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何亚涛-卓越教师培养
听香港何文胜教授关于教材建设的讲座有感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拓展
泰兴市黄桥镇中心小学
何亚涛
一
2016年4月9日,在深圳市龙岗区横岗中学,我有幸听了香港教育学院何文胜教授的讲座《校本语文课程规划与教材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香港经验》,受益匪浅。何教授谈得比较多的是教材建设,表面上离我们一线教师比较遥远。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选编课堂阅读拓展材料已是每个语文教师的必修功课。所以说,何教授的讲座对于我们一线语文教师来说具有了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何教授在讲到单元教学时认为,大陆、香港、台湾现行的教材编写体系都不太合理。他说,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正确的,关键是落实的方法:课程的规划应该承传过去大纲所订的48种能力,来建构语文教学目标中工具性的内容;在人文性方面可借鉴新加坡课程纲要,提出价值取向的内容和比重。因此,要落实课程的意念,教科书的编选必须做到以“文”为经、“道”为纬的原则,教师在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品德情意。
批判是容易的,但批判不是终极目的,终极目的是建构。如何重新建构我国语文的教材体系,不禁想到了涂国文先生在《在<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新书发布会上的发言》中提出的优秀教材应该具备的12个标准:
1.它必须是“真实”的。包括事实的真实和情感的真实。语文教材所陈述的事实必须真实,不能杜撰;语文教材所表达的情感也必须是真实的,不能虚假。
2.它必须是“优美”的。包括语言的优美和格调的优美。语文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对母语的热爱和母语的运用能力,语言不优美、格调不优美,吸引不了学生,学生不热爱,提高他们的母语运用能力便无从谈起。
3.它必须是“文学”的。文学的语言是最精粹、最优美的、最好的语言。只有文学教育才能拯救当代中国的语文教育。这里的文学教育,不是指一种形态教育,而是一种生命教育。
4.它必须是“人文”的。语文教材必须体现对生命的尊重和人文关怀,必须体现平民意识、弱势群体关怀、男女平等意识等现代人文理念,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教育,引导他们尊重生命、尊重个性发展,关心大众、关心普通人,进而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5.它必须是“意味”的。语文教材不能单纯追求所谓的“意义”,而要注重“意味”。单纯追求“意义”,语文教材就会变成说教的工具,学生反胃,教师反感;只有注重“意味”,才能释放母语的无穷魅力,让学生爱上语文。
6.它必须是“个性”的。语文教材需要个性化,大一统的教材,培养出来的只会是一个模子倒出来的“无魂人”。目前全国好像有5种不同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12种不同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在教材的“个性化”建设上,应该说迈出了小小的一步。
7.它必须是“普适”的。语文教材必须具备开放的视野,体现人类的普适价值,体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帮助学生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培养他们全球化的文化视野和吸纳人类先进文化的态度与意识,引导学生做一个“当代人”。
8.它必须是“经典”的。经典容易进入血液、融入生命;粗制滥造的作品天然与生命相斥。当然这里说的经典不是山寨的经典、被阉割了的经典,而是原汁原味的经典。唯有原汁原味的经典,才富含高营养。
9.它必须是“本位”的。这里说的“本位”指的是学生本位,不是成人本位。语文教材的编写者必须坚持学生本位,不能站在一种成人本位的社会视角,向学生灌输踏上社会后怎么符合成人社会的规则,而漠视学生当下的生活。更不能为了达到自己设定的教学目的,自己或找他人编写、改写作品,让那些无病呻吟、矫揉造作的“伪文章”进入教材。
10.它必须是“公民”的。语文教材必须淡化国家意志,从小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引导学生做一个现代的“世界公民”。是否具有公民意识,是判定一部教材是否具有现代性的一个重要标准。
11.它必须是“长远”的。语文教材必须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注重语文教育的长远目标,摒弃那些短视的、繁琐的、重复的、支离破碎的、耗时低效的“指导”或“训练”,重视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发展和长远发展。
12.它必须是“距离”的。真正优秀的教材必然是那种远离意识形态、挣脱了意识形态桎梏的教材。而那种教材,是能够穿越历史时空,长久流传的。
二
对照何教授的理论依据和涂先生的优秀教材的标准,笔者认为,当下在课堂阅读拓展材料的选编上存在着许多误区。
1.拓展无度
文本的拓展是为了达到扩展教学内容,加深对所学内容的掌握,培养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教学目的。有些教师片面地理解了这一含义,总认为多比少好,有比无好。因此对文本拓展存在着一哄而上、拓展无度的现象,而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只是走马观花,浅尝辄止。2.舍本逐末
语文教学要注重开发和利用其他教育资源,但必须以用好文本为基础。在用好文本的基础上,适当引入相关资源,以丰富学习内容、拓展学习时空。教师在确定拓展阅读材料时,很少考虑到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一位老师在执教三年级《荷花》时,拓展了初中的《爱莲说》一文,使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受到了影响。3.盲目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于是乎,数学、社会、品德、美术蜂拥而至。一位老师在执教《九寨沟》时安排学生写一首小诗、作一首曲、画一幅画来赞美九寨沟,却将语言的品味搁置一旁。我们提倡语文与艺术“结合”,以什么方式呈现,仍要以语文学习目标为依据,为语文学习目标的实现服务,切不可为了追求时髦,追求气氛而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
