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议线条在书法欣赏中的审美效应
浅议线条在书法欣赏中的审美效应
【摘要】线条在书法艺术中有独到的地位。欣赏书法作品,要在线条的审美效应上下工夫,探索书法艺术的各种美,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享受,更能体会书法艺术中丰富多彩的情味。线条是造就书法作品“飘逸、严整、轻灵”等风格的最基本要素。书法中的线条也像音乐、戏剧、舞蹈一样能够产生优美的节奏感。线条的瘦而挺、壮而遒、摇曳生姿,产生飞动之态,加上笔墨之外微妙的精神内涵的体会,将给人“小桥流水轻流慢淌,或瀑布飞流、落于九天的感受”。线条所产生的气势、骨力、神采、风味等将使书法作品产生特殊的意境,为表达各异的神韵发生美好的效应。情感的运动只有依靠线条的律动来表现,而线的运动只有以情感的运动作为必要而充分的心理依据。
【关键词】线条姿态美节奏美动态美情感美意境美
引 言
邱振中、吴鸿清教授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主编的《书法艺术》一书中强调“线条是构成书法艺术形式的唯一手段”、“尽管作品中有些笔画短小,但从整个作品来看,从所有笔画内在的连续性运动来看,书法无疑是线的艺术”、“只有当线条获得足够的表现力时,书写才上
[1]升为艺术,线条组织才上升为艺术语言”。鉴于线条在书法艺术中独到的地位,本人认
为在书法的欣赏中,不可不在线条的审美效应上下工夫,从中探索书法艺术的各种美,探索书法艺术带给人们的精神享受,体会书法艺术中丰富多彩的情味。本文将就此谈谈粗浅的看法和感受。
一、线条的姿态美
当人们欣赏一幅书法作品时,往往第一眼看的是姿态美不美,因此脱口而出的第一句话也往往是:“飘逸”、“严整”、“轻灵”等类的赞叹。而达到这些效果的正是以线条作为基础而形成的美,线条的姿态美是基本要素。众所周知,书写的工具是毛笔,以笔锋而论,柔软而富有弹性。书写的轻重、快慢、强弱、提顿、正偏,将在纸上留下浓淡、干湿、刚柔、动静、方圆等各具特色、千变万化的线条。正是这些线条的有机搭配,构成了书作的美姿,表现出书作的形态,体现了书作的特色。姿态美又是和形象挂钩的,正因为线条的抽象,它的形象才可能存在于线条之中,存在于结构之中,当然,形象又是模糊的,而不是具体的。如有的像舒卷的云,有的像虎卧,有的像龙腾,有的如惊蛇,有的如雷鸣等等。正如文学的欣赏一样,在一千个人心目中就有一千个林黛玉,一千个孔乙己。只有在欣赏中通过线条展开联想,才能感觉到书法艺术中的线条姿态美,线条的伸张曲直构成了字的姿态美,给人以直观上的美感及精神上的享受。才能真正进入审美愉悦的更高阶段。如唐代韩愈对张旭赞道:“往时旭善草书,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华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万物之变。”[2]他仿佛告诉人们,正因为狂草的线条,才发挥了表现优势而创造出变幻多姿的艺术形象。这一切都足以证明线条在书法中表现美、弘扬美的巨大作用。
二、线条的节奏美
节奏本指音乐中音符有规律的高低、强弱、长短的变化,从而创造抽象的形象。书法和音乐有相同之处。在优秀的艺术家笔下,能创造出使人感到旷远、博大、深沉、飘逸,从而使人的精神得到升华的艺术境界。作为书法来讲,能达到这一境界正是靠线条所表现出来的节奏美。就书法作品而言,造成节奏美的主要因素,在于笔画的轻重、缓急、浓淡、曲直、方圆、粗细等,字形的结构、宽窄、开合、伸缩、倚正以及自然的牵连映带等。在书法欣赏中不可忽视这一系列的书法技巧。如欣赏《韭花帖》横竖撇捺在每一个字中都不重复,言字旁等在不同的字中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而这些变化又非常自然生动,圆的委婉,方的雄劲,粗壮者凝重,纤细者潇洒。像白居易《琵琶行》中所描述的音乐节奏一样,“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可以说妙不可言。但如果线条只有粗没有细,只有曲没有直,只有实没有虚,只有浓没有淡,只有圆没有方,那么就会显得线条单调乏味。如欣赏明代解缙的部分作品,从头到尾只有圆笔没有方笔,只有曲线没有直线,而且轻重节奏缺乏调节,从而感觉没有重点。所以欣赏书法作品不应忽略线条所显现的各种节奏,因为那是书者心声荡漾出的音符。当然,书体不同,节奏也不同,相对来说,篆、隶、楷书线条节奏感较弱,行、草书线条节奏感较强。
三、线条的动态美
