出新颖的奇装异服„„他们只能在三尺讲台上,默默地耕耘着自己心中谁也无法理解的希望。
2011年的一天,我突然间感觉到身体不适,但心里念叨的还是学生,课谁上呢?学习落下了怎么办?我暗暗下决心,不向病魔低头,我要与病魔作斗争。夹起教科书,头重脚轻,摇摇晃晃,双手攀援着楼梯 走道的栏杆,终于登上了讲台。以讲桌为棍杖支撑着身体,以免晕倒„„这苦,有谁能知道呢?这滋味有谁能体验的到呢?这—就是一个教师神圣的使命感。
每当逢年过节,收到一封封书信,一条条短信,我感到欣慰。这,就是精神财富,虽说我们不具备金钱的富有,但我们精神上是充实的。我们是春天播撒种子的人,我们心中有着秋收的期盼;有谁能像我们一样,天天面对的是一张张可爱的笑脸,一双双晶莹的眼睛,一颗颗透明的心,一个个青春的梦?!有谁能像我们一样,一举手,一投足,一丝美丽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关切的话语,就能拨动一根根美妙的心弦,就能带给他们无限的欢乐?!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说过:“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们干叶的事业吧!因为叶总是谦逊地垂着她的绿荫的!”的确,我也是一片平凡的绿叶,虽平凡但无悔,虽平凡但无私。虽然平凡,我们的脊梁却支撑着祖国的未来;虽然清贫,我们的双手却托举着明天的太阳。让我们守候着这方“三尺土地”,用三寸长的“白铧犁”耕耘岁月,让我们的青春在爱的奉献中闪光!
我不会长篇大论,不会慷慨陈词,但却如红烛一般 在默默中流淌着生命。“红烛呀!流吧!你怎能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不惜地流向人间,培出鲜艳的花朵,结出快乐的果实。”这就是红烛的生命,也是人民教师神圣而无声的誓言。
第二篇:教师论坛
感受“136教学模式” 杨华中
近年来,景弘中学推行的“136课堂教学模式”倍受大家关注,很多学校专门组织教师前往该校学习,我一直很想看看这种教学模式,到底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什么新鲜活力。在旷校长的带领下,我们新市中学全体教师来到了景弘中学,在景弘中学我们亲眼目睹了教师展示了他们的“136教学模式”。
“136课堂教学模式”具体说来是一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三方式:自主 探究 合作;六环节:课前抽测
明确目标
合作交流
展示提升 穿插巩固
达标检测。
课前一天教师把要学的知识以讲学稿或学案的形式发给学生。由学生在预习的情况下完成讲学稿中的“预习检测”部分。上课时学生在学习目标的引领下,以课本、导学案为蓝本进行独立自主学习,对自己的疑难和困惑用红笔进行标注,作为小组交流的重点内容。然后小组内进行交流学习,对标注出的疑难问题重点交流。最后对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所讨论的问题,进行生生间、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师生共同完成“合作探究”和“达标提升”部分。
听完他们的课后,我觉得这种教学模式出发点非常好,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回到学校后,我们全校老师也开始了仿照136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自己教了两个班地理,也在仿照136教学模式。感慨颇多: 我发现这种136教学模式对教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导学案的设计是否合理,是否真正为课堂所用,能不能体现重点难点,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而课堂中学生能否全神贯注,决定整个学习过程的效率。观察这两节课,我发现成绩比较差学生一旦跟不上老师的节奏,发现自己不懂的知识,思维就会有短暂的停顿,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听课的步伐就会滞后于教师的上课,不能全神贯注的听课,那么对于他们来说知识是否真正理解掌握呢?而学习优秀的学生在课堂上能全神贯注地听课,思维处于高度竞技状态之中,他们就越学越带劲,因而班级两极分化是不是越来越严重呢?特别是在小组展示的时候,总是几个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在展示得多,成绩一般或差得展示的少,所以下面我想听听大家的意见:
1.对于差生和不喜欢上台展示的同学,我们怎么对待,该采取什么措施。
2.如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即这种敢于在课堂上向老师和同学发问质疑的胆量。
也许我过多的担心了,毕竟这是我们的学生第一次接触到这种教学模式,听景弘的老师介绍,他们都会对学生进行培训,让他们在一个月内熟悉这种模式,并且初中学生的自学能力比小学生来说还是要强一些。长久这么坚持,对学生的长远发展还是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三篇:教师论坛
初为人师的感受
——教师素质的养成与提高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讲的题目是《初为人师的感觉——教师素质的养成与提高》。下面我将从我自身当教师的三个不同阶段谈一谈我的感受:既是学生也是老师、代课教师(过渡时期)、成为正式教师
在大学阶段,从大二开始,我就从事家教工作,到了大三在辅导班上班,但那时候完全处于对教师职业的好奇与向往,一方面想锻炼自己,另一方面也可以勤工俭学减轻家里负担。在辅导班,当学生第一次叫我“老师”的时候那种感觉是无法言语的,就像自己突然间成长了一样,叫了别人20多年的老师,那时突然间转换角色,觉得有种当教师的自豪感和满足感。带学生时间久了,渐渐的熟悉了当教师感觉,但是还是带着几分未脱得稚气,那时候觉得能把一道题给孩子讲懂就可以,每节课都是学生哪不会,就讲哪,似乎教师就是学生的点读机一样,哪里不会讲哪里.其中真正的责任还是没有真切的感受到,就是觉得教师就是“解惑者”。