三
我们要拓展文本资源,不需要去舍本逐末,我们需要的是有针对性、目的性地进行一定的语文积累、语文实践,真正有效的课堂拓展应把握学科性质,融入知识内容,符合学生特点。我们对文本的拓展必须掌握好一个“度”。
1.讲究时度
(1)课前拓展性阅读。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建构属于自己的意义理解”。课前拓展性阅读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相关资料或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为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储备能量。
(2)课中拓展性阅读。阅读的目的在于获得意义,而意义的获得有赖于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将某一阅读对象还原到当时具体的自然或社会情境中,有助于学生较为深入而准确地理解阅读对象。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疑难,适时地利用拓展性阅读材料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自主学习,释疑解惑。
(3)课后拓展性阅读。“大语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圆形的完整结构,学完了课文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习的结束,而应该是学生运用新知识的开端。在课堂的结尾处给学生的课外阅读实践指明训练阅读能力的路径。2.讲究标度
(1)在文本留白间拓展。法国作家梅里美曾说作诗只能做到七分,其余的三分应该由读者去补充,写文章也是如此。如果我们的老师在文本的空白处或作者表达的简约处作适度拓展。这样既开阔视野,引导学生更深刻地感悟文本,也有助于感情的升华,情感的迭起。
(2)存疑处适度拓展。课堂学生的存疑之处,往往是学生思维的瓶颈之处,也往往是一堂课最容易生成亮点的火山口,虽然险境环生,如果适度拓展,引导得法,便可以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
(3)在语言品味处拓展。在课堂教学的语言品味中进行有效拓展,有利于学生对语言表达与作者情感的深层理解,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对语言的精妙处,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花精力引导学生反复口诵心惟。在《泊船瓜洲》的教学中拓展王安石改“绿”的故事,既明白了其内涵,又让学生感受到了诗人的严谨。3.讲究深度
课堂教学的拓展不能仅仅存在于形式,而应利用拓展的手段将课堂教学引向深入,将知识的学习推向深的层次。课堂教学拓展的效果就是看拓展对于课堂教学深度的挖掘,看拓展对于课堂教学深度的贡献。语文教学的拓展,要让学生利用拓展的材料,对于文本有全面的思考,从而走进文本深处,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自己的心灵对话。这样,有利于扩张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情感与文本融合,提升了阅读感悟。
第二篇:卓越教师培养实验班发言稿
“卓越教师培养实验班”学生代表发言稿
尊敬的领导、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我是来自教育科学学院11(6)班的xxx,与大家一样,我们都是经过层层选拔才来到了本次开学典礼,我们离教师队伍又更近了一步。作为本期“卓越教师培养实验班”的一名学员,我由衷的为结识众多优秀教师而高兴,为能与众多同伴共同成长而欣喜。
为了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卓越教师,为了使我们将来能更好地胜任新形势下的教育工作,学校集中优势资源,为我们师范生搭建了可贵的学习的平台,让我们站在新的起点上,请允许我代表实验班全体学员,向为本次培训无私奉献的各位领导、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打从懵懂时便对三尺讲台上神采飞扬的老师满怀崇敬,有人问我将来打算干什么,我很自豪的说,做教师。也许有人会笑,认为老师的平凡,重复着一切,然而教师正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原动力,世上很少有像教师这样的职业,承载着万千家庭的希望与梦想,古往今来,有人把教师比作在红烛,比作春蚕、蜜蜂、园丁等等,这些都说明教师是一种倍受全社会尊重的职业。我们既然选择了师范,就要静下心来,心无旁骛,立志做民族的文化保安、道德保安,平凡而又伟大。
面对这次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我们都非常珍惜,为此,我谨代表本期“卓越教师培养实验班”81名同学向领导、老师们庄严承诺:
我们要时刻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牢记领导和老师们的谆谆教导,大力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敬业奉献、追求卓越”的盐城师院精神,以这次学习为契机,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不断提高认识,端正态度,积极投身加强自身建设的热潮中,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师技能密切结合,切切实实地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技能。本次教师培训仅仅是学校进行教师教育改革的前期工作,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它需要循序渐进,所以我们要积极进行利弊、得失分析,取长补短,自觉加强师德修养,加强三字两话基本功的训练,为成为一名真正的卓越教师而努力奋斗。