线条的动态美来源于它的力度。就力度而言,自古就有“力透纸背”和“入木三分”的说法。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但是足以证明只有讲究笔力,才能体现线条的力度美。有了力度才能瘦而挺,壮而遒,摇曳生姿,产生飞动之态,当然此处的力度也指意义表达上的力度。有了力度才能使书法作品产生动感,即为动态美。古代书法理论家有许多论述如“点如高峰之坠石”、“横如千里之阵云”、以及“如折钗股”、“如屋漏痕”、“如锥画沙”等,都是对线条动态美的生动概括。欣赏书法作品时,你或许能感到小桥流水、轻流慢淌,或许感到瀑布飞流、落于九天,或许感到骇雷惊电、环谷震撼„„所有这些感受,都是书家通过用笔的控制,写出神态各异、丰富多采的动感线条,体现在笔墨之外十分微妙的精神内涵所致。从优秀作品中不仅能看出书家笔墨技巧的娴熟,更能看出对作品“韵”的把握。使人产生抑扬顿挫的感受,似高山流水,时而泻于千里之外,时而旋于险滩之间,起到美不胜收的艺术效果。如草圣张旭的书法作品,“每为一字,各象其形”,“观之于字,会之于意”。汉字中的某些象形因素,书法作品中的结构,每个汉字的线条及其造型上的某些倾向都会使欣赏者浮想联翩。如怀素的《自叙帖》,其线条流利圆美、放逸跳动、虚实动静、开阖伸缩、吞吐缓急、密丽雄秀,通篇神完气秀、妙姿佳味,无不措手而至于完美尽善之境界。抽象的点画线条、字形神态,包含了许多生动可感的形象,在这里动态所引发的联想、想象和类比充当了书法欣赏者与创作者心灵沟通的桥梁,这使书法欣赏变的生趣盎然。
四、线条的情感美
书法是中国古典艺术中以抒情见长的一门艺术,它以汉字作为表现对象,以文字赖以构成的线条曲直运动和空间构造传达出某种朦胧的情感世界。人们将自己的情感审美趣味化为或纵或收,或浓或淡,或枯或润的线条。并通过这些线条的变化反映出人的审美经验。
在书法欣赏中,线条的抒情美是在反复体验玩味的过程中逐渐把握的。一般来说,直线预示着平静,曲线则预示着动感,流畅的线条和心情的愉悦有关,枯涩的线条带有压抑的情感,等等。“人们通过书法去表现自己的生命情思,又从书法线条中看到自我、看到自己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追求”。[3]作为一名书法欣赏者,面对一件书法作品,要力图窥见作者的感
情因子。如颜真卿《祭侄稿》,是颜真卿悼念侄子季明的祭文草稿。文中多处线条涂改痕迹,不但没有削弱作品的整体气息,相反地这些黑团墨块与字里行间的一些空白形成了鲜明的黑白对比,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加之线条速度的变化,形成了墨色由浓湿到枯淡的变化,更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而这些全出乎天然。可以想见当时真卿愤笔疾书,血泪交迸,情不能自禁的神情,满腔的忠义与悲愤化作笔下或粗或细或浓或淡的缕缕线条。这些线条犹如一个个摄人心魂的音符,汇合成章,犹如一曲洪亮高亢的悲怆交响乐。明代祝枝山说:“情之喜怒哀乐,各有分数,喜则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则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情有轻重,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浅深,变化无穷。”书法线条随书家的情感,在不同的变化中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所以书法家笔下的线条是抒情的,是有生命意义的。作为欣赏者来说,只有感情上同作者发生共鸣,真正同作品实现感情交流,才能最大程度的享受审美的愉悦。
五、线条的意境美
意境美,是对作者书法的气势、骨力、神采、风味的高度概括。而这一切又都通过某种特殊的工具,通过书写用的点画线条等一系列因素,将心灵中的某种情趣表达出来,这种心灵意境的情趣,往往能使书法作品取得某种神奇的效果。唐太宗说“夫字以神为精魂”。宋黄庭坚说“书者能以韵观之”。[6]清姚配中说“以气为主”。[7]而今人则以“精、气、神”来概括。字为心声,气运笔端,所谓“妙笔生花”之说可知也。自然界中,无论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各类事物,无不给书者一定的启迪。加之书者的文化修养和艺术个性,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字外功”,就不难产生个性突出的优秀作品。如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深得外物之感召,大胆创造,锐意革新,创造出独具一格的“板桥体”,他一改用笔之章法,在精、气、神上下功夫,他的作品乍看如“乱石铺街”,但“乱”出法度,“乱”出神韵,从那点点画画中可以窥视出他高风亮节的卓然傲世的精神。又如现代书法家弘一法师,他把佛家的精神融入锋端,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书法意境。同样,王羲之《兰亭集序》所体现的清风出袖,明月入怀的平和自然之美,正是其随顺自然、委运任化的人格心灵的体现。作者完全陶醉于大自然中,从流畅的线条到其内容、结构、章法、体势等无不体现了作者那纯真、质朴的思想感情,体现了人生短暂、欢乐有尽的感慨。意境美,源于自然,源于优美的环境,源于人们的心灵感受。而这一切却能在书法作品中,通过点横撇捺的巧妙变化运作表现、创设出来,可见书法线条的表现能力之强。所以,要了解书法艺术的真正审美根源,只有到书法主体的心灵中去寻找。因为在那些流畅的线条、飞动的曲线、变化多姿的结构中渗透着主体的内心世界和人格精神!
