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少年儿童在音乐欣赏中的审美联觉解读
浅析少年儿童在音乐欣赏中的审美联觉
闫
春
浅析少年儿童在音乐欣赏中的审美联觉
联觉,是指一种感受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音乐艺术的审美联觉是按着音的传递方式进行的,即由发音体振动--音波--音波对听觉器官的影响--听觉神经传递大脑,然后引起生理的感受。少年儿童正处于对外部事物,特别是对音响刺激敏感期,他们认识和理解事物时带有明显捕捉性,喜欢与具体的形象联系在一起,因此,在音乐欣赏时易产生情感、意象、色彩、嗅觉等审美联觉。
一、少年儿童在音乐欣赏中的情感联觉
情感,是人对现实的对象和现象是否适合人的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体验。
音乐欣赏中的情感联觉是最常见的视听联觉,即在声音刺激下产生的视觉形象,通过审美的听觉活动,对审美对象产生或是愉悦、或是痛苦、哀伤、恐惧等心理反应。如《美丽的太阳花》、《快乐的节日》、《我们的田野》等少儿歌曲,那优美的旋律、轻快的节奏、明亮的音调会使少年儿童槽不自禁地进入歌曲的情境之中,引发愉悦心理。交响童话《彼得与狼》是一首用不同乐器的演奏来描绘和刻画人物、动物的性格、动态和故事情节的乐曲。其中主人公彼得是用弦乐演奏来表现的,那明快活泼和富于进行曲的曲调,给人以异常清新的感觉,描绘出了彼得的聪明可爱和勇敢。当三支圆号以浓重的和声奏出阴森可怕的狼嚎时,使学生会顿时感到毛骨惊然产生一种恐惧心理。可见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的变化,会使一首乐曲的情绪、形象等发生变化,它带给欣赏者的情感联觉不尽相同,所受到的教育也就不同。就是在同一首作品欣赏之后,学生表现出的联觉反应也是有差异的。这些足以说明,学生在音乐欣赏中的喜、怨、哀、乐是随着乐曲所提供的情绪特征而产生着不同的情感联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引发学生的知觉形式直接反映教学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统一的知觉表象,产生整体认识上的感受,使情感意识得到升华,以美的事物,美的形象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使其得到情感上的共鸣和陶冶。
二、少年儿童在音乐欣赏中的意象联觉
心理学中的意象,是指头脑中所保持的关于事物的映象。音乐是通过 声音直接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它的存在是可闻而不可见的,声音虽然视不可见,但它是自然的产物,它与人的日常生活心理反应联系在一起,所以当人听到一种声音时,总是造成并非只有一种声音存在的综合反应关系。可见声音与形象是完全互通的。在教学中教师合理地利用教法手段和教具,学生的欣赏联觉会伴随着美妙而动听的声音,在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的画面上激起视觉与意象的连锁反应。如筝独奏曲《渔舟唱晚》,唤起了学生们许多形象记忆。“我们好象看见渔舟击水扬帆摇橹如飞,浪花园溅,流水声、渔歌声此起彼落,相互交织,呈现出的是一 片欢畅、热闹的场面”。由此可见,音乐与绘画是互相渗透的。音乐可以借助于这种外在形式,帮助欣赏者特别是儿童对作品的理解,激发他们的某种心理感受,同时又培养了儿童对创造美的追求。流动的音乐线条能深刻揭示人们的内心世界,唤起欣赏者的形象记忆,诱导人们通过自己的心理活动来获得鲜明生动的意象联觉。