到了大四,我们的课程结束,短暂的实习期也很快过去啦,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来到白山抚松一中代课,在那所高中里,我知道了什么是压力,不仅仅是对就业的压力,而是即使当上教师,那么如何在教师岗位上做的更好更出色的压力,那里的学生对教师的要求十分苛刻,在我去之前就听说了有些学生对教师的教法不满意就会反对教师上课,还因为如此有一位教师离开了学校。可见能做一名好教师的确不是很容易,在那时突然之间就对教师这个职业感觉到前所未有的恐惧,但是我还是决定留在那里锻炼一下自己,挑战一下自己,在那里我就是不断的研究教法,研究高考题型。的确,在那里我觉得成长了许多,进步了很多,在不断的学习中,我渐渐地适应了也喜欢上了教师这个职业。同时也在教学中体会到了“教师”的意义,就是一定要讲好课,解决好学生的诸多问。教师——授业解惑者。值得一提的是,在那里,我遇见了对我一生教育事业都有深远影响的教师——李树才老师 李树才老师在当地十分有名气的教师,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所有人民教师所具备的的优秀品格,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是一般人都无法达到的,他曾经跟我说当教师就像当医生一样,不会手术上什么手术台,不会教课上什么讲台。他不仅仅只是说说而已(在通化时研究教学)。后来他患有尿毒症,每天透析之后还是坚持到学校上课,他跟我说过他就是爱这个讲台,不上课就觉得身体哪都不舒服,他带病也坚持将学生带到高三,那年的高考成绩也是名列前茅,深受学生爱戴。但很遗憾的是最后中国教育界永远的失去了他。
正式步入工作岗位,成为一名正式的教师,有了自己的学生,虽然被所有学生称为“老师”了,但是我觉得自己还是一名学生,是教育战线上的一名新兵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很多。老师就像是学生心中的“大山”,既然要当学生的“大山”,我就不能是一座荒山,我还得不断的充实自己,努力让自己成为一座金矿;一些好的教学方法,我还需要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并不断摸索。俗话说的好:授人以鱼,可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可解一世之忧。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发现教学生知识固然重要,但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要根据自己的经验,帮助学生找到较好的学习方法,让他们能做到自己去思考、去发现问题。同时还得学会如何与学生沟通,达到最好的互动效果。确实,这一声“老师”就得负起一份责任,就得为此付出许许多多的努力。因此,我常常扪心自问:初为人师,对得起学生吗?是一名合格的老师吗?为了教师职业的圣洁,为给学生树立起人格的榜样,我会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教师的素质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最重要变量,它对学生的发展起着异常重要的作用。毫无疑问,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教育质量的保证,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一代代高素质的建设人才,而这些取决于是否有一支经过良好教育,有丰富的学识,高度的责任心的教师队伍。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要有一股清泉。“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教师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才能实现 教育的“清如许”。才能使学校教育永葆青春,使之有活力、有朝气,就要有一支与之适应的教师队伍。否则,不管你这个学校是怎样的一流;校领导是如何的精明能干,治校方略是如何的完备,学校都是难以办好的。因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是靠教师来完成的,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难以培养出一代代高素质的学生。意识到教师工作的重要性,我在以下几个方面要个要求自己:
一、教学计划与准备(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备课尤为重要,一节课的质量的好坏大部分取决于教师);
二、课堂组织与管理;
三、教材的管理(要有驾驭教材的能力)、四、与学生语言与非语言的沟通;
五、评估学生的进步(要适时的对学生进行鼓励);
六、反省与评价(洛克说过成功=经验+反思)
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教师素质的外在表现,有人认为:教师的教学教学行为方面应扮演的七种角色:
一、在日常生活中像母亲;
二、在行为规范中像父亲;
三、在以行导人中像兄长;
四、在课外活动中像大姐姐;
五、在传授知识中要想哲人;
六、在讨论问题时像伙伴、像朋友;
七、在帮助学生改正时要像老奶奶,如果一个教师能做到这七个方面,那么教学效果一定会好的。一个优秀教师,不但要为学生的学习做准备,支持学生的学习,更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质量。这就要求一个优秀的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具有的技能、兴趣、理想,以及价值观,然后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方法帮助学生,加强学生的理解,促进学生的学习。并恰当的利用各种评价,帮助他们,让他们知道自己在学习中的进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适时对他们进行鼓励,激发他们更好的学习。桌子上有半杯水,有人说:只有半杯水,而有人会说:已经有半杯水了“有时候老师是不是太在乎学生的”半只空杯子“换个角度看待学生,那样老师和学生都会充满成功的希望。