结 语
综上所述,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它的美是多方面的、多角度的、多层面的,而构成书法艺术的线条,是展示美表现美的重要因素,是基础。作为书法爱好者,在阅读、欣赏、评价、学习、感悟作品时,不可忽视线条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当然,要提高自己的欣赏能力、领悟能力,以至于提高自己的书法艺术和创作水平,还必须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和理论水平。只有综合素质提高了,才能在艺术的殿堂里有所发展,有所造诣。
[5][4]
第二篇:“线”在美术作品中的功能与审美特征
“线”在美术作品中的功能与审美特征
线,或称线条,是一种存在于现实生活或者美术作品中的视觉形态要素,由于它们往往是和形、体、色、光等视觉翌累同时并存的,所以,造型观念中的线,往往和视觉上的概括提炼与抽象相联系,然而这些能力的形成,又必须通过美术欣赏和美术创造的实践去训练。如何加深对“线”的概念的认识并在实践中艺术地去运用,是中学美术教学的重要环节。
一、欣赏以线造型的中外美术作品,提高学生对“线”这一艺术形式的审美能力。
线条是美术最基本的造型手段,是构成视觉艺术形象的一种基本因素,无论平面的还是立体的作品;不论是写实,还是装饰;不论是抽象的,还是具象的……在长期的美术发展过程中.“线”作为美术家创造形象和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艺术语言,一直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并越来越显示出丰富的表现力及艺术美感。中国著名绘画大师吴冠中的《山水》一画,皴染不多,主要以毛笔线条勾勒,但其中线条流畅自由,轻重虚实的变化,随意性较强,具有浓厚的抒情意味和鲜明的时代感。法国后期野兽派大师匀蒂斯的《红沙发上的注女》(油画)以简洁概括、富子感情色而又极富装饰件的线,极为和谐、简练地勾画出一个呼之欲出的少女形象。
二、重点强调中国传统美术中线的作用。
中国画的线,可以追溯到仰韶时代的彩绘画,晚周帛画,楚器漆画和汉唐壁画。仰韶文化的彩陶纹样。是中国最早用线的作品,鲜明、生动、挺拔的线条,描绘了漩蜗纹、弦纹以及人的面形、虫鱼、鸟兽等形象,体现了原始艺术朴素、稚拙的美。唐宋以来,随着人物画创作的兴盛,线描艺术发展到厂一个高潮。吴道子是唐代的线描大师,人们称吴氏的线条为“吴带当风”,他画中的人物,衣袖飘动,生动异常,体现了高度的“运动感”和“节奏感”,充分发挥了线描艺术的效果。南宋画家梁楷的《元祖斫竹图》是一幅“写意”线描的人物画,画中人物元祖为佛教禅宗六世祖慧能.画家用寥寥数笔,把一个正在劳动中的老翁刻画得十分生动,中国画家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从“文人画”“院体画”到民间画,对线的运用各具风采(在表现物象的同时,还传达出入的情绪),传统技法──十八描,即是各种线的生动画法。
三、东西方绘画用线的异同。
由于受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东西方绘画的线在形式美感上各不相同:东方绘画中的线注重表现情感,富于韵律感和装饰美;西方绘画中的线具有较强的理性特征,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应该指出线造型在东西方美术作品中是相通的,同样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多彩的艺术美盛,只是由于欣赏习惯,绘画造型的传统观念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表现方法和民族风格。从具体的作品来分析,东西方绘画线的表现特点又往往交织在一起,如二十世纪初法国的马蒂斯的作品就证明了这一点。他的作品既有西方绘画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东方艺术的特点,给人一种新的美感享受。在我国,随着中西文化的不断融合,中国传统美术有厂新的发展和变化,特别是近十几年来,这一点更加突出,如:吴谥械淖髌吩谙叩运用上有新意,线的节奏和韵律美十分强烈和鲜明。对中外美术作品的优良传统,都应认真研究继承,在学好我国传统绘画课的基础上,还需了解西方美术。“西为中用用”,使我们民族的绘画艺术具有当代性和世界性。
第三篇:“线”在美术作品中的功能与审美特征
“线”在美术作品中的功能与审美特征
【摘 要】今天的造型 艺术,以其多元的视觉形态冲击着我们的眼睛,令我们的视觉神经得不到片刻的休息。艺术 教育 应该走在时代的前沿,因为艺术具有前瞻性,线作为最基本的造型手段,作为艺术教育的基础,怎样与时代 发展 相适应?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线美术作品功能审美 特征