三、少年儿童在音乐欣赏中的色彩联觉
我们知道,色彩奥妙无穷,万物皆备,使人亢奋、愉悦、心神爽畅;也能驱人压抑、哀愁、情思郁悒。音乐欣赏中的色彩联觉是视觉和听觉相互作用于人的心理所产生的移情作用。它通过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等变化造成并非一种声音的色彩感,借助这些色彩的交织得到心理上的某种享受。
音乐欣赏中的色听现象,也是普遍的联觉形式。如一种声音,某一旋律片断,都可以唤起你的某种色彩意象。再细一点看,音乐欣赏中的色听联觉可分为声乐色听和器乐色听两种。声乐色听联觉,是用人声来表现歌曲的情感和意境,使学生在歌词和曲调的有机结合下,产生某种色象。如曲调优美、节奏欢快的《七色光之歌》,词作家李幼容首先给孩子们视觉上提供了七个基本色象,红、黄、青、蓝、绿、橙、紫,在旋律、节奏与歌词的呼应下,构成声、色并貌的七个美丽花环,使学生仿佛置身于色彩世界中。器乐联觉,是由某种器乐通过自身固有的音色、音质、音域等唤起欣赏者的某种色听。如唢呐独奏《百鸟朝凤》,用它那特有的音色、风格特点加之演奏者演奏技巧,把生活在绿色森林中的鸟儿刻面得淋漓尽致,不时地在学生视野中展现,那黄鹂、百灵鸟、小黑燕、蓝孔雀、黄腊嘴等鸟的颜色、叫声与姿态,把学生带到那色彩斑斓的梦幻与现实意境之中。可见,音乐欣赏中的色象,就是听者在视觉上引起的一种色听联觉。音乐教学中,还可以利用教学挂图、教师的简笔书画等,这些都有助于学生产生色
彩联觉。
四、少年儿童在音乐欣赏中的嗅觉联觉
在音乐欣赏中,不仅具有色彩感,而且有些作品还能引起欣赏者的嗅觉反应。
如人们往往称某一位歌唱家歌唱得“甜”,某一些曲子有“甜味”,或者“生硬”,或者“软绵绵”等,这些都是听觉与味觉、听觉与触觉的反应。比如,一首反映农村生活的儿童歌曲《小瓜棚》,当听到或唱到“我的瓜有多么好,十里以外香味浓。”时,孩子们情不自禁地张开鼻孔,用力地闻着瓜的芳香,嘴里似有垂诞欲滴的模样。又如活泼而抒情的《摘草莓》时时激发学生生理反应,大有望梅止渴之感。总之,音乐审美联觉,是实现学校审美教育的一种手段。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第二篇:在少年儿童画展色彩缤纷的画幅中
在少年儿童画展色彩缤纷的画幅中,我看到一幅没有色彩,线条也极为简单的画,那是一幅盲童的画。雪白的纸上,用圆珠笔画着一个太阳,照耀着一座小屋,小屋前有一条小溪,还有一棵高大的树。寥寥几笔,勾画了一个和平幸福的人家。从这里走过的人,都会停下脚步仔细地看着这张没有色彩的极为简单的画,看得那么久。
他们不但是看这张画,好像是透过这张画,看到了这个盲童的心灵。
1、从文中找出反义词。
复杂()痛苦()矮小()战争()
2、用
“
简
单
”
写
一
句
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画出画的内容。
4、人们为什么都仔细看着这张没有色彩的极为简单的画?从这幅画可以看出这个盲童是个怎样的孩子?
船 底 鱼
在辽阔的海洋中,生活着一种中小型的鱼—— 鱼印(yìn)。鱼印的体型长得苗条匀称。它行动敏捷,善于游泳,性格活泼,并具有吸附在大型的鲨鱼、海龟、鲸的腹部或船底的习惯。所以,人们称它为船底鱼。
鱼印吸附在物体上,在周游四海的过程中,遇上了饵(ěr)料丰富的海区或者见到它的“船主”——大型鲨鱼捕食时吃剩下来的一些残食,就悄悄地离开自己乘的“船”,去吃上一顿可口的美餐。然后,再寻找一条新“船”,继续前进。一旦找不到“船”,它便吸附在附近的礁石及其他固定的物体上,作短暂休息。这时,它的细长的尾巴,似海藻随海流飘动,以此引诱鱼类,待有良机,继续吸附上新“船”。鱼印在大海中乘船周游,不仅省力气,而且还靠着船只和鲨鱼等大型海洋动物的威力免受敌害侵袭,真是一举两得的美事!
