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在教育中因材施教解读
如何在教育中因材施教
【摘要】“因材施教”在教育教学中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法。有质量,有目的,有计划地教学,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智力是影响学生学习的最重要的认知因素,学生在接受学习过程中又有自己偏好的风格特点。本文主要从智力差异和认知风格的差异来浅述如何在教育中进行因材施教。
【关键词】因材施教 智力差异 认知风格 学习风格
一、概念的理解
1、因材施教
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出处《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2、智力的差异
智力差异包括年龄差异、类型差异、水平差异和性别差异。个体智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发展,在这个过程当中每个人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对于不同年龄的人来说,每个阶段的智力水平都不相同。每一类型的人,智力水平发展都有其独特的优势所在。水平差异中,经研究表明,人的智力分布近似常态分布,有些人智力发展水平较高,有些人智力发展水平较低,而大部分的人智力属于中等水平。对于性别差异这个方面,一般认为男女智力总体上无差异。但由于社会文化、父母对男女儿童不同的期望与教养方式等因素影响,男女智力不同方面存在着某些差异。
3、认知风格
认知风格又称认知方式,指个体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
个体的认知风格具有两个重要特性:第一。持久性,即一个人的认知风格一旦形成,在时间上就具有相对稳定的特征;第二,一致性,即一个人的认知风格在完成类似的任务时始终表现出这种稳定性。认知风格与个体的个性特征有关。
4、学习风格
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学习风格,就像各自的签名一样与众不同,它既反映出个体独特的生理特征,又反映出个体受环境影响的痕迹。
二、因材施教在教育中的意义
由于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个体差异,要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在教育中既要把握学生整体性特征,又要顾及学生个性化特点。因此,实施因材施教原则是十分必要的。充分认识学生发展的潜在性、独特性与差异性,不将学生看死,定型化,为学生发展可能的实现提供,创造各种条件,注意克服教育中追求趋向,整齐划一的弊病。
首先,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性,需要实行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能更好地促进其自身的发展。由于遗传基因的不同以及生活的环境和所受教育的程度不同,人的资质千差万别。如有的人,他的在智力表现上的类型为艺术型、思维型与中间型,那么艺术型的人在感知方面具有印象鲜明的特点,在记忆方面易于记忆图形、颜色、声音等直观材料,在思维方面富于形象性,想象丰富,而且具有高度的情绪易感性。然而,有些人则对细节感知清晰,但概括性和整体性不够,还有些是视觉记忆效果最好,或者听觉效果最好的,运动觉型的人有运动觉参加时记忆效果最理想。由于每个人都不可能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不可能用同样的速度到达相同的终点。所以,我们要积极发现差异、研究差异、发展个体的特长,为各种人才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多元化的社会,需要多方面的人才。社会的进步,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尤其近年来又兴起了很多的新兴产业,需要不同特长的人才进行工作,我们必须“因材施教”。社会经济的多元化,对于教育来说,也是一个重大的变革,要服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社会培养更多适合的人才。
第三,“因材施教”是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具体落实。在学校教育中,“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本”,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发展,重视其自身的优势,将“以人为本”这个教育理念真正落到实处。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教育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就是要坚持“以育人为本”,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质,尽量满足人的教育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育“关照和促进生命发展,提升生命质量”的功能。
三、如何进行因材施教
(一)适应智力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制下的因材施教(1)按能力分班教学
我国从初中开始分有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里面还分有重点班和普通班。分班教学的好处就是能安排水平相当的学生一起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由于学生相互之间水平相差不大,学习交流起来效果较好。教师也可以根据班级的整体水平,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实施有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提高学习效果。(2)班内分层教学
更甚于,有些学校采取小班制教学,一个班就20多个学生,老师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辅导,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有个典型的案例,广州市的某间中学,由于学生人数较少,老师在上课的时候采取小组分化的形式,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分组教学。这样,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对于适合自己智力水平阶段的知识内容,就相对较容易接受,学习的效果较明显。同质分组有利于缩小班内学生之间的差距,便于用统一的进度和方法进行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以上两种性质上都是同质分组。同质分组是按照学生的智力或知识程度分校、分班或分组,最早用来解决同一班级学生智力和知识程度差距悬殊的方法之一。然而,同质分组也存在着许多局限性。第一,很难找到理想的分组标准。以智商分组只适应小学低年级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智力和知识发展不完全同步,智商相同的学生,智商水平仍可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若以知识的程度分组,由于学生各科成绩不等,很难形成对各个学科成绩的一致评价。第二,同质分组会在客观上给学生贴上了不同等级的标签,对于程度等级高的学生来说,容易产生“高人一等”的观念,然而对于程度等级低的学生,增加了他们的自卑心理,容易产生羞愧的心理。这对于学生本身的健康成长带来了很多不利的影响,学习效果也会因此而发生变化。