在三维空间中,线是塑造形体的外轮廓线和标明形体内部结构的结构线。所以,线在造型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线条能表现为一种心理和情感的效果。水平直线给人以平静、沉稳、舒展、安宁的感受;垂直线给人以挺拔、刚毅、庄严的感受;自由曲线给人以自由、活泼、流动与愉悦的感受。此外,线条还能表现出一定的空间关系。例如两条粗细不同的水平直线位于同一平面时,粗的线使人感到它离人比较近,细的线则使人感到离人比较远。以线条作为最基本的造型手段的 中国 传统绘画,在运用线条这一艺术语言方面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例如,以墨线勾描物象、多不着色的白描,仅凭简练的线条就可创造出动人的艺术形象,如宋代著名的《朝元仙仗图》,或称《八十七神仙卷》。中国古代人物画创造的“十八描”就是为了表现中国古代人物衣物褶纹而创造的用线方法。
线条是美术最基本的造型手段,是构成视觉艺术形象的一种基本因素,无论平面的还是立体的作品;不论是写实,还是装饰;不论是抽象的,还是具象的„„在长期的美术发展过程中。“线”作为美术家创造形象和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艺术语言,一直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并越来越显示出丰富的表现力及艺术美感。中国著名绘画大师吴冠中的《山水》一画,皴染不多,主要以毛笔线条勾勒,但其中线条流畅自由,轻重虚实的变化,随意性较强,具有浓厚的抒情意味和鲜明的时代感。法国后期野兽派大师匀中国论文联盟www.xiexiebang.com整理蒂斯的《红沙发上的注女》(油画)以简洁概括、富子感情色而又极富装饰件的线,极为和谐、简练地勾画出一个呼之欲出的少女形象。
在要讲用“线”,以至“线”这一中国传统绘画主要的“表现手段”的确立。这不得不提到“北宋”的大家李公麟,他把唐宋以前的线描粉本式的,严谨、规整进行升华、演变。并接受了晋唐顾恺之、吴道子细“笔游丝描”的传统基础上,又能把“方折挺劲”的铁线描有机地融合进去,形成自己的新风格,使线描的表现力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他的重要作品《维摩像》中,可以看到他在人物画用笔、用线上娴熟、洗练的功力。后来也影响了一大批有作为的名家,如元代赵孟頫、张渥、明代画家丁云鹏、陈洪绶、清代任渭长、任伯年,尽管他们各有其独特的创造,但都是以李公麟开创的线描和白描形式为滥觞(即事物的起源)。包括南宋创立减笔水墨画技法先河的梁楷,也是受李公麟晚年减笔人物的影响而成就的,其丰富的用笔为后来的写意人物,“线”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长期的美术发展中,“线”作为美术家创作形象和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艺术语言,一直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并越来越显示出丰富的表现力及艺术美感。在美术作品中,线有极强烈的直觉暗示力量,如李可染曾说齐白石的草虫“那两根敏锐的触须,真有一处即动的感觉”。马蒂斯说过,他的素描只存在于一鼓作气的线条对比所作的空间分割和由此表现的情感在观众中唤起的共鸣中。这又是说出了线在构筑空间和表达情感时,运用起来表现力多么丰富。古瓷上的龟裂纹,是线的 自然 构成,那分割出的疏密参差、变幻不定的小区域的几何形象,却有着十足的神秘韵趣。明式家具以简练的线体切割了空间,显得大度、豪壮、洗练、富有生机,体现着人的尊贵。转贴于中国论文联盟 http://www.xiexiebang.com整理中人物元祖为佛教禅宗六世祖慧能。画家用寥寥数笔,把一个正在劳动中的老翁刻画得十分生动,中国画家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从“文人画”“院体画”到民间画,对线的运用各具风采(在表现物象的同时,还传达出入的情绪),传统技法——十八描,即是各种线的生动画法。
由于受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东西方绘画的线在形式美感上各不相同:东方绘画中的线注重表现情感,富于韵律感和装饰美;西方绘画中的线具有较强的理性特征,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应该指出线造型在东西方美术作品中是相通的,同样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多彩的艺术美盛,只是由于欣赏习惯,绘画造型的传统观念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表现方法和民族风格。从具体的作品来分析,东西方绘画线的表现特点又往往交织在一起,如二十世纪初法国的马蒂斯的作品就证明了这一点。他的作品既有西方绘画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东方艺术的特点,给人一种新的美感享受。在我国,随着中西文化的不断融合,中国传统美术有厂新的发展和变化,特别是近十几年来,这一点更加突出。
对中外美术作品的优良传统,都应认真研究继承,在学好我国传统绘画课的基础上,还需了解西方美术。“西为中用用”,使我们民族的绘画艺术具有当代性和世界性。
现代 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其实验性。实验精神的具体方法与途径:一方面是材料应用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是视觉心理接受的可能性,从这两方面入手可以大大拓展我们的视觉空间。没有实验精神就不会有所突破,墨守成规的技术训练谈何创造?