1、写出下列各词的反义词。
前进()
短暂()
附近()
2、理解带点的字,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良机:
周游:
掩(yǎn)耳盗(dào)铃
从前有一个人,看见人家大门上挂着一个铃铛(dāng),想把它偷(tōu)走。他明明知道,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碰(pâng),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可是他想:“如果把耳朵掩住,响声就听不见了吗?”他掩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没想到手刚碰到铃铛,他就被人发觉了。
1、文中哪一句话写出了“掩耳盗铃”的意思?用“
”画出来。
2、选择正确的答案,在括号里面“√”。
《掩耳盗铃》这则寓言告诉我们:
(1)偷别人的东西时,光把耳朵掩起来是不够的。()
(2)自己欺骗自己的想法和做法都是十分愚蠢的。()
(3)放在外面的东西一定要防止人偷窃。()
学会感恩
在林中小道上走着两个人——爷爷和小孩。天很热,他们多么想喝口水啊。旅行者走到一条小河旁。(清 青)凉的河水发出(青青 轻轻)的潺(chán)潺声。他们弯下身子,喝了起来。
“谢谢你,小河。”爷爷说。男孩笑了起来。
“您为什么要对小河说‘谢谢’?”他问爷爷,“要知道,小河不是活人,它听不到您的话,也不会接受您的感谢。”
“是这样,如果狼喝了小河的水,它是不会说‘谢谢’的。而我们不是狼,我们是人。你知道吗,为什么人要说‘谢谢’?好好想一想,谁(须 需)要这个词?”
小男孩(沉 陈)思起来了。他还有的是时间。他的路还很长很长很长„„
1、用“\”画掉括号里使用不正确的字。
2、文中的爷爷向谁感恩?
3、按要求选择正确的答案,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1)文章的结尾“他的路还很长很长„„”中的路指的是()。A.前面的林阴路 B.人生之路
(2)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想一想男孩笑的原因是()。A.爷爷知道感恩 B.爷爷做法愚笨
4、本文主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第三篇:幼儿园论文音乐审美感知力论文:在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中如何促进师幼互动
幼儿园论文音乐审美感知力论文:在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中
如何促进师幼互动
内容摘要:教育首先是一种关系,是一种人际关系,是一种情感关系。一切有效的教育都是在教师与幼儿以情感为纽带所建立起来的关系基础之上进行的。因此,幼儿的学习就来源于幼儿和教师之间积极有效的互动,如果离开了师幼互动,教育将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情。而艺术教育更是离不开教师和幼儿之间的有效互动。师生互动是一个双向建构的过程,不仅使幼儿能从活动中感受到自己的主体位置以及自主、自由地参与学习的权利,同样,老师也可以从师生互动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国内外很多教育研究者也普遍认同,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具有明显的情感性特征,良好的师幼关系对于儿童安全感、自信心及其对事物的积极探索态度的形成是必不可少的良方。
关键词:幼儿园 音乐欣赏活动 师幼互动 音乐审美感知力
幼儿音乐欣赏活动是幼儿通过倾听音乐作品进行感受、理解和初步鉴赏的一种音乐审美活动,是幼儿园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目前幼儿园的音乐教育仍然跳不出“幼儿围着教师转”的模式,特别在感受、表现音乐的活动中,教师的主观行为依然起着决定作用,幼儿的所感、所想、所为常常并非源于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与认识,而是教师思想与意志的巧
