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对策
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对策
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对策
心理健康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综合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结果,近13%全球儿童和青少年在心理和行为方面存在问题,并且在近几年呈上升趋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当今家庭、学校和社会一个亟待关注的重要课题。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年龄大多在 15—18 岁之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心理困惑、心理冲突最多的时期,随着学习生活由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发展方向由升学为主向就业为主转变,面临职业竞争日趋激烈和就业压力日益加大的环境变化,他们有的人由于兴趣、情感、意志、习惯等非智力因素所致,学习成绩欠佳,中考失意,产生自卑;由于他们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长过高的期望给他们造成了过重的压力和困扰;职业学校学生由于社会偏见和竞争压力,心理健康表现令人担忧,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而也影响其在未来社会中的生存与发展。
从目前现状看来,许多中职学校学生存在各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如荒废学业而沉溺网络游戏;不思进取反以差为荣;违反纪律以寻求刺激;面对挫折一蹶不振甚至自寻短见等等。而这些问题主要由以下几方面原因引起:
一、自身心理的矛盾冲突。许多学生选择就读中职学校,主要由于中考失利、在初中阶段成绩相对较落后或者家庭经济状况较贫困,在进入中职学校后,由于生活、学习方式有了相当大的改变,对原有的心理结构造成一种冲击,这个阶段的中职学生心智处于尚未成熟的发育初期,往往对于这个冲击缺少自我判断能力,从而引发心理健康问题。
二、不良社会行为的影响。由于中职学校的特殊教学性质,学生可在求学期间不同程度的接触到真实社会的方方面面,社会上一些人对中职生的偏见和歧视,使得中职生出现了许多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一些不良社会行为在这个时候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最终导致违反学生行为准则、学校规章制度行为的出现。
三、家庭情况的影响。家庭教育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有的家长文化素质较低,教育方法不当,有的家庭父母关系不和,缺少温暖和爱,使学生性格扭曲,有的家庭经济状况较差,也会对学生心理产生影响。
四、教师队伍对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较少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部分领导、教师的教育思想有偏差,观念落后,只是简单的进行技能操作传授,未能切实做好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教育,这无疑对中职学校学生的心理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针对中职学生不同于一般普高学生的特异心理,中职学校要按照“全员参与、主体性、发展前瞻性、体验性、尊重与理解学生”五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上采取以下应对策略:
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根据德育大纲,中职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该课程面向全体学生,以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和自学相结合,以导读目标和案例为切入点,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心理辅导,通过系统的学习,让学生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正确面对社会、面对人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的,这样才能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二、成立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
中职学校要成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专职心理辅导教师负责,全体教师共同参与。
(1)引导学生合理发泄不良情绪。由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育尚未成熟,情绪不太稳定,遇到挫折时如果不能及时得到发泄,可能引起不良后果。根据这一特点,应为他们创设合理发泄的渠道,防止不正当的发泄。较好的方法:一是让他们尽情倾诉;二是引导情绪转移,用积极情绪代替消极情绪;三是音乐抚慰,用优美、轻柔的音乐调节情绪。
(2)淡化被动受教,培养自主能力。特别注意帮助学生形成自主能力,侧重于引导,鼓励,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帮助他们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
(3)注意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自理性、自制性都还不够成熟,许多心理障碍表现都与不良的行为习惯有关。因此,对其进行调节时特别要注意行为习惯的训练,用严格的纪律制度规范其行为,帮助其一步步改正不良行为,养成良好习惯。
三、关注特殊群体学生
中职学校由于其学生的构成比较特殊,导致管理难度很大。中职学校要特别关注特殊群体学生教育教学,针对他们各自的特性因人施教:女生主要从“自尊、自爱、自信、自立、自强”上进行系统教育;特困学生通过给予各类助学金解决其在经济上的困难,让他们不因为家庭的贫困而影响学习。
四、发挥班主任的职能作用
罗森塔尔效应表明,只要是常人,如果受到教师的关心、帮助、热爱,那么他就会有所发展。班级中的边缘学生更需要的是班主任在学习、精神上的关心、关怀。班主任应把边缘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作为自己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经常性的接触,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地发现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并在日常工作中,与各方教育力量相互配合,要共同帮助他们面对现实,调整心态,保持心理平衡,使心理处于健康而良好的状态。
