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因材施教与特色教育
因材施教与特色教育
为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盼望他们成为栋梁之才,对社会做出贡献.然而现在的很多父母都摆脱不了传统教育的禁锢,一味的要求孩子考高分上名校,为孩子设计好一个个的未来,完全不考虑是否遵从孩子的意愿,是否符合孩子自身的个性特点.在这样的教育下,我们悲哀的看到一幕幕令人惊心的现象:
高分低能大学生不能料理自己的生活
安徽省某小学为防止考试作弊,学生趴在地上参加月考
南京一天内有两名学生因为完成作业而自杀
中小学生跑步猝死在多个省份惨烈发生
学术造假之风盛行,复制粘贴成为大学生的论文法宝
某学校学生因考上清华而获得60·5万元的奖励
我们的教育已将孩子逼上了死胡同,他们在学校、老师、父母的期盼下磨棱去角,成为规格统一的“人才”。然而,这样的人才个性丢失,创造性思维泯灭,他们担负不起复兴中华,建设祖国的重任。
有言道:“没有失败的学生,只有失败的教育。“要想培养真正的人才,就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将教育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跆拳道从孩子的个性出发因材施教,开展独具特色的素质教育。例如:运动处方,从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出发,针对孩子自身的缺点对其进行改正,从而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弟子规品势,将国学经典融入品势之中,使孩子在强健身体的同时受到古典文化的熏陶,从而学会待人接物的人生智慧,实现德育;中正棒,在教授学生防身技能的同时,教导学生为人中正,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舞台式考级,在一种舞台气氛中培养孩子,培养孩子的登台表现能力,帮助其以大方优雅的姿态走向社会;兵法实战,在实战练习中学兵法,通过兵法学习更好地处理社会人际关系。同时还有武道音域、武道书法、富脑运动、潜能开发等特色教育。
素质教育跆拳道不只是跆拳道教育,它是借助跆拳道的形式对孩子进行德、智、体、美教育,帮助孩子开发自己的潜能,使用自己的天赋,培养自己的个性,使孩子真正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第二篇:望子成龙与因材施教
望子成龙与因材施教
----电影《追逐梦想的孩子》观后感
昨天下午,陪儿子一起去油建俱乐部观看了励志电影《追逐梦想的孩子》,在欢呼和泪花中看完了这部电影,同时也触动了我对于如何教育孩子的一些思考。
主人公李小天的父亲李飞雄是一个卖砂锅的,他和我们几乎所有的家长一样,是一个望子成龙的家长,他希望儿子能考上重点高中,重点大学,将来开一家五星级的大酒店,一进门身上不是葱花味而是香水味,多么朴实的一个愿望。但是他忽略了儿子的爱好和特长—跑步,总是一味的督促李小天学习学习再学习,而使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偷着送外卖,成绩一塌糊涂,成为了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后来幸得邢风的帮助,使其获得了自信,也得到了爸爸的理解。在小蔡老师的推荐下,通过努力训练获得了参加北京市小学生运动会的资格,并一举以55.3秒的成绩夺得了400米的冠军。
李小天无异是幸运的,因为他遇到了伯乐邢风,而且邢风曾经是北京小学生400米纪录的保持者。他理解李小天,同时邢风是一个残疾的孩子,他对李小天说“我没有腿还能跑,你有双腿就应该更能跑,你要
1、努力去跑;
2、不要哭、男人有泪不轻弹;
3、要认真读书”,通过言传身教深深打动了李小天,改变了李小天。而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还有多少的孩子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按自己的兴趣做事,而整天身处家长的逼迫之下“努力”学习。
其实我们家长在潜意识中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替身和希望,想让孩子完成自己未竟的事业,出人头地,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能有一席之地。所以一味地让孩子努力学习,而忽略了孩子的其它兴趣爱好,使孩子不能全面健康的成长,殊不知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并加以辅导,把兴趣变成动力,孩子才能健康快乐的学习和成长,才能真正成为有用的人。
邢风一句话“你懂得自己的孩子吗?你理解自己的孩子吗?”也警醒了我,是啊,我对自己的儿子了解多少呢?以前我也和其他家长一样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想法,只想把调皮的儿子变成一个优秀的人,有时候一急也免不了拳脚相加,从来没想过孩子的感受,看来我们的教育方法是要改变一下了。
因此,我要说,望子成龙愿望好,因材施教更重要!