妙强加。那么,如何通过良好的师幼互动行为,在音乐欣赏活动中调动孩子的自发参与、自主学习、自由表达,从而使孩子喜欢并热爱上音乐欣赏活动、提高音乐欣赏能力,成为笔者的探索课题。三年来,笔者通过制定一系列教学策略,创设相应环境、氛围,提高了幼儿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表现力。以下是笔者在音乐欣赏活动中促进师幼互动的具体做法。
一、把握教学活动中双主体的原则,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主意识和思维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幼儿是学习的主体,同时,教师与幼儿又互为“抛接球”的双方,在活动过程中相互促进,共同将教学活动推进、延展。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幼儿是双主体的关系,而在传统的幼儿园教育中,师生之间通常是建立在以权威教育为基本特征的互动关系上的。在这种权威式的教育中,儿童经常处在一种被动的单纯受教育的地位,教师处于一种控制儿童的地位,故师生之间难以建立积极、有效的沟通与互动关系,最终使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案或课程趋于失败,不利于幼儿从小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形成健全的个性品质。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成人化的审美趣味和评价标准,充分地相信和尊重每一位幼儿,提供自由、宽松、信息量大而且充满创造气氛的学习环境。鼓励幼儿自由想象和创造,激发幼
儿用情感去体验美、创造美,接纳幼儿所表达的情感,使幼儿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如音乐欣赏《小老鼠舞会》中,笔者带领孩子们以小老鼠的角色进入游戏情境,重温《小老鼠舞会》的故事,并引导幼儿大胆想象,表现出“老鼠出洞”“开舞会”“喝醉酒”的不同动态、形象。引导幼儿倾听音乐的情绪感受、体会“老鼠”处于不同情境时的心情和状态,并鼓励幼儿尝试表现,在充分理解、掌握乐曲结构和情绪后与孩子们相互用眉笔在脸上画上胡须、涂上口红、抹上“醉酒”的腮红,随着音乐快乐地表演。由游戏贯穿的整堂音乐欣赏活动中幼儿是愉悦的,他们自主参与,处于不断的思维、想象和创作中。
二、多管齐下,促进幼儿理解音乐语言,提高幼儿音乐审美感知能力
音乐欣赏活动的乐曲作品本是抽象而模糊的,而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的,因此从审美感知结构的整体性出发,结合幼儿缺乏一定的知识经验和音乐经验的年龄特点,在音乐欣赏活动中,笔者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多样的手段辅助,将听、想、说、唱、动、奏等方式融合,多渠道、多形式体验,让幼儿在与各种教学手段的有效互动中自由表现音乐,从而提升幼儿感受音乐、理解乐曲的能力。
第一,塑造音乐形象,引导观察、启发想象,使幼儿在听觉感知的基础上,发挥视觉的作用,营造“故事感”和“画
面感”,帮助其理解乐曲的内容,发展其想象力和创造力。
音乐语言是一整套表达情感的音乐体系。了解和熟悉音乐语言,对幼儿来讲要从音乐形象入手,借助音乐形象,解读音乐作品,促进幼儿理解能力、想象力的发展。如在大班上学期欣赏音乐《春天的雪人》时,笔者根据乐曲旋律和情绪创编了一个关于小雪人从诞生的快乐到历经融化的悲伤故事并制作了一个精美的课件。在欣赏中,笔者让幼儿一边看课件一边就画面内容展开想象并讲述。生动有趣的画面加上讲解,创设了形声并茂的情景,幼儿兴趣浓厚。当看到下雪了小动物们在雪地里堆雪人时,他们愉快地点头微笑;看到雪人们和小动物们愉快地跳舞时,他们欢欣地拍手;看到小雪人融化时,他们忧伤地皱起了眉头。最后,小雪人融化、水汽蒸发上升凝结成白云竟又能和小动物们游戏时,他们欢呼了起来。这时,笔者及时引导幼儿:“这个故事被编成一首乐曲,你们听一听,这首乐曲可分为几段,每一段分别在讲述什么情节?为什么?”由于有先前故事及画面的铺垫,幼儿很快地理解了a-b-a三段式的乐曲结构,并热烈地讨论如何结合故事内容运用适当的表情、动作表现出不同的音乐情绪。最后,幼儿自由分工,选择事先准备好的各种表演小道具,随着音乐自由创作表演。
第二,发挥语言表达的重要作用,引导幼儿交流分享对音乐的特殊体验,从而表达他们的独创性,促进幼儿理解音
乐作品,激发其想象力、创造力。