开放的社会需要开放的艺术,开放的艺术需要开放的思想。实验性是向未知挑战,是面向未来。转贴于中国论文联盟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四篇: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愉悦效应
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愉悦效应
现代高中学生,压力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几乎每位学生都会觉得学习有压力。天性轻松、活泼、让人愉悦的是美术课的本性。美术教学是最能体现这种愉悦性的。
一、美术教学愉悦的原则
愉悦是人类不可缺少的一种情感体验,这种积极健康的情感在教学中与认知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有种情感因素在起作用,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包括整个教学活动效果有着重要影响。巴甫洛夫说:“愉悦可使你对生命的每一跳动,对于生活的每一印象易于接受。”通过美术课本身具有的美的形象来满足学生“畅神”和“悦情”的需要。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就要研究如何挖掘美术作品中的外在美与内在美,并使之融入美术课堂教学中,使视觉的“珍馐美味”与洋溢着美感的课堂教学艺术浑然一体,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丰富学生的感情,完善人的生命感受,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遵循愉悦原则进行教学,使教学过程具有愉悦性特征。这一方面表现为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都处于一种愉悦的状态,都获得美感满足,都感到意趣盎然。另一方面,教学的愉悦性还表现为:在美术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托共鸣的师生情感,利用艺术的魅力吸引、感染学生,积极主动并富有创造性地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参与艺术活动。只有当学生从说教、强制、灌输的被动中解放出来,处于一种对 1
艺术的向往和渴求,以强烈的兴趣和迫切的期待,融进艺术审美对象这样的状态下时,美术教学愉悦原则才得以完整的实施。
二 美术教学愉悦的实施
首先,在美术课堂中创设一种情境效应。
一种宽松舒适愉悦和谐的教学课堂氛围是非常重要的。当学生在全身心参与艺术活动时,不要让他们感到其周围总是有那样一双阴冷的眼睛在盯着他们,而应该让他们欣喜地发现教师也正在和自己一起分享着教学中的愉悦。怎样才能有效地保护学生的艺术兴趣呢?首先,要让学生拥有良好的心境,一个人只有心情不错,才能与艺术为伍。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自主参与艺术活动的条件,以便让他们有更多的获得艺术愉悦体验的机会。
因此,教师就应在美术教学中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如在中国画山水或是水彩风景的教学中,在课堂的开始部分运用祖国(如长江三峡、九寨沟风景等)美丽动人的自然景色录相欣赏,画家(包括教师)的国画山水或是水彩风景作品的欣赏给学生创设一种身临其境、引入入胜、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同时进行新知识的传授就较为容易,学生也不会感到枯燥乏味。
其次,是通过思维情境进行教学。
所谓思维情境效应就是通过问题的解决使学生获得愉悦感。根据上面场景情境的铺垫,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在教学中不要设置难度高的问题,应一般学生都能回答的)。如接刚才的教学例子,我就让他们感受自己是一名名画鉴赏者收藏家。老师问:“假设我们是名画收藏家,请你说说为什么买这件作品?它具有哪些收藏价值?”这问题不同层次知识的学生都能运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那么回答问题后所得到的成功感、满足感就会激发学生,特别平时没有受到关注的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那么一堂积极、主动、活跃的学习氛围通过内、外情境调动就很容易形成,不仅教师感受到教学成功的快乐,学生也在愉悦的氛围中培养了他们的兴趣与创造力及智慧的形成。