五、以活动为载体,体验“成功”的喜悦,重塑学生性格
人们都有获得成功、避免失败的需要。学生取得成功,可以得到家长、教师的肯定、赞许,提高自己的自尊心。根据学校实际和各类特殊节日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如:感恩、文明礼仪、行为规范、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安全、禁毒、普法等。一年一度的冬季田径运动会、篮球运动会、校园歌手大赛、迎新春晚会、拔河比赛、专业技能竞赛等,这些大型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找回自信和自尊,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
六、在实习实训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中职学生对专业课尤其是专业实训课有浓厚的兴趣。因此,学校应以此为教育的契机和突破口,鼓励他们从初中的挫败中走出来,开始新的生活和学习。我们在实习实训中强调学生要接触社会、体验职业,引导学生进行职业心理调适,帮助学生巩固和强化积极的情感体验,克服不利于将来就业的心理倾向,正确对待职业选择和职业的变化发展,了解职业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培养职业兴趣、爱岗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从而适应以后的职业需要。
七、建立学校与家庭联系沟通机制
建立家校联系沟通机制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学校要随时把学生在校的荣誉及时告诉家长,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感受孩子进步的快乐,共同鼓励孩子继续努力。学生违反了学校的纪律(程度较为严重)也要告知家长,让家长配合学校共同教育学生。
中职学校学生的专业技能知识教育固然重要,但心理健康教育同样不可忽视。并且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的程度直接影响了他的学习态度,如不能正确地了解到他们的心理特点,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则容易引发学生的心理问题。因此,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改善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这样才能做到专业技能知识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辅相成,才能达到为国家、社会培养高素质综合人才的目标。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改进和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共同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学校、家庭、社会作为中职学生紧密接触的广泛的世界,必须正视存在的问题并有所行动。用我们的真心和关怀,付出我们的十分努力和奋斗,与我们的学生携手走向美好的明天!
第二篇: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摘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目前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及其成因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我们制定相应的教育对策。
关键字: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
为了适应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趋势,我国教育界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概念。其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确保高校学生具有健康、良好的心理是高校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素质教育在高等教育工作中的体现。中国的教育体系正处于转型阶段,加之中国家庭教育的特殊性,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值得注意。
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由于社会压力的逐渐增大,人们的心理疾病也呈现出增长的趋势,大学生作为“半”个社会人,其心理健康问题也是不能忽视的。在当今的大学校园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心理压力过大
第一,外部环境方面。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时期,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大学生流传着“毕业即失业”的口号。随着年级的升高,由于专业方向、社会范围以及家庭背景的不同,大学生个体之间的就业观念、择业机会等方面的差异就越来越大,面对激烈的竞争,一部分学生就读时忧心忡忡,以致表现出缺乏自信、眼高手低、畏惧社会等心理问题。
第二,内部环境方面。由于大多数学校将计算机等级考试和外语四、六级考试作为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主要条件,有的学校甚至将这两个证书作为获得学士学位资格的硬件。社会和学校的双重环境迫使大学生在摆脱了高三的重负以后,又进入了更为紧张的“高四”,繁重的学习给他们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一部分不善于化压力为动力的学生便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从而影响了学习乃至日后的生活。
(二)心理承受能力弱
大学生追求完美、向往成功,在家庭中居中心地位,加上一些学校存在重“智”轻“德”,重“学习成绩”,轻“心理品质”的倾向,使得部分学生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无论在自我估量方面还是在人际关系方面,一旦受阻,便心灰意冷、裹足不前。长期的封闭式学校教育也使大学生似温室的花朵,一遇风雨便神形俱废、一蹶不振。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不能正确处理遇到的各种困惑和矛盾,经常陷入焦虑、抑郁等情绪中,有的发展成为心理障碍,有的甚至发展到自残、轻生、伤人的严重程度。因此,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题中之义。
(三)心理调节能力差