在音乐欣赏活动中,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并积极给予肯定和赞赏,将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激起孩子们表述和表现的欲望。如在欣赏音乐作品《巨人的花园》时,笔者先以童话小故事引入,描述了巨人的花园多么的美丽,小朋友们在巨人的花园里玩耍时多么的快乐,可是巨人却强壮而凶悍,总是赶跑快乐游戏的孩子们。然后引导孩子们倾听音乐,感受老师提出的问题:“这首曲子可以分为几段?哪一段表示小朋友们在花园里快乐玩耍?哪一段表示巨人生气地驱赶小朋友们?为什么?”“你觉得小朋友们在花园里都在做些什么?巨人来了他会做些什么事?”然后,老师启发幼儿将感受和想法表达出来:“a段非常轻快、有力,我觉得表示小朋友们在花园里蹦蹦跳跳,非常快乐!”“我觉得a段听起来非常欢快,肯定是小朋友们都在花园里捉迷藏,有的躲在大大的树丛后面,有的躲在粗粗的树干后面„„”“a段的音乐很轻快很活泼,我好像看到小朋友们围在一起唱歌跳舞,他们坐在草地上,拍着手„„”“b段音乐感觉很沉闷,一定是巨人来了,他正生着气,握着拳头,很凶的样子,瞪大了眼睛向着小朋友们走来„„”幼儿依据音乐的旋律,结合笔者营造的童话故事氛围,自由地说出自己奇妙的想法。这不但有助于迅速理解、掌握音乐的段式结构,更通过交流丰盈了想象,使音乐作品更立体、更生动。通过不断的启发、引导、鼓励、支持和肯定,平时不爱开口的幼儿或者缺乏自信心的幼儿都能逐步参与进来,讲述自己对音乐的感受。
第三,体验式欣赏。用肢体语言感受和展现对音乐的认知和理解,提供让幼儿展示个人音乐见解的舞台,促进幼儿表现力的提升。
音乐欣赏包含了欣赏性和创造性。笔者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尽量为幼儿创设一个自由、自主的空间,使每个幼儿都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喜好、特长参与活动,进行自由想象、表现和创作。如在欣赏《龟兔赛跑》乐曲时,笔者除了制作相应的课件,更布置了森林赛道的场景,以带领幼儿参加“森林长跑运动会”的形式使幼儿自然地融入情境。在欣赏、交流和感知乐曲内容及结构后,让幼儿自由地扮演角色,在场景中倾听音乐进行表演,使幼儿在参与表演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乐曲的感知和理解。
第四,注重区域教学中的个别指导,提供师幼互动的机会。
幼儿园区域活动是针对幼儿的特点所采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在区域教学中,由于人数少了,教师与幼儿之间有了更多互动的机会,教师可以有目的地与个别孩子进行交流,倾听和引导幼儿。为了让幼儿充满欣赏乐曲的热情,满足幼儿对音乐欣赏活动的期待,笔者专门在区域活动中开辟了“音乐欣赏区”。
在“音乐欣赏区”中,笔者为不同水平的幼儿准备了丰富的表演辅助材料,如在欣赏完乐曲《小小理发师》后,笔者在“音乐欣赏区”中投放了“角色区”中的洗发盆、洗发水、大围巾和硬纸皮剪刀等易于操作的材料,让幼儿在熟悉乐曲后一边倾听乐曲一边相互随乐曲的节奏、情绪进行表演,为幼儿提供了自由表现的空间。活动时,幼儿对这些材料产生了有意识的联想,得到了创新的满足。在幼儿的活动过程中,笔者及时,给予适度的引导,如“舒缓的旋律时,理发师除了抖抖大毛巾、扬扬梳子,还会做些什么事呢?”鼓励他们大胆地创新。幼儿在“音乐欣赏区”中满足了自主活动的需求,充满了欣赏乐曲、表现乐曲的热情,对下一次的音乐欣赏活动也就充满了期待。
通过三年的培养和熏陶,幼儿不但喜欢上了音乐,而且在欣赏与感知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中开阔了音乐视野。音乐欣赏活动中良好的师幼互动更提升了幼儿感受、理解、表达、表现音乐的能力,提升了创造性思维。由此及彼,在其他活动中他们同样学会了多角度考虑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师生感情也更融洽了。
参考文献:
[1]顾天祯.教育科学研究入门[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2]刘晶波.师幼互动行为研究[m].南京范大学出版社,1999.[3]许卓娅.幼儿园音乐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4]陈茹.开启音乐欣赏的另一扇门[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6).