(3)升留级制度 留级和升级这两种制度,也是缩小班里面学生能力差距的办法。我国根据现有的教育情况,制定了这两项制度。留级的目的,是让学习成绩差的同学有重新学习的机会,来掌握以前还未能掌握好的知识。这是一个巩固强化的过程,为接受能力较慢的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再学习机会。但是有时候留级的效果往往不够理想,有些学生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有些学生留级之后成绩仍没有多大的进步,有些甚至比原来更差。高考之后的复读政策,就是一个留级制度的转变。很多高考落榜的学生,会回校补习一年。有些人补习之后成绩明显进步,但有些人依旧停滞不前,甚至有倒退的现象产生。求其原因,教师的教学方法没有改进,还有只要是由于留级有损于学生的自尊心。高考补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学生的自身压力过大,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留级的学生,往往会遭到家长、教师和同学的蔑视,甚至有时候是来自社会的轻视。这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伤害,他们因此会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为了达到留级的教育效果,教师除了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外,还需要转变家长和学生对于留级的看法,给予留级学生更多的关怀和照顾,重新树立起自信心,提高其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学习。
对于跳级这一概念,就是让高智力,好成绩的学生施行跳级政策。由于他们的能力远远超过了自身所在的阶段,完全有肯能让他们超前学习来满足自身的需要。这样不仅能够缩小班内学生的差距,还有利于跳级学生自身的身心发展。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学生,都有跳级的经历,他们进入大学之后,一般都能够良好地适应。但这其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由于少年班的学生大多年龄比较小,他们还不能够很好地处理人际交往这一方面的问题,即使在学习上能够适应大学的学习情况,但是在生活方面还存在着一些差距。这是我们在跳级这个制度中所需要好好思考的问题。从办学的目的、经济效益和实际效果来看,我们应该尽量鼓励有能力的学生跳级,适当的控制留级学生的比例。但是,在跳级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年龄差距的问题。
(二)适应智力差异的教学方式 个别优化的因材施教(1)个别指示教学法
个别指示教学法(IPI)是有美国匹兹堡大学学习研究开发中心所提出的,是当前很受欢迎的教学方式之一。IPI的特点是根据学习者的能力、需要和学习情况准备教材及教学媒体,经常详细诊断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其学习结果设计个别指导的内容和程序,保证每一个学生获得最优的学习效果。
通过这个方法,我们可以延伸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了解学生自身的发展情况,针对其特点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学。比如,学生对画画比较感兴趣,我们可以通过绘画的形式对其进行教学,从而增强了他的认知能力和兴趣效果,从而提高了他的学习效果。(2)个人化教学系统
个人化教学系统(PSI)的由凯勒(F.S.Keller)于1968年提出的,目的是避免单一的演讲式教学和呆板的时间安排,允许学生按自己的速度前进,同时保证对教材的掌握水准。为了增强学生间的相互影响,PSI还设置学生辅导员,往往由学过这一课程且成绩优秀的学生担任。学生辅导员不仅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扩大了辅导的范围,有效地促进了教学个别化,而且他们在辅导他人的同时,使自己的知识更系统、更扎实,学习方法更完善,能力、责任感和自信心也得到增强。(3)掌握学习
掌握学习是一种教育观,有是一种教学形式。掌握学习认为,除了处于智力分布两个极端的少数学生外,其余绝大多数学生的智力差异不过是学习速度的差异。传统教学的弊端,就是不管学生能力的高低,在学习进度上搞一刀切,结果是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差距日益拉大。这就出现了学习成绩好与学习成绩差的分别,学习能力强的人,掌握速度较快,然后对于学习能力差的人来说,他们需要的时间会长一些。为了克服这个弊病,布鲁姆设计了一种掌握学习的程序。将精选的、结构化的教学目标分解成许多小目标,根据这些小目标设计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学习单元。学生在学完一个单元后,教师就进行诊断性测验,测验成绩符合要求者才能进入下一个单元,否则应重新学习这一个单元,并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供“矫正学习”或“深化学习”的程序。经矫正学习学生全部达到掌握要求后转入下一单元教学。如此循环反复,直至学完全部教材。
这是一个扎实基础的过程,对于每一个知识点,力求达到掌握的目的与效果。对于我们在因材施教的过程中,对于学生掌握学习的情况,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帮助作用。
(三)根据认知风格选择适合的教学策略,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措施
采用与认知风格中的长处或学习者偏好的方式相一致的匹配策略,或针对认知风格中的短处或劣势采取有意识的适配策略。匹配策略对知识的获得直接有利,它能使学生学得更快、更多,但无法弥补学习方式上的欠缺。而有意识的匹配策略在一开始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知识的获得,变现为学习速度慢、学得少,学生难以理解学习内容,但他的特殊功效是能弥补学习方式上的欠缺,是学生心理机能的各方面均得到发展。将信息转化为学生更易于操作理解的形式,擅长用多种方式让学生理解,或是使知识简单明了化,更利于学生的接受。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每个学生在认知风格上的差异,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提供与认知风格相匹配的教学方式。要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认知风格特点,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
(四)根据学习风格进行因材施教