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阅历的增加,大学生对社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对周围的人和事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要求,但现实与理想总是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这种偏差会给大学生带来焦虑,即是个体由于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当这种“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差距积攒到一定程度时,就成了严重的心理负担。此外,大学生还存在一些其他的问题。比如,人际关系不和谐、感情方面的困惑、经济状况差异造成的心理不平衡、严重的叛逆心理,等等。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社会的政治思想、科学文化、道德规范、风俗习惯构成了人的心理内容。大学生应该认识和了解社会,在不违背社会要求的前提下去追求个性的发展和需要的满足,从而与社会协调一致;反之,逃避现实或一意孤行、背道而驰等容易导致心理不适、心理障碍或违法犯罪。
二、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采取的措施
心理健康对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来说还是一个生疏的名词,他们对什么样的心理是一个健康的心里不甚了解,对自己患有“心病”就更无法觉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高校设立了心理咨询服务机构,但一些大学生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对心理疾病“讳疾忌医”,心理咨询服务机构也就形同虚设。由此,建议采取以下措施来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以便更好发挥大学心理咨询服务机构的作用。
(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在我国中等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挂靠”在思想品德课或其他课程中得不到足够重视,学生对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也就知之甚少。
笔者建议在大学校园里普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心理调节技术。在形式上,可以把担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的办公室设在心理咨询中心,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照顾到咨询者怕被同学发现的自卑心理,有效避免“讳疾忌医”现象的存在。
现在高校公共课科目较多,受总课时限制,增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存在一定难度。笔者建议可以采用选修课的形式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全校学生开放;或尝试在大学生思想教育课中增设心理卫生知识课程。当然,在没有条件单独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之前,可举办有关专题讲座,如“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特点”、“大学生成就机动的发展”、“大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大学生的学业成败归依倾向”等等,这些内容都与心理健康紧密相关。
(二)重视辅导员的作用
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数量逐年增加,而学校行政人员编制却不断压缩,辅导员人数与学生人数的比例越来越小。一个辅导员亚管理的学生有一二百人之多,除此之外,还兼聘其他工作。这种现象不科学,因为根据管理原则,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决定其所管理的人数应限定在8-12人之间。
虽然教育部门要求对在校大学生主要采取自我管理方式,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想并不稳定,普遍存在逆反心理,大多数学生不愿意听从父母的建议,而周围的人多数又是同龄人,这样辅导员的作用便突现出来,因此,要求辅导员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职业敏感性,尽最大努力去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进行学生的思想健康教育,创造一切有利于学生心理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条件。同时,辅导员要给学生做出表率,以身示范,使教育者的人格和心理状态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心理品质。当然,辅导员如果懂得心理卫生、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其结果就会事半功倍。
(三)按照兴趣和爱好分配集体宿舍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和互相作用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使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反映了个人或团体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满足人们许多需要,例如获得安全感、满足归属感、提高自信心、获得友谊和帮户的需要。人际关系的失调将使人产生孤独将使人产生孤独、寂寞、空虚、恐慌、痛苦,从而影响人的心理健康,甚至导致心理障碍。我国著
名心理学家丁瓒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这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
大学生除了学习之外,其日常生活主要集中在集体宿舍。那么,与室友间关系的和谐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本人的情绪和心理变化。如果与室友的关系和谐融洽、互帮互助、取长补短,彼此之间能给予客观的评价,学生则会心情愉快,这些良好、宽松的心理氛围有助于学生缓解心理压力,也有助于协调各方面的矛盾;反之,则会加大学生的心理负担,加速各种矛盾的激化。但事实上,大多数学生宿舍的关系并不融洽,这与学生入学是集体宿舍的人为分配有很大关系,因此笔者建议,在分配学生集体宿舍时,应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及生活经历等方面的差异。
此外,授课教师的力量也不容忽视。比较而言,在与学生接触的教师中,小班授课的教师与学生相处的时间更长一些,和学生交流的机会也就更多一些,这样,他们发现学生存在问题的几率就更多一些。所以通过授课教师这一渠道了解学生思想状况的变化,将成为日后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