第四篇:解读电影《活着》的审美
解读电影《活着》的审美
摘要:电影《活着》通过对深刻的思想意蕴、画面、造型、色彩等一系列因素进行创造性的美学处理和表现,形成了与众不同的艺术风貌,带给人们特殊的审美体验。本文对张艺谋影视作品《活着》从审美内容和电影画面、色彩三个方面进行了解读。关 键 词:活着
电影画面
电影色彩
引言
电影《活着》是张艺谋导演的代表作品之一。《活着》之所以能够引起观众的心理接受,这无疑和它本身所具有的审美特性有关,其深刻的思想主题、深沉凝重的画面、与思想意蕴相配合的色彩以及低沉悲凉的音乐都给这部电影带来了强烈的艺术力量。
审美属于人类的特性,而这种特性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是事物对立与统一的极好证明。审美作为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审美价值是客观事物所具备的能满足人的审美需要、引起人的审美感受、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和审美教育的实践价值和精神意义。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表现人类的精神追求的视觉形式,是人们对审美需求的一种表现。在电影的制作过程中,画面、声音等等都要经过艺术家的加工处理后最后重新表现出来。动画画面与音乐作为一种模拟自然的工具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和自然界相同的视觉属性,同样使用它的过程也是一个加工制作的过程,在电影视觉产生的过程和结果上有所不同,但是其本质是完全相同的。而不同的是它本身的产生已经是人类对客观世界总结上升后的产物,但在电影画面的制作中人们更加渴望得到经过艺术加工的真实。所谓艺术加工的真实就是要完全符合人类审美经验并且在人类已有的视觉经验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的真实,基于这样的状态之下,动画画面与音乐对电影视觉审美方面的指导暂时只能到达一定程度,但是即使这样的状态也已经制造了无数的视觉神话。
电影画面的逼真性
张艺谋对于影片的画面和色彩特别重视。中国电影审美观念根源于对社会现实的认识与批判,美来自生活的观念造就了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的坚实传统电影在其艺术形象的直观下,之所以能使受众获得深切的生命体验与审美满足,正是因为电影艺术的审美特性:高度逼真性。电影艺术的审美特性决定了受众在电影艺术的世界中,几乎可以同样经历生命意志的考验,经历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感受到的各种生命历程和生命体验,而且还能经历和享受在现实的生命行为中不可能实现的,精神世界所期盼所想象的任何生命行为和生命盼望。然而,能带来这一切真切的生命体验的最根本原因,就在于电影艺术与其他艺术种类不同的审美特性:高度的逼真性。
在《活着》中,记录的是中国半个世纪的历史,是成为了过去、一去不复返的各种事件。故事被放在了明确的历史背景下,偶然的故事有着必然的悲剧性背景,所有人物的死亡都变成了具有社会性的非正常死亡,死亡的原因皆出于历史必然:在老爷子死亡的段落中,张艺谋花了浓重的笔墨描绘纨垮子弟的胡闹,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旧身份的必然沦落。福贵得知母亲去世,在小说中是说“我站在门口脑袋一垂,眼泪便刷刷地流了出来”,张艺谋却硬是将母亲的去世与时代联系在了一起“说起来那天,我和春生正给解放军唱戏呢”、“多亏政府照顾,把老娘给入土了”。有庆的死与“大跃进”“大炼钢铁”直接相关,区长开车是为了来学校检查炼钢,有庆去学校是因为要炼钢铁,而福贵坚持让有庆去学校是因为“大炼钢铁是全民动员,咱可不能落后啊”。凤霞的死则归结于文化大革命中,红卫兵占领了医院,医生都被拉出去批斗了,在心高气盛年轻的红卫兵没有经验的接生中,凤霞的生命被耽误掉了。这样一来,一系列人的死亡都有了社会———历史的原因。因为时代特定,福贵一家曲折而又平凡的一生就完全变成映射中国几十年苦难而又荒诞历史的工具。这段历史过去了,张艺谋想通过电影表达的就是他对这段逝去历史的反思。那么张艺谋对真实的定义便为再现现实,着力在影片中再现这段过去的历史,即追求所谓“事像”的真实。但是电影中要跨越的历史长度非常大,而电影的时间有限,他不可能深入和穷尽,所以为了让浓缩了的历史看上去逼真,张艺谋将历史简单化,抽出了历史中最富有特征的东西一一加以表现。正是在这样一种态度下,影片中加入了许多小说中没有的人为痕迹很浓的象征造型,来体现一个特定的时代。比如每个段落开始时收音机里的广播内容、每个时代片中人物的衣着和行为特色、战争场面中庞大的共产党军队与三两个国军之间反差巨大的不平衡构图、大跃进火红色的色彩、文化大革命中巨大的毛主席头像„„张艺谋找到了历史中可能存在过的元素,将它们放大后注入到他的影片中,从而完成他对“事像”真实的构筑。