教师要认识到学生之间学习风格的差异,并允许不同学习风格的并存。通过观察、谈话、作业分析等多种方法,了解学生的一般特点,可以为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运用提供基本依据。制定好扬长避短的教学策略,构建与学生风格匹配的教学模式。如有些学生的学习主要靠外部动机的刺激,对他们则较多地加以关注,需经常检查并监督他们做好课堂笔记和读书笔记,随时掌握他们的学习状态。对那些受内部动机刺激的学生,对他们提出学习的总体要求即可。学生对学习时间也存在着不同。有些属于“猫头鹰”型,擅长夜间学习;有些属于“百灵鸟”型,早上学习的效率会高。因此,根据不同学习时间的学生,指导他们适当调整自己的作息时间,充分利用好一天里面学习效率最高的时段,可以使他们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材施教这一种教育方法,对于每个学生的学习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对每个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一个针对性的教学,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健康、快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莫雷.教育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2】 [英]帝姆・奥布赖恩.因材施教的艺术―分层教与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3】 伊丽莎白.好老师因材施教的12个方法.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年9月.【4】 陈立.因材施教的艺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第二篇:浅谈在教学中如何进行因材施教
浅谈在教学中如何进行因材施教的河套大学医学院苏亚拉
摘要:新的课程改革和创新教育的实施,给教育工作者带来许多思索,面对的学生,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办?是因循守旧,按照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进行,还是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让他学有所成呢?就此谈谈个人的教学经验。
主题词:因材施教 创新教育 课程改革 主体教育 合作学习愉快学习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和创新教育的开展,要求教师也要转变以往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面对学生,特别是面对所谓的“双差生”的学生,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办?是因循守旧,仍然按照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进行,任其成为所谓的“双差生”;还是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让他学有所成呢?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谈一谈浅陋的看法。
1转变教育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分析个性特征,重建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实施主体教育
1。1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直接以塑造和建构主体自身为对象的实践领域”。教育的基本功能是把人类所创造的文化科学知识或经验“内化”为个体的精神财富,发展和提高他们的主体性,造就未来社会的行为主体。学生作为个体行为的主体,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其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真正的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就要求我们实实在在地开展主体教育。所谓主体教育,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教育者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
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规范、组织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能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简言之,主体性教育是一种培育和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实践活动。
1.2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育教学经验时指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而有了“因材施教”的名言。在现代教育中,这就是量力性原则,这也是成功教育的多规格人才培养观。孔子因材施教的第一步是了解学生。他对学生的才能了如指掌,能够用精炼的语言相当准确地概括出学生的特征。如,“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果,殇也达,求也艺”。正因为如此,他的教育和教学才能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特点。孔子因材施教的第二步是分别激励。他要求学生在正视自己的缺点后一心向学成功离不开激励,成功教育的手段之一便是适时、有效的激励。激励是促使学生尝试成功的源泉,激励充满着争取成功的力量。孔子因材施教的第三步是补偏救弊。即针对同样的问题,对待不同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讲解和回答,也即是教学中针对个体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学习与革命》中有一句名言:“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无论什么学生,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尊重、理解。因此,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征,实施针对性很强的鼓励性评价,使所有的学生都能产生成功欲望,进而人人争取成功。
1。3 基于此,我首先对所任班级的学生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分析,观察并总结每个人的心理以及个性特征,真正做到把好每一个人的“脉搏”。众所周知,五年护理班学生的基础薄弱,不喜欢运动,对课堂上的理论知识技
术技能的讲解和学习,可说是“深恶痛绝之”,也就更谈不上认真学习与练习了。经过了解,所幸的是,他们有着对专业技能知识的渴求与喜爱。然而,他们又缺乏持久的毅力与恒心,缺少对自己是否能学好专业技能的信心,需要的是得到别人的尊重、肯定和理解。对此我曾对这些学生说过这样一句话:“只要你不放弃自己,我决不放弃你们。”通过认真的分析之后,在教学上我采取了以实作技能训练为主,兼顾理论学习的策略。尽量营造一种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做到每次课有任务,每次课有总结,让他们体验到自己的每一个点滴进步与提高。渐渐的在一次次技能训练当中,在每完成一个“动作”或一项任务时,都能从他们脸上看到自信的微笑和成功的喜悦。2. 创设民主、探究、奋进的教学环境,提高参与意识,团结协作,合作练习,共同进步