总之,高中阶段是学生身心两方面走向成熟的时期,是人生的定向时期,个性的定型时期和个体投入社会生活时期,也是学习负担最重的时期,如果处理不好,对他们今后的人生将产生极大负面影响。在高中美术教学中让学生得到审美愉悦的教育,将是他们一生的精神财富,不仅在现阶段使他们在学习中产生美感,释放自己的精神压力,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在今后人生的道路上更高地追求美、创造美,为美奋斗不息,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第五篇:书法欣赏
书法欣赏
书法是我国富有弹性的独特书写工具毛笔写的方式方法,并依据我国汉字造型的特点,通过艺术构思,调动艺术手法而形成的。从形式上说,书法以神采为上,形质次之。也可以说是智测无涯,固也无涯,具以风神气者为居上,奸于功用者居下,其中之奥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书冥之间”。由是观之,书法艺术可以说是无声之间,无形之相。
对于书法艺术欣赏,可谓见仁见智;但既要欣赏,就要有客观的书法作品作为审美的对象。真正的书法艺术欣赏就是要了解书法作品客观存在的艺术价值;大家从不同角度去探索不同的价值,各家知言,相互辉映、相互补充,就会逐渐接近作品的全貌。通过不断的鉴赏,不仅可以提高学习书法的兴趣、拓展视野,更重要的是:前人经验的累积,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吸取精华,作为研习与创作的借鉴。真正的书法欣赏也就是书法艺术的再创造,书法欣赏的重要意义即在于此。
书法艺术有其自身的规律,如讲究执笔、运脕用笔、使墨、结构、章法、气韵等等。其艺术形式往往是透过艺术手法来表达思想感情、理想,因而理隐而意深,或寄以骋从横知志:或托以散郁结知怀,使作品表现出韵味、风姿与气式,亦所谓“笔情墨趣”。
书法是线的艺术,书法的线条,具有生命的律动感,点画活跃灵动,力求依于笔、本乎道、通于神、达乎气,化实象为空灵,从有限中游离出无限,传达一种超越于线条之外不可言喻的思想,飘忽即逝的意绪和直指心性的生命风神。书法之线关乎人的心灵,生命是自由的不断展开的过程,书法则是生命创造活动中最自由、最简约的形式。书法通过点线的律动成为揭示精神世界的有效形式,书法艺术不断的开启着各个时代人们审美的新维度,并使其心性自由的随着精神解放,在黑白构成的世界中不断的展开并升华。欣赏书法作品,不仅注意形质的学识修养的欣赏,而且通过字里行间也可欣赏到作者的审美意识,如典雅的、质朴的、豪放的、爽丽的都一一展现在作品之中,通过其点画型态的自然表述,而美感尽现,如点如坠石、横若阵云、竖有向背、转同折钗等等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美的享受,使审美趋向更加人性化。
综合所述,书法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从中品味欣赏可以在视觉上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就在于你是否掌握书法艺术的审美创作规律。人们普遍认为:书法艺术是“心灵与心灵之间的交谈”,只有书法与欣赏者心贴得紧密,艺术才能保证永恒,才有意义,才能真正体现出书法艺术的博大宏深和价值所在。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书法艺术在国际交流中更放异彩,并将继续保持其古老而又年轻的魅力。
书法鉴赏的论文
可以说,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字的创立,最初都是为了记录语言。但是,纵观大千世界,在流传下来的这么多种文字当中惟有汉字兼具了实用和审美的功效,衍生出了独具魅力的书法艺术。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也是毋庸置疑的--书法就是传统文化的缩影。
(一)书法展现传统精神
《兰亭阁序》的作者王羲之是我从小就认识的并被灌输为最伟大的书法家,而《兰亭阁序》也成了行书的绝品。
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从《晋书》这段文字的记载中,我们大概可以了解王羲之隐逸以后的生活。他和他的朋友们在江南的青山绿水间尽情地享受着生命的欢愉。这也正是数千年文人所推崇的。王羲之的飘逸自然,张旭的洒脱无拘,颜真卿的钢筋有力。无一不显出了中国文化的真谛。书法的工巧,若汉隶《曹全碑》; 书法的天真,若苏轼《丰乐亭记》; 书法的自然,若《兰亭阁序》; 书法的方正`丰润`紧接`宽博`雄浑。。
wk_ad_begin({pid : 21});wk_ad_after(21, function(){$('.ad-hidden').hide();}, function(){$('.ad-hidden').show();});