第三篇:挖掘潜能因材施教 凸显特色全面发展
挖掘潜能因材施教
凸显特色全面发展
----通渭县文庙街小学精心打造高效课堂总结材料
各位领导:
自开展“高效课堂”创建活动以来,努力改变教学流程、师生关系,转变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追求课堂高效,注重过程管理和常规环节,培优辅差,全面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索实践。下面就工作开展情况作全面的介绍。
一、背景
这是一所科学引领的百年老校,教科研的推动使她迅速腾飞,焕发新活力,展现新姿容;这是一所勇于创新的百年老校,开放的思想意识催生创新的教育理念,推动素质教育水平的全面迅速提高。在师表现了一种向上的朝气,学生表现了一种向上的灵气,课堂上表现了一种向上的活气,三千余名学子,就是在这里播种梦想,收获成功,开辟新的天地,创造美好未来。
二、学校打造高效课堂的整体思路
走科研兴教之路,教师是主体,课改是途径,质量是生命。通过教师专业发展催生课改意识,通过课堂实践摸索课改途径,通过质量测定评估课改效果。
三、学校打造高效课堂的具体做法
(一)成立高效课堂专题研究小组,吸纳业务素质过硬,责任心强的学科带头人作为研究小组的骨干力量,打造学习型教师队伍,通过赴外学习,参照对比,拓展知识空间,学习积淀,理论提升,自觉反思,促进教学观的转变。
(二)注重教改管理,为“高效课堂”实验保驾护航。
1.加强工作激励(目标、责任、情感),不断改善班级工作环境。一是增加班级投入,主要领导要对班级工作亲自过问,亲手指导;分管领导要保证工作精力,深入班级实际,加强具体指导。大力表彰班主任工作中的先进人物,促进班级工作在学校整体工作中的带动作用。二是优化班级管理(工作安排会、工作促进会、工作经验交流、工作总结会),形成制度,长期坚持,通过反思总结,认识不足,丰富经验,努力优化自身工作。
2.创新理念,完美塑造。一是实施“三个一”工程。即每月初举行一次“教师例会”,明确阶段目标;月中举办一次“教学沙龙”活动,提出教育问题和困惑;月底开展一次“教育论坛”或“教育讲座”,研讨教育教学热点难点。让教师在交流中互动,在互动中进步。二是在解决问题,狠抓落实上下功夫。学校提出“四比四看一走进”,即比听课节数、比坐班次数、比发现问题的个数、比管理和成绩的位数;看深入班级的程度、看落实问题的速度、看各项工作的力度和看同事学生家长的满意度;多走进寄宿生住宿的地方。尽而把小事做细,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精的科学的核心理念,并以此作为行动的指导方针。
(三)加强学生养成教育,转变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参与意识、竞争意识、自学水平与探究知识的兴趣,找到学生感兴趣的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1.“照镜子”教育,即每个学生每四周都有三张表:“日常行为规范自我测定表”、“思想品德自我测定表”、“自主学习能力自我测定表”,他们在教师指导下,用这些表定期进行自我测定,测定的结果自我保存,使自己有“自知”之明,找出差距,自我完善,逐步养成了自省自律,善于自我调控的好习惯。学校还通过“国旗下讲话”“每日三省”(我来干什么、干得怎么样、我将怎样干),情感激励,榜样激励等途径开展激励教育,激发和唤醒学生的内驱力。
2.一靠二让三轻四不教育。礼仪巡导,学校规定每个班级出入教学楼的路线和楼门,每层楼大队部安排2--3名礼仪巡导员,佩戴标志牌到指定位置加强学生的礼仪巡导。巡导班级班主任每天在重要时段(课间操、中午、晚上放学、课外活动),指定该班学生按时看管,教育学生养成了上下楼梯一律靠右行,学生礼让老师,男生礼让女生;轻声说话,轻声走路,轻声关门窗;不相互拥挤,不爬楼梯扶手,不追逐打闹,不做危险性游戏的良好行为习惯,也保证了学生在上下操及放学等相对集中的时间内有序出入,确保学生的安全,创建优雅舒适的学习环境。
3.抓关键,提理念。一是“齐—趣—思”,小学教育的三部曲,即低年级注重行为习惯培养,要突出“齐”;中年级侧重学习动机培养,要突出“趣”;高年级主要是认知能力提升,要突出“思”。二是学生“五个一”工程(文明每一句话,规范每一个行为,参加每一次活动,完成每一项作业,学好每一门功课),践行四个成长,即孩子们在“阅读中成长,在歌声中成长,在活动中成长,在快乐中成长”。
4.艺术教育与校本课程(擅书画、扬个性、显特长)实施。一是每周上一节“兴趣活动课”即阅读兴趣课、器乐兴趣课、声乐兴趣课、书法兴趣课、绘画兴趣课、舞蹈兴趣课等,实施好《童规》《乡情》《礼仪》校本课程,以创造性开展学生特长培养活动。,张扬学生个性,深化素质教育。二是每天上午30分钟体育大课间,教师挥洒自如,学生乐在其中,师生共同享受快乐时光。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有益活动,提供展示才能的机会,开展“123”活动(每个学生能展示一项才艺、掌握两项健身运动技能、学会三种基本生活本领),广泛开展“阅读星期二”“快乐星期三”“写字星期四”,深化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构建快乐有效教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受到教育,陶冶情操,增长才干,提高素质。
(四)以课堂教学实践为突破口,摸索高效课堂的模式。
1.尊重教学规律,回归教学本质。学校课改坚决摒弃形式主义内容,有序进行,推陈出新,继承传统教学中的合理内容,观顾我校学生实际,班级学生层次,大胆尝试创新,注重课改的文化,背景价值取向。