我会洗去身上哪怕是一丁点的污垢。直到现在,我才亲身体验到做老师的难。而老师的责任又是那么重大,一言一行都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以葬送一个人。难怪人们会用这样的语言来赞美老师——“太阳底下再没有比老师这个职业更高尚的了”教育多么重要,老师多么崇高!
最后希望所有教师工作顺利,身体健康,也希望所有教师的学生都能像蝴蝶一样破蛹而出,破茧成蝶!
第四篇:教师论坛材料
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科学引领
王
凤
英
东营市利津县利津街道夹河小学
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科学引领
摘要:
自主探究学习应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点拔、帮助下,学生带着一种积极要求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用探索研究的方法,自主参与学习,从而达到解决疑问、掌握相应的知识与能力的全过程。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师作相应的启发、引导、点拔与帮助外,主要是靠学生自主探究,即包括学生个体独立自学以及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个体与群体协商互动结合起来的学习。而不是教师的“一言堂”。
参考文献:《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新课程环境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同时,主体性是人类文化在个体身上的积淀,是人类进化的结果,而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不仅仅是教学的对象,而且是教育的主体,这是现代教学论关注的核心问题,也是现代语文教学必须重视的课题,作为语文教学不仅研究主体,而且要更多更好地让学生回归主体、发展主体。
小学语文作为母语教学,在主体性教育上担负重任,因为“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因此,语文不只是一种交际工具,还是民族思维方式、思想品质、精神风貌等的体现,所以,语文教学应回归主体,发展主体。处理好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与教师的讲解关系是发挥好学生自主的关键。我认为自主探究学习应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点拔、帮助下,学生带着一种积极要求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用探索研究的方法,自主参与学习,从而达到解决疑问、掌握相应的知识与能力的全过程。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师作相应的启发、引导、点拔与帮助外,主要是靠学生自主探究,即包括学生个体独立自学以及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个体与群体协商互动结合起来的学习。而不是教师的“一言堂”。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我的体会:
一、实现教师角色转变,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育人,而当前语文教学往往把教学目的定位在知识传授上,而忽视了“育人”这个根本。因此,师生关系平等言、民主有时只是一句套话。那么在教学中,必然要重视“学生”这个主体,特别是语文的文学作品,由于不同的接受,学生极易产生见仁见智的不同理解,这就更需要民主性,更需要发展学生的人格意识与创新能力。这一点从于漪、魏书生等名师身上得到充分体现。因此,教学民主是现代民主意识在教师身上的美丽折射,是在课堂教与学的过程中粲然的云彩,它要求教师放开师道尊严,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充分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我认为合作学习不仅是生生合作,还要做到师生合作。在合作中教师要转变角色,由过去的设计问题,改为设计学习任务,以任务促进学生独立自学和合作学习;,由过去的发号施令,改为为学生创设合作学习情境;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做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对学生合作学习实践进行管理、监控;组织实施合作学习评价,让学生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学习能力。
1、以趣导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年龄小、知识少,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自觉性都比较差,表现出明显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这些都必然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不要让学生把学习当成负担,产生厌学心理。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给予鼓励,使其充分发挥光亮。千万不要因为学生学习或纪律差,便采取歧视、体罚等手段惩罚学生。特别是一些教师为了片面地提高教学成绩和升学率,大搞“题海战术”,一些作业辅导使得学生