2。1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是体现学生主体性的一种教学策略,通过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以主动的态度接受各种刺激,使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可以达到加速学习练习的目的。要真正体现学生主体,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存在潜能,均有被开发的可能性,相信和尊重每一个学生,将它与要求学生相结合。只有确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使课堂教学充满民主教学空气,学生才会敢于并乐于参与教学过程。其次,要利用在练习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产生想锻炼,通过练习找问题;或教师设立一定的练习目标,使学生达到锻炼的目的。
2.2学生通过练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学校是女生多,所以中
专的女生同一般的高中的女生一样,中专女生的心理特征处于不稳定和不成熟的时期,如内向,含蓄,敏感,自尊因意志上表现为畏难,经受不起失败的考验,在体育上表现为情感内向,要把握好女生的特点来教学内容和方向。在组织教法上运用多样,多变,多层次的方法,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教学发扬她们主动学习练习的精神,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创造性,提高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与练习中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从不会到会,在这期间要有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有意想不到的问题,会出现反复。有进步,有成功,也会有失败,面对这种情况怎么来对待,寓情于教,循循善诱,当学生有进步时,要及时给予表扬,遇到困难时要及时给予赞赏和肯定,失败时要及时帮助找原因,并给予积极鼓励,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提高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在教学中我积极参加与学生的练习和学生一起打比赛。这样不仅缩短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也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学习效果非常明显。提高学习情趣的因素之一,在教学中发现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相互促进,相互交流,利于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3. 体验成功,愉快学习
3。1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将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递进的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作为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一种促使人潜能得以实现的趋势。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越来越成为所期望的人物,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理解。对于中专班所谓的“差生”也不例外,他们也同样渴求取得成功,更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与肯定,也更加强烈地想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来自别人倾慕的目光。
但是,他们又缺乏吃苦的精神,将学习与锻炼认为是一项苦差使。为了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活动中。我时常给予他们鼓励和肯定,在每完成一项工作时充分地让他们感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给我感受最深的是,我结合技能竞赛的机会,带领学生取得了成绩之后的几个星期里。
3.2学生在充分体验到从所未有的成功之后,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学习的劲头更足了,积极性更高了,完全投入到了愉快的学习当中,以前那种把学习当作苦差使的现象有所削弱。由此可以看到:体验成功的力量是巨大的。学生只有在不断体验成功的基础上,才能更加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才能更加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展现一种愉快学习的精神面貌,才能达到和谐健康发展的要求。
由此,要适应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多的给学生尊重和理解,因材施教,让学生更多地体验成功,才能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和谐、健康的发展,感到课有所练,练有所获。
在体育教学中应因材施教使教学事半功倍,使学生对体育锻炼更有兴趣。
参考文献:体育与科学
大学教育学
第三篇:在英语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工作总结
在英语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工作总结
黄美琼
一年的教育教学工作又结束了。在已经过去的一学年中,根据教材、大纲的要求及我校学生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英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我校英语教研组全体教师在经过共同的研究后,为提高我校的英语教育教学成绩,选择了一条较为适中的教育途径——因材施教。为我校的英语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在我把一年来的情况作如下总结:
一、初一年级是课改年级。它要求教师通过观念来转变角色。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帮助学生认准学习的目标任务,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针对这次课改和新教材的特点,我们对初一年级的英语教育教学做了如下安排:以教材为依据,根据农村学生学习英语的区域性特点,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鼓励他们大胆开口讲英语。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师的帮助下自觉学习,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以人为本”的教育,通过一年的努力,在学年末的市统测中,我校的英语平均成绩是全市第三名。