三、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不仅仅体现在交流形式上的平等,更应该体现在交流内容上的真诚。这里使用了“交流”一词,因为通常意义上都是老师找学生“谈话”,“谈话”这一交流形式本身就让学生有一定的抵触情绪,他们会下意识的保护自己,不会倾其所想。所以,老师在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时,要用真诚的心去聆听,去交流,去沟通,与学生感同身受,不急于求成,不奢望一蹴而就,懂得工作的成果来源于水到渠成,工作的意境更似“润物细无声”,这样才能实现与学生心心相印的气氛,从而体会学生的心理状况。另外,网上交流也是时下行之有效的交流方法。
(二)因人施教
学生性格的差异使其心理差异的根源,不同性格的学生产生不同的心理问题。因此,老师在解决学生问题时,应根据具体个人和具体情况,作不同方式的处理。对待性格内向的学生不能当众批评,对待性格叛逆的学生不能急于否定,否则将会出现不堪的后果。再如,一小部分家境贫寒的学生,由于受到学校、老师和同学德国多关照,产生了很大的心理负担,对待他们就应该更加谨慎,给予
更多的鼓励,以便促进他们的自我心理调节,这样做既降低了诱发心理问题的隐患,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是学生本人从心底树立了坚固的自信心,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也会更加努力。
(三)一视同仁
大学生希望作为社会一员被老师视为平等的主体,希望与老师平等的开诚布公的交流、沟通,希望平等地参加社会、学校、班级的管理。他们能走进通一所大学校门,就意味着彼此之间的差异不大。作为教师,应该做到不偏袒任何学生,不特别关注任何学生,在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营造相互勉励、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氛围,淡化学生之间因学习成绩、经济状况、生活经历等不同而带来的心理差异。
第三篇: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
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
东南镇东兴小学李小林
一、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部分教师心理健康出现问题
由于许多原因,教师的心理出现了许多问题,而且问题是比较复杂的。主要表现有:职业倦怠,心理疲劳,烦躁、忧郁、紧张、焦虑,情绪不稳定有时甚至失控,行为偏差,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人际交往障碍和职业压力感,人格缺陷与人际关系紧张,自制力差,职 业适应性差。可见,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心理适应能力差、人际障碍、人格缺陷、情绪不稳、职业压力以及心身疾病等方面。
(二)部分学生的心理状态不佳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随着好事物的出现不好的事物也随着产生,例如,网络中的许多东西,身边的社会暴力,欺骗、抢劫等严重影响到小孩子的健康成长。一些农村学生放弃上学,是因为对学习不感兴趣,家长和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和要求都很高。实际上,过高的要求,不但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而且容易让孩子产生挫折感。个别学生因压力过大,而走上了厌学或离家出走的道路,有的学生专门与老师作对,不服教导,这些表现都是心理出现种种问题。
(三)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模糊
农村中小学之所以对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视,主要缘于一些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认识。主要表现为:“应试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多此一举”;“教师中心”的观念,压抑着学生个性的张扬;不能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心理健康教育上雷声大、雨点小。学生家长对老师说:“我的孩子就交给你了,不听话你就打!没问题!”而老师也感到:这样的家长通情达理,对老师信任,跟老师配合。
(四)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我国在校中小学生2亿多人,但我国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缺量很大,即使每个心理学专业本科毕业生都去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短时间也不能满足目
1前的需求。更何况本科毕业生一般要经过4到6年的工作经历后,才有可能成为一名合适的心理健康教师。即使有的老师勉强接受了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巧的培训,但由于对技巧掌握的生疏感或迫于工作上的压力,仍然不愿意花时间活学活用,同时也直接导致教材中很多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无法真正被挖掘出来,导致一些资源的浪费。
二、原因分析
(一)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原因
1.工作压力过大和多重角色给教师带来心理困惑。教师的工作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工作状态不在于上8小时的班,还可能延续到一整天。而且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活动的管理者,在长时间强大的压力和多重角色的扮演下,势必导致教师心理憔悴,精神状态不佳,时间一长就会不同程度地患上心理疾病。
2.教师的劳动报酬很难反映教师劳动价值。一方面,当前教师的报酬水平还是难以反映教师的劳动价值,与公务员相比差距还是很大的,部分教师在心理上不平衡。另一方面,当前一些较贫困地区由于地方财政不足,教师的工资仍难以准时足额到位,而且物价大幅度上升,使得教师的生活产生困难。这些因素都对教师工作心态的稳定,对教师的心理情绪有一定的影响。
(二)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不当
1.在整个社会文化氛围中,心理学健康教育知识未全面普及。社会、学校、家庭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够,小孩子辨别能力差,许多社会的不良现象很容易影响他们。
第四篇:成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改进对策论文