喘不过气来,这样时间一长,学生就会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看成是一件苦差事,产生厌学心理,就会形成学习上的恶性循环。所以,教师要以正确态度教育学生学习,不要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学生产生厌学思想。这是培养学生热爱学习、自主学习的前提。
3、要培养学生积极学习的兴趣。
学习兴趣实际上也是一种动力,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教师。”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不是被动地等待学习,而是自觉地、主动地追求知识。教师在培养学生积极学习兴趣的同时,要注意恰当地引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以激趣手段,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情境。
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我先问学生:“谁到过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没去过的同学想一起来了解这祖国的宝岛吗?”学生们没有去过,当然情绪很高了。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学生争先恐后的举手,我趁机说:“22课生动的介绍了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小朋友快到书中去看一看吧,读完后说说你有何感受。”这时全班学生都急不可耐地打开书,专注地读着。这样不仅避免了枯燥乏味的呈现形式,而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以导带牵,倡导探究性学习,培养主动学习,勇于创新精神。
我认为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都是一种探究性学习。所以有时候三者之间不能分得一清二楚,也没有必要去分得一清二楚。合作时你必须有自主的学习,学生个人的自主学习质量高,合作学习的质量才会高,没有学生自主的学习、思考,上来就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就容易流于形式。而自主与合作都是种探究性学习,离开了探究的实质,自主与合作还有什么意义呢。但不管怎样,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最终的语文教育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人文素养。
例如在教《美丽的小兴安岭》时:在过渡后师生进行合作读,我读每段当头的“季节”词语,学生读其它几句,要求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样读;然后再次进行合作读,师读第一句,分小组读以下各句,再次要求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样
读;然后第三次要求学生分小组合作读,各组有各组不同的方式,然后交流各组为什么这样读。这样,似乎只是一种读的形式而已,那也许不进行合作也是可以的,但老师的真正目的是要让学生探究理解句子之间的关系,而这种合作的方式就可以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从而帮助学生进行理解。
一位教师在上公开课时也有很好的合作之例:在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时,和学生玩了一个游戏,首先让一学生蒙住老师的眼睛,要求学生能让老师听出“高兴”来,然后又让学生捂住老师的耳朵,要求学生能让老师看出“高兴”来。一种游戏性的合作,既让学习充满了兴趣,又让学生进行了合作探究,最终激发了学生情感的表达,真可谓是一举多得。就象中国画中的留白一样,教师在课堂上也应留一些悬而未解的问题,让学生心理处于暂时的不平衡状态,促使他们课后进一步探索和解决问题。从而让有限的课堂时间收到更大的教学效益。新课程提倡学生个性的发展。然而没有自主的学习就没有个性,没有自主的学习也不能更好地进行合作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说,自主学习比合作学习更重要。自主学习要以老师的有效引导为辅助,合作学习要以学生的独立思考为基础,探究学习要以强化语文本体为原则。
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当前的语文教学受各种外在条件的影响,过分重视知识的传递与接受,而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开发,使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和习惯,我们都知道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是人的智慧的集中体现,有了良好的思维能力和习惯,人的主体性发挥才有质量和效益。因此,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基础。当前语文教育应侧重于这一方面,使学生在没有教师“教”的前提下,能自主地“思考”,自主地学习,充分运用好自己的能力,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
有人曾希望把课上成“放羊课”,“牧羊人只要把羊群带到草地上,让羊儿自己跑,自己去吃草,用不着领,它们自己会吃饱吃足。当然把羊群带到什么地方这是关键,要是把它们带到沙漠中,它们就会饿死、干死。”这实在令我们深思,教师的“导”是多么重要。也只有“导”才能让羊儿吃得饱,吃得好,因为