二、初二年级则是初中教育中较为关键的一年。在这一年中,学生很容易出现两极分化。为了避免此种情形的出现,我们根据教材特点,在教学中加大了对学生学习信息的输入,促使学生多读、多说、多听、多练,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同时也把好的学习方法介绍给学生借鉴。对学生克服厌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让多数人都参与到快乐的英语学习中,从而导致了学习效率的提高,到学年末统测,我校初二年级的英语平均成绩为全市第二名。
三、初三年级则是学生九年寒窗中最为关键的一年,这关系到大部分农村学生是否能顺利升学,也关系到全部学生能否顺利毕业。由此,根据初三教材容量大的特点,教学生会求知,用百折不挠的精神来帮助他们,感化他们,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在教学中,紧紧把握教学的各个环节,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平等对待,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讲授,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一年下来,我校初三的英语成绩在毕业会考中占全市第三名。
总之通过一年的努力工作,我校的英语教育教学成绩都领先于同级同科目的其他成绩。但在工作中也还存在一些不足,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改正,以便让我校的英语教育教学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四篇:浅谈因材施教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因材施教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
因材施教长期以来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际工作者研究和讨论的焦点之一。因材施教要求教育者深入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熟悉每个学生的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所谓因“材”施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应该尊重和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这种差异不仅表现为先天的遗传因素上的差别,而且还表现为其身心成长、美育形成与智力发展的后天条件上的差别。由于这样的差别,从而又导致了每个人在发展方向、发展速度及其最终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上都有所不同。作为和学生直接打交道的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注重这一问题。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更应该根据不同的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不同方式的教育,使学生真正的得到身体素质的提高和对体育运动知识的认知。
关键词:因材施教, 特点,实施,总结
目录 摘 要„„„„„„„„„„„„„„„„„„3 一.前言„„„„„„„„„„„„„„„„„„„„„5 二.论文主体„„„„„„„„„„„„„„„„„„5 三结论„„„„„„„„„„„„„„10 参考文献„„„„„„„„„„„„„„„„„„10
因材施教——就是在教学进程中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心理倾向、不同的知识基础与接受能力,并且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采取有区别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环节、教学评价,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都达到提高,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1、因材施教的特点
1.1同步教学中渗透异步教学。
实现班级授课形式下的异步教学,进而解决教学要求的整齐划一性与学生实际学习可能的差异性之间的矛盾。让所有学生的个性都到全面充分的发展。
1.2、通过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拥有同等的学习机会和发展机会
1.2.1对于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释放他们的能量,加上教师对每个学生的自身特点加以正确引导,使学生之间相互促进、相互竞争,达到共同提高。
1.2.2对于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较差的学生,大家同在一条起跑运动水平的线上,消除由于运动水平差异,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压力,使学生各尽其能,为实现自己的锻炼目标而努力。
1.2.3对于技术性较强的项目上,为了消除能力较差学生的恐惧心理,在因材施教定位上采用能力强和技术好的学生与能力较差学生搭配,结成对子使“体优生”在保护与帮助过程中,对技术进一步提升,开拓学生的体育知识面同时也培养学生责任性,对能力差的学生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在合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商、体商。
2、因材施教的结构
课堂教学结构是指课的组成阶段及其进行的顺序和时间分配,课堂教学的诸环节能否实现最佳排列与组合,对于合理地规划和操作教学程序,科学地分配教学时间,全面协调教与学的活动至关重要。因材施教结构一般由明确分层目标,同步讲授,分化训练,回授调节四个部分组成,如下:
2.1、明确目标
就是在开始部分,运用激趣、情境、游戏等多种方法导入新课,并揭示本课的基本目标和各层次学生的分层目标,以激发不同层次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树立起成功的信心,这一环节基本教学策略为激励、导向。
2.2、同步讲授
按本节课知识有机联系和不同层次目标的综合要求,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让不同类别学生的心理活动指向并集中于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这一环节基本教学策略为启发、思考、释疑。
2.3、分化瓦解训练(练习)
在全体学生了解教学目标以后,对“体优生”,以放和点拨为主(完整练习为主);对“中等生”以辅导、分解、完整相结合为主。教师在本阶段还需要进行巡视注意观察,重点了解,掌握情况,并灵活地指导、纠错,本阶段的基本要求:学生“练”,教师矫正。