我知道,大山有坎坷,大海有浪涛,大漠有风沙,卓越教师成长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但即使前路坎坷,我们仍然要披荆斩棘,昂首前行。在新的环境里,我们将不断充实自己、塑造自己、完善自己,从思考中确立自我,从学习中寻求真理,从实践中锻炼能力,在茫茫的学海中,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所特有的这一切都在向我们热情的挥手,相信我们通过本次学习会更更上一层楼的最后,祝各位领导、老师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祝同学们学有所成、生活愉快!
谢谢大家!
2012.3.7
第三篇:张亚涛同志主要事迹
张亚涛同志主要事迹
张亚涛是克山农场第四管理区的党总支书记。在他四年多的党总支书记工作中,工作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充分体现了一个党员干部的风采。他贯彻执行农场职代会精神,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完成农场党委下达的各项指标。在单位建立健全各项组织,坚持党支部建设,抓好党员干部班子建设。在管理区工作中,张亚涛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表率作用。思想进步、工作积极的高风亮节在第四管理区是有口皆碑。深得管理区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大家一直赞扬他是:“人民的好公仆。” 在第四管理区的工作中,张亚涛清醒地认识到,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必须建立、健全各项组织、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党建工作。为提高组织建设战斗力和凝聚力,张亚涛做好第四管理区的政治宣传工作和思想教育工作,第四管理区的干群统一思想、步调一致,极大地提高了第四管理区的整体实力。无论到何时,思想工作不能放松。这是第四管理区党总支书记张亚涛始终坚持的标准。为此,张亚涛把加强党员学习,尤其是党员干部学习放在日常工作中的首要位置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组织党员学习“三项教育”,努力担当起党总支书记的重担。组织和动员第四管理区的广大党员干部积极投身到为人民服务中去。2克山农场二十四作业区青年韩金涛患骨骶恶性肿瘤,在哈尔冰肿瘤医院做了切除手术花掉了七万多元钱家庭陷入困境。张亚涛组织全管理区党员干部群众为韩金涛捐款,并帮助韩金涛在民政局办理低保,到工会申请了3000元重大疾病救助金,使韩金涛的病情得到了有效地控制,生活有了保障。帮助26作业区养鸡户刘国成解决20万资金建了标准化林下生态鸡舍,发展林下生态鸡养殖,使刘国成年收入在10万元。为将学习制度深入,张亚涛带头认真学习,领会上级党委的文件精神,及时将农场党委的指示精神传达到班子会、职工群众大会。按照农场党委下达的各项学习篇目进行组织党员干部学习,采取各种形式。农忙时精学、多看、农闲时多学、巧学。利用第四管理区班子会、职工群众大会将上级党委的各项要求、方针政策转达到各家各户,有针对性的组织学习材料。保证学有所用、学有所成。在政策法规方面,尽量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面对所取得的成绩,张亚涛没有满足。他深知成绩属于过去,未来还需要他精心书写。张亚涛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实践邓小平理论,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主要思想,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前面的路还很长、很长,张亚涛以一个共产党人的铮铮铁骨,笑迎美好的明天。
克山农场第四管理区党总支
二0一三年六月二十五日
第四篇:卓越教师培养措施与方法
卓越教师培养措施与方法
为培养出一批高水平的卓越教师,使他们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带头人,并能起到工作中的龙头作用,带动全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整体发展,特制定我校卓越教师培训计划:
一、培养目标:
通过2-3年的努力,培养一支由学科带头人为龙头,县卓越教师、及各类优秀卓越教师组成的青年卓越教师队伍。
二、主要举措:
1、强化学习,更新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理论水平。
人的意识、观念的更新比行为更重要。对青年教师的培养着重学习,尤其是教育、教学理念,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及时把握教育发展的时代脉搏,从而增强教师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要求青年卓越教师每月交一份读书心得体会,每学期精读一本教育专著,积极参加各类专家讲座、学习,多角度吸收营养。
2、加强校内“传、帮、带”活动,以课堂为载体,切实提高青年教师专业水平。
卓越教师不能等、靠、要,教师的成长主阵地在校内。为此,在校内坚持“一帮一”“一帮二”的“结对子”活动,从思想交流、课前的学情分析、教材分析到教学过程设计、课后反思均进行随时对话、“跟踪听课”、重点强化“示范课”“随堂课”“诊断课”,让青年教师先定格,再入格,直至跳出“模式”逐步形成自身教学特色和风格。为集体体现校内“帮扶”成果,每学年举行一次青年教师赛课活动,提供更多展示平台。
3、“压担子”促使青年教师更稳定、持续发展。
青年教师的稳定、持续发展,自我成长的需要是内因,是主要动力,外部环境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为此,在学校工作中,对青年教师适时加压工作担子,如年级组长、教研组长、教科室主任、团总支书记等,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成长的体验和赏识的愉悦,进一步激发青年教师自我成长的需要。并进一步适时提出新的工作要求,促使其沿着优秀青年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教师的轨迹发展。