牧羊人不能代替羊儿去吃草。同样,教师也不能代替学生去掌握知识、获取能力,教师只有真正做到以导为主,精讲或不讲,学生才会学得开心,学得顺心,学得有信心。“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关注,一种启迪,一种激励。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讲得也是“导”,一种更高层次的“导”,一定要待学生苦思冥想,有所体会而语言不能表达时才去启发他,开导他,这样的“导”才有实效,才有价值。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通过教师恰到好处的“导”让学生的思绪流动,让学生的心灵在语文中飞翔,让学生的主体意识活跃起来。我们希望这种学生主体意识的回归,教师扎实有效的引导,成为新课程环境下新课堂教学的模式,变任务型、应试型的语文课为自主性、体验性、探究性的语文课。让我们可爱的“小羊”们在丰足的草地上自己“吃饱喝足”。
第五篇:教师论坛
读书伴我成长
列宁说过:“书籍是巨大的力量。”因此,读书便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德国著名诗人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高尔基还说过:“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所以,我爱读书。知识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但我们获得知识和途径大都来源于书本。回顾几十年的读书经历,从儿时书摊一分钱看两本小人书,到上学接触课本一直到现在读的各类书,也自谓博览群书。可回顾想想我只是漫无目标的见到什么读什么,博而不精。自从走上工作岗位,踏上讲台,我深深地知道:作为一名教师,自己的知识远远不够,所以只有继续读书,只有读书,并且在读书的同时进行实践研究、反思和写作,才是实现作为一个教师专业化发展,并进而促进我得人生发展和生命成长。时间真快,我已经走过了近20年的教坛生活,深深体会到读书对我的成长的重要作用。
初为人师,走上课堂,结果讲课照本宣科,捉襟见肘,才发觉自己读书太少。魏书生、李镇西等这些教育上的大家,他们在讲课时对学科知识的系统整合和灵活调度,丰富广博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知识的信手拈来,教育学、心理学、新课程理念的自如运用,从孔夫子、苏霍姆林斯基的心有灵犀,从实用、后现代、建构、人文等等主义到多元智力、成功教育的融会贯通,从先秦文学、李白、杜甫、曹雪芹到托尔斯泰、泰戈尔再到现当代的巴金、冰心、等人的熟稔于心……这些都是读书读到一定程度上才具有的游刃有余。作为一位教师也必须所应知晓。这样,教师在课堂上、在生活中,才能“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才能引经据典,妙语连珠,给学生以知识的充实和心灵的震撼。
从这些名家我感受到读书,能改变人的精神、气质和品性。“腹有诗书气自华”。书籍会使教师不再自甘平庸、俗不可耐。有人说,人品即文品。对教师来说,人品也是教学的品位。“教师的人格,就是教师的一切。” “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教师,作为知识的播种者,智慧的促生者,心灵的塑造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没有高尚的人格和美好的心灵,的确就失掉了“教师的一切”。读余秋雨、周国平等哲理,被真善美洗礼过的心灵走进课堂时,他的教学就会非同凡响,产生直达学生心灵的震撼力。教师教学表面虽只是他的言语世界,其实正是他的精神世界——心灵和人格的体现。
读书,会使人增加思考的深度,不断增长职业智慧,让自己的教学更有睿智和创造。从报纸上看过一位教师的文章“ 于永正老师面对陌生的学生,能把课上得十分精彩,数千人的大礼堂,鸦雀无声,听课的老师没有一个开小差的,学生的表现超乎寻常得活跃和出色。我奇怪的是他和学生仅仅接触十几分钟,就能和学生融为一体。面对这样的教学境界,我自愧不如。其实,人家做的总结起来,就是读书读到一定程度,反思自己的浅薄和无知,原因很简单,那就使我们不读书久矣。”这样一个精神富裕、专业化程度高的老师,他能以自己特殊的职业眼光,掏出课程的引人入胜之处,以最简洁的线条,拉动最丰富的信息,以最轻松的方式,让学生得到最有分量的收获;能从最接近学生现在的起点,带领他们走到离自己最远的终点;能最大程度地闲下来,而学生最大程度地忙起来;能最大限度地要求每一个学生,也最大限度地尊重每一个学生;他不仅能让学生学懂、学透知识,而且能把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富有亲和力的情感体验过程,和学生一起沉浸于其中,热爱于其中,出神入化地与学生一起创造于其中,并使学生的心灵飞翔起来。读书能促使人更好的反思,从而实现自我人生层次的提升和生命的升华。反思,是一个自我总结、积累、提高的过程。反思对于教师很重要,只有不断反思,才能不断进步。俗话说,做事要三思而行。我们的教学更要反思而行,行则再思,思则再行。“风中芦苇在思索”,一旦进入思索和反思状态,尤其当读书、研究和自我反思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成为一种必需的生活,成为一种习惯,也就达到了一种新的境界——一种思想的自觉或精神的自觉的哲学境界。
人的发展离不开学习,人生的任何阶段,都要保持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更需要如此。把读书当作乐趣,并自觉把读书和教学结合起来,做到博览、精思、熟读,更好的指导自己的工作,让自己不断成长。与书为伴,广泛涉猎;捧读经典,潜心钻研。教师应该像一个有能源支持的火炬,一边燃烧,一边又在生长。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不断的丰富自己,使自己有更高的燃烧值,更高的照亮度,这样才有可能在有限的从教生涯中,为千百万人的成长做出一份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