2.4、回授调节
这实际上是针对反馈来的信息,做总结性评价,对普遍存在的薄弱点、个别来不及矫正的问题进行“补救”,以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
3、因材施教在体育教学中的实施 3.1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
3.1.1什么是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知识和能力、认知与情感等的训练与培养。它使教学进程既有方向性和科学性,又有量度、广度、难度适宜又具有客观性和可测性。
3.1.2教学目标的内化依据是什么
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从本质意义讲,教学进程就是把书本知识如何转化为学生的个性认识过程。作为教学目标,它代表着社会要求,如何不断地将它内化为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自我需要,当然这种需要与受教育者的实现发展水平之间会存在着某种差异,如何消除这个差异的愿望和要求那就是教学进程得以发生和发展的内在依据。因此,教学过程实际上是教育者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通过信息传递来引起调整和控制受教育者的生理和心理发展,使“差异”得以消除的进程,是实现老师“知”向学生“知”的转化过程,当然这种转化进程是一种双向活动,是在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两个积极性的双向活动。
3.1.3如何来具体制定目标
首先在制定目标前要做到一个贯彻,三个心精。
认真贯彻二期课改精神,精心钻研大纲——精心研究教材——精心了解学生,三者缺一不可。制定目标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①要注意身体发展、知识技能、心理发展、社会适应。②要注意教材内容安排与学生水平层次相统一。
3.2客观地合理地把握学生层次
要做到客观地把握学生的层次,必须深入了解学生,因为教学是一个双向活动的进程,而其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通过学生来起作用,每位学生个性本质差异、心理特点,以及能力、兴趣、动机、学习方式的差异等,如果教师不能因材施教,就无法使全体学生都能达到教学目标,也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扬其长避其短。另外,学生所处的层次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时注意层次的变化,因人因时制宜,调整教学方法与要求。
分层施学就是教师根据同一教学班的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设计相应的教学要求、内容和方法,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最优的发展,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因材施教的最大特点是充分考虑学生个性的差异性,有针对的进行教学指导,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优的发展。
我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认识能力合理地确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改变过去“一刀切”、“一步到位”的做法,对差生,采用先慢后快,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办法,把教材的练习目标,分解成有梯度的连贯的几个目标,允许“学困生”、“失能生”能根据自己的情况,经过一步或几步,帮助其逐渐达到阶段性教学目标,对“学优生”则允许他们超教学内容、超教学进度学习,较好地解决了“吃不饱”与“吃不了”的矛盾。
3.3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
选择教学方法,就是要寻找达到教学目标的途径,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以达到不同阶段的分层目标。
其操作方法如下:
3.3.1学法指导
对基础差的学生可变换运动的形式降低要求,引导学生自我设立分层学习锻炼目标,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取得从低层次向高层次目标的达成,确立信心享受乐趣,提高能力,增强体质。而对基础好的学生可采用创造性学习为主,让他们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充分调动他们的身体运动智力的潜能,获得超常发展。
3.3.2多种教学形式和教学方式的安排
在教学方式上,可采用多种方式,如基础内容,共性问题等统一授课,对于不同的教材和项目可在教法上采用集体练习、伙伴练习、群体间互相学习练习、竞赛、游戏等,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智慧互相碰撞和激发,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让每位学生都能在畅所己见的氛围中扬长补短,增强自信、自尊。
例如,我在平时的25米往返跑接力教学中,把全班同学分均匀地分为男女各6排,每次练习中,跑得最慢的一排“奖励”15次俯卧撑练习;跑得第二的那一排“奖励”10次俯卧撑练习;跑得最快的那排“奖励”5次俯卧撑练习。这样就能更加有效地激发学习的练习积极性。
3.3.3增加学生的学习锻炼机会和质量,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1).突出重点、难点,在师生共同活动中照顾一般学生,提高基础好的学生。例如,在广播体操的教学时,教师先示范本节操当中最难学的动作,并让基础好的学生在队伍最前面领操,教师深入到队伍里去指导动作错误、不到位的学生。
(2).根据授课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实际接受能力,合理安排时间、增强计划性。
(3).提高学生参与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
(4).反射的信息反馈,让学生更有针对性进行学习和锻炼。
例如,在每天的早操上,教师观察学生在早操时的表现,结束并询问学生那一节跟不上节拍,然后在下一次课重点练习学生提出的那节操。3.3.4有效地实施个别指导
个别指导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各层次学生能否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这也是层次教学至关重要的一环,要有效地实施个别指导,在形式上要注意三个结合:集体与个别相结合,讲解与自学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集体与个别相结合——即共性问题集体辅导,个别性的问题单独指导。讲解与自学相结合——即教师在课中讲解关键要点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创新能力。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即课内来不及矫正与加深时,可以通过第二课堂或课外“补确”或适当延伸补充,另外,在实施个别辅导时,要注意针对性,及时性,反复性,不能无的放矢,不能简单急躁。