2.上下联动,全员参与。通过“1234”定位,“三主”原则,“五变五让”,“三多三少”转变,“一转变一及时”导向,做好“两课一评”上下联动,全员参与,物化成果,具体操作方法为:
(1)展开大研讨:“1234”全力推动课堂改革,全面提高教学效益。(“1”即一个中心,全面提高课堂实效性,建设快乐高效课堂。“2”即两个基本点:学生乐学,会学,学好;老师善教、乐教、高效教学。“3”即三个原则:改革不是否定过去,倡导批判继承的原则;贵在实践,倡导实践性、创新性的原则;教无定法,倡导开放性、多样性的原则。“4”即四个关键点:“学案导学”的落实;讲与不讲的把握坚持;“生动快乐”教学法的运用;四课型具体规律的深入研究)。全面展开,并要求优化课堂教学,践行“三主”(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原则,实现“三讲三不讲”(即讲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易混、易错、易漏点,讲学生想不到、想不深、想不透的,讲学生解决不了的;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三变五让”(即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纯知识传授为智能并重;即让学生自己观察,让学生自己思考,让学生自己表达,让学生自己动手,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三‘多’三‘少’”(即多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多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多发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课内教师讲解精而少,课后作业量精而少,检测精而少)、“一‘转变’一‘及时’”(即让课内教师单项信息传递转变为和谐互动的双向交流;教学效果信息反馈要及时)。
(2)做好“两课一评”:即确定两位教师授课,而且教授同一课,通过听课评课,比较哪一种方式好,哪一个效果好,找准优缺点,形成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
3.以课改实践为载体,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切入点,促进学校内涵提升,全面创建“六型校园”:即加强课堂教学改革,全力建设永争第一的质量型校园(全校上下要紧紧围绕教学这个核心,以“提高课堂实效性研究”为载体,全力以赴抓教学质量,打精品牌,走精兵路,以质立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力建设与时俱进的学习型校园(学习是永恒的主题,教师更不例外。学校要求所有教师加强业务、理论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苦练内功,做一个令学生全面服气的教育工作者);强化以人为本观念,全力建设安全有序的和谐型校园(要以和谐的人际关系为基础,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关心教职工,爱护学生,发挥学校各方面的积极性,把校园变成最和谐的所在,变成师生最向往的乐园);强化文化精神内涵,全力建设富有内涵的文化型校园(校园文化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展现学校教育理念、特色的重要平台;良好的校园文化以鲜明正确的导向引导、鼓舞学生,以内在的力量凝聚、激励学生,以独特的氛围影响、规范学生);强化爱护公物意识,全力建设厉行勤俭的节约型校园(爱护公物、勤俭节约,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应该发扬;学校应强化对这种美德的培养,加强制度规范,使全校师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把建设节约型校园作为长期的工作,推动学校健康可持续发展);实现精细化科学化,全力建设发愤图强的创新型校园(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社会发展、历史进步的不竭动力和活力源泉;摒弃粗放型、原生型管理,全面实现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是发展进步的创新智慧)。
(五)走出几个误区,抓准几个切入点。
1.高效课堂的研究范围不仅局限于40分钟课堂教学,而是延伸到预习、展示、反馈课外辅导诸环节。
2.高效课堂研究不仅抓教学结构和教法的改进,同时抓学生学法、习惯意识、家庭教育思想的转变。
3.抓教法的转变但不程式化,而是遵循教有法无法无空法的辩证规律,顺乎自然,倡导打造个人教学风格。
四、学校已经摸索出的初步教学模式 语文,数学,英语(分头介绍)。
通过这些模式的尝试与推广,广大师生热情高涨,成就感和幸福感更加强烈,教学积极性得到了提高,教学效果日新月异。
五、学校打造高效课堂的困惑与存在的问题
1.各学科实施力度不均衡,物化成果不显著,尚未形成理想的特色经验。
2.教师生怕学生不懂的顾虑尚有,讲与动的有机结合效果有待加强。3.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方法有待提高,竞争意识不强。