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养直接制约和影响着学校的长远发展,我校将坚持以青年卓越教师的培养为龙头,扎实抓好教师队伍建设,争创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家长满意的学校,做学生满意的教师,让的孩子快乐成长起来。
三、卓越教师培养
1、凡被评为本的卓越教师,实行公开。
2、学校、个人制定本培养计划,并认真落实。
3、学校创造条件为卓越教师提供教育教学服务。
4、要求卓越教师每人自订一份报刊杂志。
5、每学期学校提出卓越教师到校外先进校学习、交流2-3天。
6、每学年卓越教师组织公开课一节,每学年卓越教师撰写有价值的论文一篇,并在区级以上获奖。
7、适时组织卓越教师参加市、区教育教学培训,提高理论水平。
8、学校每年对卓越教师进行考核,不合格者不能作为卓越教师。
9、学校对卓越教师实行奖励,并在评优、晋级等方面优先考虑。
四、卓越教师培训
(1)参加各级举办的卓越教师培训,充分发挥卓越教师的传帮带作用。(2)做好名师、学科带头人带名人、带学科组活动。(3)搞好课改交流,体现教育教学新理念。
(4)各级卓越教师要及时上交有特色的经验材料。
卓越教师培养措施与方法
哈拉海镇第一中心小学
第五篇:“卓越培养计划”范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摘录:
第六章 职业教育
(十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政府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
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制定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立健全技能型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的制度。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吸收企业参加教育质量评估。开展职业技能竞赛。
(十五)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鼓励委托职业学校进行职工培训。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十六)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把加强职业教育作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统筹,促进农科教结合。强化省、市(地)级政府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责任,扩大农村职业教育培训覆盖面,根据需要办好县级职教中心。强化职业教育资源的统筹协调和综合利用,推进城乡、区域合作,增强服务“三农”能力。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加大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力度。支持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参与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开展进城务工人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逐步实施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
(十七)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完善职业教育支持政策。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改革招生和教学模式。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完善就业准入制度,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制定退役士兵接受职业教育培训的办法。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鼓励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渠道。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加大对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的宣传表彰力度,形成行行出状元的良好社会氛围。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要概况、计划宗旨、培养特点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
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该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截止2010年,我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高校1003所,占本科高校总数的90%;高等工程教育的本科在校生达到371万人,研究生47万人。该计划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在天津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联合有关
部门和行业协(学)会,共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陈希出席会议并讲话。教育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林蕙青主持会议。工信部、人社部、财政部等22个部门和单位的有关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卓越计划”专家委员会的部分院士、20多家企业的代表和60多所高校的院校长参加了会议。
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要坚持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工业界,就