3.4情感沟通
教与学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教学能否达到预期目标,是师生相互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结果。教师要热爱学生,要热爱全体学生,同时坚信每个学生都是能够成才的,坚持正确启发引导,循循善诱,不幻想“十个手指一崭齐”,给不同层次学生以具体关心指导和帮助,无论“学优生”还是“学困生”、“失能生”,都要不断给予鼓励与支持。
3.5体育课堂因材施教具体实施
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及锻炼方法,使每一层次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和这一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吻合,使每一个学生能在教师的安排下参与适合自己程度的学习内容和锻炼方法,具体措施如下:
3.5.1、层次的设置
根据我校初一新生进校原始成绩及通过一至二月的学习锻炼情况,进行身体素质和体育合格成绩考核、评估、分析并以此为依据,将学生分成“体优生”(身体素质较好)、“中等生”(身体素质一般)、“学困生”与“体能较弱者”(身体素质较弱,学习比较困难)三个层次,每学期进行1至2次身体素质测试,进行层次调整。
3.5.2、实践操作说明: 3.5.2.1学生分层:
全面了解学生学习和锻炼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评定,每学期进行到1至2次评定,适当调整,调整依据是根据学生身体素质、技术技能,参照课程标准及教参的考核项目、要求,发展性考核以学生提高的幅度和学习态度评价。同时通过各阶段学生学习和锻炼的反馈信息等活动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3.5.2.2分层指导
分层指导贯穿于调整授教的各个环节之中,在平等、民主环境下互相协作、互相补充、共同提高,再次,根据不同水平层次的有针对性地开展个别辅导,共同进步。3.5.2.3异步成功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自原有基础上能得到提高,获得异步成功,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教学质量之目的。
十二、通过实施因材施教,全体学生身体素质均取得了全面提高、体锻达标、体育考核成绩明显上升。
以下是对同一年级的学生通过三年实施因材施教情况对照表(略):
从以上两组表格比较可以看出通过因材施教, “学困生”与“失能生”的比例在缩小,“中等生”的面在扩大,“学优生”的面也得到了较大的扩展,这说明在体育教学中必须正确地处理面向全体学生与照顾个别矛盾,才能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优点,扩充“中等生”,转化了“学困生”、“失能生”,培养了“体优生”,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3.6因材施教的实例
实例(1)如在“蹲踞式跳远”的教学中,将学生按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分为不同的层次小组,根据教材的具体情况按各层次的需要。合理安排的教学手段,把起跳点设置为1米,1.5米,2米。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体优生要求2.5米全程助跑,快速踏在2米助跳板上。完成腾空与落地完整动作。中等生在2.0米全程助跑在1.5米助跳板上迅速起跳完成蹲踞式动作。学困生,助跑5-7步,能较好地完成蹲踞动作。在施教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施以不同程度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更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实例(2)如在50米跑教学中,为了达到全力跑的目的。我们在起跑线上设置几条不同起点的起跑线(每条线相距1.5米,划分3-4条线)能力差跑得慢的学生在设置靠前的线上起跑。由于起跑位置不同,使得到终点的分化不因能力的大小而显得差异悬殊。他们在各自的起点向共同的终点冲刺。在整个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最大能力。达到尽全力跑的目的。
4、总结
总之,教学要注意个别对待,加强个别指导和纠正动作,使他们尽快掌握动作,以“长善求失”。使每一个同学看到、感觉到自己的进步和提高,从而使他们真正体会到体育教育教学在实现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素质教育是一种重视个性发展的经验,重视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个性的核心是创造性,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有自己的创见,就必须因材施教。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练习的布置上要依据教材、学生的实际而定。不能让学生适应教育,而要让教育适应学生。教学中药保护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珍惜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和自主性,构建一套思维活跃、情绪快乐,具有创新功能的体育教学模式尽快达到教、学相长的良好目的。
而且因材施教在体育教学中运用,要真正做到以下几点:
4.1、明确教学目标,重视学生个体差异,施教坚持端正教学思想,克服“一刀切”,要全面并且面向全体学生。4.2、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通过因材施教,使学生能在适合自己学习水平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4.3、改变评分标准,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除常规的体能测试外,重视学生发展性评价。采用体能性评价和发展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评定学生的成绩。4.4、鼓励冒尖,发展个性,允许暂时的落后,提倡后来者居上。
参考文献: 1. 钟启全 总主编,季浏 主编,〈课程与教学论〉
2. 魏国栋 吕达 主编,张天宝著,《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 3. 袁振国著,〈教育新理念〉
4. 主编:杨九俊,执行主编:万伟 秦德林 吴永军,〈新课程教学评价与设计〉
5. 主编:杨九俊,执行主编:彭钢 蔡守龙,〈新课程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
6. 主编:杨九俊,执行主编:周勇 赵宪宇,〈新课程说课、听课与评课〉
7. 主编:杨九俊,执行主编:吴永军,〈新课程备课新思维〉
第五篇:因材施教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因材施教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贺杖子乡中心小学 程贵生