4.家庭教育情况不一,辅助配合水平跟不上高效课堂教学的要求。各位领导、同志们,综上所述,学校在近期的高效课堂实践中,勇于探索,敢为人先,在摸索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虽然还存在不少尚待探索的问题,但实践证明,在高效课堂实践的推动下,学校各项工作稳中有进,教育质量显著提高,这充分说明各科教学模式的课堂改革是符合学校实际的文小人的智慧结晶,广大师生是这一课改模式的亲身经历者,也是这一模式的切实受益者。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校高效课堂的研究活动将更上一层楼,再结硕果。
第四篇:因材施教与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与分层教学
——谈小学民工子弟班学生的语文教学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的外来民工子弟的教育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我们去正视、去研究、去解决的大问题。
为了解决本地民工子弟的就学难问题,本学期,我校大量招收了民工子弟学生。我校1230名学生中,民工子弟学生有651名,占全校总人数的52.93%。由于民工子弟学生经常追随父母,流动性极大,有些学生学期中间还在流动,学生成绩参差不齐,差生相对较多,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那么,如何教好这部分学生呢?下面,笔者以自己所任的六(4)班这一个案的语文教学为例,来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六(4)班学生情况简析
六(4)班是本学期新组建的,全部是外籍民工子弟学生组成的班级。全班总人数44人,其中女生26人,男生18人。学生来自全国13个省23个市,有汉族、满族、苗族、青族、侗族等民族。父母亲受教育的层次较低,大多初中层次,有些还是小学,甚至小学尚没有毕业,家庭教育极其薄弱。
本学期期初,我对该班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摸底调研。
从语文学业情况来看:学生最高分83.5分,最低分15分,平均成绩56分;80分以上的2个,70至80分的有4个,60至70分的有12个,不及格的26个,及格率40.9%。平均成绩比本校最高分低28分。
从语文学习能力来看:部分学生还不能能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阅读(少数学生连汉语拼音都不认识);大多数学生钢笔字书写不能写得端正、整洁、美观;学生大多数不能主动学习,预习课文的能力与习惯较差,阅读分析课文的能力差;大多学生对于字词的积累,基本句式的知识及句子的运用能力都较弱,不能领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大多学生不能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不能了解课文作者安排材料的方法,不能用归并段落大意和回答几个问题再连起来的方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尚不能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周围的事物,认真细致观察的习惯及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没有养成。
由于这些孩子来自不同地区和民族,他们的风俗习惯、语言表达、家庭教育等都有不同之处,各个个体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其一是因为地域风俗习惯的差异而造成行为方式的差异,在学生同伴之间的交流往往出现障碍,饮食习惯、生活习惯、语言习惯等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其二是因为家庭环境的不同而出现学习行为方式的差异,这与父母的教养方
式、家庭经济条件、家庭期望等密切相关。
二、从因材施教到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出自于《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现在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孔子用“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的方法,掌握学生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不同特点,对不同对象,或问同而答异,或问异而答同。《学记》主张“长善救失”,更是强调在了解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并对学生在学习上的各种特点做出更具体的分析,进一步深化了这一原则。
汉代徐干提出“导人必因其性”,既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不能强其所难,勉其所不能。他认为教学要注意“使辞足以达其智慧之所至,事足以合其性情之所安,弗过其任而强牵制也”,“大禹善水,君子善导,导人必因其性,治水必因其势,是以功无废而言无弃也”。