论文摘要:近年来,成人教育事业突飞猛进,成教学院心理健康教育虽然也得到了一定的重视,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领导不够重视、人才缺乏、教育方法等方面。为了促进成人教育事业健康、稳步发展,成教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政策、教学体制改革和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相结合等方面进行改进。
论文关键词:心理问题现状对策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由“计划型”教育转变为“市场化”教育。人民群众期盼自己的子女都能享受到平等、公正、优质的高等教育,而人才市场则需要各行各业多层次、多规格的人才。成人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继续教育。它在招生层面上,目前与普通高等学校相比较在竞争上处于劣势,但在教育的适用上,处于一个比较高的层面。社会需要这样的教育以提高全民的素质,因此其具有发展和竞争的潜在优势。近年来,许多普通高校借助办学资源优势,升办了成人教育,随着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张,不少随之而来的不利因素就会严重制约着成人教育的发展,如:成教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其健康教育就是主要表现形式。如何根据成教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成教学院的实际情况,找到一条适合成教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是不少成教工作者和管理者的迫切希望。
一、成教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近几年,随着成教事业的迅速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对成教事业感兴趣的学者,根据学者们的研究,成人教育学院的生源有高中起点专科的、有专科起点本科的、还有工作之后继续教育的。总体来说,生源错综复杂、参差不齐、整体素质偏低是其最大的特点,还有不少学者对成教学生心理问题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其结果表明:多半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自卑心理,缺乏自信心
成教学生大多都是高考落榜生,他们自以为自己不如人,加之社会对成教学生的一种偏见,更使他们自卑心理加重,他们无法接受这个现实,更不敢承认是成教学生,因此轻视自己、怀疑自己,对任何事情都缺乏自信心。
2.做戏心理,缺乏自束力
成教学生对成人教育理解有误区,认为成人教育是在走过场,就是因为这种心理使许多成教学生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不管是学习还是纪律都比较松散,似乎学习是被逼的,把学习当儿戏,从来没有严厉要求过自己,这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3.冷漠心理,缺乏凝聚力
成教学生大都被自卑感所困扰,所以就决定了他们的人际关系比较紧张,还有一些学生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对与自己无关的事就抱一种冷漠心理,甚至还错误地认为言语刻薄、冷漠是自命不凡,然而,如今社会是一个“双赢”的社会,如果你不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对方,没有团结协作的勇气和精神是不可能达到“双赢”目的的,势必被社会所淘汰。
4.强烈的逆反心理和得过且过的混文凭心理
从目前的形势看,各普通高等院校都不断扩招,成教学生不管是就业还是自身素质都处于劣势,许多成教学生都受长辈的宠爱和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使得他们在主观和客观认识上都出现了偏差,入校后不适应周围环境,经不起挫折,不管是非曲直,大家认为这样,他偏不认为这样,有强烈的逆反心理。平时对待学习就是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混文凭成了他们的目的。
二、成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我国成人教育事业虽然发展迅速,但成人教育学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比较短,尽管也做了不少工作,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领导不重视,扶持力度不够
目前,成人教育学校领导普遍对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视,根本没有把它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在政策扶持上更是缺乏力度,大部分学院都没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即使有部分学院开设也被思想道德品质教育课所代替,业余心理健康教育就几乎是一个空白。很多学院没有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即使有也是有名无实。
2.专业人员奇缺,有较大的盲目性
目前,在成人教育学院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及具有相关资质证书的心理健康教师奇缺,也就是说,通过相关培训机构培训过的教师都很少。由于教师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正规的专业技能培训,而且至今为止还没有系统的经验可供参考和借鉴,造成工作中一些盲目现象,遇到学生一些心理问题束手无策,在教育和咨询中很难起到良好的效果,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3]。
3.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其他学科教学中的渗透
一些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专业技术教育与他们无关,单纯认为这是心理咨询者的工作,以致使成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能势单力薄地靠心理教师来开展。学生遇到什么问题不能人人充当心理健康教师,把心理障碍抹杀在萌芽状态中,而是意味着把心理障碍变成真正的心理问题时再让学生找心理教师,这样既加大了难度,又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如果在学校不能形成一个广大教师都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模式,心理健康教育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开展。
三、成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任何事物都有其客观存在性,成教学生心理问题亦如此,因此,对成教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坚持客观性原则。教育者对成教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既要从客观上进行科学分析,又要从本体上找出原因,以便从源头上解决问题促进其健康成长。