《活着》的色彩
有色电影的出现,色彩便开始作为一种元素、手段与风格进入了银幕的世界。色彩首先增强了电影对现实世界的再现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同时色彩也是表现人物、表达情感的艺术手段。色彩在电影中的运用,拓展了电影的表现形式,增强了电影的视觉效果,丰富了电影的艺术风格。著名摄影师斯托拉罗曾经说过:“色彩是电影语言的一部分,我们使用色彩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感受。就像运用光与影象征生与死的冲突一样。”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观众的欣赏水平的日益提高,色彩变成了无可取代的电影艺术语言,既传递情感,又表现思想;既烘托气氛,又体现风格。电影的构图、光线、色彩等基本元素和手法都和绘画、雕塑相近,影像的语言系统在形成时继承了美术的大量经验,这就造成了电影和美术在视觉艺术符号方面密切而深入的关系,这种联系在色彩中体现得很明显,使电影更加贴近自然。同时作为电影观赏语言最外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色彩成就了中外电影人的梦想,激发了观众的审美趣味。对电影的叙事、造型等都有一定的影响,色彩的运用与心理和文化结合,成为自由的创作元素,从而更合乎艺术创作的规律。《活着》中的主体色彩有三种:黄、红、灰蓝。毋庸置疑,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偏爱色彩、钟爱大色块儿的应用,尤其偏爱红色。在本部电影中,亦有所体现。贯穿于整部影片中的红色,构成了最为引人注目的基调演职人员的介绍采用蓝字,而《片名》选用大红字体,片名几乎强行闯进人们的视线,铺张的红色跃入眼帘,导演红色映象征服的场面。赌场中浮现的红色不限于福贵的账目,形形色色的大红灯笼、红色的蜡烛、骰子、红色的指印„„福贵的生活已经被红色填充。黑白照片的出现以及结尾字幕的回归,标志着红色的退场„„通过张艺谋的分时叙事,红色在整个影片中是语意独特,寓意相关的重要手段。影片中的红色成为共产主义的同义语。影片的前部,红色作为共产主义政权到来之前的过渡和先兆。很多事物都穿插着红色的象素,赌场,人物的服饰,皮影,一切集中到不可避免的政权。影片的结尾,红色的退场,最后归于那幅家庭的照片,寓意贯穿前后。张艺谋在他的电影中调动美学的因素营造红色的氛围,意味深长。从开始的到结束时的字幕,耐人寻味。而当福贵的女儿在医院因难产而死去的场面,整个色调又是灰蓝色的,这种色调有一种凄怆和悲凉的一位在里面,和故事情节氛围紧密联系,很好的衬托了家珍、福贵的心情以及他们的悲剧命运,与人物心理相契合,同时也与观众的审美心理相契合。
电影《活着》就是这样一部集深刻的内容和精湛的艺术表现于一身的作品,显示了导演非凡的创造力,同时也满足了观众的审美需求,引起观众的生命思考,在这一方面是成功的。
参考文献
1、《余华谈<活着>》
2、《活着——从余华到张艺谋》
3、《电影艺术的色彩审美功能》
4、《论中国电影美学的建构》
5、《直面现实的艺术审美深度》
第五篇:在音乐欣赏中感悟、想象、表现音乐
在音乐欣赏中感悟、想象、表现音乐
马克思曾经说过:“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由此可见,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音乐欣赏能力,音乐的美感就不能为学生所感觉,音乐本身也会黯然失色。那么,如何在音乐欣赏中感受音乐、想象音乐、表现音乐呢?下面谈谈我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在音乐欣赏中感悟音乐
音乐欣赏教学就是让学生听赏各式各类的音乐作品,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对音乐的感悟过程。在对音乐的感悟中,通过教师的引导,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其中包括对音乐要素的感受力、对音乐风格的感受力及对音乐情境意象的感受力等。在培养这些感受力的同时,使学生的人格情操得以陶冶。
例如《口哨与小狗》,乐曲用模拟手法使音乐产生直观听觉形象。在欣赏作品时,我看到很多学生和着那诙谐、活泼的音乐旋律,随心所欲地摇晃着脑袋,扭动着身体,一副顽皮、神气的样子,自己仿佛就是音乐中的小主人,吹着欢快的口哨,心爱的小狗在其身边摇着尾巴,跳来跳去。我不禁为学生的音乐感受力所感动。