宋代张载也很注意因材施教,“知其人且知德,故能教人使入德,仲尼所以问同而答异以此”。他要求教师对学生要有全面的了解,知人、知德才能因材施教。
明代王守仁主张教学应随人的“分限所及”,也是讲因材施教,他以良医治病必须对症下药为例,说明教育应因材施教的道理。以上可见,古代教育家,普遍重视因材施教,他们的丰富经验和精辟论述对后代教益颇多。
所谓分层教学,其基本含义是指协调教学目标和要求,把教学要求置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中,同时调动学生学习可能性中的易变因素,使教学要求与学生的学习可能性相互适应。因材施教为分层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
“分层教学法”就是在语文教学中,师生同为主体又互为客体。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互促,教学相长的过程,是激发师生的生命潜力、焕发生命激情的过程,是揭示人的真、善、美,显示人的本质力量的价值的过程。师生都是大写的“人”,彼此都应受到关爱、尊重、理解和信任。在此前提下,通过多层多样的学习活动和个性作业与评价,使学生个体的创造力、潜能、审美力、鉴赏力、个性、品德意志等得以表征、凝固在活动中和活动结果上。同时通过学习活动,又丰富、发展着学生个体的创造力、潜能、审美力、鉴赏力、个性等,从而提升学生个体的资质和素养。达成培养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方法、习惯,以及语言品位、语言行为等等的语文综合素养的目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主动地根
据以前的知识经验注意和有选择地知觉外来信息去感受、体会、感悟、体验、领悟、揣摩、探究、品味、把握、了解、推想、理解、掌握等等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这个以学生心智为主体的智力活动行为,也是学生认知、情感、意志以及个性的心理发展的过程,是学生精神世界的内化、孕育、生长和赋予生命形态的过程。学习的过程强调“大语文观”,即语文和社会的沟通和生活的联系以及跨学科渗透,让语文走进学生生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也让语文走向社会,开掘语文学习的广阔资源。
三、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理念指导下的分层教学
1.根据每一个孩子的学力差异状况,教学目标分层
孔子在教学中,随时注意了解学生,把对学生透彻的了解,作为有的放矢进行教育的基础。他一生中花费了很多时间来了解学生的性格、智商、情商、特长,有时他能从学生优点方面分析,如他曾指出子路果敢决断、子贡通情达理、冉有多才多艺;有时他能从学生缺点方面分析,如他曾指出高柴愚笨、曾参迟钝、子张偏激、子路鲁莽;有时他能对不同学生作比较分析,比如子贡问孔子:“子张与子夏哪个强一些?”孔子说:“子张偏激一些,办事说话容易过头;子夏迟钝一些,办事说话有时跟不上。”子贡又问:“那么是不是子张强一些呢?”孔子回答说:“过犹不及。”即过分和赶不上同样不好,偏左、偏右都不合中道。正因为对学生的如此了解,他的教育和教学才能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特点。
由于多年的流动性和被忽略,来自西部偏远地区的孩子在学习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障碍,学习水平的差异性极大。对于这种必然存在的差异,我们不能置之不理,当然更不能把它当作一种负担,我们要具有包容之心,要包容学生的失误与差异,要求低一点,表扬多一点,善意的批评多一点,横眉冷对少一点。
改变以往教学目标要求划一的状况,针对同一班内不同层次,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指向每一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具体可分为:a、最低限度的课程标准,教材要求。b、标准、教材的全部基本要求。c、对课程标准、教材基本要求的适当提高、加深。鼓励不同层次学生在达成本学习领域共同性目标后,选择高一层次的目标进行学习,用不断递进的分层目标来引导和要求学生,使教学要求和学生可能性的关系,始终处于动态协调之中。
2.把握外来务工人员子弟的学力状况,教学过程分层
孔子竭力避免教育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育。他不用千篇一律的说教,往往许多学生问同样一个问题,而孔子回答不一样。如子路问:“听到一个道理马上就执行吗?”孔子答:“有父兄在,怎能立刻就去实行?”冉求也问,而孔子答:“对,马上去实行。”公西华问为什么对同一个问题而答复相反。孔子说:“冉求迟缓,我推他一下,子路向来胆大好胜,所以我往后拉他一下。”这是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典型事例。
改变传统班级授课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采用”合——分”式教学结构,既有面向全体的“合”,双有兼顾各组的”分”。保证在一节课内既有统一的讲解、答疑、矫正、小结,也有分组的教学、自学、合作学,还有分层次的练习和个别指导。其基本模式是“合”(激趣入题、明确目标)——”分”(学习新知、巩固练习)——“合”(反馈口授,课堂小结)——“分”(课内作业,巡视指导)。”分”学的结构,可借鉴复式教学的经验,采用动、静交替的形式进行,要注意“分”而不”离”,“合”而不”死”。