2.发展性原则
对成教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解决成教学生现有的心理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广大成教学生健全的人格,并使其心理潜能得到最大可能的开发,成为具有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的建设人才,这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功能[2]。为了促进成教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对成教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只停留在预防和治疗的层面,要遵循发展性原则,让每个学生的心理得到最大的潜能开发。
3.灵活性原则
成教学院生源复杂,不少学生都是继续教育的受教育者,因此这部分学生常常身兼数职,其身份就决定他们不可能把全部精力和时间用在学习上,教育工作者要针对成教学生在身份和学习上的特殊性,在对其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育方式要灵活机动,不要一味地追求学分制教学,而要遵循灵活性原则,以方便学生的工作和生活,以达到成人教育的教育目的和宗旨,从而让学生更好地走出课堂,走向社会。
4.差异性原则
成教学院学生的最大特点就是生源复杂、水平悬殊、素质高低不平,成人教育工作者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根据这一特点遵循差异性原则,量体裁衣、因材施教,不能“一刀切”、“千人一面”,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的满意效果。
四、成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改进对策
1.政策方面要高度重视
成人教育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支撑点,但因为历史原因,人们对成人教育仍有一种歧视。近几年来,成人教育发展虽然很快,但从经费投入等方面看,国家一直未把成人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成人教育仍落后于普通高等教育,这样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国家要高度重视,给成人教育以政策支持,让全社会都重视成人教育,体现成人教育在社会中的重要位置。另外,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积极支持,强化督促检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除下文要求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外,还要根据各成教院校的实际情况加强领导,帮助和解决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了解一些心理知识,掌握部分心理问题的排解方式和心理调节技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最为有效的结果就是能够就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集体辅导,对个别心理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可以以心理主题班会,心理活动课的形式开设,只要能够达到目的,不管以什么授予方式都能推广。
3.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系统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教育这支主力应与家庭、社会联手,取得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因为许多学生的心理问题是“植根于家庭,显现于学校,加重于社会”的。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社会不良风气等因素的影响,都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冲击,极易引起心理问题。因此,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及时主动与家长沟通,全面反馈学生状态,共同商讨学生成长计划,特别是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应加大关注力度,及时与家庭共同采取有效干预措施,这是减少不良事件、科学育人的有效途径[1]。
参与文献:
[1]陈化水.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0,(3).[2]邓如陵.成人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03,(10).[3]廖文眺,吴素琴.试论加强团结成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J].电大教育,2000,(6).
第五篇:高一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对策研究
高一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宜宾县一中
徐杰霞
中学阶段是学生逐渐走向独立人生道路的转折点,是一个由幼稚半成熟的时期逐步走向独立性和自觉性的时期,这其间极易产生多种心理问题。尤其是对刚从初中升入高中的高一新生,由于环境的改变、学习要求的提高和青春期的发育,使许多同学感到不适应,会出现许多心理特点和心理问题,所以了解高一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做好高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非常重要。本文就针对高一新生的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高一学生
心理健康
对
策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为全社会日益关注的大问题。最近从新闻媒体屡见一些中学生因心理问题而误入歧途的案例,的确令人深思。自从1999年《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以后,各级各类学校也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也进行了许多的改革和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所以,我就对我校的高一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要求他们把自己在日常生活、学习中,遇到的不好处理的、不知道如何解决才好的,涉及对他人、对社会、对自我的各种烦恼都写出来,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进行了分析,以下是这次调查的结果:
一、心理健康调查现状
(一)我在学习方面的问题
1.我也想把学习学好,上课认真听课,可最多只能坚持几分钟,心自然的又不知道跑到哪去了。
2.我知道学习很重要,也很努力的学习,用功的读书,可成绩依然不是很好。3.上课总是不能专心听讲,要不就是走神,要不就是睡觉。4.总觉得自己学习不好,对考试没把握,也害怕自己考差了。5.总觉得学习的压力很大。
6.我想认真的学习,但很容易受周围的同学影响,看到别人玩自己也就去玩了,可回来又要后悔。
7.对不懂的学科感到十分吃力。8.总是怕自己学不懂知识。9.对学习已经是无所谓了。
(二)我与父母长辈之间存在的问题:
1.父母很多时候不理解我们,不知道我们到底在想什么。2.根本与父母无法沟通,在共同的问题上,却没有共同的看法。3.父母对自己成才的期望太高了。4.父母总是爱吵架。5.父母不关心我。
6.父母要我做的事很多都是强制性的,不给我自由。7.父母总是误会我,不分缘由的打我。8.我有话也不敢对父母说,也不敢说真话。
(三)设计自己的未来时存在的问题:
1.我一方面很希望自己有个很好的未来,可是我又不敢仔细想自己的未来,对自 己的未来一片渺茫,也不知道自己会有个什么样的工作,有个什么样的前途,整天都在那担忧。
2.我很担心自己学习不好,我很害怕自己考不上大学而不能成才。3.害怕自己以后找不到一份好工作,怕自己没有能力。4.害怕自己以后没有什么知识,在社会上没有立足之地。5.害怕将来没有出息,不能维持家人的生活。
(四)、在自我评价方面上,他们存在的最大的问题,也都是认为自己学习很差,对自己没有信心,在青春期的烦恼中,有部分同学认为现在自己对异性产生了爱慕之情,总想和异性单独在一起相处,但又知道不可以,而产生了一些心理矛盾。
二、心理健康现状的分析
针对以上的调查结果,我们不难看出在高一学生中一直捆扰他们的最主要的是学习上的问题和家庭的问题,以及自己的理想上的存在的一些矛盾,而让自己无法安心的学习。
(一)家庭与学生的心理健康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的行为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和不良的家庭环境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原因。从调查中显示,在一些溺爱型的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一切包办代替,根本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对子女特别的溺爱,2
更注重物质上的满足,而忽略了精神上的需求,使学生感觉到父母关心他,但是却不知道他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在专制型的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教育非常严格,同时采取的教育方式也很粗暴,只要是子女学习成绩不好,或是犯了某方面的错误,就是不分缘由的打骂,这样也就造成了有的学生觉得父母总是把事情强加于自己的身上,任意打骂自己,自己有了许多的话也不再想给父母说,很多时候也不敢说真话了。对于放任型的家庭来说,父母根本不管自己的子女在学校是什么样的情况,做些什么,任由自己的子女自由发展,这样也就在学生的心理形成了父母不关心我,觉得学习不学习都无所谓了,考好考差也没有什么。这样的学生更易受同学的影响,染上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而正常的学生,特别是比较优秀学生的父母,更多的采用民主教育的方式。
不完整与不和睦的家庭,即父亲或母亲亡故,父母离异或分居,以及父母经常争吵不休,家庭气氛不良的家庭,这类家庭父母经常无法悉心照顾子女,或者子女长期处于父母的争吵中,体验不到父母对他的关心,对他的爱,生活上没有安全感,就容易变得孤僻、自卑,影响了自己的学习。甚至有的学生也想通过改变自己来改变整个家庭而努力,但收效甚微,也就由于他们缺乏了家庭的温暖更容易破坏纪律、迷恋上网,也学会了抽烟、喝酒。
父母对子女过高的期望,也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在农村的许多家庭里,父母都是靠干农活来养育自己的子女,他们当中有的家庭数代都没有一个人靠读书而有所成就的,所以,有的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急切,不顾子女的实际能力,对其要求过高,认为上学一定要考上一所本科学校,才有出息。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强加在子女的身上,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压力,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焦虑、恐惧、甚至厌学。另一方面,在一些专制的家庭中,孩子总是担心自己的能力有限达不到父母的要求而产生负疚的心理,从而在心理上产生矛盾,有的学生会因此而产生一些不好的念头。
(二)学习困扰与心理健康
在当今社会,竞争异常激烈,由于外在环境的影响,学生们也在为成绩而奋斗。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也逐渐明白了学习知识的重要性。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可由于本身基础的问题,在学习上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以致于产生许多矛盾而影响心理健康,而在学习上产生的心理困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动机不是很明确。到底读书是为了什么,读书有什么意思,这些问题在学生的脑海中一般没有认真的思考过,在他们的眼里,走进高中,就是为了考上大学。但 3
是,他们从来没有认真考虑过,我考大学又是为了什么,我现在该怎么样去做,有个什么样的计划,怎么样去实现自己的目标等等,他们现在就是觉得读书是件苦差事。
2.学习上缺乏意志。意志是人们为达到既定的目标,自觉地去克服困难,不断地调节、支配个人行动的一种心理过程。人的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总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人要想达到预定的目的,就必须克服困难。而在高一的新生中,他们的意志力都比较薄弱,对于他们来说,升学是他们很明确的目的,要在三年后实现这一目的,也需要克服学习中的很多困难,而他们大部分在困难面前动摇了,比如遇到难题就放弃了,上课想睡觉一会就真的睡了,没有坚持到底的决心。
3.在学习上无法集中注意力。不论任何人要想把一件事情做好,首要的一点就是让自己的注意力集中于当前要干的事上。对于高中生来说,把注意力集中于老师所讲的内容,显得尤为重要。然而,有许多同学上课的时候没能把注意力集中于老师所讲的内容,严重地影响了听课的效果,长期下去,必然对学习造成不良影响,而无法集中注意力的原因主要是疲劳、思想压力大、抗干扰能力差、注意力转移能力差、课间过于兴奋、浮想联翩等等。