书法的那种精神性,最感染人的就是书写者的那个精神性,在作品里所流露出来的那种激动人心、感人至深,让人千古人同此心的那种东西他们抓住了,我以为那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灵魂,那是中国书法艺术最动人的因素。
(二)书法在政治上的地位
打开一部部中国书法史书和一卷卷前贤法帖珍品,我们从字里行间不难发现一些特殊人物的影子。然而这些人物在中国书法史上起的作用却绝不像影子一样无足轻重,他们的力量和影响是其他任何人所不能比拟的,他们就是那些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帝王。
书法是历代帝王在登基之前的必修课,它甚至关乎着一国之君的脸面和尊严。长期的笔墨研习,增长了帝王的书写能力和欣赏能力。即使是那些金戈铁马打下江山的少数民族统治者,为了统治地位的稳固,他们也必须学习接受汉族传统文化。唐太宗`乾隆都是对书法极度的喜爱。
而书法一直也是封建士大夫的最爱,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无一没为官进爵的。王羲之,右将军。苏轼,丞相。。
当然在中国历史上还有很多闻名的大奸臣的书法也是同样受人称赞的,可能其中的一部分是想借助书法的手段来达到不轨的目的,这也恰恰说明了书法在政治上的地位。
不断地改朝换代,中国书法艺术仍然能够沿着自己的艺术轨迹继续发展。3 帝王和王宫大臣们对于书法的兴趣或轻或重,表现形式千差万别。也许他们有的人是珍爱艺术,有的人是附庸风雅,有的人是出于政治需要,还有的人是出于装点门面。但是作为书法本体来说,帝王的重视与否确是非常重要的。《三》书法的物质价值
中国子民素来有收集的嗜好,而书法则是其中重要的一项,1000年前的唐太宗就是收集到王羲之的《兰亭阁》,并最终将其带入自己的帝王墓。
除却有特殊层次含义的书法作品,如帝王的作品(其价值含有帝王特色,故具有特殊的收藏价值)其他的名品在现在的价值应该也可以看出书法作品的物质价值。有四个字来形容就一字千金。单就这一点启示就足以说明书法在传统文化的地位。
书法艺术发展到了今天,它给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一幅幅令我们无限追思和景仰的笔墨宝卷,更重要的是留给了我们一笔沉淀千年的思想和精神财富。站在它的面前,我们应该感到无限的欣慰和幸福,因为每当我们停下匆忙的脚步,我们都可以随时去瞻仰去体会那份古朴优雅和那份博大深邃。
无论是勤学苦练的求索,还是心手两忘的抒怀,无论是浪情恣肆的狂放,还是温文尔雅的内敛。中国书法作为中国传统艺术已经经过漫长 4 的积淀代代相传,浸透在了民族久远的血液之中。透过那变幻万千的点线形式,我们似乎看到了那种沉浸于笔底,洋溢于案头的生命存在 书法艺术伴随着中华文明史的发展走过了漫长的历程,书法创作成为书家心灵世界的展现,传统文人们自觉地将书法纳入“正人心”的轨道,书法就成了地道的身心修养、人格完善的过程。虽然作为实用性书写工具的毛笔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作为中国艺术瑰宝的书法却保留了下来,它那独具的神韵、百读不厌的气质,至今依然令人倾倒、令人陶醉。千年书法的历史不仅仅是这独一无二的艺术形态的流传史,伴随着文人们的笔墨纸砚流淌千年的毫无疑问应该是那千古不变的翰墨精神。
中国书法艺术是汉字的艺术造型。中国书法艺术是土生土长、地地道道的民族传统艺术。有人说它是和绘画相通的,因为“书画同源”;有人说它和建筑相通,因为都要强调平衡和稳定;也有人说它和舞蹈相通,因为一个个字就像舞蹈家的舞姿那么优美;还有人说它具有诗美,因为它像诗歌一样很能够启发人的联想和想像;也有人说它具有音乐美,因为它和音乐一样,具有内在的节奏和韵律。更加有意思的一种说法,说书法它具有人体结构和人体的仪态之美。中国书法之美是他国文字所不及的,而鉴赏书法,也是一门学问!包括了解书法史及中国历史(书法家的创作背景),文字学知识、书写技巧、鉴别碑帖的能力及艺术涵养等等。它们都是密不可分的,共同作用与鉴赏能力的提高。
纵观古今中外文字语言和概念的出现,意味着人类社会文化的产生,而汉字的诞生便是人类思想感情的代表符号。汉字开始并无艺术性,只有实用价值。随着历史社会文化的变迁,经过三次划时代的鼎盛时期的发展,最终完结了自己实用性的历史使命,并升华为书法艺术。纵观古今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史,从宏观角度来分析,书法艺术的发展都受他律性与自律性的制约和支配。