通过调查分析,比较详尽地了解每个孩子的学习状况以后,采用学业分层差异教学。作业分层采用“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名词分层,消除学习水平低下学生在整个实验阶段的耻辱感、不安全感,以便让所有学生在拥有健康心理的状态下投入到学习中。同时明确,课堂分层的核心是作业分层,但过程贯穿于教学设计、课堂活动和作业完成三阶段中。
第一,针对部分学生学习浮躁的品质,对于学生写字习惯差、行为习惯差、学习习惯差的情况,对这部分学生的星级作降一级处理。但在分层的备注栏目中注明努力方向。在实际操作中,如取得显而易见的进步,到时加以更改。
开学初分层之后,并不代表此次分层是一层不变了。我们可以以一个月为一个周期——一个月后根据本月中学生各方面的表现,对部分学生在星级的确定上作出适当的调整,体现良性竞争。
第二,作业分层的基础是教学分层,从教学设计课堂环境改善做起。
其一是为贯穿作业分层的目标,教师要从教学分层开始,特别是在教学设计要有充分的分层意识和分层技术。
其二是又从课堂环境来促使分层施教的价值。这主要从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座位的安排来体现。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理念,并且强调学生的互动互助,那么,在外来务工人员子弟中又如何来体现或者引导他们去开展合作的品质呢?我们可以采取与分层相关联的方法,即座位排列与分层的一致性原则。
在座位编排上,一星级都与三星级编排在一起,以起到帮扶的作用,而二星级穿插其间,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由此,使得外来务工人员子弟的校园学习
环境得到改善,使分层不至于分差,既能提高良性竞争的效应,又能激发外来务工人员子弟的学习信心。
其实,在这种编排中又体现出同质合作与异质合作的特点,独立来看有相差较大的孩子组合起来,而连锁来看是学力状况相差不大的孩子组合在一起,同时在组合过程中也在一定情况下考虑这些孩子的个性气质、学习风格等,使连锁与互助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3.体现适应性与进取性,练习作业分层次
不同组别完成不同程度的作业,一星级学生完成基本题,二星级学生完成基本题加综合题,三星级学生在此基础上再加上一些有利于思维发展,培养能力的提高题。对同一道题目,也可以有不同的要求。练习中,教师要鼓励并创造条件让低层次学生向高层次突破,体现弹性,激发学生求知欲。在此同时,教师要不断巡视,把握信息,并作个别点拨和矫正。
“作业分层”对于作业的设计把握了两个维度——最低限度标准和“跳一跳,摘果子”标准。“最低限度标准”针对一星级学生,同时也是所有学生必须掌握巩固的。“跳一跳,摘果子”标准针对三星级学生设计,有相当的难度,但应该有部分三星级学生经过努力达到。
分层作业设计到实施,我们的教育教学必须要踏踏实实地做好“三个到位”。一是家长工作要到位。
我们的分层作业针对的是学生的差异。给学生分层是分层作业设计的起点,但不是终点。尽管我们采取的是隐性分层,但在完成作业时,学生的差异是必须体现的。
从这一点说,家长在情感上对分层的认可是分层作业获得实效的重要一环。我们可以实施“情感融合”策略,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工作,使其认识到分层对于孩子的帮助。不仅如此,家长们还可成为分层作业实施的助推器——有了家长们在家中对学生的监控与督促,分层作业形成实效的过程相对要短些、简单些。
二是教师指导要到位。
光有分层,缺乏指导,就好象拿空枪打野鸭。为此,分层作业实施过程中,指导是最重要的一环。当然,指导还要注重方式。
学生是有差异的,为此每一个教师都选择“个别化指导”。考虑到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生,在差异上有着与本地学生明显的不同——他们的差异是以一个群体呈现的。以教师一人之力去完成一个群体的指导工作,那只会事倍功半。
我们的分层作业的指导可以在延展之后成为两条线——一条线是生生之间的分层互助小组的建立。可以是三星级学生+一星级学生,也可以是三星级学生
+二星级学生,二星级学生+一星级学生,或是一星级学生+一星级学生。我认为同星级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更具有对比性和推动作用。
另一条线是教师分层指导小组的建立。教师独自一个来关注、指导每一个学生是不现实的,但是某些问题的解决,光依靠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还不够。这就要求在某一个难点、重点问题上有选择的指导某几个差异生。
三是对分层作业的管理到位。
管理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对分层作业设计标准进行把关。
分层的理念在于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低难度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在低难度的学习操作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并进而在老师积极地评价与指导下获得成功感——也就是追求从一星级进步到二星级、三星级的可能性。那么分层中的“低难度”是如何定义的?