是要主动适应工业界的需求,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发展服务,为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面向世界,就是要服务“走出去”战略,为工业界开拓国际市场提供源源不断的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面向未来,就是要有战略眼光和前瞻意识,培养能够满足未来发展需要、能够适应和引领未来工程技术发展方向的工程师。
“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
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
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
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国家教育部、农业部准备实施的“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其重点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育规划纲
要也把“卓越计划”列为重大项目,一年来卓越计划正在顺利实施,2010年6月份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今年启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应该说“卓越计划”的核心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型专门人才。卓越工程师、卓越医生、卓越法律人才、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等以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探索高校与有关部门、行业企业、科研院所以及实际用人部门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探索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养新模式。我们希望通过这些计划的实施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服务于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需要。
部分高校卓越培养计划:
1、确定专业
2、领导重视;专门成立学校、院(直属系)两级领导机构,统筹负责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试点工作。学校设立专项经费,用于支持与“卓越计划”相关的各项改革措施。同
时,认真研究教育部“卓越计划”对试点专业的有关要求,修订完善有利于培养“卓越工程
师”的制度体系。
3、“卓越计划”强调企业深度参与人才的培养,要求按“3+1”模式组织教学,即在校内学习3年、在企业学习实践累计不少于1年,企业学习阶段成为工科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环节。
4、紧密结合“卓越计划”相关要求,整合优化校内实践教学资源,加强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
5、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教师“进企业”参与工程实践,促进其素质和
能力结构的优化。
为农输送人才和服务能力:
科教兴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大有可为。从科研立项、成果转化、技术推广、农民培
训等方面,充分发挥农业高校的优势与作用。同时,进一步加强与教育部门的广泛合作,深入推进农科教结合,大力实施产学研协作,努力创造农业科技教育大联合、大协作的新机制、新局面,共同推动农业农村发展上新台阶。
高校为地方三农服务工作情况汇报
农科教结合产学研互动以就业为导向加强专业建设,形成了“农科教结合,产学研互动、实训就业相关联、岗位就业零距离”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发挥优势,面向“三农”,服务地方,设置农科类专业,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一)依托农业科技优势,建立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训练学生技能,示范给农民看
(二)送科技下乡,传授实用技术,带领农民干,吸引农村生源
1.科技承包
2.技术指导
3.科技三下乡
4.参与地方共建活动
(三)为农民搞经营咨询,帮助农民赚钱
(四)实施“村村大学生”计划,培养农村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人才
1.针对“村村大学生”的特点,构建具有“村大”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实行两年六学期弹性教学制度
3.优选教学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兼职教师授课,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4.紧密结合农业生产实际,调整专业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5.建立专业师生合作课题组,充分发挥实训基地在村村大学生培养中的作用。
6.跟踪服务
二、产学研互动,灵活设置专业,培养“零适应期”高职人才
(一)对准市场,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二)产教结合,创办制药类专业,培养特色药业人才
1、围绕专业办产业
2、办好产业促专业(1)依托校办制药产业兴办制药类专业;(2)依托产业优势,安排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3)依托产业拓宽办学思
路。
(三)紧密结合行业需要,开展“订单式”教育,灵活设置社会急需的专业
(四)以“双证书”为有效载体,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完善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一)转变观念,走全方位的产学合作教育道路