中国汉字在书法艺术性上经过了三次划时代的飞跃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而中国汉字在书法实用性上也经过了三次划时代的飞跃发展,从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艺术性的三次鼎盛时期为,首先,汉字在书法艺术性上的第一次划时代鼎盛时期的飞跃发展是从西周历王—奴隶社会中后期(公元前1100—公元前700年左右)金文的出现为标志。其次是汉字在书法艺术性上的第二次划时代鼎盛时期的飞跃发展。从封建社会中期(600-900年左右)唐朝的狂草书法艺术的出现为标志。再其次是汉字在书法艺术上的第三次划时代鼎盛时期的飞跃发展。从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以现代派、学院派和禅书派的出现为标志。实用性的三次鼎盛时期为,首先,汉字在实用性上的第一次划时代鼎盛时期的飞跃发展是从汉代——封建社会初期(公元前200—300年左右)汉隶的出现为标志。其次是汉字在实用性上的第二次划时代鼎盛时期的飞跃发展。是从东汉、东晋——封建社会时期(100—400年左右)行草书的出现为标志。再次是汉字在实用性的第三次划时代鼎盛时期的飞跃发展。是从唐朝封建社会中期(600—900年左右)颜、欧、柳诸楷书的出现为标志。艺术是生命和真理的化身;书法艺术是表现纯真思想感情和宇宙精神的手段。谁能够借助书法艺术的形式,从而达到表现出宇宙人生真谛的目的,谁才有资格称为书法大师或书法家。从而提供鉴赏作品与方法。
行书在楷书的基础上产生,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楷书,又称正楷、楷体、正书或真书,是汉字书法中常见的一种字体。其字形较为正方,不像隶书写成扁形。楷书仍是现代汉字手写体的参考标准,也发展出另一种手写体——钢笔字。草书是汉字的一种书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中国书法史上很有名的故事,王羲之看鹅在水里游、在岸上走。他看鹅的形体姿态跟书法有关系,他把鹅的线条吸取到在书法里。唐代大书法家张旭,他看当时的最有名的舞蹈家公孙大娘舞剑器魂托舞,他有悟于书法。大书法家怀素在旅途中听到嘉陵江水的水声,有悟于书法,对书法有感悟。著名的篆书家李阳冰,他甚至声称他对天地间万事万物都有所得,这就叫放射式感悟。然后你把这些感悟,都作为奇妙的添加剂,统统用到书法创作与鉴赏的化合过程中,也就是想像过程当中来,你把它都用到书法创作和鉴赏中来,使得他创作出来的书法形象,成为更加高级的、更加精密的化合物,鉴赏更加精确到位,这就叫聚焦式想像。我们可能会说,别人把书法家的想像说得这么神,我在王羲之书法里我也没看到鹅的形象,张旭的书法我也没看到公孙大娘跳舞,怀素书法我更加听不见嘉陵江水的水声。你要知道这个书法家的想像他并不是把万事万物的形象生硬地、简单地搬到书法创作中来。这种简单、生硬地照搬,它只能造成艺术的分裂。他是通过精深的形象思维,把各种事物具有美的特征的线条、结构、姿致、风度、神情、韵律等等因素经过提炼,转化、熔铸到书法艺术当中。它和简单地拼凑、堆积、杂糅大不相同。从这些故事中学习有助于我们了解和鉴赏书法,关注生活中的书法现象。往往关于书法的故事就会成为我们津津乐道的典故。像智永和尚,隋末唐初人,书圣王羲之的第64代孙。其练字非常刻苦。据说他把自己关在自己的小阁楼上30年不下来。干什么?写字!笔一支接着一支的用完,一筐接着一筐地把用坏的笔装起来。最后,装了满满四大筐之多。于是,他把这些坏笔埋到后院,而成一土丘。这就是,“智永练字,退笔成冢”典故的由来。这样,他终于成为著名的书法家。于是,向他求字的人络绎不绝。由于求字的人太多了,他家的门槛都要被踩坏了。故而,他就用铁皮把门槛包起来。这就是,“铁门槛”典故的由来。常听人说,你的“墨水”太少了,要喝点“墨水”啊!大家知道,这里的“墨水”是借代,指的是“文化水平”。一个有趣的故事便是历史上有人喝墨水。他就是书圣王羲之。他在练习写毛笔字时,常常入迷。他写啊,写啊,一天又一天,坚持不懈,忘了疲劳,忘了饥渴。有一次,他照例一拿起笔来,就忘了周围的一切,兴致越写越高。从早上写到晚上,又从晚上写到深夜,夫人端来了饭食,凉了又热,热了又凉、他也顾不上吃。有一个字,他写了不知多少遍了,始终不满意.于是再写。他就这么个脾气。任何一个字,甚至一笔一画,不练到自己满意的地步是不会罢休的。这样,不知不觉,迎来了雄鸡的第一声啼鸣,他这才感到,是该歇歇了,肚子的确饿了。他随手抓起一个馒头,蘸着一碟豆酱津津有味地吃起来,因为这种吃法简便,可节省不少时间。吃着吃着,他忽然皱起了眉头。原来,他对刚才落笔的一个字不满意,觉得需要改一改,于是一边用馒头蘸着“豆酱”咀嚼着,一边继续练字。这时,夫人又走进来劝他休息,一看,先是大吃一惊,接着“格格”地笑起来。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王羲之聚精会神地练习毛笔字,一只手抓着馒头不知不觉伸到了砚池里,沾着墨汁吃起来,显然,他是错把墨汁当成豆酱了。历史上关于书法的故事很多,细细品味总是有益处的,就现在来说也可以提高我们对书法的认识和鉴赏水平。