音乐欣赏不应该只把学生拘泥于室内的学习,应当让他们回归生活,走进自然,在大自然中体味音乐的存在。比如:课外郊游时,带领同学们在森林里漫步,树叶沙沙作响,小溪欢快地流淌,鸟儿放声歌唱,这不就是大自然演奏出的美妙乐曲吗?在不知不觉中,同学们都随着这美妙的自然音响哼唱起来,曲调清新、自然、淳朴,他们感受到了音乐的存在,生活的美好,脸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
二、在音乐欣赏中想象音乐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推动世界,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少年儿童的想象力是一把开启心灵的钥匙,通过它可以使灵感得到创造性的发挥。因此,作为素质教育的音乐欣赏教学,必须舍弃一些单调、枯燥、令学生感到厌烦的内容和模式,必须是使受教育者在良好的心态、轻松的气氛和愉快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实施的。
如在欣赏《丰收之歌》前,我先让学生想象一下秋天的景色,接着播放丰收景象的flash,学生们看到了田野上庄稼都已成熟了,人们在忙着收割,果园里甜美的水果挂满枝头,人们正在忙着采摘,一片丰收喜悦的景象。学生仿佛置身其间,感受到成熟果实的香味,脸上也露出了像秋天一样的灿烂笑容,并且加深了对歌曲内容的理解。然后再次欣赏歌曲时,学生们很快地进入歌曲的意境之中,愉快地进入歌曲听赏,并试着用打击乐器随歌声进行伴奏,进一步体验秋天丰收的喜悦。
三、在音乐欣赏中表现音乐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天生活泼、好玩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而他们对音乐的感受总是通过各种动作表现出来。要提高音乐课的教学质量,应根据儿童好动、好游戏的心理特点,把少儿的音乐欣赏与游戏、舞蹈有机结合起来,把抽象的音乐欣赏转化成生动有趣的游戏、舞蹈,使之形象化、具体化,让少儿通过自身的活动,把听、视、触等各种感觉活动和运动、唱歌、表演、游戏、舞蹈等结合起来,从而把他们从座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既动口、动手、动脚,也要动脑,蹦蹦跳跳地进入音乐世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音乐知识和技能,培养思维能力,同时也受到美的熏陶。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音乐与表演是密不可分的,通过有声有色的表演能够更好地表现歌曲中的内容。比如《快乐的诺苏》是根据彝族民间音乐改编的弹拨乐合奏曲。在欣赏教学前,我先让学生听着音乐,说说自己所了解到的知识,并及时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接着播放一些彝族歌舞给学生看,激发学生喜爱彝族音乐和歌舞的情感。然后让学生穿着彝族服装,戴上头饰,扮演成“彝族小朋友”,跟着音乐跳起欢乐的舞蹈。游戏表演进行的顺利而愉快,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在分组表演后,同学们很快掌握了这首欢快热烈而又轻松活泼的民族乐曲。一次,我让学生们一边欣赏《我是人民的小骑兵》,一边编排舞蹈动作,全班几十个人编了几十个小舞蹈,尽管有的大同小异,有的动作也欠优美,但我还是表扬和鼓励了他们,因为这毕竟是他们的心血,他们自己的“作品”。作为教师要精心地耕耘和栽培,让孩子们幼小心灵中播下的创作种子得以生根、开花、结果。
现代课堂教学论认为,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勇于创作是创新教育的真谛。我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千方百计地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起来,把较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去感悟、去想像、去表现,创设一个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艺术探索和大胆实践中,具备“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在“音乐王国”中做“自由天使”,让学生真正成为音乐创作的探索者,在广阔的艺术道路上漫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