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的教育教学同样属于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范畴。因此,我们在分层中涉及到“低难度”的概念有一个标准,那就是课程标准。“低难度”和课程标准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如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又怎么能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呢?课程标准是清楚而确定的,它能因分层作业被篡改吗?)
我们知道,课程标准中都设有年段标准,分为一年级到六年级三个层次。在作业分层的实践中,我们在遵循各个年段标准的基础上,是否可以实行难度降低——比如一学生由于没有完成三、四年级的课程,加上一年级课程不过关,导致连名字也不会书写。我们就可以针对他的实际情况,在作业分层为他降低难度,定位为一年级的语文学习标准——多读少写;从拼音学起;注重字词的积累„„又如在教学中,每节课都有难点、重点的设计。难点重点的学习有一个比较复杂、连续的思维过程。一星级、二星级学生会跟不上。我们教师就必须为他降低难度——只要学生知其然即可。那么如此降低了难度之后,也许不利于这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在我们的分层作业体系中,有两条线。其中一条是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还有一条线是生生之间的互助合作小组。在互助合作之前,教师会给予一星级、二星级学生一个解题思路,由三星级学生或二星级学生帮助理解与记忆。
总之,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尽管有多方面的差异,但只要我们把握差异、尊重差异,并能够根据外来务工人员子弟的实际情况(如文化差异、学力差异、品行差异等),并进行合理定位,给予发展性的指引,如文化优势的融合、学力星级的实施、个性特长的培养、心理品质的辅导等,一定能够提升外来务工人员子弟的自信心,改善他们的心理品质和学习习惯,完善其个性发展的轨迹,并能够顺利完成文化差异的融合而得到成长。
第五篇:论因材施教与应试教育
论因材施教与应试教育
2010-4-25 14:37:05 作者:zf9828
宁夏省中卫市沙坡头区永康镇永康小学/赵娟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潜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怎样才能充分挖掘和培养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怎样才能处理好个体发展与群体教育、因材施教与应试教育的关系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对此进行了认真的思考:我国近年来虽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强调因材施教,但大多数学校又都过分重视升学率,惟成绩是瞻,成绩就是法宝,教师的业绩、教学的评估都以成绩高低来衡量,在如此重视成绩的情况下,教师们的精力都集中在了书本、成绩,厚此薄彼,抓群体而忽视个体,犹如一辆割草机,齐刷刷的过去,枝条没有了,个性没有了,只有方方正正、千篇一律的规格。因材施教与应试教育已形成矛盾。做为一名有责任的教育工作者,我们绝不能人云亦云、明哲保身,我们必须大声疾呼、合理建议。
古人韩愈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难道现代社会就没有这样的现象?有一些同学,学习成绩不理想,但在其他方面却有出类拔萃的才能,例如唱歌、跳舞、体育、绘画、动手能力、组织能力等等,但因为缺少真正的伯乐来发现、鼓励、培养,在成绩大于天、“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学生的命根。”的思想支配下,特长爱好得不到发挥、得不到锻炼,逐渐沦落为班上的差等生。国家推行基础教育旨在推进素质教育克服应试教育弊端的教育改革成效不够明显:应试教育批而不倒仍未得到有效遏制,素质教育倡而不立未能取得重大突破。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素质教育举步维艰,而素质教育搞不好,因材施教就是一句空话。在现阶段,人的成长与谋生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人们总是根据谋生利益最大化来规划其受教育过程的。既然社会上越来越多被看好的职业岗位设置了学历高门槛,那么必将引导人们选择上大学上好大学来圆自己的人生梦,引导人们在高考前的十余年间,争取上重点小学、重点中学,并力争成为一次次考试成绩的领跑者,如此一来就是片面发展的应试教育而不是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更适合普遍的需要了。基础教育多年来大都是为构建教育“金字塔”服务的,单纯追求高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只要统考分数和升学率上去了,就“一俊遮百丑”,“哼一声都是经验”。这种以应试为主导的教育目标必须改变,而应培养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出发点和归宿,树立以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以充分发展个性特长为宗旨的素质教育目标观,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参加教育的工作者扪心自问一下,在以成绩、升学率为准绳的时势下,你们敢逆流而上的去实施素质教育、去因材施教吗?你的成绩上不去怎么办?因此,我们必须孜孜不倦的去探索,找到一条既能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又能提高全体学生成绩及升学率的契合点。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说:“……需要因材施教。