(二)对准市场设专业,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实践抓教学,对准企业抓就业
(三)加大投入,建设特色人才培养要求的基础设施和校内外实训基地
(四)紧密结合“零适应期”人才培养的要求,深化教学改革
1.跟踪企业,编写适合专业需要的特色教材。
2.进行教学内容改革。
3.进行教学方法改革。
4.进行考试方法改革。
课题研究:《地方高校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可持续服务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高等教育为社会服务是十九世纪威斯康星大学提出的办学思想。威斯康星思想明确把服务社会作为大学的重要职能,并认为大学的主要使命之一是传播知识给广大民众,使之能用这些知识解决经济、生产、社会、政治及生活方面的问题。大学为社会服务的基本途径之一是传播知识、推广技术、提供信息。二是专家服务,通过一定制度发动大学教授、专家作巡回教师,到农村、工厂指导工作,利用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时期,建设新农村。建设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策略,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参与。地方高校地处区域前沿,在知识传播和科技推广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也是地方高校服从这一战略,履行社会职责,推动高校发展的重要任务。因此,研究地方高校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可持续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地方高校如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可持续服务还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其中,最难的是地方高校正面临着由政府办学向社会办学的转型,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性质也将由过去政府领导、高校参与向高校为寻求发展主动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转变,服务的市场化水平将得到极大提高,在这样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寻求地方高校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可持续服务,目的就是为了寻求两者的双赢。只有把服务放在市场经济范畴中,放在寻求地方高校与新农村建设双赢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地方高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长效机制,才能确保地方高校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可持续发展。
该课题研究对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具有重要意义,更为重要的是为解决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机制提供个案。为地方高校办学思想的转
变,办学定位的调整以及师资能力转型等都提出了崭新的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地方高校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可持续服务的研究,探索建立地方高校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可持续服务的政策环境,高校内部管理机制和市场服务体系;探索建立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途径;探索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办学定位的调整以及师资培养方式的变化等。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提出了以下地方高校送文化下乡要解决的新问题:
1、新农村建设中,地方高校送文化下乡要建立长效机制。
2、新农村建设中,地方高校送文化下乡要考虑农村不同的文化资源情况,因地制宜、送出效益来。
3、新农村建设中,地方高校送文化下乡要建立长期支教制度,积极推进农村执政文化建设进程。
4、新农村建设中,地方高校送文化下乡要引导和培养农民新的生活观念和生活习惯。
(二)分析了在我国高校体系中虽然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成为共识,但社会服务由于受到办学惯性的影响则还处于边缘的现实原因,得出了当今高校自身的变革要以社会发展对高校服务社会的呼唤为主流的认识
(三)具体探讨了建立地方高校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发展机制需要的条件,如:
1、地方高校要找准发展定位,转变发展观念
2、地方高校要在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上提升自己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能力。
3、地方高校要建立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政策导向和激励机制。包括高教发展政策导向;大学生就业导向;在科研导向、职称评聘、学科专业建设等方面出台激励措施;社会资源参与新农村建设要制度化的导向;城市工业反哺农村农业的机制建立导向
(四)构建了地方高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内部体系
1、树立为社会服务的办学理念
2、改革专业结构、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
3、建立联系新农村建设的绿色通道。
4、地方高校要构建城市反哺动员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