4.在学习上缺乏信心。自信是一种健康的自我肯定的方式,它是个体迈向成功的起点的保证,一个有自信心的人确信自己能够把某件事做好,并相信自己能够获得成功,而高一新生他们都来自不同的学校,以前在自己的初中学校的时候可能还是班上的佼佼者,可上了高中以后,和其他的同学相比较,感觉自己好象这也没有别人好,那也没有别人好,一旦成绩考差了以后,就变得不自信了,就开始给自己乱戴帽子说自己是学习比较差的,慢慢的也就为自己的学习差找借口,逐渐就缺乏了自信心,怕自己学习不好,怕自己考试不好等等,这些不良的心理便产生了。
(三)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理想是人生前进的方向,是人生奋发向上的动力,是人生拼搏的精神支柱。人生总要有所追求,对于高中生来说,树立一个远大的理想,有个明确的奋斗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人们常常把人生比喻为在海洋中航行,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目标,就会随波逐流;或被波涛抛往礁石,沉没于大海;或被潮水弃于沙滩,不能前行。但是,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很多时候不明白自己的未来是什么样,也没有真正的去理解理想对自己的作用到底有哪些,没有把自己的理想内化为自己的行为,理想和行动之间没有联系起来,所以,产生了他们对未来的一种恐惧、担忧。
三、心理健康现状的对策研究
针对目前学校的高一学生存在的这些情况,我们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可采取如下的措施:
(一)在学校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工作
心理辅导工作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管理体系,由学校主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分管,政教处牵头,实行以德育课教师、班主任和共青团干部为主体,专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辅导工作体制。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辅导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辅导工作的网络和体系。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对全体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教务处在高一的总课表中,在每个班每周都开设了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心理老师,可以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制定一套整体的心理素质训练培养方案,对学生的心理进行积极的训练和培养,根据学生不同时期的心理状况采取,不同的心理教育方法,以达到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有效的疏通的目的。
2.开展心理辅导活动。具体形式有:
(1)开通电话辅导。利用电话,直接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也不和老师见面,保护了学生的隐私,可以及时解决他们遇见的一些心理问题。
(2)开通心理辅导信箱。利用书信解答学生的问题。这样的好处是学生可以详尽描述自己想解决的问题,心理辅导教师针对学生信中提出的问题,反复思考对策,然后用精炼的语言给学生回信。学生收信后可反复阅读,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形式在学生中比较受欢迎。
(3)当面咨询。学校开辟了聊天室,由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当面回答来访学生的问题。这种方法的好处是辅导教师得到的信息全面、具体,可以随机应变的采取相应的措施,较令学生信服,效果也较好。
(4)开通网上辅导的形式。这主要是心理辅导老师将自己的邮件和QQ号码告诉给学生,有的学生有什么心理困扰的时候,可以将它写好以后以邮件的形式或者以QQ留言的形式,发给心理辅导老师,这样也有利于学生将自己的话给说出来,这种方法普及的程度没有写信这么方便,这只是对一部分学生比较方便的时候使用的,同时这种方 5
式使学生更能将真实的我说出来。
3.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在我们学校有一块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板,我们定期的给更换宣传板的内容。同时也在学校不定期的开展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知识。
4.培训一批协助心理辅导的学生心理保健员,定期进行培训活动,充分发挥心理保健员的能力和作用。心理辅导员主要是在每班选一个对心理健康特别感兴趣,也愿意帮助别人的人来承担。主要的任务就是将本班最近学生出现的一些新的情况,或者需要做哪方面的辅导教育工作,及时向心理辅导教师汇报,让老师的工作开展得更有针对性。
5.开设“心灵驿站”电台。利用学校广播站,开设名为“心灵驿站”的心理健康教育栏目,每周一次对全校师生广播,电台设有“心理天地”、“心海导航”、、“人生哲理”、“开心乐园”等栏目,由心理辅导老师、电台编辑、播音员等共同收集素材,撰写稿件,系统介绍心理健康的知识,用充满哲理的故事启迪学生,解答学生在心理咨询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二)在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以教学为主,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方式之一就是将它渗透到各科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规律来进行教学,在各科教学中有意识地向学生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尤其是学习心理方面的常识,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心理规律,从而有效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
(三)加强家庭教育,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
学校尽可能的利用好家长这块阵地,在家长会上学校要指导家长转变教育子女的观念,让家长也了解一些心理健康的基本常识以及心理将抗教育的一些方法。注重家长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家庭心理健康的环境,同时也可以向家长散发家教宣传资料等等。
总之,面对高中生的一些心理上的困扰,普遍存在的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都应善于观察他们的细小变化,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制止,这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它还需要我们在理论上、实践上进一步去探索、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