以学生全身心发展为本是当今育人的教育理念,面对学生群体之间的差异,体育教学中怎样实施因材施教,教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应用因材施教,利用好因材施教原则是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手段,在当今体育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成为了体育教育工作者时刻面临的课题。
一、体育教学实践中因材施教的因素
1.创造和谐轻松的教育教学环境,实现教育主体的公平。就学生而言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不论是认知方面还是身体素质方面都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原则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教学中的反映。首先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及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个体能力,在面向群体学生时,顾及个别差异,让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完成适合自己的练习目标,不能一刀切的都要求完成同一个任务。鼓励每一个学生,评价每一个学生完成的质量和与他相匹配的任务进度。从而建立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最终达到合作学习、共同进步的教学目标。
2.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体现个别化教学,个性化练习。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学目标的设立是充分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等特点。采取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与策略,让学生自主积极的兴趣盎然的参与锻炼,在此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学生实现个别化教学。在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不仅有利于学生主体参与,而且更有利于教学信息的反馈,让老师更清晰的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从而有针对性的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3.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既面向全体学生,又考虑到个别差异性。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提高师生合作、交流的效率,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更好地完成学校体育教学目标。例如在学习推铅球的技术动作时,可以让学生分成由几个优等生指导的几个小组,重点练习技术要领,对理解动作要领有难度的同学加以鼓励,重在体验做动作的过程,不过高要求远度。动作要领掌握了,只是你的肌肉力量没有达到应有的能力,掌握动作在加强力量练习你一定行。
二、教学中如何应用因材施教
学校和教师两个方面共同努力,才能落实好因材施教更好地在体育教学中应用因材施教。这其中主要是教师的灵活运用能力。
1.学校层面主要是两点。
(1)新课标中的校本课程选择要能适应学生个性发展。根据不同的年龄段身体发展的不同水平,依据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发展的需要,因此,学校应该利用有限的体育资源进行校本课程的整合。选择适合自己学校的课程,并且在教师实施教学过程要有追踪,有反思有总结。为后续的校本课程改进提供可行性的动力。
(2)体育器材方面学校要根据课程需要,准备充足。丰富多彩的体育器材,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切实感受体育带来的乐趣。增强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提高师生之间的互动频率,提高课堂的教与练的效率,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与发展。让他们在不同层面都有所提高。
2.体育教师层面
(1)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与练的灵活运用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起到不一样的作用,教师要积极实施不同的教法。确定每个学生都有一个不一样的练习目标。在根据部分学生的特点及时指导。比如说,简单的技术动作让能力差一点进行展示,指导的同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他们感受被认可的喜悦,获得成功的体验;有技术难度的动作可以让优等学生充分展现,既能满足他们自我表现的欲望,这样的示范效应又能调动其他学生的学习欲望。做到面向全体,又做到兼顾个别。
(2)教师根据不同学生各自的运动能力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体育教师必须对学生的身体素质、现有运动水平做到心中有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教学任务,在自己原有的技能水平上有所提高。让运动能力差的学生完成小目标增加学习的自信心,让那些运动技术水平较好的学生达成高一点目标,让他们感到学无止境,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3)评价学生的多样化。学生的个人运动能力有大小,身体素质的发育又有强弱之分。不能像原来教学一样一刀切,那样会让学生觉得体育课是部分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差一点的学生只有靠边站的份。有的学生根本体验不到体育给带来的快乐,导致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被抹杀,尤其是那些运动能力相对较差、身体素质不好的学困生群体。因此,在现代体育教学中,教师依据学生的差异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要顾及学生的感受和自信心,促进学生自身良好发展。通过刻苦勤奋的练习,既能学会体育技术技能,增强体质,又能获得良好的成绩。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位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优秀的学生会精益求精,身体素质相对弱的学生也不会因为先天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差而对体育课程避之不及。
综上所述,在体育教学中有效合理的使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做到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所进步,让我们的体育课堂充满活力,让因材施教的方法真正的为我们的学生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