正如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施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并须除害虫,这样,它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我们这里所强调的“材”就包含着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因此,作为教师,应通过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的观察,并结合兴趣爱好的把握来确定一个学生所具有的气质特征,进而才有可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因材施教对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同时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使“不同的人在教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但当前小学教学因材施教中普遍明显存在着几个误区:把因材施教和班级授课对立起来;把因材施教定位于少数学生身上,和大多数学生对立起来;认为因材施教难度大,难以实施;这些误区的产生以致在教学中不能有意识地、自觉地、积极地把握因材施教对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制导性、支配性和潜移默化作用,影响着因材施教作用的有效发挥。基于这些误区在基本的对策上教师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主动的学习;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热爱每一个学生。总之,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去展开教育活动,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既面向全体又注重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中国教育的传统,也是教育事业客观规律的反映。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在生理和心理发展上有一定的共同特征,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也大体相同,这是学生的共性。但由于不同学生的生理条件、环境影响和受教育的具体情况不同以及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即他们在知识、能力、性格、兴趣、爱好、意志力、习惯、品格和学习态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去展开教育活动,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两片叶子,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这是不容忽视的现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不应该忽视,为了激发不同水平的学生的兴趣,教师应因材施教来吸引绝大多数的学生的注意力。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使用不同方法,及时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优点来因势利导。实施因材施教应是一个教师追求的境界。具体说,因材施教的境界是教师实现其存在的状态。因为只有你热爱每一个学生,才会将你的期待心理与每一个学生的渴盼心理对接,这时,也只有这时,因材施教才会具有全部的意义。学生发展的每一步都是教师实现人生境界的阶梯。坚持正面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正面鼓励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形成正确的信念。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产生与教师合作的愿望,使学生真正能放开手脚,生动活泼有效的进行学习。笔者认为以下几点能巧妙地将因材施教思想穿插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1)以“表扬”为主的教育方法。每个学生都非常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赞许、家长的鼓励,特别是对于差生我们更不该吝啬我们的赞美。对于差生的点滴进步,如果及时给予表扬,将会诱发他们潜在的积极性,萌发上进的生机。这种表扬将起到批评起不到的作用,收到逆向激进的效果。
(2)以“闪光”为主的正面引导。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即使是萌芽状态的、不稳定、不突出的苗头,也要从鼓励角度出发,正面引导,大力宣扬,这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也是一种教育机智。
(3)以“成功”为主的激励机制。差生少有成功的机会,更难得到教师的正面肯定与激励。利用差生成功的契机来激励差生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
(4)以“创新”为主的开拓机制。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严格按教育教学规律办事。仅以作业为例,内容适度,形式灵活,不仅重视巩固性的书面作业,还要设计富于个性和创造性的活动作业、口头作业、行为作业,并把课外阅读纳入培养健康的个性之中,以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笔者认为在目前高度重视统考分数和升学率的形式下,教育工作者必须提高自己的学识能力,才能更多的、巧妙的将因材施教、素质教育融入应试教育中,推陈出新,不落俗套,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希望教育工作者能本着为人师表、诲人不倦的精神,认认真真的总结出一些经验来,丰富、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